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学科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学科的认识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认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突破:它最初的设计是单纯的来提高处理速度的高速计算器,到目前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大多数问题的智能机器,许多人继续研究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使人们可以轻松享受由计算机带来的便利。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解

计算机科学来源于对数理逻辑、计算模型、算法理论和自动计算机器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计算机科学是用来研究计算机设计、制造及计算机信息获取、存储表示、处理控制等理论和技术的学科,是描述和变换信息的算法,包括其理论、分析、设计、实现和应用的系统研究。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包含各种各样与计算和信息处理相关主题的系统学科,从抽象的算法分析、形式化语法等,到更具体的主题如编程语言、程序设计、软件和硬件等。

计算机技术是研究计算设备的科学技术,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可粗分为计算机系统技术、计算机器件技术、计算机部件技术和计算机组装技术等几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包括:运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算器设计、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设计、流水线原理及其在CPU设计中的应用、存储体系、总线与输入输出。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算起,计算机的发展已有六十多年,计算机无论从运算速度、缩小性、降低成本或者开发上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2.1“技术突破”型科技逐渐让位于“系统合成”型的科技

早期的三大发现(达尔文学说,能量转换,细胞学),在1925--1950年重大科技突破有40多件。而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则为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等寥寥几项。50年代后这种技术突破是越来越少了,70年代至今,我们人类似乎在循环一个周期,我们将从前的科学原理及技术挖出挖深,并且把他们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技术。就好像计算机基本原理虽然有了极大的发展,但论起基础仍然没有离开100年前关于程序与存储的设想。而阿波罗宇宙飞船技术,当中没有任何一项是新的突破,而是把原有的理论加以结合组织,并且排列有条不紊准确无误,通过实践得来。

从1904年发明电子管到1946年成功造出第一台计算机,耗时42年。而从发明半导体晶体管到造出半导体计算机,仅为10年左右。微电子精细加工技术到集成电路计算机只用了2年不到的时间。超微细加工技术到第四代计算机的创造,可以说是同步突破的。“技术突破”型科技逐步让位“系统合成”型科技。

2.2向经济、社会文化、商业流通等各方面渗透

科学是绝对的第一生产力,从前是,现在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中的潜在生产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科研工作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工作的规模越来越大,难度和代价也随之加大,为求经济和社会活动能顺利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科技的广泛应用势在必行。

2.3强化综合性和专业化

认识客观世界到改造客观世界,形成的专业化与综合性这样一对矛盾体。一方面要求深入客观世界,要求科学技术分工仔细,而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国家政策和经济,又必须把细分的专业加以整合,毕竟许多工作单靠一方面专业是无法解决的。强化综合性和专业化,正因为此,电子科技渗透国民生活才不致造成极大的困扰或混乱。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景

当今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可以把它分为三维考虑。一维是向"高"的方向。性能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的主频越来越高。像前几年我们使用的都是286、386、主频只有几十兆。到现在出现了奔腾4微处理器,主频达到2GHz以上。而且计算机向高的方面发展不仅是芯片频率的提高,而且是计算机整体性能的提高。二维是向“广”度方向发展,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就是无处不在,以至于像“没有计算机一样”。近年来更明显的趋势是网络化与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即在广度上的发展开拓。三维是向"深"度方向发展,即向信息的智能化发展。目前计算机"思维"的方式与人类思维方式有很大区别,人机之间的间隔还不小。人类还很难以自然的方式,如语言、手势、表情与计算机打交道,计算机难用已成为阻碍计算机进一步普及的巨大障碍。随着Internet的普及,普通老百姓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强烈需求将大大促进计算机智能化方向的研究。

计算机技术则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变革。诺伊曼体制的简单硬件与专门逻辑已不能适应软件日趋复杂、课题日益繁杂庞大的趋势,要求创造服从于软件需要和课题自然逻辑的新体制。并行、联想、专用功能化以及硬件、固件、软件相复合,是新体制的重要实现方法。计算机将由信息处理、数据处理过渡到知识处理,知识库将取代数据库。自然语言、模式、图像、手写体等进行人-机会话将是输入输出的主要形式,使人-机关系达到高级的程度。砷化镓器件将取代硅器件。

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快速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培养目标就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是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已经成为社会主流,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前景广泛,有着巨大的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门学科发展的困难与局限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仍将面临着结构过于复杂、智能化解决难等问题,这些将是我们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需要主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J].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2008(01).

篇2

一、形象、生动、直观

CAI系统能使教材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有声有色,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关系、原理变得具体化,能模拟常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演示、实验,变复杂为简单,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按它们的规律表现出来。在用CAI教学时,鲜艳和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智能性的启发和引导,诱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此唤起高涨的学习情绪,使大脑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种教学场景的作用和剌激下,学生的分折、认识和记忆能力特别强,而且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减数分裂时,虽然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减数分裂各时期及其过程,但时间太长,多数学生不易掌握;我使用自制CAI课件后,学生就非常形象、直观地理解掌握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因此,采用CAI教学能够将实物或显微图像直接投影放大,形象直观地展示化静为动的情景画面,使生物学科真实、客观、生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媒体的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和资料能得到共享。在教学上应用计算机,能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更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训练,让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选择,使其充分发挥自已的潜力,施展自已的才能。在教学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领会能力是有差别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般是针对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教学的效果常常是优秀的学生、领会能力强的学生能掌握,而智力稍差的学生会觉得很吃力,学习产生困难,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自卑感和畏难心理。

CAI教学能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展个性化教育。CAI教学能根据课程进度的需要和要求,不断向学生提出质疑,并能根据学生的应答情况,启发和诱导学生进行思维,也能接受学生的提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所得,让每个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才华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可将各章节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的程度,将练习分为基础知识、掌握、提高三个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实力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等级,确定学习的起点,可以按自已的兴趣从难度和速度上进行选择和自我测试调控,使自已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锻练和发展。根据不同等级的操作,发挥自已的才能,使学习变得主动有趣,并能根据自已的能力、要求和兴趣,加大练习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和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样一来,枯燥的练习就变得活泼生动,更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课堂容量。

三、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形象、有趣的CAI课件演示进行教学。CAI教学能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视讯等不同媒体信息,安排在不同的介面上并进行组合及流通,并可在计算机上存取、转换、编辑及同步化等,达到计算机和使用者双向交互对话;并提供多样化的操作环境,具有色彩夺目,动作生动及声效逼真的效果。CAI能将特定的声音和某一特定的活动图像组合起来,可迅速播放某一节目,可以按需要对某一节目进行重播和反复播放,直到学会为止,可以产生、制造生动活泼的效果,空间可以放大或缩小,克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合理选用,互相配合。如细胞的构造,DNA的分子结构,时间上可以拉长或缩短,如花朵的开放,细胞核的分裂演示等等,既可瞬间即逝,也可定格停留,可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直观化,可以进行模拟仿真。CAI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能诱导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媒体的活动,使得学习者的兴趣,会在全方位的影响下,逐步加深,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在课堂导入过程中使用图片、动画、音乐等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CAI教学,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激励学习的自信心

CAI动态化和形象化的画面,使学生思维情绪活跃,对学习产生兴趣,能集中精力去学习新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感到轻松,心中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能激励学习的自信心。

如在习题课上,计算机能根据学生的解答迅速作出各种反馈,回答有关问题,诱导和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保持浓厚兴趣,积极探索。若学生回答正确,则计算机给出肯定的反馈信息,如“OK!”,“你真棒!”等作为对学生辛勤劳动的奖励。如果回答错了,计算机会指出“粗心了,再试一次!”或“继续努力!”等等。如此,当学生获得成功或稍有进步时,计算机会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随时用成功的喜悦去保持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当学生的学习碰到困难时,计算机会“耐心”的诱导和提示帮助,使学生增强信心。当学生作出一定量的练习或回答若干有关问题后,计算机会安排休息,让学生做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有兴趣的智力游戏,让脑子轻松一下。这种鼓励性的学习原则,能引导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引起注意,加快情绪的投入。这使得一些平常学习成绩较差,担心老师批评或怕同学取笑,而羞于向老师请教的同学,也敢于通过计算机自已大胆操作和实践,尽情发挥自已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这方面,计算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无窘迫”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练,成绩得到提高。

篇3

过去职业院校中的计算机教学,往往只是灌输给学生一些基本知识,大部分学生只能机械地使用一些软件,动手

能力较差。职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满足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实际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基于这一目标,我们提出教学改革,尝试任务驱动实例教学。

2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法的前提是“任务”。任务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间里,需达到教学要求的一次性任务。任务具有确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的主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信息资料,再通过小组的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任务驱动实例教学通常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根据已掌握的知识,以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实例教学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1)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3)与实际工作需要有一定的关系;(4)学生自己处理在任务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5)具有一定代表性,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6)有具体的结果,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任务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3任务驱动实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由于传统教学法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传授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优势。而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法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通过协作自主学习比较好。二者体现在以下不同:

教学目的上:前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后者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

教师作用上:前者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后者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作用上:前者被动学习,后者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过程上:前者教师发现学生知识的不足以填补,后者是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开展教学。

当然任务驱动实例教学与传统教学并不是对立的,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可以大大促进教学。

4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在任务驱动实例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法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法通过工程任务作为教学的对象,是以实际的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法采用了示范任务进行解题示范,通过案例说明问题。但是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法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五点:

4.1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以实际的工程任务来贯穿。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选取工程任务,任务确定后,整个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了,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即意义的建构。

4.2整个教学过程一般选取2~3个工程任务。一个由教师选取,作为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实例,所选取的任务必须简单和典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一个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选择,教师指导审定,由于此实例作为学生初始学习的例子,所以不能太复杂;另外一个任务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选定,全班学生共同完成,所选任务的完成难度可以比较高。

4.3学生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协作学习方式。由每个小组负责完成自己所选定的小任务或班级大任务中的一个模块,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或发现的信息和材料为全体组员所共享,甚至为全班所有成员所共享。

4.4对学生学习评价以完成工程任务的情况为依据。具体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定。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第三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综合三级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4.5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法是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与计算机程序设计模块化的思想相吻合,所以特别适用于培养“软件蓝领”专业的教学。

5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任务驱动实例教学的实施过程可概括为:任务提出分析任务学生分组任务实施阶段性小结结果评价。

下面是在教学中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个具体实施过程,在电子表格Excel教学中,一张“期末成绩汇总表”就能引出Excel的许多概念和功能。

创设情境:假设你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请你用计算机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期末成绩汇总表”,登记班上同学的考试成绩并分析考试结果。

条件:利用Word、Excel的所有知识。

分析任务:①要将数据填入表中,引出“数据类型”的知识点。②要使表格美观,引出格式设置的问题。③要进行计算、统计,引出“单元格地址引用”、“公式计算”、“函数计算”的知识点。④为解决重复计算的烦恼,引出“公式复制”、“自动填充功能”的知识点。

展开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读教材、查资料来学习这些知识点,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解、操作示范帮助学生理解。

分组上机实践:制定小组,3-5个为一组为宜。学生独立上机操作,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共同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任务,提交结果后,教师要进行阶段性总结,特别是在进行计算时使用公式和函数的一些规律和技巧,把Word中的表格处理功能和Excel电子表格的强大功能进行比较。

结果总结:对整个任务进行“结案陈词”,并分别对各小组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引导。找到任务中的重点和难点加以点评。并对各小组进行积极性的点评,“煮酒论英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开展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开展任务驱动实例教学法的一些问题,表4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6.1重视任务的完成,但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掌握。正确处理任务驱动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任务驱动教学有其自身的指定含义和应用方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但不能完全替代其它教学手段。因为其他教学手段在培养素质提高学习能力,增长学生知识方面也有独到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借助现成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双向交流式等教学方式,一边演示、一边操作,讲解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和操作。

6.2任务的选择和制定。选择好一个任务“亦可称为项目”很重要,把一个任务的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任务中的小模块上,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够把这些系统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其他工作任务中去。所以,尽可能把一个任务所涵盖的知识点设计全面和系统,任务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3强调老师的协同学习作用。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积极专研并设法解决问题,但因为个人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缺陷和对任务的不熟悉,往往很多学生还没开始做就已经感到“手足无措”了。这时在旁边的老师应该积极巡视教室情况,遇到个别问题这单独辅导,遇到普遍问题则拿出来全班讲解。这样,让每个组的成员都感觉到任务是可以不断解决下去的,不会打击其学习热情。所以老师的协同学习作用相当重要。

6.4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合作意识。任务驱动教学的初始阶段往往会遇到因独立学习能力缺乏而带来的困难,所以在学生完成任务时,老师既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又要鼓励开展协作学习。适当分配一些需要一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6.5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计算机学科有多样式性、复杂性和求异性特点,我们要针对每个学生任务完成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这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将产生强大动力。

篇4

1 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的乔纳森,最初他是把讲解的声音和PPT合成视频,目的是方便缺课的学生在网络上学习,逐渐地这些视频在更多的学生中传播并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于是教师纷纷开始制作视频,为学生课前视频学习提供方便。翻转课堂就形式而言是课外视频或网络学习,课内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完成作业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和解决问题以及完成作业,同时学习的决定权也由老师转给了学生,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2 翻转课堂的实际意义

2.1 有助于适合各种情况的学生

首先,翻转课堂适合时间有限制的学生。职校学生都很忙碌,每个学校都有各种精彩的表演和比赛,听课还是参加活动,对于学生很难抉择,学生会干部要处理很多学生事务,常有缺课现象,如果我们翻转了课堂,他们就可以在课前先学,或者学了再看,再学,这样就不会受太多的限制了。

其次,翻转课堂适合各种风格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强有弱,学习进度有快有慢,思维行动有缓有急,而翻转课堂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2.2 有助于全方位调动学生思考

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模式,无疑就促使学习者围绕着课前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如果你不去思考,在课堂上和网络平台上,你就无法和同学老师交流。

2.3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教学中我们都深有感触,学生不愿举手发言,羞于启齿。职校生正是青春叛逆年龄,就更不愿在课堂中积极发言了。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的模式给他们提供了发言机会,通过课前的学习和了解,学生或多或少也有些胸有成竹,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自信张开嘴巴说话,更有信心大胆地和同学交流分享。

2.4 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翻转课堂后,老师是课堂的指引者和疏导者,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既可以小范围的小组指导,也可以一对一的个别指导,这样近距离的和学生接触,既增加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更能促进师生和谐,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那么教育效果亦就不言而喻了。

3 职校实施翻转课堂存在问题

3.1 职校学生学习能力影响

职校学生大多是被更高一级学校淘汰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这批学生要么学习习惯不好,要么就是学习能力较差,要么就是懒惰不好学。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无论哪一种原因都是桎??学生课前自学的关键因素,无疑会给学生课前学习带来诸多的困难。

3.2 教师观念转变难

在传统教学中,自古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填鸭式一言堂教学,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录音机,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大多数老师的思想里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学校年龄比较大一点的老师,要他们改变几十年的教学模式,而突然变成什么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这是很难让他们接受的,而且也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担心。

3.3 无成熟的教学平台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用到的微视频、PPT、网络等电子信息技术,这是需要一个成熟教学平台,学生课前的网络学习和视频学习后的信息通过什么方式怎么反馈?反馈的信息老师是否能及时收到?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这一过程中怎么交流?还有老师微视频、PPT、学习任务单怎样制作?这些问题都需要信息技术平台和教学平台作支撑。再加上可供参考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素材相当缺乏,尽管学校也派老师去学习微视频制作和请专家到校进行翻转课堂理念培训,但始终还觉得没多少实际的、可操作的途径和平台,翻转课堂成了“叫好不叫卖”。

4 翻转课堂的小策略

4.1 领导重视,政策鼓励,典型示范

翻转课堂在基础教育中是风生水起,而职校真正实践的还不多,职校要开展“翻转课堂”的策略首先是要有政策为之保驾护航,在推进的过程当中还得有一少部分思想前卫的、优秀的教师先做起来,这样大家才有榜样,让其他教师去观摩学习,去感受翻转课堂的实效,让老师们从思想去接受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然后,行政通过各种激励机制让让老师们行动起来,让老师们尝到翻转课堂教学的甜头,这样翻转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

4.2 教师克服心理障碍,积极转变观念

对于一个新事物的尝试,那是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胆识的,而一个观念的改变亦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要让老师们一下子改变自己一贯以来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的确有些难度,教学了几十年的老教师就更难了。但不能因为难而不为之,首先得向老师们详细、具体、反复做好宣讲工作,让老师从心理上接受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消除教师们心里的障碍。翻转课堂老师们最担心的是学生课前会不会主动去学?课上学生会不会去交流?等等,这些担心就要一个个的去克服,积极转变观念。

4.3 重视学习任务单的制作

篇5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CLT);课后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220-01

如今,交际教学法(CLT)已经成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一个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了。但是,在中国国内真正的英语课堂上,仍然有许多问题阻碍其实施,如大班授课,时间限制,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缺乏专业培训,等等。因此在2004年,新编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将电脑引入课堂辅助CLT实施,强调了将科技引入语言教育的要求。它提出了一个非常理想化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LaReau和Vockell( 1989)认为计算机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其个性化。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将时间花在适合他们自己的需要的方面,他们就能够更有效地学习一门外语。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电脑记录和测试促进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考虑到中国学生缺乏英语沟通的机会的特点,计算机媒介交流系统是非常合理的。为了弥补这项限制,本文中笔者讨论了一个适用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课后的电脑学习模式。

1 学习模式介绍

根据Fang和Warschauer(2004),实施计算机辅助课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没有太多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学习英语,因此英语课的内容更加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培养交际能力。这是由于大班授课,硬件条件,时间限制等等原因。很显然,在课堂上应用电脑辅助CLT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笔者创新的课程将从课堂上转为课后,以借助计算机帮助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笔者把这种课后的学习模式称为以电脑为媒介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它是原大学英语课程的一种补充,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它可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全国性课程。它包括六个部分: (1)目的和目标;(2)需求分析;(3)方法;(4)资源; (5)内容;(6)材料

1.1 目的和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内容涉及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内容的教学系统。课后的英语学习是课堂学习一个必要的互补。其目标是(1)利用先进的技术象计算机和局域网络来帮助学生的英语学习;(2)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解决任务的能力;(3)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1.2 需求分析

分析学习者的需要,这是一个健全的教育项目的基本要素(Richards, 2001,p51)。它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来决定教学内容(教什么)和教学方法(如何教),并鼓励学生以及评估整个项目。权威的全国英语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有明确的表达(他们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应该以何种方法来教授等) ,但却没有明确的需求分析。

Richards( 2001,p59 )提出, “在进行需求分析过程中,三角的方法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应寻求许多不同的信息源 ”(Richards,2001,p59 )。需求分析的信息来源可以通过: 语言访谈和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师对学生面临的典型问题的报告;专家意见;与父母等相关人员面谈;案例研究和试验研究等获取。

1.3 方法和资源

计算机和网络在此学习模式中的作用是 “辅助”,而它们的功能 “只是总的学习经历的一个部分” (Levy, 1997,p78 )。该课程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作为全国大学英语课程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它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局域网络,协助大学英语教学。而其任务型的功能,使CLT的实施成为可能并更加有效。教师在这种模式中工作将主要由讲师变为导师,促进者和指导者。他们将从学生的反馈和与电脑的互动中更详细和具体地了解究竟有多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对他们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进度提供了宝贵的根据。学生,作为最获利的一方,将成为教和学过程中真正的中心。每个学习者可以有适合自己具体特点的学习内容,水平和方式。即使所有的学生都学习相同的内容,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水平和进展速度来进行学习。这是“真实”的教师无法实现的,但电脑可以使这一切变为可能(Light, 1993)。

1.4 材料和内容

此学习模式所使用的材料是一套软件,该软件同步于课堂所学所用教材---例如:新编大学英语。该软件与相应的教材具有相同的单元和主题设置。每个单元有4个部分供学生使用:

(1)课堂复习和练习。

(2)讨论板。

(3)聊天室。

(4)电子邮箱空间。

我们采用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作为例子。这个单元主题是“爱”,学习时间为2周。学习过程可以用以下图表表示:

培训(课堂上,用时1小时)

课堂教学

教师安排学习小组,并指派的任务

课后学习和准备(2周至少8个小时)

课堂检查

第1步:新学期的第一次课,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该软件如何操作以及详细的要求,用时大概1小时。教师也必须清楚地表明,课后的学习会占学生每学期总分的30%。

作者简介:

温志强(1971-),男,甘肃会宁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副教授,MPA管理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

第2步:教师照常教授一单元“爱”。

第3步:教师安排学习小组,每组3至5名学生,这样他们就可以一起工作来完成任务。学习小组可随意形成或特意安排,可以在学期开始时固定下来或在每个单元任务开始之前安排。开始进入每一个单元时,教师布置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任务。任务完成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演讲,作文,角色扮演等。例如,第一单元的任务可以是每个组作题为“我爱的人”的演讲,并找一首适合的歌献给他/她。

第4步: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进入软件。在“课堂复习和练习”部分 ,他们能看到课堂上老师教授的全部重点和一些其他的参考内容,以便学生复习巩固。此外,他们还可以做一些额外的练习,以加强他们的学习。“讨论板”是一个对全班学生开放的区域,其作用相当于会议室。学生可以谈任何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当然,必须用英语。这个软件中“聊天室”在是一种“小组学习室”。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电子邮件空间”是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一个渠道。在课堂上不愿意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自由发挥。这一过程持续两个星期,直到一个单元结束。两个星期以内每个学生在线时间最少要求8个小时。计算机系统自动计算、记录时间,而学生的参与程度最为重要,可以占到他们中成绩的30%。

第5步:教师检查任务完成情况。考虑到大班教学,一个单元只检查几个或某些小组,在接下来的单元再进行更换。

2 预期的困难

“东方文化传统,加上其他社会因素,形成了以团体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并集中组织的教学文化。” (Zhang,2007,p301 )然而,结合新的学习方法(如以学生为中心,解决问题为基础,自我导向学习等),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是一种新的教学文化。由于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学生,而且老师们也是不愿意进行改变,这就使得CMC的实施更加困难

这一课程还要求教师额外的工作时间。由于软件的使用是在课后,所以尽管不是老师的工作时间,他们仍然要监督整个过程,并及时给出反馈。很明显,教师的负担是比以前更重了。

而对学生来说,虽然整个过程应该是由教师或助教来监督,但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相比他们仍然有更多的自由。在课程中,学生们被要求每周花一定时间在CMC学习上,但他们是否能真正参与,或者只是假装参与是难以控制和评估的。

根据目前在中国的英语教学的情况,正如在上文已经提到,新课程的设计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因此,笔者建议,新的以信息和交流技术为媒介的课程需要首先试用。在实验的过程中,新的教学课程可以加以改进,并将成为课后语言学习的指导。

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会计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特别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实际就是为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目标就是如何更好地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损害,向政府及公众提供企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着重解决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其核算内容包括:企业收益贡献、人力资源贡献、对所在地区贡献、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反映提品和维修服务的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为全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提供了信息保证。大力推广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就必须真正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作用,以法制的力量来推进企业实施。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企业现有会计报表体系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反映不足,几乎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比较全面地披露有关社会责任信息。基本确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披露体系的企业,从其所提供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资料看,普遍表现为信息披露的模式单一,披露的内容不够充分。大部分企业都通过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没有通过具体的会计方法披露量化的会计信息。另外,我国现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报表体系也缺少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目前,企业交纳的排污费、环境绿化保护费这些能够具体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公益福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直接计入营业外支出项目。直接结果就是相关信息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利于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监督,更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立。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中,包括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基本没有体现。社会效益主要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及其他效益;而社会成本则主要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源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这些内容基本能够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核算指标

(一)企业经济责任

1.企业对投资者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等。

2.企业对债权人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等。

3.企业对政府的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销售利税率、资产纳税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

4.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指标,包括资本增值额、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

(二)企业法律责任

1.小时工资率,反映企业是否执行企业所在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法律规定。公式为:小时工资率=某职工月工资额÷该职工月工作小时数。在实务中,为减少计算的工作量,只需计算企业工资较低的职工小时工资率即可。有些企业实行计件工资,职工月工资额为该职工月内工作时间得到的计件工资总额。

2.工资支付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劳动法规的遵守情况。公式为:工资支付率=已付工资总额÷应付工资总额。

3.法定福利支付率,是指按相关法律政策规定职工享有的医疗卫生、困难补助等福利。公式是:法定福利支付率=企业已支付的法定福利÷职工工资总额。

4.社保提取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公式是:社保提取率=企业已提取的社会保障基金÷按相关法律规定应提取的社保基金。

5.社保支付率,反映企业是否有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违法行为。公式为:社保支付率=已付社保基金÷应付社保基金。该指标值越大越好。

6.资产纳税率,反映企业对国家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公式为:资产纳税率=企业纳税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7.税款上缴率,分析企业是否有挤占挪用国家税款的违法行为。公式为:税款上缴率=已交纳税款÷应缴纳税款。

(三)企业生态责任

1.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反映企业生产对材料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主要材料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

2.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反映企业生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主营业务收入。

3.材料用废率,反映企业对资源的珍惜和节约程度。公式为:材料用废率=可循环使用的废旧资源加工的材料÷材料消耗总额×100%。

4.单位收入耗能量,反映企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耗能量=企业能源消耗量÷营业收入。

5.单位收入耗水量,反映企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强度。公式为:单位收入耗水量=水资源消耗量÷营业收入。

6.单位收入排废量,为企业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反映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所承担的生态责任。公式为:单位收入排废量=企业未达标“三废”排放量÷主营业务收入。

7.环保投资率,反映企业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公式为:环保投资率=环保设备净值÷固定资产净值×100%。

8.单位收入研发费,反映企业对人类社会技术进步的责任。公式为:单位收入研发费=年研发费÷营业收入。单位收入研发费越多,企业的开发力度越大,为人类进步承担的社会责任越多;反之,越少。值得注意的是年研发费的确定,包括计入管理费用的研发费和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研发费。

(四)企业伦理责任

1.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反映企业对员工素质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公式为: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总额÷职工人数。

2.单位员工利润,反映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公式为:单位员工利润=利润总额÷职工人数。该指标值在不同的行业差别较大,其评价标准为所在行业的平均单位员工利润。

3.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反映企业员工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公式为: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本年度单位员工利润增长额÷上年度单位员工利润额×100%。

4.员工工资增长率,反映企业员工对企业增长的利润的分享程度。公式为:员工工资增长率=本年度员工工资增长额÷上年度员工工资额×100%。该指标值以高出行业平均水平和物价上涨率为好,同时与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进行比较,看两者的增长幅度是否一致。

5.就业贡献率,衡量企业运用全部净资产为社会公众提供就业的能力。公式为:就业贡献率=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平均净资产×100%。

6.捐赠收入比率。公式为:捐赠收入比率=慈善与公益捐款÷企业收入总额×100%。指标越大越好。

(五)企业其他社会责任

1.职工劳动生产率,为企业收入总额与职工总人数的比值,间接反映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社会责任。该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有效利用了劳动力资源,对劳动者素质进行了合理的提高,反之亦然。

2.社会贡献率,用于评价企业运用全部资产为国家或社会创造或支付价值的能力。公式为:社会贡献率=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企业平均资产总额×100%。其中企业社会贡献总额包括:工资(含奖金、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劳保退休统筹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利息支出净额,缴纳的税金、净利润和捐赠支出等。

3.社会积累率,用于衡量企业社会贡献总额中多少用于上缴国家财政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从而直接或间接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公式为:社会积累率=上缴国家财政总额与公益性捐赠支出的和÷企业社会贡献总额×100%。其中上缴国家财政总额包括应交增值税、应交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所得税、其他税费等。

(六)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利润

1.经济盈余,是指企业一般意义的经营盈余,企业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支出和费用之后的剩余。

2.扣除对职工的社会责任后盈余,是在经济盈余基础上扣除支付给公司职工工资、福利和教育、保险等支出后的剩余。

3.扣除对社会成员责任后盈余,则是在扣除对职工社会责任后盈余基础上再扣除企业为社会大众所支付的捐献、赞助等。

4.扣除环保责任后盈余,则是在扣除上述两项对人的责任后,再扣除企业为环保事业所支付的支出以及企业对环保状况破坏产生的社会责任之后的剩余。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12期.

[2][美]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著.黄煜平,朱中彬,徐小娟,何辉,李春玲译.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3]喻昊.我国企业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现实意义.当代经济,2006年第2期.

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案例项目任务驱动;创新能力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其课时设置大幅提升,在有些高校中甚至已经超过了理论教学课时量,同时学校在科研和设备投入方面也给予了大量倾斜。但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实践课程的设置过分依赖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仍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难以有效发挥。

计算机硬件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分支,是软件课程学习的基础,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学生在硬件实践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着畏难情绪,同时硬件实践教学改革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实践课程与快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严重脱节,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学习效果不佳,为此笔者探讨案例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重视硬件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切实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1、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基于启发式教学理念,寓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于具体案例,结合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主动解决案例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项目教学法则是依托实际项目,融教学知识点于具体项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教学大纲中设置的知识点,由于项目完成需要小组人员的通力合作,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结合自己分担任务模块的完成,建构知识体系,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上述3种教学方法已在当前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多以单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教学方案设计过分依赖所选案例、项目和任务,且教学内容与设计案例、项目和任务严重脱节,影响了教学方法的效果。同时3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各有侧重,为此,笔者以计算机硬件课程系统为研究对象,融3种教学方法于一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为“引导”,以“实际项目”为“主线”,寓课程知识点于项目实施的每个任务模块,“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建构理论体系。

2、基于案例项目任务驱动的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实施

2.1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

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以及“嵌入式系统”等。由于课程之间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部分,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任务,按照硬件课程体系培养能力结构的要求,优化整合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将其分为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又可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3个层次。

电子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是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主要以验证性和综合性试验为主,通过验证性试验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综合性试验则是以学生熟知的案例(如设计系统电源、放大电路以及信号采集调理电路等)驱动学生综合解决系统级任务课题,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Proteus仿真试验平台用于模拟电子电路运行机理,验证和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搭建电子线路,从而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其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探究兴趣。

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多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主要设计内容包含处理器设计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采用基于EDA试验平台和自主性创新试验平台2种类型。其中基于EDA试验平台的实验主要用于训练学生自主设计CPU的能力,强化其计算机底层理论体系,以便使学生建立整机的概念,优化软件编程效率。创新性试验平台则是基于实际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由学生自主地完成某一控制系统的设计,深化学生理解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专业课程学习兴趣。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主要以自主性创新试验为主,主要是对计算机硬件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检测。其试验平台多以教师实际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电子设计大赛题目为主,项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复杂性特点,易于提高学生参与课题的主观能动性,可作为计算机硬件实践课程的项目资源。学生在教师的任务分配下,独立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2 项目资源的优化选择

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项目资源的选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首要目的。所选项目应尽量涵盖教学大纲要求内容,同时项目还需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时效性。为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内容,获取相关知识点,并将其融于项目实施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时,掌握和深化课程知识点。

项目资源优化选择的原则有3个:①鉴于计算机硬件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由电子技能训练内容、计算机系统训练教学内容和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3部分组成,项目资源需融合上述3种教学内容所涉及知识点,并充分涵盖相关教学内容;②项目资源内容需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应有较强的时效性,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度应适中,最后实验结果要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感。

我们以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为例说明项目资源优化选择原则。项目资源选择“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软、硬件2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包括了电源部分、硬件滤波部分、信号采集调理放大部分、数模转换部分、控制电路部分等电子电路部分,基本涵盖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本教学知识点;软件部分涵盖了定时器控制、中断应用、键盘使用、AD转换等,基本涵盖了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的相关知识内容,且相关知识点均为硬件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点,难度适中。通过项目的实施,智能车可实现快速避障运行,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能车快速避障功能是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此项目的开发经历,对于学生就业以及进一步深造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2.3 实践案例的合理剖析

项目分解要注意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分解后的案例模块在功能上要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且各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渐进性、扩展性,这样可逐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产生畏惧和抵触情绪。我们需要针对每一个案例模块,进行有效地评价和优化,分析每个案例模块所运用的知识点、用到或可能替代的相关算法以及相关联的案例模块等,并实现和演示。

我们以“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例,说明实践案例剖析过程。“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可分解成:智能车系统的电源模块、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模块、智能车系统显示模块、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模块、智能车系统循迹模块和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等典型案例。上述案例直接由实际智能车系统分解而成,功能上具有完整性,难度逐步加大,具有一定渐进性,且各案例均涉及计算机硬件课程相关知识点,譬如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模块包括硬件电子电路和软件设计部分,硬件电子电路设计部分还有模拟电子的信号推挽放大电路、12C总线扩展、中断硬件电路设计等,软件设计部分包括数字滤波设计信号、定时器设定控制周期、中断避障判定等。这样,一个案例就涉及了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4 具体任务分配

案例剖析完毕后,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将所选项目分解成相应的任务,使其与案例密切相关,并通过“模仿”、利用教学资源等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同时引导学生按照课堂上的案例步步深入,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将该任务“组装”进来,最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应用程序。结合“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剖析完成的案例,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给各试验小组,分别用相关案例给各实验小组分配相关任务,因此会有智能车电源模块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信号调理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显示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速度控制实验小组、智能车系统循迹控制实验小组以及智能车红外避障控制实验小组。各小组人员的具体任务进一步被分解,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承担一定的具体任务。每位学生的责任明确,自己任务的完成都是项目完成必不可少的部分,使每位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

2.5 客观评价体系的优化设置

具体任务下达以后,学生便进入动手操作环节,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为有效防止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困惑和畏难情绪,教师需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但必须时刻坚持“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仅需在解决途径和思路上给予指导。学生在具体任务完成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项目完成时,每位同学需对自己所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接受教师和学生的提问,教师做出点评。各实验小组都要对自己所承担的任务进行评价,这不仅对目标达成的结果作出判断,还对小组成员目标达成的情况作出分析评价。学生通过参与自己学习成果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智力潜能,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教师依据各小组评价、任务完成过程、设计方案、调试过程、实验报告等部分,按一定的比例计算出学生最终的考评成绩。

篇8

关键词:计算思维;任务驱动;数字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05-02

一、引言

计算思维是当前国际计算机界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当前计算机教育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对应于目前自然科学领域公认的理论方法、实验方法与计算方法3大科学方法,计算思维、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并列为3大科学思维[1]。计算思维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在权威杂志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她提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我们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培养解析能力时,不仅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还要学会计算思维[2]。然而,周以真教授给出的“计算思维”是一个比较宽泛、抽象的概念,如何理解计算思维的根本内涵,如何着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还存在许多尚待探索的课题。结合作者的实际教学工作,本文探讨了如何“数字图像处理”的授课过程中结合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使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成为教学的目标。教学实践结果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及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一种升华。

二、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特点

“数字图像处理”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专业主干课,学生在学习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门先修课程后,将一维信号的处理方法扩展到二维图像上。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字图像采集方法、基本的图像变换技术、图像增强和编码技术以及图像分割等。从专业设置上讲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在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并未很好地建立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老师在讲授先修课程时,只是针对自己这一门课,与后续的专业主干课程脱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概念和数学推导,脱离了算法的应用背景。从讲课方式上,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高级计算语言,如matlab。学生并没有自己完成计算过程而只是通过调用系统提供的函数进行算法编程,致使学生没能弄清楚计算步骤的来龙去脉和底层计算程序,影响了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强调教学任务要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结合,通过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者主导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辅助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方法倡导教学者、学习者和任务三方的交流互动,其中任务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学生这个教学主体展开教学活动。在这一模式下任务是展开教学的核心,学生围绕任务学,教师围绕任务教;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实时监控教学活动的进行情况,为学生指导和答疑;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争先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优势还在于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围绕任务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资料[3]。

2.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的组织与实施。在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二者围绕任务这根主线进行教学和学习。教学者在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总结评价和学习者在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共享交流的过程中运用基于计算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和学习,使学习者利用高效率的计算思维去弄清任务明确目标,运用任务的驱动探索新的知识;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交流深入探究问题的实质,最后集体展示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并巩固拓展新的知识[4]。

四、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

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型,我校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分析教学效率和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情况,探讨该教学模型的教学效果,并在每个主要环节进行具体的安排。

1.师生课前准备。第一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并准备相关教学资料。此时学生也应该做相应的课前准备,对教学者的教学知识进行课前的预习,从而对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设计任务。教学者运用计算思维的一系列方法设计课程任务,同时学习者作好相应的学习准备。在实际教学中,选取“灰度图像无损压缩”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对lena图像进行编码,可自主选择任意一种或几种变长编码方法,可自主选择编程工具。当教师把课程以任务的形式设计好以后,教师就围绕任务进行教学,而学习者则根据该课程的学习任务边学习边考虑算法编程。

3.呈现任务。教师运用计算思维的一系列方法呈现教学任务,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呈现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学习任务,使学生进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此阶段需让学生3~4人为一组进行真实的项目创作。学生需要对比各种图像编码方法的算法流程、效率、复杂程度及适用于何种图像。小组成员应分工合作,每人研究几种图像编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学生没有学习过的知识,这就需要让学生在了解任务的前提下分析问题,提出完成任务将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每个小组在完成设计工作后,需提交一份图像压缩方法的设计文档。

4.实施任务。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书籍、编程软件、图像编码方法指导资料(去除何种图像冗余,采用空间域方法还是频率域方法)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协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各自的或者合作的任务安排,每个小组都有责任人安排进度,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5.总结评价。教学者教学任务完成以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对本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学习心得。每个小组提交自己的算法研究报告,演示自己的压缩算法程序。每个小组派代表以PPT的形式报告自己的编程思想:如何选择编码方法,如何选择编程工具,图像压缩前后效果对比及压缩效率。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和程序演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改进。学生在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后,一起讨论下一步的算法优化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图像压缩这一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

五、结束语

教学实践过程表明,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生不仅完整地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而且在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的同时充分锻炼了计算思维能力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整体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程度及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如,张再跃.再谈计算机思维[J].计算机教育,2010,(23).

[2]朱立平,林志英.基于思维教学理论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08,(8).

[3]吕会庆,张巍.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7).

篇9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法,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项目的设计。教师在授课前,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选择设计具有典型性、趣味性、针对性、易于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项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学生在项目分析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中知识点和应该掌握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1)确定实训教学项目。先对用于实训教学的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需要的技能进行分析、归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备选项目中进行选出符合实训教学要求的教学项目。

(2)制订教学计划。根据项目特点和难度,由实训教师制订项目教学计划,具体分为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分组,对项目特点进行分析,提出项目的考核标准、评估方法、成绩等级要求等。

(3)项目实施。按照学生的分组, 由小组中的学生对项目任务进行需求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程序。小组成员进行工作分工,确定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和职责。

(4)项目的考核评估。项目完成后,首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其次由教师按照项目考核标准逐一进行检测(检查)评分,并对项目操作过程出 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点评;最后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情况,客观地给出成绩。

3.在实训教学中实施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1)在实训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 能很好地实现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选择行业中的典型项目,营造实际的工作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应用有机地结合,在项目开发设计过程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2)由于各个任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推进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领略到每个任务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项目引导、任涨动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沟通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4.结束语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新时期对职业教学的要求,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法的一种新探索,在实训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的助推器。要完成好这种教学法的实施,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本地区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开发与之相对应的校本教材或实训书。②加强“双师型”师资对伍建设,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改变以往的重理论、轻技能的观念,引进行业工程师和能工巧匠,开展实训教学,打造项目课程开发团队。③加大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的投入,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完善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机制,让教师真正了解企业对学校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第五单元第一课

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直接写得数。

(共1题;共1分)

1.

(1分)

计算.

72÷(21-12)=________

二、选择。

(共2题;共4分)

2.

(2分)

57-7+39=(

A

.

3

B

.

84

C

.

90

D

.

89

3.

(2分)

240÷(20÷5)与240÷3+5的计算结果分别是(

)。

A

.

17与60

B

.

60与85

C

.

15与22

D

.

22与15

三、脱式计算。

(共6题;共50分)

4.

(15分)

(2019二下·麻城期末)

先思考运算顺序,再计算。

(1)

8×8-50

(2)

62-40÷8

(3)

72÷(26-18)

5.

(5分)

脱式计算。

49÷7+6           47–63÷7          72÷8+53

(90–86)×9        85–27+19          100–7×4

6.

(5分)

100减去24除以8的商,差是多少

7.

(5分)

5只小鸟和7只小兔,一共有多少只脚?

8.

(15分)

(2020三上·深圳期末)

脱式计算。

(1)

168×5+6

(2)

160÷(71-67)

(3)

55÷5+45

9.

(5分)

脱式计算

①802-(289+484)

②859-(162+88)

③427-173-165

④1000-207-168

⑤436-179-36

⑥900-281-436

四、解决问题。

(共2题;共10分)

10.

(5分)

李老师要给四年级3个班的同学发送新年礼物,四年一班有51人,四年二班有48人,四年三班有49人,如果每名同学一份礼物,他一共要准备多少份礼物?

11.

(5分)

同学们做操,小强站在从前数第4个,从后数第6个,从左数第8个,从右数第7个的位置上,每行的人数同样多,做操一共有多少同学?

五、附加题。

(共1题;共5分)

12.

(5分)

看图回答

参考答案

一、直接写得数。

(共1题;共1分)

1-1、

二、选择。

(共2题;共4分)

2-1、

3-1、

三、脱式计算。

(共6题;共50分)

4-1、

4-2、

4-3、

5-1、

6-1、

7-1、

8-1、

8-2、

8-3、

9-1、

四、解决问题。

(共2题;共10分)

10-1、

11-1、

五、附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