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技术评估导则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能技术评估导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建筑能耗一直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较大比重,为了改变建筑能耗特征,促进低碳时代到来,生态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1生态建筑概念
生态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以及现代高新科技,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的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寻求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2 生态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2.1 生态建筑理念的萌芽阶段
上世纪8O年代,顾孟潮先生提出了“未来是生态建筑学时代” 的观点;余谋昌在《建筑的生态设计》一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度的增加,生态学的各种观点渗透到建筑领域,将对建筑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出现建筑和生态的融合并形成建筑设计的新潮流。这是我国生态建筑思想萌芽的开始。
2.2 生态建筑探索研究阶段
1994年5月,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我国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l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入了国家“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国家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 列为国家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国家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颁布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明确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和技术导则;2001年,我国出台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作为国内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该手册以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防污染为主题;2001年,我国正式开始施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近十几年来我国也进行了多种生态建筑的实践探索,例如,“北方严寒地带节能研究”、“广州人工湿地试点研究”,以及夏热冬冷地带的建筑节能、覆土建筑、太阳房等方面的研究,都体现了我国对生态建筑研究的不断努力。
3 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指的是综合运用建筑美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及其它科学技术,把建筑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环境。其设计原则有以下几点:
3.1以人为本
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保证建筑的适用性,体现对用户的关心,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的沟通,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的多样化需求。这主要体现在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一定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
3.2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人类、建筑都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活动必须和自然环境建立起一种协调关系。因此,建筑在设计理念上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设计时应着重考虑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设计理念。
3.3 能源合理使用
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自然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冬季过冷,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4 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生态建筑设计要在方案设计阶段、建筑施工、建筑使用三个阶段都要贯彻生态建筑的理念,在各阶段满足生态建筑的建设要求。
4.1 方案设计阶段
4.1.1 建筑与环境共生
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尽量不干扰和破坏自然环境,使人工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和共生。在设计时必须对场地周围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土壤、日照、风力与风向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尊重自然环境因素,同时考虑建筑物对这些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科学地确定建筑面积、建筑群落的布局、朝向、体型因地制宜,使建筑物对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
4.1.2 建筑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资源节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中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必然趋势。建筑设计方案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节约资源、减少建筑以及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面积以适应将来发展。
4.2 建筑施工阶段
4.2.1 材料选择
在建筑施工时,在不超出成本预算的基础上,首先选择生态节能材料,降低建筑运营中的能耗。同时要贯彻节约建筑材料的设计理念,达到以最少的材料营造出功能齐全的生态建筑。目前,材料技术发展很快,已大大改进了传统的砖石结构,为节约施工材料提供了技术依据。
4.2.2 环境绿化
在建筑施工中,要注重环境的绿化施工,创造出良好的局部微气候。尽可能多的铺设渗透性强的生态铺地,多种植绿化效果明显的乔木,扩大绿化面积。
对建筑物的立面、墙面、屋顶、阳台进行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墙面种植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照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屋顶绿化是采用屋面蓄水覆土种植技术,进行蓄水、覆土并栽种植物花草和灌木。阳台绿化是在阳台上种植一些花草植物,美化室内外环境。
4.3 建筑使用阶段
如何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是建筑使用阶段的重点,应有效地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形成与建筑空间使用配套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
从节能出发做好照明、器具设备和电气负荷的最优化设计,考虑建筑空间空气流动,为使用者提供新鲜的空气,创造易于接近日光和公共适宜的环境。同时广泛采用建筑采暖节能、制冷节能、通风节能、照明节能等节能技术。
5 结语
生态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我们把生态原则整合融汇到建筑创作中,创造建筑发展的新时代。
6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房地产业;绿色建筑;政府职能
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耗大国,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城镇现有建筑面积430亿平方米,并且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建筑物在建造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非常大,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的三大用能领域之一。房地产的发展对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房地产开发建造及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已占到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房地产开发的商业建筑约占我国建筑总量的25.4%,但其能耗几乎是住宅10-15倍。
发展绿色建筑意义重大。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建筑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建筑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
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理念最先是由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在60年代提出。伴随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绿色建筑理论被正式确立。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绿色建筑理念也得到了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支持,对绿色建筑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
2.发展绿色建筑中政府的作用
2.1 政府与市场
绿色建筑的发展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市场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基础性促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其经典教科书经济学中指出:“市场经济是一个精巧的机构,通过价格和市场体系,无意识地协调着生产者、消费者及其活动”。在成熟的市场机制下,市场的需求才是绿色建筑得以推广的根本动力。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职能
在成熟的市场机制下,市场对推广绿色建筑的促进作用是基础性的。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在现实中,常常会出现市场机制不能或难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现象,即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纠正市场失灵,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2.1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
绿色建筑具有外部效应。绿色建筑不仅对企业或业主本身有好处,也给社会中其他的主体带来的节能、环保等外部效应。社会无成本的分享了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效益,因而绿色建筑产品的有效供给往往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绿色建筑活动的外部效应是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只有政府加以干预调节,通过经济政策、激励型措施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2.2准公共物品的属性与市场失灵。
由于绿色建筑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市场难以提供或难以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这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譬如给予绿色建筑优惠的税收政策,提高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推广绿色建筑中的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干预,以弥补市场不足。
2.3 系统失灵与政府职能
绿色建筑的推广工作其实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内部存在着政府、开发商、建筑师、业主以及承包商等主体。在这个系统中,各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会出现信息不畅通、作用不协调等系统失灵现象。作为一个系统,绿色建筑的发展既取决于单个主体发挥作用的状况,更取决于这些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4政府失灵及克服
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要求政府进行干预。但正如市场不是万能的一样,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在对绿色建筑的干预过程中会出现干预过度或干预不足的现象,也就是政府自身失灵问题。政府失灵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政府干预过度;二是政府干预不足。
3.绿色建设在我国的实践
我国推行绿色建筑战略是在国家战略发展的背景下逐步进行的。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国家相关战略的背景下,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3.1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2005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作为11 个重点领域之一,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中,“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是五个优先发展的主题之一。
3.2初步确立法规标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和实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建立,《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等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相继,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正式启动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结束了我国依赖国外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评价的历史。
3.3搭建绿色建筑交流平台
2005 年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有关部委每年召开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大会主要交流、展示国内外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最新成果、发展趋势和成功案例,研讨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标准、政策措施、评价体系和检测标识,分享国际国内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新经验,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深入开展。大会已成为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传播交流新技术、新产品、新经验,加强国际合作的宣传、交流和示范的平台。
3.4创新绿色建筑技术研究
2004 年,原建设部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绿色建筑创新奖分为工程类项目奖和技术与产品类项目奖,为推进我国绿色建筑及其技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7 年7 月,“百项绿色建筑与百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项目”启动,旨在通过这项工程形成一批以科技为先导、节能减排为重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和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近年来,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到2009 年底,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达到2 000 多万m2,全国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99%,施工阶段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为90%。北方采暖地区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共计10 949 万m2,可形成年节约75 万吨标准煤的能力,减排二氧化碳200 万t。
4. 改善节能设计问题的措施
4.1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的建筑与施工观念。
4.2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准则》等绿色建筑及施工评价标准。
4.3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符合我国国情,与上述现行的标准和规范相一致,欠妥之处应尽快改进。评估体系除定性指标外,还应尽可能多地采纳定量指标,适当考虑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指标,保证评价结果的相对客观公正性,用以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
4.4因地制宜地制定标准。要充分考虑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全国范围内划分若干类地区,让评估体系适合于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的需要,使评估体系兼具综合性和独特性。
4.5构建绿色建筑政策体系。绿色建筑的前期投资较传统建筑高20% ~ 40%,这是制约开发商投资绿色建筑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通过实行强制性和鼓励性政策,引导开发商投资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