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创新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科技创新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

篇1

【关键词】倍他乐克缓释片;慢性心力衰竭;脑钠肽;射血分数;静息心率

【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129-2

近年来十分重视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在心衰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其相关指标也成为心衰诊断治疗上的重要的参考标准,B型脑钠肽(BNP)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神经体液因子之一,其发现曾被认为是心衰诊断上的一次突破[1]。BNP用于心衰的诊断方面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亦屡见有相关报道。CHF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的长期过度激活,以及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而导致心脏结构、功能、表型的变化,促进心肌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后者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一细胞因子,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笔者以其中的BNP为中心,研究倍他乐克缓释片治疗后对静息心率的影响及BNP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08年7月至2009年11月住院及门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共97例,入选标准:既往未服用过倍他乐克制剂,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2]。其中男56例,女41例,平均年龄68.96±11.38岁。排除标准: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严重心力衰竭达4级伴有明显液体潴留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凡能增加病死率的因素如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有明显感染者的肺源性心脏病等。停药或者减量标准:凡用药后心衰加重或静息时心率

1.2方法

1.2.1一般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用药前后的血压,静息心率,心功能分级。根据患者心率和血压水平将倍他乐克缓释片逐渐加量,加至最大耐受剂量。

1.2.2生化指标测定采用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空腹12~14h后清晨采静脉血,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水平。

1.2.3BNP水平测定入院次日晨空腹留取加EDTA抗凝的血浆2ml,使用美国biosite公司的Triage B-type natriureticuretic assay仪荧光免疫测定BNP浓度。

1.2.4心脏超声测定采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PHILIP SONOS 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4.0MHz,测定患者的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EF)。以上操作均由有经验专业医师完成。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两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剔除年龄、性别影响因素,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以P

2结果

2.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血压水平,肝肾功能,甘油三酯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但差别未达统计学意义(P=0.11)。

2.2治疗前后两组BNP水平和心超指标变化的比较(如表1)。

2.3治疗前后RHR、IVST、LVPWT、LVEDd、LVEDs、EF等与BNP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如表1,图1,图2)。

将患者的BNP含量与各临床指标进行直线相关分析,排除性别,年龄等干扰因素后,BNP与RH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38(P0.05)。

图1BNP与EF值之间散点图 图2 RHR与BNP之间散点图

3讨论

BNP是一种含氨基酸的多肽。在心室负荷过重或扩张时全身及局部激素参与心肌,血管及肾脏的适应性改变,利钠肽系统被显著激活,突发性合成增加,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因此BNP反映心室功能改变更敏感,更具有特异性,已被成熟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CHF的治疗已从常规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模式,转变为在改善CHF的症状及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基础上,阻断神经内分泌的激活,防止和延缓心肌重塑的发展,从而降低心力衰竭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一些研究表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CHF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应用倍他乐克缓释片治疗24周后静息心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心功能分级和心超指标明显改善,LDL有降低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与相关研究倍他乐克有独立于他汀类药物之外的降血脂的作用类似。并且,心率降低的程度越大,症状改善的越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倍他乐克缓释片作为β1受体阻滞剂的缓释制剂,具有持续的药物恒速释放系统,只需每天给药1次,即可获得24h的平衡血药浓度和均一的β1受体阻滞作用,可提供均衡的血压和心率下降,克服了药物浓度不均一而出现的心率变异性大,血压波动范围大等缺点,因此可均衡发挥提高β1受体密度,改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张力,提高迷走神经活性[3],从而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大大提高了疗效,更有效的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改善预后。本组患者治疗后HR,LVEDd较治疗前明显减小,BNP水平下降,EF值升高,其余各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的血浆BNP与LVEF呈负相关,与LVEDd呈正相关有一致之处。但室间隔厚度与BNP相关性不明显,与文献报道有差异之处,可能与该研究对象组为不同原因所致的心力衰竭,而室间隔厚度增加所致BNP水平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及高血压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以及此组研究对象数量相对较少有关。笔者认为倍他乐克缓释片将心率下降程度越大,引起的心功能改善越明显的情况,具体机制可能为:交感神经阻滞程度越大,越能减少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毒性,抑制心室重构,增加心肌的顺应性。同时,将心率降低至最大程度,舒张期明显延长,减少心脏的机械做功,同β1受体阻滞之后的负性肌力作用一起共同减少心肌耗氧,另一方面,静息心率从侧面反映β1受体阻滞的严重程度,心率下降越多,其上调心肌βl受体密度,恢复βl受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作用越大,心肌收缩力增强,收缩末期滞留血量减少,内径减小,室壁张力下降,引起心室对BNP的分泌减少,同时引起射血分数的增加。由于部分心衰患者的症状为合并的心律失常引起,而非心脏泵血功能恶化,因此经β1受体阻滞剂治疗后只要BNP水平下降,即便CHF症状不改善,心超指标无明显变化,亦提示为β1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有效反应,虽然BNP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很好的相关性,但BNP较心超指标更客观更敏感的提示心功能的变化。

笔者认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缓释片治疗CHF疗效显著,好于常规治疗,长期维持用药能缓解心衰症状、增加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分级,因此应在CHF患者中普及使用,采用在心功能稳定的基础上给与逐渐增量的给药方式,加至最大耐受剂量,对CHF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和安全性。由于目前的研究对经过β1受体阻滞剂治疗后的患者血清BNP水平的变化情况报道不一,将BNP水平变化作为CHF的治疗过程中疗效观察尚未达成统一意见。但是在CHF的治疗过程中,倍他乐克缓释片始终应作为治疗的中心环节,个体化用药,与BNP水平相结合,综合评估患者的危险分层及对治疗的反应,以期提高其长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McCullough PA,Omland T,Mail AS.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a diagnostic breakthrough for clinicians[J].Rev Cardiovac Med,2003,4(2):72-80.

[2] Davis RC,Hobbs FDR,Lip GYH.ABC of heart failure:history

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 电气技术 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187-02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科技创新型国家行列。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科技创新在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国家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促进和发展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和发展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然需求。同时,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因如此,各个高校正在积极努力的通过组建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从电类专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电类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电类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的具体措施。

1 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 参与科技创新的认知不够、积极性不高

学生由于对国家发展的认识不是很深入,对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理解不是很透彻,又由于很少在社会上实践,对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知之甚少,所以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大部分学生都侧重于课本上的学习,没有充分的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认识到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认识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他们团队协作能力。

1.2 学校对科技创新的宣传、组织力度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知道学校有没有科技创新的活动安排,有没有创新活动的场所,国家、省里有哪些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高校仅仅让少数人参与国家或省里的一些竞赛活动,或以创新小组的形式进行小范围的科技创新活动,这使得科技创新的成果有限,也无法让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

同时,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方面,缺乏对学生和老师的激励机制,对学生激励机制的缺失就不能肯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激励制度的缺失使得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精力投入不够。

1.3 科技创新实践资源有限

目前的高校实践教学体制都是以班为单位,实践教学也全是配合着每门课程理论教学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当中,验证实验教学占据着实验总量的绝大部分。学生做完实验,实验室对学生关闭。此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培养意义不大。有很多高校目前都没有为科技创新的学生配置专业的实验基地、场所和教师。学生及使有参与科技创新的想法也无从下手。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建设措施

对于电类学生来说,如果要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除了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之外,同时还要实时的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因此就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实践平台。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平台,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些建设措施必不可少。通过参加多年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我们认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电类科技创新平台应该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2.1 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电信学院电类专业一共有四个,即通信、电子、自动化、建筑电气。每个专业都有若干个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室。目前,每个实验室在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之外,平时都向学生开放,在业余时间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做过的实验或有新的想法和思路都可来实验室进行设计并调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人数大大增加,同时对提高他们对所学理论的认识也大有好处。这也充分利用了实验室资源,避免了浪费。

2.2 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只通过现有实验室的开放还不能满足要求,如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亲自设计科技作品,而现有的教学实验室还不能满足学生制作各种科技创新作品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制作科技作品的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室除了提供场地外,还需要有相关的仪器设备。比如:计算机、电子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万用表、操作台等各种相关设备。创新实验室要以学生创新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重点,着重提高学生的各种创新精神,使学生通过创新实验室这个平台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科技作品,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整合教师资源,建立电类教师创新团队

学生本身由于接触专业的实间不长,对专业的认知不是很深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电类的学生,专业要求素质较高,制约因素较多。为了尽快的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高校应该以专业为单位设立教师科技创新团队,以教师引领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里面的老师应当具有丰富科研经历,能够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责任心和创新能力及意识,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知识面,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高校里面的每个专业都会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有科研项目的老师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比如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助研的过程中无形的就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负责科研项目的老师定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一下学生们近期学习了什么,什么方面还有问题,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等等。

2.4 建立创新评价体系和创新基金

完善的创新评价体系是学生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评价体系要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通过创新评价体系积极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上来。通过完善的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奖惩合理,对认真研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有违科技创新精神的人给予批评教育或处罚。在有完善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学校应给予适当设立创新基金。

2.5 让学生多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和电类科技创新大赛

为了检验本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和科技创新的深度,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各种电子科技创新大赛,学生通过多参加竞赛才能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提高科研活动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科技竞赛能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2.6 实践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通过制作科技作品,还要与平时都教学相结合,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科技创新理念传输给学生。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过程中体现科技创新内容,使得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平常教学都方方面面。

3 结论

科技创新是推动国家科技实业能够健康发展,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保障和手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基地,应努力的培养出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为了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电类人才,就需要建设电气技术实践平台来满足科技创新要求。本文通过描述对科技创新学生开放现有电类实验室资源、设计独立的电气创新实验室等几方面措施提出了电类学生电气技术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思路。这对每所高校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鲁宁,刘中合,尹磊昌,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3),117-120.

[2] 李学新.“自助式”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2(S1):72-74.

[3] 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效措施;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陈立福(1979-),男,河北沧州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何纯芳(1965-),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151)、长沙理工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CN12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32-03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高水平结合。周济同志曾说:“中国的大学要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这是围绕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重视分数而轻视能力、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习惯,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2]大大抑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不少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但走出校门面对实际工作中的科研问题时往往感到一筹莫展。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使他们因不能学以致用而对未来感到迷茫,同时企业又因找不到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而焦急万分。[3]因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来得以锻炼、[4]培养和积蓄能量,使得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出色的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两个特点。

1.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不浓,积极性不高,意识比较淡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学生本身原因。许多学生目前还停留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上,尚没有主观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学习的知识只注重巩固理解,而没有和实践相结合来消化吸收。据统计,有近87%的学生把课余学习时间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二是学校的科技活动影响力不够大,没有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据调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总是集中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这些学生有很浓厚的兴趣,且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主要是学校没有对学生加大动员力度,往往挑选比较有基础的学生进行比赛,不注重大学生总体科技创新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良性发展机制。

2.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后续保障措施不完善,不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目前有些大学生想进行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或是得不到经费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或是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导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很少,或是虽有想法但得不到老师指导而不知如何下手,或是传统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而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订等,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热情大减,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

二、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学校的育人目标总体上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课堂”来体现和落实的。教学环节是主渠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业务素质,也培养学生的非业务素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是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1.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格

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遇到问题和挫折,需要他们去解决和接受挑战,将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队协作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品格。这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也为日后进一步的科研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活动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和很多不了解的知识,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实现学习与成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

3.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他们开动脑筋思考,调动所有知识并想出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展示和锻炼,为以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4.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

近些年,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等。在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他们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这些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增强了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也为未来国家发展培养了出色的创新人才。

三、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探讨

由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及意义可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发展还很不乐观,社会和国家对这种能力的需求缺口也很大,因而有必要探讨较为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1.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动员力度要加大

据调查发现,在制约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六大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到3%,其余都是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缺乏开拓精神、不能自觉创造科技创新机会等。大部分大学生或是不知道有科技创新活动,觉得很陌生;或是觉得太难,离自己太遥远,没信心参加。因而学校、院系要发挥宣传和动员作用,积极利用校内的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积极宣传科技创新活动。并对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通报奖励,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人心;通过召开表彰大会、举办优秀学生论文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后续保障工作要到位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支持措施和对教师的激励考核上。

(1)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多个创新平台。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想法也不能较好地得到实现。因此,为了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可以在多个方面提供资金的支持。如:可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允许他们申报各级创新性项目,学校组织评审并相应批准觉得可行的项目,尚有问题的项目可继续修改。在完成这种项目的过程中将锻炼他们的文献综述能力、[5]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及团队协作能力,将使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升。还可以建立并利用好一些科技创新团体。这些团体通过参与科技竞赛、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展吸引大学生到各类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学校在这些活动中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扩大科技创新交流广度和提高科技创新素养。另外,为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或比赛提供资金支持。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校级或院级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让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要求及相应的奖励制度。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相关课时和要求,并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每周设定几节课的创新课程编入课表,以便使学生有时间保证。对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可调动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创新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作为评优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年级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知识的层次水平和知识经验情况实行有层次、分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安排。

(3)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提出一定的指导学生要求。在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指导时要针对教师种类(如理论科研型、工程实践型教师)提出不同要求,明确指导老师的资格、职责、考核办法等相关要求。对指导老师给予合理的创新工作量和创新指导奖励,可使教师的工作和付出得到认可、激励。

(4)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各种讲座,并及时通知学生。每年举行数次院士、专家、教授及企业家的讲座,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锻炼学生的勇气,激发积极思考的动力。设立覆盖多学科的博士讲坛、创业论坛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营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消除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来。

3.校企联合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学校与企业可联合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学校花费的科技创新资金由企业全额或部分出资,每年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可以为企业冠名,扩大企业影响力,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大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锻炼科技创新能力,以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的目的。

4.建立并利用好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创新基地可有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化的目标,发掘和培养骨干学生,发挥优秀创新人才的旗帜作用。根据兴趣爱好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进行分组重点培养,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以期提高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品牌效应,赢得社会声誉,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长沙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得到提高,科技创新也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以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学院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院里举办的“华自杯”长沙理工大学校园电子设计大赛等。我院学子数次在这些比赛中获奖,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创新型大学生。学院还于2005年建成了长沙理工大学电子创新训练中心。它将原来分散单一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辅导转化为集中系统化的训练模式,每年吸引近300名大学生进入中心展开培训,为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此外,学院目前已经与多个公司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拥有2个校内实习基地、16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湖南省电力公司为湖南省优秀校外实习教学基地。这些资源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尚有较大欠缺,取得较大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就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和动员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后续保障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要做好;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论

本文就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了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点较为可行的有效措施。最后根据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下一步还需深入思考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最大程度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文化建设,2007,(4):74-75.

[2]夏婷.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47-49.

[3]张春华,孟令辉,徐慧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力培养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7-8.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的英文“innovate”其注解为“makechange”(改革),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和常规戒律,发现某种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新兴事物及新的思想活动。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激发广大民众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来建设创新型国家。金陵科技学院树立“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提升了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通信、电子、光电等一系列热门专业,是21世纪及未来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热门学科之一,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在培养过程别注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未来的工作中大胆进行科技技术创新,担当起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重任。金陵科技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决定的一项重大决策,以人为本;立足于南京软件名城的需求视野,为积极响应江苏省培养软件类卓越工程师及南京市建设“国际软件名城”的重大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以南京软件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2016年,学校关于本科专业的人才能力培养修订工作以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为指导,提出并强调要大力发展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再次加强了对教学环节中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要求把实践环节体现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加强校企联合和校企共建实验室,树立牢固的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电子信息类作为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如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根据国家科技创新的思想和应用型大学发展方向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学校花费了大量时间加强了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第一步是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任务的承担者,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金陵科技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加入了学生的新兴的血液,可以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而且新思想的加入,可以碰撞产生很多新的火花。一部分学生加入科研项目,并在项目中提出独特的创新见解;另外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活动,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都得以提升,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学校还一直开展大学生导师指导制,每年经过严格的选拨工作,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优秀科技创新导师加入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队伍中。根据大学生人数配置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导师,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理解力、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通过科技讲座培养学生兴趣。大学生是现代科技创新的承担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也是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我校发展思路中进一步明确了办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中去。学校每年一定数量的科普宣传、教授面对面、专业认知实习、科技创新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活跃校内创新文化氛围,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求本科生每学期参与2次以上的科技创新讲座,本项目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分享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分享科技创新的经验和成果,对项目开展、论文写作和专利申请等内容进行指导。在讲座举行后,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和老师或者项目负责人继续保持联系并交流,在大学生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大胆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3.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和。组成由以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团队,参加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比赛和技能竞赛。每年学校组成都有一定数目的学生获得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指导项目资助,在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互联网+创新创意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中美创客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竞赛和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大力注重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转换为创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开展进行过程中,进行论文指导和专利讲座,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含软件著作权),在国家级期刊,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创业,了解学生学习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三、经验和不足

在近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地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大一的学生重在积累和科研创新工作的启蒙,大二学生重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和科研创新工作练习,大三和大四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兴趣开展一定的比赛来锻炼自己,大四学生可以面向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关键技术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技术把关。当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一是观念的问题,现在高校和老师甚至是学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重视,总感觉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学习。二是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忙,大二大三学业学习时间比较多,没办法持续投入科技创新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转到卓越班学习后,抽不出时间进行工作,耽误项目的进展。大四学生要实习、考研和找工作,也抽不出时间来进行科技创新工作。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科研类高校,实验设施相对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不足,希望未来可以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园。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几项重要措施,总结了学校在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对未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2]陈小虎,雍海龙,黄洋.新兴大学与转型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36-142.

[3]刘德才.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1-83.

[4]王强,高婷婷,曹永成.应用技术大学信息工程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6,(5):21.

[5]包永强,梁瑞宇.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6,(4):163-164.

[6]黄景飞,刘忠.应用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51-52.

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结构性减税;进步

国家经济想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不仅要扩大产业链,更重要的是发展科技创新,研发出自己的东西,才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在党的十中已为我们明确指出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要求充分利用改进现有的税收政策和优化税收体系,全力辅助企业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为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出台税收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的原因

(一)为企业承担主体风险

在我国施行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主导权交给市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所以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容易让企业担心发展创新带来的资金不足和资源无法良好分配的一系列难题,从而对技术创新畏步不前。这时就要发挥出政府相关政策的作用了,实行税收优惠、税式支出来为企业的创新做大方向的保障,为其分担主要的风险,帮助企业渡过前期的创新艰难期,以此激发企业的科技创新欲望,更放心的去进行自主创新。

(二)现行税收政策已有成效

目前,我国累计出台了约150项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两大税收的税式支出覆盖了所有方面,包括各种新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医学研究创新、技术设备创新等税收鼓励措施。可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创新型税收体系。

二、现行税收政策的不足之处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科技创新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开展,也有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尚可改进的问题,如: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力度不足;如何良性结合产学研三方面帮助企业渡过创业瓶颈期;税收制度的进一步优化规范;对企业创新活动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少等。

(一)政府税费规范性程度不够

当今在我国政府部门在制定税收政策时,经常会犯的错误是没有结合实际和特性,往往没有很好的认识到企业才是主体,在制定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时,没有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厘清,而且在收费问题上有多年遗留的问题,如:收费无理由、无依据和滥收费用等。所以要想形成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体系,就必须对收费规范化、透明化,从最实际的地方减轻企业自主创新的负担。

(二)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力度不足

有人才勤于总结和思考,才能进行科技创新,所以在企业发展科技创新时,外部的政策鼓励固然重要,更重要在于企业内部营造的创新环境。所以,现行的政策在减少企业所得税的同时,还可以增添对科技人才的税收激励措施,如减少个人所得税,集中鼓励对创新有特别贡献的人力资源。

(三)税收政策对企业创新针对性不强

我国虽然已经出行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从总体来看,对于国内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企业的施行有针对性优惠的政策较少,所以导致一些大型企业获得的优惠很多,针对中小型企业创新的政策优惠较少,显得有失平衡。如图1所示,政府将税收分配给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小型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医院等创新科研单位,以鼓励相关产业进行研发和创新,分配给中小企业的部分相对与其他部分,少之又少。

三、如何建立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体系

(一)以结构性减税支持科技创新

从以往的经验可知,利用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创新活动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在施行优惠政策时,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调整。对于移交专利权的企业,要对转让的整个程序细节制定相关制度;对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可参考自2010至2013年期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二十多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实行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对于企业的创业瓶颈期,也要有针对性的给予税收优惠,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进一步明确企业所得税过渡期优惠政策执行口径问题的通知》就规定了企业在过渡期的相关税收条例。

对于有意向转型为新兴产业的企业,政府也要对其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在转卖原有生产设备和材料、购进新型设备、构建新厂房等方面都要下调适当的税率,以此帮助企业自主创新。如图2所示。

(二)使税收政策更具体可行

自从国家发行相关文件要求政府鼓励企业科技创新以来,各省也积极响应,了一系列文件和出台了相关激励性政策,大部分

省市都能根据自身情况去理解中央的安排,提出了可行性强、针对性强的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税收优惠、税式支出只有落

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范围、条件、程序、技术认定、管理办法等细节,对每一个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纠纷的问题进行规范化,使税收政策更具体、可行,不断完善税收制度,才能使得税收政策更公平公正、透明化,才能让发行的税收政策调动起企业的科技创业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效应。

(三)把握机会,优化税制改革

前年出台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我国加快进行财税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规划,完成税收改革的两个过程:初期完成核心方案,后期推行新型财政制度。还强调了重点改革预算、税收和财政系统。

要想发展好科技创新,就要先建立一个好的创新环境,政府应该要意识到,出台的每一个政策、措施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大环境,起到导向作用对科技创新造成影响。所以要对发展目标和实际情况都考虑周全,力求让每一个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都能充分发挥效应,在制度上为企业自主创新的道路清理障碍。

四、结论

只有发展好科技创新,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政府想要提升地方经济,就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税收政策在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对最后成功与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如此,财政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的绩效管理制度。本文讨论了财政政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和必要性,提出了现行税收政策的不足之处,最后对如何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体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篇6

高校协同创新是以高校为牵头单位的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以人才、学科、科研为核心,以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的融合为手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打破行政部门和资源壁垒,加强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另外,还需要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基础上,吸引政府机关、中介组织、金融机构、风险投资等相关主体形成创新网络,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产生非线性叠加效应。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特别强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讲话精神很快转化为国家政策,各级各类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自2012年5月7日计划启动至今,分别于2013年国务院认定实施的协同创新中心共14所,2014年国务院认定实施的协同创新中心共24所。

2协同创新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关联性探究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中,灌输型教育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之风,这些瓶颈制约着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对于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如何提高实效性的问题日益凸显。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由于部分教师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经验的局限,加上高校场地和设备的限制,制约了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就经济内涵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产生的科技成果理论上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中并产生经济利益,但实际的成果转化率却很低,因为很多科技创新项目大多以理论为主,进行简单的实验,有的只经历了小试,却没有经历中试及以上阶段,使得其实用性较低从而导致转化率不高,还有不少科技创新项目只停留在理论阶段。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推进,这些问题就显得愈加突出,直接制约了当今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向纵深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协同创新高度契合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治理需求。协同创新的核心是协同,必然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领域,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合作,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整合起来,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了学习和实践的完整平台。正是因为多种创新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在科技与企业之间搭建了一条桥梁,既减少了高校与企业交往过于直接而产生的文化、机制等的不适和矛盾,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的知识、场地、设备等资源,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与此同时,协同创新并不局限于高校与企业、研究院之间的联系,也体现在高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同样依赖高校的内部环境,协同创新让高校各职能部门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从线性模式逐渐发展为网络模式,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广阔舞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条块分割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必然要求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建立全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在顶层设计、组织领导、运作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设计,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健康发展。

3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和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不高、意识不够、氛围不浓

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还不够浓郁,部分学生缺乏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加上有些高校没有组织专业人员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系统的讲解,部分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足够的兴趣并且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崭露头角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小,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带动课外科技活动良好氛围的形成。有些高校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竞赛、轻普及”的短视现象,科技创新覆盖面较窄,没有为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搭建足够的平台。

3.2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

部分高校还没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有的仅仅是在其他的规章制度上提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有的高校为某个科技创新活动如“挑战杯”活动成立了临时管理机构,但却缺乏严谨规范的管理制度,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都没有制度保障,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受到限制。除此之外,资金和场地的支持也是重要保障,但有的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人财物方面投入不足,大学生科技立项经费来源主要是临时性行政拨款,没有设立专项研究基金。有的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阵地人均可使用面积较小,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设施和设备的数量也较为有限,无法保障科技创新活动顺利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科技活动层次与质量的提升。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缺乏参与科技活动的动力,不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3.3队伍建设机制不够完善

大学生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主要包括管理队伍、指导老师队伍和学生队伍三个层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有些高校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没能整合学校内部资源,相关部门没有真正参与其中,甚至有的高校仅仅依赖团委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单个部门的力量比较有限,不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与发展。在指导老师方面,有些指导老师与指导的科技创新项目并不完全对口,指导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提升层次,从而使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出现停滞现象。部分优秀学生可以提出较好的研究思路,但由于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不能将项目研究推向深入。

3.4科技创新项目缺乏实践性,缺乏市场实用价值

有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或者停留在参加比赛层面,并没有实现成果转化。由于缺少科技创新转化意识,一旦项目完成,便束之高阁,不少项目能做到小试阶段就很不错了。有的项目由于缺乏条件、缺少场地和设备导致无法做到中式阶段及以上。所以,不少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不过是“点到为止”。有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课题是指导教师的研究项目,与市场需求联系不大,缺乏市场实用性,做完用不上就直接丢掉了,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转化和推广。

4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科

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策根据系统论、协同论和协同创新有关理论,分析协同创新及其背景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客观要素,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动态性,通过其结构与功能、运行机制与环境的优化,构建和实施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

4.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员科技育人意识

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并非某一个部门的职责,高校所有职能部门都有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义务,因此,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的过程中要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无论是科学技术发展院、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还是校团委、工程训练中心、图书馆,都需要联合起来,实现高校内部的协同。高校应定期开展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术讲座,帮助学生培养科技创新兴趣,帮助教职工提高科技育人意识。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员工或者科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来校开展科技项目和科研方法的介绍,提高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意识和兴趣,推动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外部协同。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师生去企业和科研院所参观实习,例如分批次组织学生去武钢进行现场参观,现场观看武钢科技创新项目,提升师生员工科技创新意识,加强科技素质的培养。

4.2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组织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成立大学生协同创新中心,由校领导担任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主任,选任教学科研突出的教授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院、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工程训练中心、图书馆等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校外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担任中心管理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问题,解决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吸纳到高校中来,聘请他们担任科研导师,邀请他们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

4.3理顺运作机制,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4.3.1企业与高校联合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其生动性、互动性、科普性,吸引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从目前情况开看,科技文化艺术节主要是以学术讲座与沙龙、科技发明制作、校园学术竞赛等为基本形式开展,大都局限于校园内部。由企业和高校联合举办的科技文化艺术节正是协同创新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体现,可以拓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内涵。例如汽车学院与东风汽车公司、化工学院与武钢、城建学院与中建公司、医学院与天佑医院等联合举办活动,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为大学生提供了解企业的机会,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学生也有机会到企业中进行实际操作,可以提升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4.3.2将科技创新基金基地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依托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和基地,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企业科技创新结合起来,更加强化了实践环节。从立项选题到中期检查再到结题验收,锻炼了大学生的实验和科研能力,这一过程离不开科技创新基金和基地的支持。而将科技创新基金基地建立到企业中去后,学生可以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突出了项目研究的实践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除此之外,企业的设备相对齐全,具备了中试试验及以上的条件,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完成项目试验,可以使科技项目的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

4.3.3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参加国内外科技创新竞赛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为大学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舞台,以其竞技性、科技性、大众性特点,吸引了青年学生广泛参与,成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场地、设备和知识的不足,制约了学生参赛作品水平的提升,即便是有很好的作品,也往往只停留在参赛层面上,难以实现成果转化。瞄准竞赛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可以提高参赛学生的竞争力,也可以为参赛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地。在赛事结束后可以将比赛项目成果直接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大大提高了成果转化率,可以助力企业发展,实现共赢。

4.4完善保障机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开展创造条件

要想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办成广泛持久的活动,必须以完善的体制机制为保障,必须建立规范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保障、经费保障、设备场地保障三个方面。

4.4.1政策法规保障政策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关键,国家、地方、高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可以出台促进这一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官、产、学、研合作机构为协同创新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制度支持。

4.4.2经费保障任何一个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经费支持,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必须要有经费保障。可以设立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可以和企业联合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专门用于企业和高校联办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校的协同创新中心也可以设立校级协同创新基金。

篇7

【摘要】借助科技创新驱动,达到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性转变,不仅是一个关键的理论以及现实问题,同时还是社会发展大局的主要战略选择。因此,本文主要探究了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科技创新 驱动 经济发展 方式转变

党的十报告当中明确指出,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发展由一个核心的思想,变成我国发展和面向维护的主要战略。这也表明我党对于现代经济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特点的掌握。利用科技创新驱动,达到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性转变。因此,下面进一步阐述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将推进自主创新当作主要环节

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获得发展先机以及主动权,最基础的是借助科技力量,最主要的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拥有较强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可以在世界竞争不断加剧中掌握主动权,实现创新型的国家。从而朝着世界科技抢过迈进。自主创新,既能够理解成一种科技创新的模式,同时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和创新的途径。在十报告当中明确的说明,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这个道路,将全球视野计划加快创新。提升原始和集成创新,同时引入并消化在进行创新的能力,还要重视协调创新,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加强创新能力。所以,坚持走我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路径。不仅要适应全球发展的浪潮,依照科技规律,同时还要发挥四个优势,也就是汇聚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结合各种经济成分的体制优势,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还有使用两种资源和市场开放这一优势,进而走出一条赋有我国特色自主创新的路径。

一、培育创新文化当作动力

国家文化,和科技创新拥有相互促进和激荡的紧密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着创新事业,而创新事业又激励着文化创新。由于经济和科技以及文化三者一体化发展越来越明显,突出了创新文化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进入新世纪之后,一批主要工程和项目捷报频繁传播,实验快堆,超级计算机和杂交水稻这些领域创新成果纷纷涌现,这也反映了创新文化的厚积薄发,凸显了创新文化富有的内涵,均是由创新文化思想作为支撑点,重点培养创新文化,不仅要主动让创新变成一种习惯,给社会经济发展内部动力以及整个社会的普遍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弘扬由爱国主义当作中心的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当作中心的时代精心,提升对于创新文化的信心以及自豪感。这样才能够让创新融入我们的血液当中,变成民族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加快军民融合当作主要依托

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最关键的就是要完全脱离以往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方式,让社会能够迈向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这个路径,这就一定要解决军民分割和自称系统的这样的模式。经过国防创新系统和知识创新系统以及技术创新系统,还有区域创新系统,中野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协调合作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利用军民结合式发展,能够培养出一批军民兼容的战略新兴产业,占据科技至高处,将促进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用军民结合式发展,能够让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真正的融入到社会经济体系当中,让其直接应对源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挑战,能够帮助改进构造,增加收益。在融入社会经济系统当中之后,和国防以及军队构建有关的主要产业以及广大中小规模企业将会直接进入到武器装备市场,得到生产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主要产业调整振兴,同时还能够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速度。针对抓变经济发展模式十分关键。采取军民融合式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多种民用资源当作国防以及军队建设服务,不仅能够拓展国内消费的需要,同时还能够带动一二三产业合作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探索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经济发展模式由投资驱动转变成科技创新驱动,要求产业政策要更加偏向于宏观导向性和指导性,主要在于要支持产业系统科技创新,找到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模式,这样才能够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给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现状;对策;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智慧升华的表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可以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学风建设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了解众多的领域和学科知识,如果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则无从谈起,因此科技创新活动又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及领域的主动性。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问题

1.1缺乏科技创新意识

我们对我院不同专业的4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不了解科技创新活动,更没有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没有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的原因多是“没有获得比赛信息”、“对科技创新类竞赛没兴趣”、“认为自己做不了,不自信”。另外,我院学生工作主要是开展校园文体活动,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制度不完善,缺少活动的组织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不利于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另外,我院经常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及社会团体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开办学术讲座,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动自愿参加的学生人数很少,大部分学生是出于组织者的硬性要求或其他原因去参加的,因而很难达到学术讲座的预期效果。另外,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高考分数相对不是很高,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许多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他们缺少毅力,意志力不强,思想上不愿付出更多,对学校开展的一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1.2教师指导力度欠缺

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院教师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本身就很重,因此和学生交流的时间有限,更谈不上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从事一些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缺乏科研经验,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作用不明显,或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因而造成科技创新活动创作的作品含金量不够高。

1.3理论和实践脱节

我院现行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被形象地称为“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的研究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出现了死学知识和高分低能的状况。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我院虽然也开设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但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因此,独立学院应该适当改变教学方法,调整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4创新活动层次不高

我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小、规模小、组织能力弱,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尤其是一些国家级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不高。

1.5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不浓目前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由团委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由于目前教学体制和教学资源有限,学校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更多的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发展规模;虽然我院建立了很多社团和各种协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但是这么多社团真正和科技主题有关的却没有几个,且社团和协会的活动缺少学术气氛,科技含量不高,这与当初建立社团和协会的初衷相悖,对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帮助较少,使得校园学术氛围不浓;另一方面,当前的培养方案也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科研氛围,为了让学生修够学分,培养方案里每学期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排得很满,使得学生除了完成学业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科研创新。另外,学生的生活状态也是各不相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很积极地想参与科技创新,但对科研不知从何下手;大二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专业课,时间比较紧;而大三的学生又要准备考研或是考取其他的一些证件,比如,教师资格证、会计证、计算机证等等;大四考研的学生正在加紧时间备考,不考研的学生正在积极找工作,很难有学生把精力放在科技创新活动上来,而指导教师也很难找到真正对科技创新感兴趣而且优秀的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从目前来看,我院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数从整体上出现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但是很多学生投机取巧,不做潜心研究,仅是靠短时间内将别人的成果进行拼凑来突击完成任务,导致学生的高水平的重大发明、科技成果很少,并且长期坚持研究的学生非常少,学生从事科技活动高水平的少,粗枝大叶的多。以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我院还没有获得过国家奖。这种状况从侧面反映出我院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培养方面尚欠缺有效的措施。

2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水平的对策

2.1扩大宣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活动不同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生是否参加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要做好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校报专栏、简报的形式和利用校内广播、校园网等途径,加强对活动的宣传。同时,积极邀请校内外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大学生来校现身说法,邀请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赛事的宣讲团来校给学生作报告。另外,学校还可以设置适当的奖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体会创造成果的同时,也能为自己创造升学和就业的好机会。2.2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其次,指导教师要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和指导,逐步把学生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坚持长期的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其他学生的科技创新想法。

2.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

建设教师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证,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指导,就不会有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很难出来高水平的成果,因此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一支知识面宽广、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

2.4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首先,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措施。比如,学校可以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积极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其次,开设与活动有关的创新课程,加强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在教师职称晋升和评奖评优时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重要的一项指标,同时,对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记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对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记一定的学分,该学分可以用来抵充公共选修课学分和专业选修课学分;并且和学生的评奖评优挂钩,对参与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个人或团队要给予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在入党时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徐才千.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241(7):97-98.

[2]蔡韦,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3]杨振海.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学报,2010(6):81-83.

[4]景爱欣,景爱霞.对于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2(10):9-10.

篇9

1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

公众科技创新能力,按照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副院长米勒创造的体系分析一般应包括3个方面:①对基本的科学术语和科学概念的理解。比如:分子、计算机或DNA等科学基本术语和基本概念;②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这是分析公众是否具备分辨科学和伪科学的能力,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否具备用科学方法思考和解决社会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③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基本理解程度。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公众理解科学”的调查,理解科学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公众科技创新能力,其水平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中国对公众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解是有争议的,国内对女性科技创新能力的调查,基本上采用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标准,但也依据我国基本的情况作了较少的修改。这样,就可以把中国的调查结果和国际上进行对比。归纳起来这样的“女性科技创新能力”,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①了解具体的科学方法。如:“科学研究”、“实验数据”、“概率”等;②对科学术语(比如DNA、Internet之类)和科学理念和观念(比如“地球绕太阳一周需要一年”之类)的了解;③对封建迷信(如:求签、相面、星座预测、碟仙或笔仙、周公解梦)的认可程度;④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对诸如“我们过于依靠科学,而忽视信仰”、“有了科学技术,我们就能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这种的表述的态度)。在第③、④点上,其实不仅是用相信程度来表达,而是辩证的态度,科学的分析,理智的处理。中国公众科技创新能力和西方国家相比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这也意味着中国进行全方位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局面还没有形成。根据国家和各个省市做过的调查显示,尽快提炼出客观反映中国女性科技创新能力的定性和量化标准是本文的一个工作。基于此,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应该这样理解: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是在信息社会对女性整体科学素养的普及,这种普及工作将会改变由于传统性别差异而导致的男女两性在科学中的不平等地位,针对社会不同女性群体要做不同的科技普及工作,力争作到不同女性群体在其视野所及的范围内达到对科学及与科学相关的领域有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达到破除迷信普及科学的人文教化功能,在普及及其人文教化之后推进对科学及其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具体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①认识科学工作的社会意义;②了解科学的历程及其对人类的影响;③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四是提高吸取最新科技知识及整合其的能力;④在前3点工作基础上的推进工作。

2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养成的途径

2.1女性掌握获得科技信息的渠道除了在高等学校获得教育以及进一步学习提升之外,新闻媒体是女性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调查显示,在包括电视、广播、图书杂志、科学期刊、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各种信息渠道中,电视是我国女性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来源,高达91.0%。女性通过“电视”获得科技发展信息;“报纸杂志”也是我国女性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所占的比例为44.9%;女性通过“广播”获得科技信息渠道的比例为22.4%;通过“图书”、“科学期刊”和“其他”途径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分别为10.2%、9.5%和7.9%;通过“互联网”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达到57.4%,另外,有28.7%的女性还通过“与人交谈”的方式获取科技信息。基于女性获得科技信息主要渠道的研究,加强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提高科普工作在电视等传媒的推广力度,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女性对科普知识的吸取,同时在新媒介中,如电子媒介信息、手机中推广。

2.2女性对一些科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女性参加科普活动的比率很低,一方面我们科普场馆和科普活动受限,另一方面是普遍没有接受科学熏陶的习惯,社会也没有形成这种氛围,相关的科技展览、科普讲座和科技培训几乎是并不多见,除了极少数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高知女性,绝大多数的女性对科技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并不十分了解。

2.3女性对神秘现象的科学认识在调查中还发现女性对神秘现象尽管并不完全是顶礼膜拜,但她们所受的教育有时并不与对神秘现象的认识成正比。在她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幼年到少年时期形成的对世界的认识观念非常牢固。母亲对神秘现象的认识在下一代身上潜意识烙印深刻,在她下一代人生成长关键的时期形成的世界观直接关乎到她们对未来事业、家庭的选择,使她们在处理人生重大问题时不总是科学地处理而是听凭超感知现象的不知觉指引,这与女性的社会角色的附属地位有很大关系,往往酿成人生导向的失误,教训是深刻的。因此,女性科技创新能力的普及直接关系到她们的下一代的未来的人生命运的幸福,也许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命运,是我们民族命运的幸福与否。女性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要从确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开始,破除迷信思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通过总结上述数据和图表,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的科技教育普及程度密切相关,我们发现欧洲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普遍比我国女性高,与她们国家科技教育的普及有密切关系,若要提高女性的科技创新能力,教育让女性接受正规的现代教育是重中之重,2003年以来我国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有普遍提高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有很大关系。另外,独生子女的成长让城市中和绝大多数条件的乡村父母给予他们的下一代同样的受教育的机会,也是不容忽视的值得考量的一个原因。但我国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普及程度远远不及男性则是事实,当然这有社会的深层原因。如果我们不能认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改变就是难事。在调查中发现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在不同人群中发展状况很不平衡,不同年龄段、教育程度、职业、城乡差别、发展的不同区域都具有程度不同的差异。相比较之下,年龄成熟辨别能力强,有自己独立的思维,不易受外界诱惑;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地位越高,居住在资讯发达的、交通便利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越高。我国女性获得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除了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电视是最主要的依靠对象,其次是报纸杂志,再次是在与人的交流中获得,其后是互联网,广播,手机的影响力排在互联网的后面。电视作为媒体时代的生力军,具有绝对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城乡老少,女性在电视中更多喜欢情节轻松欢快的节目,只有一些高知女性才会被科教类节目吸引,所以,电视传播科学的工作需要以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的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需要加大国民经济中GDP的科技含量,而且应该是实质的含量。在这一过程中受惠的不仅是知识女性,将是绝大多数女性,是女性大众,是女性整体命运的改变。互联网作为后起之秀,2003年以来在呈现上升趋势,我们预期互联网的影响将会逐步提高,尤其是通过手机上网,但它不仅是传播科学的工具还是传播各种文化形态的工具,只有成熟理性的女性才会在这里真正成熟。这样一个平台如果能够为科普提供舞台,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养成的社会价值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科学知识的创造、生产、传播和学习将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对科学的学习是终身的社会教育。女性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伴随女性终身成长的过程,应当成为一种社会习惯,有规划、有目的、有意识、有效率地进行。

3.1关注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是女性自身文明素质所向在女性群体中把相信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深深地扎根生长,是社会德性追求的表现,在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把科学精神注入给女性文化,为建设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新奉献,具有十分重要的道德价值。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科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缺失和压抑严重,对女性表现的就更为严重,男尊女卑,女人在参加社会活动、接受教育、从事政治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女性占人口比重的一半,这一半人口比重的科学水准如果持续徘徊不前,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规划就是一句空话,如此大的群体科技创新能力偏低,将成为阻碍公众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对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家庭和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2关注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养成的需要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的科技创新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的文化软实力,从基础上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21世纪国与国竞争不断加剧下,如何体现出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上就是科技和人才的较量。女性在其中就扮演半边天的角色,不仅是半边天,还担负着后续生产力的培育。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赖于女性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高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既要传播科学文化,又要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及非科学,让学习型社会成为人全面提高的社会基础和成长发展的空间。提女性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女性自身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在全球化的当代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女性科技创新能力就显得更加紧迫。如何把我国女性培养成具有一定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的公民群体,既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才发展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冯如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指导思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本科教学指导思想可简要归纳为“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确定了注重英才培养,兼顾大众教育的办学策略。在全学院的本科生教育中,营造探索为本的学习氛围,创建研究为本的学习环境,倡导创新为本的学习精神。以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培养基地,发挥重点实验室的主导作用,为本科生感悟科技探索、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实践环境;通过学院的系列科技创新鼓励计划,激励本科生广泛参加学校“冯如杯”、国家或北京市学科竞赛以及国际科技竞赛,为本科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创新素质和探索精神提供了实践舞台。

事实上,不仅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国很多高校现在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重视培新本科生的创新意识。由此可见,现阶段的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教学既强调专业基础,同时也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创新角度来说,专业基础是基石,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然而,仅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不能保证出创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行的本科教学大纲主要针对专业基础的教学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则相对缺乏清晰的规划。实际上,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共同特点。虽然重视对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缺乏有效的措施。

“冯如杯”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个校级学生科技比赛项目,从1990开始至今已举办了18届。在历届“冯如杯”上都涌现出了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科技作品,如仿生鱼、三维条形码等项目。2008年以前“冯如杯”一直冠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其理念是鼓励本科生在课外时间基于所学习的课程知识,深入社会发现并解决存在的现实科技问题。“冯如杯”在促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热爱科学、积极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从2008年开始,正式把“冯如杯”的“课外”二字去掉。这反映出学校在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方面的变化,即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更高的层次,而不只是学生的自发或者业余时间的行为。因此,学校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一定会在如何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更多关注,也会催生出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办法。在这种背景下,结合论文作者这两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冯如杯”科技竞赛中所积累的一些体会,撰写该文章。

2 本科生科技创新内涵和北航现状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学生科技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高等教育遵循素质教育方针,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自然和必要的延伸,是高等教育整个学生培养环节中重要的有机构成部分。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对于扩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影响力,展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是一种综合实力或能力的应用过程和结果。什么是本科生科技创新?就是指本科生从不同的角度识别出新的科技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设计,并给出最终的实现原型。在这个过程中,本科生将能够在问题分析、领域调研、研发能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锻炼。一般而言,本科生科技创新不必要求解决非常难的专业问题,也不强调太大的工作量,但是强调创意和将来的实用前景。这是因为,难度过大的专业问题或者工作量过大的问题都不适合本科生来解决。不少本科生误以为实现一个有难度的系统就是科技创新,其实那只是一种实践锻炼,并没有什么创新。比如,一个学生实现了一个文本搜索引擎,而该搜索引擎与现有的搜索引擎相比并没有体现出值得一提的创新点,则就不能称为科技创新。因为,学生没有能够针对搜索引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更多的是在模仿现有的东西,虽然工作量很大。再比如几年前著名的“百狗”搜索引擎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搜索引擎创新。人们通常都是到搜索引擎提供的网页来搜索信息,因此一次只能使用一个搜索引擎所提供的服务。“百狗”的创新之处在于把Baidu和Google的搜索集成到一个页面,使得用户可以同时使用两个搜索引擎,并能比较、分析和利用两个搜索引擎返回的搜索结果。“百狗”的工作量不大(甚至是比较小),但是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因此,本科生科技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1)具有创意的问题提出;(2)使用合适的技术来设计与实现;(3)与别人的解决方案的综合对比分析。其中第一点是最关键的,也是决定性的。一个好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其要解决的问题上,然后才是解决问题的技术。通过对北航计算机学院前几年“冯如杯”项目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创新项目的失败主要是没有能够提出一个具有说服力和新颖性的题目。很多学生自以为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创意的,但其实别人早就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也反映出本科生在相关领域现状调研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不足。事实上,现在很多研究生在这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不足,硕士生在论文开题时说不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事情并不少见,这说明高校需要在相关方面进行改进或者改革。在有了一个有创意的问题之后,必须要能选择合适的技术来设计并实现,否则也就是空谈罢了。如何针对问题的特点以及领域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举个例子,本人去年指导的一个学生要做一个面向小区域(如社区、学校、旅游点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网络。这个问题是具有创意的,因为在小区域内某些信息和事件只有这个小区域内的人才会关心(如校园内教室的使用情况),因此这些信息不会有人到Internet上,因此这个区域的人就难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的交换和共享。该同学设计的方案是基于蓝牙通讯技术,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智能动态组网,从而实现处于某一小区域内的人通过手机交换和共享信息。然而,由于手机开发平台的技术障碍,该同学并未能如期实现该方案,因此未能完成该项目。在设计与实现之后,必须要通过与相关的产品进行对比来凸现方案的创新点。事实上,学生科技创新开发的作品不可能真正超过那些运行的产品。如何进行对比分析就非常关键。再举个例子,2007年的学校“冯如杯”比赛,本人指导学生做的基于多维聚类的元搜索(该项目获得了一等奖),是要过滤搜索引擎返回结果中的重复或相似网页。然而过滤效果的好坏却很难在理论上给出严格的说明,必须要找到若干组具有展示度和说服力的例子,并与Google和Baidu这样的顶尖搜索引擎进行对比。经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和实际使用,我们积累了很多具有说服力的实例,使得该项目的创新性和实用前景得到了认可。

一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还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在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方面得到的锻炼相对较弱。北航计算机学院在本科生培养上非常注重基础理论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但在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上则显得相对有些不足。目前,本科生能力培养手段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和作业、大实验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由于要照顾到庞大的学生整体,因此这三个环节教学都无法提出指标性的创新要求,很少会有开放性的题目留给学生去独立完成。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主要是一种“自学”的方式,学生自发参加各类比赛,遇到技术困难时才找认识和熟悉的老师进行指导。

3 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包括:(1)科技/科学问题识别能力;(2)问题现状调研和综合分析能力;(3)方案设计能力;(4)方案实现能力。从本科生培养的角度来看,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因此,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也自然是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本人几年来在指导本科生参加科技竞赛方面积累的经验,提炼出了如下的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依托创新团队的四步骤创新培养模式(图1)。

这种创新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创新团队。直观上说,是有一个团队在指导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而不是单独一个老师在指导。创新团队的组成包括指导老师和形成梯队的本科生。创新团对的核心价值就是每个同学都面临着“我为这个团队贡献了什么”的问题,这使得每个人都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去思考和发现创新问题、去分析当前某个方案的不足等。这种积极性调动方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他们感觉自己真正是创新的“主体”,自己对要做的创新研究“负责”。下面分别论述依托于创新团队,如何进行创新题目的选择,如何进行领域分析,如何进行技术设计和如何展现创新成果。

3.1 创新题目的选择

对于本科生科技创新而言,选题是决定性的关键环节。是否具有创新,是否具有将来实用的可能性,从题目就能判断出大概来。基于作者近年来参加的学院“冯如杯”项目审查实践,发现目前本科生在选题上相对很薄弱,迫切需要老师的指导。

一般来说,创新选题有四种模式:(1)学生自由选题;(2)依托教研室或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研究兴趣选题;(3)依托科技竞赛指南选题;(4)面向领域研究热点选题。这四种选题方式各有各的特点,但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学生自由选题而言,其优点就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但缺点是学生自己选题的效果和效率往往不理想。受所学知识有限、知识面相对狭窄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同学往往长时间也找不到一个有创意的题目;对于依托教研室或指导老师的选题,其优点是题目的背景清楚,将来的实用前景有保证,缺点是这种题目虽然技术特点明显,但在创新性上往往都显得不足。因为实验室课题的创新主要是依靠博士生和硕士生来完成,对于本科生来说往往太大、太难;对于依托科技竞赛选题而言,优点是方向很明确,如微软的ImagineCup比赛,缺点是这类比赛要求较高,对题目的质量要求也很高,而且要求学生对相关公司的技术要有深入的了解;对于面向领域研究热点选题而言,优点是容易找到创新点,缺点是难度一般都很大。

综合北航计算机学院本科生的特点,我们依托于创新团队,采用混合的模式来选择创新题目:即瞄准高水准的科技竞赛个人自由选题小组讨论确定的三步骤方式。我们关注的科技竞赛包括:北航“冯如杯”、全国挑战杯、微软的ImagineCup,Google的Summer of Code,IBM的SOA竞赛等。之所以关注这些竞赛,一是因为学生很重视,二是这些比赛的水平相对都很高。每年我们都会关注这些比赛的相关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团队参加比赛。针对这些比赛的具体情况,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出候选题目,并要求在小组会上进行阐述和分析,只有通过小组会的审议才可以真正作为比赛题目。事实上,提出创意题目是一个平时性的任务,要求创新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要能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

3.2 领域分析

在确定了一个创新候选题目后,就需要组织一个小团队,通常以提出题目的人为小组长,大家自由报名参加该团队。小组长也可以再去找一些熟悉的同学来参加。这个小组团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领域分析。领域分析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相关领域是否已经有了相应的产品或概念,二是了解和所提出的创意选题有关的产品和技术的特点。因此和科研项目所要求的领域分析不同,本科生创新的领域分析要点是当前领域的产品状况、以及是否有类似的概念等,一般不会去深入关注某个问题的学术论文情况。这就要求本科生能够熟练通过搜索引擎来寻找相关产品信息、概念以及相关学术论文等。由于目标明确,这对于锻炼和培养本科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是否具备好的归纳能力也是领域分析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我们的观察,很多本科生都能够很快找到市场上有哪些产品和创意选题相关,哪些技术与其相关等。但是在归纳这些产品或技术的特点上,就往往显得很不足。事实上,在领域分析的基础上,调整选题的侧重点是经常的事情。如果不能对相关产品和技术进行很好的归纳,就无法有效确定自己创意的核心目标。有时通过领域分析能够发现现有的产品或技术的不足之处,也能激发出新的创意。

3.3 技术设计

再好的选题,如果没有扎实的技术实现,也就只是空谈和畅想了。对于本科生科技创新而言,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技术设计难度和工作量一般来说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就变得格外重要。从指导老师的角度来看,主要工作就是一方面要给团队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就是做好规划和进度检查工作。

通常由于指导老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重,因此在技术设计环节常常不能投入很多时间。而一般本科生由于在技术方案的把握和技术难题的解决上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对于提高本科生的信心和团队认可以及团队凝聚力都很重要。因此,指导老师有必要安排一些高年级的本科生或者技术比较擅长的研究生来承担部分指导任务。

3.4 展现

如何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科技创新作品,让别人理解并认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的人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抓住一个创新的核心价值,并辅以图文并茂的介绍和紧扣主题的演示是关键。基于学院“冯如杯”项目的审查实践,我们发现本科生目前普遍比较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在介绍其作品时,主要存在这样几方面的问题:(1)所解决的问题/定位不清,这反应在选题时就没有想清楚;(2)科技创新的价值分析不够清晰,导致谁会关心该创新交待不明;(3)与现有产品或技术的比较点选择不当,导致无法展示出其优势;(4)介绍中(如PPT报告)所声称的特点和优势在演示中并没有很好体现,导致“说的和实现的不一致”感觉;(5)技术方案介绍抓不住重点,给人感觉技术特点不鲜明。

北航计算机学院所安排的“冯如杯”审查/检查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制,指导老师可以把这个安排纳入到相应的指导中。实践表明,学院安排的审查中所提出的很多问题如果能够较好地回答或解决的话,相应的创新项目在学校的最后评比中往往都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4 总结与分析

基于本人近几年的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所积累的一些理解和认识,以及在参与学院“冯如杯”项目审查中所积累的经验,本文介绍了所总结的本科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中的四个环节的特点。应该说,这里的总结还很肤浅,缺乏必要的理论分析和必要的实践数据支持。因此,这种模式的实际效果可能会因学生的不同,指导教师的不同而不同。如何提高本科生科技创新的培养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深入分析和总结。

作为分析,最后想从指导老师的角度来讨论一下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多领域交叉已经逐步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在学生科技竞赛项目中得到了一些体现。一个科技竞赛项目往往涉及多个方向或领域的专门知识,这给指导老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是依靠各个指导老师独立去学习相关领域知识,还是指导老师之间可以交叉指导相应的团队恐怕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另一个是指导老师如何选择学生的问题,从本科生科技创新角度而言,其核心目标是指导本科生创新。这样,指导老师是被限制在学院范围内招学生,还是可以跨院系,甚至是跨学校就应该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了。以北航的“冯如杯”比赛项目而言,由于目前客观上存在院系之间的相互竞争,因此跨院系培养学生就很难实施。

参考文献:

[1] 孙月琴,吴丽娟,田振坤. 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管理对策探讨[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

[2] 柳 洲,陈士俊. 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管理研究,2006(2).

[3] 卢绍华.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