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护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生儿护理方法

篇1

【关键词】 新生儿护理;疾病预防

1 引 言

新生儿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源泉。在妇产科学中,新生儿特指包括出生当天在内至生后28天的活产婴儿,新生儿期间是婴儿脱离母体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过渡阶段[1]。一方面,新生儿组织器官发育未完善,难以完全适应外界崭新环境;另一方面,多数产妇为初产妇[2],又多为独生子女,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若护理不当,极易导致新生儿发病甚至死亡。作为妇产科工作者,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责任重大,肩负着幼小生命体的安康及新生儿家庭的幸福与和谐,因而其技能水平及周到细致的服务至关重要。结合新生儿临床护理经验,笔者认为,对新生儿的普通护理、疾病预防两个方面是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必要加以认真探究和深入临床实践。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总体与样本 研究总体为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分娩出生的新生儿;研究样本为通过便利抽样,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分娩出生的90例新生儿。

2.2 入选标准 胎龄在37至42周之间的新生儿,出生体重>2500g,无先天性畸形及疾病,其母亲没有妊娠并发症,且愿意母乳喂养新生儿。

2.3 排除标准 凡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新生儿均不作为研究样本:①新生儿需供氧或使用辅助呼吸者;②新生儿的母亲在一周内有发热、感冒等身体不适情况发生;③新生儿的母亲有子宫破裂、产后出血等现象发生。

3 护理方法

笔者对研究样本的90例新生儿,采取人性化护理,同时对可能出现的疾病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新生儿患病,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使其平安度过新生儿期。

3.1 普通护理

3.1.1 脐带护理 新生儿的脐部是细菌入侵其身体内部的主要途径[4],因而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工作的关键一环。脐部护理重点在于清洁卫生,在脐带脱落前,需按时用消毒棉签蘸浓度为75%的酒精对新生儿的脐部进行擦拭,再选用已消毒的干纱布覆盖脐带表面,通过医用绷带将纱布固定其上。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发生脐部沾染新生儿尿液,需立即对脐部进行消毒并更换敷料。新生儿脐带在一周左右脱落后,仍需保持脐部的清洁与干燥,至此无需再使用敷料进行覆盖。

3.1.2 保温护理 将新生儿放入温暖柔软的棉被中,室温不宜过低,应保持在22-24度之间,早产儿的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度之间。定期观察新生儿的体温,新生儿的腋下温度的理想状态为保持36-37度之间。若新生儿出现面红耳赤,其体表温度超过37.5度,则表明室温稍高或过度保暖。在对新生儿进行其他护理时,要减少其暴露在外面的体表面积,尽量避免热量流失。最后需注意新生儿的居室环境应保持适宜的湿度,一般在55%-65%之间。

3.1.3 喂养护理 新生儿脱离母体约半小时后即可让其吸吮乳汁,提早哺乳不仅有益新生儿的营养健康,更能促进产妇乳汁的分泌和子宫复旧。在新生儿喂养中,常发生溢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护理。方法一:在喂奶后30分钟内将新生儿轻轻直立抱起,让新生儿的头部依靠在产妇肩部,产妇一手托着新生儿的臀部,一手呈空心状态从新生儿腰部以从下向上的方向轻叩新生儿背部,排出其吸吮乳汁时吞入胃部的多余气体,时间在5至7分钟为宜,轻叩完毕需将新生儿以右侧卧位的方式置于干净的新生儿护理床上。方法二:发生溢奶时,应第一时间清除新生儿口腔及鼻腔中溢出的奶液,如新生儿为仰睡,可将其翻侧过身,让溢出的奶液流出,避免呛入气管;如新生儿嘴角或鼻腔有奶液流出时,应立即用纯棉、吸湿力强的毛巾擦拭干净,而后按方法一轻叩其背部约4-6分钟。

3.1.4 衣着护理 新生儿的衣服应当尽量选择纯棉、柔软的面料,保证衣服的舒适和宽松,若是旧衣服,要洗净并消毒。新生儿穿衣时,要仔细检查其各部位的皮肤表面,看是否有擦伤的地方,若出现擦伤,要立即护理治疗,避免出现感染。由于新生儿尿量少、尿次频,需勤换尿片,每次为新生儿进行哺乳前后均需更换洁净的尿片,每次大便后需使用温水洗净并擦干臀部后再置换新的洁净尿片。对女婴在换洗时需注意由前往后洗,尽量避免外阴感染等。如有条件,尽量人工定期把尿,以减少新生儿红臀的发生。

3.2 疾病预防

3.2.1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首先是做好预防。产妇分娩前应避免呼吸道感染,产后新生儿及产妇的房间需经常通风换气,定期消毒,要尽量避免人员近距离探望产妇及孩子,尤其是患有或有呼吸道疾病史的人。分娩后,在新生儿第一声啼哭前应立即清理呼吸道,避免羊水等吸入。其次是对呼吸道感染轻症新生儿的护理。若表现为轻微的流涕等症状,其他状况良好,可正常哺乳,但在哺乳前需观察新生儿的鼻道,有异物应清理干净,同时哺乳不宜过量,每次需定量,可通过增加哺乳次数来弥补哺乳量。

3.2.2 生理性黄疸的预防及处理 处理时需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新生儿出现巩膜、皮肤或其粘膜出现黄染,但睡眠及精神状态稳定,大小便正常,可建议产妇适量增加液体摄入量,以辅助新生儿从母体得到足够的水分进而改善其体内代谢水平;二是若黄疸逐日加重,其手、脚心亦出现黄染,但精神状态良好,大小便等无异常,则需建议产妇停止母乳喂养,时间2-3天为宜,待黄疸症状减轻后再继续母乳喂养;三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可游泳和抚触,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黄疸排除。

3.2.3 破伤风的防范与护理 一是产妇生产过程中,医生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实行无菌操作,从而将新生儿患破伤风的概率降至最低。二是医护人员需指导新生儿家属对居室严格清扫与消毒,最大限度降低新生儿患此病的概率[3]。

4 结束语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及悉心照料下,90例样本中除1例新生儿出现肺炎并需转新生儿科治疗外,其余新生儿均在正常时间出院。由此我们坚信,通过为新生儿提供优质的护理及有效的防范措施,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及死亡率,促进新生儿的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范玲.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

[2] 孙少华.母婴同室中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12):87.

[3] 张凤梅,王成贤,张静.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J].职业与健康,2009,56(6):63-64.

篇2

【关键词】固尔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69-0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常见于早产儿,病死率占早产儿之首,严重威胁新生儿的健康。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临床资料表明PS替代治疗和预防NRDS有较好的疗效,提高了NRDS患儿的存活率。我院儿科监护病房(NICU)近几年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作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从2010年8月到2012年9月在本院NICU住院治疗的患儿共30例,并全都符合下列标准:①按《实用儿科学》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及胸部X线胸片结果,诊断为Ⅱ期以上NRDS[1];②日龄1~24h;③家长同意患儿接受呼吸机治疗;④按治疗NRDS常规选择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1h后,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

1.2 治疗方法

1.2.1 制剂: 固尔苏(curosurf),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从健康新生小牛肺中分离提取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北京双鹤药业生产。

给药剂量:首次剂量40-100mg/kg,再次给药剂量无改变。

1.2.2 给药方法:患儿确诊后,立即于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先吸净气道内分泌物,将患儿置于平卧位,用无菌注射器吸取已加温至37℃左右且已完全溶解的固尔苏5ml并连接好5.5号尼龙针头,然后注入已经严格消毒的气管导管壁,总剂量分4次,按平卧、右侧卧、左侧卧、半卧位分别沿导管壁缓慢注入1/4的药量,注射时间约为10-15秒,注入速度不宜太快,以免药液呛或堵塞气道。每个位置注射完毕后,捏皮球加压呼吸(频率40-60次/分)1~2分钟(注意用力适度以免发生气胸)。注射全过程约15分钟,其间密切观察患儿呼吸循环情况。为减少药液损失,除非有明显气道阻塞,用药后4小时内不进行吸痰。此给药途径至少由2人以上合作完成。

1.2.3用药次数可根据病情需要用药1~3次,每次间隔12小时(至少6小时)。

1.2.4重复用药标准 ①第1次用药后肺氧合功能无改善,a/APO2仍

1.3 护理方法

(1)加强基础护理

①口腔护理:每日进行两次口腔护理,减少细菌繁殖。②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每日温水擦浴一次,预防发生压疮。③排泄护理:尿管留置者,保持引流通畅,防受压、逆流,每日更换引流袋;便秘者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或灌肠。

(2)观察呼吸

在新生儿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儿呼吸,观察患儿的呼吸深度、呼吸节律和呼吸频率, 四肢末梢及口唇有无发绀, 鼻翼是否扇动,颈部有无增粗, 以确保无创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倘若患儿出现了呼吸机呼吸与自主呼吸不同步、烦躁不安的情绪时,护士应该严格监控患儿的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血压、氧分压(SpO2)、出入量、体温、呼吸、心率、神志等,适当调节患儿的通气量大小,如果发现患儿出现呼吸道痰液堵塞的现象,护理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为患儿将呼吸道堵塞的痰液清除,以确保其呼吸通畅。如患儿有缺氧症状,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或水泡音,应随时吸痰。除按常规护理外,注意加强呼吸道湿化和吸痰时无菌操作的护理。严密监测俯卧位时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呼吸参数,尤其是气道峰压、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的变化。

(3)用药护理

该药品为冷冻保存,使用时注意复温。即要完全溶解又要避免剧烈振荡,以免浪费药液或产生泡沫而影响治疗效果。

表1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氧合及肺功能指标用药前后的比较( x±s)

2 结果

2.1 氧合及肺功能指标的比较 从气管内滴入固尔舒后,患儿的发绀明显好转, PaO2、a/APO2和OI均显著上升,PCO2下降显著。用药后各个观察时间的PaO2、a/APO2,OI和PCO2与用药前比较,均为P

2.2 呼吸机参数比较 患儿接受固尔苏治疗后,FiO2逐渐下降,用药后8、24、48和72h,FiO2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用药后48h,患儿平均气道压力(MAP)与用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

2.3 固尔舒治疗前后胸部X线片的变化 气管内注入固尔苏后8h,胸部X线片显示肺野透亮度明显改善,用药后各个观察时间,胸片NRDS积分值与用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均为P

2.4 转归情况 在用固尔苏治疗过程中,一共存活26例(86.67%)死亡4例, (13.33%),感染性肺炎发生11例(36.67%);肺出血5例(16.67%),颅内出血2例(6.67%),肺气漏3例(10%)。治愈病例中用1次药的有20例,用2次5例,用3次1例。呼吸机平均维持时间(54.08±47.66)h。4例死亡的病例当中, 胎龄:

2.5 护理疗效

30例使用呼吸窘迫症新生儿经过上述治疗和护理之后,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24例(80%),有效(症状有所减轻)5例(16.67%),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1例(3.33%),护理总有效率96.67%。

3 讨论

PS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产生,在胎龄20~24周时出现,但量不多,35周后迅速增加,能降低肺泡壁与肺泡内气体交界处的表面张力。PS缺乏时,肺泡表面张力增高, 肺顺应性明显降低,呼气时肺泡萎缩,导致进行性肺不张。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进而发生呼吸衰竭。NRDS的病理基础是PS缺乏,在孕35周以前,肺表面活性物质很少合成,一旦娩出很难存活。只有在出生后3~4天患儿的肺才能够产生足够的PS维持其正常的呼吸。而外源性PS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扩张肺泡,防止肺萎缩,使NRDS的严重程度降低,改善了低氧血症和提高了肺顺应性。因此在NRDS患儿生后PS缺乏阶段尽早补充外源性PS可以有效提高NRDS存活率。

本组在衡量固尔苏能否改善患儿氧合及肺功能时,我们选用了PaO2、a/APO2和OI这3个指标. PaO2是临床最常用的指标,它的值直接反映了有无低氧血症及低氧血症的严重程度,a/APO2比值体现了肺泡和动脉Po2之间的差别,能具体反映肺的换气功能。OI是反映氧合功能的敏感指标。

本组患儿接受固尔苏治疗后紫绀迅速缓解。用药后2h,PaO2、a/APO2和OI明显上升,观察期间一直持续在较高水平。说明固尔苏治疗能快速有效地改善N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固尔苏主要成分是卵脂酰胆碱(占总磷脂大约70%)和大约1%~2%的特异疏水性低分子量表面活性蛋白B(SP.B)和表面活性蛋白C(SP.C),这也是固尔苏起效快峰效快持续时间长的基础。另外用药后患儿PCO2逐渐下降,2h后下降显著。提示固尔舒治疗在改善肺换气功能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善肺通气功能。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患儿的氧合和肺功能的改善,呼吸功能衰竭的好转, FiO2 和MAP也随着下调;这也是本组气胸和气漏发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患儿用药后8h,X线胸片显示肺野透亮度明显增加,说明肺泡充气程度得到改善。同时我们注意到,4例死亡的患儿中, 胎龄:

本组用药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用药后未发现与药物有关的毒性反应,用药后3天肝、肾功能检查也无明显异常。尽管固尔苏中的蛋白质属于异种动物蛋白,但已证实极少会引起过敏反应,本实验中亦未发现过敏反应病例。本文中出现5例肺出血,2例颅内出血,也不排除与使用PS后肺泡扩张,肺内毛细血管阻力降低,肺血流增加全身血流重新分配,由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可以使肺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增加[2]有关。另外有7例发生肺炎, 26.67%,均为呼吸机所致肺炎,见于使用呼吸机5天后,但该发病率明显比李杰等[3]用固尔舒治疗本病发生率的要低,可能与我们在治疗中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无菌措施及PS治疗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有关。说明在给药及机械通气等开放性操作中增强无菌意识和护理非常重要,早期适当应用抗菌素及加强支持治疗,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本文的结果说明,用固尔苏治疗NRDS呼吸衰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安全可靠、副作用较少。而其用药期间的护理细节及措施对其治疗效果又尤为重要。可以相信,随着PS治疗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护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该治疗方法将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49 454.

篇3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64-01

继续教育是指在接受了一定程度正规教育后的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的持续性教育。在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医务工作者参加医学继续教育,是医院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在新生儿室工作中,护理工作占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加强新生儿室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不断提高新生儿室医疗质量的重要条件。虽然在我科已形成继续教育管理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探讨适合基层医院新生儿室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方法尤其重要,现将我院新生儿室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和应对策略做以下阐述。

1 继续教育现状

1.1 认识不足

1.1.1 领导认识不足 院领导与科室主任忽视了护理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压缩继续教育经费,只注重前期学历,轻视后期培训,造成一些人现有知识与能力无法满足新生儿室发展的需要。

1.1.2 护理人员认识不足 有些人认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只与晋升职称有关,已晋升到高级职称或不想晋升职称或不到晋升年限的人员,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热情不高。还有一些人在晋升期间为得学分突击学习,一旦晋升后则不再学习。

1.2 学习经费过高 很多学习班时间短、收费高,导致医院外派学要再三斟酌。

1.3 我院新生儿室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在职在岗人员无法离职离岗学习。

2 应对策略

2.1使继续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制定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坚持临床为主、实践为主、自学为主、业余为主的宗旨,使继续教育学分与绩效考核挂钩。其目的是最初强制性改变护理人员转变观念,等人们学到知识后,自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加大投入 医院与科室要增加新生儿室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经费,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应优先保证护理人员培训经费的需要。众所周知,新生儿室护理人员占全科人数的三分之二 ,他们每天24小时服务在患儿床旁,只有加强新生儿室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才能不断提高新生儿室医疗质量。

2.3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 在新生儿室护理人员严重缺编、领导限制培训经费的情况下,利用网络在线继续医学教育频道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继教途径。远程学习不受人数限制,不受时间限制,护理人员可以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自己选择符合工作需要的学习内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因工作忙不能接受继续教育的现象。

篇4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复苏;低氧血症;混合性酸中毒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1min内尚不能建立有效的规则的自主呼吸或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在宫内窘迫或者在分娩的过程中引起的无自主呼吸,呼吸抑制和循环障碍等导致的低氧血症和混合型酸中毒。呼吸受阻,使内外呼吸及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导致一氧化碳及pH值降低。复苏成功可以极大程度的防止窒息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1 新生儿窒息原因

新生儿窒息指标包括:心率、呼吸、肌张力凡、皮肤颜色及对刺激的反应。能造成胎儿或新生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均可引起窒息。正常Apgar评分为8-10分≤7分、>3分为轻度窒息,≤3分为重度窒息。如1 min 评分正常,但5 min评分在7分或以下仍诊断为窒息,如5 min评分在5分以下,则诊断为重度窒息。

1.1 孕母因素:母亲患心、肾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感染,吸烟或吸毒、镇静剂或麻醉剂等;

1.2 胎盘因素:如胎盘功能不全、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等;

1.3 脐带因素:如脐带扭转、绕颈、打结、过短、脱垂、畸形等。

1.4 胎儿因素:如畸形(心、肺、纵隔、脑)、颅内出血等。早产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胎儿有严重呼吸道、心血管畸形者,胎粪吸入致使呼吸道阻塞等。

1.5 分娩因素:如高位产钳、臀位、胎头吸引不顺利;产程中的麻醉、 镇痛药使用不当等。

2 发病机制

主要为呼吸障碍,往往先有过度呼吸,随之迅速转入原发性呼吸暂停,但受感官刺激仍可出现节律性喘息状呼吸。频率和强度逐渐减退,最后进入继发性呼吸暂停,如不予积极抢救则死亡。

血液循环代谢等方面在窒息出现后心血输出量开始时正常,心率先有短暂增快,动脉压暂时升高,随着PaCO2上升,PaO2和pH迅速下降,血液分布改变,非生命器官如肠、肾、肌肉、皮肤的血管收缩,而保持脑、心肌、肾上腺等生命器官的供血供氧,故皮色由青紫转成网状花纹而后苍白,体温下降;这也是引起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因素。当缺氧继续加重,心率转慢、心血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上升、心脏扩大、肺毛细血管收缩、阻力增加、肺血流量减少,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回复胎儿型循环,致使缺氧再次加重而心衰。在生命器官血氧供应不足时,脑损害加重,可留有后遗症或死亡。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血管发育较差,在PaCO2升高,脑瘀血和血管通透性改变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缺氧性颅内出血。在窒息早期由于儿茶酚胺释放可出现血糖增高,但因新生儿糖原储备量少,又可很快耗尽而出现低血糖。缺氧时血浆渗透压升高,细胞的钠泵和浓缩钾离子均受影响,血浆蛋白和水份外渗导致脑水肿。

3 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

复苏的ABCDE方案是指A通畅呼吸道B建立呼吸C恢复循环D辅助用药E评价和监护。这五者相辅相成,尤以ABC三项最为重要。没有处理好第一口呼吸急于用药是错误的,具体运用时需要不断的评估来指导决策,以作为下一步操作的依据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呼吸心率和皮色。Apgar评分不是决定是否要开始复苏的指标,更不是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复苏的决策依据,因为等到一分钟评分结果出来再开始复苏就会失去宝贵的抢救时间。实际临床上也没有都等评分结果出来再抢救,生后1分钟内的AP-gar评分还是反映了初生时的基本情况,而5分钟的评分对判断预后尤为重要。

另外,最好将患儿置于暖箱中,并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大小调整好暖箱的温度与湿度。基层无暖箱条件者应想办法提高病室温度,使之维持在27℃~31℃,另可使用热水袋等保暖,但要防止烫伤患儿,医护人员在检查患儿时,手、听诊器等要预热。

篇5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新生儿室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的符合NRDS诊断标准的新生儿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胎龄28~35周,出生时体重1.1~1.8kg。所有患儿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畸形,经临床诊断为呼吸道窘迫综合征患儿。

2方法

治疗中使用由北京双鹤药业生产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药物珂立苏作为治疗药剂,药品为冻干粉针剂,首次剂量70mg/kg。将患儿仰卧位置于辐射台上,吸净口鼻腔内分泌物。在无菌操作下行气管插管术,将药液抽至5mL注射器中,将与注射器相连的硅胶管通过气管插管送至气管导管管端。分别采用俯卧、仰卧位、左侧卧和右侧卧四种不同的,每次各注入1/4药液。

3结果

应用PS患儿,1~2h之后,患儿和气喘的症状有所减轻,2h 后患者皮肤颜色转红润,血氧饱和度均上升至 90%以上。6h内吸气峰压下降,呼吸参数中氧浓度及MAP均出现下降。注入PS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一过性紫绀。

4护理方法

4.1 给药前护理 室内温度在24~26℃,相对湿度55%~65%。从 4℃冰箱内取出后应置于暖箱中或手心温热 5min,使之接近患儿的体温。抽吸5mL 注射用水溶解珂立苏,待药物充分溶解后轻轻转动药瓶至呈均匀状态,不可剧烈摇动,避免产生大量气泡。入院后立即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抢救台保暖,维持体温在36.5~37℃。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纠正低体温、低血压、低血糖、酸中毒等异常情况,若经皮血氧饱和度低于85%,即行氧疗或辅助呼吸治疗;常规建立静脉通道和血气分析监测1次;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气管插管,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吸净呼吸道分泌物,以确保 PS 在肺内均匀分布。

4.2给药时护理 将患儿平卧于远红外抢救台,取正中位,使患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4%。将准备好的PS通过气管插管送至气管导管管端,分4次分别采取不同,每次1/4PS注入,在进行完一个的珂立苏注入之后,拔出吸痰管,采用复苏囊加压给氧3min,促使珂立苏在患儿肺部进行充分的扩散和吸收。注射时应防止注入速度过快,一般的速度为 20s/次,间隔为 3min;给药过快容易导致患儿气管堵塞或者呛咳,导致药物咳出。给药完毕后,应继续给与1ml空气,以免药液残留在密闭式吸痰管的给药通路内。一些患儿在给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血氧降低现象,给药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观察患儿面色及胸部运动情况。防止出现心动过缓和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

4.3给药后的护理

4.3.1呼吸道管理 在用药前彻底给患儿翻身、叩背、吸痰,使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通过气管插管注入珂立苏后,肺吸收需一定时间,为了使药液更好地在肺内分布吸收,发挥疗效,减少药液的浪费,除痰液阻塞外,应用PS后6~8h内尽可能避免翻身、叩背、吸痰。如吸痰过早会将肺内还未被吸收的珂立苏吸出,既浪费药物又达不到治疗效果;吸痰时间过晚又会使呼吸道受阻,影响患儿呼吸。吸痰时间可推迟至12~24h后,根据病情按需吸痰[2]。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吸痰时间为 10s/次,吸引压力为7~10kPa,同时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氧饱和度的变化,防止粘膜损伤及低氧血症的发生。吸痰前可先用0.9%氯化钠溶液加沐舒坦及糜蛋白酶和地塞米松超声雾化吸入,以预防喉头水肿,稀释痰液,再用吸痰管快速吸尽气管内的痰液,以确保气道通畅。

4.3.2预防感染 NRDS患儿多见于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免疫力差,病程长,各类护理、治疗操作多,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护理、治疗时动作轻柔,尽量集中进行,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和过多的暴露。病室每天定时开窗通风,用物专人专用,定时更换消毒。早产儿的珂立苏是直接气管内给药,侵入性操作者需戴手套、口罩,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如注射器、吸痰管、呼吸机管道。接触患儿前洗手,护理、治疗等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要求,根据患儿的情况使用抗生素,防止出现肺部感染,呼吸机管道要及时进行消毒,保证整个过程的无菌操作,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感染的发生。

4.3.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血糖、血压及心率变化,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防止因应用 PS 后肺顺应性迅速改善,肺泡扩张,肺血流增加,肺毛细血管阻力降低而引起全身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警惕低血压、肺出血、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注意有无呼吸道梗阻症状,做好护理记录。密切监测体温及血气分析指标变化,维持内环境稳定,因 PS合成酶系统对寒冷、缺氧和酸中毒极为敏感,当 pH

4.3.3 营养支持 NRDS主要发生于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完善,病情危重,机体消耗较大,胃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要,根据医嘱给予肠外高静脉营养。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应用输液泵 24h 均匀输入。

篇6

方法:选取140对母婴,依照床号奇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对照组予以传统护理服务,对比两组家长角色适应、健康知识掌握、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父母角色适应70例、健康知识掌握67例、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66例,护理满意度100%,父母角色适应率、健康知识掌握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及综合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结论: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运用可帮助产妇尽快进入母亲角色、掌握母婴保健知识及新生儿护理技能,有助于母婴健康,且可提升产科护理效益。

关键词: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 优质护理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53-01

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护士不仅要规范完成产妇与新生儿的围产期护理工作,还要为家属及产妇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导与疾病预防工作,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有助于推动产后母婴健康指导、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教育工作,还可帮助产妇及配偶尽快适应父母角色,对家庭、社会意义重大[1]。本次研究在产科护理中运用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父母角色适应率、健康知识掌握率等改善效果显著,现将具体的护理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140对母婴,依照床号奇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70对母婴,产妇均初次分娩,无精神障碍与其他重大疾病,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8.9±5.4)岁;顺产44例,剖宫产26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41例,高中22例,初中及以下7例。对照组70对母婴,产妇均初次分娩,无精神障碍与其他重大疾病,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8.4±3.6)岁;顺产46例,剖宫产24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40例,高中23例,初中及以下7例。两组产妇年龄、产次、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等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予以母婴同室床旁护理:责任护士“一对一”个性化护理并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在产妇床旁进行新生儿抚触、沐浴、换尿片及预防接种等操作,并在规范完成每一项操作的同时,为产妇分步讲解操作要点及技巧[2],并在反复示范之后知道产妇及家属共同学习直至掌握新生儿护理工作。帮助产妇正确喂养新生儿,直至产妇完全掌握正确喂养方法;讲解护理、抚触的重要性,引导产妇正确护理及完成新生儿抚触;帮助家属及产妇熟练进行新生儿沐浴和换尿片的工作。通俗易懂地讲解产后新生儿、产妇健康护理工作要点,着重讲明产后注意事项、常见症状及正确处理方式、新生儿常见生理表现和处理方法,引导产妇平衡营养供给、正确产后活动、定期产后复查及正确避孕。讲明新生儿出生后各种疫苗的作用及接种阶段、接种方法,鼓励新生儿预防接种[3]。

1.2.2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护士每日集中将新生儿抱至专用婴儿沐浴间完成脐带消毒、抚触、沐浴,并集中在治疗室接受预防接种。需要健康教育时向产妇及家属集体讲解新生儿、产妇健康护理问题及产后注意事项、常见症状及正确处理方式、新生儿常见生理表现和处理方法,发放产后产妇及新生儿营养支持手册[4]。

1.3 评价标准。护理满意度评价及健康知识掌握评价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护理专业程度、健康知识及护理技能讲解情况、实际护理效果、日常沟通交流共5项目,单项20分,满100分,总分≥80视为护理满意;健康知识掌握分产妇健康与新生儿健康两大模块,单个模块50分,满100分,总分≥80分即为健康知识掌握[5]。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通过抚触、沐浴、喂乳、臀部护理等各项目实际操作规范程度考察是否掌握。掌握健康知识、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良好,愿意接触新生儿,便视为角色适应良好。

1.4 数据处理。本次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父母角色适应70例、健康知识掌握67例、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66例,护理满意度100%,父母角色适应率、健康知识掌握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及综合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女性产后生理上、心理上发生很大变化,不仅需要经历对母亲角色的适应过程,还需要学习母乳喂养、新生儿抚触、沐浴、臀部护理、自身产后健康护理,这个阶段学习和适应内容繁杂,因而需要更人性化、更科学的护理模式辅助保证产后母婴健康的关键所在。

本次研究采用的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护士与产妇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将传统护理模式中相对分离和独立的产妇、婴儿护理工作合并起来,新生儿脐部护理、抚触、沐浴等护理工作均在产妇床旁开展,产妇可无障碍接触新生儿各项护理工作,不仅增进了母婴感情、促进产妇尽早适应母亲角色,护士还在各项规范的护理工作中增进了与产妇的沟通、交流、指导工作,充分尊重和维护了产妇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护权[6],同时也让护士与产妇关系、家庭内部关系更加趋于和谐化。

在母亲床旁完成护理操作,每时每刻都在为产妇示范新生儿护理方法,并可在实际护理操作的同时,为产妇及家属分步讲解并加以指导,产妇和家属也可现场参与到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并及时得到护士的纠正和指导,充分调动了产妇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产妇、家属更好地掌握育儿技能及产妇健康护理技能。另外,在床旁护理的模式之下,产妇更易主动接受健康教育工作,对各类健康知识掌握效果更佳[7]。

实施母婴床旁护理,产妇更好地学习自我产后护理与新生儿护理技巧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身为母亲的幸福、骄傲与责任,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母亲角色,并很快消除产后抑郁、焦虑等情绪,亲子互动效果更好,母亲更有信心和成就感,并及早将自我关注变成新生儿护理为中心的关注模式。本次研究中父母角色适应70例、健康知识掌握67例、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66例,护理满意度100%,父母角色适应率、健康知识掌握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率及综合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综合素质及技能掌握有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丰富、全面的医学理论知识,还需要有精湛的护理操作能力及卓越的沟通技巧,如此方能更好地服务于产妇与新生儿,完成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技能指导、产后心理干预、母婴感情培养于一体的繁杂的护理工作。

本次研究中开展的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以家庭为中心、以人为本、人性化护理,以促进家庭和谐与母婴健康为最终目标,帮助产妇尽快进入母亲角色、掌握母婴保健知识及新生儿护理技能,全面优化产后护理工作、改善护士职业形象、拉近护患距离、和谐家庭关系、增进母婴情感,提升产科护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晴,顾幼丽.新生儿床旁护理在母婴同室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632-634

[2] 冯瑜,李云芳.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2):26-27

[3] 杨晓玲,张颖.母婴床旁护理在母婴同室的应用[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7):196-197

[4] 舒红琴.床旁护理在母婴同室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8):45

[5] 徐丽.新生儿床旁护理在母婴同室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2):25-27

篇7

关键词:新生儿;优质护理;高胆红素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护理模式也在发生改变,临床护理朝着人性化和优质化发展。优质护理是护理模式的一种,是为患者开展个性化和多方位整体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更舒适和更满意护理服务,提高临床护理质量[1]。本分析了新生儿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新生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把60例新生儿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婴16例,女婴14例;出生孕周38~40w,平均孕周(38.2±0.5)w;有18例产妇为顺产,12例产妇为剖宫产;观察组男婴17例,女婴13例;出生孕周38~40w,平均孕周(38.5±0.4)w;有19例产妇为顺产,11例产妇为剖宫产;两组新生儿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应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观察新生儿各项生命指标变化等。观察组新生儿应用优质护理,对新生儿进行个性化的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角色转换护理 护理人员帮助孕妇迎接新生命,孕妇实现向母亲这一角色转换,帮助孕产妇建立成功生产的信心。护理人员指导产妇掌握自身和新生儿各项变化,护理人员要了解产妇产前情况和新生儿基础信息,例如:掌握新生儿出生体重、哭声及体重、脐带等情况。护理人员为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2]。

1.2.2新生儿护理 ①大小便护理:检查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饮食护理,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观察新生儿大小便情况。也可以以手掌对新生儿小腹进行按摩,能促进新生儿肠胃的蠕动,同时,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新生儿的排便次数、排便时间、大小便颜色等情况;②护理:护理人员要为新生儿不断进行的变换,舒适可以利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展,以柔软床单包裹新生儿,使新生儿双手可以与面部触及,增强新生儿的安全感,对新生儿头部位置更换,以侧卧和平卧交替变换。再观察新生儿脐带是否有渗血或异味,应用开放式脐部护理,暴露脐部残端。观察脐带周围皮肤颜色、黄疸变化、新生儿精神状态等;③高胆红素护理:护理人员要及早为新生儿进行胆红素的检测,为新生儿检测1次/d,在新生儿额头、脸颊、前胸等处进行采样,检测平均值,一旦发现高胆红素就要及时为新生儿抽血送生化室检验确诊;④母乳喂养护理:母乳喂养为新生儿营养来源,要求纯母乳到生后6个月,6个月以后再以母乳配合定量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可以促进新生儿成长发育,使新生儿营养更为全面[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与高胆红素发生率。产妇出院时发放本院自拟调查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发放60份,实际回收60份,回收率100%[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7%,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3.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2.2比较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高胆红素2例,占6.67%,对照组发生高胆红素8例,占26.7%,χ2=4.3200,P=0.03,观察组高胆红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3 讨论

优质护理服务是护理人员对产妇和家属传播新生儿护理知识和健康教育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指导产妇观察新生儿各项体征变化,指导产妇掌握护理方法,在新生儿身体情况允许情况下,指导产妇与新生儿进行抚摸、亲吻等亲子互动,促进新生儿与父母的情感。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高胆红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总之,优质护理是以新生儿为中心开展服务,缓解产妇负情绪,尊重与关怀产妇,对产妇进行人性化护理,观察新生儿各项生命指标,使产妇感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同时,护理人员为产妇进行健康指导,解除产妇忧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永芳,韩玉丽,刘静.对新生儿进行全程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110.

[2]熊小云,陈丽莲,黄颖穗,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指导下的开放式脐部护理措施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及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49-1451.

[3]龚义侠,贾峥嵘,张媚,等.基层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产妇及新生儿护理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4):1682-1684.

篇8

澧县人民医院产科 湖南省澧县 415500

【摘 要】目的:研究Orem 自理模式在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间我院产科收治的剖宫产分娩的产妇98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Orem 自理模式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在产妇住院期间通过临床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产妇的母乳喂养技巧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技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新生儿中开展Orem 自理模式,显著提高了产妇的自理能力,挖掘了其自我护理的潜在能力,有利于其康复和熟练掌握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技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Orem 自理模式;产科;新生儿

Orem 自理模式于1971 年由美国学者提出,该理论阐释了人的自理方面缺陷与机体健康、人的护理需求三个方面的关系,并经过不断的演绎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护理理论,并受到临床护理工作者的重视,运用于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疗效。本研究将Orem 自理模式运用于我院就诊的剖宫产分娩的产妇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间我院产科收治的剖宫产分娩的产妇98 例,其中,年龄21-32 岁,平均年龄(31.4±6.7)岁,文化程度:初中文化产妇20 例,高中文化产妇37 例,大专以上文化产妇41 例,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妊娠且在产前均给予系统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等知识培训,均给予剖宫产术,直刀口者71 例,横刀口者27 例,所产新生儿均为健康婴儿,无缺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刀口类型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护理内容包括母乳喂养技巧、孕妇产后护理卫生、新生儿护理常识等知识的宣传和指导,同时若产妇或家属有困难时,护士应及时积极的提供帮助。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Orem 自理模式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包括:

(1)系统评估 相关责任护士应对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和母乳喂养技能等知识做一系统评估,根据每一产妇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和护理,使其系统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

(2)支持教育系统 在产妇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都应随时掌握和了解产妇不同时间段的心理需求,积极获得家属的配合,及时纠正其护理能力和护理知识的偏差,详细并耐心示范和讲解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洗浴等知识。

(3)完全补偿系统 在产妇术后6h 内,身体较为虚弱,缺乏自理能力,应进行完全补偿护理,责任护士应定时为产妇进行基础、管道、专科、皮肤等护理工作,同时进行心理辅导,消除产妇紧张心理,树立母乳喂养信心。

1.3 指标观察

在产妇住院期间通过临床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产妇的母乳喂养技巧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技巧比较

观察组母乳喂养技巧差评为0 例,良9 例,优40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0%,18.4%,81.6%;对照组母乳喂养技巧差评为14 例,良35 例,优0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8.6%,71.4%,0%。观察组母乳喂养技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为优者46 例,良3 例,及格0 例,不及格0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93.9%,6.1%,0%,0%。对照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为优者9 例,良15 例,及格16 例,不及格9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8.4%,30.6%,32.6%,18.4%。观察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Orem 自理模式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母乳喂养技巧的掌握程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说明产科新生儿中开展Orem 自理模式,对产妇进行产前及产后的系统宣导及培训,不同阶段的系统护理,使其充分了解了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显著提高了产妇的自理能力,挖掘了其自我护理的潜在能力,有利于其康复和熟练掌握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技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勇, 张琪, 陶新学等. 产科应用Orem 自理模式的研究现状[J]. 护理研究,2010,24(11):951-952.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 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 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 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 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通过对产护人员进行新生儿相关内容系统培训,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调查明显提高。

 

3 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 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 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 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 结论

 

因此,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知识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优化产儿合作意义重大。产科和儿科作为医院的两个高风险科室,纷争多,矛盾大,我们通过培训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机会,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的产儿合作,这种模式值得临床相关合作科室推广使用。

篇10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6月为对照阶段,2013年7月~12月为观察阶段。两阶段护理人员的年龄、学历组成及科室基本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分别于两阶段内随机抽取45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阶段新生儿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新生儿的年龄为1~5d,平均年龄(2.5±1.7)d;观察阶段新生儿中男性及女性新生儿分别为24例和21例,新生儿的平均年龄为(2.7±1.2)d。两阶段新生儿的年龄、性别比等一般资料比较结果未见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不安全因素分析对照阶段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将不安全因素总结如下:①人员素质因素。部分护理人员不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容易出现未及时了解到新生儿需求的现象,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共有7例新生儿由于护理人员素质不达标而发生不安全事件。②人员配置因素。护士的排班制度无法很好地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不仅会给护理人员带来较大压力,也会影响工作效率,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有5例新生儿由于这一原因导致不良事件。③质量管理因素。护理管理者对护理质量监督工作缺乏正确认知,对不安全事件缺乏主动防范意识。共有6例新生儿由于质量管理不当而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1.2.2护理管理在观察阶段采取的护理管理措施包括:①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及工作责任心,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培养护理管理人员的预见性意识;②根据工作需求优化排班制度,并使交接班工作规范化。③将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流程化,并落实工作责任制;④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评比,并做出相应奖惩处理。

1.3观察指标统计两个阶段新生儿在护理工作中,出现手牌丢失、皮肤划伤、发生感染等不安全事件的新生儿数量;同时调查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阶段45例新生儿发生手牌丢失的数量为2例,发生皮肤划伤及感染的新生儿数量分别为1例、0例,观察阶段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6.7%;对照阶段新生儿的资料显示,共有5例发生手牌丢失,2例皮肤划伤及1例感染新生儿,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为17.8%。观察阶段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阶段,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阶段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率为93.3%(42/45),对照阶段的护理满意率为84.4%(38/45)。两阶段新生儿护理满意率的组间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3.1不安全因素分析结果

3.1.1人员的综合素质新生儿的护理工作难度较大,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理人员的能力发挥,使新生儿的护理质量下降;且医疗器械的更新速度较快,部分护理人员无法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护理人员出现能力不一现象,导致人员的协作状况出现不和谐现象,不利于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3.1.2人员配置不合理护理人员数量有限,由于其它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导致某一时段内入院患儿数量的增多,进而出现人手不足现象,增大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几率;且晚间护理人员的数量与白天一致或更少,极易导致晚间护理工作出现纰漏,造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1.3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管理制度不具有实效性,在工作过程中极易出现责任界限模糊,容易引起争吵。同时,交接班模式的混乱,还可能造成资料丢失,使新生儿的对应资料混淆不清,造成安全隐患。

3.2护理管理加强措施

3.1.1加强培训新生儿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包括:①对新生儿危重病学的相关知识;②护理流程及工作要求;③护理工作的法律责任;④常用的急救技术及输液穿刺技能等。因此,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新生儿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帮助护理人员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和高水平的工作技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新生儿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几率。3.2.2优化排班模式,制定科学制度做好工作调查,根据新生儿的收治特点制定合理化的排班模式,并加强夜间巡视。同时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护士长不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及监督,并加强对常见问题的预防性护理,有效提高新生儿的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