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篇1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现状;对策;泉州中心城区

1、问题的提出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一词最早于198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提出,主要指“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此后,有西方学者将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表示栖息地网络、自然政策规划等方面,都是从环境资源及生物的保护角度加以引用。在国内,生态基础设施最早由俞孔坚等提出,指城市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1]。随着泉州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泉州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可以保障泉州城市生态安全,也在城市生态产业代谢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同时促进了城市生态景观整合,并培养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态意识。

2、泉州中心城区生态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2.1 现状特征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部,24°20′-25°56′N,117°30′-119°05′E,面积10903,人口658万人。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蜒,总长约421km,占福建省海岸线的12.7%,沿岸有4个港湾和14个港口。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境内溪流多达35条,总长1620km。近年来,泉州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3年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2013年获“东亚文化之都”称号。

2.1.1绿地系统规划建设

①公园建设。泉州拥有西湖公园,东湖公园,森林公园,百捷中央公园,中山公园,清源山等。分布在泉州中心及周围的绿化设施。中心城区先后建成北环城河带状公园、释雅山公园、大坪山郑成功塑像公园、泉州滨城公园等50余处大中型公园、绿化广场和街头游园,实现“市民出行100m见绿、500m见园”的目标。②道路绿化。泉州先后建成江滨南、北路及刺桐路等园林景观大道以及晋江两岸景观带、沿海大通道景观带等滨江、滨海绿地。打通清源山、西湖公园与中心城区的视觉廊道,达到“依山借景、引绿入城”的效果。目前,建成区绿化面积为2607hm2、绿地率36.72%;绿化覆盖面积2823hm2,绿化覆盖率39.76%,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则从2001年的8.14m2,增长到2008年的11.2m2[2]。虽然政府加大了城市绿地的投入但是泉州市区所拥有的绿地面积还是远远不够的,仍需引起政府的重视。

2.1.2 河道建设整治

泉州中心区拥有“两江一湾”环抱。但是由于生产,生活等活动导致了部分水域的严重污染,给泉州市民的生活与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此,泉州市政府先后通过《关于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狠抓决议落实,颁布实施了《泉州市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三年规划》,决心通过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垃圾处理处置体系建设、工业污染源整治、河道整治及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五大工程”治理与建设,力挽泉州海湾一片蔚蓝。近年来,泉州市加大城区内沟河的整治力度,先后投入7.14亿元建起市区排洪排涝工程,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并入选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40强。

2.1.3湿地建设

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泉州两条主要河流晋江和洛阳江入海口,是中国亚热带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因其特殊的地理气候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已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列入“亚洲重要湿地”、“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中国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区总面积7008.84hm2,其中包含洛阳红树林、桃花山海滨水禽和 埔枪城河口湿地生态3个核心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滩涂湿地、红树林及其自然生态系统,中华白海豚、中华鲟、黄嘴白鹭、黑嘴鸥等一系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2 存在主要问题

2.2.1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协调

新形势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规划必须走出“就城市论城市”的禁锢,从更高的角度、更广阔的范围审视城市的未来与发展。如何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如何形成独有的城市风貌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是城市规划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面对诸多与城市生态系统紧密相关的问题,编制具有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而泉州在建设上却缺乏前瞻性导致中心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协调,城市的发展速度比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快所以现有的生态基础设施达不到市民的要求存在滞后性。

2.2.2 重绿地设计,轻绿色设计

绿地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绿地往往只是注重面积指标,多位于交通和建筑周围的空地,它不能对城市起到生态意义上的积极作用;而绿色设计强调的是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含义远较“绿化”更广泛和深刻,它更多地与生态系统,大地景观,整天和谐,集约高效等概念相联系。近年来,泉州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片面追求美观、气派,大植草坪,虽然绿化面积增加,但城区树荫稀少,广场、街道到处是单调的草坪和水泥路地面。同时草坪需要经常浇水,水资源消耗大。

2.2.3 忽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近几年随着“大泉州”、“半小时城市群”口号的提出,在城市发展中,没有把城市周边的田园河道纳入到城市景观中来,而是移山填河,埋田建楼,过高过密的楼群阻碍了空气的自然流通[3]。此外,在泉州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面积逐渐变小。加之不合理地规划城市,导致湿地斑块之间的连续性下降,湿地水分蒸发蒸腾能力和地下水补充能力受到影响;随着城市垃圾和沉淀物的增加,产生富营养化作用,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3、泉州中心城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措施

3.1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4]。泉州的山水格局很好,要注意发挥和突出这种优势,通过建设绿地系统和步行系统将山、水、城市联系起来,让山水融合到城市中。可以以大坪山、清源山、桃花山、紫帽山为手掌,以绿地系统、步行系统为手指,将山水导向城市中,这将大大改变泉州市区的环境。

3.2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

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道路修筑及水利工程以及农田开垦过程中,毁掉了太多独具特色且弥足珍贵、被视为荒滩荒地的乡土植物生境和生物的栖息地[5]。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是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泉州以“闽南古城”、“海丝起点”、“东亚文化之都”闻名于世,这与遍布城市四面大大小小的自然村落和具有原生态特点的乡土环境的存在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它们既是一种自成体系的生态圈,同时也是泉州整体山水生态系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3维护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事实上,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且尽显自然形态之美。河流是地球上惟一连续的自然景观元素,也是各种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结元素。泉州在对待晋江,洛阳江的治河之道应在于治污清流,而非改造河道,拦河筑坝,使其尽显自然的动人之态。

3.4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还是精神文化的源泉。泉州湾河口湿地具有湿地面积大且集中,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已记录的有1000多种物种,珍稀濒临危物种多,有Ⅰ级保护动物2种,Ⅱ级保护动物23种;泉州湾有天然分布最北的成片红树林桐花树和白骨壤,有国际和国家级保护的物种。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3.5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带状的农田防护林网和防护林体系是在区域尺度上为国土的生态安全所进行的战略性工程。在泉州城市总体布局、设计、林相结构、树种选择等方面,需结合与城市、文化艺术、市民休闲、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关系,注重、保留原有防护林网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是完全可能的。可通过逐步丰富原有林带的单一树种结构,使防护林带单一的功能向综合的多功能城市绿地转化。

3.6合理规划道路系统,建立无机动车“绿色”通道

泉州应利用目前城市空间扩展的契机,建立方便生活和工作及休闲的不行街道及非机动车的“绿色”通道。这一“绿”道网络不是附属于现有车行道路的便道,而是完全脱离车行的安静、安全的“绿色”通道。它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学校、居住区及步行商业街相结合。这样的“绿色”系统的设立,关键在于城市设计过程的把握,它不但可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统的压力。同时,鼓励人们弃车从步,走更生态和可持续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俞孔坚,韩西丽,朱强.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5):809-813.

[2]泉州统计局.2012年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8-08].泉州统计信息网http:///outweb/index.asp.

[3]林晓辉.福建泉州生态城市建设之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03):12-14.

篇2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c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literature search and a large number of professionals, to the modern city planning design a comprehensive thorough exposition of modern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desig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Key words: city; landscape ecology;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6.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体现博爱原则

“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它使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 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设计都应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行为心理特点创造出满足其各自需要的空间,如运动场地,交往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也在随着发生变化,城市景观设计应适应变化的需求。

2.尊重自然和谐共存原则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 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 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 房屋建造, 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榜样。今天在钢筋混凝土森林林立的都市中积极组织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不仅对达成城市生态平衡,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其自然的柔性特征“软化”城市的硬体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生气与活力。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反映了城市中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渴求。

3.协调统一多元变化原则

城市美体现在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之中。古人云:“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说明了整体美的重要性。漂亮的建筑的集合不一定能组成一座美的城市, 而一群普通的建筑却可能生产一座景观优美的城市, 意大利的中世纪城市即是最好的例证。城市景观艺术是一种群体关系的艺术,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只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把城市比作一首交响乐,每一位城市建设者比作一位乐队演奏者,那么需要在统一的指挥下,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

4.整体设计原则

景观生态设计是对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设计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生命系统,要保证城市各组成元素达到最优的配置就必须正确定位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向,综合研究城市土地功能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组织。

5.综合设计原则

景观元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实现理想景观生态设计的多学科性, 以此才能确保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构筑一个协调、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质环境空间,就必须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研究城市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及社会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和协作。以往我们的城市规划一般是由建筑及城市规划部门完成。

二、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模式

斑块(patch) 、廊道( corridor)和基质 (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同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特别在一直领导世界景观与城乡规划设计新潮流的哈佛大学异军突起。美国景观生态学奠基人Richard. Forman与国际权威景观规划师CarlSteinitz紧密配合,并得到地理信息系统教授Stephen Ervin的强有力技术支持,从而在哈佛开创了又一代规划新学派。目前,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高级研究中心(包括设计学博士计划)中已专门设有景观规划与生态这一方向,使景观生态学真正与规划设计融为了一体。

运用这一基本语言,景观生态学探讨地球表面的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如何来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空间属性对景观中的运动和生态流有什么影响。

三、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1.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发展区)规划

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发展区)生态规划勾勒出了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该规划方案包括生态等级分区、土地利用规划、植被规划、交通生态规划调整、人口容量、湿地恢复规划、能源环保规划等多项量化的、可具操作的内容。该规划的产生标志着中关村科技园区生态化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中关村科技园区将在一个高位平台上建起。

生态规划与以交通因素为主的传统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以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为依据,指导土地利用的规划。根据海淀园后地区的资源特点,此次规划选择了坡度、地基承载力、土壤生产性、植被多样性、土壤渗透性、地表水分布、用地成熟度、景观价值等8个评价因子进行了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最终确定了核心生态保护区、生态保育缓冲区、生态建设缓释区、中低度开发区和中度开发区等5个生态等级区,同时,在城市交通的布局、跨跃道路的设计与建设、地下水开采、地面渗水率、河床的蜿蜒度、河岸的植被以及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等具体内容上都做出了具有操作性的量化要求。该生态规划还对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建筑节能技术的利用提出了建议和要求。

2.广州科学城规划

在广州科学城的建设中,设计师将生态规划方法引入其中,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环境质量等生态因素分析评价入手,以自然生态优先为原则,全面分析科学城发展环境中的自然生态特点,制定生态敏感性模型,进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发展用地、居住用地、产业用地、科研用地、绿化用地等)的适宜度分析,从而揭示了科学城适宜发展用地及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制定科学城结构形态和功能布局提供了依据。

3.中山市景观生态规划

中山市景观生态规划注意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Connectivity)和完整性( In2tegrity) 。

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应把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尤其应注重城市边缘带的土地利用格局。这就需要分析景观生态过程,通过其动态和趋势的模拟来判别对维护景观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景观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即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Security pat2terns) 。中山市城区在向东南山地扩展中尤其应注意山地与水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成都景观生态建设

成都市不久将在外环路到三环路之间的区域逐步建成8大景观生态片区,并由这些片区构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生态圈,将中心城区紧紧包围起来,让蓉城真正成为森林城市。这些生态“氧吧”以外环路为边界,向中心城区发展到三环路,部分生态元还跨越三环路进入到中心城之内。

5.三亚市景观生态建设

海南省三亚市把城边防护林工程与城市景观、城市绿化美化相结合,连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着力建设三条城市生态景观带。三亚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三亚将种植“三边林”130公里( 90多万株) ,营造一座“森林城市”,争取在五年内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三亚市把城边防护林工程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今年年初,三亚市已正式启动建设三条城市生态景观带:以狗岭、 临春岭、鹿回头岭、金鸡岭森林绿化带为主体的山头森林带;以三亚东西河为主线的河流、港湾生态景观带;以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等滨海岸线绿化保护区为核心的滨海绿化环境带。三亚市的“三边林”,主要以酸豆树、红豆、重阳木、雨树、凤凰、木棉、相思树等树种为主,突出热带森林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时期;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初探

一、传统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

(一)传统水利工程

从地球约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水覆盖可以看出,水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离不开水,但同时水也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毁灭性的灾难。如何利用我们的力量去控制,防止水对我们造成伤害并对水加以利用造福人类,这就是水利工程所要做的事情。自然环境在很多时候都是无法确定,无规律可循的,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会朝着对人们有利的方向发展的。因此水利工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依托当地水利条件建筑工事防止洪涝灾害,有收有放对河流进行人为的干预。让其朝着对人们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实现人为控制。②对河道进行改造,将浅水区改变为可以通行的航道或人为设置落差,实现水利发电。这是利用水资源,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③实现水资源的稳定化,对当地的农业灌溉及渔业提供充足的水资源。④建造具有观赏价值的水利工程达到旅游经济效益,达到水资源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从这几点可以看出传统水利工程主要在社会,经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时期生态水利工程

从古至今,水利工程都在造福人类,因为水利工程的存在洪涝灾害不会再成为毁灭性的灾害。人们似乎已经对水的控制达到了一个高度,无论什么样的流域,只要出现问题就可以治理。但是近些年一些已经为人们服务了几十年,几百年的水利工事似乎不愿再为人们工作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发现在水利工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留下了祸根。以前人们对河流的认知仅仅是水,我们在治理的时候考虑的也主要是水的因素。但当人们发现众多的河流中也存在着和人类社会一样的生态系统时,许多的水利工事已经因为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给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新时期下生态水利工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在建设水利工程是要将当地水利生态环境考虑在内,不能一味的按照我们的需求进行改造,要顺应环境,,在不破坏或尽可能进行小的改动来建设满足人们需求的水利工程。②建设水利工程时要将生态系统作为主导者,而水利工程则作为一个加入者而不是一个主导者。③基于流域的特性,对水资源进行配置充足,做到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考虑到生态系统自身的组织调配能力与自我恢复能力。做到尽量避免对流域自身的生态系统产生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

二、新时期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面临的问题

因为生态水利工程是基于传统水利工程与环境问题产生的一个新的课题。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所以现在生态水利工程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具有指导性的经验,因为水利工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一旦建成那么就会立竿见影的对流域产生影响。没有经验供人们参考与学习,那么就只能靠慢慢的摸索,这也导致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水利就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次面临的问题,就是水利工程往往是具有针对性的,对于某一特定区域进行规划及设计,但面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如何能将只具有单一设计理念的水利工程融入到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具体又有哪些我们还没有全部了解,也缺乏这方面的积累,这就使得要将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相结合难之又难。

在专业方面,往往对水利工程设计的人员只具有本专业较高的水平但是对生态系统的了解又少之又少,这就导致虽然打着生态水利的旗号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以传统水利工程为主,对环境因素的考虑表现出种种不足。建设生态水利工程面临的问题还体现在协调的问题上,因为,之前已经建设好的水利工程并没有遵循生态友好的原则,如何对原有水利工程进行改造就成了另一个难题,也许有些水利工程已经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那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是会将生态系统慢慢的恢复还是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呢。最后一点就是对于流域的水文检测工作,水文检测工作是建设水利工程的先决条件,但如果还仅仅是靠水文检测所提供的数据来进行建设就很难再将生态因素考虑进去。没有专业性较强的生态水文检测组织作为前提那么想要实现生态水利就难于登天。

(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从生态水利设计所面对的种种困难来看,要想真正的实现生态水利工程就绝不能单从水利设计单方面着手,应该将与生态,水利相关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应对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建设生态效益的水利工程。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在水利专业方面不能固守原来的模式,培养的专业性人才一定要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努力培养出能够适应多变环境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将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能够运用到自己所熟知的领域。②在我国生态学方面还没有专业的评测机构的前提下,那么要想实现生态水利的目标,就一定要建设一批专业的评估组织对生态水利进行评估与检测,并且能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有了专业的生态水利指导性机构,那么在建设生态水利时各部门也能够尽其所能全力的做好自己的工作。③要充分吸收并融入如环境科学,生态工程等与生态水利相关的专业。不仅要考虑水利工程的需求,更要持有发展的眼光对未来水利工程所能产生的作用进行评测。④在设计思路方面就更加要将生态考虑在内,在满足需求的设计前提下,还要设计相应的辅助工程,如面对如今河流污染严重的问题,要设计出合理的排污工事。⑤在水文检测方面,要有相应的专业性强的生态水文检测组织,不仅仅是提供水文数据,还应该将生态问题考虑在内,做出详细具体的生态水文检测报告。⑥在原有水利工程改造方面要针对流域生态需水的规律进行改造设计,努力做到规范化,专业化,将原有的水利工程改造建设为对环境起到积极作用的生态水利工程。将原有的水利工程融入到生态环境中。

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对水利工程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很多地方现在正在大兴土木兴建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都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水利道路。争取做到多学科协作建设,多方面融合有利因素,最后实现生态友好型的具有较强环境性质的生态水利。

参考文献

[1]邵蕾;李丽;浅谈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基本原则[J],民营科技;2011年08期

篇4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生态塘;景观设计;生态设计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缺乏,导致农村水环境恶化。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排放不仅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在污水处理工程中融入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打造成村庄休闲娱乐的场所,可大大改善农村面貌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广西农村地区多水塘,本文以广西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生态塘处理工程为例,探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生态化景观设计,在污水处理的同时,改善农村面貌并提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

1 人工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景观美

1.1 人工湿地的景观价值

一个精心设计的人工湿地,不仅利用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处理污水的同时注重对湿地的营造,还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成都的活水公园、美国凤凰城湿地等,这类在景观和生态上完美结合的人工湿地在净化了水质的同时,还形成自然的生态系统,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绿色空间和生活环境。

1.2 人工湿地的景观美

人工湿地具有多重的景观价值,除了要注重它的生态与经济价值外,它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有形态美、色彩美、音韵美和氛围美等内容,我们必须要尊重湿地的生态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湿地景观美的内涵。

2 生态塘的景观价值和景观美

生态塘以生态为理念,以水相、季相、时态、水态等方面为景观美学特征,通过在塘系统中人为建立稳定的动植物、微生物关系的食物链网,使塘在污水净化处理的同时实现污水资源化。生态塘作为水域的一种,其景观价值和景观美与水域景观价值具有相通性,是人类审美和水域景观联系的纽带,是水域景观的核心。

3 人工湿地+生态塘污水处理工程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原则

污水处理工程生态化景观设计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的生态系统保护,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形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共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景观及休闲娱乐等[1,2]。

3.1 生态功能与环境治理功能相结合

充分考虑人工湿地+生态塘工艺污水处理系统构成动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及污水净化功能特点,合理配置一个具有高效净水功能的协调稳定的复层混交立体动植物生态群落。

3.2 观赏功能与环境治理功能相结合

充分考虑污水处理系统构成动植物物种的观赏功能和污水治理功能。选择不同高度和颜色、季相变化的灌木与草本植物、挺水植物等;选择不同大小、颜色及生活习性的水域动物,这样,既能保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净水效果,又能产生生机盎然的景观美。

3.3 景观功能与休闲娱乐功能相结合

在设计时除了注重景观功能,还需考虑其休闲娱乐功能。将乡村文化、乡土元素融入景观设计理念,配置亲水平台及步道、石桌石凳、园亭等休息娱乐设施,营造人文、景观与休憩娱乐相协调统一的环境,使污水处理工程成为农村居民休闲游憩的场地,既实现污水净化又获得景观效应,又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新风貌。

4 实例分析

4.1 现存主要问题

4.1.1 环境问题突出,居住环境差

经实地考察,玉林市玉东新区金谷村、贵港市覃塘区大岭乡金沙村2处农村生活污水都各有一个污水塘,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并布满池塘,臭味弥漫,村内都尚未构建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及处理系统,居民日常排放的生活污水还处于乱排乱流状态,下雨时雨水和污水同时顺着地势流进低洼处的池塘中,污水的随意排放导致环境的脏乱差现象,极大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4.1.2 乡村生活活力衰退

由于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村民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适合邻里交往、休闲活动的空间少,且村内缺少特色景观节点,绿化偏少,绿地率低,乡村生活活力衰退。

4.1.3 公共休闲娱乐设施不足

缺少休闲、娱乐及健身场所及设施,村民无固定的公共休闲娱乐地点,无法满足村民邻里交往及娱乐等精神文化需要。

4.2 污水处理工程景观设计要点

4.2.1 人工湿地景观设计

2个村庄的污水处理工程在设计中都采用了环状型的“多级人工湿地+生态塘”的处理工艺。生活污水通过一级潜流湿地、二级潜流湿地、三级表流湿地和四级表流湿地进行处理,利用湿地填料及水生植物的吸附、吸收、分解等作用,降解污染物质,净化水质;经人工湿地处理后的污水排向生态塘,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使水体水质更为稳定。人工湿地水生植物结合污水净化及整体场地景观效果选种植物,主要栽植香蒲、各色菖蒲、荷花、睡莲、水葱、美人蕉、千屈菜、再力花、梭鱼草等。同时,设计中还将各级湿地之间、湿地与周边环境间通过景观步道,提供给人们去体验不同实景空间的多种通道,这样既具有污水净化功能,又达到景观美化功能。

4.2.2 生态塘水景设计

2个村庄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将污水排向生态塘,对污水又进行深度处理。生态塘植物根据污水净化功能需求及景观效果,塘中选用净化效果和景观效果较好的荷花、睡莲、水葱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组合采用花叶芦竹+水葱+香蒲、千屈菜+茭白+水烛等的搭配方式,形成植物高低错落、色彩相互映衬,大方简洁亦不乏细腻和雅致的景观。其次,利用多种水生生物对生态系统进行生物调控。根据水质改善情况及水生植物恢复情况投放滤食性鱼类和观赏性较好的花鲢、锦鲤等;投放底栖动物,如螺蛳、蚌等,构建完善的水生态系统,达到水质净化和资源化、生态效果等综合效益,使整个湖面景色显得韵动十足,生机盎然。

4.2.3 环境艺术小品及构筑物

针对现状,为促进邻里交往、交流及丰富村民活动,项目中都设计了石凳、石桌、花池、花架、围栏,不仅能加强或完善空间细节、体现人性化的特征,还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为农村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满足村民邻居交往及娱乐等精神文化需要。此外, 2个工程为提高整体效果和特色,都栽植了桂花树,在娱乐休闲中不仅给村民提供了乘凉的方便,又为工程增加了一道美丽的异域风景。

5 结束语

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程的生态化景观设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以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生态塘生态处理工程为例,探讨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生态化景观设计,提出了农村污水生态处理工程生态化设计原则。最后,以广西2个污水处理工程为例,进行生态化景观设计,把工程设计成为一个既实现污水净化又获得景观效应的村中湿地生态公园,同时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面貌,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生态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城市生活污泥;太阳能;废热蒸汽;工艺设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产量逐年加大,城市生活污泥产量随之增加,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如高含水率、有恶臭、易腐败、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和病原体,甚至还含有重金属,如处置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1-4]。因此对污泥进行“三化”处理势在必行,即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而“三化”处理的首要前提就是降低污泥含水率,只有降低污泥含水率才能给后续污泥的处理处置及其运输提供便利[5-6]。污泥的干化迫在眉睫。

[]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绿色新能源,随处可见且安全无害,较传统能源有显著优势,且太阳能污泥干化方式具有节能降耗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合肥市生活污泥进行太阳能干化,同时为了弥补因昼夜、天气、季节等因素导致的太阳能资源的不足,采用了太阳能-废热联合干化处理的工艺。

1 生活污泥和废热来源

本设计中选取的污泥为合肥市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含水率80%;废热来源于合肥天源热电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经营供热,电力生产与供应,热力管网安装维修与调试等。

2 工艺设计目标

目前合肥天源热电有限公司目前所采用的燃料为污泥与煤进行配比的混合燃料,泥煤掺烧比达20%-30%,日焚烧污泥规模达到120吨以上,每日产生的废热为平均温度为112.56℃的烟气总量为 2.03×106m3/d,烟气主要成分为CO2。综上,本设计处理规模按照200吨/天考虑,干化后污泥含水率降至60%。

3 太阳能-废热联合干化工艺原理

将城市生活污泥(含水率80%)均匀布设于设有传送带的干化室内,利用太阳能和废热蒸汽作为热源实现对污泥进行干化,如图1。生活污泥通过污泥传送带输送至干化室顶部,通过污泥布料机将污泥变为薄层进入干化室传送带,另外传送带上方布设有废热管道,污泥在传输的同时废热蒸汽对其进行干化,传送带自上而下层层传输,在转至下一层传送带时同时完成薄层的翻转。此外干化室内设有温湿度感应器,实时对干化室内的温湿度进行监控,干化室顶部设有排湿口,根据干化室内的湿度状况及时将干化室内的湿废气排出,以保证污泥的干化效果。

图1 太阳能-废热联合干化工艺流程图

Figure 1 process flow diagram of solar energy-waste heat combined drying

4太阳能-废热联合污泥干化系统工艺设计

4.1 供热单元设计

4.1.1 太阳能单元集热器所产热量的计算

日照时数,即直接受太阳光照射的实有时数。合肥市年日照时数在 2000小时左右,分布特点呈北多南少。日照时数的年内变化,夏季最多,春秋次之,冬季最少。

根据合肥气象网提供的信息,合肥地区的日照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合肥全年太阳总辐射资料(千卡/平方厘米)

Table 1 annual data of total solar radiation in Hefei (Kcal per square centimeter)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辐射量 6.5 7.1 9.2 10.5 12.5 13.6 14.2 13.9 9.8 8.9 7.0 6.1

根据表1数据可计算出合肥全年太阳能平均功率:

W0=(6.5+7.1+7.0+6.1+9.2+10.5+9.8+8.9+12.5+13.6+14.2+13.9)/(365×12×3600)×10000=0.1135kcal/(m2・s)=475w/m2

单元集热器接受阳光的实际透光面积为1m2,本装置的理论功率为:

P= W0×S=158.35×1=475W

单元集热器效率一般在60%以上,按60%计,则得热功率为:

P得热=P×60%=285W

假设集热器每天工作8h,则该集热器一天可转化有效热能为:

Q= P得热×8×3600=8.21×103KJ

4.1.2 废热热量的计算

因废热气体主要成分为CO2,因此按二氧化碳气体对烟气进行能量估算:

=0.8×103×1.977×2.03×106× (112.56-40) =2.33×108KJ

(二氧化碳比热:0.8×103J/kg・℃;二氧化碳密度:1.977kg/m3)

4.1.3 太阳能装置收集热量计算

以1吨含水率为80%的脱水污泥进行经济分析,根据污泥干化的实际情况,设污泥起始温度为 20℃,由于水在常压下的气化温度为 100℃,干化终点温度选 100℃。由于污泥中固形物的含量较少,且比热容远小于水的比热容,从而忽略固体物质的比热,即假设固体物料不吸收太阳能量。污泥干化目标为含水率60%时,每吨物料水分蒸发所需要的能量为:

Q蒸发=2453×[1?1×(1-80%)/(1-60%)]×1000=1.23×106KJ (水的蒸发潜热约为2453kJ/kg)

日处理污泥量为200吨的污水处理厂需耗费的热量为:

Q总=200×Q蒸发=2.46×108KJ

所以该污泥干化工艺设计中,除了每天利用2.33×108KJ的高温废气能量,剩余所需能量由太阳能集热装置提供,则太阳能装置每天需要收集热量:

Q太阳能=Q总-Q废热=7×106KJ

按照单元面积的太阳能集热器每天能转化 8.21×103KJ 的热量计算,则太阳能集热器的实际透光面积需要为:A= Q太阳能/Q=852m2

4.1.4 集热器尺寸的计算

选择规格为 2000mm×2000mm的太阳能板集热器,则理论需要213块太阳能板集热器,考虑维保因素,实际采用220块太阳能板集热器。

4.2 干化室的设计

干化室的墙体采用保温材料,以降低热损耗

干化室内利用布料机将脱水污泥铺设成2cm厚度的薄层,以便于污泥中水分的散失,按1m3脱水污泥质量1t计,200t污泥铺设成2cm的薄层,面积为10000m2,为有效利用干化室空间,将污泥干化层分为五层,每层落差1m,则干化室设计高度为7m,干化室面积为2000 m2。干化室内还架设有检修平台,便于对干化室内供热系统和传送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另外干化室地面开有排水槽,以便对干化室进行清理。

5 结论

(1) 城市生活污泥太阳能-废热联合干化工艺,利用废热尾气作为补给能源,弥补了因季节或天气因素导致的太阳能不足,增加了太阳能污泥干化装置的稳定性。

(2) 城市生活污泥太阳能-废热联合干化工艺,在污泥进入干化室前设置了污泥布料机,将污泥做成薄层,增大了污泥的表面积,大大提高了污泥的干化速率。

(3) 城市生活污泥太阳能-废热联合干化工艺,其干化室中传送带层与层砖混过程中设计了污泥薄层翻转装置,进一步加快了污泥的干化速率。

参考文献

[1] 张守君, 杜永林. 污水处理中污泥处理技术分析[J]. 云南环境科学, 2001,20(4).

[2] Scott S A, Davidson J F, Dennis J S. The devolatilisation of Particles of a complex fuel (dried sewage sludge) in a fluidized bed.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7, 62(l-2): 584-598.

[3] Jiayin DAI, Ling CHEN, Jianfu ZHAO. Characteristics of sewage sludge and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in plants with amendment of sewage sludg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6, 18(6): 1094-1100.

[4] Sujeet K, DiPak K B. Speciation of metals in sewage sludge and sludge-amended soils. Water Air and Soil Pollution, 2004, 152: 219-232.

[5] 张峥嵘, 黄少斌. 污水处理中污泥减量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概况[J].广州环境科学, 2006, 21(3).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生态环境;生态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在“宜居城市”概念提出之前,“生态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等概念各自引领了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方向。宜居城市与其范畴不一,内涵有交叉有外延,但拥有共同的目标,即为了实现人类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和谐。

如何规划构筑比生态园林城市有更高要求的低碳宜居城市对城市规划工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高度,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对此进行探索,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2、“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概念看似简单其实有着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内容多样,不断丰富的概念。城市生态化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生态化"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蕴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即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3、城市基础规划设计

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通信设施、能源动力设施、给排水设施、商业设施、住宅、教育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定要有长远的观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要满足近期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要留有发展的余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然而,目前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是,一条马路刚刚建成就开始堵车,似乎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总是赶不上发展的速度,这一方面说明城市发展速度很快;另一方面也说明规划没有长远的观点,缺乏预见性。当然规划也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贪大求全。好的规划至少应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层次。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和人口发展现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后需要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并应使基础设施的建设起到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这样才可能解决“现代城市病”。规划的目标不能是为了应急,而应当是建成满足“健康城市”标准的城市。

4、城市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的观念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融入到设计创作中,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作用,以及保持、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4.1 以环境为本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4.2 将自然融入城市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4.3 合理布局

要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注重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地质条件以及长远发展的要求。

5、规划建设低碳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

如何根据现有条件,实现人“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上”的这一美好理想,需要诸多资源因素的整合,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诸多领域的共同推进。但是城市规划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从规划专业的角度来看,以下几点建议对促进城市生态化建设发展是重要的:

5.1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

5.2 制定行动计划,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政策

城市生态化应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并与《中国21世纪议程》结合起来,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政策、计划中去。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5.3 加强生态立法

设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部门,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城市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6、生态城市创建策略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就必须革新观念,运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缓解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任何空间、资源规划均有一个“度”,要考虑“最适”和“阈限”。在规划过程中,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任何一个系统中的子系统间总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3)在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现代城市与生态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不能因此而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尽善尽美、不可实现的理想乌托邦。现代城市到生态城市可能是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建设生态城市可分"三步走",即三个阶段:

第一步:起步期(初级阶段) 大力宣传、倡导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示范工程,加强能力建设,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进行初步调整,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下基础。

第二步:建设期(过渡阶段)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增强城市共生能力,进一步增强人的生态意识,使之自觉广泛参与生态化建设。

第三步:成型期(高级阶段) 这一阶段生态城市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而是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但若其正负反馈失衡或自我调控失灵也会导致衰败。

7、结语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面向新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与生态城市价值观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根本性变革,系统地研究生态城市理论、原理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更应该改变观念,以适应时展潮流。

参考文献:

[1]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 任志远.城市发展研究

[2]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吴良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7

1.1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北京市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以万米单元网格为基础,将东城区25.38km2划分成10个街道、137个社区、1593个网格单元。该系统将城市管理内容详细划分为六大类56种城市管理部件和七大类33种城市事件;并由350名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开放了公众参与电话平台、短信平台和网上平台,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环境管理。该系统集成基础地理、单元网格、部件和事件、地理编码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管理[16]。该模式对城市管理空间、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主体进行了科学详细的划分,创新了城市管理信息实时采集传输手段,不仅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提高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效率与城市管理水平,也实现了对市民的意见、心声进行实时的收集与反馈[17]。东城区城市市政监管系统从2003年建立至今,积累了海量数据,从微观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17]。

1.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用于分析和挖掘的数据资源主要来自以下3个方面(表1)。(1)城市综合监管系统监测数据本文工作主要依托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中的部件问题数据库开展。城市管理部件是指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区域内的各项设施,包括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等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18]。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信息所涵盖的城市管理内容,包括对市政工程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养护与维修(包括城市道路、桥涵、排水设施、照明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等);以及对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与管理[19]。一般来说,该监管系统所获取的上报条目包含以下5个方面的信息:a)问题基本信息:问题编号、上报时间、上报人员、问题来源;b)问题描述:详细描述、问题状态、问题类型;c)问题位置:问题所在城区,街道,社区、地理坐标;d)责任区划与处理部门:单元与责任网格、派遣处理人员、处理部门、举报人信息、是否需要专业部门;e)问题核查、处置与反馈:问题延期时长、核查反馈。(2)东城区综合监管系统的空间数据基础为将2009年的市政综合监管系统所监测的属性数据匹配到相应的空间位置,本文采用原东城区(尚未与崇文区合并)的行政边界数据与相关地形图,将所有监管系统条目所涉及的地理坐标全部转换成矢量数据并制作成图。(3)实地调查和复核数据为准确分析城市综合监管信息条目中所反映的城市管理问题发生的现场场景,及其与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对应关系,本研究于2011年6—10月间在研究区域内对随机抽取的200多个相关条目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复核,对其周边的生态环境要素进行了调查,以便就某一具体城市管理部件与事件的生态学意义进行分析。

1.3数据分析方法

1.3.1基本思路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不但受制于这一系统,也对其组成和功能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虽然市政监管信息着眼于对市政管理,但其服务的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人。因此,本研究假设海量的城市综合监管数据,能从微观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体现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系统间的相互摩擦的焦灼点(表现在各类部件、事件问题),而各独立、微观的部件、事件问题通过逐步累积和放大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涌现;反之,如果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环境要素处于科学配置、和谐运行状态,则城市趋于其可持续发展和运行模式(图1)。北京市东城区市政监管系统从2003年运行至今,积累了海量数据,每一条上报信息均带有详细的问题描述、空间地理坐标、管理责任者、处理时长等信息,隐含着大量该区域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信息,能有效支持对东城区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和规律性的研究。

1.3.2归类分析法

结合市政监管信息每一条上报条目的详细属性,深入挖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复杂性、管理部件的复杂性、以及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复杂性。采用归类分析法并将其划分为七大类:水、土、气、声、视觉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绿地系统退化,并结合所发生城市管理部件与事件的场景和东城区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特点进行分析。

1.3.3空间关联关系分析

在ERDAS2011软件平台下对北京市东城区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配准、裁切等,遥感影像主要作为背景图直观反映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所处的空间位置与绿地系统和水系的关系。同时,在ArcGIS10.0平台下,导入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数据自身所带的地理坐标信息,将其与转化为矢量数据,并与地形图、专题图和预处理后的遥感影像进行叠加分析,以探讨东城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

2结果与分析

2.1城市管理部件发生问题的规律性

数据统计表明,2009年6月1日至11月30日的183d时间内,北京市东城区共发生部件问题5028起,每天约27起,每天每平方公里约发生1起。其内容也涵盖了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和房屋土地类5个大类、54个亚类(表2)。这五大类城市管理部件中,有以下特点:(1)公用设施类产生问题的数量占54%,远高于其他4类部件,其中各类电力、雨水、污水、通讯井盖的缺失占45%。我国城市中很多市政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如其中雨水箅子堵塞问题占了22%,这一问题更直接反映了城市水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和城市内涝等问题的根源;(2)市容环境类部件问题数量约占总数量的20%,种类集中在垃圾收集设施和公厕等,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来看包括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水外溢、异味,及对景观环境视觉污染等影响,间接体现出能量流和物质流过程中的不通畅;(3)园林绿化类的部件问题占总数量的17.1%,涉及的问题包括植被枯死对城市景观的影响、枝条断落产生的安全隐患,从某一侧面反映城市绿地系统所面临的风险和退化问题;(4)道路交通类的部件产生的问题占8.38%,但其亚类型较多,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在城市景观视觉方面,以及少量污水外溢等环境问题;(5)房屋土地类部件产生的问题最少,且只涉及一种管理部件,反映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宣传栏破损、脱落等对城市景观环境视觉的破坏。

2.2城市管理部件异常所影射的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

2.2.1城市管理问题类型的多样化源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城市生态系统在人类高度控制下,其结构、过程与功能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极为强烈。城市市政综合监管系统中每一条微观的、与城市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部件问题,都可视作“城市病”的症状,为根治城市环境问题病灶,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例如,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可由城市部件中自然或人工河流、湖泊的清洁度,有无发臭水体,有无水华等现象反映出来;城市洪涝问题多源于雨水箅子、污水井盖的堵塞,可由平时或雨后雨水箅子是否堵塞、街面是否有积水现象反映,同时城市绿地可以起到滞洪的作用;园林绿化部件中的行道树能有效滞尘,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并有效减弱交通噪声;城市固体废弃物问题的严重性可由垃圾箱数量、满溢程度、是否能及时清理等体现;城市光污染问题可由公用设施部件中路灯、景观灯、地灯等部件反映;城市景观视觉污染主要来自破损的市政设施,如宣传栏、垃圾箱、以及堵塞的化粪池等。按照这种规则,本文归类了东城区综合监管信息所体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东城区市政综合监管系统中有44.95%的部件问题直接涉及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这里将其初步划分为水、土、气、噪声、光污染或视觉污染、固体废弃物和绿地生态系统退化等七大类要素。而进一步通过上报条目的内容描述,或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职能部门来看,其他问题也全部间接涉及到城市自然、社会和经济这三个子系统的关键要素。图2直观描述了东城区2009年6—11月间,5028条城市部件问题中2260条所直接映射的上述七类生态环境问题的对应关系,这种相似的比例关系,体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类型的多样化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密切相关。

2.2.2城市管理部件的复杂关联关系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复杂化

市政综合监管信息能综合体现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上的多层次性、时空上的多尺度性、控制参量的复杂性和作用过程的多样性特点。如城市水务系统的市政管理中,不仅涉及原有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也涉及排污河道、水闸等人工生态系统,还需综合考虑城市其他基础设施系统,甚至是随供排水一起铺设的各类电力、通讯、热力等地下管线,以及化粪池等。城市内涝问题的产生,不仅源于不透水地表增加,绿地系统减少,更源于雨水篦子的堵塞和管网系统的老化等。又如城市绿地系统管理中,市政监管信息多反映的是行道树部件的树枝阻碍交通、遮挡信号灯等负面效应,无法将其滞尘作用、减小大气污染和降低交通噪音的正面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列为管理目标。从市政监管信息中对行道树部件的问题认识,充分体现了城市生态系统要素在城市市政管理工作中的多义性和复杂性。

2.2.3城市管理部件问题的空间分布差异性体现其生态系统复杂性

城市景观格局影响城市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也导致各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的空间异质性。东城区城市环境管理部件问题在空间上分布虽较为杂乱,但仍然体现出一些与东城区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密切相关的规律性(图3),这些特点通过空间叠加与目视分析,表现出如下特点:(1)从整体来看,城市管理部件问题呈现沿交通网络分布扩散的趋势,使得城市生态系统也呈现复杂的线状网络。如在东华门街道办,管理部件问题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南北向和东西向道路上。从我国目前城市结构来看,道路网络承载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大部分功能,包括交通运输、给水排水、供气供热、电力电信等线性公共设施多集中在交通网络上,所以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问题也呈线状特征集中分布在交通网络上,这使得多种生态环境因素复合叠加、高强度地聚集在某一脆弱地带,继而造成城市生态系统复杂性与脆弱性并存的现象。(2)城市管理问题呈聚集效应,且在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区表现不同,这种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体现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格局。如东华门街道办西边为天安门和故宫博物馆所在地,虽然白天游人流动强度极大,但由于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和夜间实际居住人口密度较低,使其相对管理部件问题较少。而在重要商业中心王府井所在地,人流、物流高度集中,产生了大量部件问题,与之对应的是该地区透水地表面积较少,热岛现象也十分明显。同样在朝阳门街道办,因娱乐、餐饮业较为集中,绿地系统配置较少,产生了较多噪声污染、光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但在香河园街道办事处辖区,因有地坛公园、青年湖公园、柳荫公园等大量绿地和成熟社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管理部件问题相对较少。这些现象表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与发挥不同城市功能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行政区、绿化区和公共活动区有着密切关系。虽然影响城市生态系统格局的空间因素复杂多样,也受历史、经济、社会、城市规划管理措施等思想的影响。但通过东城区城市管理部件的空间分布特点来看,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被深层次的体现在城市管理与运行的监管系统之中,也就是说,城市管理问题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密切相关。

3结论

篇8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作为居民人类主要活动的聚居地和政治、经济和精神活动的中心,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观是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措施,关系到人们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城市的生态系统是由居民和所生存的环境共同组成的,城市当中人口的高度密集,生活中的垃圾不断增多,对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物质和财富在城市里聚集,能够增加商品和信息交换的便利,但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包括空气、水、土壤等等。近几年来,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工业水平越来越高,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带来的破坏,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如果不对其进行一定的修复和改善,将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沉重的打击。建设生态城市能够发挥生态系统自身的修复能力,减少由于生活和生产带来的污染,解决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城市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城市生态规划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它能够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有效的提高城市的质量和竞争力,给人们带来更加舒适的生活,所以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必然的选择,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2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的城市建设目前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现阶段不理性不科学的发展模式,造成了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破坏极为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水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阻碍作用。

3生态城市规划布局原则

3.1 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发的激烈,城市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自己的优势,则需要在当前的建设过程中依托目前城市的优势,来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业、人口、位置、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环境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从而打造出具有鲜明特点和个性的城市,以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来推进城市的建设。

3.2 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

目前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对园林城市的打造,重点突出城市的风格、特色和品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依托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充分的挖掘出城市的文化内蕴,从而树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实现了自然、传统、创新和时代气息相互之间的良好衔接,从而以绿来装饰城市,以美来突出城市个性,实现了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和管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3.3 区域创新规划体系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使其区域的特点及优势以科技发展模式的方式有效的体现出来。这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重要系统,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研发力量和政府科研职能部门等是该体系的动力要素;理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管理的创新、职能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等是其功能要素;法规、机制、基础设施、激励措施和技术硬件等是其环境要素。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旧的知识体系不仅不足以支撑这项系统工程,搞得不好甚至会将其导人歧途。因此,区域创新原则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必须坚持,城市发展的历史基础、存在问题和现状要以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科学分析和评价,以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将现代生态学和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就应用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我国城市拥有比较丰富的科技资源,能够为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一定的机构、人力、支撑条件、资金和实施平台。

4生态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

4.1 城市绿地要进行生态化建设

目前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当中,都离不开对绿地系统的建设。城市绿地的建设不能仅仅是将各绿色空间组合在一起,对景观景致的简单塑造上,而是需要将城市整体的生态性进行研究,进行合理的配置。所以在城市绿地的生态化建设可以利用斑块理论来进行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应是斑块、基质用廊道沟通形成的整体。城市的每块零星绿地都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一个生态斑块,每一个起生态连接桥梁作用的绿地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城市所在地域的基本自然要素,如原野、森林、湖泊等,是生态绿地系统中的基质。斑块与斑块之间,斑块与基质之间要有廊道连接沟通,从而构筑出一个复合型的生态环境,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新物种的形成,生物有可以生殖繁衍的环境,所以对于生物的多样性是非常有利的。

4.2 城市水系统的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绿地和水,所以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丰富,同时其也大量生物和两栖动物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生息繁衍的场所。自然原则是在对自然水系进行加工、提炼、升华的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应力尽自然。从有利于生态的角度看,不应过多地将水体的载体用水泥砂浆等衬砌或裁弯取直,岸线也要建成生态岸线,以形成从水生到陆生生物通过水体与岸边达到水陆交融的和谐统一。大然湿地或人工湿地都是造就复合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培育,要从建设生态系统的角度加以保护利用。城市生态建设要把各种文化沉淀汇合于城市生态载体中,利用各种传统符号折射历史机理,尊重城市过去的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平衡。有效的增加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亲水功能,充分发挥绿化带的生态作用,使城市的人居环境品位得以提升。

4.3 城市基础设施

目前在各个城市发展过程中都注重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全体城市居民共同使用的物品,是一座城市功能及吸引投资的重要指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的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才可以有效的修复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环境的破坏。当前建设生态城市,城市基础设施更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所以当前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努力提高高科技技术的应用,提升服务的水平,从而保证城市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同步进行。

5结语

城市生态建设是涉及到多方面复杂工程,以人与自然为其发展的核心,是需要一个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较大的创造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的处理资源、人口和环境的关系,这对当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明云.刍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1(8):141-142.

[2]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6).

[3]杨建森. 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5).

篇9

城市生态系统是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所需求的大部分能量和物质,都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而人类在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废物,由于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和再利用,也必须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又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而浑南新城作为一个极速发展的新兴城市,其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随时面对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1环境质量改善缓慢,生态资源制约城市发展

浑南新城目前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一般级别,不适宜人居生活的制约性因子普遍存在。首先,环境污染因素较多,治理难度、成本较高;第二,生态资源制约城市发展,包括植被生态功能低下、优质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最后,城市生态系统脆弱呈现风沙天数增多、外来物种威胁、水生态系统失衡、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周边地区存在潜在威胁等特点,这些都对浑南新城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

1.2能源消耗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

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为了应对能源和资源的短缺,应提倡采用低碳的生产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浑南新城在短时期内难以摆脱对于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并且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现实困难,另外低碳理念的公众认知度普遍不高。

1.3公众环境意识不强,参与环境保护渠道不畅

普通公众甚至地方行政领导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知识缺乏、技能缺失,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规划与破坏行为也屡有发生,另外,由于缺乏具体的制度和保护措施,浑南新城在信息公开工作中存在着信息公开不及时、公众不能参与实质性决策等问题,导致了公众不能及时为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看法和意见。

1.4人口压力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浑南新城的经济持续增长和区域人口不断增加,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产生量的持续攀升,加剧了区域与乡村的环境压力,浑南新城由于经济结构、区域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较多,一定程度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合理配置。目前,该区域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工程、固体废物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需求,还需进一步加强。

2城市生态系统发展对策

2.1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城市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消耗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重点领域和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三个产业建设。生态工业主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生态农业主要开展秸秆还田、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生物质气化技术、城市有机废物和农业废弃物堆制商品有机肥等;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创建绿色宾馆、绿色餐饮业、绿色商场入手;消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包括环境标志认证、有机食品认证、节能产品认证等模式。

2.2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实现浑南新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包括:

2.2.1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推行风力发电、引进境外天然气、开发和拓展清洁燃料供应基地、发展生物制气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和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

2.2.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推进煤炭液化、气化工作,加强节能燃烧技术。改建和新建大型热电联产厂和热源厂,提高集中供热率,提高热电联产的供热面积。

2.2.3全面推广低碳建筑

逐年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对已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尽最大可能在农村推广节能建筑。

2.2.4努力推动低碳交通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优化交通布局,提高交通效率。

2.2.5大力倡导低碳生活

积极推广低碳居家、低碳出行和低碳消费等生活理念,引导公众进入低碳化生活。

2.3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3.1空气环境整治

推动燃煤污染减量化,强化监督管理,有效控制扬尘污染,解决空气中颗粒物超标问题;实施综合治理,强化管理,控制汽车尾气污染;重点突破,实施氮氧化物污染防治。

2.3.2水环境整治

实施区域内河流综合整治,改善河流水质,打造河流生态景观廊道;强化城市污水治理,最大限度削减入河污染物量,保护河流水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控制地下水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强化污染源治理,推进氨氮污染控制,保障水生态系统安全。

2.3.3土壤环境整治

加强绿地土壤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实施有效的城市绿地和各类露土地表覆盖措施,确保绿地地表不露土;依托水系和道路建立贯通性城市生态廊道;创建无污染食品基地,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大型绿色产品基地;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管理,防治水土流失,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强自然遗迹和人文遗迹保护。

2.3.4声环境整治

城市建设规划时,应该考虑环境噪声问题,用科学合理的布局避免噪声干扰。特别应重视对噪声敏感区如学校、医院和住宅等的影响;通过优化交通布局、加强交通管制等措施实施道路交通噪声控制。2.3.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及自来水、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加快农村污水治理进程,对生活污水进行有效的收集与集中处理;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绿化工程,保证绿化率;采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推进农业节水、科学施用农药化肥等措施,科学有效经济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4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在浑南新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坚持环境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立法、规划制度,促进公众参与政府环境监督管理,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建立政府与市民对话沟通的固定机制,鼓励公众对周边环境质量进行监督,引导公众运用司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2.5开展宣传教育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cit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job competency in the new period of city, city leaders must look far ahead from a high plane, adhere to government-led, participation of all people,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functional principle, do a good job of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has become the hot topic, this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in the actual work process experience, discuss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oping to play a valuable role.

Key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生态城市的概念

近几年来关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俨然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生态城市却说法不一。城市建设有许多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生态规划等,需要整合和统一。城市规划需要吸纳生态规划等各种规划的成果和内容,而生态规划也必须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强有力的支撑。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本人认为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高度融合的综合性概念,换言之就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巧妙的运用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理念,并将其作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指导工作,是将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与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举措。

二、 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应该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所处的区域特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进行科学的部署和规划,最终后果让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的用地面积相适应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和帮助下最大限度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不能片面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决策人员,应该具备“德艺双馨”的素质,也就是说能够将城市的软环境与硬环境都列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过程当中,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建设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资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对大自然的爱惜和尊重。

(二)合理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原则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而言,要立足于本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采用以中心城市辐射向周边城市的布局方式,确保各个城镇是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在借助中心城市繁荣发展的作用下,最大化的将这种经济发展效应辐射到各个城镇和农村地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化的确保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尽可能多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目标。

(三)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原则

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就必须保证区域城市内的主导产业是能够最大化的代表现代文明的发展潮流、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生态产业。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前期,规划人员和决策者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当前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实际,寻找到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所在,并运用科学系统性的观点来对存在问题的产业结构进行整改和调整,将生态建设的理念灌输到企业和居民的意识里,加大力度发展好生态产业,最终组建成为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唯有加大力度发展好循环经济产业,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根本矛盾。

三 、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举措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提升人们的生存居住条件,在每一个规划建设人员、城市居民当中都要树立起较强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新时代的背景下生态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确保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建设维持和谐关系的重要关键。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植根在人们心目当中,尤其是要扭转领导决策层重经济建设,忽略生态环境发展的错误观念,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在每个人心目当中树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还要让人们意识到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自觉性。要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树立起科学的资源发展观念,经济发展观念和消费观念,要让人们意识到唯有发展好环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鼓励全民参与到构建生态城市的队伍中来。

(二)合理规划城市,实现宏观调控

要认真的考虑和分析清楚所处城市的区域特征,深入的分析城市的生态特征以及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影响城市生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与此同时还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调查和研究城市所处区域内的资源利用和具体的分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对生产力的布局方式和各个城镇之间的分工规模进行科学划分。让城市的工业建设,农业建设,交通建设,建筑建设与生态建设目标实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最终构建成现代化的生态城市。这就需要各个领域内的专家们不断的进行交流与沟通,根据自己对所在领域的建树和观点为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出谋献策,为城市的科学定位和合理的土地利用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对策。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完全接受,也不能完全摒弃,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城市所处的区域特征,合理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重视生态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传统的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等方面外,还包括环境保护、生态服务、减灾防灾、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必须整体规划与设计,并适度超前,避免建设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系统都与环境相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要保证这些基础设施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

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包括水、土壤、大气、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构建。城市自然保护既是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可以依山傍水,利用自然森林、河流、湿地进行建设,要像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护好这些自然要素,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丰富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要规划、重建和维护适宜的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恢复其健康的生态过程,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

五、小结

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要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展开讨论。首先介绍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