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专业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专业认识

篇1

关键词 环境设计 人才培养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Prominent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

"Environmental Design" Personnel Training New Model

XU Jingfei, LIU Gangtian

(School of Art & Desig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ocial economy,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personal creativity is the key design disciplines currently be focusing on. In this paper,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the professional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the current school characteristics, starting from th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ode, teaching staff, etc., made with market demand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re fitting environment for design professionals talents new model.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design; personnel training; new model

1 “环境设计专业”的行业背景

1.1 “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与发展

环境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下的专业门类之一,它是人类追求自身周围环境美的产物,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以及建筑周围环境设计等有关人类生存和生活空间的艺术性再创造,是一种实用的艺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起初只是针对室内环境的设计,1988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将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标志着环境设计的内容开始从单纯的室内环境扩展到室外环境,当时城市正处于加速建设的阶段,对室内外设计的人才需求量大,各个高校开始纷纷开设这一专业。

时至今日,随着人们审美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下的“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设计门类一样推崇创新,在如今的人居环境领域中可以带动一些新兴的理念和思潮。除此之外,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大生产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再加上人们“继承”意识的逐渐提高,对环境设计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这类词汇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环境设计如今不仅只是美化人们的生存空间,更多的是在美化的同时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并且能够保留前人对环境的理解,在创新的同时保留城市环境特有的历史风貌。这些环境问题、人类意识、审美情趣以及时代经济在不断地对市场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这也就决定着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更新,随时代而变、随需求而变。

1.2 时展对人才的要求

进入21世纪,环境设计有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大环境中,城市建设、环境改善、旅游开发等需求日益突出,环境类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正召唤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环境设计人才的加入。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就业单位有设计院、建筑公司和装饰公司等,这些企业、公司对人才的选择有着一定的标准:第一,要拥有良好的美术功底,能够具有较好的手绘表达能力(素描、色彩、速写、手绘效果图)和审美能力;第二,要具有良好的电脑操作能力,特别是环境设计专业所经常运用到的AUTOCAD、3DMAX、PHOTOSHOP、SKETCHUP等软件;第三,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且可以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第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第五,知识面广,熟悉相关学科;第六,有一定工程施工经验;第七,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由此可见,环境设计对应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如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就必须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始着手,转变传统的培养思路,创新培养方案,以新时期市场需求为依据,培养专业型、贴合型设计人才。

2 我国目前针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篇2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环境设计(原称为环境艺术设计)在此背景下焕发了新的生命。据不完全统计,至2016年底,含民办高校在内,全国1100余所院校都有或大或小的环境设计类专业,在校生90多万人。然而,对于其本身建校时间短的本世纪初新成立的艺术类本科院校,鉴于当前我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及这些学校本身浅薄的人文底蕴,在专业课程教与授的同时,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很关键性的问题。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系列具有地域人文标签的课程,采用目标指向明确的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意?x及定位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特别是地方性的强调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二本院校,专业培养目标基本上都是适应我国社会生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在系统掌握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方面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设计实践能力,能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能力的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从这个定位和需求上看,环境设计专业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界定中思索和寻求问题,梳理关系后不断调整的结果。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可成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

近几年来,笔者在与很多沿海一线城市及内地二三线城市的专业环境设计装饰公司及企业的校企合作互访交流中,总能听到一些对于现在专业毕业生的毕业现状的话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90后的学生,个性表现中的独立及自主性强,但专业综合素质较弱,这里说到的专业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了个人的人文修养。而毕业生在毕业之季面对社会这个大职场,公司及企业在选择人才的前期考核上岗培训中,也会就此选择出真正符合公司及企业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见,真正培养一个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除了在专业技能上要有所高要求,还应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系统建立人文课程模块来进行教学,与需要掌握的专业实践技能形成互相渗透、相互影响,综上所述就是其意义所在。

人文课程模块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的定位。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湖南本地高校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湖南为中南五省之一,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历史造就了这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这也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学”与“教”的探索

1.环境设计专业人文课程模块教学的设置探索。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设计专业人文模块教学新模式,配合大学在读的四年时间,该模块绑定目前专业课程教学的六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在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细化每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具体绑定的六大模块分别如下:(1)在公共必修课模块中,在入学的第一学年,就应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中,有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要求。其次,在后续的培养计划中,还应依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进一步强化其人文意识。(2)在接下来的造型基础模块中,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的课程大纲设置中,要凸显民族尤其是地方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课程练习。(3)专业通识必修课程模块中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和中外工艺美术史,要结合地区文化及内涵特点进行讲授,在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条件成熟的地方性高校,建议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体验式地参加课外相关人文活动来完成课程的学习。(4)设计基础模块中的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可以在强调环境设计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及装饰特点的同时,让学生适当了解民族民间环境设计造型技法的基础知识,这样可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5)在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专业设计模块中,教学重心可适当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尤其是地方名族的建筑及环境设计特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必须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相信在这样一个个的学习和探讨方案及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当中。

2.人文标签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效果分析。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可通过四年的模块化教学及艺术实践,在必修课程教学安排外,将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花艺与茶艺、艺术品鉴赏、室内风水学、中国画基础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彰显人文内涵的教学特色。

篇3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装饰行业突飞猛进,面对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新形势下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分析来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的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我国在现行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多是照搬或脱胎于本科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而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材为主要目标,只有确立了与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模式化,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大多是以模拟项目的训练为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缺乏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减少模拟性亟待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从结合实际出发,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来完成设计方案,教师再不能照本宣科。此外,除了校内的实践课程外,要积极参与社会上的艺术设计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实践经验。

摒弃学科型的本科“压缩饼干”式教学模式,构建出符合我国高职艺术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围绕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形成合理的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科学的多样化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然延用传统教学模式,依然采取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脱离实际、过于虚拟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完全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环节测试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通过对用人单位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的调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知识过于松散与陈旧,动手能力偏弱、与人沟通能力不强,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缺乏作为一个环境艺术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适应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课程也显然不能以学科为本位,而应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因此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转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实现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向能力本位的转换,在与时俱进和有机整合的观念指导下实现课程开发,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套科学的符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是设计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设置了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它们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但大部分实践教学课流于表面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布置一套模拟的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实践教学。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社会实践包含很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这就导致了“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更侧重于艺术的表现,而不太重视实务性、应用性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毕竟不只是表现图的绘制,它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材料及施工方式以及与其他技术工种的衔接与配合,还要有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等。在这样的实际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仅凭感性思维对待设计任务,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设计出来的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并漏洞百出,在实际操作当中难于实施,到工作岗位后,需要几年时间的实际锻炼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可能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明确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少走弯路与偏差。课堂作业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每一次作业都有一次新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尽量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法,培养其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实际工程项目的考察实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材料与施工工艺。加强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与工程甲方的谈判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实践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理念。建立完善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可以突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在具体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深入分析各实践课程间的内涵及内在联系,不能把每个阶段具体的实践教学看做是简单的各门课程的累加。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加强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有取舍有重点地以能力需要进行整合,以实现实践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四师资队伍结构过于单一,结构有待改善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以及能否办出特色,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教师岗位上,虽然在理论水平上有一定的造诣,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与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为学校,结合我们的设计专业,聘请一定比例的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改善师资的结构,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灵活的适应设计专业变化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和学习资源锻炼自己,不断更新我们的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多方面的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改革目前滞后的教育模式,思想要开放,立足本土文化,选择性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加大学生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寻求企业参与,改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环境设计;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席卷世界经济浪潮,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也在迅速崛起,很多城市都大力着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提高经济增长点。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但前景可观, 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已经开始全国性的投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非物质”产业在迅速崛起,可见,艺术设计这一专业必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环境设计是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学科,是感性的非物质的设计创造。其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强大的“能源”。因此,研究环境设计教学如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义深远。

一、我国环境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

(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世界各个国家、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时间不同,受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的文化背景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在各个国家的地位也大不相同。我国文化创业产业今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仅相当于DGP的2.8%,这样的数值足够证明文化创业产业并没有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与英国、韩国等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2)环境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相继开设环境设计专业,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不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环境设计教育也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扩大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使其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催生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意识到了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学生选择环境设计专业,更多的专业骨干投入到环境设计教学当中,更多的学校开设并不断完善环境设计教育体系。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教育机构,汇聚了庞大的环境设计人才队伍,每年要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很多院校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其学生实训教学基地,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批的应用型人才,更大程度的适应了市场需求。比如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的长春建筑学院就以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作为其学生实训教学基地,在学生接受实践教学的同时也能为实习企业提供创意人才支持。

二、我国环境设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制约着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专业开设初期很多院校环境设计教师原本从事建筑学、工艺美术、雕塑等相近专业,最初的培养方案制定与其原有专业相近,甚至一些院校在制定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时,“因人而设”,把学校师资力量较强的专业课设置在环境设计培养方案当中,导致学生接受专业教育不专业、知识量不足、专业引导偏差等问题。

(2)专业投入不足大量的传统授课模式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很多设计院所反映录用的大学生都要接受前期培训,经过一段实践的培训才能正式投入到工作当中。造成学校与社会的断档,其实主要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实践教学环节过少造成的。很多院校由于资金投如少,没有校内实习基地,造成实习靠讲、实训靠看的状况。甚至有些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训教学环节,直接将学生推入社会,任其自己找公司实习,处于放任状态,根本没有达到实训教学的目的。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让学生多参加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参加不同规模的专业设计竞赛。

三、发展环境设计教育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有特色的环境设计教育。地域文化拥有者其浓厚的地方色彩,满足人们不同的视觉要求。环境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精神需求。相比如出一辙的现代设计,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艺术更能冲击人们的视觉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的历史教学、艺术教学、地域文化与设计如何融合的专业性教学。

(2)“因校制教”“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教学。高等院校因生源录取存在差异,所以培养目标也不同,有研究型的,有应用型的等等。高等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性强,专业设置是各个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环节。各高等院校对其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环境设计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不同与其他专业,每个人对艺术的认识都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与开发学生的指导教育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的艺术特长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与适宜的教育。

四、结语

环境设计教育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发展将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直接途径,从环境设计教育抓起、提高环境设计教学水平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篇5

关键词:环境设计;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依赖计算机。设计领域中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更是深刻地改变了设计的面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为不断发展的设计行业提供了新的工具,更因为这种新工具所展现出的强大的功能改变着设计从思维到方法、从过程到结果的各个层面。

作为一种工具,环境设计相关行业的设计人员对软件的驾轻就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设计成果,电子化的设计文件也给设计资料的积累和管理带来便利,经济效益显著。行业对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才的渴求在一段时间内使得软件应用培训机构火热,大有软件操作熟练就等能从业的势头。

作为高校的设计教育而言,虽然软件方面的课程仅仅是其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计算机基础课中,限于教师学科背景、行业实践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的确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上存在不足。专业教师应该注意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与专业紧密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不断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环境技术设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专门人才,学生的就业范围包括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领域,就业单位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大都会把学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在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1 环境设计专业中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现阶段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除了设计类专业软件之外还应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与应用等。这类通识性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对培养具有较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准设计师来说,其必要性表现在:

1.1 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现阶段,信息技术在环境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环境艺术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人们对环境艺术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帮助设计者以更加高效的速度设计出人们满意的作品。比如,对于室内外环境、建筑设计等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平面图纸是基本的设计思想的交流语言,但对于非专业的客户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借助三维设计软件虚拟出的三维效果却直观、生动的多;任何一个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都是各方要求的相互妥协和调解,设计过程中反复的修改是难免的,电子化的设计文件易于修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障了图纸的标准化。在各大高校的各类设计专业普遍都很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设计教育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设计者的环境设计效率,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设计,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满足人们的高层次的设计需求。

1.2 有利于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性思维能力,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运行,学会如何应对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具备灵活的设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计算机的教学目标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契合之处,显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1.3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的实际运用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视专业设计软件课程设置的同时却反而容易忽略办公自动化、文献及信息检索、数据管理及分析软件等大学生通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证明,这些普及的软件应用有时可也能会成为设计类学生的短板。例如,现在的设计不是建立在设计师的个人灵感乍现上,而是建立在对设计环境和条件及目的的客观分析上,设计师需要有收集、鉴别、分析各类信息的能力,像文献及信息检索课程就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拓展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而编制预算、规范书写设计文件更是不可回避的基本工作技能。在教学中如果面向岗位要求,将专业理论学习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代表的实践技能相结合,最终能够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

2 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2.1 环境设计专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设计文件的编制和管理,熟练运用计算机的常用办公软件。第二,能够熟练使用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MAX等专业设计软件,使学生较好地具备利用计算机绘制图形、处理图像、甚至制作影音视频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设计表达和表现能力。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其对软件学习的正确认识,帮助其在熟练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第三,通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互联网连接了世界各地,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从世界各地汲取自己需要的资源,为自己所用。环境设计人员在设计作品时也需要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为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使其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正确查找和整理信息数据。

2.2 部分学生计算机学习积极性不高

虽然近年来计算机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有限。无论是先前归属于文学类下的艺术设计专业,还是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现属于一级学科设计学下属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都是艺术类考生,文科生也较多,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面临不熟悉的思维方式,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2.3 学生的学习特质不同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经历,使其学习习惯、课程基础都与普通文科生有差异。艺术类学生思维更加活跃,非艺术专业背景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通常无法理解这种学科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充分掉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3 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3.1 改进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方法

首先,环境设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根据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备课,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比如,教师提高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结合使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并且让他们认识到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功能,以及对他们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使计算机教学更加生动,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

其次,计算机教师要转变自己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学科的特性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把握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此外,计算机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发展的快速性,结合计算机的升级速度,向学生讲授最新的知识信息,而不是照搬课本理论知识,让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可以在社会上更好的被实践应用。

最后,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之,计算机理论课的教学大都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受损,结合实践教学,例如结合设计实例,进行项目化的课题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但是,对于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应该做到平衡有度,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的教学。在最后的学生学习考核中,教师也应该转变传统的单一式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应只把最后的结果作为唯一考评点,而忽视了每个学生在解决设计问题中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灵活应用和创造性应用的过程。设计类学生学习中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会有所不同,设计专业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单单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真正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

3.2 计算机教学与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相结合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计算机教学讲解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计算机专业词语,深入浅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教学要紧扣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计算机对学生专业服务的功能,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避免为讲软件而讲软件,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相互促进。计算机知识是学生未来工作中必要地设计工具,计算机使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提高他们的专业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中,以案例教学法,将计算机操作与专业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工具的掌握能力。

4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是现阶段高校各个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向社会各界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实践对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不仅可以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必要的设计工具,提高艺术设计作品的创作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设计作品时获得更多的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辛艺峰.改革中的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系列课程建设及其实践探索[J].室内设计,2009(01).

[2]李平.计算机辅助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02).

[3]孟祥娟,王俊峰,蒲红伟.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10).

[4]明德廷,李娟.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5]胡佳莹,宋聪.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表达――浅谈手绘效果图与计算机绘制效果图[J].艺术教育,2008(10).

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要求教育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在此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与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专业。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设计水平。

一、我国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得相对比较好的是资金雄厚、科研设施完善、拥有强有力师资队伍的名牌大学,和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发达城市。一般城市和普通高校还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目前,由于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的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建成,一些学校的教学还秉承着一种继承式的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主导,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上不符合创业教育的要求。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专业,专业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与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不断更新,才能真正为当今社会培养出环境设计专业需要的创新型实用人才。

二、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缺陷

1.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一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性,但在人才培养上缺乏科学的定位。急于招生,但没有做好办学准备工作,在专业发展上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全面分析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致使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难以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实际效果欠佳。

2.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上缺乏实践

缺乏实践是许多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最大缺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想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需求,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设计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参与设计实践。但是,一些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实践较少,学生难以得到充分锻炼,难以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设计灵感充分展现出来。

三、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1.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准确

在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的实际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给予准确定位,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向合理设计专业课程,突出教学重点,把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与教学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有区别地进行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如,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招生,重点选拔那些具有设计天分和设计能力的人才。

2.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

环境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学生要想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良好的艺术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施工工艺、装饰材料、设计造型等方面的基础之外,还要把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美学、艺术鉴赏、艺术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如,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建筑方面的艺术设计,引导学生对其设计特色、设计风格、创新性和艺术魅力等方面进行欣赏,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注重设计人才的实践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创作出个性化的作品。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设立相关课题,如某个小区的绿化设计、某个建筑的室内设计等,给出相应的设计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所学的设计专业知识设计出不同的作品,再给予客观评价。教师要看到学生设计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设计动力和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灵感,在轻松的设计氛围中扩展想象,激发创新能力,使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实践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四、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规划

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学的基石,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量。目前,大部分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加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要更加突出学生的差异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重视实践环节,增加综合性实践和实训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团队精神,鼓励教师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合作研究;面向未来,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深厚的基础。

2.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教师要依托学校的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环境设计专业的优势,打造适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开门办学,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学校要充分利用实践基地与实践资源,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让学生到企业中,让企业走进学校,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校内外教师与企业代表,开展企业家与大学生的联谊活动,从理论与经验上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在大学校园里积极营造科学、严谨、活泼的人才成长氛围,有利于构建积极发挥人的创造潜能的有效运行机制,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快速发展。学校还要打造创新研究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定期举办各种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论坛与学术活动,积极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创业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3.创新创业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全面推行选课制和完全学分制,鼓励学生利用科技创新活动抵充学分,鼓励学生中途创业,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提供足够多的选择机会。全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目标、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对以往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改革,从以往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如今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并重转变。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减轻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诊断与分析功能,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的学习动力。改变过去以一元化的知识评价标准衡量学生的观念,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机制和充分体现学生创新素质与能力的评估标准、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不断发展。

五、结语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决策。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成效,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在此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7

关 键 词:纽带与桥梁 技术视野 人格塑造 8+2

目前,人们对“环境设计”这个词组的含义有一定的曲解,这不仅包括一般人,甚至许多专业人士对其也有偏颇的看法。故此有必要从本源上进行分析与明确,以利于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首先,从词的含义上看“环境艺术”与“环境”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在我们以往的学术交流与讲学中所指“环境艺术设计”必然是指“环境设计”。笔者以为这种混为一谈的说法是欠科学的,广州美院尹定邦教授在“设计学概论”一书中使用了“环境设计”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其定位是准确的。因为“环境艺术设计”(Environment and Art)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世纪初,现代派艺术家在湖中筑起螺旋防波堤,在峡谷中挂起幕布之类的环境艺术。那么环境设计(Environment and Design)具体是指什么?为什么学术理论界又称之其为——艺术设计三大类中的新学科?以及目前在我国高校中,该专业的师资建设和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准确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发展并有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以下是笔者作的一些框架层面的研究,谨供参考。

一、环境设计定位

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广义的环境是指围绕和影响着生物体周边的一切外在状态,所有生物包括人类都无法脱离的这个环境。狭义的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为环境。环境设计就是要解决“人—建筑—环境”之间存在的各种不协调因素使其和谐统一,营造出完美时尚、舒适宜人的人类生活空间。具体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行为特征,考虑人的使用要求,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做到方便、舒适、顺畅,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舒适度;2.进行生态、文化的保护设计;3.考虑环境的归属性和认同感;4.通过对环境空间的设计,传达美感的信息;5.环境设计要考虑到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与审美趣味的多元性,要与之相适应。由此可见,与“环境设计”相区别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指一种艺术性大于功能性的设计,它更多考虑的是环境的美化和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信息传递。从以上五方面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应归属于第四和第五部分,与环境设计的关系是主干与分支的从属关系,而不是可以相互替代或彼此等同的概念。

那么何谓“新学科”呢?就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所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大都有城规、建筑、室内外及公共艺术设计等主干课程。就其各专业的学科领域来看,似乎没有“新”的内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古已有之,室内外设计,公共艺术也非今日之产物。甚至会有人提出我们现在有城市规划工作者,有众多建筑师、市政工程师、园林师乃至各类专业的美术家,他们已分担了城市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那么还要开设环境设计专业有实际的意义吗?理论上看似乎有其道理,但事实上,城市规划的工作主要侧重从社会学及心理行为的综合观念出发,宏观地解决土地利用和开发问题,很难涉及细微的功能与美学研究。而建筑设计则主要对建筑的结构、空间及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脱离出来的设计,它主要是通过对室内空间、结构、布局、装饰、家具、材料、照明等设计因素综合分析考虑,进行科学、美观、舒适和合理的设计。室外设计主要包括园林设计,庭院、街道设计,公园、广场、道路、桥梁、商业、娱乐区等的室外空间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如雕塑、纪念碑等。从以上各专业的定位分析便可以看出,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由于传统行业的规限,专业教育的分工和设计思想的单一,各专业工作者只能从事“分内”的工作。而在每一具体工程项目中,各专业间最大限度的合作也仅只是补充本专业的明显缺陷。由于以往我们各院校培养的人才缺乏横向的相关领域知识和宏观的技术视野,彼此间不能广泛的协调。因此在解决当今城市庞大复杂且多变的综合问题面前,不仅顾此失彼,难于应策,而且把整个城市环境经营得零落疏离,有的城市空间甚至成为各路行家自我表现的“天桥”市场。“环境设计”学科正是针对以上弊端而适时产生的。环境设计在这里成了各专业的纽带和桥梁,它以其全面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补充各专业间的空白,并推动多领域的密切合作。一言以蔽之,所谓“新”就是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它立足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并嫁接于多学科之间,比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面更为广博和特有的统领性。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和要求也自然会不断提高。现代城市的建设要求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专业设计水准,我们唯有在整体环境观念的前提下并有环境设计的新知识构架介入,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建设走向可持续性发展的康健之路。

二、面对的形式与任务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注重环境质量的时代,以往人们要求舒适方便的环境如今已不合时宜了。人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注重生态、人格塑造、文化品位,以及资讯便捷等。当我们对环境需求达到这种程度后,环境设计已非以往的单体(项)设计,而是重视整个生活环境的系统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城市中的每一项设计都要始终周密地计划和研究。无论是城区环境、广场改造、街巷更新,建筑还是景观设计都要首先放眼于城市整体的环境框架中,考察它们的现实与发展,力求解决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统一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最大限度、最合理地利用土地,用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从事规划与设计。其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以较小的代价获取高品位的城市环境。再次,是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从小学到中学的美术教育中都有要加入环境设计的内容。此外,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明确,那就是我们培养的环境设计方面人才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什么任务,肩负什么使命,课程设置要以此为目标。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设计应该是这种模式:首先有城市规划师绘制城市发展蓝图,而后有环境设计师与规划师依据这个蓝图去完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又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整体规划详图。接下来的每个城区,局部建设则有建筑师与环境设计师共同完成。环境设计师在这的工作,就是理论上的纽带与桥梁作用。而我们现在的高校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补充”,去完善城规、建筑、园林等专业的空缺与不足,总是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起到主干专业的作用。这里面有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不清,而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的。

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状况,艺术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就更需要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形象。譬如将城规、建筑、园林、室内外等设计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构建在广义建筑学大系统涵盖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表现在能够发挥各学科交叉的优势,另一方面还以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及支撑条件,并依托自己的优势专业——形式美学、造型艺术为载体去拓展城市设计的各方面,使培养的学生都能自如地渗透到环境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具备有统领与协调各专业的特殊能力。他们除了可解决小环境的设计能力外还具有控制大环境的能力,而后者更为重要。

三、师资队伍

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组建基本有:城规、建筑、室内、内外、公共艺术设计五大类。师资队伍的来源主要从工科建筑院校和艺术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又有实际经验的精英。教师比例因各地区、各院校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目前各高校教学的实践来看4∶5∶1之比较好,40%是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背景的,50%是工科院校建筑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该学科的发展需要来看,还要有一(文、史、哲)专业的教师参与,因为环境设计除功能、环保、审美外,还应有文脉的传承、环境空间的心理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当前环境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有条件的院校还要聘请社会上环境设计方面专家担任几门实践课程。当然,我们不可能像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设计学院那样,80%的专业课都是聘请美国国内著名的设计师作为客座教授来担任课程教学,但这一种行之有效的“8+2”教学模式是我们环境设计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总发展方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生态保护型社会,使资源消耗减量化、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国内设计界又极力倡导再设计(Redesign)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师资队伍和专业知识框架的组合以及学科定位上更趋于科学合理,并不断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相合拍。学科定位与建设的目的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当今,环境设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有文理两科特点,以广义建筑学为基础,设计艺术教育为主线的,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环境设计及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适应能力与研究型高级环境设计人才,是我们各院校建设该专业所必须面对,也必须认真思考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生态设计理念;环境设计;现状;培养策略

一、生态设计理念的概述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是指房屋或者环境,而随着现代学科的逐渐完善与发展,其含义也得到了扩展,现代科学中主要表示自然界主体与各个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态设计理念,简单来讲就是在现代环境中设计中,从生态的角度综合考虑各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仅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还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不断完善现代化建设方案,即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一现实的反映。高校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根据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也随之确立,并逐渐融入了生态设计理念。环境设计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其是一门集合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环境策划与管理的综合性学科。现阶段,虽然我国多数高校都依据市场导向,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但是其教学培养过程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内容讲解上,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对环境设计效果的强调,而忽视了生态设计的要求,基于此,高校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动改革,不断渗透生态设计理念。

三、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培养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增加生态设计课程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有效的教学培养的前提。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将生态理念渗透在课程之中。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并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引入生态设计的概念,或者对学生一味地强调生态保护、生态设计的重要性,而是应该以专业课程的方式,将生态设计确定下来。如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将生态设计融入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来,以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案例选择上,教师也应该有一定的侧重,注重对生态环境策划、生态设计方法、生态设计法规等元素的引入与分析。

(二)树立生态理念,积极感知生态环境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培养中,要想提高学生的生态设计素质,教师必须要从理念上转变学生单纯强调设计效果的误区,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中来。在引导学生树立生态设计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对环境的感知作为提高学生专业设计素养的重要内容,即一方面在设计中融合生态理念,如在环境设计方案时,引导学生主动考虑建筑物、构筑物、道路交通、景观的生态价值,以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环境设计效果,兼顾生态性与艺术性,以达到保护生态的设计目的。

(三)尊重生态周期,优化环境设计流程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在设计实践中,学生要想得到良好的设计效果,不仅要从环境的外在表现、功能等方面实现优化,还应该深入分析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材料、工艺、技术等。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度较低,教学培养的侧重点被放在环境设计效果上,忽视了对材料、技术、工艺等内容的研究。而在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应该从环境设计流程的角度出发,实现学科交叉,引导学生根据生态周期分析环境设计的整体效果,从而保证设计方案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

(四)引入生态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指导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尤其是在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环境设计方案更应该得到不断的论证与优化。在专业教学培养中,教师应该从提高学生设计实践水平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生态设计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生态案例的选择与整合,根据教学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切实根据当前环境设计的生态需求设计方案;另一方面还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讨论氛围,让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交流意见、分享灵感,进而实践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

(五)把握生态原则,融合自然环境因素

城市是现代人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现代化、工业化的环境设计使得人们逐渐远离自然,而逐渐增加的生活、工作压力又激发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欲望,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培养中,应该迎合现代人的这种需求,根据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为人们在城市中构建出一个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在专业教学培养中,教师可以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深入乡土、体会自然环境的魅力,并从中获取灵感,进而融入到城市环境设计中来。

四、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市场对于生态设计、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缺口也会随之扩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专业教学培养中,应该切实尊重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出发,将生态设计理念贯彻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培养与引导,促使学生深化对生态设计的理解,提高生态设计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晶,徐钊.论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83-84+86.

[2]高薪茹,张斐然.生态设计理念———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绿色指挥棒[J].艺术教育,2015,(11):18-23.

篇9

在我国,环境设计教育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设计培训机构,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另一类是大中专院校,包括本、专科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等。尽管教育方法各有特点,但两者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所学的专业知识仅仅是专业的开端,缺乏针对市场的应用型教育,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因此,无论哪一类的环境设计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都应当提供给学生符合市场应用的职业技能知识。由此可见,环境设计专业急需创新现有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针对市场需求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具有职业设计资格的,且适应市场与企业需要的高水平设计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商业化的经济市场。通过教学改革与现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培养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手段径。

(一)建立环境设计专业“3+1”的新型教学模式

从行业的市场特点来看,环境设计企业的需求是“即插即用”型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兼备的综合型高素质设计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较为全面的应用型职业技能。由此可见,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与实习实训课程变得极为重要。“3+1”的新型教学模式由“3”阶段教学设计和“1”阶段毕业设计两个部分组成,大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进行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实训课的学习,第四年进入环境设计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实践,使学生获得更多参与社会生产实践、设计实践的机会。要求毕业设计创作必须在企业的实习实践中完成,使学生能“真刀真枪”般地投入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中,体会生产实际的现场气氛,这样可以缩短环境设计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时间,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创立环境设计专业“双证书”或“多证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书”或“多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与践能力为目标,解决目前人才需求发展的有效方式。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可以考取行业相关设计师证书,如室内装饰设计师证、建筑设计师证以及景观设计师证等。通过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各种设计师证书的考核,落实考试大纲,并制定考证的种类和学期时间,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除此之外,还应当坚将“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纳入毕业制度要求,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证意识,真正认识到“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三)创新环境设计专业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1.建立专业实验实训中心

实验实训中心是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建立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训中心,包括施工技术实训中心、环境艺术设计中心建筑装饰体验中心等。这些实验实训中心的建立,符合职业岗位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实用性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塑造,以及应用实践与课题研究等能力的培养都有极为重要作用。

2.实行工作室制,开展项目化教学

建立环境设计专业校内工作室,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联系企业或科研单位承揽实际设计业务,并将业务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使校内工作室与地方企业成为设计生产的联合体,使专业教学与实际生产得到更为紧密地结合。开展项目化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途径:一是“引进来”,即承揽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实际设计项目,并引入课堂教学,导师带领学生在课程中通过完成实际项目设计的制作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二是“走出去”,即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走出学校进入企业或实习基地,以课堂实习或毕业实习等方式,完成实际项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合作能力。实践证明,学校通过与地方环境设计企业或科研单位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并在课堂中引入项目教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增强与自信心的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学生毕业以后可以迅速转换角色并融入工作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校企校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通过校企校研合作,创新环境设计专业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学校与地方企业以合作的方式实践“3+1”的培养模式。例如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让学生在到大四以后进入企业实习实践,包括毕业设计在内的多项实践性课程必须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习、研究并完成,企业按照实习期间的工作量和贡献度给予学生补贴,帮助学生毕业以后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并融入企业的工作之中。二是以科研课题为基础,与环境设计企业、科研单位进行综合性的理论及应用展开课题研究,实现科研成果实现校企双赢。三是邀请企业或科研单位设计师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学校定期邀请环境设计企业的设计总监、优秀设计师或者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与老师学生进行学术研讨会,将企业前卫的设计理念、现代经营与管理理念以及科研单位最新研究成果等引入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之中。这三种合作模式是教学、科研、生产、应用四个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三者的各自优势,合理优化校企资源配置,体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三、产学研用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按照地方环境设计企业需要的人才规格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以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岗位能力为目标,通过对企业实际项目的设计实践,有计划地进行环境设计专业的单项、专项以及综合项目训练,进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了设计思想的主题和项目载体从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转换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从理性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从教师讲解为主变为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主,进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

(二)广泛开设专业选修课

广泛开设专业选修课,已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使拓展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与综合素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另外,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较强,可以开设相近专业的软件课程,如AI、Dreamweaver、AfterEffects、Premiere等,或者选修多媒体系统设计、影视后期与动画设计、插画设计、网页设计等,学习其他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设计软件,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7-02

在目前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普遍突出实践育人的大方向、大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可以总结为“宽口径、淡方向,重基础、强课程”。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拓宽口径、夯实基础、精练专业、注重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理念应当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化及时调整方案设置、教学组织、授课实施、社会实践、课程反馈、目标考核等方面,构建“宽、实、精、重”的多维课程体系。

要以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为前提,以学生专业素质提升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为主抓手,将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教学、专业科学、实践教学三大类课程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优化各系列课程布局,以课程建设为内生动力,形成统一开放式课程教学管理的新格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

在确定基本课程框架之后,要对教学内容、手段方式和考核评价机制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分析。

对于专业性与实践性突出并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完全可以赋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和足够的条件,使其通过对不同课程的自主选择来建构符合自身发展规划需求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结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体系设计应当灵活开放并充满活力,课程间的逻辑关系较为清晰、衔接紧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也应处于自主自觉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课程教学要求应当简洁明了、有针对性,尽量避免以往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模糊随意、繁冗低效、重叠无序等问题,要努力做到课程方向、教学内容、授课导向三个明确,合理设计课程名称、学时学分配置、教学大纲与教案、教材教参以及课后要求。

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评估和课程设置评价的参考标准和有效依据。

所谓“拓宽口径”,就是要在课程模块设置中放宽教学口径,将专业细化后置,基于艺术学一级学科大类强化基础知识积累,拓宽艺术类专业素养学习,做到“先面后点,点面结合”。要使学生广泛掌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领域的各课程知识,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今后细化方向、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中提高艺术修养、拓宽创意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夯实基础”是强调艺术学一级学科和设计学二级学科下不同专业和方向下的艺术类基础课程,应当作为教学模块中的重点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比如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阶段的基础学习部分,可以和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统一进行基础课程学习,提高对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的自主性,营造“以基础促专业、以专业强基础”的良好氛围。

所谓“精练专业”,是鉴于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需要在具备艺术学、设计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扎实基础上进行讲授,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课程设置中的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是要介绍环境设计专业领域中的一个专门问题,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专业技能,各个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又应有紧密联系,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最终与毕业设计合理衔接。

“注重实践”意味着科学的培养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订单式的培养方法拓展专业素养,让学生很好地完成设计采风、专业实习等实践任务,有能力主动参与专业社会实践,有能力承担设计类作品创意竞赛活动,真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实用性专业设计人才。

因此专业核心类课程设置上应突出一个“特”字理念。

专业核心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专业导向性地位。一方面,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充分尊重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上也应该更加突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方向。

在独立学院这类院校中,环境设计专业当然也包括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其课程体系应当突出强调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即对学生所进行的关于语言文化、社会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借此实现个性品质的培养和公民意识的陶冶,用适应时代的文化内涵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应丰富自己的生活意义及人生价值,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自主并范围开阔的内涵塑造,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上不致过分受制于专业思维的束缚,成为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心理健康、视野开阔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独立学院完全可以通过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中素质教育及其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来实现优化三本院校学生知识结构的目标,丰富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共同的知识背景和文化底蕴,减少应试教育和功利性学习对学生心智发展的损害,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开阔的视野、开朗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使学生不仅获得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迎接新的人生挑战。

环境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是环境设计专业中的生命力和效用性的基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要实现做大做强,独树一帜,就更应当注重对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是知识与能力的积累过程,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在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中不断循环和螺旋上升的。要通过认知实践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岗位见习等方式来了解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际状况。

培养院校应当改善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开展实验室模拟实践和实际操作制图等具体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实施制图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技巧,提高处理设计制图的实际动手能力。

与此同时,环境设计专业要注重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把实习基地真正用起来,提升学生岗位适应力。

参考文献:

[1]金日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艺术教育,2012(6).

[2]罗中霞.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评《环境艺术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