非遗传承实践心得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遗传承实践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非遗传承人档案;构建档案;传承人档案保管、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特征是非物质性、生态性和“活态”性。它作为活的文化,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他们将是这个时代不可复制的杰出代表性传承人,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不复存在。
然而随着大多数民间老艺人年事已高,部分老艺人已经去世,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严重影响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事实也提醒我们,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不是急着进行文化产业的开发再造,而是需要各级政府和非遗保护部门着手挖掘那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却已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技艺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保护,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最为有效的保护就是建立传承人档案,
一、高度重视传承人档案构建工作。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档案,记录和反映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传承人的档案不是仅仅流水账地记录传承人的动作和日常生活,而是记录和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和本质,传承人档案资源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核心内容,由这些人形成的群体传习、演绎和再现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与归宿。
2.建立传承人档案管理的目的,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服务的,应高度重视。将其纳入保护单位的全面工作之中;纳入保护单位领导的职责范围;纳入单位目标管理的考核之中。加强对传承人档案管理的领导,完善传承人档案管理的机制,从人、财、物等方面为传承人档案管理创造条件,推进传承人档案事业的发展。
3.要注重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从而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艺术鉴赏能力,在进行初步归类时就能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 传承人档案的收集、整理
传承人档案是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形成的活动的、清晰的固化信息。原始记录性是这一档案的属性,它意味着传承人档案必须是反映传承人活动的第一手资料,是对活动的原始的、直接的记录,而不是事后另行编纂的。传承人档案包括纸质档案、非纸质档案、数字化档案。
1.纸质档案即文书档案,包括传承人信息、传承人手稿、艺术心得、表演(创作)技艺照片、代表作品、口述材料记录、分布区域、相关场所图片、实物资料图片、相关民俗活动图片、保护情况记载、传承人带徒学艺的图片、教案、传承人参与展览、演示、研讨、交流等活动的宣传资料、获奖证书等一切纸质资料。建立传承人档案可以辅助传承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常传承,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研究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2.非纸质档案,包括传承人口述资料录音、影像,传承人的技艺流程、带徒学艺视频资料、参加各种活动、展示展演的视频资料等。对录音带、录像带、唱片、光盘等非纸质载体的传承人档案材料进行归档时,应将每一单项(盒或盘)作为一个保管单位,单独编排档号,并采取按年度结合内容的方法分类整理和编号。其中与文字材料有直接联系的应编写互见号或互见卡。
3.数字化档案即数据库。档案数字化管理,是以数字化为契机,全面优化档案管理,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形成档案价值鉴定、数字化转换、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提供利用的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是传承人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传承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共享,最终实现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主要包括,档案整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成果管理等。
三、 传承人档案的鉴定、编研
档案鉴定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去粗取精”,提高管理效益的科学措施。有利于对有价值档案的保管条件得以改善;有利于档案的查找利用;便于在突然事件发生时迅速地抢救和转移重要档案。
档案鉴定是关系档案存亡的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其主要特点是:预测性和主观性和决断性和不可逆性。
非遗传承人档案鉴定可以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行全宗级鉴定,即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通过非遗传承人及其代表的非物质文化在社会上的地位、影响、历史价值,确定哪些传承人资料需要保管、保管地点和保管期限。第二步,对全宗内档案进行微观鉴定,即判定全宗卷内是否属于非遗传承人档案,判定档案文件的真实性、原始性、完整性、是否重复等。挑出确无保存价值和保管期满的档案,按规定进行销毁或作相应的处理。
四、传承人档案的保管、利用
传承人档案的保管:是根据档案的成分和制成材料,所采取的科学存放和安全防护措施。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这是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职责。
1.设立档案工作办公室,档案室合理布局,尽量做到“三分”即档案存储室、档案管理室、档案阅览室分开,一般将十年档案容纳量作为档案存储量。
2.档案室应具备温度控制、配备消防器材。做到湿度控制、防潮、防火、防盗、防虫、防尘、防霉。
3.要有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每年对所有保存的档案进行清点、核对,被毁灭、遗失、盗窃文件的数量和内容;受损文件的情况和数量;实有档案数量与登记簿册中的数量是否符合;关注库房管理、提供利用等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在系统化、编目、鉴定等工作中的缺陷。
传承人档案的利用:使档案信息资源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使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以满足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一般来说,大多数档案归档后,基本完成了现行功能,其后多是进行历史查考。传承人档案则不同,它不仅没有退出现行使用过程,而且将在较长的时期内继续发挥效用。例如:戏曲传承人的曲谱、老剧目,对记述和反映剧目的档案反复使用率更高,是艺术创作、改编、整理剧目的重要依据和材料来源,是重排、复排保留剧(节)目的必要依据。
传承人技艺传承保护活动具有连续性、继承性。前一阶段的技艺档案往往是后一阶段技艺传承保护活动的凭证和依据。现阶段技艺传承保护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又常常是以后技艺传承保护活动的凭证和依据,可靠的传承人技艺传承保护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传承人以非凡的智慧创造和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他们的传承才能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积极借鉴学习国外在建立传承人档案方面的成功经验,尽快实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档案的体系,更好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珍贵的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1】艺术档案管理办法(文化部、国家档案局令第21号)颁布日期:20011231 实施日期:20020201 颁布单位:文化部 国家档案局
篇2
另辟蹊径终飞跃
黄国松教授,是针灸医学博士、传统医学博士、替代医学博士,1944年出生于台中。他早年师从苟亚博教授研习脊惟神经的病理变化。苟亚博教授是我国“整脊医学”的集大成者,在台湾医学界人尽皆知。1998年,黄国松结合大量的临床经验,潜心推演脏腑器官与经筋通道的互补影响,并推论出经脉与经筋为互补的阴阳经也是表里经。在经筋的圆融逻辑中,也分离出不同的病因学说,独论疼痛与器官老化是现象是结果,不是原因。“欲寻病因,当从经筋。”这一新的见解,打开了他全新的视角,运用到经筋学的实际治疗之后,让他的医学生涯来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向着经筋学的大师之路迈进。
如今,他被业界认为是擅长以徒手治疗软组织伤痛及疑难杂病、疗效显著也著述颇丰、是一位影响深远的经筋学者乃至中医发展的开拓者;并且桃李满天下,学生遍布美国、瑞典、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推广到世界各地的传播者。
独具一格树新宗
“经筋学”一般被认为起源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经筋理论,通过理筋医术治疗病症的一种非药物疗法。实际上经筋疗法,在此之前就已经萌芽。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的甲骨文卜辞中,便有“手病、臂病、关节病”等筋病概念医术启蒙。约于公元前350年成书的《黄帝内经》、分别在,‘经脉篇”和“经筋篇”等,系统而较完整地记载了我国传统医学着名的“经络学说”原文,成为中医、针灸、按摩推拿、气功等医术的核心。
发现“经脉、经筋互为表里”
黄国松首先对经脉和经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经脉与经筋互为表里”的结论。十二经筋均从手指、手臂及脚指、腿部进入躯体与头部。筋对人体的健康十分重要,道家有一种说法:筋长一寸,寿延十年。当然,拉筋的直接疗效是祛痛、排毒、增强,间接疗效则数不胜数。黄国松教授认为人体外表没有筋,皮肤的里层才有筋,经筋和经互为表里,这解释了中医脏相学说里的“心、小肠互为表里经,肺、大肠互为表里经,肾、膀胱互为表里经”。同时这一理念,为在黄国松教授在经筋学实际治疗中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指导。
“动态论治”技高一筹
黄国松教授发现《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说》这三部中医宝典的疾病论治逻辑,是定位在静态论治的角色,也就是局部论治。事实上,人体病理的发展变化更多的是动态的,因此宝典中的“法”与“方”从人体动态工程的行为论必须重新思考、从新订定及从新诠释。人体的结构组合型态是“上下左右前后里外联动(或连动)”,“要动大家一起动,不动大家都不动”,仅留值班的器官在值勤在动。也就是说,人的动作是整体的连动。受伤当然也会整体的连动影响。所以黄教授认为论治疾病当然要从人体整个“动态工程论治”这样才能圆融。
诸多创见显大师风范
此外,黄国松教授还有诸多的创见,如他首度发现了伤寒论的条文在历史朝代的更迭中有遗漏,所以整部的伤寒论不完整,认为应为伤寒论补遗,在治疗中考虑进去;他将十二经筋进行分类,分为为“静态的经筋”和“动态的经筋”论治;他根据经筋医学对软组织学里面把酸、胀、痛、麻与筋的定重新介定清楚。尽管,我们在这里不能对黄国松教授的诸多理论,一一加以详述,但是从中我们可以领受到的是,他一位睿智而有创见的医学家,在中医这门古老的医学里面,提出新的看法,并加以实践和论证,从而为中医开疆拓土,焕发新芽。
一手经筋永流传
古人说“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句话正好可以用来形容经筋学医者的最高境界,而用在黄国松教授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不论是慕名而来的患者,还是前来学艺的弟子,看到黄国松教授施展的手艺,无不称羡称奇。一个中医学者在见识了黄国松教授手技后,说:“中国的文学里‘手技’这两个字应当是带有灵气的文字,一个手技疗法的医者,不要有敏的察力,能注人微形化,要能深入了解"解剖"及"神"的床知,才能使手技的自如,是一门‘艺术’。就像松的那巧手。
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RMP分析;商业模式;隆回县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2) 02-0056-07
Research on Industria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culture card show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the combined effect and cultural brand it implied determin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a region,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regional soft power, it can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linkage between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paper, taking Longhui for example, analyzes count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y using RMP, and then investigates the path of reconstructing business model in order 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etter and form country cultural industrial economies of scale,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MP, business mode, Longhui
一、引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被誉为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1],它接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力和创造力,表征着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气质和民族凝聚力。按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地域性、活态性、传承性和变异性[3]。所谓地域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是由其产生地域的独特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水平等共同决定的。活态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于人们的行为活动来表现,存在形式是活态的,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变异和创新。传承性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代代相传而保留下来,其传承方式大体有群体自发的传衍和父子、师徒口耳相授两种。变异性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人们不仅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偏好等主观因素重新解释、评估文化价值而且会繁衍出许多新的文化和意义。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自己的轨迹持续稳定演化,变异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之源[4]。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然而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它却是脆弱的文化链条,淡出了现代人的记忆,渐行渐远。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正进入一个文化比任何时候更重要的时期[5],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当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准公共产品,介于私人产品与纯公共产品之间,供给方式是多元的,从产业化角度可以将其分为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6]。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研究等,不可以进行产业化运作,对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政府注入资金,以文物保存的方式保护,这种施与式保护方式见效快,作用显著。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戏剧等,可以进行产业化运作,对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实行开发式保护,把过去私相授受、零散学习民间技艺的形式,变成一个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经济形式,以达到规模得当、规格统一、资源整合、利润可观的水平[7]。本文所探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是指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产业化势在必行,因为尽管保护非遗的工作已经全面上升为国家意志,但是被动的保护却难以阻挡强势文化冲击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式微;此外,施与式保护入不敷出,为数众多的非遗保护全靠政府将难以为继。因此,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走自我图强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吉光片羽,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之丰富令世人艳羡。截至目前,中国拥有联合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12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70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92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处,丰富的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运作奠定了基石。此外,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也向着精神层次转变,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需求递增。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比较优势,增强了县域经济竞争优势,文化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成为改善区域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社会整体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二、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RMP分析――以隆回县为例
昂普(RMP)是著名学者吴必虎针对区域旅游产业出现的产品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开发由“R―P共生型”转向“R―P提升型”等现象提出的,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进行论证的分析模式[8],2001年,吴必虎首次运用于洛阳市旅游开发研究中,此后,有众多学者将昂普分析模式应用于旅游产品的评价、开发研究[9-11],均取得了良好的评价效果。本文运用昂普分析模式对湖南省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该县产业培育实施路径的选择,提供参考意见。
(一)资源(R性)分析――资源评价与产品转化
湖南省隆回县地处湘中偏西南、位于梅山文化中心圈,总面积2866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1005个村(居委会)、总人口近130万。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3项国家级、2项省级、11项市级、1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县域之一,占邵阳市的一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高、历史悠久,起源于汉代的花瑶挑花,被誉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花瑶挑花服饰被中国美术馆、民族博物馆列为珍品收藏。滩头年画历经三百多年风采依旧,已经远涉重洋,成为英、美、日等多国大型博物馆的珍藏,在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大展中,获中国传统工艺品金奖。同时,这些资源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沿袭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花瑶讨僚皈是花瑶人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每年此时瑶汉同胞都要进行大型民俗风情表演。节日三天,每天都有四五万人来到这里,除了本地人外,邻县的溆浦、洞口、新化等地的商贩、游客,以及省内外一些游客也慕名而来。2011年6月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宣传评选中,隆回县跻身“湖南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
产品与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资源终究只是制造产品的生产要素[9]。将资源转化为产品需要高额投入,对于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将资源转化产品的任务更为艰巨,虽然在产品开发方面有一些积极的尝试,例如对滩头年画和花瑶民俗的开发,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隆回县财政收入有限,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足东部沿海一个镇或村,政府无力投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隆回处大湘西、环洞庭-长株潭、湘南-桂林旅游圈的包围之中,与张家界、凤凰、德夯、湄江、山、云山相比,优势不明显,而且没有将县域内的优势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移植与整合[12]。也就是说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固然丰富,却“养在深闺人未知”,旅游产品无法给游客带来非凡的体验价值。此外,长期以来,隆回县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通过师徒间口传相授方式来传承的,束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发展。花瑶挑花的技艺大多藏于民间,而一批有着深厚造诣的艺人先后辞世,健在的大多也是耋耄老人,年轻人不愿学习,丰富的艺术精华濒临失传。
(二)市场(M性)分析――产品弹性与消费者偏好
非遗产品的消费属于高层次消费,需要以居民手中拥有较多的可支配收入为前提。相比较于中短途的观光旅游、周末短途假旅游和远途旅游,文化旅游的需求弹性是最大的。消费者稍有不满意或因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会放弃选择,例如消费者自身的相关知识储备。众所周知,隆回县周边的居民素质在短期内很难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感兴趣的程度,而且相关因素的变化都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需求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前,个性化旅游趋势越来越明显,消费者注重参与和体验,不断求新、求奇、求特。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消费者不仅希望得到身心的享受,还期望在体验异域风情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宽视野。隆回县花瑶民俗探险区注重展示整个湘西南花瑶民族的风情特色与探险休闲,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民俗风情表演,游客可以参与其中,学习花瑶挑花,体验价值较高。
(三)产品(P性)分析――产品创新与空间布局
非遗产品创新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不能独立完成,它与非遗资源本身的开发、建设有关,也与县域经济结构、城市规划等密切相关。隆回县在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建立“政府为主”的保护机制,出台了加强非遗保护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2010年还成立了独立建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挖掘、整理、申报、传承、保护和管理等工作。同时,也非常重视保护队伍建设,遴选并确定了11名非遗传承人,鼓励他们带徒传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近些年来,隆回县虽然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但一直将重点放在工业上,对于非遗产业,多半采取“守株待兔式”的被动招商,主动上门招商较少,有目的性、针对性“上门恳谈式”招商少之又少,在招商过程中缺乏度量,往往将目标锁定在一些老乡企业家,而不是真正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家身上。
旅游产品是一种组合,必须遵循组合的规律才能有效整合各种要素。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大多采用的是地域组合方式布局,将分布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景点相结合。例如,把花瑶民俗移植到魏源文化生态区,让游客在这里领略到花瑶的民族风情;在魏源故居一带建土特产品一条街,消费者在这里品尝和购买具有隆回地方特色的食品、隆回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提高了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
三、产业培育实施路径――商业模式创新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刻不容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在创新点上寻求新突破的客观要求,也是隆回县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努力的方向。商业模式是决定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它以客户为导向,在充分把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工具和手段,对产业内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体[13]。结合隆回县非遗产业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商业模式应当包括五个模块――价值主张模式、价值创造模式、价值传递模式、价值网络模式、价值实现模式。致力于商业模式五个模块的变革和创新是培育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有效路径。
(一)价值主张模式创新
价值主张是建立在以客户价值为中心,为客户创造持久的价值基础之上,通过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带来的一系列既得利益。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价值主张模式创新包括界定目标客户和挖掘价值需求两个因素。界定目标客户需要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和特征分成若干个次级市场,并且针对不同的市场设计个性化的服务,本文从地理、人口特征、心理和行为对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中国城市居民出游客源市场在距离上的分配研究(吴必虎等,1997),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户市场范围在隆回县周边250km半径范围内。游客以中青年为主,尤以青年学生为甚,同时由于花瑶挑花,滩头年画等技艺古老,中老年市场也是不容忽视的。游客受教育程度比一般的旅游者高,从职业角度考虑,文教科技、公务员、学生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消费者,它们拥有较高收入水平和较多的闲暇时间。就目前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将目标客户定位在以湖南省为主,周边省区为辅是最为现实的选择。其中,一级市场包括隆回周边县市,邵阳、娄底、怀化、永州、衡阳、长沙、株洲、湘潭八市市区;二级市场包括湖南省内其他地区、重庆、黔东南、桂林的部分地区;三级市场包括国内其他市场及海外市场。顾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行为是由价值驱动的,价值需求可以分为功能价值需求、体验价值需求、信息价值需求和文化价值需求。在满足顾客功能价值需求方面,隆回县应该加强商品设计,例如滩头竹器、花瑶刺绣等手工艺品及服饰,花瑶土菜等旅游食品,以及花瑶明信片等宣传资料,让顾客获得一种标准化的有形产品。当前个性化旅游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民俗风情、探险体验等项目受到普遍欢迎,隆回旅游在湘西南旅游板块乃至整个湖南省内向来以人文观光、休闲度假、游憩探险为特色,因此,在满足顾客体验价值需求方面,可以在虎形山花瑶景区做体验旅游,在峡谷增设防护设施,配套旅游设施,如小亭子、石凳子、保护性扶手,把隆回打造成湘西南民俗休闲探险胜地,让顾客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来认知隆回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满足顾客信息价值需求方面,应该建立花瑶民俗文化馆,向顾客集中展示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滩头年画,让顾客更具体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文化价值需求方面,因为隆回是产生“睁眼看世界”、“与时俱变”的地方,隆回可以宣扬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让顾客产生文化认同感。
(二)价值创造模式创新
价值创造是在投入产出过程中,产出价值大于投入价值而实现的增值活动,其本质是对资源的占有、使用和获取回报,这是产业存在的基础。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价值创造模式创新包括业务活动创新和成本管理创新两个因素。在业务活动创新方面,隆回县非遗产业应当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经营模式,做到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政府拥有所有权,对产业进行管理,为非遗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企业拥有经营权,负责对产业进行投资建设及宣传运作;当地居民与组织享有参与权,对非遗产业进行开发[14]。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骨干型角色,发现汇总顾客需求,聚焦于更具报酬递增的价值模块,为自身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整个系统创造价值。而政府与社会是缝隙型供应者,占据系统的大部分空间,并且构成了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成本包括诸多因素,例如餐饮营业成本、旅行社营业成本、商品销售成本、服务人员工资和福利、展览、租赁、保险、广告费用等等。成本管理创新要把握成本布局创新和成本控制创新两个方面。隆回县非遗产业的投资目前以政府为主,鉴于县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在成本布局创新方面,应逐步加大民间资本和资本市场的力量,试图建立旅游营销基金,一部分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一部分来源于旅游企业的上缴费用,一部分为其他来源的经费(如各级职能部门的拨款、馈赠等)。产业投资应当逐步向以民间资本和资本市场为主导过渡,才能保证经费充足、滚动增值。此外,成本控制应该突破局限于生产环节这一狭小领域,把重心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整体转让经营和委托投资经营的所有活动中,从管理费用、宣传费用和投入建设费用三方面着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控制,以保证专款专用。
(三)价值传递模式创新
价值传递模式是将产品和服务传递给目标客户的分销和传播活动。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锁在深闺人未知”就是因为价值传递模式没能为顾客和企业创造价值。传统的价值传递模式仅限于根据市场调查寻找需求,投资回报率低,根不上市场的变化。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传递模式创新应该把握顾客并不是非遗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者,而是直接面对的分销商或经营商这一原则。要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电视剧、MTV、书籍、网络、DM单、画册、户外广告、车体广告等进行大众传播,重点在《中国旅游报》、旅游卫视、中国旅游营销网、《风景名胜》、《旅行》、《中国旅游》等媒体上进行宣传。通过隆回同乡会、邵阳同乡会、各种媒体的工作人员、县域外的隆回籍政商界进行人际传播[12]。通过隆回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代言人组织和开展各种活动,多角度、全方位、高效率地传播隆回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多层次的媒体广告能帮助顾客甄别选择,并向其身边的潜在客户宣传推介。另外,将广告与销售模式配套,每个广告设置特定的热线电话和网络联系方式以便为客户提供跟多更快捷的服务。此外,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云服务,发挥众包模式的作用,让用户创造内容,建立主页,客户在主页界面上可以查询相关的住宿、交通、旅游社等信息;开通BBS,让游客充分发表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见闻和心得,彼此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征文比赛;完善客户信息库,建立客户跟踪统计系统,邀请顾客参加采风活动。
(四)价值网络模式创新
价值网络模式是供应商、生产者和顾客等各相关利益方,在价值网所有资产的基础上通过生产、交易和消费联合投资的行为。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工服务业、高效农业、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企业、旅游协会多个市场主体合力完成,必须打破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思维,注重价值网络上各节点的联系,按照整体价值最优原则重构价值链,使不同市场主体创造的价值大于各个主体单独运营所创造的价值之和。价值网络模式创新包括伙伴关系创新和网络形态创新。目前隆回县非遗产业发展过程中过多依赖政府,大多数企业都是政府的下属机构,许多网络公司、传媒公司、报业集团都从属于文化局、宣传部,很少有自,无论是非遗产品的设计、文化博物馆建设还是产业投资几乎由政府一手包办。真正从事非遗产业的主体不是市场化的民营文化企业,而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它们却基本上是事业性质的文化机构,民营文化企业在享受企业贷款、项目审批、科研支持、土地及固定资产支持、政府投资补贴等方面远不及国有文化企业的待遇,更不用谈及两者间核心能力互补、共担风险和成本,共享市场和收益的平等关系。主体间这种伙伴关系亟需发展为基于高度信任、共享竞争优势和利益的长期性、战略性协同发展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利润在价值网不同环节的合理分配,创新收益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源整合、职工安置、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步骤,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同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非遗文化市场,重塑非遗市场微观主体。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降低准入门槛,支持、鼓励投资者用股权、债权和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出资方式,鼓励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政府的专项资金应着重投在产业规划、人才培养和先进产业观念传播方面。此外,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厘清社会服务与社会公益之间的关系,改各种由政府垄断的旅游协会、学会、基金会组织为非政府组织,因为它们不是社会福利机构、不是社会公益机构,而是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社会服务机构,它们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有偿的文化服务[15]。只有让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价值网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创造产品和服务,形成动态有机的价值创造体系,才能实现双赢,优化产业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五)价值实现模式创新
价值实现即如何赢利,追逐利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经营的主要目标,企业如何赢利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赢利模式是市场竞争中关注的焦点,是商业模式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之所以发展尚不成熟,就是因为没有设计出完整、有效的新型商业模式,或者说忽视了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实现方面的因素。从RMP分析结果来看,隆回县非遗产业要实现价值实现模式创新,可以从集聚协作开始,在产业集聚中实现互惠共生、资源互补、竞争协同,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经济[16]。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提升产业竞争优势,产生产业关联效应,带动旅游、餐饮等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非遗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基于集聚协作的赢利模式,是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最重要的赢利模式。以滩头年画为例,通过集聚协作,能让聚集在隆回的众多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形成从年画设计到画框制作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降低顾客搜索成本,通过资源共享开发出更富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滩头年画,同时,处于集聚协作关系中的企业不仅可以从最终消费者那里获得收益,还可以从协作的其他企业中获取收益。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区域经济优势的来源。本文以隆回县为例,对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昂普(RMP)分析,并且指出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是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实施路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文化旅游的主要构成部分,成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化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但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它有着自身无法规避的缺点和弊病。产业发展以市场为核心,以利润为目的,容易忽略生态文化发展规律,忽视非遗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特征,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难于持续发展。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产业化运作,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环境下传承和发展的市场机遇,借势扩大规模与集聚资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产业化的同时,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后的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与收入分配体系,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莹.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以衡水冀派内画产业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 杨洪,袁开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J].管理观察,2009(6):226-228.
[3] 梁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析[J].江苏商论,2009(6):129-131.
[4]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8.
[5] 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160.
[6] 杨洪,袁开国,黄静.湖南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 (3): 50-59.
[7]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1):107-112.
[8] 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1):103-110.
[9] 张亚芳.工业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嘉峪关为例[D].兰州大学,2007.
[10] 陈金华,庄智斌.基于RMP分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泉州南音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2(5):42~44.
[11] 张艳.基于RMP分析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67-70.
[12] 远景咨询机构.隆回旅游产业品牌经营整体策划[Z].长沙,2003.
[13] 郭毅夫.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内在机理及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09.
[14] 王兆峰.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8-92.
篇4
关键词:社会发展;教育改革;闲暇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1-0047-04
20世纪科学技术对人类作出的最重要贡献之一,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赋予了充裕的闲暇时间。美国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预言:“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人类在经历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服务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经济变革浪潮之后,又将经历一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浪潮——休闲化浪潮。社会经济生活的休闲化浪潮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休闲社会。新的时代总要呼唤新的教育,新时代教育理应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告别单一的“谋生”工具价值,追求“乐生”的生命价值的闲暇教育的提出,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时空变化提出的研究课题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闲暇活动日趋丰富多彩,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条普遍规律。
社会每前进一个时代,人们的休闲时间就延长一次。大约10000年前进入农耕时代的人类,只有10%的时间用于休闲;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1500年期间出现的手工业,使人类的休闲时间大约提高到17%;18世纪70年代出现的机器大工业,将人类的休闲时间增加到23%;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生产使得人们能将41%的时间用于娱乐休闲;到2015年前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有50%的时间用于休闲。从1700年前后的每周72小时工作时间,到1859年的69.8小时,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不到40小时,从科技革命中赢得的闲暇时间被人类在最大程度上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休闲是使每个社会成员分享人类文化成果、发展自由个性的保证,是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2]
双休日使中小学生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面对新工时制后的生活时空变化,若干学校仍处于常规教学的惯性之中,或一放了之,或变相补课,对怎样利用闲暇时间促进未成年人整体素质的提高,缺乏切实的研究和对策;社会对应为中小学生的闲暇时间提供什么样的文化设施,给学生创造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人文内涵的宽松环境和自由发展时空,缺乏足够的意识和准备;家庭对如何丰富和美化孩子的闲暇生活,科学地利用闲暇时间也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当前青少年的闲暇生活表现出闲暇时间增多与闲暇生活贫困的矛盾。
(一)闲暇生活的迷茫
l.闲暇计划的松散性。闲暇生活是一种非正规活动,学生在何时何地开展什么活动,无固定模式;向哪个方向发展,成为怎样的人,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兴趣。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一旦失去师长的管束,生活无规律,缺少应有的紧张度和自决性,表现出闲暇计划的松散性。
2.闲暇内容的随机性。闲暇活动具有自主、自由等特点,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青少年不知道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不会科学地选择、安排闲暇生活,或沉溺于游艺室、网吧,或遇到什么学什么,表现出闲暇内容的随意性。
3.闲暇形式的单一性。闲暇时间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但由于目前家庭教育总体水平偏低,社会教育功能不健全,不能为青少年提供多样性的自由发展时空,那些想在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中长智慧、长身体、长能力的青少年,只好呆在钢筋混凝土的单元房中温习功课,从而表现出闲暇形式的单一性。
4.闲暇活动的成人性。公寓式单元住宅,导致青少年在一起玩耍时间和内容的减少,和成人在一起的机会增加,青少年的闲暇生活缺少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和制造精神需要的机制,他们的精神需要和被人理解需要不能在同伴的集体游戏中获得满足,从而失去鲜活的个性,使得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特殊需要趋同化、心理发展超社会化、闲暇活动成年人化。
(二)闲暇生活的剥夺
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轻松快乐时光,在一个开放、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闲暇时空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但是,当社会还在强调“为工作”而学习的功利目的,人们的生存、学习与生活的中心还集中在“谋生”价值取向上,在社会评价机制和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还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学生仍不敢放下本应放下的过重课业负担,以至家长和社会都习惯于这样的认识:中小学生一旦拥有自主的闲暇时间,会“丧志”,耽误学习。因此,学校通过各种困难班、特长班和补习班义不容辞地挑起了管理放学后孩子的重担,家长则想方设法寻找家教。“减负”以后的孩子,依然身陷额外的课业负担之中,不能尽情地玩耍,不能真正拥有一个身心放飞的时段。他们呼喊:“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3]生活在沉重学习压力下的儿童,在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自主发展生活时,便曲折地通过童谣这种校园亚文化的形式来发泄自己痛苦,并试图借助这样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使疲惫的身心得到释放,获得一种娱乐。新童谣给我们敲响了这样一个警钟:青少年因生活太单调而倍受压抑的心灵需要更多的休息和快乐,我们应当满足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将青少年发展理应具有的闲暇时光还给他们。
闲暇时间的增多,不仅仅意味着时间的增长,更意味着对教育的挑战。学校和社会应帮助青少年理智地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引导青少年将“自在”的闲暇转为“自为”的闲暇,开发闲暇这一潜在的巨大教育资源,填补学生课外求知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活质量、情趣和素质。闲暇教育,成为社会文明进程中一个具有广泛而深远意义的必然课题。
二、社会转型呼唤的时代要求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处,我们看到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地平线上,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为标志的社会变革,不仅冲击到经济、文化、教育各个领域,还震撼着人们思想、意识深处的价值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方式,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精神。
首先,时代变化在速度、幅度、强度与结构方面都呈增速状态,打破了原来平稳缓慢发展的格局。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谁不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变化,必然会被时代淘汰。这是人类在时间维度取向上的重要变化,它意味着一个重视未来,强调发展,立足变革时代的到来。
其次,世界的多元变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呈现多变、多元、多彩、多险的飘忽迷离状态,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和选择性同时增强。整齐划一的、同步的、简单服从计划安排的发展模式不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人类将通过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
在经济、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人的生存方式都发生转型性变革时期,人类要适应环境变化的加速,在变幻多样的社会风浪中把握自己命运,做出正确的选择。学校的存在价值就不应仅停留和满足于传承人类已有知识,实现文化的“代际遗传”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而应追求为社会更新性发展、为个人终身发展服务的存在价值,使教育成为人类社会更新性的再生系统。面对人类文明的时展方向,面对人的自我实现需求,现存的教育形态能满足这样的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中国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但往往表现出理性的缺乏,我们只看到了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精神价值。在应试教育魔棒下,对培养什么样人问题的探讨,主要还局限于认知领域内,实践中更是如此。教学目的过于强调知识的传递,忽视人的多种需要与整体人格的成长;教学过程忽略人的丰富生命内涵,以致原本应该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情感与灵性的自然流露;教学内容缺少情境性、灵活性和生成性;教学形式讲究规范与模式,而约束了生命的个体表达;教学方法习惯于居高临下的灌输与说教,忽视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与时代精神一致的21世纪教育,针对传统教育对学生的精神生命需求和发展可能的忽视乃至剥夺,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育价值观,即:人的生命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具有丰富内涵,而不只是知识认知体;学校生活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不只是学习过程的重要构成部分;人的发展是人的潜在可能性在实践中逐渐转化为现实存在的独特过程,每个学生都应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从而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的新人。
新世纪的教育价值观,必然引发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等各个方面的变革,要实现教育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深刻转换,不但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段,而且需要有人去探索转型之路,需要对新的教育形态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尝试,闲暇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而提出的。闲暇教育不再把教育简单视为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闲暇教育改变了以往学习的基本活动方式,改变了师生学习生活环境和质量,这是反映时展精神、充满生命活力的真正的人的教育。只有这种生命的沟通,才能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
三、课程改革激起的内在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我们在享受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而迎接挑战需要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人才。
1976年6月,一个中国访问团前往美国考察初等教育,并根据见闻写出三万字的考察报告,认为美国学生“好高骛远”,教学内容“重文轻理”,课堂状态“无序失控”,结论是:“美国的初等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同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考察中国的初等教育,他们也根据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学校的见闻,认为中国学生“规矩守纪”、“勤奋刻苦”,并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这两份结论似乎揭示了中美两国教育的巨大差异,中国教育是如此成功,美国教育是如此衰落。然而,当时间的车轮前行二十五年后,人们重新审视中美教育时,发觉历史给中美两国考察团开了一个玩笑:“病入膏育”的美国教育制度共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的亿万富翁,而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份预言都错了。这是传授与建构、接受与发现、被动与主动、规范与自由、管教与尊重、儿童中心与知识中心、适应与超前的价值比较和结果反思。自然,中美教育确实存在导向性差异,这一差异性既是教育观念与价值追求的不同表现,也是历史沿革相积而成。中美两国教育具有不同质的教育模式,从形式到内容、从方向到步骤、从观念到措施均有不同,我们无意评判中美两种教育模式本身的优劣,但中国教育确实应该对自身进行深刻的反思。
当教育将学生幽禁于传授知识的象牙塔中,顶礼膜拜考试状元,以获取一本文凭为学生成功标准的同时,意味着学生失去了很多根本性的东西:自然成长的过程、生命应有的灿烂、动如脱兔的思维。学生被该教育模式雕刻成一尊尊缺少情感的塑像,丢失了勃发的生命力,丢失了一个民族应有的道德感和教养。为此,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己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制约着教育的活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课程改革不是教科书的简单更替,而是要把学生视为具有完整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通过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革新,实现全面推进人的自由、自主、和谐发展的主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念,与闲暇教育强调的自由、充分发展思想,在教育基本纬度——人的发展方面目的相同,使得闲暇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对接成为可能。其主要表现为:
新课程的学科渗透、分化与交叉,课程的小型化、动态化与弹性化,以及选修课、活动课的增加,要求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其主体性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闲暇生活中灵活多变的学习内容和呈现方式,富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学习目标,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新课程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与“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成为“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儿童已有的闲暇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是其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只有基于青少年闲暇生活场景,尊重青少年的经验,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课程才能为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课程意义。
课程改革中学习内容的本土化、生活化和职业化,生成综合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中的民族文化课程、地域文化课程、研究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需要在闲暇的时空中实现和完成。闲暇时空为新课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新课程在闲暇时空中得以实施。闲暇教育与课堂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双翼,它们共同完成了人的教育。
赢得充分的闲暇时光,享受闲暇生活的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人类的生产在一定阶段上适合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我们说的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生存斗争——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不再是单纯为生存资料而斗争,而是为发展资料,为社会的发展资料而斗争,到了这个阶段,从动物界来的范畴就不再适用了”,人类必然“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4]当今,人类社会正在步人“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的休闲时代,现代文明的内涵越来越意味着人类需要和渴求有生命价值的生活。闲暇教育在新时代创造和充分展示人性的需求中诞生,也必将会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英]格雷厄姆·莫利托.全球经济将出现五大浪潮[J].经济学家(英国),1999(12).
[2]成思危.知识经济时代与人的休闲方式变革[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