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低年级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指导低年级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指导低年级阅读教学

篇1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阅读;能力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此阶段的阅读教学不易进行,学生对阅读教学缺乏兴趣,对阅读教学是陌生的,所以此阶段的阅读教学对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切切实实抓好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及阅读习惯,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质量。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抓好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培养小学生最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呢?结合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抓好低年级学生阅读教学方面的做法。

一、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将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将“愿意读、喜欢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摆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之首位。可以看出,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低年级语文教学重要性。所以,我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阅读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采用多种方式促使每个低年级的孩子都喜欢阅读,自主地接受读书,喜欢想要读书。

例如,在教学《邮票齿轮的故事》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邮票的资料或是与邮票相关的故事,因为邮票在当今的社会,学生知道的已经不多了,见的也太少了。为此,我也精心准备了一些邮票及与邮票相关的资料。一上课,我就给学生展示我准备的邮票样品,让低年级学生去品赏,在欣赏的同时我辅之与邮票相关的资料介绍,学生就会被色彩丰富、样式繁多、大小不一的邮票所吸引,就会跟随老师走进《邮票齿轮的故事》的课文学习中。学生自主地进入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状态中,充分调动了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进行有目的地语文阅读。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这些学生想要的东西,激发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产生真切的真实情感体验,势必会对读书产生美好的憧憬及迫切的期待。

二、注重学生熟读成诵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通过反复流利的朗读,不但能够理解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能奇妙地感悟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突出要多朗读的重要性。熟读在阅读教学中作用很大,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教师先要教会低年级学生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引导学生读连贯,读通顺。再者,就是引导低年级学生有感情朗读,以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将书面语言变为小学生自己的语言。最后,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教学朗读练习,例如,师生范读、学生个人朗读、小组内朗读、男女生互读、分角色朗读、赛着读等,让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式技巧,充分培养小学生的语感,逐步达到熟读的效果。

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分析课文之前找出n文中有几个小画家,他们都是怎样画画的,他们的绘画作品突出特点是什么,把他们画画中的优美句子画出来再读一读,品一品。学生有了阅读目的之后,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就能读得非常富有童趣,格外可爱。无形之中品出小画家绘画的技能及小画家的聪明头脑。背诵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手段,所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鼓励学生,促使他们产生更多想法,产生背诵的愿望,教师再辅之以背诵的方法,使学生不断积累语文素养,丰富词汇,锻炼能力。

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文章作者一起走进课文的情境中

指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指导一边朗读,一边和文章的作者一起走进课文所呈现的画面中,共同领悟文章所呈现的意境。引导小学生走进课文中的不同角色,用他们自己亲身的感悟与文章作者进行对话,相互交融与碰撞,促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1.在观察中启发学生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我为小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认知材料,例如实物、图片、课文资料,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2.在朗读中启发学生想象。朗读是学生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朗读可以将学生的内心理解进行外化,并起到对课文中心内涵的升华效果。通过学生的朗读,启发学生的想象。

3.在操作中启发学生想象。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大脑思维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就让小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在操作中启迪自己的思维,进行合理想象。

参考文献:

篇2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和巩固识字,通过反复朗读来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记忆。然而实际工作中 ,有的教师却认为“既然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主,那么课文就不用管了,堂堂都围绕生字转就行了”。结果是学生边学边丢,识字率未见得巩固住,阅读写话能力却出奇的低:同音字、形近字混用;书读多遍,仍不解其意…… 还有一些教师忽视了随文识字这个教学方法,习惯上课伊始,先把生字表里的字单拎出来,冠名为“扫除阅读障碍”,结果字离了文,识字无助学文,读文不能巩固识字。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应当格外重视阅读与识字教学之间的联系,力争使二者恰如其分地结合在一起,以期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贯彻落实写字教学,并不是说只要每节课保证十分钟的时间就足够了。教师不仅在时间上要有所保障,还需要思考如何指导。写字教学要抓重点,抓关键,难写的笔画和部件要重点指导,要逐步做到指导一个字,带动一类字,努力克服逐字繁琐指导的弊端。对于一年级才入学不久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学会观察范字,一看笔画的位置,重点观察落在横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这些笔画确定了,那么整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就基本确定了;二看笔画的样子,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关键笔画的样子,如“竖”是悬针竖还是垂露竖,“撇”是竖撇还是斜撇等。在指导观察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使汉字字形深深扎根在学生的心田中。当学生有一定基础后,写字指导就要提倡整体把握。当然,学生坐姿和执笔姿势训练是贯穿写字教学始终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仍然不能忽视识字、写字,但这时的识字、写字教学应该和低年级有所不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加强识字的交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教师要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及时给予指导,同时提高学生写字的速度。重视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篇3

关键词 写作本位;阅读教学;写话能力;积累运用;随文仿写;个性表达

写话是写作的基础。学生能否从低年级开始就打下良好的读写基础,直接影响学生今后读写能力的继续发展。以人教版为例,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七次写话训练,如果单纯地只靠这几次的写话训练来培养学生写话能力,那只是空谈。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指出:“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应该以写作为本位来规划语文教学!”“写作本位”,指明了“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以“写作本位”为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写话的训练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写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一、积累运用,丰富语言素材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词汇丰富,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积累,获得丰富的语言,并进一步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理解,去运用,那学生只会“雾里看花”,很容易就遗忘,更谈不上能够在写话中加以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情境或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好词好句进行写话。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学习“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时,在学生说出“渐渐地”是“慢慢地”的意思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渐渐地”写句子。有的学生写:“我渐渐地长高了。”有的学生写:“雨渐渐地小了。”还有的学生写:“花儿渐渐地开了。”班里学习成绩较差的李东还写道:“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学习成绩渐渐地提高了。”我知道,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不但积累了“渐渐地”这个词语,还能把这个词语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我们的写话中。

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有这么一个好句:“森林里的景色是那么美好,空气是那么清新。”我在让学生积累背诵后问学生:“这样的一个好句,在我们的写话中,还能把它用在描写什么地方的景色上?”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公园,有的说校园,还有的说凤凰山……之后在写《我们的校园》时,很多同学都能用上“校园里的景色是那么美好,空气是那么清新”这个句子,把阅读教学中积累到的好句运用到写话中去。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主阵地”。在“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学完以后,脑中留有的不应该仅仅是课文中的几个优美词句,更应该可以举一反三,加以运用。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二、随文仿写,学习语言形式

低年级处于学生写话的起步阶段,缺少语言形式的训练,往往提起笔来却无从下笔,不知如何表达。低年级课文中有不少典型的段式,要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随文仿写,学习构段方式,掌握一些基本的语言形式,是一个有效的手段。所以,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可以以课文中有明显特征的片段为依托,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学习语言形式。

如教学《泉水》后,我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构段句式仿写一个片段,写一写泉水还会流到哪里,遇见了谁,它们分别是怎么说的。吴淑怡同学写道:“泉水流到山脚的稻田里,稻谷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喝了我的水,你们就能结出更多更好的稻谷,给农民伯伯带来丰收的喜悦。’”学生在这样的写话中不但理解了泉水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学会了构段 方式。

学习《假如》,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和构段形式后,布置学生写话练习: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实现你心中的哪些愿望,仿照课文内容写一写。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中黄莺和微风对小鹿说的自然段后,让学生想一想还有谁看到过小鹿家门前的玫瑰花,他们遇到小鹿后,会对小鹿说些什么?仿照课文的语言形式写一写。在交流《三个儿子》课后“读读说说”中三个儿子的表现后,让学生仿照其构段形式再写一写,可以写人,也可以写景物……这样,有了文本的依托,利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进行写话练习,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会写、乐写。

总之,在“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到阅读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写话,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可掌握写作方法。

三、个性表达,关注独特感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低年级学生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所以,阅读教学中,在关注到词句、片段等“语言秘密”的同时,还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阅读内容有选择、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写话练笔,来彰显学生的个性。

如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我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想象写话。郭沛宸同学写道:“初春的清晨,一个小孩在一条弯弯的小路上欢快地奔跑。一只美丽的黄蝶在他面前飞来飞去,他怎么也捉不住它。这时,黄蝶飞进油菜地里,小孩也跟着跑进油菜地里。可是,油菜花金黄金黄的,小孩怎么找也没发现黄蝶的踪影。”曾金泉同学写道:“有一年,杨万里住在新市徐公店。一天下午,杨万里出去散步,走着走着,一排用树枝做的篱笆呈现在眼前。杨万里抬起头一看,前方还有一条长长的路,旁边还有一棵高大的树,但树叶长得不是很茂盛。一个孩子追着一只黄蝶,黄蝶飞入了菜花再也看不着了。小孩子生气了,跺了一下脚,叹着气回家了。”同一幅画面,学生有着不同的感受,写出来的话也就不同。

教学《画风》,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之后,知道了画风的方法,我让学生也在纸上画一画风,再写一写。学习《坐井观天》,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呢?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这个种葫芦的人第二年又种了一棵葫芦,他会怎么做的呢?在这样的写话训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篇4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低年级 阅读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学为苦,并会从中获得乐趣。”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心理特点,通过设计好新课的导入、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自主探索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教给阅读方法

1.精读法。所谓精读,并非逐字逐句深入地、细致地研究。这里所说的精读是指教师充分利用阅读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开放性、唯美性等特点,引导学生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阅读文本中,使学生徜徉在文学作品的海洋里,理解文本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正确感受文本所传递的情感,触动学生,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文本阅读中,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精读法,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文本的特点,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在获取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2.默读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快速理解阅读内容的能力,可以说,掌握默读法能够受用终生。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默读法,具体是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默读方法,并提出默读要求,促使学生逐渐习惯默读,逐渐提高默读能力。

三、转变教学形式

1.读与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如教学《笋芽儿》一课,通过春雨姑娘弹奏乐曲呼唤沉睡的笋芽儿(配春雨、冬笋插图),雷公公用大鼓唤醒笋芽儿(配雷电、钻出地面的春笋插图),笋芽儿在太阳公公照射下钻出地面(配桃花红了、柳树长着绿叶、小燕子飞来飞去及越长越高的春笋等春天来了的插图),笋芽儿脱下衣服长大了(竹子插图)等,这些具有教育性、趣味性的制作和处理插图,将春天来了、笋变成竹子的过程形象生动演绎出来,使小学低年级学生能够从枯燥的文字中解脱出来,再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这样图像信息和文字符号的相关转换,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读与听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自律性,比较活泼好动,难以长时间安静、沉稳地进行文本阅读,这种儿童的天性不利于阅读能力培养。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可对文本阅读内容进行录音,在早读、课前读等时间进行播放,以此吸引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故事叙述中,若没有听完整或想再次阅读,则学生主动投入到文本阅读当中,从而间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读与演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喜爱表演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表演形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诠释课文内容,化抽象为直观、复杂为简单、困难为容易。例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让学生表演朗读对话,部分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小燕子,部分学生戴上头饰扮演麻雀,部分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小黄莺,一边表演一边朗读,大部分学生对春雨带来变化的欢快语气用得不够,我就引导学生:“我没听出欢快的语气,哪位小学生再来表演一下?”当几个学生读出欢愉的语气后,我又进行拓展训练,发散学生思维,问道:“你们再想想,春雨还有什么颜色?”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又叽叽喳喳讨论开了,有的说:“春雨是白色的。你们瞧,它们落在梨树上,梨花就白了。”于是我就给他戴上小兔的头饰。还有的说:“春雨是咖啡色。你们瞧,它们落在土地上,土地就成了咖啡色。”于是,我就给他戴上小猴子的头饰……由于有互动,因此学生读得特别入情。学生进入情境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完全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了。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故事表演,采用读与演相结合的形式,以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和提升教学水平。

篇5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2—0072—01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和启蒙阶段,起步阶段打好阅读基础,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把低年级阅读教学与高年级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一味地讲深讲透,门槛太高,使学生入不了门;有的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及课外阅读逐渐失去了兴趣。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工作呢?笔者愿以一己之见,求教于四方。

一、激趣性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借助挂图、实物、多媒体等手段,精心设置一个有趣的导入过程,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接触课文、大胆猜测、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悬念或遐想进行阅读。这样,阅读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咏华山》时,笔者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了什么印象或感受。然后展示华山的部分画面,播放华山的风光视频,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最后告诉学生古代有个七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而且还当场吟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这样,学生便带着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积极地投入到《咏华山》的阅读中。

二、自主性阅读

教师对学生起步阶段的阅读要有要求,但要求不可过高。笔者认为,低年级的阅读课应强化初读,第一节课应拿出大块的时间让学生自读,把课文读通、读熟,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

1.读准字音。学生试读课文之后,应圈划出生字,然后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教师应利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实现认读同步,寓识于读。2.读通句子。学生可以把读不好的句子提出来,请教师、同学给予帮助,体现互助精神。3.读得流利。教师应请学生把读得好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教师听,可以让学生赛读,给学生展示自己、树立信心的机会。当然,在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中,还要适当地把评价机制引入课堂,教师在肯定学生的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4.感知内容。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这里强调的就是阅读的整体性,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采用填空或用几句话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三、欣赏性阅读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是新课标对低年级阅读的要求之一。通过指导朗读,自主阅读探究,学生对课文产生了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动用各种方式进行创造性地外显表现。

1.诵读。诵读是对语言纵情地体验。“言为心声”,教师应充分地利用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断,使学生全身心地诵读,让文章中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2.描述。描述是对内容尽情地赏析。课文中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场景、美丽的风光、新奇的事物,都可以让学生在认读感知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印象与感受表述出来,与同学共享。常见的形式有: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和读后感受。

3.表演。表演是对课文情节的再现。在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充当课文中的某一个角色,自己设计动作,按照自己的体会,表演课文的内容与情节。

四、创造性阅读

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还要有机地拓展到课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对课文中感兴趣的问题,在课后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实现语文课与生活的衔接。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从课外汲取知识的热情,使语文学习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

1.引向课外,生活延伸。如,学习《小池塘》后,可以让学生到郊外观察池塘或小河,说说感受,并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画下来。

篇6

关键词: 朗读 兴趣 情境 感情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为让学生充分地读,可以让他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加强记忆,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可以说,“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处于起步阶段,朗读更是不容忽视,因为朗读不但有利于学生说好普通话,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但是,低年级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在起步阶段,难以正确地理解文章、读出文章的感情,更喜欢喃喃唱读。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朗读的好习惯,语文老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趣激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读然后才能善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短暂的特殊年龄,他们感兴趣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和目的。因而,在朗读教学中应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朗读,在朗读中快乐。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现在老师对朗读都比较重视,让学生一遍遍地读,但大部分学生却读不出感情来,更谈不上有所感悟。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指导大部分是纸上谈兵,一味地强调要用“高兴、赞美、悲伤、愤怒”等语气来读,而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于这些还不能很好地体会,根本不明白该怎么读。针对一年级孩子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指导他们朗读是一种不错的办法。如《雨点儿》一文,描写了雨点儿的对话和他们带来的不同的美丽风景。在教这一课时,可边放红花绿叶美景的课件和荒地变美景的课件,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边看边体会变化,可以真切地欣赏红花绿叶、绚丽多姿的美景,让其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从内心发出赞叹:雨点儿真了不起啊。这时再让他们朗读,兴趣与情感都有了相应的基础,也就不难取得成功了。

(二)扮演角色,体会情感后朗读。

低年级学生爱模仿,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在表演中使学生体会角色的情感,从而去模仿所扮演角色的语气、腔调、神态、动作,使朗读不但绘声,而且绘色。

如《小熊住山洞》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些跳跃。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假如你就是一棵小树,小熊这样做,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假如你是一朵鲜花,小熊这样做,你会怎样想?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小熊这样做,你会怎么表现?在假设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体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生很快就领悟到小熊的难能可贵,再读课文时,情感随之得到升华。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以读带读

低年级学生受知识面局限,很难体会语言文字的色彩、文章的思想感情,似乎响亮地读便是最好的。因此,要想低年级孩子读好,教师示范显得尤为重要。低年级教师示范最起码要做到读音准确、感情表达明确而又正确。范读要反复进行,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有模仿的机会和时间。如教学《我多想去看看》,在学生正确拼读的基础上,教师用轻柔的语气读出北京升旗仪式的壮观和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特别是后两句的“我多想去看看”,更是要读出那种向往、迫不及待的语气。老师可反复示范,直到学生学会为止。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设计一个比赛,让大家都来当小老师,谁读得最好,谁就当小老师。孩子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很好地吸引他们认真聆听模仿老师的示范。

三、手舞足蹈悟深情――以演会意

一年级的小孩子读课文常常是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这种读法容易断读,而且不利于了解语意,形成语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教给孩子理解内容后再读的方法。例如《画》一文,学生是初次接触课文,以前接触的都是儿歌、童谣之类的,唱读比较方便,也比较顺口。初次接触古诗,让他们理解内容后再来读,就不太会形成唱读的现象。在教这一课时,可以先让他们看看山水画,按照一定的顺序找出上面的景物,再看看这些景物与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什么不同的地方。理解之后可以让他们配上一定的动作帮助朗读。如:在朗读第一句“远看山有色”时,学生可以把书本放远,点头表示尽管远了,山依然风采不变。朗读第二句“近听水无声”时,可将耳朵凑近书本,再摇手表示听不到声音。在朗读第三句“春去花还在”时,学生可举目远眺,示意春已去,而后再双手做开花状,表示花还在。最后一句“人来鸟不惊”,则可以双手挥动,做赶鸟状,而后摇手示意鸟却不惊。短短的一首诗歌,配上动作,学生不但读得兴趣盎然,而且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朗读也很显水平。

低年级学生虽然领悟力有限,但通过让学生演一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快乐的表演中轻松领悟文章意蕴,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朗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益处多多。虽然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水平受知识面的限制,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从一年级起就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在各种活动中以各种形式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就能达到让学生在读中悟情的目的,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7

1. 学段目标的错位。《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引语文课程“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重要指示灯。具体而言,对学段目标有准确而又清楚的定位,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这一标准为“教什么”和“不教什么”提供了改革思路。某老师在《美丽的小路》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将其中一条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角色体验,朗读感悟,体会鸭先生、鹿先生和兔姑娘的不同语气。”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有难度的,更何况是一年级的学生。这样的教学目标,完全忽略了所要教学的对象是低年级的学生,同时也不符合低年级目标的定位。《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低年级课程目标明确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这位老师“超标”了。

2. 写字指导的缺位。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汉字为载体,汉字造型优美,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当前,低年级语文教学在写字指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征在:

第一,“零”写字指导。有部分教师将识字与朗读课文放在首要地位,而忽略掉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写字指导,导致课堂对学生写字指导为“零”。

第二,近乎可有可无的写字指导。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会选择将写字指导放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如果剩下的时间多,在写字指导上就多花一点儿力气;如果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就草草了事般地进行写字指导。走程序化的写字指导,学生真正有多少收获值得老师们反思。

第三,流于形式的写字指导。纵观当前语文低年级教学在写字指导过程中,大多遵循这样的步骤:指导学生观察结构;教师示范,学生说笔顺;学生自主写。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也是可以采取的,但是对于同音字或能溯源的字,要M行重点讲解和区分,学生才能在语用的过程中,不至于混淆。

3. 内容分析的越位。有教师指出:“阶段性不清,各学段阅读教学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与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在低年级的教学中,阅读理解式的问题频繁出现,或者花很多精力去理解课文内容,这就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在内容分析上的“过度用力”,导致拔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如在《美丽的小路》一课教学中,老师提问:“美丽的小路,到底美在什么地方?”学生面对这样的提问,几乎是无从下手,无法作答,不明白老师提问的用意。这样的提问,实际上是超出一年级学生应达到的要求,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拔高到中、高年级的阅读分析与理解的要求,远远超出低年级学生能够接受的视域,直接导致语文教学的无效。

二、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突破之道

1. 定位:切实回归到学段目标。以学段目标为抓手,正确、真实地定位低年级语文教学,这一旨意在于尊重儿童情怀,从儿童的心理出发,关注儿童的需要,最终落脚到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紧扣语文学段目标,首先明确“教什么”,再思考“怎么教”的问题。当前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重“术”轻“道”的怪相,即认为如何传递语文知识比传递什么语文知识更重要。教师只有在厘清“教什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根据文本的内容合理设计方法。只有准确清晰地把握了语文教学的学段目标,去设计教学,才能实现达到目标。因此,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有一个全面、深层次的解读与认识。只有领会了课程标准的要义,才能有效地落实目标,不拔高对学生的要求。为了使儿童能够获得“最近发展区”内的最优化发展,语文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支点”,让学生能够较轻松地撬起语文知识的“地球”。

2. 补位:有的放矢的写字指导。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学生写好字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发展书面语言的必要。所以,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有对学生的写字指导,不能让写字指导流于形式,或者直接忽略写字指导。为此,一方面要紧扣文本,合理安排写字指导的环节。如在《自己去吧》一课的教学中,“自”和“己”是该课识写同步的生字,也是本课识字和写字的重点。在导入新课齐读课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两个字,教师利用这个时机顺势而导,在开课阶段就指导学生书写这两个字,使识字和写字有机结合,更能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字的识记。可以看出,写字教学并不一定要放在最后几分钟,或者说留几分钟时间走过场式地指导学生写字。另一方面,教师有机整合,有的放矢地进行写字指导。在《美丽的小路》一课中,要求会写的字有“干、先、赶、起”。其中,“干”是独体字,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关键笔画来写好这个字,所以教师只需要稍加引导即可,不需要用太多的精力去解决这个字。由于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会了“洗”字的写法,所以“先”这个字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写。“赶”和“起”是本课需要重点解决的字,可将“赶”字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结构,明确偏旁(走字旁);追问为什么是“走字旁”;溯源讲“赶”字的字理,老师再点拨如何写好这个“赶”字(注意笔画的谦让、捺要长才能托起旁边的“干”字、左右的高度相宜);师范写、生书空,生写;评价反馈。在详细指导写“赶”字的基础上,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写“起”字。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在写字指导过程中,切记不要平均用力,应该根据所教学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写字指导。

3. 上位:文本朗读时间的保障。朗读课文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不管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还是高年级语文教学,都应该充分保障文本阅读(朗读、默读)的时间。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读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巩固识字的过程。同时,阅读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要给学生提供阅读文本的平台。根据低年级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拖读、唱读”等情况,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朗读过程出现的问题,真正做到流利地读文章。特别应关注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教师可以先范读,再让学生去模仿,扎扎实实指导学生朗读。

4. 让位:文本内容分析的消退。在《美丽的小路》一课教学中,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第一自然段,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美丽的小路旁有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还有五颜六色的鲜花呢。花花绿绿、五颜六色,这么多颜色,多美呀!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再来美美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这样就落实了语文教学关于阅读的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不是花精力让学生去理解“美丽的小路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篇8

【摘要】

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用的基本训练方式是朗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把朗读切实抓起来,使朗读更好地为语言教学服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习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起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 征着其语文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需要在 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

1 朗读训练的功能

1.1 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 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 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 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1.2 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 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此外,课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学生仅凭默读和 教师的讲解固然也能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辅之以朗读这一重要的声音因素,使几种器官并用, 就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也使 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

2 在阅读教学中提高朗读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儿童来说很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地、耐心地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低年级的学生在这一学习时期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吃透教材,把握重点。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朗读训练的重点,弄清每句话的速度、语调、感彩。这样,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便于指导。

2.2 指导朗读、讲究方法

2.2.1 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朗读训练时,应先从整体入手,自己试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的特点,有目的的具体指导某一段,某一句,然后再整体朗读。这样训练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

2.2.2 分层训练,朗读到位。

例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可分为三个层次训练。

A、第一层:“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老师利用语言描述,引导看图,创设情境,激感,带学生进入情境:“小朋友,下雪天多美啊!你们喜欢下雪天吗?下雪了,你们会怎么说?”学生争相发言后,再让学生用“高兴”的心情读这几句话,这样就很自然地指导了朗读。

B、第二层:“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这一层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体会美感,通过“枫叶”、“月牙”等词一重一轻语调的变化,练习朗读,看谁能读出美感。

C、第三层:“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躲在洞里睡着啦。”这一层,采取问答式练习朗读,分别进行同位、师生、男女生问答练习。

2.3 适时范读,巧点迷津。

教师要把握范读时机,选一句话,先让学生体会,适时讲解后,再让学生练读。正当他们想读好,而又读不出那种感觉时,这时教师说:“看我读。”学生就会豁然开朗,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

2.4 形式多样,富有情趣。

低年级的儿童,年龄小,模仿性强,爱表现自己,教师要针对这些特点,按课文的内容,变换形成,让学生多读,并且都参与,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可采用指名读、开火车读、对答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2.5 以读助思,以思助读。

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在这个阶段默读比较合适,因为默读不出声音,全班同学互不干扰,有利于注意力集中,便于思考,这样边读边思,才能达到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差,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首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几句话连起来综合理解,遇到不懂的及时问。这样边读、边思、边问,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再如《月光曲》最后一段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这句话中“陶醉”一词是新词,又是全文的中心词。陶醉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老师先让学生查字典找出陶醉是完全进入、沉浸在……之中,然后把词放到语言环境中,让学生朗读有关语言,体会其中意思。

老师问:“陶醉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兄妹俩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到了入迷的程度。”老师问:“兄妹俩为什么会陶醉呢?”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一、加强阅读乐趣的培养与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时,不管是在哪个阶段,首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乐趣的培养与激发,使得学生对阅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生从心里上真正接受阅读。在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还进行课外阅读的选定,从而更好地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得学生爱读、乐读,使得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在加强对学生阅读乐趣的培养与激发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环境的营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g段的学生,对阅读环境进行变动,从而更好地将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出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二、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分析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年龄较小,正处于一个思维开发的阶段,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还有限,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要根据低年级段学生的特点,来对阅读指导方式进行创新。首先,要加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选定的科学性。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选定课外阅读时,可以选定一些图字共存的读物,这样学生可以在具有画面配合的情况下,更加明白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是要让学生去阅读多少本读物,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课外阅读的习惯并不是一下形成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需要教师给学生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因此,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要努力做到师生共读,开始的时候可以将一些学生爱听的小故事做为课外读物,教师给学生进行朗读,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阅读。

三、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理解力、承受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可以结合教材所学内容出发,不断加强对学生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的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其次,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进行严格的制定,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虽然小学中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是还并不坚定,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一个明确的制定,对学生每学期所要阅读的内容进行制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每天进行诵读,并对诵读时间进行科学的安排,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另外,在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时,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一些优美词句进行记录,以加深印象,从而运用到今后的作文写作当中。对于阅读内容,要学会迅速地浏览与精读,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写一些简短的读后感,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做好准备。

四、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就要加强对学生自己选择读物主动权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对于课外阅读来说,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学生理解力的增强,以及学生兴趣爱好的形成,课外读物的选择性就会越来越大,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选择一本更加适合自己的读物。课外读物的选择,教师要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让学生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对于课外阅读的选择时,要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有价值的书,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而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对阅读进行记录,引导学生熟练地进行阅读记录,对名言佳句进行记录并熟记,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对一些作品进行扩写、改写或是续写,为一些敞开式结局续写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增加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另外,教师也可以定期地举行一些课外阅读比赛,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使得课外阅读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得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也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将各年级段的课外阅读指导做到位,从而为学生今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袁春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03).

篇10

一、抓住孩子心理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作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 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夕会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

2、 留疑激趣——调动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3、 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 《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 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三次猫偷吃猪油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在一阵阵笑声中孩子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转贴于

二、课内课外相结合,感受读书之乐。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游的读,还有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课堂上教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安排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学校的读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从入学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

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张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三、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孩子阅读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