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空间设计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空间设计的特征

篇1

关键词:生产型实训基地;化工过程控制;职业岗位能力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办公厅在2009年5月公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之一即是石油化工与信息产业。以石油化工专用设备仪器及控制系统等为重点,推进信息装备自主化。辽宁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对于改造提升辽宁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自动化水平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通过与中石油、中石化等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针对石油化工行业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利用社会的物质与智力资源,扩大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能够满足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融教学、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产品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研发实训基地。

1.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实训基地按照“立足辽宁,面向全国,辐射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发展目标定位和“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行业特色,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服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遵循专业建设的本身规律,全力建设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具有化工行业特色、适应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且符合我校以培养辽宁老工业基地急需的具备化工过程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总体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创建科学、合理、优化的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研发实训基地的目标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及所培训对象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最优化训练。整合校内相应专业认识性实习实训、基础性实习实训、综合性实习实训等场所与资源,通过教学设计、生产要素连接,使其成为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服务)环境、工艺流程、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生产特征,体现现场生产(服务)过程、氛围与组织形态特征,教学过程与相关企业活动相对接的校内生产(服务)性实训基地。

在该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在自动化设备设计、老设备改造、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

2.实训基地特征分析

2.1特征

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研发实训基地依托学校资源,采取企业运行管理模式,力求做到6S管理,认真贯彻质量管理体系,基地内建立了各级管理制度,学生作为“员工”参与生产、管理、技术服务,老师扮演教学、指导、师傅的不同角色,已经形成了集教学、生产、科研、服务于一体的教学实体。实训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仪器设备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

2.2基地环境特征

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基地建设考虑到可持续发展,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型设备,而是参考石油化工类企业的实际生产设备,基地设备条件和新兴的化工企业基本相同,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遵循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3基地运行特征

基地本质上是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是学生在校期间零距离接触实际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的基地。基地管理过程采用人性化设计,结合学生特点和企业化管理的需求,实现产、学、研、教、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将企业产品资源引入教学。

基地可面向社会承揽过程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分析、制造、维护、维修等业务,全部工作过程严格执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以客户为关注核心,服务客户。

利用实训基地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实训服务,并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资格认证培训。

3.实施产(服)教研学一体式教学模式

3.1体现生产、服务内容与教学内容对接

根据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安排生产、服务内容,一年级学生基本技能学习:开设课程均为基础课程,需要具备基本焊接技术和电路分析能力;二年级学生学习了PROTEL、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等基础;三年级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能力,需进行生产管理技能提升,安排过程控制系统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学习。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职场体验”的训练岗位。“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将实习由模拟性训练转变成为在生产性现场“真刀真枪”练兵,大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对化工成套装备的运行管理、DCS控制以及对典型过程装备内部结构、维修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掌握相关的装置运行管理及设备维修技能和规范,使学生具备毕业后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

3.2基地生产、服务过程与学习过程对接

基地生产、服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第二阶段为综合技能训练阶段;第三阶段为创新能力训练阶段;第四阶段为实践能力训练阶段。教学过程从基本技能学习、工艺设计、管理提高三个层次入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管理技能,使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在相应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基地生产、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技术嵌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将实际应用的技术转移到教学中,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3.3基地生产、服务活动与教研活动的对接

通过“走出去”将企业“请进来”,在校内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为企业提供设计、技术支持、技术改进、生产加工等服务;在教学方面,以前安排到校外的生产实习实训,现在可以在校内完成,便于教学实训指导。

通过基地的生产、服务活动,不断加深了对企业的了解,也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不断加深,企业了解基地,基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不断促进学院教学科研活动的发展。

4.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

在学校原有的电工、过程控制和控制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和资源整合。扩建基于集散控制系统实验室和现场总线控制实验室,新建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基地以培养过程控制系统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等岗位所需技能为目标构建。通过扩建实训基地,使之既能满足教学要求,也能满足对外开展企业服务,组织大批量生产的需求。化工过程控制工程研发实训基地由过程控制系统实训中心、控制工程实训中心、智能仪表研发中心、电子产品研发中心等实训室(车间、设计室)组成,具体情况见图1。

在进行实训基地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优化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强化培养教师职业教育的能力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选派2~3人到国际化企业学习过程控制先进技术,到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树立先进教育理念,精通专业技能,提高专业建设能力,使他们在相应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既能够承担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又能主持教材开发和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⑴张彩霞,陈惠卿.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

357-359.

⑵李春华,赵杰,任思璟,等.构建自动化专业产学研结合体系的研究及探讨[J].价值工程,2012,(29). 252-

254.

⑶许素安,谢敏,黄艳岩,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自动化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6). 45-46.

篇2

关键词:公共空间;人文环境;多元化;设计原则

建筑与室内,是人类社会为自身生活所创造的人为的生息环境。每当一座建筑的形成,就会立即产生一个“新”的室外及室内生活的庞大肌体。现代建筑发展趋势明显的轨迹之一就是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室内空间最早使人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进一步的发展则使人脱离自然,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充满着人造产物。照理说,人类有意识地在自然环境中去营建人造环境,应该是较为理想和和谐的,但现实并非如此。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风格、流派相互并存,文化受到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价值观的倾斜,社会心态的失重,使人们的头脑逐渐发起烧来,把握不住自己。于是,诸多心态再也按捺不住,争先恐后纷纷展现出来:粗粮窝头与沙拉汉堡同时被奉到餐桌上:“小沈阳”与“西单女孩”并肩走入千家万户:清宫太监与“超女”、“快男”携手走进荧屏舞台:琉璃瓦与玻璃幕墙竞相在设计中争奇斗妍。似乎一派繁荣景象,似乎这就是人们津津乐道、喋喋不休的“多元化”繁荣局面。诚然,这是一种病态的文化现象。2009年“甲型H1N1”的肆虐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生存环境正在受到人类“善意”地摧残。折射到公共空间领域,这种人与环境形成的非良性循环也许正是我们所面临解决的课题。

一、公共空间是人与物的集合体

公共空间的概念,应该来自于其本身特有的人文环境形态,而不在于它的平面特点和立面装饰等。在这个环境里,不只是满足人的个人需求,还应满足人与人的交往对环境提出的各种要求,环境对人的行为规范以及满足作为一个集合体和审美对象的环境艺术系统对其提出的要求。公共空间所面临的服务对象涉及到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种族等。因此可以说,公共空间是社会化的行为场所,公共空间设计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如果把公共空间作为集合体,从家庭到城市之间就增添了一个中间层次的有机集合,公共空间室内环境应有条件达到这一点:除了每个家庭都有居室、庭院或小区作为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情外,也都可在公共空间这一集合体中体现实际交往的可能和融合的感觉,随时也肩负着城市空间的社会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公共空间设计作品被物化以后,它的精神相对于人而言是不变的,并对人的行为进行人性化的规范(由公共空间室内的使用功能需求而定),而限定出一系列的秩序,使人在一定的空间秩序中充分展现人性。美国贝幸铭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北京中国银行总行中庭空间,既有现代化设施满足功能要求,又不失人们的感情与自然的趣味;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融入了鲜明的地域文化;既是奇特的空间,又不失人的应有地位;既能安居一隅,又能广泛交往。在这里,人与具有社会特征的环境所形成的关系转化成一种良性的动态循环,室内环境气氛充满健康的勃勃生命力。

二、公共空间具有多元性格和个性特征

除了物质基础,公共空间在不同时期和地域的表现还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技术的以及个人的。公共空间的特点就在于它能为生活、娱乐、交往、文化等社会活动创造有组织的空间,而不同的公共空间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公共空间的功能一般对它的空间形态和气氛的表现具有作用,每个时期的公共空间的特点均反映在它的空间布局和组织之中,如餐饮空间、娱乐空间、观演空间、综合空间等都存在各自功能特征、风格样式和空间布局。因此,从功能的角度看,公共空间具有多元性。

可以说,公共空间本身是复杂的,但公共空间的表现最终都要通过形式语言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呈现出来。形式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下许多约定俗成的内容,人来自生活的感受各种各样,它反弹于公共空间的感情和理解自然也各不相同。对社会文化的见解,个人之间也会产生较大差异,而公共空间以形式的表达给人的感情特征首先来自生理,然后上升为心理,并产生感情的原型。这对于人来说本质上是相同的。“性相近,习相远也。”因此,人的性格、感情、品质可谓本同末异。对公共空间的感受和理解(包括伦理的、审美的)人人都有,只是由于生活习俗的不同而导致了差异性。公共空间也就随之产生不同的性格,来适应人和社会的各种不同要求,相应地形成了特有的公共空间文化和性格的多元化。

诚然,不同的公共空间具有不同的性格。现代购物中心室内需要人气、标新立异,购物路线清晰;博览建筑的室内空间则需要秩序、文化气息和安谧氛围。即使在同一类型建筑中,人们对其公共空间也有不同的要求,如都市酒店一般讲究华贵、富丽及对自然的渴求和奢望;而风景区的度假建筑空间,其室内则力图展现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和交流。因此,人们对公共空间的环境所怀的感情需求显然是人对自然的感情和人对人的感情。人们希望这两方面都能在公共空间中得到体现,而不被由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所“奴役”。这种对公共空间的不同需求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也就是说,公共空间作为从家庭到城市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必须建立于现代条件下的感情基础上,公共空间有条件达到这一点:除了家庭作为建立人与人的感情空间外,人与社会在这里又能有实际交往的可能和团聚的感觉。由此可见,公共空间设计首先要抓住其各自的个性特征,创造出诸如休闲性、娱乐性、展示性、观演性、纪念性、宗教性等不同气氛。

综上所述,尽管公共空间具有不同的性格和个性,但就人的角度来考虑,都应满足“社会人”的不同需求,这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出来的不变原则,是一个不变“常数”。因此,作为设计师必须寻找理解和感受公共空间的共同基础。

三、公共空间设计应遵循一定原则和秩序

实际上,设计师大部分时间是花在“变数”上,如物质上的限定、现场条件、空间处理、周边环境、材质选用、光的组织、陈设安排等。把握了可变数的实质,方能明确设计问题,但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对“常数”的应用。设计的结果应是“常数”与“变数”的结合。这个“常数”即是前述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设计原则。

用另一种方法认识这一原则应以动态和静态来观照。过去一些设计师常倾向于某种视觉注意力,设计时往往把公共空间看成静止的东西,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它的动态:人的动态、人与空间和环境的互动作用,而不是仅局限于静态

的表层装饰。原因如下:1、公共空间存在不同的性格和个性;2、人的感受是综合的,在设计中必须对视、听、触的效果加以考虑,以取得良好的空间效果;3、由于生活是连续不断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因此要求我们应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时尚潮流加以了解,充分利用那些已成为特征标志的自然抽象物和带有文脉意义的语言符号来创造为大众所关注的公共空间室内环境:4、考虑对传统的、有意义的文化进行继承,更应注重创造新的形式语言,使之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针对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公共空间设计不可忽视人文方面的要求,应关注文化的延续性文脉。由于文化的、哲学的和具体原因,人们就此倾向于将公共空间室内的设计元素与设计思想进行分离、割裂和支解,以便使之物化成为“公共环境”,仿佛公共空间就应被看成是环境中某种分离出来的东西。人们对室内设计思想进行“分离”、“割裂”的结果所剩下的片段,通常仅仅是一种审美的概念残存在室内环境中,而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人文方面大多被忽视,使介于设计思想和设计作品之间的歧义性(即形式的不适当表达)逐渐增强。

我们经历了从现代设计运动以来的各种思潮,勒・柯布西耶的抒情表意、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晚期现代派的局部夸张、后现代的讥讽嘲弄以及现今对工业技术能力的迷恋等等,这些不同的思想,也许为我们设计思维的开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环境不断改变,沧海桑田,而人自身的本质却变化较少。人有一种基本的、共通的东西(即人性)在延续,在设计中,应致力于把这些基本的室内诸要素转化为符合文脉又与当代文化背景密切结合的形式语言。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应在形式语言上解决:1、技术及材质的恰当运用;2、审美上的愉悦;3、为人们提供宜人便利的场所。这三点是判断公共空间形式语言表达合理与否的三个主要方面。理论也好,传统也好,技术也好,唯美也好,我们应当承认公共空间设计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也就是前述的“常数”。是这些原则才促使形成设计思想中的秩序和内在逻辑,并贯穿于公共空间环境的每一个角落。

四、公共空间的表现力离不开手法和技术的支撑

人并非在一个数字的匀质空间中体验公共空间环境,而是生活在人工的或自然的具体环境中。精神与客体分裂的后果是空间的混乱和认同感的沦丧。所以有必要为公共空间环境赋予某种品格,使空间环境具有某种精神,从而使人在人造环境中能够定位、辨向,得到某种归属感、认同感。这种品格和精神,正是“常数”的具体展现。它必须通过富有人性的、健康的“理解”帮助人在空间环境中定位,“表达”使人能认识特定的空间品格,“互动”让社会分享这一空间品格(性格、特征和秩序)。一切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设计均不应脱离此原则。

设计原则的把握并非以丧失个性和设计的表现力为代价,提高公共空间的表现力是实现公共空间与人的融洽关系的关键所在。由于公共空间的不同类型存在很多共性,反映着公共空间的性格,只有通过强化个性来增强表现力。设计师不应是预先把自己的思想固定在某些模式上,而是按照对公共空间内部与建筑特性的了解来产生能适应多种要求而又内在统一的设计。不断地发现设计表现的契机,寻找闪光点和突破口,抓住偶然来表现必然,利用一切既是必然又是可变的因素,发现一切偶然的又有可利用的因素。从生活中寻找突破口,使设计的生命力牢牢根植于它与生活广泛联系的完整性的土壤之中。电影《阿凡达》将科幻色彩、环保主义、人文反思等元素运用超凡的3D技术进行巧妙融合,有效抓住了人们未被激发的精神需求,既突破了原有窠臼又不失理念,使《阿凡达》成为科技与创意结合的成功典范。

可见,那些由于陈旧的、过度频繁使用的俗套和程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公共空间设计的表现力。凡是具有健康意义的设计手法都能反映人们的感受、知觉和情感,且在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手法中常常可发掘出生动、鲜活的表现力,它从根本上依靠空间的适度控制以及技术材质的忠实体现。这实际上超过采用任何表面上的所谓“创新”。

五、公共空间设计应彰显健康的人文精神

显然,公共空间是环境艺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直言陈述,还要有非理性的喃喃细语;它不仅要表达时代精神,还要渗透历史的流露;它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运用,还要有人文的、社会的有机结合。公共空间朝着文脉化、多元化、大众化、个性化方向逐渐迈进,这是设计的“变数”的具体显现。人同时也成为公共空间室内环境的构成因素,把“人”纳入过去只重“物”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设计范畴中,使人成为空间环境的主角。

凡此种种,均体现出公共空间的多元发展方向,但不论何种流派、思潮,都应注重“人”在空间环境中的参与作用,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所谓多元发展并非指各种风格、各种思潮毫无区别地共同存在,其中必定蕴藏着一种潜在的、最具生命力的、起支配作用的主导潮流,这是一种健康的、富有人性的时代精神。这也是我们要把握的原则――设计的“常数”。

文化即人化,就公共空间室内设计来说,既要见物,也要见人,重要的在于物的创造者,其设计作品将会体现出不同的艺术形象和内在气质。同样,不同的空间形象也总是能折射出它所从属的不同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这是人性在不同层面上的展现。应该相信,在体现人性的不同层面上,肯定会存在一种最接近人性展现的潜在的“常数”,来支配其它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向。

毋庸置疑,我们目前面临的这个开放阶段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健康的、具有人性意义的“常数”,它将替代那些无序的病态“常数”。

当下,人们之所以猛烈抨击“假唱”给人和社会带来的精神伤害,其因是“假唱”使人丧失对原则的坚守,丧失对社会的责任感。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虚假之风,使其大行其道、堂而皇之,更严重的是它摧残、腐蚀着人们的灵魂。设计界也并非危言耸听。在“新”思潮的冲击下,总有一些浅薄空泛、似是而非、不求甚解、好大喜功的设计频频问世,或趋于自作多情的无病;或诚惶诚恐地拜到在古人古法面前;或毕恭毕敬地生般硬套洋人的东西;或不分场合、牵强附会地追逐“时尚”与“概念”,以矫揉造作的附庸风雅去迎合市侩猎奇。只重衣衫不重人,忽视公共空间环境艺术的整体要求。结果是愈演愈烈、甚嚣尘上,形成了一种无序的、与健康的时代精神相悖的病态“常数”。这种现象无疑是毫无生命力的标志,是一种背离人性的恶性循环和病态的文化现象。

结语

篇3

关键词:室内空间设计;纤维艺术;软装饰;应用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加强了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所处的环境更加重视。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广泛应用了纤维艺术软装饰,主要应用在了家居环境、商业环境以及公共空间中,带给人们更加舒适和温馨的感受。因此,现代人们越来越喜欢利用纤维艺术软装饰来设计室内的空间环境,不仅仅能够满足不同人们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展现出丰富的艺术形态,使人们产生较强的依赖性。

一、理论概述

1.软装饰材料介绍

软装饰材料主要指的是质地柔软的空间装饰材料,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质地柔软,这种特征主要也是相对于室内硬装修而言的,例如,窗帘、墙纸、帷幔等,都具备着软装饰材料特殊的质感,能够使人产生舒适的体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们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人们更需要舒适、有个性的高质量环境来生活,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所以,软装饰材料是比较重要的装饰材料之一,利用不同的质地、图案以及色彩,可以实现丰富的视觉效果。从软装饰材料的特征来看,首先,软装饰材料的应用比较广泛,图案和色彩也比较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喜好的人们的需求;其次,软装饰材料质地比较柔软,有一定的亲和力,能够使人们产生一定的依赖,更易于亲近;再次,能够体现出室内空间中具有的艺术氛围,一般很易于体现出主人的个性,或是热情奔放的,或是宁静温婉的,通过这些图案和装饰,我们就可以充分了解主人的个性与喜好;软装饰材料在清洗和保养方面也比较方便,硬装饰一般都采用固定的方式进行安装和设计,清洗与维护很容易出现死角,而软装饰材料能够避免该问题的发生。

2.室内空间设计介绍

室内空间设计按照建筑物的相应标准、所在环境以及使用性质,运用建筑学原理与物质技术方式,创造出舒适优美、功能合理以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需求的室内空间环境。该空间环境下,不仅仅可以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充分体现出了环境气氛、建筑风格以及历史文脉等重要的精神因素。目前的室内设计主要综合型设计方式,既包含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包含视觉环境相关问题,也包括热、光以及声等物理环境问题以及一些文化、心理环境等内容。在现代的室内空间设计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对室内空间进行分割,同时对表面也进行处理,能够对室内环境进行全面的再创造、调整以及完善,将需要具备的功能,如吸声功能,都在界面中展现出来;其次,设计室内空间的色彩和光照,只有设计出比较合理和适宜色彩和光照,才能够使人们的视觉产生良好的效果,实现光与色的协调统一;最后,选择合适的室内内含物,一般包括绿化、灯具、家具以及织物陈设等等,为室内带来更多生机的景象,同时也可以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从而增强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3.纤维材料概述

纤维主要指的是聚合物经过机械加工如定型、拉伸、牵引、扭曲等形成柔软和较细的细丝,而纤维材料主要指的也是有一定柔韧性的纤细物质,形状不一,但是却能够给人一种线性感。纤维材料也具备一定的特征,第一,纤维材料适用比较广泛,图色丰富,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追求和需要;第二,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质地柔软,不只是使人们的心理需求得到全面的满足,同时心理上和视觉上也能够得到满足,使人们对其产生的依赖性也会逐渐增强;第三,能够形成一定的艺术氛围,利用纤维材料的图案和色彩可以使室内空间环境具有特殊的氛围,能够表达出主人的内心情感和追求;第四,使用比较方便,硬装饰材料的加工工艺比较复杂,要求相对较高,使用起来也比较繁琐,而纤维材料则不同,使用起来比较简单方便,可以随心所欲的更换和拆洗。纤维材料主要被分为人造纤维和天然纤维两类,人造纤维主要包括无机化学纤维、有机化学纤维以及合成纤维等,而天然纤维主要包括木、藤、竹、棉等植物纤维和毛、丝等动物纤维。

二、纤维艺术的特征

1.审美特征

纤维艺术拥有特殊的材料材质和丰富的表现力,所具备的特征都是通过纤维艺术的色彩、形态、肌理以及材料等元素构成,然后通过视觉上的传达,与人的心理形成感应,展现出了它们具有的相互交融且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同时也体现出其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色。从纤维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纤维艺术具有一定的材料美,一般的材料主要包括实物材料、人造纤维材料以及动植物纤维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美感,例如,金属材料装饰所形成的空间环境会带给人们比较冷漠的感受,而相对柔软的织物则会形成较随和和温馨的感受;纤维艺术具有一定的形态美,这种美主要来自于物体形态的外在轮廓与内在轮廓,在形态上产生一定的视觉美;纤维艺术具有一定的肌理美,因为纤维材料的纤细和柔软,可以进行自由的加工,使人们能够从心理上产生舒适感,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肌理的体量感;纤维艺术具有一定的色彩美,利用色彩营造相对和谐和协调的色调空间,使空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感;纤维艺术也具有一定的空间美,通过平衡与协调,可以使人们在视觉上呈现出一定的审美联想,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使空间与形态能够相互制约,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

2.空间媒介特征

建筑空间主要指的是穿越与通过的体验过程,借助体验过程中的秩序形成相对强烈的感受,通过将纤维材料作为主要媒介,形成精神观念和物质现象的统一体,该媒介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表现自身观念的媒介,二是作品和空间、人和空间以及空间和空间等相互之间关系的媒介。纤维艺术所具备的空间媒介作用,一方面是空间元素的进一步交叉、延伸和发展,另一方面是空间构造的表现。现代纤维艺术能够对空间秩序进行改善,介入在整个空间中,同时建筑空间与纤维艺术在表现方面所具备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建筑空间主要是对室内空间的关注,重点的是符合科学的处理方式和使用功能,也包括情感和理念的传递,而纤维艺术所具备的空间媒介作用主要指的是人与空间之间存在的关系,重视情感和观念的表达,重点强调的是对人文因素与艺术效果的关注。纤维艺术作为空间媒介,在心理上和视觉上起到主要决定作用,体现出媒介材料所具备的亲和感以及组织构造上的重复性,同时媒介也是一种临界于空间的状态,与空间共同存在,但是并不属于建筑的本体。这种纤维艺术能够摆脱传统室内空间的约束,展现出在功能、材质以及形式等不同方面上的自由表现和革新。

三、室内空间设计中纤维艺术软装饰的设计

1.功能性设计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纤维艺术软装饰的功能性设计主要包括实用设计和装饰意味的功能性设计,其中实用设计主要关系到的是内容的实效性,这种性质重点体现在物质层面上。从表现形式上来看,纤维艺术不仅仅包括传统形式上的壁挂和壁毯艺术,同时也包括现代意义上的软雕塑以及其他具有空间装置功能的软装饰。通过多样性的表现形式能够促进空间艺术和纤维艺术软装饰的过渡与融合,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室内空间。纤维艺术材料作为实际生活中较为广泛和普遍的材料,具有肌理丰富、色彩多样以及亲和力较强等特征,无论是从色彩方面,还是从材质方面,纤维艺术软装饰和空间艺术通过材质的融合展现出较为独特的优势。纤维艺术软装饰可以满足家居生活的需求,为家居环境营造更加和谐温馨的气氛,同时也能够构建比较特殊的符号,使人们能够对室内空间产生一定的印象和想象,从而在心理层次上实现人与环境的互动和协调。而装饰设计体现出一种象征意义,一方面能够借助远古时拥有的特殊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也能够融合现代文化中有一定象征意味的表现载体,从而创造出新的审美艺术形式。室内空间设计中纤维艺术软装饰展现出的功能性设计方式,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内在品质,实现功能与形态的融合和统一,从而形成比较符合现代审美特征的艺术形式。

2.风格化设计

室内空间的风格是一种外在的形式,通过对纤维艺术软装饰的图案、质地、色彩以及形状的外在表现进行设计,可以创造出比较符合现代人们需求的审美形式。空间是重要的人造艺术,由于人们的喜好和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会形成千差万别的空间形态,一般的空间形态有多面体、圆球体、方体以及其他几何形体,同时也包含不规则的有机体,主要目的就是利用纤维艺术软装饰创造出相应的空间风格,通过外在形式能够评价出作品的质量的好坏,但同时也需要结合内在来选取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作品。在形成的空间风格中,色彩也是十分重要的元素,如果采用白色、米色或者其他自然的颜色进行搭配,能够带给人们比较自然和简洁的感受,而若采用土黄或者暗棕色,就给产生比较舒适和怀旧的视觉感受,这些颜色的搭配一般会因为国家、地域、人们的喜好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彩形态,从而实现整个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室内设计的风格也会因为纤维艺术软装饰的质地、图案等内容的不同有所不同,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增强室内空间所具有的魅力和感染力。

3.审美性设计

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中,纤维艺术软装饰比较重视形式美的展现,同时也传达出了具有人文情怀的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色。空间设计应该融入更多的人性化元素,重视精神层面和审美情趣的表达,这样的造型设计更加有利于人与人、机器与人以及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形式的设计上,依据实际的场所精神,以“三大构成”和“传统艺术美术”为基础,将室内空间和纤维艺术装饰之间的人文情怀充分体现出来,达到比较独特的效果。纤维艺术设计需要追求比较自然的形式,崇尚更加真实的内容,将任人性与个性结合,满足人们不同的喜好,既能够在个性中找寻共性,也能够在共性中寻找个性,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纤维艺术软装饰。

四、室内空间设计中纤维艺术软装饰的应用

1.家居空间中的纤维艺术软装饰应用

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家居空间是比较重要的,拥有比较个性化的特征。在家居环境中的纤维艺术软装饰一般采用的是普通的装饰品和家居用品,例如地毯、壁毯、台布、壁挂以及沙发面料等,能够体现出主人具有的个性和喜好,也会带给人们比较舒适和温馨的视觉感受。家居空间中的软装饰设计千姿百态,无论是材质上,还是色彩方面,都可以拥有多种不同的选择,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能够进一步净化人们的心灵。

2.商业空间中的纤维艺术软装饰应用

目前,商业空间的分类比较广泛,形态也比较丰富,已经逐渐形成了游览、商业、文化以及娱乐为一体的商业空间环境,构成了城市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商业空间中,主要利用的是创新型设计产品,例如现代的商业墙体设计,已经不再只满足于空间的围合,将墙作为装饰的主要部分,体现出店面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自然特色,这些设计大多数也是来源于人们的消费需求,为的也是博得人们的眼球,从而产生过目不忘的深刻感受。

3.公共空间中的纤维艺术软装饰应用

公共孔空间中纤维艺术软装饰的应用一般也会选取壁挂、壁毯或者其他拥有装饰意义的软饰品,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符号和文化,表达出共享、互动、参与以及平等的公共文化价值,可以加深人们的印象,为公共空间塑造更加良好的形象。在公共空间中,软装饰的设计需要反映出公共精神,加强对公共事务的进一步思考,使人们能够全面关注原生态与自然生活,体现出更多的情感语言,促进人们与环境之间形成一定的交流。

五、结论

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纤维艺术软装饰应用比较广泛,人们也越来越喜欢这些装饰的风格与特色,产生一定的依赖性。现代室内空间的设计采用的是人文设计理念,全面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营造出比较舒适的空间环境。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仅能够为现代学者在该方面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加强纤维艺术软装饰的全面应用,使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装饰品,使空间环境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促进现代空间环境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设计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招娣.论室内空间中纤维艺术软装饰的设计与应用[D].武汉纺织大学,2015.

[2]王伟.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3]唐爽.纤维艺术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大学,2016.

[4]张都.室内设计中纤维艺术的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篇4

当代城市空间设计中,城市空间发展与文化融合的话题无处不在,城市公共空间是人类聚散活动的中心,是彰显城市文化艺术的个性的空间,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刺激下,使过多的城市相继模仿西方现代化城市设计,导致我们城市逐渐流失了自身的东方文化特色。因此“中国元素”的回归,是人们对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渴望,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时间的洗礼,长期在生活劳作中对大自然的感悟,传统装饰元素内容丰富、形式繁多,并且在不断的演变与发展中延续至今,作为重要的“中国元素”之一,这一特色元素在现代城市空间设计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及存在问题

1.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认知

《城市规划原理》将公共空间定义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根据城市公共空间从社会性质而言,也可以定义为公共空间是居民娱乐、聚会、集散等活动,富有多功能、多样性、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一直以来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人们生活工作离不开公共空间,创造高品质的的空间环境,富有特色文化和价值美学的公共空间,是理想城市空间设计的目标。

基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也使之在不同的背景和地域下有一定的特性表现差异,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表现可以划分为物化形态表现和精神文化表现,城市精神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形象深层次的理解和渴望,它作用于城市空间物化形态的设计,物化形态通过城市中的街道、广场、绿化、公园等为表现为载体,承载着本土文化的再生,进一步体现了城市文化的特点。

2.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快速更新的扩张中,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文化的再生越来越重视,“人文”永远是城市的灵魂,但是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可以发现在设计中还是存在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城市广场仅仅只是成为了地下商场的屋顶花园,忽视了广场为人服务的人性化空间,城市公园仅是做为居民游憩的场所,无法体现城市特色也缺乏人文关怀,部分城市景观设施设计手法庸俗,导致城市审美情趣下降。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该利用本土装饰元素,结合当地的人文资源,将其展现到城市风貌和街道景观里去,使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和适用性相统一。

传统装饰元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价值体现

1.传统装饰的艺术审美价值

由于人们的文化风俗的地域惯性,往往容易接受本土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全球化的今天,虽然不少年轻人对现代风格的狂热追求,但中国的传统装饰图案依旧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在服装设计、家具设计、建筑设计等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到传统装饰元素的影子。

在艺术形式上对装饰元素结构进行打散、重组、变形、错位、分离等现代艺术审美手法,将这些元素重新创新构思,打破狭隘的传统文化思想,充分的融合当地多元文化,利用在空间设计中,形成人们易于接受的文化主题空间。

传统装饰植根于深厚的民族艺术内涵,传统图案的审美特性也有同于中国文化思想,“神似”大过于“形似”、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分析事物的艺术内涵,追求其寓意的表达。同时,传统图案的具象和意向结合,符合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能达到设计中和观赏者的互动和共鸣。

2.传统装饰的社会人文价值

从传统装饰图案可以看出,传统装饰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蜡染、剪纸、刺绣、木雕等民间艺术都是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创作出来的,富有深厚的民俗性和人文性,其中花、鸟、神、兽等元素都具有象征意义,如“鱼”谐音“余”表示年年有余的寓意,“貔貅”更有招财的涵义,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街道和公园景观多利用了传统装饰图案,如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设计中,保留了汉代“铭文砖”和“花纹砖”的装饰纹饰,在主要建筑和过度空间多采用花格窗,形成景观墙,使老巷子和现代餐厅、酒吧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时代感和历史感并存。

另外,在色彩上也应吸取传统装饰颜色将其运用在当代空间设计中,营造出富有中国韵味的空间情调。一方面,在全局上可以保留地方传统装饰颜色的主色调,局部融入现代风格色彩。另一方面,在现代感的城市色带基调中,可以提炼几种传统装饰色彩,经过对其明度和饱和度的调整,起到在现代空间色彩中的点睛作用,既凝聚力城市色彩艺术感染力,也延续了城市历史文化的韵味。

现代科技的发展,设计元素的国际化,越来越凸显“民族性”元素的重要性,民族的既是世界的,在传统装饰艺术的发展,不断的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在图形和精神上融合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精华,是传递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维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更新的纽带。

结语

篇5

在农村拆迁整体安置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由于被安置村民居住空间环境发生巨大变迁,即由传统村落空间直接到了城市空间里所致。如果能在二者之间设计一种针对被安置村民的过渡的过渡性空间,且这一空间能得到被安置村民的认可,就能解决上述问题中的很多问题,实现被安置对象的平稳、可持续的城市化过渡。为此提出了安置过渡空间的概念。“安置”这里是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拆迁村落整体动迁而被整体的安置。过渡空间的概念,这里是指在安置型社区的景观设计中,为了使被安置村民能够自然、平稳、和谐的从村落空间过渡到城市空间中,而设计的一种过渡性的复合功能空间。这一空间除了具有城市化社区公共空间所具有的功能外,还赋予它特定的功能与特性:

(一)归属认知性

被安置对象在原村落空间里,有着归属感很强的公共空间,如村民健身小广场、街道、祠堂、活动室等。当被安置到了城市化的安置社区里,社区公共空间的归属性不再明确,使他们失去了对这些场所的认知、认同和归属感。所以,在拆迁整体安置型社区里,以村落村民被整体安置的组团为区划单元,设计带有明显的原村落特征和归属的公共空间,满足他们集体活动活动、交往以及村落文化传承的功能属性。

(二)邻里交往性

由于原村落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村民多以血缘、地缘聚落在一起,邻里的亲和性强,邻里间的交往密切,并以各自房前屋后空间作为邻里交往空间。在城市化的安置社区里,以往的邻里关系受到摧残,并少了这种邻里性的交往空间。所以,在对安置型的社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单元楼的出入口及四周围空间,为被安置村民设计一些小尺度的邻里交往空间,以满足他们喜欢邻里交往的功能需求。

(三)文化传承性

“故土难离”。被安置村民对自己以往的村落文化有着强烈的认知和认同。在城市化的安置社区里,村落文化的载体已不存在,新的社区文化又缺失。所以,在对安置型的社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赋以村落文化传承的功能。比如把广场空间与安置村民举办红白喜事、露天唱戏、村落集体活动等功能需求结合起来,既满足作为城市休闲广场的日常休闲健身功能,又满足村落文化的传承功能。

(四)空间过渡性

被安置村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家园,从村落生活空间直接到了城市生活空间中来,环境的巨大变迁,使他们难以适从。所以,在这些安置型的社区里,设计一种过渡空间,即带有以往村落空间的影子和村落文化基因的城市化景观空间,让他们在这样的社区空间环境中,完成从心里到行为上向城市化空间环境的转变,促进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整体拆迁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

二、安置过渡空间设计———以长乐东苑为例

(一)项目简介

长乐东苑是西安市未央区北客站集中安置项目的主要安置区。基地位于西安北客站东部,由DK1、DK2、DK3、DK5四个安置社区组成。其中安置一期的DK1、DK2社区已建成且安置村民已经入住,安置二期DK3、DK5社区正在建设中。

(二)安置一期建成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的启示

在对安置一期已建区的DK2社区调研中,通过对安置村民的走访与社区景观空间现状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在景观设计中,因为没有考虑被安置村民在安置后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了他们对社区景观环境的不认可和绿化空间的破坏等问题。主要表现在:1.社区中心广场使用功能的欠缺,导致安置村民举办村落文化活动场所的缺失,从而造成对其它绿化空间的严重破坏社区中心广场位于社区中心,规划面积487平方米。景观布局以景墙半围合广场,广场中央以四个直角形喷泉水池围合,将广场分为中心景观区和活动区。经调查,广场水景因为使用维护成本太高,自建成以来很少使用;同时由于广场缺乏庇荫、休闲等景观设施,安置村民很少来这里活动,特别是广场的水景设施占据了广场的大部分空间,被安置村民平时需要举办的红白喜事、唱戏以及其它集体活动,不能利用广场空间,只好在社区中的休闲小广场、路上,甚至占用绿地举行,从而造成对社区绿地景观的破坏。2.邻里交往空间的缺失,影响了安置村民的邻里交往调查中得知,社区安置以原自然村落为单位,被集中安置。所以,同楼、同单元的安置居民,都有着很近的血缘、地缘关系。在原村落里,邻里间的日常交往,是他们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而在DK2社区里,没有为他们设计这样小尺度的邻里交往空间,导致了安置村民对社区景观环境的不认同。

三、安置二期社区景观设计实践

在安置二期社区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充分借鉴了安置一期建成社区景观设计中的经验与不足,从分析研究拆迁整体安置人群的结构特征、文化精神需求出发,从安置社区景观空间设计入手,提出了“安置过渡空间设计”的概念,并贯彻落实到安置社区的景观设计中。其中DK5社区为安置二期中的安置社区之一。规划面积41328平方米,其中建筑底面积14698平方米,绿地面积10846平方米。整体布局为建筑围合的中心绿地式布局(见下图)。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突出了“安置过渡空间设计”的理念,并设计了广场型过渡空间和邻里型过渡空间两种类型的过渡空间模式。

(一)广场型过渡空间模式设计

广场型过渡空间模式是把社区中心广场与安置村民村落文化活动的场所需求结合起来,并在总体布局时优先考虑其功能布局。设计将广场功能定位为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健身与村落文化活动场所兼顾的复合型社区公共空间和村落文化主题广场。景观布局上与以往社区休闲广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强化了广场的集会功能。设计了传统景墙式的露天舞台,既作为休闲广场的景观视觉核心,又作为庆典活动的主持台以及村民唱戏的戏台等多项功能;②广场整体布局采取“中空”的空间设计。以花架半围合,营造广场的休闲氛围,广场中央以“长乐未央”的地雕图案形成广场中心景观;同时空旷的广场空间又能满足安置村民开展村落文化活动对大尺度空间的需求。

(二)邻里型过渡空间模式设计

邻里型过渡空间模式,是模拟安置村民以往村落里的邻里交往空间模式而设计的一种安置过渡性空间。安置村民在以往的村落里,其邻里交往空间多在各自的房前屋后空间里,有着闲来在一起晒太阳、吃饭、聊天等习惯。这种空间有着尺度小,归属感、家园感强的特点。为了能使安置村民重温这样的交往空间,在安置社区景观空间布局时,充分利用每栋楼的单元出入口及四周空地,设计尺度小、亲和性强、归属感强的邻里型过渡型空间,以满足同村落村民邻里间的闲聊、休闲健身之需求。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

商业综合体是城市发展的一项典型代表,集中了餐饮、娱乐等多项功能,提升了商业综合体的经济效益。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应该符合城市的基础需求,最大化的展示商业综合体的用途,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最主要的是为人们提供服务,所以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的复杂性比较高,进而增加了建筑设计的压力。

一、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特征

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特征较为明显,强调了商业综合体的作用,同时为建筑方案提供设计方向。

1、空间尺度大

空间尺度大是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中最显著的特征,融合了多功能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扩张了内部尺寸,体现了综合体空间的匹配性。空间尺度大决定了商业综合体建筑方案的设计形式,需要积极联合各个空间,完善大尺度空间的设计。

2、功能多样化

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非常注重商业化的设计,实现多功能的相互结合,例如:餐饮和娱乐、购物和休闲等,促使多种功能体现在同一个商业综合体内,确保各项功能都能开放,以免商业综合体过于闭塞。

3、交通体系丰富

商业综合体的交通线路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构成庞大的交通体系。商业综合体的交通体系,按照规划设计的方案融合到一起,维护交通体系的运行秩序,保障交通体系的规划性设计。

二、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方案分析

商业综合体内包含的功能模块比较多,而且建筑设计特征明显,必须完善建筑方案设计,才能保障商业综合体建设的科学性。

1、平面布局

商业综合体的平面布局,要符合城市建设的流向,布局上不能出现矛盾问题,顺应城市建设的方向[1]。商业综合体平面布局设计,要具备拉动性的特点,带动周围的经济水平。例如:城市中的商业综合体平面布局,可选择商业街、广场附近,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及用餐的场所,由此不仅提升商业综合体的经济效益,而且满足人们出行的心理需求,商业综合体的平面布局,具有地标的特性,逐渐成为城市的象征。

2、空间设计

商业综合体建筑方案中的空间设计部分,需要考虑空间模块之间的功能关系,确保空间设计的协调性。商业综合体的性质有明显的不同,设计师应严格按照建设目的,采取多样化的设计方式制定建设方案。商业综合体空间设计中的关键是公共空间,因为公共空间的人口流量要高于单独的功能空间,所以强化公共空间设计,深化公共空间的创新设计,注重公共空间尺寸、结构等因素的设计,利用公共空间连接周围的功能模块,提高空间设计的整体性水平。

3、功能划分

商业功能是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功能划分中的重点,商业功能需符合市场化发展的状态[2]。一般情况下,商业功能占有很大的比重,不论是占地面积,还是需求设计,都处于整置。例如:某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中,各个楼层均涉及不同的功能划分,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划分为六个部分,整个商业综合体地上5层,地下1层,分别规划了功能设计,零售比例49.20%,分布在-1、1、2、3、4层,餐饮比例41.33%,分布在-1、1、2、3、4、5层,娱乐占比5.20%,集中分布在4层,中庭促销空间占比4.27%,分布在-1、1层,超市分布在整个-1层,不计入占比,同时-1到5层还包括其与功能的划分,充分合理的利用商业综合体各部分的功能。

4、交通设计

交通是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中的重点,根据商业综合体的位置,设计车行、人行交通线以及交通方式,规划出交通示意图并进行评估,主要分析行车系统,确保其在商业综合体中的独立性,除此以外,还要设计出安全的人行通道,以免商业综合体交通设计影响周围的交通运行,营造舒适的交通环境。商业综合体中,设计交通流线时,应该合理规范会合、交叉等位置设计,优化交通运行的设计,可采取环岛运行的方式,防止车辆集中,由此加快交通流速,维护商业综合体附近的交通通畅。

5、服务区设计

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中的服务区,是指货运、卸货等项目服务,尽量减少服务区对商业综合体运营的干扰[3]。根据商业综合体的要求,服务区可划分为地下和地下两部分设计,地上需采取流线型的设计方式,便于提高货运的水平,减少货车停留的时间,而且货车要集中停运,以免过度分散。地下服务区设计要注重净高和坡道设计,为货运、卸货提供可靠的条件。

三、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应用

商业综合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建筑设计方案中引入了光照设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用于满足综合体现代化的发展。

1、光照设计技术

光照设计有助于降低商业综合体的耗电量,其为建筑设计方案中的核心技术。随着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多样化、大规模发展,能源节约成为建筑设计中较为关注的项目。商业综合体中采取光照设计技术,合理规划建筑与光照的关系,促使商业综合体的光照设计能够达到理想状态,同时还能消除光照设计中潜在的法律纠纷,既要保障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中的光照合理,又要确保光照能够配合建筑地理位置,体现光照设计技术的科学性。

2、物联网技术

商业综合体在城市中的位置不确定,针对位于复杂环境中的综合体建筑,可以引入物联网技术,连接商业综合体内的各个功能模块,加强通信控制的力度,提供优质的通信服务[4]。物联网技术能够辅助商业综合体熟悉周围的环境,同时将信息提供给服务用户,用户根据商业综合体选择出行时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促使商业综合体朝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应用在商业综合体的安防、通信、交通等多个功能模块,保障商业综合体的智能化,体现了高质量的服务水平。

结束语

商业综合体是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项目,为了保障商业综合体的建设效益,需规范建筑设计方案中的内容,积极落实建筑设计方案,围护商业综合体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优化技术应用,加强商业综合体的稳定性,体现建筑设计方案的优质性,以便拓宽商业综合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卢治涛.浅谈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4:258.

[2]李超.基于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方案的分析[J].建筑技术,2013,06:536-539.

篇7

【关键词】商业空间;色彩;寄托;情感

色彩是设计中最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因素,特别是在艺术设计领域,它是强度最大的视觉符号,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中色彩是寄托于人们的各种情感,使之某一商品在视觉特征上区别于其它,达到更富有诱惑消费者的魅力,刺激和一道消费的目的。

一、商业空间的概述

商业空间的发展模式趋于多元化、多层次。一方面,购物形态种类的增加,如商业一条街、百货店、大型商场、专卖店、超市等;另一方面,购物内容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服务和展示,而是体现出休闲、文化、人性化和娱乐性的综合消费趋势,以及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设施的结合。

二、商业空间设计中色彩的作用

色彩是一种语言,通过不同的色彩语言,表达不同的色彩功能,色彩的美丽正是因为颜色和颜色之间用“形象的语言”向人们生动地表述它们的功能。而颜色的形象是由色彩要素决定的,因此色彩的三要素十分重要,也就是色相、明度和纯度。色彩是商业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不仅能表明及商业主题,又能烘托商业空间中的氛围,同时合理的搭配色彩,可以刺激和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运用色彩时,明度高、才读到的色彩感觉会轻快;明度低、彩度低的色彩感觉沉重,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不利于消费者的消费情绪。所以,商业空间设计中色彩搭配出来的作用极为重要。

三、商业空间中色彩心理学

色彩的物理现象通过通过科学家研究发现,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在蓝光的照射下影响最弱,随色光变为绿、黄、橙、红一次增强;而色彩的生理现象通过医学家证实例如用紫色治疗神经错乱,用青色治疗市里混乱,用绿色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等。当然,色彩对于人们的心里也有一定的影响,暖系列给人一种温暖活泼喜悦的情感,当然会给消费者一种购买的欲望。然而冷光给你们只会是沉重的压迫感和压抑感。降低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四、商业空间中的感彩

色彩情感的产生,不是色彩本身所具备的功能,而是人们赋予了色彩的某种文化特征,这种特征使人们对不同的色彩表现出不同的好恶,这种心理反应,常常与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色彩而产生联想,从而在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对色彩特定的心理反映。在商场的入口处以暖色装饰,烘托热烈的迎宾气氛;在购物区则采用这个时期的流行色来布置女士用品场所,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每当看到这些色彩,就会本能的想起这类色彩所代表的事物或事件,在理上会对色彩产生某种感情,我们常常称为感彩。

五、商业空间设计中色彩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地域和种族,色彩都是人类所共有的语言,色彩都赋予人类共同的感彩。因为色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基于我们对色彩的感知和认识,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我们也应遵循基本原则,不能违背其规律,否则物极必反。满足色彩在商业空间中的功能性,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符合人类对色彩的感情规律,同时注重文化蕴含。才能更好地使色彩服务于整体的空间设计,达到更完美的效果,创造出充满情调、和谐舒适的商业空间。当然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对色彩的理解和认识也都不同,我们同时也必须予以尊重。一般来讲,赤色与黄色在我们民族传统的色彩语言中,象征着幸福、庄严、神圣。结婚、新年庆典等喜事活动都离不开它、庄严的五星红旗,神圣庄严的象征;而西方文化在结婚喜庆的活动中更多的是用银色或白色表达庄严、神圣、信任和纯真;橙色表示努力与忍耐;绿色表示青春与希望;青色表示尊敬和诚实;在英国,黑色象征着悲哀和悔恨;意大利人认为紫色是消极的色彩;而在上面,信奉佛教的民族和地区喜欢红色和黄色;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和地区特别偏爱绿色和白色,信奉基督教的民族则喜爱蓝色和紫色。这些都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色彩是商业空间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是商业空间设计中的灵魂,它并不是单一、孤立的存在的,不同功能特点的色彩会相互协作相互影响的。所以在设计的同时不要抛弃最基本的原则,遵循原则,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商业空间。

参考文献

[1]赵彦全.《浅述色彩的情感与功能》.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赵国志.《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

[3]余刚.《商业空间设计遵循的原则》.科协论坛

篇8

关键字:空间设计思维 逻辑与非逻辑概念设计 创造性思维

空间设计是三维度立面的设计,包括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设计领域,空间设计强调不同空间之间的组合设计包括空间的大小、形态、色彩、肌理等。空间设计对象具有三度空间的属性,不同于平面设计思维,具有空间感知特性。因此空间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建立势在必行。如果观念陈旧,意念狭窄,其作品必将毫无生气。相反,立意明确,思路开阔,则会事半功倍。

一、空间设计与思维

设计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设计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约束,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动。

设计思维,泛指在设计过程中建立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各种思维形式,包括立意、想法、灵感、创意、重大技术决策、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等。

设计思维是感知、知觉、记忆、体验、意念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综合体现,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是多重性的,既有感性层面的非逻辑性,同时又具有理性层面的逻辑性思维。

空间设计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空间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室内空间为人类精神需求提供舒适的居家空间;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赏心悦目宜人的居住环境,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空间中进行,空间设计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决定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因素,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的形成又是由人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这种思维意识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基本属性。人类有意识地创造不同的空间形式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埃及人民灵魂不灭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新巴比伦王国的空中花园是国王对王后爱情的体现;古希腊的神庙是希腊人民对神崇拜的体现;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教堂是对上帝无限敬仰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在空间设计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不同,必然会在空间设计过程有所体现。因此在空间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方向,包括空间认知度和感知度、环境因素(形、光、色、质等)、行为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最终的设计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空间设计与设计概念

设计概念的提出是设计者在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综合作用下对设计提出的诸多设计思维总结。作为空间设计师,首先要求设计师通过前期调查得到理性资料,分析甲方的具体要求及方案意图,综合地域特征、文化特色等客观因素加之设计师具备的空间设计思维方式并结合设计草图提出一系列感性的设计概念。

1、 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空间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要求设计出来的空间必须符合人的需求,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时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始人居住的巢居、部落和现代人居住的集合住宅区不仅是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更是建筑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和非逻辑双重属性。

不同的功能需求要求有相对应的空间类型,古希腊的神庙祭祀需要高大宽敞的空间(石材梁柱体系),中世纪的宗教狂迷需要高直向上气氛诡秘的哥特式教堂(尖券、飞扶壁)、现代工业生产需要大跨度明亮的厂房(框架结构)、各种博览会需要更大跨度体空间满足展览的需求(桁架、网架结构)。空间和技术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空间设计具有逻辑性的特点。这种逻辑性思维有具有两种特性:构造体系和演算系统。构造系统需要设计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性思维,对建筑体系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演算系统要求设计者具有良好的理科基础以便合理推算出合理的结构受力情况。这些空间设计的技术问题都离不开逻辑性思维。这些逻辑性思维方式体现在具体的空间设计过程中就能转化为科学的指导方法,对设计进行技术支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那么是不是空间设计完全就是逻辑性思维呢?答案是否定的。空间设计最终的实现虽然离不开逻辑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设计的过程也是非逻辑的过程。古希腊神庙离不开古典柱式;哥特式建筑离不开色彩斑斓的玫瑰窗;北京奥运水立方更离不开泡泡的异想天开;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室内设计形式、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模式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无不是设计师们非逻辑性思维的感情结晶体,每一个惊世骇俗的设计都离不开设计者的奇思妙想。非逻辑思维包括了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自觉和灵感都能让设计者打破常规、开拓思维,创造的目的在于以非逻辑性的思维方式想出新的方法、提出新的理念、做出新的设计。空间设计活动的过程就是以创造性思维方式以三维空间形式形成设计构思提出设计概念并最终实施设计的过程。

2、 空间设计概念的形成

设计概念的提出关键在于理念思维的提出与运用。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即要求设计者对方案做全面的调研准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认知能力;空间设计概念的提出分为感性和理性即逻辑与非逻辑,理性部分包括方案分析(地形地貌、人文环境、环境光照、空间功能分析等)、甲方即客户分析(客户职业、设计定位等)、市场调查(材料、配套设施、报价等)、资料收集(参考图片、数据统计等);感性部分即设计概念的提出,在通过前面几部分的深入分析之后,设计师需构思出整个项目大的思路和想法,而这些思路和想法又是源于自身的感性思维,进而可以遵循思维的一些常见模式――抽象、概括、归纳等将我们的想法进行筛选过滤找出其内在关系,进行设计定位,最终形成设计概论。

三、空间设计与设计方法

1、 空间设计方式与思维模式

设计离不开思维,设计概念的提出首先是想好的过程再是实施的过程。设计概念离不开设计师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对设计方法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空间设计的思维领域是四维空间,要求设计者必须对空间有深刻的理解。

中国伟大思想家老子有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其意义在于强调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合空间的实体部分,而是空间本身即虚的部分。这段话明确指出“空间”的重要性。空间的形成包括实体和虚体两部分。实体即围合空间的部分,指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到的东西,例如建筑的外轮廓、室内的墙面、园林的树篱、构筑物等等。虚体即我们所说的空间,由实际起作用的部分。

空间感作为空间设计的特征,可以扩展到城市、街道、广场、里弄、公园等等,凡是经由人固定和限定的一个空的部分,即成为一个包围起来的空间。建筑、室内、园林是实体和空间的统一构成,同时还具有同空间同样重要的时间含义,我们通常说到“四维空间”,空间的三维空间即长、宽、高,或理解为空间坐标系的X、Y、Z轴。而四维空间是指空间中的时间性是指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即人在空间领域中行进时随时间的推移所得到的空间体验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称空间设计为“四维空间”。

空间设计的方式主要包括围合、覆盖、突起、下层、架空、质地几种方式,在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下设计出公共空间、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等不同的空间形式,从而产生出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空间类型。

2、 从经验主义谈空间设计方法

(1) 直觉设计法

设计的灵感总是出现在转瞬即逝之间,灵感一旦出现就立即凭借直觉绘制涂鸦画面更有利于好的创意的产生,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空间设计,其他艺术设计类型也通用。作为一名空间设计者,如果平时喜欢涂鸦,同时具备一定的空间比例概念,那这种涂鸦式的方式就很适用,从涂鸦开始慢慢习惯空间设计,进而踏入空间设计领域。当然这种设计方法建立在设计者平时的经验积累上,没有一定的专业积累灵感也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无法形成完整的形态。

(2) 草图设计法

草图和涂鸦有很大的区别,草图的绘制不同于涂鸦,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结合一定的理性思维进行思维的一种设计方法,通常我们称之为泡泡图设计法,利用泡泡图就能比较分析,这种方式设计者必须有缩尺的概念,先将所要设计的空间大小依据性质进行缩尺概括,然后同性质或互补的空间,依据空间缩尺大小圈在一起,慢慢的形成平面草图,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过程,通过对空间的反复推敲比较,形成大概的空间分割布局,这种方法使用半透明的拷贝纸结合平面图很好使用,是空间设计最基本的一种设计方法。

(3) 模型设计法

如果你不具备很好的空间立体思维,那么前面两种方式可能不太适合,因为它们是在二维图纸中绘制,三维空间思维的方式,设计者在绘制涂鸦或草图时大脑中已经具备了空间的三维模型。模型设计法具有前面两种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那就是直观性,通过实际搭建模型,能有一个直观的空间感受。当然空间设计的模型搭建不是乱建立的,搭建人同样要具备比例的概念,把场景按一定比例缩小,再按照比例尺搭建出来才能推敲空间之间的关系,如同搭积木一样,切割出不同大小、形式的空间,然后按照空间的性质进行整合归纳,最终形成设计方案。

篇9

公共艺术的设计应用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故此需要探究这些公共空间的运用方式,以及这些公共空间在设计时为何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探究设计进程中公共空间对设计的影响因素。本文就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艺术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作用

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遥相呼应,故此在环境景观设计进程中,公共艺术的广泛应用是设计的关键点。另在公共艺术服务中要重视艺术的特质和对环境空间的影响效用进行研究,因为这些因素都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优质与否的影响因素。

一、公共空间域公共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设计的主题,公共环境在此的作用就充当载体,当公共环境作为设计对象而存在时,公共艺术就是画面中点睛之笔,两者的作用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但是在此需要探究,何为公共空间,何为公共艺术,两者都有“公共”二字,从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理解就能获悉,公共空间能够凝聚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与精神、感受或者审美上的私人空间有着本质不同,公共空间是公共建筑的一类空间呈现形式,主要的目的是满足人们在室外活动的需求。公共空间,其自身的功能或者精神性都是通过空间的比例状况和结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我们最常见的公共空间是体育场、广场等公共环境,这些公共环境都是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外型空间存在,主要是让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之余有活动的场地,可以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锻炼身体。当然自然景观也是一类特色的公共空间,主要讲求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并要求在自然的大背景环境下,加入更多的人文理念设计,为艺术家提供一个能够发挥想象的创造基础,并要求艺术作品中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借助于公共环境这个特殊载体,发挥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优势,并在此展示出时代性、地域性和美感要求,让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并让艺术作品与人类共荣,形成和谐的美感。

二、根据城市空间解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主要是以环境意识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并将成为公共空间中形成的主导性元素,人们在进入到环境空间内会不自觉地进入到公共艺术领域,这是通过视觉传达做的领域渗入,可以让人对所处环境有心灵沟通,进而得到心灵感受。简答的囊括抽象造型可以回血,通过造型我们能够体会到无尽的韵味,并领略到生活中城市的多面性。就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为例,在广场中众多的文化柱是公共艺术群体中的一个重要亮点,该景观建设主要特点是见解大方,并且这些文化柱不是简答的屹立在哪里,是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群体,可以与环境交相辉映,并结合自身的精神形态和文化形态构成环境影响力,让其与环境相互融合,相互衬托。石柱上都雕刻很多世人皆知的历史或则会民间典故,是一种常见的文化传达形式,由此可获悉整个作品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达符号。人们在踏入到此文化环境后,就能置身于环境符号内,也就进入到历史发展长河,追本溯源中形成跨越是空的旅行。公共艺术创造环境的影响要求对人的思维有深刻认识,然后在此过程中产生较为奇妙的作用。另外,建筑物自身有较好的文化循序存在,则更能现实整个文化的精髓,例如佛教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唐代盛行一时,大雁塔与佛教的历史、文化背景遥相呼应,更彰显出佛教的文明。这些文化气息让人感觉到有别于别处的文化精髓,那么公共场所更具有艺术性,可以让艺术性与公共环境性相互配合。

三、景观设计解构公共艺术

环境不同,导致公共设计的不同,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公共设计要求,可以在设计进程中体现出环境的鲜明领域性特征,并在富有深意的文化精神下,让公共设计更为多元化,进而契合环境变化需求。城市公共环境中,广场是常见的公共环境领地,由于广场是城市中的一块开阔地,更是城市建设中的道路枢纽,城市建设中所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都要在广场中进行,所以广场的人流和车流量较大。广场中集合大量的人群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在广场中无论其自身的功能性或是精神性都十分重要,并且人的因素也是广场因素的主体。上文中提及景观是公共空间的服务范畴,但更多要体现出景观的生态化、自然化理念。这类提及的自然环境即主体形式出现后,人们参与设计的环境特征,要找到与环境相互融合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实质。公共艺术在详细类别划分中,起到主导性作用,主要是让人们在进入到领域环境后,能够通过环境艺术获取新的精神体验。如,在设计时,照搬国外的流行设计元素,但是设计时不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设计出来的作品也许很前卫和流行,但是不能满足百姓的精神需求,且这种盲目的放置行为,会忽略公共艺术的存在要素,这必然会出现生搬硬套的尴尬与协调状况出现,还会出现不知所谓的莫名感。

四、结束语

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相互作用,公共艺术在景观设计中要做好环境设计要点,并要从文化、精神和审美等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让公共艺术具有存在意义。其中存在的关键要是是文化性,由于文化传承历史,并能直接对人们的审美和追求起到作用。所以在公共艺术中融入文化能更好的理解文化的符号,然后让文化的气体效用也得以发挥。艺术性不仅代表美观和华丽,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内涵型,要在和谐、共鸣中体现艺术的本质。所以环境设计要深层次、多方位考虑问题,真正保障其合理性,并由内而外的扔公共艺术设计成为艺术作品的关键要素,并将环境与人放在首要位置,设计出更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服务环境。

参考文献:

[1]乔治,宋燕燕.论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作用[J].美术大观.2011(08):8-9.

[2]李腾.艺术的形意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戏剧之家….2015(11):18-19.

篇10

【关键词】主题空间 设计 特点

引言

在当前,我国的主题空间设计方法上,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进行创新的。而且,人们也亟需要改善相应的居住环境,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生活的各种品质,室内设计的行业也逐渐迎来了的契机,甚至会严重导致室内设计行业的复制化浪潮,不能真正地体现出主题空间设计的特点,使得在主题空间上显得更加单调和缺乏相应的个性化。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发展过程和个性化消费的时代中,我们要对主题空间的设计进行全新的创新,也就是要能够在主题空间中有效地体现出人文内涵,并能够通过主题空间的创造性来进一步表达空间文化的特征,在视觉上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和艺术上的感染力。

1 主题空间的含义

在当前的德国音乐中,“主题”词语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领域中,主题空间的设计必须要从作者具体的经验中产生,能够从生活中激起空间设计者的创造灵感,并能够赋予其一种全新的形式。一般来说,主题空间的设计中,空间设计可以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在很多领域中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含义。但是,作为一种空间语言的构思方式,它又有一种全新的独特性,是室内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的一种,能够进一步强调空间营造的气氛,使得使用者处于某一种场景化的片段中,不断激发潜意识和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各种使用者能够满足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主题”空间的立意方面,立意是空间的思想和情感语言,没有“主题”的室内空间是失去灵魂的空间,而显现着文化内涵的主题创意,又综合体现了现代时空设计理念与空间设计价值的重要特征。

2 主题空间设计和空间风格设计两者间的关系分析

在室内空间设计过程中,主题设计并不能等同于设计风格,我们要注重传统空间设计和现代文化内涵之间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主题空间设计的特点得到充分展现。虽然说两者可能在构思上有所区别,但是,只有利用两者的优势特点进行结合,才能使得主题空间显得具有传统优雅之美和现代的信息美。为此,本文笔者就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在室内设计风格上,一般是要经历时代文化和时代的思潮才能进一步完成,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而逐渐发展而来的具有现代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笔者认为,所谓设计风格,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利用某种特定的表现手法,并实现对自身的不断重复,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主题空间设计的发展。同样,风格也是一种时展的产物,能够通过造型艺术所呈现的空间和艺术性效果,建筑的室内风格设计,一定要能够以某种室内设计风格为基准的设计方法,如果是按照相应的设计风格来说,具体表现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和后现代风格等几个方面,其中,可以将现代风格和自然风格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

2.1 室内设计特有的风格特征

设计风格形成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形成较为固定的词汇和符合表达的风格特征,例如,巴洛克风格的设计,经常需要断裂的山花和弧线等一些作为特定的风格特征。而且,在室内主题空间设计中,设计并不是主要强调主题样式的固定阐述,一定要经过对某主题设想,才能进一步激发作者的灵感,才能进一步创造出具有某种氛围的空间。在设计形式上可以是古典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能够为室内空间制造活跃的气氛。

2.2 设计思维的创新选择

在主题空间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思维形式的创新,并且,室内风格的设计必须要采用多种风格进行预先设定,之后就可以通过对风格特点进行充分挖掘和开发。在我国的主题式空间中,可以设计为开放式的思维模式,尽量开发项目的独特性,更好地对项目的地域性和服务人群特点加以分析,从而才能更好地运用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感的创意来进行表达。确定具有启发性的主题来展开相应的设计。

2.3 室内风格设计的构思

从整体上看,主题空间的设计有几种常见的设计风格,并且来源是非常广泛的,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指导设计的发展和主题上进行融合就可以,例如,一部影视作品或者是一个神话故事都能够作为空间设计的素材,更好地彰显室内设计的主题思想。

3 主题空间的创造倾向

从主题空间的创造方向来看,主题空间所运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题空间设计师在如何进行空间设计定位时,就一定要首先把握好主题上的定位,从而可以创造出更加具有深层次的主题空间,进而可以为设计者探寻主题找到来源。

3.1 地域文化的创造方向分析

从当前的形式上看,主题空间的设计特点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地域文化。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适应范围制度和组织结构。在地域文化的范围空间中,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能够代表个体和群体价值观和伦理观以及审美价值观的深层文化。同样的,在地域文化的空间范围上可以逐渐分为三个层面,地域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主题空间的创造主体,只有切实把握好地域价值观和伦理观内涵,才能真正地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的内涵空间。例如,在内部的商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计上逐步延续地域文化主题,或者是可以在色彩上通过灰色和白色的基调渲染建筑环境,在建筑的柱子和门窗等一些木质构件上统一使用深棕色,从而进一步展现类型化的居民风格特征。同时,在地面上的铺装上,一方面可以利用基地的青砖灰瓦等废弃建筑材料。另一方面,可以尽量选用本地所产的青石和青砖进行装饰,才能在局部上运用到主题环境上,从而可以运用一些具有历史感和具有特征的材料进行组合,才能创造出具有非同凡响的时空错觉效果。

在以地域文化为特征的主题空间环境上,可以继续继承并进一步弘扬地域文化的精神。从而为传统文化注入空间设计的活力,与此同时,我们一定要经过现代空间理论的阐述,才能为解构的传统文化增添时代感。

3.2 自然主题的创新运用

一般来说,要想促进主题空间环境的运用创新,就必须要时刻注重室内自然环境的设计,在现代化的建筑群体中,只有充分利用主题空间环境,从自然界中获得创造灵感,结合现代感的建筑,才能更好地使得主题空间内涵得到体现,体现人与自然社会整体上统一的辩证观念。

在自然界所存在的元素上,可以利用冰、雪花等进行创造,或者是可以在整个建筑和内部上加强自然元素的体现,又如,可以充分利用山峰和海洋等,充分尊重当地的风俗,结合本地区的建筑形式加以运用,进而能够更好地丰富建筑空间的内涵。

同样,在建筑空间的环境设置上,可以对动物机体和骨骼等进行模仿,通过动植物的生命形态,来为设计师的灵感创造提供有力的条件,在建筑仿生学概念上,可以在生物上找寻到一些灵感,例如,珠海剧院就是利用在珠江口上的日月贝为主题进行运用的,并能够采用生动形象的艺术造型塑造一系列的意象。设计者利用大自然的美景,逐渐转化成为自己的设计语言。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的环境,同时,可以融入到低碳生活的空间品质,这是当前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3.3 在创新主题概念上的运用

一般来说,一定要灵活地运用各种创新主体进行创造,从当前的形式上看,只有通过物质手段来实现主题空间的创新,而在思维方面这是需要实现创新概念上,物质手段上思维手段逐渐转为现实实践方式。

在物质方面,可以通过新材料和新技术使用创新,这样就可以通过全新的视觉体验,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界面效应,通过空间环境形态的创新,例如,非线性空间形态,切实打破空间环境体系。或者是可以将旧物进行创新,例如,在一些爵士乐方面,可以在墙面上进行装饰。

在思维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思维方式的创新方式,逐步拓展相应的设计思路,才能形成一种具有创新的主题概念,才能进一步推动空间设计的发展。与此同时,在面对具体的项目上,能够逐步分析出项目的特殊性和服务人群,只有通过旧有概念的更新,进而实现主题概念的创新。

3.4 主题空间创作的表达技巧分析

在对主题创意确立后,如何来正确处理有效的室内设计手法,这就成为当前主题表达的关键性因素,在设计主题的空间营造上,可以由空间形态和照明以及材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而在空间的形态表述上,可以切实依据主题形式加以创新,并采用和主题内涵相适应的材质,灵活地布局各种空间布局,只有在此过程中,对各个元素进行统一和整合,才能够显得更加相互协调。

在空间形态上,空间组合和形式上一定要以“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而满足主题空间环境功能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主体定位,利用空间的形态给人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空间。我们都知道,空间的性格将是空间环境在人心理和生理上的人格化,而且不同的空间形态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在灯光设计上可以营造空间氛围的手段,光不仅仅可以显示空间,只有通过光的设计作用带来全新的感受,才能影响整体环境的艺术效果。恰到好处地处理各种色彩和层次形状,创造出情感丰富的主题氛围。同时,在空间主题的色彩设计上,设计师必须要灵活地运用人的生理和心理效应。一般来说,不同的色彩可以围绕不同的空间主题进行展开,例如,红色代表热情,紫色可以代表高贵和冰冷,设计师充分的利用主题立意来选择色彩,在主题空间的表现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各种手段来展示现代主题空间的艺术性,更好地推动我国主题空间设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张金玲.空间利用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J].群文天地.2011(08):93-109.

[2]李欣彤.浅谈室内设计中的弹性空间设计[J].才智.2011(2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