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创新思维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创新思维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创新思维的特征

篇1

【摘要】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医学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医学化学; 实验; 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05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近年来,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1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科,化学理论正是依赖于化学实验而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首批25个国家级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化学就有8个,这些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全国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示范经验,带动了高等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医学化学是医科院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医科学生合理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知识,医学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传统的医学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太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实验基本上是理论课程的附设,学时少,经费缺,条件差,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发展。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验证性实验较多,综合性实验少,设计性实验基本没有,难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教材内容编写单调,实验操作步骤叙述十分详细,学生可以不动脑筋,照方抓药,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实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注入式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实验时学生按照教材上写的、教师说的做,循规蹈矩,缺乏兴趣和活力,缺少思考和探索,难以突出个性和发挥特长。因此,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医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特点,探索医科大学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医学化学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2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理念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理念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学观上,教师要把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由单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传授基本操作技能,转变为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观。在培养观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分清学生的化学实验水平和创新能力上差异,注重个性,因材施教。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加强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实验教学理念。

3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体系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多层次即: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根据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由综合到设计依次递进,循序渐进,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开放式即:必修实验课 + 选修实验课 + 开放实验室,改革现在单一的必修课实验教学模式。在现有医学化学必修实验课课时较少的情况下,通过选修实验课和开放实验室作为实验课的延伸和补充,以发掘学生化学实验潜能,突出个性和特征,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内容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按照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模块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基础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能力和基本化学实验素养,如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基本实验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等,在实验内容上对经典的和重要的基础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精选。综合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仪器应用的综合能力,在实验内容上优选、组合、改进化学专业本科的综合实验,注重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突出医学化学实验的特点。设计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验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通常是化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或涵盖两三个化学二级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设计,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成果的提炼和移植。

同时编写与实验教学内容相符的新型医学化学实验教材,教材内容要体现经典与前沿的结合,基本操作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化学与医学的结合,特别是基本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

5 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医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采用问题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激发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实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在具体方法上采取递进式的指导,即基础性实验阶段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清实验方法、操作程序、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和示范操作等;综合性实验阶段主要提示操作要点和实验成败的关键;设计性实验阶段重点在指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引导他们如何把握实验的全过程。同时要改进教学手段,建设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对规范操作、仪器结构及其正确使用等有较明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 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14.

2 王义遒.以创新为灵魂构建教育教学新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08,9:16~18.

篇2

关键词:中医院校;大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3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人才的竞争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流趋势。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围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作为培养中医人才基地和摇篮的中医院校,具有培养中医创新人才、传承中医文化和服务社会等多种特征,在中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如何在中医院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综合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提倡素质教育走进中医院校传统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在各高校不断推行及实践,高等中医院校因其本身文化特征,依然沿袭中国传统教学观念和方式,重视书本知识而忽略实践能力,重视期末考试成绩而忽略知识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据调,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对较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只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掌握,不善于课后的思考,参与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较低[2]。大多数学生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获取更高文凭和相关证书上,“灌输式”学习模式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忙于应付各种考试。中医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是造成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动力、激情缺乏,创新思维束缚,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创新活动也缺乏广度和深度。素质教育是一种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注重开发大学生的身心潜能,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3]。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趋势相契合。大学生始终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主体,这一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彰显自我、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舞台,将创新元素融入到传统教育模式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独特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并把这种创新意识强化。因此,在素质教育模式下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高等中医教育要积极顺应时代需要,结合实际开展素质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大学生提供科研平台

创新离不开科学研究,科研能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向之一,以创新性实验项目模式开展的大学生自主科学研究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4]。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创新平台,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科研探索,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与传统中医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对中医学科研究的兴趣,从而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项目对大学生而言是大型实践性过程,通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外创新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层次的创新活动,因此,借助这一项目提供的科研平台进行科学研究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但国家对创新项目的投入上存在支助数量和资金不足,政府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扶持力度的弱小,再加上国家资金链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创新所需要的基础设备欠缺,创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得到延续性完成,这些限制条件就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对参与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因此,学校需拓展大学生创新科研平台,校外加强与产业的联合,充分发挥课外科研基地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科研的机会和场所。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走到广阔的社会环境,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辅助作用,让大学生体验到从事科学创新工作带来的乐趣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校内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发,并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这一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根据学生的兴趣自主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通过科研创新团队的形成,全力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参考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大学生在相应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查阅中英文文献、阅读文献、撰写综述等等,通过基本的文献掌握,了解国内外的科研动向,并提出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创新点。教师利用科研实验机会为学生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能,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在这一系列的培训中,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平台和科研资源,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

建立一支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才保障[5]。目前中医院校的教学模式普遍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普遍以灌输性教学方式,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注重培养大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与遵从意识,忽视培养大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难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中医院校中医的课程体系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中医现代化是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满足时展的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和升华,成为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6]。因此,可将中医现代化这一理念运用于中医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中,不仅要讲授传统的书本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学科研究领域进展及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专业授课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见解与创新思维。课堂教学中可尝试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课堂学习的核心,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一个合适的案例,通过采用文字或动画方式对病例进行展示,鼓励大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在分析和研究病例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更有利于大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临床思维能力。“问题式教学法”鼓励大学生提问,促进大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倡导大学生多思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激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发掘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结语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国粹之一,因受现代医学冲击和自身创新不足的限制,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高等中医院校,肩负着培养中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和科研平台、教学模式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素质教育观念、创建创新科研平台、改革教学模式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将传统中医和中医药创新这一理念相结合,勇于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这对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小琼.论高等院校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6):33-34.

[2]蒋西艳.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12,(16):31-32.

[3]汤佳乐,程放,黄春辉,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87-88.

[4]吕朴,崔冉亮,戎凯,等.医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课题实践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471-486.

[5]王惠群,杨大刚.高校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中的导向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38-139.

篇3

传统的诊断学实验室教学方法单调、枯燥,和临床过程相差甚远,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会书写检验报告,不会对患者病症进行正确地诊断和分析,既延误了诊断治疗,也增加了病人的负担,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本文主要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和模拟临床诊断过程两个方面思考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1.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医学信息更新换代迅速,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在诊断学实验室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优势,将临床上的真实病例、患者的患病特征用文字、图像、动画、操作录像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室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规范检查手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提高实验室教学的效果。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现代化的诊断仪器设备及诊断科的一些工作流程展示给同学们,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诊断学实验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临床诊断的初步了解,吸引学生学习诊断学实验的兴趣,间接地促进学生对诊断学的求知和探索[1]。

1.2模拟临床诊断过程

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模拟临床诊断过程,让学生自己扮演医生和病人角色,参与到病例诊断中,按照询问病史、查看相关辅助检查临床资料等程序,让学生学会在真实工作中如何采集病史、收集临床资料,引导他们学习根据临床资料为病人做出临床诊断的方法,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讨诊断学理论。

2教学内容的创新

以往的诊断学实验室教学总是选取固定的几个检验项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学内容局限且简单,学生很快操作完,课堂时间剩余,易导致课堂纪律涣散,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临床脱钩。诊断学实验室教学要以临床的实际需要为准则,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把与临床联系密切、实用性强的内容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结合临床病例,讲清讲透,并且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讨论病例、分析检验报告单,让学生有如到了临床的感觉,将学生从被动接受慢慢拉向主动思考,临床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得到训练。

3教学思维的创新

一流的老师教思想,二流的老师教方法,三流的老师教知识。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成为开拓未来世界的主力军。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于教师教学思维的创新。教师应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2]。

3.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诊断学实验室教学中,教师要在熟练掌握书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讲授的基本内容进行创造性的重新构建,要以问题为中心和切入点,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授课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思考问题。

3.2创设学生讨论环境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临床病例,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病例的难度要符合教学进度,如果太简单,则不能达到训练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目的;若太复杂,学生讨论时间过多,而且会觉得无从下手,也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讨论诊断过程后设计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写出规范的诊断报告。各组将设计的治疗方案和书写的诊断报告做成PPT,派代表进行阐述,主要是学生互相提问,相互讨论,教师给予相应指导,对所设计的治疗方案进一步完善,直到方案切实可行。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写报告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3.3开放诊断学实验室诊断学实验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在课堂上学生较多,设备有限,得不到充分的临床技能训练,掌握的技能手法不熟练,当学生进入到到医院实习或者临床实践时,容易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安,甚至引起医患矛盾,严重的导致医疗事故。开放诊断学实验室可以促进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充足的时间内得到更好的锻炼,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培养具有扎实临床基本功的高素质医学人才[3]。

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思维三角形;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科技创新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动力,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科技的发展,然而科技创新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一定的方式方法,它必受制于创新思维的运作机制。正如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在科学研究与发展中,探讨科技创新思维的本质、规律和方法,想必对于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是有裨益的。

一、思维三角形的提出

在研究科技发展规律或者制订科技创新谋略的时候,往往出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物或组元,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果用图形将三个相互关联的组元联系起来,就形成了思维三角形。于是就出现了如下的问题:能否通过思维三角形来表述科技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从中引申出智慧和谋略,能否通过思维三角形的图象来表达某些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创新的思维方法。

二、思维三角形的内涵

将科技领域系统的某一事物作为一个组元,则可按所研究系统的组元数,划分为三元系、四元系以及多于四组元的多元系。通过对相关组元用点、线、面、体、群等方式进行思维三角形的图形表征,来揭示三角形各组元间的相互关系,诸如相关性、过程性、联动性、多样性和整体性等,并引入相关的哲学思维,对系统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科技创新的目的。

三、思维三角形的图形特征

所谓思维三角形,并非仅仅是指三角图形,而是组元间通过用点、线、面、体、群等方式作图进行的思维图形表征,以体现各组元间的相互联系,图1即为常见的图形表征。其中,“点”是定位于三角形顶点的各个组元,分别用A、B、C标记;“线”是顶点三组元间的连线,即A-B、B-C、C-A,可体现出组元间存在的某种联系;“面” 即三顶点连线所构成的平面三角形ABC,当组元数为四时,可将第四个组元标记在三角形的中心,构成四组元的平面三角形,“面”体现出了各组元间的整体性;“体”即立体三角形,是由四个或四个以上的组元构成的多面体三角形,诸如由四组元构成的四面体三角形,由五组元构成的六面体三角形,以及由六组元构成的八面体三角形等,立体三角形突出了多组元间的相互关联;“群”即多组元构成的群体,它既反映三角形群,又有立体空间的相关性,是复杂组元系统的图形表征方式。

四、思维三角形的思维表达特征

(一)思维三角形组元间的相互关系思维表达

在绘制出思维三角图形的基础上,引入组元间的相关性、过程性、互动性及整体性等示意图象,可以揭示各组元间的内在联系,如图2所示。其中相关性体现了组元间的关联,它可以是组元间的单向相关,也可以是双向相关;过程性以箭头的走向作指示,体现了创新过程中各组元的发展趋势或者发展时序;互动性是两组元或多组元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通常以双向互动进行表示;一体化、核心组元、共性组元、共同目标均体现了组元间的整体性。其中一体化是多组元的相互融合,创新出具备各组元优势的新组元;核心组元是各组元共同具有的核心部分;共性组元揭示了各组元的共同性质结构;共同目标体现了各组元一致的创新方向。

(二)思维三角形组元间的相互关系功能表达

通过构造思维三角形,并引入相关的哲学思维,诸如联想、移植、复合、发散、收敛、辐射等[1,2],对系统进行深入分析,以体现组元间的相互功能表达,并发掘科技领域的创新点。

①类比联想创新。即根据有关联的组元间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相同或相似的可能性,它是一种把某领域里的某个现象与其它领域里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思考的方法。例如在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三大材料中,根据金属的导电性进行类比联想,从而获得导电陶瓷和导电聚合物。

②移植创新。即运用某组元的概念、理论、方法或技术,来研究另一组元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简单、有效,即所谓的“拿来主义”,但必须先消化,再合理移植。核磁共振技术的移植创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46年有人观测到了一种现象,后来这种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成像。这一新物理现象和原理的移植引发了重大的科技创新。将该技术运用于化学,得到了可以对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的核磁共振仪;将该技术运用于医学,得到了可以探测和诊断人体病灶的医用仪器。

③组元复合创新。即有意识的将两个或多个组元加以复合、应用,获得新的创新点。复合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对A组元和B组元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各自的优势,寻找各自的独特之处,摒弃无用之处,根据实用性和新颖性,从A、B上发现的优势或独特之处出发,复合以产生较A、B组元都要更强、更实用或更新颖的新组元C。例如三大材料的复合创新:陶瓷与金属结合得到的金属陶瓷,兼有两者的优点,它密度小、硬度高、耐磨、导热性好,不会因为骤冷或骤热而脆裂;而金属与高分子结合得到了兼具两者部分优点,发展前景广阔的金属塑料。

科技创新思维三角形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其图形表征并非仅仅局限于三角形,还可以通过点、线、面、体、群多种图形来关联各个组元,并赋予组元点更多的思维功能。

④发散、收敛创新思维。通过将组元点放大为圆圈,根据组元的属性或内涵,运用发散、收敛思维,寻求创新,如图4所示。所谓发散,即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针对一个有待解决的科技问题,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通过知识、观念、技术的重新组合,寻求创新。所谓收敛,即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从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将思维指向中心点,已达到创新的目的。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密不可分,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发散与收敛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发散思维是收敛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而收敛思维则是发散思维的目的和效果[4]。经过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的螺旋上升过程,使创新的层次得以提升。

⑤辐射移植检索创新思维。将某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作为核心组元,对该组元的特征,优缺点,关键科学或工程问题,发现或发明及其成果转化的时间情况加以标注,应用辐射移植思维,在每一组元圆圈上向外辐射作图,标注该组元已经衍生出来的那些新的分支,并按发现或发明的时间顺序,沿顺时针方向一一标出,再循不同分支途径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带来多项创新,如图5所示。例如对多孔泡沫材料进行分析可知,纳米多孔材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是新兴多孔材料的生长点,通过辐射移植检索创新法分析三大材料中多孔材料的发展情况,能够帮助研究者找到未被发现的创新点。见图6。

⑥交叉突破创新思维。所谓“交叉”研究和突破是指通过有意识的在两个或多个组元交接处的领域内,利用这些组元各自的原理和技术,使其结合进来,获得新的创新点。如图7所示,将A、B、C三组元放大为圆圈,相互交叉,其中A+B=D1,B+C=D2,C+A=D3,A+B+C=D,则D1、D2、D3、D即为交叉地带,这些地带一贯是创新的生长点[5]。例如将自然科学中的机械、电子、仪器等三门学科进行交叉突破,就得到了机电仪一体化这个新兴的学科。

五、结语

创新是科技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虽然创新常常是思维的闪电,但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创新思维来实现。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对创新思维的研究和掌握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科学性和先导性的意义。本文中科技创新思维三角形的提出,重在将看似相互独立的科技组元进行有机的结合,利用一定的哲学思维功能表达去阐释组元间的内在关联,并以此作指导,完成对创新思维的启迪。

(作者单位:1.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研究中心,重庆 402160;2.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 402160;3.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 610064)

致谢:

感谢重庆市高校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创新团队(编号201042)及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202028)的资助。

参考文献:

[1]段倩倩,侯光明.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158-160.

[2]涂铭旌,唐英,孟江平.创造发明的思路与方法[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27(2):1-4.

[3]涂铭旌,徐迪,唐英,张进. “少人区”、“无人区”科技谋略[J]. 重庆高教研究,2013,1(3):32-35.

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二、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三、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2、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开展创新教育与营造学术风气氛围密切相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或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聚集,学科、医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氛围自然浓厚,医院学术活动活跃,医院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篇6

关键词: 五步教学法 大学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近年来在高校教学中,学生的理论学习,尤其是基础课的学习严重脱离生产实际,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感觉所学不能为己所用,认为物理学枯燥、深奥、难懂、难学。为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时期教育目标不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背后本质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尝试创新增强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创新能力,笔者提出了五步教学法。

1.教学方法创新

五步教学法主要包括启发、探寻、反思、设计、实践五个环节。

1.1启发

即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激发探究欲望。一改传统教学由理论到理论的枯燥的直接讲授,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通过展现鲜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对现象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热情,使学生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机制调节到最佳状态,为创造性思维做好心理准备。

1.2探究

即归纳现象,得出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飞跃。在启发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教师应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引发学生对共同特征背后本质规律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物理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如:简化模型、等效思想等),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疑问,产生新设想和对已有认识结构的冲撞。引导学生及时记录这些思想火花,这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或产生)。

1.3反思

即巩固规律,反思物理意义,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初步跨越。在第二步中得出用数学公式或文字所表达的物理规律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其物理意义,透过理论公式和文字符号看蕴含的实际意义,对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再看其相应的物理意义和实际意义,以解例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挖掘规律的其他一切可能价值。在此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试图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提示学生及时记录创新设想。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会产生大量的新设想或新问题,这是创新活动的开始。

1.4设计

即查阅资料,明确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大胆尝试。在“反思”过后,学生头脑中将会产生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甚至希望亲自做实验进行验证。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学会查资料,学会正确表征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理论构想,初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1.5实践

即进行实验或理论推演,创造成果,最终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五步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能克服以教师或教学内容为中心、学生习惯于以教师为权威、全盘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缺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行为提供可能。另外,笔者精心构建的整个教学新体系,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总目标进行的。为了达到最后的教学目标,笔者十分注意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多媒体和板书取长补短,进行适当整合。笔者认为,多媒体在演示动画、展示情景、创设情境、画图及布置思考题等方面更有优势,而板书在理论推演、控制节奏、及时答疑等方面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学组织实施

2011年暑假,根据创新教学策略和研究方案,以及刚体的定轴转动、流体力学、液体表面现象、稳恒磁场和波动、几何光学等内容,实施创新教学,在多媒体演示中插入更多形象生动的图片。整节课对多媒体播放顺序做了调整,更适应“五步教学法”的节奏。

2.1设计小课题

根据每章内容,初步拟定研究小课题,供学生参考,在实际研究中,学生可自行选题。下面列举部分小课题:(1)人体骨骼的结构和力学特性;(2)肌肉牵引骨骼的力学原理;(3)人体的运动机制;(4)人体血液循环的力学原理;(5)对血压的影响在医学上的应用;(6)血液中各种细胞迁移现象分析;(7)B型超声波的原理;(8)超声波的生物效应;(9)孕妇做B超对胎儿有害吗;(10)医学上常见气体栓塞现象及其防护。

2.2教学案例

2.2.1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

2.2.1.1“五步教学法”和创新思维训练相结合。过去应试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强调归纳总结、数学推导,大量时间用于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教学过程基本是单向的,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由此萌发出怕学物理的心理。在创新教学新体系中,笔者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切入口,以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为重点,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物理图像,注重物理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生活实践、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实施教学。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遵循创新思维活动心理过程,以创新教学新体系为支架,遵循“五步教学法”原则,大胆开展创造性课堂教学,大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如对流体力学的教学,笔者采用“五步教学”,首先呈现本章的知识构架,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粗略的框架,然后播放与流体有关的图像和动画,主要有台风、山涧小溪、水上冲浪、自来水管、输液管、人体血液系统等,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现象,通过对现象产生原因的追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状态处于“最佳发展状态”,对现象本质无限好奇之时,提示学生运用物理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根据实际流体的特征、性质和要解决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简化,建立理想流体和稳定流动物理模型,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数学方法进行描述,让学生兴奋地体验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的妙用,同时也完成了“五步教学法”中的“启发”环节。这时,在学生会产生掌握方法的满足感,迫切了解现象本质的热情有所下降,激烈的脑细胞活动也得到片刻休息时,笔者不失时机地提示学生:“一切物理现象都遵循物理学的三大基本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思考:“理想流体做稳定流动会遵循怎样的规律呢?”由此顺利转入“探寻”环节。此时学生思维活动状态再次被激活,师生共同探寻规律,由质量守恒定律,进行逻辑和数学推演,得到连续性方程,认识到: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其实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特例。再由机械能守恒定律,结合连续性方程,进行逻辑和数学推演,得到伯努利方程,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将物理普遍规律,运用于具体现象中,就会产生新的定律和定理,从而产生理智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激发创造热情,至此也完成“探究”环节。在得出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之后,学生会以为掌握了规律,就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能不会再思考定律的深刻意义和价值,学生的心理活动暂时处于冷却状态。笔者抓紧时机,要求学生运用规律,解释刚才所呈现的物理现象。学生的思维活动再次激活,转入对定律的“反思”环节。本单元的“反思”环节,主要解决定律中每一项的物理意义,定律本身的物理意义,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表现形式,讨论定律的各种用途等。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会对定律有更深刻的领会,能较好地接受发散思维训练,体会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而且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学生会萌生许多问题或设想。笔者会提醒他们及时记录问题,并鼓励大家课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至此,完成了“反思”环节,并启动了“设计”环节。整个课堂教学由张有弛,环环相扣,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

2.2.1.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只能完成“五步教学法”中的前三步,对在“反思”中产生的问题,需要在课后进行“设计”和“实践”。而“设计”和“实践”是进行创造活动、形成创造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改变问题尽量解决于课堂的传授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重点是启发思考现象、引导探寻规律、激发反思问题,侧重讲思路、讲方法、引问题、重讨论,而将许多通过思考可以自己掌握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做。课外作业形式多样,除了常规作业以外,笔者布置一些思考题、讨论题、设计题及小课题等。对学生,要求每一章学过以后,完成一定的常规作业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学期结束,每人写一份小论文,并实施新的学生考核方式。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提出在“反思”环节中产生的问题,完成对问题的表征,并“设计”解决方案。布置小论文,目的是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酝酿期,体验“顿悟”和“灵感”的作用,同时完成论文的过程,也贯穿着思维的“实践”过程。小论文自由选题,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觉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篇7

“创新理论”一词源于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解说。自20世纪初该理论提出以来,创新理论所表述的内容丰富而具体,涵盖技术、知识以及制度等诸多方面。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人才培养无一不是作为推动国家高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我国的高等教育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的学生不能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而要造就一批具有杰出思想、具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实用性人才,就必然要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的钟秉林校长曾经把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创新型人才强调的是首创精神和超越能力。面对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险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敢于对已有知识、结论提出质疑、挑战,进行批判性思维;善于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创造性成果。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赣西地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路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和江西省高职示范性专业,根据职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适应性和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从2010年起,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与完善。按照“厚基础、知识面宽、更新内容、整体优化、加强能力、提高素质、减少课时”的思路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探讨。具体的做法是: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举措。强调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我院创立的“递进式144”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顶岗实践,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递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为中心,按“岗位素质”“岗位专业”“岗位技能”“岗位拓展”四个模块开展教学,按照“岗位认知仿岗实训岗位实践定岗实习”递次推进能力提升的四条培养途径,培养既适应专业岗位,又有广阔领域发展前途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独到之处就在于为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广阔的空间。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为参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强和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创新课程标准为基准。

淡化专业,推行能力和素质教育。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往执行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多地倾向于专业化标准,与培养技术技能型的医学检验创新型人才目的相距深远。为此,在做出市场调研、行业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和设置进行整合,以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培养作为两条主线,维持教学总量基本不变,仅在所开课程门类进行调整。突出实践教学和人文教育环节,根据专业特点增加部分选修课程,将基础性、验证性的实践教学内容缩减整合,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时的比例。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编排上,突出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结合,使能够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融入社科类课程。调整后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体现了地方性与应用型、综合性与复合型、适应性与多类型的特点,既能满足为赣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体现地方特色的需求,又在整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

2.以创新实践教学为重点。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手段在于实施有效实践教学。为此,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的开设比例就显得意义非凡。具体的做法是将我院现有的基础、药学、医学检验各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营造大学生创新试验区,纳入行业标准,引导学生早期接触工作任务;率先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施教学模式改革,实行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和医院实践“教、学、做一体化”。下一步,将依托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的契机,集中学校与校企合作方的优势资源,打造融医疗、卫生、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让教师、学生从课堂走出去,深入基层、接触社会实践,将教学、科研、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中,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3.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创新型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问题探究式、案例分析式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极为有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利于创造性和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理论教学就尝试过“PBL———问题式”学习法,采取“一堂课一个问题”的教育模式,课前教师向学生发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写出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技术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内容。PBL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在遇到不可预知的问题时,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寻求解决方案。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4.以创新师资队伍为核心。

实施创新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了推进我院医学检验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制定了各项政策和制度来确保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是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从本地区引进专家学者、行业能手从事专业教学。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医院或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使他们能及时地把握行业的新动向,将实践过程中掌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融入教学之中。二是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增加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来我校从事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工作,使本教学团队中不断注入新思维、新方法。三是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相关奖励政策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职称晋升、学历提升等方面优先考虑,特别是要提倡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参与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四是积极开展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高职能教学团队。

5.以营造创新型大学文化为灵魂。

篇8

[关键词]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创新功能

在一些高等院校,并不重视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原因是他们以为逻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没有创新意义。这种观点颇有影响,很有市场,像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彭加勒也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认为,“科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非经验、超逻辑和思维程序与常规思维相倒置为根本特征的反常思维方式”。[1]所以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是没有创新意义的。二是认为,纯粹逻辑是同义反复,不能创造任何新的科学观点,所以逻辑思维对科学发现没有创新意义。事实并非如此,逻辑思维不仅自身有创新性,而且引发科学研究的繁荣和进步。所以,高等院校要培养创新性人才,为我国科学的发展输送生力军,务必加强逻辑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翻开科学发展史,人们就会发现,历史上的科学革命运动,往往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先导。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带来了古希腊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空前繁荣;培根的归纳逻辑掀起了近代科学革命的狂飙;而现代逻辑则促进了现代科学和哲学全方位的拓展。

正是基于科学发展的这种史实,的经典作家和世界著名科学家,都充分肯定了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列宁说:“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2]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可能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2]因此科学家必须是“严谨的逻辑推理者。科学家的目的是要得到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逻辑之对于它,有如比例和透视规律之对于画家一样”。[3]他们如此肯定逻辑思维在科学创新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道理非常简单,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对旧理论的否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科学都具有创新性;而逻辑思维则是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据此,有理由说,逻辑思维是引发科学创新和发展的思维工具。

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史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看到中国人在古代取得了许多卓越的科技成就,有发生科学革命的历史基础,但近代科学革命恰恰没有发生在中国,对此他感到困惑不解,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和思考。在爱因斯坦看来,这是“用不着惊奇的”,[4]中国贤哲没有创造出科学创新发展所需的逻辑基础。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认为:“古代中国赢过西方的,大多是技术而不是科学,没有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发展是有限的。”[5]而技术优势没能转化为科学优势的一个重要条件,中国缺少知识、技术转为科学理论的逻辑思维工具。

人们知道,技术在于利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决人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在实际生活和劳动中偶然获得。科学是探索未知世界,揭示大自然客观规律,但要获得对未知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只有通过艰苦复杂的逻辑分析、推论,才能最终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国历来偏重整体直觉顿悟,而缺乏逻辑思维传统,而且注重实际应用,轻视基础科学研究,这就使中国虽然有许多伟大的技术发明,却没有产生一门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培养了不计其数的状元、举人、秀才,却没有培养出一名牛顿般的科学家;有发明了火药的著名实践,却没有发现火药的成分结构,没弄懂科学意义上的火药的爆炸性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说明离开逻辑思维,知识、技术就是片面的和离散的,只有逻辑思维的介入,才能最终整合成科学理论。

逻辑思维自身就有创新功能

逻辑思维的发展所以能够引发科学研究的创新,成为知识、技术转化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思维工具,就在于逻辑思维本身具有创新功能。逻辑思维的创新基质在于它是一种理性的创新思维,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用概念进行判断,形成命题,再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运用命题进行推理,于是就会推演出新的思想认识。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知道,关于某事物的概念尚未形成时,人们的感性认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概念思维,对许许多多具体事物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之后才抽象出该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可见概念思维不是机械的摹写,而是一种理性创新。没有概念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现象层面上,不可能对事物的本质产生全面的新认识。

判断是断定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它不是对感官所反映情况的简单重复。一位农学家来到某地考察畜牧业发展情况,当地人向他咨询能否发展养羊业,他说“要养羊先养猫”,这个判断体现了农学家与众不同的眼光。当人们疑惑不解时,他说:“要养羊就要大量种植三叶草,但三叶草要靠蜜蜂传粉,而本地田鼠太多,蜜蜂巢被破坏严重,影响了三叶草的发展,所以应先养猫灭鼠。”可见判断是经过逻辑分析后对事物情况作出的新断定。也是一种创新思维,本身具有创新的特征。

推理是从已知知识推出未知知识的逻辑思维形式,它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这些推理都有创新性质。

演绎推理以其严密性、必然性在逻辑学中奠定了重要地位。同样以其创新功能而在科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演绎推理的创新意义在于,它能帮助人们分析现状而发现问题,还能帮助人们提出和论证新的思想观点。人们所熟知的关于物体重量与其下落速度关系问题的新认识就与演绎推理密切相关。人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重量与其下落速度成正比”,即物体重量越大,其下落速度越快的观点,在一千多年里被公认为无可置疑的真理,但到了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一个演绎推理的思想试验,对该观点提出质疑,他设想:若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绑在一起,其中A为重物体,B为轻物体,A与B捆绑丢下,其下落速度是比A物体单独落下时快还是慢呢?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A和B相加重量加大,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快,但两个物体重量悬殊,下落时慢的B拖住了快的A,所以A与B绑在一起其下落速度比A物体单独落下要慢。通过演绎推理,亚里士多德观点中的逻辑矛盾暴露出来,而包含逻辑矛盾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所以最后被新的观点所取代了。

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经验知识直接推出一般知识的推理,这种推理天生就有创新功能,因为作为推理结论的“一般知识”,相对于作为前提的“个别知识”来说,都是全新的知识。例如,人们发现柳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亦如此,柳树、小草、大豆、棉花、水稻等是绿色植物的一部分,由此人们推出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关于归纳推理推陈出新的创新实例随处可见,都证明归纳推理是一种创新思维。

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极富创新功能的思维。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相同或相异,断定这两个(或两类)对象在另外属性上的相同或相异的推理。在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中,用来比较的属性是原有的已知知识,而断定其另外的属性也相同则是全新的知识。在医学史上,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理论时就是根据对一条蛇的解剖观察,发现当蛇的动脉被夹紧后,蛇心由于充血变大、变紫,松开动脉则正常,夹住其静脉,蛇心由于缺血而变瘪、变白,松开则正常,由蛇推及人,于是哈维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的观点,否定了流行了两千多年的“人体血液由心脏生产供全身器官消耗”的“血液单向运动”的说法。诸此等等的思维事实,都证明类比推理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逻辑思维是非逻辑思维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非逻辑思维通常被称为创新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性的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在科学发现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仍然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和基础的。

在人类的发明创造过程中,直觉、灵感、联想起着巨大的作用,但直觉、灵感、联想的内容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先前艰苦的逻辑思维过程中产生的。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悟出了浮力定律;牛顿被下落的苹果砸着脑袋,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门捷列夫踏上火车的一瞬间,悟出了元素周期表;凯库勒梦见蛇自咬尾巴,悟出了苯的分子结构……;凡此种种,科学家们似乎是凭非逻辑思维悟出科学真理的。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顿悟无论多么奇特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在顿悟之前,都曾冥思苦想,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了无数次分析、推理和论证。门捷列夫曾三天三夜未合眼,不断思考和计算;牛顿在实验室里忘记了自己是否已经进餐;凯库勒在参加舞会时仍在想着他的苯分子结构。可以说,没有逻辑思维的帮助,非逻辑思维是不可能“顿悟”出科学真理的。正如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的那样,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邦格说得更直接,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直觉。很明显,直觉、灵感、联想等非逻辑思维,的确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的。

逻辑思维不仅是非逻辑思维的前提,而且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因为,“在紧张的创造思维活动中,没有逻辑,思维就会失去方向,失去目标;没有逻辑就没有道路。任何直觉、想象、联想等,如果是有目标的,那只能是在逻辑思维指引和统率下进行的,如果离开逻辑思维,就等于是神经错乱,或者是裂脑人的互相矛盾的杂乱的思维。”[6]科学创新中的直觉、灵感和联想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和方向的,而为直觉、灵感和联想确定目标和方向的,正是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不仅为非逻辑思维确定目标和方向,而且还为直觉、灵感、联想产生的结论作逻辑的分析、论证。非逻辑思维的特点是“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不能对非逻辑思维产生的新思想作出逻辑上的解释和论证,这种思想就不可能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和自恰性,就是一种无根据的臆想。凯库勒风趣地说:“假使我们学会做梦,我们也许就会发现真理,不过我们务必要小心,在我们的梦受到清醒头脑证实之前,千万别公开它们。”因为臆想的东西人们是不可能接受的。由此可见,非逻辑思维的结果出现之后,随之就应是逻辑思维的整合论证,只有这样,非逻辑思维的结论才能成为逻辑严密的科学观点。

总而言之,逻辑思维具有创新功能,是创新性思维。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培养创新性人才,在很大的程度上说,就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诸多路径,但最基本的路径是加强逻辑学科的建设,提高逻辑学的教学水平,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本文的基本结论。

作者:魏凤琴    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陕西西安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16. 

[2]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574. 

[3]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99 . 

[4]许良英,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74 . 

篇9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篇10

[关键词]创客教育;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

我国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以及医学科技的进步,对医药卫生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医药卫生类属于高速发展的学科,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丰富的文、理、医知识,扎实的医药卫生实践技能,良好的医学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检索、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创客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全新教育模式,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美国新媒体联盟指出,创客教育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1]。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支撑,要想确保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的最新技能,满足信息时代对医技工作者的需求,将创客教育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中是必要的。笔者将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创客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探索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进而完善医药卫生类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创客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1.1创客与创客教育创客代表利用新科技和新方法,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现实的群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为创客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条件。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创客聚集在一起,组成任意形式的创意场所,共同开展信息交流、创意分享等活动,这就产生了创客空间。当前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创客空间超过1500个,为创客们践行创意提供了必备的技术和设备[2]。通过互联网技术,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创客也创建了网络社区,方便在线交流信息、分享资源。创客空间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关注与思考,也催生了创客教育理念。创客教育并非直接传授学生知识,而是采用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客精神,让学生利用自身创造力解决问题。1.2创客教育的相关理论2014年美国《地平线报告》指出,美国高校学生在未来五年内,将由知识消费者变为创造者,表明创客教育是美国教育领域的变化趋势。创客教育虽然属于新兴词汇,但它充分利用了先进信息技术,也融合了创新教育、项目教学等理论(如图1)。其中创新教育即依据创新理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创个性进行培养。创新教育根据教学实际,存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项目教学即通过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3]。体验教学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协调,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DIY理论也是创客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3创客教育的特征创客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要保障创客教育效果,就需要新颖、复杂、关联度高的设计课题,以全新的视角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知识,也让学生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开展创造性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创客教育倡导合作交流,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协作,是保障完成创客任务的前提。在参与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在取长补短、交流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创客教育也要求有高强度的训练和充足的资源,通过反复探索尝试,将已有的资源利用到极致,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2创客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借鉴意义

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的全新概念,也是医药卫生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之一。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提升全校师生信息素养的重任。而将创客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创新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1高职院校图书馆引入创客教育的优势创客教育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全新教育理念,其继承了体验教学、探究学习等成熟的教学思想,拓展了高校创新教育领域。高职院校图书馆引进创客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互动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协作中获得更多信息反馈。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图书馆,就是发现、创造新知识以及重构社会关系的场所[4]。高职院校图书馆引入创客教育的动力,在于将具有共同兴趣的用户聚集起来,建立方便用户开展交流、学习的空间。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创客教育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创客空间吸引更多用户,采用网络社区巩固用户之间的关系,形成现实社会无法比拟的关系网络。2.2创客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医药卫生类行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且知识更新速度快,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医药卫生类人才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高水平的综合素养,以及终身自主学习能力。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非单纯开展专业知识教育。高职院校图书馆引入创客教育,是促进信息素养教育革新的要求,也是借鉴创客教育多元化功能,弥补传统教育缺陷,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有效措施。2.3创客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创新性《信息社会灯塔》一书中指出,信息素养属于终身学习的核心部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寻求、利用、评价信息,以尽快实现教育、社会和职业目标。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与创客教育的融合,是对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创造性改进,扩展了传统的教学范围,在指导学生掌握信息检索、信息利用技巧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教学要求。创客教育本身融入了创新教育内容,强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点,倡导营造以创造、创新、实践为主体的教学场所。它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能够实现资源、技术、信息共享,形成讲座、作品展、培训等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

3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内容体系

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探索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可以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科信息素养教学水平提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医药卫生学科特色与创客教育需求,提出将信息素养教育分为基本素养、中级素养和研究素养3个层次,并构建相应的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3.1初级素养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素养,包括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学习思维方式,以及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基本能力等。对于医药卫生类学科而言,学生必须掌握专业词汇的英语发音、含义和应用方法,具备相应的信息交流、沟通能力等。不同的学科专业有不同的思维训练法,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科思想渗透,了解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掌握学科思想的基础上,产生深入学习与创新创造动力。针对特定的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要求结合该学科思维模式和思维规律,指导学生开展系统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在长期学习中,逐渐形成完善的思维体系,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并且增强创新能力。3.2中级素养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基本信息素养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素养和文献检索素养,提高对信息工具、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以护理专业为例,该学科具有课程多、知识点繁杂等特点,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医学信息检索方法,全面了解与学科相关的系统知识,还需要具备学科信息服务能力,即具有利用所学的信息知识开展服务的能力,如查询病历资料、检索病案等。信息工具与技术的应用,并非单纯利用计算机开展信息检索,也要求学生掌握医疗仪器、信息管理系统等设备的应用[5]。因此,信息素养教育中学生应该掌握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够熟练操作与专业相关的信息设备,熟练开展信息处理和检索工作,如记录、处理实验数据等。3.3研究素养目前我国很多院校开设了与学科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6]。学科研究与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密切联系,为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信息检索方法,掌握与科研相关的技能和方法,更好地获取与学科专业相关的信息,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开展素养教育工作。根据现代信息理论,科研活动分为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与信息分析等部分,属于以调研、观察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掌握与学科研究相关技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图书馆需要指导学生开展文献研究工作,了解基本的研究理论与交流方式,具备信息洞察、处理能力,便于他们更好地选择所需信息,并且在问题处理中合理利用这些信息。

4面向创客教育需求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传播中心,通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应用能力是其主要职责之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构建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切实承担起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4.1构建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合作,构建区域图书馆联盟,以教学资源共享和在线信息交流的方式,弥补资源、财力不足的缺陷。不同图书馆可根据自身特色,在分析各自实际和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设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扩展信息素养教育途径。通过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从信息选择、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评估等方面,设计不同的服务项目,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利用与创新能力,并且以在线测评的方式了解教育成效。将图书馆用户作为教育对象,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平台入口,利用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开展咨询、跟踪服务,免费为他们提供分层次、个性化信息,扩展图书馆的教育范围。4.2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高职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促进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结合,这就是嵌入式教学,也称作渗透式教学。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安排学科馆员嵌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或者组建学科团队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信息素养[7]。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学科馆员应首先制定教学规划,争取获得图书馆其他部门与各院系的支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其次,与专业授课教师合作,参与到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价中,保障信息素养教育和专业课程需求相契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全面掌握课程教学目标、核心知识点以及学时分配,保障信息素养教育不偏离基本教学需求[8]。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资源收集、信息处理、论文写作等综合能力。4.3基于博客的信息素养教育博客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在线信息交流工具,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能够实现与他人的在线交流互动,也可轻松便捷地各类信息。高职院校图书馆通过建立学科博客的方式,设置参考咨询、资源导航、学科研究等栏目,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更容易激发用户兴趣。博客具备多样化的功能,图书馆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利用博客平台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利用博客开展在线学习,并且参与教学讨论活动,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处理技巧。结合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设置“资源导航”“参考咨询”等栏目,帮助用户解决信息检索与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处理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