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

篇1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

据统计,农村人口占全国比重较大,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但是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应运而生,相应的也出现了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例如,乡村建设质量与速度发展步不协调、目标不明确、管理规划不完善等问题在农村中浮现,阻碍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长[1]。从国家战略性角度思考,国内外学术界对美丽乡村建设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及发展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美丽乡村的概念内涵

乡村是集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多方面因素汇集的一个整体, 是人类从古至今经过发展形成的产物。从广义上来说,乡村是一个地域范围,将乡村的特质展现的淋漓尽致,可称之为乡村地域,主要是以农耕为主、具有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的历史古镇也属于乡村领域。“美丽乡村”建设是“十一五”期间为新农村建设加速发展而提出的,可提升新农村建设质量。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这成为“美丽乡村”的最高目标,其深层内涵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美丽乡村”中所强调的“美丽”,可归纳为乡村的环境优美、经济富美、景色秀美、民风淳美[2]。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体现在生态、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一个表现,它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概念,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结合的,在促进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建立一个对农村居民有利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等而努力,是一项以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为目的的建设。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解读和执行方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过程。在政策执行中会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最终的执行是否能够顺利,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均取决于是否得到大众的支持与赞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政策执行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一些村庄对建设的政策方面理解的不够全面,从而找不到可实施的方案,使美丽乡村建设进度缓慢,影响其发展。

(二)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其文化层次的高低对乡村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决定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但是我国乡村建设的文化培育还是有些欠缺,应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乡村文化娱乐胜过,对乡村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统筹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走现代农业之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点,因为乡村居民的收入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四)民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民主管理意识在乡村中长久发展,但是在某些时间点、某些方面,在村务管理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像基层组织职能发挥不够全面从而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导致村民产生误解和猜测。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应扩大基础设施的服务范围、领域和对象来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成果转化水平,要积极指引企业、科研单位、甚至个人参与到科技创新中,不断激发群众创新能力[3]。可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将松散的农户团结起来,提升村民抵抗风险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乡村形成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建设一个比较全面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还要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建设美丽乡村应有的内容。实现村民自制目标,因地制宜,不断尝试制度创新,同时将现有规章制度、监督检查执行到位。可选择个别乡镇来尝试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到村到户,通过奖惩手段引导、调动、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模式研究

“产业发展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江苏省永联村。永联村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耕地资源贫乏,曾经被称为 “江苏最穷最小村庄”。永联村为解决全村村民的温饱问题,搞集体经济,经过多种尝试,敏锐地抓住轧钢这个行业,实现了永联村经济上跨越式的发展。“生态保护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浙江省高家堂村。该村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山区村。努力打造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乡村,该村依靠丰富的竹林资源建设生态型高效毛竹林现代园,规模化养殖竹林鸡,成立竹笋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使本村具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文化传承型模式”以代表的是河南省平乐村。该村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依靠着“洛阳牡丹甲天下”这一文化背景,以牡丹画为龙头产业,形成书画展览、书画装裱、书画培训、牡丹观赏等一条龙服务体系,不仅提高了农民收人,也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休闲旅游型模式”以代表的是贵州省的纳灰村,该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贵州地区主要的产粮区。依靠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了集特色农业、特色花卉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公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也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整治型模式”以代表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红岩村。该地区典型的山区地貌,早期非常贫困。红岩村坚持走“养殖-沼气-种植”农业循环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富裕生态家园”之路,同时开展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的连片环境整治,加强污染治理。红岩村以科技农业生产为龙头,逐步拓展了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型模式的范本。

五、结论

总结纵观多年来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学者们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开展了有价值的研究,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不同地域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策和发展模式并揭示了各乡村模式的成因、特征及其影响,探讨了中国乡村建设的道路模式,为推进中国乡村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但目前乡村建设的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是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重视的多是地域的个性差异,而对其形成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少;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多局限于乡村发展某一方面的内容或特征,而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三是对乡村建设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环境资源、旅游文化方面,较少揭示乡村建设中其他影响因素。今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应加强对美丽乡村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性研究,从而提高美丽乡村研究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作用。(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 何东升.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 延边党校学报,2015,06:52-54.

篇2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美丽中国首次被列入“十三五”规划中,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城镇和农村共同努力,美丽乡村的建设自然必不可少。所谓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是指我们应该遵循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安排,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美丽乡村,开发创新了多种发展模式,比如,浙江省安吉县的生态保护模式,福建省平和县的高效农业模式,都取得显著的效果,建设美丽乡村有效地带动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发展,真正地为人民谋福利。

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

河北省各地也加大力度来发展美丽乡村,以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馆陶县致力于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指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具有特色产业、文化底蕴、生态文明和其他功能的综合体系。馆陶县自2014年以来积极寻找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建设了粮画小镇、教育小镇、轴承小镇等一系列特色小镇,建设使当地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进当地休闲农业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粮画小镇寿东村采用“产业+文化+生态”的模式:产业建设,发展特色产业,让当地的粮艺公司带动人民进行粮画创作,发展粮画产业;文化建设村里随处可见反映现实,传播整正能量粮食画作,有微电影拍摄基地,建设文化广场,保留了村庄原始的感觉;生态建设,小镇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花草树木随处可见。粮画小镇重点发展当地的粮画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

瞿庄村是黄瓜销售额达到4亿元的黄瓜小镇,该地发展黄瓜产业,建立了旅游业,人们可以采摘黄瓜,还拥有着黄瓜博物馆,黄瓜食府等。除此之外,当地推进“一产带多村”,不仅瞿庄村发展起来,其邻近的十几个村子也依靠黄瓜产业富裕起来,黄瓜小镇是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旅游业为辅的特色小镇,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增收。

该县还注重对农民素质的培养,让农民接触新知识,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给农民宣传美丽乡村理念,观看成功案例,使农民产生美好的向往并为之奋斗。当地农民的思想理念达到一致,实践起来更具干劲,更有成效。

现存问题

打造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馆陶县通过特色小镇建设确实使美丽乡村建O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收入增加,当地产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但是馆陶县的特色小镇还不完善,还存在些问题。

特色小镇要以创新为重点,发展和引进新型的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素,馆陶小镇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美丽乡村在长期发展中会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

馆陶特色小镇的美丽乡村在建设中应该避免同质化,减少千村一面现象,学习粮画小镇,建设一村一面的特色小镇,增加吸引力。

馆陶特色小镇之前大多是贫困村,缺乏产业基础、资源稀缺,打造美丽乡村面临的阻碍多,特色小镇发展产业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引导,农民的自发性不够。馆陶小镇的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产业化水平低。比如浙江成熟完善的特色小镇是集产业、创新、服务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模式,而馆陶特色小镇相对单一,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不够延伸。

解决建议

特色小镇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发展和引进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小镇多运用互联网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金融产业等新兴行业。以此来提高特色小镇的智能化水平,美丽乡村建设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当地的特色资源,充分开发资源价值,注重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运用,每个地区文化都是与众不同,不可复制的,要注重文化的独特性,寻求差异化发展。

篇3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村落;街巷;景观改造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74

我国正处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重点时期,美丽乡村的建设改革直接影响到共同富裕的效率与质量,也牵动着全国亿万人的心,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特别是江浙地区,过去,江浙地区的开发由于过度依赖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地区由于过度开垦,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更是给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带来了许多灾难性的破坏,这是不利于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重新树立正确的美丽乡村建设观念,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着手去探索一个更加适合江浙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改造方案。

1 江浙地区美丽乡村改造现状

1.1 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现状

江浙地区位于我国的中南部,气候湿润,温度适宜,四季如春,非常适合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由于历史上一直是比较发达的地区,无论是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在我国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改革的不断落实,江浙地区的农村也相继开始发展各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一些地区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做起了绿色旅游生态环境之旅,打造属于自己的绿色旅游农业,通过品牌效益来提高经济收益,效果显著。一些地区的农业副产品丰富,通过农业产品自产自销等方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之路。当然,也有些地区本身具有一定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为当地的旅游相关行业创造了不错的收益。总的来看,我国江浙地区美丽乡村改造中的旅游产业链的发展可以用蓬勃发展来形容。

1.2 政策扶持与落实情况

有关国家政策的扶持情况,无论是国家的美丽乡村改造的专项基金的扶持还是当地政府的专项基金的扶持情况,整体效果良好。但是由于一些地区没有跟上美丽乡村改造的不发,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为了解决这部分相对比较落后的村落,希望相关政府能够出台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坚持人才引进与招商引资,在能够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做好美丽乡村改造的下一步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早日脱离贫困,促进共同富裕。

1.3 美丽乡村改造的发展前景

从江浙地区的美丽乡村改造现状来看,建设成果颇为显著,特别是一些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旅游规模的村落,最近几年来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产出与销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从前景上来看,许多地区的开发程度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和质量,后期的开发的潜力十分显著,以江苏地区为例,有十几个县市的村落即将或正在走自己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之路,一部分家庭也开始张罗着办起来农家乐来,接待城市中来乡村旅游游玩的游客,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城市的周边创造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从国家的角度上来看,通过美丽乡村改造,不但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素质与建设水平,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经济状况,促进贫困户脱贫,这也是为实现国家共同富裕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 美丽乡村改造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与难点

2.1 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不高

当前美丽乡村改造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多,其中基础建设程度不高可以说是当前改造过程中的头等问题。基础建设的水平制约了当地的医疗水平与教育水平的提高,由于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水平不高,也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质量,所以必须得到重视。

2.2 村民的整w素质与服务水平不高

村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也是较为重要的问题,尽管近些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人口的平均教育水平在逐步提升,但是距离城市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2.3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差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缺失不但影响到当地人口的生活质量与文化生活水平,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不可忽视。

2.4 绿化景观的整体品质较差

尽管农村的生态环境相比城市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许多农村不太重视绿化景观的整体品质,甚至一些地区的农村将生活垃圾随意摆放,不但容易滋生细菌更是造成了疾病的传播,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2.5 原始景观的保留程度不高

原始景观作为许多农村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力度尽管在这些年已经有所缓解,但是许多地区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破坏行为。一些即将消失的原始景观不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许多对现代的考古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重点保护的内容。

3 美丽乡村改造的思路

3.1 恢复原始景观,统一建筑风格

对于原始景观的保护工作一定要贯彻落实好,有必要的话还要对已经遭到破坏的原始景观进行修缮,做好维护和保养工作,做好一致性建设,统一建筑风格。

3.2 增强村民的民居空间设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标准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是发展优秀旅游业的前提,也是打造旅游品牌的保障。对于村民的民居的空间设置,要根据当地的政府部门与文化的基本要求进行,尽量统一,这样在后期的旅游发展中才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可以提高游客的认可度,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3.3 增强宣传力度,提高村民服务意识

强化宣传的力度,要多找寻新的宣传手段,不能拘泥于特定宣传手段,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进行旅游宣传,包括生态农业宣传与特色农家宴宣传等,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作,提高村民的服务意识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与义务,一旦村落形成了旅游产业链,每一个村庄的居民都有义务提高服务意识,共同促进村子的健康发展。

3.4 提高景观的一致性,增强环境氛围

景观的一致性不但可以给游客带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增强环境的氛围,带给城市游客一种特殊的生态享受,这也是促进生态旅游的重要手段。

4 浙江金华地区浦江县的美丽乡村改造情况

浙江金华地区浦江县政府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新村和旧村的融合和改造中,当地农民积极响应,根据政府的具体要求,主动实行旧村改造融合,建设起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旅游线路。部分村落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主动发展生态农业与相应的旅游业,特别是在最近两年,既为村子带来了持续的高额收益,又促进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全村的共同富裕。

5 总结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既取得了不错的阶段性成果和胜利,也存在着些许需要面改进的问题。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会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也会为村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希望产业工作者戒骄戒躁,做好风险抵御,提高防范意识,随时做好抓住机遇的准备,为老百姓谋福利,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军奎.美丽乡村建设中村落街巷景观改造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2]李越群.重庆市美丽乡村建设中地域性景观的保护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篇4

[关键词] 加快推进 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05-02

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为切实改善民生,确保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着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的思路,榕江县围绕“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容寨貌特色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还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对“如何加快推进榕江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问题进行认真调查和分析,现特作如下调研报告。

一、大力推进中的榕江美丽乡村建设概况

1. 自然条件与区域、文化优势。榕江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部,国土面积3315平方千米。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深切,中间地势低落,山地特色明显。全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超过310天,十分适宜居住、避暑休闲旅游。是苗族、侗族祖源地,生活着24个民族,主要以侗族、汉族、苗族、水族和瑶族为主体,少数民族占84.66 %。2008年国家文化部授予榕江县“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之乡”。拥有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B级景区、4个A级旅游村寨、5个B级旅游村寨和“都柳江精品线”、“古榕群”、“苗王庙”、“两汪超短裙苗族风情”、“晚寨琵琶歌”五个特色旅游品牌。

2. 基本格局和前期投入。根据《黔东南州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两高一场,两江一河一景”的具体要求,将车江1―5村作为榕江县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新建示范村,将四格、宰省、头塘、章鲁(车江四村)、寨头(车江五村)、荫塘(车江六村)、江边寨、晚寨、建卫、乌公、小丹江和空申等12个区域优势明显,民族风情浓郁,产业基础较好的自然村寨作为榕江县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推进村。她们在地理上南北相呼,东西相应,有连接成片,也有一枝独秀。目前围绕规划编制、摸底调查、拆迁安置、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宜,截止2013年上半年,示范村2013年计划投入11200万元,已完成投资7100万元。推进村2013年计划投入2983万元,已完成投资1996万元。

3. 主要做法和美丽乡村“雏形”。按照“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滚动发展、定工作量、定时间表、定责任人”的原则要求。(一)是加强组织,目标明确,稳步实施。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指挥长的建设指挥部,根据“黔东南新村组发[2013]4号”文件精神,确定了5个示范村,12个推进村,并已经完成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一期工程,示范村启动整体打造工程、新聚居点、景观步道、寨内游览步道、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建设等项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7100万元,完成工程进度35%。推进村主要以风貌整治项目为主,截止2013年6月,共计完成风貌整治提升1238户,完成投资1996万元。(二)是突出特色,扶持产业,努力做到“形神兼备”。“美丽乡村建设绝不能仅是涂脂抹粉”。“立足于因地制宜、分门别类、突出个性,根据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不同,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因此,榕江县拟在示范村大力扶持现代农业示范园观光、农家乐、民族工艺等项目的打造和建设,在推进村大力推进民族建筑、民族歌舞的建设和发展,以最终达到百姓受益,群众满意的目的。目前,已建成1个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和1个村刺绣作坊,扶持示范村20户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建设,推进建成村种养殖场累计6个、民族歌舞文艺队累计5个。建筑方面,以侗家鼓楼、风雨桥为招牌,辅以吊脚楼点缀其间,现代建筑与侗家木楼完美结合,得宜居和美观为一体,山山水水之间,独有一道亮丽风景。

二、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 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老百姓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是目前,农民群众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到农民的东西就开口要钱,甚至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严重影响了建设进度。

2. 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整合难度大。由于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时间紧,任务重是不言而喻的,至于资金投入,我县虽高度重视,但毕竟财力有限,在投入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完成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的重任务。

3. 规划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无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虽然我县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尽量地精心规划,努力寻找一种既体现乡土特色,又禁得起历史验证的风格和模式,但许多地方还是不尽如人意,比如基础设施怎样才能体现其最大化作用,基础设施怎样才能融入地方特色等问题都还需要实践的验证。同时,由于榕江县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相关机制都还未曾形成,尤其是长效机制,比如建设该如何立足长远,统筹发展,以及建设成型后又该如何科学管理等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4. 建设标准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榕江美丽乡村建设,除示范村外,大多还停留在拆迁整治,风貌提升,道路改造层面。但诸如民主管理、产业带动、和谐文明等事宜,还是摆在我们前进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难题。

三、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的思考

在推进榕江县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任面前,面对种种可见和潜在的问题,如何取长补短,因地制宜,走一条属于自己路,势在必行。就此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 大力提高群众思想认识。老百姓即是建设的主人,如果能够充分发挥百姓主人翁意识,那么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当下,我们仍未得到老百姓大力支持,跟他们的“不理解”是有很大关系的。工作中,应该通过村民大会、村干、宣传单、张贴告示、走村入户等方式,以服务的姿态,从思想上让老百姓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

2. 多元化投入。可学习先进,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群众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一)是整合项目资金。对所有支农项目梳理整合、分解安排,会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二)是财政“以奖代补”。以政府资金解决村庄建设前期启动资金问题,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推进较好、达到标准的实行以奖代补。(三)是争取上级支持。实行整体策划、分村包装,积极向国家和省、市申报建设项目。(四)是吸引社会资金。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投融资办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参与榕江美丽乡村建设。

3. 因地制宜、特色定位,在实践中推进科学管理。要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定位,除了要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外,有必要聘请专业的或者是从本土走出去的乡土人才参与其中,合力找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支点,提升高度。同时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走科学之路,形成长效机制,长足发展。

4. 狠抓产业强村,推动纵深发展。经济发展、生态发展、文明发展、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还是经济发展。(一)是考虑“做强一产业”。即利用各方资源,在美丽乡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新格局。(二)是扎稳根基,狠抓“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依托榕江独有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民族工艺、蔬菜水果,名贵药材产业,形成“人无我有”的优势。(三)是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以点带面,纵深发展。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示范园、香猪产业、小香鸡养殖、葛根种植等优势,采用“寄养+代销”、“公司+农户”等模式,带动周边,带动建设中的榕江美丽乡村的发展。(四)是统筹布局,协调“农林渔副”综合发展。注重发掘和发挥林业、渔业和副业在建设榕江美丽乡村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美丽乡村;现状;方法

中图分类号:S7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美丽乡村建设应当从各自的传统历史、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等特色出发,通过“缮民居、强公建、美景观”,着力向宜居、宜业、宜游目标迈进。首先,有效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通过对农村旧房立面改造和建筑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农村新居,让乡村民居成为一道风景。同时加强基本服务建设,让农民无论是进入城市,还是在农村生活,都可以共享现代化成果。其次,推进美丽乡村与农民增收的互联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农村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最后,依据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及特色物产,挖掘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寻找、发现、展示美丽乡村内在美,既美丽于“形”,又魅力于“心”。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为没有门票的景区,通过“细节”塑造由内向外的美,让历史建筑焕彩、让民间故事复活、让龙飞凤舞显灵、让地方剧种走红、让传统美食扬名。美丽乡村关键在于“美”得要像乡村。较之钢筋水泥,乡村的生长见诸田野,充满希望;较之人造园林,乡村的风景演绎大自然之美,天然去雕饰;较之现代知识,乡村里有乡土的箴言,乡村更贴近生命的本真,更懂得自然的谶语。千万不要用城市的视角去美化乡村。此外,注意美的差异性。美因差异而存在,美因传承而久远。美丽乡村是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还是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更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家园。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日益成为更多的人乐于前往的旅游目的地、流连忘返的心灵休憩地。

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

1、产业培育的效果不明显。通过一年的创建,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完善,村庄面貌进一步美化,农村群众的生活观念和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产业发展上,虽然有一些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村级工业平台、发展家庭工业,有效的推进了建设与发展的互促共进,但还未形成全面性的示范作用,农村产业的发展没有取得质的提升。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工作还处在开展初期,产业的培育还未有明显的成效,这也是我们下步工作的重点。

2、建设融资的渠道不够宽。当前,美丽乡村的建设资金主要靠县、镇、村与农民的投入,虽然有一部分民间资本的项目投入和上级部门的项目补助,但所占比例还不高。下步我们还要在拓展融资渠道上下功夫。一是向上争取省市对“三农”项目的财政补助;二是鼓励引导企业与所在村的合作共建,互利互惠;三是创新农村金融,引导金融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四是盘活农村资源(如土地),实现农村资源的整合优化。

3、品牌经营的力度不够大。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有形载体,更是我县今后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和主打品牌。从08年开展以来,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在如何利用品牌发展经济方面考虑的不多,力度不太,成效也不明显。

二、美丽乡村的发展策略——美化方法

1、要跳出三农,走一二三产联动之路。“三农”工作不是两张皮,我们的聚焦点不能停留在狭窄的“农”字上,兴奋点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村”字上,不能搞内循环,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抓“三农”工作。如果就“三农”谈“三农”、就“三农”抓“三农”,必然走进误区。大家要深刻认识到,全县本身就是一个大农村,我们现在抓发展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我们要奋斗,说到底也是解决“三农”问题。过去多年的实践证明,“三农”工作仅靠内生拉动是缓慢的、有限的,也不可能有很大的成效,必须依靠外源带动。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区域化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把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作为“三农”工作的动力和引擎。在“三农”发展总体趋势把握上,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工”与“农”、“城”与“村”根本不对立、不矛盾,这两者是互融互促的统一体。递铺从一条街发展到现在有一定规模的县城,从根本上解决了“三农”问题,农民实现非农化、市民化。山区竹农的富裕,靠的是竹产业的培育、开发和经营。大溪农家乐,起步靠的是天荒坪电站。必须坚定不移抓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分工分业分化,进而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并最终富裕农民;必须坚定不移强城镇,大力培育中心镇、重点镇和中心村,提升产业、人口和资源的集聚度,促进生产力优化布局。

2、要立足特色,走整体品牌经营之路。从我国的乡村现状来看,我们的“三农”问题,不算穷,也不算富,而是很有特色,农民生活总体小康、农业生产进步明显、农村生态普遍良好。农民收入全省中等偏上,产业发展比较协调,城乡差别比较小,生态特色优势明显。细化到每一个乡镇、行政村,村容、村貌、村风、文化、产业等个性特色也很鲜明。品牌是一个地区产品认知度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我们抓“三农”工作,一定要有经营品牌的思维和理念,把特色放大,让特色铸就品牌,让品牌形成生产力。去年农村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要打造长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这就是一个区域品牌。其中有很多文章可做,如我们的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了笋、茶、桑、畜禽等多个系列产品,有些还很有名气,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品质问题。另外,我们有些村民间文化、物产文化、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就要研究这些文化品牌树立的问题。还有农家乐、无蚊村、书画村、花卉苗木村、手工艺品村、劳动竞赛体育村等,都大有潜力可挖,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

3、要突出重点,走提升村级经济实力之路。我们要突破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三强”:一要强组织。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从思想、队伍、作风、制度等方面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前,要顺利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村级组织建设的一个大动作,务必要“顺”。要严格依法推进,按照“精干高效”要求选优配强村干部队伍,夯实提升村级组织,表现好的要留下来,年轻优秀的要充实进去,真正换出干劲、换出激情,选出凝聚力、选出战斗力,各乡镇党委要加强领导。要抓紧落实关心关爱村干部的工作机制,在生活上关心,如村两委主职干部养老保险、在职干部工伤医疗保险、长期担任并正常退职村两委主职干部定额补助和村两委主职干部报酬实行县里统筹;在政治上关爱,如继续从优秀村干部中录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各类评先评优要向农村干部适当倾斜等。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完成后,要引导村两委班子对照“双带双创”承诺,进一步理清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路,集中精力落实创建举措。村干部要带头示范,书记抓班子,班子带村组,村组联百姓,百姓齐创业。二要强设施。加大农田水利林业等公共设施投入,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尤其要充分吸取雪灾教训,举一反三,抓好事关农村安全的山塘、水库、道路、防火带等建设。三要强实力。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新路子,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生产服务、管理协调、资产积累、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职能。村级班子要研究相应办法,增加资产性收入和财产性积累。

4、要调动主体,走共建共享和谐之路。农民主体作用强不强,事关新农村建设得好不好。大家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动农民主体还不够,突出表现在农民自主创业精神还不强,直接制约着农民增收空间,特别是农民转移就业难度在不断加大,中老年农民、低文化素质劳动力就业难和低收入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要坚持依靠农民群众,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创业活力,推进广泛充分创业,引导农民由单个领域创业转为广阔空间创业、由一部分人率先创业转为全体全面创业。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农民创业搭建平台、优化环境,做好引导、支持、帮扶和服务工作。

三、结语

我们要高度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真诚关心、真情帮助农村弱势群体,实施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验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共同打造“美丽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张阳.美丽乡村新模式管理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

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美丽乡村;问题;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很早就对此决策发表过论述,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1生态文明意识有限。从国家环保部调查研究全国生态文明意识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国内老百姓掌握的相关生态文明知识极为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文明行为并不关注。政府行为是公众很大程度形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实际决定因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较强的依赖政府行为。在大多数的地方,这种现象极为普遍,实际上,很多干部和群众还没有正确的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办法真正让他们在生活中做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能用实际行动对环境进行保护。

1.2规划水平不足。科学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活动的最重要工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小组规划与科学规律并不能吻合,规划内容还处于极为肤浅状态,对实际的发展需要不能达到满足,设计内容深度不足,此外整合不到位的状况在一些农村项目中也存在,对实际条件情况过分追求,把量力而为作为工作的唯一着重点,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思考和改进农村发展建设上办法不多,在建设内容上不科学性极为严重,从而对建设美丽乡村水平造成极大的影响。

1.3资金整合力度有限。目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短缺,资金整合力度不够,仅靠上级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但是有些地方投入单纯依靠有限的地方财政,这导致项目资金整合难度增加,工作推进不力。同时,大多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加上农民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收入水平,自有资金有限,这也是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难度增加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些示范点建设水平的提升,距离建设美丽乡村目标很远,与具体的建设标准形成很大的差距。

2对策

2.1以生态文明引领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地方政府应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贯穿于整个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容整洁是乡村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乡村的主要标志。实现村容整洁,需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村民居住环境,解决农村道路、污水治理、人畜饮水、信息、卫生等民生问题,真正的造福于村民。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应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地方政府应重视构建农村生态文化氛围,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2.2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导向性作用。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全局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着眼点,把城乡一体化的实际需要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把绿色环保作为建设新型社会的重点内容,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地方政府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做到统筹规划,要注意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地方优势,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符号和民俗气息,规划要因地制宜,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把中长期的规划和近期的工作目标科学、有机结合,量力而行,不能顾此失彼,贪大求快,讲求实际成效。

2.3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支撑。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则村庄建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才能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动力,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刷刷墙,换一下屋顶,更重要的是要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提升乡村魅力,可以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特点,引导农民大力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抓好地域农业品牌建设,为农业生产品牌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农民投身创业,增强农民群众良好的品牌意识,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彰显农业绿色环保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各地实践证明,发展生态游、农家乐是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有效抓手。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兴文明本质上就是兴生态,而生态的衰亡实质就是文明走向衰亡。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观念,这是建设美丽乡村充满良好性与积极向上性的前提条件,并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美丽乡村 农家乐 休闲旅游 云南

“美丽乡村”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1]它以国家政策做导向,政府财政为支撑,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云南村镇数量众多,挖掘适合“美丽乡村”建设视角下的农家乐发展对策是激活云南生态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云南农家乐的发展现状

伴随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节假日到农村休闲放松、体验乡土气息,这为农家乐的经营夯实了市场根基。近年来云南省农家乐的规模将近2万户,一些经营户依托自身优势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经营模式,初步形成了田园风光欣赏、农事参与感悟、古村落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体验等类型的农家乐。例如,“普洱茶马阁”农家乐结合了普洱浓厚茶文化特色,开发了一系列以茶为主,多种休闲方式共存的新型模式,并荣膺2013“普洱市特色农家乐”。可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云南农家乐基本适应了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潜力较大。然而,云南农家乐的综合竞争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多数农家乐经营依然停留在“菜地、鱼塘、农家饭”等传统层面,发展模式单一、经营地点分散、卖点不鲜明,相对于餐饮业而言差异性偏少,同时也游离于旅游业与农业之间。此外,云南农家乐经营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阻碍了农家乐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和谐快速的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也背道而驰。

二、“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云南农家乐运作问题及其剖析

“美丽乡村”的核心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与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总体构思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依托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腾飞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是提升农村经济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然而现阶段,农家乐运营状况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存在颇多差距。

(一)生产经营粗放,发展协调不足

以往农家乐的发展多属于自发性的经营行为。一是农家乐生产运作较为粗放,只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不注重资源的整合使用,不符合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思路;二是部分地区缺乏系统的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随意性强,环境净化、美化、绿化的协调性弱;三是基础设施与条件不健全,这与发展程度较高的农家乐相比,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与改善的空间还很大。

(二)经济水平较差,投入资金匮乏

云南大部分区域,由于受地理、环境、科技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薄弱。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严重等短板问题,约束了农家乐运经营的深度发展。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一些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境得不到及时的修复与改良,难以符合“美丽乡村”的客观要求;另外,资金的“瓶颈”也牵制了特色项目的开发,降低了经营活动的趣味性、差异性和目标市场的吸引力。

(三)文明观念欠缺,安全意识淡薄

新时期新型农民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不仅是适应农民、农村、农业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也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必然要求。[3]首先,一些地方性农家乐从业人员文明意识低,不重视服务过程的细节,影响了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培植;其次,较多农家乐的经营场所是老旧土木结构民房的“改造版”,存在电器线路老化、杂物堆积混乱、消防设备缺失等潜在的安全隐患;最后,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厨房操作间、消毒保鲜设备等的监管问题仍不到位,很难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利益诉求。

(四)环境境况不佳,资源浪费颇多

云南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彩云之南”的美誉,但也同样面临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农家乐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环境过载的问题,一些经营者环保意识淡漠,往往为实现短期的经济效益不惜涸泽而渔式的粗放开发;另一方面,部分农家乐还存在画地为牢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经营视角狭隘,不善于有效整合与利用外部的相关优势资源,导致资源的浪费现象,这在客观上弱化了产业的集聚程度,不利于核心竞争能力的打造。

(五)偏重家族经营,缺乏服务规范

目前,多数农家乐的运作采取家族式的管理办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抑制了规模与层次的提升。首先,参与主体多为家庭的成员或亲属,往往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技能;其次,经营管理者“特权”思想与个人主义根深蒂固,难以做到重大决策的集思广益,主观性强而客观性、科学性不足;再次,由于个体的培训投入有限,服务质量明显偏低,满足高层次、特色化的需求能力不足;最后,经营服务规范化程度欠缺,正面的口碑效应难以形成,间接影响了农家乐的经营状况。

三、契合“美丽乡村”的云南农家乐发展的对策

基于云南农家乐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视角探索引领农家乐未来发展的路径。

篇8

一、认真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1、组织了农粮、水利、交通、财政等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对2014年一事一议项目检查验收扫尾工作,及时拨付2014年项目结转资金,收集整理项目资料,按要求及时录入一事一议信息系统数据,做好迎接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绩效考评有关工作,在全市一事一议项目抽查验收评比中,我市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2、做好2015年一事一议项目申报工作。年初及时下发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通知,明确了申报原则:一是项目范围必须是村内户外大多数人受益的小型公益项目;二是投资小见效快,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项目;三是村民筹资筹劳积极性高的项目;四是2014年、2015年未安排项目的村优先。需要提交申报材料:如项目申请书、项目预算、实施前照片等。及时督促乡村召开村民会议、坚持民主议事,按照规范程序,搞好一事一议项目申报。目前全市已报一事一议项目295个,投资总额4500万元,申请奖补资金3000万元。为下一步筛选项目,提供了资料,项目批复、实施做好了充足准备。

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和传统村落保护前期工作

1、配合农工部制定好《市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稳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根据《财政部2015年对口支援市重点工作安排》,深入贯彻中央、省及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精准扶贫等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示范乡村,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制订实施方案。为下一步实施试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深入住建、环保、文化等部门一起,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前期调研、项目规划,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等相关工作。

三、统筹兼顾做好局里安排的其它各项工作

1、认真做好“三送”各项工作。按照市委“三送”办全覆盖要求,紧紧以“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为主要内容。多次深入“三送”联系点,与联系农户谈心交友,尽力帮助困难农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分别与各自的精准扶贫结对联系户,进行了沟通,取得共识,制订了脱贫计划,尽力帮助挂钩农户早日脱贫。

2、按照要求,及时做好《2015年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答复工作,圆满完成我科负责大柏、沙洲坝、拔英三个代表团所提涉及提案答复。

3、根据局里统一安排,及时做好其他临时办的各项工作。

上半年,我办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2015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工作进展慢,第一批项目尚未批复实施,没有达到上级要求。二是密溪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项目还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如果不抓紧话,在今年完成存在一定难度。

四、2015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各项工作。严格有关制度规定,坚持规范操作,促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强项目管理,建立滚动项目库。加强项目审批实施验收等环节监管,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加强资金监管,保障资金安全。健全项目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完善项目档案管理。按照民生工程要求,推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信息网上公示。

2、制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十三五”规划。根据〈〈省财政厅转发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在今年第三季度,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根据村庄人口布局变化趋势,统筹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需求与可能、重点投入与普遍受益的关系,研究制定好〈〈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十三五”规划〉〉,并按要求在10月30日前报省财政厅。

篇9

“美丽乡村” 建设有什么意义呢?

城镇化包括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全面的城镇化。云南特色城镇化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建设二者优势,将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使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到城镇化的成果,这是走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基本要求与必然选择。推进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来增强农村自我发展活力。

云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色”在于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结合。在发达地区的城镇要自上而下推动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要自下而上发展特色经济。当前广大农村与城镇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个背后核心的问题还是经济支撑、产业支撑、收入支撑的薄弱。“美丽乡村”建设就是要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在农村实现富足、体面、舒适的生活状态,真正实现农村城镇化。

如何建设好“美丽乡村”呢?

一是科学规划好“美丽乡村”。要按照科学规划、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体现特色的原则,统筹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协调和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分步建设实施。在规划编制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确保规划符合乡村实际、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二是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根据各自的资源构成和产业重点,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美丽乡村”发展必须突出特点、因地制宜,特别是要围绕“一村一品”来做文章、下功夫。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特色”二字上,充分依托各地特色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功能各异的乡村,形成特色突出、个性鲜明、风格独具、内涵丰富的乡村格局,如利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可以发展旅游经济。要充分利用乡村地理优势、气候优势、物种优势等条件,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通过现代生产经营组织方式,打造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全面提升乡村特色农业的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努力走出一条“美丽乡村”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是继承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精髓。“美丽乡村”建设应最大程度保留地方特色。一些乡村在发展建设的时候一味追求与城市接轨,反而丧失了最吸引人的地方,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对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特别要挖掘和弘扬传统人居文化、农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又要培育和发展现代文明,优化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建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党的“十”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云南作为“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加大建设“美丽乡村”的力度,就能够使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使乡村环境改善,使文化得以传承。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美丽乡村”就在眼前,“美丽云南”就在眼前,“美丽中国”就在眼前!

以此为序。

篇10

近日,义马市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传达贯彻三门峡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督查讲评会议精神,听取涉农办事处试点项目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回顾上半年义马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工作,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并对近期工作进行部署。

会议指出,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惠民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对于该市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加快富民强市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有关部门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明确任务、把握关键,点面结合、示范带动,促进各项工作快速推进、扎实开展。二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建设美丽乡村要抓住试点项目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项目规划编制申报三个重点,切实做到“规划先行”,搞好试点村规划设计,制定出科学、正确、符合义马实际的规划。两个涉农办事处要落实好项目实施的主体责任,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安排好其他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财政、审计部门要做好对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服务监管工作,城建部门要做好工程设计、质量监督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和透明度。发改、财政、城建、交通、农林、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三要加强领导、确保实效。各领导小组成员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好试点项目建设工作,在抓项目建设工作中,要认真落实半天工作法,敢于突破常规抓进度,求实求效抓落实,建设精品示范工程。同时,还要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与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教活动的成效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要在全市农村全面启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迅速行动,加大投入,健全机制,使该市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明显改善。要采取多种宣传方式,集中宣传美丽乡村和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意义、作用、经验和先进典型,切实把这一工程建设成民心工程。

会议还强调,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误”工作态度的重要载体,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关键,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推动义马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门峡市委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