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验与教育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60-02
【作者简介】丁国林,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江苏如皋,226500)教研室教研员,高级教师。
随着全民读书和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已经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变化。不少地方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基层学校领导,无不将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书香校园建设在专题“读书节”、校园书市、班级图书角、图书漂流、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征文、读书演讲以及“作家零距离”、亲子阅读、书香家庭评比等活动的支持下,开展得如火如荼,成效斐然。但是,在基层调研中我们发现,作为与读书行为如影随形的学生读书笔记,则普遍显得内容单调:大多为格式化的“好词好句”和“精彩片段”摘抄,检查发现不少学生存在马虎应付的形式主义倾向;而教师的批阅,则同样缺少必要的方法与点拨激励,有的仅仅用红笔打一个“√”或是简单地给一个“阅”字;少数班级学生读书笔记的检查与批阅,竟然是由学生干部代劳,而居于“平等中首席”位置的教师,却基本处于“缺席”状态,“不作为”或“伪作为”现象客观存在。这样的读书笔记,除了简单地应付了学校行政检查以外,作为放大阅读效益并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文化积累的应然功能,基本上丧失殆尽。
读书和积累,是学生获得语文素养并形成丰厚文化底蕴的主要途径,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以读书笔记为抓手,进行必要的词汇积累、美文佳句积累,提高其在文化知识、文学常识等方面的素养,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那么,如何在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做好其读书笔记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呢?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以为语文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必要的思考与尝试。
一、明确内容和范围
根据目前中小学生读书笔记的现状,尤其需要更直观具体地帮助学生明确读书笔记所应涉及的内容和范围。例如:
1.读书过程中即时发现的对写作具有直接借鉴与迁移运用价值的精美语段(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细节、场面、语言、神态和环境描写等)。
2.饱含哲理、内涵丰富、语言凝练的名人名言、诗词名句、睿思哲言、谚语俗语歇后语、歌词流行语等。
3.能够帮助自己丰富文化知识和生活积累、提高生活情趣,在今后的生活交际或写作实践中可能有用的逸闻掌故、写作素材、名人故事、文化现象,例如我国诗词文化中的数字诗、藏头诗、回文诗、宝塔诗以及对联宝库中的精美名联、长联、妙联、趣联等。
4.读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阅读感悟、启迪、联想及其在阅读内容启发下所产生的生活创意、写作灵感、奇思妙想等。
5.有收藏保存价值的较长文字的内容提要、结构提纲、备忘索引等。
6.名人大家、同龄学霸的成功经验、学法秘诀等。
二、丰富来源和形式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读书笔记”的内容来源进行适当延展,即学生在阅读或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自认为具有抄录收藏价值的文本材料都可以进入读书笔记的内容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传媒中的博客、微信、QQ会话、论坛发言甚至影视人物的精彩台词、校园内外的宣传标语等都可以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占有一席之地。
读书笔记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师还可以从“笔记”的形式上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引导,美文摘抄、内容提要、随文评注、提纲整理、即感随记、备忘索引,甚至是剪切复制等,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只要能够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启迪和帮助,都可以让学生不妨记之摘之,思之悟之,学之用之。惟如此,学生方能不断尝到动笔读书的甜头,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和效益,不断获得文化积累、知识进步、精神成长。
三、促进评价和交流
作为与读书活动密切相连的读书笔记行为,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领与智慧激励。但现实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不闻不问,或者仅仅是任务式的定期收交、简单批个“阅”字了事,这种不作为行为,是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常规批阅中及时地发现优秀典型,像作文眉批或总批一样,给予细致地评价引导和点赞激励,让学生及时倾听自己拔节成长的声音。
除此之外,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通过读书笔记进行交流与共享。比如,可以组织读书笔记的展评活动,让学生在观摩欣赏中发现并借鉴别人的长处;定期组织学生将读书笔记交换阅读、互相转抄,实现智慧的累加碰撞;将读书笔记的指导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进行合理的关联,引导学生在笔记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写作的灵感并进行适度的迁移运用;等等。
篇2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中学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高举“生长教育”的旗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搭建各种阅读平台,开设和举办各级各类的体验活动和阅读竞赛,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通过多样化的阅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阅读内容多样化
首先,我们提倡教师要认真阅读指导教育行为的内容。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专业行为就是教书育人,比如班级的管理、怎样组织团队活动、怎样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遇到一些偶发的突然事件该如何处理、怎样教育问题学生等等;又比如怎样合理制定教学内容、怎样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怎样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机智处理课堂事件?在实践中摸索是可以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的,但是那需要付出时间的,而且还有可能事倍功半。我们完全可以从阅读中找到一些好的经验。我们建议教师阅读典型案例、读成功经验、读同行的建议、读名师的设计,如《课堂密码》《叩问课堂》《听徐杰老师评课》《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今天怎样做教师》等,教师们从中汲取营养,分享大师们的智慧,将这些智慧在自己的实践中移植、生发、创造,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其次,我们提倡教师阅读提升教育理论水平的内容。对教师而言,只完善教育教学行为还远远不够,只行动不思考只会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教书匠”。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对教育的深度理解和对教育宏观把握的理论水平,因此我们经常组织教师阅读关于理论研究的内容,如苏霍姆林斯基、叶澜等中外教育家的经典论著等。
第三,我们提倡教师阅读扩宽视野的内容。教师每天从事着备课、上课、批改等反复性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去开阔自己的视野,时间久了,就会使教师陷入一种思维定式中,对教师专业成长是不利的。学校为教师订阅了大量的期刊杂志,如《上海教育》《教师参考》《教师博览》等,为教师了解最新教育理念、教育动态,接受前沿教育思想提供必要条件。
第四,我们提倡教师阅读滋养心灵、温暖生命的内容。教师也是需要“闲”读的,比如一些散文、诗歌、文艺随笔,甚至是养生书籍、棋谱等等,阅读这些书籍,可以净化教师的心灵,可以帮助教师用更积极乐观的心情看待工作中的种种问题,有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阅读形式多样化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途径越来越广泛。我们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科学指导教师多形式地进行阅读。
传统的纸质阅读能让人获得知识,在阅读玩味之间,能让人得到思想的升华、心灵的净化,能常常安静地独处一隅,时而掩卷沉思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我们积极鼓励教师阅读各种各样的纸质书籍或者报刊杂志。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中学为教师订阅了38种期刊杂志,20余种报纸,教师可以随时借阅学校资料室的图书,方便广大教师的阅读。
随着科技产品的发展和更新越来越快,数字阅读也越来越普遍。微博、博客、微信朋友圈、QQ空间、各种阅读软件……在数字的世界里,也不乏品位高、质量上乘的文章作品。我们支持教师阅读数字化的内容,并且在学校教师工作群、微信群中不定期地分享一些好文章、好作品。我们为教师推荐了“好教师”、“MOOC”、“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师教育t望”、“酷教”等微信公众号,积极引导教师阅读有利于提高专业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这种数字化的阅读方便快捷,教师可以利用零散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阅读,而且方便彼此之间的分享与交流。
我们既大力弘扬适合中老年教师的纸质阅读形式,也支持深受广大青年教师喜爱的数字阅读方式。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成功地帮助教师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丰富了教师的思想世界。
三、阅读成果多样化
1. 教师个人读书笔记。按照学校的要求,教师在平时阅读过程中需要将阅读的感悟或收获记录在读书笔记中。每位教师的读书笔记每学期不少于1万字(含摘抄),这些读书笔记对每位教师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了确保读书笔记的数量和质量,学校每年对每位教师的读书笔记给予等级评定,分为A、B、C三个等级,并根据不同的等级在年度评优等工作中给予相应的赋分。
2. 优秀读书笔记评比。每学年,我们将对教师的读书笔记进行评比,由教研室组织成立评比小组,评选出若干优秀读书笔记,并在教师教研量化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
3. 定期组织教师撰写读后感,形成文集。学校在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布置教师进行主题阅读,或者指定内容阅读,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撰写读后感,在开学时上交,并将这些读后感刊登在校刊《生长教育》中,实现全校教师的交流。
四、阅读活动多样化
1. 开展青年教师读书演讲活动。学校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全面培养,学校定期组织35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读书演讲活动。要求青年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促进自己成长的任何书籍,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谈自己的感悟,谈读书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启示和帮助。在这些活动中,青年教师们从书中汲取智慧,在演讲中分享着他们的收获,在实践中提升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 开展读书交流会。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教师阅读的交流对相互启迪智慧、互相学习经验也十分重要。我校每学期都要召开读书交流会,或是备课组教研组内的教师交流读书感悟,或是全校教师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读书交流会是学校为教师奉上的一道精神营养餐,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不仅如此,还大大提高了教师的阅读效率,每人读一本书,将其最精华之处与其他教师分享,全校教师就等于每人读了几十本书。
篇3
语文教学 作文写作 创新办法
一、前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的学生是喜欢创新的一代,他们不喜欢永远不变的作文教学模式。因此,在“大语文”思想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应该走出课堂,为学生开辟习作的途径,拓宽创作的空间,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想写、爱写、乐写。就小学作文而言,我们要改变作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态,要树立大语文观、大作文观,解放学生的心灵,加强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其他学科间的整体联系,进一步拓宽习作训练的空间,开辟丰富多彩的作文训练渠道。
二、加强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创新方法研究
1.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主动需要。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对于较为枯燥的文学写作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抵制情绪,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而不得不进行作文,这对于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加强文学艺术作品的讲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教师还要针对小学生活泼、好的天性,在向学生传输基本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丰富作文课堂的趣味性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作文课堂中,并且通过与同学之间的讨论,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写作形式和语言表达特色。同时,教师要对于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的点评,并且对于较为优秀的作品在课堂进行表扬,进而激发学生的竞争热情,逐渐形成欢乐、竞争的作文课堂气氛。
2.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增强感知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面对文题无从下笔,写来写去只有干巴巴的几句话,没有内容可写,甚至编造一些不实的内容来写,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记得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言大师叶圣陶说过:“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同样的道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合理引导,使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写作的溪水一定会常流不息。我们可以有意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如学校里的老师、同学,身边的家人,亲戚,朋友,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性格特征。结合课本中的说话练习,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人们的行为习惯进行讨论,教师有意点评、引导,促使学生产生兴趣,之后引导写作。
3.阅读积累,增加素材
学生的作文基础来源于语文课教学,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读是吸收,写是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只有大量的读写活动,才能实现知识能力的转化,促进写的发展。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得方,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书读得多了容易遗忘,这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作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读书笔记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把文章精彩的部分摘抄下来,积累好词佳句。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要作好课内的读书笔记还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是: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这样,所作的读书笔记才不至于随读随忘,经过长期积累,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写作自然如鱼得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4.不断鼓励学生,注重作文的评价
适当地欣赏学生,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感于――作文、乐于作文。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小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上进心强,他们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渴盼成功、期盼正确评价是学生共同的心理,他们常常把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视为最受鼓舞的精神褒奖。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及时表扬。能让一些学困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在评价学生作文时,教师要以朋友的口吻,长辈的,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成绩,微笑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评改作文时,要实行高分政策,多激励学生,还要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你把这次竞赛写得这么精彩,说明你观察得仔细认真,想像丰富,老师也真想参加你们的活动”。“你的书写进步了,继续努力!”……学生看到这样的话,定会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增强写作的信心和兴趣。学生在这种情绪下,必然会主动热情的去写他们熟悉和喜爱的人、事、物,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初衷。
5.开放评价体系,扩大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当代小学生的成功欲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因势利导,注重写作氛围的营造,在各班自办作文小报的基础上,学校也增加了作文活动的密度,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星期一次“作文桥”广播、每月一次征文活动、每学期一次作文成果的大型展览活动。我们还组织作文兴趣小组,成立了“青豆文学社”和小记者团,培养写作骨干,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并利用学校校办彩印厂的便利自编出版学生的作文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我们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吸引更多的学生爱上写作,让作文在校园里成为一种“势”,形成一个“场”,让学生踏进校园就像来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作文世界。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认真写好的文章只有教师一位读者。批改和评讲过程中,教师也是绝对的主导者和权威,学生没有主动权,修改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因此,评价学生的文章,我们也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以人为本,多一些鼓励,并开放作文评价的体系,在学生自评自改的基础上,采用“生生互改互评”和“师生合作评改”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反复修改,学生逐渐明白了文章该怎样写,积累了写作经验,领悟文章“入妙”之法。这样的评改方式,不仅每位学生的文章都有了更多的读者,而且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和自主意识的培养,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动力。
参考文献:
篇4
一、教师魅力,播撒阅读兴趣的种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一定得有丰富的知识,要爱读书。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而应致力于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母语。形成深厚的汉语积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知识,体会真情,更要以自己丰厚的知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开启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总之每堂语文课都力求精彩,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乐趣,在他们心中播撒语言的种子,植入“我要向老师学习”、“我要读书”的欲望。
二、自由阅读,孕育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教育十分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自由阅读”就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受拘束,不受限制,这是学生课外阅读的起步之举。
为了使学生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外阅读,我们首先要在校内督促阅读。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允许学生自由选定自己喜欢的内容,无拘无束地阅读。或朗读或默读,或精读或略读,或快读或浏览,……只要他们高兴阅读即可,这样就发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要和家长沟通。使之了解读书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孩子,为孩子买书、借书,并开展亲子阅读活动。
三、推荐书目,激发阅读的兴趣
当孩子们产生了初步的阅读兴趣时,我们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指定篇目进行阅读。这些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学段安排经典童话、名著、随文篇目,等等。
低年级适合安排经典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还有一些低幼拼音读物和拼音美绘本的《绿野仙踪》、《小王子》等。高年级适合推荐中外名著,如《三国演义》、《鲁滨逊漂流记》等,还有与课文内容衔接的文章,如《十万个为什么》、《城南旧事》、《爱的教育》等。
另外还可推荐订阅《好孩子》、《世界儿童》、《儿童文学》、《中国少年科学画报》等刊物,让每个孩子都有数着指头等待刊物的急迫心情,让定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推荐阅读,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阅读,使他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为今后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打下深厚的基础。
四、多彩笔记,享受阅读过程的快乐
课外阅读可以不论内容、不论形式,但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低年级要学会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高年级要学习做读书笔记。
低年级学生勾画语句后要反复诵读,练习仿写。三年级起可逐渐教学生几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1,摘录好词佳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原因;2,写出所阅文章的提纲、大意,写写自己读懂了什么,了解了哪些知识:3,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4,综合以上要求去写。掌握方法后,可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笔记,每次所写内容不要求多,但必须有意义、书写工整。
光做文字性的笔记,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可以结合小孩子喜欢画画、喜欢鲜明色彩的特点,让他们在笔记上画点自己喜欢的插图、花边,使笔记像手抄小报一样精彩,吸引人的眼球。视觉的美感也会使他们爱上读书、做笔记。当然,老师一定要讲清笔记内容和图画之间的关系,千万不可做成画报。
观察中发现,学生爱读不爱写。为了让“不动笔墨不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我常常组织读书笔记展览。每次展览后,那几篇优秀的读书笔记总会在班里传阅,有人欣赏笔记的形式,有人摘抄其中的精华……相互比较后,班里掀起一股新的读书。
五、知识竞赛,感受课外阅读成功的喜悦
篇5
对于教师来说,尤其是一个处在新形势下的教师来说课余时间是自我强化积累的时段。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正是我自我充能的至尊法宝。
时间是宝贵的,稍纵即逝。时间是公平的,一昼夜24小时。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从书中了解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教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所教的学科里教科书所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篇6
一、我的读书目标:
1、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更加适应景小发展的需要。
2、通过读书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3、提高自身学习的兴趣,让自己与好书作伴,与大师对话,在读书中成长,使自己融到我校学习型学校的建设之中。
二、我的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每天要保证至少半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批注、摘录优秀语段,提出质疑,积极思考,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4、将读书活动与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自己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5、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并参与网络论坛交流。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6、每学期末认真撰写一份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三、我的读书内容和具体时间安排:
5月份:阅读《新课程怎样教》(历史)
6月份:阅读《史海拾珍》
7-8月份:阅读《三国演义》
9月份:阅读《爱的教育》
10月份:阅读《教育从爱开始》
篇7
【关键词】班级 图书角 课外阅读 做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级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量的课外阅读已成为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仅丰富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读写能力,而且读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给他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快乐,课外阅读已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因此让学生多读课外书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我以班级图书角为依托,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建立班级图书角以来,我发现爱读书的学生多了,全班每个学生手里都有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如《三国演义》、《十万个为什么》、《西游记》、《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脑筋急转弯》等,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作文中优美词句多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在这里,我就如何依托班级图书角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薄见,给同仁们以抛砖引玉之用吧!
一、建立班级图书角,提供"书源",保证学生有书看。
我让学生自己捐书,每人两本,多者不限。学生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喜欢的书捐出来。不到一个星期,就捐了50本。我又在班级设置了"图书保管员",让一个学生负责图书保管,包括登记、借阅、整理图书等。就这样,班级图书角建立起来了。
二、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保证课外阅读质量。
我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三本课外书,多者不限,并要求学生读后要写出读书笔记。学生做得很到位。
三、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乐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如今年暑假我给学生布置了读书任务,要求学生在暑假里认真阅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并写出五篇读书笔记,三篇读后感。开学后我对学生的读书笔记情况进行了了检查,根据学生的读书笔记情况评选出五名读书积极分子,给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读书的积极性,班里形成了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四、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小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读,即边读边唱;还有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课堂上教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喜欢的书籍,制定每学期的读书目标,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主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张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五、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大量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张贴图书单。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藏书目录告诉老师,然后老师把全班同学的藏书目录打印好,贴在教室墙壁上,这样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借阅,十分方便。
2、保证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我们学校每周从语文课中划出一节课,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确定阅读时间。
学生每天晚上回家读两篇文章给家长听,家长签名。为了争取家长的支持,我在家长会上向家长讲明课外阅读的好处,打消家长读课外书能影响孩子学习的疑虑,每两周反馈一次学生在家读课外书的情况,家长全都反映学生在家都能认真读书。
4、开展活动进行阅读。
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5、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
篇8
关键词: 中文系 专业素质 综合训练
一、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的教育背景
1984年,中山大学中文系要求新生一年内读100本书,写出读书笔记;到1986年,又做出一个令全国高校同行都为之震惊的硬性规定——所有入学新生在一年级期间必须写150篇题材自由的作文。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该系开始逐步形成一个贯穿大学4年的强化基本功系统——一年级100篇作文,二年级8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写学年论文,四年级写毕业论文(后来还增加了一项内容——要求全体学生精读100篇古文,背诵其中的50篇,并列入学习考核内容。)。为配合学生基本功强化训练,中大中文系在近二十年前就同时推出另一项在全国上下引起更大震动的创举——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一二年级,导师和学生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导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个别辅导,三年级以后则由学生自己选导师。这项在全国大学中从没有过的制度,彻底改变了老师们的教学观念。这种专业素质强化训练带给老师们的是成倍增长的工作量,也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再认识。在与学生的互相交流中,老师们受益无穷,有助于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例如中大中文系的萧德明教授在指导十几届学生100篇作文的基础上,就写下《大学生写作》这样一本深受好评的专著(参见薛晓峰、秦晖、邱瑞贤《大学生要补“童子功”,成才先打国学基础》一文及中山大学中文系网站相关文章介绍。)。
中山大学中文系的相关教学成果《强化写作训练,着眼提高素质》获广东省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抓好教学实习,培养综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加强科研训练,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专业人才》分别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四、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目前,中山大学的专业素质(专业基本功)强化训练做法为全国很多高校所采用。我系通过实地考察、当面访谈、电话咨询、网络查看等方式调研过全国十几所高校,了解到这些高校中文系早就开展一系列加强学生专业基础与综合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例如建立专业基本功强化训练系统、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等,并取得良好效果,我们需要向兄弟院校看齐。
二、我系为什么要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
1.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大都很早就会电脑打字,却写不好中国字,会上网聊天、打游戏,却写不好作文,对西方文化津津乐道,对中华文化却缺乏了解,热衷于感官刺激的网络读图,却冷待有思想艺术高度的名篇佳作。尽管他们有幸从高中考上大学,高考成绩及外语分数很高,但没看过或看不懂中外经典名著。以致有教育者戏称之为文化文盲,因为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中文系的学生。
2.大学生在中学期间经历的基本上是应试教育,他们进入大学后松了一口气,学习与生活变得茫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成才观念。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虚弱”,只会应试做题,没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3.本系学生在社会活动和就业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专业基本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缺陷。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
三、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的大体做法
我系参考外院校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配合学校的素质拓展活动,制定了有自己特色的训练宗旨、训练目标和操作方式、操作程序,编成《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指导书》。大体内容如下:
1.中文系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修习,在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使自己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2.本课程总任务:学生需在大学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读、写及其他专业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前三个学年内写作练量篇(首)数不得少于112篇(首),字数不得少于11万字;精读专业著作总量不得少于38部著作(泛读要求见《中文系学生阅读书目》说明),读书笔记字数不得少于3.8万字;背诵总量不得少于180篇(首)诗文(具体要求见《中文系学生背诵篇目》说明);参加社会调查不得少于2次,调查报告总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参加本系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不得少于6次。
3.本课程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并实行导师负责制。不同年级的若干学生编成同一训练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定期(一般每两星期一次)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交流活动。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小组的训练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应以写作讨论会、读书报告会、调研心得会、诗文朗诵会、时事评论会等活动形式,从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人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训练。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举办各种讨论、交流、竞赛活动,必要时本系举办全系性的示范活动。
4.本系提倡老师和学生共同搞教研、科研活动,欢迎老师和学生合作发表教研、科研成果。各指导老师在培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特长生、优秀生并向系上推荐。本系可在特长生大四时继续为其提供导师或为其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经过前三年培养已具备考研潜力的优秀生,本系在其大四时为其配备考研导师(或由其自由选择导师)。
四、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取得的效果
本素质拓展综合训练活动遵循专业学习、素质拓展、考研升学和系务管理一体化的思路设计。其主要功能是为本系学生拓展专业素质提供思路和方法,为本系学生考研提供知识线索和学习指导,同时为改进本系教师的专业教学和本系的系务管理提供摸索途径。本活动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出发,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为导向,以读书写作、调研交流、学行并进为方法,以学生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自我促进为侧重,把中文系师生组织起来搞好教学工作,借此改变学生一味等待老师赐予的被动状态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一种新型的学风、教风和系风,尝试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效果,师生双向交流大为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大为提高。
五、我系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的不足
1.教学、学习观念改变的问题: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仅仅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上,未能创造更广阔更自由的教学大平台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部分学生缺乏自觉的学习观念和成才观念,仍然处于一味等待老师赐予的被动状态而未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部分懒散畏难的学生,采用敷衍应付的态度对待训练活动,系里给出的训练要求和训练方式,到了他们手里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扭曲变形。
3.活动组织不力的问题:个别小组,由于组员们的素质的问题,也由于指导老师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一盘散沙,活动难以高质量开展。
六、我系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需要解决的困难
1.活动地点、活动时间统筹安排的问题:希望学校能为中文系配备一间学生专业素质拓展活动工作间或实验室;希望学校排课时能为本系专业素质拓展提供较为统一的活动时间。
2.学生活动经费和教师指导报酬的问题:希望学校能提供长远保障。
七、结论
在兄弟院校普遍进行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本系如果不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教学质量只会与兄弟院校拉开更大的距离。所以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势在必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出明显效果。我们应该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地推进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2010-10-30)
八、附《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方案》
1.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是本系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属必修课,学生须用三个学年完成本课程的修习。每学期计0.5学分,三个学年共计3学分。
2.中文系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修习,在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使自己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3.本课程总任务:学生需在大学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读、写及其他专业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前三个学年内写作练量篇(首)数不得少于112篇(首),字数不得少于11万字;精读专业著作总量不得少于38部著作(泛读要求见《中文系学生阅读书目》说明),读书笔记字数不得少于3.8万字;背诵总量不得少于180篇(首)诗文(具体要求见《中文系学生背诵篇目》说明);参加社会调查不得少于2次,调查报告总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参加本系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不得少于6次。
4.本课程分阶段任务:一年级学生上学期完成不少于16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例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占50%,应用文类(例如新闻通讯稿、计划总结、对联、各种报告、各种公文等)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15000字以上;精读(泛读另计,下同)专业著作不少于5部并写出5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5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一年级学生下学期完成不少于20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占50%,应用文类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20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7部并写出7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6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学生社团举办的专业性课外活动至少1次。二年级学生上学期完成不少于20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含创作与评论)占50%,应用文类占30%,社会评论和其他类别占2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20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7部并写出7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6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二年级学生下学期的写作、阅读、背诵任务同上学期,另外应个人单独完成或多人合作完成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并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多人合作完成的社会调查由各人单独执笔行文报告)。三年级学生上学期任务与二年级学生下学期同。三年级学生下学期完成不少于16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理论类(含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社会评论和其他理论性文体)占50%,应用文类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15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5部并写出5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9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四年级学生在前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检验自己大学学习的最终成果。
5.本课程其他要求:学生的所有写作、阅读、背诵、社会调查、第二课堂活动等成果均需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点、检查(例如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复印好分发给同学们评点,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检查背诵和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学生的写作练习、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必须用钢笔、圆珠笔或毛笔书写,与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训练相结合。学生应每学期把自己的写作练习、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编好目录、装订成册并妥善保管。学生应在《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指导书》上做好阅读书目和背诵篇目的记录以备同学、老师检查(建议每个学生在大学毕业前把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习作、各科目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结集成自己的大学学习成果集。)。
6.本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是相互并立、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他专业课程的作业、练习不能计入本课程的写作、练量。各专业课任课老师应在课堂上高质量上好自己所任教的专业课程,为学生在课堂外完成专业基本功训练的各项任务打好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学生应认真学好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到课堂外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中去,高质量完成本方案的各项任务。确有某方面写作特长或其他特长的同学,经指导老师同意,并经主管实训工作的系领导批准,可以在不违背本课程训练宗旨的前提下,对本课程训练方案作出改动,为自己制订特别的训练方案。
7.本课程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并实行导师负责制。不同年级的若干学生编成同一训练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定期(一般每两星期一次)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交流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听、说、读写等专业基本功,训练办文、办事、办会等专业能力,并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拓展阅历等提升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就业或考研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小组的训练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应以写作讨论、读书报告、调查研究、诗文朗诵、时事评论等活动形式,从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人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训练。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举办各种讨论、交流、竞赛活动。必要时本系举办全系性的示范活动。
8.本课程实行如下考核办法:平时考查可通过导师检查、组长检查、组员自查、组员互查等方式进行。每学期末导师按写作占40%、读书报告占30%、背诵占10%(没有社会调查任务的学期,此项占20%)、社会调查占10%、课外活动占5%、考勤占5%的比例为学生评定综合成绩。任何一项缺成绩则整个课程考核不予通过,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一项须经有关活动组织者确认。
9.本系提倡老师和学生共同搞教研、科研活动,欢迎老师和学生合作发表教研、科研成果。本系鼓励学生积极向报纸杂志投稿,争取习作公开发表。本系定期编辑学生优秀作品集出版发行。鼓励热心同学尤其是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相关系务管理,担负起组织、督促、检查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的部分任务。本系学生应组织各种专业性社团并积极开展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参与专业性课外活动以获得相应成绩的机会。
10.各导师、各小组、各学生社团应及时收集同学们专业基本功训练的成果和重要信息,例如公开发表的文章、各种获奖情况和有影响的活动等,向系上汇报以便汇总、公布、存档。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我校教师读书计划为行动指南,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二、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 , 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读书,培养自身好读书的习惯,提升内涵,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育实践与改革,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通过学习名篇名著,丰富自身个人文化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4.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每天要保证至少1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批注、摘录优秀语段,提出质疑,积极思考,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4、将读书活动与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自己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5、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并参与网络论坛交流。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6、每学期末认真撰写一份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四、读书安排。
大量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1.必读数目:《我的教育心》、《做最好的自己》
篇10
加强名著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把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
一、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背景,理清故事情节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自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二、阅读时合理安排,形成习惯
1.老师要对新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目做到心中有数,分年级落实好。鼓励学生自愿购买名著或以班为单位到图书馆借书阅读。对考纲中的12部名著,要求学生尽可能在初一、初二读完。要求初三阅读的《格列佛游记》可放到初一提前阅读,教科书《名著导读》中没有而考纲中有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也放到初一阅读,《水浒》可放到初二提前阅读。
2.布置适当的阅读量,合理安排好阅读的密度和时间。七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阅读;八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30~40分钟阅读;九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20分钟左右阅读回顾精彩片段,包括12部名著;寒暑假可尽量多安排一些。同时,七八年级每周可安排一节课阅读或点评名著课。
3.加强督促检查,促使习惯的形成。我主要通过定期开展故事会和定期检查读书笔记进行。为督促学生读名著,平时要求学生在课前5分钟讲一个小故事,或介绍一个自己喜爱的人物等,这样既可达到检查的目的,又可加强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与思维的量。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既可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又可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每星期,检查学生读书笔记两次;每学期,举办一次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三、阅读要做到课内向课外延伸,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