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认知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的认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我国的水景建设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水的造型能力及应用已是传统古典园林无法比拟的。形式丰富了,应用灵活了,不和谐的因素也出现了,这些不和谐主要反映在古板的设计观念、单调的设计形式以及趋同的设计理念等方面。本文基于此,从艺术的角度对水景景观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这些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环境艺术 空间设计 水景景观 艺术认知
中图分类号:TU-859 文献标识码:A
一 环境艺术空间中水景的完善因素
在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的诸多元素中,水景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是较大的,这种影响不仅来源于它所处环境中的条件,如水源、生态条件、小区域的气候条件等等,也来自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目前主要有水资源、自然条件、认识和维护四个有待完善的因素。
1 水资源因素
在水景的设计中节约用水是水景设计的灵魂。目前水景的水源一般来自于城市供水系统、雨水、地下水等。在城市中天然水系资源非常有限,而且也不是人人均可享用。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水源短缺的问题,像北京等大城市更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在公众场合中修建大型水景已引起了多方面的争议。较为普遍的建议就是尽量以中小型水景为主,而且要充分开展水资源的再生利用,以净化的污水或杂用水等用于水景营建。但对于一些尚未推广这些节水技术的地方,水源对于水景建设来说仍是一大障碍,也是最易引发争议的地方。
2 自然条件因素
一个城市所处的自然条件对水景的营建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北方城市来说,空气较为干燥,水的蒸发量大,降水量不足,冬季又结冰,地下渗透以及污染严重,所以水景需要经常补充水分,从而增加了维护的开支和力度。
3 认识因素
在构建和营造水景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常常会出现一种失去平衡的情况。如迷信欧式水景,过分追求视觉上的壮观,忽视了人们的心里需求;另外就是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回避水景,认为这是奢侈的浪费,缺乏对水景的生态认识。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认识的失衡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认为需要正确科学的价值观来纠正。
4 维护因素
对于水景来说,最大的考验可能并不是它的设计与营建过程,而是它后期的维护以及由此所需的经费支持。这也说明水景设计不得不考虑维护及管理运营费用。
目前我国的一些城市水景建设,特别是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城市,是否在城市中修建太多的大型水景项目值得商榷:一方面修建的经费比较昂贵,另外需要不断投入运行及维护费用。很多大型水景项目在第一年就陷于维护基金以及运行经费不足的困扰之中。在许多城市,即使第一年的费用被支付了,随后也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设计所需水量与最终的景观效果都大打折扣。城市中应更多地尝试利用传统园林的方法,从现有的溪流、湖泊、水道、落水中利用水的能量,并且充分结合环境的特点进行造景,如在欧美一些国家利用太阳能来驱动水泵,以此达到节约电力的目的。
二 对环境艺术空间中水景设计的艺术思考
1 关注水源和水质
首先,水源是水景设计的灵魂,我们的水景设施通常从当地的供水系统获得所需要的水源。同时,合理的利用地下水、中水和雨水也可为水资源紧张的现代城市,提供建设水景的可行性选择。其次,水质问题是关系建设和运作水景设施的基础。城市总体环境的改善对水质有极大的帮助,而水质的好转对水景质量也有极大的提高,因此对水的净化处理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应在遵循城市的总体规划下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严格遵守已制定的相关护条例。建立生态的水循环净化系统,实行充分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对污水分流进行中水处理,加强区域水系的管理,减少浪费,为水景观提供优质水源,杜绝对水景的污染。
2 提高公众的社会参与力度,统一社会各方观念
水的设计和使用应该考虑居民及以后对水的使用者,应该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决定。提倡和鼓励人们的创造性是很重要的,因为水本身就具有很丰富的设想空间,有水的广场是最受欢迎的地方。规划应该给人们提供机会去发挥他们的影响力、提出建议,并且赞同这种用于玩耍的空间利用性。
而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无论是水景设计、市政设施设计、建筑设计、绿化设计等,都是由个人、单位或开发商来设计施工,在征求市民的意见与想法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某些环境设计变成了长官意志的产物或者设计者宣泄个性的场所。环境艺术水景的整体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它必然要进行多方协调、共同参与。
3 发掘水景的文化艺术价值,体现水景的地域特色
对水的认识问题,已使我们认识到现代水景缺乏文化艺术设计与地域特色,而设计观念的陈旧和盲目模仿似有东施效颦之嫌。国外一些优秀的环境设计在历史文化的继承、地方性的体现与现代科技的运用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地域特征首先表现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它包括特定地点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如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地质、气候条件,以及人工环境特征,如周围建筑物、道路、交通、城市肌理等。在设计中强调地域环境的特点,使环境艺术水景景观因展现不同的环境,而富于个性与特色。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与习俗,孕育了本地区的建筑文化与特有的场所精神,是地域特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地域特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代环境艺术空间水景设计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技术至上,甚至不惜破坏生态环境,而是要根据本地区具体的经济技术条件发挥创造力,挖掘地域文化潜力,创造富有特色的环境艺术水景景观。
4 水景设计的多功能艺术性
在可能的地方,整体化的设计总是结合了很多水的主题,但它们又不排斥其他的使用方法。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理解和思考是不够的,每个参与的个体都应该了解其它相关的专业范畴。为了能够正确地掌握和处理水,我们要身体力行,到水的世界中去体验,学会用整体化的和跨学科间的方式来考虑水的流动性和适应性。
三 现代建筑环境艺术空间中水景的设计原则
1 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环境艺术水景组织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以物质、精神、心理、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的需求为设计目的,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人们对环境艺术水景观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希望通过各种行为活动,获得亲切、舒适、愉悦、平等、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感受。由于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人的心理不定性及行为的复杂性,要求环境艺术水景观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可选择性。
2 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水景设计中也要考虑。一方面,水景运用必须考虑地域以及气候的适宜性,要综合经济、地域、气候、技术等各个方面来考虑水景利用的可行性和实现方式。只有在设计中因地制宜地结合这些因素,才能达到水景与建筑空间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完美统一。如水池与架空柱廊结合的生态形式,多适用于热带、蒸发量较大的地区,如果在寒冷地区也一律滥用的话,非但不能起到调节微气候的作用,还会弄巧成拙,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另一方面,水景的生态性原则还体现在水景的再生循环系统上。假如只一时追求水景表面的形象,而忽视了水体的生态再循环,从而产生“一潭死水”的不良效果,就违背了水景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仅不能美化我们周围的环境,反而成为环境问题的“死角”,这与运用水景美化环境、贴近自然的初衷大相径庭。
3 文化性原则
文化是建筑设计中的最高层次,建筑不只以其实体的造型、结构、风格与装饰等向人们传布某种文化信息,建筑空间也同样具有十分深广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摆脱习惯上的所谓“高敞明快”或“厚重压抑”等直观上的空间视觉印象,深入到不同建筑空间的文化背景层面上进行一些考察,就会发现:空间,较之实体负载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因而也更具有质的方面的意义。而水体是空间载体之一,它在空间中运用的时候,必定会与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产生交汇,甚至成为空间表达文化氛围的重要媒介。
文化性原则一方面要求环境艺术水景观的设计要遵循文化性原则。这里的文化概念是综合性的,它在空间中隐含的是地域、宗教、哲学、科学、美学、行为、民俗等一种或几种文化因素的综合。我们能够运用水景与建筑要素结合所形成的或封闭、或开放、或内聚的空间来体现建筑的文化含义。
另一方面则要求要遵循地域性原则。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世界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中尤为重要。在运用水体景观进行空间设计时,要考虑建筑所在的社会大环境,认真地研究和探索不同地域文化建筑的深刻内涵,既不能采用虚无主义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否认,也不能盲目地追求现代形式,刻意地模仿外来文化。在设计过程中要将传统建筑的空间规律提取出来,汲取其能运用于现代空间的因素,将抽象的手法运用到水体景观与建筑空间设计中来。
例如,在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上,各国设计师费尽心机地表达其所代表国家的文化内涵。挪威馆和冰岛馆将建筑与水结合起来,象征其蕴藏丰富的水资源和深厚的水文化:挪威馆借鉴了斯泰恩戴尔斯佛森尔大瀑布的“挂流三百尺,效如飞电来”的气势;冰岛馆则采用静水流深的方式,任水由屋顶向四壁缓缓滑落;挪威馆将国内著名的瀑布风光制成电子文件投映在空旷的冥想室的四壁、天花、地面上;冰岛馆将当地大小52个瀑布的大型图像统一整理于不锈钢制成的档案柜中,依据字母顺序排列,可随时抽取查阅,每抽取出一个风景就有瀑布的现场原音重现。
4 风格、环境的整体性原则
水景风格、环境的整体性,是指水景营建时需与所在环境空间的景观特质相互依存、相互衬托。作为环境艺术水景,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空间中,它是与特定环境息息相关的。在设计水景时,其环境原有的景观特质与景观元素无疑是设计者必须认真考虑、谨慎斟酌与取舍的,因为无论静态水景或动态水景都会对环境艺术产生较大的影响。就一般而言,水景风格、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水景的应用形式、水景的观赏特性、水景的色彩表现等方面,应与其所在的空间环境相统一协调。这也是规则或不规则的运用形式、动或静的水态选择、白天与夜晚的色彩设计等诸多方面的统一协调。应与环境中的人文需求相契合,并要与建筑、植物的搭配设计的风格与形式相统一,要作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存在,使其能融入整体的环境中,增强坏境固有的景观特质,而不是从环境中突兀而来,或打破环境原有的景观状态和视觉平衡。
5 运行经济的原则
在总体的水景设计中,以组合形式出现的水景,不仅要追求最佳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要考虑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不同的景观水体,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水势,它所需的能量是不一样的,即运行的经济性是不同的。盲目的水景建设必然会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高昂的运行成本使一些水景在落成后便陷入停滞状态的尴尬局面,这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生态化设计是相违背的。目前国内的部分水景设计同样存在此类问题。这也说明好的设计不得不考虑维护及运行管理费用,即水景的经济性。通过考虑其优化组合与搭配、动静结合、按功能分组等措施都可以有效降低运行费用。如在水景设计时按功能分组设计,分组运行就可以节省运行费用。平时开放一些简单的功能以达到必要的景观目的,节假日或有庆祝活动时,再分组开动其他造景功能,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一定的运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 金儒霖主编:《人造水景设计营造与观赏》,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年。
[2] 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3] 詹姆士・埃里森编,姜怡、姜欣译:《园林水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西蒙德・J・O,王济昌译:《景园建筑学》,台隆书店,2007年。
[5] 王建国、张彤编译:《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刑法;激励机制
环境为人类及其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还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享受。但是包含企业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体对环境的各种不当行为却在不断的滋生蔓延,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出现,环境损害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功能日益下降,甚或已严重侵害了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权益。在当今社会,作为主要经济主体的企业对此是难辞其咎的,这也凸显了企业在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方面的不足。
百度百科显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因此,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姑且称此责任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当前,环境污染与破坏、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等问题突出,且经济发展、社会安全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局面越发突出。那么,作为这个矛盾关系中的主要制造者和关联者,不管是为了己内或己外之利益,企业必须(被迫或主动的)切实有效的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积极的参与到保护人类环境中,才能有效的改善这个矛盾局面。
一、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概述
学者认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贯彻清洁生产的要求,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措施防止污染,在促进自身经济利益提高的同时所承担的保护环境的义务。①一般来说,企业的环境责任应包括如下内容:首先,应该在产品的设计、材料选购、工艺制造、成品出厂等所有活动和过程中,严格按国家标准,注重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对于废气、废水、废物进行治理,努力降低直至消除污染物,与周边自然环境及当地民众和谐相处。其次,对自己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逐步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工艺,采用清洁生产、少废无废工艺,加强绿色科技产品的开发,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环保生产,实施环保管理。第三,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制,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的最大增值。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加强废物的综合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第四,注重研发无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在产品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时候,积极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②
在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其性质的讨论有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综合责任等。但基于社会法治化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现状,笔者认为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应当是一种法律责任,必须在法律中规定并规范。
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自欧美发达国家兴起之后,在学者和一些社会组织的呼吁之下,很多企业都开始做出了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在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下,自2004年一些中央企业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始,很多企业都加入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行列,我国还陆续公布了《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而且,这些企业在公布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中,都专门公布了环境责任部分的内容。因此,从形式上来看,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是良好的。
但是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却与这些报告和数据不甚符合。如:很多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消耗、浪费严重,产能低,传统的能源资源大量削减,甚至消失;乱采、盗采矿产资源现象频发;森林大量减少;耕地被大量非法占用或荒置;违法排放废物,严重污染空气、河流、土地;逃避检验检疫;沙化和恶劣气候现象增多。这些造成的结果是不明疾病、传染性疾病增多,也随之增多。等会逐一浮现。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不足,不但危害了环境本身,甚或已经影响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加以规制。
社会责任要求每一个共同体成员在维持和推进共同体利益方面发挥作用。一旦发生冲突,必须让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对于其成员来说只是义务而不是权利。③即其成员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否则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根据刑法规定,上述诸多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不当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就是环境犯罪。所谓环境犯罪是指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规定,一切从事污染或者破坏环境等有害环境法益、依据刑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④对此,如何减少环境犯罪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激励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因此而形成的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体系也开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刑法功效和价值的实现更不可忽视。
三、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概述
(一)激励和机制
1、激励。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现在,这一词语被大量的运用在管理学领域。当然,谈到激励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因为激励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场合频繁运用,可以这么说,没有了激励整个社会将是一片静寂。但是,什么是激励,激励的含义究竟该如何理解?激励一词是外来语, 译来英文单词Motivation, 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激励是指激发鼓励。⑥在本文中笔者也采纳此观点。
借用管理学中的将激励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的观点,我认为在环境社会责任履行领域,相对于民法、行政法等其他相关法律、规章、条例更多的是从正面规定一些权力性规范或者积极的措施给人以动力,刑法却是从反面规定一些禁止性的规范和惩罚、制裁措施给权利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激励,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均是为更有效的促进环境、经济和人类社会有机、可持续发展。有人说激励是一种神奇的密露,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激励更像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需要它的时间、地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机制。机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运用颇多,但是对机制究竟作何解释?在不同的语境和场合下,对于由本身就具有多义的“机”和“制”组成的“机制”一词的理解必定是多种多样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机制”一词,释义如下:“ 【机制】①属性词,指用机器制造的;②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③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④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⑤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方式。”⑦结合我们的研究主题――激励机制而言,机制应作以下定义:一个有机系统的组织结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及此系统的功能和价值。
那么本文所述的激励机制指的就是激励的组织结构、组成激励体的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及激励的功能和价值。
(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
综上所述,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所要研究的内容包含构架刑法激励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及此刑法激励体所能够发挥和实现的功能和价值或者说是所能够造成的影响。当然,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严厉的刑罚惩罚、制裁措施来实现刑法的激励机制。
构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是要在激励企业更好的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方面,发挥和实现刑法的功能和价值或者说是所能够造成的影响。当然,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严厉的刑罚惩罚、制裁措施来实现刑法的激励机制。一般说来,刑法激励机制应包含激励时机、激励对象、激励频率、激励程度和激励范围等因素。但激励时机应是环境犯罪的预备阶段,这样既避免料刑法的过多延伸,又可有效打击犯罪;激励对象是指违犯环境法律和刑法等相应法规构成犯罪者;激励频率应该根据激励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那些犯罪率高且危害严重的宜多,对那些偶尔犯罪且危害性轻的宜少;激励程度要根据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从量上把握激励,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激励程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该根据其犯罪所得、所造成的危害大小以及应当承担的刑事法律责任轻重来确定;激励范围应是那些违反刑法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行为。
四、构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为了构筑一个完整的环境法律保护体系,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刑法保护环境已成为多数国家的选择。我国也在此方面从无到有,从有到健全,在立法和司法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跨越,环境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那么,为何只有构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才能有效的保护环境呢?
首先,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刑法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刑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激励机制体系也绝不能少了刑法的参与,这也是刑法的任务和功能决定的。对于那些严重侵犯受刑法所保护的环境权益、国家对环境的正常管理的行为必须用刑法手段保护。
其次,刑法中的刑罚制裁措施相对于其他法律制裁措施(特别是常用的民事或行政制裁)来说最具有严厉性,它也是其他部门法得以最终实现的保障和补充,这是其他部门法所不能取代的。
最后,刑法所具有的首要价值――公正价值的实现就是要维护正当、公平和平等,因此,刑法就要发挥本身的惩罚作用打击犯罪。同时刑法本身就具有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内涵,且与环境保护法律相呼应。
五、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刑法激励机制的不足及完善
正如前述,为有效的打击环境犯罪,激励企业等社会主体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我国于1997年对刑法典作了全面修改,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专节,也出台了环境法律,其中的一些条款作为附属刑法条款而存在。同时,司法机关也成立了单独的环境法庭、审结了一批环境犯罪案件。这些都说明了刑法激励机制的启动和效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再加上一定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环境犯罪案件不消反涨。
(一)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
1、环境犯罪在《刑法》中的位阶较低。将环境法益作为层级较低的法益或者同类客体,反映了立法者对于环境法益保护的理念还比较陈旧,未能突破传统人本主义的刑法立法理念,将环境法益局限于对个人法益和社会法益的保护;⑧
2、刑法典本身和附属刑法(环境法律)对于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存在冲突,环境法律规定的范围要广泛,而刑法典中的罪名没有涵盖所有可能的环境要素和环境行为;
3、在追责方面,很多规定都要证明犯罪主体的主观罪过,在实践中而这方面是最难做的;同时,很多犯罪被规定为行为犯和结果犯,而放纵了环境犯罪的危险;
4、刑法对环境犯罪的量刑处罚偏轻,这也使得对环境犯罪缺乏足够的震慑力和惩罚力度,而使很多人为了可能的可观利润去铤而走险;
5、司法机关却缺少既懂法律、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法官、检察官。环保法庭也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官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倾向,行政干涉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了司法公开公正;以罚代刑――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代替刑事责任”现象比较突出,忽视了刑法的适当优先原则,也忽视了刑法是民法、行政法的保障,使得刑法在环境保护领域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
(二)完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的几点建议
1、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刑法保护意识,让广大公众认识到侵犯环境的严重性――触犯刑法规范,构成犯罪,从而在整个社会中营造一个保护环境的良好舆论氛围;
2、加大环境专业人才的培育,为相应的行政机关和公、检、法机关以及律师队伍充实进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为现有的执法和司法机关的在职人员提供环保知识的专业培训,提高执法和司法质量;
3、加强政治改革,减少行政和各种组织、个人的不当干预;建立严格的责任问责和刑事追究机制,发挥刑法应有的作用;
4、做好环境刑事立法工作,建立破坏环境资源罪专章,以与环境的地位相适应;结合环境法律的规定,以及综合考虑环境要素和环境损害行为,完善环境犯罪罪名,更广泛的打击环境犯罪;引进严格责任制度,改革环境犯罪司法中的因果关系的认定机制,加强刑事司法追究力度;加大刑法典对于环境犯罪的量刑力度,提高目前自由刑幅度,对危害特别严重的可适当增加无期徒刑,甚至是死刑。
六、结语
在各项利益的驱使下,环境犯罪必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环境问题绝不是某些部门、专家所说的小、少、减,而是愈发严重。因此,惩治环境犯罪应是现今和以后的一个国家力量倾向,当然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也是广大公众的义务,只有普遍的行动,阳光和蓝天才会普照。在我看来,运用法律惩罚犯罪,树立法律的权威,是和我们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目标相一致的,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犯罪并不是毫无积极意义,而是一个正常现象。我国的一些刑法学者也指出犯罪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为社会提供一种张力,使社会在无序与有序、罪与非罪的交替嬗变中跃进;犯罪具有排污和激励两项促进功能,犯罪是一种社会新陈代谢现象。环境犯罪在不断给我们警示。当然,我们不可能消灭环境犯罪,但我们可以不断减少其不良影响,构建一个良好的人类环境。
参考文献:
①黄锡生、宋海鸥:《论企业环境责任的立法完善》[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3):120-121。
②佚名:《透视企业环境责任》[N],中国环境报,2010-10-19(8)。
③[英]A・J・M・米尔恩,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62。
④刘文燕、陈野:《环境犯罪的原因与对策》[J],前沿,2010(12):101。
⑤苗茁:《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激励机制》[J],企业导报,2012(15):215。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634。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628。
篇3
[关键词] 社会计算;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36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61- 03
1 引 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通过对知识进行管理以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对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进行深入探讨,以寻找和构建行之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PKM)是指运用一系列的工具和技巧,对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收集、分类、存储、检索及创新,是解决人们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信息问题的有效途径。个人知识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因素,即个人对知识管理的意识、理念以及进行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2.2 社会计算
2005年O’Rell提出Web 2.0的概念,社会化软件、网络社区、社会计算等专业术语及相关学科由此产生并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社会计算,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目前对社会计算没有一个统一且明确的定义,它是一个交叉学科,除理论研究外,其典型应用也是热点问题。社会计算的应用主要包括以文字为主的论坛、Blog、微博,分享照片的Flickr,共享视频的Youtube,知识库Wikipedia,社会书签Del.Icio.US,社会网络FaceBook以及其他开源社区等。社会计算与传统计算的特点对比详见表1。
社会计算是可以应用在信息管理领域的技术和服务理念,由表1可知,社会计算具有去中心化和自下而上等特点,这使得知识的产生和传播转移到系统边界,用户可以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彼此间的交流、分享和协作,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因此,对基于社会计算理念和技术应用的个人知识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寻找和构建行之有效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社会计算环境下个人知识的转化过程
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工具来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与转换,以满足个人知识获取和知识动态创新等需求。结合社会计算理念、技术和知识转化SECI模型来探析社会计算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对研究隐性知识的影响因素具有积极作用。
SECI模型存在一个基本前提,即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探索创新,都必须处于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而现实情况也正是有了社会的存在,才有了文化的传承活动,因此,用SECI模型来描述个人知识转化是可行的。SECI模型分为社会化(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在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化(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内在化(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4个阶段。社会计算的典型应用就是利用SECI模型将难以搜索和表达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与转换,从而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绩效。社会计算对SECI的支持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社会计算运用其理念和技术可以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组合化、创造产生新的隐性知识”这一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利用Wikipedia、百度百科、社会性网络服务等技术可支持个人的信息收集和交流,也可提高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此外,通过社会化网络交流,还可消除由于个人价值观念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从而减少知识传播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外在化是一个用显性化形式来描述隐性知识的过程。在外在化过程中,利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获得的隐性知识以思维导图、文档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加以描述和表达,随后进行存储,便可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效率。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还可实现个人知识的系统化存储,从而减少搜索成本。组合化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介将显性知识进行组合的过程。在组合化过程中,利用RSS、网摘、社会化书签等工具对知识进行分类,以实现相关显性知识的聚合和系统化。这些工具不仅可提高知识的系统化传播效率,还可对系统化的知识进行处理从而将相关知识推送至感兴趣的主体,以创造出更多的新的知识。内在化是一个对组合化产生的新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最终升华为个体隐性知识的过程。在内在化过程中,运用博客、网摘、学习型社区等进行讨论及交流协同学习,可提高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效率,从而提高个体的社会竞争力。
在上述4个过程中,社会计算的应用不一定完全存在于某一特定过程中,在社会化过程中也可使用博客、论坛和学习型社区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从图1可以看到,社会计算的理念和技术应用能够很好地支持SECI模型,提高隐性知识的转化效率、知识的传播效率以及个体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效率。由此可见,社会计算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是积极的。
4 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4.1 三维体系结构
根据社会计算对SECI的支持,可将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描述为三维体系结构,此结构中的每一维都不可或缺,且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如图2所示)。
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是交互的,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存储再到知识释放,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个体对知识的获取、吸收、传播和创造。因此,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是迭代的,社会计算提高了该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显化效率、知识的分享效率和新知识的创造效率,也较好地解决了目前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只注重知识积累而忽略知识能量释放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4.2 工作过程
社会计算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如图3所示。
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工作过程可描述为:用户在遇到某一问题后产生知识需求,他首先将会在自身的知识存储中进行搜索,系统则会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发出检索命令,若查询到相应的显性知识则返回给用户,反之则继续进行检索直到满足用户需求,最后对知识进行释放。系统一方面将补充的知识存储到用户的个人知识库中,另一方面将搜寻的知识返回给用户。
在知识搜集过程中用户可利用IM工具、电子邮件或直面交流等多种沟通方式与专家进行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获取和学习更为深层次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不断扩充个人知识库,个人知识库的日渐丰富又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
4.3 系统框架
社会计算环境下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框架如图4所示。
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可增强个人知识创造能力、丰富交流方式、提高知识共享效率。框架中描述的功能有助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由此可见,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具有较大优势,具体可归纳为:第一,社会计算增强了个人的知识创造能力。社会计算在组织上的去中心化特点将使得知识不断被理解和创新。第二,社会计算丰富了个人知识存储形式与组织形式。个体需要积累大量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学习,这些信息不仅应存储于个人电脑硬盘中,还应通过在线存储方式与他人共享。第三,社会计算提高了知识释放的效率。
5 结束语
社会计算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基于社会计算环境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计算的技术和理念,并通过合理创造、共享并运用个人知识储备,将隐性知识充分转化为可运用的显性知识,从而促进个人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一、环境育人是高职院校的内在要求
“致天下之治者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于教化。”育人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校的育人环境是指学校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包括人文理念和校园美化、规划等在内的人工环境,是相对学生而言的各种教育资源的总和。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的质量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
1.环境与人。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如果学校有一种良好的科技、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就能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环境育人是教育者按照育人目标要求,自觉能动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为教育教学目标服务以提高育人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和艺术。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教育者必须依赖的、对人才培养教育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和作用的各种环境条件因素的总和。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等不同种类。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环境育人典故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人是社会的产物,与环境密不可分,并且在环境的作用下会使自己的某些行为得以改变。如校风、校规、校容、办学条件、人际关系、学习风气、社会影响等。团结奋进的环境能激励人进取,腐败颓废的环境,能诱使人腐化、甚至堕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学校学生既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又要受校内小环境的熏陶。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环境的育人功能、在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高职院校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
2.加强人文教育,实现软环境育人。人文教育是学校育人的软环境。因此,高职教育要培养有较高思想政治素养的适用型人才,就必须注重软环境建设。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但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培养的是适应型人才,是能够传承职业文化、创新职业文化的人才。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创新能力,也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学校育人的主旋律。否则,即使有再好的职业技能也会失去价值。而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培养能起到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的作用。特别是校园人文环境能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辐射力和教育效力使学生提升做人品味,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转化,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职业人才。
二、高职院校环境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往往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建校历史短暂,文化底蕴薄弱,生源的文化基础较为欠缺。这使得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就显得更加迫切。但在校园育人环境建设中,要注意到环境育人是一个“慢时变”的过程。要避免因片面求大求快,片面重硬件、求效益而引起的负面作用,致使高职院校环境育人功能大打折扣。具体表现为:
1.忽视文化建设。对环境育人功能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高职校园环境的育人效果。因为,任何校园文化环境都是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辩证统一。显性的物质文化(硬件建设)是办学实力的张扬;制度文化可以保证教学秩序和工作的稳定性,同时又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对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发挥着作用。而隐性文化正是在显性文化的强化、渗透、灌输中形成的。显性文化推动隐性文化,隐性文化又反作用于显性文化,两者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现在的问题是,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对校园环境文化底蕴认识的不足,致使两者的对立,表现可有可无或根本不了解其文化内涵而按部就班陈陈相因,没有创新意识,忽视校本特色;或只为了美化而美化,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了绿化、亮化硬件上;或根本不顾及自身背景和特点,使能彰显校园文化底蕴、凸现育人特色的环境建设显得杂乱无章,松散无序。
2.整体观念模糊。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包括很多因素,不仅仅反映在表象上,更体现在内涵之中。一个和谐的整体,只有各部分共同发生作用,才能构成对人的行为、思想的影响,才能通过校园文化的管理功能和教育功能促进和保障校园显性文化的建设。更由于环境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长期性,就要求我们必须有长远规划,不能重此薄彼,有所偏移。要从整体性出发,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和育人特色。但是,很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忽视了整体性。具体表现为重显性文化,好急功近利;轻隐性文化,以为徒劳无功。很多管理者不愿将力气花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长期才能见效的又确能发挥作用的隐性文化建设上,而愿意搞那些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物质显性文化建设上;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搞建设,年年搞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但却只把它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忽视了这些工作本身蕴涵的潜移默化、熏陶内化的育人功能;虽然订立了规章制度,却总是不重视制度的连续性,不重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因时而变,因人而变,这势必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失调。
3.缺乏人本理念。从一些高职院校的环境建设上来看,缺少教学用地、学生生活用地、体育场地、绿地与开放空间的现象十分普遍,建筑的功能分区不尽合理,一些建筑多为“应急”建筑,建筑地点的选择又多是“见缝插针”等问题也是随手拈来,所以造成功能区划与使用功能不尽合理的状况,严重影响了环境育人的整体效果。基础设施办学规模、基本建设的迅速增长,与之相配套的文化品位与景观质量不高,缺少公共环境艺术设施,反映办学传统与办学特色的人文景观不足。这些现象和问题主要是缺乏人本观念的结果,致使环境建设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极大地妨碍了教育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高职院校环境育人的原则和对策
1.环境建设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环境建设必须以文化的先进性要求为宗旨,把是否始终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高职院校环境育人的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度量,深入揭示建设有自己发展特色的校园文化的规律和特点。还必须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这是搞好环境育人的根本保证。环境育人强调先进性要求的根本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帮助师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
2.全方位、全员化建设环境育人氛围。一是要把环境育人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工作议程。如前所述,环境育人的建设是一个“慢时变”过程,不能“立竿见影”,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成效。为此,应该将环境育人建设纳入总体规划,设立专门机构,具体设计近期、中期和长远规划,高度重视,分步实施,加强建设,使学校文化建设具有连续性,努力形成底蕴深厚、科学民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环境文化。二是要以人为本,全员共建。环境育人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好的,而是与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全体师生员工都有关系。充分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建设和创造自己独具特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并且不断加以充实和提高,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亮点,形成办学特色,为学校教书育人服务,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服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篇5
【关键词】 制度环境;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绩效; 国企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9-0002-07
一、引言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塑造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因为制度通过影响生产和交易成本决定了进行某项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和利润水平。此外,由于企业内生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下,企业各种行为决策均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而对企业自身来讲,如何更好地协调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目标之间的关系也是很现实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认知的形成和履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受所处制度环境的影响。国有资本是全民的财富,应该服务于全民利益和国家战略,研究国资国企的社会责任问题意义更加重大。那么,制度环境在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在当前国资国企改革的大潮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企业所处的市场外部制度环境有着重大影响,那么它又是如何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呢?本研究的贡献在于:一是在国资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关注国资委下属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制度环境、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二是研究制度环境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可以为当前经济改革中准确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实证依据,促进经济社会的市场化进程。
二、文献回顾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
Peloza[1]评述了128篇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发现其中59%为正相关、14%为负相关、27%为混合性或无相关。(1)正相关。宋建波等[2]以Carroll提出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四大类社会责任”为基础,基于沪深两市638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得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结论。杨伯坚[3]采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编制的上市公司社责任指数作为社会责任指标,在回归方程中引入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等公司治理变量后,得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提高企业业绩和成长性的结论。李姝等[4]立足于企业如何通过降低权益成本提高企业绩效,以此探讨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动机,认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对于企业战略来说是一个质的改变,企业实实在在地将社会责任付诸于行动,这无疑会使得这类公司在市场中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投资资金上的优先权,其权益资本成本也会降低,企业绩效得以提高。尹开国等[5]从企业社会责任外生假设角度,重点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的经验研究中的外生性问题,认为当期企业社会责任对当期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负相关。Makni et al.[6]选择179家加拿大企业作为样本,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代表企业绩效的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及市场回报率等财务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进而得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减少企业利润及降低股东财富的结论。Lima et al.[7]以新兴经济体中的巴西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责任指数和企业财务数据,研究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社会责任破坏了巴西企业的财务绩效。(3)关系不确定。Flammer[8]对所有美国上市公司1980―2009年公司新闻公告中有关环境的事件进行研究,提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是边际收益递减和保险型特征递减的资源,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还有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而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Servaes et al.[9]则发现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还受到企业特点的影响,只有在声誉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才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的作用;而对于声誉不佳的企业,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二)制度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
Matten et al.[10]立足于不同经济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型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一般是外显型的,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下大量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可由企业自行决定;而在协作经济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嵌入在制度和法律框架下,因此,他们的社会责任一般是内隐式的。Campbell et al.[11]研究发现,所处市场竞争程度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与消费者倾向于购买社会声誉良好公司的产品有关,消费者通常对于公司带来的不良影响反应更为灵敏。当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替代品,而且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时,消费者倾向于购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拥有较好声誉企业的产品。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辅助企业通过实施差异化竞争获得竞争优势。周中胜[12]以2009―2010年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被纳入润灵环球评价系统的深沪两地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以“中国市场化指数”作为制度环境的替代变量,考察了制度环境中的地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地区法律环境的完善程度,以及地区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影响,发现在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越低、法律环境越完善以及要素市场越发达的地区,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越好;越是在制度落后、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这种扭曲的要素市场,企业越缺乏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性动因,而热衷于通过建立政治关系、追求政治寻租以取得发展。因此,市场化程度较好的地区,投资者对信息的要求从之前简单地关注数量优先,如今更加重视质量,对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伴随着投资者对于企业信息披露日益苛刻的要求,将会驱使上市公司在法律强制性的信息沟通和市场自我约束的自主信息沟通之间进行平衡,促使公司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三)制度环境与企业绩效
基于制度环境中的法律环境视角来寻找实现公司内部治理和投资有效性,会发现各国的上市公司之间在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分红政策、投资分配效率以及企业获得外部融资等方面的差异巨大。法律制度对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保护对于了解不同国家企业融资模式至关重要,当法律制度不保护外部投资者时,公司治理和外部融资不能很好地工作,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13]。Wang et al.[14]基于企业质量管理的视角,认为市场环境在企业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当外部环境因素发生动荡或者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变化时,将更有助于敦促企业维系客户的良好关系,提高企业业绩,进一步获得企业生存的机会。Prajogo[15]使用澳大利亚207家制造企业的数据,关注不同的商业环境对于企业绩效影响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充满竞争活力的商业动态环境加强了产品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Bekaert et al.[16]收集了全球96个国家1980―2006年间的要素生产率数据,结果表明金融生态环境对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永久性影响比对资本增长的影响更显著,而这种影响归因于金融开放在股票市场和银行部门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谭利等[17]从外部制度环境的角度出发,以2003―2011年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采用投资对投资机会的敏感性来度量企业的投资效率,探究制度环境中各个指标对公司治理与投资效率两者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司所在地政府干预程度越低和金融市场化程度越高,公司治理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就会越显著。
通过以上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由于研究方法、样本选择、变量的差异,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或者不确定的多样化关系,即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相关与否,即存在着制约二者之间关系的权变变量或者调节变量。而基于前文的分析,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表现为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作用。同时,当前相关研究对国资国企的关注不多,而国资国企在基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所决定的制度环境中又有着与其他性质企业所不同的特性。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选择国资委下属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环境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社会影响假说认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越高,越能满足各类利益相关者需求,公司的社会声誉就越好,对企业绩效将有正的影响,但相反,如果不能满足各种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将产生市场恐惧,并最终失去赢利机会,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消极影响。而如何降低利益相关者对于市场的恐慌度,则需要企业借助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印象管理,达到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增加投资者对企业了解的目的,最终减少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降低投资风险,从而降低资本成本,提高企业绩效。这也正好验证了社会投资理论关于社会责任是一种社会投资的观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非完全因为它们喜欢做这些事情,而是通过向社会投资,促进企业的知识转移和共享,获取资源,减少交易成本,畅通交易渠道,借助各方面条件与利益相关者结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增进企业的利益。
然而,权衡假说理论从资源有限性的角度出发,坚持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是负相关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博弈的关系,企业权衡利弊后所做出的满足利益相关者期望的决定,是企业基于资源合理分配原则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权衡分配的结果,因此,企业不可能做到满足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对于企业维护内部均衡显得尤为重要,过多承担社会责任,必将影响企业利润分配,进而对股东的利益造成不利影响,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Y金渠道将难以维系,最终结果是企业内外部利益博弈失衡,打破企业平稳的运营环境。三重底线理论同样认为利益分配均衡对于企业维持内外部和谐很重要。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尽可能地满足股东期望固然重要,但是企业运行面临着经济、环境、社会三条底线,这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客观因素。如果企业过度履行社会责任,也会制约企业经济价值的发挥,难以达成利润最大化和对股东负责的基本目标。
管理者机会主义假说认为,如果企业管理者所获的利益是与企业当前市值息息相关的话,管理者会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出现经营不善的情况,管理者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掩盖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过失,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所以会出现企业绩效不佳的情况下企业反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改善企业绩效不佳的状况[18]。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a和假设1b。
假设1a: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提高绩效。
假设1b: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利于提高绩效。
(二)制度环境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成本是影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从市场微观结构出发,企业交易成本可以进一步分为由市场结构决定的交易成本、企业组织内部契约决定的交易成本(成本)以及企业作为市场的参与者被管制者施加的额外成本(寻租成本)。对于国资国企,政府是企业资源配置者的主要角色,这时企业的交易成本可能主要体现为寻租成本。企业所处地区治理环境对交易成本有显著影响,减少政府干预、改善政府服务、加强法律保护均有利于减少企业非生产性支出,而且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的重新分配,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指导下,有动力也有能力对企业活动进行干预与调节,从而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效率损失。战略制度观的提出,克服了行业和资源两类观点长期以来缺乏对制度背景的关注,并提出了以新的制度主义为中心的重要见解。随着制度主义的兴起,制度逐渐被量化,并作为影响企业绩效的内生变量。国资国企处于“特殊的经济转型”制度环境中,导致寻租行为的盛行。寻租理论表现为,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得个人利益,往往不再通过增加生产、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增加利润;相反,却把财力、人力用于争取政府的种种优惠。企业为权力寻租付出一定的代价,结果有可能是企业获得的收益小于付出的成本,从而降低公司业绩。企业在向政府寻租的过程中,自身的行为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制约和干预[19]。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越低,企业受到的政府干预程度就越高。政府向企业伸出的“掠夺之手”,违背了企业经营的自身规律,从而降低了企业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
(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环境与企业绩效
制度理论认为,研究各类组织行为时有必要从组织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去发现和解释各类组织现象,在关注环境时不能只考虑技术环境,还必须考虑制度环境,即组织只有将其所处环境中的规范和惯例有效体现在自身形式、结构、内容和活动中,组织才能获得其存在的意义。制度理论的核心研究问题是制度环境与企业社会战略、企业绩效的关系,关于中国企业的相关研究侧重于探讨中国各地区制度环境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绩效的影响。制度理论引入经济学所催生出的新制度经济学派,指出企业参与社会责任是因为受到来自外界环境所施加的制度压力,即制度环境通过一定的机制向企业施加压力,驱使企业采取具有社会责任的行为,从而约束企业的行为规范,使得企业的行为满足社会预期[20]。当产权保护较弱时,较差的地区制度环境给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市场交易成本自然上升。企业所处市场的经济形势差,市场环境不健康或者行业竞争不合理(存在寡头竞争或者缺乏市场竞争),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企业更可能忽视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还会压榨员工和合作伙伴,出现机会主义行为。而厚市场理论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即当成熟的市场参与者越多,企业选择合作伙伴变得更加自由化,投机空间的缩小有效抑制机会主义,市场交易成本得以降低。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是国资国企面临的最主要制度环境之一,其主要表现就是政府仍然掌握着大量要素资源的控制权与支配权,结果就是政府对经济资源的介入程度较高,进而引发寻租行为。而越是市场化发展进程滞后的地区,政府对经济干预度越强,寻租活动更加频繁使得企业的资源耗费严重,政企利益输送客观上损害企业利益的可能性越大,政府干预下寻租活动盛行的制度环境弱化了企业试图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利益相关者传递正面信号进而改善企业绩效的动机[12]。而在政府干预程度较低的区域制度背景下,政府控制的国有上市公司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以获得市场的肯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就可能会更高[13]。世界银行的调查也发现,我国120个不同城市的政府效率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企业受外部环境压力影响而改善原来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调整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制定企业行为规范,签署新的社会契约,从而承担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声誉、增强品牌忠诚度、提高员工工作效率、降低融资成本,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利他主义,而是一种“既利他也利己”的双赢机制,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稳定收益,从而实现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发展目标[21]。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制度环境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国资委下属上市企业为样本,以2011―2014年为样本区间,并对样本进行筛选,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用来保证所有样本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完整,最终得到266家上市企业共计1 064个样本。其中,财务数据来自锐思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制度环境变量根据樊纲等(2016)发表的《中国市场化八年进程报告(2008―2015)》中2014年各省市市场化指数(2015年数据缺失)评分来确定,实证研究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完成。
(二)变量选择
1.被解变量――企业绩效
以托宾Q值(Tobin's Q)作为被解释变量。托宾Q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在 1969 年首次提出。托宾Q比率是一种常用的衡量企业绩效或成长性的市场指标,可以用来反映某一资产的市场价值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托宾Q比率反映的是在一个企业中两种不同价值估计的比值,即企业的市场价值(股权市值+净债务市值)与其资产重置成本(即当前企业资产总额)的比率。
2.解释变量
(1)企业社会责任。本研究参考上交所2008年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中对于每股社会贡献值的定义,同时借鉴张川[19]、陈丽蓉[22]等相关研究中的社会贡献率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计量的思路,在数据选取中尽量采用现金流量指标,形成本研究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具体计算公式:
企业社会贡献值=每股收益+(销售商品、提供劳得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的税费-收到的税费返还+捐赠支出+环保支出+分配股利、利润或尝付利息支付的现金)/平均总资产
(2)制度环境。对中国各地区制度环境的测量起源于学术界关于各地区市场化程度的相关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樊纲等人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市场化指数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项目来度量政府干预程度,主要由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5个方面的23个基础指标构成,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也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度量制度环境比较常用的指标[23]。
3.控制变量
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经营效率、偿债能力与经营风险四个方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分别选择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24-25]。
主要变量及其具体定义见表1。
(三)模型设计
Tobin's Q=β0+β1CSR+β2Size+
β3Growth+β4Tat+β5Lev (1)
Tobin's Q=β0+β1INST+β2Size+
β3Growth+β4Tat+β5Lev (2)
Tobin's Q=β0+β1CSR+β2CSR×INST+β3INST+β4Size+β5Growth+
β6Tat+β7Lev (3)
利用模型1验证假设1,检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利用模型2验证假设2,检验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利用模型3验证假设3,考察制度环境在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只需证明制度环境与社会责任的交乘项(INST×CSR)的系数为正,即可证明制度环境在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五、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同为国资委下属上市公司,企业绩效、企业所履行的社会责任水平以及企业所在地区的制度环境均存在较大差异。
(二)多元回归分析
表3报告了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回归结果。
从模型1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结果看,CSR的系数为0.664,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1a成立。从模型2检验制度环境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结果看,INST的系数为0.318,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企业所处地区的制度环境与企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假O2成立。模型3检验制度环境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与制度环境的交乘项(INST×CSR)的系数为0.038,大于0,且在1%水平上显著,因此,企业所处地区的制度环境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假设3成立。
(三)稳定性检验
为了验证以上结论的稳定性,继续进行如下检验:
1.将代表企业绩效的指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替换“托宾Q值”。
2.将代表制度环境的指标“各省市市场化指数评分”用王国刚等[26]所著的《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13―2014)》中的“各省市制度环境分项得分”替代。
3.将代表企业社会责任指标的“社会贡献值”用利益相关者五模型细分,构建各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企业社会责任综合得分,作为社会贡献的替代指标。
稳定性检验的回归结果与前面一致,证明原假设正确,由于篇幅所限,稳定性检验结果未能列示。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以国资委下属上市公司2011―2014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基于地区市场化制度环境的差异,考察制度环境在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研究发现:国资委下属上市公司所处地区的制度环境差异比较明显,上市公司的绩效以及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公司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所处地区的制度环境,均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公司所处地区的制度环境,在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与公司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即公司所处地区的制度环境越好,公司社会责任提高绩效的正相关性越显著。
研究启示:加快国有企业去行政化与市场化改革,优化企业生存的制度环境,使其更好地融入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持续、良性循环中。原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变局下的中国商业环境”主题讨论中提出“我们的改革不是要把国有企业搞没,更不是私有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就是市场化和去行政化”。国资委也强调,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应更加市场化,国有企业既要承担所有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要肩负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各项体制改革只有适应市场化制度环境发展的需要,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才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绩效。地处不同省市的企业,其所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法治水平却相差甚大,极不平衡。因此,可以预期,在一个政府干预程度较低的地区,市场竞争更为充分,在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下,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可能会更多地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以获得市场的肯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更高[13]。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形成高信任度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所衍生出的横向联系、社会网络构成企业合法的战略性资源,能够吸引合作者,方便交易,并给公司带来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 PELOZA J. The challenge of measuring financial impacts from investments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35(6):1518-1541.
[2] 宋建波,盛春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12(8):99-104.
[3] 杨伯坚.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和公司业绩[J].经济经纬, 2012(3):95-99.
[4] 李姝,赵颖,童蜻.社会责任报告降低了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9):64-70.
[5] 尹开国,刘小芹,陈华东.基于内生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4(6):98-108.
[6] MAKNI R, FRANCOEUR C, BELLAVANCE F. Causality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anadian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89(3):409-422.
[7] LIMA V,et 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irm valu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Brazil[J]. Social Responsibility Journal, 2011,7(2): 295-309.
[8] FLAMMER 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hareholder reaction: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investo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3,56(3): 758-781.
[9] SERVAES H, TAMAYO A.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firm value: The role of customer awareness[J]. Management Science,2013,59(5):1045-1061.
[10] MATTEN D,MOON J. “Implicit” and “Explicit” CSR: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 comparative understanding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8,33(2):404-424.
[11] CAMPBELL B A, COFF R, KRYSCYNSKI D. Rethinking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human capita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2, 37(3): 376-395.
[12] 周中胜,何德旭,李正.制度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2(10):59-68.
[13] 姚海琳,王昶,周登.政府控制和市场化进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2(8):58-69.
[14] WANG C H, CHEN K Y, CHEN S C.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market orientation and hotel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2, 31(1): 119-129.
[15] PRAJOGO D I. The strategic fit between innovation strategies and business environment in delivering business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6,171(2):241-249.
[16] BEKAERT G, HARVEY C R, LUNDBLAD C. Financial openness and productivity[J].World Development, 2011, 39(1): 1-19.
[17] 谭利,杨苗.不同制度环境下公司治理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2013(12):28-34.
[18] HOJE,et al. The causal effec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2,106(1): 53-72.
[19] 张川,娄祝坤,詹丹碧.政治关联, 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来自中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管理评论, 2014, 26(1): 130-139.
[20] KLBEL J F, JANCSO L, BUSCH 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ublic pressure and credit risk: The US and Europe are not the same[D]. Working Paper, 2013.
[21] 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 2013(8): 32-39.
[22] 陈丽蓉,韩彬,杨兴龙.企业社会责任与高管变更交互影响研究――基于 A 股上市公司的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15(8): 57-64.
[23] 雷宇.信任、制度环境与盈余信息含量――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5):55-61.
[24] 张兴亮,夏成才.会计信息透明度、政治关联与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5(7):36-45.
篇6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 运用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腾飞,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日益广阔。然而,近些年来该专业的持续扩招,使就业问题凸显出来,再加之人们对工作、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使该专业所培养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因此,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平台+模块”这一教育培养新模式正是为顺应时展应运而生。它以公共性课程作为平台基础,以专业性课程作为辅助模块,成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成功应用将改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固有模式,极大地推进教学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具适应性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一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优势
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校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横跨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许多专业领域。因此,依靠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无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各门环境设计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采取契合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而“平台+模块”正是顺应教育变革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教育培养模式,它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拓展达到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结合,实现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使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多元化与个性化,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因而,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将具有显著的优势。
1、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体系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采取的是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优势在于保持了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保证了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统一性和基础性,而在此基础上又构建出适应于社会环境设计领域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前者为平台课程,而后者即为模块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实现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2、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发展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通过平台课程实现具有共性特点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对环境设计领域需求的热点学科来设置模块课程,从而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目标,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兴趣等来选择适合于自身未来事业发展的专业模块课程,通过自主选择与学习来达到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从而为社会需求提供真正有用的人才。
3、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通过通识课程教育,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思想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而在模块课程教育中,则更多地加入创新性内容,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各种环境设计实践课程来激发学生设计的创新性,从而为社会环境设计领域培养教育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创新人才。
二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难点
虽然“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现阶段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普遍开展“平台+模块”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困难,特别是在一些条件较为薄弱的高校,其困难更为明显。具体地来说,“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难点主要为以下几点:
1、优秀师资与优质课源不足。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担任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优秀的师资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没有优秀的师资就无法形成优质课程。就目前而言,除少数重点高校以外,多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模块课程教师缺乏,或专业性不强,或非该专业领域领先教师,从而直接导致“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难以开展或效果不佳,并缺少优质课、精品课。
2、硬件资源与实践平台不足。“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需要构建远较传统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因而需要更为充足的教学设备和实践平台,以此来支撑“平台+模块”课程群教学的顺利开展,然而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在开展“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硬件条件均严重不足。一方面,各高校的持续扩招造成硬件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相应的财力支持。在硬件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传统的培养模式甚至都受到影响,而“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更是难以成功构建。
3、教学管理者和学生认知不足。“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远未得到普遍开展,许多教学管理者习惯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对“平台+模块”认知不足或没有认知,在惯性教学思维下,教学管理者无法为学生提供“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有效指导,而学生也普遍缺乏对“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认知,许多高校学生对自身的专业需求和未来就业缺乏规划,在选择专业课程时缺乏主动性。认知的严重不足也是影响“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平_+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策略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尽管面临种种困难,而我们应当在发现困难之后迎难而上,统一思想、加强认知,采取切实有效的应用策略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得到真正应用。
1、加强核心教学团队建设。“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教学重点为应用型课程,重点加强建筑设计学、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公共艺术设计学、室内设计学等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打造一支过硬的复合型专业教学团队。其一是优化和调整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学专业素质水平,形成年龄、学历、水平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二是重视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借助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带动其他教师,并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促使教师以学科典范为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努力提升自我;其三,完善教学管理团队,提高教学管理团队对培养模式的认知,并充分发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团队的监督与管理职能。
2、加强优质课程的建设。优质课程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成功应用的保证,应重点加强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优质课程的建设,以优质课建设为突破口,广泛吸收与借鉴国内外环境设计专业在“平台+模块”教学课程建设的成果。优质课程的建设要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来确定,构建应用型优质课程。因此,优质课不仅由学校来评判,还应征询环境设计公司、机构以及环境设计专家意见,并根据其意见进行调整与提高。
3、加强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保证应用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有利于创新性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在校内建设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室、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建设企业教学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的环境设计项目在双师型、双能型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芸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装饰(理论).2016(03)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 结构程序 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07-0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学习本质及教学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主体价值取向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设计逐渐兴起,对客观理性取向的教学系统设计提出了挑战,并受到教育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
一、意义阐释: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内涵
建构主义教学系统设计特别强调“学习中心”的有意义学习环境的设计,设计的结果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简称CLEs)。CLEs的创建可以看成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典型倾向。美国教学设计专家乔纳森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一种以技术为支持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从中可以展开有意义的、有益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技术作为学习者探索、实验、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工具,可以使学习者从经验中学习”。[1]可见,学习环境的显著特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能“给养”或支持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并能与环境互动而建构个体意义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研究构建了许多创新性的学习环境设计。尽管这些方式在应用的范围、技术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所蕴涵的促进主体有意义建构能力的认识论是相似的,而且在设计上倾向于CLEs的创建和运用。
二、理论框架: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原理
(一)基本原理: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要素构成
乔纳森六要素学习环境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乔纳森认为,CLEs的构成部分主要有:1.问题/项目空间。这是学习环境中的概念与操作的核心,起着聚合其他相关部分的作用。2.相关案例:运用相关案例来支持学习者的相关经验,提供学习“支架”。3.信息资源:使学习者在情境中的应用产生相关的意义。4.认知建构工具:指能承担和促进特定认知过程的工具,以帮助学习者完成问题求解任务,其中包括视觉工具、知识建模工具、绩效支持工具和信息收集工具等。5.交流与协作工具:强调学习是通过协作、共享等社会性方式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6.社会/背景支持:包括物质基础设施、教师和学习者的训练准备情况等。[2]
我国学者关于学习环境的整合设计。根据对学习环境定义的理解,在分析综合各种要素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钟志贤教授认为,构成学习环境的要素主要有活动、情境、资源、工具、支架、学习共同体和评价这七要素,各要素与学习者/教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其特点在于:其一,强化了“活动”中心。活动作为人与社会、文化和环境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成为其他各个要素变化组合的中心或前提。其二,强调“学习共同体”要素。注重人际互动、广域学习空间、交流协作、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群体学习等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三,在资源、工具和评价要素方面,强调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工具和真实性的评价。其四,在情境要素方面,强调学习任务内容和活动真实性。其五,在学习者/教师角色方面,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五大特性,即积极主动的、情境化的、复杂的、协作的、建构的学习;强调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帮促者,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强调“互动”是学习环境诸要素产生效力的灵魂,教师/学习者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动关系;各要素的变化组合和师生关系的不同性质,便构成了不同的教与学的模式。
(二)基本理论:学习环境教学设计的多元理论模型
学习环境设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理论视野的多元性。多元理论给学习环境的设计提供了多样化视角,丰富了学习环境设计的思维视野,使之更具完整性和实际操作性。一般说来,任何学习环境设计的审视都离不开心理学、教育学、技术、文化和实用主义等多学科视角。[3]情境认知理论、活动理论、分布式认知构成学习环境设计的基础理论,它们与其他理论互为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环境设计理论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环境设计的多元理论模型阐释
■
(三)结构程序: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程序
学习环境设计强调以学为中心,以学习者分析为起点,以问题(情境问题化)为导向,以任务(问题任务化)为主线,突显“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通过学习目标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和学习评价设计等环节展开,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4]
三、操作策略: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学”的教学目标分析,其中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其主要任务有:一是确定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和任务起点;二是确定学习主题及学习目标要求。其主要目的是: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主题”,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真实环境下的教学任务,以便展开意义建构活动。提出学习任务,是学习环境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
(二)学习情境设计
基于“学”的情境教学设计通常包括学习环境创设、学习资源设计、认知工具设计等。
1.学习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强调真实情境下的任务学习,要尽量减小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差距,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将“情境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活动化”,还原知识背景的生动性、丰富性,提供具有吸引力的问题表征,激励学习者在任务主导的问题情境创设中,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开展协作交流,围绕意义建构“主题”(或“学习任务”),进行情境创设,实现知识意义和主体意义双重建构的根本目的。
2.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资源是指提供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基于“学”的情境教学设计中,必须选择教与学所需的学习资源,并设计这些学习资源的应用方式,以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3.认知工具的设计。认知工具是支持、促进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媒体。常用的认知工具有六类:问题/任务表征工具(案例、可视化工具等)、静态/动态知识建模工具(数据库、语义网络等)、绩效支持工具、信息搜集工具、对话协作工具(学习共同体等)、管理与评价工具等。
(三)学习组织设计
学习组织的设计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设计,它包括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习者自主有效学习而嵌入学习环境中的各种学习策略。其核心是要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对学习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策略和主体特征,应当设计和选择不同的自主学习活动。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
2.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设计协作学习环境(又称“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Building,简称CKB)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享-论证-协商,以深化完善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其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设计、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如表3所示。
表3 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
■
3.教师指导策略和指导活动的设计。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中,学习者是学习性主体,教师是主导性主体,是学习过程的导航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设计者、帮促者。任何情况下,教师都有控制、管理、帮助和指导的职责。教师需要在学习环境中确定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认知工具。
(四)总结与强化练习
适时的教学总结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总结要简明扼要,总结后,应精心选择和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便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纠正原有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环境教学设计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因此,其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其评价取向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更加关注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及社会性评价等。但同时,应注意避免忽视教学目标达成、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和忽视自主学习设计评价的倾向。
[ 参 考 文 献 ]
[1]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lnc.l94.转引自: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Jonassen,D.K.Peck&B. Wilson(1999).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Prentice Hall.Inc.195.
篇8
一、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大纲的改革思路分析
1.应用型教学课程的课程大纲设计简要分析
应用型教学课程的大纲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水平和必要操作能力为目标,促使学生将理论充分结合到市场发展的形势中;教学形式则是以设计企业参与教学、学生实践操作教学为基础内容。具体的设计思路是要聘请企业的设计师或者优秀的设计工作人员使其成为课程的负责任,通过具体详细的讲解企业实践活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制图技巧、手绘技巧等的讲解,让学生有效把握实践操作过程中应当形成的操作能力,并通过对市场的科学预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市场发展的形势,通过具体项目的参与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更加实用的设计思路。另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遇,让学生通过高强度的训练过程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2.施工工艺实践教学课程大纲设计简要分析
在施工工艺实践教学课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场地认知能力,并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设计操作环节中。在该阶段要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要构建起校企合作的桥梁,让学生有机会对现场施工工艺进行总体上的把握,并通过学徒形式让学生参与到现场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跟着师傅学到切合实际的现场处理技巧。具体而言,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分成小组成为企业现场施工队伍中的一员,并让企业的技师带领学生了解现场施工的具体工艺。如在地面工程施工中,技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砖、木地板铺设技巧、地面施工技巧等;在家具现场设计过程中,技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制作材料的不同功能,木工工程设备的操作技巧等;在灯具现场施工过程中,技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电路知识,并让学衡对电路初步铺设的注意事项进行具体的掌握,了解灯具在不同环境下的具体特征。施工工艺实践教学环节应当结合在应用型教学课程中,并贯穿在整个教学进程的始终,通过施工现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对现场的把握能力。
3.公共空间设计教学课程大纲设计简要分析
公共空间设计教学课程大纲的具体内容要围绕着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开展教学过程。一般来说,公共空间设计教学课程还需要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设计理论之后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深入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因而在公共空间设计教学中,课程大纲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让学生逐步了解设计原则、风格;结构、装饰设计;材料应用等内容,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到市场中对当前公共空间设计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和设计理念等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形成整体上的认知。同时可以在专业内部设置工作室,让学生组成设计团队,通过具体的任务分工对设计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使学生把握设计要素对设计效果的影响作用。
二、环境设计专业专业采风环节课程大纲的改革思路分析
专业采风环节中课程大纲的改革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户外写生摄影能力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户外写生和摄影积累设计要素,培养设计灵感,促使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设计风格有更加具体可感的认知。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采风路线,以某一设计元素为核心,通过针对性的采风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把握当地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及设计的原因,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形成多样化的设计理念。环境设计专业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环节课程大纲的改革思路分析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的课程大纲应当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为目标。专业实习一般是在每个学期结束之前开始进行,通过寒暑假期间学生参与到企业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对本专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展学生的视野。毕业实习则是学生最后一个学年内,经过几个学期的学习之后,让学生根据就业的需求和对专业的整体了解选择要开展实习的单位,并尽量要为学生选择信誉较好、待遇较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作为实习单位,为学生开展就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篇9
文章依照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经验,探讨设计制图规范在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希望能为建立合理、规范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设计制图规范;环境设计;毕业设计
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环境设计专业起步比较晚。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经济的蓬勃发展,环境设计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下,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热门话题,环境设计专业成为一些学校的热门专业。怎样将这个专业办好并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该专业的教师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要想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注重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而毕业设计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关,是整个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建立合理、规范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形式,指导学生完成规范的设计制图显得尤为重要。当下,一些学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管理不到位;部分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敷衍了事;等等。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明确设计制图规范在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有效、合理的教学监管体制。
二、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设计制图规范的重要性
毕业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设计毕业的过程中,毕业生可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毕业设计体现了学生的艺术水平与社会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的重要方法与核心环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毕业设计中,设计制图的规范化尤为重要。目前,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制图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规范问题。设计制图规范要求严谨,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设计制图规范教学环节容易出现问题。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为了突出效果,往往把毕业设计的重点放在效果图的制作上,而忽略了施工图方面,导致施工图不规范、学生敷衍了事等问题。如,CAD制图一般以毫米为单位,只有标高以米为单位,一些学生在书写时不规范,将标高单位按照毫米计算,导致本来层高3米的楼房变成了3000米的问题。再如,轴标号不统一的问题。一些学生随心所欲地标号,有从右往左标的,也有从上往下标的。设计制图不规范造成了很多基础性的错误,而这些基础性的错误对于一套设计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想使学生的制图更加规范,就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测评体系。在这个测评体系中,教师可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作为一个主体看待,设计制图规范就是这个主体的中心环节。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设计制图规范的重要性,不能为了突出美观而忽略了实用性。其次,教师要让学生以国家制图标准设计每一套设计图纸。完成每个阶段的设计后,指导教师组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小组式测评。测评内容包括设计制图规范、国家制图标准、设计中所应用到的文字规范等。测评本身要准确、合理,真正体现出毕业设计的价值。教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测评标准,从而帮助学生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为他们答疑解惑,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及时反映出毕业设计指导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结语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须与毕业生就业接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设计是一门语言,任何好的想法都需要规范地表达出来,否则只能是空谈。规范是设计制图的重要准则,只有规范设计制图,才能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设计制图规范性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教师要通过总结经验,有计划、有目标地改革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规范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亮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璇,张璇.认知•思维•应用——从培养学生能力谈环艺专业《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大众文艺,2012(15).
[2]陈莉.适用为主够用为度学以致用——以中职《建筑制图》课程改革为例.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7).
[3]杨光辉,曹彤,万静,樊百林,许倩.《机械设计制图》新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图学学报,2013(6).
篇10
关键词:生态设计理念;环境设计;现状;培养策略
一、生态设计理念的概述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是指房屋或者环境,而随着现代学科的逐渐完善与发展,其含义也得到了扩展,现代科学中主要表示自然界主体与各个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生态设计理念,简单来讲就是在现代环境中设计中,从生态的角度综合考虑各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仅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还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二、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培养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不断完善现代化建设方案,即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对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一现实的反映。高校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根据生态文明建设需求,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也随之确立,并逐渐融入了生态设计理念。环境设计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其是一门集合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环境策划与管理的综合性学科。现阶段,虽然我国多数高校都依据市场导向,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但是其教学培养过程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在课程内容讲解上,更多的还是倾向于对环境设计效果的强调,而忽视了生态设计的要求,基于此,高校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动改革,不断渗透生态设计理念。
三、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培养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增加生态设计课程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有效的教学培养的前提。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将生态理念渗透在课程之中。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来,并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地引入生态设计的概念,或者对学生一味地强调生态保护、生态设计的重要性,而是应该以专业课程的方式,将生态设计确定下来。如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将生态设计融入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来,以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案例选择上,教师也应该有一定的侧重,注重对生态环境策划、生态设计方法、生态设计法规等元素的引入与分析。
(二)树立生态理念,积极感知生态环境
认识是实践的指导,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培养中,要想提高学生的生态设计素质,教师必须要从理念上转变学生单纯强调设计效果的误区,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学生的认知中来。在引导学生树立生态设计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对环境的感知作为提高学生专业设计素养的重要内容,即一方面在设计中融合生态理念,如在环境设计方案时,引导学生主动考虑建筑物、构筑物、道路交通、景观的生态价值,以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环境设计效果,兼顾生态性与艺术性,以达到保护生态的设计目的。
(三)尊重生态周期,优化环境设计流程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在设计实践中,学生要想得到良好的设计效果,不仅要从环境的外在表现、功能等方面实现优化,还应该深入分析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材料、工艺、技术等。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科之间的融合度较低,教学培养的侧重点被放在环境设计效果上,忽视了对材料、技术、工艺等内容的研究。而在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应该从环境设计流程的角度出发,实现学科交叉,引导学生根据生态周期分析环境设计的整体效果,从而保证设计方案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目的。
(四)引入生态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指导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尤其是在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环境设计方案更应该得到不断的论证与优化。在专业教学培养中,教师应该从提高学生设计实践水平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生态设计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生态案例的选择与整合,根据教学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切实根据当前环境设计的生态需求设计方案;另一方面还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讨论氛围,让学生根据设计方案交流意见、分享灵感,进而实践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
(五)把握生态原则,融合自然环境因素
城市是现代人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现代化、工业化的环境设计使得人们逐渐远离自然,而逐渐增加的生活、工作压力又激发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欲望,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培养中,应该迎合现代人的这种需求,根据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导,为人们在城市中构建出一个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在专业教学培养中,教师可以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深入乡土、体会自然环境的魅力,并从中获取灵感,进而融入到城市环境设计中来。
四、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市场对于生态设计、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缺口也会随之扩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在专业教学培养中,应该切实尊重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出发,将生态设计理念贯彻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完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培养与引导,促使学生深化对生态设计的理解,提高生态设计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郭晶,徐钊.论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83-84+86.
[2]高薪茹,张斐然.生态设计理念———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绿色指挥棒[J].艺术教育,2015,(11):18-2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