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康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健康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健康的内涵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幼教教师 必备素质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达到让人正确面临和处理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目的。这是目前人们对素质教育比较一致的看法。那么幼儿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关系如何呢?笔者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

1.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内化程度,保证人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学说是素质教育的理论源泉之一,但素质教育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超越:它不只片面强调人的内在潜能,而是既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又强调后天素质的建塑;它抛弃了人本主义“本能说”,认为人的潜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它不再片面强调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而是重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又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2.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全面性,保证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现。但人与人的发展潜力是有差别的、有限的,后天素质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之上,而个体素质结构中的各个要素均要获得高度、普遍的发展,既不现实也无必要,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是力争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与做人的各种基本素质,所以,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

3.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公平性

素质教育必须保障所有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尽可能缩小城乡、校际、班级、个体之间的差异,强调教育面向全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可将素质教育理解为所有受教育者都必须达到发展的目标,因此,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不放弃任何受教育者(即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所以,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素质教育与教师的素质自然也就息息相关了。

高素质的幼儿源自高素质的教师培养。没有教师的高素质就没有教育的高素质,幼儿的良好素质也就是无源之水。很难想象,习惯于传统的重知识灌输、重技巧训练的教师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素质,只注重完成一日两节课的教师能够全面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所以说,要想让幼儿园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首先必须提高幼儿园教师自身的素质。

二、幼教教师必备素质

1.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幼教教师不得不为自身的社会地位担忧,但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家长对独生子女未来的殷切期待,幼教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下,幼教教师理应十分珍惜本职工作,维护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形象。

素质教育要求幼教教师教给孩子生活与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幼儿的素质,但原则和规范本身不是素质,只是养成素质的条件,幼儿各种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要比课堂教育的作用更大,教师对幼儿来说最具有权威性,她们的言行举止是幼儿模仿的范本,因此幼教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她们对待工作、同事、家长及幼儿所体现出来的良好的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是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源头活水,因此身为幼教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2.更新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内涵丰富。然而,任何好的教育理念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理念,这样才有可能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具体教育艺术,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预期目标。所以,广大幼教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之时,首先必须弄清楚素质教育内涵,然后再来考虑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我认为目前幼教教师应树立以下素质教育理念:

①走进孩子内心,了解每一个孩子,注重所有孩子都能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幼儿园的特色教育都必须以全面和谐发展为前提。

②信任所有孩子,充分发挥孩子学习上的主体性。鼓励所有孩子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而不是片面地、绝对地以孩子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关心所有孩子,让所有孩子的身心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应关注所有孩子,对孩子的评价要有针对性,而不能太笼统,不要为经济利益而盲目扩招,严格控制学额,加强对小型活动的组织与探讨。

④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提高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中,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孩子自觉地用新颖的思维方式去考虑习以为常的现象,养成孩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3.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知识与技能是提高素质的基础,也是素质体现的载体,因此,幼教教师应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艺术修养(非单纯的艺术技能)的加强、写作与电化教育能力的提高等薄弱环节上多下功夫。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保持身心健康

幼教教师的身心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能否顺利地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还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发展。一个喜怒无常的教师能创造出和谐的班级环境、一个暮气沉沉的教师能带来勃勃生气,那是天方夜谭。教师对待健康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方式等等都会影响孩子,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幼儿。所以,幼教教师必须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态。

素质教育对幼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在此,希望每一位有志于从事幼教的教师,深谙素质教育的内涵,孜孜不倦,与时俱进。那么,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将会开得无比璀璨。

【参考文献】

1.郄海霞:《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知识结构》,《湖南教育》,2003.

篇2

一、元认知的基本内涵

元认知(meta-cognition)又称反审认知或反省认知或超认知。它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Flavell)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和自我的认知能力(静态)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1]。也就是说,元认知反映的是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基本上是一种二级构造,认知活动的对象是问题、数据之类的东西,而元认知活动的对象则是认知过程本身”[2]。由此可以看出,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但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既可以狭义形式存在,也可以广泛意义呈现。狭义的元认知限定于心理学当中对于心理现象划分的认知过程这一类别,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广义的元认知概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社会交往活动,只要有认知的参与就有元认知的影子。

元认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元认知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所谓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是个体对影响认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各种因素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指个体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过程自觉而积极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元认知对人的认识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计划、监督和调节,旨在达到预定的目的。即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3]。这是元认知的实质所在。

二、元认知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健康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和整合,其中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整认知往往被作为干预心理障碍的重要内容,因为对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评价、调节和控制是心理健康的源泉,而这一切又都来源于一个调节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变量――元认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元认知不良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元认知的改变可以调节心理失调从而促进心理健康[4]。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而心理健康概念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它有内涵与外延之分,内涵表现为心理和社会方面适应良好的一种状态,外延则指心理健康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届国际心理大会曾将心理健康界定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5]。

我国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6]。

幼儿教师作为耕种儿童心灵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在时代的变迁下全面而重点地反映其健康心理应有的水平。基于上述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工作性质和社会角色特征,现将标准涵盖如下:

第一,恰当的教师角色认同。表现为对幼教职业合理的认知、端正的态度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良好的情绪表现。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乐观情绪占主导地位;情绪稳定协调,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积极有效地与幼儿、同事、家长等互动沟通,相处默契融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第四,较强的意志品质。工作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有恒心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较好。

第五,健全完善的人格。自知自制,自我悦纳,人格完整。

第六,积极的心理调适。坚强面对各种压力,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二)元认知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分析

从元认知的广义定义入手,元认知实际上觉知、评价、调节的是所有心理活动中的认知过程,由此可以推理出:元认知贯穿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等六大标准之中,是隐藏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各项维度中的共同因子。现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元认知与幼儿教师的情绪

在幼儿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参加喜欢的并获得成功的活动教师会心悦乐享,面对竞争会忧郁,由于工作的繁琐而感到烦躁,因自尊的伤害而狂怒。这些所展示的是人的重要心理素质:情绪。情绪是个体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特定条件下,情绪会对人的思考和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情绪表现是否稳定、良好也是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念的多元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各种心理的和社会的紧张刺激越来越多。幼儿教师由于职业的原因,整日接触和处理的都是带有情绪色彩的事件,如幼儿的哭闹和捣乱、依赖和要求、退缩和惧怕、撒娇和任性等,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起教师情绪的紧张,产生厌倦、烦恼和心理失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梅耶(Mayer)在情绪智力理论中也认为关乎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即情绪的元认知),个体进行情绪加工时,其元认知不仅直接决定了情绪加工模式的类型,而且在整个情绪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7]。 因此,元认知与幼儿教师情绪、情感的调控密不可分。

那么元认知是如何调节和控制幼儿教师的情绪、情感的呢? 认知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的发生必须经历情境―评估―情绪的认知模式,此模式强调情感产生前,先在大脑皮层上对刺激作出解释和评估,认为有益就产生积极情感,认为有害就产生消极情感。而参与情绪变化的认知因素有两个来源:一是客观情境,二是在认知结构中的心理定位,即用原有的心理结构来组织输入的新信息[8]。正如拉扎勒斯所指出的:“认知过程使个体产生某种心理组织结构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一系列的回答方式”[9]。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元认知对幼儿教师情绪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元认知评估来左右其对情境的认识、理解和反应的。当某一刺激情境发生时,幼儿教师往往是先根据一些评价特征或成分对客观刺激进行加工,如事件引起的愉悦性、环境的可控制程度、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可预测性等。通过这种分析,评价特征就可以帮助决定产生何种情绪。如果幼儿教师喜欢幼儿教育这一职业,认为它能够带给自己成功的喜悦,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一旦具有这样的评估特征时,幼儿教师就会产生乐于接近的幸福感。反之,则不然。这说明元认知评估是具有“爱屋及乌”的倾向色彩的,积极的元认知评估离不开幼儿教师对评价特征的乐观感受。只有秉持积极、正面、乐观的心态看待评价特征或成分时,才是对评价特征的认同、肯定、接纳和喜爱,才会产生真正愉悦的情绪和情感。当然,同一刺激环境由于对它的估量和评价不同,幼儿教师也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与幼儿教师过去的知识经验和当前对情境的知觉有关。

其次,元认知影响幼儿教师情绪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我调控。所谓自我调控就是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对自己的情绪活动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以作出适当的情绪反应。俗语说得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的道路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有的人能够笑口常开,活得像阳光一样灿烂;而有的人牢骚满腹,永远像是上帝的弃儿。这是为什么?其实落魄过,可以使人忍辱负重;奋斗过,可以使人无怨无悔;有效的自我调节,可以使生活中永远充满阳光。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的幼儿教师承担着更激烈的职业竞争、淘汰的压力,日常工作、各种检查、专业考级、进修、考核、竞课、做课题、玩教具制作等,如陀螺般旋转不停;按绩取酬、量化评级、末尾淘汰,如发条般紧张不安。现实确实如此。当我们无力改变环境时,我们只能如诺尔曼・丹森所言:情感规定着人的存在。积极性情绪、情感是构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与实质内容。当不良情绪发生时,幼儿教师积极的做法应当是坦诚地面对它,并用各种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发挥自身对情绪的制约作用。如进行积极的内在对话,当你遭受失败,认为结果无法挽回时,可以对自己说:“以后再也不会让同样的事情发生了。”

2.元认知与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保证幼儿教师顺利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条件。然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人际关系网络主要局限于幼儿园,与领导、与同事、与家长、与幼儿交往,除了工作关系外,与社会中其他群体或个人交往的机会较少。据调查,在校内(幼儿园)教师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幼儿园)和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10]。几乎清一色女性的独特工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其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改善,恐惧、孤独、怀疑、敌视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还会出现空虚、抑郁或失落感。因此,缺乏交往或交往不畅对幼儿教师的认知水平、人格塑造、情绪健康的发展等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元认知是如何对幼儿教师的社会交往加以指导的?

元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发挥作用:首先,调整认知结构。人际关系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认知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幼儿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彼此通过知觉、理解、判断、评价等认知过程对对方有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人际关系。因此,要想优化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必须具有积极、全面、正确的交往认知,必须调整错误的认知结构(像幼儿教师这样的单性别群体,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敏感),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元认知来发挥作用,即自我监测和自我调整。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幼儿教师一旦出现某种心理偏差,就及时作出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对认知活动采取适当的矫正或补救性措施。正是在这种连续不断的监测与调整过程中,错误的认知得到了矫正,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结构得到确立。

其次,要善于反省。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互动而产生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同佳肴一般能够沁人心脾。然而,人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以复杂的形式出现的,在人际关系之网中,人们常感到如坠雾中。因此,幼儿教师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要调整错误的认知结构,还必须善于反省。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后世子孙要每日“三省吾身”,当然,在人际知觉机制中的反省不仅包含有对自己认知的认知之意,而且还涉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看法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等。如他人是怎样认知自己的,在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等。通过内省和他人的评估,全面而细致地了解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在交往中才能用其利避其害。

3.元认知与幼儿教师的自我认知

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说明“自我认知”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及其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也恰恰体现了元认知的核心价值――自我对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和调节。

所谓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就是自己对自己能够正确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作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必须在参与复杂而且日益扩展的教育教学任务之时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与长处,缺陷与不足;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积极地接受现实中的自我,处理好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关系。但是事实上,许多幼儿教师把自我认知当作自然发生的事情,认为只要想到了自己就算知道了自己、了解了自己。实际上,自我认知是要经历认真而持久的内部反省与外部影响的过程,才能对自己产生主观和客观的认识。而元认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对自己的直觉、记忆、思维、情绪与情感及意志等方面的自我认识达到自我考察的目的,它能使我们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元认知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解和考量,使我们重新经历了一次内恰外融、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错中自我调整进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稿件编号:100811003)

注释及参考文献:

[1]Flavell,J.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906~911.

[2] 转引自姜英杰. 元认知:理论质疑与界说[J].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

[3] 董奇. 论元认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9, (1).

[4] 赵强. 元认知与心理健康标准的探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1).

[5] 刘艳.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6, (3).

[6] 李宏翰. 心理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5.

[7] 关曦, 刘海燕. 治疗情绪障碍的元认知疗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8] [9] 王艳红, 原晓林. 元认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 (12).

篇3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师素质 规划纲要

人的素质是一个人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品德上的严格自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必须具备诸多优良的素质修养,比如思想品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基本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等。

一、思想品德素质

1.较高的思想素质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思想会影响行为,幼儿教师的思想素质会直接表现在她的言行举止中,幼儿教师应以真善美为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以健康积极的思想指导教育工作和生活,使它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2.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幼儿教师应该有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但实际上,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却不容乐观。纵观当今时事,虐童、辱童的事件频频发生。某幼儿园7名儿童因上课说话被该校女老师易某用电熨斗烫伤。家长发现孩子受伤时质问,易某谎称是因孩子们上厕所时相互拥挤不小心摔伤的。

二、健康的身心素质

曾经有人做过形象的比喻,如果将健康比作1,将其他的如学识、财富、地位、容貌等比作0,那么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越多,就拥有的越多。没有了健康这个1,后面的0再多也毫无意义。由此可见健康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健康的内涵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四个方面,其中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

1.健康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对于每个人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6月,《早期教育》编辑部曾在某市对11所幼儿园的103名幼儿教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教师都感到工作压力大,工作累,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时间长,每天基本超过8小时;二是班级人数多,班级人数最少的为25人,最多的46人;三是案头工作多,有教案、观察记录、教学笔记、准备教具、教科研活动记录、家园练习册、计划总结等;四是开课多、比赛多,尤其是示范园和实验园;五是业务学习多。

2.良好的心理素质

幼儿教师应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有爱心就要热爱幼儿,热爱幼儿纯真的笑脸,包容幼儿犯的每一个错误,在对幼儿付出爱心时,就会从繁重的工作中获得幼儿教育的意义和快乐,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工作,奉献青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幼儿教师不要吝惜赞美的语言,这些语言最能体现出教师对幼儿的爱。

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有耐心的人。每个幼儿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其发展的速度、强度等都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种教育方法,有的幼儿接受快,有的幼儿接受慢,对那些发展缓慢或性格内向或经常犯错的幼儿,幼儿教师应循循善诱,耐心地倾听、教导,切不可性情急躁,更不可大发雷霆,以威怒震慑幼儿。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当你驾驶着飞机在太平洋上空飞行时,突然飞机上没油了,而机上还有十几名乘客你怎么办?”小孩不假思索地说:“我让旅客系好安全带,然后我就乘降落伞跳下去。”观众席上一片哗然,主持人也哈哈大笑。当大家都认为孩子会自己逃命时,小孩委屈地哭着说:“我要赶紧去找油啊,然后飞机就可以继续飞了。”小孩的想法是天真淳朴的,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耐心和他们交谈是无法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耐心地倾听,才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三、基本文化素质

幼儿教师要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现代幼儿教育内容有五大领域:健康领域、社会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可以看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广。幼儿教师接触的幼儿多是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处于吸收性心智,好奇心强,会有很多个“为什么”,幼儿教师每天都会面对幼儿提出的千奇百怪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涉及动物、植物、天文、地理、文化、艺术等众多领域,幼儿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很难轻松地承担教育工作和应对幼儿的提问的。

幼儿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保健、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管理、幼儿园游戏等,音乐、美术、舞蹈也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不仅如此,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也非常高,幼儿教师普通话能力测试水平至少是二级甲等,否则是拿不到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这是幼儿教师职业不同于普通教师职业的地方。一般来说,幼儿教师的学历总体水平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是偏低的,幼儿教师一般具有大专学历,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也不在少数,但是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求却非常严格。这是由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所决定的。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幼儿。

篇4

【关键词】身心健康;自我保护;全面发展

健康的身体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大脑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物质基础。因此,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并求发展,首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现代幼儿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如果仍以过去的标准来衡量幼儿,以过去的方法来教育幼儿,就不能体现现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就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本文主要讨论在现代化发展的情况下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一代花朵。

1. 增强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1.1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本文对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出了下列的方法措施:

(1)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是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2)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

(3)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户外发生摔伤、磕伤或被尖锐物扎伤等情况其实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引起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

(4)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幼儿在形成良好习惯时,就自然而然的减少了伤害的发生。

(5)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生活能告诉幼儿很多事,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幼儿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告诉他们道理,远远强于在日常教学中的条条框框。

(6)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这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2 加强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幼儿园新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那怎样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得到安全的保护和良好的发展呢?通过总结教育工作经验,得到了下列的一些结论。

老师和家长老是担心孩子这儿摔了,那儿碰了,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大包揽。因而导致幼儿胆小,自立和自我保护能力差。所以我们与其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他们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但减轻了我们负担,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早晨幼儿入园时就检查幼儿所带的物品,对于小针、弹球、小刀、珠子等要及时没收,并告诉幼儿这些玩起来是特别危险的。排查一切不安全隐患,确保幼儿在园的安全。

外出活动时,要求幼儿有秩序的排队行走,不推也不挤,上下楼梯更要注意,一步一步稳当的行走,出去后听本班老师的口令,不要走失自己;在玩大型玩具时,按老师的要求去玩,不攀登大型玩具,不抢着玩,做游戏是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做各种危险的动作,游戏活动结束后要立即归队。

入厕时,让他们按顺序分组排便,洗手,不玩水,不做危险动作,不推不挤小朋友。地面湿滑让幼儿慢慢行走,教师看护,确保幼儿的安全。

在下午离园时,家长没来不能离开座位,陌生人接不能走,更不能一个人独自跑出活动室,走时要向老师说“再见”。

幼儿只要了解了各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了解了这些安全规则,那么,幼儿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就容易多了。

2.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起步阶段,有个好的开始能减少孩子在以后生活过程中走的弯路。所以心理健康对幼儿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2.1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了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为幼儿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充分发展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主要包括:

(1)创造一个能激发积极社会情感的充满爱心和关切的环境。 在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2)创造一个能调动和发挥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要在不背离点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

(3)创造一个能发展幼儿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纳的环境。 自尊感是自我评价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情感和决心。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

2.2 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方面协调培养。

(1)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各科教学都有其各自的教学特点和严格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

(2)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日常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3)渗透于家庭生活中。 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初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幼儿心理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家庭的作用,孩子的家庭的时间远长于在幼儿园的时间,这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方面。

篇5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如何关注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该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这五条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呢?我们不要忘记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备状态,将心理与社会适应这 两个重要内容作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当多的幼儿园中,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 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二是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 的极少;三是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不够。

三、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

四、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 已久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而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是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此同时,如何 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也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时下,在不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此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五、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减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为,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坚持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作、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但在具体操作中, 他们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而有些家庭对其子女一向采用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结果导致幼儿园中所教与家庭所教的冲突,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3.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幼儿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造成幼儿说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出现与事实不符时造成的说谎;另一 方面,是由于幼儿做错了事,怕受到处罚,或由于老师、家长对幼儿的过分严厉所致。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说谎问题应全面分析,区别对待。如因认知水平低所致,则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因过于严厉的要求所致 ,则为教育方面的问题,但这些都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儿园中,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幼儿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 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则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努力。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儿。

篇6

关键词:农村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家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174-03

当前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农村家长对孩子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教育孩子的能力欠缺,不能对孩子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施加积极的影响,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幼儿生活卫生习惯普遍较差,没有养成初步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遵守公共卫生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幼儿园这一关键期开始,家庭给予儿童的影响更多、更大,“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本研究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在研究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究家园合作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实施策略。

一、农村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内容与目标的确立

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目标与内容的确立,主要围绕《纲要》健康领域总目标,以本园幼儿健康行为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制订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同年龄班养成教育的内容体系以及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同时确定各年龄班的培养工作侧重点:小班重点教会简单的生活技能,提高生活卫生常识水平,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中班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生活技能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生活卫生常识水平,重点抓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在中班阶段初步形成;大班重点要坚持抓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巩固工作,防止认知和行为的脱节,避免出现生活卫生常识水平高而习惯差的现象,使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基本定型,并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教育目标和内容框架的构建以及养成教育课题活动内容系列的形成,为养成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策略

养成教育的培养策略从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展开研究,幼儿园着重于幼儿健康行为的建立、改变和巩固的教育模式的探究,家庭则是在幼儿园的指导下着重于以练习、巩固、优化、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合作模式的探究。

1.基于园本养成:搭建开放的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教育平台,培育健康的幼苗。

(1)明确养成教育的指导思想。既然将促进幼儿的健康作为最直接的目的,其教育过程就不应使幼儿感到压抑或受到伤害。成人的观念及教育方式关系到教育的成效,更关系到幼儿的幸福感,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时,要避免训斥、斥责、威吓等消极的教育方式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使幼儿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我们实施养成教育的前提和基本原则。

(2)构筑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途径。将习惯培养分解为三个步骤和顺序,即学习知识技能――复习巩固强化――逐步形成习惯,从不同途径让幼儿感知体验、加深理解、反复练习,把整个培养过程寓于各种形式的活动中,促使幼儿主动发展。

第一,集体教学――学习生活技能、汲取健康知识。集体教学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幼儿不太容易理解的健康常识、不太容易掌握或需要系统训练的健康行为技能等,只有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引导、启发幼儿探索、理解和掌握。集体教学包括专门设计的健康教学活动,也包括综合渗透于其他领域或学科的活动以及主题中的教学活动。

第二,游戏活动――复习巩固技能、促进习惯养成。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游戏的形式学习比其他形式更加有效,有益于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益于幼儿健康认知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对幼儿健康态度、行为习惯的改善和养成。我们充分利用各类游戏,寓教于乐,以达到复习巩固、促进习惯养成的目的。

第三,日常生活――练习动作技能、提高自理能力。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来园、盥洗、喝水、进餐、睡眠、离园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实施渗透的教育策略。具体做法是:①常规训练。制订园本《一日生活常规要求》,将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目标和内容分解到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用“常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幼儿每天从来园到离园的一天中的每个环节都有练习的机会。通过日复一日,经常性的重复行为练习,不断刺激幼儿大脑皮层,形成动力定型,促使幼儿以正确的行为方式逐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幼儿轻松自如、活泼愉快地生活在集体之中。②随机教育。在日常生活活动中,隐含着许多的教育时机,因此需要教师有灵敏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善于抓住、捕捉教育的时机,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促其积极练习,提高技能。我们要求老师们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处处有教育”,在与孩子交往中做个有心人,随时捕捉教育的良机。

第四,环境创设――增强多元互动、巩固健康行为,为幼儿营造一个丰富的、可感知的物质环境。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给幼儿正面积极地暗示,能有效激发幼儿的积极行为,起到支持和教育的作用,其效果往往比教师的直接说教更有效、更持久。通过创设温馨、有趣的墙饰,无声地激发幼儿的自主性,教育幼儿使其增强生活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促使幼儿改善健康态度、逐渐养成健康行为。此外,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尊重孩子们的意愿,重视孩子对自己发展的能动作用,让幼儿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满足孩子们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环境中物化教育目标,创设有趣的墙饰、标志和操作环境,使幼儿始终有兴趣地、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各项任务,从而在与环境、同伴、老师的相互作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

在长期的培养过程中,少不了成人的检查、督促,也避免不了严格要求或适度的批评教育。但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有时比物质环境的影响更为深刻。因此,我们始终积极构建健康的心理生活环境,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过程中,保教人员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营造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建立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在宽松、温馨的氛围中快乐地生活。在培养过程中,要求教师牢记:幼儿是一个有情感的整体的人,其情感直接影响认知的发展。

(3)探索多样化、科学的评价方式。要重视幼儿的养成教育评价,尝试评价标准的多维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不断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以凸显评价的发展,有效引导幼儿发展。

在一日生活的真实情境中观察记录幼儿的发展现状。在一日生活的真实情境中观察所获得的幼儿的行为表现是评价的重要依据,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情况,更加有效地收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行为发展的信息。我们的做法是:观察所有幼儿和个案观察相结合;以文字记录和图表记录相结合;分类记录典型的和非典型的行为;汇总多种观察资料来提高观察报告的可靠性;结合不同情况下的证据提高观察报告的效度。在这样多元、动态的评价中,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持续地观察和评估他们的发展潜能,不断地调整教育策略,调整环境和材料的适宜性,并给予适宜的支持,有效地引导幼儿发展。

通过阶段性评价了解幼儿在各阶段的发展情况。根据各年龄班的培养侧重点和各阶段的培养内容,建立相对应的阶段性幼儿发展评价方式,使得教师和家长能清晰的了解幼儿在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并依据评价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制定有效的教育手段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中班近期培养重点是良好的进餐习惯,教师设计了《进餐行为记录表》,并引导幼儿自我记录,通过自我评价方式帮助幼儿了解自己,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发展。记录表记录着每个孩子的发展方向,体现了良好习惯养成的成效。它既可以让大年龄幼儿运用自我记录的方法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自己的行为向着有益的方向发展,还可以使教师不断审视自己对幼儿的关注重点和评价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

(4)在总结性评价中检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总结性评价是对某项教育计划或方案结束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考核,而是通过评价了解幼儿是否在课题研究中有所获得、有所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审视自己的研究行为、管理者思考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在进行总结性评价时,我们用多种方式获取幼儿的发展信息,以使评价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有效性。除了相对集中的测评外,各年龄班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反馈问卷表还综合运用了以上所述的各类评价方法以及谈话法、作品分析法、档案评估法等,获取真实、有效的幼儿发展信息进行评价,从而验证课题研究的适宜性、有效性,最终检验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达成度。

2.夯实家庭根基:优化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家庭环境,家园合力夯实健康的基础。首先,为保证家园同步教育,围绕研究目标制定详尽的、操作性强的各年龄段家长工作计划,分阶段系统地指导家长在家庭里开展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家长工作计划的制定实施,使教师的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提高了针对性、有效性,同时确保了家园教育的整合性、同步性和交融性,提升了家园健康教育的效能。其次,为帮助家长优化育子环境,提高教育能力,我们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拓展家庭教育辅导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家长活动。

(1)完善家长会类型,强化辅导功能。完善家长会类型,充实家长会内涵。在原有的每学期一次家长会基础上补充增加了围绕课题实施而召开的不同类型、不同内涵的家长会,包括:以转变家长的健康教育观念、丰富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辅导型全体实验班家长会;以宣传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培养意义、内容和要求为主的辅导型分年龄班家长会;以了解孩子阶段性习惯养成情况为主的信息反馈型沙龙式家长座谈会;以交流家、园教育策略、教育经验教训为主的多元互动交融型经验交流会等。

(2)充实家园联系栏,提升辅导效能。基于农村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健康教育知识贫乏,我们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健康教育的知识,把每阶段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目标、内容和要求等粘贴在联系栏里,让家长了解,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例如培养小班幼儿保护牙齿的习惯,我们在联系栏里粘贴了《让孩子正确刷牙、习惯刷牙》的文字资料,从“从小刷牙,终身受益”到“牙刷、牙膏的选择”,“正确的刷牙方法”,“刷牙习惯培养要点”以及“孩子刷牙周记卡”全方位地指导家长在家庭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并配以正确刷牙方法的图示。

(3)开展示范性观摩活动,提高感性认识,学习教育技巧。为了让家长从整体上了解孩子的表现以及幼儿园开展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其感性认识,并从中领悟到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教育技巧,每学期分段开展各类示范性观摩活动,包括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生活活动,让家长观摩幼儿在园的生活流程和常规要求以及教师的教育方法。观摩活动前,先向家长介绍活动目的和完整的活动计划,并指导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观察,事后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参与精神,广泛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家长提出下阶段家庭教育的任务和要求,延续和巩固养成教育,以达到示范的目的。在幼儿园多渠道、多策略的帮助和指导下,家长们的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对良好生活卫生习惯重要性的认识与幼儿园渐趋一致。具体的做法有:

第一,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如有些家庭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把孩子的房间设计的美观、合理、舒适宜人,还仿照幼儿园的区角,为孩子创设了娃娃家、美工角,有的家长更新观念,为孩子提供了单独的小牙杯、小毛巾、洗手液等,还有的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专门添置了小床,让孩子学习独立就寝,从而促进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二,认真填写评价记录表,督促孩子反复练习。教师根据每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家庭记录表,指导家长们反复督促、训练孩子的行为。家长们主动认真地填写各类记录表,并检查督促孩子自我评价,及时反馈教育信息,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养成教育。

篇7

随着建国至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成就,国家与人民都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教育不再主要承担培养知识型人才,教授传授文化理论的职责,也不再只侧重于对小学,中学,大学阶段人的教育,而是倡导科学教育理念,教育内涵更加丰富,重视素质心理教育,同时对幼龄儿童的行为举止,自信心等心里世界,以及幼儿教育提高关注与展开研究。下面本文将简述幼儿教育的具体内涵以及当前幼儿教育中的弊病,并对于幼儿教育幼儿自信心培养策略给出建议。

关键词:

幼儿教育;自信心;尊重与鼓励;策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于幼儿教育的正确发展,以及幼儿自信心的培育与树立进行研究成为幼儿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幼儿教育

中国传统优秀典籍《三字经》中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自其中可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年儿童正处于思想意识,行为举止无意识,随性盲懂时期,自身没有独立有序的思想能力,更多的是模仿,外界人事物与社会对其的影响极大,因此对幼儿进行合理健康的教育启蒙极度重要。幼儿教育具体含义是指幼儿园等学校教育机构对幼儿集中整体进行启蒙,激发智力,解放天性;父母家人在平时生活家庭中严于律己,注重自身的行为举止,做好榜样,言传身教,在无形中教育影响幼儿的思想行为,做人道理。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首先是社会整体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幼儿教育制度不成熟。幼儿教育中形式趋于单一,内容比较单调,这对启发幼儿的智力与创造力作用不佳,同时也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树立与形成。其次,我国目前幼儿教育中对于幼儿的自信心培养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当今许多小学中学学生有自卑或者自负的心理与行为,其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幼儿教育对于学生自信心,自尊感的树立培育不恰当,从而影响了了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正确合理形成。除此之外,在针对幼儿的教育探讨中,幼儿工作者与幼儿父母家人的沟通不足,不能通力合作,研究出适合幼儿教育的较好形式。

二、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策略

自信心是一个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儿童三观形成的萌芽时期,同时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儿童自信心的不足与缺乏很容易引起或者发展导致成为一系列重大、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疾病,甚至极有可能对儿童以后人生的发展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人生轨迹偏离正常,心理人格走向扭曲,从而做出危害社会的恶性事件。纵观我国当下的一些大学生犯罪,科技犯罪等社会事件层出不穷,究其根源相当一部分的原因都得归咎于当下幼儿教育对幼儿自信心培养的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过度缺乏不足进而引发了许多对于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有害,而且危害国家与社会安全的潜在威胁的进一步爆发。为此,针对幼儿自信培养,国家、幼儿园、家庭这三方面都必须做出相应努力,团结协作,共同促进。

(一)幼儿园等学校尊重学生,培养儿童自信心

针对幼儿教育中儿童自信心缺乏的问题,幼儿园等学校与教师首先应当做出回应,给予相应的解决途径。对于儿童来说相当一部分的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自信心的培养。首先,幼儿园要从幼儿教育机制与整体意识层面都要了解到自信心培育的重要意义,并且积极付诸行动。其次,幼儿教师在平常课堂教学中要对幼儿一视同仁,对于所有的乖孩子或者捣蛋鬼都要给予口头鼓励与掌声激励的教育方法,帮助儿童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最后,在幼儿教育中要采取科学合理教学方法,全面兼顾每个幼儿,能够深入地与幼儿进行心理交流,不断丰富幼儿教育的形式,对于幼儿快乐健康的童年有积极意义。

(二)家庭父母重视日常生活的交流与鼓励

在幼儿教育中,来自家庭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父母亲作为陪伴幼儿同年的重要人员,其应当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自信心的树立肩负起重大的责任。真正的幼儿教育,家庭的参与必不可少。因此,父母家长不能够忽视日常生活的作用,要做好榜样与引导工作,在日常琐事的处理上,充分地尊重与信任幼儿,同时加强与儿童的交流沟通,切记要诚实守信,经常性地给予儿童精神上或者口头上的鼓励,让儿童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无形地自觉地培养起坚定的自信心。

(三)国家与政府要积极营造良好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幼儿时期处于心智正在发展健全的时期,是不断向外探索与寻求的阶段,因此很容易遭受外来世界与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判断力与心智尚未成熟,但却在懵懵懂懂,不自觉地毫无选择地探索学习,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纯洁的大的整体的社会环境,这就需要国家与政府的努力。为了幼儿教育中更好地进行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政府要大力地弘扬社会正能量,打击杜绝犯罪、违法等恶的发生,积极地营造良好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促使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对国家社会充满信心,进而树立自信心。

三、小结

综上所述,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幼儿教育的科学化,幼儿自信心培养应当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与重点目标,并且要改善幼儿的学校与家庭教育环境,让幼儿教育推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柴祢怡 单位: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

篇8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心理成长

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笔者深入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后发现,许多幼儿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极大地危害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危及下一代健康成长。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问题必须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内涵

1.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指心理健康的发展。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至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从心理健康本身来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能因为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为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从个体心理的发展来看,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变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从幼师毕业进入全新的人生,角色的巨变,工作生活的压力,加之现代社会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幼儿园特殊的工作环境,幼儿教师必然遭遇到和普通人一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这就需要重视幼儿教师健康心理的不断成长。

2.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也指幼儿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应该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对话——“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手段不是简单地应用教具组织一些活动,而是运用教师的语言、智慧、人格甚至整个心灵去工作。如何用一个心灵去影响另一个幼稚的心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幼儿教师充当着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组织者、模范的公民、家长的人等诸种角色,必须具备仁慈、体谅、耐心、爱心、热情、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公正、民主、合作、开朗、守纪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因此,作为一名专职的幼儿教师就需要专业心理素质的不断成长。

二、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重要意义

1.幼儿园教育效能受幼儿教师的职业心理素养的影响。第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积极情感的建立将显著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幼儿期儿童心理具有明显的无意性、情绪性、易受感染性等感性特征。儿童对学习、对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没有理性的价值判断。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来源于活动本身的生动趣味性,一是来源于对教师的情感依赖。幼儿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愿意接受她们的教育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若具有热情和蔼、活泼好动、民主体谅、可亲可敬等性格特征,将会提高幼儿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幼儿教师良好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效果。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幼儿,幼教工作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创造性和艰巨性。如何有效地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个性差异、发展的可能性,并有效地组织适合幼儿特点,为幼儿喜闻乐见,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教育活动,从而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维创造力、生动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组织沟通能力。研究证明,上述教师具备的心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成效。

第三,幼儿教师的价值观倾向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当幼儿教师认为教育工作有极大的价值,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成就感等时,才会对幼教工作尽已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幼儿教师树立起什么样的价值观,关系到幼教工作的成败。不同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影响着幼儿活动的质量。

2.幼儿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幼儿期儿童具有是非判断力差、好模仿、易受暗示等特点,这更加强了教师人格的影响作用。要幼儿好学,教师就应该有孜孜以求的精神;要幼儿赋有爱心,教师就必须关爱幼儿;要幼儿公正,教师就必须民主平等……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部无言的教科书。

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人数也较多。如果教师性情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固执偏激,动辄训斥等,都可能造成幼儿心理上的紧张和无所适从,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是保证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义务。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态,重视心理健康成长。

3.心理成长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作为普通人,幼儿教师也必然不例外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成长。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成长的策略

1.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成长。专业成长是指幼儿园教师从一名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常的专业成长途径一是通过幼儿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二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养。后者常采用的方法有观摩和分析优秀幼儿教师组织的幼儿教育活动、反思教学经验、行动研究等。而在这样的专业培训中,幼儿教师所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观察力、思维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公正民主、热情和蔼、进取上进等健全的人格特征也将会获得有效成长。因此,可通过专业成长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成长。

2.幼儿园构建教师心理健康的平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成长。造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幼儿教师工作实际,以及众多理论工作者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形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由幼教工作的特点决定。幼儿年龄小独立性差,生活各方面都需要悉心照料,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大。另外幼儿活泼好动自控力差,因而工作环境嘈杂。这些都极易造成幼儿教师身心疲惫。幼儿好动好奇带来的安全隐患,更易造成幼儿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是由竞争压力所造成。课程改革的深入,幼教体制的转型,职称的晋升,家长不断提出的高要求都使幼教领域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稍稍放松自我成长就会带来下岗、失业等严重的生存压力和自尊压力。

三是由幼儿园管理体制所决定。对教师管理评价时缺乏科学可行的管理机制:或是好教师差教师无法区别,只要带好幼儿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把教师当作“高级保姆”,教师缺乏成就感,没有上进心,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或是通过上课评比管理教师,幼儿教师常常处在比赛竞争的压力中,造成身心疲惫不堪。

因此,减轻幼儿教师心理压力,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成长,幼儿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幼儿园如何为幼儿教师构建一个心理健康的平台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情感管理。为幼儿教师创设一个心理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减轻工作量,提高教师待遇,给教师以人文关怀等都是有效措施。

二是赏识管理。支持、提升教师,促进幼儿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强竞争能力,降低心理压力。幼儿园应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发展机会,增强其业务能力,培养她们的自信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幼儿园园内教育和娱乐活动(不仅是上课比赛),激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是评价管理。管理者与教师建立客观、公正、鼓励进取的评价机制来调动每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并委婉善意地指出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使教师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及时调整工作进度、改变方法。

3.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心理维护。人们在对挫折、焦虑、抑郁等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应对既与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有关,更与自身的人格特征及主动调整、改善的能力有关。心理学家指出,乐观主义人格之所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生命中的危机和挑战,主要是由于乐观主义者应对问题的策略是采用了主动解决问题和恰当的情绪应对等积极的应对策略。因此,在教师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应对问题,形成健全人格,加强自我心理维护显得格外重要。

篇9

关键词:身心健康;自我保护;全面发展

健康的身体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大脑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物质基础。因此,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并求发展,首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现代幼儿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如果仍以过去的标准来衡量幼儿,以过去的方法来教育幼儿,就不能体现现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就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本文主要讨论在现代化发展的情况下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一代花朵。

1. 增强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1.1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本文对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出了下列的方法措施:

(1)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是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2)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

(3)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户外发生摔伤、磕伤或被尖锐物扎伤等情况其实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引起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

(4)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幼儿在形成良好习惯时,就自然而然的减少了伤害的生。

(5)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生活能告诉幼儿很多事,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幼儿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告诉他们道理,远远强于在日常教学中的条条框框。

(6)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这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2 加强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幼儿园新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那怎样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得到安全的保护和良好的发展呢?通过总结教育工作经验,得到了下列的一些结论。

老师和家长老是担心孩子这儿摔了,那儿碰了,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大包揽。因而导致幼儿胆小,自立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起步阶段,有个好的开始能减少孩子在以后生活过程中走的弯路。所以我们与其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他们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但减轻了我们负担,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早晨幼儿入园时就检查幼儿所带的物品,对于小针、弹球、小刀、珠子等要及时没收,并告诉幼儿这些玩起来是特别危险的。排查一切不安全隐患,确保幼儿在园的安全。

外出活动时,要求幼儿有秩序的排队行走,不推也不挤,上下楼梯更要注意,一步一步稳当的行走,出去后听本班老师的口令,不要走失自己;在玩大型玩具时,按老师的要求去玩,不攀登大型玩具,不抢着玩,做游戏是要遵守游戏规则,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知道,无论是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则善意的批评,学生阅读后,激起的是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因,获得是学好数学的信心。这种评价,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做各种危险的动作,游戏活动结束后要立即归队。

入厕时,让他们按顺序分组排便,洗手,不玩水,不做危险动作,不推不挤小朋友。地面湿滑让幼儿慢慢行走,教师看护,确保幼儿的安全。

在下午离园时,家长没来不能离开座位,陌生人接不能走,更不能一个人独自跑出活动室,走时要向老师说“再见”。

幼儿只要了解了各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了解了这些安全规则,那么,幼儿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就容易多了。

2.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起步阶段,有个好的开始能减少孩子在以后生活过程中走的弯路。所以心理健康对幼儿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2.1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了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为幼儿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充分发展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自尊感是自我评价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情感和决心。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正确率高,我就写上:“你今天的作业真让老师感到惊喜。”“老师批改你的作业,是一种享受。”看到这样的批语,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更用心去完成作业。

作业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激励,即使是对待学生的错误,也应用发展的眼光,激励、期待的态度去对待。对于后进学生的作业,虽然在正确率、字迹等方面并不完美,但是他们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我就这样写:“今天的作业你比以前进步多了,老师相信明天会更好。”“老师每天能看到前进中的你。”有些学生的解法比较新颖,思考方法与众不同,对于这些惊人之作,我就用欣赏激励的口吻写道: “你的解法真新颖,老师佩服你的聪明与才华。”“你总能给老师以惊奇。”看到这些话,学生似乎看到老师期待的目光,激励他去认真完成作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在幼儿面前慎用橫向比较。

2.2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方面协调培养。

(1)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各科教学都有其各自的教学特点和严格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

(2)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日常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3)渗透于家庭生活中

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初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幼儿心理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家庭的作用,孩子的家庭的时间远长于在幼儿园的时间,这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方面。

3 结语

篇10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幼儿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6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当前,全社会都在重视成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孩子的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没有心理的健康,身体的健康就失去了灵魂。同时,农村幼儿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农村幼儿园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及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目前,在幼涸暗目纬躺柚弥校并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教师尚未接受专门的心理教育培训,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心理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农村幼儿教师们对心理健康的知识是零星的,缺乏系统性,也缺乏相对固定的教育时间保证,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幼儿容易出现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师们很茫然,虽然想对孩子进行心理维护,却因相关知识的缺乏而无从下手。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却没能扎实地实行。

1.2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在平时的幼教工作中我发现由于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并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导致目前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不仅是在生理方面没有疾病或发育正常,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幼儿园教育是否恰当,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村幼儿园内,很多教师已经明白健康的新概念,并且也知道维护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理念上的重视并未化作行动上的体现。在幼教实践中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或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现象并不少见,她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健医生或专职心理教育者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不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保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1.3 家园教育的不同步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在的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呵呼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娇宠溺爱,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部分家长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环境不良,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如爱发脾气、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任性、退缩、易哭泣、过分敏感等。

2.对农村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 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因此,就要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多邀请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从理论层面上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情绪、性格、意志品质。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尽力给每个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等等。用爱心体察儿童的内心感受,及时帮助幼儿排除不良的情绪,缓解内在的心理压力;并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这些都是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

2.2 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一日教育活动中。

2.2.1 建立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根据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主要内容与途径,同时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教育技能技巧,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

2.2.2 在游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活动会让每位幼儿走到一起,对任性、孤僻的幼儿,教师可为他们创设趣味性强的、有针对性的集体合作活动,为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机。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游戏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

2.3 让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2.3.1 要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将一些日常生活的技能教会孩子,并不是包办孩子的一切。

2.3.2 父母要注重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这也是培养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前提。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由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即使在餐桌上的轻松话题,只要有人倾听、欣赏性地倾听,那都会让孩子深感家的温馨,这对其言语能力的锻炼乃至健康人格的发展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3.结束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农村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