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区别

篇1

实行以来,农村原有由集体所有的水利设施老化、破损严重,为保证农业生产需要,水利产权改革在农村蓬勃发展,而这种产权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却很少有人研究。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为例,探讨其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河北省30村4个年份种植业生产和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权演变促使了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了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了农民收入;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市场价格及劳动力机会成本等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对作物生产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文章最后还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做了讨论。

关键词:灌溉系统产权演变种植结构调整模型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的实行,使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原来属于集体所有的许多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水利工程破坏或老化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陈雷和杨广欣,1998)。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村小型水利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于80年代兴起并不断发展,从初期的经营权逐渐深化到建设权、处置权甚至是所有权,农民自己投资并管理水利设施的现象逐步增加。

有研究指出,农户积极支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是因为他们认为产权明晰后,水利工程覆盖面积扩大,各种用水服务加强,会带来农作物产量提高及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从而增加家庭收入;另外,用水损失减少、水土流失、盐碱化程度的降低,也可使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减少损失(Darra和Raghuvanshi,1990)。另外,农民可根据水资源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方式,而不必象以前一样必须按照政府的指示,这样也可以扩大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的种植面积(Patil和Lele,1995)。因此,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可以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农业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王金霞等,2000),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改革耕作措施与种植制度,发展节水、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刘昌明和何希吾,1996)。

虽然有的研究已提到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有关系,但现有的研究多数是描述性的,很少有从实证的角度对灌溉设施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的。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为例,探讨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二、研究资料和调查点概况

(一)样本点的选择

河北省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灌溉用水中有70%来源于地下水。本研究选取了河北省青龙、元氏和肥乡县三个县做为调查点,三个县的水资源短缺程度都比较严重并且都是主要粮食产区,每个县随机抽取10个村作为调查的样本村,选择了开始年(1983年左右)、1990年、1997年和1998年四个年份为调查时期,样本点产权类型比较全且在不同地区间有一定的区别,农作物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差异。

表1列出了样本点的一些基本情况,从表1人均耕地、地下水位及有效灌溉面积数据可看到青龙、元氏和肥乡三个县情况差异比较大,但三个县各项指标四个年份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水资源短缺状况日益严重,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越来越高,元氏和肥乡县在1998年甚至达到了100%。

本文的地下水灌溉系统指机井,一个机井及其附属设备为一套地下水灌溉系统(以下简称为机井)。这里把机井分为集体产权机井和非集体产权机井两种,由私人所有及农民合股所有的机井被统称为非集体产权机井。用非集体产权机井数量占机井总数的比例变化来反映机井产权演变的情况。表1表明机井产权的演变是由集体产权形式向非集体产权形式发展的。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所占比例从到1998年都是逐渐增大的,但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变化幅度不同,青龙县变化幅度最大(从0增加到69%),肥乡县的比例变化达到了7倍多,元氏县也有2倍多。

表1.样本点基本情况

县名

年份

耕地面积

(千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占

耕地面积比例(%)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

非集体产权井所占比例(%)

青龙

83年*

1.05

13

0.07

71

90年

0.98

15

0.06

69

4

97-98年

0.93

42

0.06

94

69

元氏

83年*

2.02

94

0.11

93

28

90年

1.92

95

0.10

85

48

97-98年

1.81

95

0.08

100

63

肥乡

83年*

1.62

61

0.15

100

9

90年

1.53

69

0.13

99

54

97-98年

1.50

83

0.12

100

80

注:83年*代表开始年,97-98年的数据为97年和98年样本点数据的平均值。

数据来源:作者对青龙、元氏和肥乡县30个样本村的实地调查。

(二)机井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从开始到1998年,三个县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都是增加的,杂粮、薯类等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表2)。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来看,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是增加的,但到了97、98年急剧下降。在元氏和

表2.按年份分组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县名

年份

总播种面积(千公顷)

粮食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经济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合计

小麦玉米

其他

合计

棉花

其他

青龙

83年*

1.10

99

38

61

1

1

90年

1.08

98

41

57

2

2

97-98年

1.13

95

55

40

5

5

元氏

83年*

3.47

87

84

3

13

7

6

90年

3.41

88

86

2

12

7

5

97-98年

3.37

93

91

2

7

3

4

肥乡

83年*

2.38

73

66

8

27

23

4

90年

2.39

78

72

6

22

19

3

97-98年

2.50

93

85

8

7

3

4

注: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作物和蔬菜等。其它注释及数据来源详见表1。

肥乡县,棉花以外的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从开始年到90年是稳中趋降的,98年元氏县还是略有下降,而肥乡县则是迅速上升但幅度小于棉花面积比例的变化。在没有种植棉花的青龙县,经济作物在总播种面积中的比例从80年代初开始一直是增加的。另外,数据反映出尽管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变化趋势有相似之处,但地区间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还是有些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种植结构在不同时期和地区间存在差异呢?

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机井产权状况同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一些相关关系。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越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越高,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越小。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同人均耕地紧密相关(表3)。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同人均耕地成负相关,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则与人均耕地成正相关,这可能与我国农民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

在粮食作物内部,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不断扩大,而杂粮、薯类等粮食作物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表3)。农民自己打井后,有些地方从种植一季比较抗旱的杂粮作物转为种植冬小麦—玉米需水较多的两季粮食作物或其他两熟作物,因此杂粮、薯类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小麦、玉米是国家订购粮的主要品种,这两种作物产量比较高,经济效益比杂粮、薯类好,符合农民的利益。从另一角度来看,农民有能力自己投资打井,说明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食物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从小米、高粱、薯类等粗粮转向小麦等细粮。

表3.按非集体产权和人均耕地面积分组的农作物播种结构情况

分组

分组指标均值

总播种面积

(千公顷)

粮食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经济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合计

小麦

玉米

其他

合计

棉花

其他

按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

0-0.99

10.18

90

74

16

10

7

3

1-89.9

51

8.24

89

79

11

11

6

5

90-100

98

9.40

88

80

8

12

7

5

按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0.030-0.079

0.06

6.11

96

67

29

4

1

3

0.080-0.111

0.10

11.61

90

82

22

10

4

6

0.113-0.227

0.14

10.10

84

79

5

16

12

4

数据来源:见表1。

随着机井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经济作物内部种植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表3)。棉花是调查点的30个村种植的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相对于粮食作物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变化对其影响比较大,另外棉花的种植还要受国家棉花收购政策及病虫害的影响,因此表中数据显示产权的变化对棉花播种面积无明显影响关系,计量模型中我们将对影响棉花播种面积的因素做进一步分析。其他经济作物这里主要指油料作物、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我们调查的样本点中果树栽种面积也不少,但大部分果园与耕地面积是分开计算的,所以在我们的分析中没有把果园与其他作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中数据显示,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除棉花外的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也是增加的,这与预期是一致的。

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表明农民对水利投资越来越多。农民不但意识到水是一种稀缺且十分珍贵的资源,也接受了地下水的利用要有一定的成本的观念,所以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以提高自己的收益,而种植结构的变化就是农民对此作出的反应。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农民相应地调整了种植结构,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增加,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但以上单因素分析只是非集体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之间表面的相关关系,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对其关系下结论,因为农作物生产还受国家政策、市场价格和劳动力机会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为了较准确地分析产权与其他因素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必须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三、计量经济模型的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农作物生产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

Aijt=F(Rjt、Wjt、ln(Qjt)、(PG/PI)jt-1、(PC/PI)jt-1、Njt、Dk、Tt)

上式中i代表作物(分别为粮食作物、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j代表村,k代表地区(县),t代表时期,Aijt代表第j村在t年i种农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R代表非集体产权机井的比例(%),由于产权变量是内生变量,为了避免模型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模型估计时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把非集体产权作为内生变量来分析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机井产权演变的影响因素模型见附表1)。Q代表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公斤/人),是用来测定粮食收购政策对种植结构影响的变量。PG,PC和PI分别代表粮食市场价格、棉花收购价格和化肥价格指数。因为同一时期内,县内各村的价格基本相似,所以价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份之间的差异。上式中资源及投入品价格用到的是影子价格,即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灌溉用地表水比例(W,%)和劳动力机会成本(非农收入比例N,%)。为了显示地区间和年份间的差异,采用了地区虚变量Dk和年份虚变量Tt。模型各变量的平均值见表4。

表4.模型变量

被解释变量平均值

解释变量平均值

非集体产权

机井比例(R,%)

42

地下水位(米)

44

灌溉用水中地表水比例(W,%)

8

人均耕地(公顷/人)

0.1

人均收入(元/人)

782

粮食播种

面积比例(AG,%)

91

集体经济力量(元/人)

29

教育程度(%)

44

人均粮食定购任务(Q,公斤/人)

61

棉花播种

面积比例(AC,%)

5

上年粮食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G/PI)t-1

0.4

上年棉花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C/PI)t-1

2

非农收入比例(N,%)

40

非棉花经济作物

播种面积比例(AO,%)

4

有政府财政扶持样本数

37

能得到水利贷款样本数

63

有道路通过本村的样本数

82

注:人均收入和集体经济力量按90年价格计算,地下水位是调查年份上一年的地下水位,教育文化程度指样本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有政府财政扶持样本数、能得到水利贷款样本数和有道路通过本村的样本数的数值为合计数,其它数值为变量平均值。总样本数为120个。数据来源:见表1。

四、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结果

由于粮食定购任务在同一地区内差别不大,主要是体现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其变量同地区虚变量存在较强的共线相关。同时,价格变量在地区间差异很小,主要是年份间存在着差异,这同模型中的年份虚变量相关较大。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选用了4种方案对模型进行估计。方案1(表5)和方案3(附表2)加入了年份虚变量而没有用农作物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之比的变量,在地区虚变量(方案1加入了地区虚变量,方案3则没有)的取舍上对模型进行比较。方案2(表5)和方案4(附表2)是分别对方案1和方案3用农作物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之比的变量代替年份虚变量对模型进行估计。四种方案的结果(表5、附表2)显示,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与理论预期相同,且产权变量、劳动力机会成本变量在四种方案中的结果变化不大,且基本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说明模型比较稳定,下面采用方案2(表5)来对模型系数的估计结果进行讨论。

表5.作物种植结构决定因素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方案1和方案2)

解释变量

粮食作物

棉花

其它经济作物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截距

82.530

99.377

7.448

-10.100

10.022

10.723

(25.19)***

(13.14)***

(2.39)**

(-1.41)

(5.69)***

(2.64)***

Pjt

-0.078

-0.082

0.033

0.039

0.045

0.043

(-3.42)***

(-3.63)***

(1.54)

(1.83)*

(3.63)***

(3.54)***

Ln(Qjt)

3.029

2.964

-0.730

-0.649

-2.299

-2.315

(4.07)***

(3.99)***

(-1.03)

(-0.92)

(-5.75)***

(-5.82)***

Wjt

0.031

0.028

-0.023

-0.019

-0.008

-0.009

(0.92)

(0.83)

(-0.72)

(-0.59)

(-0.44)

(-0.50)

(PG/PI)jt-1

2.604

-3.336

0.732

(0.15)

(-0.20)

(0.08)

(PC/PI)jt-1

-5.430

5.713

-0.283

(-2.90)***

(3.21)***

(-0.28)

Njt

0.108

0.095

-0.054

-0.037

-0.054

-0.058

(1.81)*

(1.65)*

(-0.96)

(-0.67)

(-1.69)

(-1.88)*

元氏县虚变量

-9.173

-9.141

4.241

4.204

4.932

4.937

(-3.86)***

(-3.82)***

(1.88)*

(1.85)*

(3.87)***

(3.85)***

肥乡县虚变量

-12.566

-12.825

10.247

10.596

2.319

2.229

(-4.51)***

(-4.62)***

(3.87)***

(4.02)***

(1.55)

(1.50)

1990年虚变量

0.412

-0.068

-0.344

(0.18)

(-0.03)

(-0.28)

1997年虚变量

6.921

-7.253

0.332

(2.23)**

(-2.46)**

(0.20)

1998年虚变量

7.251

-7.047

-0.204

(2.34)**

(-2.40)**

(-0.12)

调整后的R2

0.43

0.43

0.40

0.40

0.29

0.23

F值

10.86

12.26

9.66

10.83

5.41

6.06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

(一)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会促进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从模型系数估计的结果来看,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基本上是一致的。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变量在粮食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方程中的系数都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这意味着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对传统的粮食作物与高经济价值的作物间结构的调整有着显著的影响。

粮食作物方程中,产权变量的系数为-0.082,说明非集体产权机井的比例增加10%(从样本平均值的42%增加到52%),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就要减少0.82%(0.082×10=0.82),而相应地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则分别增加0.39%和0.43%。

从分析中可看出,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的发展对种植结构的调整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增加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作物上表现更加明显。农民在自己投资打井后,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使一部分水能够用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另外,自己的井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及时,农民也敢种植对灌溉用水要求比较高的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二)粮食收购政策仍然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结构的重要原因

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变量在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方程中都达到了1%的统计水平,表明粮食定购任务对农民种植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人均粮食定购任务的增加会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的扩大,而相应地棉花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都有所减少。

从方案2(表5)与方案4(附表2)的结果比较来看,地区虚变量与人均粮食定购量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方案2中人均粮食定购量变量的系数大于方案4的变量系数,同方案2中地区虚变量的负值系数有关。

(三)价格信号是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粮食与化肥比价每上升1%(从样本平均值的0.4增加到0.404),粮食播种面积比例会增加1%(2.604×0.3=1.04),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会减少1.3%(3.336×0.4=1.3),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会增加0.3%(0.732×0.4=0.3)。而棉花与化肥比价比每增加1%(从样本平均值的2增加到2.02),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将减少10.86%(5.43×2=10.86)、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将增加11.42%(5.713×2=11.42),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会减少0.56%(0.28×2=0.56)。

(四)劳动力机会成本影响作物种植结构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外出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非农收入可看作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农民放弃部分农业生产时间外出就业会对种植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农收入比例在粮食播种面积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方程中均达到了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三个方程中非农收入的系数分别是0.095、-0.037和-0.058,说明非农收入每增加10%(从40%增加到50%),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将增加0.95%,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则分别减少0.37%和0.58%。

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相比是劳动相对密集的农作物,为满足口粮的需要,在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作物播种面积首先减少的是非粮食作物。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促进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了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另外,粮食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比的升高、粮食订购任务的增加及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提高都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比例的增加。对这些结论的主要政策含义讨论如下:

(一)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农业结构调整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在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由集体产权形式逐渐向非集体产权形式发展的情况下,农民在对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收益比较后进行的合理的行为。同其他制度创新一样,这种产权制度演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味着农民生产的优化行为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它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会起促进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速和完善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制度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二)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与粮食发展政策

过去的研究指出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会加强灌溉管理,维持灌溉系统的持续运行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还会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因此在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成为产权演变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农业政策的目标包括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政府则要考虑用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投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政策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抵消由于灌溉系统产权演变给粮食生产面积减少带来的影响。(三)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要有准确、合理的市场信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生产时虽然还受国家政策及口粮需求等条件的约束,但已经在按价格信号的引导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因此,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建立信息畅通、公正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农民的生产决策提供准确的市场价格信息。

(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受粮食收购政策的制约

目前粮食收购政策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制约着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也意味着在华北灌区,取消粮食收购任务,经济作物面积将显著增长,而粮食作物面积则显著下降。而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靠粮食收购政策来维持粮食总量供给不是长远之计,这进一步论证了科技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附表1:产权演变模型

影响产权演变因素

解释变量

系数

T检验值

截距

-177.785

(-1.61)

自然资源条件

W地表水源比例

0.428

(2.76)***

W地下水位

65.548

(3.01)***

人口压力

ln(LP人均耕地)

-84.815

(-2.33)**

政策因素

水利扶持政策

13.162

(1.92)*

水利贷款政策

-61.877

(-2.05)**

经济条件

ln(人均集体收入)

1.497

(0.78)

ln(农民人均收入)

-10.892

(-0.81)

文化程度

EDU文化程度

-0.035

(-0.046)

市场化程度

R道路

22.000

(2.13)**

村虚变量

年份虚变量

调整后的R2

0.75

F值

9.54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在产权演变影响因素模型的几种不同方案中,选用的是调整后的R2比较高的方案,这样产权变量的拟合程度比较好。水利扶持政策、水利贷款政策及表示市场化程度的道路变量是虚变量,变量值为1分别表示样本点能得到水利扶持及贷款政策和有道路通过(模型的分析详见王金霞、黄季焜和Scott,2000)

附表2作物种植结构决定因素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方案3和方案4)

解释变量

粮食作物

棉花

其他经济作物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截距

77.451

90.703

13.088

-1.357

9.461

10.654

(24.50)***

(11.54)***

(4.43)***

(-0.19)

(5.61)***

(2.56)**

Pjt

-0.078

-0.083

0.029

0.034

0.049

0.049

(-3.16)***

(-3.40)***

(1.24)

(1.50)

(3.74)***

(3.78)***

ln(Qjt)

1.396

1.275

0.008

0.125

-1.394

-1.400

(2.11)**

(1.98)*

(0.01)

(0.21)

(-3.98)***

(-4.10)***

Wjt

0.047

0.044

-0.039

-0.037

-0.008

-0.007

(1.30)

(1.20)

(-1.15)

(-1.07)

(-0.42)

(-0.39)

(PG/PI)jt-1

-3.925

13.371

-9.446

(-0.22)

(0.80)

(-1.00)

(PC/PI)jt-1

-3.678

3.035

0.643

(-2.00)**

(1.76)*

(0.66)

Njt

0.236

0.222

-0.191

-0.177

-0.045

-0.045

(4.56)***

(4.45)***

(-3.95)***

(-3.79)***

(-1.62)

(-1.72)*

元氏县虚变量

肥乡县虚变量

1990年虚变量

-1.259

2.156

-0.897

(-0.52)

(0.96)

(-0.70)

1997年虚变量

4.019

-3.333

-0.686

(1.28)

(-1.14)

(-0.41)

1998年虚变量

4.317

-3.143

-1.174

(1.38)

(-1.08)

(-0.70)

调整后的R2

0.33

0.33

0.32

0.32

0.11

0.12

F值

9.36

10.77

8.84

10.03

3.77

4.47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刘昌明和何希吾,《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1996

陈雷和杨广欣,“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年第6期,第1-4页

王金霞、黄季焜、Scott,“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制度的创新与理论解释”,《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第66-74页

Darra,B.L.andC.S.Raghuvanshi,IrrigationManagement,AtlanticP&D,1990

R.K.PatilandS.N.Lele,"IrrigationManagementTransfer:ProblemsinImplementation"inIrrigationManagementTransfer,FoodandAgriculturalOrganization,Rome,1995

DouglasJ.Merrey,ExpandingtheFrontiersofIirrigationManagementResearch:ResultsofResearchandDevelopmentattheInternationalIrrigationManagementInstitute1984-1995,InternationalIrrigationManagementInstitute,1997

篇2

关键词 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地域状况;实施做法;成效;湖北阳新

中图分类号 S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063-03

以山、丘、河、湖、江为格局的山丘湖区的县域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简称“作物普查”),既与平原、高原县(市)不十分雷同,又与山区、湖区、丘陵县(市)有所区别。山丘湖区的鄂东南阳新县生物多样性有其多彩的特色,作物普查有其独具的地域与特点、实施与作法、成效与建议。本文所论仅供商榷,以促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

1 地域状况与特点

1.1 状况

1.1.1 地形复杂――山丘河湖江相互交错区。阳新县位于幕阜山北麓,湖北省东南部。父子山横陈县北,七峰山等10余座大山绵亘县西、南边界。长江流过县东北边缘,富水河自西向东横穿县境,网湖等100余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县中部及沿江滨湖地域多平原、岗地。“多山之乡,百湖之县,富河连长江”,推进了境内峰峦叠翠、湖泊纵横、丘陵岗地、冲积平原、滨湖洼地相互交错区的形成。

1.1.2 气候独特――亚热带北缘地区季风区。阳新县年均温16.2~21.0 ℃,年总降雨量1 281~1 821 mm,无霜期240~300 d。绝对最低气温-11.0~1.1 ℃,7月平均气温27.7~29.2 ℃。仅从1981―2014年相隔33年相比,年总降雨量、年均气温每年分别以5.718 18 mm和0.048 49 ℃的速度递增。不容忽视的小变化加剧了独特气候的形成[1-2]。

阳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分布不匀,冬寒夏热,四季分明。这种独特的地貌、气候造就了境内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果树各类资源丰富多种,属于亚热带常绿果树带北缘地区。境内既适合柑橘、枇杷等常绿果树种植,又适合某些落叶果树中南方品种群的种植,如桃、李、枣、柿、板栗、石榴等。

依据我国果树带的划分,阳新县处于亚热带常绿果树带北缘地区。因此,阳新县既具有亚热带季风区的共性,又具有热带北缘季风区的特殊性,对农作物种植、引种等更具有境内气候的严格敏感性。中稻是20世纪阳新境内最大宗粮食作物,为了顺应气候的特殊性,群众自觉改为“早二季”。

1.1.3 生态脆弱――灾害频发的地域贫困区。阳新县的山崩、地陷时有发生,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而严重。雨量充沛,但分配极不均匀,常常有洪涝和干旱发生。气候温和,但往往有周期性冻害威胁常绿果树和农作物[3-4]。脆弱的生态环境所引起的灾害频发、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导致阳新县多年来未脱贫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特点

1.2.1 农业大县,多乡之县。全县海拔为8.7~860.0 m,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3′~115°30′、北纬29°30′~30°9′。全县22个镇区场418个村。全县人口105.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75万人。土地面积2 782.80 km2,其中耕地6.53万hm2。2014年农业总产值288.20亿元,占生产总值460.58亿元的62.57%,“农业大县”特点十分突出。

在地域状况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农业大县”及其“油菜大县”“水产大县”基础上,还是全国、全省有名的“多乡之县”,如杂粮之乡、“红薯半年粮”之乡、花果之乡、枇杷之乡、柑橘故乡、苎麻之乡、国家地理标志――阳新山茶油之乡、金竹云雾茶之乡、阳新豚(番鸭)之乡、阳新猪(狮子头)之乡。这是粮、油、果、麻、茶、饲等品种资源多样性的生存基础[5]。

1.2.2 生态退化,资源流失。在20世纪90年代多次调查,并撰写“浅谈‘自然生态角’的保护问题”一文。文中指出:湖北省阳新县农作物资源逐年下降,其中33%的资源是自然生态角上养育的资源。

农作物及其野生资源流失源于20世纪60年代“森林乱砍乱伐,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70年代“以稻为纲,全面遭殃”的人为破坏和“管理体制多次变更,网湖水域大量缩减”的生态功能逐步退化、湿地生物总量减少[6]。湖北网湖湿地原有维管束植物131科397属595种,现存在不多,其中假稻、歪头菜、野芝麻、野豌豆等名贵珍稀资源近乎灭绝。

1.2.3 污染严重,结构变化。随着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快速发展,加之意识淡薄、重视不够,规划缺位、管理落后,投入不足、扶持乏力,各种污染交叉、叠加,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现状的严重性[5]、土壤酸化的广泛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加剧性[7]。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农业发展,如农业新品种更新、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不断提高、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规模化养殖迅猛发展[5]等。所有这些因素,动摇了农、饲作物当地品种抗逆性全面、适应性广、质量好的优势,放大了“追求产量的人”说其产量低的缺陷,导致了其数量由多变少、面积由大面积连片种植为小面积零星分散种植等品种资源结构变化。受这种“结构变化”的影响,该县在1981年第二次农作物资源普查中有大量种植的阳新御谷、木港大麦、洋港白玉米、糯高粱、中棉、鱼籽黄油菜、细叶绿苎麻等名牌品种消失殆尽。

总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及气候环境变化,导致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因栖息地环境变化而急剧减少,一些地方品种和特异资源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8]。

2 具体实施与做法

2.1 实施

2.1.1 宣传发动,统一认识。在宣传发动中,首先学习国家三部委颁发的“农种发[2015]2号文件”、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农发办[2015]26号文件”及其有关《技术规范》。通过学习,统一了认识,进一步认识到作物普查的必要性、重要性。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食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加大对濒临灭绝的野生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调查和收集,深化基础研究,确保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实现可持续共享利用[8]。丰富我国农作物种资源基因库,能够为未来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全县种质资源丰富,应为我国的基因库进一步完善做出贡献,选出优质高产的地方品种作为本县的“精准扶贫”提出新的思路。

2.1.2 培训学习,熟悉业务。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办好各种培训班,并动用县域内广播、电视、各种行政会议、系统内业务骨干会议和科技网站、种子网站精心广泛宣传,为本次普查打下舆论基础。

2.1.3 做好采购,备足物质。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的规定,采购和备足电子设备类、工具类、文具类、交通工具共4类、42种及其他系统调查所需物质,以保障作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2.1.4 加强领导,成立专班。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农业局成立了“阳新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领导小组”专班。同时,种子管理局还聘请了2名长期在农村蹲点驻队的农学、果蔬方面品德好、身体好的退休老专家为顾问,以提高普查效果。

2.1.5 查阅资料,明晰种源。聘请人员查阅了在20世纪在区、公社农技站工作时不定期组织开展的种质资源调查原始资料、著作、论文汇集;保存的《阳新县志》(2本)、《阳新县农业志》(1本)。熟悉思路,明晰种源,制定《阳新县农业品种资源普查与收集初稿》,以提高普查效能。

2.1.6 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制定“作物普查”方案(预案),主要内容是普点的18个镇场区关于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绿肥、饲料等14类作物地方品种及其野生近缘品种312个;制定普查路线,走访干群;预约座谈人员;采收(购)标本、种子对象等。明确、锁定基本目标后,不走或少走弯路,以提高普查效率。

2.2 做法

2.2.1 搞好部门调查,认真填表分析。按照《作物普查表》的要求,组织专班在全县12个部门及有关单位,着重对1956年、1981年、2014年的县名、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系统、人口及民族状况、土地状况、经济状况、特有资源与农业生产状况等8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反复而认真的15 d调查、填表和分析,为以后的普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2.2 因县制宜展开,重点村组普查。县域“作物普查”方法:一是因县制宜,普查8个区有关村组,即开发区、托管区、旅游区、高山区、丘陵区、湿地区、经纬度边缘区、海拔最高与最低区的2~3个重点村组。二是因地制宜,重点普查县域内水稻、红薯、豆类、蔬菜4种主要作物。三是因特制宜,注重果树、r麻、桑茶、湿地植物4个方面的特异资源寻找。本阶段对8个镇区场16个村进行了普查。

2.2.3 资源收集整理。及时鉴定上交。普查农作物当地老品种、特异资源时,就地商定、确认、编号、区位登记、植株包扎、种子(果实)晾晒和枝条封蜡收集,严防漏登、损耗。收集后,及时送交省农科院鉴定、保管(贮存)、入库、入圃。

2.2.4 翌年四季复查,全面系统总结。由于农作物有春、夏、秋、冬四季播种、收获等区别,故此次历时逾2个月的第一阶段普查不能代表全面普查,有许多遗漏的农作物资源品种,必须进行翌年四季复查,并进行系统全面总结。

3 普查成效与建议

3.1 成效

3.1.1 完善与纠错。在完成作物普查1956年、1981年、2014年《基本情况普查表》和第三次《作物普查》的种质资源征集表及其全部数据录入电脑数据库基础上,完善了1956年第一次普查应补登的种质资源203份,纠错了1981年第二次普查登记“新品种选育”人为造成的错处3份、漏处6份。填补了全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历史空白和遗误。

3.1.2 普查与征集。本次第1阶段普查全县共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22份,其中已登记、定位、编号79份,目前回收送省入库的种子(果实)、块茎、枝条等40份,超额完成了上级标定的任务20~30份。

3.1.3 名优与珍稀品种。在本阶段“作物普查”中,征集到阳新名优与珍稀品种资源30份,如黄颡菖湖晚糯105、洋港车虐卓桥础⒀蟾墼律酱罅E础⒀蟾鄢怕懿肥怼⒀蟾鄢哦烫俸炱ず煨氖怼⒒乞菖湖绿豆、洋港车帕月爆黄豆、龙港大力冬豆(小蚕豆)、洋港月山青皮黄豆(七月绿)、洋港月山黑皮黄豆、枫林月朗鸡眼豆(背虱豆)、洋港大力秤砣结(齐头黄)白芝麻、黄颡菖湖红禾芋头、洋港车抛虾逃笸贰⒒乞花果丝瓜、红扁豆等。

3.1.4 古老与特有品种。在第1次、第2次“作物普查”中未捕捉到的古老与特有的本地果树品种资源,本次本阶段已征集到14份,其中100年以上的果树品种有黄颡花果朱红橘(常橘)、川橘、臭柑、甜橙(橘红)、朱砂李和沙港撑皮柑;200年以上的有黄颡花果土枇杷、沙港园枇杷、沙港洋枇杷(大金钟)、沙港石滚枣、牛奶枣、花果棉絮坨枣、凤凰酸枣、鸡心枣。

3.1.5 野生与近缘品种。本次查获到的野生资源共有56份,其中已定位、入数据库的有33份。如:黄颡菖湖野莲藕和野生桑叶树(百年古神树)及其附着生长3个野生大灵芝、龙港月山老蟹眼野绿豆(黑豆)、洋港车乓笆磷印⒘港岩泉野生八月撑(炸)猕猴桃和野生茶叶树、枫林五合野生板栗和野生山茶(油)树、源尧治多角型野菱角、多粉型野莲藕和野菱白、网湖五爪咀(光叶)野豇豆和金莲苞(芡实)、网湖金湖野参和野葱(胡葱)、群生野r麻、野椿刁树、综合新塘网湖野湖蒿(蒌蒿)和野黄豆、野绿豆、野牡蒿、野芥菜(油菜)等。阳新独特的古老野生近缘品种有2个:黄颡花果花红和(野)柿子。

3.1.6 选育与其他品种。近些年来,阳新县干群通过嫁接、单株选择等方法或与省有关单位、院校合作而长期选育成的新品种有5个:阳新军垦柑桔“新兴杂柑”(爱缓28号)、阳新吴茱萸、阳新油茶、阳新金竹尖云雾茶、阳新浮屠山下华阳1号竹笋。其共同特点是产高质优,深受群众欢迎。其他方面还有阳新有本地的地方品种和野生的绿肥、饲料、药材类品种资源100余个。

3.2 建议

3.2.1 调查表格应科学设计。调查表格要切合县情、科学设计。3年调查表中土地状况、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不是设计者想象的有资料来源而好填。原来只有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缺少人均收入的统计。“年均降雨量”提法不妥,气象部门只有“年总雨量”的数据资料。

3.2.2 上级加大支持力度。在普查旺季的专班、专车、专时、专款和录音笔、摄像机、记录、收集、登记等“四专”“五配套”保障问题及其“县域两套普查专班”等难度较大,应在再宣传发动、争取上级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和普查人员的刻苦工作下功夫。

3.2.3 植物检索表发送基层。植物(作物)分类检索表应作为作物普查必备工具下发基层或电脑信息传递给县种子管理局“种子资料库”网站。否则,无法填表。因资源复杂,原大学教科书无法查全,电脑无法进入高校图书馆查找。

3.2.4 制定精准扶贫品种规划。利用县域农作物当地农家品种资源优势,制定精准扶贫品种规划与实施方案。

3.2.5 完善种子法规建设。制定县域《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以完善种子法律法规建设。在全国《种子法》《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基础上,省区级、地市级,特别是县(市)级的法规建设与完善问题,应加快步伐,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3.2.6 设立作物普查奖惩机制。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设立“作物普查”奖惩机制,如作物重大资源“发现奖”“青年贡献奖”“老年奉献奖”或“特殊贡献奖”;对工作失误者进行批评教育、责任追责制;对纂改成果者进行行政记过、职称警告处分等。

4 参考文献

[1] 方达福.山丘湖区种植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4(14):312-313.

[2] 黄石市统计局.黄石市统计年鉴(2006―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5.

[3] 湖北省阳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阳新县志[M].武汉:崇文书局(长江出版传媒),1986-2005.

[4] 赵知维,方永阳,方向亮,等.桃树流胶病与立地环境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12(4):219.

[5] 方达福,方向亮,方永阳,等.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3):629-632.

[6] 方向亮,董明锋,方达福.关于完善湖北网湖湿地生态与农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5):291-293.

篇3

【关键词】小麦 生产风险区划 分层聚类分析法 保险费率厘定

新疆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造就了新疆小麦高产优质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小麦种植的风险很大。2007年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启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1}2015年新疆小麦的纯收益为201.84元/亩,较玉米棉花等作物相比,是近两年农民选择的优势经济作物。{2}2015年新疆承保小麦1398.13万亩,参保率达到77.67%,初步起到了分散种植业风险、保障小麦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但由于缺乏保险精算技术的支持,新疆农业保险一直实行统一费率的政策,这不仅和风险与保费相一致的原则相悖,而且会导致逆向选择使保险保障作用弱化。因此,对新疆小麦主产区进行生产风险评估及保险费率厘定十分必要。

目前,国外农业保险开展较为成功的国家都进行了农业生产风险评估及费率厘定,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深。Justand Weninger(1999)认为农作物产量服从正态分布。除此之外,由于种植技术、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作物产量还可能服从其他分布,他们先后提出了Beta分布(Nelson and Preckel,1989)、Gamma分布(Gallagher,1987)、Weibull分布(Sherrick,1997)、双曲线反正旋分布(Ramirez,1997)、the Burr分布Chen and Miranda,2004)和对数正态分布(Goodwin,Roberts and Coble,2000)。Ozakiet.al(2008)利用分层贝叶斯模型对样本县1990~2002年的玉米单产数据进行拟合时发现,由于数据样本量较小,厘定的费率对2002年的产量数据很敏感。在国内,邢鹂和钟甫宁(2007)选择了单产变异系数、效率指数、专业化指数、受灾率>30%的发生概率4个风险区划主导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全国粮食产地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1];王克(2010)对新疆莎车县、沙雅县和阿克苏市的棉花单产分布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参数方法和保险精算技术[2];李琴英(2016)对河南省18个地市小麦使用非参数信息扩散模型分别对三大类风险区域进行费率厘定,并求得在95%和100%的保障水平下各风险区域的期望损失率,以此作为各风险区域小麦产量保险的纯费率[3]。

一、样本数据来源及分析

本文的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新疆调查年鉴》,搜集整理了新疆各县(含兵团)53个县和5个师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小麦种植面积、小麦单产、受灾面积的时间序列。由于其余县及兵团师的种植规模较小且小麦种植年份不连续;不具备从事玉米生产的气候条件,故其余区域未纳入本文研究范围。

二、新疆小麦种植业生产风险区划

(一)主导指标的选择

根据“农作物生产风U程度大致类似“和”农作物发展方向基本相同“的原则及聚类分析的要求,本文选择了4个具体的风险分区指标,即单产变异系数、受灾率超过30%的概率、专业化指数、效率指数[4]。

单产变异系数是衡量各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年际变动幅度的综合型指标,计算公式为:■,CV为单产变异系数,Yit为实际单产;■表示趋势单产;■为平均单产,T为年数。

专业化指数计算公式为:■,其中,SAIij为专业化指数,GS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i为i区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j为全国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为全国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SAIij>1,表明i区j种农作物生产规模较大。

效率指数计算公式为:■,式中:E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效率指数;APij为i区j种作物单产;APj为全国j种作物平均单产。EAIij>1,表明i区j作物生产具有效率优势。

(二)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5]:实质上就是需要把相似度较高的区域聚合成一类,将其与差异性较大的地区区别开来,形成不同的集合。其基本原理是在分析各样本属性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度量的样本的亲疏关系(差异性、相似性),按其亲疏程度确定不同的类别。聚类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阶段聚类法、K―均值聚类法和分层聚类法。由于K―均值聚类法适合用于处理大样本,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分层聚类法。运用SPSS软件以上述4个指标为分类依据,将新疆各县(含兵团)58个作物生产区域分为农业生产风险等级分别为低、中、高的三类生产区。

(三)实证结果

表1 新疆小麦各县(含兵团)风险指标及其分区结果及纯费率

注:数据由1988~2016年《新疆统计年鉴》、1989~201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1981~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所得。

三、新疆小麦主产区保险费率厘定

纯保险费率的厘定方法通常分为参数估计法和非参数估计法两类,但运用非参数估计法需要预先知道总体分布的相关信息、分布函数、选取足够大样本容量。对于非参数方法来说,直方图法过于粗糙且极不稳定;而非参数密度估计,则由于数据收集方面的原因,对有记录的灾害统计,即灾害损失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在小样本条件下进行非参数密度估计缺乏稳健性。相比之下,参数估计法能够在相对较大的样本中选择损失拟合最好的分布,有了损失分布即概率密度函数可轻松计算出单产的期望损失即保险纯费率。鉴于此,本文选择参数法厘定小麦保险的纯费率。

(一)参数法

运用八种参数方法(正态分布、Beta分布、三参数Weibull、Logitic分布、两参数指数分布、Lognormal分布、三参数Gamma分布、三参数的Logitic分布)对新疆58个县(含兵团)的小麦去趋势相对单产进行拟合,通过AD检验及相应P值确定最优分布。在估计出各样本的最优拟合分布模型后,将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E)估计出各样本最优拟合分布的具体参数值并得出相应概率密度。最后根据公式,利用MATLAB软件测算出最优纯费率。

(二)实证结果

1.趋势单产的拟合。计算期望损失E(Loss)时,需要有各县、兵团师各期的势单产数据。本文采用趋势方程拟合法,取1988~2016年各年的t为1-29(其中,新疆各县t为1-29,兵团各师t为1-28)。通过拟合优度及误差系数MAPE判定其回归是否成立。

2.去趋势相对单产计算。去趋势单产=(实际单产-拟合单产)/拟合单产,目的是为了去除单位量纲,以相对量计算更方便和科学。

3.纯费率计算。■上式中,Ep[Loss]为预期损失百分比即为保险纯费率,y为作物去趋势单产分布序列,f(y)为根据参数拟合确定的最优的一种分布概率密度函数,yc为保障水平,本文假定保障比例为100%。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各个县及兵团的纯费率,为便于政策制定及实施,将费率按照风险区划分,最后按照低中高风险区给出三个保险纯费率作为参考。计算结果见上表1。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研究发现:第一,小麦保险的纯费率在全疆区域内呈现出北疆地区偏高、南疆地区较低的分布特点,这与全疆各地州(县)、师风险发生的现实状况相一致。第二,相同地州内不同县城的小麦纯费率差别较大,例如,在100%保障水平下,昭苏县的纯费率为9.78%,新源县竟然高达24.52%,相差14.74个百分点。第三,小麦主产区的纯费率相对偏高。

新疆小麦种植保险采用统一费率的模式,这可能引发种植风险高的农民踊跃参保而种植风险低的退保或不参保,导致保险公司经营风险骤增、保险保障作用弱化。因此,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建议新疆根据种植风险重新厘定小麦主产区保险费率,根据不同风险区实行差别费率,从而有效分散小麦生产风险,稳定小麦种植,确保国家小麦生产安全。

注释

{1}新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本局历年农牧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6.

{2}中国保险年鉴及新疆保监局.

参考文献

[1]钟甫宁,宁满秀,邢鹂.我国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王克,张峭.农作物单产风险分布对保险费率厘定的影响――以新疆3县(市)棉花单产保险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0,15(2):114-120.

[3]李琴英.小麦区域产量保险费率厘定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67-72.

[4]邢鹂.中国种植业生产风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篇4

关键词:农业种植;现代化技术;基本特征

1 现代种植业的基本特征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农业种植是现代化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相对较多,但是耕地面积却很少,因此,一定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以满足我国人口的生活需要。加快发展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强有力的保障。

现代化农业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其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大计,关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推进种植业现代化进程,对于夯实现代农业根基、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业种植中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生产中多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种植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可观,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数据库技术

运用计算机技术,建设农业信息系统是实现农业种植信息化的重要举措,而农业信息系统需要数据库的支撑,通过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可以对农业种植过程做到信息化的管理,方便农业信息的查询和共享,并且基于数据库技术可以建立农业专家系统和种植模拟系统等,其中农业专家系统是将本行业众多专家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输入到数据库中,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之时即可通过专家系统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必请专家本人到场即可完成,因此更为高效;农业种植模拟系统是通过将农业种植中各项参数输入到系统中,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模拟可直观地看到按当前参数会出现的各类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因此效率极高。

(2)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

农作物的生长对于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时间、土壤pH值等环境条件要求较为苛刻,尤其是在反季采用塑料大棚种植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条件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必须通过人为营造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就需要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如果是人工监测,不但会耗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还具有精度差的劣势,而采用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则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实现无人值守,并且传感器可将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实时数据第一时间反馈到处理器,通过预先设定好的条件控制动作器的动作,动作器负责控制灌溉、通风、供暖等系统的运行,使农业种植实现精细化管理。

(3)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就是应用监控摄像头采集到的实时图像通过传输系统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为工作人员的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可视化技术可以有效规范现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保证工作人员按规范操作,并且当发现病虫害或其他问题时,可通过调取监控录像来找到发生问题的确切时间,便于对症下药,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

2、光技术的应用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不断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与光照情况有很大关系,在大棚等设施工业的实际生产中,自然光很难完全满足所有农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可充分利用人工光来改善农作物生长的光环境。当前常用的人工光源包括白炽灯、钠灯、日光灯以及其他特殊光源等。对于不同的农作物来说,其需要的光源种类和光强度也有很大区别,因此实际工作中在选择光源之前要首先对农作物的喜光性进行充分了解,科学选择光源,通过透光膜等技术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光投射,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光进行过滤,同时根据农作物生长的需求随时调整光强度,一方面使光合作用的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节约能源。另外,通过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可利用光源吸引害虫,从而进行捕杀,可有效降低农药的施用量,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3、生物技术的应用

(1)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中的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植物生长的速度,而且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培育出更好的优良品种。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对作物农作物的侵害,保证植物种苗无病毒,促进良种经济作物的快速发展。

在现在农业种植中,对于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其主要是建立在细胞的全能性的基础之上,是通过人工的诱导,保证植物组织在无菌状态下进行良好的发育,最终成为完整的一种生物技术。

在应用组织培养技术要注意保证在培养基组成、pH值、渗透压等各种化学环境条件,及植物组织培养中温度、光照以及湿度等各种环境条件,使得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培养育苗的生长和发育。当组织培养技术扩散到培养基后,就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所接种外植体的培养。所以一定要加强对这个环节的处理。关于初代培养旨在获得无菌材料和无性繁殖系,即接种某种外植体后,最初的几代培养。要用诱导或分化的培养基,就是培养基中含有较多的细胞分裂素与少量的生长素。

(2)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制作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一部分,它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将它作为制作农药制品的有效成分,通过化学手段制作农药的方法,可以起到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还可以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作用,更加重要的是提高了植株的耐药性,可见利用生物技术制作农药,在具农业种植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很多药品的生产就是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的。但大都受材料来源限制,致使其产量有限,价格也是非常的昂贵。而微生物生长的迅速比较快,容易被控制,适于大规模工业化的生产。所以我们可将生物合成相应药物成分的基因,最后导入微生物细胞内,使其产生相应的药物,这样不仅能够解决产量问题,也能降低生产的成本。避免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也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为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有多项新技术投放到农业种植领域,并取得了较大成果。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各种先进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当前,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较快,在农业种植中使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秦丽萍,黄夏英. 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 福建农业. 2015(05)

[2] 王丽波. 论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4(03)

[3] 张平平,刘大为. 探讨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和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36)

篇5

(1四川省泸州市农业局四川泸州646000; 2四川省合江县农业局四川合江646200)

1 选育经过

‘ 真龙柚’是四川省泸州市经济作物站、合江县甜橙办和合江县经济作物站等单位于20 世纪80 年代开展泸州市良种柚提纯选优工作中,在合江县发现的‘沙田柚’优良芽变单株,该单株自花结实,果肉绿白色、肉质细嫩化渣、清甜、无核,与普通的沙田柚(果肉乳白色、肉质较粗、汁较少、核多)相比,有明显区别,1982—1987 年,先后在合江县榕山镇、先市镇、九支镇,龙马潭区安宁乡等地试栽;1996年重庆市忠县引进接穗0.6 万枝试栽;1997 年开始规模繁育嫁接苗在合江县白米乡、尧坝镇等地栽培。1995—2012 年,泸州市经作站、合江县甜橙办、合江县经作站先后在合江县、龙马潭区、纳溪区等不同生态区布置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适应性试验。经过多年多代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性状稳定,农艺性状优良。2013 年11 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川审果树2013010。

2 主要性状

2.1 植物学特征

‘真龙柚’树势中等,树冠圆头形。树姿开张,枝条披散、光滑、皮薄,春梢叶片椭圆形,叶尖渐尖,叶基广楔形,叶缘全缘、钝齿,叶脉凸起,叶片平展、光滑、质薄,叶色深绿色,叶柄长粗壮,翼叶倒阔卵形,翼叶与叶身有明显关节。总状花序,偶有单花,花为完全花,花较大,白色,五瓣,花丝粗,花药黄色,花粉多。

2.2 果实经济性状

果实倒卵形,大小适中,平均单果质量920 克。果颈较粗,果梗深凹,有放射沟纹,果顶广圆,中心浅凹,果皮黄色,果面较粗糙,有乳状凸起,油胞中大,密生、平或微凸,海绵层白色、中等厚,易剥离。囊瓣梳形,每果囊瓣数14~17 瓣,中心柱较充实,白色较硬,弹性差。果实汁胞绿白色,披针形,层次多,排列紧密整齐,脆嫩化渣、、无核,无苦麻味,风味清甜,品质极佳,易裂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4%,总糖含量8.55%(w),总酸含量0.206%(w),维生素C 含量717.0 毫克/千克,固酸比55.33,糖酸比41.5 ,可食率44.15%。

2.3 生长结果特性

幼树1 年抽生3~4 次梢,管理好的可抽发晚秋梢;成年结果树抽生春、秋梢为主。成年树以内膛春梢、秋梢为主要结果母枝。‘真龙柚’高接苗第3 年可试花挂果,第4 年投产,容器苗第4 年试花挂果,第5年投产;多以内膛枝结果,自花结实率较高,但果实偏小,易裂果。经异花授粉后,果实增大,种子数增加,坐果率高,果面光滑,不裂果,尤其以脆香甜柚、矮晚柚作授粉品种,‘真龙柚’品质优,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5 年生酸柚砧嫁接树自花授粉平均株产9.06 千克,产量2 989.8 千克/公顷;异花授粉单株产量19.22千克,产量6 342.6 千克/公顷。10 年生酸柚砧嫁接树自花授粉平均株产57.65 千克,产量19 024.5 千克/公顷;异花授粉平均株产88.03 千克,产量29 049.9 千克/公顷,比沙田柚提高9.58%。

2.4 物候期

‘真龙柚’2 月下旬至3 月初开始萌芽,4 月初现蕾,4 月中下旬开花,第1 次生理落果期5 月上旬,第2 次生理落果高峰在6 月上旬。春梢期3 月上旬至4 月中旬,夏梢期5 月上旬至6 月底,8 月下旬抽秋梢;果实膨大期7 月初至8 月底。果实9 月上旬开始转色,10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成熟。

2.5 适应性和抗逆性

‘真龙柚’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pH 值5.5~6.5 的紫色土、红黄壤土、沙壤土等均适宜栽植,与区试地区的其他柚品种相比,无特异的病虫害症状,旱涝适应性与其他柚一致。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定植

一般在春、秋季定植。春植在2 月下旬至3 月上旬,秋植一般在9月中旬至10 月上旬。株行距5 米×6 米,每亩栽22 株为宜。

3.2 授粉树配置

应按10%~20%配置以‘脆香甜柚’、‘矮晚柚’等为主的授粉树,‘使真龙柚’品质优,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

3.3 肥水管理

施肥应重施壮果肥和采果肥,轻施萌芽肥,视情况施用稳果肥和根外追肥,上半年略轻,下半年略重。肥料以农家肥为主,‘真龙柚’专用有机配方肥为辅,合理搭配发酵油枯、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真龙柚’要求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在60%~80%。萌芽期、孕花期,果实膨大期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在此期间发生干旱要及时灌溉。在多雨季节要及时清淤,疏通排水系统,以免果园积涝。

3.4 花果管理

看树疏花,进行花前复剪,强枝适当多留花,弱枝少留或不留,有叶单花多留,无叶花少留或不留,抹除畸形花,病虫花。疏果分2 次进行,第1 次生理落果后,及时疏除病虫果、畸形果、密生果;第2 次生理落果后,根据叶果比(80~100)∶1 进行疏果,弱树叶果比适度加大,树冠较大的可多留果。

3.5 病虫害防治

‘真龙柚’较抗病虫害。主要抓好春季红(黄)蜘蛛和夏、秋季矢尖蚧的防治。同时注意防治螨类、潜叶蛾、锈壁虱、炭疽病等危害。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开展病虫预测预报工作,优先选用农业及生物防治等综合措施,将病虫害控制在最低水平,生产无公害果品。

3.6 适时采收

篇6

早在20世纪80年代,生物学家和科学家开始把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运用到生物新品种培育上。1982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1994年,全球首例转基因农作物产品—耐贮存番茄进入市场流通,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转基因农作物逐步实现商业化种植和开发,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迅速扩张。到2012年,全球已有28个国家的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7亿公顷(25.5亿亩),约占全球有效耕地面积230亿亩的11%,全球大豆和棉花产量的81%、超过三分之一的玉米产量和油菜产量已经是转基因作物的功劳。

然而,由于转基因技术是人为改变了生物经过数亿年进化而形成的稳定基因结构和基础, 对于转基因作物中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仍然存在相关讨论或一定争议。迄今为止,尚未有得到科学界公认的证据可以证实已被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确实会导致对使用者和食用者的不利后果和健康损害, 但由于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功效和影响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方能显现, 许多国家的政府都采取谨慎或者保留态度, 通过法律手段管制转基因食品, 防止其对人类健康和作物产量产生短期危害和长期影响。

同时,各国对生物技术及其安全性的理解不同,再加上各国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程度和速度、转基因作物市场占有率及发展前景、一线消费者的认知与理解程度、相关法制的发达和管控强度等各不相同,各国在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与实践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的综述、研究和解析,中国可以充分借鉴相关规制的优点和准则,有选择性并前瞻性的完善自身的相关制度和实践,推动中国食品安全制度的完善和提升。

美国对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

据统计,美国在2011年拥有近7000万公顷农田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和生产,占美国可耕地面积的43%,转基因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苜蓿、番木瓜和南瓜等。美国农作物产量中93%的大豆、93%的棉花、86%的玉米和90%油菜均系转基因品种。此外,近80%的包装食品都基本使用转基因作物作为原料。目前,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约1.5亿公顷,而美国在其中约占近50%。按照目前的趋势,至2016年,美国玉米和大豆产出基本全部是转基因作物生产。2012年4月美国公布的《国家生物经济蓝图》五大战略目标的核心之一即是增加研发投资,强化未来生物经济基础,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和满足社会需求,继续主导世界农产品市场。

(一)对于转基因作物的一般规定

作为世界上最早在转基因作物领域践行研究、种植和商业化的国家,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转基因作物做出法律规制的国家。美国相关法律与实践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6 年 7 月,美国制定了《重组 DNA 分子研究准则》,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生物技术的安全管理规定。第二阶段,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在1984年提出了《生物技术管理协调框架》,着手整合汇聚联邦相关法规。“生物技术协调委员会”在1985年成立。第三阶段,在1986 年 6 月 26 日通过的《生物技术管理协调框架》基础之上,美国形成了其宽松独立的立法模式,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除了个别领域需要对现行相关规范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外,美国继续通过其农业部、联邦环保署、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三个联邦主管部门调整和完善现行相关法律规范。

具体而言,美国农业部主要负责动植物基因重组体、粮食作物和农产品的安全和保护。美国农业部认为,使用生物技术研发的农林产品与传统技术所研发产品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因此依然可以沿用美国1913年《病毒、血清和毒素法》、1944 年《有机生物法》、《联邦种子法》、《联邦肉品监管法》、《家禽肉监管法》等法律以及 2000 年通过的《植物保护法》等现行法律体系来管理农林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安全和保护问题。就联邦环保署而言,其主要根据《生物技术管理协调大纲》,依托《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杀鼠剂法》、《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和《有毒物质控制法》三大法律进行相关环境保护和规制管理。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则主要负责除了肉类及禽畜产品外的人类食品及动物饲料、食品添加剂、药物等基因工程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FDA)的主要法律依据为《公共卫生服务法》和《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 在转基因药品管制方面,则由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所辖属的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 (Center for Biologics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或“CBER”) 和药品评价中心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或“CDER”) 负责;在转基因动物与饲料方面,则由兽医学中心 (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或“CVM”) 负责; 而在转基因食品方面,则是由食品安全与应用营养中心(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或“CFSAN”) 负责。

(二)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

美国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一般是转基因植物制品,因此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是转基因食品标识的主要管理机关。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法律规制可以从市场准入、标签制度和侵权责任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1.市场准入制度。美国主张“实质相同”原则,认为转基因技术与生产普通食品的技术不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反对将转基因食品实施特殊管制,主张无论食品由何种技术生产制造,都应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管制。因此对转基因食品的上市审批制度采取自愿咨询程序,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心具体管理负责。

2.标签制度。总体而言,美国对转基因食品采取自愿标识制度。生产者或销售者可以根据市场趋势、流通需求或消费者偏好,自行决定是否对产品加以标识。针对消费者知情权与生产者商业性言论自由和广告之间的冲突,美国 FDA 观点明确,即有必要限制消费者的知情权以保障生产者的商业言论自由。 FDA认为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损害人身健康,所以美国州或地方政府就没有权利强行要求生产者进行标识。因此,美国许多州如马萨诸塞州等对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制度是否设立进行听证。

3.侵权责任。美国对转基因食品没有强制标签和强制审批的要求,因此没有直接相关的法律责任规定。对于转基因生物销售或使用引发的侵权,如造成的过敏反应或副作用,有机作物“基因污染”和环境侵权等,联邦法或者州法律一般也没有与转基因生物侵权相关的专门规定。

美国,转基因食品消费者一般只能通过普通法的民事损害赔偿途径。因此,转基因产品的所谓“受害者”必须依赖普通法进行侵权赔偿诉讼的三个途径,即疏忽大意过失、严格责任、或者公众妨害和私人妨害来捍卫权利进而可能取得赔偿。基于美国相对完善的高额责任赔偿制度,以及消费者好诉传统和相关非政府组织的推动,食品生产商和供应商在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规范基本以谨慎状态践行自我约束和有效披露。

欧盟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

欧盟虽然在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方面处在领先地位,但欧盟在技术开发上处于相对劣势且商业化进展缓慢,并且欧盟部分成员国的粮食需求也部分的依赖进口,因此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相对较低。总体而言,从政府到消费者,欧盟国家对转基因作物包括转基因食品持审慎态度,进而采取较为严格的评估和管制。

(一)欧盟对于转基因作物的一般规定

从对转基因作物的一般规定上看,欧盟的法律调整主要包括转基因微生物的封闭使用、转基因生物的有意释放、转基因生物的转移等方面的内容。

综合而言,欧盟相关法律规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 世纪90 年代初之前,欧盟尝试将所有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相关的行为都纳入管理体系。第二阶段是自 20世纪90 年代初后至今,为适应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欧盟在某些具体和特殊领域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例如,《转基因生物释放环境指令》、《转基因生物封闭利用法规》、《转基因相关业者环境责任指令》、《转基因食品上市与管理条例》等。

(二)欧盟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

与美国的法律规制内容相类似,欧盟从市场准入制度、可追溯标签制度以及责任制度三方面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了网络式、全方位的法律监管。

1.市场准入制度。整体上看,欧盟的市场准入制度可以概括为由EFSA 集中评估、欧盟委员会批准、成员国自行决定。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专门负责转基因食品在欧盟境内上市及标示有关的安全评估、审理、核准与管理等。欧盟取消了各成员国单独对转基因食品和作物进行风险评估和审批的权利,不同于美国的联邦与州相结合的模式。第1829/2003 号条例对市场准入有特别的规定。

根据欧盟委员会 2010 年新修订的《避免转基因成分非故意的出现在传统或有机作物的共存措施指南》的规定,欧盟成员国对于转基因食品在本国的种植和耕作具有自由裁量权,即使此转基因作物已经得到了欧盟委员会的批准。

2.标签和可追溯制度。欧盟法律对转基因食品规定了以程序性标准为基础的强制标签制度和可追溯制度。1829/2003 条例规定不管转基因成分在最终产品中是否具备可检测性,都应当有效明晰标识和披露,以保护消费者对此的知情权,避免消费误导和信息不对称,否则应受到惩罚。

但是,此规定也有例外:转基因成分含量在0.9%以下,或者最终食品中一个转基因成分的出现是偶然或非故意的,或者技术上程序不可避免的情形,可以不在食品上设置标签。此例外的开放,也引发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社会团体之间,民众之间的激烈讨论。

3.责任制度:

(1) 产品责任。依据欧盟产品责任法律,若转基因生物相关活动对个人财产或身体造成损害,受害者可诉民事侵权以请求损害赔偿。欧盟产品责任法将产品的定义扩大为所有可移动物,并将基本农产品和作物涵盖。但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2) 违反标签制度的责任。在欧盟范围内,违反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的具体惩罚措施如罚金或销售禁令等由各成员国自行规定。但为防止这一授权的滥用,欧盟亦规定各成员国应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来保证欧盟范围内有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措施的实施,从而防止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在欧盟境内发生歧视性或偏颇性的转移。

(3)环境损害责任。欧盟 2004年的《关于环境损害预防与救济责任的指令》规定:因转基因生物研发、释放、利用和运输等活动而对受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水资源、土地造成损害或威胁的,相关业者应依该指令以及其所在国的相关规定,承担预防和救济相应环境损害的法律责任。

中国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

相对美国和欧盟,中国在转基因作物和相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研发、商业化和法律规制总体而言处在滞后状态。据统计,2012年中国进口大豆占全球大豆销量的60%,玉米和棉花的进口也呈继续扩大之势。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中国目前在转基因作物研发和相关规制的缺失也为积极汲取域外经验提供了平台和进一步针对国情进行提升的空间。无论从立法顶层设计或是各部门法的适时修订,均应在中国现行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改革和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基础上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目前,中国已有5大类17种转基因生物在销售。统计表明,2012年中国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400万公顷,约为加拿大的1/3。同时,中国从点到面也逐步扩大转基因作物如大豆、玉米和棉花的种植面积。迄今中国已发放5个转基因大豆品种和13个转基因玉米品种的进口安全证书。农业部表示,中国关于转基因工作的原则是积极研究、加强监管、审慎推广。

从政策层面上,转基因作物相关问题和原有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中国近期着重考虑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别指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包括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一)中国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一般规定

与美国和欧盟的多层次和多方面调整的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相比,中国在转基因作物的法律规制从 20 世纪90 年代始才逐渐参加转基因生物安全国际公约并进行国内相关立法。一方面,中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转基因作物的单行法律。另一方面,已有的法律规制的立法层次较低,大多为相关部委、监管机构或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或政策性指引,分布和散落在各单行法、行政法规、规章、通知和意见中,没有上升到统一有序的体系,影响其稳定性和权威性,限制其效力范围,甚至可能影响食品安全体系的完善以及农业改革的推进。

除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如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外,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相关法律。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明确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适用。此外,2006年颁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5年颁布的《畜牧法》、2004年修订的《种子法》以及2000年修订的《渔业法》和《农业法》等都对所涉及的转基因生物的选育、实验、审定和安全评价等管理工作进行规定,要求应当符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2.行政法规。2001年,国务院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动,都必须遵守此条例。

3.部门规章。中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一切基因工程工作,包括实验研究、中间试验、工业化生产以及遗传工程体释放和遗传工程产品使用等和从国外进口遗传工程体,在中国境内基因工程工作的,都应遵守本办法。

之后,中国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规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管理、标识管理、加工审批、产品进出境检验检疫工作。同时,中国还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程序》、《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程序》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程序》,分别从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进口管理、标识审查、许可制度进行规定。

4.地方规范性文件。中国多个地方政府在农业转基因生物方面也做了大量立法,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安全监督检查、加工许可审批、以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如中国农业大学周超教授总结,中国已经基本建立了与转基因生物安全配套的法律管理体制:国务院牵头建立由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环保部、质检总局等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农业部作为牵头主管部门,成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理评价制度,建立农业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制度和标识管理制度。

(二)中国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评析

由于中国对转基因食品没有专门的立法,虽然最新通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有了进步,但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而言,仍缺乏具体化的措施。

中国对转基因规范在整体形式上介于美国和欧盟之间,虽然对转基因食品准入有较为笼统的审批制度,对转基因食品有一定的强制标签要求,但中国标签制度是建立在最终产品监管基础之上的,并没有设置类似于欧盟的可追溯制度,甚至实际操作层面比美国还要宽松。一些转基因产品的出口大国如美国、加拿大,认为中国不应以生物安全为由设置贸易壁垒;而国际的环保团体和消费者组织则支持中国在生物安全问题上的谨慎态度和立法。

转基因食品安全作为中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始至终坚持审慎原则。对转基因食品必须加以严格审批和预先监管,进而避免严重的安全隐患。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指导上应该采取 “优先考虑风险、严格预防管控”原则。既要考量转基因食品在短期内在粮食供给等方面带来的益处和经济效益,更要重视转基因食品长期对耕地政策、外贸平衡和食品科技带来的不良效应。事实上,环境恶化和监管不严已经使中国食品安全情况不容乐观,过去十五年内大量出现和恶化的假冒伪劣食品危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已经为政策制定者和立法者敲起警钟。

为最大程度地保障转基因食品安全,中国应建立健全转基因食品产业发展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扩大转基因食品安全监控范围。结合国内外食品工业、生物医药发展,将可能用于人类保健、医疗等转基因生物制品纳入监控范围,实现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的多元覆盖。其次,完善转基因食品的责任制度。再次,建立与转基因食品相关的风险防范机制和伤害检测机制,也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

结语

转基因食品和食品安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和政策走向的讨论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基于消费者民众对食品安全的顾虑、关注或积极支持改革的努力,建立相对完整的食品安全和专适于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是政策制定者、立法者及研究人员体情社会责任和彰显朴素良知的基础和要求。建立食品安全法律规制不仅形式上必须由专门的成文法律来规范和约束当事人的行为和建立细化的食品标准,更需要从法律技术层面进一步明晰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相关的监管制度。通过法律规制有效建立食品安全实际操作制度的公信力、确定性和执行性,同时也能有效的同其他主要国际贸易伙伴体系接轨并赢得国际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和依赖。

篇7

【关键词】水稻 病虫害防治 提高

水稻作为一种人们非常喜爱的主食,经常出现在大家的餐桌上。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深受爱戴。水稻产量的多少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市场价格和供给,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产生,使得生态气候逐渐温暖,越来越适宜害虫的生存。不同的种植方式、方法和对病虫害预防、控制手段的不当也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要求坚持农药减量与保产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生产与生态统筹,节本与增效兼顾。

一、影响水稻产量的病虫害发生因素

工业生产导致环境污染,从而引发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适宜的温度是很多生物生长繁育的条件。危害水稻等农作物的害虫也在其中,在温暖的大环境里,它们的繁殖速率提高,生长速度加快。适宜的温度也促生了很多细菌病菌的生长,于是它们共同影响着水稻的产量。

二、病虫害的种类

病害有好多种,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纹枯病、稻曲病、水稻稻瘟病、恶苗病、绵腐病等。虫害类型又以稻飞虱、稻三化螟、稻卷叶螟等尤为显著。

三、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现状

(一)轻病害重虫害

相比较虫害发病的明显特征,水稻病害的防治往往会被忽略,例如由灰飞虱隐藏在苗株根部所引起的条纹叶枯病。如果在前期被发现积极防治就不会出现由局部扩散到全部的条纹叶枯病。

(二)重后期轻前期

许多水稻病害的防治如果在前期被发现防治,就不会导致后期虫子生长虫龄不齐、虫子品种多样,造成不好根除的局面。许多农民认为前期有分蘖,可以不用防虫,但是事实却是截然相反。

(三)轻综合防治,重视药剂

由于缺乏综合全面的考虑,很多种植户没有想到在育苗时就可以选择抗病的品种,种植时采用宽株窄距的方式来防治后期出现的稻纹枯病,农户们大都只是在水稻生病时用农药围追堵截杀死的病虫害。其实完全可以从育苗、种植方式还有延缓种植期等方面来防治。

(四)重防治日期,轻药种选择

农户们一般都是在植保部门下达的防虫时间内进行防治,然而对于防治药品的选择却疏忽大意。由于农药品种的多样性,杀虫治病效果存在差异,农户相对缺乏专业知识,农户自主选择的产品不一定具有同等的效力,这样一来防治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三、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普遍有以下几种

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还是遵循防为主,治为辅助的方式,从育种到施肥、浇水等合理选择安排。出现问题时用物理配合生物、化学等方法共同的防治。

(一)苗株品种的选择

在水稻育种的初期需要选择适应性强一些、抗病性也强而且高产的品种来种植,例如一些深两优5814、广八优165等抗稻褐飞虱病的品种,抗水稻瘟病的汕优94-4,穗丰占681对于预防白叶枯病也有很好的效果。播种前将所有种子在农药或者温水里泡一泡,能预防某些病菌对水稻的传染。

(二)水稻科学施肥

稻田里的施肥需要注意有机肥、无机肥合理配比,并且与氮磷钾合理搭配,配合测土配方施肥,满足水稻对于养分的需求。还要注意某些含氮量高的肥效,对于某些病虫害发生率会有增加,只有合理搭配施肥才能让水稻生长态势良好。

(三)水分合理灌溉

采用不同的灌溉方法:调节田间的气候。例如水稻各个时期所需的水分不同,可以用薄露灌溉或者干湿交替灌溉方法。

(四)绿色防控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用自然天敌的控害技术:利用寄生蜂还有寄生蝇来干扰害虫种群,对其进行抑制。还可以用信息干扰素,干扰害虫,降低繁殖率。生物防治没有环境污染,选择性较高,对于病虫害防治有长久作用效果。一般30天内,不打农药,培育天敌的繁殖,过了30天,可以适度喷洒。还可以采取稻鸭共存的饲养方式,在水稻分蘖非常旺盛的时候,每667亩可以放养15天大的小鸭子15只,通过鸭子在田间的飞行采食来抑制稻飞虱,而且还可以给稻田除草。

(五)绿色防控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方法是区别于化学防治方法,利用一些光谱来消灭趋光性的昆虫,通过改变温度、通过一些电流产品,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来进行灭虫。在种子播种前,用热力学的办法把里面的病菌清除。

(六)科学用药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就是通过农药等化学类药剂对于病虫害进行剿杀。优点是作用快,效果好,但是使用不合理很容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所以需掌握药量。缺点是不可以阻断病虫的繁殖。

1.对于水稻病虫害农药的喷洒无疑是最快速的方法,然而方法不当很容易引起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加,所以要想农药既能够发挥作用,又不至于产生副作用,就必须合理配伍。首先施药时间要和植保部建议的时间相同,最好能做到专业化统防统治;其次要遵循能一起杀绝不单独杀的原则,这样药物可以达到最大化利用率。施药时还需要弄清楚症状,好对症下药,所谓对症下药有奇效。

2.如果天敌可以解决的,最好不要用药物。而且还可以选用既能杀死害虫,同时还可以保护天敌的药物,这样可以一举两得。

3.科学施药。例如对稻纹枯病,喷洒药剂时需对准植株的根部,施药的浓度还需要掌握,足量的水可以把药剂对匀,低容量的新型喷雾器是很好的选择,具备这些基本要素就可以放心喷洒。

篇8

关键词:农业要素;资金投入;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046-03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发展事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局,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农业问题,农地比较效益区别明显,且二 、 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迫切需要各投资主体加大对不发达山区的农业资源禀赋投入。目前,农业投资主体虽呈多元化趋势,然农业收益投资主要是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在权衡利益得失的基础上选择的结果,故在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上明显不足。在永德县大雪山乡这类不发达边疆山区乡镇,需重点分析农业投入要素的有效运行模式,提高农户个体、农业企业、集体经济和宏观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这对于开展山区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和三农问题的可控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雪山乡农业发展基本态势分析

(一)农业生态资源丰富

临沧市永德县大雪山乡属滇西南边疆山区落后民族乡镇,全乡辖8村90个村民小组两万余人,森林覆被率超过70%。境内大雪山属国家级5A原始生态旅游景点,可共开发资源富足。 全乡目前栽种咖啡、各类果树三万余亩,茶树近万亩;种植玉米7600亩,甘蔗四万余亩。绿色生态农业进一步崛起,农户收入逐步提高,另有绿色生态庄园近30个。可以说,大雪山乡可供利用、开发的农业生态资源广泛,发展潜力巨大。

(二)农业经济聚合效应尚需进一步延伸

大雪山乡92%以上的村民生活在山坡或半山坡上,全乡立足生态农业结构调整,相对于二、三产业收入而言,农业发展优势比较突出。近年来,大雪山乡立足生态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的70%来自经济作物,但2013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大雪山乡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农产品基本上在乡集街天靠车拉背背肩扛集中外销,与经济作物配套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尚未形成,除茶叶、家装等初级加工外基本没有,而且规模小。而精深细加工延伸度不够,导致经济农作物的加工聚合效应不明显。

(三)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

“十二五”以来,大雪山乡党委政府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各项上级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生态转移支付资金等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力度,实现了支农投入稳步增长。从2008年的19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46万元,全乡用于农业支出资金总计达120余万元,重点加大了对农田水利、村级道路建设、美丽新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直接补贴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年均增幅高达35.4%。六年来,全乡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全乡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0.8%、10.9%、11.1%、11.3%、11.5%、12.3% ( 见下图)。从增长比例来看,从2008-2012年均保持0.1%或0.2%的增幅,2013年增幅最大,达0.8%,这表明大雪山乡财政支农资金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 对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性投资的重视程度提高,稳健的财政支农增长机制正逐步形成。

二、不发达山区大雪山乡农业资源投入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农业投资主体地位凸显不均

在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实践过程中,政府一直是农业投资的发展主体,其投资比重占70%以上,这也是其强大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我国现今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步转型时期,政府农业投入虽有所增加,但人均明显不足,而农户个体因农业比较收益较少,缺乏进行大规模农业投资的可能性。农民收入作为农业投入催化因子在农业要素的产出弹性上具有传导效应,只有农业产出效益对农户有极大吸引力,农户才会作为“理性经济人”出现。大雪山乡90%的耕地处于坡地之上,故有相当一部分农业资金是用于农村道路设施建设项目,虽然生产性投入各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增加,但远不如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投入重视,如2013年农业投入总计达45万元,而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性资金所占比例不足30%。这主要表现在: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性创收的总体资金投入比重较小;用于农户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渠道灌溉等建设支出的比重不大;用于耕地改良、技术推广、农业风险等实用支出项目较小。由于投资主体支农资金的投资结构比例不尽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滞租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

(二)项目投入资金错位导致农业竞争力弱化

由于各涉农部门在管理机制上存在交叉性,支农资金的渠道出现多源性特征。在同级政府中,涉及财政、农林水、农综、农办( 扶贫)、 国土和交通等众多部门,以及本级安排及上级补助等多项资金。在支农项目资金的使用范围、农林项目、方向安排等方面存在资金不到位、使用分散的现象。大雪山乡农业整体发展程度不够,一些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因思想意识、信息不畅、力度不足等因素导致农业投资比较收益较低。同时也因农业生产的长周期性和风险性,作为农业投资微观主体的农户主观上不愿多增加农业投入,这也致使农业项目支农资金的竞争力弱化。

篇9

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学会了栽培水稻。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都在使用传统的手工作业,这种生产方式的效率和产量都很低,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而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使用科学技术和机械来进行农业和生产,这种机械化生产方式可以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极大的降低生产成本,并能解放大量农业生产力。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而且农业机械化不仅是一种技术革新的过程,而且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对于首先农业现代化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问题

2.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工程发展程度较低在最近几年,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新型农业装备犹如雨后村笋层出不穷,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中,都出现了很多新型农业生产机械,这些农业生产机械对于当地的农业作业、收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过,当前我国发展农业机械结构依然有很大的不合理,例如大型农业机械相对不足,小型农业机械却非常多;动力机械相对较多,但配套机械就较少;种植机械多,养殖、加工机械就相对较少;农业生产机械多;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相对较少。而且,很多农工业机械工业由于规模较小,因此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以及可靠性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些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大部分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产品的设计要求往往达不到实际生产要求。

2.2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生产机械化规模较小

虽然近些年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加大,但是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大的距离。我国除了小麦播种、收获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其他作物的农业机械化程度都偏低,这就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此外,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慢,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农民的收入增长也不高,而且很多地区也没有很好的机械购买扶持政策,这些因素就导致了很多农民没有能力购买大型农业机具,从而就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推进。此外,由于柴油、机械配件的价格持续上涨,农机作业成本不断加大,也成为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负面因素。

3、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3.1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很多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帮助农民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例如通过提供无息贷款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还需要注意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问题。农业机械能够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同时还有应用效应和自身再生产的属性。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就决定了我国只能走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道路。我国很多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目的不仅仅是用于农业生产,而是将农机作为致富的手段之一,在进行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收获回报。因此,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能有效促进农机的使用效率,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满足农民对机械化作业的需求,最终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

3.2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制

针对当前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建议要创新农机服务形式,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建立一套一体化的新型农机服务体制,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机械化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农机服务组织,鼓励农业机械由若干人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积极推进农机服务产业花、市场化,并引导各种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

3.3注重农业机械化区域化发展

由于我地域辽阔,农作物生产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农业作物对于机械化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要想农业机械化发展,就需要注意这种非均衡发展的问题。因此就要根据实际地区需要和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紧密围绕各地区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布局来发展。同时注重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的比较优势,建立合理的发展布局,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想结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地区,最终促进农业机械化在各地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3.4推进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农业栽培技术

为了能保证机械化作业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将各个地区的农业作业标准化,例如栽培方式的统一化。推进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并进行相关方面的科研。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不仅是农业发展要求,同时也是今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大,未来农机和农艺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4、结语

篇10

关键词: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S2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047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农村水利灌溉技术有了较大进步。现阶段,农业水利灌溉工程是保证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工程质量的好坏对农业灌溉效率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还关系着农民经济收入和国家经济状况,因此,一定要根据农村状况选择适当的施工技术,发展农业经济。

1 现代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概况

我国水资源有限,一定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因此,农村水利灌溉工程也在面临着新的发展要求。为改善我国农村灌溉工程技术,我国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实现了节水灌溉,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浪费现象,但传统观念影响较大,使得我国现行农村水利灌溉工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发展,为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应不断研究新技术,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生产。

2 现代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

2.1 水利灌溉工程施工的技术方法

现阶段农村水利灌溉方法众多,满足了多种农业生产需求,并做到了有针对性的使用技术方法,用科学指引着农业生产发展。在我国北方常使用的灌溉方法是管道输水,这种灌溉方式也叫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就是利用水泵和管道系统将低压水输送到田间,这种方法应用以后,不仅能使水资源全部输送到田间,还避免了占田挖渠,同时,这种方法还不受地形的影响,方便农民使用。喷灌也是现阶段农村应用较多的灌溉方式,这种方法很少被地形限制,但却受风影响严重,使得用于灌溉的水分严重蒸发,所以这种灌溉方式一般不建议应用于气候干旱地区,同样也不适用与风力较大地区。所谓微灌就是在专业设备的帮助下,完成水资源输送任务,并借助灌水器将输送到田间的水分直接送达到作物根部,这是一种针对局部进行灌溉的方式。但这种灌溉方式成本较高,现阶段只有经济作物才使用。

2.2 水利灌溉工程施工的具体特点

水利工程与其他工程有着较大区别,主要体现在水利工程的施工地点通常是在河流、海岸或山涧地区,并受到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为工程施工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量。水利灌溉工程不仅是为了防止出现洪涝情况,还主要用于发电,为人们生活提供电能,更重要的是为农村提供灌溉,这项工程的作用很多,因此在建设时应严格管控质量,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对于其建设时间应定为河流的枯水期,工程正式施工前还要进行截流工作,因此对工程施工技术就有了较高要求。同时要注意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还要注意季节变换和水文环境的影响,这两方面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较大。

3 现代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

3.1 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水利灌溉施工技术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分配和管理,对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应用到工程建设中,明确工程施工的管理方法和重难点,保证工程质量。如在工程建设中,为了防止水利灌溉工程出现渗水的情况,就要在工程建设以前对工程所经之路的地质土质加以探究,对工程建设的河流渠道特点加以调查和分析,这样既能使工程施工得以顺利进行,还能避免经济损失,使水利灌溉工程更加稳定和安全,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与应用也可以得到全面提升,促进农村水利工程发展。

3.2 完善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和测评

工程施工单位就要制定明确的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方式,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并完善工程施工技术测评体系,确保水利灌溉工程施工质量。在输送水资源的渠道上,对施工技术的注意事项要加以明确,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数据库,制定详细守则,减少因参数和数据的缺失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隐患。此外,还要优化组织结构,制定详尽的岗位职责,通过测评体系找出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技术管理上的不足,采用合适的措施将隐患消除,提升农村水利灌溉能力。

4 结 论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对农作物生长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推动着国民经济增长,因此一定要加强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林连生.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及应用[J].农业与技术 , 201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