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课程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课程学习方法

篇1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团结协作;师生交流

中专求学阶段是中专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培养他们具有团结协作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培养得好就会使他们日后工作时能如鱼得水,能发挥出他们的知识能力,培养得不好可能就会使一些人形成孤僻、自卑的极端心理,对未来工作造成极大影响。下面本人就自已在教学中所开展的协作学习谈一些个人浅见。

1 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是开展协作学习的基础。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为达到这种要求,在开展这项活动前,我都向学生讲清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以及既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就要认真学习这一专业,这样才能走向社会,当然还要着重解释协作学习在整个学习中的意义,通过这些分析,既使学生领会了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又会自主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开展协作学习。

2 做好人员安排工作是实施协作学习的关键。

协作学习的每小组,成员大概2至5名。在这些成员中,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竞争的对手,而是互相促进学习的帮助者。由于我校计算机专业班级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考不上高中的、相对来说各文化科基础不是很好,智力一般。因此,在开展协作学习时,我都先详细了解诸如班中每一个学生的文化科成绩,对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兴趣,善不善于思考问题、与人交往,善不善于语言表达,有没有自卑心理等内容,然后再根据这些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人员组合。使每一个协作学习小组的人员基本上都包含有在各方面素质较好,学习兴趣大,能起到领导作用的学生,也有一些急需通过协作学习小组提高自己各方面综合实力的学生。通过这样的人员配置正好达到了"使学生学有所得"的效果,并能使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同时也避免了全部优生在一组,全部差生在一组的尴尬局面。

3 老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是协作学习成功的保证。

基于任务的学习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真实性的任务,来学习隐含于任务中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布置任务,任务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等,以这些进行布置任务。同时还要考虑任务的大小,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等。如在学习网页设计时,我要求各小组自己收集素材,设计如下网站:深圳举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宣传网站,在这一例子中,除了有网页设计的知识外,还要与美术、语文知识整合。这就需要不同特长的同学的合作了,各自负责自己的特长部分的资料收集及整理。只要他们的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使到这一网页设计起来得心应手。又如在学完VB随机函数时,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设计程序模拟“中考电脑排位”。在这一例子中除了要有VB的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与数学知识整合。任务布置后,老师就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指导,监督学生完成。在指导学生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让小组成员明确学习目标。

让小组成员先经过讨论与协商,对任务的目标、要求进行分析,使小组的每个成员明确完成这个任务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然后,小组成员依据学习目标,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确定一个最佳方案,同时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分工时也要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情况,力求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表现的机会,有扩展知识与技能的机会,特别是差生更要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在上述设计网站时要求一人负责收集素材和美工,一人负责网站规划,一人具体设计。在编程中要求一人负责算法,一人负责编程,一人负责测试与编写文档。每一个小组在下一个课题分工时要与这一次轮流交换,即算法的下一次负责编程,负责编程的下次负责测试与编写文档,负责测试与编写文档的下一次负责算法。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完成各项任务。在协作初期,学生可能缺乏合作方法和分工方法,教师要及时指导。经过一段时间后,便可让各小组自行分工。

3.2 教师要做好正确引导。

上面说过,现在有些中专生的素质不是很高,对学习的方法、手段还欠丰富,因此在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如要善于营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环境,让学生能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提出异议。同时老师也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可以是有关信息的网站地址,也可以把有关资源信息置于校园局域网中,让学故生选择使用,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节省时间,避免多走弯路,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某些网站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3.3 师生、学生之间要多交流。

对于学生在执行任务时遇到的问题,老师要求小组成员之间要多交流,通过交流使小组内的学生都能掌握解决任务的方法,这也是进行协作学习教学的目的,同时通过这种协作学习,也可以加深同学们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友谊,为创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打下基础,最后实现共同进步。

4 做好归纳总结,评价学习成果是实现更高目标的源泉。

篇2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驱动法;案例;协作

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是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贵州省贵阳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每一个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展性特点的课程。作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作为授课教师要认真思考,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和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 课程概况介绍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贵州省贵阳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该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数字多媒体及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等6部分内容,每个章节都可以独立成为一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模式比较固定,一般由教师根据教材挑选一些习题或例题,作为学生的上机实验内容,或者选用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实验题进行操作。这种模式中实验题目的设计很大程度受到教材的限制,学生上机实验目的性不强,任务不够明确,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内容的控制性差,效果不好。

3 几种教学模式的介绍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项目,再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一个任务之中,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习过程必须与学习任务相结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并经过教师的点拨后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种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某些学生可能因为求胜心切而过分重视结果,反而忽略了过程,有时会出现这节课完成了任务的学生到下节课的时候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完成任务的现象。因此,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练习一些比较基础的技能。

3.2 案例引导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经由教师周密设计、精心安排,选取典型案例,诱导学生分析、交流与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的一种师生充分互动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从中加以指导,不仅有助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探讨、对话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加深对所学问题的理解。与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法更具针对性、启发性与实践性,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也不再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而是深入学生之中,引导学生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获得真知。总之,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案例教学法对师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强调师生共担教与学的责任。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老师的辅导,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3.3 协作学习法

协作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小组或团队进行学习的策略。研究表明协作学习能取得比竞争学习、独立学习更好的成绩,开展协作学习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存能力的发展。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打破自我学习的封闭状态,通过小组的合作分工、相互沟通、激烈辩论等形式获得新的知识,多方吸纳其他小组成员的优点,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提高个体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师在协作学习中要做好指引者,行使好督导和介入的作用,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究和相互间的协作学习来提高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的质量。

4 结语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企业和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阶段、学生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1(6): 42-43.

[2]钟丹.浅谈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 2008(4): 234.

篇3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方法 四个方面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它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尤其是上机操作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好这门功课,更好地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呢?

我结合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因材施教,培养特长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各地区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是少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压力;二是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仅限于文档的简单编辑,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聊天和玩游戏,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仍很薄弱。这类学生自认为游戏玩得不错就是电脑学得好;三是有少数来自边远穷困地区的学生,由于当地教学资源匮乏,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他们的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地培养特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层次进行设计。主要分为:基本内容、扩展内容、重点和难点。对操作练习题,加入具有一定难度的操作题。将制作好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放在共享文件夹中作为共享资源。基础好的学生在自行操作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在共享资源中选择有一定深度、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或练习内容,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可反复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这样因材施教,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作品赏析,提高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学生的兴趣表现为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自主的过程。为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兴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

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对Office软件使用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采取作品赏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Word排版前,先向学生们展示教师资源库中的利用Word排版所制作的精美电子报刊等优秀文档,使学生们耳目一新。让学生们知道,原来Word还有如此大的作用,能使文档的制作产生如此神奇的视觉效果,从而对枯燥Word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寓教于乐,上机实践

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计算机的操作性极强,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需要学生记忆许多操作命令和快捷键,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这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掌握感兴趣的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这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

四、任务驱动,创新能力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既不能连续讲解理论知识,又不能放任不管,自由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计划地制定阶段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讲练结合的重点内容,每个章节都要设定若干个上机操作实验供学生练习、巩固,对一些既实用又不熟悉的高级功能及使用技巧,也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讲解、演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讲解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时,大家较熟悉的文档排版等常用功能常以上机实验为主,而对Word提供的非常实用的邮件合并功能,很多老师通常只是进行了简单讲解。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一般不会引人注意,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处理大量日常报表和信件的情况,这些报表和信件的主文档相同,只是具体数据有所变化,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先进行示范演示,之后设定要求、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练习,要求利用这一功能,加上艺术效果,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总之,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培养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穿插上机操作课。在教学任务设计上,为学生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使他们从实践中寻找快乐。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到学计算机的乐趣,又享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针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法,并对其实践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1、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课程教学中集中了大量的概念,并且教学内容大多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课程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涉及的概念,既要理解其内容和实质,又要建立起理论和实践应用中的联系。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关系,要让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2、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教学的内容以课本为主,往往需要讲解大量的概念,并且还要以概念来讲解概念。这些理论不好理解,增大了授课的难度。当深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之害的学生疑难问题越积越多时,他们就会因为“听不懂”而失去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出现“不愿学”和“害怕学”的情绪,有的甚至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同时由于讲课时没有结合实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章节都会出现大量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2.1 类比法

OSI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学生普遍反映很抽象。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类比法,将邮政管理体系和OSI体系结构做一个比较。如果我们要寄信,过程如下:写信人要把写好的信放入信封中,信封上写明收信人的地址和邮政编码,并贴上邮票,投入到邮筒里。邮局工作人员从邮筒里取信,盖上邮戳,并将发往同一地点的信件分拣好,装袋。已经装袋的信件被运送到火车站、飞机场等运输部门,封装为大包等待运输。运送到达目的地的信件被拉到目的地邮局进行拆包。并在目的地邮局盖上信件到达的邮戳,并由邮递员送至收信人。收信人收到信件后,拆开信封,可以读取信件。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

1)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寄信人、收信人、寄信和收信的邮局、运输信件的交通工具等构成了三层结构的邮政管理体系。通过和OSI七层体系进行比较,使学生对层次的概念有个形象的认识。

2)要寄信必须要把信件放入信封内,并且必须要写上收信人地址和贴上邮票,说明信件的封装有明确的格式要求,并且在发信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封装的过程。在收信时则表现为拆封(拆信)的过程。这和OSI七层体系结构中数据的封装/拆封有相似之处。

3)信件在寄信人/收信人层表现形式为一封信;在邮局表现形式为目的地为相同地点的装袋的状态;在运输部门表现为打成大包的状态。所以说,数据(信件)在不同层次,信的表现形态也不相同,而在同一层,表现的形态是一样的。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协议数据单元的概念。

4)在邮政三层体系结构中,寄信人/收信人层为该体系的上层,运输层为该体系的下层,可以看出寄信人/收信人使用的是邮局的服务,邮局使用的是运输部门的服务。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OSI七层模型中上下层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这样,学生对OSI体系结构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能从基本上掌握分层的原理和特点。 转贴于

2.2 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点的原理,更要懂得某些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因此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介绍一下实际运用的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1)讲述MAC地址的时候,介绍了MAC地址的定义为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可以延伸介绍下MAC地址过滤在上网管理时的应用。例如,使用无线路由器时经常会碰到“蹭网”的现象,这时使用MAC地址过滤,仅允许某一个或者某几个MAC地址访问,就可以解决此问题。

2)在讲述传输介质时,除了讲述几种常用的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之外,各种线材的特性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范围不同,比如长距离埋地或者架空的布线一般选用光缆,而室内的布线就应选择价格比较便宜的双绞线。同是也可以将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中的知识也介绍一下。

3)在讲述TCP和UDP两个协议时,需要重点介绍两个协议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对比。根据他们的原理特性的不用,也决定了他们的应用。比如文件传输等需要可靠传输的网络应用,在传输层一般选择TCP,而像实时视频传输,一般则选择UDP。还有些网络应用是需要两个协议都是用的,比如说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的实时画面的传输,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选择UDP。而监控的画面需要保存起来以备后续查看,对画面的质量要求较高,可以选择TCP。

3、结语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要促进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思想、观念向现代化改进。通过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体会到学习的极大乐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更要体现时展的特点,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连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有效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11期

篇5

摘要:很多非计算机专业都将操作系统作为一门专业课,若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对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核心,也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核心专业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软件设计技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其重要性,很多非计算机专业也将它列为核心专业课,但是由于该门课程理论性强,实验操作性强,要求前期设置相关系列课程作为铺垫,而一些专业在没有相关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开设操作系统,造成了学生反映课程抽象,学习困难。在普通高校中,普遍反映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难学也难教,枯燥而繁杂的理论,往往又不能真正应用于操作系统的现实中,纯粹是各种原理和算法的罗列,教与学两方面都觉乏味。根据为非计算机专业讲授《操作系统》课程及相关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除了该课程自身理论性较强等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课程设置欠妥,教授方式单一,内容没有变化。笔者也对此采取了一些措施,使得课程从不同角度和学生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于课程的理解。本文仅就教学实践的体会作一些探讨。

1深研课程、紧扣结构

学习操作系统课程要做到从点到面的延展,既要在宏观上把握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地位,清楚操作系统的整体结构,又要从微观上熟悉并理解各模块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算法。而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之前,对计算机整体结构不熟悉,没有学过计算机组成原理等涉及计算机硬件的课程,认为操作系统课就是教他们如何使用Windows或者Linux。如果直接按照教材进行学习,学生往往被章节的具体内容所限制,跳不出章节的框框,忽视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把握,弄不清章节之间的联系,搞不清各章节在课程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这一情况,辅导教师应在学习之初引导学生掌握课程的体系结构,明了课程的脉络主线。在操作系统的第一堂课上,笔者首先通过操作系统的定义,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及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和数据的集合”。再通过课程的整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引申出操作系统的主要五个功能,概括地介绍每个功能的具体实现,并和相应章节相联系。这样学生在学习之前可以了解各章节之间的关系,把握课程系统结构。在每一章的讲解之前,笔者都会将该章的内容结构告诉学生,讲解中将前面的知识点的应用穿插其中,这样学生对每个章节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也了解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眼中“虚无缥缈”的操作系统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功能模块,神秘感消失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也就相应提高了。

2比较教学、突出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把握不住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对比,这样在授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地突出重点,而其中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较教学。

例如在讲授存储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有关“覆盖与交换”的内容。在讲授该内容之前,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这两种技术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它们的实现方式和使用对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基本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比较他们对于这两种技术的实现方式和区别能够重点掌握。学习结束后,再通过填写表格(如表1所示)的方式加深理解。

再例如存储管理方式中的有关“页式、段式和段页式存储管理”的内容。有些专业的学生对于存储器了解不多,学习相对困难。这里采用的手段是在讲述该内容前,首先强调三种管理方式中的重点,即内外存如何进行划分?通过什么完成地址映射?内外碎片情况如何?这样,学生既可以在庞杂的内容中抓住重点,又通过对比三种方式的具体实现过程,能够进一步理解各种方式的优点。学习结束后,同样通过填写表格(如表2所示)的方法进行重复记忆。

3联系实际、注重实验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之后,还有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验,理论结合实际,了解各个模块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操作系统(或一部分),或者模拟实现一个操作系统的某个模块功能,或者分析一个现有操作系统的源代码等方式,真正认识现代操作系统,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精髓,培养大型系统程序的设计能力和合作开发项目的能力。但是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讲,显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设置实验题目也是非常重要的。题目太难,学生无法完成,起不到预期的效果,题目太容易,无法真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内容的安排要和专业特点相结合,不能所有专业都采用一样的实验内容。在实验安排上,如果是和计算机密切相关的专业,由于其开设课程和计算机专业基本相似,因而实验可采用实际系统分析,模拟部分功能等。而对于一些仅将计算机作为应用工具的专业,由于相关课程开设较少,一般可采用模拟实验,例如对内存动态分配算法的执行过程、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等。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

4灵活教学、培养能力

在操作系统课程中,包含很多的概念、原理及算法,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都感觉枯燥,其他专业学生更是如此。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学习,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课件到多媒体教学,全方位展开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革新。对于一些原理或者算法,可以利用简要文字说明内容的要点,通过图形、动画或者多媒体演示其执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这要求教师要采用各种灵活的方式。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几个方法,还是很有效果的。这些方法包括:

(1) 多种方式的提问

引导式提问。在讲述具体内容之前,由重点内容引申出几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自然会重点关注和思考这些内容,有助于知识的记忆。

巩固式提问。在每次课开始之前,先提几个关于上次课内容的问题,这样既督促学生在课后复习,又可以承上启下地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抽查式提问。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可进行抽查式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他们对于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后面内容的讲解。

(2) 动画演示过程

对于有些内容比较枯燥的知识点,语言表达很平淡,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可利用动画或者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这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在欣赏动画的同时,学习了知识。

(3) 发挥学生主动性

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一味由教师进行讲述,学生会感觉没有变化。可以有目的性地选取一小部分内容,由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其他同学向他提问,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思维被激活,主体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通过上述方法几年来的实施,学生反映效果不错。虽然他们不能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样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精髓,但他们同样掌握了系统结构和各部分功能,这对于今后利用计算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篇6

【关键词】PBL 计算机审计 高职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传统审计方法受到了巨大挑战,计算机审计成为变革传统审计思路和方法的出路所在。审计署于1998年提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并开始筹备金审工程,打开了我国计算机审计发展的序幕。目前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的人才缺口较大,高校承担起系统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重任,开始设置计算机审计课程。但是,计算机审计教学基本上采用简单的案例教学法,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师资力量等方面均有不足。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此类教学法出名的包括荷兰顶级大学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世界著名院校。我国最早是1986年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引进PBL的。90年代以来,引进PBL的院校逐渐增多,如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暨南大学等。这些院校分别在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部分试行了PB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计算机审计课程与医学有着相似性——医学是找出病人的病症所在;计算机审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审计寻找会计信息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企业症结所在,所以如何利用PBL教学法来提高计算机审计的理论以及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是一个崭新的、值得探讨的课题。

基于PBL的计算机审计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研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教师以计算机审计课程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将课程单元重点内容融入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

2.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审计工作领域中可能遭遇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3.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将学生编成工作小组,课程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学生能通过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根据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主动学习。

5.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这样逐步建立计算机审计的学习体系,使得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PBL教学思路的设计:第一,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企业资料等,然后编写教案,结合教案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预习教材,预习计算机审计课程相关章节的操作方法。第二,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预习计算机审计的操作方法,查找相关资料。第三,课下分组进行讨论,充分利用企业实际背景和计算机审计知识,学习小组尝试自行解决相关问题。第四,课上教师通过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小组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本学习情景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引进到全面实施,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逐一解决修正。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探索出符合高职院校的PBL教学模式。在高职实施PBL有着一定的困难,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方面

由于PBL要求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如果按照国外模式须6-7人一组,且每组都有一位带教老师。与传统教学相比,一个班级(通常由30多人组成,根据学校不同,有些院校每班人数可达40-50人)被拆分为几个小组,教师需求数量显然高出几倍。而我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同时也是从事计算机审计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从而保证了教改中需要的师资方面的问题,保证教改的进行。

2.教学条件方面

试行和推广PBL教学模式,为保证教学效果,必须扩大图书馆藏书量,添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及电子工具等。我系有自己专门的实验实训楼,保证了计算机审计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3.教材方面

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都沿用编排体系适用于传统教学体系及方法的教材。若重新编写教材,教师不愿舍弃大量内容或打乱旧的体系。所以说,存在着重新编写教材的问题。而我院会计系教师根据PBL教学法已经编写出适用于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审计教材,并且准备在本学年使用一版后,再做修改,并在明年正式出版。

4.教学思路方面

篇7

关键词:Visual Basic程序设计 非计算机专业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文章编号:1672-5913(2011)18-0053-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以及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内容。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以下简称VB)作为一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特点,被公认为是编程效率最高的一种编程工具[1],因此很多院校都选择VB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础课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本文首先指出了非计算机专业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必要性,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1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程序设计必要性

1.1 社会信息化的要求

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创造教育的需要,更是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需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是培养满足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各个科学领域的发展。作为一名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的同时,也应该初步的学习一些计算机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从能够更好的为本专业服务。

1.2 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软件的运行机制,从而提高软件的操作能力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以下简称VB)作为一

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应用广泛的特点,被公认为是编程效率最高的一种编程工具[1]。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不仅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而且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能够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大学生学习VB,不仅仅是通过二级考试,更重要的培养学生具有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程序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VB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Visual Basic语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这门课程的教授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 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有畏难心理。

大多高校的VB课程开设是在大一的下学期,尽管在开设VB程序设计课程之前,学校已经给学生开设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但很多学生仍然对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一无所知,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过程中理解力、掌握程度相对较差,这直接影响着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生对VB程序设计课程认识不够,学习动机不明确,认为学习程序设计对他们来说没有用,今后到工作岗位上不可能去编写程序,大部分学生只是把VB程序设计课程当作一门不得不学的课程,只是单纯的应付考试。也由于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当,使得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感到这门课程枯燥、难学。

3) 学生接受知识过于被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课程教学实际要求,目前计算机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投影仪将教师操作过程及相关知识投射到大屏幕上,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

3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只是简单的应付一下期末考试,或者为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就完全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的初衷。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探索,结合大学生自身心理特征和这门课的特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学生学习VB的兴趣。

3.1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新知识点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说,即新鲜好奇,又充满畏惧,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我们直接引入新的概念或者知识点,学生往往觉得很突然,难以接受,所以,教师能否做到知识的良好导入及适时启发至关重要。

比如在讲解“数组”这一概念时,我们先让学生思考下面一个例题。

例:求三个学生计算机成绩的总和。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顺序结构的程序,只需要4个变量,分别代表三个学生的成绩、成绩总和。

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的理解这段程序。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提出下面一个问题:求整个班(50个人)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总和。最初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学生自然想到了用50个变量来表示50个学生的成绩,这时候,教师就反问学生,如果求整个学校,几万个学生成绩的总和,需要多少变量?在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教师进行提示,帮助学生回忆中学数学里学到的数列,在分析数列的特性的同时,引入新的知识点“数组”。

实践证明,这种知识导入和课堂启发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新内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任务分解,简化问题

问题规约是人们求解问题常用的策略,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变换为若干需要同时处理的较为简单的子问题后再分别加以求解。这其实是人工智能研究中问题求解的基本方法之一[2]。这种方法用在VB教学上,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重循环的时候,有下面一个例题要讲解给学生。

学生在面对这个题目时候,往往会束手无策,如果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讲解10!问题解法:

这个程序只需要一重循环,学生较易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把“for i=1 to 10”换成“for i=1 to J”这就变成了求J的阶乘。接着告诉学生,既然这个J也是在变化。那么就需要另外一个循环来表示J的变化。在上面程序的外面再加一个循环就可以。变成如下的形式:

通过上面的处理,将复杂问题分步处理,再加以综合来获得解答,教学深入浅出,学生们就不会再惧怕复杂问题,逐步建立学生学习VB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3.3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他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这就是成语“举一反三”的由来。在教学中,如果能运用好“举一反三”,启发学生找出两个知识点的联系,就能够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外一个知识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实现知识间的“举一反三”。

比如在VB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解在屏幕上输出一个星号表示的矩形,然后要求学生思考从矩形变换成菱形。

输出正方形需要两个循环,外层循环来控制输出行数,内层循环来控制每行输出的星号个数。

通过矩形和菱形的比较来看,所输出星号的行数一样,每行输出的星号个数也是一样,不一样的只是每行星号所在的位置不一样,控制输出位置可以用tab(n)函数也可以直接输出空格字符串。

“举一反三”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形式上是通过比较异同,抓住典型,突破单元等手段来达到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思维能力的。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授予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有助于他们将来在更高阶段和更深层次上的学习,实现“授之以渔”的境界。

3.4 程序改错,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新思维的可贵之处是随时能发现问题。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可通过“程序改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程序设计要求学生思维严谨,一个字符、一个标点错了程序就不能运行或运行结果差之千里。因此,我在教学每一个基本语句时均安排“程序改错”题让学生练习。这些错误码的程序或是因语法错误,或是表达式错误,或是变量类型定义错误。比如下面一个例题:打印一个5×5矩阵,按照常规思维,学生很容易写出如下的程序代码:

程序运行后,学生会发现所有的数组元素会在屏幕的第一列输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的分行,学生对程序进行改错,一方面巩固了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5 阅读程序,培养推理能力

创新思维要求对新事物的诞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预知能力。发明家在发明新的东西时心中已经有该物的蓝图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可否培养学生对事物的预知的思维能力呢?

程序设计教学必须培养学生阅读程序的能力,其主要表现是“程序推理”教学。基本方法是给学生一段源程序,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及算法推理程序运行的结果比如我们给出如下一段程序,让学生进行程序推理,得出程序的运行结果。

学生刚面对源程序,猜想结果的类型可能会是数值、表达式或图形,然后按程序执行的顺序及算法再科学推理程序运行的结果,通过阅读程序,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3.6 由简入繁,培养学生自信心

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学习一定活动的爱好,导致能力的锻炼和相应的发展,发展了的能力在活动成功上有积极的作用,而成功又反转来“强化”爱好和兴趣[3]。学生一开始接触计算机编程语言的时候,往往觉得内容枯燥,不容易接受,容易让学生感到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正如婴儿学习走路,开始时大人应悉心照料,等婴儿初步掌握了走路的技巧,再逐渐地把扶助的设备去掉,假如一开始就让他跑,肯定事与愿违。

由繁入简,在学习VB的开始阶段,对于一个程序,不要奢望学生能一下就设计一个完美的程序出来。可以从最简单的设计入手,然后使程序逐步完善,最后将其完善。

3.7 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为求异思维。它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求不同的(包括特异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

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向不同方面进行思考[4]。发散思维要求善于联想、思路宽阔;要求善于分解组合、引申推导、灵活变通。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句或不同的算法来编程解决同一个问题,往往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们再讲到For循环时,要求学生用For循环来解决前面所学到的While循环中的例题。在教学中能求新、求变,实行开放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探求新的方法和知识,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探索多种解法,培养发散性思维。

4 结语

VB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编程语言,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合理的设置教学方式,把知识味性融合在一起,就能够帮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得VB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何源. 任务导向教学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中的应用[J]. 北京: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3):259-270.

[2] 俞庆英,刘莉,陈传明. 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创新[J]. 计算机教育,2010(20):122-125.

[3] 戴小力.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教育中的心理性原则[EB/OL]. [2011-02-09]. .cn/jyjxyj/view_ content.asp?id=11&seq=8&c_seq=57.

[4] 欧德义. 一题多解与发散思维的培养[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6):122-125.

The Method of Improving Non-computer Major’s Interest in Visual Basic

CHENG Chuanpe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Zhong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问题;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158-01

20世纪后期以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但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现在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计算机课教师教法不当

广大计算机教师普遍地将这门课程当作一门普通的课程进行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这门课程的研究较少,用以借鉴的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较贫乏,因此都很难很好地教授好这门课程。我们认为这还是受了一般课程教学思想的影响。

2.计算机课难教

计算机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上机练习之后,学生才能掌握,因此教育部规定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不得少于信息技术总课时的70%。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如何实施个别化教学、如何检查作业和练习、如何考试等等,是困扰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最头疼的难题。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进度、理解水平均不同,在上机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问题, 教师不得不花很大力气逐个解决。

3.个性化学习需要难满足

现在的中专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对于经常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计算机课非常简单,而对于从来没有摸过或很少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掌握计算机课并不容易,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要求计算机课教学应该赋予他们一定的主动选择权利,允许学生自主学习。而对于目前的计算机教学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4.那么,如何解决计算机课教学问题呢?我认为应从这三个方面开始

4.1 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中专学校计算机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也不是各种软件产品的使用说明,而是让计算机操作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的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千变万化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很重视信息产业,而且计算机知识具有时效性,因此,每节课前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新的软件、新的硬件,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新动态,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新的信息、新的理念,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领略到新技术与时俱进的发展信息,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信息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让学生紧跟时代的步伐,共同进步。

4.2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教育是一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学习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这样学生才乐于学习,勤于动手,勇于实践。"任务驱动"是计算机学科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围绕任务展开教学,任务有长期和短期任务,通过驱动学习,使基础好的学生有事可做,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他们在体验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而对学困生,可利用已有知识找到自己的方法来完成任务。

篇9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课堂 有效教学

布鲁姆的“有效教学理论”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情动态掌握不准确、教学目标确定不合理、教学内容加工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且死板、学习方法单一且机械、课堂练习机械且死板、考核只注重成绩、缺乏教学反思等现象。这些现象使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针对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这种状况,我们积极进行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

1 做好教学准备情况

1.1 准确掌握学情动态

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或多或少地学习了一些,对基本理论知识甚至上机操作的内容已经感到不新鲜,他们只对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等各种娱乐操作感兴趣,在脑子里已经形成了计算机是一个可以玩耍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工具。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果我们不准确掌握学生的这种学情,中职计算机课堂有效教学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改变“计算机就是娱乐工具”错误观点,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习计算机就是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一种终生学习的工具,为其它学科和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在准确掌握学生学情动态的前提下,要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以课改精神为指导,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努力探索中获取知识、获取技能。

笔者认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原则是以培养上机操作能力为主。他们所设置的计算机课程一定要与本专业相联系,如学习资源管理器操作、office组合办公软件和基本的Internet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既要保证实用,又要保证够用。而其它理论知识如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磁盘操作系统等内容都可以简单的了解。总之,开设的课程以实用为主,少而精,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服务。

1.3 合理加工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材,有些内容实用性不强,严重脱离学生实际,要求偏高。如果不进行针对性删减,学生接受困难,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把握教材意图。

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学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避免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走过场这样的情况出现。

2 活化教学方法运用

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教学流程推进,要灵活选择。

2.1 巧用各种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比如在讲使用“添加或删除程序”时,经常遇到软件卸载后,软件的信息仍留在“添加或删除程序”对话框中的情况。再次点击“更改”或“删除”按钮时,则会弹出一个“该程序已经被删除”的错误提示,成为名存实亡的多余信息。那么,如何才能将该信息从窗口中彻底删除呢?可以引进知识的深度讲解法。讲解中指出,这些知识和技巧是在初中没有学过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添加或删除程序”,还会懂得中职开设计算机的重要性。

而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只有教师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2 活用各种学法

“老师只是引路人,读书全靠自用心”。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指导,揭示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Excel中如何使用函数时,首先讲明Excel中所提的函数其实是一些预定义的公式,它们使用这些称为参数的特定数值按特定的顺序或结构进行计算。用户可以直接用它们对某个区域内的数值进行一系列的运用,如分析和处理日期值和时间值、计算平均值、排序显示和运算文本数据等。引导学生由点到面,使学生认识到学习Excel函数的重要性,从而掌握学习计算机的一般方法。

虽然执教前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对学情、学法作详细考虑,但很难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学生的学法会在其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我们要积极地接纳与吸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科学合理选用教法,激活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 调整课堂练习量度

篇10

1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方式不同于理工科院校的学生[2]。因此,对计算机课程学习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①由于医学高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于普招生或者职高、中专、技校的毕业生,加之各地区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新生所具有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来自于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甚至对电脑一片空白)。②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课程通常安排在第一学期,无论是从教学时间的落实,还是从教学内容的扩展,都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学习时间十分有限,不太可能系统地学习计算机课程。③高职教育要培养能够服务于行业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在我国医学高职院校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医学专业严重脱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校中医学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进行的,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少有教师针对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实际运用做内容上的补充,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容易使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迷茫,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对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理解不够,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护理手段的提高要求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2.1现代化的护理管理手段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已经应用计算机来开展与护理有关的行政和事务上的管理,并有效地通过计算机对医院护理工作进行组织、指挥、监督、调节,充分发挥了人力、物力,提高了护理科学管理水平。在实际护理工作的实施中,通过计算机完成护理计划的制订、书写,使护理计划更规范,既能真实反映病人的病情,又可使护理表格书写更加规范化,使修改、启用更方便,减少了书写时间,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对病人采取更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

2.2医疗仪器高科技含量的增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渗透,护理人员使用的许多现代化仪器均由计算机自动监控,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糖自动测定仪等监护仪器;又如通过“ICU微机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可实施及时、有效的分析与检索,提供各种监护数据,使危重病人得到严密的监护与及时的救治,为医疗、科研提供了现代化的服务。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护理方面的多个领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已迫在眉睫。特别是医学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应充分重视基本技能操作,一方面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医疗医学专用的应用软件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素质,使学生获得可持久发展的潜力。

3护理专业实施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手段

社会的需求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源泉。这就要求护理专业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有超前性和针对性,要能及时针对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认真总结和分析深层次的原因,不断地调整、改革现有的教学课程。

3.1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应在充分调研医院、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明确学院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具体目标,为社会培养具备计算机应用型、复合型卫生护理人才。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本能力,而且还要求具备掌握如何运用计算机开展实际护理工作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综合即是对护理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针对于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课时有限这个问题,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有所侧重。在理论教学中应侧重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的传授,以分析、比较、实战演练为先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课的兴趣。而实验教学则以操作促进概念理解,以归纳、总结实现举一反三。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加之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相对较差,对计算机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不甚了解,如果不注意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学生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更不可能在护理工作中发挥计算机应用的优势。结合实际护理工作的特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讲解护理管理、整体护理、ICU护理等计算机管理在医院护理工作的应用,合理设计案例,重视案例中所呈现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学生通过上机时手、眼、脑、心并用,养成自我动手的习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可以给学生创造和发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2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3]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可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特别是在电子医疗器械、医院信息系统、临床医疗系统等医院数字化管理系统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自学能力差,基础知识环节薄弱等特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对象,教师为辅导教学对象,精心设计与实际应用相关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思考、总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借助于问题和案例采用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耳、手、脑,多听、多练、勤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应注意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常总结、交流、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认识水平,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而在教给学生共性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对不同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3增强教师护理专业知识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已逐渐成为现代医学技术中密不可分的工具,作为医学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如果不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就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计算机教师针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所讲授的内容、设计的实践案例不仅要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尽量贴近实际,围绕着护理技术的发展来进行。因此,计算机教师不仅要提高计算机专业知识,还应该自觉地学习一些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计算机教师要定期走访医院,了解医院所采取的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和护理手段,熟练掌握医院信息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提高自身护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在计算机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出更加贴近于现实的教学案例和问题,给学生做更为切题、直观的讲解与辅导,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