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案例范文

时间:2023-03-18 22:1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叙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叙事案例

篇1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 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 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 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 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 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 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 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 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 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篇2

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节目中问一个小男孩:“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小男孩回答:“我想做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男孩想了想说:“我会告诉飞机上的乘客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先跳下去。”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却仍旧耐心地注视着小男孩,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时,小男孩眼中的热泪夺眶而出,随后的回答透露出孩童式的真挚:“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的!”看到这里,我想,倘若没有林克莱特的那份亲切、平和,那样耐心的倾听,在“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小男孩哪还有勇气说出人世间最善良、最纯真的话语?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盼,倾听就是爱。

案例背景

爱学生是教师崇高职业道德的体现,爱学生就必须做真诚的倾听者。然而,在学校里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为师者对话语权的“迷恋”导致教师对学生失去了耐心,教师总是居高临下地“肆意”言说,而要求学生“虔诚”地倾听;当学生说话时,或是主观地判断,或是粗暴地打断,或是偏颇地回应,总之,作为教师有着太多的理由不让学生把话说完。这样的交流,只有命令和服从,只有授予与接受,只有安排与执行,只有言说者对倾听者的“高压”,而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平等,没有自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便很难产生主动言说的欲望。于是,创新与锐气便在教师有意无意的忽略中远离了学生。

案例回放

一天,德育主任“送”来一个学生,我打量一下来人,哦,是小锐,高高的个子,文静,但情绪很激动,哭得像个泪人。前段时期我与他谈过心,他很有思想,和我也能说心里话。他见到我,哭得更厉害了,真让我领教了“委屈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了。德育主任交代说:小锐和班主任发生了争执,班主任被气得心脏不舒服正在保健室休息。小锐表示不想和班主任再说什么,也不想向德育处申辩什么,而只想和我说说心里话。“小锐你先坐下。”他顺从地坐在沙发上。“我很高兴你那么信任我,很愿意听你说说心里话,更愿意分担你的烦恼。”这时的小锐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他的心理防线被师生间的平等交谈所打破。如他所讲,从上学那天起,他是第一次坐着和老师说话,更何况是在副校长办公室和校领导这么谈话,他感受到我对他的尊重和关怀,他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我,以求得帮助和解释。我和他之间,没有居高临下的训导,没有必须“坦白”错误的逼迫,没有“指点迷津”的说教,我只作为忠实的听众在等待他诉说“委屈和抱冤”。于是由泣不成声、断断续续的喊,一直到心平气和地诉说的全过程,我都没有打断他,而是时而点头,静静地、耐心地倾听着,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渐渐展示在我的面前。繁重的学业压力,家长的殷殷期盼,希望得到教师关注的渴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不能自律的苦恼,尤其是不能和教师很好地沟通与交流的现状,使他陷入极度逆反的境地,甚至片面地把对教师的偏见与看法转达给了家长,导致家校沟通不畅,从而影响着他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今天和班主任的激烈争执是他对以上种种的宣泄。

小锐一股脑儿地将“委屈和抱冤”倒了出来,最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听完小锐的诉说,我们作了一次真诚的交流:“从你的诉说中我看到了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渴望,也看到了你丰富的内心世界:你需要教师的帮助和保护,你感到焦虑、愤怒和不满,你孤独、内向、自我保护能力弱,你特别希望改善与他人紧张、对立的关系,但是你缺乏与教师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当然,双方都缺乏倾听的能力……”小锐很感激我对他的理解与包容,更感激我能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听他诉说“委屈和抱冤”,并对自己当天的行为感到后悔,表示愿心平气和地去和老师沟通。事后,我找到他的班主任,将《林克莱特的故事》和“我与小锐的故事”讲给了她,她很受启发也有同感,并和小锐预约了谈话。现在,他们的关系很融洽,家校配合得也很好。

案例启示

教育需要交流,交流需要倾听。教育者常常在“说“,然而话说多了,便减少了听的机会;话说多了,便失去了新鲜多了老套,失去了信任多了猜疑,失去了亲密多了距离。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发现,教育工作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怀着一颗平和的心,走到学生中间静静地倾听;带着一份信任,用倾听抚平学生心中的委屈、愤怒和困惑。倾听,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自育能力。许多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还没有听学生把话说完,就喊一通、批一顿,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当教师在倾听中将理解、尊重和平等传达给学生时,学生述说的过程往往就变成了反思的过程。

篇3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同时也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它已经成为我院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C语言程序设计”不仅是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开端,而且与学生形成程序设计过程理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程序设计语言知识,培养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客观上,C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C语言牵涉到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不少初学者感到学习困难。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课程规定学时内讲解C语言的语法、语义以及这门语言方方面面的规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在授课时先讲语法规则,再举例讲解教材上或事先准备好的简短程序代码,一味“填鸭式”的灌输,而对学生而言,他们不但要在较短时间内记住大量琐碎的知识点,还要能灵活运用知识点,融会贯通,完成教师课堂上演示的例子或课后布置的作业,但因缺少真正的编程调试及实践环节,学生逐渐感觉到学习内容的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随时间而减退或消失,学习效果不好。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并探索了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来改善课堂教学,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与大家共勉。

2 “案例驱动”教学法的探索实践

2.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个逻辑性很强的课程,但多数学生在学起来时感到无从下手。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两点:

一方面,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中,绝大多数结构都基本相同,即在每一章介绍完概念后,提供一些例题解释相关概念的使用方法,并在章节结束后针对本章中出现的内容提供一些练习题。考试普遍采用单选、判断及简答等方式测试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从实际效果分析,这只测试了学生对各章节中的基本概念的记忆程度而非理解程度。

另一方面,在考试的压力下,特别是目前的应试考试中,学生更多注意的是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与老师指定的重点内容,对程序的系统概念没有真正地理解,特别是没有整体程序设计的思想。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考试中涉及的综合编程部分,学生的得分率很低。为了确保学生的课程通过率,教师在考试时尽可能将综合测试部分的比例压低或提供给学生统一的复习提纲,结果使学生在学习时一切围绕任课老师的讲授内容死记硬背,偏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轨道,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更无法形成良好的编程思想。

2.2 “案例驱动”教学思想的提出

我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教育目标着重于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C语言程序设

计”在应用型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而且往往在新生入学的第1学期开设,以便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为后续课程做铺垫。因此,强调实践性成为“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尤为重要的问题。为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知识灌输,能够在规定的学时内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其培养编程思想,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结合C语言的特点,反思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笔者提出“案例驱动”的教学思想。即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案例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老师指导、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案例的完成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编程思想的建立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的标准。

第一,所选案例往往具有真实性,一般在日常生活中能典型地反应教学内容。

第二,所选案例难易程度要适中。案例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过于复杂的案例,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难易适中的案例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深入进行,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案例要能覆盖多个知识点,以便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整合知识的目的。

2.3 “案例驱动”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实施

2.3.1学时调整及案例引入

为了体现精讲多练的原则并适时引入案例,我们首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学时作了重新编排:将原来的96学时调整为112学时,增加实践学时的比例,整个教学过程分两学期完成。

新生入学后第1学期的后8周完成前48学时内容的讲授,主要包括C语言基础语法知识(变量、常量)、简单的输入输出函数(scanf和printf)、三大结构、函数,并将这些知识点融汇于一个案例――计算器案例中。通过案例的分析及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快速理解C语言的基本概念并初步建立编程思想。

第2学期共16周的时间完成后64学时内容的讲授,包括数组、指针、结构体、链表等,并将这些知识点整合于一个具体典型的案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这一阶段的学习实践,让学生分别用数组、结构体、链表三种数据结构去实现任务目标,学生对C语言有更深一步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编程技能。

引入案例后,能够打破以往按照章节顺序授课的基本模式,教师可以按照不同的技能层次分学期讲授课程。这样使学生在不同的技能培养阶段,循序渐进地、稳步地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2.3.2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旨在通过教师课堂演示案例系统让学生分析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实现方法。案例分析体现了一种以“应用为目的、从实例出发”的教学思路,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愿望,它也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理论课部分我们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对案例的演示讲解,说明课堂内容,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数组这一章为例,在讲解数组之前,给学生演示用数组实现的案例――学生成绩管理系统1.0,在正确输入用户口令后,首先,进入系统的主菜单界面,如图1所示。通过主菜单,可以分别实现学生成绩的输入、输出、查询、排序等主要功能。演示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思考的同时引出知识点。其次,借助于PPT详细讲解每一个新知识点的主要语法及功能,并用每一个小程序代码具体说明讲解,让学生在小程序例子中理解消化新知识。再次,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将案例中的每一个功能模块单独选出来让学生分析,给出实现功能模块的主要思路。最后,回到PPT中,将整个案例中所用到的知识点分模块地进行汇总,例如,在进入系统时输入用户口令,需要用到字符数组及其相关函数。这样,每一个功能模块对应一个知识点,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也为后续的实践部分打下良好的基础。

2.3.3案例实现

“案例实现”是“案例驱动”教学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通过学生亲自编程来实现“案例分析”中提出的案例,真正地将知识点融入到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步的实现通常放在实践课上完成,我们在理论课的知识点讲解及“案例分析”结束后,紧接着安排实践课。根据案例涵盖知识点的多少及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实践课的学时,每一学时实践课实现一至两个功能模块。

在整个案例的实现过程中,对于比较简单的功能模块,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时地找不同的学生到教师机上进行简短的编程,或利用他的思路,让其他学生一起编码或思考。这样,教师一边引导教师机前的学生完成编程任务,一边在教室中监督其他学生动手实践并灵活答疑。对于比较难的功能模块,教师先将函数实现的流程图给学生,然后具体讲解并按照实际编程步骤,举例带领学生一起做同步训练。这样,教师能够在把握重点的同时控制进度,让学生保持连贯而清晰的学习思路。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往往在实践中将学生搭配分组,每组5~6名学生,民主选取一个编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为小组长,在老师讲解流程后,由小组长按照组员实际掌握的程度协调其成员完成整个案例,并向教师反映小组成员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评分记录。实践课结束提交所有的案例代码及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小组长对组员的反映情况及每位同学代码的完成程度给予适当的分数,与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最终得出既可以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体现学生动手编程能力的期末综合成绩。

3“案例驱动”教学法实施效果分析

按照以上的实施步骤,“案例驱动”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实践技能也普遍增强。以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式后的近两学期的期末考核情况为例,其成绩分布如图2所示。

4结束语

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非常广泛,各行各业需要不同层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在进行计算机教育中,应依据培养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每一个学习计算机知识特别是“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真正使“C语言”这门课程成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知识的基石。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特点,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供大家探讨,实践证明,教学效果显著。同时,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以求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仿,卢继勇.“启发式”教学方法与C语言教学[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1):50-60.

[2] 高秀娥. C语言教学方法探讨[J]. 中国教育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12):146.

[3] 张建珍. C语言教学方法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7(9):12-13.

[4] 郭芹. 对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教学的思考[J]. 中国科技信息,2008(1).

[5] 陈龙猛,王保桂,李吉忠,等. 大案例教学法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究[J]. 计算机教育,2008(5):59-6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ase-Driven” in C Programming Language Course

Chang Mei1, Li Ying-qiu1, Li Yong2

(1.Neusoft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Dalian 116023, China; 2.Binzhou University,Binzhou 256600, China)

篇4

关键词:数字校园;教务应用;成绩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09-03

一、教务应用系统建设概括

2009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理工附中)提出了《理工附中数字化校园方案》,在学校教师和管理者需求的推动下,学校数字校园从起步时运用率很低到目前全校范围内大规模使用,从开始只有一些简单功能到目前已经有20多个应用模块。我校数字校园现在已发展成为由资源库、教务应用、应用管理、周程通告、短信平台、微课社区、阅卷助手等应用模块构成的信息化平台。其中教务应用、应用管理等模块在数字校园建立初期就已经存在,而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数字校园的应用系统也在外在推动和内在需求的双重影响下不断发展完善。

二、教务应用系统中的子模块

教务应用系统中有:学籍管理、智能排课、成绩分析等子模块,这些子模块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学校教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子模块的功能也在日常教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下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相应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务应用系统中成绩分析模块的完善过程就充分体现了教务管理的需求,推动了应用模块的发展,进而提高了教务管理工作效率。

1.成绩分析模块

2013年之前教务应用系统中虽然有成绩分析子模块,但是该模块并没有被老师们使用。通过调查笔者及同事了解到:成绩分析模块是由提供数字校园平台技术的公司设计,该模块设计时并没有深入了解学校管理层、教师及学生的使用需求,仅仅提供了成绩录入保存、基本统计数据(平均分、优秀率等)两项功能。其中成绩录入保存功能在上级教育部门提供的成绩平台中已经存在,而统计数据又无法满足老师们的分析需求,导致该模块未被启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校陆云泉校长特别重视学生成绩的收集与分析,通过学生成绩的跟踪和分析可以了解学校教学的发展状况,进而可以研究制定改进措施改善教学现状。为此陆校长要求改进“成绩分析模块,提出了将教育统计中的z分数(标准分数――便于跟踪学生的成绩,对比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引入模块的需求。为了能够让成绩分析模块更好地为教学管理服务,笔者作为成绩分析模块改进的负责人广泛了解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需求,并对各种需求进行了分类整理,发现需求主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点:

(1)作为学生成绩档案管理的一部分,保存记录学生成绩,并为学生提供成绩证明;

(2)对当次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依据;

(3)跟踪分析历次考试成绩,了解教学发展状况,为学校制定、改进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4)操作简便,更易于表现分析结果。

为了能够将各种需求以科学的方式呈现、简便地操作使用,笔者参考了教育部门的中高考成绩分析,了解成绩分析的主要对象和方法;同时参阅了关于教育统计方面的书籍,了解如何运用专业的统计知识呈现,使得分析更具有科学性、更利于教师和管理层准确把握教学状况,精确定位;结合自己曾经作为年级主任对于成绩分析的经验以及使用各种软件的感受,设计了改进成绩分析模块的《理工附中数字校园平台成绩统计分析系统方案》。

如图1所示为该方案的设计框架,方案中详细提出了成绩统计分析的主体内容,其中基本统计量包括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低分率、标准差、z分数(或标准分:对z分数做线性变化)、最高分、最低分、极差等等。每一种统计量可以对班级、年级进行统计,在班级和年级统计量里面可以对部分量再进行分类统计,例如:对男女分类统计。每一种统计量不仅可以对单科进行统计,还可以根据需求选择部分科目总分统计,例如:统计主科总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总分情况,也可以统计全科总分。这些统计量中个性化的需求可以由老师自主选择生成,并且可以将个性化的选项按照需求进行排序,使得系统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和交互性。成绩分布图可以体现年级成绩的整体分布,利于整体把握教学状况。利用z分数折线图(或柱状图)可以跟踪学生或班级单科、多科及总体发展变化的趋势,z分数“雷达图”可以比较一次考试中学生各科发展是否均衡,如图2所示。

整个方案力求在设计上尽可能科学有效地实现老师和管理者的需求,在操作上具有交互性且简便易行,在信息呈现上通过图、表等直观表达形式表现统计数据。为了能够实现方案的设计想法,不断与提供数字校园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反复商讨确定方案的具体设计及相关实现细节。通过两年实践――意见反馈――调整改进――再实践的过程不断完善“成绩分析”模块,现已基本上实现方案中所设计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从一开始的不太关注转变为主动使用,并且不时地咨询一些统计量含义、模块使用的方法、如何看待图表等问题,不断地为我们提供改进的建议,促使我们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更为实用。

目前成绩分析模块不但减轻了老师们自己分析成绩的负担,而且还为老师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了证据,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考试情况的详细分析和历次成绩跟踪,让学生可以自我分析发现问题,从而自发改善学习状况。

2.学籍管理、智能排课等模块

在教务应用系统中不仅成绩分析模块是从学校需求出发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学籍管理、智能排课等其他模块的设计也满足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应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汇总使用者的反馈意见,调整需求,改善并简化操作,逐渐改变了相关管理模式,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改革继续深入进行着,例如全国高考改革、全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等项目的启动等将会给学校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都需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变化中的教育教学管理,我校结合改革方向继续研究我校自身的特点及需求,提出具有理工附色的改革方案,并依此提出具体的技术需求,优化并增加数字校园中的相关模块以服务于教育教学管理。

3.学生成长档案模块

在教务应用领域方面,我们准备在现有成绩分析模块的基础上搭建旨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学生成长档案模块,帮助教师、学生、家长全面评价学生。目前我校参加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工作,作为海淀区实验学校,可以学习评价学生不同方面的不同评价方法,借此更为科学有效地设计改进学生成长档案模块。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学生成长档案平台的设计方案。方案围绕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评价指标框架进行设计。方案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成长记录的内容、学生成长记录的呈现方式、成长档案积分、成长综合指数、诊断评价与建议五方面内容。

(1)成长记录主要包括:学生个人信息、个人愿景、学业水平、社会实践、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等;

(2)成长记录呈现方式借鉴各大社交网站的呈现方式,力求让学生喜欢使用,真正发挥其记录成长的作用;

(3)成长档案积分借助现有评价指标研究成果及我校经验给学生不同指标赋予积分,并换算成各分项指数;

(4)成长综合指数借助雷达图如图3所示,及折线所围成面积生成学生个人的成长综合指数S=(a1a2+aa+a3a+aa+aa+aa)sin;

(5)诊断评价与建议最终根据学生的各项指数、综合指数和档案具体内容形成评价,并给出建议以帮助学生综合发展。

通过与公司的产品设计人员深入沟通后,该方案的部分设想已经具有雏形,研发人员已经进入到软件的实现环节。未来我校将会局部进行试用,收集老师和学生的使用意见,根据这些反馈建议和国家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中不断取得的成果改进我校的学生成长档案模块,从而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为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案例教学;动手能力;实施过程

1.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但这类课程又是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

1.1教材特点

目前计算机程序设计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普遍的一个特点是,以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内容编排严谨规范,先讲理论,后讲例题。这一编排保证了教材在学术上的严谨性,但却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方面,多采用传统的方法,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系统地讲授,同时结合一些上机实践操作来巩固和熟悉课堂上所讲的一些知识点,这些常规的方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教材为目的,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学",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2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近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在200分左右,甚至有些降至160分,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上高职前接触、使用电脑的机会少,计算机文化基础更差,按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学生接受非常困难。在以往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既枯燥又无用,不如学习多媒体或网络的一些课程;有的学生是因为学习程序设计,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数学、英语基础,因而在学习程序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掌握应用计算机解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对计算机程序设计产生畏惧感,缺乏学习信心,就知难而退了。

2.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实践性、可视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应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熟练掌握实际编程技能。因此,如何在程序设计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的能力已成为高职高校计算机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运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2.1案例教学的目的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既要满足当前就业能力的需求,又要满足其就业的后续力提高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灌鸭式的方法传授知识,而应大力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来贯穿整个教学内容,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了高职教育的要求。

2.2案例的选择

目前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材大多数介绍知识点,举一些零散的例子来巩固。即使有些教材在最后综合的实践篇中介绍某些系统(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借阅系统等)的设计与源代码,但这些例子的源代码较长,篇幅较大,学生很难一次性看懂,因为程序长更使学生看不下去而放弃。再加上学生没有在图书馆工作的经历,不清楚图书管理的流程,所以对数据结构也不了解,所以这就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类似案例难度。因此,选择一个优秀的、符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案例教材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琳琅满目图书(教材)市场中,很难找到一本符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材,因此,可以组织有经验的教师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及要求自己编写校内自用教材来解决教材内容不足的问题。

自编教材中选用的教学案例应该考虑实用性、趣味性、一致性。同时案例的内容还要注意不能偏离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又要让学生熟悉及感兴趣。以本人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如:迷你计算器、石头剪子布游戏、猜数游戏、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这些案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接触的,比较熟悉,而且难度不大,所以学生在看到这些案例后,易于接受,会产生学习的欲望。

2.3案例教学具体实施

案例教学主要突出实际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的方法非常重要。以本人多年来的程序设计教学经验,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3.1上好第一堂课

以我院高职生为例。学生的基础较差,大多数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之前的高中阶段教学条件比较差,上高职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因此,对计算机课程的每一门课程,即陌生又好奇。所以在第一堂课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计算机编程,培养他们对编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重中之重。

首先,把有趣的案例运行演示,向学生介绍是用计算机语言来编写的。让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编写的各种应用程序有一个初步和全面的了解。其次,开始把案例中由浅入深的分解,溶入到各个知识内容的讲解和学习上。以C++为例,如刚开始可以“迷你计算器”为例,在输出界面上有提示的内容,如下图:

向学生提问:如何才能显示文字?从而引出标准输出、输入设备。即cout 和cin的应用。接着就学习cout 和cin的使用方法。即要显示“欢迎使用迷你计算机!”,在C++中应写成语句:cout

篇6

    为加快解决我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保证“安居工程”的顺利实施,现对出售安居住宅办理权属登记、买卖过户等手续作如下规定:

    一、建设单位出售安居住宅,须持有关证明(附件一)到房屋所在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办理权属登记手续。

    二、建设单位与住房困难户须持有关证明(附件二)到房屋所在区、县房地产交易管理部门办理买卖交易手续。

    (一)住房困难户所在单位从建设单位购买安居住宅后再出售给住房困难户的,先由住房困难户所在单位和建设单位签订买卖合同,再由住房困难户所在单位和住房困难户签订买卖合同。

    (二)住房困难户从建设单位按全额购买安居住宅的,由住房困难户和建设单位签订买卖合同。

    三、住房困难户办理买卖交易手续后,须按规定办理权属登记。

    (一)凡住房困难户从所在单位按当年市房改办公布的房改价格购房的,由房屋所在地房地产权属管理部门根据交易管理部门鉴证的买卖合同,按市房地局《关于1994年向职工个人出售公有住宅进行产权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京房产籍〔1994〕第622号)的有关规定办理权属登记手续。

    (二)凡住房困难户按高于购房当年房改成本价售房公式计算的应付房价款购房的,其所购住房的产权执行房改成本价产权规定,在权属证件附记中要注明当年出售公有住房每建筑平方米的成本价、所购住房的实际房价及交款日期。

    四、销售安居住宅建筑面积的计算,按《关于我市销售商品房有关测绘口径的通知》(京房办字〔1995〕第439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房屋买卖手续费及房屋登记费的收取。

    (一)建设单位将安居住宅出售给住房困难户所在单位,再由单位出售给住房困难户,两次交易并案办理。由建设单位和住房困难户分别按销售价格和购买价格的0.5%交纳房屋买卖手续费,住房困难户所在单位的房屋买卖手续费免收。

    (二)建设单位将安居住宅全额出售给住房困难户的,由住房困难户和建设单位各按房价的0.5%交纳房屋买卖手续费。

    (三)房屋登记费按每建筑平方米0.30元收取。

    六、凡属职工购房的,参照房改售房的办法由职工所在单位统一办理有关手续。

    以上各点,请遵照执行。

    附件:1.办理权属登记,建设单位须提交的证明

    2.办理交易手续须提供的证明

    附件一:

    办理权属登记,建设单位须提交的证明:

    ①工程开工许可证;

    ②工程质量竣工核验证书;

    ③土地权属证明、建设用地批准书;

    ④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⑤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⑥法人代表身份证明(法人代表身份证明、法人代表的授权委托书、被授权人的身份证明);

    ⑦市房地局对认定为安居工程范围用地暂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证明性文件。

    附件二:

    办理交易手续须提供的证明:

    1.建设单位须提供:房地产权属登记证明;

    2.住房困难户须提供的证明:

篇7

案例开发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在职前教师教育领域,案例开发应为案例教学服务,应关照师范生的特点,应实现教师教育共同体中一线教师、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三赢。

1为案例教学服务

教师职前教育中的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职业技能和班主任工作等。教育类课程是师范类院校的标志性课程,对于师范生意义重大,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以及提高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能力等。但是,目前教育类课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的问题。为克服教育类课程脱离教育实际的弊端,教师教育领域可以借鉴医学教育、法学教育和商业教育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成功教学实践,运用案例教学法来实现真实情境的模拟,缩短学生入职后的适应期限。

王少非认为,从目的看,当前实践中的案例开发有三种类型:指向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开发;指向于教学知识基础开发的案例开发和指向于教师反思的案例开发。教育类课程的案例开发应属于指向于案例教学的案例开发,其关注开发的成果———各种各样的案例。如若没有案例开发的过程,案例教学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2关照师范生的特点

师范生是案例开发的主要受益者,案例开发理应关照师范生的特点,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师范生的发展需求。师范生处于教师生涯发展的职前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论知识(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

师范生阶段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需要获得教育教学方面的技能技巧,初步培养教育教学机智。在职前教育阶段,技能课程的开设、教育见习与实习等可为师范生提供实践机会,但是,这些方式受各类因素的限制较大,很难保证其长效性和长期性。在教学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就可以随时为师范生提供“临床情境”,弥补技能课程和教育见习、实习的不足。

那么,教师发展哪个阶段的情境是师范生最需要的呢?根据教师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是职前教育中最适宜的案例素材。第一,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有助于师范生提前经历角色转换,在阅读、分析新任教师所面对的困境与冲突中,开始学习“像教师一样思考”。第二,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有助于师范生获得知识转型的机会,实现“理论知识的物质存在形式向心理存在形式的转化”。第三,新任教师教育叙事有助于师范生更加全面地看待教育教学工作,体会教育活动的复杂性。

3实现一线教师、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三赢

随着人们对职前教师教育领域教育实践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案例开发也应力求实现教师教育共同体中一线教师、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三赢。

第一,案例开发让一线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处于无声状态,他们默默地接受着所谓“专家学者”的指导,一味地迎合大众对教育的期望,这种生存状态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很艰难的。教师教育者应该尊重一线教师,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把这种心声形成案例,传达给师范生。

第二,案例开发促进教师教育者的发展。目前,大学中的大多数教师教育者缺乏一线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很难触及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真实问题。通过案例开发,教师教育者可以走近一线教师,聆听和感悟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真实现状、存在的问题。这一过程可以让教师教育者加深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更好地教授教育类相关课程,也可以促进教师教育者科研水平的提升,使他们更多地、更真实地研究中小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

第三,案例开发促进师范生的成长。教师教育课堂是为提升未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而开设的,用于教师教育课堂的案例都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本素材。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进入课堂后,师范生可以置身相对真实的教学场景,提高自身的“临床思维”,避免就理论学习理论的现象。

总之,案例开发加强了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使二者向着双赢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这种双赢也为师范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实现一线教师、教师教育者和师范生的“三赢”。

二教师职前教育中教育类课程案例开发的流程

新任教师的教育叙事是高师教育类课程适恰的案例来源,那么,基于新任教师教育叙事的案例开发模式也是高师教育类课程的一种适恰开发模式。根据以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叙事为素材的案例开发的特点,案例开发流程可分为六个步骤:确定备选主题;建构访谈问题并选择访谈对象;进行访谈;整理分析和评估访谈资料;形成案例并进行相关评鉴。

1确定备选主题

先有主题,再寻找故事,是教学案例开发的常见模式。教师职前教育中教育类课程的案例开发也可以遵循这种模式。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是有特定目的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养,提高其职业技能,因此,案例的主题必须与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主题相匹配。备选主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只有抓住这些备选主题,才能开发出适应时代需要和师范生需求的良好案例。由于目前关于教育类课程的知识内容的讨论还在进行,所以可以把以往教材都涉及到的内容作为备选主题。

2建构访谈问题并选择访谈对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构访谈问题是进入研究现场的前提工作,若做不好这项工作,就将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根据研究者对访谈结构的控制程度,访谈可分成三种类型:封闭型、开放型、半开放型。这三种类型也分别被称为“结构型”、“无结构型”和“半结构型”。收集案例素材的访谈提纲应为半结构型的,主要问题包括:在教学经验中是不是曾碰到过什么事件让您印象深刻?在当时,您是采取何种方式处理问题?这事件最后的结果是如何等。

在未进入研究现场前,无法预测研究对象的回答。进入研究现场后,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回答,随时进行提问。这些提问一般是涉及案例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对案例开发来说,拟定访谈提纲是一个较容易的过程,但是,研究者需要有一个预设的提纲,这个提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得详细的案例素材。

建构访谈问题和选择访谈对象可以同时进行。根据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访谈对象的选择一般采用目的性抽样,具体包括滚雪球或连锁式抽样;机遇式抽样;目的性随即抽样;方便抽样和综合式抽样等。各种抽样方法都具有优点与缺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具体的抽样方法。选择好访谈对象后,需要及时与他们联系,并把访谈提纲事先告知他们,接着就可以约请他们进行访谈了。

3进行访谈

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后,研究者就可以进入研究现场了,即开始访谈。这一环节是搜集案例素材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研究者一定要启发新任教师说出自己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的教育教学故事。

受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有些教师总是把事件描述得很简略。这时就需要访谈者运用头脑中事先预设的提纲,引导这些新任教师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丰富。也许有些老师想不出来让他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这就需要利用一些访谈技巧,如列举其他教师的相关事例。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要及时记录,并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追问,以便收集到最大量的一手信息。

4整理分析和评估访谈资料

收集案例素材的过程结束后,需要及时对案例素材进行整理与分析。整理即把收集到的素材以原貌的方式呈现出来;分析即通过对比确定开发案例时需要用到的材料;评估即通过各种途径确定案例素材的真实性。

整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问的过程,在整理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发现遗漏的信息,及时约请研究对象继续进行访谈,收集更加详细和丰富的信息;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预设自己写作案例时需要交代的事情,如何交代等问题;评估的过程是一个验证的过程,在验证的过程中要多方检验,力争获得最真实、有效的材料。

整理分析与评估案例素材是案例开发准备工作与写作案例工作的中间环节,这一环节具有双重意义。这一环节做好了,一方面可以让准备工作得到圆满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让案例写作工作更加顺利地开展。

5形成案例并进行相关评鉴

案例写作工作是整个案例开发的核心环节。为了写出良好的案例,首先需要确定案例的结构,案例的内容要素应包括“五W”(when、where、who、what、why),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展、行为与原因;案例的结构要素应包括标题、引言、背景、事件(问题)、反思与讨论和附录。

案例写好后,并不意味着案例开发工作就结束了。研究者还需要对案例进行修改。获得案例的反馈信息是进行修改的前提。这种反馈一方面来自案例使用的教师教育者,另一反面来自学生。在获得反馈信息中,可以问以下问题:针对教师教育者———案例内容能否符合您的教学与职前教师的需求?案例内容是否清晰易懂?案例内容文字是否有需修正之处?您觉得案例内容的讨论问题是否有助学生进行思考?进行案例教学时您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您觉得应如何改善;针对学生———案例内容是否清晰易懂?案例内容文字是否有需修正之处?你觉得案例内容的讨论问题是否能帮助你进行思考?你觉得教学过程的互动对你的思考有帮助吗?

经过各种反馈信息的验证,研究者再次修改后就可以形成案例定稿了。至此,案例开发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总之,我国个领域的案例开发工作都刚刚起步,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很多问题还有待专业学者和实践者去面对和解决。

参考文献

[1]Sykes, G. & Bird, T.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case idea[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1992(1).

[2]曹长德.合作式案例教学法的形成及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3-68.

[3]朱迪思·H·舒尔曼.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高熏芳.师资培育:教学案例的发展与应用策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篇8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的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以教育故事的形式,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教育应该做什么。一个完整的教育叙事研究要包括:主题事件;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如当时的所思所想,最后如何解决的;对整个事件的反思,从事物表面提炼出所蕴涵的深层次意义,从反思中建构新的思想或经验,也就是使主题事件所蕴涵的意义理论化。

教育叙事研究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它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该”的教育规则或“或然”的教育想象。它朴实、诚恳地向读者叙述“我”已经做了什么,而不是指手画脚地命令读者“应该”去做什么。教育叙事研究采用归纳而不是演绎的方式获得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信念。这种归纳的研究方式使叙事研究在提升相关的教育理论时显示出某种“扎根理论”的道路。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或所提供的文本等为“解释”的对象。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可以把教师带入创新的、发现的、反思的生活中,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反思,强化成功的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策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高。

由于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叙事文本缺乏深度描述和深度解释,研究过程的封闭性限制,研究者的主观倾向性太强,素材收集缺乏,研究成果受到质疑,因此,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有了一种新的取向――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它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是目前一些专家倡导的研究方法。

二、模式

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以博客为信息载体,将叙事报告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实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新发展。研究者可多方面收集资料,选择典型个案,反思后完成最初的教育叙事报告文本,然后把教育叙事报告传送到网上,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在线充当各种角色的网友在共享教育叙事报告时,可依据报告进行反思,然后将自己的意见或素材反馈给研究者。理论层次较高的专家学者则可通过对这些范例的理性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为研究者找出相应的理论支撑;一线教师则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为研究者提供更多原始素材和案例;学生也可以写下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别人身上的教育事件,反馈在网上……研究者认真总结分析各种反馈信息,修改教育叙事报告,再传到网上让大家共享,反馈信息给研究者……如此反复,最后由研究者撰写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一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三、优势

1.互动性增强,影响力扩大。以博客为平台的教育叙事研究要求研究者不仅与被研究者之间要有很好的互动,而且与各种角色的网友的互动也要充分,与后者的互动更为重要。与以书面为载体的教育叙事研究相比较,它的互动性明显大大增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与被研究者、各种角色的网友的交流产生思想碰撞,提高自身的素质,深化其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被研究者通过和研究者的互动对话,诉说真实的教育故事,使研究的结果能反映出教育规律。同时研究者予以理论的指导与建议,有助于被研究者的健康成长。各个以博客为平台进行相互交流影响的网友也在通过阅读教育叙事报告和其他人的留言,反思其要旨,总结其规律,当然他们也从中受益。

2.花费成本低,生产传播周期短。免费是当今许多博客托管网站的特点,任何研究者都可以通过申请免费的博客网站,构建属于自己的平台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在这个各种信息传输快速的便捷平台上,研究者收集了丰富的资料,省却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教育叙事报告的数字化,传播范围的全球化使得更多的各种角色的参与者更容易保存、流通、复制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的生产和传播的周期很短,可以做到以每分每秒的速度刷新。而以书籍、杂志、报纸为载体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一般以年、月、日为生产传播单位,还需要经过若干“守门人”的过滤,生产和传播的周期较长。

3.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生成过程,它突破了传统教育叙事研究封闭、静态的弊端。在一个开放的虚拟环境中,大家共享研究者提供的信息,相互交流并反馈意见或提供相关资料在博客上,研究者反思、修改叙事研究报告,再在博客上……最后动态地生成研究成果。网友的反馈留言信息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有利于研究者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研究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材料。研究者通过与专家学者交流和讨论,在他们的指导与帮助下深化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为案例找到准确的理论支撑。这种理论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

四、建议

基于博客的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同时它也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研究者要做好教育叙事研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理论基础的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大致包括后现论、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现象学和解释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等。从理论层面来讲,它需要研究者拥有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作为研究的后盾。教育领域的叙事研究必须基于多学科的理论视角,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专家认为:“要想做好叙事研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向伟大的作家学习’。”

2.善于观察,勤于记录。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教育事件的片段记录,它需要研究者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仔细观察与思考教育生活,抓住教育生活中出现的颇有教育意义的微妙的细节。要做好教育叙事研究,研究者随时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注视着自己身边的“小事”。同时研究者还要养成记录的习惯,最好在事件刚发生时就把它记录下来,以便保证故事的“原汁原味”,也便于后期的处理。

3.深刻反思,深度描写。有“深度描写”的教育叙事,描写的“深度”只取决于所描写的故事背后是否隐含了相关的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所以研究者要深刻思考该教育故事所蕴藏的理论思想,选择合适的叙事方式,将教育理论巧妙隐藏在自己所“描写”的教育叙事中。

4.注意交流与讨论。在生成原始叙事报告之前,研究者同时扮演着倾听者、提问者等角色,并通过其主观性立场与叙事者共同来建构故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双方彼此倾诉和聆听,互相交换意见进行磋商。研究者还要注意与网友的交流讨论,集中更多人的智慧,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篇9

近来学校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黄海潮的要求写教育教学案例,尤其是有效提问与有效教学案例。看了部分教师的教学案例之后,发现有一些案例的写作方法还没有掌握,有必要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问题:

较多教师的教学案例就是教案加分析。

什么是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应该是教学中的一个个案。是对单一的,典型的对象进行非完全的解剖分析。

特性是什么?

教学案例的第一个特性是具有典型性,是对个别的教学情节或者教学的事件或者教学的行为的剖析,需要剖析教师,剖析学生,剖析环境,剖析方法,剖析问题,剖析行为,剖析理念,剖析影响。是解剖“麻雀”式的,因为案例虽小,但也五脏俱全,案例就是这样。

教学案例的第二个特性是分析性。分析与反思有相同点但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需要进行理性思考,不同点是反思的角度常常单一化,甚至狭隘化,而分析要求将典型性的特性进行相对全面的分析。

第三点,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所谓真实,就是教学案例不是假想,不是预设,而是教学行为的真实再现,可以是实录,可以是回忆,但不能假设。既然是真实的,所以教学案例是优缺点的共同体,不一定是一堂有效教学的成功案例。尤其是有成功又有失败的案例,分析的可能性才更强。所以,案例的基本特性是以事实说话。

第四点,教学案例具有深入性。教学研究需要能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样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我在暑期培训讲座中提出的由“想”到“法”的过程,我认为就是案例的深入性过程。对自己的一个案例能深入地去“想”,在“想”之后产生了“法”,这样就能真切的进行分析。

第五点,教学案例具有多样性。所谓的多样性,一是分析的多样性,二是形式的多样性。分析的多样性,是指教学对象和被教育对象的不同,所以,案例的分析是多样的。形式的多样性,是我认为怎样写的关键。

怎么写?

一,叙事追踪法

叙事是这类案例的基本行文格式,追踪是案例叙事的一个过程性,资料性的再现。对一个学生,一种课型,一种文体,一种学法进行系列追踪。假期中在培训中听到的李迪就是这样的成功者。

二,课题研究法

确立研究的课题,在课题的统一引领下进行案例的筛选,然后进行综合的分析。有效提问中可以对课堂问题的确立数量进行研究,可以对问题的提出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对问题的呈现方式进行研究,可以对主次问题进行研究。 三,夹叙夹议法

案例分析在课堂案例的叙事过程中及时地进行插入性反思分析,一边叙述案例,一边进行理性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在课堂实录性案例中。

四,实录反思法

首先进行教学案例实录,在实录过程的最后进行理性反思。注意,不能变成教案加反思这样的形式。应该是课堂教学案例实录,然后进行教学案例的反思。 五,问题引入法

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思维的基本模式来进行写作。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思维的迟缓或者思维注意力的涣散等为问题,然后再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的探索,最后寻找出有效提问的基本路径。

篇10

    “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为了让教师有话可说,学校可以配合“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或称之为“研讨课制度”)。教师在课前以“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然后教师个人将自己的这节“公开课”(或称之为“研讨课”)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为“用钢笔录像”。在我们与中小学老师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师将这个过程总结为“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讨论——个人叙事”。

    但“用钢笔录像”只是教学叙事的第一个步骤,这个步骤使“教学叙事”仅仅落实为一份“课堂教学实录”。由于“课堂教学实录”很难反映教师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后所引起的“教学改进”与“教学重建”,所以,我们建议教师可以“夹叙夹议”,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考虑。在我们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中,有教师将这种“夹叙夹议”的方式称为“插入”或“涂抹”,即教师将自己对本节课的感想“插入”到课堂教学实录中,将自己对整个教育或相关教育理念的理解“涂抹”到相关的课堂教学实录中。

    之所以强调要配合学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公开课制度”,主要考虑到这两种制度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而且经过集体备课和公开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讨论中所发现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更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种“教学叙事”的方式同样适合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可分别称之为“德育叙事”、“管理叙事”。比如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中发生的某些学生生活事件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管理叙事”。如果教师针对某个教育事件做一些追踪研究,那么,这种“班级管理叙事”会显得更有价值。同样,这种叙事也适应于校本的行动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或叙事的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是:第一,“叙述”其实是一种行动方式,如果教师不行动,如果教师不改变自己的教学,教师就无话可说。第二,教师“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师参与教育研究不只是为了发表教育论文,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第三,对大学研究者而言,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最好是“听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