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业行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纺织业产值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但大企业依然不多。2014年末的15家规上纺织企业中,产值超2亿元的4家,1亿元到2亿元之间的1家,其余10家均未超亿元。从效益看,行业形势也不理想。2013年,该行业亏损350万元。2014年,该行业利润略超1000万元,但从15家规上企业看,利润为正的共7家,其中银田化纤有限公司利润达1443万元,其余6家利润最高的一家仅为297万元;8家依然为亏损状态,亏损额最高的民盛纺织达576万元,8家企业总亏损额为1168万元。
截止今年5月底,规上纺织企业共14家,比2015年末减少1家。纺织业完成产值4.2亿元,同比下降7.9%,产值前三分别为常山纺织、云泰纺织和富山纺织。行业利润为200万元(去年同期-54万元),其中盈利8家,亏损6家。利润前三分别为银田化纤、和鑫线业和云泰纺织。
当前纺织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了解,纺织企业目前面临以下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流动资金紧张,主要是融资不易、成本上升等因素造成。企业表示融资缺口一般在20%-30%,少数企业存在一定的民间借贷,下阶段融资形势可能会更紧张,同时用工成本、生产成本比去年上升10%左右。二是订单不足,主要是市场需求疲软造成。当前和下阶段订单总体以1-3个月内的短期订单为主,由此也带来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多数在70%-90%之间(少数企业如常山纺织高于90%)。三是投资意愿下降,仅有极少数企业表示可能会开展生产过程智能化等技改(如常山纺织)。主要是企业考虑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同时企业也反映研发支撑不足,缺乏高端人才和运作经验。
关于纺织业下阶段发展的建议
篇2
张良军走到公司的污水处理仪器前,拧开水龙头接了一瓶“污水”,一口喝掉大半,然后掉头对记者说:“你要不要试试?这水在处理后跟蒸馏水差不多。”他是佛山一家纺织企业的董事长助理。很难想象,如所有的纺织企业都将排放的污水处理至可以饮用的标准,中国东南部的河流将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目前中国是全球纺织业最大的制造中心。2010年中国纺织业的纤维加工总量为413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52%-54%。然而,纺织业大量排放却污染了河流、湖泊、天空、海洋,甚至土壤和地下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10)显示,纺织行业在中国39个主要工业的COD(一种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排放量排名第4,总废水排放量排名第3,当年有25亿吨的纺织废水流入江河。
不要以为污染只是无良企业的恶行,即便是污水净化系统完善的纺织厂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环境。张良军说,他供职的纺织厂,污水要经过两轮处理,在首轮处理之后,污水的COD值在40—60毫克/升之间,然后将污水一分为二,近6成的污水会经反渗透处理后进入水循环体系,COD值降至10毫克/升以下,达到饮用水标准,而余下4成则排放到河涌里。
为何不把所有的污水处理至可以饮用的标准?张良军坦言,企业需要考虑成本问题。“国家的COD排放标准是100毫克/升,我们已经完全达标了,为什么要多掏这些钱呢?反渗透处理的成本很高,每吨要花1.3元。我们每天排放2.5万吨的废水,你可以算一算成本。”
目前,国内不少纺织企业已经拥有成熟的环保工艺,它们正在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的夹缝中谨慎前行。但正如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所说,尽管中国的纺织业正面临种种困难,但这个污染行业的清污已经“不能再等了”。
环保组织亮剑
南通依衣公司的高层们就感受到了一种“不得不变”的压力。
2007年,南通市环保部门将依衣公司评为“红色企业(差)”,该公司因而被NGO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列入了中国水污染地图数据库,其客户广东溢达企业有限公司在借助水污染地图对其供应商进行环境管理时发现这一违规记录,随即要求该企业进行整改。
溢达是南通依衣的大客户,南通依衣若不做出回应,有可能会失去大批订单。该公司于是致电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希望能撤除其在中国水污染地图的记录。中心负责人表示,要消除记录可以,但企业必须整改,并通过独立的第三方审核加以证明。
最终南通依衣不得不着手开发耗水较少和污染较低的产品。在新产品投产后,又在工艺流程中引入循环用水,整个治污项目投入了140万元。
不过,当地政府也没有让企业独立承担环境成本,给了该公司40万元减排奖金。经企业测算,通过技术改造,每年可节约水费约12万元,节约能源费用约30万元,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可收回成本。
所以说,“纺织业清污,成本固然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并没有部分企业想象的那么难。”马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环保技术的进步,许多卓有成效的环保工艺并不昂贵,而企业在一次性投入后,还能通过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更可在改善与政府、企业和公众关系中收获长远的利益。
“中国东部已经很难找到干净的河流湖泊了,纺织业排放废水的很大一部分导致湖泊、河流及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中国的环境问题让马军有一种紧迫感,“水污染应受到特别关注,因为中国的人均可用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纺织使得原本就有限的水资源愈发紧缺。”
他认为,纺织业清污难就难在,现有的规则让企业始终缺乏改革的动力。“比如水费,目前企业的用水成本低,他们没有节约用水的动力;再如政府罚款,企业的违法成本低,对污染企业无法形成威慑力。”有些企业甚至宁愿在年度预算中计算“环境罚款”成本,都不进行环保投入,因为“一些大型纺织企业一天的废水处理成本可能超过10万元”。
绿色纺织园探索
企业缺乏整改动力,环境问题迫在眉睫,近年,地方政府不得不越来越频繁地向纺织企业下“逐客令”,广东省早在2005年就出台文件,计划逐步将纺织业等传统产业迁离珠三角。
NGO也不遗余力地向企业施加压力。今年4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5家国内环保组织在京了《绿色选择纺织品牌供应链污染》调研报告,指出一批大型品牌服装零售商在华供应链存在严重环境违规,并向46家跨国企业的CEO发出信件,希望品牌企业能通过绿色采购倒逼纺织企业的整改提高。
在这个大背景下,不少珠三角纺织业老板顺应“产业转移”的潮流,抱团北上、西进,甚至远赴国外,试图在另一片土地上重新开始。
被行内人士尊为“曾爷”的曾祥,是首批到东莞投资纺织业的香港商人之一。见证了珠三角20余年的纺织业变迁后,曾祥认为珠三角已无法容纳污染纺织厂的大发展,北上寻地,发展环保工业才是纺织业的出路。于是,他萌发了设计“环保纺织园”的想法。
到全国各地考察后,曾祥看中了河南漯河。漯河不仅是棉花产地,也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如果将地下热水用于棉纺印染的生产,经过处理,把冷水再注回。将当地生产的棉花秸秆用来发电发热,循环利用将实现环保节能的效果。”2008年4月,在东莞举办的纺织业高新科技会上,香港福祥公司和河南宏伟置业公司联合了名为“全球第一座环保节能纺织工业园”的招商项目。曾祥担任该项目的“招商大使”。
“当时很多港资企业都想搬走了,但又不知道怎么搬、搬到哪去。”曾祥认为,如果简单地把纺织业从经济发达地区搬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污染不会停止,只是换了个地方排放,于环保而言,治标不治本。只有在产业内部解决污染问题,纺织业才有持续发展的空间。
篇3
二、以发展的眼光理性看待中国纺织业的环境发展现状
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必须先厘清一个概念,纺织产品上有害物质的残留符合生态安全的要求有两种可能:一是在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完全没有使用有害的染化料助剂;二是在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可能使用了有害的染化料助剂,但在后续的湿处理过程中游离或残留的有害物质被洗掉并随废水排放了。因而,纺织产品是否符合生态安全要求与纺织业是否存在废水污染环境的问题并无直接关联。那么中国纺织业,特别是印染行业的环境污染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举一个例子,2011年绿色和平组织曾两次以“时尚之毒”命名的调查报告。其报告之一《时尚之毒 —— 全球服装品牌的中国水污染调查》称,2010年6月和2011年3月,绿色和平组织分别对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宁波雅戈尔纺织工业城和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进行了调查。最终,绿色和平组织确认被调查的两家企业在生产中使用和排放了有毒有害物质,并造成环境水系的污染。同时,根据调查,绿色和平组织认定14家国际知名品牌与被调查的这两家企业有着供应关系。由于这些品牌公司应该并且有能力与供应商一起淘汰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因而这些品牌对供应链中发生的有害物质排放和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报告之二 —— 《时尚之毒 2:毒隐于衣 —— 全球品牌服装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调查》则再次将全球15个知名服装品牌推到了全球公众的面前。据称,绿色和平组织在2011年4 — 5月间,在全球18个国家采购了15个全球知名品牌的78个样品,除了 3 个样品未标明产地外,其他产品的产地涉及13个国家,而产品本身则涉及由天然或合成纤维制作的男装、女装和童装,款式包括衬衫、夹克、裤子、内衣和帆布鞋。此次抽检的78个样品检测目标直指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据该报告称,在被检测的78个样品中有2/3(52个)的样品中含有NPEO(高于1 mg/kg的检出限),其中除了 1 个品牌之外,有14个品牌的产品被检测出含NPEO;在18个国家购买的样品中有17个国家购买的样品检测呈阳性;在13个原产地中有12个产地国生产的样品检测出NPEO。据此,绿色和平组织认定,在被抽检的15个知名品牌中有14个品牌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被称为环境激素的NPEO。而且,由于NPEO很容易被从纺织品上冲洗掉,因而上述检出的含量水平并不能代表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含量水平。同理,即使在上述检测中未被检出NPEO的样品,也不能证明其在生产过程中未曾使用过NPEO。
这两份报告的高调推出,对相关品牌、生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毒水”、“毒衣”,乃至使用“时尚之毒”这样出挑的字眼,对吸引大众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眼球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至少在吸引公众关注环境问题方面,绿色和平组织取得了成功。
但是,吸引社会的关注是一回事,而让公众清晰地了解事情的原委却是另一回事。暂且不论这几次由绿色和平组织自己组织实施的调查在程序设计中是否科学合理、采样过程是否公开公正有监督、分析检测是否是在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等程序性问题,单从公布的检测结果来看,就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问题。如:对雅戈尔纺织工业城和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排放废水的检测,有的给出了具体的被检出化学物质的名称和含量,有的则只给出了检出的物质但无含量数据。从专业角度看,如果一种检测手段或方法能检出某种物质,且被检出物质的含量在检出限以上,则应报告具体的检出结果数据。如果在定性检测时怀疑有某种物质存在,但在定量时其含量又低于检出限,无法给出确切的数据,应认定为未检出。根据未有具体检测结果数据的检测报告来推断一定含有某种物质,无论是从程序、规范还是依据上来看,都存在严重的瑕疵。当然,也有可能是检出的量太低,甚至远远低于法规规定允许的标准,因而也不愿公布结果,反正是你用了,你排放了,你就应该承担责任,禁用和限用的界线被混淆。由此,又可以引出更进一步的问题,而这也是目前更多的人在冷静之后所关注的问题:绿色和平组织所公布的这些所谓的有毒有害物质,世界各国究竟有没有相关的法规对其使用进行规范?是绝对禁用?还是应该授权使用或限制使用?或者根本没有任何限制?如果是可以授权使用或限制使用,那究竟哪些场合可以使用?限制使用的限量又是多少?从大部分绿色和平组织给出的检测数据来看,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那这个水平与周边环境,乃至欧美等国类似环境的本底水平相比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究竟有多大?有些有害物质究竟是环境背景中就大量存在的还是企业使用和排放的?绿色和平组织的两份报告中大量涉及中国的企业及其生产的产品,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的纺织业在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方面,既无国家法规的规范,也无企业自律,虽然被指责的是作为采购商的知名品牌,但作为供应商中国的企业显然难辞其咎。
绿色和平组织在其报告中坦陈,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毒有害化学品的问题不仅局限于中国,这一问题其实是许多品牌和国家所共有的全球性问题。那么,这个全球性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的途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这些问题从而寻求科学和合理的解决办法?相信这才是社会公众、知名品牌、生产企业,包括绿色和平组织本身所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事实上,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化学品的使用已经无所不在、不可避免,在给人们带来各种好处的同时,如何准确评估其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并加以合理控制,特别是对一些持久性的有害物质的控制,才是人们应有的科学态度和行为准则,切忌走极端或以模糊的概念使人无所适从。举一个通俗的例子:食盐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是人体所必须的,当每天的食用量控制在 6 g以内时,对人体是安全的,但如果每天的食用量大大超过这个数量,则对人体可能是致命的,而化学品的科学合理使用也是相同的道理。事实上,随着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产品或环境中检出痕量物质已非难事,对检测结果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对推动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保持相关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增强消费者的信心,乃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指出,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在减少优先管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并且也在努力清除此前数十年积累下来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但在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在认识、政策还是具体的治理方面,发展都比较缓慢。因此,许多全球知名品牌纷纷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生产基地或从这些地区采购产品,从而利用发展中国家不够完善的环境法规和低成本,从中渔利,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报告中所提及的宁波雅戈尔和中山国泰所排放废水中有害物质的量与欧美的废水排放标准和实际的环境水平相比又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近年来,中国印染行业在推广清洁生产、实施节能减排、强化产品的生态安全性能监控方面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实际进展如何?其实答案仍然可以从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中得到,只是需要自己去寻找更多的对比性数据并加以科学比较。
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指出在雅戈尔的废水中检测出了含氯酚,但却未告知其含量(0.03 ~ 0.06 μg/L)其实远远低于欧盟地表水的要求(2 μg/L,以毒性最强的五氯苯酚计)以及欧盟和加拿大的饮用水要求(分别为0.1 μg/L和33.3 μg/L)。公布这个数据要说明什么呢?
关于含氯有机溶剂,工业用的含氯有机溶剂数以百计,许多国家对直排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河流中)含氯有机溶剂的控制都是以AOX值来规范的。德国对直排废水中AOX的限量要求是100 μg/L,而雅戈尔废水中含氯有机溶剂的总量仅为6.1 μg/L,这个结果如果放在德国,应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减排案例。
壬基苯酚(NP)和实际应用中作为其主要来源的NPEO在欧美早就被禁止使用,环境中NP的浓度已显著降低,而且也早已不再被列入欧盟的日常监控项目。根据欧盟指令2008/105/EC,欧盟地表水最大可接受的NP浓度为2 μg/L,而雅戈尔废水中NP的含量(14 μg/L)超过了欧盟的标准。关于NPEO的使用,根据欧盟指令2003/53/EC,如果产品或排放物中NP或NPEO的含量≥0.1%,即不得用于工业洗涤(除非循环使用或焚烧)、家用洗涤、纺织及皮革加工工艺(除非不排放污水或经严格处理)、纸浆和造纸生产、化妆产品、杀虫剂和生物杀灭剂的配方。不过,各知名品牌和国际买家在实际操作中对其限量要求也是五花八门的,一般在100 ~ 500 mg/kg之间。事实上,在纺织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直接使用APEO,其最终产品上的残留量一般可达数千ppm;如果按欧盟的规定在
关于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在绿色和平组织给出的雅戈尔废水中的浓度(0.003 1 ~ 0.008 7 μg/L),不仅大大低于在德国的地表水中的实际平均浓度,而且也大大低于2005年加拿大进行的一次污水监测高达0.549 μg/L的结果,虽然加拿大已经不生产PFOS了。至于报告中提及的PFOA,不仅同样未超过德国地表水中的实际浓度,而且是否禁用,世界各国仍未达成共识。
关于苯胺类物质,绿色和平组织对雅戈尔废水的检测报告中对检出的苯胺类物质给出了两个定量结果,一是苯胺和各种氯苯胺的总量在0.1 ~ 2.1 μg/L之间,但未给出具体的各种氯苯胺的异构体名称,所以无从判断其中是否有高毒性的含氯苯胺存在。事实上,这样的含量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国家对饮用水的限量要求,而根据美国环保署的数据,饮用水中苯胺的含量在 6 μg/L时(日常生活摄入量),引起癌症的风险为1/106,而雅戈尔工厂所排放的废水显然不会直接作为饮用水的。此外,报告中还单独列出了明确对动物有致癌性的邻甲氧基苯胺的浓度为0.07 ~ 0.08 μg/L,这个量显然也大大低于饮用水的标准。
关于重金属,数据表明,从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排放的废水中检出的铬(Cr:42 μg/L)、铜(Cu:24 μg/L)和镍(Ni:37 μg/L)均低于德国法令规定的经处理后的废水排放标准(Cr:50 μg/L、Cu:100 μg/L和Ni:50 μg/L)。
至于其他一些物质,绿色和平组织虽然提到了在废水的检测中有检出,但并未给出具体的数据,笔者无从分析。一般的推测是,在定性检测时有发现,但在定量测定时因低于检出限而无法给出具体结果,因而难以认定其检出的可靠性和对环境的危害。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在环境治理和从源头上控制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各相关行业在自律和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方面也是成果斐然。我国印染行业也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工艺、技术、装备、无害化学品的使用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贸出口的迅速上升,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我国纺织产业的产量和规模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绝对量的增长部分抵消了节能减排对废水排放相对量减少的实际效果,但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比较一下产量增长与排污情况的变化就不难发现,这些年我国印染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所作出的积极贡献。通过对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中提及的宁波雅戈尔和中山国泰废水污染物的检测结果分析,表明:这两家印染行业的代表企业在减少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其所排放的废水中被检测出的有害物质浓度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国际或国外的先进标准,这是中国纺织业在过去数年中减少使用和排放危险化学物质的努力取得积极进展的典型事例。
三、为时尚清污,中国纺织业任重道远
现代纺织业的生态安全与环境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之前的数十年中,工业化国家在有害物质控制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在对优先控制的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方面,通过从源头上控制的办法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同时,在努力清除已有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方面,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由于积累时间太长、数量太多,至今无法达到彻底的治污效果,本文前述的欧美目前地表水的有害物质含量的实际水平,乃至相关法规仍无法对某些有害物质的排放完全说“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或是出于法规和成本的压力及目标市场的变化,世界的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产业转移不可避免,以纺织、皮革、制鞋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随着产业、技术、工艺的转移,原本在发达国家已经给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的误用或滥用问题,同样出现在了这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观念、技术、法规、资金等诸方面的相对薄弱,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在人类、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障碍。在中国,持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迅速改善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已成为影响民生的重大问题,而传统的末端治理模式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强化从源头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已经刻不容缓。
虽然中国的印染业在节能减排和产品的生态安全性能提升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面临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与资源和环境制约的矛盾和压力。2010年,中国纺织业的纤维加工总量已经达到4 130万t,占全球的比重已经超过50%,约为52% ~ 54%,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对染化料助剂的消耗量自然也是巨大的。特别是作为一个在纺织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以湿态加工工艺为主、必须使用大量染化料助剂、能耗高的行业,印染行业既承担着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者需求的重任,又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其中,产业布局与环境条件、减排目标与技术、装备与设施配套能力、企业规模与减排效率、法制建设与监管、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减排责任意识、投入与产出等仍是中国印染行业所面临的矛盾焦点,环境污染事件仍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技术的现代化、管理的规范化、监管的法制化和布局的生态化。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谁应该为解决环境问题“埋单”?显然,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并形成联动机制,才是解决这一世界性问题的唯一途径,这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环境问题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这里面观念、技术和资金是最大的关键。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是第一要务,长远的环境问题往往被忽视。在发达国家,保持洁身自好,将环境污染问题通过产业转移而一推了之也绝非个案。对业界而言,尽可能降低成本,保证利益最大化似乎也无可厚非。但对消费者来说,如果由于环境及产品的生态安全问题而造成消费者信心缺失的话,则会对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带来根本性的冲击。
虽然从测试结果来看,被绿色和平组织点名的宁波雅戈尔和中山国泰排放的废水在整体上并未超标,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这与从源头上控制的要求仍相去甚远。因为绿色和平组织所关注的都是那些持久稳定的有毒有害物质,哪怕企业能确保其日常排放的废水都能达到法规允许排放的要求,但其累积效应却是巨大的。虽然各自都能满足法规的要求,但汇集起来最终必定会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承载量,人类所依赖的生存环境也会随之而荡然无存。想必,这就是绿色和平组织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其意义不仅是积极的,而且是非常深远的。不过,仅仅将矛头指向品牌拥有者和产品的生产加工业也有失偏颇,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应该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作为供应链最上端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企业,让他们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欧盟推出REACH法规的目的所在。
中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但中国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特别是由于资源的不平衡,中国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别。世界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21世纪的发展主题。关注民生,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各国政府也是各行各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基于历史和现实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各国及各相关行业在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的环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采取有差别的节点目标已形成广泛的共识。中国的纺织业虽然在数量上已经成为全球的龙头老大,但就行业的整体水平而言,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巨大的市场需求、相对落后的技术能级、迅速增长的生产要素成本、日渐突出的节能减排压力以及保持行业稳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等构成了目前中国纺织业错综复杂的局面。走出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是转型升级,而其中,节能减排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些年,中国的纺织业,特别是被称为纺织业中排污大户的印染行业,在倡导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看到问题继续存在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已经取得的巨大进步。
中国纺织业在有毒有害物质安全使用的立法、标准化和推行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方面已经取得积极的进展,并卓有成效,应该予以肯定。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加强对其上游的染化料助剂行业产品的选择和监管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有毒有害物质的误用甚至滥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天祥集团作为全球第三方质量安全保证服务的权威机构,近年来与中国染料工业协会和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开展紧密合作,不仅在帮助中国的染化料助剂生产和出口企业积极申请REACH注册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在通过提供对染化料助剂的化学品生态安全认证服务,为中国的染化料助剂生产行业和印染加工行业实现上下游联动,减少和限制使用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强化从源头控制,为最终实现有毒有害物质的“零使用”和“零排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当然,基于理念、法规、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减少和杜绝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各方对此应该有一个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话题回到本文开头的关于几家NGO联合的题为“为时尚清污”的报告。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监督渠道,NGO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如何更为理性、客观、科学地看待某些事物,可能需要更为深入的作风和更为专业的视角,仅凭一些不完整的二手资料、简单地挑一些能反映自己意志的事例或数据和以一些能抓人眼球的语句拼凑出的所谓调研报告,很难给观众带来真实、客观、科学和完整的视野。而且,基于公众对行业的了解程度有限,这样的报告带来的更多的可能是误导。
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缺裁判员,而缺的是更多的运动员。如果不能做运动员,至少也要学着做教练员,虽然自己未必能做,但至少还能给运动员一些指点。因此,提出问题固然是重要的,但如何找准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并最终解决问题,才是事物的关键。相信这些NGO若能本着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自己的深入调研并取得第一手资料,也许事情可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陈荣圻,王建平. 生态纺织品和环保型染化料[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 孙晋良. REACH法规与生态纺织品(序)[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3] 张芸. 纺织产品常见质量问题分析[J]. 印染,2012,38(5):37-40.
[4] 黄文辉,黄晓华,王建平. 色牢度测试中常见质量问题及其成因分析[J]. 针织工业,2006(12):4,39-42.
[5] 王建平. 我国针织产品质量现状及应关注的问题[J]. 纺织导报,2012(7):54-58.
篇4
【关键词】武汉服装企业 服装设计 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服装教育与服装产业都开始起步,伴随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服装教育与服装产业也得到长足的进步,各自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以服务服装产业为使命,理当成为服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服装设计教学与服装行业各自为政、互相脱钩,出现职业教育中十分典型的“两张皮”现象,没有充分发挥自身作为服装产业的人才库和智囊团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服装市场对服装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设计教学也就必须应对产业需求,推进自身教学的改革。近年来,轻工纺织业已被列为武汉市重点产业,“汉派”服装因此面临着更好的发展。武汉市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应当发挥自身“服务社会”的职能,全力配合这一战略布局,根据武汉市服装企业的需要开展教学改革,在与服装企业共进退中实现双赢。
一、我国服装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内容及方法与实际需求脱节
我国教育受苏联模式影响很大,一向重视灌输式教学,虽然教育界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进行大力扭转,但其潜在的影响依然存在。服装设计教学亦然,教学只以教师为中心,主要强调教师“教”的一方面,不太关注学生“学”的一面,学生有没有学、学得怎样,游离在服装教学的视野之外。在教学内容上,更是存在脱离产业发展的问题,教学以教材为依据,没有及时跟踪产业发展现状和服装流行趋势,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按照教材和教师的指引,在教室里设计、绘图等,设计上偏重于绘画训练,把效果图等同于实际效果,至于设计出来的服饰穿在人身上怎样就沦为空想了。此外,在服饰款式上,也偏重于西服、直裙、衬衫等常用款式,对当前流行的款式不够了解,或者没有及时引入到教学中,造成学生进入服装企业后,还需要花大量时间掌握基本常识问题。
(二)师资队伍还不能适应需要
作为为服装企业输送人才的服装教育,服装设计教学的教师队伍应当是既具理论素养,又有行业经验的双师型队伍。但现实情况是,现有的服装教学师资很多都是从毕业学校到就业基地,未经过一线服装企业的设计、制作、营销等实战熏陶,经历单薄、经验欠缺,对服装企业的需求不了解,也就不能期待教出来的学生能够有出色的表现。此外,为了取得更多的利益,各个学校纷纷开办服装类专业,有的抢夺师资,造成本就为数不多的专业人才更分散,学校难以形成学科梯队,甚至有的不具备专业开办条件的学校也加入到这个行列,进一步加剧了教学质量的下滑。再者,服装行业是一个时尚行业,除去基本的蔽体、暖身功能,服装的魅力在于流行。从事服装设计教学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时尚意识,能够高度关注时尚事件,了解当前的流行款式,掌握时尚前沿。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在学校里对时尚圈缺乏足够关注和了解,且自身的审美品位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穿着打扮上不够讲究,有的亦缺乏时尚感。
二、武汉市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及原因
武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号称“九省通衢”。武汉有悠久的纺织服装工业史,且所在的江汉平原是有名的产棉基地。20世纪90年代,武汉服装产业更是辉煌一时,在全国颇为知名,与“京派”“海派”“粤派”并列为中国服装的四大派系。汉派服装曾一度占领了本地大部分市场并走向全国与国际市场,武汉服装企业曾经达到2000多家、年产值60多亿的峰值。但近年来,汉派服装逐渐陷入低谷,甚至出现“清退门”,即汉派服装在武汉的群光广场、王府井百货、大洋百货等标志性卖场中被大量清退,这一现象还引发了本土行业的震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不佳。武汉服装企业在生产、销售上倾注精力多,但在管理、设计上下功夫较少。企业市场缺乏调查环节,生产较盲目,导致库存增加,资金流动不畅,于是动用价格战武器,伤敌一千也自损八百。同时,企业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产业链,不能共享资源、节约成本。汉派服装企业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合作,约90%都集中在女装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从其中杀出重围。在此情况下,各企业又很容易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抄袭、仿版制样现象层出不穷,不能形成竞争优势。
(二)人才资源不足
许多汉派服装企业都有意无意地成了服装“加工厂”,即只重视生产环节,在研发与市场营销两端较弱。这一方面是企业对服装设计与市场营销缺乏重视,在这两块的投入少,设计师与营销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上不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国服装教育所培养人才在流行意识及设计能力上不足,他们在进入一线企业后,往往不能及时转变角色,发挥不了预想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有论者指出,“武汉拥有国内一流的高校服装设计产业优势,但武汉的设计优势并没有成为武汉服装产业和品牌的优势。”
(三)品牌效应较弱
汉派服装企业多从家庭工厂发展而来,很多没有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管理体制,也未探索出有效的品牌发展之路。武汉市的服装企业中,知名企业不是很多,也没有推出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拳头产品,在全国的影响力较小。对于有些急功近利的企业来说,仿冒、抄袭已经成为一种基因,这更加大了现有品牌企业的发展难度。
三、对接武汉服装企业需求改革高校服装设计教学
(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适应服装企业需求的服装设计教学,其教师队伍必须是双师型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有多种措施,一是与武汉服装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人员为学生兼职教学,或邀请他们来校举办讲座;二是让本校教师走出去,无论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是进入学校不久的新教师,都通过轮换机制,让他们到武汉服装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尤其是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推动教师深入服装制作一线企业中去。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自己建立工作室,让教师带领学生面向市场进行设计,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得到锤炼,这种实践经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必然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本校教师还是校外兼职教师,都应当有“着装意识”,重视自己的穿着与打扮品位,有意识对学生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开展校本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的设想和试验多要落实到教材建设上或通过教材建设来体现,教材建设反过来又推动和促进教学改革。鉴于现有教材强调普适性、通用性,有必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开展校本教材建设。基于为本地服装企业发展服务的职责所在,武汉服装企业设计的现状、问题分析与经典案例都应当在校本教材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材编写人员不能浮于空想,必须深入汉派服装企业中进行全方位了解,甚至可以考虑邀请武汉服装企业中资深设计人士参与到实际教材编写工作中,或者为教材编写提供指导。此外,校本教材建设不仅要体现地方特色,也要怀有全国眼光乃至国际视野,把当今服装行业的设计前沿、流行趋势等收入教材之中,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根据使用情况与产业发展情况,随时进行教材更新,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三)联合企业开展市场调研
服装行业的发展随时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的剧烈度与迅捷度是安于校园的学生难以想象的。而结合武汉服装企业近年来出现的发展瓶颈,我们也可以判断,很多服装企业自身也并没有完全掌握当今服装行业发展的种种动向,进而影响到他们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导致某些决策出现失误,没有很好地把握发展时机。鉴于此,开展服装教学的高校与实际生产制作的服装企业完全有必要携手,以服装企业提供实际方便与适量经费的形式,让广大学生进入市场开展调研。通过调研,学生可以得到明晰的现实认知,学校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企业收获丰富的一线信息,三方都获得实际收益。
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收集大量的当前服装行业发展的信息与资料,形成对服装款式的实际感知。其次,学生借此熟悉并了解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与设计师,而这种在自身实际调查中得来的知识,印象尤为深刻。此外,学生通过与市场的亲密接触,不仅能够了解当前服装市场上所流行的面料、设计风格与服装款式,还可以养成校园教学不能带来的市场感觉。最终,这种市场调研需要形成实际的调研报告,整理一份报告文本给服装企业,使服装企业能够掌握丰富的产业信息,有助于形成对当前市场的把握和判断而做出理性决策;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优秀学生,也可以为企业所物色,在其毕业以后吸收到企业中。学校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际市场调研情况,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乃至教学管理工作者也可以以此意见和建议为参考,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中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变。
(四)联合企业开展实践教学
除了与学科配套的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信息系统等,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还应与武汉市服装企业对接,包括实践环节的衔接、实践环境的模拟、设施设备购买的同步等。在此条件下开展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接受某种“产业化”的训练,在毕业之前掌握武汉服装企业实际设计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就业时也就能够与企业形成无缝衔接,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顺利就业,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对企业而言,这也节约了对各高校服装教育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的时间成本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成本。
依据学习的不同阶段与课程的不同要求,相关高校可与武汉市服装企业合作,建立各种类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了避免校外实习容易出现的琐碎化——学生到实习基地往往成为跑腿打杂的小工,不能接触到核心设计业务的实际流程,难以得到全面和深刻的实际工作训练,可以采取领取企业任务的方式进行。也即在不影响服装企业生产的情况下,以企业的具体生产订单为实践内容,根据企业标准和订单要求,分组开展教学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跟踪和指导,服装企业也配备相应的人员予以指导。整个流程完成以后,投入企业生产,如此做到“学员、教师、企业工程师”三结合,“教材、车间、产品”三结合,“理论、实验、实习”三结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企业项目”一体化教学,变消耗实习为效益实习,不仅学生得到实际训练,还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形成共赢。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开展服装教育的高校实质上已经与服装企业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关系,二者不再是互不干涉、各自为政,而是唇齿相依、相互扶助。正如有论者言,“大量实践形成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企业是职业学校人才的入口,是决定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最终裁决者,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在”。这决定了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中,高校服装教学要与服装企业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对于武汉市的相关高校同样如此,尤其是高校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守土之责”,武汉市的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必须与武汉服装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与武汉服装企业携手,努力使汉派服装建立新的格局,焕发出新光彩。
(注:本文为武汉市高校教研项目《为培养符合武汉服装企业优秀设计人才的高校服装工作室项目教学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052)
参考文献:
[1]毛立辉.遭遇“清退门”,武汉服装何去何从[J].纺织服装周刊,2010(5).
[2]罗仕红.服装设计教学中市场调研的作用与实施[J].企业家天地,2007(8).
[3]李爱英.“校企结合式”服装CAD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纺织经济,2012(5).
篇5
一、__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理思路、明责任,确立工作目标
今年以来,作为师市工业主要职能部门,委党组紧紧咬住师市党委确立的“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的目标任务,面对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发展的电力供需矛盾的凸显;工业生产原料物资、产品运输更加困难的新问题;项目投产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趋严峻等问题的影响,如何实现全年工业目标任务,综合近几年师市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及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诸多影响,委党组“一班人”感到压力非常大,但是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敢于面对问题,勇于协调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思想准备更加充分,战胜困难、突破难点的信心更加坚定。委党组“一班人”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和认真分析研究,确立了以目标管理考核为抓手,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对25家工业企业进行了任务分解,安排5项工业竞赛活动,制定活动考核细则,强化重点企业跟踪服务机制,与有关部门加大调研力度,加强工作协调,服务生产一线,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共度难关,促进企业提高开工率和满负荷生产,整体形成了以“四抓”、“五强”“六坚持”工作目标机制。“四抓”即:抓目标、促管理;抓运行、促增长;抓责任、促项目;抓重点、促难点”;“五强”即:强班子,带队伍;强作风,促养成;强素质,促提高;强合力,树形象;强节奏,促效率;“六坚持”即:一是坚持定期召开党组和主任工作碰头会议,做好阶段性工作总结部署不放松;二是坚持做好每月、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报告上报制,落实好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制度不放松;三是坚持落实好考核制度,通过经常性深入调研,高质量开展好工业企业管理年等活动不放松;四是坚持落实好节能长效机制,深入抓好“能效对标”工作不放松;五是坚持抓好作风建设,强化全委“效能建设”不放松;六是坚持全面提升为企业做好服务的理念,时时处处牢固树立我委的良好形象不放松。有力推进我委各项建设可持续发展,全面呈现工业主导地位作用。
(二)夯基础、促行业,推动主导产业发展
今年,市工业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外贸出口受阻、国内生产成本高企、产品价格倒挂的形势下,工业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着眼未来加快转型升级,巩固和加强主营产业建设,突出基础和新兴产业发展,师市能源、新材料、食品、纺织主导产业呈现“一高、二快、二稳”的发展态势。
──能源产业实现高速发展。积极发挥国有、民营企业投资发展电力积极性,推进电力负荷“上大压小、保压并重”的结构调整步伐,公共与自备电源互为支撑,电力规模快速壮大,“十二五”预期的电力供需失衡矛盾得到了提前化解,扭转了电力能源发展滞后的局面。今年新建成的__万千瓦电力装机实现并网发电,师市电力总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其中国有经济新增电力负荷60万千瓦,民营经济新增电力负荷102万千瓦。由此师市权属煤矿具备生产能力的产能将达到__万吨。师市能源产业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3.8亿元,增长38%。
──新材料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今年持续的欧债危机、世界主要经济体对我国多晶硅提出的双反调查、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的外销依存度高等原因,导致国内冶金级工业硅国际市场份额缩减一半,95%的多晶硅和50%的组件生产企业处于停产状态,电解铝产能过剩、市场价格快速下降等问题集中产生。师市工业抓住国内外地区产业调整契机,继续坚持走充分利用能源资源优势和差别化产业发展道路,力促新材料产业发展。近两年建设的年产20万吨工业硅、3万吨石墨电极、2万吨绿碳化硅、5000吨多晶硅、3万片碳化硅晶片、50万吨电解铝产能今年全面实现投运,涌现出新材料生产企业9家,其中光伏及光电企业6家,电解铝及高性能铝基电子材料企业2家,其它企业1家。今年,市工业预计新增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51.5亿元,工业增加值13.5亿元。
──食品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师市食品产业坚持加大科技投入,推广高新技术,以品牌建设助推产品结构调整,满足市场需求,稳定产能发挥。生物工程技术、超高温杀菌、冷冻速冻、膜分离等高新技术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啤酒、葡萄酒、饮料、乳制品生产装备技术接近发达国家二十世纪先进水平。花园乳业开发的酸奶酪、全脂奶粉等拓宽了本地知名品牌产品的种类,市乳粉加工能力占到兵团乳制品产能的30%。“__牌”一级葵花籽油被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评为金奖产品,研发出的葡萄籽油、枸杞子油等高档食用油一上市就受到市场的青睐。西域明珠1600橡木桶精酿干红葡萄酒获第五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银奖。56家食品重点联系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明显增长,__ 公司被自治区列入__地区唯一享受国储油补贴托市收购企业,被国家授予“__年全国轻工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今年,师市食品产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1.6亿元,增长34.3%。
──化工产业实现平稳增长。今年氯碱行业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又处于能源原料价格高位,加之下游行业需求恢复缓慢,导致氯碱产品价格低位波动,造成氯碱企业运营压力持续增加。__年,化工产业充分发挥产能规模大、技术集成高、循环经济优、节能举措新的产业优势,直面迎接挑战。一是抢抓市场份额,开足马力生产。天业在国内氯碱行业整体开工率仅60%的情况下保持了全年满负荷运行,全年预计生产聚氯乙烯113万吨,增长11.3%;烧碱76万吨,增长10.1%。上半年,氯碱行业上市公司盈利增减幅度排序中,新疆天业比__年排位提前了11位。二是积极实施提能改造。对天辰、天能化工流程设施、水泥磨生产线梗阻设备、柠檬酸装置等进行提能改造,产能净增聚氯乙烯10万吨、烧碱6.5万吨、柠檬酸8000吨,生产装备及工艺技术实现优化提升。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拓展化工产业循环再利用。积极实施电石炉气制乙二醇、1,4丁二醇工业化新技术项目建设,寻求非石油气制品领域发展的突破,着力延伸煤基乙炔化工和碳一化工,一期年产5万吨电石炉气制乙二醇、一期年产3万吨1,4丁二醇项目年底有望实现投运。今年,师市化工产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21亿元,增长4.6%。
──纺织产业实现平稳增长。今年纺织产业面对纺织品服装出口微增0.5%的平淡、国内外棉花价差超5000元、用工成本持续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行业整体运行下行态势明显,引起国家、自治区、兵团对该行业的高度关注,师市采取对重点棉纺企业赊销纺棉,延缓分期收缴费用等措施,助帮企业克服“生产萎缩、销售不畅、价格倒挂、投资锐减、效益下滑”的不利因素。第四季度,兵团推出了《关于实施阶段性棉纱生产补贴的通知》和《关于对棉纺企业生产用棉给予贴息补助的通知》的扶持政策,极大鼓励了企业的信心,直接缓解了纺织产业第四季度下行速度,效益有望回升。今年,师市纺织产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1.4亿元,增长11.4%。
(三)抓跟踪、强要素,保障企业平稳运行
一是加强监测分析与运行调度。围绕全年工业“双目标”增长任务,进一步健全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机制,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业运行工作会议,及时了解工业运行动态,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布置安排下阶段重点工作,形成了推进工业运行协作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了责任、目标跟踪机制,工业月度行业运行分析联席方式,指导和安排重点工作,形成推进目标任务完成激励机制。
二是加强电热保障调度。围绕新电源的投产运行和并网运行出现的新矛盾和问题,强化师市地调处置事故的应急能力,专业队伍技术水平、服务体系等建设初见成效,一次性成功完成了大全新能源、天山铝业新增用电负荷并网,及时安全有效处置了因工业企业生产造成的冲网事故,全面保证了师市大网的安全运行。同时通过事故处理,实施了企业电网与师市电网安全运行的设施保障、技术更新与完善措施。全年预计完成供电量172亿千瓦时,增长54%。师市电网110千伏输电线路故障率下降73%,35千伏输电线路故障率下降27%。
三是积极协调铁路运输。加强与自治区、兵团经济管理部门和乌市铁路局的联系与沟通,促进了重点大宗工业产品外运能力,组织新增了__万吨聚氯乙烯等产品库存的调出量,化解了食用油等产品外运难题,全年预计35家企业完成工业产品铁路出疆运量276万吨,比去年出疆运输总量增长53%。
四是加大天然气设施建设。围绕团场小城镇建设,改善团场职工居住生活条件,今年,在133团、147团、149团实施了天然气入户工程的气源计划落实和供气主体资格的审核工作,有力促进了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了市区天然气二线工程建设,作为建设美好石城的重要工程,跟踪速度,协调解决了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污水处理及再生回收利用项目日需2.2万立方米天然气的用量,完成了天源、拓北和新捷公司天然气管网改线碰口工作,在市区形成了经营主体多元化,气源配置体系化,提高了管网安全运行。今年,师市天然气供应量预计实现1.82亿立方米,增长22.3%。
(四)抓落实、重协调 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
完善领导部门挂钩、定期督查工作机制,不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积极落实《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和落实重要政策分工方案》,建立了重大项目分工负责制,建立了月度跟踪建设进度联系服务制度,重点推动前期手续办理,协调解决建设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
一是计划内项目建设稳步实施。今年,师市工业计划安排43个项目,开工建设36个,预计全年完成投资__亿元,与全年计划180亿元缺口__亿元,完成计划的79.1%。计划内项目有7个未开工建设,影响今年投资19亿元。
二是计划外项目建设促投资明显。今年,工业企业围绕技术改造提升、产业链条延伸、产品结构调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实施了48个计划外项目建设,全年预计完成投资17.5亿元,有效促进了师市工业投资。
三是工业重大项目凸显投资效益双拉动。师市全面贯彻落实兵团“双十大”工程、重大工业、能源项目投资建设的要求,实施开工5个项目,其中大全新能源250兆瓦多晶硅及配套设施项目8月份已竣工投产,预计全年生产1000吨多晶硅;天富合盛2×33万千瓦级热电联产项目1号机组年底实现投运;师市20__年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基本完成,目前等待验收。师市4个重大工业项目有序推进,天业每小时3万标准立方米电石炉气净化合成气、年产25万吨一期5万吨乙二醇、年产20万吨一期3万吨1,4丁二醇项目年底进入试运行;天山铝业年产100万吨高精铝加工材、配套160万吨电解铝及4×35万千瓦电厂项目,截止今年底预计建成450台电解槽,生产铝锭23万吨;天河热电4×30万千瓦级热电联产工程一期2×33万千瓦机组项目,上半年已顺利实现并网发电。列入兵团“双十大”工程项目有3个未开工。年产9万吨氧化法制浆项目,由于前期手续办理滞留在兵团层面时间较长,项目开工时间至今未定。年产60万吨干馏炭及尾气综合利用项目,由于项目单位资金短缺,今年计划建设的二期30万吨干馏炭、15万吨石灰工程暂缓建设。年产90万吨兰炭、40万吨石灰项目,由于土地选址未定,前期手续办理未完,没有开工建设。
四是拓宽融资,落实政策,促运行和项目建设。针对天富项目建设多,且建设期集中的情况出现的资金缺乏困难,着力拓宽融资方式,采用设备租赁解决天富项目建设资金6亿元。争取兵团工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落实兵团20__年棉纺织补助资金1714万元。各项资金的到位,不仅为企业补充了项目建设资金,更重要的为企业争得了项目建设宝贵时间,促使纺织企业加快了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增强了企业度难关的信心。
(五)重推进、促技术,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积极开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师市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继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落实《关于组织申报__年自治区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通知》要求,组织了3家对申请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进行初审和指导,其中西部牧业获得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同时,完成了天业集团、天富热电、贵航农机、如意毛纺织、等8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年度评价工作。
二是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今年,师市工业共实施21个技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1.5亿元。其中,天富东西热电厂各2×13.5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南山煤矿4个分矿、农网工程网架升级及安全等级改造;天业化工、电石、水泥、热电、柠檬酸等项目实施部分整装设备扩能改造;9个食品项目实施了深加工技术升级改造;棉纺织4万锭赛络紧密纺细纱机装置改造完成。和顺天源果业葡萄汁精深加工生产项目获得自治区技改专项资金80万元,天源果饮料厂液态深层发酵法生产蟠桃果醋加工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得自治区技术创新资金40万元。
三是工业科技创新再创领先。固汞催化剂工业化生产装置的开发与应用、电石法乙炔清净废次钠提浓回用技术研发等9个科技攻关项目基本完成,“氯乙烯回收单体精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生产的产品达到透明料标准,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4MZ―5自走式采棉机电控系统关键技术研发等6个科技型项目进入验收阶段。“2BMSJ―12双膜覆盖播种机”项目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技术水平为国内领先。
四是知名品牌、商标、工程认定有新突破。今年,“天业牌”聚氯乙烯、烧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驰名商标达到3件;“三赢牌”农业肥料、“石丰牌”农用地膜、“天佐牌”种子机械3件获新疆著名商标,师市著名商标达22件,占全疆的5.8%。八棉纺织精梳纱获新疆名牌产品,师市“新疆品牌产品”达到22个,占全疆的20.7%,位居全疆第三。新疆天业干法乙炔配套干法水泥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列入国家工信部第一批23项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
(六)重管理、促效能,全面推进节能降耗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全年把提效降耗工作作为工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是加大管理工作责任的落实。师市工业管理部门以绩效考核工作为抓手,突出生产要素跟踪,着力对师市工业12个各级重大项目实施综合协调服务,分解落实责任领导和科室,认真执行项目跟踪信息反馈制度,按照绩效评分标准,12个重大项目评分硬性内容自查均可完成。
二是组织动员企业开展管理年活动。今年组织师市工业15家重点企业,开展了“抓投资、强管理、降成本、促节能、增效益”主题管理年活动,制定了《市工业企业管理年活动考核办法》和《__年市工业企业管理年活动企业考核细则》,进行了系统性安排和部署,对__年管理年活动中的11家优秀企业给予了表彰和奖励。
三是生产成本控制与管理成效明显。今年以来,随着市场价格的下行,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各企业把成本控制、节能降耗作为应对市场竞争的主要措施。由于市电价的优势,师市重点产品制造成本竞争优势明显。1―10月份,市本色棉纱吨纱耗电量下降52.2%,棉纱色纺纤维吨纱耗电量下降16.7%,棉坯布万米用电量下降26.9%。
四是工业企业能效对标向纵深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对7个行业,30家企业,18项产品,45个指标调整完善了《市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限额指导目录(试行)》,完成了师市化工行业能效对标工作,实施了水泥企业能效对标活动现场考核,对列入自治区重点用能名单的15家企业进行了强制能源审计,编制了节能规划。全年有26个指标达到能效考核标准,保持去年水平。天业集团被国家工信部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确定为中国电石法聚氯乙烯和烧碱__年度能效领跑者企业。
五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认真落实自治区、兵团工信部门要求,分解下达师市“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和年度计划。对一批落后产能进行了淘汰,如:对天业集团2024台落后机电设备完成了生产现场拆解或退出;天宏纸业年产0.5万吨棉浆、1万吨脱墨浆、1万吨纸小产能装备;八棉纺织年产817万米棉纺落后织机404台等。
(七)强服务、提效率,全力拓宽发展领域
一是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制定实施《__年经委履行职能职责绩效目标》和《__年经委效能建设及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我委先后对各类企业进行了66余次调研活动、53余次检查工作,走访梳理情况,协调解决问题,缩短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组织应急处理了北区天然气管道挖断、市区供热管网、电网抢修、工业企业事故引发冲网等8起较大事件,确保了市政居民生活秩序和网络的安全。今年,师市工业有关部门办理了27个项目技改备案手续,其中经委办理了21个。推进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开发区管委会落实师市工业定向生招录工作,由石河子大学定点培养的37名定向生已录取入校,其中轻工纺织食品类专业17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名。
二是做好产业发展研究工作。先后提交了《市纺织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师市“十二五”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与综合利用情况调研报告》、《氯碱行业发展形势的探究》、《__年师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师市煤炭电力行业破解发展难题调研报告》和《师市工业园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等,研究分析工作卓有成效。
三是助推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积极跟踪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申报工作,配合收集基础资料,助推规划面积21.1平方公里的扩区实现。组织完成__年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申报,天业集团 研究院氯碱化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获国家财政资金支持920万元。争取自治区园区专项资金80万元用于北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贷款贴息。前三季度,开发区、温州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9.7亿元、增长19%,完成企业生产性投资456.1亿元,增长73%。
四是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协助中小企业争取国家、自治区、兵团各类专项扶持资金1.07亿元,到位资金__万元。协调金融机构,促成3家中小企业实现金融贷款1000多万元。为石河子担保公司争取经费补助资金90万元,为石河子中小企业服务公司申报国家政策扶持资金50万元。8个中小企业项目获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80万元,43家中小企业得到石河子担保公司担保贷款1.5亿元。
五是积极配合做好安全督察工作。今年以来,由经委牵头的工业企业安全生产联合督查组,完成了122家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督查,发现安全生产隐患546处,下达书面整改文书67份。先后对师市电网、热网安全运行实施了3次督查调研,对煤矿企业复工和改扩建矿井情况进行了12次安全检查,对13个农牧团场、48家棉花加工企业组织了3次棉花加工质量与生产安全巡检,督查并通报了11家食品企业食品卫生安全情况。完成了天业电网“7﹒26”事故调查,并上报了事故调查报告及处理建议。同时,积极参与安监、质检等部门组织的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八)搭平台,重创新,全面推进两化融合深度发展
__年,为加快推进师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我们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化平台。一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信息化和工业化工作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与自治区经信委、兵团工信委及友邻地、州、市经信委、有关软件服务商的联系,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及政策,全力为企业做好政策指导、信息传递等服务工作;二是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信息化促进条例》,先后5次分别深入到天业汇业信息公司、燕京啤酒等28家企业进行信息化工作条例的宣传和调研,为进一步加强师市企业信息化建设掌握了资料;三是8月,由我委组织协调召开了了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会议,邀请了自治区经信委、兵团工信委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并就有关政策方面进行了引导和说明,受到企业的高度称赞。四是先后帮助有关企业申报了信息化项目、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及软件产品申请,为企业争取资金60万元;五是上半年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力争为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__年燕京啤酒、汇昌油脂7家企业被自治区评为“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天业集团、合盛硅业、如意毛纺织等5家企业被兵团首批确定2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试点企业之中。同时, 9月份,我委办公室副主任张彦臣同志被评为全国轻工业企业信息化先进个人。
(九)、抓党建、强作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
一是按照委党组的要求,始终把全面落实组织建设、精神文明、思想作风、效能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摆在突出位置。全年来,先后认真组织全委干部、职工开展了转变机关作风及效能建设、廉政文化建设教育月、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月、创先争优、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认真学习师市有关领导关于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效能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讲话精神等,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推进师市工业企业发展中凝聚力量,勇挑重担,敬业奉献,高标准高质量出色完成师市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据统计:全年共组织全委党员干部参加党工委及本委理论学习60多次,通过不断学习,使全委同志的理论素质、作风素质、业务素质和党员的党性修养明显提高,对师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理念更加清晰。11月份,我委办公室副主任张彦臣同志被师市“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评为先进个人。
二是研究制定了《__经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安排意见》,成立了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与各科室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纠风目标责任书”、“党员承诺书”。“七一”前夕,组织全委党员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石河子监狱开展了警示教育,通过深入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和“党风廉政教育月”主题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我委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通过参加师市和委组织的各类教育学习,使全委同志思想政治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大事大非面前立场更加坚定,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全年没有发生任何一起违规、违纪现象发生。全年组织党员按时收缴党费__元。同时,根据师市保密工作会议的相关要求,做好保密工作传达学习。年初,将相关保密法规试题下发各科室,整理了《保密守则》“十不得”内容和 “上网不泄密”保密用语张贴各科室办公桌前。全年无发生任何和泄密事件。
2、认真抓好组织 协调,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
全年来,各项工作在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同志牢固树立服务、协调、保障、落实意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正确理解领导意图,特别是在人员紧张,工作量大、任务重的情况下,各项工作始终做到缺人不缺位,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充分发挥AB配角作用、凝聚党组、支部和工会的核心作用以及自我团结协作的合力作用。特别是从委领导带科室人员多次放弃休息时间深入一线全力协调好供电、供热、供气等敏感问题,深受市有关领导的高度好评。
一是全面组织好各类重大会议的协调工作。年初,根据自治区经信委的安排,__年自治区经信工作会议在__召开,我委接到通知后,全面协调配合使得此次会议在我市取得圆满成功,并得到自治区领导和师市领导以及各地会议代表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二是抓好新录入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注重在传、帮、带上下功夫。
从20__年以来至今,为了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素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先后新招录了8名同志作为新鲜血液充实我委干部队伍建设中。并从长远建设入手,从公务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结合我委工作职能、性质以及如何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岗前培训,并加强平时的管理与教育、引导工作,使新录入同志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目前8名同志综合素质比较过硬,大家普遍反映较好。
三是严格制度,开展好财务工作。今年,始终从压缩经费开支入手,严格按科室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对办公用品、出差、接待、会议、低值易耗等各类帐务的管理工作,严格控制和使用好办公费用支出,全面、快捷、高效,确保了全委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运转,全年没有出现超预算开支。
四是高标准做拥军优属工作。我委在抓好各项工作同时,坚持把做好拥军优属工作作为支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于年初制定了《拥军优属工作计划》,与驻地武警六支队结成精神文明共建双拥对子,鉴定了协议书,达成了警民共建共识。“八一”前夕,委主要领导带领有关科室带着全委同志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意亲切看忘和慰问了六支队官兵,与支队领导进行了共建座谈,送去了电脑等慰问品。
五是不断加强管理工作,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为确保效能建设各项举措能落到实处,年初以来,我们采取以制度强化管理,以管理促进制度的有效落实,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把机关效能建设列入行风建设中,与年终个人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实行一票否决。重新修订了考勤制度、学习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进一步加强了对干部的上下班、签到考勤制度、学习制度、办文、办会、管理等制度的落实,由委领导不定时抽查各科室人员上下班及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取得了良好效果。
全年共起草上报了我委工作总结、党建、文明机关工作总结、工会总结及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等160多篇总结汇报等材料。截止目前,在自治区经信委网、我委网页上撰写文稿﹑自产文件﹑转载上级有关文件1800多篇,传输电子传文820多份,工业信息动态162期,受到信息办通报表扬。
3、做好师市重大项目的上报工作
根据政府办的要求,我委党组高度重视,将列入兵团“双十大”工程的10个重大项目建设进展及下一步工作推进重点等情况,每月将“双十大”工程10个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深入项目工地进行调研,对存在影响工程进度问题,进行梳理分类,通过协调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了10大工程的顺利进行,并及时报师市重大项目督查办公室,受到了师市党委的充分肯定和有关领导的好评。
4、扎实做好绩效考评工作 确保兵团级文明单位。
据师市党委的要求,在师市机关内开展绩效考评工作,提升机关的工作效能,经与师市有关领导多次请示并确定了《__年度经委(工业局)履行职能职责绩效目标》、《__年经委效能建设及作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经委各科室行政效能建设考核标准”,“ 效能建设工作人员考核标准”和“ 师市经委效能建设考评实施办法”。结合我委开展“干部作风建年”活动,明确了工作目标、具体步骤和要求,确保绩效考核和干部作风建设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
为了确保“兵团级文明单位”光荣称号,注重把创建兵团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融入到委内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全委同志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为企业热忱的服务、以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以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全身心投入绩效考评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全年来,在全委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使我委精神文明建设和绩效考评工作有序扎实推进。一年来,我季组织参与了各项公益活动。全委干部职工参加了师市组织的23社区、__公路清理垃圾和北工业园区、__大学东二路路段、火车站中心花园、原红旗商场水泥搅拌站路段、南区北环路东侧、西侧路段等10次植树、义务劳动活动,参加了师市党办、机关工委及其他部局组织的板报展、报告会等各项活动22次。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__年,在进驻社区工作我们继续派出一名同志进驻社区,全面协助社区做好工作。投入近万元粉刷了社区墙面,赠送了2台电脑等工作用品。与23社区的三户扶贫帮困对象确定了帮扶关系,了解了她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春节期间并为他们每户送去了大米、清油等慰问品,使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关怀和温暖。
二、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是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国际金融危机对师市工业经济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在外需难有明显恢复的情况下,部分外向型企业转向开发国内市场,造成国内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产品价格下跌,企业产品订单不足,销售收入下降,师市重点产业、部分企业增产增量不增值。
二是资源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师市所辖面积所需矿藏贫瘠,化工、能源产业资源配给量不足,其规模发展及领域 拓宽受到局限。就目前师市化工、能源、新材料产业规划发展的目标,诸如石灰石、煤炭、原盐等资源配给量的失衡矛盾将日益突出,资源配置向资源富地集中,由此将导致一方面原料资源获取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原料成本提升。
三是纺织产业的优势在弱化。中国纺织业受多重因素影响,新疆棉花资源的价格优势逐渐弱化,劳动力成本又与内地持平。棉纺企业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营思路,转向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道路尤为突出。师市纺织产业发展已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仅有的能源、人工成本优势比重在减小,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将是目前乃至今后发展的重点。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商务活动方式;贸易模式;契约模式;投资模式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中小企业这个概念的界定,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数量标准如企业雇员人数资产额和销售收入等方面来进行界定。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就制造业而言,美国一般把雇员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称为中小企业;欧盟规定雇员人数在不超过250人,或年产值不超过4000万欧元,或者资产总额不超过2700万欧元且不被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持有25%以上股权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我国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对以下行业的中小企业做了详细的界定。见下表:
二、企业商务活动方式的分类和概念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企业自身的战略部署,通过这种战略安排,企业将产品、技术、人员和其他资源转移到市场。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方式分为三大部分:出口模式、契约模式和投资进入模式。
1、出口模式即生产企业在母国国内组织生产,然后把产品出口到国外销售。出口方式分为直接出口、间接出口、补偿贸易和合资经营。
2、契约模式,即根据许可证协议,许可人把无形资产使用权授予被许可人,供后者使用特定一段时期。作为回报,许可人将从被许可人那里获得特许权使用费。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发明、配方、工艺、设计、版权以及商标等。
3、投资进入模式是指企业直接对外投资,投资主体在海外投资兴办企业,以取得国外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为特征的投资行为。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为:维护与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维护与发展垄断优势;获得国外自然资源;降低产品成本;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获得国外先进技术;获得信息;对外转移污染。
三、国际商务活动方式的影响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从而影响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的选择,确定本企业的进入模式要综合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同时,各种因素都在不断的变化,也正是这种动态性使得中小企业国际商务活动方式的确定成为一个需要反复斟酌筛选以确定最优进入方案的复杂博弈的过程。
(一)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对进入模式选择有重要影响,很多时候从战略角度可以影响中小企业的进入模式选择决策。(1)国际化动机的影响。企业一般会结合自身的全球化目标,选择相应的商务活动方式。如以市场开发为目的的企业往往可以借助本国或东道国的经销商打开市场;以资源获取为目的的中小企业往往采取收购兼并的方式进行。(2)竞争战略的影响。采取成本领先战略的中小企业为追求成本优势往往采用规模化生产,把生产地选择在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这种企业往往采取出口等贸易式进入模式;选择差异化或集中一点战略的中小企业为保持自己的差异性往往采取研发投资和销售投资等控制性较强的进入策略。(3)品牌战略和渠道战略的影响。结合"是否海外生产",品牌战略、渠道战略和生产地战略可组合成多种进入模式。
2、国际经营的经验
企业国际经验包括企业对于目标东道国的经营经验企业对该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经验以及企业在其他国家经营的经验。一般状况下来说,企业的国际经验不足时,企业就会为了减少风险,而选择出口模式和契约模式。
3、企业自身的资源
如果企业规模越大,自身拥有的资源越多,企业就越愿意并可以为进入国际市场付出更大的风险,愿意选择投资进入模式,相反,当企业规模较小,拥有较少的资源时,企业更愿意选择风险较少的出口模式和契约模式。
4、企业产品
产品的比较优势体现在本企业产品的质量、设计、款式、包装比其他同行业的企业产品在这些特性方面有优势,正是这种优势,使得企业在市场中与其它企业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反映在国际竞争方面就是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企业拥有高比较优势的企业会在市场上赢得较高的市场份额,赢得较高的利润,在选择企业的进入方式时有较宽泛的选择余地,与其他普通产品相比,该企业的产品的比较优势仍然可以保持,能够在东道国保持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而会选择采取高投入的进入方式。
(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属于企业的外部因素,不受企业自身的战略选择、管理决策、内部运营控制的影响,但是环境因素的变化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产生极大地影响,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1、国家环境
本因素中主要涉及东道国环境因素以及母国环境因素。东道国是企业选择进入的国家,东道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各方面因素直接决定了企业是否进入该国以及用哪种方式进入该国。
政治因素主要包括贸易政策、该国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国际政治风险。东道国若限制外商拥有股权比例、政府政策的不连续、社会暴力活动猖獗,社会治安较差;往往会限制外商对外直接投资办厂,中小企业一般会选择出口产品这种贸易式进入方式;文化因素主要考虑两国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语言,,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要充分考虑到两国的文化差异。较大的文化差异通常会产生较高的管理成本,企业一般会选择贸易进入模式。法律因素通常指东道国的法律健全程度、稳定状态以及关于跨国贸易的法律规定。
2、市场环境因素
市场环境因素可以体现在市场需求、市场结构、市场的要素供给状态以及市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来共同决定进入方式的选择。
市场需求可以看出本企业产品的欢迎程度,为满足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潜力只有具备发展潜力的市场才能吸引到消费者,才会形成利润,吸引企业进入。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企业绩效紧密相连,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竞争、完全竞争。当本行业属于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企业就比较适合低代价的进入方式,如出口贸易方式。市场的要素供给是指目标东道国能够获得的劳动力、能源以及原材料在质量与成本方面的保障程度以及资金供给的充裕度。由于产品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生产要素,因此这些生产要素会间接的影响海外的进入方式。
四、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方式的选择
出口贸易式进入方式、契约式进入方式和投资式进入方式是企业国际化商务活动中逐渐深化的过程。我国的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小、资金少等资源、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像实力雄厚的国际大企业那样,从全球战略动机出发,暂时不考虑财务业绩和近期收益,直接采用控制力较强的直接投资办厂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迅速占领目标市场。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在国外立足脚跟,赢得立足之地这一战略还是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投入少、风险低的贸易进入方式仍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首要选择。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进入以出口贸易为主要形式。出口模式有自身的优点,如,免除公司在东道国建造生产设施的高额成本; 帮助公司实现经验曲线经济和区位经济。同时,出口模式还存在很多局限,如:在国外某个地点生产产品的成本可能更低;高额运输成本可能会使出口变得不经济;关税壁垒有可能使出口变得不合适;国外商通常经营本公司竞争对手的产品,因此它们对本公司并非忠心耿耿。
据统计,在轻工业行业中,中小企业出口占总量的80%左右。对 112 家有海外经营业务的温州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调查中显示:90%以上的企业都是以贸易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的。在以出口贸易为主体模式的基础上,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表现出"浅度"国际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低价格竞争手段
中国中小企业为扩大出口,赢得国外市场份额,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大多采取低价竞争策略。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即使中小企业采取低价的竞争方式也会有利润收入。低价竞争遭致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大量反倾销行为。仅2004年上半年,世界贸易组织范围内共有16个成员发起了101起反倾销调查。其中,针对中国的就有23起,占22.8%,受到反倾销调查的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
2、廉价劳动力资源为核心
中国大陆中小企业大部分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在纺织业、非金属物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等产业集中了88%以上。这些行业进入门槛低、生产规模小和生产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群相应,大多数采取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技术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不利于产业转型与升级。在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的新形势下,中国的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多更激励的竞争和压力,其生存和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3、低附加值产品为载体
中国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针对性不强、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意识和核心技术,在高端市场上不能形成良好的国际竞争力。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不但降低了本企业效益,而且是了中国的资源和能源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我国珠三角地区是服装加工的密集地区,为国际著名服装品牌提供贴牌生产。然而服装加工厂仅仅获得极小的加工费,大部分的收益还是由国外品牌公司获得。
贸易式进入方式是立足于追求短期利润基础上的,虽然能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缓解生存危机,但对海外经营活动的控制力很弱,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经济环境,难以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外贸市场遭遇低谷、国内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从紧和国际贸易保护抬头,中国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实行低价策略和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最容易受到冲击。根据央行的《2008年第3季度5000 户企业调查综述》显示:企业出口订单景气度持续回落,国内订单指数创10 年来最大降幅。出口的下滑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业、轻工制造业和电子元器件业等,这些行业中集中了大量中小企业。另据中国社科院近期一项针对中小企业的调研报告显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倒闭,40%的企业正在生死线上徘徊,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或者影响较小。而这 20%的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拥有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余金花,赵仁康,程南洋.中国中小企业"深度"国际化经营的制度困境[J].江苏商论,2006,(5).
[2]张一弛,欧怡.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进入模式研究述评[J].经济科学,2001,(4).
[3]孔新川.中小企业国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2
篇7
关键词:武汉“8+1城市圈”;孝感市;农民工转型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087-03
一、农民工转型问题的背景分析
(一)农民工和农民工转型的概念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转轨时期出现的特有名词。农民工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指那些户口仍在农村,但已完全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以及从事其他服务行业为生的一类人群。他们在农村甚至还保留着承包耕地,但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非农业收入。简单说来,农民工就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农民工转型”概念的提出源于社会现实新情况的启发,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提法。农民工转型,是指农民工经由某些特定的条件和机制其身份、职业和地位发生改变的状态和过程。如何提高农民工素质,使其由廉价的劳动力变为更高层次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是实现农民工转型的题中之义。
(二)农民工转型的背景分析
1.社会背景。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以及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挑战,实现农民工转型才能适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要求。目前农民转型缓慢,一个很普遍的原因,是技术专长的劳动力过少,而简单劳动力又过剩。前几年东南沿海出现民工荒,主要是技能工人的缺乏,提高农民工素质,使其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2.区域背景――武汉“8+1城市圈”。首先,武汉“8+1城市圈”的区位优势。武汉城市圈,又称“8+1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八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该圈域占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域。湖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武汉城市圈示意图
其次,孝感市的区位优势。孝感,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是全国区位优势最显著的中等城市,位于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孝感区位优越,交通发达,距武汉仅60公里,是离武汉最近的中等城市。京广、汉渝两条铁路纵贯全境,107、316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在市区交汇而过,汉江等24条江河直通长江。孝感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仅32公里,随着武汉七条出城高速路的完工,武汉至孝感的距离也将大大缩短,孝感将成为武汉最亲密的卫星城市。孝感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是湖北汽车工业走廊、武汉专业物流向西北两条轴线辐射、武汉产业外迁及外商投资开发的节点城市,可以说,孝感在承接武汉辐射、推动城市圈建设中独具魅力。
3.孝感市农民工现状。孝感市农村劳动力依然以本地从业为主,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人数的37.04%。2009年,孝感市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规模达到115.6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68万人,增长4.2%。
从文化程度上看,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外出农民工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有所提高。2009年,在孝感市外出农民工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有15.52万人,比上年减少1.08万人,下降6.5%;初中文化程度有75.6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4万人,增长32.8%;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24.57万人,比上年增加3.36万人,增长15.8%。
表1 2009年孝感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分析
资料来源:2009年孝感市年鉴。
从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为主,外出农民工打工年龄有所提升。2009年,孝感市外出农民工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21~49岁年龄段,其中:20岁以下农村外出劳动力为20.7万人,比上年减少0.91万人,下降4.2%;21~49岁的农村外出劳动力为78.59万人,比上年增加4.19万人,增长5.6%;50岁以上农村外出劳动力为16.33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增长9.4%。
表2 2009年孝感外出农民工年龄层次分析
资料来源:2009年孝感市年鉴。
从外出农民工就业的分布情况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比较大。2009年,农民工外出从事第一产业人员仅为5.03万人,增长15.4%;从事第二产业人员为68.47万人,增长1.4%;从事第三产业人员为42.19万人,增长7.9%。
二、农民工转型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根本原因――农民工素质低下
1.学历较低,文化素养不高。孝感市外出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在外出农民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5.35%,具有多门专业技术特长的外出农民工基本没有。劳动力素质低下,制约了外出农民工自身的发展领域,是制约外出劳动力转移数量和转移层次的重要因素。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涌现,低素质的外出农民工就业难度必将越来越大。
2.缺乏劳动技能,缺失培训教育。必要的培训是农民工进行城市工作生活所必要的。许多农民工在打工前往往没有机会接受培训。据调查,从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情况来看,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多数农民工的培训都是“边干边学”形式进行的,接受政府和学校组织的培训的农民工比例较小。缺乏必要的培训预备增加了农民工的跨行业流动和农民向城市流动的难度。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和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中国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43.4%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在打工过程中没有一门过硬的技术是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直接原因――大批农民工返乡待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部分企业开始出现生产减停和裁员问题。大批农民工返乡待业。至今,城市企业对农民工的用工数量仍呈下降趋势,对农民工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就业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形势严峻。因此要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就业、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技能,特别是培训高级技工人员,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三、实现农民工转型的意义
(一)对农民工自身意义
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农民工转型,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各方面素质,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有利于提高整个农民工群体的素质水平,提高农民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加农民工收入,进而提高其生活水平,对农民工自身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孝感地区及8+1城市圈的意义
实现农民工转型,对孝感区域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随着农民工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相应增加,会辐射当地经济;另一方面,农民工若是返乡就业,高素质、精技术,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企业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农民工转型,扩大农民工就业,提高农民工收入,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题中之义。实现农民工转型,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孝感地区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8+1城市圈”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实现农民工转型的对策――大力发展培训教育
(一)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分工负责。把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地方政府分级管理,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建立相互配合、有序进行的工作机制。二是整合资源,提高效益。根据企业和农民工的实际培训需要,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农民工培训资金。三是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加大政府培训投入,增强培训能力,加强规范引导。发挥市场机制在资金筹措、培训机构建设、生源组织、过程监管、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加强农民工培训。四是突出重点,讲求实效。重点发挥企业和院校产学结合的作用,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升培训质量,使经过培训的农民工都能掌握一项实用技能,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
(二)主要目标
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筹措管理体制,使培训总量、培训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适应。到2015年,力争使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掌握一项适应就业需要的实用技能。
(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较高,身体健康,有转移工培训教育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各地区根据本地劳动力资源积极组织参加培训,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广大农民宣传鼓励农民参加转移培训学习。
(四)培训形式
1.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开展的一种公益性培训。主要是对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政策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岗位选择、基本权益保护等方面法规知识的培训,增强其守法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性培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通过印发资料、咨询服务,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使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都能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外出务工的一些基本知识。另一种是通过集中办班系统地开展培训,一般是在乡镇或具备条件的村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为一周。
2.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在引导性的基础上,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的,以职业技能为主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各级政府引导和支持下,由企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行业部门开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有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订单、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为1~3个月,具体培训时间长短可按照工种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安排。孝感市应着力于纺织业、造纸业、加工制造业等特色产业,培养专门性人才,提高农民工的专业技术素质,能够让农民工直接为企业所用,节约从业熟悉时间,最大程度发挥农民工专业能力。
(五)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培训资源。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的优势,采取定向培训,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创业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适应岗位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创业能力。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要积极参与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创业培训工作,提供实训场地、技术指导、岗前辅导。建设一支有水平、有能力、热心农民工培训的企业师资队伍。各企业都要抽调有理论知识、有实践经验、有传授能力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农民工培训师资队伍中来;各级党政领导也要成为农民工培训的讲课人员,宣传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农民工培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授课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2.专业设计合理化。搞好用工市场需求调查,准确把握用工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及需求数量,确定项目和培训人数,并按照需求数量的多少,有的放矢地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农民欢迎、适用易学、市场需要”的原则,设定培训专业,增强农民就业竞争力,以实现“我们要农民培训什么”到“农民工要我们培训什么”的转变。孝感市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应以纺织、服装、造纸、食品加工、来料加工等主要专业,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3.办学形式多样化。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总的原则是要紧密结合现场实际需要,要达到“有用则学、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真正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促进现场管理。在教学手段上应采取传统的教学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有利于农民工在业余时间自学。
4.办学对象层次化。开展农民工培训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采取“因人施教”办法。一是对于室外施工作业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较高、高中级职业技能知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二是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密切结合本工种要求,有一定技术难度的、中初级职业技能知识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三是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从事低技术含量工种工作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的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方面培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江立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一个新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9,(6).
[3]农业部.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2003―2010年)[R],2003-03.
- 上一篇:声学设计规范
- 下一篇:传承非遗文化对学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