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了彰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另一个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反思新课改实施以来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探寻优化阅读教学新的策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呈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例如阅读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和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结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注重学生的思考提问,激发主体意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动探寻就涉及思考、提问,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问题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是对重点词句或者优美语段提问。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遇到语言优美、辞藻华丽的语段,学生往往首先是惊叹,然后暗自神伤,接下来一步很重要,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把它抄下来,经常翻看,进而试着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方面主要是就阅读的实用性而言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重要语句、优美段落的理解或质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其次是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问。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了导向作用。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表演式教学。对于一些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如在教话剧《雷雨》的时候,对一个班的要求是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导自演;而另外的一个班则让他们去观看屏幕上的话剧,切实地加深体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比较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丰富。
2.体悟式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如在教学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时,笔者没有首先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而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然后在预习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作品中浓郁的湘西地方风情,再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文章很美,其人物形象描写血肉丰满、思想独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有的学生说,翠翠是美的化身,爷爷是善的化身;还有学生说感受到了湘西的乡土风俗;等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
3.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都拿出了自己在课后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
四、在鉴赏品味和合作分享中提升能力
篇2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欲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而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情景,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如何不失时机地把多媒体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阅读教学领域上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呢?教师则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读取原文,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参与度,同时也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因为教学课件可以实现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特别是具有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如在阅读《鹅》时,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授演示的工具。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如:童话体的《小穿山甲问路》、《小露珠》,文笔优美的《阿里山的云雾》、《海底世界》,充满人情味的《金色的脚印》、《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而课文所涉及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头脑中仍存在着大量各种各样的疑问,这时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资源,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由于小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感到阅读时枯燥、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图像和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图像和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认知,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来。比如有些作文任务不必让学生当堂完成,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查资料,可以实地调查访问,可以浏览网络资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而且,它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老师要关注学生怎样查找资料、怎样形成自己的见解的过程。
篇3
一、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探究背景
小学是思想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平时的课堂教学,阅读几乎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同时现代文阅读及写作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新课改的目标也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受到教师教学方法、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时间与空间等因素的制约,教学效果往往不佳。所以在增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就成了当务之急。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使学生获得必需知识的同时,有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每一位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成长空间,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究实践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只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而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里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参考,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代,阅读是他们扩大知识领域、陶冶情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需要把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和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有意识地把一些知识的获取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比如在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和《独坐敬亭山》等古诗时,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背景知识,以及课文中涉及的人物百科、地理常识、历史文化等,这样既让学生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自主学习,又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读书少,文学素养不够的实际情况,笔者还带领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召开了开题会,确定有关真善美的主题,教师指导学生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寻找真善美的事例和人物,然后写出读后感。学生兴致很高,自主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活动持续了一个多月,其间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出入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教室,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小组内分工明确:每人负责到图书馆读两部作品,找出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并写出感悟,然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交流,再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反映,在交流中他们利用最短的时间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体会到了分享的乐趣。学生还进行了相关社会采访和问卷调查,从中学会了与人交流。两个月后的阅读成果展示课上,一场以“走进人间真善美”为主题的演讲、辩论会令人赞叹不已,活动内容充实,事例感人,充分展现了当代小学生的风采。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探究收获
学生的演讲涉及《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红楼梦》《三字经》等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而且还有经过交流思考的心得体会。他们这样评价活动的收获:从图书里获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了解了东西方文化,体会了真善美的真谛。这次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拓宽了我们的视野,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己去寻找答案,体验徜徉在“书海”里的快乐。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的限制,对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盲目地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以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科学地认清如何实现自主阅读。
一.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现代教学论指出,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而真正的学习动因来源于不断发生的问题,因而只有把教学的内容转变成具有潜在意义的目标情景,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就是以现代教学论为指导,在小学四年级阅读教学领域,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目标、调查搜索、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阅读活动。
二.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策略
在了解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需要确定适合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
1.生活性强的学习内容
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有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内容。对此,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获得了一定的体验和感受,有较为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积累。对于抒情性的文章,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搜索大量接近生活的素材,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厚积累,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2.阅读方法相似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课本中的古诗,均属于浅易古诗,在学法上非常相似,在教学这样的内容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开展学法提炼,适度拓展,交流评议等自主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名著的语言魅力、思想魅力,积淀名著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开放性强的学习内容
开放性强是指阅读材料具有较为丰富多元的价值取向,或在内容、写法等方面与之相关联的素材较多,具备这样的特点都体现了较强的开放性,都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促进其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发展。知识性、科普类的学习内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性、科普性的说明文、科学小品文等,这样的内容比较适合自主探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感受科学之美,体会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贯通,实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提升。
三.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操策略
自主探究式阅读教学需要教学双方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探究意识,使自主探究成为自我建构的一种内在需要。在小学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提供可行性策略。
1.创设轻松氛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自主探究学习关键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处于一种压抑的紧张状态中是难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愉快而舒畅地投入课堂。教师要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真诚地接纳、尊重和理解学生,重视和引导学生共同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以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2.开发资源,创造自主阅读条件
按《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的语文课程资源,应“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 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并有效地开发,为自主探究创造条件。
篇5
1 教师对经典的理解
对问题“您认为经典诵读教学中涉及的‘经典’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的回答,通过问卷调查能够看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经典指的是古诗词,其次是古文,再次是古典小说和现代文,最后是外国作品,其他选项主要包括《三字经》《大学》《孟子》。其中低年段选择古诗词的比例大于中高年段,而中高年段选择古文、古小说、现代文、外国作品的比例则高于低年段。在语文传统教学领域的阅读教学中,古文、古典小说、现代文、外国作品都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课外阅读中更是多有涉及,尤其是对中高年段而言。
2 教师对诵读的理解
对问题“您怎样理解经典诵读中诵读的含义”的回答,绝大部分教师都将吟诵看作诵读的主体内容,其次是背诵、朗读。在这里,教师将吟诵当做诵读的主体,说明教师主要还是将经典诵读看成一种学习方法,界定为学生的个体行为。由此可见,教师对经典诵读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并不清晰。教师受语文传统教学领域的阅读教学的影响很大,并没能真正厘清当前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教学与语文传统教学领域的阅读教学的区别。
3 教师对经典诵读性质的理解
对问题“您认为经典诵读是”的选择结果可以看出,65.8%的教师都认为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而28.8%的认为是一种特殊课程,21.07%的教师认为是一种教学方法。这说明教师对经典诵读性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其中以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认识居主体地位。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学习方法广义的理解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组织管理等环节。大部分教师还是将经典诵读看成一种学生的个人行为,认为经典诵读是学生个人的选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这说明教师对经典诵读的认识还不够。经典诵读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既是学习者学的方式,也是教授者教的方式。
4 调查结果分析
经典诵读教学要想真正成为一种学校行为,就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因为教是经典诵读教学开展的主体力量,只有教师对经典诵读及其教学有了正确清晰的认识,才能保证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4.1 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的认识
目前,教师对经典诵读含义的理解还不十分清晰,这必然导致教学中目的不清,目标不明。教师对经典的理解也还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课外阅读的内容上,教学目的依然是为常规的语文课堂服务,在他们眼里,经典诵读仅仅是语文课的衍生物,不具有独立品格。因此,他们大多认为学的经典应该是学生可理解的,是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是容易看到成效的,而这其实是经典诵读外衣下的语文古诗教学,并非完全的经典诵读。可见,教师对于经典诵读的本质目的要么还没有真正把握,要么就是虽然已经认识到了,但由于真正经典诵读开展与否并不对自己的教学成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于是就算学校要求开展,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倾向于让学生学会学懂。当他们面对学生理解不了的经典时,就显得很困惑,并且建议选择简单易懂的经典内容进行教学。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从思想上为教师厘清什么是经典诵读,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追求,以及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可以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座谈,了解其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心得体验以及如何处理教学中到的问题;还可以派相关教师去经典诵读教学开展得比较成熟的学校考察、学习。
4.2 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
由于经典诵读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较高,又无固定的教学参考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自我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此,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素养。这对已经适应于统编教材教学的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在经典诵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单应该会教、会背,还应该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培训,使教师有足够的涵养应付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展,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可以组织教师在假期集中学习,还可以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查,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专业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6
2000年全国启用的人教试验修订本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试验本)的学生用书的必修本每一册都配有约35万字的《语文读本》,给多年来习惯于课堂上少篇精讲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如何在每周4-5课时的教学时限中完成这信息量巨大的课外阅读教学任务?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出应答。
改革理念召唤。信息技术运用是学科"四结合"的改革要素之一,也是体现时展要求和改革突破口的"硬件"。因此,我们可以在现代信息资讯传递方式的大系统中考察研究语文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的改革目标,把语文能力作为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应用信息能力的基点,研究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的知识记忆模式及其学习质量的少慢差费早已无法适应当今知识激增的信息社会对人才要求。语文学科是中学文化基础课程中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最强的一门学科,不能否认精华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和其他素质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遵奉以文章结构解析范文思想内容,以知识记忆积累训练为主的方法模式,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小学语文的结果被蜕变为识字教学,而中学语文教学则被蜕变为记忆少量课本知识就能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
人教社的试验本教材从编排体系、信息容量、内容筛选和教学指导等方面在微观课程这一核心层面上做了重大改革,直接为一线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创新教育价值的改革舞台。其中《语文读本》大容量课外阅读的教材模式为改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具有震撼强度的内容支持,成为本次研究的材料契点。
模式目标概述。根据《语文读本》的信息大容量和"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见读本说明)的特点,笔者希冀在本次研究中,从培养信息处理基本能力入手,探索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规律,获得一种既有语文教学人文个性,也有语文教学工具特点的教学能力,实现语文"健美智慧滋润心灵"的教学理想。
二、研究指导思想
(1)根据语言和信息的关系,语文阅读学习可以看作一个根据一定的阅读目标筛选、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过程。所以把培养获取、筛选、处理信息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形态节点。
(2)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阅读学习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过程。所以把语言的感受积累使用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节点。
(3)根据语言艺术与思维的关系,根据高中语文新教材以文学作品为主、《语文读本》现代文72篇以形象性文体为主的特点,可以把课外阅读文前提示中的思考问题和语言积累作为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节点。
(4)根据双主教学结构原理,语文阅读学习又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体验生命、发现自我、建构智慧心理和个性心理的过程。所以把培养学生生存发展终身需要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健康人格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节点。
三、"自主学习外储内化"阅读教学模式的形态设计
1."自主学习外储内化"的含义
运用以计算机为主的非人脑物质载体储存、掌握课外阅读语文知识,通过教师组织的定量定向的自主阅读活动训练,把储存处理的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知识结构、信息处理能力、与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认识自我生命价值,发展丰富健康的个性。
篇7
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课本
“古诗消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新学年开始,上海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的全部8首古诗,这一教材改革引发了一片争议。
9月9日,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去掉的现象,毫不掩饰地表示了“很不赞成”。他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
9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她非常赞同“要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的观念,从2015年9月起,由她主编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将增10余篇古诗词,她认为,要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让孩子感受音韵之美。
在北师大关于教材编写的那番感叹,让人品出几番沉重。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古诗消失”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众多网友通过《人民日报》微信平台纷纷留言。有识之士提出,在基础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给李白、杜甫们更大的空间,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机缘被中华文明的薪火淬过。
教材作为学校教育一根颇为敏感的“神经”,一直为全社会关注。不论哪个时代,对教材的“变脸”或是增删,这个被人们称之为“世界级”的难题,永远不会有止息的时刻。这些年,关于教材的任何修订,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此次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课本“古诗消失”,让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再次浮出了水面: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传承?对待经典诗文,我们应以什么方式让其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让语文教育界看到了重拾汉字尊严的希望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台由央视打造的青少年竞赛节目自播出以来反响强烈,收视率达到该台同时段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
这档以“汉字”为主角的节目何以引发如此效应?关键在于很多似乎惯学的汉字竟让人们连连出错,人们骇然发现,自己似乎远离了传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举办,让语文界看到了重拾汉字尊严的希望。
如何规范汉字书写,如何珍爱、珍惜本民族传统文化,已是全民热议的话题。
专门从事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冯志伟提出,“我国基础教育应加强写字课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历程,使其对字、对写字产生兴趣,甚至把能不能写字、能不能写好写对字作为教育考试的一部分;还应在公务员考试、职称考试等社会各种考试招聘中予以体现,以补救由拼音造成的一些后果,缓解汉字‘失写症’这样的现代文明病”。
要重视激活汉语言文字的活力,重树汉语言文字的权威,重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是非有公论 得失寸心知》一文中认为,是忽视基础,即在基础教育中忽视打好基础的问题。他指出,当下的示范课、比赛课,绝大多数都是中、高年级的。仿佛低段教学太浅显,显示不出教师的水平,这是十分错误的看法。他认为,学龄儿童和小学低年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写字方面,要养成正确写字姿势的习惯,注意把字写端正、整洁的习惯,勤于每天练字、提笔即练字的习惯以及爱惜笔墨纸张的习惯。
为了切实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水平,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撰文提出改进教学的十点建议,倡导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一方面要落实“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要全面夯实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积极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要让汉字重新回归中国年轻一代的手中、心中,必须逆流而上。有论者表示,应当对教、学两方面都作出详尽的规定,比如,教语文课的教师必须板书而不是依赖PPT,学生必须认真学习书法、成语和单字,对课时有一个较高的要求,订立学习标准,才能让大家重新亲近汉字。
有识之士指出,语文教师要将写字教学作为课程来对待,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切实重视和改进写字教学,帮助学生尽快提高书写水平。
教学观摩“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
并驾齐驱,激活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分为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学习五个板块。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共举办了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基本上关注的是阅读教学。有识之士认为,如果长期偏重阅读教学研究,势必会弱化语文教学其他领域的研究。
为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视野,实现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的全领域覆盖,促进语文课程均衡协调发展,全国“小语会”改变教学观摩活动单一以阅读为主的模式,调整为“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从2014年起,“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更名为“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这将对未来语文教学形成“阅读”和“表达”都要抓、都要硬的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
表达课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有人说,表达课(作文、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它像是一根啃过的肉骨头,丢了舍不得,说爱有多难。长期以来,一线教师殚精竭虑,然而收效甚微,表达课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效率的瓶颈。
“首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的“表达”系列课将成为新的关注点和研究热点,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公开课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激活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
传统课堂教学转型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呈现方式灵活多样,研究视角不断拓展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将呈现多方面的新变化。“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将加速课堂改革转型。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越界”,但它又是一种回归,即教学应“以生为本”“以学为重”,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为基点的理念。
“翻转”,在一些名校名师的课堂上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语文课程的特点更有利于对传统课堂的“翻转”,那么,语文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尝试“翻转”呢?周先生提出可从七个方面去尝试。①在课堂理念上,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翻转。②在角色定位上,由教师主宰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翻转。③在教学预设上,由指令性的刚性预设向生成性的弹性预设翻转。④在教学程序上,由传统的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翻转。⑤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单边讲析为主向合作讨论为主的翻转。⑥在学习心态上,由被动接受向质疑探究的翻转。⑦在能力培养上,由单一的书面习题向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翻转。
“翻转课堂”的探索实践,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转型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会,在课堂理念上、角色定位上、教学程序上、学习心态上、能力培养上,为我们提供了语文课堂成功“翻转”的案例。
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讨论持续升温,
各抒己见的言说引发人们深度思考
阅读教学是“指向写作”还是“指向阅读”的讨论日趋深入。
管建刚老师提出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主张,在小语界引起强烈的反应与争辩。
有人点赞,管建刚的阅读教学主张,代表了语文教学的希望与未来。有人认为,过去的阅读课垂死,新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凤凰涅、浴火重生。以写作本位进行阅读教学是对当前阅读现状的“拨乱反正”,回归了语文学科的本位,理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有人认为,“指向写作”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样式,是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又一种探索……“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主张赢得了不少的追随者。
有人质疑,“指向写作”是否“剑走偏锋”,阅读教学绝不能主张“指向写作”,阅读不是为了写作,阅读比写作更常用更有用,不能以写作能力否定阅读能力。有人认为,“指向写作”存在“弱化内容理解,忽视人文熏陶”的危险。还有人提出,“指向写作”不是革命是改良,是传统意义上读写结合的名人走秀……对“指向写作”阅读教学主张的质疑,正在风口浪尖上。
有人释疑,针对“指向写作”种种质疑的声音,徐国荣在《指向写作:阅读教学的一种样式》一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在现行教材体系下,只是一种新的主张,是一种阅读教学课程改革的新样式,它与传统的重内容理解的阅读教学的主张、样式不是敌对的双方,而应该是相互补充的。“指向写作”不会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它们的结合让阅读教学更加接近语文教学的本真成为可能。
新课程改革进程中,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呼唤语文教学向“读写结合”传统回归。笔者认为,深入开展“读写结合”研究与实践探索,追寻“读写结合”的理想境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仍将是深化课改的重要课题。
“语文斗士”编写的语文书与现行
教材的PK能否胜出,人们拭目以待
近年来,“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材”一直为社会所诟病。《收获》杂志副编审、文学博士、作家叶开,2011年曾因出版作品《对抗语文》,将公众对语文教育长期积累的负面印象激发出来,引发大众热议。2014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抗语文教育,他所编写的“新版课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是一套系列丛书。按叶开的编写计划,这套丛书一共18册,目前面世的是小说册和综合册。
笔者翻开这两册书看到,书中选入、巴金、丰子恺、王安忆、莫言、苏童等作家的优秀作品。叶开在每篇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赏析解读的小文,作精练的点评,文后还特别设有“思考”和“延展阅读”等板块供小读者深入解读。通过阅读大师杰出的作品,让小读者享有语文课本不曾带来的阅读乐趣。
叶开曾多次批评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五宗罪”,那么他选编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能不能破解语文教学“五宗罪”,与现行语文教材PK是否能胜出,老师们不愿做裁判。但有人认为,该书所选文章有品位、有情趣,可读性强,在浮躁的功利语文时代,对于重建人格、重扬精神、开阔视野、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灵起到难以替代的作用。还有人认为,能否称得上“中国最好的语文书”,衡量的标准应该定位在:它是否凸显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否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应该是我们要分析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语文教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既是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更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范本。有识之士对语文教材编撰策略和技术的提高提出了有益的建议。有学者提出,要保护、鼓励编写理论独特、体例不同、风格不同的教材;保护特色,保护创造,保护火花,给个性化教材“试试看”的机会;通过努力,树立起多元、开放的教材理论格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十条建议,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教材观”,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正在面临修订或重编。笔者期盼更多的作家、学者、名师加入自编教材的行列,编写出“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把人们从现行语文的无感和疲惫中解放出来,重新领略汉语言之大美。
如何审慎对待当前频繁出现的教学新概念,
研究者提出既不求全责备,也不盲目追“新”
现今,语文课程诸层面研究,其范围日益广泛,研究的内容和视角不断拓展,催生了很多的教学新概念,推进了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当一些“走红”的教学概念大范围探索和推开时,由于某些教学新概念自身的不完善,加之人们对其误读或过度解读,出现了“实施异化”的现象,引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界持续关注,专家、学者对一些概念的提法,概念内涵理解及当前操作层面的一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1.慎言“愉快教学”,莫让“愉快教学”庸俗化
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语文教师艰苦探索,找寻实施“愉快教学”的途径,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把死板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由“苦学”变“乐学”。但在实践操作中,“愉快教学”也被有些教师扭曲,染上了庸俗化的色彩。一些赛课活动华而不实,为“出新”而搭花架,为“惹眼”而弄包装,为“新潮”而滥用多媒体,为“取笑”而插科打诨,致使“愉快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坑。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永康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他认为,学海无涯,既需要“乐作舟”,但又不能排斥“苦作舟”。他指出,提倡“愉快教学”,并不要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热热闹闹、唱唱跳跳、说说笑笑。过度地张扬愉悦,不适当地利用学生好玩、好奇的天性,会使学习成为“麦当劳”式的快餐。而在“麦当劳”式快餐中吸取营养的学生在学习中显得浮躁不专。他忠告,切忌将“愉快教学”引入形式主义的泥坑。
笔者认为,“愉快教学”倘若离开了语文知识的积淀,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表达,离开了语文独特的审美,再花哨再热闹再活跃再有趣的课堂,也称不上是真正的语文课。
2.慎言“语文味”,莫让“语文味”神秘化
“语文味”从2001年走进人们的视野,不仅在互联网上以及在语文教师口头上广泛流传,而且逐渐渗透到实践中并不断蔓延,俨然成了课堂评价的惯用语。
任何一种理论的建树都是有心者的不懈探索,然而“语文味”背后的一些思考一直萦绕人们的心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针对当前有一定市场的“语文味”展开了讨论。这或许就是因“语文味”自身的种种矛盾冲突而引发的。
有论者分析认为,“语文味”本来是一个相对于“泛语文化”提出来的新概念。它的存在本身就没有准确的定位,它是为着当前教学的纠偏而临时存在的一种教育行为,当作某种教育理论范式来确定,甚至还人为地把“语文味”神秘化,有人直言应该将其请下神坛。
还有论者指出,“语文味”是个“伪命题”。分析者认为,数学课没有呼唤教出“数学味”,化学课没有呼唤教出“化学味”,却要求语文教师上出带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来。业内人士分析,促成“语文味”诞生的直接原因是许多语文课已经不是本质上的语文课了,要改进当今的语文教育,就必须摒弃积弊,努力回到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真语文课堂。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语文味”的内涵不断从表层到深层展开研究,在评论中,人们对“语文味”的本质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3.慎言“有效教学”,莫让“有效教学”泛化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在语文界被频繁地使用。围绕它的理论探讨甚至争鸣一直在持续。刘万海在《辽宁教育》撰文提出,要审慎对待“有效教学”的热潮与争议。文章认为,“有效教学”的提法存在模糊甚至悖谬之处:一是对“教学”本质的遗忘。二是“有效教学”判定标准的“高不成、低不就”。三是“有效教学”的提法易误导人们将注意力过多转向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从而加剧教与学的关系失衡。
如何看待热潮之下“有效教学”的实践,有学者提出,需要多些审慎,多些“冷思考”。通过反思,查找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中可能潜藏的问题,探求属于师生自己的教与学的“优质”品质。提倡“高效教学”或“优质教学”,有识之士认为或许要比“有效教学”更清楚。
4.慎言“教言语形式”,莫让“教言语形式”窄化
随着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颁布实施,“语用”成为阅读教学的“霸主”。在“语用”背景下,阅读教学领域比较流行“教言语形式”的观点,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热衷于践行这类阅读课型,并在各类公开课中诞生了一批标志性的“教言语形式”的典型课例,颇有视“教言语形式”为阅读教学最高水准之势。
西南大学文学院魏小娜在《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撰文提出,慎言“教言语形式”,全面观照阅读素养,促进阅读教学有序发展。文章认为,虽然“教言语形式”极大促进了语文学科的理论自觉,但是并不能把“教言语形式”等同于“阅读教学”,甚至把“教言语形式”当作唯一的、高品位的阅读教学的形态。
这是因为,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培养阅读素养。阅读课上只理解文本内容而没有培养阅读能力,固然不合适;但是阅读课只研究“怎么说”的言语形式,也未必最恰当。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文本内容的教学来展开。文章认为,关于“教言语形式”的片面认识,实质上反映当前阅读教学本质的迷失。
本年度语文教学研究对一些教学新概念的内涵界定与本质探讨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理论审视和查找既有研究中可能潜藏的问题,是为实践校正航向。笔者认为,对于经过科学论证、实践检验的教学新概念,要准确领略其内涵,并正确实施。对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新概念,要慎思之,明辨之,切忌盲目追“新”,在纷纷扰扰的新概念冲击中坚守语文教育的本真。
参考文献:
[1] 陈鹏.汉字回归[J].t望,2014(5).
[2] 魏小娜.慎言“教言语形式”,全面观照阅读素养[J].语文建设,2013(7).
[3] 刘万海.审慎对待“有效教学”的热潮与争议[J]. 辽宁教育,2012(4).
[4] 周一贯.“翻转课堂”:越界与回归带来的教学挑战[J]. 语文教学通讯,2014(6).
篇8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也是知识经济受到力捧的世纪,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知识体系和良好的思维逻辑能力,也要求具备有良好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教学模式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老师仍然坚持旧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现详述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方法落后,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于很大一部分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来讲,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很多老师在给学生教授课文阅读知识的时候侧重于对学生“填鸭式”的教学,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成为他们阅读教学的唯一工具,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指导学生去思考,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老师教授的重点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容易引起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阶段的身心疲劳。
(二)观念陈旧落后,自主阅读教学的效果不佳
虽然初中语文的新课程改革极力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也有一些教师会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设置一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然而从当前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形式化、低效化甚至是无效化的现象,自主探究学习耗费的时间较长、实际效果的低劣等情况普遍存在。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语文老师往往先阅读课文,然后在了解教学目标后,让学生带着设置的若干问题思考并学习课文。这样的一节课看起来学生完成了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把该理解的东西都理解了,把今后考试将会遇到的考点也记下来,然而,实际上这样的阅读教学课程存在着两个突出的弊端:一是导致学生主动“说“的缺失,二是背离了阅读的本质,学生进行的阅读不是一种本真的阅读,不能从头到尾地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建构起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在阅读中他们遇到不会的字词句只会一味地查字典或者跳过不去理解,而不会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不认识的字、不理解词语以及不理解的句子,更不可能碰到感触良深并引起共鸣的段落,这种传统的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看起来是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质上,还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根本不能达到新课程要求的锻炼学生想说、肯说、能说的目的。
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们要注重挖掘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点。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十则时,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其中的名句,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两两结对,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假如别人向你请教问题,但是你正好又不会解答,如果用《论语》中的话来回答,应该是哪一句?”,另一个学生肯定会回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过创设生活中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们感悟到语文学习的兴趣,减少疲惫感。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发表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鼓励他们相互讨论,且要多鼓励少打击。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随着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现代文的阅读分析越来越侧重于考察学生的思考理解能力,因而,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们要注重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有针对性的问题去思考,使学生们觉得现代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这篇文章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说明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结构层次如何?(可以划分为几段?每一段的中心句又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文《苏州园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上述问题,然后启迪学生思考这篇文章的写作闪光点在哪里,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就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明显收获。又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应首先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对中国革命的乐观态度,作者在这首词中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课文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结合必要的课堂讲授
强调学生们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说语文老师们就不需要进行课堂授课,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老师们的课堂讲授是不排斥的,就是完全适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文也离不开老师的课堂指导,老师们的讲授在很大程度上比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要高效的多。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最后一课》时,老师们就应该首先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如法、德两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情况,通过老师对这些背景知识的讲授,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中心思想。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比如可以启发学生们去思考假设背景不是亡国,那么文中人物的性格又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学生们讨论其可能性,结果,学生发散性的回答异彩纷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深入阅读文章,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能力。
(四)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以网络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早已到来,信息的查找手段更为多样和便捷,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了解作者当时的人生境遇、岳阳楼及洞庭湖的历史,并将历史上的“八百里洞庭”与洞庭湖的现状进行对比,使学生思考产生目前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内容既包括课文内容本身但又不局限于课文,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启发学生更加关注当前的环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初中语文的自主学习教学工作是一项全面的系统性工程,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计划、有步骤、有准备、扎实地开展阅读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冯勇,曹学君.立足课堂教学走向课外生活[J].教材教法
篇9
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初读课文时,教师范读,再加上鲜艳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激起学生深究课文的欲望。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不添字、不漏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对学生读音、词句停顿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矫正,然后运用师生比赛或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读书心态,使学生在非常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读好了课文。
“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前人论述甚多。宋代学者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深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叶圣陶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可见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为什么要以学生读为主呢?
首先,是由阅读教学的任务所决定的。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读的能力和习惯只能通过学生自己去读,在读的训练中形成。教师讲得过多,甚至以讲代读,只能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课文的一些内容,难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不仅了解了文章大意,还学到了修辞手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略读、精读、品读、默读、朗读。对于篇幅长的文章,先让学生默读,默读完之后让学生说出文章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让学生品读,品读重点段落、句子、词语,品用法,品意义,品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为什么喜欢,有什么特定的意义。只有品读,阅读才有意义,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达到阅读效果。
其次,以读为主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途径,有利于语言文字训练,包括字、词、句、篇,听、说、的读训练;有利于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的培养,意志品格、学习习惯的养成。阅读在思想教育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在阅读中要把读和思结合起来,读中思,思中读。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自己所读到的文字去体会情,去感悟理。
再次,只有让学生自己读,才能深切地体会课文中的深意和情味。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大声读诵以致反复吟咏,容易入境入情,帮助理解。读诵可使学生品味课文中的情感,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委婉,或兴奋愉悦,或悲壮豪迈既了然于心,又深受感染。同时读诵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用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天长日久,不知不觉中,其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会得到培养与提高。诵读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文章的节奏美、音韵美,还可以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出声的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深刻含义,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最后,从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来看,阅读教学也须以学生的读为主。“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模仿什么,怎样模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吕叔湘把教师和学生的“分工”说得很清楚。要想提高,别无他途,只能让学生自己直接对物目视、口诵、心想、手写,字字入目,句句铭心,才能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做到熟读背诵。这样,范文上的语言才能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正如朱熹所说,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以学生的读为主,也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想在阅读教学中的体现。学生是课文学习的主体、阅读的主体。学生只有自己多读,才能激发阅读兴趣,解放学生的思维。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阅读时机谈感受,谈体会,可以展开讨论,还可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谈的不一定很准确,不一定符合教师的心意,但一定是学生印象深刻、受感动的地方,是学生真实的感受。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良好的阅读习惯便可以养成,阅读能力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篇10
【关 键 词】 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有效阅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庄”,各民族文化呈现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是当代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笔者在主持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子课题《如何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的研究中,深入进行了“开展经典阅读,培养语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的专题研究。
一、经典阅读的现状
(一)经典文的阅读总量不足
《课程标准·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要求学生义务教育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字)。经典文虽然大量入选作课文,但整个小学阶段课内只能阅读三百篇左右三四十万字的读物。仅仅靠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经典文阅读没有课程定位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一至六年级的语文周课时是依次是9、8、7、7、6、6,以一年级一学期20周计算,一学期共180个课时,而这180个课时是用来完成文本教材的授课。因为没有课程定位,没有固定的读书环境,课外阅读课总是被挤出课堂的门外,有时因教材需要,也会上一两次的指导课,但总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此外,学生所学学科较多,作业也较多,诵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时间少之又少。
(三)教材体的优秀“经典文”被异化
缘于部分的优秀经典文篇幅较长,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现是无法进入课本的。所以,优秀的经典文一旦入选为语文教材时,难免会遭横斩竖砍的删改。这些被异化的中华经典文,不仅流失了丰富的思想,而且变得“小”“短”“轻”“薄”,充满了阅读障碍。
(四)教师阅读观念薄弱
教师队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学生在诵读中华经典方面所得到的指导良莠不一,因此,学生的诵读效果也好坏不一。有的教师仍然抱着“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的陈旧观点,把课外阅读放在补充和次要的地位。而也有的教师尽管经常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却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实行的是“放羊”政策,效果当然不佳。于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是“三无”产品:“无书籍,无时间,无方法”,最终使学生“无兴趣”。
二、经典阅读的有效对策
窄化的中华经典文阅读现状,让我们很难触摸儿童纯真的童心、丰富的童情。为此,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领域里,要很好地利用优秀的中华经典文资源,积极进行推荐阅读、指导阅读、扩容阅读、主题阅读、演绎阅读、评价阅读,让儿童快乐阅读、享受阅读,让中华经典文在母语教育的殿堂里“读”领。
(一)推荐阅读,激发兴趣
茫茫书海,万千读物,如何让00后的孩子在书海中顺利畅游呢?首先,教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地位与意义。向学生推荐书目要做到传统与时尚并举。除了推荐公认的经典名著外,还可以根据年段不同,围绕“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前后相扣列出必背书目必读数目和选读书目。学生必背书目为《中华经典诵读本》《三字经》《必背古诗70首》,必读书目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古文观止》《百家姓》《新世纪教育文库》等。学生每日与经典为伴,与大师为友,相当于每天都在阅读中国,阅读世界。
(二)指导阅读,养成习惯
从阅读理论,我们基本可以归纳出“阅读”含义的三个层面:解读、赏读、研读、创读,由这三个层面出发,便衍生出许多种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阅读。
1. 读物推荐课主要模式: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该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
2. 读书方法指导课主要模式:读——记——汇——创。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笔记的内容和可以抄精彩词语或优美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体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学校还专门设计读书日记《小蜜蜂》,要求学生每日进行阅读反思及盘点。一、二年级以摘抄型为主,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摘录下来,以加强积累、增长知识、学以致用,也可以写写简单的读后感。三至六年级学生以读后感、人物形象评论等形式写认识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
3. 课内外整合阅读课主要模式:精彩回放——人物大家谈——真情面对面——作家新书架。课程主要结合课文教材,进行与之相关的内容拓展阅读。
4. 交流评论课主要模式: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和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来进行组织交流。
(三)主题阅读,跃升品质
中华经典文的主题阅读活动是在一个确定的主题的统率下,开展的一系列课外阅读活动。一些经典文学文本一般具有更大的阅读空间,用通常的分析性的教学方式,模式化的教学方法来解读、教学这些文本往往会使他们失去魅力。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主题阅读,通过读、想、编、演、说等多种方式来让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收获,跃升中华经典文的阅读品质。
(四)扩容阅读,积淀濡染
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扩充阅读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积淀濡染。
1. 定时、定量阅读。定时让学生阅读,一要时间落实,每周起码安排一节课进行专门阅读,规定每天晚上20~30分钟的阅读时间。定量阅读,内容不宜多,取材要考虑广泛性、可背性,并根据分类提供:星期一唐诗宋词,星期二文言短文,星期三名言警句,星期四资料点滴,星期五哲理小品文。可以在家里读,也可以在校内读。为确保书源,学校图书室可每周向学生开放外,还可以开展好书漂流活动,号召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
2. 定性阅读。课外阅读应该是学生自主、自愿的阅读,只要内容健康的,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这样,他们读起书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上很愉快,尤其对刚接触书籍的儿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性情阅读是最合适不过的。教师对这种“定性的放任”态度应该是宽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阅读文学所带来的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3. 声像阅读。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儿童的阅读空间,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知识含量高、人文熏陶气息浓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如《成语故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学校还可以给家长发出读书倡议,向家长推荐一些适宜学生看的栏目、节目、电视剧等。
4. 竞赛阅读。只有尽量为孩子提供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多读书。学校每年以文化艺术节为契机,大力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积极开展大型的面向全校师生的读书比赛活动。丰富的读书活动还有:征文、读书沙龙、演讲比赛,评选星级读书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年级书签评比、班级的“书香伴我行”主题班会、“诗韵飘香”诵读擂台赛、《三国演义》知识竞赛、课本剧表演、读《西游记》开展讲故事比赛、人物绘画大赛……同学们可以用说、写、画、唱等各种形式来畅所欲言,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喜悦,并在反复诵读中“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
(五)评价阅读,享受乐趣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眼界、贮备知识和训练能力的桥梁,但是,茫茫书海,巍巍书山,往往让学生难以入手。因此,教师要认真按照课程标准,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建立学生乐于接受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乐于读书,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可用下表评价中年级学生参与的阅读情况。
我们还采用写读书笔记、读书量、阅读考级等形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重在评价其阅读过程,阅读成绩计入期末语文总评成绩中。如为了激发学生阅读、背诵古诗的积极性,我就定出这样的一个古诗考级制度:课外进行阅读古诗的活动(古诗的内容可以是《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中的,也可以是其他书籍上的),到老师处背诵古诗,背出10首古诗为背诵一级,20首为背诵二级,以此类推,100首为背诵十级,110首为背诵特一级,学生甚至可以背诵更难的古文;或者到老师处默写古诗,默出10首为默写一级,定级同背诵的定级法。而这些考级的分数还与期末的成绩挂钩。这样,学生背诵古诗的积极性高涨。
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把为儿童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转化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对待阅读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学生喜欢读书了。学生读书目的以提高语文水平和丰富课外阅读知识为主,和过去相比有了明显不同。班里56%的同学有每天看书超过一个小时的习惯。88%的同学经常写读书笔记,并有83%的学生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读书心得。校园到处弥漫幽幽书香!
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悟到:阅读中华经典,是亲近母语带入一个“童心、诗意、浪漫的旅程”;中华经典的阅读,是一项“花的事业,根的工程”。我们将不断深入,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让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读”领。
【参考文献】
[1] 俞冬伟,励汾水. 小学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 上一篇: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 下一篇: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