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1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将教学的反思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每个人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模式都不尽完美,在教学中,要学会以教学的反思来激励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上进,不断创新。教学反思是一个完善自我的途径,在每一天的课程开始前,上课的过程中,下课以后,都应该进行教学的反思,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在我们的课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我们需要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课程中完美也要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哪些不足之处,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在课后我们更应该反思,刚刚结束的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我们需要怎样去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后作业应该怎样进行设计,才会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思考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下一堂课中的借鉴,长期的经验积累,才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上课形式更多样化。
2 对教学前的反思――未雨绸缪
课前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的必要任务,进行课前的反思,其实是一个未雨绸缪的过程,精心的课程设计,能够加强课程的厚重程度,让我们对整个课程有一个全面的掌控,多一份把握初中数学是一项比较枯燥的课程,在课前,我们应该反思,怎样进行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积极的思考。
因此,在数学课堂开始之前,我们要充分注意生活题材的收集,认真研究数学的教材,为学生准备更多的数学学习情境,创设各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保证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备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准备的问题尽量从开放到归纳,从易到难,从生活到教材,引领到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教学的方法,套路,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的手段,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精心设计的问题,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成功。
3 教学中的反思――自我完善和提高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我们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考和总结。教学中进行反思,更能够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思考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够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高效的发展。虽然我们的教学都有课前的精心的设计,但是很多的因素和问题,是我们在教学前无法预知的,很多的突发问题,也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生的。作为教师,我们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善于发现问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关注教学进行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反馈。我们不能一味地依靠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不管学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
其实,教学也是一个相对比较“活”的过程,教师不能总是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强烈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思想而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不要强加自己的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发散,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应该改变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学学生分析问题,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找更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堂生动活泼、能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数学思考和积极发现问题的数学课,才算是比较成功的课程。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全面地进行学习的指导,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要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
4 教学后的反思――自我总结
在处初中数学教学中,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注重教学的反思,特别是在课后,如果说教学前的反思是在进行课程的练习和准备,课程中的反思是进行完善问题,那么,课后的反思便是总结,是更高层次的进步。在每一节课结束后,我们要进行问题的总结,吸取好的经验,改善错误和不足的地方;在每一天或者每一阶段的教学任务结束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最近一段时间的课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是否精彩,内容和知识点、重难点讲解是否简单易懂,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要怎样进行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教学,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在那些方面我们还学要进一步调整、改进。把这些思考和问题一一罗列,我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为了学生的学习,不断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效果,实现教学的目标。在下一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才会更有把握把课上好。
5 结语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总结和不断改进的过程,好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 在教学中,只有经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尝试,不断提高。每一次反思,每一次自我的检验和总结,都是一次进步,教学,需要的就是不断尝试,不断地改进教学的方法,最终找到一个完善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为学生提高更多的锻炼机会,更多自主学习的平台。反思也可以促进教学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形式内容的创新,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取得更多的进步,更好的教学效率,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杜明科.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1(15)
篇2
一、对教材的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地以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课程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
二、对新课程的反思
新课程有关的教材、教学过程、师生关系都在发生变化,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才能适应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逐步学会教学。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三、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科学而艺术的把握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尽管课前精心备课,但课堂上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如,
在讲授“蚂蚁怎样走最近”时,备课时觉得学生指出的蚂蚁爬行最短路线肯定是在侧面上走,可实际课堂中学生给出的路线走法很多,最短的路线也有可能沿着表面行走,我没有回避,而是大胆地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说明,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将课堂气氛推向了,使课堂效率达到预设还要好的效果。教学中的反思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四、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有效地上好每节课的必需环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设计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
经过一次次的反思,我受益匪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反思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察;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1-0053-02\[作者简介\]丁广峰(1982―),男,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对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仅应该观察学生知识的获取情况,也需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和相关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并在课下进行反思,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把枯燥的数学课程转变成为有趣易懂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兴趣引导,摆脱恐惧
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数学能力,最主要的就是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首先,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够非常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通过课堂观察能够发现,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刚刚接触几何问题时都会觉得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但是教师如果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转换教学角色,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断引导让学生克服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给学生创设一个更加融洽、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数学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找到打开数学之门的钥匙,那么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与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进而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其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上做出反思。很多数学教师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学大纲给学生讲解,对于一些问题并没有做深入研究。这就会导致学生问了一些相关的问题时,教师却答不上来。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课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深挖教材内容,并把教材上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可融入与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逐渐地融入数学,不断地摆脱对数学的恐惧与抗拒。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认为数学都比较抽象难懂的印象,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地接受数学,爱上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例如,教师在讲解“概率的简单运算”时,就可以在教授完基本知识点之后,把学生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当作商家,另一部分学生当作顾客,让学生模拟买卖的过程。假如商家要举行抽奖活动,不同的商家都可以自行地制定抽奖方式,这就需要学生计算哪一个商家所制定出来的抽奖方式的中奖概率最低,而顾客也需要计算哪个商家所提供的抽奖方式的中奖概率最高。通过这种商家与顾客之间的斗智斗勇,学生把概率结合到实际生活之中,在活跃的气氛之中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转变方法,引导学习
首先,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把教学方式尽量灵活化,这样才能相应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式,教师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教学。在新课改之后的教材中,所有知识内容显得更加灵活和多变,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不做改变。例如,在“实数”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将阅读法和分析法两种方法综合运用;而在“几何图形”知识点学习时,教师主要应该应用图形法和演示法;在“应用方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谈话的过程中,教师穿插使用讲解法向学生授课。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上展现出的特点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传统,一步一个脚印,没有对于相关知识的探索和怀疑精神;有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敏感性很强,经常提问质疑,但是缺乏进一步探索求证的耐心。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数学教师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针,充分考量学生们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针,这样才能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其次,成立数学学习小组,有效施行良好的合作学习模式。学生们在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数学知识学习,既能够相互监督又能够相互学习。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都有一些自己理解不透彻的地方,课后每个学生都去询问教师会非常耽误教师的时间。在小组中进行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彼此充分沟通交流,将课堂上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尽量都弄清楚。这样的小组合作模式既能够让学生们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模式,也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比学赶超的学习精神。但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避免小组学生之间出现隔阂或者恶性竞争。
三、完善评价,鼓励学生
一方面,建立良好的课堂评价体系能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供学生们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率能够有显著提高。课堂评价体系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主要考核点包括课堂教学参与情况和对于同学学习的正面影响。在经过三重评价过程后,教师应该对评分较高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笔者实践这样的评价体系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学生们对于此种评价体系普遍反映良好,表现在评价体系的督促下学习动力更强,得到肯定评价的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越发投入。
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及时反思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情况,是否只表扬成绩优异的学生,而忽视了成绩中等以及暂时落后的学生。这些处于成长期与上升期的学生往往更加需要教师的表扬和认可。这部分学生能否真正地投入数学学习之中,转换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讲课成果。但是,教师对他们的鼓励与表扬正是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与自信心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数学学习状态。例如,在笔者所带的班级里,原来有一些成绩一般或者稍差的学生,聪明、接受能力强,但是过于粗心大意,他们往往会觉得不受到教师的关注而产生自我放弃的心理。笔者在这段时期就经常给予这些学生肯定与表扬,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一下就被点燃,数学成绩也在突飞猛进。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够仅仅着眼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亦需要多加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真地做好反思。教师还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角色的转变,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反思教学 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反思教学法是基于课堂教学前,课堂教学中及课堂教学后之间的关联性,通过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学习,进而课后进行反思,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去,这样课程学习才算有效,反思在课程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需要师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让初中数学课程学习更能体现课程的特点。
一、反思教学法初中生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反思教学法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反思教学法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的教育力量,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受教育者的感情共鸣,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重视反思教学法,就是关注入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道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从数学思维,教育学,伦理学问题研究,对初中学生对初中数学社会学的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揭示了初中生数学情境和规则,从而有效地解决初中学习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初中初中数学问题为课题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伦理学等学科,而且要扩大对初中学生的初中学生反思性教学的研究,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在初中数学中的初中学生学习建筑的建设思路,在关键环节的必然,应注意的问题和我们在初中数学思维培养初中学生的发展,将学习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的建设发展不破,在[建设校园,初中生的情绪现实本身,以各种方式的创新与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之间探究活动中会生成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突破口,处理恰当将是课堂中师生的智慧火花。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课后反思简单、笼统,明显地反映出课后没有及时进行反思,处于应付状态。这节课感觉好,好在哪里?哪些做法赢得了学生的喜爱?教师在哪方面的处理让自己感觉满意?学生作业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弥补这些问题?这都是课后反思应该及时记录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后反思不流于形式,体现它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老师的课后反思虽然及时地记录了课堂中的优点,但对课堂中困惑的问题避而不谈。这种课后反思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缺乏指导和提升作用。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这个结论学生很难理解,虽然借助直观教具的演示突破难点,但是仍有学生处于困惑状态。那么教师在记录课后反思时就要重点对这个困惑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如何面对全体学生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对问题的逐步思考和研究,就会渐渐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可见,课后反思是剖析自己在课堂中的困惑,也是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
二、反思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以上课后反思案例的分析可知,课后反思要有效,必须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并且能从“得”中提升有价值的经验,从“失”中分析原因,找到策略。那么,如何及时写好课后反思,促进自己的教学研究呢?
(一)明确课后反思的意义
不能把写课后反思看成应付工作的一项差事。教师的教育智慧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除了来自教育理论的指导外,更多的则来自于对自身长期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慢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反思中形成教育智慧。“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华师大叶澜教授说的这句话充分点明了记录课后反思的重要性。
(二)掌握课后反思的基本原则
针对性性原则。教师最好有自己的课题研究,针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收集第一手资料,确定研究问题的策略。
课堂教学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持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师要善于思考课堂教学过程,在思考中论证或修正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又去指导新的教学实践,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善思考的习惯一旦形成,教师将逐渐走上专业化成长的道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后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将课堂学习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将初中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能够让知识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学习起来也显得更轻松。
如果能及时和同行或专家进行交流,相信会全方位地提升教师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网络时代走进我们教师的生活,其中教育博客成为我们交流、提升的平台。思考的结果如果有漏洞,就会出现逻辑错误,就会是不成熟的。刚刚发生的事情和思考的结果如果不及时形成文字,时间一久就会逐步遗忘,有时出现逻辑错误,成为一种空想。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把课堂教学过程值得思考的东西记录下来,让课后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三、结论
教师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具有不同方面的差异,所以教师课堂的教学决策具有不可预见性。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谨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黄凤慧. 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J]. 才智,2013,16:125.
[2]郑淑环. 对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一点感触[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7:143-144.
篇5
一、从教学内容层面来看
为了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更快更好地实现有效课堂或者高效课堂,一线教师需从以下两个基本点着手:一方面是处理好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关系。教材的逻辑顺序主要包括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技能的训练顺序、学生态度培养的逻辑顺序等;而学生的心理顺序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顺序、能力发展的顺序、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顺序等。因此,初中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时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可以安排在后面讲解,当学生的认知顺序与教材的知识逻辑顺序发生冲突时,就需要以学生的认知顺序为准,适当地调整教材的讲解顺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处理好教材普适性和区域性的关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材的版本有所增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思维方式,在遵循普适性教材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和内容做适当调整,做到科学合理、因材施教。
二、从教学方式层面来看
教学方式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内容,从某种程度来讲,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应用决定了数学课堂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笔者建议,从教学方式层面来看,需要一线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努力。一是处理好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关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不少教师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综合素养,需要让学生多探究、多实践,这一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很多教师陷入了不进行接受性教学,只采取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殊不知,接受性教学方式和探究性教学方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技能和素质;二是要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学习技能、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的是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头脑风暴中取得更好的成?,而不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呈现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局面。
三、从教学手段层面来看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很多初中数学教师比较青睐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可以说,这一教学手段的使用的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但是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千万不要陷入滥用和误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误区,而是能够真正地做到恰到好处,让其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工具,为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贡献力量。
四、从教学评价层面来看
篇6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246-02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但在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数学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暴露出诸多问题。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究。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具有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的特点。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基于数学的特点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利于呈现过程,突出重点、难点。
3、有利于揭示规律、拓展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4、有利于扩充信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过程中存在的弊病
尽管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有着诸多的优点,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弊病,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 的局面,一些评优课更是如此,把是否有多媒体课件作为一条评分标准。而有的教师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并且带了本校好几个信技教师做帮手,这样兴师动众,化简为繁,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
2、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设计课件时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滥用动画,盲目添加大量的声效、图像,课件设计得很花俏。结果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些华丽繁复的场景给吸引,看似在积极认真听课,实际上反而对学生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
3、以计算机完全代替教师,把整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搬上屏幕,教师只是把预先设计好的课件逐一播放,出现教师在讲解课件的怪现象。而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多媒体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
三、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数学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数学的思维特点
数学科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景来分析。正是因为抽象的情景不能得到直观、有效的展示和分析,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为此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帮助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变辅教为辅学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置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以免干扰学生的视听,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此外,应尽量地让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制作和操作过程中来。一直以来,教师是课件的制作者和操作者,学生虽然受到了多重感官的刺激,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尽量让学生参与课件的制作和操作过程,如此会使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这样的课堂就会彻底改观,学生的参与意识会空前高涨,学到的知识当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3、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我们一定要明确,多媒体应用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只是通过这一手段来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不能把多媒体的应用作为目的,应避免生硬地把多媒体的手段安插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在某些需及时交流师生思想情感的互动过程中还应考虑避免多媒体的干扰,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不能够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的。因此,我们不能把课件制作流于形式,一节课一个课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课堂教学。只考虑教师的方便,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只会适得其反。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4、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以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为基础
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而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先进教育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到多媒体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也就是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篇7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能力;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教学课程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分成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 在笔者看来,这四个目标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核心,具体地说:知识为学习能力的基础与工具;技能是学习能力的表现;数学思考是具有数学特质的思考过程,是初中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解决既是心理学研究范畴,也是检验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是否有效形成的重要标志;情感态度则是蕴涵在数学学习整个过程中的学生个体和群体心理体验. 这样的四个课程目标涵盖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因此数学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这项工程中,作为核心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应当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课程改革催生了许多新型的课堂与评价内容.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也希望学生能够在这种高要求之下形成更强的学习能力;而在新的评价标准尤其是一些新型的习题出现之后,我们注意到这些习题一方面能够较为精确地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学生在习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迁移能力不强、对于变式的适应能力不强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更显示了初中数学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发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而不同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同,这就是说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逐步总结出一套较为可行的方法.
充实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数学教学中我们更注重结论的得出与运用,因为这样的教学更适合考试评价. 而根据数学课程专家及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知识的发生过程如果更为充实与科学,则学生获得的知识将具有扎实的根基,因此在学生的思维中保留的时间也更长. 而纵观初中数学教学,无论是基本数学概念如有理数、方程的建立,还是公式、定理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勾股定理等的得出,我们会发现都应当存在丰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依靠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多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学习状态当中,学生就可生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并进而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
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a+b)2=?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学生在第一时间往往都会想到“是不是就等于a2+b2?”事实上,在调整教学思路后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们并不注重学生的答案对与不对,而是重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例如看学生是否想到用具体的数据代进去计算,而不只是纠缠于答案的等或不等. 如果是前者,我们就认为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如果是后者,我们则认为学生的思维还比较肤浅. 这还不是最终目标,因为初中学习习惯于数值的具体运算,而不习惯于用符号来运算,因此此处我们要在结论得出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符号运算意识,形成逻辑推理能力. 要能迅速地反应出(a+b)2=(a+b)(a+b),并能准确迅速地将此式展开,得到(a+b)2=a2+2ab+b2的最终结果.
在学生理解了这一结果并能熟记之后,我们应当继续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将正确结果与原来猜想的错误结果进行比较,看自己原来的思考错在哪里. 事实证明,这一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通过这样的反思,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意识到有时凭直觉是会犯错误的. 记得有一位学生在反思时说出“数学关系靠的还是一步步的算,而不是猜”时,笔者感到十分高兴,并向全班学生进行引申:“刚刚这位学生所说的‘算’,其实就是我们数学上强调的逻辑推理,而‘猜’往往只能作为推理前的猜想,不能当成最终的结果. ”笔者认为,只有在这样充实的学习过程中,只有经历这样的课堂反思,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形成.
重视创新思维的形成,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质上依靠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创新性上. 发生认识论及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个体的知识是自主建构起来的,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方式等存在差异性,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也表现出相应的不同. 结合这一现状,专家提出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普通的初中数学教师而言,这一原则的落实关键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教师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的思维来判断应当给予怎样的教学.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说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比如在“不等式”知识的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是将解题思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模仿并训练. 应当说这样的教学是有效果的,因为知识本身相对不难,学生可以在模仿当中形成基本的思维,再经过重复训练即可达到应试的效果. 但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的. 因此笔者思考可以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通过问题的驱动和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让学生表现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讨论合作中创新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果.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具有一定的效果的.
以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为例,在初学之时,笔者先向学生提供了一个不等式:3(5+3x)
加强质疑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篇8
1)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上课,上课过程中,多媒体设备使用生疏,课件操作不熟练,可以明显看出是做样子,摆“花架子”。据课后向学生了解,开课教师是为了开设公开课而特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平时上课还是老一套,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
2)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常以课件制作得漂亮、华丽为标准,而不是以增强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借助多媒体来突破数学教学的难点、重点为着眼点,是否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为落脚点。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造成多媒体辅助数学往往是华而不实,起不到作用。
3)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人机交流,盲目依赖多媒体技术,没能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讲课,数学中许多性质定理推导,基本的作图、计算等,需要学生进行必要的动脑思考,动手演算推理,也需要教师适当的板书,单纯依靠多媒体课件简单放映,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4)多媒体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绝大部分教师以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为主,甚至个别教师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所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过于简单化、机械化,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事实上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完全可以从数学本身特点出手,有选择地采用多种手段,如基于几何画板的动手操作实验、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互联网资源的研究性学习等,真正体现多媒体整合的优势。
1)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是有效整合的前提。“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过去对教师的要求。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更深刻的内涵。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拓展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信息素养。为达到有效的整合,数学教师首先应该熟练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操作,其次还应该学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如演示型课可以选取PowerPoint;动态图形的实验研究可以借助gsp(几何画板);函数图象的教学可以使用ggp(Geogebra);交互型课件制作可以使用Authorware;协商探讨型采用Internet辅助教学;等等。
2)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必须把握“适时、适当、适度”3个原则。
①适时使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应该把握好时机,选择最能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的地方,抓住整合的切入点,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如“认识概率”中经典问题“掷硬币”,经过多次重复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概率是一样的。如果真的拿硬币来操作验证,不仅会花费很多课堂教学时间,而且要统计出结果也相当麻烦,此时,不妨借助多媒体,利用Excel中的随机函数“RAND()”来模拟,操作简便,更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②适当使用多媒体。初中数学教学中,不能盲目地使用多媒体,多媒体要用在“精彩”之处,要以激发学生求知欲,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为出发点。如“轴对称的性质”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几何画板平台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做数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③适度使用多媒体。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并非都适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应该当用则用,不需要则不用。如“圆是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有的教师特地制作动画,借助多媒体放映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体会这一性质,相信这位教师花费了不少时间。可事实上根本不需要,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圆形纸片过圆心对折,来体会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直线是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有多少条折痕?这种让学生动手参与,自己归纳性质的实践教学,肯定胜于放映的效果。
3)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方式密切结合。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必不可少,如实数范围内的运算、解简单的方程、几何证明的推理书写、几何的尺规作图等,如果单纯依靠多媒体技术,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如计算器、多媒体实验室、互联网等,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真正体现多媒体与初中数学整合的优势,达到多媒体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教学的难点突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等方面的完美效果。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之间并不矛盾,两者有机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
4)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要注重软件库的建设和课件资源的共享。
制作优秀的数学多媒体课件,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如果仅凭教师个人单枪匹马完成,是得不偿失的做法,也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学校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最终半途而废的原因也在此。较为可行的做法,可以采取建立多媒体软件库的办法,以校本数学教研为基础,结合集体的智慧,不断加以补充完善。实现资源共享,相信会极大减轻数学教师的负担,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也将得到保障。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任教学生的基础,结合个人的讲课风格,在原有课件的基础上重新加工,使整合更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篇9
1.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不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只重视概念的运用,忽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重要阶段,强行地将一些新的数学概念灌输给学生,无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严重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阻碍学生的能力发展。解数学题,有时由于概念不清,套用相近知识,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错误,反思可以给思维主体思考空间,使其尽情地展开想象、发表独到的见解。初中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反思已学过的数学概念的属性,然后构建新知识的生成空间,去类比、去体验,让数学知识在反思中形成。
例如七年级第一学期讲授“垂直”时,我将垂直的性质与平行的性质进行对比,让学生反思为什么画平行线时要强调“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直线时却不需要。再如九年级第一学期中讲到“二元二次方程组”概念的时候,我先列举了几个方程组,让学生判断一下。然后让学生对这一概念进行一下反思,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是否两个方程中必须都含有两个未知数?(2)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能否改成含有未知数的次数?(3)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都必须是二元二次方程吗?经过反思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理解,并在头脑中形成较完整的概念。在以后的练习中错误率明显降低了。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应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这是数学概念教学要研究的首要问题。
2.在例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如释重负。应该进一步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问题,开拓思路,沟通知识,掌握规律,权衡解法优劣,在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因此对例题的教学不能就例题讲例题,而需要举一反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的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底边长为3,则三角形的周长为 15 .我在原例题上进行了一题多变。变式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6和4,则三角形的周长为 16或14 .(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变式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6和3,则三角形的周长为 15 .(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后,再利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行检验,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严密性)变式3:在等腰ABC中,若周长为8cm,且AB=3cm,则BC= 3或2或2.5 .(需要进行两次分类讨论)
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每一种解法变法可能用到不同章节的知识,这样一来可以复习相关知识,掌握不同解法技巧,同时每一种解法又能解很多道题,然后比较众多解法中对这一道题哪一种最简捷,最合理?把本题的每一种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同时既可看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转化和灵活运用,又可梳理出推证恒等式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中间会师、转化条件等,善于总结,掌握规律,探求共性,再由共性指导我们去解决碰到的这类问题,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对提高解题能力尤其重要。
3.在系统小结中引导学生反思
教师一般都重视新课的引入,导语的设计,因为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而往往忽视课末小结。如果说巧妙的导语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是开启思维的钥匙的话,那么一个精彩的课末小结,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接受了大量的零碎信息,他们尚缺乏概括、归纳、总结能力,对所学知识如不及时加以总结,遗忘得会更快。只有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重复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归纳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才能使他们对学习内容有较好的记忆。
注重对每堂课的新知识(即定义、定理、法则、性质)的梳理反思,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比如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学生能基本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出整式方程的解;验根。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每一步体现的数学思想和存在的原因。第一步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化未知为已知。第二步巩固解整式方程的方法。第三步因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时会产生增根,需要检验分母是否为零。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10-02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在很多学校都要求教师在教案后面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我们教师每节课都应有教学反思,而且我们在上过一节课后都惯性地进行一些反思,在第二次上同一节课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反思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只重视自己教学方法的反思,却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反思”。笔者以为,学生至于“学习反思”的重要性也相当重要,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必要的“学习反思”。本文中,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详细谈谈有关初中数学中,如何有效的启发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
一、“反思”的重要性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进行要有个详细的计划,要有个精心细致的过程,要有个完善的结果。但是,笔者认为,有时老师们会忽略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后一定要进行必要的反思与思考,以及自我的反思与学习。反思就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人通过反省心灵的活动和活动方式,获得关于它们的观念。那么学生可以在活动后来回顾整个过程中的每个角落,思考在活动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该怎样去更好的解答,想想在有些问题上能否发掘和另外学科的联系以及更完善的解答方式。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对其进行总结。老师们通过反思可以更好的改进教学方式,找出自己的不足,能让学生们更好的去接受,去学习。反思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接近于完美,而且也让让他们在反思中不断的学习。
1.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反思”获取。笔者以为,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后,有必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反思”活动,这种“反思”活动,可以使得学生获取到良好的思维能力。并对所学知识有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课后让学生进行“反思”活动,可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并且,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得到了相应的反应,所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反思”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众所周知,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是不可能通过教师的“教”而得到,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学生自己的“反思”活动。通过笔者的实践表明:“反思”活动坚持的好的学生,一般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总结能力;而“反思”活动无法坚持的学生,其数学及其他方面的能力也相对比较差。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数学学习反思“三个原则”
1.尊重学生差异的原则。在教育学生反思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反思”的效果也会不尽相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允许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其中表现出来的个性,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潜在的灵感和机智,尽力使得每个学生的特点得到发挥,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的到发展。
2.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学生是“反思”的主体,其有自主选择和自由发挥的权利。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学生身上,引起学生的反感或者厌倦。在学生“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督促和引导,并帮助学生解决碰到的困难,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其主动进行“反思”学习。
3.适当激励学生的原则。数学学习反思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创设数学学习环境,设计各种诱发学生兴趣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向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建议、帮助,进行恰当的激励。
4.建设高效的学习反思环境。在进行“反思”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反思环境的高效性。应尽量提供丰富多彩的反思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思机会,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尽最大肯能的激发自己的潜能,高效的完成反思学习。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反思、组成小组进行相互交流反思、全班学生进行互动进行反思等形式。只有多方面的开展反思活动,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和个性特长,从而更好的促成其反思活动的高效性。
三、学生学习反思策略研究
1.让其对反思感兴趣。在进行反思活动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认识反思,通过讲故事、举实例的方式让学生对反思提起兴趣,并树立信心。
2.合理的指导学生反思。学生认识反思之后,如何正确的进行反思学习,有待于教师的合理引导。让学生反思的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所以,学生在进行反思学习的过程,应该明确目标,进行合理的、有选择性的反思。
3.引导学生确立反思目标。在反思过程中,应该有目的性的进行反思。引导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反思目标,形成自我反思习惯,是学生反思学习的关键。
4.激发学生反思意识。学生反思意识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引导和激励,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习惯性反思,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