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

篇1

非遗汲古,存世久远,历久弥新,天地之恩,传承之道,天地无恩而大恩生。

非遗研究,当从非遗体系的要素市场出发,体现非遗之要旨。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天地有时序,草木乘于时。非遗,今非昔比,非遗我顾,我顾非遗!

非遗可以划分为三个体系,一是非遗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二是非遗的市场体系,三是非遗的机构体系。从文化自觉自信起,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中国非遗自然要形成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宏观与监管,文化部、协会、博馆院,遗风高起,气势恢弘。非遗名人名录名品名吃名鉴名验,都已深入人心,自不待说。市场体系的主导,时下还是相应的国家机构和各级政府的文化体系在运营、求索、创新。作为市场的活跃主体机构,依然是非遗企业或传承人在苦心孤诣,琢磨蹉跎。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非遗机构,已不再是锦衣夜行,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胜景指日可待。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非遗与时序浩荡,人面与桃花映红。

非遗市场的要素构成:非遗项目库、非遗传承人、非遗参与资金、非遗个人中介和机构、非遗交易市场及非遗价格衡定体系。

各级非遗体系构成了非遗项目库,种类名目众多,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演化和保护。在现有的1372个国家非遗名录库中,找寻出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可交易可投资传承的品种,进而推进演化,用度与民,成风化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他们是非遗王冠上的明珠,正是他们不懈的努力深情、痴心不改、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构成了今日的非遗文化与传承体系。

各N从事非遗文化和非遗传播的机构和个人,构成了非遗的运营主体机构。他们积极求索、传播、创新和坚守,才使非遗文化明珠赫然出土,璀璨夺目。

非遗交易市场的形成是非遗行业发展和演进的必然结果。非遗交易市场工具,是证明非遗项目所有权、物权、版权、债权债务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这种工具必须具备规范化的书面格式、广泛的社会可接受性和可转让性以及法律效力,这也是参与非遗交易中最为复杂和最为缺乏的一部分内容。

非遗交易是一个很大的命题,非遗交易市场上最难衡定的是市场交易价格,非遗产品的价格是指它所代表的价值,非工业化生产运营,工时工序和传承人的级别,是较好的价值参照。目前非遗市场包括非遗品种都是好声一片,知易行难。非遗虽好,难以入手,无成交易买卖。一件非遗国家级传承人的作品面世,都承载着太多的关切与热望。以中华九大名剑之首的棠溪宝剑为例,《战国策》曰:“韩之剑戟,出于棠溪。”据《史记》记载,中国九大名剑皆出自西平:“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剑为百兵之君,君子之器,镇宅辟邪,代表正义与道,市场却鲜有耳闻,专业之士才能有渠道而得之。传统的非遗企业在企业运营管理和市场推广开发上都捉襟见肘,难以企及。

非遗之事,有待非常之人。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非遗市场的确需要有足够影响力和责任担当的平台来开发、运营、孵化和投资非遗项目与非遗企业。非遗平台承载着的价值、责任与使命,便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中规中距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传功传习传承。非遗独乐久矣,如今,春风浩荡,非遗当因利乘便,传承天下。

篇2

何谓谜米

谜米(meme)是仿照基因(gene)创造出来的新词,一个用来传达“文化传播单位”的概念,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发行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个词在Web2.0时代被人们重新发现并广泛传播,它的中文翻译有觅母、拟子、迷米、媒母等,有人干脆就译为文化基因。道金斯在书的结尾提出了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即在我们这个星球上,除基因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复制因子?他本人的回答是完全肯定的“有”。这种复制因子,就是模仿的基本单位――谜米,也就是人类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

如今。《牛津英语词典》已经将“谜米”一词加以收录,并作如下解释:Meme: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esp,imitation.(谜米: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英国心理学家苏珊・布莱克摩尔在所著的《谜米机器》一书中,对谜米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扩展,与基因进行类比,她认为,“谜米根本就不是比基因更加‘神秘’的一种‘实体’――基因是编码于DNA之中的生化信息,而谜米则是编码于人类大脑或诸如书籍、图画、桥梁、蒸汽火车等人工制品之中的文化信息。”作为一种复制因子,谜米是通过模仿而得到传递,“我们甚至也可以说,任何一个事物,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传递,那么,它就是一个谜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谜米既包括人们的想法,一个人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也包括交通标志,一则让人捧腹大笑的网络笑话,诸如此类,包罗万象。

可以说,人类生活中到处充满形形的谜米,从人类诞生以来谜米和基因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进化,使得人类变成今天的样子。

作为谜米载体的大众传媒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停地接收和兜售着各种谜米,一些有生命力的谜米经过复制和演化,几经流传,盛行不衰。但是,谁也不能够否认的是,大众传媒的出现,使得各种谜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呈几何级数传播扩散,电报、电话、收音机、电视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趋向于更加有效地传播谜米而采取的重大步骤。它们不仅增加了谜米在传播过程的多产性,而且也增加了谜米传播过程能够发生于其中的空间距离。大众传媒作为最有力的谜米载体,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谜米的传播和人类文化的进化过程。

一方面,大众传媒显示出它作为最佳谜米载体的潜质。

谜米的传播方式分为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两种。一般来说,纵向传播主要是指代际之间的传播,如父母向子女传递诸如社会行为准则等谜米。横向传播主要是指在平行群体之间的相互传递过程。如今,谜米的横向传播主宰着现代的人类社会生活。大众传媒以它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容量的无限增大等特性,吸收着各种形态的谜米,更制造出新的谜米。谜米在不同的载体上获得不同效果的传播,从这个角度来看,大众传媒作为最佳谜米载体是当之无愧的。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作为谜米的载体,消解着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

在较为简单的农业社会中,社会生活的变化非常缓慢,谜米的传播主要是纵向的,谜米传递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它的长寿性,即能够世世代代传递下去的持久性。而在现代社会中,只要一个谜米能够快速而有效地从一个人传向另一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谜米。文化的传承不再具有神圣的仪式感,大众传媒让谜米的传递变得随时、随地、随意。无处不在的大众传媒浸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在传媒强大的攻势下不断收缩地盘。

传媒娱乐化现象是当前大众传播学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随着消费社会的出现,娱乐需求空前膨胀,对传媒娱乐化的风行更是推波助澜。而站在谜米学的视角反观传媒娱乐化现象,则应该被理解为带有娱乐化因子的谜米在模仿、传递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一个谜米,假如它不能够引起人们在理论、情感等方面的反应的话,那么,它的生存或传播的机会将大为降低;假如它能够引起人们在理论、情感等方面的强烈反应的话,那么,这种理论的或情感的反应会促使其拥有者将它们传播开来。单纯从谜米的角度来看,传媒娱乐化是谜米选择的结果,它能够引起受众的兴趣并得以广泛地复制和传播。随着我们每一个人所能接触到的谜米数量的增加,各种谜米也将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机会,以激起人们更加强烈的反应,并继续得到传播。于是,传媒娱乐化这一优胜谜米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针对传媒娱乐化现象,我们或许能够从谜米学的视角寻找解决方案:

1 升级谜米战争――谜米截体的传承文化使命

谜米之间的相互竞争向来

是激烈而残酷的,“设想有一个充满人的大脑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上,同时存在着更加多得多的谜米,乃至于有很多谜米无法找到自己的家园。那么,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哪些谜米才能够寻找到自己的家园,并因而能够被继续传递下去呢?”作为最佳谜米载体的大众传媒,应该在谜米的相互竞争中发挥其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帮助好的、有益的谜米获胜,抑制坏的、危险的和有毒的谜米的传播。

在目前娱乐化盛行的现状下,谜米载体要主动升级谜米战争,开发、制作出更胜一筹的优质谜米来对抗娱乐化谜米。娱乐化谜米尽管来势汹汹,但也并非不可战胜,譬如许多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高级报纸或深度报道节目,仍然以严肃的理性的客观分析而获得谜米的成功传递。

传媒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谜米载体的,作为担负着传承文化这一重要社会责任的大众传媒,不仅任由娱乐化潮流肆虐而缺乏警醒,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娱乐化谜米的嚣张气焰。面对娱乐化谜米攻占优势地形后唯一的补救措施,就只有升级谜米战争,进行新一轮的谜米争夺战。

2 超越谜米战争――谜米受众的自由进化实践

篇3

关键词:学校教育;职业精神;课程;教师

作者简介:薛栋(1979-),女,山东青岛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2014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融合培育研究”(编号:EJA140373),主持人:薛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3-0042-05

职业精神作为对一定专业或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它是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的精神支柱,也是个人成才的强大动力之一。学校教育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寻找职业的意义支点,促进其对具体社会责任的意识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个体实现和社会服务提供系统化的指导和培养。尤其对于高等教育阶段而言,学生学习的专业,决定着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对所学专业有无明确认识,对未来职业有无远大理想,都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因此,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使命。

一、职业精神的现代迷失呼唤学校教育的精神引领

现代化的生产被描述为“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一方面生产组织的发展成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的独立意识、效益意识、竞争观念、时间观念等,不仅迎合了市场经济的需要,也符合社会、组织和个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市场价值取向,使得“商品人格”蔓延成为各行各业的普遍人格特征。如政治领域的权钱交易,医疗领域的“红包”交易,传媒领域的有偿新闻等。上述现象表明,成熟的市场发育并不是直接“生产”而成,它需要一种“精神”的调节。这种精神不只局限于构建个体的生命秩序,而是在职业活动中合理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对社会生活的合理价值和价值选择为指导的“职业精神”。因为相对于小农经济生产出来的“家社会”、计划经济生产出来的“国社会”,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职业活动是最能够引导人成长为负责任公民的具体社会活动。实质上,随着经济增长与技术更新越来越成为职业世界的风向标时,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主体地位确立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强烈,当今的教育若对之重视不够或处置不当,就会使衡量人的价值标准物质化、数量化和庸俗化,从而泯灭了人对自我超越性的追求和对职业生活的美好向往[1]。

面对职业精神的现代迷失,学校教育必须摆脱发展不及代价的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理性审视和筛选繁多庞杂的职业文化,提高受教育者主体的选择能力。同时,学校教育对职业文化的意义不仅仅是选择,还在于不断地进行精神生产,引领现代职业精神健康发展。实质上,“精神反思的任何一种更大的格式塔转换都是在精神之中发生的。不存在一种更大的、足够强度的外来精神使得我们放弃这种优越性。”[2]也就是说,对当前人类职业精神危机的回应,必须也只有在对现代职业精神本身的反思中才能实现。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所谓研究者对职业自觉意识觉醒的振臂呐喊,而是切实思考和践行如何将职业自觉意识真正转变为学生个体职业精神的实践智慧,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追求,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承与师承:学校教育传承职业精神的主要路径

学校教育传承职业精神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教育的载体使学生了解、体验和认同人类职业文化的精神要义,而课程则成为传递和保存的重要中介;二是通过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将各种载体上的职业精神文化信息创造性的代际相传,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精神追求的职业人。职业精神传承以“主体―客体―主体”的形式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学校教育成为职业精神不断“内化―外化―内化”的“职业文化呼吸运动”[3]。

(一)课承:学校教育职业精神的载体传承

1.确立职业精神传承的课程目标。职业精神深刻反映着职业群体独特的信仰、态度、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学校教育应确立职业精神传承的课程目标,传承职业群体的职业文化,培植职业认同感。通过为学生提供系统学习职业文化的相关课程,了解、掌握职业文化的历史及时代特征,尤其要重视职业规范的学习,以促进理解其深刻的精神内涵。此外,应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纳入课程目标之中。面对多元的现代职业精神,离开理性的反思和意义的批判,人类已经打开的“潘多拉”之盒,恐怕只会放出使人类命运悬于一线的魔力。实质上,职业精神的传递是职业精神发展中的“扬弃”,是批判的继承,是继承中的发展和创造,集中体现在传承主体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上。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化批判与选择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应成为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的重要目标。

2.发掘丰富的职业精神资源。职业精神教育课程资源的发掘应以历史为主线,找寻记录传统技艺精神发展、遗落与唤醒的人物故事与历史事件,给学生了解职业精神形成发展提供真实而生动的素材。学生首先要认识自己民族职业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对于传统职业精神的起源要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现代多元的职业文化,才有条件在变化的职业世界里确立超越自身的职业理想并付诸实践。同时,面对丰富多样的职业文化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要遵循“用事实说话”的价值性与需求性原则,以我国传统职业文化为基点,在此基础上使职业精神课程资源的选取范围触及现代多元的职业价值体系,让学生在纵向的历史变迁和横向的多元选择中领悟职业文化的永恒精神,最终达到对某种职业意义和生命意义的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职业精神教育的过程即非说教,也非诉求;既不是道德劝诫,也不是逻辑推理。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个体内心的体验达成精神层面的认同,而体验的过程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它要想获得自己的内容,并使其外部表现形式适合于这种内容,就必须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因此,职业精神教育资源的选择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一方面,在考虑学生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与社会生活贴近的工作经验作为教育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教育活动又对社会生活与职业活动的重新融合负有责任。通过教育活动,学生应最终理解职业活动服务社会生活的真谛,从而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将职业活动重新引回日常生活世界。

3.实施主题统整的课程组织方式。问题导向是职业精神课程内容组织的有效方式。职业世界的活动经验以问题为中心,设置职业情景,建构职业事件,使学生置身其中并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对职业情景悟解的基础上,感受职业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意蕴,并对自我进行反省和审视,从而促进学生对职业世界的意义作生命意义层面的整体把握,即通过职业角色或者职业事件寻找自我、确认自我与反观自我,这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将发生深刻的作用。因此,职业精神教育的课程组织过程关键是主题的确定和规划。主题可以从职业生活及活动的关注点萃取出来,也可从职业文化的资源与遗产中获得,还可源自社会问题或议题,如“职业的价值:谋生、服务社会抑或实现自我”、“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等,更可以是学生自身的议题或关注的事项,如“世界500强企业最关注的职业品质是什么”、“未来20年,你将面临怎样的职场世界”等。总之,主题的确定必须关注影响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活动的自主程度,即学生对课程的组织方式是被动接受、自觉适应还是主动创造?也就是说,主题的确立必须关注学生的需求,并能激发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应是学生主体的自觉自主的探索性与创造。活动主体自己提出活动目标与任务,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行动步骤、研究手段,关注行为的结果,并根据结果调整进一步的行动。活动主体在活动中不仅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而且在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才是对于职业精神培育最富有发展性意义的主题活动。二是主题本身的组织结构,即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还必须对主题进行结构设计,即围绕主题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学习经验,在主题的脉络下统整适切的职业经验,形成次级主题,并围绕次级主题架构更次一级的主题与活动,组成主题网络[3]。主题网络的结构越清晰且合乎教育的逻辑,活动主体越易从结构上把握活动。这样的把握不仅有助于职业学习经验的迁移,而且有助于内在信念情感的形成。

4.依托多样化的课程形式。主题活动课程、实习实训实践课程是学校传承职业精神的主渠道,为此学校应开设好多种形式的活动实践课程。一方面重视并改革以职业精神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形式,强调主题情景的创设,主题内容的审美化处理,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及反思;同时,注重在各类课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另一方面结合专业创新实习实训课程的开发,通过规范实习纪律、学习先进职业人物、全程体验职业角色等手段及形式,增强实习实训课程的职业精神教育效果。此外,通过在校园及学校的图书馆、教室、会议室、餐厅等摆放象征职业精神的器物或人物雕塑,悬挂诠释职业精神的壁画等,营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良好文化氛围。总之,学校课程从传承与创新职业精神的目标出发,基于学生的经验、兴趣和生活,有效设计活动主题,利用文体活动、社区实践、参观实习、专业比赛等形式实施职业精神教育。教育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体验,要求学生在做中积累经验、感悟人生、建构活动的意义。

(二)师承:学校教育职业精神的主体传承

1.“师道”:教师承担“传道”使命的前提。职业精神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社会和个体的需要转化为教育者的职业要求,其次是教育者以言教、身教等特殊方法把职业要求再转化为受教育者相应的职业素养。在这两极转化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的职业境界不仅是自我的生命追求,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贯穿于受教育者职业精神培育的全过程――从教育者充分促成受教育者榜样学习的初级阶段,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主体性的实施和实现过程中发生相互影响,达到共同提高。正如韩愈《师说》中所指出的那样,教师在履行“传道”使命的基础上,必须具有为师的素养即“师道”。“师道”是对教师完成“传道”历史使命的严格要求,教师在职业中所体现出的“道”,即职业精神则是“师道”的重要内容。传承职业精神对于今天的教师来说,变得比任何时代都更加迫切和重要,因为自然文化生态下以师徒传承沿袭的传统,逐渐过渡到要求学校教育承担职业精神传承的责任,从而也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种职业素质不仅表现为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同与践行,更主要的表现在对学生职业价值世界的构建,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真正感受到教育的美好,进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延绵一种精神的要义,并伴随着具体的职业实践,完成各自的职业意义建构[4]。

2.教学:教师“传道”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对职业精神的选择继承和发展创新,最终要通过教师培养学生来实现。也就是说,教师通过教学培养人才,从而实现对职业精神的传承。教学对于教师而言,是传承职业精神的基本途径。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师生关系基础上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交织中的觉醒和提升,强调师生间的精神沟通,要求“教师只能与学生共同探索,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凭借过来人的经验去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价值观”[5]。尤其进入大学阶段,教师要结合专业真正关注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职业发展意向和需要,理解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的选择。在平等尊重的主体交往中,“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对于职业意义的理解,并在自觉认同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并积极付诸于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交互作用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动职业精神创造性传承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建构职业精神的过程。比如通过对“两弹一星”科技精英群体职业精神师承效应的分析,师承效应人才链通过教学过程使得勇于超越、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等职业精神相继延绵,成就了我国伟大的航空航天事业。

三、职业精神传承的基本途径

(一)劳动和生活过程

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之所以世世代代不断绵延和发展,就在于职业所蕴含的精神意蕴自身具备着某种传递和延续其生命力的手段。如“祖传秘方”、“百年老字号”等文化标签,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表现古代社会里面生产生活传统的无上势力与价值,深深地将此等势力与价值印在每代人的心目中,并且极其有效地传延生产生活的风俗信仰,以便传统不失,团体团结。”[6]这种对所从事行业的精神意义的延绵,有机地融入于职业主体的劳动和生活过程,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越来越强大和丰富。因此,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中始终伴随着精神意识活动,人类的物质活动本身就内含着精神要素。也就是说,人类进行物质资料和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同时也是职业精神的生产和再生产。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职业精神在劳动和生活中的传承主要包括血缘传承和业缘传承两种形态。

1.血缘传承。血缘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关系,家庭、家族是最基本的劳动生活组织。个体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传承职业精神首先发生在家庭中,是通过父母及血亲长辈的口传身授顺应自然、融入自然、敬拜自然。“自然”是人类最初的职业,这种发自内心的“职业精神”是“与神的对话与旨意”,是内心救赎的非理性的“文化遗传”。虽然人类最初并不懂得种种生活模仿(训练)的精神意义,而正是“有益于生存”的自然判断赋予了朦胧、混沌的原始职业意识所蕴含的“善”的要求。职业精神是一种关于“善”的精神的延续,人类据此获得在劳动生活过程中维持一套善良品行的秩序。所有的这些秩序由于物质生产发展的水平,最初通过血缘关系,源源不断地传授给刚刚进入社会传统之中的每一个新人,并在传承过程中促成了职业精神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业缘传承。职业活动中的精神生活并不是纯粹的个人生活,职业个体的所思所行体现出群体或组织的特征和意志,如商业领域的“童叟不欺”、医学领域的“仁心仁术”等,各行各业都有体现自身职业特征的规范要求。因此,职业精神的传承呈现出行业特征,其传承方式称之为“业缘传承”。业缘传承最基本的形式是“师徒传承”。从入门前的考察习俗、到举行拜师仪式,再到入门后的培养,最后到举行出师仪式,这些具有行业特征的程式和规范以及技艺本身构成了职业精神的主要内容[7]。古代的“师徒传承”是一种全程的教育模式,师徒一起生活、学习、讨论,“徒弟与主师,亲若父子,俨然家族,彼此之间,于道艺外,犹多密切感情,其能得圆满之效果”[8]。正是这种“情感效应”的积极作用,师傅尽心为徒弟传职德、授职技。一传十,十带百,带出了一代代职业人,使优良的行规得以继承发扬。当然,这一过程实际上也存在着剥削,但是正是这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学徒制度使得技艺在传承的过程中,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融合为一体。

(二)企业生产和培训过程

生产经营是企业之本,企业的职业精神都是在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职业精神的传承结合生产经营实践,是企业精神传承的基本途径。同时,企业培训与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密切相关,不仅是沟通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渠道,更是指导员工职业行为,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1.结合生产经营实践,开展职业规范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员工职业精神的关键,需要持之以恒、情理交融、潜移默化地点滴培养和引导,使企业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结合生产经营实践,开展职业规范养成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严格按工艺规范操作。生产过程多达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每个职工都必须严格执行每道工序严细的工艺规范。二是严格进行质量管理。企业的竞争力来源于产品的质量,因此企业应紧紧围绕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全面保障体系,建立质量管理网络体系,健全质检员队伍,建立“质量否决权”制度。三是严格执行纪律。工艺操作的准确无误和质量的稳定可靠,是企业产品畅销市场的保障。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旦出现差错,立即按照规定纪律严格处理的过程,是企业精神得以落实的保证。

2.举办多种职业培训,营造职业精神传承氛围。职业培训是企业“德、诚、信”文化代代相承的重要途径。一是多种途径开展敬业爱岗教育,提高员工职业素质。企业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如编写企业发展史,引导员工以史为镜,规范个人言行;拍摄企业成长故事,让员工透过形象生动的影视史料体验职业精神的可贵;建立微信平台,发动员工收集身边体现企业精神的人和事,及时共享与传播,让员工从关注中认同和践行职业精神。二是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和影响职工。企业优良的职业精神得以继承和弘扬,与一批优秀员工典型的示范作用密切相关。特别是艺德高尚、身怀绝技的老职工,是企业品质和声誉的名片,他们的事迹介绍,在职工中会产生强烈的反响和良好的教育效果。三是抓住实例和机遇,开展职业精神教育。比如在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中,京城61家同仁堂药店支撑了全北京近一半的药量。为此,同仁堂承受了600多万的政策性亏损[9],用行动再次诠释了“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传统精神。

参考文献:

[1]段文灵.马克思“实践人学”思维方式的生成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8(1):33-38.

[2][美]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8.

[3]刘茜,邱远.论学校课程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0(7):40-42.

[4]张传燧.教师专业化:传统智慧与现代实践[J].教师教育研究,2005(1):16-26.

[5]杨跃.论教师的责任伦理[J].当代教育论坛,2006(9):80-83.

[6][英]马凌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 李安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3.

[7]殷俊玲.晋商学徒制习俗礼仪初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73-77.

篇4

关键词:传统工艺;高职院校;工作路径

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劳动人民创造了门类众多、各具特色的传统工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1]。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标志之一。近年来,传统工艺振兴逐渐成为业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并被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2017年3月,文化部等部门联合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一、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的紧迫性

(一)身口相传的传承方式比较脆弱

香奈儿首席鞋匠称:“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2]。传统工艺的流传方式古老而传统,口传心授是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师傅向徒弟传授,长辈向后辈言传身教。大多数的传统工艺都是靠民间艺人的记忆手把手世代相传,没有文字的描述,缺少固定的媒介,而且传统工艺传承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传承方式相当脆弱,一来时间久远,有些技艺变形甚至面目全非,二来如果传承不及时,就可能出现“人去艺绝”的尴尬境地,导致有些传统技艺濒临失传的危险边缘。

(二)传统工艺传承“后继乏人”

一是愿意学习传统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手工技艺的掌握需要进行长期的手工练习,无法短期内速成,充满了艰辛。现代文明带来了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带来了人心浮躁。当代的年轻人生活条件更加优越,择业也越来越带功利性,他们不甘寂寞,不甘清贫,更吃不了苦,学习传统技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越来越低,能潜心学习传统工艺的越来越少了[3]。二是传统工艺从业人员自身的局限性。至今,仍然较少有开设与传统工艺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传统工艺依然延续传统的师徒传艺模式,大多数传统工艺从业人员未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和系统的艺术基础理论辅导,必然导致其发展潜力受限。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不高,创新、创意能力后劲不足,直接影响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行业产业做大、做强、做特更无从谈起,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三)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先进的生产力,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机械化的流水线,使得工艺品可以“规模化”、“集成化”地批量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纯手工的传统工艺品较为精细化,但更费工、费时,在市场竞争中价格上无法体现价值,明显处于劣势,手工艺人的生存面临危机。穷则思变,生存的危机决定了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二、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可行性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化生态,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1]。传统工艺振兴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既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举办相关传统工艺专业,将传统工艺融入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传统工艺传承人才,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优势

1.人才培养优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部分高职开设了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并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不断克服传统师带徒和传统高职课堂教学的弊端,为传统工艺在高职校园的传承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2.教学及科研优势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他们科班出身,理论功底扎实,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掌握了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很多高职院校都聘请生产一线匠人、工艺大师担任实训教师,成立大师工作室,教学中以实践为主,突出生产工艺,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优良的师资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中坚力量。而且高校容易集聚政行企校多方的力量,资源丰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4]。3.文化传播优势互联网时代,信息即时性强、互动性强、覆盖面广。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力军,高校也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利用高校较为完善的新媒体系统进行传统工艺知识报道,介绍传统工艺的内容和形式,挖掘其中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师生开展网上讨论、交流,可以有效覆盖全体师生并提高师生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度,吸引更多师生自觉参与到传统工艺的研究保护中,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

(二)高职院校传承传统工艺的契合点

1.有利于形成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传统工艺一般都经过上百年的历史传承,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传统工艺包含的文化元素、工艺理念、技法技艺及设计观念,凝聚了历代以来工匠的实践经验,物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支撑和动力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可以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主流文化,为校园主体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传统工艺的产生与地理背景和历史发展密切联系,不同的地方产生不同的工艺风格。传统工艺具有地域特色,它承载了区域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区域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区域性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可以说,传统工艺是地方文化的精华。高校建在地方,在校园文化中大力弘扬地方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同时以当地的人文底蕴培育大学文化特色,势必催出生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化校园。在高职办学,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将地方传统工艺纳入学校办学体系,也是高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更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丝绸、陶瓷、漆器上的鲜艳色彩、美工图案,雕塑摆件、民族服饰中的高超技艺、精美设计,既实用又美观,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流露出古代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具有积极向上的审美教育意义。审美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传统工艺的审美功能,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高职校园文化的品味,形成高职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2.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统工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创造力,是中国技术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口授心传,将匠艺传承,也将专注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传递[5]。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办学目标是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职校园中传承传统工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匠精神培养路径,有利于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有利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传统工艺既具观赏性、艺术性,又具收藏性、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很多地方政府都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工艺文化,并作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大力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高职院校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不仅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还可以为当地产业培养一大批“上手快、留得住、用得上”的现代手工艺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职工等培训技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促进就业,增加收入。

三、高职院校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路径分析

(一)要以文化传承为定位,形成校园文化品牌

传统工艺极具人文底蕴,以独特的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校园文化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通过文化传承,可以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形成保护、传承、创新传统工艺的积极性、自觉性。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积极创设活动载体,找准结合点,力求工作成效。通过开展传统工艺宣传、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组建学生社团,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开展活动,形成课内外互动的良好局面;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体验传统工艺;举办传统工艺作品展,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效等。

(二)要以“校行企”合作为基础,形成工作合力

近年来,各地政府都更加重视传统工艺的发展,传统工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以及工艺美术产业龙头企业。传统工艺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仅靠高职自身的力量还远远不够,需要得到行业、企业及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等的优势资源、技术力量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整合大师、非遗传承人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力资源,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现代学徒制,院校通过聘请知名行业大师、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或直接进入教学一线充实教师队伍,立足课堂面对面向学生传授技艺;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科任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学术交流。同时,发挥院校科研的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传统工艺科学研究。

(三)要以技艺传承为导向,培养新生代工艺大师

传统工艺融入高职院校最终目的是实现技艺传承,通过高校培养人才,使得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并将传统工艺进一步创新发展,发扬光大。可以结合专业教学,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组建专业团队开发教材,收集整理传统工艺优质资源资料,采用网络、新媒体等先进技术,通过文字介绍、实物图片、视频展示等形式,建成一流的传统工艺教学资源库。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入研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模式,围绕匠心素养、技艺传承、创新创业等多层次开发特色化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要大力探索现代学徒制,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创意,着力培养新生代工艺美术大师。

(四)要以服务产业为宗旨,振兴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的传承要依托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传统工艺的创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服务产业发展。将传统工艺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以此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服务产业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并承办大型的文化艺术展,搭建技艺交流平台。通过及时关注、各种传统工艺品博览会、传统工艺大展、大赛等信息,不定期开展岗位能手竞赛等,组织指导学生作品创作,推荐优秀作品参展、参评,提升学生工艺素养、技艺水平。同时要以创新创业为指导,建设校内创业产业园,提供创业导师、创业基金、创业场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学生以传统工艺产品作为创业方向。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N].中国文化报,2017-03-27(1).

[2]李晓岑,朱霞.传统工艺与中国品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2):98-103.

[3]陈昕.非遗进校园的实现途径与实证研究[J].美术大观,2016(12):172-173.

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开发 传承人保护

通过旅游开发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已经成为潮流,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以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为例,被旅游公司归入旗下的艺人一方面有了更多的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 使传统文化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能够得以延续;另一方面,这些传承人所能展示给游客的只有他们的“才艺”,而原本附着在他们身上的其他功能,都会因他们的出走而不再发生作用。他们的功能发生折损, 乡间的传统文化也会就此发生变质。由此可见,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传承人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相关概念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本文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 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其内容涉及:(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传承人的概念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即传承人的认定标准难以确立,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没有较权威的界定。这里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定义: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此定义中点明了“非遗”传承人的重要特征是“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这里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所以对技艺水平的要求是“精湛),另外此定义还指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充分肯定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在实际的理论探讨过程中,专家学者对传承人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和文字表述,大体上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完整掌握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者具有某项特殊技能的人员;二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者。传承人担负着“传”与“承”的双重任务。著名作家、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倡导者与活动家冯骥才说得好:“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

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恰好存在于旅游地时,旅游便成为实现非遗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人们的一种文化审美活动,二者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既保护了非遗,又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1.可行性分析

旅游地开发离不开资源,尤其是一些历史文化旅游地,文化是旅游开发的前提,是当地旅游业能否发展的关键。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随着旅游活动开展的日益广泛,接触和了解异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很多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因为旅游行为本身就是寻求异域特色文化的心理体验过程,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历史、欣赏民间文化精华、把握地方文脉的重要途径。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可行的。

2.必要性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有较高价值并需要保护的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国家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大的财力独自完成遗产的保护。正是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极其缺乏,所以必须积极拓展资金筹集的渠道。若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取得的经济效益就会解决非遗保护所需资金的问题。如果在对非遗的开发中注意并且避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化、商品化、庸俗化,那么在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中会形成良性循环。旅游开发提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需要的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肺腑了旅游开发的美容,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非常具有必要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传承人的现状

1.学术研究方面的成果

准备本篇文章的过程中,笔者阅读了大量期刊文献,观察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研究上与旅游结合的文章并不多见,大多数是民俗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方面的成果主要观点就是:(1)如何详细收集整理全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传承人的地位,包括给予经济保障,医疗保障,提高其社会地位,提供传承与传承空间,精神关怀与鼓励,制定法律条例保护其法律地位,物质方面的定期奖励等;(2)传承人自身应尽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有传承自觉,公开遗产,有义务培养传承人,注意传统也要积极演化等等。总结一下这些方面的研究论述,如何重视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地位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缺少,即使提及也只是点水一般提到防止市场方面的冲击。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中,传承人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而且还能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豪感,积极投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应该是最理想的状态。

2.旅游开发中非遗传承人的现状

国家为保护“非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特别是每年的政府专项扶植资金、向政府认定的传承人发放津贴等,为传承“非遗”提供持续的力量。然而这些举措都是外在的“输血”机制,一旦停止供血,“非遗”的传承失去了扶持,又容易变得岌岌可危。因此需要为“非遗”提供一个“造血”机制,激发“非遗”传承的内动力,步入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非遗”的载体是传承人,要激发“非遗”传承的内在动力,即是要激发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为其提供满足需求与发展要求的条件,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发展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对传承主体具有相应的激励作用。所以越来越多的地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寄希望于旅游,当然更是希望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传承人在面临经济利益的时候容易受到诱惑,在非遗旅游开发中忘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在旅游区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中为了表演而表演,没有把保持非遗的原真性这一重要特性放在重要的位置。当然这只是对非遗开发中的一部分传承人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一旦如此,非遗就变了味道,仅仅是躯壳了。“造血”机制成了为“造血”而“造血”,从根本上偏离了保护的功能。

从旅游企业来讲,在非遗旅游开发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损害传承人的利益,非遗真正投入开发后就不会像开发商说的那么好听了――所谓保护前提下的开发。以杭州旅游景区传统手工艺人为例,手工艺人与旅游区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是经营户与商铺业主的关系。手工艺人通过旅游区管理机构以一定期限的合同租赁摊位,缴纳一定摊位费后的所得均归手工艺人所有。景区一开始请手工艺人们去设摊的时候都宣称提供免费摊位,但是一年后就开始收摊位费,且费用逐年增长,使得部分因收支失衡的手工艺人退出了景区。旅游景区不是慈善机构,毕竟是以追求经济收益为目的,待手工艺人开始有盈利后就收取摊位费,这样的市场化行为也无可厚非。但摊位费逐年递增,已超出了许多传承人可承受的范围,迫使许多传承人离开景区,这就需要旅游区的管理者进行深刻反思。政府对于“非遗”传承人的收入在税收上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然而在某些景区管理机构中却得不到落实,甚至向传承人硬性收取政府明令优惠免收的“所得税”。景区对经济利益的无限追求不应超越法律的界限,侵犯他人权益,这需要政府加大行政执法的监管力度,对此类现象进行严肃处理与整顿,切实保证税收政策的有效实行,以实现对“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支持。

由此可见,进行旅游开发的非遗的传承人处境并不容乐观,首先是自身方面的保护意识存在问题,会被短期的经济利益蒙蔽头脑,而醒来时可能为时已晚。另一方面部分旅游企业并没有切实的为传承人着想,未能切实的履行“保护前提下的开发”。

四、关于旅游开发中如何对待传承人的几点建议

非遗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旅游开发只是保护非遗的一种途径,是保护前提下的开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个前提,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非遗。据民俗学的相关研究,非遗保护中,最重要的是对传承人的保护。应用到旅游中来,可以这样来讲,在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中,只要保证传承人的角色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非遗的开发就算是成功了一多半。

1.旅游区应充分尊重传承人的意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非遗具有原真性的特征,而传承人对非遗的本来面貌最具有发言权。非遗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遗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遗的活的宝库,又是非遗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在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传承人的意见,而不能仅仅因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做出不利于非遗产、本身的事情。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忠实的传承者,他必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功能等各个方面有自己深刻的见解,旅游区充分尊重传承人的意见,会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更具有针对性,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性开发。

2.旅游企业应鼓励传承人参与旅游开发、管理

联合国教科文非遗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国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应努力确保创造、保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群体以及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积极地吸收他们参与管理。”旅游区管理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管理都应允许传承人参与,提出个人意见,定期收集传承人的意见并及时给予信息反馈,并鼓励传承人提出建设性的指导建议。这样不仅有利于旅游区项目的合理开发与有效管理,同时可以增强传承人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仅仅将其看作“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小角色,同时能提高传承人参与旅游项目开发的责任感,强化传承人的自主控制,最终将有助于增强传承人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会更加不遗余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抵挡短期经济利益诱惑的能力明显加强。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积极培养新的传承人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关于传承人培养的问题,制定规律性的措施并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例如在特定时间安排现有传承人到学校做交流,扩大影响力,使更多的人喜欢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如剪纸等手工艺制作完全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另外表演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到多个地区进行宣传表演,一则扩大旅游区的知名度,二则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为人知,并且一定会有一部分人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中的某些人就很有可能因为兴趣成为传承人。可以在旅游区设立现场定期学习班,使游客参与其中。

五、结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键,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对传承人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保护性的旅游开发,才能使旅游作为一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的模式得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大为.浅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J].黑河学刊,2007-129-3,(51).

[2]尹凌,余风.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 (186).

[3] 金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方向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8).

篇6

中国儒学的核心观念是提倡“仁”与“和”。其中“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与政治的价值核心。儒学经典之一的《尚书》就倡导“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其涵义是民众应明白事理,各国应和谐相处,达到天下太平。“和谐”观念是中国文化宝库传承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另一部儒学经典著作《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非常明确地以“讲信修睦”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和平、和睦、和谐”三者相辅相成,需要守信,需要责任,需要宽容。这些价值和哲学理念始终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处,造就了中华民族精神,锻铸中国人的品格。

这种“和合”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中源远流长。我国思想家运用和合概念,从总体上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相互关系除强调团结、协作的意思外更有向心、凝聚的含义,特指事物与其所处的环境和相联系的总体结构实现融合统一,这就是中华和合文化所体现的中国特色的整体系统思想。下面就孔子学术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中要调节 的四重关系,略作阐述。

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把人对自然的态度与行为提高到道德修养的高度来认识。 环境、人口、资源是关系到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性、时代性难题。目前人类面 临的环境问题呈现出日益恶化的趋势。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种灭绝、大气污染、全球变暖和臭氧层损耗已经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此外,人口膨胀、能源枯竭、自然资源紧缺也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华和合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和谐”保护自然的思想,诸如,“天人合一”“物我相亲”等观念,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如《孟子·梁惠王上》说“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数罟”是细密的网子,“以时”即按适当的时间。周、秦的国家法律都有定期封山,禁止伐木等保护自然的法律条文。中国思想史上也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内容,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以及王廷相的“人定胜天”等。也是追求和尊重人与自然生态,提倡人对自然的索取程度应建立在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自如的基础上。

其实,和合文化主张的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现在提倡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人口控制意识实质上都是道德问题。

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中华和合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对社会的研究,阐发人的社会价值,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在传统和合文化中就贯穿着儒家的民本主义 的社会政治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如“以天下为己任”、“公而忘私”、谋求国富民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有“富贵不能,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德意识和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集聚并积淀为“社会遗传密码”又塑造着人类。和合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存和复制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作为一种社会潜在意识,它通过民族情感、意志、风俗习惯、道德风尚、 审美情趣,折射出民族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心态结构。它成了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而仍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挺立于世的精神支撑,也是今天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财富。

人际关系

和合文化强调通过调整人际关系以解决矛盾冲突。其基本原则就是“推己及人”, 理解人、尊重人。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等等。如果人人都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而不是只想到自己,那么人们之间就会加深理解,互利互让,和睦相处。如在处理内外远近的民族关系上,儒家主张慎用武力,重视教化抚绥。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所著《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引用林毓生的话说“儒学把人们内省精神和道德修养作为治理社会和研究学问的根本”是很有见地的。(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57页,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人与自身(内在精神世界)的关系

和合文化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其道德修养论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从孔子开始就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把履行这些道德看得比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儒家特别强调为政者在道德实践中的带头作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出正人先要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作为领导者,带头履行道德义务,在今天尤为重要。

二是强调道德的自律性。因为道德是一种自律的义务,道德修养就是要发挥行为者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首要的一条就是“诚”。《大学》提出了“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其次,就是提倡恕道,将人比己,宽厚待人,主动向好人学习。孔子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也”。

篇7

思明第二实验小学是新办后整合的学校,发展潜力巨大,正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但是学校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学科建设特色不够,学校文化底蕴不足,品牌效应不高。学校管理层有改变学校现状强烈的愿望,让学校更快更好地朝品牌学校方向发展,为社区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提供服务。为此,我校在学校特色发展规划时,把学校文化建设放在首位。

一、确定学校文化之本

我国学者黄克剑先生把教育的使命归为“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又指出:“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优其中,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荧照。”可见,知识是教育的边缘,知识的意义就在于内化为智慧,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源于生命发展的原始需要。同时,人类的发展主要在于文化这种非遗传系统能够大量积累和保存人类发展的经验,以此来适应环境并创造新环境。而文化的获得靠的是后天的教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人的本质的文化生成,决定了教育是人的文化本性生成的形成,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我校把“用责任和智慧奠基未来”作为办学理念和宗旨,正是基于对教育的智慧理解。“用责任和智慧奠基未来”成为我校师生一致认同的精神追求和实践目标。只有懂责任、有智慧的生命才拥有自尊、充实的人生,教育是被人的心灵、良知、激情和智慧所召唤的事业。对于教师来说,“责任与智慧”意味着用责任与奉献、用智慧与创造成就自己的事业,为学生的未来奠基;对于学生来说,就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体验成功中深刻理解责任,有效增长智慧。

二、找寻学校文化之源

学校紧邻万寿山,偏阳台山之隅,“阳台夕照”系厦门景之一,“万寿松声”也是厦门八小景。阳台山上有大量摩崖石刻,历史古迹众多,是厦门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地方。学校文化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要想做教育的领跑者,学校的发展就必须吸纳新元素,在理念创新、教育视野、发展途径、继承吸纳等方面寻求新的着眼点。从寻找老街地名中的历史文化入手,把办学理念与厦门地方文化结合,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由了解厦门地名文化拓展到与地名文化有关的厦门名建筑、厦门名人、厦门历史。在了解、传承厦门文化的过程中感受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增强保护环境、奋发学习的责任感。

三、挖掘学校文化的创建点

1.选修课程

开展对万寿—阳台文化历史的研究与学习。结合课题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作文写作,组织学生拍照、美术采风、写文章,宣传呼吁传承民族传统,保护古建筑,组织学生开展“我为学校献良策”“我为古迹出点子”等活动,让师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2.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定位为“智慧课程”,根据学校实际和师资情况选择国际象棋和头脑奥利匹克作为主要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是头脑奥林匹克项目,我们开发的课程叫“当头棒喝”。通过教学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热情,使学生认知思维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技巧与手段,并在活动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求实的精神;懂得思维的意义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会用创造性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竞争进取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从而在分享收获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3.社团建设

成立了小记者社、文学社、陶韵社、生态社(种植养殖)、合唱舞蹈社、足球社等,这些社团除了具备兴趣小组的特征外,还增强社会参与成分,强调社团自治管理,不仅开发兴趣特长,更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交往能力、管理能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

第一,教育性小社团。与学校教育内容相结合,组织 “趣味数学小社团”“科技制作小社团”“小记者站”“小白鹭电视台”“文学社”“海龟LOGO小社团”“电子百拼社团”“头脑奥林匹克社团”等。同学们通过活动互帮互助,提高学习兴趣,互相探讨研究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研究。

第二,兴趣类小社团。如“课本剧社团”“美术小社团”“童星合唱团”“小白鹭舞蹈队”等,鼓励学生发展自己正当的兴趣爱好,弥补了校内有限时间,不能完成此任务的缺憾。

第三,能力培养性小社团。主要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为主要目的,如“足球小社团”“快乐田径”“羽毛球篮球社团”等,培养学生在强身健体中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人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

第四,开展拓展性活动。即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组织全校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找准学校文化切入点

1.校园文化

创建具有“责任与智慧”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校园各个功能区域的文化宣传进行精心的规划。

2.行为文化

对师生行为文化的探究纳入研究视野,探索出体现学校文化价值取向的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模式。

3.班级文化

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氛围,使教室环境优美整洁,充满浓厚个性特色,飘出淡淡书香气息,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4.课堂文化

努力探索和打造“智慧课堂”,以生本课堂研究为突破口。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5.活动文化

只有在实践与体验中,才能真正触动心灵。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设计适合学生体验与实践的活动。比如亲情体验、感恩体验、生命体验、管理岗位体验、角色互换体验等。建立一整套规范有序的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责任与智慧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发展了个性,提高了综合素质。

6.家庭教育文化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不断成长,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努力搭建家庭教育文化,让父母担当起应尽的责任和孩子一起成长。

五、夯实学校文化保障点

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和管理的主力军,学校要优质发展,就要把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第一位,树立“教师第一”的观念,打造一支由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梯队,这支梯队是建立在学习基础之上的,以教科研为平台,以共同的任务为目标,形成“浓厚学习力、缜密研究力、和谐向心力”的文化管理境界为发展愿景的组织。

篇8

考点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例1 (2016年四川成都卷)回文诗是中国文苑的一朵奇葩,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效仿。如《后园》(南朝齐・王融),正读:斜峰绕径曲,耸石带山连。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逆读: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连山带石耸,曲径绕峰斜。了解并阅读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中华文明独领、主导世界 ②古典诗词注重实用、整体性强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汉语文化内含丰富、风格独特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选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组成了世界文明,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为此,中华文化独领,但不能主导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从题干的回文诗中无法判断其实用性。

考点2: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例2 (2016年四川广安卷)我国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是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蕴含在五千多年的伟大文化之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③中华文化对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作了巨大贡献 ④为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应抵制一切外来文化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

解析:选D。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点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例3 (2016年山东威海卷)在2016年央视春晚上,《华阴老腔一声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与流行音乐相融合,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这启示我们( )

①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②在新时期,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③要致力于保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④积极利用媒体进行宣传,让群众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解析:选A。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宣传、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考点4:弘扬民族传统美德

例4 (2016年浙江金华卷)“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沭雨栉风……”年过八旬的吴锦泉老人,仅靠磨刀为生,却累计捐款37 000多元,被评为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从传统美德角度,他感动我们的是(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B.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

D. 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

解析:选D。吴锦泉老人的捐款行为属于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表现,彰显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匡扶正义的传统美德,而与爱国情操、英雄气概、为政风范无关。

考点5: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例5 (2016年四川内江卷)2015年是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中国人民的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表明( )

①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弘扬抗战精神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想 ③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抗战精神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物质保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选A。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抗战精神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保障,而物质保障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考点6: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例6 (2016年山东威海卷)2015年我国先后开展了“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这( )

①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④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④

解析:选A。先进人物评选活动属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范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例7 (2016年四川成都卷)“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2016年4月25日总理一行来到成都宽窄巷子,走进见山书局和散花书屋,购买了关于老成都的书和明信片。总理关心书香社会建设、关注全民阅读的依据是( )

①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②阅读是提高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决定因素 ③阅读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 ④推进全民阅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选B。阅读是提高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发展教育和科学两个方面内容,其中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考点7: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8 (2016年四川自贡卷)党的十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引领中,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是( )

A.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 爱国、敬业、文明、和谐

解析:选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考点8: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例9 (2016年福建福州卷)某市在打造“满城书香”活动中建设了一批流动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方便群众申办新证、自助借书、自助还书等。“满城书香”活动有助于( )

①建设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 ②杜绝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滋生 ③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④丰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选C。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各种有害的文化细菌和病毒也在伺机传播。我们要保持精神肌体的健康,就要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加以抵制。这一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抵制与减少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滋生,而不是杜绝其滋生。

【真题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年广东广州卷)“法”在古汉语中曾有“刑、法、律、法律”等称谓,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李悝编法经”“商鞅改法为律”“唐律”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直言:“,刑也。平之如水,从水……”;“”从“D”,“D”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有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从“水”,表示法律追求公平如水;“”含“去”,延伸出惩恶扬善之义。今天,“法”已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词。“法”字的语源表明,中华文化( )

A. 历经沧桑 饱受磨难

B. 独具特色 兼容并蓄

C.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D. 绵延不绝 固守正统

2.(2016年四川自贡卷)阅读漫画。“世界读书日”的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2016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在此期间,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这表明( )

①读书有利于全面继承我国传统文化 ②读书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③读书可以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读书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 (2016年山东聊城卷)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之所以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是因为(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③只有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才能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 ④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 (2016年重庆卷)龙灯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铜梁龙灯起源于唐宋,盛于明清。1923年铜梁民间艺人创作了蠕龙,玩舞时犹如蛇行,慢时轻盈秀雅,快时跳跃飞腾。改革开放后,重庆市大力支持铜梁龙灯艺术创新,民间艺术家进行创作,推出“挂腰式、金龙蛟柱”等表演形式,这些使铜梁龙灯表演更加富有生命力。下列理解有误的是 ( )

A. 重庆市尊重、珍惜和保护铜梁的龙灯文化

B. 铜梁龙灯艺术传承千年,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 龙灯艺术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D. 龙灯艺术的发展体现了对待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

5. (2016年湖南衡阳卷)种茶喝茶本来是中国人的“专利”,由于对外贸易的缘故,茶传遍了世界,“茶”字也跟着走向世界,英语“tea”是闽方言“茶”的音译。而“咖啡”是地道的外国货,中国在进口咖啡时也引进了这个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在世界各种古老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不曾中断而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应保护本民族文化,拒绝外来文化

B.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应学习一切外来文化

C. 面对不同文化,我们主张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D.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全球化会导致文化的单一

6. (2016年四川宜宾卷)2015年9月4日,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录制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播出,节目以“英雄不朽”为主题,通过讲述英雄故事,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该节目的播出有利于引导同学们 ( )

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②树立忧患意识,立志振兴中华 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弘扬以抗战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2016年四川南充卷)近年来,南充市开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层出不穷,如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学生汉字听写大赛、汉字书法比赛等。这是因为( )

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 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③只有中华文化才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8. (2016年甘肃武威卷)从2016年起,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将在甘肃省每年举办一次,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以“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为宗旨,以丝绸之路精神为纽带,以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将成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对于外来文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 )

A. 保护自我,拒绝来往

B. 相互融合,实现统一

C.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D. 照搬他人,摒弃自己

9. (2016年山东临沂卷)春节之喜庆、清明之缅怀、端午之追忆、中秋之团圆、重阳之尊老……在传统节日的保护方面,近些年国家做了大量工作。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完整的民俗体系( )

①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基因和思想道德内涵 ②承载着弘扬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 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④传递着团圆、忠孝、和谐、仁爱、诚信、爱国等精神理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0. (2016年四川达州卷)2015年11月,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中国泉州举行。本届艺术节以“情系亚洲・逐梦海丝”为主题,以“展示・共享・合作”为宗旨,全方位展示了亚洲各国文化风貌。这场文化盛宴( )

①有利于增强各国文化的交流 ②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③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④有利于消除各民族间的冲突与仇恨

A. 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1. (2016年山东德州卷)“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连续三年,全民阅读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国家对于普及全民阅读、共筑书香中国的高度重视。倡导全民阅读有利于( )

①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②共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③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2. (2016年山东济宁卷)“京腔京韵,校园处处唱响中国梦;国宝国粹,心头时时凝聚正能量。”2011年至今,济宁市金乡县正式启动“京剧进校园”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京剧走进校园四年来,该县努力传承京剧文化,联手京剧名家,培育了一批京剧爱好者和表演者,让校园京剧逐渐深入人心,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了中国国粹,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京剧进校园”有利于( )

①青少年更多地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 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弘扬中华文化,排斥外来文化 ④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主观题

13. (2016年四川宜宾卷)为落实教育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要求,某校团委组织同学们收集到以下信息:

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致辞时表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抗疟药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她请大家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中国的春节越来越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纳。

中华文化对西式快餐文化的接纳与快餐文化的“中国化”其实是同步进行的。

……

针对以上信息,小王同学认为,我们对中华文化应充满自信,要用中华文化去替代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请运用《天涯若比邻》的知识,对小王同学的观点进行辨析。

14. (2015年贵州黔东南卷)材料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开播以来广受瞩目,新加坡、比利时等国纷纷购买版权,很多外国人想从中国的美食开始,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教育部提出,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材料二:主席在2014年9月24日的纪念孔子诞辰2 565年开幕式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内容,说说教育部出台的这一措施有何重要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优秀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这句话的理解。

(3)青少年学生应该怎样对待优秀传统文化?

【新题速递】

一、单项选择题

1.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有( )

①马克思列宁主义 ②思想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继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后,由五洲传播中心精心打造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近期于各大网站同步播出。这( )

①将有助于人们更多地认识与了解中华文化 ②是对各种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 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会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 2016年6月1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廉”“互联网+”等分别入选年度国内字、词。同时,报告关注了去年的多个“热词”事件,包括“全面二孩”以及“南大”等校名简称之争,也关注了网络低俗词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原因,建议要加大对规范用语的宣传力度。对于网络语言,我们的正确态度应是 ( )

①全部包容并吸收 ②对内涵健康的,要善于利用 ③明辨是非、理性鉴别 ④对于内容低俗的,要坚决抵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铁榔头”郎平身上充分彰显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 自强不息 B. 勤劳勇敢

C. 爱好和平 D. 爱国主义

5. 2016年5月28日,为贯彻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有效地深化中国文化的传播,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为“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第二届中国践行文化软实力创新论坛”在上海举行。这一论坛的举行( )

①表明中华民族文化比其他国家文化更为优秀 ②有利于促使中国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③有利于全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④能够避免外来文化对我们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①②

6. 2016年3月,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在各地开展系列活动。“中国航天日”的设立,有利于( )

①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②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 ④促进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进一步实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2016年1月13日,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部、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预计有近2万人次的“非遗传承人群”走进大学接受文化通识教育。这样做( )

①是因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②有利于增强人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③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④有利于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文化强国建设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8. 2016年3月3日,由等部门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承制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二季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该片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这一大型纪录片的价值,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 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B. 有利于引导国民增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守护精神家园

C. 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推动建设文化强国

二、简答题

9. 材料一:百姓希望党和政府增强阵地意识,搞好舆论宣传,凝聚向上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倡导全民阅读”已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突出了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地位的不可动摇,也充分表明全民阅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阅读风尚日益成为时代潮流。

材料二:2016年,是国家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十周年。十年来,国家重视、社会认同、民众参与,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深入,社会影响日益深远,读书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在“文化重大工程”方面,纳入了“全民阅读”“文化精品建设”“中华典籍整理”“传播能力建设”等。其中“全民阅读”包括:举办“书香中国”系列活动,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基础上,统筹建设社区阅读中心、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实施儿童阅读书报发放计划、市民阅读发放计划、盲文出版工程,支持实体书店发展。

(1)我国为什么如此重视倡导全民阅读?

(2)当前,如何在全社会倡导全民阅读的良好风尚,打造书香中国?

三、活动探究题

10. 中国是文化大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步伐,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中华魂・强国梦”系列主题活动,现请你参与其中。

【感悟魅力】小明:党的十以来,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文化强国方面,我们首先要重视亿万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创造,其次要重视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文化,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文明的源泉,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世界上少有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

(1)请你说说为什么强调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

【加强交流】小华: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6年中国将深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与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坚定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加强能源资源领域合作,形成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合作的标准等重大项目。

(2)请你谈谈应怎样通过文化交流来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这一国家发展战略。

篇9

今年,文大叔早早就对苗年开始期待,还和邻居们讨论到底会有多少游客来到寨子一起吃长桌宴。他家的民宿从春天路边野花盛开,一直忙到国庆稻米收割,过去几十年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来到过龙塘。

穿过山中薄雾进村,吃过龙塘鱼酱的人,都说“龙塘不错”。

龙塘是融创中国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案例之一。2018年融创中国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进驻帮扶,2019年全村脱贫成效检查通过,2020年帮扶成果移交,2021年融创宣布继续支持龙塘乡村振兴工作。曾经被千米海拔深山“封印”,大部分青壮年流失到广东、福建、浙江、北京打工,老幼留守、村落衰败、年关冷清的百年老寨,复活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再向前一步,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图景实现。

融创中国之前积极参与了13省21村的帮扶工作,2021年又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并从龙塘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总结经验,在重庆中益乡、延安万庄等大量帮扶项目开展中进行补充迭代,归纳了基于企业责任和自身资源的融创乡村振兴模式:通过文旅切入,实现“四推动、五振兴”,切实助力乡村在产业、组织、文化、人才、生态维度上全面振兴。

1

以文旅带动一产、二产,打牢产业基础,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穷,是因为产业弱。据统计,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偏高水平,意味着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产业差距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农户为了保障生活水平,不得不外出打工。人才外流,又进一步削弱了乡村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在偏僻地区。

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成为改变乡村现状,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之一。融创在龙塘村的帮扶过程中发现,此前因为交通闭塞,龙塘保留了良好的自然资源,且有完整的苗寨村落风貌和苗族的人文环境,具备做文旅乡村的基础。

而融创自身在文旅产业方面有技术优势和运营基因。因此,“文旅切入”成为龙塘乡村振兴的第一落点。融创依据龙塘自然人文资源,定制了观光游+苗乡生活方式深度体验的多层次文旅产品体系。

常年在雷山县城打工、老房闲置的村民文武家和另外一家贫困户的房子被融创与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整体翻修,改造成荷塘雅苑、粮仓楼,做成了示范民宿。并因此带动了村里15户村民相继自发改造了自家老房子,开起民宿和商店。

融创又联合知名设计师孟凡浩建造了“龙塘山房”这一高端民宿IP,和村民家的民宿形成产品错落搭配。大体量民宿形成配套,龙塘的村容、道路、居住设施也得到规划、修整和升级,龙塘也具备了接待游客的前提条件。

改造好“硬件”,经过企业自身资源和平台导流,大量游客涌进龙塘和村民们一起过上苗年、鱼冻节。预计2021年全年,龙塘接待游客数量将突破万人,为龙塘带来三百万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客流和知名度,再加上文旅产业建立之后部分青壮年回归,龙塘的产业被真正激活。

在此基础上,融创联合友成基金会又对龙塘村产业进行了调优升级。一方面,支持龙塘的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协助龙塘打造“龙塘好物”自有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消费扶贫方式,打通推广渠道,带动龙塘村合作社销售本地鱼酱酸、茶叶、玫瑰花等产品的市场化运转,形成可持续模式。

农村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像龙塘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不仅具有数百年历史,还保有有自己独特的技艺和文化习俗。因此,融创在龙塘挖掘苗乡非遗文化,通过技艺、技能培训打造“绣娘团”和扎染、苗绣等文化特色产品,搭建文化产业,增加龙塘产业体系的立体性和体验感。

建立产业体系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抓手。通过文旅切入带动一产、二产,龙塘形成了旅、农、文乡村“新三产”的跨界深度融合,用产业化思维推动了龙塘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带动,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并打造经营性收入、工资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多样化增收体系;另一方面,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安居乐业的乡村新生活方式;此外,还通过产业化运作,增加了公益触点,拓展了公益场景,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2

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推动可持续运营

2018年12月,龙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打工、夏天才回村的文远胜看到村里的新变化之后,决定留在村里,加入合作社。文远胜的父母强烈反对,但他自己则异常坚定。

合作社组织开展了生态稻米种植和销售试点工作,文远胜和另外6名村民积极响应。今年他们种植的 6.9亩红米,5.4亩香米,预计产值可达11.7万余元。除了村里的经营性收入,种地的收入也提高了,又可以陪着家人孩子,文远胜的生活有了富足感。

组织村民开展生态稻的种植和销售试点,推动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之外,融创和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还以合作社为基础,带动成立了非遗发展小组、社区应急响应队、导赏员小组、民宿发展管理小组等,通过一个人带动一批人,通过一批人影响一村人。

非遗工坊成立的时候,在外打工的潘晓芬也和丈夫回到了龙塘。她很快成为非遗工坊第一批参加培训的“绣娘团”成员。她们的蜡染、苗绣产品,现在已经成了村里的特色旅游产品。潘晓芬自己在今年也成了非遗工坊的负责人,开始培训更多年轻女性成为“绣娘”。

没有产业引不来“金凤凰”、留不住“能人”是以前乡村的痛点。现在的龙塘有了产业体系,人才能不能跟上、有没有成长空间、愿不愿意留下来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龙塘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在融创和友成基金会的指导下成立,之后又以合作社为示范,引导村民自发组织了各类经济、技能培训、文娱、公益小组。帮扶项目组还展开了一系列培训,这些培训包括了餐厅和民宿的运营管理、蜡染和苗绣的技艺技能学习、非遗文化和非遗产品的市场推广、生态农产品的种植技术,以及合作社等小组的管理知识和龙塘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机制等等,逐步培养提升龙塘村民的运营和市场开拓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合作社资金互助小组也在融创与友成基金会的推动下成立。通过资金互助的方式解决村民在生产经营和生活提升方面碰到的资金问题,同时又将利息收入归还于龙塘,用于敬老社员的生活改善。

龙塘的生产、管理方面有了组织协作体系,过去农户自给自足、各自为战的状况被改变,村民之间再也不是“小散”关系。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培训、职业技能培养、资金互助,龙塘的村庄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有能力的村民也可以在新的体系中找到位置,发挥更大作用。村民有了成就感和可持续运营能力。

在中益乡,融创捐赠建设初心学院,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党建引领、组织振兴工作。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重庆石柱远程教学站、清华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初心学院挂牌,面向党政干部、企业管理者举办高层次教育培训,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治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以初心学院探索“党建引领”,不仅让中益乡实现了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教学基地的模式也搭建了中益乡和校企资源的长期联结路径,形成了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融创认为,乡村振兴模式中,产业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人则是一切的基础和源点,通过人才培养激活人的因素,才能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和治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关键。

3

改善人居环境,复活风俗风貌,推动人文宜居生态

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距体现在现代化程度上,但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独特性,大量民风民俗和建筑风貌还带有文化的传承功能,需要被充分尊重,这是融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原则性前提。

例如,龙塘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至今保留了大量传统建筑。全村285户中有苗寨吊脚楼200余座,其中一百年以上的传统建筑就有9座。村里还有大量古树和一口古龙井,每逢新年和嫁娶,龙塘人都会去古井挑水取一个好的寓意。

位于石柱县武陵山区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中益乡,是土家文化的传承地。融创联合清华大学设立了非遗研培点,启动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针对本地百姓和相关爱好者提供技术培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文化是乡村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失的精神内容和身份认同。融创认为,尊重乡村风俗风貌,才能达成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实现乡村和城市的融合发展。

因此,融创在乡村振兴模式中,会先对乡村的资源和文化进行摸底和系统梳理,做因地制宜的文化激活,不搞标准化设计,不建“欧洲村”,不盲目推进现代化,重点做人居改造和历史人文特色景观带的打造。

在被帮扶之前,龙塘村委会主任文冲有一个心愿:改造之后的龙塘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态,不走过于商业化道路,而是做成一个苗家生态核心博物馆。”

龙塘帮扶建设期完成并运营迄今的一年内,文冲的愿望实现了。龙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苗年、鱼冻节、吃新节等重要节日比以前更加热闹,游客们来到龙塘和村民一起跳芦笙、抓鱼、斗鸟、拔河、赛苗歌、斗牛,还喝上了村民自酿的米酒。住吊脚楼、深度体验龙塘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最吸引游客们的旅游项目。

在重庆中益乡,融创根据村里的生态和历史文化,捐赠打造初心学院、毕兹卡里、中华蜜 蜂谷、伴乡原宿四大项目,带来了中益乡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一套绵延 6 公里的景观谷地在“乡村地文化渲染+旅游产业唤醒”理念中,复原了中益乡的土家文化和乡村文化,同时融入红色主题游,打造旅游体验和文化教育复合功能空间,让它成为了被激活的中国传统村落人文宜居新样本。

通过乡村振兴复活传统村落和文化,提供一个区别于城市的美好生活样本,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看到的另一层重要意义。

4

做好教育帮扶,提供多样化教育支持,推动下一代看见美好

乡村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乡村的教育资源和城市的差距却显而易见。因此,教育帮扶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教育扶智方面,融创将英苗培养计划带进大山,用教育的力量让龙塘的未来焕发生机,嫁接自身文旅及文化资源,打造“一进+一出+全面探访”的助学模式,更深度、长线地为龙塘等乡村的孩子提供多样化教育支持。

针对乡村学校教育设施、教学器材等硬件和课程落后、信息“软资源”鸿沟两大方面的不足,融创一方面通过捐赠教学器材、改善学校设施,提升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募集网上名校精品课程,搭建英苗书屋,邀请部分师生代表走出大山体验外面的世界,开拓师生视野,建立信息获取渠道和意识;此外,融创还通过教育基金方式给具备特定条件的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维度支持。

通过教育帮扶,让乡村的孩子亲身体会到爱心的温暖,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的一点心愿。

篇10

但对于照顾孩子、抚育下一代而言,男人却往往显得比女人笨拙。

虽然并非人人如此,但年轻的80后小爸往往给人拙于“父亲”这一角色的大致印象。不公平?也许吧,然而确实有很多80小爸在抱怨以下问题——

1.孩子虽然好玩,但是吃喝拉撒真麻烦,哭闹的时候尤其没耐心对付。

2.宝宝如此柔嫩,我抱他的姿势不对,怕伤害弱小的他,怎么办?

3.家里人的重心全都转移到了小家伙身上,我成了被遗忘的人。

4.家庭角色分工不同,带孩子是妈妈的事,爸爸以事业为重,不一定要全程参与吧?

……

该让谁来解答这些疑问与困惑呢?

单纯的解说显得枯燥乏味,不如让我们看看以下四位80后小爸都是怎样做的吧。也许,你会在这里找到解决所有难题的答案——

累并快乐着

爸爸:孙浩栋

宝宝:孙单祺

孙浩栋工作很忙,在网上的采访只能断断续续进行着,好不容易“抓”住了问几个问题,还没回答完,他一下子就不见踪影了。但即使这么忙碌,他还是会尽可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家里那个小宝贝。

错过一次,更珍惜

孙浩栋是山西人,二十出头时在杭州认识了当年才19岁的妻子,跑了6年爱情马拉松,两人终于结成了秦晋之好。儿子孙单祺其实并不是他俩的第一个孩子了。第一次怀孕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了不恰当的药物,不得不做了流产,这让他们感到非常痛心。因此,当再次怀孕后,夫妻俩自然格外珍惜。

已经不记得究竟陪妻子做了多少次的产前检查,医院的妇产科成了孙浩栋全院最熟悉的地方。在闲暇的时间里,他常常上一些网站看看相关的育儿知识,也会去翻翻各类母婴杂志,为自己做好成为父亲的知识储备。

2007年2月28日,在父母的殷切的期盼下,小单祺终于来到了人间!

抓紧时间午夜交流

一般家庭,孩子总是和妈妈睡一头的比较多,但小单祺却一直是和爸爸头挨着头睡的。夜里喂奶也是爸爸的工作,妈妈只要把奶粉泡好了交给爸爸,就可以接着倒头大睡了。就着温馨的夜灯,孙浩栋把奶瓶塞进儿子的小嘴,看着他一口一口将奶粉喝完,然后轻轻拍抚着将他哄睡。每晚如此不累吗?孙浩栋说:“孩子妈白天要开服装店,太累了,我白天在家时间比较少,正好利用晚上的喂奶时间和宝宝交流一下感情。”累并快乐着,便是每天深夜凝聚在孙浩栋心头最大的感受吧!

宝宝才几个月大的时候,睡觉还挺安分的,但越大越就不老实了,这点可能也是遗传自爸爸。有时候,晚上两人在那张加大加宽的大床上好好地睡下了,可等到第二天早上醒来,却发现父子俩枕头跑到了脚下,脑袋却冲着床尾了。

儿子最先学会的话就是叫“爸爸”

孙浩栋有时候要去外地出差,这对自称“一天看不到儿子就会很想念”的他来说,无疑是件苦差事。当他迫不及待地回家后,总是会发现儿子又长大了不少。虽然工作越来越忙,但比起有孩子之前,他每天在家的时间反而更多了。因为对他来说,父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我认为,作为父亲更多的是要通过自己的感染来带给孩子对生活的启迪和未来的感知。”播种多少便能收获多少,在浓浓父爱的感染下,小单祺最先学会说的话就是叫“爸爸”。这可把孙浩栋给自豪坏了。

但他还是只给自己打了90分,因为即使竭尽全力,顾全事业的同时陪伴孩子的时间毕竟还是有限的。说着说着,他又打听起买什么牌子的伞柄推车比较好,满心计划着要利用节假日带儿子去各个好玩的地方逛一逛。

对于孩子的将来,孙浩栋是这样说的:“希望儿子能拥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我不会强加给他太多的要求,当然,如果是他感兴趣的东西,我也会尽量满足他的。”

孙浩栋诠释完美的父子关系——

“儿子和我可以就一些问题平等地探讨、交流,我既是他成长中的指导,也能成为他生活中的朋友和助手。

儿子的笑容让我最满足

爸爸:杨昱

宝宝:龚岁元

在正式采访之前,记者发了一份简单的采访提纲给杨昱,让他就上面的一些问题先简单回答一下。没多久,一份非常详尽、认真的答卷传了回来。谈起儿子如此热忱的小爸,还真不多见呢。

和孩子他妈一起“移情别恋”

杨昱23岁领的结婚证,婚后一个月妻子就怀孕了。当问起他为什么这么早就结婚时,杨昱很坦然地说:“因为我找到了自己喜欢而且适合结婚的人。”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新婚“蜜年”还未结束,儿子龚岁元就来报到了。一下子升级成为父亲,杨昱直言还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身份转变,还在慢慢地体验、摸索中,但他很满意自己在逐渐进步。“每天下班回家后,看到儿子对我笑是最满足的事儿了。可见,在无形当中,我已经慢慢进入了做爸爸的这个角色。”

小婴儿的吃喝拉撒哭和睡几乎占满了这个刚建立起来的小家庭的日常安排,原本“独揽”妻子疼爱的杨昱并没有因为这个小家伙的“争宠”而感到失落。对于这一点,他还得感谢自己不是独生子女出生的家庭背景。“我不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从小,我都是和姐姐一起分享父母的爱,所以,我对孩子他妈的‘移情别恋’并不会感到太大的失落。”其实,把大部分精力转移到孩子身上的并不是只有孩子她妈,杨昱也是一样。共同照顾孩子的过程,也是夫妻俩交流感情的另一种方式。

爸爸的价值来日方长

要说真正让杨昱感到郁闷的,是他发现不管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儿子还是和妈妈比较亲近。

“都说儿子是妈妈的小情人,真没错。毕竟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待了10个月,妈妈在孩子心里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他马上就安慰自己说:“可能等儿子大一些了,我的价值会慢慢体现出来,男孩子总是有共同爱好的,而且我和儿子同一个属相,应该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一边打下手一边学知识

听杨昱说了这了这么多,那究竟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小爸呢?先从最简单的换尿布说起吧。

“换尿布当然没问题了。”杨昱有些得意地说道:“孩子现在已经快7个月了,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孩子他妈照顾的,我只是打打下手。但遇到孩子妈工作忙照顾不到的时候,我就会担当起照顾儿子的全部任务,也许是平时一直在看老婆是怎么做的,所以我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学到了很多养护宝宝的窍门儿,因此真干起来时候还是游刃有余的。”

至于平时的亲子交流,身为电视台记者的杨昱更有一番心得:“我原本就喜欢听音乐广播,现在就带着儿子一起听,培养他的乐感。有时我还会给宝宝念唐诗宋词。”有了这一番熏陶,小宝宝长大后一定儒雅非凡啊!陶冶情操的同时,杨昱也不忘给儿子锻炼身体。“每个星期都会带儿子去游泳,不管刮风下雨,一直坚持。”

看来这个小爸的确当得不错,不过杨昱只给自己打了个65分,勉强及格。“因为孩子妈有95分,她对宝宝的照顾太周到了,希望以后能给我更多的表现机会。”

杨昱诠释完美的父子关系——

“在孩子出生到进入社会前,父亲应该是孩子的一个良好的榜样;等孩子工作以后,他们应该是朋友关系。”

责任,初为人父的使命

爸爸:王鹏

宝宝:王瑞麟

曾是军人的王鹏,为人坦率,很少会自己展开话题,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总是尽可能地简明扼要。然而,在有限的交流中,记者依然能感受到这个80后小爸强有力的心声:“我是爸爸,我对家有责任!”

“时刻准备着,我要做爸爸”

当妻子还在为未来筹划蓝图时,宝宝不期而遇。相比妻子的意外,王鹏显得更为冷静。“很早以前我就做好了当爸爸的准备。”宝宝的即将到来,让王鹏对于“父亲”的角色更心生了几分期盼。

漫长的孕期,希望与辛劳同在,王鹏的生活重点就是家里那位大腹便便的美丽孕妇。每一次的产检,他都是妻子忠实的陪伴者。产检的数据,胎动的频率,时刻牵动着这位准爸爸敏锐的神经。“我非常重视宝宝的生长发育。”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让孩子平安健康地诞生是王鹏对于宝宝最初的祝福。

“为做好爸爸,我要努力再努力”

2005年10月7日,宝宝嘹亮的哭声,圆了王鹏做“父亲”的梦想。做爸爸了,这一身份的转变,让王鹏备感自豪。“我觉得婚姻是一个让男人真正转变的过程,而做了父亲则可以让这种转变得到升华和继承。看到自己的宝宝一天天快乐健康地成长,我感到自豪,因为这一切都是我和妻子为她创造的。”

自豪指数的无限上扬,让王鹏对家更加尽心尽力。尽管工作繁忙,他仍会抽出时间和女儿玩耍,带她出去玩,“我希望她能多认识些新鲜事物,这样可以引导她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学习和实践中,王鹏逐渐适应着“父亲”的角色,如今的他已褪去初为人父时的生涩,照顾宝宝早已得心应手。然而源于“父亲”这个角色的责任感,王鹏认为自己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在照顾孩子方面我合格但不优秀。比如我的厨艺不精,没办法给宝宝做她爱吃的饭菜,今后还得多用心,多努力。”

“有责任心,年龄不是问题”

80后小爸常常怯手于育儿的繁琐问题,王鹏却在这里自信地宣称自己是80后的新好爸爸。他从不认为年龄是衡量一个男人是否成熟是否有能力的标准。“只要有责任心,他就适宜(做爸爸)。”正是由于这样的信念,他对于宝宝的未来充满信心。

他悄悄地向记者透露:“告诉你一个连我太太都不知道的想法,我打算让女儿学钢琴。我觉得女孩子的气质和素养很重要,而且我也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只要孩子喜欢,肯学,我就供她学出头。”王鹏给自己下了“任务”,肩头的责任也更重了,但是为了女儿而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

沐浴着浓浓的父爱,宝宝王瑞麟对爸爸也是特别黏糊,当她用稚嫩的嗓音为爸爸唱响《好爸爸》时,回味在王鹏心头的那份满足与幸福,没有做过父亲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王鹏诠释完美的父女关系——

“我希望我是宝宝的朋友,也是她的支持者,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在她的世界里最信任的人还是她的好爸爸。”

吾家有女初长成

爸爸:蒋鹤

宝宝:蒋诗语

他说:“我给宝宝的第一份见面礼是眼泪,第一份承诺是等她长大了可以按照她喜欢的方式生活。”

他说:“希望能就这样幸福地陪着老婆和宝宝,一直一直陪到老。”

他问:“这篇采访能不能就用‘吾家有女初长成’这个题目?”

小CANDY的爸爸又酷又高,感情却是那么细腻,言语间溢满真情,让人感动。

来之不易的宝宝

在蒋鹤出差回家的路上,他接到妻子告知怀孕的电话。宝宝毫无预示地降临让妻子备感紧张,而他却以一句“有宝宝挺好的,紧张什么?”安抚了妻子的所有不安。

怀孕初期,妻子反应很严重,没法喝水也没法吃任何东西,一天挂5瓶掉针,前后住了四次医院,紧张的蒋鹤跑前跑后,忙个不停。“记得有一次,严重到血都吐出来了!”他到处打听缓解孕吐的方法,知道葡萄可以缓解孕吐就去买了一整箱,感动得妻子又一次热泪盈眶。没事儿的时候,他就趴在妻子的肚子上和宝宝说话:“叫爸爸、叫爸爸啊……”

孩子出生当天,他早餐没吃就紧张地跑去医院侯着。可是因为之前算命的说宝宝出生6个小时之内不可以见到爸爸,所以他见到女儿时已是下午2点多了。他看着这个和他血脉相连的小生命,一直傻笑一直傻笑,宝宝却在他怀里神奇地停止了哭泣。

开发智商和情商

蒋鹤和妻子都属于事业有成的人,所以白天都鲜少有时间照顾宝宝,在打理宝宝的吃喝拉撒上,他很直接地说:“恩,我们都是。”还不忘表扬一下:“丈母娘照顾得很好。”但是大男人如他却很是愿意在闲暇时间抱着女儿,陪她跳舞、唱歌:“女儿最喜欢听我唱丢手绢和ABCD字母歌了,一听这歌就不会哭,很神奇吧!”

他觉得宝宝在生活上已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照顾了,爸爸妈妈应该更注重宝宝的智力开发,从小教孩子懂得明辨是非:“其实别看宝宝那么小,几个月大主观意识就很强,很会表达。现在我要是对女儿说你不乖,爸爸要打你哦,她就会生气,然后把头转过去不理我。嘿嘿。”

女儿有很多奶瓶,桔色的专喝水,蓝色的专喝果汁,透明的喝奶,每次拿桔瓶给她就把头转来转去,拿蓝瓶给她就会喝很多。他便反复跟几个月大的女儿讲道理:“喝太多果汁不好,要多喝水,要综合一下……”说多了还真有点效果哦!

不过有件事他从宝宝诞生第一天就开始紧张了:“怕女儿长大了被坏男人骗!得从现在起就开商!以后女儿要找男朋友了一定要好好给她琢磨琢磨!”看得出是真心地疼爱着女儿。

孩子和事业很相像

蒋鹤觉得事业和孩子其实很相像:比如说完成一项任务必须一步一步来,养孩子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比如说工作上必须花费不少时间,养孩子也需要倾注大把大把的时间;再比如说投资股票、期货有些像是赌博,养孩子优不优秀也类似下赌注……

他说他是真的很庆幸有了女儿,而且是这么像他的女儿。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越来越成功,宝宝能够越来越聪明,一家人能够一直一直幸福!

蒋鹤诠释完美的父女关系——

“宝宝爱爸爸,爸爸也很爱宝宝。爸爸不能太宠着宝宝,应该辅助宝宝分清是非;宝宝也不能太依赖爸爸,要独立要坚强……”

编 后 语

英国卫生当局建议初为人父者怀抱新生儿时,最好上身,共同感受肌肤接触的温情,这样做对增进父子间的感情以及婴儿未来的人格发展大有益处。可见,父爱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交流与累积。

没错,看过了这四位小爸的故事,之前的答案已经昭然若揭——

1.感情需要铺垫,在妻子刚刚怀孕时,你就该投入到这场孕事当中,适应准爸爸的身份,为将来宝宝的到来做好感情准备;

2.谁都不是天生的育儿高手,不妨先从打杂做起,慢慢摸索,然后做一些相对简单的事,不要因为孩子哭就慌乱灰心。在一些育儿事宜如看医生、买保险、购买玩具等问题上爸爸可以主动拿主意,听取他人建议。

3.当你为在家中多了一名新成员感到不适应,或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时,你就必须向一个人寻求帮助——你的妻子。和她保持良好沟通,把心里的不快说出来,让孩子妈明白你的感情需要。同时,你也应该多帮妻子分担一些家务,让她能有时间来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