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讲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作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不断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课文能力,从而真正学好语文。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不高
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但是,现在许多小学教师根本不懂如何教学才能真正教会学生,只是一味地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不给学生留出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从而导致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效果差,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理念落后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地更新新理念的要求,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学生。但是,现在大部分教师还没有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还是一味地以自己为中心,整节课都是自己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课文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方法探究
(一)语文阅读课文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给学生树立阅读自信心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语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分步骤、有层次的帮助学生开展阅读课文,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就自己理解过程中困难的地方做出标记,查找相关资料来帮助自己理解文章内容;再有就是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逐段进行朗读,让学生理清楚每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楚文章的写作手法,梳理出文章具体内涵和主旨,从而逐步形成基本的阅读文章能力。
(二)加强语文阅读课文教学与课外生活之间的联系
语文来源于生活,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前做好课文备课工作,对于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课文,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走出语文课堂,走向生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加强语文阅读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通过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章来加深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除此以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相应的视频、播放一些相应的演讲、图片等来具体的展示,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充分理解语文课文内容,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反思性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开展反思性总结,教师应该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反思总结,力争全面、深入、具体地研究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难点与考点,帮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课文内容。语文教师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对于一段时间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各抒己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让学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最后都是要走向社会的,为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自主性探究,多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加深对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好地开阔眼界,走向社会。
(四)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出良好的阅读情景
语文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生活的,为此,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创设出有利于学生阅读的良好情景,让学生能够沉浸于阅读的乐趣中,充分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所在。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尽可能多的举一些平常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三、结束语
总之,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学有效措施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小学语文作为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性阶段,加强学生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语文阅读课文教师应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梁雪琼.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7):78-78.
篇2
我们曾作过一次学生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通过自读及讨论交流,可以自己解决教材中的许多问题。真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问题并不是很多,教师所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质疑和教材的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可见,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现代阅读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根据这一点,教师选取教学模式和方法,就要考虑给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在现代阅读课上学习的是母语,每个学生都具备认知前提,并非是从零开始,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而传统的教法往往忽略或低估了学生的认知前提。教师过多的或重复的讲解,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会有负面效应。教师的教学应努力促成学生与教材的直接联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给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因此,笔者尝试了在现代阅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基本思想,以学生自读解疑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以自学提高现代文阅教学的实效性。
自读解疑的自主性阅读教学流程
呈现为:学生自读,提出问题——小组
讨论,商讨问题——师生共议,解决问题。教学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
自读文本,提出问题
自读这个环节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是语言,语言首先是要把握语感,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直觉的感知、领略和把握,语感是学生自己建立起来的,老师怎样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和认识。这是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阅读教学策略,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先认真阅读文本,对文本有一定的感受后,再根据课文的文体特点,发现兴趣点,找出疑难点,并力求找到解疑答案。
小组讨论,商讨问题这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质疑,在小组中自主交流,自由发表见解,在与他人交流中发现和感悟,再就阅读材料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沟通、交流获得知识、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小组讨论中,力争要让学生人人发言,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看法观点,并提出自己悬而未解的疑问。小组讨论,要避免形式上走过场,讨论的内容要防止游离教学目标,在学生群体中形成“ 交流—— 相互影响——推进认知层次”的教学过程。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掌握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的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非常强的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的观察,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自学能力属于学生必须拥有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方式,这种方法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自觉的、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打基础的最关键的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各学科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要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很大的动力。当教师在讲记叙文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段故事,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产生各种联想,学生很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这时候就能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阅读兴趣。
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当学习一些抒情文章时,教师可以带着感情读范文中比较好的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气,该轻的时候轻读,该重的地方重读,在声调上应该保持抑扬顿挫、表情要丰富,通过教师有感情的阅读,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渐渐的感受到文字的奇妙之处,文字的美。由于小学生的求知欲望非常强,当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经常会问为什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疑问了,教师就要对他们提出问题,检查他们掌握知识是否扎实。
兴趣可以促使学生探索新知识,同时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精心的设计阅读导语,可以运用实验、游戏等教学手段,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给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具有的争强好胜的个性特点,对课文中的问题展开比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自学氛围
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放任不管,
自主学习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法。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课堂不仅仅要具有人文特色,同时还要有人性化的管理环境,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其次,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发言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敢想、勇于探讨问题,对各种疑难问题想尽办法去解决,而不是逃避问题。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课文过程中的感受、不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通过教师对学生阐述的内容进行点评,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让学生对学生的阐述进行点评,然后通过师生间的相互点评,解决其中的问题。实践经验可以充分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三、教给学生掌握自学的学习方法
(一)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
在学习中,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自己的主张,他们的学习生活应该富有童真,学生也具有童心,往往他们感兴趣的阅读内容都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例如学生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以不用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引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非常喜欢的段落,然后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样,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每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态度是非常积极的,因此,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对学习也会投入很大的精力。
(二)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不仅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例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可以将不懂的词汇用笔做上记号,然后查阅词典,在阅读的同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也可以对上下文进行衔接,对于需要背诵的课文应该反复的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学生可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进行记忆,同时还可以抓住每一句话中比较关键的词语,然后再记忆。学习的过程是需要重复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只有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的积累,才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4
地理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受传统教材罗列知识、陈述式体例的束缚,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偏重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 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地妨碍了他们智力和能力 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地理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在编写上一改传统的“注入式”为“探讨式”,很好地 体现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为了建立与新教材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新教材的教学 过程中,笔者着力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和探索,初步改变了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 形成了一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四结合”教学模式。下面就“四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
一、实施“四结合”教学的主要途径
1.讲、读结合:即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总结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与学生自学性的阅读活动相结合。新教 材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及“读一读”这一栏目的设置为实施这一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 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 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及“读一读”栏目中“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等内容,然后 教师再总结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地理知识的印 象,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创造良 好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讲后读,还是先读后讲,可视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掌握。对于比较 通俗易懂的内容一般可以先读后讲,如上述“地形是变化的”这一内容。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如“ 褶皱和断层”,可先讲后读。即先由教师分析讲解,(包括必要的演示),然后再由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有关文 字内容及插图,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
2.问、答结合:这是教师们在上课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新教材“想一想”这一栏目中设 置的问题及一些教师自拟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 回答,可以及时检测和了解教学的效果,以便教师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且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究“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及其对地形的影响”这一内容后,以学生回答课文p41“想一想”中的两 个问题,就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当然,课堂提问的内容不必局限于课文中现有的题 目,教师在上课时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设疑提问,以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
3.图、文结合: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都无法代替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作 用。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图册及课本中的插图,把课文内容与有关的图表有机地结合 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读图、填图、分析图或绘图,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图象数量众 多、形式多样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上课时,注意利用这些图象和课文中的“读图”要求或者是一些教师自 拟的读图提纲,引导学生积极开动筋,认真查阅地图、分析地图,将课文中用文字表述的地理知识与地图形象 语言紧密结合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地理知识的内在联 系。
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及其与六大板块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看课文3. 32图,并把它与3.14图进行对照,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掌握“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 海——喜马拉雅山两大地带,即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这一内容。
4.练、评结合:即教学中先让学生动脑、动手完成教师布置的适量练习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分析,并订正答案。这一活动一般是在讲授完一定量的教学内容后,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课文中的思考题或一些自拟的题目来进行的,旨在通过练习和讲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弥补知识 缺陷,并掌握一些地理的基本技能。这种练习活动主要是书面作业练习,但也可以是针对课文某一内容而进行 的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活动。新教材“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中的许多内容都是进行这种练习的好素材 。
例如,在讲授完“地形的变化”一节课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力 量对地形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并要求他们列表比较这两种力的来源、表现形式、影响结果等内容。课后带学生 到校外做一次野外考察活动,让他们看一看当地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裸露的岩层中有没有裼皱、断层的痕迹 ,探讨流水对当地地形的影响,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考察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作必要的补充。这种 总结性、实践性的练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培养他们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
二、“四结合”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教材,明确 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在此基础上严密设计讲与读、问与答、图与文、练与评的 内容并妥善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分析地图及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师要及时给以指导或做必要的提示,防止出现教师讲解“注入式、学生练习“放羊式”的局面,力求使课堂 教学做到学生积极参与下的教师传授知识与教师精心指导下的学生探讨知识紧密结合。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默读课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3-0125-01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随之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教师的角色正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逐渐地得到了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被绝大多数的教师所认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和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行朗读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多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课文。
在平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喜欢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这样便于教师检查,很容易看出表面的朗读效果。课堂上常见到的是齐读、分角色读、分男女同学读、分小组赛读、自由读、表演读等各式各样的朗读,教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马上人声鼎沸,场面顿时热闹非凡,这种像演戏一样浮于表面而不深入地阅读,确实很难让学生收到较好的读书效果。试想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吗?这应该与教师的引导有着极大的关系。观察同行的做法和对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反思,笔者认为在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中,还需要闹中有“静”,注重培养学生养成会默读课文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任何文章时,都能除去浮躁心理,静心地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悟一悟自己喜欢的文本内容,沉浸于文本之中,去理解感悟,有所收获。
一、阅读教学离不开默读
(一)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默读。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张扬自己的个性,获得较好地阅读方法,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不仅提出了要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要求;还明确了小学各学段学生默读的具体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二)领会文本的内涵需要默读。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文质兼美,极具典范性,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注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很需要学生好好阅读,潜心体味,认真品赏,细心感悟文章的内涵,获得审美体验。需要学生在每节课前,去认真默读一下文本,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尽量把文章读通、读顺;并且能凭着自己学习的经验,带着感情反复阅读课文,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试着去理解课文;最后再通过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同学的提醒,使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得到提升,再回归文本,仔细默读课文,将获得更多新的发现,达到与作者、文本对话,得到心灵上的共鸣。
(三)学生知识重组更需要默读。要解决文本中一个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需要学生结合文本中的语言文字,通过丰富的想象、准确的分析、合符逻辑的推理判断等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和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进而吸收新的有效的知识。让学生静心默读、静静思考、细细品味和感悟,是完成这一内化过程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体现。
二、培养学生默读习惯的方略
(一)注重课前引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是从质疑开始的。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最初接触课文时,都会感到很陌生,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感兴趣,就应该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学一学,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变得积极和主动,激发起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为了收到一定的效果,教师可预先布置一些学习要求,提示一些学习方法,列出一个导学单。如我教《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就发给学生了一个导学单:(1)初读课文,想想人类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发明雷达的?(2)人类还有那些发明是从动物身上受到启发的?(3)再读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想发明什么?这样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获取了知识,拓宽了思路,还有意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注重课文初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于永正老师曾经主张“书不读熟就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初读,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畅。我们知道,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领会文本,关键就是要落实让学生读通、读准、读顺文本这一教学目标,在初读课文中,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精心设计引读,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都能静下心来,兴趣盎然的阅读课文。其次,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若发现学生对课文还未读熟、读顺,就要尽量多给学生独立读书的时间,认真读书,并严格检查。第三,要注意对学生的读书指导,让学生边读边动笔,把生字、新词和难读的句段画下来,反复多读几遍。在学生有效初读课文后,再进行对话交流和述说感受,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是学生自然状态下的阅读。
篇6
在中学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到学校来读书,而不是到学校来“听书”,而教师在学校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是教师教的目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蜂,另一方面在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
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的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启发,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促使学生去认真阅读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量的计算,又有要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要画图。学生刚开始不易读懂课文,也不习惯这种学习方法,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耐心的加以引导。要要求学生整章节的阅读,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要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学生入门以后,再对他们提高要求。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谁是受力物体,浮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 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可能出现一些很严重的错误。
三、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篇7
【关键词】 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 转变
一、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另一方面在平时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一考试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是永远做不完的,重要的是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的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思路和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例如,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讲清在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主要是实验中用的控制变量法,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只研究液体密度的变化对液体压强的影响,至于液体压强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祥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能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谁是受力物体,浮力和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 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做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帮助他们去弄清其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他们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将“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译”成“P铅<P钢<P铅”;又如将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公式“译”成“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等等。然后要求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
篇8
传统上我们高中英语教师在教课文时,大多采用如下模式,即:先教生词和语法,然后在对课文蜻蜓点水地进行分析理解,然后把大部精力放在讲授语言点方面。而在讲语言点时,不少教师又往往力求讲深讲透,惟恐有所遗漏,留下知识 “空白点”。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把教学中学生方面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问题几乎减少到了最低点,似乎是一条"达到教学目标"的快速便利的捷径;然而它也令人遗憾地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意中使学生成为一种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无从谈起。而长期用这种模式教出来的学生则极易丧失对学习而言最为重要、也极需培养的一种素质----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能力。因为无论教师的知识有多么渊博,经验有多么丰富,也不可能教给学生关于一种语言的全部知识。在教学中,如何搞好课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热点。本人在此谈谈自已的体验和看法:
阅读是英语课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英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交际需求和认识发展水平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判断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英语阅读教学目标,我们有必要对阅读理论进行学习和探讨,教师需要将知识教学与篇章结构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融合到自己的阅读教学中,偏废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从当前课文教学现状来看,需要加强和改善以下的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处理语法教学与课文教学的关系
语法是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词句融入语境中学习、理解,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汇的能力,引导学生借助语法正确理解句子,尤其是对长句、难句、省略句及意思晦涩句的理解与分析,培养学生如何理解复杂句、省略句,使学生能全面、正确地理解阅读材料,获取文章的内含信息。把课文教学作为语法教学的途径不仅不符合阅读课文教学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在课文教学中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了解文章体裁
在英语课文教学中,我们要了解文章的体裁,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记叙文传记类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年代或时间这主线来理解。小说和故事情节较强的,教师可用学生易懂的英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着重产生整体认知,然后引导他们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Time,Place,Character,Cause,Process and Result进行阅读,使他们抓住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从而准确地理解文章。说明是对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或功用等进行介绍、解释或阐述的文章,把握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教师可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向学生系统、全面地介绍有关阅读策略和阅读模式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技能。
2.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当然不能忽视其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差异较大,但是在阅读中学生往往用自已的中文思维去代替作者的观点,无形中对自已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设置了障碍。要提高阅读能力,有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知识、文学知识以及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风土人情和重大节日等。教师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外,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阅读一些西方的原著和杂志上刊登的作品,增进对英语国家的地理、气候、历史、工农业、科技、著名人物、文学艺术、民族个性、传统礼仪的了解,提高学生英语思维和阅读能力。
3.精心设计导读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阅读兴趣
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最初呈现(Presentation),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应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y-Introduction)为正式阅读做准备(Preparation for reading)。
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题材体裁广泛的特点,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常用的直观教具大致有图片、幻灯片、投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尤其是音像作品)等,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外研社SB BOOK3 MODULE 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开始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孔子、孟子、墨子的图象,让学生来回答: Who are they? Do you know about their teachings? 通过学生的思考及相互讨论,让学生逐步进入到有关中国古代哲学家这个话题,从而进一步展开这个话题。
篇9
关键字阅读;积极性;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248-01
1教师要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另一方面要多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重,学生平均每天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练习了,但考试时还是不会,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消化;另一方面,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中逐步掌握其思路和方法。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
例如,《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这一节,教师可先在班级中发动学生积极猜想,然后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如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实验中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只研究液体密度的变化对液体压强的影响,至于液体压强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又可以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研究问题,促使学生认真钻研教材。
2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教材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计算,又有动手做的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象),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学生刚开始是不易看懂的,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用心加以引导,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阅读,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复杂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并要求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谁是受力物体,浮力的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背条文。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作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含义。其实,数学“语言”和文字“语言”是一致的,因此,先要训练学生当“翻译”,经常要求学生将某一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译”成文字语言或将文字语言“译”成物理语言或数学语言,例如,“钢的密度比铝大,比铅的小”,可以“翻译”成“p铝
3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初二开始上物理课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以教材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物理,我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的要素: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教材过程中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设法解决。④看完课文后,有不理解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或画在书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教师提问。除此之外,我在课前还拟定了一些预习提纲,供学生预习时参考。
例如,《科学探究:摩擦力》这一节列出以下提纲:①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是否两个物体只要接触就一定有摩接力?②在教材第91页图5-30所示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木块在木板上要做匀速运动?为什么弹簧称读出的拉力,就知道了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③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课文的中心要点,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篇10
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中学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并不断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是当前不少师生仍然不重视对课本的阅读,而是热衷于题海战术,不少学生往往只凭课堂上听老师所讲的定律、公式就忙于做题目,造成基础知识不牢,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良后果。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做起。从来人们都是说学生到学校读书,而从没有人说学生到学校“听书”,而教师在学校则是“教书”,而不是“讲书”。“教”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下面我谈谈教师充分利用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不断攀登科学的高峰。另一方面要多为学生阅读课本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有时间的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3小时,一些学生认为:做作业都来不及了,哪有时间去看书啊?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的“满堂灌”。一堂课如果一讲到底,学生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连思考余地都没有,有些问题即使上课讲了,学生也做了练习了,但是考查起来还是不懂,这说明只有教师的讲是不行的,还必须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自己消化才行。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教师应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灌输、多诱导,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和钻研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这样既可在课堂上有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可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二、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
物理课本中既有对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现象的分析、概括;既有定量计算,又有动手实验;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图画“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学生刚开始时不容易读懂,也不习惯。因此,一开始教师就必须加以引导,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看,并给予指导,必要时,在课堂上还得边读边讲;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加以分析解释。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课,学生阅读课文后,对课文提出的概念、定义和原理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轮廓,对实验过程和现象也有所了解,并能作大致的分析,这时教师可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研究,使之进一步理解。然后教师指出,并要求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应特别明确:哪个是受力物体,浮力的大小、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等,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去死记硬背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