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岩土工程师课程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注册工程师;工科教育;培养方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82-02
一、引言
注册工程师制度是国家执业资格制度,是对工程技术人员实行的一种门槛准入控制。该制度有助于提高工程师的技术水平,便于国际上的交流和互认,在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许多年。我国建设部信息中心于1992年印发《建筑师、工程师注册制度研讨会纪要》通知,开始探索注册工程师制度。我国人事部和建设部于2001年公布了《勘察设计行业注册工程师制度总体框架及实施规划》,对各部门职责做了总体规定,为后续的工作开展制定了纲领。
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的及格率,可以部分地反映出该专业的办学水平。现在大学教育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仍有脱节,毕业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成为合格的注册工程师。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充分满足注册工程师能力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工程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本文以我校勘察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注册岩土工程师能力要求的专业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措施
1.修订培养大纲。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代表了工程界对岩土工程师知识结构的总体要求,也为我国高校制定培养大纲提供了重要参考。本课题组根据考试大纲,提炼出注册岩土工程师所需的岗位能力,调整我校勘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所要求的大岩土概念。
为了方便学生毕业后尽快获得行业“准入证”,我们将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中绝大部分的知识点都分配到大学课程中去,以求教学内容涵盖注册考试内容。同时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减少课程的总学时,尤其删除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部分。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不仅包括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还包括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工程地质等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还包括边坡加固、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与组织、桩基工程、地基处理等专业课的内容。要掌握这些内容庞杂的、相互联系的知识,需要对现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描绘出能力要求与课程之间的对应图。
2.优化课程体系。我国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包括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要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与能力,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改革与之相配套,注意课程之间的整体联系。在课时分配上注意参照注册资格考试大纲,科学分配课程学时,调整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充分研究课程内容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构建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使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比如在土力学中适当增加渗流固结、斜坡土压力理论,为今后从事地基处理、边坡加固、基坑支护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基础工程课程中,适当增加桩基设计方面的知识,并引入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规范的一些内容,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在技术课程中,增加岩土规范与建筑法律法规的内容,这也是注册岩土师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也会影响到学习效果,专业课程开课的前后顺序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岩土工程勘察这门课重点在于介绍勘察技术,同时又是工程地质、土力学等课程知识的综合实践与应用,所以应该把岩土工程勘察安排在土力学之后讲授,因为土的工程性质和土的分类这些内容要依赖工程地质、土力学课程的内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对基础类型的建议,也需要有基础工程作为先修课程。
3.改变授课方式。改进教学环节,尝试采用案例教学、互动讨论、观看录像、论文报告、室内试验、野外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以案例教学法为例,课堂上的工程案例是为学生进入实际工程所作的准备,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既有机会提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意见。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们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法都可以提出来并加以比较讨论,这为他们将来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满足注册岩土工程师能力的要求。在岩土工程实践过程中,不少工程问题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培养了较好的设计、施工、管理和沟通等综合能力,毕业时即可以胜任工程师岗位的工作任务。例如根据一栋高层建筑上部荷载和地质勘察报告,如何确定基础方案就是一个综合问题,要采用桩基、筏基、箱基中的哪一种基础类型,除了考虑建筑功能、结构强度问题外,还涉及到各工种互相配合协调、深基坑开挖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等。如果学生没有培养出综合应用能力,就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
三、课程改革的成效
1.专业培养方案更加完善。本课题组采用实地走访、分发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岩土公司企业、本专业校友进行调研,听取他们对专业改革的意见,了解福建省的人才需求趋势,结合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使本专业培养计划能够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本课题组还跟踪本专业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能力培养的进程,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还增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内容,并根据每年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试题进行调整,使其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更加明确,各教学环节之间衔接更加紧密,课程体系突出主干课程的核心作用。
2.教材建设体现了注册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以前的教材编写是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为依据,对行业的注册考试关注不够。现在我国土建行业已基本建立起完善的注册考试制度,作为行业准入门槛。但现有的大部分教材,还是没有体现出注册考试的影响,这样使学生毕业后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准备注册考试。本课题组以其中的专业基础课《基础工程》为切入口,编写了较有特色的教材,体现了注册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3.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工程实践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地质实习、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测试实习、边坡基坑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岩性辨别、现场试验、岩土设计等方面获得实践训练,以达到人才培养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实践性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的性质不同,分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依照课程的安排顺序,遵循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单一到综合、由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循序渐进,组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凸显行业特色。相关的成果获得我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机会有待增加。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岩土工程师的培训任务很大程度上由企业承担,而我国的岩土工程毕业生在职业培训方面还未形成体系,施工企业和设计院大都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和实践经历。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迫使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与注册师执业制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要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机会。
2.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我国青年工科教师这几年数量大增,普遍缺少工程经验,这样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方面就难免捉襟见肘。在兼职教师方面,我国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学造成工作时间和教学时间冲突,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和鼓励,所以到大学兼职教学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是很多。
参考文献:
[1]曹霞,金凌志,蓝丽江,付强.注册师制度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
[2]李飞,霍宁.我国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制度与高校教学改革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
[3]孙超,常虹.与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28(2).
[4]张云峰,詹界东,李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
[5]周德泉.岩土执业资格制度下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J].交通高教研究,2003,(2).
[6]黄真萍.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4,(4).
篇2
[关键词]土工试验 教学改革 开放试验室
[中图法分类号]TU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土工试验是土木工程专业以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专业主干课程相对应的试验,不仅是学习土力学基本理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地基基础施工现场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土工试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
土工试验教学目的是为后续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基础等课程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地质工程或岩土工程实践以及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具备在生产实践中解决一般的土体性质研究、地基土应力与沉降分析、地基承载力计算、土坡稳定性分析、挡土墙土压力研究等问题的能力。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使试验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在对我校土工试验教学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一、土工试验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1999年颁发的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土工试验总共有33项。[1]内容主要包括:土样和试样制备、土的含水率试验、密度试验、土粒比重试验、颗粒分析试验、界限含水率试验、砂的相对密度试验、击实试验、承载比试验、回弹模量试验、渗透试验、固结试验、黄土湿陷试验、三轴压缩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直接剪切试验、反复直剪强度试验、自由膨胀率试验、膨胀率试验、膨胀力试验、收缩试验、冻土密度试验、冻结温度试验、未冻含水率试验、冻土导热系数试验、冻胀量试验、冻土融化压缩试验、酸碱度试验、易溶盐试验、中溶盐(石膏)试验、难溶盐(碳酸钙)试验、有机质试验、土的离心含水当量试验等。
在所有的土工试验中,室内的试验主要涉及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由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之间存在有定性和定量的关系,如:土的颗粒级配与其界限含水率,土的固结系数与渗透系数等,因此,当土工试验过程中出现差错或异常时,有经验的工程师便可以判断出问题所在并能进行修复,同时该特点也对土工试验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二、我校土工试验的教学现状
我校土工试验教学是与传统的试验教学相一致的,即:该试验随理论课程设课,依附于理论课程。就其现状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受师资条件以及试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实际操作机会比较少。由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比较多,师资力量比较弱,因此一般都是大班上课,加之土工试验仪器有限,比如三轴试验等,学生只能看演示。每个试验往往只有1-2个学生具体操作,其余学生观看,并且这一两个学生也只是固定在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身上,其余的学生以设备少为理由,能不做则不做。
2)学生对试验准备不够充分。试验前,学生没有对试验原理和试验过程好好认识,不明确试验目的,只是机械地搬用试验指导手册上的过程,或简单模仿试验老师的步骤,因此,不理解试验内容,也不能够好好处理试验结果,分析其合理性。
3)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一致,因此,即使是同一组土,不同的人去做,得出的试验结果也不一定一样,有时甚至相差较大。同时受学时和试验条件的限制,很多试验只能缩短时间来完成,比如含水率试验、压缩试验等。很多学生便以此为理由认为:认真做和不认真做一样,反正结果都失真,使学生失去了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4)学生接触工程实例的机会比较少。由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近几年才开始招生,相关科研机构以及实习基地比较少,所以学生很少接触实际的工程,无法做实际的土工试验,甚至是原状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试验,也很难接触到。因此,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比较弱,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实际工程。
三、几点探讨
根据土工试验的特点以及我校的教学现状,现对土工试验教学方法提出几点建议进行探讨。
1)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示范、指导的方法,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在试验前先观看土工试验视频进行预习,使学生对试验内容有一个清晰全过程的了解,教师指导前先对学生提出试验中问题,使学生不仅为试验目的进行试验,还注重试验过程,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试着分析与解决,以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在试验报告中要求学生重点突出试验数据的记录、准确计算和试验成果的分析,采用表格化和做图的方法总结试验结果。使学生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学习内容,又可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试验指导教师能力。
师资比较弱也是影响我校土工试验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建议引进试验教师并定期对其试验技能和试验教学方法进行培训。
随着时展,土工试验的方法、仪器设备等也在不断改善,同时也对试验指导老师提出了严格要求。指导老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试验设备的整修,试验所需试样的准备等。另外,要求指导老师对每个试验的试验原理、试验规程、操作方法、仪器设备的使用都要熟练掌握,然后能够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所要做的试验从理论上理解、接受,从而变成实际操作。
3)开放土工试验室,加强学生责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4]
土工试验项目比较多,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土工试验标准,很多试验的操作时间比较长,比如一个完整的压缩试验需要4天时间才能完成,期间还要进行定时观察与记录。在教学计划内,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试验指导教师只能假设条件,缩短观察的时间段,减少读数频率,学生得到的试验结果与实际工程的偏差也比较大。因此,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应付一下而已。
如果能够开放土工试验室,选取学习、管理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负责日常管理,安排1~2 名专业教师进行业余指导,学生提前预约时间,按时到试验室来做试验,既能够熟悉土样制备、仪器的维护与保养、试验操作规程、结果分析讨论等整个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比如压缩试验,每天需要按时来观测、加压,整个试验过程必须认真严谨,才能真实的测出土的压缩量,计算出土的压缩系数、压缩模量,从而绘出压缩曲线。用这个结果与原来的两个课时内得出的结果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地基变形与时间的关系,还可根据压缩曲线计算出基础最终沉降量,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其次,开放土工试验室,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试验课时内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循规蹈矩的完成试验任务,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想象、思考,学生在业余时间来试验室是一种自由主动的学习,有充足的时间思维、想象、创造,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展了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建立野外学生试验实习基地,注重工学结合。
建立野外学生试验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该基地的工程特点及场地特征,进行该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阅读及现场参观,了解场地的土层分布和土层描述、土质类型,理解关于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意义和确定方法,取现场土样回试验室进行地基土各项性能指标的测定,使学生学会正确反映地基土的工程性质的能力,能够为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提供土性指标及地基承载力。
四、结束语
试验室是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将已有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心的重要场所,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基地。通过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开放性试验室的建立,野外试验实习基地的训练等一系列土工试验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有利于促进试验教学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改革方案的探讨,作者认为改革后的教学方法至少会存在以下几个优点:
l) 学生可以对自己试验的同一个土样的各个物理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物理性质指标与力学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各力学性质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从而加深对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理解,为学好土力学以及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通过试验室的开放,能够缩短教学与生产的距离,学生毕业后若从事土工试验工作,可以很快上手。同时试验室的开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和创新能力。
3)通过以上教学改革,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试验教学学风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工实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9.
[2]王琳,盂庆娟,刘锋.“阶段式”土力学实验的教学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7(3):44―45.
[3]陈联盟.土木工程学科实验室开放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7(6):116―118.
篇3
一、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他们面向的是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本科人才层次培养上又是直接服务于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培养这种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既需要设置一定份量的基础理论教学,更要加重实践性环节的训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在传统教学体系上体现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通过对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课程设置的深入研究,细化分类,笔者认为土木工程各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相关配套的实践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应相比一本和二本有所区别和侧重点。具体建议如下:1.优化教学课程内容,构建与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良好的育人平台。建立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到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第一子系统以认识实习为主体,涵盖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概论、测量实习等。使学生了解、认识、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热情。第二子系统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及结构实验及课程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第三子系统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三个子系统的层次结构是“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具有“实验、实习和设计”三要素,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2.推进实践教学信息化改革。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影像技术等,将不同类型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记录下来,结合多式样的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室内实习来获取经验、实践能力。3.加大对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坚实专业知识、又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扩充师资队伍,通过组建教学团队,采取观摩课,讲课比赛、教学改革立项等措施,提升教学团队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而提升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改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切实有效加强基础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更新、精简并活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4.增设专门的思维创新课程,发挥学生能动性,分散实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5.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实习场所,为课程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依靠建筑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进企业、上岗位实习,提高他们实际工作的能力。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指导意见,结合各高校的专业定位,一般土木工程专业下分设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岩土工程方向和道路与桥梁工程三个专业方向,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顶目管理能力的髙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根据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加大以下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道路桥梁实验室、原位测试实验室、工程结构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等。
二、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就在应用而言是高层次人才,他们面向的是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本科人才层次培养上又是直接服务于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培养这种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既需要设置一定份量的基础理论教学,更要加重实践性环节的训练。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在传统教学体系上体现既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改革的创新点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各国教学方法实践性改革的思路与土木工程应用本科的培养模式与目标相结合,提出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性这一改革措施。第二,提出这一教学模式转变的主体———教师,应当改革先行的思路,不管是从自身的思想意识,还是从实践性能力与素质。第三,通过国外实践性教学改革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对比分析,提出这一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与有效途径。
作者:陈宜虎 孙凌云 陈慕杰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博文管理学院
篇4
(山东交通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摘要: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已全面实施,它对从业人员的岗位素质要求与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文章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师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与执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应用型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执业资格制度;应用型科技大学;土木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 2015 )01-0028-03
一、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内涵
执业资格制度是国家对关系到社会责任较大、通用性强以及关系公共利益的财产、安全、生命相关领域的重要专业岗位实行的一项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行业准入制度,它对保证执业人员素质、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行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是指对满足一定要求(专业、学历、从业年限等)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考试和注册确定其执业资格及内容的一种制度。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领域已经全面实行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如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师等。
执业资格制度有效地促进了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是注册执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协调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全国有48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目前有66所通过专业评估,执业资格制度对促进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执业资格制度下应用型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执业资格制度对执业人员岗位素质的要求与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执业资格制度根据所从事岗位设置对应专业,采取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证书、注册有效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就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的,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培养毕业生的岗位和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2013年启动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在全国选取包括山东交通学院在内的34所高校对该项目进行试点。
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与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立要求高校在专业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围绕注册执业工程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服从社会的需要。
三、执业资格制度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一)改革目标
学历教育是执业素质形成的基础,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在校的学历教育满足建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把执业素质教育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统一起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土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养护与维修、试验与检测及工程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教学的总体安排,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受学科专业划分的影响,存在诸如专业建设重学科,轻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架构不够严密、科学;课程建设水平不高,缺乏特色,创新性不强;开设课程总量不足,学生可选余地小;重技术而忽略工程管理、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在山东省特色名校建设与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背景下,山东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合我国建设领域全面实行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的行业特点,课程体系的安排既满足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也充分考虑相关注册考试需求,构建了人才培养四级平台课程体系(以桥梁工程方向为例),如表1所示。课程体系由培养基本学科能力和素质的基础知识平台、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培养工程能力的专业方向知识平台和培养执业素质、能力的执业能力扩充平台四个课程平台组成,前两个课程平台为土木工程专业共用平台,后两个课程平台根据专业方向及对应的注册考试要求调整。以注册建造师考试为例,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建立以工程技术为基础、工程法规为依据、工程经济为重点、工程管理为核心的系列课程模块,涉及相关课程有“行业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桥梁施工技术”“道路施工技术”等。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考虑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的需求。根据建设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均以现行最新行业规范、规程、标准为依据,注重考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的特点,要解决现有教学内容普遍存在教材内容滞后、课程间脱节、知识点重复等问题。土木工程专业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调整优化,避免课程间内容重复,例如在可将“基础工程”“桥梁工程”课程中桥梁施工方面内容整合到“桥梁施工技术”中讲述;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动态发展与更新,将最新行业标准、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及时扩充到教学中,确保知识的更新紧跟行业发展,适应资格考试特点;要注重知识综合应用的实际工程案例的讲授,例如讲述“桥梁施工技术”“道路施工技术”等施工类课程时可将建造师考试的案例分析题作为课堂例题讲述,讲述“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等设计类课程时可将结构工程师考试(专业部分)的考试题作为课堂例题讲述。
重视课程群建设,通过课程群的建设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课程群的建设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的世界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升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目前,山东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正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和“桥梁工程课程群”两个省级精品课程。以“桥梁工程课程群”为例,由专业基础课“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和专业课“桥梁工程”“基础工程”“桥梁施工技术”构建而成,课程群建设中以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需求为导向,以桥梁“设计+施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正确处理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强调课程群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为重点,以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和培养执业能力为目标。
(三)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工程实践性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有针对性的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工程训练,培养工程素质。
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案例式、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例如“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关于变更和索赔的内容,教材是只列出条文,学生学习枯燥、理解困难,可采用案例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以建造师考试相关真题为案例,组织学生扮演业主、承包商、监理三方角色进行辩论,引导学生对变更索赔程序、依据、合同价款调整方法等进行深入思考,最后由师生对案例共同评价,案例讨论不在拘泥于标准答案的获得,而是引导学生将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及工程造价等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授课,建立课程间共享、师生共享的多媒体资源库。如在“桥梁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授课展示实际工程施工图片、动画、视频,将工程现场场景呈现于课堂,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且直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共享的多媒体资源库,以方便师生查阅、学习。多媒体资源库的建设除了包括教材内容外,还要考虑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将实际工程设计案例、施工案例、招投标案例、合同管理案例等以及各类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列入其中。
(四)建立与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也是注册工程师考试的重点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要适应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摒弃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及实习实训教学自身规律,以提高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山东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结合专业特点、教学环节、实践环境和执业考试要求,注重校内试验室、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阶段选择不同实践教学方式,培养相应的能力,构建了以执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四级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实践教学体系中执业能力的扩充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与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及产学研项目合作,坚持走校企共建的道路,在互动中保持学校教育与工程建设的同步。目前已与多家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行开放式教学、订单式培养,为完成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设立有效的考核体系
设立有效的考核体系,做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目标具体化,教学质量利益化。考核内容要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能力为核心,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要注重过程考核,弱化期末考试考核,做到考核形式多样化。将课程考核目标进行分解并量化,让教师有目的地教学,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改变传统考核体系必然有阻力,需要教师推动,学生配合,学校层面要制定激励政策,鼓励考核模式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并让学生、教师从改革中得到各自利益。
(六)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多层次师资力量
目前高校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要注重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与执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可通过保留工资及福利待遇的方式,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工程类大型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项目研究和工程实践,强化行业实践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为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激励教师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
篇5
摘要:为满足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对工程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公路工程造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推行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构建以“贯穿项目”为导向,理论与手算、电算三结合为手段的工程目标明确的教学体系,用以提高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39-03
公路工程造价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工程计量、计价的能力,能在施工中进行费用控制,能够实现造价管理,编制预算书和清单计价的综合应用能力。随着“十三五”规划重大交通项目的陆续启动,公路工程造价岗位从业人员严重缺乏,道桥毕业生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的矛盾日益彰显,因此有必要提升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原有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进行全面改革迫在眉睫。由于受教育体制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公路工程造价教学仍沿用前期理论、后期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基本概念的掌握,实训环节多以大作业形式出现,实训内容仍停留在常规施工技术认知阶段,但当前高等公路多样化的实施和发展,施工技术已日新月异,工程项目造价人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技能水平要求逐渐提高,为了有效培养水平较高的工程项目造价人才,迫切需要改变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有鉴于此,笔者基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现状,对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进行初步探索。
一、理论实践教学结合现状及困境
1.实践过程依赖“电算”,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脱节。依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实践环节安排在学期后半段统一开展。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需要给出题目、计算要求及基础资料,交由学生采用造价软件,完成给定题目的设计计算。目前,造价软件已在公路工程造价中得到广泛应用,一般被称为“电算”,与之对应的则是传统的“手算”,即“手工计算”,现有公路造价软件如纵横、同望wecost等,使得先前“手算”中算量、套价复杂的造价程序变得简单,造价人员从繁琐的算量套价的文件中解放了出来,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误印象,“手算”势必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淘汰,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造价工程师更注重概念,不拘泥于数字运算。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了解到,现有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会机械的输入,至于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却一无所知。
2.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理论教学过程中,基于课程体系完整性的考虑,主讲技术,分析以还原理论为基础,缺乏工程的系y思维、综合思维。在理论讲解过程中,案例教学多为实际工程的局部案例,学生没有建立全局的概念。现代工程项目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或学科,还是一个复杂系统,既包括建筑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资源和环境,这就是所谓的“大工程”概念。在大工程教育背景下,教学过程应以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为重点,课程设计应以实际工程为导入,将其工程背景融入理论教学环节。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1.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工程化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公路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编写实践任务教学指导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构建“项目连贯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的课时分界点,课程改革后,实践内容融入理论教学中,构建“项目贯穿式”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精心设计一个全课程的贯穿项目,并将其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将理论知识点进行分解,将理论知识点与贯穿项目的子任务有机结合,将实践环节通过实际项目逐步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最终完成大的贯穿项目,使学生从理论学习―项目任务―理论学习―项目任务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进行教学,以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反馈为导向,培养学生编制各种造价文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熟练应用造价软件的能力。
3.理论与手算、电算三结合的教学内容改革。为保障“项目贯穿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基于公路工程造价课程内容的自身特点,编制公路工程造价任务指导书为引导,任务指导书基于本专业自身条件,选择具有特点的代表性工程任务,将理论知识点整理形成任务教学模块。其中每个任务教学模块由若干教学单元组成,在每个单元中包含若干知识点。指导书中的理论知识点不是简单堆砌的模式,而是以项目为导向,将完成项目所需知识点渗透到其中,学习过程中保证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及运用。同时知识点配有手算培训及电算培训,将电算穿插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手算方法进行概念分析和软件实训的贯通式教学探索。
4.强调实践环节“工程背景”。原有公路工程造价课程内容均为单科课程的内容,但实际工程不是仅仅涉及单门学科,而是一个复杂系统,既包括工程项目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建筑环境及项目的资源配置。课程选择项目应为学生提供真实存在的“工程背景”,并在此工程背景下对他们进行工程训练。这种设想,与国际上提倡的“工程回归”的想法是一致的。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工程背景”的重点是:①加强项目实例的工程背景:题目应力求来源于工程实际,真题真做,不同的工程背景,最终造价差异较大,应引导学生注意工程背景的差别。②加强课程前后的相互衔接:注意加强学生对各门公路桥梁内容的综合应用,其重点在于如何加强同类课程间的横向联系,设计环节关注课程设计间的衔接关系。设计安排遵循先简后难的原则,逐步加强设计综合性和难度。
5.增加课程内容广度。随着近年交通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新工艺、新材料及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公路工程的建设项目中。原有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学时都无法满足当代工程造价人员的能力培养要求。为此我们应灵活运用微信平台,拓展课堂外的第二课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素材的收集如(微课视频、仿真动画、多媒体教学音视频等),并将其到微信群,将此消息推送给学生。通过二维码识别,同学可以通过微信链接互联网的学习资源,如图2所示。
三、结论
为满足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对工程实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诸如公路工程造价类型的工程应用型课程应担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责。文章针对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的现状及困境,提出采用“项目导向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理论、手算与电算”三结合的教学内容改革,“强调实践环节工程背景”及增加课程内容广度等措施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这种创新教学模式的提出有望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实践脱节的弊端,让学生通过项目化的教学工程,掌握工程技能,为将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国周,钱晓丽,张建勋.岩土工程教学中加强手算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1,(02):93-95.
[2]鞠兴华.《公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项目贯穿教学方法探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5,(04):78-80.
[3]朱高峰.论工程的综合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2):1-4.
[4]黄山,鲍学英.大土木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发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06):24-27.
[5]高伟,张志国.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2010,(02):56-57.
[6]赖宗睿,陈建伟,王占文,等.“固体力学教学微信平台”的应用与效果评估[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79-86.
收稿日期:2016-11-15
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教学;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一改以科研为办校宗旨的传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二字,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塑造,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国内外教育界都在应用“双师型”教师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在企业、行业的工作经历、教师自身具有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对于教授课程和改善学校的教学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流动性大、“双师型”教师匮乏和地位不高、“双师型”教师建设标准模糊、教学方法和实践条件落后等现状,严重阻碍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快速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是十分必要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别强调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实践素养,以彰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然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术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不足。
(1)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紧迫性与现阶段探索的模糊性的不相宜。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势在必行。在国家的引导下,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应用型本科”是对新型本科教育和新层次高职教育相互结合的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究,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作为目标定位,并着力进行课程改革。这场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更新、教材的变换,更是一场教育方式的根本转换。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完善和突破,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性保障。目前,“双师型”教师含义界定模糊,教育部和学术界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其多数情况下都是参考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这种现象,致使“双师型”教师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可循,从而直接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选聘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2)实践教学理念不一致,教学手段和方法显著落后。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前身是高职高专院校,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升本”是办学层次的升格,曾被称为是从职业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的华丽转变。部分教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对于强化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还停留在职业教育层面,缺乏较深层次的质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设施落后、实训模拟场地的短缺,难以满足教师在实物展示、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方面的需要,并局限了教师教学改革的力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也有待提高。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实践实训任务的教师比重偏低,大多数的年轻教师是从学校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欠缺专门的实践教学历练环节,自身实践素养不够,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更是难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高校实习基地建设薄弱,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国家对于“双师型”教师没有制定明确的专业培养体系,对于此类工作的推进也还处于迟缓的状态。
(3)“双师型”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不仅需要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即教师资格证,还应获取相应专业的技术职务资格,如土木工程专业的“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证书”“注册岩土工程师资格证书”。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必将比普通教师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
但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这也是阻碍教师内在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社会普遍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歧视,导致应用型高校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招生数量逐年下降,这直接影响了教师待遇的提高。普通教师无论是在心理层面,还是在物质层面都没有得到激励,进而影响其工作态度,阻碍其个人更好地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建设路径
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应当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当取得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资格,这是前提条件也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所任教专业的相应社会实践经验,并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所教学科相应的实践应用技能。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深入开展宣传学习,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紧迫性,形成一致的理念、思想和行动。“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同时具备“技师”和“教师”能力的教育工作者。这就有必要使普通教师清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从而为其想成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扎实的思想基础。只有普通教师自觉认识到发展“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才能自发地、认真地对待自我发展和培养。普通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意识是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前提和核心。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加强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意识,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团队理念,充分利用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团队力量的相对优势,进一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领跑者。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应用型本科高校需制定良好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明确“双型”教师的实际素质要求。
(2)健全“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机制,明确考核标准。我国教师职业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但是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却没有相关的规定。现今“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还沿用普通高等院校教师资格要求,已经不能满足关于“双师型”教师标准考核的需求,并严重影响了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出发,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势在必行。
积极主动地学习国外先进的“双师型”教师建设理念,分析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证书制”、德国“终身职业师”、英国“三段融合”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探索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是教学型本科,强调以教学为中心,强调教学是教师的主业。应用型本科应强调学以致用,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教学,充实或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开设学科前沿性的选修课或讲座,为教学提供“源头活水”。另外,要鼓励青年教师勇于创新,鼓励资深教师敢于改革,落实岗位具体职责,提高普通教师的“双师型”素养。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教学工作能力的培养。虽然,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工作要与学生、其他教师等共同完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但是,“双师型”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因此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普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非常关键的因素。只有教师的教学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制订合理的规划、策略,才能有效进行下一步的实践素养的培养。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选派高校新进教师去企业参与实践,学习实际操作技能,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图文和资料,了解企业的岗位和人员需求,把行业的最新成果教授给学生,提高教学水平。
(3)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投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施,以提高潜在的“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有侧重“学术性”和侧重“职业性”两大体系。显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是后者。“双师型”教师中的一个“双”指的是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最直接的检验就在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力的高低。教师实践经验越丰富,实践教学经验越成熟,学生就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工作中实践能力越优秀。
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假期集训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应用型本科高校需给予普通教师参加交流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和与同领域教师的交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聘用兼职教师,这些教师一直从事相关专业,没有脱离实践,让在职教师旁听兼职教师的课,有助于在职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职场需求为导向的,这就需要解决好专业教育目标和职场人才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引进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专家,培训、培养、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使其成为“懂理论、会应用”的“双师型”教师,从而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结论
通过开展宣传学习,深入挖掘普通教师的“双师型”意识,健全“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机制,明确考核标准,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资金投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设施等路径,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建设,是我国经济新常态和构建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的客观需求,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科学谋划、锐意进取,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周建平.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9(2):19-22,40.
[3]宋孝金.融合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必由之路[J].教育评论,2016(4):22-25.
[4]吴 娅.浅谈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之构建[J].中国培训,2015(8):90.
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岗位分析;能力分析与分解;创新培养模式;工程能力
作者简介:初明祥(1963-),男,山东诸城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山东泰安271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2011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14-02
21世纪,我国土木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建筑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非常急切,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期望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外,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项目部的各种技术管理工作岗位,使企业能快速适应我国土木建筑业的发展需要。为此,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主动服务于土木建筑业发展的需要,自2004年起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实践,确立了面向土木建筑业企业施工和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了“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团队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定位,建立了注重岗位针对性、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专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行业执业资格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岗位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通用类专业,其面向房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我国各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建立的背景各不相同,在大土木专业背景下设置的专业方向各有特点,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应用型教育还是学术型教育,普遍采用的都是通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发现:不同院校及不同层次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除专业理论深度存在一定差别外,都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单项技术能力熟练程度不够、代表土木建筑业新技术趋势的技术掌握有限、对与国际土木建筑业接轨的知识不了解等诸多问题。
同时调查还发现,我国目前土木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仅占5%左右,而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3%左右,其中设计与施工方面的从业技术人员大部分为专科及其以下层次的院校毕业生。由于行业技术人员自身对土木建筑行业知识层面的认知程度、职业素质及业务能力缺乏,从而制约了土木工程行业的技术发展,行业急需大批层次较高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根据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确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如下:
(1)土木工程设计人员:负责土木工程方面设计和设备选型工作。
(2)工程技术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内业管理,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现场技术交底、质量管理等工作。
(3)工程施工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现场生产、人员、材料及设备的调配与安排工作与施工测量工作。
(4)工程造价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计算、预决算工作。
(5)项目经理: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资金、人员、材料调配,负责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管理。
二、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分析
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表明:现代土木建筑业企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能够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的技术实施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较多能适应不同岗位、土木建筑市场需要的且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及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管理型高级技术人才。
1.目标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目标,达到现代土木建筑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具有较高的个人能力素质。包括:较强的口头、书面交流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准确的市场分析以及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熟悉财务、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合同、规范标准的理解能力。
(2)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如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手段及能进行运用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理的能力等。
(3)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如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能力,工程量计算与预决算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施工一线生产、人员、材料的调配能力及设备造型、布置、使用能力等。
(4)具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能力。即应善于学习,了解建筑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加以运用、推广的能力。
2.目标能力分解
为培养学生达到上述四项基本能力,一方面设置相应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另一方面设置实践性教学,通过提高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来实现。
(1)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协调能力、合同及法规、法律知识及交流能力等。
(2)制图识图能力:能够绘制、识读各类土木建筑施工图。
(3)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编制简单程序,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及软件应用,并能用计算机进行绘图。
(4)外文资料的借鉴能力:在能够听、写、读英语的基础上,达到阅读、翻译英文资料的能力。
(5)管理能力:包括建筑工程预算能力、工程项目承包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
(6)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土木建筑工程设计、设备选择与设计、材料选取的能力以及编写技术文件、资料的能力。
(7)施工组织能力:在施工现场能够组织调配各有关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建筑产品施工的能力。
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各专业能力的培养又由相应的课程来完成。因此,在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时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1)根据社会需求,突出土木工程的职业性、行业性特点,合理确定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及业务范围,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为房屋建筑工程,主要面向施工项目部的岗位(群)以及附属专业方向岩土与道路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人员,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
(2)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本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在广泛征求现场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首先分析毕业生从事业务范围内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整理出毕业生能力结构表,再根据能力结构和再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继而再依据企业对毕业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确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3)依据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建立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针对性又有较广泛的岗位适应性、既有毕业就能顶岗的主方向又有较宽的知识面、可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多个辅助方面的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构建。在职业能力方面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在考虑理论课程体系时,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但又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任务;强调按实验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各自的特点来组织实践教学;强调技能训练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考核、技术等级鉴定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围绕培养目标,采取各种改革措施,确保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色和教学质量。
1)采用先进科学教学的方法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2)编写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理论课教材、实践课教材,制订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完善配套的教学资料。
3)建立和完善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以及配套的教学、考核机制;实行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能资格证书等多证制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
4)建设满足教学、专业建设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如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育能力,并从企业引进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等。
5)校企联合、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通过岗位生产实践和科技服务培养专业人才。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7)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与新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确保教育质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在组织实施时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四个模块进行。一是培养个人能力综合素质模块,包括人文社会、法律知识、职业道德、身体素质等知识的基本能力方面模块。二是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强调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能力及相关领域活动能力、外语资料借鉴能力、制图、识图能力等。三是技术能力模块,突出工程设计能力、施工能力等。四是管理技能模块,突出管理、财会、金融、招投标决策、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严格按人才培养设计方案进行实践。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及社会评价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7年来,由于能够与国际、现代土木的技术要求相适应,注重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主要表现为: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学能力培养、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五个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理论教学既注重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又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理论的能力,学生实际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实践性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毕业生获得了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考试初级证书、工程测量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建筑CAD资格证书、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已毕业四届学生,已普遍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学生就业率连续在95%以上。
五、建议与结论
通过几年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培养适应新技术与施工设备、满足现代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其培养方案及模式必须立足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中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理论教学体系时,应依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二是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时,应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及设计的教学体系等。
三是创新课程模式。在构建课程模式时可将课程分为“综合素质课”、“基础理论课”、“技术能力课”等,使课程体系有利于完成培养目标。
四是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相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式,采用课堂―现场―课堂―实践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让教学充满活力。
五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建立合适的政、产、学、研、用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为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小理,姜超,等.“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2]钱国英,马建荣,林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教学组织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