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经济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的工业经济相比较,知识经济具有许多新的特征。
l.知识资本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使用,使企业增加财富,获得剩余价值,因而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所有者理所当然占有剩余价值。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物质的作用减弱,知识的作用增强,使得知识在生产中的投入越来越重要。知识或高新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充分利用,可以节约物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所有者,亦可以以其知识为资本来投资,从而占有企业剩余价值。
2.资产无形化。知识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资产从有形向无形发展,无形资产的作用日益提高,其中尤以人才资源为主,虽然人是有形的,但人所掌握的知识是无形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是无形的。因此,谁拥有了具有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知识的人才,谁就占有了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资产资源。在美国,白领阶层已占到了劳动者的50%.排名第五的美国微软公司,其资产负债表上显示的资产总额仅为143.87亿美元,而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估计达l484.9亿美元,两者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其主要原因是微软公司拥有大量的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储存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其次,凝结着知识和智慧的知识产权、专利权、著作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最后,知识经济的无形化特征还表现在知识产品的无形化。如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信息科学技术中的光纤通讯、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等信息产品,外在的显性的实物形态体积较小、价值较低,而其功能则是巨大的、隐性无形的。
3.高度的增值性。社会新的财富的形成是一定经济时代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生产要素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支出人的劳动力;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经济运行,产品的生产方式和社会财富的形成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了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知识对新财富的创造力是任何物质资本都无可比拟的。具体来讲,知识经济时代凝结着知识和智慧的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高科技产品知识含量高,功能巨大,物质消耗成本又少,而知识资源在生产中可以重复使用,产品投放市场后,能获得较多的利润。因此,高度的增值性是知识经济的又一特征。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工作的挑战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动摇了传统的经济结构,改变着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形式,而且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从来就是为经济服务的,同时会计也必须服从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革。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会计工作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l.人才资本化对会计体系的挑战。工业经济下的会计体系是以实体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为基础的,不确认智力资本。会计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企业的全部资产划归为企业的债权人和企业的投资人,实体资本出资者享有剩余价值,而企业员工,无论是高智力的员工还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都被看作是被雇佣者,不享有剩余价值,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对人才智力资本地位的确认,因为实体资本所有者和智力资本所有者要共担企业风险,而且智力资本能比非智力资本在生产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会计建立能反映智力资本中心地位的,体现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智力资本所有者共担企业风险、共享企业权益的新的会计体系。
2.资产无形化对会计确认的挑战。现有的会计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会计理论,工业经济形态中,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主要是指有形资产。一般认为,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按照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资产的确认应具备下列四项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传统会计模式对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可以说是周密细致的。虽然,有些企业有无形资产存在,但数量极少,不确认对企业影响多大。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对人才资源的利用和信息资源的利用,在生产过程中,人才的投入和信息的利用都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要将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确认为资产,其属性如何定义,会计科目如何设置,会计核算如何进行,这类资产发生变动如何记录等,都是新课题。
3.资产无形化对会计计量的挑战。伴随着资产从有形向无形发展,资产计量存在困难。传统会计理论,把货币计量作为一项基本假设,并以是否可计量作为能否纳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项基本标准,在计量属性的选择标准上,主要考虑的是其可靠性,即这种计量必须是建立在已经发生、客观存在、可以验证和检查的基础之上。在这一观点下,无形资产的难以确定性使计量存在困难。首先,人才资源形成的无形资产,虽然在生产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但因其知识与智慧的无形性,使计量存在困难而无法纳入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在会计事项上得到反映。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产的增值能力也是巨大的,但是要将信息资产计入无形资产,无论是信息技术发明者拥有的信息技术资产,还是信息产品使用者持有的信息产品资产,都没有计量的依据将其量化,因而无法计量。第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强,知识在产品价值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那么知识的耗费量就应该记入产品成本,如何正确计算产品价值中所包含的知识量,是会计计量的又一难题。最后,对收益计量有较大困难。人力资产投放生产所形成的收益,由于难以界定其在收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程度,而难以计量人才资产收益量。
4.知识经济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不仅对企业物质资本的增长和创造有兴趣,而且更需要了解企业知识资本拥有量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建立能全面反映企业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5.会计工作重点转移。第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会计工作重点逐步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移,在传统会计工作中由于受操作手段和工具的限制,经济业务数据的日常处理占用了会计人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产业的普及和成熟,在客观上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杂的、重复的日常会计事务中解脱出来,可以将其工作重点从核算转移到参与预测、决策和经营分析等方面,使会计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篇2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范式;技术经济范式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6-0001-05
Study on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Paradigms
LIU Chang-nian, MEI Qia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makes some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from paradigmatic viewpoint. Firstly,it put forward one fresh topic that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should be a new model of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paradigms. Secondly,it analyzes and proves the intrinsic basis theoretically about the paradigms of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Finally,this paper explores some “sudden change”characteristics about new paradigms opposite to old paradigms from four ways.
Key words: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paradigms;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paradigms
1 引言
新型工业化是基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是对中国未来发展路径的深刻揭示和准确定位,其内涵十分丰富。本文认为,新型工业化是一种新的经济技术范式的确立,是发展观的科学演进。与传统的工业化范式相比较,不难发现,新旧范式之间存在某种承接和递进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新范式所具有的“突变性”和与旧范式的内在“冲突性”,使新范式具有熊彼特意义上的“创造性毁灭”的显著特征,范式转换意味着技术轨道、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和发展理念的整体性转换。因此,从范式的视角研究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对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具有特殊意义。
2 范式概念的提出及发展演进
2.1 范式概念的提出
范式(paradigm)这个概念在理论上的最早提出,应追溯到美国著名的科学学家Kuhn在其 1962 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在此书中,Kuhn[1]创造性地引入“范式”这一概念,并将之视为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以及科学研究的思想工具和实用工具,进而描绘出基于范式及其变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图景,库恩关于范式概念的含义极其广泛。哲学家Lakatos[2]认为范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并将范式大致分为元范式(meta-paradigm)、社会学范式(sociological paradigm)和构造范式(construct paradigm)三个层次,包括内核和保护带两个部分。总体来讲,范式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郑雨、沈春林[3]研究认为:广义地说,可以把范式看作是某个时代人们对事物的共有的见解、思考方法及思维框架的总称;狭义的范式则可以只针对某一具体的学科领域。本文认为,范式就是指在特定时期内,根据科学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和心理特征所制订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定律、准则、假说、方法等的总和。
2.2 技术范式
继Kuhn之后,创新经济学家Dosi将范式概念引入技术创新研究中,他借助库恩科学发展范式来考察技术演化特点时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并将其描述为基于自然科学的高度选择性原理的、解决特定技术经济问题途径的“图景”(或模式),以及那些以获取新的知识为目标、并尽可能地防止这些新知识过快地扩散到竞争者的特定规则[4]。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技术范式并非某种具体的技术,而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由各种具体技术组成的一个技术体系。基于此,Sahal[5]把技术范式看成是技术路标(Technological Guideposts),即技术发展通过范式的形式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准确的选择发展方向;同时范式又是已有知识的“蓄水池”,使得技术知识能够不断地得到积累并使企业通过汲取技术知识“存量”或“蓄水池”来产生创新的机会。在这里,技术范式显然是已有知识的积累,具有Rosenberg意义上的“聚焦器”[6]特征。
2.3 技术经济范式
1986年,Freeman和Perez在继承Dosi“技术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概念,从而将技术范式和经济增长直接联系了起来。Freeman和Perez[7]把一定类型的技术进步定义为“技术经济”模式的进步,并把影响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分为增量创新、基本创新、新技术体系的变革和技术经济模式的变革四种类型。
增量创新是指这一类创新并非经常性深思熟虑研发的结果,而是工程师和其他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人员的发明和提出的改进意见的结果,或者在“干中学”、“用中学”时连续发生的结果,它有助于改进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而且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基本创新产生于深思熟虑的研发,常常包括一种联合的产品、工艺和组织的创新,它在时间上是非连续的,其分布也是不均匀的。
新技术体系的变革指若干对经济领域产生影响,同时导致全新部门出现的影响深远的技术进步,它是增量创新和基本创新的一种组合,往往伴随着机构创新和管理创新。
“技术经济模式”的变革指技术体系的某些变革,由于它们的效果如此之大,进而它们对整个经济行为都有重要影响。一种这样的变革含有多组基本创新和增量创新,而且最终可能包含若干新技术体系。
在Freeman和Perez的眼里,“技术经济”模式变革与前三种模式相比,无疑是一场技术革命。这种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是,它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即它不仅导致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依据自己的权力产生新的范围;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几乎每个其他领域”。它导致“相互关联的产品和工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结合,包括全部或大部分经济潜在生产率的熟练跃迁和创造非同寻常程度的投资和盈利机会”[7]。显然, Freeman和Perez的技术经济范式已经突破了Dosi的技术范式所着眼的技术变革的轨迹,比创新“群”或技术系统的概念更为宽泛。
技术经济范式中的核心概念是“关键生产要素”,Freeman和Perez认为,“关键生产要素”是技术经济范式中的“一个特定投人或一组投入”,它可能表现为某种重要的资源或工业制成品,它决定着技术经济范式的特征并成为划分不同类型的技术经济范式的依据。依据Freeman和Perez的解释,成为“关键生产要素”需满足三个条件[7]:(1)使生产成本具有明显下降的能力;(2)在很长时期无限供应能力;(3)广泛被应用和易于扩散的能力。
一般来说,“关键生产要素”并不表现为孤立的投入,而是处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迅速增长体系的核心,其中某些创新与关键生产要素自身的生产有关,其他则与 “关键生产要素”的利用有关。关键生产要素既是所在技术经济范式中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又决定着技术经济范式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因而在各种不同的技术经济范式中居于核心地位。如以棉花、煤炭和蒸汽动力为表现形式的“关键生产要素”映射出的必然是现代纺织业技术经济范式。
2.4 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形式
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方式分为两类:一是范式进步,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一种常态。一种技术经济范式一旦形成,它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影响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结构和运行,随着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在既有范式内核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保护带的调整来增强范式的适应性。二是范式转换,它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即抛弃既有的范式的内核,用一种新的内核取代原有的内核,由此形成一个新范式。范式演进的现实形态是范式进步范式转换新范式的形成的动态演进,是渐变与突变相统一的过程,如Dosi所言:“科技进步通常是新范式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随着旧技术范式成本和改进的困难,新范式将变得富有吸引力”[8]。
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特定的经济、技术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有迹可寻的。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确立的前提是:“只有当上一个周期的关键生产要素及其相关技术群,给出了收益递减或者对于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或对于新的盈利性投资的潜力已接近极限的强烈信号时”[7]。Freeman和Perez认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包括9种特征[7],其中核心是“关键生产要素”、主导技术群和适宜的组织形式等。
3 范式视角下新型工业化的本质与特征
3.1 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其追求现代化的征程都是从工业化起步的,工业化事实上已构成各国经济增长的主体。传统工业化范式诞生于以蒸汽革命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产业革命,它克服了既有农业技术经济范式在空间上的障碍,突破了手工生产的局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人类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然而传统工业化范式是以生产要素的持续高投入、环境退化和经济粗放式增长为特征的,在实施工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严重的资源瓶颈、技术瓶颈和环保生态瓶颈等,难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其发展演进已到尽头,破解技术经济发展难题需要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确立。
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战略,这不仅是中国工业化路径的转型,更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确立,是我国面对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等“多峰逼近”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观的创新性突破。它要求我们在加快完成工业化目标的同时叠加完成信息化时代的任务,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创新型国家。
3.2 新型工业化范式确立的内在依据
不言而喻,经济增长方式的每一次转变都是由内在的技术范式演进推动的,“技术进步是形成经济格局转换的基本动力”[9]。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新型工业化范式的确立有其内在的规定性,是范式演变的必然结果。如舒马赫所言[10],“现代工业体系尽管拥有它全部体现高度智力的先进技术,但却在摧毁自己赖以建立的基础。 而在旧技术范式中,靠新技术来解决旧问题是行不通的”。
新型工业化范式具有范式的一般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科学性。范式是现实世界一定程度的客观映像,新型工业化范式是经济发展、科技水平、资源和环境的现实要求。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与之相比,我国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工业化则是“迟到的工业化”,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科技水平低、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环境污染加剧、就业压力大,所以,我国的工业化具有两大战略任务:一方面要充分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带给我们的重大历史机遇,发挥后发优势,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要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深化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和现代化质量,为加快信息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需求源泉。可见,新型工业化范式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客观发展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2)阶段性。范式的演变是随着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新型工业化范式既是传统工业化范式延伸和合理成分的传承,又是对旧范式的扬弃和超越,是特定历史阶段科技经济发展的结晶,是工业技术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转换的过渡阶段。目前,少数发达国家如美国,经济发展早已越过工业化的顶峰状态,而进入“信息技术范式”。信息技术革命是以互联网的诞生为标志,它使人类拥有了迄今最强大的信息整合平台,进而促成了传统的、物资能量型技术经济范式的质变。我国随着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完成,技术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全面迈入信息技术范式。
(3)地域性。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观察问题的方式总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新型工业化范式的核心内核具有普遍意义,是当今发展中国家通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化成功实践,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然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资源禀赋、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环境的差异巨大,因而,各个国家或区域其新型工业化实践和实现路径必然不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是范式进步的具体写照。
深入一步探求表明,新型工业化范式具有技术经济范式的特殊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关键生产要素。Freeman和Perez[7]认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是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的桥梁和纽带。新型工业化范式的“关键生产要素”是知识、计算机芯片和互联网等,不同于以钢铁、乙烯和矿产资源为“关键生产要素”表现形式的传统工业化范式。
(2)主导技术群落。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方式、途径和规模是由一个或几个主导技术群所决定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导技术群也会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也会因之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群落已经形成,其产业化进程在深刻地改变着各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一些新型的工业化国家抓住了这一主导技术群发展的时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传统技术经济增长范式的更迭。
(3)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的工业化范式下,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资本、原材料和能源是主要的战略资源,经济增长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资本、设备等有形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来实现的,是一种粗放式的甚至是资源掠夺式的经济增长范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生态代价,如巴里•康芒纳[11]所言:“美国战后技术变迁产生的,不仅是宣布了具有很多预示意义的国民生产总值上的126%的增长,而且有一个在比率上高于国民生产总值10倍的环境污染水平的上升”。新型工业化范式下,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知识、智力和信息是主要的战略资源,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知识、智力等无形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是一种集约式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4)适宜的组织形式。传统工业化范式下,股份制公司成为最普遍的企业经营模式,企业的生产经营日趋规模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企业的组织形式日趋复杂化,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部门。新型工业化范式下,企业中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价值将被高度重视和合理估价,企业的组织结构日趋扁平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知识创造活动即知识创新成为组织最重要的活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所发挥的效能日渐增大,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大量涌现,并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信息产业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但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而且带来了一系列新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将极大地放大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
3.3 新型工业化范式的主要特征
新型工业化范式是传统工业化范式的“突变”,这种突变特征主要表现在:
(1)新型工业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传统工业化范式其内在逻辑上具有逆生态性或与环境、自然的不和谐性。传统发展模式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排放”为基本特征的开放的、线性发展逻辑,它的开放性是指为追求经济发展,甚至可以不顾一切地掠夺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这种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两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采、大量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将会丧失发展的后劲,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是以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科学地利用、开发和保护资源,坚持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技术体系。经济发展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通过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来达到缓解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目的。其表现为“两高两低”,即高利用率、高循环率、低消耗和低污染,实现了物质、能量梯度和闭路循环使用,最终实现了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新型工业化是一种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新模式
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长河中不同的子阶段,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虽然总体上是依次递进的,但各个阶段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和严格依次单列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若干阶段是并列存在的,呈错落交织状态。工业化孕育了信息化,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没有工业化的发展,就没有信息化兴起;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工业化的提升动力和推动“引擎”,信息化能够助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缩短工业的进程和时间。为完成工业化进程,英国花费了200年,美国、日本花费了100年,而新型工业化国家之一的韩国只花费了30多年。因此,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对经济社会具有“重塑”功能。
(3)新型工业化是将知识视为最关键生产要素的发展新模式
由于知识资源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等显著特性,从而使资本――这一传统的最稀缺的生产要素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具创造力和价值的核心资源。在新型工业化范式下,依赖稀缺物质资源的生产逐渐转变为依赖技术与知识的生产,社会生产围绕知识生产知识扩散知识应用的过程展开,产业之间以知识传导和价值实现为链条形成动态的经济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与此同时,又以知识共享效应和收益递增效益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不断高级化,从而最终使整个社会经济得以长期持续增长和发展。因此,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价值,知识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4)新型工业化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新模式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置于经济和社会的核心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化“见物不见人”,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做法。
20世纪50年代初,经济学家Schultz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并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本就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12]。1983年经济学家Romer[13]在其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出知识(即人力资本和新思想)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可见,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是科学之源,知识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知识与人始终是形影不离的,人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资源的源泉是人力资源,良好的人力资源将为组织提供无穷的发展动力。因此,可以说组织通过知识积累获取核心竞争能力的过程,必然是组织获取人力资源优势的过程。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我国的国情“特质”是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然而Romer意义上的人力资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力,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体能、技能、智能三者存在两组简单的等比级数规则,即对于体能、技能与智能的获得,社会需要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3∶9,而人的体能、技能与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则分别为1∶10∶100[14]。为此,一方面,引导、激励和强化个体和组织的学习能力,鼓励个体在团队中分享知识,加强知识的扩散和转化,不断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专业化素质,增加劳动者身上知识存量,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存量,加快普通劳动力向人才资源的转化进程。另一方面,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就业渠道,有效地解决好就业压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4 结束语
本文认为新型工业化的实质是一种技术经济范式的确立,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产物。21世纪人类必将全面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基础,以工业化和信息化高度融合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范式,必将成为后发国家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实施跨越式发展,实现富民强国的现实路径选择。
参 考 文 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47.
[2]伊姆雷•拉卡托斯,等.批判与知识的增长[M].周寄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88-90.
[3]郑雨,沈春林.技术范式的结构意义[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62-64.
[4]Dosi G.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J]. Research Policy, 1982, 11(3):147-162.
[5]Sahal D. Technological guideposts and innovation avenues[J]. Research Policy, 1985, 14(1): 61-82.
[6]Rosenberg N.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45.
[7]弗里曼,佩雷斯.结构调整危机:经济周期与投资行为.载于G•多西等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钟学义,沈利生,陈平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58-74.
[8]G•多西.创新过程的性质.载于G•多西等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钟学义,沈利生,陈平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81-282.
[9]弗里曼.绪论.载于G•多西等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钟学义,沈利生,陈平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
[10]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虞鸿钧,郑关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4.
[11]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116.
[12]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13]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5): 71-102.
篇3
(一)国防需求是国家的特殊需求
国防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受国际环境、国家周边环境、军事战略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的。在不同的经济体制条件下,满足国防需求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满足国防需求采取的是国防订货的方式。由于军品是特殊商品性质,除具有一般商品的规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运行要求,国防订货不能等同于其它民用商品订货,其主要表现在:
(1)国防需求具有双重性。民品国家订货主要反映国家与企业的供需关系,合同改变或违反,按《经济合同法》有关条款处理,国家不再具体检查考核;军事需求国家订货除反映国家与企业的供需关系外,仍具有国家任务性质,企业必须确保完成。由于特殊原因,影响合同完成,如双方同意修改原订合同,除执行《经济合同法》有关规定外,亦需按规定程序报国家订货主管部门备案调整,否则,企业不能不完成订货任务。合同仍应视为国家任务,完成与否要作为对企业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之一。
(2)国防需求的范围特殊。民品除少数项目外,通常是在企业大量生产的某项产品中,对国家需要部分实行国家订货,企业面对众多买主,优先供应国家订货后,则可自行销售,国家订货仅是企业生产该项产品的一部分;军事需求国家订货是直接交付部队使用的武器装备,是军队专用产品,除军队订货外,未经政府批准,企业不得自行安排生产与销售,属于专买专卖产品。
(3)实现国防需求的方法与程序特殊。由于军品特殊商品性质,它不同于民品,不能在众多供应厂商中实行公开招标竞争,择优订货,而只能依据政府规定在特定范围,实行有限的招标,只能在定点厂家协商订货。其订货程序也不相同:民品是政府授权的国家订货部门按国家订货计划直接商签订货合同,合同签订后为国家合同;军事需求是由军队的装备订货部门提出订货计划后与生产企业商签订货合同,报总装备部确认,并统一纳入国家订货,确认后的订货合同为国家订货合同。
(4)满足国防需求的条件特殊。民品国家订货所需生产保障条件如原材料、外购件、试验和工艺加工设备及生产场地等与其他一般订货一样,没有特殊专用的技术要求,原则上均由生产企业自行解决;国防需求系军队专用产品,由于其高技术和不同用途、不同性能要求的特点,生产需要大量专用物资、器材和专门的试验、加工设备,投资大、周期长,难以短期直接回收,除企业自身解决部分外,仍需国家专项投资或协助解决。
(二)国防消费是特殊的公共消费
国防消费是国防活动中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耗,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国防需求的具体体现,是国防经济活动的归宿,又是国防经济自身循环的起点。与国民经济消费相比其特点表现在:
(1)国防消费是手段,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任何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生产是手段,消费才是目的,并且,生活消费才是真正意义上消费,生产消费最终是为生活消费服务的。但是对于国防经济来说,国防消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因为国防消费不是直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产的需要,而是在国家和战争存在的条件下维护国家安全的一种手段。
(2)国防需求决定国防消费。在国民经济的消费中,一般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主要因素,消费是收入的函数。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将增加。因为只有增加有效需求,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但在国防经济中,国防消费不是由国民收入所决定,而是由国防需求所决定。在和平时期,国防需求就相对很小,而一般地说,这个时期的国民收入相对较大,但这时的国防消费相对较小;相反,在战争时期,国防需求相对很大,而一般地说,国民收入相对较小,但这时的国防消费反而很大。所以说,国防需求是影响国防消费的主要因素。
(3)国防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存在比例关系。国防消费是社会消费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前学术界根据社会化大生产有计划按比例的要求,认为国防经济应与国民经济保持一种均衡的比例关系。实际上,国防消费与国民经济消费根本就不存在比例关系,不仅短期是这样,长期也是如此,据历史考证,我国的国防经济规模的历史过程所具有的最基本特点,就是绝对规模不断扩大,而相对规模则不断收缩,并不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比例的发展。不仅我国是这样,国外也是这样。因为它完全是由国防需求决定的,当然这个国防需求是在客观资源限制条件下的国防需求。国防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不成比例发展,并不就是说国防消费不参加社会再生产的循环,甚至并不是说国防消费在国民经济再生产中不存在实现条件。
(4)国防消费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并率先用于武器装备的生产中,武器装备越来越复杂、精密、自动化、智能化,威力也几倍几十倍的增加,其研究制造的成本也随之大幅度增加。保持一支同样规模的武装力量,武器装备的数量和军事人员的数量之比越来越大。同时,造成了武器装备的费用在整个国防消费总额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这种由国防消费总额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国防消费总额技术构成的价值构成的提高,就是国防消费有机构成在提高。
(三)国防科技革命是特殊的高技术革命
经济学意义上的高技术革命与国防科技革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学意义上的高技术革命,是当企业家认为传统技术和一般技术已经不能带来更多利润而高技术能够带来超额利润的情况下,由企业家或国家扶持下的企业家进行投资,把科学家创造的高技术运用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而国防科技革命,是当国家认为传统技术和一般技术已经不能带来更多战斗力优势的情况下,国家、科研院所及企业界进行投资,把科学家创造的高技术运用到国防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出一系列先进的武器装备,并迅速地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变为现实的战斗力,推动战争形态发生质的变化。如冷兵器到热兵器、热兵器到机械兵器以及正在进行的信息技术革命等莫不如此。这两种高技术革命的不同点在于作用领域的不同、作用方式的不同和作用机制的不同:
(1)国防科技革命是带动国防需求的火车头。国防科技的广泛运用,使军事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武器装备需求的规模、结构、形态、质量、性能发生了重大改变,军事订货方式发生了重大革新等等。一句话,国防科技引起了需求质量的高度化及需求方式的精益化。如美国通过在政府与工业界之间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签订合同的周期能从两年减少到几个星期,或者,充其量为几个月。
(2)国防科技革命是推动国防工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发动机。国防科技引起国防需求发生变化,国防需求的变化又引起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需求变化,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需求变化必然推动国防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如当前在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高技术武器装备技术需求的重点是:高精度、高可靠性、高难加工、新材料加工、高柔性、高安全性、易动员性、低成本等等,这些军事技术的需求正在推动着国防工业向精益生产方式或敏捷生产方式转变。历史上,在国防科技的推动下,美国依靠工业的大量生产方式战胜了欧洲的单件生产方式,而日本又依靠工业的精益生产方式战胜了美国的大量生产方式,现在美国又提出了工业的敏捷生产方式,企业以此夺回了美国在制造业的优势。
(3)国防科研单位是提高国防采购经济、军事效益的有力助手。国防科研单位以其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充当武器采购部门与工业界之间的联系桥梁,站在政府的立场上,运用其雄厚的技术力量(人才与设备等)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去评估工业界提出的技术建议,监督科研合同的执行,估价军工厂商独立研究与开发项目,使军方成为“精明买主”,提高国防采购的经济效益与军事效益。
篇4
论文摘要:广告作为商品与符号文化的桥梁,其所强力促销的产品,并非单纯为满足消费者的基本功能需求。广告的意义与符号象征实际上成为了某种意义和实践的集合体,一个中心的、有效的、起支配作用的生活意义、价值和行为系统。探究后现代消费社会,重要的在于要以符号经济的话语或思维方式来解释和重新认识广告活动及其现象的社会价值意义。
许多西方社会学家认为,以一种历史终结观来观察,意味着我们正处于所谓的现代工业文明的终结点上。在后现代社会背景下,新的历史转折涉及任何领域,对媒体、营销产生翻天覆地的根本性的革命。而其中作为后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就在于以“符号”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基础的社会的形成。随着符号经济的迅猛崛起,也就使得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进一步分析这些媒体文化形态变迁所带来的文化资本发掘和再造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符号经济的特征和本质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探讨并提升广告的传播价值和功能。
在《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一书当中,社会学家斯科特·拉什和约翰·厄里通过对英、美、法、德和瑞典等国进行的时空、阶级和文化的分析,系统地考察了五国的非组织化资本主义历程,描述了这一历程所导致的社会关系的重构,并认为,“我们正生活在非组织化资本主义的时代”,为我们分析资本主义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①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引人新的时间变量进行划分:19世纪是“自由”资本主义,各种资本的流通大致在地区层次运作,交叉重叠较少;20世纪是“组织化”资本主义,货币、生产资料、消费品和劳动力在全国规模明显流动,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乃至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产生意义。wWw.133229.COM20世纪末,商品、生产资本、货币的流通有了质的扩张,臻于国际化,表现在全球贸易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全球金融运动扩大等方面。他们把这种政治经济学的转变,称之为“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
根据他们的分析,作为客体的资本形式,货币、生产资本、商品等在国际空间的流通,与作为主体的可变资本即劳动力,在组织化资本主义向非组织化资本主义的转变中,不仅仅沿着越来越远的路线流通,而且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流通,特别是在电子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这种加快的客体流通,构成了“消费资本主义”的特质。而随着资本流通涉及的客体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客体日益掏空了物质内容。增加生产的不是物质客体,而是符号。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拥有以认知为主的内容,是后工业或信息物品;一种拥有以审美为主的内容,叫作后现代物品。后者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拥有实在的审美成分的客体〔例如流行音乐、电影、休闲、杂志、录像〕的激增,而且表现在物质客体内部所体现的符号价值即形象成分的增加。这种物品在生产、流通、消费之中,发生了物质客体的审美化。”这被称为在组织化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独特的“符号和空间经济”。
当然,他们所谓的“符号经济”社会作为一个社会形态,或是说一种结构性的状态,它的形成是逐步的,也是不断变动的。它的生成、扩大与表现直接受制于各地资本体系下的经济生产,与政治、社会、文化等结构变化密切相关。可以说,符号经济特征和文化逻辑构成了把握现代消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构架。当消费活动更为频繁、类型更多元化,我们确实无法套用工业社会的世界图像加以解释,也无法用任何理论去贯通前后之间的“断裂”。这种“断裂”的结果,也正是宣告了一个新的消费时代的到来。整个社会面临着广告化和媒介化的包围环境中,符号的传播更成为普遍的认同方式和文化表象,使一切社会力量,包括政治、经济力量用以维持组织动员能力的象征资源。今天的社会是在以符号为基础的结构中实施统治和支配。
在这种历史语境中,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以“消费”或“消费文化”为研究范式,对当代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逻辑进行探讨。正如费瑟斯通曾提出以消费文化理论的三个观点来观照消费社会现象的,“消费的生产”,意味着随着商品的累积而发展出来的文化将导致更大的控制力。资本主义的扩张使得大众成为消费者,物品已经失去其“使用价值”,而只剩下“交换价值”。而“消费的形式”,就是强调物品更重要的是将它们作为一种标记物,也就是用来表明自己的社会关系,表彰自己社会地位的符号。而“消费梦想、影像和愉悦”,即把消费视为一种情感和审美的快乐经验。因此,根据费瑟斯通的分析,消费社会从消费的生产到消费的形式,一直到消费梦想、影像与愉悦,都贯彻着符号意义的运作。换言之,当我们消费一样物品时,我们消费的是它经由符号而产生的意义,这些符号也许跟物品本身毫无关联,但是重要的是它们会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在消费社会,消费者通过产品的符号消费得以将实际的使用价值转换为抽象性的情感文化价值,在产品消费行为中建立社会文化的共同价值认同体系。因此,广告作为商品与符号文化的桥梁,其所强力促销的产品,也并非单纯为满足消费者的基本功能需求,广告的意义与符号象征实际上成为了某种意义和实践的集合体,一个中心的、有效的、起支配作用的生活意义、价值和行为系统。
正如鲍德里亚曾经指出的,消费社会的消费者不但消费物品,而且消费符号。消费社会的主要表征在于“消费的符号化现象”。或者说“消费的符号化现象”就是在这种过度充裕的消费为背景之下存在着。大多数商品本身与其它同类商品并无明显差异,它所销售的不单只是产品、服务,更是一种概念与价值观,所以广告所执行的任务不仅仅只是商品销售,在不同的广告的不同的诉求手法当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不同的价值涵意。商品一方面越来越带有“文化”的意味,而且逐渐形成一种非纯粹的“物品”,消费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消费”;另一方面,“符号消费”意味着现代社会已超出维持生存水准的消费,而开始加人了一些文化的,感性的因素,即消费者的活动开始出现具有非理性的倾向。通过广告和其他方式的商品展示,消费文化得以对货物的原始意义和使用概念进行改变,并附以新的形象和符号。这些新的形象和符号唤起人们内心的各种深层欲望。
在消费社会,符号意义愈来愈被纳人商品生产的范畴,其重要标志就在于以“符号”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大众媒介和消费文化密切结合,共同进行“符号”世界的宣传,提倡“符号”消费,真正形成后现代社会所说的“仿像”社会: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已经没有区别,人们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当中,消费符号也享受符号。
消费的“象征性”、“符号性”也由此变得更为明晰,并具有了两层含义:一是“消费的象征”—消费表达传递了包括个人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情趣和认同的意义和符号,消费过程不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而且也成了现代人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二是“象征的消费”—不但消费商品本身,而且消费这些商品所象征或代表的某种文化社会意义,包括个人的心情、美感、档次、身份、地位、氛围、气派、气氛、情调,具有文化再生产或消费情绪、欲求的再生产特征。
“符号经济”生产的不仅是为了创造物质产品,更是为了创造差异化的符号。而符号的交换和消费的实质就是文化与意义的交换和消费。正是通过符号性的生产和消费,构成了后现代社会与以往社会存在的差异:“前现代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文化霸权,是通过充满意义、内容,居住着鬼神的象征系统来实施的。现代社会中,文化统治通过自由主义、平等、进步、科学等等已经掏空或抽象的意识形态而实现。后现代资本主义的统治,则通过象征符号暴力来实现,后者更加掏空,更加解域化,其最低限度的基础已经被扫掉了。”⑤“随着周转时间不断加快,客体以及文化制品成为可任意处置的东西,一次性使用,意义也就耗竭了。其中某些客体,例如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音响,补充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制品或符号[‘能指’〕,令人目不暇接,无法应付。人们受到能指的轰击,渐渐无法赋予其‘所指’即意义。”所以,在符号经济文化的主导下,主客体世界的分隔消失,客观世界本身已经成为一系列的文本作品与类像。在这种情形之下,个人在商品消费过程中,更注重的是要藉由对商品影响得到“愿景”式的想像乐趣,并满足现实生活中缺失的某种经验。因此,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说,通过挪用原始的符码意涵,通过对符号的操弄与建构,建构了一种消费符号的新秩序结构,将讯息转化为多义的开放性文本。
我们以台湾地区的手机广告为例进行分析。从一定意义上说,手机作为一种现代人交往和人际传播的重要媒介,对其消费就不仅仅是通信器材的物质层面的问题,而是伴随着手机文化的一系列符号意义的“迷思”的过程。正如有研究指出的,在手机的商品消费上,存在有一种“去物质化”的倾向,其不仅在于跨国资本流通与交换价值本身无可避免的抽象化,更在于商品本身物质性基础的逐渐缩小。例如昔日的黑金刚大哥大,就算是手机功能不落伍,光是巨大粗壮的外型与重量就要被淘汰。但要让手机的淘汰速度,达到“每28秒就有人喜新厌旧”(台湾易利信t28的广告语)的夸张想象,就必须有一套属于手机“功能嬉(chic)”的抽象符号系统被建立,如:高速传输、听声辨人、两面换壳、备忘录功能、自录响铃、自选铃声编曲、短讯息聊天室、游戏功能等等。这些抽象符号系统的更新换代,不在于使用方式与耗损状态,而在于“流行时尚”这一概念的不断标示、不断加速的推陈出新。
篇5
关键词:多级净化;沉淀;生物净化;景观水
中图分类号:X 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00(2014)03002407
基金项目:北京市丰台区科技项目“景观水生态处理技术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资助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需求的日益增高,景观水逐渐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景观水遍布于公园、居民区、校园、企业园区等,因此,其水质与景观效果的优劣也一定程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景观水受到的外源污染源包括直接污染、水源、落叶尘土、底泥和滋生青苔等\[1\],虽然其发生严重污染的概率较低,但因其水量小,不具有完善的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能力差\[2,3\]。目前,由于维护管理的落后,景观水水体常常处于不断恶化状态\[4,5\],加之蒸发作用,换水以及补水是园林景观水常采用的维护管理措施\[6-8\],而水源多来自地下水\[8-10\],加重了地下水资源的消耗。而以景观水为主的园林景观的维护重点也在夏季,我国北方地区恰逢夏季多雨,可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因此,将道路雨水径流用于景观水及周围绿地灌溉能够有效解决常规景观水补水问题,保护地下水资源。然而,道路雨水径流往往污染超标\[11-13\],在用于景观水之前要必须采取净化。
净化工艺中,沉淀是解决泥沙与悬浮物的最适用方法,沉淀池具有易于建造、工艺成熟稳定、使用寿命长、可靠性高且沉淀效率好的特点。沉淀是利用水力停留时间沉淀受污水体内颗粒物的主要方法,是解决泥沙与悬浮物的适用方法之一。当水力停留时间达到12 h时,能够去除≥0.07 mm颗粒,去除率大于70%\[14,15\]。而植物净化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生物净化系统,其通过基质(填料)、植物和微生物三者的协同作用实现对污废水的高效净化作用\[16\],还具有一定的景观生态功能\[17\]。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18-21\],水生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维持水体营养平衡方面具有显著功效。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净化对COD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22\],对N的去除率可达60%,对P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23-25\]。因此,具有出水水质优,净化功能全面,兼具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特点。
在实际应用中,研究沉淀与生物净化相结合的净化模式就具有了一定现实意义。以已经修建的多级沉淀与生物净化相结合的净化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净化路面雨水用于景观水补水和灌溉用水的室外实例,研究其净化水质特征以及多级净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其净化效果。
1材料和方法
1.1处理设施
试验是依据原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实物基地,设施位于北京市六环高速公路边某企业园区,园区内修建了4个串联的硬化池塘承接六环高速公路的雨水径流,通过4个池塘净化后的雨水由水泵作用,排入园区内其他两处景观水湖作为用户补水以及绿地灌溉用水。4个池塘的布局及连接方式见图1,水流顺序依次为ABCD。
图1多级净化池布局
Fig.1The diagram of multistage purification pools
4个串联水池呈方形,边长10 m,水深1.5 m,全部采用防渗硬化处理,在每相邻的两个池塘底部通过两根平行于地面、直径300 mm的水管相连通,两根水管为上下布置,分别设置于水深1.3 m及1 m处。按水流顺序标为A、B、C、D池。4个池塘按照连通器原理构成了一个4级沉淀池,同时原设施A池稀疏地混合种植了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与香蒲(Typha angustifilia),B、C、D池则密布睡莲(Nymphaea),平均种植密度2.5株/m2,4个池塘构成了多级沉淀与多级生物净化相结合的净化系统。
当发生降水事件后,由六环高速路汇集的雨水径流首先进入A池,当水位超过连通水管所在高度后,自流进入B池,然后,依此逐步流入C、D池,待降水结束后,最终成为静止状态。在此过程中,雨水径流逐级流入AD池发挥多级沉淀作用,降水停止,待水体稳定后,沉淀作用还将持续发生,而生物净化也开始发挥作用。
1.2研究方法
试验于2012年8~10月进行,采样在发生降水强度>20 mm,且雨前干燥期≥7 d的降水后实施,试验期间共采集水样3次,分别为8月3日,9月27日,10月18日。每个水池以随机的形式在不同深度以及不同位点采3次水样作为重复,采集1次水样的体积为300 mL,储存于聚乙烯瓶中,并于当日测定其各项水质指标。
1.3指标与方法
采样后立即测定pH、COD、TN、NH4+N、NO2-N、TP,测定项目和方法见表1。
表1水质测试项目及方法
Table 1Index and methods for water quality test
序号 测定项目 测定方法
1 化学需氧量COD 重铬酸盐法
2 总氮TN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3 氨氮NH4+N 纳氏试剂比色法
4 亚硝酸盐氮NO2-N 分光光度法
5 总磷TP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6 pH pH计
2结果与分析
2.1pH
pH的稳定有利于各种净化方式发挥最大效应。3次测定时间pH均保持接近中性偏碱的环境,其中,10月pH整体偏碱,但始终在7.15~8.00(图2),为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生物净化环节提供适宜的pH。
稳定pH条件首先能够稳定水体内各种污染物质的形态,保证了植物与微生物的正常吸收和利用,其次保证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正常活动,保持生物净化的高效性。试验中水体略偏碱性,这与植物、藻类的光合
图2pH变化趋势
Fig.2Tendency of pH
作用有关\[26\]。氮类物质尤其易受到pH影响,当pH为8.0~9.3时,氨的挥发增强\[27\],此时氨挥发将是重要的除氮途径。同时,硝化作用也需要7.0~8.6的适宜的pH\[26,28,29\],因此,试验中的水体皆适合硝化作用的进行。
2.2COD
4个净化池塘的COD总体上呈较为明显降低趋势,由A池至D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图3),D池的水质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并窭嗨质标准。整个多级净化系统平均总去除率为78.94%,每次样品呈现的逐级去除率变化趋势不尽相似,但整个系统净化效率较高,保证了水质总体较优。
图3COD变化趋势及逐级去除率
Fig.3Tendency and stepwise removal rate of COD
COD是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反应,立交桥雨水径流水质的COD与悬浮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8\[30\]。因此,A池对COD的净化主要表现在沉淀作用,8月的测试COD起始浓度最高,B池的去除率较其他两组更高,9与10月的变化趋势相似,各级逐级去除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以含悬浮物为主的路面雨水径流中,沉淀是主要的净化作用,悬浮物污染较轻的径流中,沉淀亦发挥作用,但此时植物净化作用是一种更可靠的净化方式。在本次测试中,B、C、D池主要表现在沉淀与生物净化的联合作用,睡莲等水生植物的根系为微生物的着生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形成生物膜,而微生物的COD的净化主要源于微生物的好氧降解过程\[31\],成为微生物的碳源。同时植物根系对水体中的有机物也有吸收作用,此外,B、C、D池也依然存在一定的沉淀功能,这些因素都为高效去除COD提供了条件。
2.3氮
2.3.1TN
平均总氮去除率达83.67%(图4)。D池的水质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并窭嗨质标准。逐级去除率中,8、9月随着水质逐渐清洁,逐级去除率均表现为逐级降低。10月的各级去除率较相同,但总体去除率较为理想。
图4TN变化趋势及逐级去除率
Fig.4Tendency and stepwise removal rate of TN
总氮的去除方式主要有氨挥发、硝化反应以及植物吸收\[27\]。氨挥发主要由水的pH决定,在接近中性情况下,氨挥发并不能成为水体除氮的主要途径\[32\],因此,硝化反应和植物吸收同化作用将是除氮的主要途径,而这两种渠道均是在微生物与植物共同作用下完成,温度将是影响各级除氮效率的重要因素。10月中旬取样时,气温较8、9月低,因此,推测将影响B池的净化效率,使更多的净化负荷转移至C、D池,这也是10月各级去除率较为接近的原因。同时温度变化的影响也表明,TN的净化对沉淀的依赖并不强,生物净化的作用更加明显。温度较高的8、9月TN在C池已基本除净。
2.3.2NH4+N
在3次试验中NH4+N具有差异较大的起始浓度,但是各组总体呈现较显著的降低趋势,NH4+N平均总去除率68.89%(图5)。除9月C池出现氨氮浓度上升的情况,其他情况下均具有有效的逐级去除率。各组D池水质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质标准。起始浓度较高时对应较高的去除率,最终都达到相接近的优良水质标准。
铵态氮是植物能够直接利用的氮的形式之一,因此植物吸收是去除铵态氮的途径,同时氨气的挥发也是氨氮去除的途径。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根系的含氧量高,氧气与COD为参与硝化作用的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反应条件,使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33\],以上因素均是氨氮降低的原因。9月出现NH4+N在C池升高的情况,首先9月氨氮含量本身较低,其次推测
图5NH4+N变化趋势及逐级去除率
Fig.5Tendency and stepwise removal rate of NH4+N
C池可能局部呈现厌氧状况,发生了反硝化作用。另外,路面雨水径流中存在来自于机动车尾气和轮胎的Pb、Zn等重金属,研究发现,金属离子可致处理水中的NH4+N增加\[34\]。同时,由于NH4+N与悬浮物和COD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30,35\],因此,试验的系统的沉淀作用也对氨氮的去除具有贡献作用,8、10月的逐级去除率基本相同,表明生物作用去除氨氮较沉淀作用更好。
2.3.3NO2-N
作为水体中氮素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氮具有与总氮相似的稳定的下降趋势,总体去除率78.96%,各级去除率整体表现为C池与A池略高,D池略低(图6)。
图6NO2-N变化趋势及逐级去除率
Fig.6Tendency and stepwise removal rate of NO2-N
亚硝酸氮盐是硝化作用与反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其含量反映了水体中氮的转化情况。亚硝酸盐氮的降低与总氮的趋势一致,表明水体内几种除氮环节的有效性,水体氮含量总体下降。逐级去除率表明,在C池中NO2-N基本除净,B池、C池是发生NO2-N转化的主要场所。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NH4+N转化为NO2-N达到除氨氮的作用,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盐氮NO3-N的在植物的吸收作用下去除,使水体的总氮得以降低。总氮和亚硝酸盐氮的逐级去除率表明,亚硝酸盐氮无积累现象,硝化作用进行顺利,水生植物在吸收氮素用于自身生长外也通过光合作用为水体营造了良好的富氧环境,得以保证水体氮的顺利去除。此外,9月C池一部分亚硝酸盐氮可能参与了反硝化作用,导致氨氮浓度的增高。
2.4TP
水体总磷TP具有稳定的降低趋势,总磷平均去除率为87.55%。8月B、C池内总磷基本被除净,9、10月B池的去除率较C、D池高,总体去除效果理想(图7)。C池的水质就已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
图7TP变化趋势及逐级去除率
Fig.7Tendency and stepwise removal rate of TP
在此多级净化系统中,水体磷的去除具备沉淀与生物去除多种形式。研究表明,路面径流雨水的SS(悬浮物)与TP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35\],并且,路面雨水径流中TP的颗粒吸附态污染占路面径流的83.1%\[36\],因此,沉淀作用是去除TP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A池水生植物较少,但3组数据仍表现为第1级总磷去除率较为稳定且高效。总磷去除的第2个途径为溶解性磷的植物吸附作用,磷与氮同样作为植物吸收同化的重要养分。一方面,植物表面为聚磷菌等微生物的附着提供了条件,植物与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在此多级净化系统中的后期净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得以去除颗粒性磷之余的TP,保证了水体较高的的TP去除率,这种特性在立交桥道路雨水径流水质及污染特征变化较大的情况下更为适用,因此,无论各级的去除率如何分配,依然能够保证TP的去除率。
3讨论与结论
3.1讨论
试验研究的多级沉淀与生物净化相结合的净化工艺对以路面雨水径流为主的水体具备一定的净化作用,各类污染净化去除率68.9%~78.9%,与其他有关沉淀或生物净化的研究结果相同\[22,26,27,31,32\]。主要的有机污染、氮污染和磷污染皆能够得到有效的净化,使水质从污染状态达到较优的Ⅱ类水质标准。
试验研究的净化系统中的沉淀主要以沉降颗粒污染物为主\[37\],而雨水径流中的颗粒物往往是各类污染的吸附体\[38\],因此,针对颗粒物的净化也有助于改善整体的水质。这也是净化B池的各项污染指标相对A池都有显著的降低。而此时净化系统中的水生植物对净化的贡献一方面为自身吸收污染物质用于自身营养,另一方面其网状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了着生条件,为形成生物膜提供条件,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净化的效率。这为去除沉淀作用之外的有机污染、富营养污染提供了条件。此外,A池首先沉淀了雨水径流中的大量颗粒物,减少了大量污染物,保障了B,C和D池植物和微生物的正常生长,使生物净化效果得以保持,实现了沉淀与生物净化合理、稳定、高效的结合方法。在净化系统中,沉淀应被视为主要措施,因为其具有稳定、受环境扰动小的特点,而传统生物净化范围广、净化彻底,可作为沉淀作用之后必要的高效补充。通过试验证明,在常规季节条件下,二者的结合是一种净化效果优良、实效性好的净化方式,同时其组合具有实现难度低、管理维护容易、具备一定景观效果的优点。
同一指标不同采样月份的各级去除率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最终去除率却呈现高效和稳定的特点。这与不同路面径流污染特点,以及不同降水特征有关。具体表现为,在降水强度更大,单位时间径流量更大的情况下,A池水体流动性也就越强,水力停留时间减小,沉淀效果降低,依此B、C、D池也将涌入更多的污染,造成多样的水质变化趋势。而最终水质均达到有效改善,证明了四级净化能够抵御一般情况下的水质变化并保持系统运行效果的稳定;其次,试验中,C池NO2-N出现了净化效率放缓的现象,可能由于C池内存在局部缺氧条件,因此,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反硝化作用。在种植水生植物时,应当注意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及分散程度,以避免造成密集的枝叶阻碍水气的交换以及过度的植物好氧。
3.2结论
(1)多级沉淀与生物净化相结合的净化模式具理想的去除率。COD、TN、NH4+N、NO2-N和TP各污染指标平均总去除率分别为78.9%、83.7%、68.9%、79.0%和87.6%,去除效率高。
(2)净化出水水质清洁。经最后一级净化后的D池的水质基本达到地表环境水质量标准Ⅱ类以上水质标准,其中,总氮TN与亚硝酸氮NO2-N在C池时水质已可作为景观水及绿地灌溉的水源。
(3)A、B池对TP具较高的去除效果,C、D池对COD、N类污染具有主要的去除效果。A、B池主要针对以沉淀为主的污染物,C、D池主要针对以生物净化和吸附为主的污染物。
(4)沉淀作用与生物净化作用表现并不独立,具有相互作用,共同去污的特点。沉淀快速降低重度污染,为后续生物净化维护较稳定的条件,而生物净化则达到更彻底的净化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文华,芮F,徐斌.城市景观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J\].环境保护科学,2006,32(2):11-4.
\[2\]谢曦,陆柱.住宅小区景观水的修复和维护技术\[J\].住宅科技,2004(6):46-48.
\[3\]司彦杰.城市景观水体维护及优化运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杨猛,刘振鸿.城市景观水的处理方法\[J\].净水技术,2004,23(6):18-20.
\[5\]于德淼.景观用再生水水体富营养化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6\]唐运平,佟海燕,张志扬.住宅小区景观水水体保护\[C\].首届住区水环境国除际研讨会论文,天津,2002.
\[7\]胡立庆.深圳市大运中心区水资源综合利用优化研究\[D\].南昌:江西理工大学,2011.
\[8\]孙从军,陈小华,王琨.住宅小区景观水体水质保持设计实例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9):53-56.
\[9\]甘树应,杨青,潘煜,等.景观水体污染处理工艺研究及工程应用\[J\].给水排水,2002,28(12):56-58.
\[10\]焦健,秦福云,花伟军,等.小型城市景观水体特点分析及净化治理对策探讨\[J\].北京园林,2013(4):36-39.
\[11\]王彦红,韩芸,彭党聪.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特性及分析\[J\].环境工程,2006,24(3):84-85.
\[12\]HAN Y,LAU SL,KAYHANIAN M,等.Characteristics of highway stormwater runoff\[J\].Water Environment Research,2006,78(12):2377-2388.
\[13\]侯立柱,丁跃元,冯绍元,等.北京城区不同下垫面的雨水径流水质比较\[J\].中国给水排水,2007,22(23):35-38.
\[14\]范炳均,刘光永.上海某培训中心雨水利用工程设计体会\[J\].给水排水,2006,32(9):60-62.
\[15\]郑毅,曹建山,刘宝山,等.对初期雨水径流弃流问题的探讨\[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19):106-108.
\[16\]卢少勇,张彭义,余刚,等.人工湿地处理农业径流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6):2629-2635.
\[17\]张晶晶,刘纯翰.张掖市东环路湿地景观设计与生态效果分析\[J\].草原与草坪,2012(2):35-39.
\[18\]周金娥,卢Z莉.城市景观水生态化处理问题的探讨\[J\].江西植保,2005,28(3):143-144.
\[19\]车伍,刘燕,李俊奇.国内外城市雨水水质及污染控制\[J\].给水排水,2003,29(10):38-42.
\[20\]姜应和,周金娥,程静.人工绿地处理景观水净化效果初探\[J\].草原与草坪,2007(1):35-37.
\[21\]王娟,蔺银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J\].草原与草坪,2004(4):24-27.
\[22\]刘洋.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工程实效调研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8.
\[23\]蔡满成,杨颖.污水人工土壤植物床处理\[J\].给水排水,2002,28(9):13-19.
\[24\]王勇,赵志怀,王美秋.废水的人工湿地处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9):184-185.
\[25\]戴兴春,徐亚同,谢冰.浅谈人工湿地法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上海化工,2005,29(10):7-9.
\[26\]卢少勇,金相灿,余刚.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J\].生态学报,2006,26(8):2670-2677.
\[27\]周晓红,王国祥,冯冰冰,等.3种景观植物对城市河道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J\].环境科学研究,2009(1):108-113.
\[28\]SIOBHAN FENNESSY M,CRONK J K,MITSCH W J.Macrophyte productivity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created freshwater wetlands under experimental hydrological conditions\[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4,3(4):469-484.
\[29\]GILLIAM J.Riparian wetlands and water qualit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1994,23(5):896-900.
\[30\]焦健,王英宇,宋桂龙,等.北京市公路立交桥路面雨水径流水质特征分析\[J\].节水灌溉,2012(8):43-49.
\[31\]赵丰,张勇,黄民生,等.水生植物浮床对城市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6):8.
\[32\]周真明,叶青,沈春花,等.3种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1):91-95.
\[33\]孙瑞莲,张建,王文兴.8种挺水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比较\[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报),2009,44(1):12-15.
\[34\]黄正.Cd2+、 Cu2+和 Zn2+ 对人工湿地反硝化作用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0,21(4):110-112.
\[35\]张亚东,车伍,刘燕,等.北京城区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指标相关性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16(6):182-184.
\[36\]韩冰,王效科,欧阳志云.北京市城市非点源污染特征的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6,21(6):63-5.
\[37\]李俊奇,车伍,刘燕,等.城市雨水沉淀特性及其颗粒分布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4,20(3):43-46.
\[38\]YU S,SHANG J,ZHAO J,et al.Factor analysis and dynamics of water quality of the Songhua River,Northeast China\[J\].Water,air,and soil pollution,2003,144(4):159-169.
Water pur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combination
mode of multistage sedimentation and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JIAO Jian1,HUA Weiyun2 ,QIN Fuyun3,SU Derong1,SONG Guilong1
(1.Institute of Turfgrass Science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2.Fengtai
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9th China International Garden EXPO,Beijing 100070,China;
3.Wangfangting Pack 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Beijing Fengtai Municipal Bureau of
Landscape and Forestry,Beijing 100072,China)
篇6
[关键词]脂蛋白(a);分布特征;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8-1172-02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脂蛋白(a)[LP(a)]是由特异的载脂蛋白(a)与低密度脂蛋白的载脂蛋白B1001以S-S键的形式结合而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川。我们对2006~2007年荆州市来我院体检的1264名成年人的LP(a)测定资料及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荆州市居民的LP(a)水平的现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2006-2007年在荆州市中心医院做健康体检的成年人(不排除有某些疾病)的LP(a)数据作分类分型研究,并同时给予相关问卷调查。将观察对象1264例分为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49岁)、老年前期组(50~59岁)及老年组(岁以上)4组,每组又按性别分2组。
1.2 方法:体检人群检测前天晚餐不进高脂膳食,空腹12小时清晨采集静脉血。当日上午2小时内取血清在BECKMANCOULTER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上进行测定。LP(a)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校准品及质控品均由日本第一化学株式会社提供。
1.3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参考范围f2I,以LP(a)>300mg/L为异常。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l3.0软件,正态性检验用“K-S”检验法,不同分组间比较:符合或近似正态性的数据用F检验,偏态分布的数据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LP(a)的水平及异常分布:4个年龄组的LP(o)的调查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经正态性检验为偏态分布(P<0.05),结果以中位数表示,并列出5%~95%的百分位数。各年龄段、各性别间LP(a
2.2 吸烟、饮酒、饮食、体重情况对LP(a)影响:不同的吸烟、饮酒、饮食、体重情况异常LP(a)的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改善,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上升为首位,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LP(a)也就成为医学研究者和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关于LP(a)的报道也较多,我们通过对荆州市体检人群LP(a)水平的调查,可以看出LP(a)的异常检出率平均达30%,此结果虽然仅代表本地区城市居民的LP(a)水平,但与国内王立新等报道的27.8%基本一致,可见在人群当中LP(a)的浓度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如何进行有效地控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7
关键词:褐铁矿;地质特征;开发利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tf52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该褐铁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秦岭褶皱系中部,位于南秦岭加里东——印支褶皱带中,属马槽湾-陈家山铁锰钴锌多金属成矿带。2012年,勘查单位对该铁矿开展普查工作,区内发现十五条矿体,矿床规模接近中型。本文通过对该矿地质特征及矿石特性的分析,对其开发利用价值前景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相关建议。
2 矿床地质
2.1 矿体地质
铁矿区自北向南可分为ⅰ、ⅱ、ⅲ三个矿段。现将各矿段主要矿体分述如下:
ⅰ矿段:该矿段圈定3条铁矿体,分别是1、2、3号矿体,以1号矿体最大,2、3号矿体次之,其特征:1号矿体:赋存于志留系中上统中段(s2-3bs21、s2-3bs22)中厚层粉晶灰岩、钙质板岩与志留系中上统上段(s2-3bs31、s2-3bs32)中厚层粉晶灰岩、绢云母粉砂质板岩的接触部位,受f1北西向断裂所控制。矿体地表断续出露长度约1320米,真厚度在6.15-23.76米之间,平均厚度11.50米,厚度变化系数14%。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矿体产状与f1断层一致,倾向40°-75°,倾角65°-80°,矿体最低品位38.65%,最高品位68.35%,平均品位43.32%,品位变化系数10%。
ⅱ矿段:该矿段见3条铁矿体,分别是4、5、6号矿体,以4号矿体最大,5、6号矿体次之,其特征:4号矿体:赋存于志留系中上统中段(s2-3bs21)中厚层粉晶灰岩与志留系中上统中段(s2-3bs22)钙质板岩的接触部位;其地表控制长度650米,呈断续出露。矿体真厚度在1.13-24.87米之间,平均厚度12.36米,厚度变化系数90%。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矿体产状与f7断层一致,倾向325°-360°,倾角48°-56°,向北沿倾向控制延深14-28米,矿体平均品位49.31%,最低品位31.33%,最高品位55.50%,品位变化系数19%。该矿体由上至下具有厚度变大,品位变富的趋势。
ⅲ矿段:该矿段见9条铁矿体,分别是7、8、9、10、11、12、13、14、15号矿体,以11号矿体最大,7、8、9、10、12、13、14、15号矿体次之,其特征:11号矿体:赋存于志留系中上统中段(s2-3bs21)中厚层粉晶灰岩与志留系中上统中段(s2-3bs22)钙质板岩及印支期石英闪长岩的接触部位;受f15断裂控制。地表控制长度310米,呈断续出露,矿体真厚度在5.91-24.66米之间,平均厚度12.11米,厚度变化系数107%。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凸透镜状,矿体产状与f15断层一致,倾向70°,倾角85°,矿体平均品位31.77%,最低品位32.53%,最高品位38.39%,品位变化系数12%。该矿体控制延深19米,由上至下具有厚度变小,品位变富的趋势。
2.2 矿石质量
2.2.1 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晶粒状结构、隐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致密块状、条带状、角砾状、鲕状、结核状以及土状、蜂窝状构造。
2.2.2 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矿物组合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为褐铁矿,次为赤铁矿。脉石矿物以方解石为主,次为石英、铁白云石、绢云母等。
2.2.3 矿石有用组份:矿石有用组份主要为铁。全铁品位一般为32.53%~68.09%,最高68.35%,全矿床平均品位tfe46.84%。其他有害组分锌、硫、磷、硅等含量均较低(见表2)。
2.3 矿体赋存规律
矿床受志留系中上统白水江群中、上段(s2-3bs2、s2-3bs3)层位控制,铁矿体多数赋存于灰岩与板岩接触部位,矿体对岩性无选择。同时,矿体产出亦受构造制约,矿体富集地段主要是在岩层背斜翼部、层间裂隙及nw向、近ew向断裂破碎带。
3 该铁矿的可选性
2011年12月,酒钢技术中心矿物研究所对该矿的采样进行选矿试验,试验用样品的原矿铁品位41.56%,杂质二氧化硅含量为26.99%,主要有用铁矿物为褐铁矿。褐铁矿集合体嵌布粒度不均匀,大多在0.3~0.05mm之间。脉石矿物以石英、碧玉为主,高岭土次之。
选矿试验采用焙烧磁选-反浮选工艺时,得到的试验结果为:焙烧矿在-200目97.8%的磨矿细度下,经一粗两精弱磁选别,获得精矿铁品位55.75%,回收率91.06%的选别指标,sio2含
15.92%,选矿比1.33倍。对该磁选精矿再进行反浮选提质降硅试验,闭路试验可获得精矿铁品位60.34%,sio2含量11.96%,产率56.33%,回收率74.07%,选矿比1.78倍。
选矿试验采用强磁选-反浮选工艺时,得到的试验结果为:原矿在-200目95.1%的磨矿细度下,经一粗两扫强磁选别,可获得综合精矿铁品位52.48%、回收率77.26%的选别指标,sio2含量12.37%,选矿比1.62倍。采用阳离子捕收剂进行反浮选进一步降硅,闭路流程一粗一精两扫,可获得精矿铁品位55.01%(烧后铁品位60.34%),sio2含量9.67%,流程产率50.72%,回收率66.61%,选矿比1.97倍。
从选矿试验结果看,本矿石较为难选,表现为精矿品位较低、杂质含量较高,同时最终的回收率也较低,尾矿品位高。但与市场采购精矿相比,该矿石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各工艺下的最终流程试验结果见表3。
4 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4.1 褐铁矿含铁量一般为37%~55%,吸水性很强,一般都吸附大量的水分,在焙烧或入高炉受热后去掉游离水和结晶水,矿石气孔率因而增加,大大改善了矿石的还原性。所以褐铁矿比赤铁矿和磁铁矿的还原性都要好。
4.2 该铁矿主要以褐铁矿为主,在扣减烧损后品位有明显的提高。酒钢技术中心矿物研究所于2011年12月对该矿进行的选矿试验结果表明,该矿采样品位为tfe41.56%,烧损后的品位为tfe45.89%,烧损后铁矿品位将提高4%。而该铁矿的平均品位为46.84%,其中平均品位在48%以上部分矿体的铁矿石资源量占矿床资源量的40%左右。根据炼铁用铁矿石一般工业指标,褐铁矿石、菱铁矿石在扣除烧损后的品位如果达到tfe50%,就可无需进行选矿而直接入炉。这说明该铁矿部分富铁矿无需选矿可直接入炉。
4.3 从上世纪末开始,国内外的钢铁厂就开始了褐铁矿直接入炉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在使用20%的块矿使用量时,褐铁矿的配比只能达到4~8%。而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炼铁厂于2005年进行的褐铁矿富矿直接入炉试验表明,褐铁矿在1200m3高炉直接入炉的使用比例可以达到11%。
4.4 该矿以往的工作程度较低,以往所进行的勘查工作仅仅根据地表露头及旧坑道的编录估算了粗略的矿石量,对矿体的深部延伸及矿体厚度均未进行有效控制。如果对该铁矿投入一定的勘查工作,该矿的资源量将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同时该矿周边分布众多褐铁矿矿点,形成区域性褐铁矿成矿带。如果对该区域的铁矿进行整装勘查及开发,有望取得更大勘查成果。
4.5 省内距该矿最近的酒钢集团榆中钢厂,在完成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项目后的铁产能将达到225万吨/年。如果内在铁矿原料中使用6%的高品位褐铁矿块矿,每年的褐铁矿块矿需求量将达到20万吨以上。榆中钢厂在完成二期项目后产能达到500万吨时,每年的褐铁矿块矿需求量将达到40万吨。因此该褐铁矿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4.6 该铁矿距酒钢集团榆中钢厂的运距约470公里,目前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预计2015年通车,该铁路建成后到酒钢集团榆中钢厂的运输状况将大为改善。矿区附近地表河流、泉水发育,生产、生活用水极为方便;矿区西部约两千米有白鹤桥水电站电力网供电,矿区供电条件十分方便。
5 关于该矿开发利用的相关建议
5.1 针对该矿以往勘查程度较低其情况,应对该铁矿区投入一定的勘查工作,探明其资源分布情况,进一步提高铁矿石资源储量。在进行下一步勘查工作时,可考虑利用电法物探手段发现成矿有利构造及矿体深部延伸情况,为坑道、钻探等勘探工程提供依据。
5.2 针对矿体的品级分布特征。对该矿tfe品位在48%以上的部分矿石,可以联系到周边钢厂进行直接入炉冶炼试验。如果该矿产出的富褐铁矿能够满足直接入炉的要求,这部分矿石应分别采出后破碎到一定的粒度,作为富矿直接供应钢厂,可省去细破、磨矿、焙烧、磁选等工艺,节省下相关工序的生产成本。
5.3 对于该矿tfe品位在48%以下的分布矿石,如果经过进一步的勘查工作,证实这部分矿石的资源量能够满足要求,可考虑建设一座能够对以上矿石进行处理的选矿厂,对这部分矿石进行选别后销售到钢厂。
结语
从本文对陇南市某褐铁矿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前景分析可以看出,该铁矿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投入勘查及进行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8
一、对监管者缺乏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分析
证券监管博弈模型的博弈双方是证券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从证券监管的实践来看,证券监管者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证券业协会或者证券交易商协会,还可以是证券交易所或者别的什么机构。不过几乎各国的证券监管都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共同完成。我国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代表政府进行强制性监管,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进行自主监管。至于被监管者,笼统的说就是整个证券市场,即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以及他们在证券市场上的活动和行为。不过绝大多数国家都把证券监管的直接对象定位于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具体包括发行各种证券的筹资者(政府、企业)、投资各种证券的投资者(政府、企业、个人)、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托管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律师、会计师和评估师),以及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融资、融券业务的机构和个人。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监管者是有成本的,即监管者的行政成本。为了实施监管,监管者需要设立监管部门来专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有关条例和细则(如证券发行审核、证券稽查等),这一过程中自然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及监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监管越严格行政成本越高,为了分析方便,假设监管者只有两种纯策略选择,分别为低成本(low cost)的普通监管(监管成本为cl)和高成本(high cost)的严格监管(监管成本为ch.chcl) 。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被监管者也是有成本的,即被监管者的奉行成本。被监管者为了遵守或者符合有关监管规定不得不承担额外成本,如为按照规定保留记录而雇佣专人的费用、提供办公设施和材料的费用、聘请专门中介机构的费用等,只不过这种奉行成本以抵减收益的形式存在。在利益的驱使下,被监管者有可能为了增加收益(包括一非法收人)、降低成本(包括奉行成本)而进行违规操作。所以假设被监管者的纯策略选择是遵纪守法或违规操作。若遵纪守法则可稳定获得收益凡(已扣除了证券监管的奉行成本);若违规操作且未被查处,则可获得超额收益(违法所得或降低的奉行成本)r ( reward ),但若被查处则不但要没收非法所得,而且还会被处以罚款,此时的罚没总成本为p( punishment )。进一步假定,在被监管者出现违规行为的情况下,低成本的普通监管是查不出来的,而一旦监管部门采用高成本的严格监管,就一定能予以查处并处以罚款。
基于前述假设,考虑到证券市场上博弈双方得益信息的可获得性,建立证券市场上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并用矩阵形式示如表1。
利用划线法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被监管者进行违规操作。最终结果是:监管者虽然付出了一定的监管成本却毫无作用;一部分被监管者违规操作获得了超额收益但却使其它的证券参与者遭受损失。显然,这是一个低效率的组合,只会加重证券市场的不规范性,违背了实施证券监管的初衷。
二、对监管者实施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
若我们对证券监管部门实施监管,那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这里让我们进一步假设,如果监管者通过严格监管查处了被监管者的违规行为,就会得到一定的鼓励b(bonus),这种鼓励既可以表现为物质奖励(比如来自违规者的罚款,用以增加办公经费),也可以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其褒扬带来的精神鼓励,或者兼而有之;但是如果监管者为了节省成本(或偷懒)只进行了普通监管而导致被监管者的违规操作得以成功,则要对其施以一定的惩罚f(fine),这种惩罚可以是行政上的、法律上的或是经济上的。如此一来,上述博弈模型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博弈模型的得益矩阵如表2。
仍然利用划线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对监管者的监管力度较大、使得对其的鼓励与惩罚的量化绝对值之和大于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和严格监管的成本差时(即f+b>c-c}),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从而避免了(普通监管,违规操作)这种低效率策略组合的出现。这种情形下,博弈双方都将在博弈中采取混合策略,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各自以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严格监管或是违规操作。让我们定义: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遨纤二几登三寻多笼罐熟:弓多雀诺态咬乏导铸泉录名室圣聆多石杀涟返络题透汉蛋定召砖罗亨恶璧三兮概率为r,进行普通监管的概率为(1-r);被监管者选择违规操作的概率为e,遵纪守法的概率为(1-e)。
给定e,监管者选择普通监管r=0和严格监管二1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小于(c‑-c,)/(f+b),监管者会选择普通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大于(c‑-c洲(f+b),则监管者选择严格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等于(c‑-c,)/(f+b),监管者就随机地选择普通监管或者是严格监管。
给定r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e=o和违规操作e=i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违规;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大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遵纪守法;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等于r/(r十p),被监管者则可能违规也可能遵纪守法。
因此,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r=r/ (r+p).e=(c,}c,)/(f+b)即,监管者以r/(r+p)的概率进行严格监管,被监管者以(c‑c,)/(f+b)的概率选择违规也可以解释为,市场上大量的被监管者中(c,}-c}/(f十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违规,(f+b-c‑+c,)/(f+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监管者随机地对r/(r+p)比例的被监管者进行高成本的严格监管,而对剩余的被监管者则仅采取普通监管。
三、结论
篇9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的总称[1],是企业利用其价值性进行管理,是处理财务关系和组织财务活动的一系列的综合性管理工程。从世界总体经济形势看来,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知识经济的到来把财务管理推向时展的前沿,财务管理工作将面临颠覆性的改变。本文以分析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财务管理工作为视角,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创新的要求方面出发,提出目前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一、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知识经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因此,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对知识经济做出了以下定义,即直接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是以知识基础为资源的一种经济形态,与工业、农业经济相对应,是工业经济发展和深化的产物,将人的创造性知识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现有的思维、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知识经济基本特征
首先,知识经济应该建立在知识基础上,这里指的知识基础是与物质基础相对而言的,现今农业和工业经济中虽然也以知识为基础但最终还是取决于原料、能源和劳动力,即所谓的以物质为经济基础,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到掌控作用,知识经济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另外,知识经济追求的是创新。其发展关键是知识生产率即创新能力,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发展趋势,劳动者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带动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此外,信息是知识经济的命脉,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以现今社会互联网经济为背景将信息生产、信息存储、信息使用和消费融入到知识经济当中,人的能力只有在信息共享背景下才能有效地产生新知识,信息的网络化、数字化和资源共享都会为技术的变革带来巨大的利益。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创新的要求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以往的财务管理认为财务行为是短期行为,而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客观上树立以人为主体的观念。企业应该提起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视与开发利用,在保证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事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内部形成最佳的知识流动秩序。在企业内部建立合作与竞争的财务管理人员任用机制,促使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合理配置企业优先资源,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由原来的管理有形资产到管理无形资产,侧重点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内容也应该适应这一规则。财务管理模式应该向着高效、快捷、灵敏的方向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数字信息化技术都可以使交易瞬间完成。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开启了新的财务管理局面,为适应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需要企业财务管理要顺应潮流发展。
三、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提高知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物质资本转为知识资本[5]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明显特征,如何运作知识资本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大决策和实践问题。企业应该主动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尤其对知识资本和市场化形式应该着重学习,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性、预见性、技术性的综合财务管理人员队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行业大环境,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者的主导作用。
(二)建立集中财务管理模式,普及网络信息技术
互联网时代对企业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程度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否成功,运用金融工程开发投资风险管理和融资工具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现实证明,财务人员的网络信息化普及培训是科学有效的,可以极大地促进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建立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机制,明确财务关系
企业中的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受资者、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务人、债权人的关系,企业与政府或监管部门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关系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等。知识经济时代下这5种财务关系还会存在,但侧重点会发生变化,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是人,人的因素占知识经济的主导地位,人才能够发挥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发展总目标不可分离,建立良好的人才任用制度、鼓励创新、奖惩分明,是财务管理人才真正的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
总之,当今时代物质资本的地位最终将被知识经济资本所取代,这一重大变化将日渐显现在各个行业中,在经济时代中企业不再仅归属于股东,而是各利益主体共有的,企业员工、债权人、顾客、股东和委托代表都为企业的发展投入过相应的资本,因此都享有企业净资产,这是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将所有企业推向了新的运行规则之中,企业要顺应大趋势建立适应时展的财务管理体系,为建设我国和谐的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李曦明 单位: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中宾,吴玉玲.谈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科研,2015.
[2]赵丹英,袁爱红.谈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商业,2015.
[3]姬理清,裴火珍.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理财模式创新[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
篇10
论文摘要:文章论迷了在知识经济的祈时代,图书馆如何认清形势、更新管理和服务观念,用新型的甘理和服务及自身建设等问题。
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清晰,知识经济的显性化是其最为重要而明显的特征之一。知识经济的出现向我们准确地展示了,社会经济领域中知识的强大功能和作用,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交织作用下,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信息管理的社会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这是我们必须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知识经济就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主要标志是:第一,它以知识、智力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并如同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一样直接存在;第二,在经济生产发展过程中,知识可以形成产业经济,及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作为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延续,知识经济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趋势,是当今时代经济特征的正确概括。
1.知识经济的本质在于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和知识产业化基础上的知识经济一体化。也就是说,通过知识、信息和经济的紧密关联、彼此渗透、交叉融合、相互包容的过程,使得经济的知识化趋向更加明确、知识和信息的经济功能日益明显,知识因素以越来越多的种类和越来越高的程度参与并融人经济活动中,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就是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就是数字经济,知识经济就是在线经济,知识经济就是社会因素相平衡的新型经济。
2.知识和信息的管理和服务,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发展机制之一。早在二十多年前,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己经开始积极关注知识经济,德鲁克认为,现代经济的主要职能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乔·吉拉德指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和功能,离不开知识和信息的合理交流和传递,离不开对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服务,对知识和信息的管理和服务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发展机制之一。
由此可见,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其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在知识经济时代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无比重大。
二、圈书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新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特征中最为明确的就是知识和信息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和主要资本,知识和信息的管理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在变革中的信息服务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成为联结信息管理大系统与社会发展大系统的中介和桥梁。
1.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内容更加丰畜、层次更加多样、手段更加合理,知识管理和服务发展成为信息管理和服务领城中的热点和亮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在信息管理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知识管理凸显信息资源中知识的强大功能,图书馆如何开发、共享、利用和衡量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焦点,知识管理将信息管理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图书馆工作者,必须奋发学习,博学多能,努力工作,与时俱进。在对知识作为信息的管理,即知识交流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传播、消费、吸收方式的评价、选择和运作,发挥各种类型知识管理工具的作用,保证知识“广、快、精、准”的有效利用,更好地为读者,为社会服务。
2.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和服务的主体理性化、经营市场化、集约化的趋向进一步明确,智慧型知识产业的异军突起,成为社会信息产业的“朝阳”产业。
知识经济它包括了人类发明和发现的所有知识—科学技术、管理科学、人文科学、行为科学的知识,是相对于物质和财富而言的人类智能活动的结晶,是借助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和信息基础设施加以有效传递和交流的知识信息。显然,这里的知识就是指与特定需求相接的,建构在一般信息概念之上的高层次信息。知识经济时代带给图书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新的要求和新的机会。伴随着信息管理和服务的主体理性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市场化的趋向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智慧型知识产业必将成为社会第三产业中的新的产业组织形式,而且一定会成为“朝阳”产业中的“朝阳”产业,成为其中最为耀眼的新星。
三、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信息管理和服务的发展对策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大格局,面对不断变革的社会信息大环境,图书馆工作者的唯一选择就是——正视现实,回应挑战。图书馆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制定出准确而实际的对策,以进一步适应知识经济对现代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更高要求。
1.更新管理和服务观念。
由于传统的信息管理和服务中知识管理和服务井未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因而现代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必须首先形成新的管理和服务观念,突出现代信息管理的知识性特色。通过有效收集和分析社会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从中萃取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紧密关联的适时性,发展性,功能性知识信息,真正服务于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突出现代信息管理和服务的知识性特色,也就是要在加强信息的知识内涵的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对知识、知识信息及其交流的社会组织体制、内在结构特点、具体活动方式的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具体运用于知识管理和服务之中。
对于信息管理和服务来讲,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至为紧要的就是要确立知识管理和服务在信息服务中的地位,形成科学的知识价值观和知识创新观,并以此形成服务为本、面向社会、注重效应、追求卓越的知识管理和服务思路。所谓知识创新观,即以知识和信息等智力要素作为创新资本,科学汇集,合理组织,有向分流,有效分析知识和信息资源,把知识管理和服务作为促进知识增值能力的提高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并赖以形成不断提供,相互交换知识信息的社会知识大同盟,专门性知识管理和服务机构,将成为社会知识大同盟中的关键性配置力量。2.强化管理和服务功能。
要把握知识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功能,确立知识管理和服务在信息管理和服务中的地位,需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知识经济向我们昭示,外延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内涵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知识和信息积累的时代已经结束,知识和信息开发的时代已经到来;传播技术时代已经结束,高新技术时代已经到来,单一功能时代已经结束,综合化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复杂的框架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特征更加突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知识存储器功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以有效储藏并形成快捷,方便,多途径的检索机制,成为“人的外脑”。第二,知识集成者功能。即在社会范围内的知识和信息大量积累和有序化组织的基础上,融人知识管理人员的智慧,使原有知识和信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凝结为针对性更强,适应性更强,功能性更强的知识和信息。第三,知识交流机功能。主要以网络为条件和基础,通过知识的交流和联结将相关人群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特定的知识共同体,以期人们在相互交流知识盅得到发展的新机会。第四,知识导航员功能。即运用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内容分析,多元统计,人工语言,搜索引擎等支持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融知识定位系统,知识获取系统和知识反馈系统于一体的“知识导航仪”。第五,知识加油站功能。即力图建立超越传统信息系统的具有战略性地位的管理知识系统,以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多种方法,确保知识的公开性,可获得性和开发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和服务的上述社会功能,为各类图书馆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陈.构建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的选择途径[J].情报资料工作,2003.270一72页.
[2]何剑峰.图书馆创新模式初探[J].情报资料工作,2003.360一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