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育方案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育方案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阅读教育方案设计

篇1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毕业设计作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一个实践环节,是对学生三年所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全面总结,是学生从理论课程的学习到解决工程问题的升华,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总结的教学环节,可以以此培养学生独立创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各专业协调能力、严谨工作态度、高尚思想品德、端正工作作风以及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质。

毕业设计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过程。通过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建筑材料经商、管理方面的工作以及继续再深造都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做好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适应现阶段就业大环境下高职高专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值得深入探讨与思考。

本文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并提出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案。

一、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和改革的意义

多年来我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一般只为一个阶段:建筑方案设计。教师按照建筑方案设计的一草、二草、三草分阶段进行,设计成果为设计说明书、平立剖面图及效果图制作等,整个设计阶段集中在最后一个学期12周左右时间完成。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1.毕业设计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建筑方案仅仅涉及方案阶段,无前期的与业主沟通部分,设计深度不够,学生基本上不会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2.建筑方案设计与其它各专业的相协调能力不够,结构、设备知识模糊,不能优化设计方案;3.手绘能力基本功不足,指导老师要求的手绘图纸部分完成质量不高,电脑制作操作又完成的不够熟练;4.答辩时应对学生没有向导性,学生不能很清楚调理的梳理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答辩时形成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模式。这样的教学成果与设计单位实际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只是初步地了解了整个建筑方案设计阶段的过程,不少学生毕业时,对施工图尤其是其它专业的识读能力很差,距高职教育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在有一个与毕业设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环节?——毕业实习。建筑设计阶段是在满足拟设计工程的功能前提下,考虑经济、美观、使用并进行功能、流线、平立剖面的设计,以及相应的环境、构造、做法的设计,同时初步考虑结构方案,与结构专业、设备专业等其它专业相协调一致。通过毕业设计的课程设计能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角色需求。

二、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从近些年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呈多元化: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室内设计、工程造价等专业,我们教师在毕业设计阶段设计教学指导任务的时候应(1)、适当加重建筑设计与其它各专业设计相协调的比例;(2)、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练习,手绘与计算机相结合,应保证一定的手绘图纸量,为以后的工作用设计交流打好基础;(3)、毕业设计阶段设于毕业实习阶段之后,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有的放矢的选择毕业设计题目;(4)、建筑设计方案阶段时间适当压缩,加入适当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量,让学生充分了解整个设计的流程,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在此期间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建筑业的发展、设计手段的更、施工图表达等设计知识,模拟工作场景能提出合理、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此间的学习综合前两年的专业知识,系统梳理各门专业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大就业的机会。

制定一套适应我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针对我院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底子较弱的特点特在毕业设计期间制定以下教学方案1.选题,教师可选拟建建筑和已建建筑,切勿在选题阶段过度随意,难易程度适中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能顺利地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并且上一个台阶,也为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做演习。2.加强基本功的练习,手绘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比例适当调整,在此期间加大名著的阅读量和优秀建筑师的经典作品临摹,让学生能从中提炼设计者的设计精髓运用到此次设计中来,提高自身的建筑修养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3.适当压缩建筑方案设计的时间,加入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学习,让学生在此期间能了解单个建筑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图设计的大概流程,其中各设计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了解建筑构造,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专业选择奠定基础。4.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每个项目分组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独立完成,让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模拟办公环境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设计成果验收,包括完整的开题报告,阅读报告,整套图纸和流利的答辩。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类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只要设计合理、方法合适,完全可以在毕业设计阶段让学生能够把三年所学的知识最大化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设备有比较完整的概念,能够基本协调各专业的设计问题,读懂各专业施工图和能够完成建筑专业简单建筑单体的整个设计过程,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和绘制,实现教育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扎实;联通;课程设计;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4-0037-05

近年来,为应对就业竞争的强大压力,我国很多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不断调整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案,力图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从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王海英,2007)。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单纯的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案调整并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仍是被动地适应学校和教师为其设定的课程框架,而教师作为教育者的基本特点也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从教育的基本过程来看,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少需要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作为中介因素的课程这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优化。因为没有这三个主体因素的相互作用,既便课程设计再精心也很难改善学与教的质量与效果。只有这三个主体因素很好地关联,形成合力,才能促进教学相长。笔者最近在美国访学,亲身体验到了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思路与中国的差异。本文拟探索、分析中美两国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思路上的差异,以期为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点滴启示。

一、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的两大特色

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在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方面具有两大明显特色,即扎实、联通。

1.扎实――系统性特征

“扎实”是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系统性特征,它体现在“学”与“教”两个方面。从学的意义上来说,主要有三个表现,即大量的个体阅读与思考、充分的小组讨论与学习、累积的综合成绩与学分。

与国内高校各专业本科教学不同,美国各高校在本科教学上很少有“教科书”一说,每门课程教师只提供一个课程资料包,资料包中包括教学大纲、每周的阅读材料(一般为100页左右)、每周的阅读指导(包括问题设计或操作提示)、相关的图书与网站资源等。相比国内的学生,美国高校学生的阅读量是惊人的,大量的经典论著与相关研究成果被整合进各个阅读主题。广泛的阅读让学生真正进入一个思想领域,与大师对话,与内心交流,最终形成对某一论题的认识与判断。有些教师还会对所提供的主题性阅读材料加以分层,即区分出哪些是基础性阅读,哪些是拓展性阅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作出相应的选择。同时,教师预先提供的阅读指导会提纲挈领地介绍主题性阅读材料之间的逻辑关联,并通过由此及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

个体阅读是进行课程学习的必要条件。为了有效参与课堂讨论,美国学生还经常自发地形成学习小组,结伴讨论阅读材料理解中的问题与个体的困惑。这种“群学”状态在解除了个体困惑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美国学生几乎没有所谓的班级区别,与中国学生形成的“班级认同”〔1〕不同,他们获得的大多是“课程认同”。在每一门课程中,学生都会遇到不同的学习伙伴,形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这些学习小组或大或小,人员成分也极其复杂,有在职的也有脱产的,有大一的也有大二的,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甚至课程助教。这些多元的学习小组使学生获得了多元的学习经验与人际资本,为其思维方式的拓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平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开放性选修制课程设计使本科生有机会接触各种专业方向的学习者与研究者,这在帮助本科生加深理解课程的同时,也较早形成了专业定位和研究意向。

与国内考核与学分评价体系不同,美国学生要想获得较好的成绩、获取更多的奖学金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一般而言,美国的课程考核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最终考核论文(Final paper)33%、小论文(Short essays)(3~4篇)33%、期中考试(Midterm exam)17%、方案设计(Project design)7%、课堂参与(Class participation)10%。〔2〕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方案设计所占的比率有所不同,甚至相差悬殊。如在幼儿早期保育与教育政策课程中,方案设计所占比率达44%。学生在专业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接受以考试方式进行的考核少之又少。

从教的意义上来说,“扎实”的系统性特征同样表现为三个方面:精心选择的主题性阅读材料、问题导向的阅读指导与操作方案、充分的课堂及课后学习支持。与国内的以教科书、教辅材料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不同,美国的课程教学几乎都基于教师自己的研究,同一门课程可能由几个教师同时提供。由于每个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料包不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方案,甚至还可以“试课”,直到作出最后的选择。哈佛大学的课程网站上有较多同一课程的多版本教学大纲,不同教师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逻辑性、新颖性以及教师对课程目的、课程实施方式的描述会吸引不同的学生。课程资料包通常在学期初提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会及时更新自己的课程内容,运用“Blackboard”系统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而已,他会同时提供与此阅读材料相关的阅读指导与问题设计。每个教师的阅读指导大相径庭,但目的都很明确,即帮助学生抓住阅读材料的核心要义,拓展并延伸学生的现实思考。在每一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方案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教师为此需要为学生选择相应的案例,向他们提供可资参考的范例,有时甚至要求学生进行现场调查与研究。

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来看,中国的课程互动多在课堂中进行,课后相对较少,而美国的学生经常在课后与教师互动,且经常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每个教师都要为其所教授的课程预留一个Office时间,保证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可以找到相应的老师,得到相应的帮助。在教师的课程办公时间之外,学生可以通过预约与教师联系与沟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教师会安排一个“问题与评价”(Questions or Comments)环节,帮助学生及时整理刚学过的学习内容。若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疑问,可以在任何时间打断教师进行咨询。在这样的课堂互动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热情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保护。

2.联通――重视实践与转化

“践行”是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近年来不断强调的目标与特色,它强调重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关联的能力,期望缩短学生的入职适应期。然而,从我国实际的情况来看,“践行”意识似乎变成了纯粹的技术训练,其本质内涵却被忽视了。事实上,从词源上来看,“践行”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操作,而是一种“联通”和“中介”,它可以在此与彼、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桥梁。“践行”的核心内涵是“联通”与“转化”,它意在“勾连”而非“埋头苦干”。美国的课程设计就很好地体现了联通的这一本质内涵,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特殊朋友”制(Special Friend)。拿美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来说,特殊朋友制指大一、大二的学生要与幼儿园、日托中心的某个幼儿建立起一对一的联系,要定期到该幼儿所在的幼教机构或家庭进行观察、共同游戏或指导等。这种联系方式既便于学生收集资料,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与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在与幼儿一起玩耍、与家长一起聊天的过程中验证、转化课程中的抽象理论,提升自己的现场反应力。有些学校还鼓励学生与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或家庭建立联系,提供特殊的专业服务和咨询。在塔夫茨大学日托中心,笔者见到孩子们的两位大学生特殊朋友,在整个半日活动中,她们与结对幼儿进行单个互动,互动内容有时由幼儿发起,有时则由作为特殊朋友的大学生发起。通常大学生到某个幼儿园担当特殊朋友时要准备一些互动内容,以丰富幼儿的托育生活。在家长的允许下,特殊朋友还可将幼儿带出幼儿园开展一些实地参观和户外游戏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的充分接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专业,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结对幼儿的生活面与交际面。需要说明的是,在美国,特殊朋友制大多是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幼儿实施的,这种底线关怀的伦理意识有助于社会和谐。

(2)“学生教师”制(Student Teacher)。到了大二、大三,美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常要到一些幼托或教育机构担当“学生教师”。根据自己的选课情况,他们可以选择上午去做“学生教师”,也可以选择下午去当“学生教师”,每周五个半天。这种制度与中国学生的实习或见习制并不相同,学生教师制延续时间较长,且学生是独立担当教师的。从制度设置上看,美国很多地方,比如波士顿的大多数幼儿园都设置了“学生教师”这样的岗位,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缩小了美国幼教机构的师幼比率。

(3)“志愿者”制。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而言,他们在逐渐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获得实际经验,所以课程设置多转向“志愿者”制。与前面的特殊朋友制与学生教师制不同,志愿者制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更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更成熟的方案设计与实施技能。在美国,社区中有大量的慈善机构与非政府性社会服务组织,很多大三、大四的学生都会进入这些机构或组织,开展独立的家庭访问、意向调查、数据采集等活动,为将来入职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联通”的实施来看,美国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至少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与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面向实践,但没有脱离课程与理论学习。与中国学生类似,美国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也要获得34个学分,通常一门课程一个学分,此外,他们还要取得大量实践课程的成绩。就笔者的了解而言,我国高校设置实践课程的不多,也没有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相对比较轻松,很多时间拘泥于课本和纸上谈兵。学生毕业时也许已是满腹经纶,但入职适应往往较长。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美国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并没有艺术训练科目,学生也没有学习艺术技能课一说,但该专业学生需要获得的34个学分所涉及的课程完全包含了托幼保教工作与社会服务工作所需的一系列技术与理论准备。

二、启示与借鉴

如上所述,中美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差异,这固然与两国的具体国情不同有关,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对其作优劣的判断,但鉴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的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的困境,我们可以在某些方面借鉴美国经验,以提高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素养,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建立开放性选课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的选课制度开放性不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必修课程仍然较多,二是选课人员的层次不丰富。美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设置了一些必修课程,但学分所占比率较小,开放性选修课占专业课程的比率大,学生基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选择,因此,学习课程的热情较高。正如上文所言,美国学生更多的是课程认同而非班级认同,因此选课人员的层次较丰富,关系较复杂。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的选课人员大多同质而划一,最大的开放亮点也许就是一些学校推出的“博雅课程”,即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遇到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习伙伴。但整体而言,课程大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坐在一个课堂内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可能性比较小,这种选课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人际视野和社会资本,也减少了学生思维得到多元刺激的机会。

学生的现实生活多元且复杂,而他们的课程生活却整齐划一,这使学生感受不到异质的力量,感受不到混沌、湍流所带来的张力与困扰,这种状态在僵化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其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切实际的理解。以上种种可见,我国高校建立开放性选课体系是全面有效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2.增加基础性阅读与延伸性阅读

我国高校学生的课程学习基本上是围绕教材展开的,即使有一些延伸性阅读,数量也往往有限。教材只服务于考试,而主题性阅读却致力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问题意识。对于一个具备合格专业素养的幼教工作者而言,有太多的经典需要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阅读。

通常,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并不是使之成为专业的研究者,因此阅读经典需要划分层次。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能够阅读的文本,并指导他们开展基础性阅读和延伸性阅读。笔者在塔夫茨大学和哈佛大学访学期间选择了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调研,发现美国本科生课程的阅读量并不比研究生课程的阅读量小,不同之处也许只在于教师针对这些阅读材料所提供的阅读指导和问题思考不同。笔者在与不同学生交流中进一步发现,他们的阅读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原因是美国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到托幼机构去实践。可见,在美国,学生要想获得一个满意的课程成绩,不付出相当的努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基础性阅读与延伸性阅读结合的强化性阅读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充分的培养,这也是美国本科教学质量为世人所肯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3.建构有效的学习小组

我国的课堂教学从小学到大学基本是典型的班级授课制,学生很少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学习小组的精神与智慧支持,教师也比较多地倾向于集体授课。美国的课堂教学大多是通过小组学习开展的,无论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师会很自然地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讨论、协商后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与讨论。以笔者选修的“美国幼儿教育与家庭政策”课程为例,选课者总共有7人(包括笔者在内),分别是两位大二学生,一位大三学生,一位大四学生,一位研究生,一位博士生,以及作为访问学者的我。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授在3小时的授课时间内至少作了两次分组讨论,每个小组2~3人。笔者感觉到小组讨论后自己对课程内容确实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笔者原先认为完全是定论的课程内容,这也促使笔者进一步思考小组讨论与学习的价值,并反思我国的课程教学。

事实上,生成于课堂的学习小组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学习小组是在课后延伸学习中产生的。教师会在课程资料包中提供相当多的小组学习内容及案例参考,这样的备课量与国内教师单纯的课件准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虽说规模化教学有一定的效益,但小组化学习更能深入,并促使学习者集思广益,互相影响。

4.建构多元的课程实践渠道〔3〕

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设置上,见习、实习制度是一个沿用已久的传统,但无论是见习还是实习,往往都集中于一小段时间,并以组织化的方式进行。而在美国,学生无论是参与特殊朋友制课程、学生教师制课程,还是志愿者制课程,都不是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的,而是基于个体兴趣作出的自由选择。

目前,我国早期教育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尚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这就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提供了众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如果我国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计上增加实践类的课程学分,可以大大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大大缩短毕业生的入职适应期。值得注意的是,实践课程的设置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尤其重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大一学生的专业信仰与职业认同常常是较低的,越早接触实践越有利于他们作出较为明确的专业发展定位和开展较为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

5.增强服务社会的实践意识

在中国,大学历来被视为“象牙塔”,学生经过象牙塔的洗礼后被输入社会。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与以后的职业生活是两个世界、两个阶段。而美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是在校园和社会两个世界来回穿梭的,学生既生活在校园中,也生活在社会上。美国的很多社会服务机构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

作为一个服务性很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需求的土壤。学生需要在大学的围墙外得到充分的历练,努力将自己的所学所长与社会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的课程也不能纸上谈兵,而要成为关联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这样的思想观照下积极开展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改革,将有利于培养入职适应期较短、专业水准较高及社会服务意识较强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惠铭.从班级社会到社区社会〔R〕.花莲:花莲师范学院学校本位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学术研讨会,2000.

〔2〕MARTIN R.West,A-024: Politics, policymaking, and political action in education〔EB/OL〕.〔2009-12-06〕.gse.harvard.edu.

〔3〕王海英.在“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背后:一种社会学追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5).

“Solidness” and “Uni-communication”: U.S.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Chinese Preschool Education

Wang Haiy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篇3

关键词:建筑;方案设计;建议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方案设计的意义

1.1 针对城市区域和面貌有着非常深层次的意义

一个城市的空间以及其容貌等都是由它的基建项目和建筑体等有机的组合到一起而得到的整体。在这些要素中最关键的是建筑,其在整体中占据的分量是最高的,其有着非常显著地意义。任何优秀的建筑都会认真地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等的关联,确保和城市能够有机的统一到一起,能够和附近的环境积极的融会为一起,确保其互相的发展。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干扰到市政的氛围,会干扰到其总的空间。此类的建筑会让人非常的厌烦。

1.2 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

建筑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坏境造成了影响,特别是在建筑施工阶段,无论是施工前、施工中还是施工后,都会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到周围的环境,还要考虑到建筑周围人们的生活习惯。在确定建筑场地

时要考虑到建筑周围的环境,做好使人们身心愉悦的景观环境设计,人们在这样的建筑中能够感到身心愉悦、盛情气爽,人们处在其中有利于身心健康,这样的设计才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好评。

1.3 影响着人们对建筑的满意程度

由于建筑物的高度受到城市规划的制约,在方案设计阶段不能更改建筑物的高度和层高,但是方案可以按照人们对建筑物舒适度的要求,扩大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尺度,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人们舒适度和满意度的目的。

1.4 影响着建筑成本的管控活动

好的方案会合理的确定结构形式和立面材料,在结构允许、经济的范围内进行体量组合设计,进行精心的设计使普通材料达到好的整体视觉效果,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结构问题,控制建筑成本。否则,一个不合理的建筑方案结构专业再怎么精心计算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1.5影响着建设图纸的设计活动是不是可以有效地开展好

好的方案设计会充分考虑各专业的问题,给各个专业留下足够空间。即使在没有初设阶段的情况下也可以保障施工图的顺利进行,确保项目方案设计的完整性的情况下能够高效、保质、按时的完成施工图设计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获得市场好评。反之则有可能将原方

案改的面目全非,从而浪费时间、增加成本、降低工作效率、降低市场影响力,更有甚者导致项目不能继续进行。

2、对做好建筑方案设计的建议

2.1 理解并掌握任务书

(1)任务书的理解

对于任务书的理解是最终掌握的重要前提条件,工作人员应对任务书整体有初步印象。首先,要明确任务书的设计概念与设计目标,其中包括项目规模、地理条件等内容,并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找和了解,形成问题后再以此为依据,完成资料的整理与

罗列。其次,在阅读任务书的过程中,务必要保证全面和仔细,同时将任务书中的特殊要求、项目的特殊功能等内容进行记录,以免遗漏。

(2)任务书的掌握

想要真正做到对任务书的全面掌握,关键是要避免设计方向与思路在重点内容上出现偏差,例如在设计高校图书馆时,工作人员应紧密围绕“高校”这一核心内容,并将其作为整个设计工作的核心。相对于公共、专业与少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在布局特点、平面功能分

布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在设计时应结合高校学生的行为特征与阅读方式构建图书馆的内部空间。所以,想要做到对任务书的全面掌握,就必须把握好设计要点,才能最终形成与项目要求相符的设计方案。

2.2 设计方案的起步

从建筑方案设计工作的一般流程来看,大体都要依次经过环境、群体、个体、细部设计四个环节,所以在设计之初,工作人员应从环境设计开始,全面、科学地完成总体平面规划,以便为个体设计提供借鉴和依据。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要注意外部因素,还要兼

顾建筑的内部结构条件对总体平面规划的制约。建筑方案设计实际上就是对建筑形象的创作,而建筑则处于某种特定客观环境当中,所以,建筑所处环境也应被纳入考虑的范围。另外,在对任务书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也应有地段、条件的空间概念,以此来判断所

形成的总平面图设计成果是否合理。总的来说,建筑方案设计工作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并在各个设计阶段抓住设计的矛盾即中心点。由于某一阶段的设计成果需要接受进一步检验,所以整个设计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建筑方案设计成果就是在这

样的矛盾冲突中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理想、更加符合项目的使用需求。

2.3 设计方案的形成

设计方案的形成实际上是不断产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工作人员需要对不同的设计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讨论,不过这些阶段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下面主要围绕形成过程中的同步思维展开讨论。

(1)环境与单体设计的同步

环境设计是全部建筑设计工作的入手点,但是它与单体设计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工作人员在考虑环境设计问题时,必须要兼顾外部条件所产生的限制与由此造成的影响。只有在这种同步思维的引导下,才能使单体建筑设计具有创新点和与众不同的特色。由此可见,

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将同步思维作为设计工作的主导。

(2)各层平面设计的同步

某些设计因素需要将若干层结合在一起考虑,例如结构类型的选择、卫生系统的设置、垂直交通体系的设定等。同时,工作人员还要兼顾建筑室内的空间效果。这样一来,在对某一层面进行设计时,就必须同时考虑上下若干层的面积、平面形式等问题,只有做到相互调

整、同步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设计目标的要求。

(3)建筑设计与选型的同步

部分设计人员在开展建筑方案设计工作时,往往会以房间面积为依据进行组合设计,导致空间大小的混乱,所以务必要树立有关结构的概念。在初步确定大致的功能布局后,首先要为这个平面框架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体系网,让建筑的结构与平面能够有效结合到一起。

不过,并不是将已经建立的平面布局再一次打乱,而是要将不同房间的平面形态整合到更为合理的结构系统中,最终形成更有秩序、更符合逻辑的平面布局。

2.4 设计方案的推敲

在建筑方案的设计初期,工作人员首先要进行任务书的逻辑分析,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全面掌握任务书的相关内容。在开展设计工作时,也不应将形成平面方案作为第一位,而是要同时兼顾项目的功能分析与平面布局两项内容。采用此种方式,能够将设计人员头脑中模糊的、不稳定的设计意向通过手绘的方式记录下来,使其成为可以被有效感知的具体图形,随着设计工作的进行和思考深度的增加,最初的草图会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实践经验表明,该方法有利于设计人员始终保持创作的激情,创作灵感也会得到有效激发。另外,应考虑的设计问题在思维活跃期都基本得到了分析,后续的设计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和高效,设计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和提升。总的来说,在建筑方案设计工作的前期,设计人员在进行方案的构思和创建时,要尽可能采用上面所介绍的“图示思维”方式进行,通过手稿对灵感的捕捉来实现构思的深入与深化。

2.5 设计方案的表达

建筑方案设计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工作,它往往包括以下几方面特点: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建筑并不等同于纯粹的艺术,它需要形象与抽象思维的整合,即不仅要有符合逻辑的理论,也要有大胆的设计创新。设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使用功能、项目经费等因素的制约下进

行。在平面设计中,功能的合理化与分区是应考虑的主要内容,无论是空间的构成还是变化,都应做到简洁、流畅;立面与造型设计则需要兼顾整体的协调性,在对建筑风格进行融合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做好细节的处理。设计方案的表达实际上是对运用设计语言能力的考查,这里所说的表达并不仅仅指能够被外行人轻易掌握的图片资料,而是指未加修饰的、更为原始和更为接近设计师原本意图的表达。这既是设计师汗水的结晶,也是其学识与艺术修养的最好体现。表达能力是建筑设计师职业活动的基础,受教育程度、艺术沉淀、个性等因素的影响,设计构思的表达方式种类较多,但无论采用哪种表达方式,扎实的技术功底、丰富的功能分析与结构选型知识、对制图规范的全面掌握、素描速写能力、色彩运用水平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只有做到思想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处理建筑方案设计问题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结束语:

建筑方案设计对城市面貌、城市生生态环境、建设设计等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设计单位和建筑企业要加强对方案设计的重视,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相关资料、知识与经验,提高自身对建筑学专业知识的认识程度以及自身的工作能力,养成良

好的设计习惯,为在日后的工作中形成优秀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方案设计的质量,以满足业主对建筑的质量要求,作为政府部门应该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城市形象、空间、环境达到改善;作为甲方更应该谨慎行事,在方案阶段进行充分的沟通、分析、讨论和研究,已

达到理想的建造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1文献检索:在学生初步了解课题背景,即知道需要做什么的基础上,应指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检索明白为什么做和如何做。虽然学生在前期理论课阶段均学习了文献检索课程,知道了文献检索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常用数据库,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不能准确确定关键词、不熟悉主要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等,常常造成文献漏检或范围过宽。我们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先仔细阅读带教老师指定的代表性文献,通过对课题研究背景的初步分析、讨论,确定准确的关键词,再利用Pubmed、GoogleScholar、Elsevier、Springer、WileyInterscience以及重庆维普、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各种网络数据库检索文献,并进一步对所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和归纳,使学生对课题的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等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研究方案设计奠定扎实的基础。可见,利用各种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是获取课题背景知识及依据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方案设计:在学生对课题背景、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等相关文献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方案的拟定工作,包括具体研究内容、详细实施步骤、技术路线、预期结果、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及时间安排等。由于学生刚接触课题不久,很多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畏惧情绪,不知道如何着手,对此我们的做法是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增强信心,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独立设计方案,通过多次反复讨论与进一步文献检索,必要时举行“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会”,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从而确保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比如,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水凝胶烧伤敷料研制课题过程中,刚开始学生连敷料是什么都不明白,我们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其阅读烧创伤救治等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文献,查阅水凝胶敷料相关产品信息,通过多次深入交流,让学生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和方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可行的实验方案。此外,还应考虑到课题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必须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从而确保带教任务的完成。

3课题研究:在前期课题方案设计完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规定的时间和技术路线展开实验。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贵重仪器以及专业性很强或较危险的操作,应教育学生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刚开始坚持由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以确保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实验记录是指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记录或统计形成的各种数据、文字、图表、声像等原始记录,应教育学生坚持真实、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原则,不得随意更改,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对于学生遇到的理论或技术难题,我们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先自行查阅资料,自行思考并汇报解决方案,如仍不能解决再做进一步指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应教育学生重视自己每次的实验结果,尤其是那些与预期实验结果相左的实验数据更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认真分析,找出原因,这是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不可忽视的方面。比如,在学生在进行盐酸小檗碱体外微透析回收率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减量法与增量法的数据差异较大,我们让学生认真分析各种可能影响回收率测定结果的因素,通过排除法,学生最终自行发现,差异是由于高效液相色谱仪进样阀垫圈微量渗液引起进样误差造成,更换垫圈后即消除了该系统误差,这样既解决了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经皮微透析理论水平和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能力。

4论文答辩:论文不仅是学生答辩的书面材料,而且是学生专题实习结束提交学校考核评价的依据,因此,论文撰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毕业成绩高低。但是,药学本科毕业生对于撰写论文的格式、写作技巧、专业性把握等各方面都非常欠缺,我们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对课题研究内容认真进行总结,依据实验数据大胆进行合理性推测和讨论,提出课题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待论文初稿完成后及时进行修改和点评,从而确保论文撰写规范、实验方法正确、实验数据真实、实验结果可靠。论文完成后,督促学生制作PPT,同时可组织预答辩环节,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改进。通过学生与我们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所带教的近20名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均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且取得了优异的答辩成绩。

二、结束工作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批判性思维;教学

1 前言

1910年,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批判性思维概念。受其启发,随后几十年批判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到20世纪70~80年代,北美对教授批判性思维的兴趣爆发,美国等国家把“批判性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1]。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与培训的使命是“培养批评性和独立的态度”;其中还专门有一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并提到“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学科知识的简单的认知性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独立思考,集体工作的技能”。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批判性思维在教学和教育中的影响和应用的研究还较少,没有形成大的研究团队,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国内现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高校较少,且缺乏自己的教学资料和教材。批判性思维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研究更少,急需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2 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自从批判性思维的观点提出以来,很多学者在研究和讨论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持有的观点较多。例如:杜威、史密斯、格雷瑟、希契科克等认为批判性思维只是评估已经存在的理智成果;恩尼斯和保罗等却认为批判性思维更广泛,还可创造理智成果。格雷瑟、恩尼斯和希契科克等的定义注重技能,保罗则强调态度,而恩尼斯和西格尔注重两者。格雷瑟、恩尼斯和保罗等认为批判性思维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普遍的,马克派克却认为不同领域的批判性思维应该会不同。另外他们在其他方面还存在不同看法,例如:演绎在批判性思维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不精确性的容忍度,批判性思维与论证的逻辑分析关系等。这些学者认同的共同点是: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可以应用于一切题材,批判性思维包括反思、回顾、延迟判断,好的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批判性思维包括仔细推敲的证据,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做出明确的判断,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在恰当的时候都会批判地思考,做一个批判性思维者需要有相关的学识、技能、态度以及习性(行为倾向)[2]。

我国的学者董毓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理性反思的过程,而不是它具体判断的结论。其主要原则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所谓质疑只是对观念的理由、根据的提问,而不是对该观念做出判断,更不是做出否定判断。只有在经过谨慎反思和研究后,得到充分的依据和理由,才能下合理的判断[3][4]。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是:批判性思维体现的既是一个人的技能,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和品格。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主要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批判性思维的精神主要包括:求真、开放思想、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

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创造知识的技能和品格,鼓励学生开拓思想,富有创造性和多样性。同时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将有助于改善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融合模式,在课程等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策略、技巧、习性和态度的培养。如教授建筑设计课程,可以结合课程的不同环节,采取措施,融入批判性思维理念和方法。二是单独教学模式,使用不需要学科知识的日常实例来专门教授批判性思维。二者各有优缺点,而融合模式更能把专业知识和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把批判性思维运用到自己熟悉的领域。

3建筑设计课程的性质

建筑学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建筑设计的能力。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从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到五年级的“毕业设计”,贯穿了建筑学专业本科的五年教学过程,具有老师多、课时多、教学周期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突出特点。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既是专业教学的起点,也是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成果的综合运用与体现。学生需要从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并明确其它相关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将其它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建筑设计实践中。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质量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起了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建筑设计是一种创作,建筑设计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启发、不断质疑,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完善设计方案。与建筑设计课程相结合,将批判性思维灵活运用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方法,有利于提高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4批判性思维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任务书的布置与分析,相关的建筑设计原理讲解,场地踏勘,相关案例的参观和调研,资料和规范的查阅,相关人员的问询和交流,构思立意,方案设计,绘图布图,评图等环节。根据不同环节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建筑设计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技能。

4.1 设计任务书的分析和调研阶段

设计任务书是学生进行设计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文件。任务书的内容一般包括:课程设置与主要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功能要求、建筑用房及面积、建筑设计要求(总平面、造型、技术等)、成果要求、地形图(或者选址要求)等。

设计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分析理解设计任务书。熟悉设计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初步了解拟建建筑的基地情况和用地范围。然后就此展开调研工作并查阅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拟定相关问题进行工作,例如:本设计建筑的基本功能是什么,设计任务书中建筑的功能用房配置是否合理,设计任务书中各用房的面积大小是否合理,各用房之间的功能联系,建筑的流线有多少条,各条流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类型建筑的造型特点;参观和阅读的建筑案例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什么地方是值得自己设计时借鉴的,什么地方是应该避免的。

例如,本校建筑学在大三下学期安排了一个高校图书馆设计。在此阶段,要求学生调研和熟悉以下内容:(1)图书馆交通流线的组织,即读者流线(借书读者、阅览读者、自习读者等)、会议人员读者、工作人员流线、书籍流线;(2)图书馆的平面组合特点,建筑层高要求,空间特点及要求,不同阅览空间的特点,空间如何适应功能变化的需要,内部附属用房的功能及要求;(3)图书馆管理模式(开架、闭架、半开架)及设计要求、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管理人员工作特点;(4)图书馆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给图书馆的管理和设计带来了哪些变化;(5)建筑的形象;(6)图书馆书籍的保护及对环境的要求,建筑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要求;(7)现已建成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优缺点及解决措施。

调研、资料查阅过程完后,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并做成幻灯片于上课时汇报。讲解时,要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并且陈述理由。老师和其他学生可以作为专家、建筑使用方、学生等身份提问。通过不断的问询、质疑、答辩,进而使学生明晰设计任务和此类型建筑的功能及特点。之后,学生在原有任务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选址和基地现场踏勘是设计工作的重要过程。针对不同的设计任务和阶段,我们在设计任务书中对拟建建筑的基地采取给定和自定两种,给定就是给一块具体的用地,自定就是根据任务书的要求自己选择用地。基地现场踏勘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基地地形地貌、属在地的气候特点、环境、文化、交通(人流和车流等)、人口、居民生活习惯、经济、周边的建筑特点及风格,基地属在地的规划情况等。对于自定的用地,还要分析该建筑是否可以建在此处,并陈述原因。还是以高校图书馆设计为例,这是一个学生自己选择建筑用地的题目,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校园内选择一块合适的用地来建图书馆。要求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进行批判地选择:(1)用地面积是否满足任务书的要求,是否具有扩建的空间;(2)基地周边的建筑情况及建筑风格;(3)基地与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区的位置关系及人流、车流情况;(4)基地的地形、地貌,当地的气候特点,历史文化情况等;(5)基地是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例如防火、规划等要求。与前面一样,选址和基地现场踏勘结束后,要求学生采用幻灯片进行讲解、汇报,由于时间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与调研报告合在一起同时汇报。通过答辩过程,对基地的情况进一步熟悉和明了,对于自选用地,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然后择优选择最佳的用地,为下一步设计打下基础。

在此过程当中,老师应当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看法,讲解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现有的有名建筑案例,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提出合理性建议。

4.2 构思立意阶段

完成任务书分析、调研、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和实地踏勘后,设计进入构思、立意阶段,学生要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工作成果,着手方案的构思、立意。此时的构思、立意还是处于粗犷的,是天马行空的。

这时应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再确定设计的主题或立意,主题或立意可以有多个。范围和内容较广,可以是建筑造型、建筑文化、流线、材料运用、建筑符号、设计理念、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等。然后要求学生对一个或多个主题或立意进行分析,分析其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是否与基地环境协调、是否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是否适应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是否满足建筑功能的需要、建筑符号如何表现、设计理念能否实施及如何实施等。通过不断的反复、不断的否定和质疑,最后得出一个自己认为较合理的设计主题或立意。

当然,由于设计艺术的模糊性,这个主题或立意也不一定就可以实现,可能会在后面的设计工作中得到否定而要从头开始。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分析与比选,学生的设计主题或立意才能更完善,才能最大限度的与设计任务相吻合。

4.3 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是学生基于前面的主题或立意,按照设计任务书要求,根据相关设计理论和调研结果,创作出建筑作品的过程。方案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了总平面布局、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建筑体型设计、流线、空间、文化、技术、材料与经济等等。因此,方案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反反复复、不断修改、不断质疑、不断完善,有时甚至需要推倒重来。可以说,方案设计阶段是建筑设计课程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采用诱导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强加于学生,在方案构思过程中,要求学生多交流、多问为什么、多做比选方案。教师批改方案时,做到面对面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陈述自己的方案设计理由,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主张。按照学生的思路指出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兴趣,不扼杀学生的有益想法。

以往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学生按照要求交三次方案草图,老师批改后再发回给学生,因为老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大,批改时间短,很多时候老师并未真正理解学生的设计方案和理念。并且,学生也不能全面理解老师批改的方案用意,相互之间缺乏沟通,老师不能合理指导学生的设计。我们现在改变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后做方案,在课堂上讲解设计的构思和方案,老师和其他同学(有时外请别的人)可以就方案提问,并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学生可以解释并答辩。一个设计三次草图、可分三次讲解,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可以分批次讲解,让每个学生每个设计任务至少有两次介绍的机会。学生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和立意,则更能凸显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提高其批判精神和技能。

4.4绘图、布图和评图阶段

绘图、布图是按照绘图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更好地表现出来。既要让人看懂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又要有好的图面效果。学生在这个阶段,一是要分析需要什么图纸内容才能把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完整呈现;二是图面效果如何表现才能达到最佳,即如何组织图纸的内容、如何构图、图面如何运用色彩等。可以先让学生参阅别人相类似的图纸,但要他们采用批判的方法,对其进行扬弃;然后根据自己设计方案的具体情况,着手绘图和布图。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做好布图的草图,对草图进行分析、比选,并叫别人提出意见和看法,然后自己再修改完善,确定布图,当然,在正式布图时,根据实际情况还可继续调整。

为了对学生设计的最终成果做出评价和总结,进一步加强交流,在设计结束后,会安排一次全年级的综合评图。评图时所有的设计老师和同学参加,有时还邀请建筑美术、建筑结构、建筑水电、建筑技术等专业老师一起参加评图,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

评图时,把所有学生的设计图纸放在一起。先由学生轮流讲解自己的方案和设计理念,然后老师和其他学生提问并点评,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对设计方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切实提高设计水平。

除了设计课程外,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性精神和技能,我们还采取了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例如: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在不同课程、不同专业之间进行联合教学;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及校友返校讲学;设计院实习等实习环节采用答辩等考核制度;组织毕业设计公开答辩。尤其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加强建筑理论书籍的阅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思辨的能力和水平。

5结语

建筑设计课程是一门主动性、创造性的课程。在建筑设计课程的不同阶段,将批判性思维合理运用到设计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其创新性设计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但又要“慎于断言”,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本课题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将进一步探索和深入。

参考文献:

[1]缪四平.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启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3):99-105.

[2]戴维・希契柯克.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J].张亦凡、周文慧译.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54-63.

[3]董毓.批判性思维三大误解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1):64-70.

[4]林广思.批判性思维之于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南方建筑,2014,34(3):120-123.

篇6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教学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TU99;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090-04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给排水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照教材和教师提供的PPT课件进行系统学习。通常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再根据教师提供的工程样图、设计方法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程技能训练。整个教学过程大多是将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设计程序强行灌输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几个严重不足:课堂上,学生经常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以“听讲”和被动性理解代替了积极思考,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以教材和课件为参照,分章节进行,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把握,无法有效形成工程整体性概念,学习效率偏低;教学过程中工程技能训练不足,学生难以将专业理论与工程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后续课程设计环节的简单模仿和抄袭。

目前,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与重点[1-3]。在此背景下,改革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构建以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PBL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PBL教学模式及其应用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习模式,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末。该模式自创建以来,在医学教育领域取得了显

著而丰硕的成果,继而在教育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近年来,PBL教学理念在世界各国高校得到广泛重视,并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形态。从院校或系科层面的大规模推行到单门课程的小范围采用,多种层次并存。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PBL科研所副主任杜翔云撰文谈到,研究显示,PBL的成效取决于其推行程度,但即使只在单门课程中采用,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技能的发展。国内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对PBL的研究和使用已历经十多年,研究表明,中国对PBL教学模式的研究和使用多集中在医学领域,在计算机、数学、化学、数控加工实训、电工电子学、机械基础、物流管理、体育、生物学、高等旅游教育、工程力学等课程教学领域也有过积极有益的尝试[4-5]。

PBL教学模式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北欧,以丹麦的奥尔堡和罗斯基洛德大学为代表,将PBL教学模式引入了工程学领域,创建了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基础的新型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6-7]。近年来,不同层次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已成为中国理工类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在此背景下,有利于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和开放性思维方法培养的PBL教学模式在国内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二、建筑给排水工程PBL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一)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

问题的设置是PBL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既要以学生经验为基础又要与他们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相关联,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和原理

在设计问题时, 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出发设计问题。在建筑给排水工程的PBL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一幢建筑的给排水工程方案设计作为一个问题,也可以分别以建筑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或热水供应系统等单个子系统的工程方案设计作为一个问题。当然,除了工程方案设计之外,还可以从工程建设、施工等不同角度来设问。

2.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于学生自己提出具体的子问题

大的问题是由教师设置的,但是在学习小组中,学生需要有自己小组的具体问题。通过提问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才是对能力提高有帮助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出建筑给排水工程方案的设计任务(给出题图和设计任务书),同时提供一套图纸范例(学习目标样式),引导学生提问。

3.必须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和系统性

PBL的问题应来源于建筑给排水工程实际,与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所要面临的问题相似;问题同时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可以有很多的解决方案, 只是方案各有优劣;问题需具有系统性,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构建专业知识的框架体系。通常一套工程方案的设计可基本囊括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核心概念、设计原理和基本方法、步骤,因此,以工程方案设计来设问比其他形式的设问更合理。

4.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尽可能广

PBL问题的真实性与系统性决定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建筑给排水工程的教学紧密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包括

流体力学、管道工程学、流体机械、污水处理、建筑材料、热力学、自动控制原理、给排水工程施工等,问题的设置应有助于学生将这些专业知识串联起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应用。问题越复杂,应用专业知识的要求就越高, 越有利于起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5.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学生只有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才能解决问题,单靠个人的力量去寻找答案并不是最优的选择。学习小组以学生寝室为单位,方便他们课后交流,并结合他们的学习基础合理搭配组员,确保教学过程能顺利进行。

(二)PBL基本教学流程与方法

以建筑给水系统课程教学为例,列出PBL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提出问题,开启思维(图1)。

第二步:分析探究,学习交流(图2)。

根据教学需要,第二步可重复进行多次,直至达到阶段性教学目标的要求。

第三步:总结归纳,成绩评定(图3)。

三、PBL教学过程管理

(一)提问阶段管理

从上述PBL教学流程可知,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除了设置问题,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合理分类。一种简单易行的问题分类方法是根据教材章节的目录进行。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和简单,教师都要先予以肯定和鼓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归纳。这样,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样图和参考资料,学习效率要比传统方法高得多。以下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犯的错误,需尽可能避免。

1.问题设置难度过高、过低或过于具体

比如将“建筑给水系统的工程方案设计”改为“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对于刚刚接触建筑给排水设计的三年级的本科生而言,综合性太强,学生可能因现有知识结构的缺陷(缺乏施工常识)而感觉难度较大,不易完成;还有一些具体的理论性问题如“建筑给水系统的节能供水原理”等,表面上看,这类问题通过阅读教材即可很容易获得答案,但仅从教材上了解基本原理远远不够,必须引导学生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体现PBL的自主性、启发性教学的优势。

2.用主观性或暗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做出片面的判断在启迪学生提问和帮助他们进行问题分类时尤其要注意不要使用带有主观性或暗示性的语言。教师既要肯定学生提问和探究的热情,又要允许学生的思维在不偏离大方向和不犯原则性错误的前提下适当地走些弯路,这样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大有裨益。

(二)分组学习和探究过程管理

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组员个人的特长和学习基础进行分工,保证每个组员能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后与学生积极沟通,及时帮助学生纠正方向性和原则性错误,确保各小组学习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分组交流环节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并及时解答;在每一轮课堂讨论与点评结束后,引导学生在现有学习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问题。

(三)总结评分阶段管理

阶段性学习目标完成以后,应和学生一起总结之前的学习过程,结合学习报告(包括文本和图纸)归纳和梳理重要的概念、原理和方法。阶段性学习成绩的评定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评(30%)+互评(30%)+教师评定(40%)的办法进行。

四、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与选用

(一)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表1从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课程质量管理等6个方面对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

(二)教学模式的选择

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以PBL教学模式进行。如排水系统中水气流动的物理现象、自动喷洒灭火系统的设计计算等,此类问题的理论性、系统性均较强,问题相对抽象,不易借助实物或生活经验加以理解和想象。此时,若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借助图片、PPT幻灯演示等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重要的概念和设计方法、步骤,很可能比PBL教学效果更好。

在教学过程中,是采用PBL教学模式还是传统教学模式,需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运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现有能力和思维习惯。此外,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学阶段进行适当划分,将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结合应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五、结语

要冷静客观地看待PBL教学模式,切忌盲目照搬和机械套用。目前,许多学生尚未掌握自主学习的正确方法,因此,采用PBL教学模式时必须慎之又慎,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方能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新冬,黄万抚.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给排水专业学生工程素质研究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33(2):69-71.

[2]郭永福,徐乐中.高校给排水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7(5):91-93.

[3]丛俏,曲蛟,等.高校环境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校外育,2012(15):91.

[4]吴刚.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的述评[J].陕西教育.高教,2012(4): 3-7.

[5]袁维新.国外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模式面面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3,159(8): 50-54.

[6]袁洪华.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技能差异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150-151.

[7]周静,侯世英,孙韬,等.基于PBL的电工电子综合实验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 (9): 122-125.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BL teaching-studying pattern for the course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s of buildings

YANG Qun, WANG Zong-ping, LUO Fan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P. R. China)

篇7

关键词 生物工程 生物制药 设计性实验 开放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14

Abstract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s a very strong applied subjec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traditional experiment course emphasis confirmatory, repeated experiment, has certain constraint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of Wuh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open and designed experiment course experience and measures are summarized, thought that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e ability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reform ideas and paradigms.

Key words bioengineering; Bio pharmaceutical; design experiment; open experiment

1 课程目标及总体设计

结合生物工程专业“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大三学生,通过教师拟题、学生选题,并将教师已完成或进行中的较成熟的科研项目分解成多个小课题,融入本课程的选题。课程的实施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引导和辅助,给予了学生更多自主空间,以达到对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基础实践技能、问题分析能力等进行巩固和强化的目的。①②③

2 课程实施方式及手段

2.1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本出发点

分析本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入手进行调查,以实现因材施教;通过对相关行业用人单位的调查和反馈,了解企业和社会的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以能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的角度予以权衡,使每个课题的实施符合生产研发的真实过程,使学生能将以前所学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新潜力,创造研究的氛围和过程让学生来经历和体验,并可以实现课外学习的拓展延伸。④

2.2 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以实例向学生传达实事求是对待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的理念,要求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做好原始记录,尊重实验结果,养成及时记录、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培养科学求实的态度和批判精神,出现于预测情况不符的情况时,如实讨论和分析,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老师会考察原始数据是否翔实可靠,数据是否处理实事求是,结果分析是否清晰可信等。

2.3 强化自主性操作

在传统实验中,学生所用试剂均为实验老师配制,且经过任课老师预实验的验证,而本门课程中所用试剂均为自行配制,如发现实验数据的异常,需要自己分析查找原因。甚至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做出的结果与文献报道不一致的情况,学生需要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查询资料或向老师求助等方式,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已学知识更好地吸收内化,在探究中学习反馈。

2.4 提倡个性化发展

对三年级学生,部分同学已在课程之前参与过其它科研项目,学生能力层次不同。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选择不同难度的试验方案,从而可以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个性化、层次化的需求。比如同样是提取工艺,有的学生会选择经典的正交设计方案,而对部分实践能力扎实、主动性强、兴趣浓厚的学生,给他们介绍响应曲面法等,通过新方法的引入,使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2.5 强化操作技能

课题选择和设计上,要求学生能在三周左右完成,因为不是传统验证性实验,有时会出现一次实验不成功,需要重复进行的情况,学生使用仪器设备的时间和需求大大增加,反复的操作和巩固,使学生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更加熟练,避免了传统实验课程中,学生上完实验课,仪器设备的操作基本忘记的情况,实验室的利用率显著提高。⑤

2.6 加强文献阅读梳理能力

因为学生需要自行设计试验方案,必须完成一定量的文献阅读,本课程中要求学生至少泛读30篇文献,精读5~10篇。充分阅读文献是试验优化合理设计的基础,学生通过自主查询文献,分析文献方案的可行性,设计出合理、科学的实验方案。在初期,学生通常文献理解能力较差,阅读速度较慢,但经过多篇文献阅读后,会渐渐发现其中规律,熟悉了专业文献的特点,这样阅读起来会感觉非常容易,专业素养不断加强,同时其知识更新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2.7 提倡师生良性互动

在设计性实验中,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上完课走人、关系疏离的状态,学生在试验过程中,会不断碰到问题,需要常常与老师沟通,而在实践中的不断交流与互动,可以让学生从老师身上学到许多书本上无法直接获得,却非常有益、非常实用的信息,教师也在学生的不断提问中自省、提高,教学相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课程进程管理及改进

3.1 学生的进程管理

通过设计性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正交设计、均匀设计及响应面曲线等统计学上优化工艺的方法,要求学生论证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包括方法、材料、设备、时间等,方法包括试验方法和分析方法(软件应用、统计)等。指导学生利用对课题内容进行分解和规划,以保证对课题进度的把握。因为多数学生是初次进行历时较长的设计性实验,进程管理情况较差,很多同学在第一、第二周进度推进缓慢,但到后期,各种问题慢慢解决后,进度明显加快,进程管理的良好效果在后期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显著体现。

3.2 指导老师的进程把握

除课内要求的36学时外,至少需要18学时的时间完成实验。在开放性实验中,因学生自觉性不同,有的学生试验方案中碰到问题也不愿意主动询问指导老师,导致试验进展缓慢,因此需要设计细节化的试验过程管理方案。一方面,及时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学生操作不规范、设计分析不合理之处及时纠正,加强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针对性地设计试验进度记录表,每次对学生试验的进度进行监控和把握,进度推进较慢的学生及时关注、加强指导,以保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达到预期目标。

4 课程考核方式

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管理、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互评有机融合,将CIPP的教学评价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并充分发挥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鞭策作用,强化实践效果。⑥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学生成绩中平时分数占60%,论文分数占40%;平时分数包括课前文献检索情况评分(20%)、设计方案评分(30%)、操作评分(30%)、实验记录本评分(20%);论文分数由学生互评(20%)和老师评价(80%)组成。操作评分部分是根据每个课题方向设计量化的评分表作为评价依据;学生互评是通过其他同学的论文的阅读进行评分。其中尤其学生的互评对发现自己优势、检视自身不足有一定促进作用,评分较高的论文在学生间传阅学习。

5 教学保障措施

5.1 教材建设

从最初自编教材的不断修改,到课程配套教材的正式出版,确保了高质量、有特色的优秀教材进入学生课堂,目前已出版针对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教材4部。

5.2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不断完善课程大纲的修订,课题素材不断积累和更新。论文完成后,同系列课题的同学一组进行小组答辩,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要求展示在实验过程中碰到的种种问题及解决思路方法,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并鼓励学生爱护实验室仪器,合理设计、节约资源。老师也不断收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为后期进一步完善课程方案提供思路。

5.3 师资力量的保障

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设计性实验课程中,学生会碰到各种问题需要求助于指导教师,因此教师需要在所指导课题中有丰富的经验,且对各种相关仪器的操作及常见问题非常熟悉,教学相长,教师也可以在不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馈教学问题,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

5.4 实验条件的保障

设计性实验期间,给学生安排专用实验室以满足实验的连续性要求;学生设计方案之前,提供实验室现有相关材料和设备提供给学生,以保证学生方案的可行性。建立了完善的实验室开放制度,确保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期间,从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到实验设备的全方位开放,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6 结语

通过武汉工商学院开放性、设计性试验的开设,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每个学生均有过独立设计实验、实施和总结的经验,适应能力大大提升,文献阅读和梳理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技能减排竞赛、湖北省生物实验技能竞赛、湖北省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等各级竞赛中获奖,多数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工作单位的表现和能力也得到了单位领导的一致好评。设计性实验方案的建立和实施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教学团队成员还将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反馈、思考和改进,并进一步在其他课程中推广应用。

注释

① 王跃华,赵钢,苟小军,等.深化生物教学改革,探索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3):7-9.

② 夏金兰.生物工程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4) :62-63,66.

③ 张建丽,范蕾.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144-146.

④ 刘海燕.几种典型实践教学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82-83.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分类,制作,

多媒体技术则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传播技术融为一体,综合处理、传送和贮存多媒体信息的数字技术,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中,使课件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1多媒体课件的分类

多媒体课件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结构类型、生成型结构、智能性结构三类,根据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多媒体网络课件可分为:

(1)课堂演示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具体的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2)学生自主学习型。在多媒体CAI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利用学生工作站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如目前流行网络课件多数就是这种类型。

(3)专业技能训练型。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课外学生检索阅读型。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资料的检索或浏览,以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如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及各类图形、动画库等。

(5)教学游戏型。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形式,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模拟型。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2多媒体课件的跳转关系

课件常见的内容组织结构方式有:线形结构:学生顺序地接受信息;树状结构:学生沿着一个树状分支展开学习活动,该树状结构由教学内容的自然逻辑形成;网状结构:也就是超文本结构,学生在内容单元间自由航行,没有设置路径的结束;复合结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航行,但同时受主流信息的线形引导和分层逻辑组织的影响。

线形结构组织信息的课件就像传统的教科书,是按单一的顺序编排的,阅读时顺序性强,灵活性差。多媒体采用非线形的网状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导航系统任意地跳转到某个单元内,也可以进行联想检索,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目前的课件多是以这种网状组织结构来组织信息的。

3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

多媒体课件总体要求内容简洁明了、交互性好、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1)布局要简洁明快、突出主题;(2)颜色的搭配要合理;(3)对象的逼真程度、科学性要高;(4)配音的选择要恰到好处;(5)根据课章内容需要适度运用动画;(6)内容的呈现适度直观根据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余地。

4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制作流程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软件的一个特例,多媒体软件开发的通用模式是由多媒体专家BrianBlum提出的,是一种以分析、设计(指导设计与交互设计)、测试与评价四个层次的开发模型,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总体方案设计

一个教学课件的开发决策制定之前,要对需求、课件所实现的目标及制作课件的物资条件有一个系统的分析,以解决是否开发,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开发后是否易于普及和提广。分析之后,就要做出总体方案的设计。总体方案的设计是确定教育思想能否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的问题。因此,总体方案的设计在整个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件的总体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发挥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有机地集成,来形象、生动地反映教学内容和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件的设计

多数的课件仍按照传统教学的节,将课件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又分成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各知识点采用的媒体素材形式,页面的设计等也属于课件的设计范畴。课件设计的结果为课件脚本,在后面还要具体地讨论。

(3)课件的制作

在脚本设计好后,就可以制作课件了,其步骤如下:

①素材的选择与设计;②选择开发工具;③制作多媒体课件;④多媒体课件的网上;

④测试评价。

课件测试、评价和修改是课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项工作实际存在与课件开发的环境分析、教学实际、脚本设计和软件编写的每一个阶段。课件评价基本从信息呈现、人机交互、教学过程控制、文档提供等方面提出课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指标。

(5)出版发行

课件的推广与使用是很重要的。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发出的软件不使用或使用范围小,无疑是对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2000.5

【2】蔡自兴,徐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篇9

每个幼儿园的文化背景、发展经历、人员结构、周边资源等综合情况是不尽相同的,管理工作要自我创新,其要点在于幼儿园如何能找准目标、彰显特色呢?我的经验是找准幼儿园发展的关键词,对它的思考足以带动我们的工作呈现出不同于旁人的特点与光彩。

找准关键词大致分为“寻找-筛选-圈定-制定方案-实践”五个阶段。

首先在幼儿园工作的重要构成板块中找到每个板块中突出的问题或明显的优势,接着筛选出了一些要素后,与相关人员逐一分析研究圈定每个板块的关键词,然后,再围绕这个关键词设计制定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工作方案,最后落实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提高,从而有效地提升管理效能。

下面我谈谈我们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关键词以及围绕它的一些具体做法:

我们需要会思考的教师。我们幼儿园的教师相对年轻、学历水平较高、富有朝气,在工作中我发现,我们往往欣赏有想法的教师,因为他们会思考:“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于是,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确定了教师会“思考”这个关键词。

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师资培养方案,帮助教师学会思考。比如,我们尝试让教师学习利用四象限图(优势\劣势\机遇\挑战)思考自我发展的方向和空间,让教师从这四个角度去分析自己、寻求答案,用科学的方法培养教师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尝试对常规工作的思考: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周密细致的思考,找到产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主题活动资源库,将教师对一个活动主题的资料收集\生成活动\活动反思等内容整理在一个资源包里,把对常规工作的思考逐步地填充丰富在资源库里。

尝试对集体活动的思考:我们幼儿园的每一次活动都会向全体教师征集活动方案,入选的方案设计者担任该项活动的总指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内容创意安排、进度验收、人员调遣等等环节都是教师思考的结果。我们将教师的思考收集整理编制了《智慧集》,囊括教师的优秀论文、观察笔记、活动方案、玩教具制作等,该集承载起了教师们的智慧,让认真思考的教师获得成就感。

篇10

一、活动主题

通过学校语文科组开展理论学习―确定研究专题--集体备课―集体观课―集体评课等活动过程,展现学习型科组建设的过程,促进语文科组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从而提炼出基于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科组建设的基本途径。

二、方案设计与要求

本方案设计以语文科组开展的一次完整的教研活动为重点,探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个人及团队的成长。

三、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活动情况

本学年学校语文科立足于课堂教学,结合低中高年级学习重点,确定了各年段研究专题,期望通过两到三年的研究,低中高年级形成相对富有特色和成效的研究成果。

1. 自学理论。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我们制订了现代教师培养目标和要求,提出完成“四个转变”(即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由应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使每个教师有目标,树立起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理念。开学初,学校主管教学的行政就以区教育发展中心下发的小语科教学反馈为重点,并组合我校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向语文科各位教师推荐了三篇自学文章,让老师们在课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自学、思考,并在分年级教研时,与同级组老师分享自学的收获。

2. 确定研究小课题。结合自学的文章以及我校各年段研究的重点,确定了各年级分别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小课题,并以小课题研究为切入口,探索小学语文各年段教学的热点问题。低年段(一、二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爱读书会写字。中年段(三、四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课内外有效阅读。高年段(五、六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读写有效结合。

3. 集体备课。语文科组教师以年级为单位,结合本册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课文,实施本年级的研究课题。大家通过多次的集体备课,讨论,形成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方案。一年级课例:《乌鸦喝水》《四个太阳》。二年级课例:《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三年级课例:《可贵的沉默》《太阳》《妈妈的账单》。四年级课例:《触摸春天》《乡下人家》《鱼游到了纸上》。五年级课例:《冬阳 童年 骆驼队》《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六年级课例:《一夜的工作》《灯光》。

4. 上组内研讨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内实施,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方法策略是否合适。同年级的教师互相听课,在课内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达成课前目标设置。

5. 组内评课、交流。各年级组的老师上完课后,依据第一次教学的实施情况,互相交流、评课,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完善教学设计。因此,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两次备课。第二次教学设计后,又进行了第二次课堂教学实施。课后再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的得与失,撰写课例,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等部分。通过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