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行业研究

篇1

一、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1.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经济数据据显示,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38 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中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岗位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社会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中国涉外经济活动可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合作三个领域,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要能够在进出口贸易,外资引进、转移,国际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不同行业就业,而且要能适应这些行业的实际需求。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本文由收集整理培养目标正是迎合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三产业和技术持续迅猛发展、产业内部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迅速变化而引起的岗位结构变化的需要。

2.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就业也是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目前,国内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提升,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物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就业资格证书,这是最重要的岗位敲门砖,还要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因此,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受传统精英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制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高校往往把“高级”等同于“理论型”,因而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经济学等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论课时所占比例偏大,而一些必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尤其是实习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偏小,学生实际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从实验教学看,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各种国际贸易的实验,但是缺乏有实际外贸经验的教师,结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实验效果不佳。尽管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毕业实习等时间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场所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实习流于形式。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操作技能不强、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强。这与当前的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有很大差距。因此,课程实践体系有待完善,综合性实践环节需要加强。

2.教学方法单一。从教学方式看,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教学方法仍旧较为传统,仍保持着“填鸭式”、“说教式”的上课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互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国贸学生对于外语水平要求较高,广泛地开展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外语和综合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受地域和师资力量限制,双语教学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得并不是很广泛,也缺乏专业的外教进行指导。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看,理论考试仍然是高等院校主要的评价方式,卷面分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但是无法完全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当前社会需求更注重学生是否能在企业独立地开展外贸业务,这些素质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理论考试体现出来的。

3.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匮乏。目前,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实践主要是通过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两个途径,但实验设施投入少,条件简陋,人均实验设施严重不足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很多学校只有一或两套外贸实训软件支撑校内专业实训,加上软件实训功能不全,实验室资源紧张,使学生的实验课时难以保证。校外实践基地同样存在问题,很多实践基地空有一个名称,并没有真正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致使学生很难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当中去。与此同时,随着外贸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精简机构、组织扁平化、业务人员一专多能是当今外贸企业的主要特点,对员工从业经验、综合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校大学生到校外企业的实习实训将更加困难。

另外,中国高校的专业教师大都直接从高教毕业就上讲台,真正具备有外贸实际经历的教师数量较少,本身就缺少实践经历,更难谈得上有足够的实践知识教于学生;加之在以科研为主的高校评价机制背景下,教师们不得不集中精力注重经济理论研究,进行实践培训和操作的时间有限。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1.加快调整国贸专业课程体系。高校在教学计划设置上,应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计划设置时应坚持以构建知识结构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原则,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另外,教学计划中要明确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及方法,构建专业认识实习、 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模拟实习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体系。

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一方面要处理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另一方面处理好专业必修与选修的关系。首先,应将微、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经济法学等基本课程列为必修课程,使学生牢固掌握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其次,要从专业能力培养入手形成三方面的课程模块:(1)进出口贸易活动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等必修课程和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国际结算、国际单证实务等选修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从事外贸业务活动的综合能力。(2)外贸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外贸英语、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等课程来提高学生应用英语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3)防范贸易风险能力的培养。可开设经济法、国际商法、wto 规则等方面的课程,及时与国际接轨,增强外贸风险的辨别和防范能力。

2.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组织实施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工作是保证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应改变那种以单纯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观念,进行创造性的交互教学,老师应精讲理论,多留给学生练习、思考、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时间,要让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培养的专业人才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第二,应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使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关注外贸行业的发展变化和对人才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应不断加以更新,要把最新的成果传授给学生。同时对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提倡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可以设置虚拟的场景,引导学生现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把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动态资讯,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另外,也可实施联合教学,聘请校外的业内人士授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实践性较强的业务课程,如《外贸单证》、《报关实务》等,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国际贸易的动态发展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提高教师实践类课程业务水平,为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2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包括:授信开证、打包放款及进出口押汇等。近些年在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拉动下,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也取得了空前发展。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一些诸如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风险、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足够的前期调查等风险管理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

贸易融资;信用风险;外汇风险

0 引言

国际贸易融资是以国际结算中的各环节为基础,银行提供给进出口商的资金便利或短期融资的总和。贸易融资具备重复性、短期性和高流动性的特点,注重的是操作控制,有助于银企之间形成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我国近些年国际贸易得到空前发展,以及商业银行之间激烈的竞争,这就必然使得商业银行为了拓展业务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投向国际贸易融资上。它与国际结算操作紧密相联,是用国际贸易单据、凭证及货物充当抵质押的一种融资方式。国际贸易融资为商业银行创造手续费、业务利息收入,促进其他业务的发展,使银行的综合效益得到提高。但是伴随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使得该项业务不断暴露出潜在的风险,这值得我们去关注。本文阐述了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及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1 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风险

1.1 进出口商存在的信用风险

进出口商信用风险指的是国际贸易过程中,交易活动中的任一方如果不履行合同义务,就有可能导致对方受到损失的风险,从而导致提供资金给进出口商的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我国的进出口企业大多数都存在融资押汇、结算、多头开户及管理混乱等现象,其信用状况不良;经常由于资金的短缺原因,借助打包贷款、押汇等方式来获得银行资金支持,最终用到其他业务上。更有甚者与外资企业串通,虚列贸易背景向银行申请信用证,然后利用汇率变动赚取汇率差价,使银行经营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受到严重影响。

1.2 存在的贸易风险

国际贸易从一开始的谈判到合同签订后的履行,这整个过程都属于一种商业信用,不但要注重进出口商的信用度,还要注重贸易活动中商品的质量、市场行情、交货及汇率变动等因素,在交易活动中还会存在贸易纠纷与索赔,这就产生了贸易风险。所以有很多方面都会影响到贸易活动的进程,如进出口双方的经营能力,货物的价格、质量、交货期限、汇率变动、市场行情及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等方面因素都能影响到贸易能否完成。这时只要出现一个不利因素,就可能造成经营危机,导致贸易纠纷,形成贸易风险,最终出现风险贷款。

1.3 存在的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贸易交往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债权债务,因汇率、利率的不断变动,引发相关货币价值上下浮动,致使任一方都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遭受损失的风险。外汇风险大致可分为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和交易风险。折算风险指的是以本国货币对以外币计价的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进行折算而产生的外汇风险;经济风险指的是预料以外的汇率变动,对企业的成本、价格、生产数量产生影响,造成企业的现金流量和收益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减少的潜在损失;交易风险指的是由外币计价的未来应付款、应收款,在用本币对其进行结算时,受汇率变动影响使其收益、成本面临风险。

2 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

2.1 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近些年,尽管贸易融资业务在改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方面的作用逐渐被高级管理人员了解,但缺乏对其存在的风险的充分认识,在具体风险管理方式的落实上没有做到位。有的人以为在贸易融资中只要开出单据或信用证就能赚取客观的手续费,在此期间实际资金不会被动用,是一个既是一本万利又是无风险的产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贸易融资执行的规则是国际惯例,具有刚性的付款承诺,所以对贸易融资业务夸大了其难度和风险,他们对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持有保守态度,使得业务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2.2 缺少复合型人才开拓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在国际结算业务中对专业性的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业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当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符合开拓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稀缺的人才资源大多都集中在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并且他们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在各家商业银行中都在独立经营国际业务品种,所以从内部机构设置来看,贸易融资业务和国际结算都是由国际业务部来负责。这就导致了有关从业人员虽然熟悉国际结算,但对信贷管理和财务核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严重缺乏,难以从客户的经营状况和财务资料中准确分析和判断出其资信情况,不能充分把握国际贸易融资整个过程中的各环节,使得国际业务的市场效果和产品功能降低,也缺乏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2.3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足够的前期调查

在以往的信贷评估模式中,我国商业银行过于看重企业本身的财务能力,对企业的上下游实际情况和贸易背景缺少必要的前期调查,即便调查了也只是走马观花。当前不少客户经理对企业的实地调查研究相对较少,即使去了企业进行调查大多都是一种流程或形式,缺少对企业实质的了解。他们对企业提供的资料比较看重,如资料是否齐全和符合要求、资料上体现的数据或指标是否满足银行的要求等,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管理的深入调查研究,特别对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状况的了解更是寥寥无几,更有甚者对进出口货物的市场前景、用途等了解甚少,信息这般不对称,必将极大的提高银行的融资风险。

3 解决国际贸易融资中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充分认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的风险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中,防范规避风险应该成为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在金融危机中关注主要客户受到的影响程度,关注客户在市场中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应该加强银行系统内部及时有效的沟通联系,联合排查风险问题,共同挖掘业务新契机。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风险管理要求,国际业务部应保持与风险管理部的密切沟通联系,此外还要与其他相关部门加强联系,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产生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政策,在保持风险控制为中心的基础上,有效处理好防范风险与发展业务之间的关系。根据《巴塞尔协定》相关原则规定,在开展业务时,商业银行必须能够识别、评估出相应的风险,并通过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或最低水平。商业银行评估贸易融资风险指的是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预测和判断出可能存在的贸易融资风险的后果和影响,这样做的关键就是能够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融资风险及其风险控制情况,以便对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

3.2 提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人员的素质

国际贸易融资是操作复杂、技术性强及知识面广的业务,它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素质要求。这项业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当前急需既精通信贷业务、国际惯例,又掌握操作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看,其本质就是银行相关人员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竞争。所以要想使贸易融资相关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当务之急就是要强化风险防范的能力和意识,应投入大量精力培养出一支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相关法律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可以利用培训机构的特点优势,与相关培训机构开展合作,选择一些重要的课题邀请培训机构的专家作专场讲座,条件允许的商业银行可以选派优秀员工到国外大型银行学习。二要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对案例的总结分析,充分积累经验,并且还要特别加强学习保险运输业务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对国际贸易市场的具体动态要随时关注,了解商品的市场行情变化,提高识别和判断潜在风险的能力,培养自身对市场的洞察力、敏锐力,以便使自身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三要做好岗位培训,使员工的道德品质和服务质量得到提高。四要强化员工风险意识,提高他们识伪和防伪的能力,切实防范、规避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

3.3 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加强前期调查

首先,对于控制贸易融资的风险来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加强前期调查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交易活动中的交易价格、上下游具体情况及贸易的真实性着手调查,有利于银行全面详细的掌握企业贸易融资的真实背景,从而有效掌控风险。此外对贸易背景要加强审核,对客户越是全面系统的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信息不对称在银企间存在的程度就越小,就越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风险。客户经理需要时常回访客户,对客户的主营业务情况要随时掌握,充分了解市场行情,熟悉国际市场贸易动向。其次,国际贸易融资与一般贷款的最大区别就是其自身的有偿性,从单个企业角度看,为其提供贸易融资的银行面对的往往只是整个贸易流的其中一端,而要想掌握贸易活动的全过程仅从整个贸易流的其中一端出发是不够的,那样只能将单个企业的经营状况视为考察的依据。当今,伴随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国际化,使得商业银行有条件、有能力通过与境内外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对进出口双方同时监控,掌握整个贸易中的资金流、物流等,进而现实防范风险,最终达到整体收益得到提高的目标。

4 结论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国际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和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进出口企业就更加迫切对贸易融资的需求,但是在贸易融资业务的实际发展中不管是在法律的完善上,还是业务数量上和方式上都难以满足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现实的需要迫使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正视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风险,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充分认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的风险、提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人员的素质、在国际贸易融资中加强前期调查,这样才能在合理有效防范、规避贸易融资风险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耀明.《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中国;东亚经济体;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06-03

1 引言

产业内贸易是国际经济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产业内贸易是指各国间同类商品的进出动。产业内贸易根据其成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质量相似但特征、属性不同的同类商品间的贸易,被称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HIIT);另一类是质量不同的同类商品间的贸易,被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简称VIIT)。Krugman(1979)与Lancaster(1980)在解释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方面作了开创性的贡献。虽然他们的模型中各自对需求的假设不同,但是他们的模型都表明了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东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联系的加深,东亚产业内贸易正日益受到关注。而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逐步融入东亚经济中,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尤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产业内贸易类型方面,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究竟是怎样的格局?对这一问题的准确把握,将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中国在东亚生产分工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为中国制定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当前制造业产品已成为中国与东亚经济体贸易的主体,且与产业内贸易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因此拟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作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根据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密切程度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本文的东亚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国家和地区、台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共9个。

2 测度方法与数据说明

对于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判断,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Fontagné 和 Freudenberg(1997)和Azhar与Elliott (2004)分别提出不同的测算方法,而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是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提出的GHM法,即1-α≤UVXlikUVMlik≤1+α,其中UVX表示出口商品单价,UVM表示进口商品单价。l表示某产业,i表示某商品,k表示贸易伙伴国。α是离散因子(Dispersion percentile),是用百分率表示的“门槛”,一般将α取值为15%或25%。如果1-α≤UVXlikUVKlik≤1+α,则该商品属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记为HIIT;如果1+α

这里对制造业的划分标准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3次修订标准(SITC Rev.3)为基准,根据该标准,SITC 5、6、7、8大类产品为制造业产品。具体而言,SITC5大类产品为化学成品及有关商品;SITC6大类产品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如皮革及其制品、橡胶制品、金属制品等;SITC7大类产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大类产品为杂项制品,如卫生、水运、钟表等。其中第5大类和7大类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商品,第6和8大类多为劳动密集型商品。为对产业内贸易类型作更精确的分析,本文使用SITC四分位数据进行计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经贸合作最为密切时期,本文因此选择1992~2003年贸易数据进行考察,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

3 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总体分布

表1显示了按1992~2003年均值计算的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所占比重。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的,1992~2003年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基本在80%以上,而中国与东亚经济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基本在10%~20%之间。这说明要素禀赋差异在决定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发现,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出口的商品基本以低质量产品为主。1992~2003年间,中国与东亚区域内发达经济体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整体产业内贸易比重分别为64.39%、58.77%、50.48%、51.78和65.16%。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与东盟新兴经济体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也分别达到53.64%、57.47%、64.94%和52.25%。这说明日本亚洲四小东盟新兴经济体中国这种质量阶梯形差异在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对新加坡、菲律宾和日本出口的低质量商品比重是最高的。此外,还可发现,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中,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要高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1992~2003年间,中国出口到东亚的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产品比重基本在20%~30%之间,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仅在10%~20%之间。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呈现出以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

表2分别计算了1992~1997年和1998~2003年两个时期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类型所占比重的均值。可以看到,1998年以后,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都呈上升态势,而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却呈下降态势。

资料来源:根据COMTRADE数据库4分位数据计算整理。

4 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的跨行业分布

表3计算了1992~2003年间中国与东亚9个经济体SITC 5、6、7、8大类商品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分布情况。

行业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细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类型分布与总体分布是基本一致的,即SITC5、6、7、8大类商品都呈现出以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高质量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另外,在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SITC7 大类产品在中国与东亚经济体比重是最高的,1992~2003年间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均值至少在65%以上,而中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都超过了70%,其中,中国与日本的比重最高,为77.42%。一般认为SITC7大类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类别。这说明,尽管近年来,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比重上升,但中国始终处于低质量、低附加值生产阶段。而且可以发现,即使是在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SITC6和SITC8大类产品中,中国对9个东亚经济体也是以出口低质量产品为主。相比较而言,在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制造业4个大类产品组中,SITC5大类产品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是最低的,基本在50%以下,而中国对东亚个别经济体甚至以出口高质量产品为主。SITC5大类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这说明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中,在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上是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

5 基本结论

本文用1992~2003年贸易数据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的,1992~2003年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基本在80%以上,而中国与东亚经济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则在10%~20%之间。这说明要素禀赋差异是影响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呈现出以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中国出口的商品基本以低质量产品为主,而进口的商品则以高质量产品为主。这不仅表现在中国与东亚发达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中,而且表现在与东盟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中。 实证研究还表明,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都呈上升态势,而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却呈下降态势。这说明尽管中国制造业在逐渐崛起,但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是中国制成品占领东亚市场的主要原因,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亟待提高。

(3)通过跨行业比较可以发现,在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低质量产业内贸易类型中,SITC7 大类产品(机械与运输设备)的比重是最高的,一般认为SITC7大类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类别,这说明尽管近年来,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比重上升,但中国始终处于低质量、低附加值生产阶段。即使是在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SITC6和SITC8大类产品中,中国对9个东亚经济体也是以出口低质量产品为主。相比较而言,在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制造业4个大类产品组中,SITC5大类产品(化学产品)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是最低的,而中国对东亚个别经济体甚至以出口高质量产品为主。SITC5大类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这说明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中,在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上是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

参考文献

[1]王云飞.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0).

[2]Ando, M. (2005), “Fragmentation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East Asia” , th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e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R], 79th Annual Conference, Vancouver, Canada on June 30,2004.

[3]Azhar, A.K.M and Elliott, R,J.R (2004), “On the Measurement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A Geometric Exposition”. Contributed Session: European Trade Study Group 6th Annual Conference[R], ETSG 2004, 9-11 September.

篇4

[关键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中小型外贸企业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137-02

作者简介:杨芳,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东方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周静,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徐生华,男,黑龙江双城人,讲师,研究方向:学生就业;李建军,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所需人才的特点

黑龙江省地处内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外贸发展相对沿海省份比较落后,省内外贸企业数量较少且规模较小。黑龙江省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的市场供大于求,因此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去外省中小型外贸企业就业。因此,本课题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多家中小型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一)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型外贸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其不仅熟悉国际贸易实务、了解贸易法律和国际贸易惯例,还要精通一门外语(即具有熟练的听说能力)及计算机(掌握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即一专多能的外贸人才是中小型外贸企业特别急需的。此外,企业还特别注重外贸人才的实践能力。

(二)注重外贸人才沟通和开发客户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型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除注重专业能力外,更注重其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开发客户的能力。外贸从业人员的工资薪酬直接与客户的数量、订单的金额挂钩,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外贸从业人员的能动性。

二、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贸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

(一)完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可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用,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具备就业竞争力。

1.基本知识够用

企业在招聘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时,对其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经过对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企业比较注重的是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如运输与保险、商检、索赔、仲裁、外贸函电、国际结算、海关实务等)、熟悉国际贸易法律及惯例。所以,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夯实专业基础,不断更新和拓展知识领域,紧跟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前沿,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外贸工作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2.实践能力较强

外贸企业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通常希望应聘人员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外贸业务流程、熟练填写外贸单据、实际操作能力强,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尤其是中小型外贸企业,由于条件和资金所限,不愿意再花费时间和资金培训业务员。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着重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训练;学生也必须熟知将要从事的行业的背景和特点,努力掌握相关技能,使自己能够学有所长。

3.综合素质较高,具备就业竞争力

经过调查发现,黑龙江省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特别注重员工寻找客户的能力和与客户沟通的能力,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而且还必须了解某一国家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相关法律,尊重其,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以此增加就业竞争力。

三、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外贸所需人才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系统的理论功底,同时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可采取如下措施:

1.聘请外贸行业的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主要讲授外贸实训课程,同时培训校内现有师资,提高其业务水平。

2.选派教师到外贸企业实习,参加企业的实际工作;同时选派教师到知名大学的外贸专业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参与同行的业务交流会和教学研讨会,提升自有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沟通能力是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重点。

1.重视校内实践教学

校内建立外贸综合实训室,通过仿真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室内设置进出口公司、银行、海关、货代公司、保险公司等模仿实体企业和机构,让学生亲身操作,使学生熟悉外贸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加深学生对外贸业务流程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就业竞争力。

2.与省内外外贸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由于黑龙江省外贸企业数量不多,使得学生在省内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较少。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可以把学生实习的单位延伸到外省中小型外贸企业,与省外外贸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努力达到双赢。这样不仅使学生提前上岗,接触真正的工作岗位,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同时学生在实习外贸企业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为学校培养合格的外贸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增加“商务谈判”和“商务礼仪与演讲”等辅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商务谈判”和“商务礼仪与演讲”课程,教会学生在商务沟通方面应掌握的技巧。通过校内实训和课外兼职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待人接物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2]王秀霞.高职对外贸易人才培养与中小企业需求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1).

[3]杨芳,崔磊.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经贸,2010(3).

篇5

【关键词】实习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构方程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为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一定的专业实际操作能力,各高校纷纷加大了教学培养体系中就业导向型实习、实践环节的力度。随着质量工程的推进,通过实习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学生满意度的调查,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了解实习环节的实际效果,对于高校通过把握社会需求来调整培养方案、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满意度是一个心理学方面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可用其来衡量一个群体对某一事物的主要判断[1]。结构方程模型是将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分析、多元回归及方差分析等集成一种综合性的统计方法[2]。国内外研究满意度主要采用专家法或测量法。专家法由于主观成分居多易引起争议,本文采用测量法,即先建立实习单位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和使用调查问卷收集信息,然后通过统计方法推导出满意度的权重。推导权重的方法包括多元回归、结构方程、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3],本研究先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然后使用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分析,对实习单位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

二、概念模型和潜在变量的建立

(一)概念模型及其指标体系

借鉴各类文献对顾客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员工满意度的界定,参考人才招聘网站的国贸专业相关岗位的招聘要求,综合各高校国贸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要求,本文的实习单位的满意度模型包括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在知识、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被满足程度的感受,也是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其中,国贸专业对于知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课本专业知识、英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3个方面;个性品质主要体现在个性心理品质;能力则体现在印象管理能力、智慧胜任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分工合作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实践执行能力几个方面。由此,整个模型由专业知识、个性品质和能力所对应的上述10个前因变量、1个“满意度”结果变量组成(如表1中的研究指标栏目)。

(二)对应问项

本文采用李克特(Likert)7点量表,测量项目以1-7对应――非常不认同、不认同、较不认同、基本认同、较为认同、认同、非常认同等七级态度,用以表明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工作表现的相应素质的认同度。实习单位对国贸专业实习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如表1。

问卷中问题的设置基于各类文献的综合归纳,例如,智慧胜任能力是学生理解和解释职业行为的体现,包括目标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谋略策划能力等[4],一般智慧胜任能力越高,自我效能发挥越充分,因此,问卷采用Q18-22来测量该能力。实习单位对实习生满意度主要从两方面衡量[7]:(1)实习生的现实表现与实习单位的预期,二者差异越小,满意度越高;(2)实习单位对实习生未来求职的推荐意见,推荐意愿越强,满意度越高;因此,问卷采用Q40-43来进行测量。

三、模型的修正及其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和样本特征

本次实证研究的对象是广东工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总共发放调查问卷259份,回收问卷217份,回收率为83.78%,剔除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99.08%。

问卷主体部分设计有43个问题,相对问题数,215份样本在数量上为中型样本。使用SPSS17.0对问卷进行描述性分析,从标准偏差看,各问项偏离平均标度均在1左右,说明量度数据分布较稳定,无极端问项;从“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来看,若删除当前问项,Cronbach’s Alpha系数上升很少,说明暂无需改进问卷;据项间相关性矩阵和项间协方差矩阵分析数据可见,各问项呈正相关,并与各自所归属板块中项目相关性较大。

从ANOVA方差分析中的FRIEDMAN检验中来分析评分者(实习单位)信度,P值小于给定水平0.05,和谐系数KENDALL为0.082接近0,说明实习单位评分的一致性程度较低,不同单位在评级时并不依赖相同的价值评判体系,对人才在知识、品质、能力及其具体测评中各有偏重。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计算问卷所收集数据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8,各变量组的系数也均在0.8以上,说明问卷所收集的数据和设计的变量组合间的信度良好。对样本进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43个测量变量的KMO为0.936>0.9,Blett’s球形检验的显著水平Sig.=0.000

通过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s)分析、最大方差(Varimax)法进行因子旋转来抽取公因子,因子截取标准为特征值大于1,因子载荷标准为大于或等于0.5。本问卷的因子旋转在9次迭代后收敛。共提取8个潜在公因子,其方差贡献率与旋转前完全一致,为70.159%,亦即,调查问卷中的43个测量变量最终可归结由8个潜在因子支配;另据因子载荷评价标准,Q29、35-40所对应公因子的因子载荷都小于0.5,予以删除,剩余部分为各潜在因子的相应测量变量。对8个公因子相应的测量变量进行Cronbach’s α系数检验(如表2),均在0.7以上,说明各个公因子的信度较好。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结构方程模型(SEM)可通过寻找变量间内在结构关系验证某种结构关系或模型假设是否合理、模型是否正确,还可指出如何修正模型;结构关系在模型中通过路径系数和载荷系数来体现。验证性因子分析就是评估测度模型与理论假设之间的拟合度。

为此,使用AMOS17.2建立因子T1-T7的SEM测度模型(如图1)。分析M.I.的数据,Q26Q27很大,对照载荷系数,Q26的较小,因此,删除Q26。以同样的方法,删除Q14、Q10、Q8、Q3、Q23、Q22、Q25、Q28、Q21、Q15、Q6、Q27、Q24、Q18,模型修正前后拟合度实验结果达到了理想的水平。加入满意度因子后,再按前述步骤进行验证性分析,采用同样的修正方法,先后删除Q41和Q31;修正后拟合度实验结果也达到了理想水平。

考量表2中的各项潜在因子,可以看到解析能力(T6)可由书本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T3)决定的;自我管理能力(T5)则由积极的心态(T4)决定。由此,修正实习单位满意度模型如图2,依据上述同样的方法和步骤对其对应的结构方程测度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得到如图3所示的实习单位满意度结构方程的最终模型,其各方面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如表3),通过了模型的验证。

四、结论

本文建立了实习单位对国贸专业满意度指数模型,运用SEM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检验和参数求解,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合性。

在外贸企业进行5-6周的专业实习一直我校国贸专业的特色之一。从图3的路径系数看,学生的协作能力、外语能力、解析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直接决定外贸实习单位的满意度,其中协作能力和外语能力的贡献最大。而协作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在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常常忽略的一个能力目标。

上述模型及其指数,还可用作实习管理的工具,对高校国贸专业实习模式、运行机制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设计,有着充分的应用价值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马金山.当前大学生实习满意度较低的原因与对策分析[D].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

[2]周华银,韩树荣.第三方物流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实证研究[J].人文社会研究.2009,(8):125-127.

[3]黄国安.满意度研究分析方法探讨与应用[J].市场研究.2010(3):31-33.

[4]陶晓霞.大学生一般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2007.

[5]Pierre Biscourp,Francis Kramarz.Employment,skill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Firm-level evidence for Fr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68):345-367.

[6]苑春永,马俊,潘珍燕.印象管理策略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9(12):286-286.

[7]刘文超.基于Kano模型的专业实习教学质量满意度测评[D].湖北工业大学,2009.

篇6

一、产业价值链与加工贸易的内在关系

(一)产业价值链与加工贸易的内涵

从现代工业的产业价值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包括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不同环节上有不同的参与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并获得相应的利益。产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活动都直接影响到整个产业的价值活动,具有较强的协同性,且每个环节在技术上具有层次性,对要素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加工贸易是针对产业价值链的中间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而言的。所谓加工贸易,是指东道国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并最终再出口的一种生产方式。也就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Fenestrate.2002)。加工贸易因技术含量低,使得该环节具有明显的增值空间小、竞争激烈等特征。

(二)产业价值链与加工贸易关系

产业价值链与加工贸易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首先,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作为产业价值链中的加工贸易环节因其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使得该环节的分工越来越细,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细化了产业价值链;其次,随着技术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依靠其控制产业链的核心技术,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把产业链升值空间小、消耗大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成了必然的趋势。产业链的国际分工,不仅为发达国家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的范围。因此,产业价值链促进了国际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

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分工,通常表现为劳动密集型的价值环节布局在发展中国家,这些环节的劳动生产率和附加价值较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的价值环节则分布在发达国家,从而形成了一条"U"型微笑曲线(李敏,2008),而加工贸易处于"U"型曲线底端。基于此,以产业价值链的视角研究我国加工贸易的问题,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产业价值链分中的地位,及时调整战略向价值链更高层次发展,使我国加工贸易在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时更有优势。

二、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加工贸易现状

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政策、全球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工贸易的特点所决定的。我国加工贸易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贸易总额连续6年增长率超过20%,2007年贸易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1738万亿美元,增长23. 5%,继续稳居世界第3位。而对外贸易50%左右的份额是由加工贸易带来的,加工贸易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9860.5亿美元,增长了393倍,对出口一直具有高达55%左右的贡献率。

1.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增值率提升缓慢。由产业价值链和加工贸易的关系可知,加工贸易处于产业价值链条中最低附加值的生产组装环节,上游的技术壁垒,下游营销渠道和技术服务的控制,使得加工贸易始终受制于掌握着核心技术和品牌的发达国家。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日益加大,但仔细分析这些高新技术产品,我国所从事的仍然是处于最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部分。

2.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依据资源优势理论,我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已经深入到世界产业价值链的加工贸易环节,并占有一定的优势,也因此得到了很少的附加值。但在加工贸易中外商直接投资占绝大部分,其表现形式为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严格控制也限制了技术溢出效应,加工贸易的微小收益也使得部分企业故步自封,不愿创新,限制了我国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对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既缺乏有力的竞争促进,也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阻碍了加工贸易的进一步转型升级。

3.加工贸易的附加值逐渐缩小。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凭借掌握核心技术和营销服务网络,逐渐压缩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另外,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而世界产业价值链的划分是建立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的,因此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附加值逐渐缩小的严峻挑战。

三、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加工贸易升级对策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要本着"有促有控,以促为主"的原则。"促"就是为高附加值环节的加工贸易产业活动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监管环境;"控"则是加强对低附加值或"两高一资"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提高其准入门槛。我国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基本国情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因此,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府的适当引导有利于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进程,但根本上还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赵文成,2008)。

(二)准确把握转型方向,有节有度顺利升级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在保持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活动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在延长加工贸易价值链环节的同时,向上下游高附加值环节产业活动延伸,而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这是与我国多层次的劳动力素质相适应的。从根本上说,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由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模型可知,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为高附加值的价值环节,表现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凹透镜模式,而随着全球经济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加工贸易环节竞争加剧,加工贸易环节的优势是动态变换的过程,

1.牢固基础,保持我国加工贸易的绝对优势地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劳动力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但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不现实。因此,我国仍需要保持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制。我国加工贸易的多年发展,已顺利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中间环节,并保持着绝对优势(O)。

2.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发展上游产业。我国是从最低端加工组装环节切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这就要求加工贸易要不断地由简单零部件加工向复杂零部件的设计生产活动延伸。按照国际市场的品质要求与生产管理规范,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力度,借助世界经济格局转变的机遇,逐渐向世界产业价值链中的技术研发设计环节渗透(隆国强,2008),使加工贸易现状圈X中的部分企业向技术研发设计环节中的C渗透,进而使我国加工贸易逐渐向产业价值链中的上游技术研发环节转型升级。

篇7

1.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北京市国际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世界城市通常具有发达的服务经济,产业结构以金融业、企业管理业、商业服务业、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新产业为主,呈现明显的高端化特点。建设世界城市为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发展方向。而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北京市国际贸易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1.1 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1998-2008 期间,北京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16.2%,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3.0%、12.4%和18.7%(见表1)。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1998年为3.3:35.4:61.3,2008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变化为1.1:25.7:73.2,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的发展格局,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这也表明北京将进一步朝着服务性城市的方向发展。

1.2 北京市国际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首都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国际贸易的大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市贸易环境有所改善,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贸易市场和外商投资方式呈现多元化,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1.2.1 北京市货物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2001年至今,北京市货物贸易一直保持着平稳高速的增长速度。2001年北京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149808.58万美元,到2010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高达30166129.04万美元,十年间北京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了6倍。

在货物出口贸易结构方面,北京市对外贸易出口额持续上升,其中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额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1999年工业制成品在北京市出口贸易总量中所占比例为92.4%,在2000-2008年期间所占比例平均为92.2%,起伏不大。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所占比重最大。1999-2008年期间平均为54.1%,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于高新技术产品而言,2001年北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63382万美元,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已到达1936840万美元,增长了近7倍。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逐渐“让位”,纺织品出口额不到总量的1/10。这与北京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吻合。[2]

在货物进口贸易结构方面,相关机械设备及原辅料居首位,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1998年北京的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总进口的83.5%,这一比重在2000年上升到94.6%,之后在90%上下波动。北京市从1992年就引进高新技术产品,到2010年已经历时20多年,从1992年的进口额为271004.57万美元,到2010年的2749257.94万美元,其增速度也将越来越快,这将为北京市早日步入世界城市奠定基础。

1.2.2 北京市服务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

北京市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2007年服务贸易总额超过500亿美元,2008年北京以占中国3.5%的gdp支撑了占全国20%的服务贸易额,总额超过600亿美元,年均增长37%。[3]初步形成了以运输、保险、旅游、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建筑安装劳务服务、通讯、广告等为重点领域的发展格局。

运输业一直以来都是北京市服务贸易中比重最大的产业,2010年占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的22.18%,2003年该比重为27.4,与过去相比,运输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虽然当前的规模不是很大,却是未来服务贸易行业的中间力量。[4]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金融业,2003年金融服务在北京市的服务贸易中仅占0.33%,到2010年已突破1%达到1.01%。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除了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比重稍有下降外,历年都有增长,2004年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占北京市服务贸易总额为3.37%,到2010年该比重已上升到4.98%。[5]

2.新形势下北京市国际贸易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北京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贸易结构的调整,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变化。本课题组向北京市50家涉外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归纳总结我们得出当前国际贸易行业对人才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2.1 多元化国际贸易人才

当前国际贸易企业的规模、性质、行业类别等方面日趋多元化,它们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传统的仅具有“三大技术装备”(外语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已经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企业需求,科技型、法律型、金融型和管理型、信息型的等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受到外贸企业的青睐。调查结果显示,83%的企业对多元化的国际贸易人才更加看好,他们认为这样的人才更能为企业在现行的环境下取得更大的收益。人才多元化的趋势对当前的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机遇是自身的多元化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挑战是学生要更加的充实自己,把自己培全面发展的多元化人才。

2.2 专业知识是基础,实践经验是重点

专业知识是国际贸易人才知识结构的基础。专业知识包含国际贸易经济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经济管理、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及国际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和外语、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对于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来说,在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企业洽谈业务时,只有拥有良好专业知识基础,才能灵活地学以致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转贴于

实践经验是国际贸易人才知识结构的重点。实验经验作是求职者在以往工作或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也是企业在选拔人才时越来越看重的。在我们所调查的国际贸易企业中,35.29%的企业认为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认为结构知识非常重要的为23.53%,只有5.88%的企业认为学历水平非常重要。因此,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在做好丰富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机会来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是至关重要的。

2.3 创造力是优势

创造力是国际贸易人才的优势。不断适应形势变化,与时俱进,具有高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必然有强大的竞争力。调查了解到,大部分企业明确表示,公司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固然对企业稳定发展相当重要,但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只有拥有创造力的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调查显示,65%的企业表示,在招聘人才时在校成绩并不是主要因素,他们更看好的是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3.新形势下北京市国际贸易人才供给分析

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宏观背景和企业向高端产业转型的微观需求方面都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北京市国际贸易人才供给与企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3.1 国际贸易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外贸企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显。首先,从总量上看,外贸企业需求与毕业生供给方面存在缺口。在所调查的毕业生中,有48%选择直接从事工作,36%继续读研,而出国和其他方面的占到了16%。这反映出企业扩大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对学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企业需求与毕业生供给总量之间潜在的缺口更大。其次,传统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毕业生吸引力有所下降。54%的被调查学生对是否愿意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处于摇摆状态,26%的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从事外贸工作,仅有20%明确表示将从事外贸工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以及世界经济不景气因素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定困难,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受到影响。于是,许多学生倾向于选择相对较为稳定的工作。其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国际贸易专业,扩招的结果是该专业毕业生供给大增,增加了就业压力,迫使许多学生转行。最后是毕业生就业意向更加多元化,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吸引力增加。调查了解到,46%的毕业生愿意从事高新技术行业,重工业贸易行业占到24%左右,服务贸易行业旗鼓相当,达到了22%,轻工业贸易行业仅占8%左右。这种现象表明,在外贸行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地位日益上升。

3.2 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空间和薪资的期待与企业现实存在差距

当论及在择业过程中看重的因素时,调查对象表达了不同的意愿:39%的毕业生表示最看重的因素是个人的发展空间,其次就是薪资待遇,占到了35%左右,11%看重社会保障服务,地理位置和企业文化各占到4%。虽然影响择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来看,个人发展空间和薪资待遇是主导因素。一部分毕业生没有选择外贸行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外贸企业能供提供的薪资与他们期待的不符。例如,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初入社会的国贸毕业生所能提供的工资大概是2000到3000左右,而国贸专业毕业生的预期初始工资却在3500左右。其二,这部分学生认为从事外贸行业并不能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期待在其它领域达到更高的发展成就。

3.3 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目前很多高校比较重视专业理论教。理论教学对学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也会影响学生未来职业道路的发展。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欠缺工作经验,创新能力也比较缺乏。调查了解到,这些学生普遍认为,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可在毕业之后慢慢培养,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好理论基础。问卷结果显示:52%的人认为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19%的人认为培养工作经验更重要,15%认为大学期间要培养好创新能力,其他占到了14%,其前景不禁让人担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和学生对培养实践能力的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出于节约培训成本的考虑不愿提供实习机会给在校学生,使毕业生难以获得实践经验。

4.新形势下对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建议

新形势下北京市外贸人才能力的形成不是单方面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4.1 政府应担当好统筹角色

第一,教育部门对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本科院校和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立足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并充分发挥北京市资源优势。第二,担当好协调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中间角色,激励企业与学校积极合作,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进入企业实习,就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更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积极培养高素质贸易人才的主要力量。

4.2 高校应灵活应对

对于学校的理论教学,绝大多数同学反映所学课程相对比较枯燥,缺乏与时俱进,所学与现今社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相对脱节,36%的人反映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际应用人才的培养。另有36%的调查对象表示,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18%的学生认为,在当今就业如此竞争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多开办讲座、报告会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指导。10%的人表示,学校要多邀请企业进校门,使企业和学生能够相互了解。

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学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再次,收集和就业需求信息要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就业信息的充分、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最后,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3 企业应改变观念

企业作为人才的最终归属,更应该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首先,在用人的态度上,要改变传统的对高校国际贸易本科应届毕业生的要求。并不只是单单过分关注人才的现有能力,而是在招聘过程中,要注重人才的未来发展潜力。其次,国际贸易行业是一个非常注重经验的一个行业,为此,企业应该对本科阶段的学生开放更多的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场所,这是一个企业对学生培养的最后行动。再次,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使员工始终处于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工作状态。最后,企业要履行其社会责任,避免在用人方面的短视行为,与政府和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帮助。

篇8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金融业发展和贸易行业的发展更是遥遥领先,进一步证明了马太效应的科学性。从商品的结构来分析,倘若一个国家的金融行业越发达,从而对该国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贸易的发展越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就可以生产出充足的产品;然而对于那些金融行业较落后的国家,对该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优势。显而易见,金融行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该国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便完善出口贸易结构。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的开放,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美国在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信贷危机由美国扩展到了全球很多国家。当时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美林银行被贱卖等等,从而向我们证实了金融危机的危害性。随后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世界上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加大了世界经济的衰退。由于美国很多银行濒临倒闭,在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下,国际贸易的结算也不能够独善其身。美国经济地位的变化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一般而言,国际贸易风险、国际结算以及国际贸易融资都是国际贸易金融服务的范畴内。通常,国际贸易的金融服务不但能够促进国际贸易业务的发展,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之间的融资成本,与之相伴随的风险和损失也大大降低,从而就有效地提高了该国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9

关键词 国际服务贸易 竞争力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服务贸易行业指的是服务行业的对外贸易活动,也就是发生在国际背景中的收支行为的第三产业的相关经营活动,例如国际之间的物流运输、保险、金融贸易、旅游服务、技术输入输出等有偿的服务劳动提供与接受行为,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突破了传统国际商品领域活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在如今的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传统商品贸易活动相同,国际服务贸易也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国际贸易服务的主流活动。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的贸易服务竞争也在国内外市场中日益激烈起来,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依然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与改革。

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新特征

在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行业在三个方面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1)国际贸易规模扩张速度快,在七年内迅速突破了三道千亿的大关。从1980年开始发展到现在,我国的服务领域出口数额增加了67倍,尤其在1991~2003年,我们只用了短短的十二年就突破了一千亿美元的大关;在2003年到2006年,我国只用了三年就迅速突破了两千亿美元;从2006~2008年之间,我国的服务贸易数额更是突破了三千亿美元,创造了可观的贸易总额。

(2)我国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加快,并且成为了国民经济新兴群体中的领军行业。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行业自身的发展速度就超过了普通货物贸易的两倍,并且超过了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7%,同时超过了全球贸易发展速度的两倍,在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3)在全球领域排名加快,在五年内提高了五名。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排名基本上是每年提高一个名次,在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位置分别在第四名与第三名,而这是在全球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我国在世界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服务贸易的大国。

2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1)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行业的发展不均衡。当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出口数额占货物贸易出口数额的百分比只有全世界平均数额的一半左右,在贸易发达国家中的数额比重大约是20%,而我国的比例只有11%多一点。

(2)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发展不均衡。由于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一直处在贸易逆差的状态,而这些状态则主要集中在货物运输、保险业务、专利使用等方面,这些能够反映出我国的货物贸易发展导致的货物保险、旅游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需求。

(3)我国服务贸易行业自身结构不够平衡。许多以多媒体信息服务、货物保险金融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依然在国际进出口贸易数额中占比重偏小,而货物运输、旅游服务等我国传统服务贸易依然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从不利的方面说,战略性贸易政策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色彩,一方面可能会招致不良的后果,即政府干预可能破坏公平竞争,并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而政府补贴的实际效果也并非确定,真正的竞争优势的获取并非单纯政府干预可以实现的,使用不当,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另一方面,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严重依赖一些假设前提,但政府在现实中对于企业的成本、市场结构和竞争情况缺乏必要了解,某些政策可能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另外,一国进行贸易干预,可能招致报复性措施,不仅不能从中获利,还可能造成较大损失。而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看,战略性贸易政策并不能绝对提升本国社会福利。

3解决的措施

(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存在一定的约束前提,不能将其绝对化。一方面,该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存在一些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实践也证明,该理论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发展中国家也有着较大的积极意义。发展中国家在实施该政策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国的产业政策而进行,既保证本国的产业政策的实效性,又要尽量减少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尽力避免实施过程中的寻租行为和贸易保护中的报复行为。

(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本质在于实现竞争优势,促进本国利益最大化。一方面,要跳出比较优势的误区,积极从国际市场竞争的整体出发,对自身优势进行动态、全面的认识,充分把握自身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又要利用积极的产业政策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而培育国家竞争优势,主动培育和创造竞争优势。

(3)战略性贸易政策虽然在促进一国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但也要以确定本国的战略性产业为前提。另外,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察各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状况,选择相应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篇10

即使我国国际贸易管理存在不少长处,但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法起步晚,注重不足,开展绝对滞后,国际贸易管理体制也不尽善尽美,重要展现在:管理体制不顺;相干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明晰等等。当然这与我国临时以来进出口数目无限,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弱有关,但是,从如今我国外贸的实践状况动身,外贸法的紧要性已然凸现,外贸法应该予以重新定位并提到紧要日程。为了顺应我国国际贸易快速开展的需求,尽快树立起高效、精干、协调无力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刻不容缓。自创南非的国际贸易管理经历,我们该当在如下方面实行改良:

(一)增强实际探讨,精心设计外部变革方案,加强迷信性、适用性。在南非,除了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的执法以外,南非社会各界关于《国际贸易管理法》执法任务的正确认得与赞成,关于构建良好的贸易执法环境也是不成或缺的。近年来,南非简直全部律师事务所都有专职的贸易管理法律师,有的乃至还有专门的经济学专业人员从事国际贸易诉讼事务。行业协会做为市场经济中的重生力气,其具有代表、协调、自律、效劳等功效,可以协助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标准企业国际贸易行为,保证进出口的顺利实行。②而在我国,商务部是主管国际贸易的机构,但由于在运转中存在不少Issue(问题),商务部仍有变革的必要性。机构变革是一项极端复杂的零碎工程,需求有迷信实际的指点。不只要有政治学实际,并且要有行政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干实际的指点,因而必需仔细研究实际,实际联络实践,精心设计方案。之前的机构变革由于事前未普遍征求基层、中层干部的意见,无视了少许根本Issue(问题),使得方案在某些方面与实践相差较远。因而,在设计、论证商务部机构变革方案时,既要搜集少量案例,尤其是少许典型国度的案例,实行剖析,找出基本缘由,从而进一步剖析现存制度的弊端,仔细汲取相干经历和经验,一同也要充沛征求专家和干部群众的意见,应用横向比拟法和纵向比拟法相联合的办法,此外,还要针对理论中显示的Issue(问题),对相干理论Issue(问题)的处理实行综合剖析,并适时修正变革方案,加强迷信性,使方案更切合实践。

(二)进一步明白职能定位,树立高效的中心管理型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南非注重国际贸易管理任务,设立了威望的贸易机构,坚持贸易管理执法的独立性。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取代了原有的税贸署,为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地域公道贸易的展开缔造便当的要求。其职能除了持续处置SACU地域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以外,还将担任进出口控制和答应证管理、关税体制变革、产业优惠政策的管理和监视,并有权请求外地进出口商提供其商业活动的信息。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绝对于保守国际贸易管理执法机构,其独立性失掉极大提升,绝对独立于政府,权利也愈加普遍,防止了政府对贸易管理执法的过度干涉,既分工又协作.以确保各机构的自在裁量权有所监视。而目前我国国际贸易管理的力气比拟分散、各部门难以构成行业管理职能,不能有用地集中力气发扬协谐和管理长处。因而,有必要像南非那样树立一个以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管理体制,承当国际贸易开展战略的制定、日常管理、统计以及进出口促进和贸易救援等详细管理任务。①对此,我国要将政府职能实在转变到微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效劳方面下去,特殊要增强政府的公共效劳职能。要按照机构变革的思绪和方案,对现有职能实行剖析,明白哪些职能是能够取消的,哪些职能是能够交给企事业单位或行业协会的,哪些职能是需求保存和进一步增强和完善的。此外,机构外部各部门职能也要进一步细化,明白目的和责任,对政府的职能实行精确定位,并实行必要的管理创新,使本国进出口商能及时取得充沛而对称的信息,从而最大限制地发扬人的潜能、防备品德风险、促进竞争、进步效率。政府应围绕这些方面实行职能转变,为经济与社会调和开展效劳。唯有这样才干处理我国目前国际贸易管理中存在的Issue(问题),使国际贸易管理愈加无力、愈加高效。

(三)增强部门之间及部门外部的协调。在南非,国际贸易管理执法机构和相干行业监管机构之间职权的协调是很遭到注重的。按照南非《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的相干规则,委员会能够与本国的任何管理机构或机关就有关国际贸易事务达成协议,以调节和协调他们各自的职能,并能够在其管辖领域内依法将本身的职权授予本国的其他管理机构或机关,或许承受其他对国际贸易事务拥有管辖权的国度管理机构或机关的委托,施行其本不拥有的贸易管理职权,各相干机关在案件处置进程中互相协商,共同做出确定。这样的做法较为迷信合理,促进了①倪月菊:《世界重要国度和地域的效劳贸易管理体制比拟》,国际贸易,2007第2期,第40页。34各机构之间的交流、商量、信息共享、防止矛盾和反复执法;既能使《国际贸易管理法》的施行取得行业监管部门的赞成,也能有用防止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在相干行业范畴由于完善专业知识而招致执法不力。在我国,从机构部门设置看来,有很多部门的职能是穿插的。在推进国际贸易安康稳固开展的进程中,要注重各个部门的协调协作,积极会同海关、农业部、林业部等相干执法部门,片面统筹贸易管理制度,制定涵盖全部商品贸易流通范畴的规划,处理政出多门的Issue(问题),既要各自实行本身职责,又要互相沟通,互相协作,整合流通资源,树立与国际接轨的无机联合的流通管理体制。部门外部要调节管理贸易的机构设置,加强机构力气。树立健全一体化贸易管理机制,积极引导省、市、县三级树立商务局。按照中国的根本国情和国际贸易的根本情势,能够思索树立一个商务部牵头的各部委微观国际贸易协调管理机制,担任对国际贸易的微观政策协调、整合及制定相干政策,协调各贸易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国际贸易中突发的严重Issue(问题)实行商量、提出对策,这样才干使制定的国际贸易政策、法律法规更切合实践。与此一同,还该当不停进步机构任务人员的本身实际和业务素质,引进和培育既熟习本国国际贸易规则、又理解相干本国外贸规则的复合型人才,进步任务效率,进一步推进世界领域内国际贸易的安康、颠簸开展。(四)进一步健全法制,尽快完善对外贸易的相干法律、法规。南非《国际贸易管理法》实体内容体系齐备、构造合理,内容涵盖普遍且细致,可操作性强,为国际贸易管理执法的顺利实行提供了良好根底。南非《国际贸易管理法》规则了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及其标准程序以及SACU协议中某些内容在南非的执行,并在该协议的框架内,规则了持续执行的对进出口货物的控制以及关税调节等,职能分配明白,程序合理完善。这样的规则既简化了执法程序,也使这类行为的执法取得了一致而明白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缺乏可以完好标准国际贸易行业行为原则的相干法律、法规,没有这样的法律和法规,就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安康开展。因而要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相干法律制度,为缔造一致的法律政策环境奠定良好根底。一同应及时清算不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请求和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取消那些影响对外贸易自在化的过时法规,促进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法律体系的树立,从而为市场的安康开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证,坚持本国市场的昌盛与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