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设用地土壤修复技术

篇1

《方案》以2018年、2020年、2030年、本世纪中叶四个阶段提出工作目标。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省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到2030年,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纪中叶,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方案》共提出10条任务、38款具体措施,每项工作都明确了牵头和参与部门,便于贯彻落实。

《方案》要求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县级以上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负责,并要于2017年6月底前分别制定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确定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工作方案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作为参与《方案》编制的主要专家,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肖荣波博士对该《方案》亮点进行了解读。

明确目标:2020年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率90%

记者对比发现,与国家“土十条”明确了3个阶段的目标相比,广东《方案》增加了2018年的工作目标――到2018年底,全省土壤环境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投入运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进一步查清,建设用地分用途风险管控制度全面实施。

对此,肖荣波表示,广东增加了2018年的短期目标,是因为广东前期在大力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积极开展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调查、污染土壤治理修复试点示范等方面已开展一系列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为了更好的延续现有“治土”工作,当前主要着力于补短板和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的基础能力建设,以便于《方案》对各地近期工作进行指导和落实。

《方案》还对2020年、2030年的目耸迪置魅妨司咛逯副辍5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韶关市提前一年完成。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肖荣波解释,国家也把安全利用率作为土壤污染防治的一个核心指标。土壤污染治理是长期的过程,该指标强调的是污染土壤采取治理措施后,风险得到防控并能安全利用。例如轻度、中度污染耕地可以通过农艺调控、替代种植得以重新安全利用。根据环保部数据,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广东这个比例会更高一些。所以根据实际,把全省2020和2030年的阶段目标分别定在90%和95%。接下来国家和省里会就土壤的安全利用出台一系列技术要求,以具体指导各地的土壤污染治理。

打好基础: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

“治土”先要摸清现状,才能有的放矢。对此《方案》把开展“土壤环境详查,查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放在第一条,并要求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2018年底前,完成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2020年底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

“此前农业、环保等部门也对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做过调查,但存在密度偏低、技术指标不统一等问题。”肖荣波说,《方案》对此提出了更详细的要求,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构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2019年底前,韶关及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完成重点行业在产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掌握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其他地区于2020年底前完成。

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一次。

突出重点:有色金属矿采选等12大行业作为监管重点

“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地方‘土十条’的编制要因地制宜,体现区域特色。”肖荣波表示。

例如在土壤污染重点监管行业方面,《方案》结合广东实际,确定了以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医药制造、铅酸蓄电池制造、废旧电子拆解、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的12大行业重点监管行业。

与国家“土十条”提出的八个重点监管行业相比,广东的《方案》少了石油开采,根据地方产业及其污染特点,增加了医药制造、铅酸蓄电池制造、废旧电子拆解、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等。《方案》对这些重点监管行业从土壤环境调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污染防治、加大执法力度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要求。

在区域目标和任务设定上,也体现了区域差异化要求,如《方案》针对韶关市涉重金属行业集中、土壤污染突出的问题,提出了在韶关仁化、曲江等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域实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建设土壤修复技术研发评估与工程示范基地,通过省市共建先行区创新土壤污染防治机制;针对珠三角地区工业发达、污染地块密集等特点,提出了珠三角各地级以上市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部分城市开展污染地块环境监管试点、率先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和公用设施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制度。

联合监管:土壤环境要求纳入城市规划与供地管理

近年来,城市楼盘用地的土壤环境状况亦屡屡引起舆论关注。在建设用地责任监管上,《方案》着重将国土资源、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实上,进一步明晰细化,着重污染地块再开发全过程环境监管。

“《方案》要求,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肖荣波指出,国土资源部门要合理规划土地用途,结合土壤环境质量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转让和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审批。

城乡规划部门要合理规划、科学论证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质,加强城乡规划的实施、审批管理和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的施工审批管理。

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活动的环境监管。

同时,要建立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

《方案》提出污染土壤的全过程环境监管要求,实行“三备案,一公开”的土壤环境监管制度,即规定污染地块进入用地程序前需要开展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编制治理与修复实施方案、进行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三个环节,相关报告或结果报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T备案,其中治理与修复效果评估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先行试点:多元试点打造“治土”广东样板

“广东将通过多元化试点示范,打造土壤污染防治广东样板。”肖荣波指出。按照国家要求,韶关市要建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对此《方案》针对先行区方案编制、涉重金属环境整治以及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逐步改善先行区土壤环境质量。同时,将启动建设粤北韶关土壤环境污染示范基地,开展修复技术研发、评估验证与工程示范,摸索形成成熟的修复技术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治理推广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土壤修复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篇2

[关键词]增减挂钩 松柏杭 方法 效益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87-01

引言

随着全国各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强烈,建设用地逐年增加,耕地日趋减少,这对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00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提出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要求,同时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的管理,鼓励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为有效推进试点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文件要求挂钩试点市、县应当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调查,编制挂钩试点专项规划。

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涵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是指依据土地利用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

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不仅仅能有效推进“三农”发展和城镇化的现实可靠的载体和抓手;不仅仅能落实中央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针,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仅能引导资源、技术和项目向农村流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能在保障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发展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更能严格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耕地集约经营和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分工就业和增加收入。

3 荷城街道松柏坑项目区增减挂钩试点

荷城街道自2012年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松柏坑是其中一个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面积320.29亩,全部为废弃工矿用地,总投资625万元,亩均投资1.95万元。

3.1 松柏坑项目的背景

高明区荷城街道松柏坑矿点在盗采过程中排出的煤矸石等固体废物,不仅堆积占地,而且堆积的工矿废弃物经雨水常年冲刷后,其中含有的硫化物溢出或浸出严重污染了周边的大气、农田和水体,该区域原已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部分区域植被难以生长,水土流失严重,对周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土地复垦对于增加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均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问题,高明区国土城建和水务局积极申报《高明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荷城街道松柏坑项目》,并获得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审批通过。

3.2 松柏坑项目的操作方法

(1)领导重视。镇街是增减挂钩项目开展的主体,领导高度重视此次复垦工程,并成立了由国土、财政、农林渔业、镇街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主要领导牵头,各部门间紧密联合,解决工作中的规划、资金等问题,逐步突破工作难点

(2)科学决策。将批准的松柏坑项目通过网络、村委会公告栏等媒介予以公示,并制订详细的补偿安置方案,按规定组织听证,同时选址科学,拆旧地块全部是废弃采矿用地,避免农村居民点复垦导致“农民上楼”补偿不合理等问题滋生,充分发挥资金优势。

(3)创新宣传。为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利用植树节植树活动,引导公众参与,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学生、各级领导参与到项目中,把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精神深入社会。

(4)强化管理。松柏坑原是采矿用地,地表,土壤肥力低,严格执行增减挂钩项目有关复垦标准,科学规划田间道路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督促施工单位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必须层层检验合格,严控质量大关,同事采用物理、生物等土壤修复方法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打造科学规划、高质量的复耕地。

(5)资金到位。资金问题是增减挂钩项目的关键,政府加大对该项目的资金投入,联合部门、乡镇政府、村集体和引进民间资金,简化报批流程,避免资金断层和后续供应不足,保障工程保质保量顺利竣工。

(6)互联网+流转。项目竣工验收后,为促进复垦后地块的流转经营,保障土地的资源利用率,引入互联网+的概念,利用平台进行管理经营。

3.3 松柏坑项目的效益

松柏坑项目实现土地复垦,取得经济、生态、社会等各方面效益,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同步,从而推动“五位一体”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如下:

(1)经济效益

项目区土地复垦,对项目所占土地进行了土地整治,清除了施工过程中遗留的施工残渣,避免了农民后续在耕作时对土地的二次整治,减少了农民劳动力的付出。在复垦的同时,采取化学措施,提供啊土壤质量。其次在翻松土地的同时,向土壤中撒播农家土杂肥,补充土壤肥力。这些化学措施的实施,改善了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对于复垦区农作物产量的恢复和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减少了农民施肥的资金投入。对于当地农民来说,资金和劳力投入减少,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增大,生产效益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可得到极大改善。 同时,复垦竣工验收后,按照广东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有关规定,可以使用相应面积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

(2)生态效益

通过对项目区实施土地复垦,项目区与周边的环境得到融合,使项目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协调的方向前进。同时,项目区的土地基本恢复其土地利用功能,与四周的自然景观基本保持一致,保持了其美学特性。

通过对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使占有和破坏的土地得到恢复,最终恢复了土地的生产力,建成了人工与自然谐调的生态系统,形成新的人工和自然景观。同时将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改善了生物圈的生态环境。因此,本工程土地复垦的生态效益显著。

(3)社会效益

根据工程对土地造成的破坏,进行复垦设计,调整土地利用功能,保证占用的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土地复垦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土地复垦项目的实施使工程占地区大部分恢复了原有土地利用功能,只有极少部分土地进行了调整,这也便于以后土地利用的统一规划。

通过复垦松柏坑废弃矿区,不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解决了建设用地指标的问题,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

4 结语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出台,是一项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保护土地资源,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改善农村经济社会面貌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好路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把这个利国利民的政策落实好,真正体现国家出台这个政策的初衷,让各级政府和群众都能享受到这项政策带来的益处[1]。

只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立足于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真总结经验,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就能确保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规范、健康、有序开展[2]。

参与文献:

篇3

[关键词] 耕地退化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54-01

一、引言

近百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各种生活需求的增加,不断的向自然进行索取,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行为,影响了自然的正常运行,打破了生态平衡,导致了耕地逐渐退化的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从上个世纪中期到七十年代的二十年时间里,我国土地沙漠化平均每年增加了1600平方千米,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时,这十几年间土地沙化每年平均增加了2100平方千米,但是在紧接着的十年内,我国土地沙化以每年平均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增加,据相关报告统计,半干旱、干旱以及湿润区的耕地退化面积达770万hm2左右,占据退化总比例的40%。据不完全统计,泗洪县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全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虽然退化的土地得到了局部的治理,但是绝大多数仍处于即将被占用的状态,整治形式十分严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理和控制,我县农业耕地面积将会进一步减少,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最终会影响我县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在重点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强耕地退化的整治,及时的控制耕地退化的速率。

二、耕地退化的影响及原因

1.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耕地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国际上有通用的中度退化计算方法,干旱或者半干旱土地每年每公顷造成损失是38亿美元,虽然我县耕地不存在土地沙化或者荒漠化的现象,但是大量兴起的企业占用了大量的耕用土地,使得农村耕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这种损害农业发展来满足经济发展的做法虽然会取得一些实际的效果,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带来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一时取得的经济价值,

2.造成了耕地资源的损失,影响了社会整体稳定

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对于广大农民群众来说,耕地是生活的根本,不断的被占用虽然能得到一些补偿,但是长远来说得不偿失,与此同时,大量林地、荒地被开发利用,这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给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困难,这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失去耕地的农民自己知识水平较低,从事其他行业的可能性很小,大多数成为无业人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

3.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面积的耕地被各种建筑物占据,看似发展较快的经济,其实存在很大的隐患,耕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全县植被覆盖率重要的部分,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而不顾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只能取得一时的效益,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打破了社会建设、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平衡发展,使全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4.耕地减少去向

从土地变更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全县年内耕地减少3501.3亩,其去向比较单一,全部为建设占用耕地;因土地开发复垦增加耕地4980.4亩。全县年初耕地面积2087486.8亩,年末面积为2088965.9亩,净增加1479.1亩。

三、耕地退化的防治对策

1.采取积极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目前应对耕地退化的防治措施必须多方面考虑,综合考虑防治的效果,坚持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理念,针对不同地区的耕地退化情况和当地地质地貌特征,采取相应的综合性措施。

2. 防治水、肥、土流失

综合治理措施必须考虑到对土壤成分的保护,必须以保水、保土、保肥、提高土壤供养能力为阶段性目标,强化对坡耕地的改造,要结合荒地和丘陵地开发的种植模式,采用蓄水灌溉的方法,坡地聚土,改造成垄式的种植模式。

3.防止经济与生态不平衡发展

关于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双向发展,我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我县整体的发展情况,寻求中间性原则,在最大限度之内的开发和利用土地,同时必须加强对经济环境的保护,尤其是保持一定的耕地面积,保证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经济收益,要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规范企业发展行为的同时,提高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增强主动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有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同步。

4.优化资源配置

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2009年以来,江苏省泗洪县国土资源局实施三大工程、强化四项监管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耕地资源得到了保护,建设项目用地得到了保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改善,农民增地增产增收,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该局着力推进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省级重点三项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工程,总规模32779.8亩,总投资1.7亿余元,新增耕地7260.35亩。

5.防治土地污染

要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科学的用污水进行灌溉,同时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将污染物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放置,要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进行处理,同时要对土壤进行生物治理,借助有益微生物或者动植物的功能,对土壤中有害的物质或者气体进行转化利用,有效的修复受破坏的土壤。

6.实施占补平衡制度

一是在非农建设用地项目,实行占多少、补多少,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和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会审制度,确保耕地保有量。二是是在建设用地前期工作中,通过现场踏查,科学指导项目选址、落位,对于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坚决不予以供地,并对面积过大的项目用地核减用地面积。三是注重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做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通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四是强化制度落实,注重加大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通过建立和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责任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动态巡查制度。

7.适当扩大耕地面积,对中产或者低产田地进行改进,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耕地占用面积不能逆转和人口增长不能逆转,所以要因地制宜的对荒地或者复垦地进行改造,增加耕地面积。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同时,注重对中产和低产的田地进行科学化改造,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保证每年粮食播种面积与总量基本持平,稳步增加。对于损坏的耕地要及时的修复治理,增加有机肥的使用,利用秸秆还田技术改变土壤的有机物成分,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福兴. 我国西部地区耕地退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 水土保持学报,2002,01:1-5+10.

篇4

Abstract: Through right “brown” the again development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our country should profit from the experience which overseas “brown” develops again, the utilization law, the administration, the fiscal measures, establishes the government, the pollution enterprise (individual), between the exploiter and the third party cooperation mechanism, thus realizes is polluted the construction land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关键词:棕地 再开发 建设用地 整治 启示

Key words: Brown Again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land Improvement Enlightenment

作者简介:

冯敬俊(1988―),女,浙江余姚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本科生

胡雨鸥(1989―),女,浙江永康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本科生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多数地区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迅速蔓延,城市扩张在所难免。一方面土地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人地矛盾日趋尖锐,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与日剧增;另一方面工业污染和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大量建设用地的污染与废弃。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实行“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城市建设用地的修复和整治工作绝不容忽视。国家环保总局《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探查研究》重点课题组对广东、江苏、浙江、河北和辽宁5个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城市建设用地、废弃的污染场地等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在江苏省调查的8种重金属元素中,有6种重金属元素均出现了明显的增高趋势,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建设用地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城市中出现的建设用地污染、侵蚀、酸化和闲置等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而且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环境安全造成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更多地关注耕地的保护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对土地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则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法律支持。本文对国外“棕地”再开发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介绍了相关的经验和方法,以期为我国在受污染建设用地整治方面提供借鉴,为有效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二、“棕地”的外部性及其再开发的必要性

棕地(Brownfield)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的规划文献中,是和绿地(Greenfield)相对的规划术语;最早的正式界定是美国1980年颁布的《超级基金法》中的定义,是指废弃及未利用的工业用地,已知或疑为受到污染的用地(Simons,1998)。无论是事实上受到污染的土地,还是被察觉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地,根据房地产经济学,它们都会产生负面的外在效应。因为棕色地块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会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会对周边地区的人口聚集造成影响,导致邻近的土地贬值,增加投资的风险,进而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导致税收减少、经济萎缩。尽管棕地的存在会对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经过治理的棕地同样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美国北卡罗来纳州Patrick M.C.市长就曾说过:“棕色地块不仅仅只是一个被污染的或者被废弃的地块,同时也是一个机会,如果能利用好棕色地块,将会大大减少城市扩张所带来的压力,从而改写未来,使老城区焕发活力并获得新生。”从经济角度来看,棕地再开发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创造就业岗位,增加财政税收。Ketkar (1992)对美国新泽西州的64个城市进行研究发现,土地上危险废物的清理给周边住宅物业平均增加了1500美元的价值。从环境价值来看,棕地再开发可以提高土地和水体的质量,缓解环境压力;可以保护绿地,减少城市扩张和都市蔓延。可见,棕色地块科学合理再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三、“棕地”再开发可能性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是否投资进行棕地再开发取决于项目的成本和收益。用π表示利润,那么可以建立这样的模型:

π= R(C,X)-E(C,Y)-L(C,Y)+S (*)

R表示净收益,E表示环境修复所需要付出的成本,L表示预期的负债,S表示政府的补贴。净收益(R)由再开发项目的收益减去土地取得成本,减去项目开发成本。方程中的C表示土地受污染程度,X表示棕地所在地的特征和情况,C和X作为变量会影响到因变量R;Y是政府的政策措施,C和Y作为变量会影响到因变量E和L;S也属于地方政策,是Y的一部分,会直接影响到利润π的大小。从经济学角度看,开发者作为经济人必然是理性的,只有当利润大于零时才有可能对棕地进行再开发,考虑到投资的机会成本,则必须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投资才可能进行。从方程可以看出,在棕地的地理位置条件和受污染程度既定的情况下,政策措施作为重要的可变因素在棕地再开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市场失灵与“棕地”再开发

棕地再开发不仅可以带来经济上的收益,还会促进环境品质的提升,创造广泛的社会价值。尽管如此,由于市场是存在一定盲目性的,私营部门往往更多考虑自身的经济收益,而容易忽视公共利益和社会收益,决策时并不会将项目产生的环境价值和社会效益计算到自己的收益中去。即便棕地再开发在全社会范围产生的财富和收入,足以支付再开发需要的成本,私营部门也未必愿意进行投资,市场失灵也就产生了。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资金不充裕、监管的延迟等原因造成的市场失灵,会使开发者高估棕地再开发成本或低估再开发的收益,导致棕地再开发数量减少,开发成本较高的棕地可能遭遇二次遗弃,这一结论也得到了Rosalind(2004)等研究的证实。根据环境经济学理论,政府部门应该尽力打造一个透明的市场,制定明确合理的政策,利用财税、补贴、市场工具等手段,促进和引导棕地的再开发。

五、国外“棕地”治理的实践:经验与案例

在英国,棕地再开发被作为城市复兴战略的一部分,而非一个个独立的项目。英国还设立了遗弃土地基金(DLG),为棕地再开发提供补贴,并在特定区域建立企业区,为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从而促进废弃土地的再利用。欧盟则在2002年通过了第六环境动议项目(Sixth EAP),要求保护土地,并提供基金补贴和税收优惠。美国国会于1980 年通过了超级基金法,由环保局(EPA)从棕地中选出需要长期治理的地区,列入“国家优先名单”,然后再由EPA 或委托私人机构分析该地区的危险程度,选择、设计清理方案,以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清理行动(蒋莉,2005)。

曾经,美国的新泽西州35号公路旁,有一家废弃的、污染的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纸杯厂。因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及相应治理问题,开发商们不得不弃之而去。该州于1998年颁布了棕地治理法,私人开发商可以从州政府得到75%污染治理费的补偿。此后,一家联合开发机构对这块土地的开发潜力的进行了综合评估,并计划将其改造成集商业中心、公寓和老年人服务设施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用地,也成为棕地治理法颁布后第一个申请政府补偿的棕地开发项目。政府给予补贴,创造了一种“多赢”的局面。

六、“棕地”治理对我国受污染建设用地整治的启示

尽管我国对“棕地”还没有明确定义,但按照西方国家对棕地的定义,我国城市中存在大量可以再利用、再开发的“棕地”(如陈旧的工业厂区、矿区、废旧仓库等),我国的工矿区和城市存在着土壤污染问题,有的甚至还很严重(李光禄,2008)。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棕地”的治理经验,结合我国客观实际,对受污染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必然大有裨益。

从国外治理“棕地”的经验来看,要在受污染建设用地整治上获得成功,以下两方面因素缺一不可:一是政府部门在法律、财政、税务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二是私人投资者和业主的大量参与,而这又需要通过前者才能发挥作用。

从立法角度看,我国目前只在《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五条中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也没有一部针对建设用地整治的专门性政策或法规,还缺少相关政策对开发者的资质、职责进行规范。因此国土资源管理等相关部门应该完善法律、法规、标准等规章制度,实现对受污染建设用地整治行为的规范。

从财政角度看,受污染建设用地的整治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推动,需要税收(如庇古税)、补贴、贷款等财政手段,建立对私营部门的激励机制。政府在规划和棕地在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减税、低息贷款等政策的颁布,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还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和市场有关的工具(如排污权交易等),建立受污染建设用地整治的市场平台,促进市场资源的完善。总之,要建立政府、污染企业(个人)、开发者和第三方之间的合作机制,从而实现受污染建设用地的全面整治。

参考文献:

[1]Patrick M C. Recycling America’s land: A national report on brownfields redevelopment-volume 6 By The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Mayors[EB/OL]. 省略/USCM/brownfields, 2006-7-10

[2]Rosalind, Greenstein and Yesim Sungu-Eryilmaz. Recycling the city: the use and reuse of urban land[M]. Lincole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2004

[3] Marie Howland.Employment Effects of Brownfield Redevelopment: What Do We Know from the Literature[J].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007(22):91-107

[4] 蒋莉,美国环保超级基金制度及其实施[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2,1(15):55-57

[5] 李光禄,欧盟的棕色地块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4(10):13-18

篇5

一、土壤污染现状

近三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一是工业企业场地土壤污染急剧加快,二是农业耕地土壤污染也急速增长。我市辖区内工业企业土壤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矿产品加工企业、矿山企业等污染对场地造成的污染;农业耕地土壤污染涉及到全市农业用地,主要是化学肥料、农药的过度使用。长期过量而单纯施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酸化、胶体分散散,土壤结构破坏,造成土地板结,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根据市域实际情况,对相关企业提出强制性技术升级和从严的污染防治要求;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涉重金属企业,要逐步关闭和搬迁。同时历史遗留污染问题进行了全面解决。(二)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入口关,控制重金属污染隐患的产生。对未经环评审批的在建项目或者未经环保“三同时”验收的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和生产。在环境敏感区域禁止审批新建、改建、扩建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项目,对重点防控企业逐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三)强化污染治理,加快解决突出的污染问题。一是加大整治力度。严肃查处矿山违法建设、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强化达标排放整治,每年开展一次“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依法关闭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重污染企业,停产整顿一批已经造成严重环境危害的企业,确保现有企业的达标排放。二是妥善处置矿山类危险废物。对各类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对象实施无害化处置或实现达标排放,三是着力解决历史遗留污染土壤问题。(四)强化环境监管,严格防范各类污染风险。严格规范企业环境管理,督促重点防控企业及时报告原料和产量的变化情况,建立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同时,针对该类企业,实行专人专管,一季一监测,一月一申报,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均要求建立相应的处理设施,对污染设施的运行情况,实行每月监察一次,并要求企业做好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记录。

三、存在的问题

(一)土壤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竣工监测工作中,除了生态类建设项目需要长期跟踪土壤污染以外,其他建设项目还没有较为详细的土壤环境管理规范及环境保护要求。近两年颁布的农药、制药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开始详细规定了建设项目土壤本底调查的要求,但除此以外的其他行业环评,土壤本底调查仍然较为主观。特别是早期立项的水泥厂、重金属企业未开展详细的本底调查。(二)土壤环境管理不规范。一是城市场地土壤污染管理办法有待完善。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存在潜在污染风险的工业场地用途发生变化,场地被大批量转为商业、住宅用地。但为进行土地调查,未明确要求开展土地性质变更环境质量评价,未能促进土壤环境质量与土地资产价值挂钩,尚未形成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的规范化。(三)土壤污染责任的认定有待进一步明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避免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预防土壤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未涉及土壤污染应有的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基本法没有明确规定土壤污染的责任者、污染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等问题,没有提供可操作的土壤污染责任追究、认定、赔偿程序。从近期土壤污染调查情况来看,当前全国典型土壤污染还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有些污染企业的责任主体属于“国有”,污染对象是“国有”性质的土地,土壤污染责任则无法追溯到具体的污染者或责任人。

篇6

一、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两保一高”,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土地资源的管理作为调控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基本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二)总体要求。坚持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坚持建设用地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不断优化土地空间布局;坚持依法依规管地用地,维护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

(三)主要目标。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完成我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责任目标。按照国家要求,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1847亿亩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1.0175亿亩以上,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基本保障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用地需求。近期全省每年建设用地约需40万亩,除合理使用国家分配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外,努力通过争取国家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清理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等途径保障建设用地需求。

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到2012年,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中等城市控制在95平方米以内,小城市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制镇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容积率原则上达到0.7以上,中等城市达到0.6以上,小城市达到0.5以上。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要建成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区,普遍使用多层标准厂房。

二、强化耕地保护,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四)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建设单位不能自行补充耕地的,必须按照规定足额缴纳耕地开垦费。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开展宜耕后备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工作,努力开拓补充耕地渠道。加强对耕地开垦费的征收、使用和监管,国土资源部门要对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进行严格验收。

(五)加强土地开发整理。以稳定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为目标,强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抓紧编制今后5年的土地整理总体实施方案,统一规划、集中布局、规模整理、严格实施。按照成方连块、井渠路电配套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基本农田示范区,全面提升基本农田建设和管理水平。规范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管理,空间上要落实,质量上要保证。支持项目所在地农民参与土地整理基础性工程施工。加强土地整理项目基础设施后期管护,探索后期管护有效机制。

(六)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积极组织实施“沃土工程”,全面提升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地力等级。建立长期稳定的土壤监测体系,有计划地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试点工作。定期开展耕地质量普查,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以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为载体,整合相关涉地支农资金,重点用于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省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省财政等部门研究制订具体办法。

三、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八)集中用地计划指标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国家下达我省的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主要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即保障国家在我省区域内布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基础和公共设施项目、引领全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重要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及重点民生保障项目的用地需求,以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支持国家、省级开发区和符合省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发展。省发展改革、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制订年度保障用地重点项目目录,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加强重点项目用地指标管理,对配给重点项目但未按要求使用的用地指标,要依法予以收回并重新安排使用。各地有关建设项目要争取列入国家重点项目序列,使用国家预留的建设用地指标。

(九)通过存量土地挖潜保障一般项目用地需求。充分挖掘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各地要摸清存量建设用地家底,综合规划,重点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使用的建设用地,破产倒闭企业占地,旧城区、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后腾出的土地。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要依法责令限期使用或收回重新安排使用。对低效使用的土地,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调整规划设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容积率。对破产倒闭企业占地和旧城区、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后腾出的土地,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依法调整土地用途,用于金融、商业等服务业发展和商品房开发;除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建设用地需求外,房地产开发要加大城中村、棚户区和旧城区改造力度,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新增建设用地。

充分挖掘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村镇规划。要继续深入开展“空心村”、砖瓦窑和工矿废弃地整治,为补充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创造条件。省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以及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对各地的村镇规划编制、村镇布局调整、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省建设、国土资源和发展改革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指导。

四、加强用地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十)各类空间发展及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进行制订、调整或修编,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有必要进行局部调整的,必须进行严格的听证论证,按法定程序和权限报批。

城市规划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功能目标和发展规模,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避免因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重复建设等浪费土地资源。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建设、环保等部门在制定相关规划时,要注意妥善处理好大、中、小城市的发展关系,按城市体系和功能确定土地利用规模和结构,突出重点,兼顾整体,在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中体现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

认真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修改完善《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导各地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修编要体现“两保一高”的总体要求,统筹全省各区域土地利用,保障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及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在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为城市发展留出空间。

(十一)认真制定和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条件及标准。大力发展节地型产业、节地型建筑和紧凑型城镇,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省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建设等部门,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重新审改现有各类城镇和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提高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城市规划、项目设计和建设单位要严格按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防止和消除各类项目多占多用土地现象。坚决制止城市建设“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严禁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严格限制低层建筑,合理提高城市建设容积率。中、小城市房屋建筑要加强规划约束,实现以多层和高层为主,为发展腾出空间。要抓紧建立和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及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度,开展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十二)加强项目用地全过程管理。对应当进行用地预审的项目,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用地计划、土地使用条件和标准进行用地预审。没有通过用地预审的,各相关部门不予办理各类审批、核准、备案手续,不得办理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得批准供地。加强建设用地审批环节的审查,严格执行用地标准,核减超标准用地。对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要落实公开出让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把建设项目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或者检查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十三)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各地要对适宜开发的未利用地做出规划,引导和鼓励将适宜建设的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积极复垦利用废弃地,对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以及经核准报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使用的原划拨土地,应依法及时收回,重新安排使用;除可继续划拨使用的外,经依法批准由原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的,按市场价补缴土地价款。

(十四)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开发地下空间或提高地上建筑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标准,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鼓励建设和使用多层标准厂房,凡用于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的项目用地,优先解决用地指标;凡规定应当使用标准厂房的建设项目必须进入标准厂房,严禁单独供地。

(十五)促进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国家、省级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积极支持符合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且无发展空间的开发区按程序申请升级或扩区。各地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各地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都要进入开发区或产业集聚区,并把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和承接产业聚集、人口聚集的载体,进一步促进全省产业带布局和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

(十六)合理确定出让土地宗地规模。各地在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前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方案。工业类项目要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条件和标准,商品房开发项目要根据住房规划要求,明确小户型套数和户均面积的有关要求,确保节约集约利用每宗土地。成片开发建设的土地应统一规划、统一整理,按“净地”分宗供应。对房地产开发用地单宗出让面积,省辖市不得超过150亩、县(市)不得超过75亩,每宗地开发建设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年。

五、明确共同责任,完善奖惩制度,落实保障措施

(十七)明确共同责任。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节约集约用地、依法依规用地情况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执行土地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全面履行管理职责。发展改革部门要依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统筹引导投资发展方向,严格核定投资规模,牵头做好年度保障用地重点项目目录制订工作。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管理和使用土地有关资金,重点保证土地保护开发利用资金需求。规划、建设部门要严格确定各类城市的容积率标准,认真组织城市和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并按照规划要求,在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核土地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时科学合理确定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各相关部门在安排本行业建设项目时,要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采用先进的节地技术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监察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违法违规用地以及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的政府工作人员予以严肃查处。

(十八)建立健全“两保一高”年度考核评价制度。科学制定能真实反映各地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考核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实行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分级考核,考核结果由国土资源部门定期公布。每年年底,要依据规划、计划执行情况,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耕地面积净增加量、基本农田建设情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情况,违法违规用地查处情况,对各地耕地保护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依据各地单位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人均城镇工矿建设用地、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存量用地盘活、执行行业用地标准等情况,对各地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十九)建立完善“两保一高”激励约束机制。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省集中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使用与各地“两保一高”绩效挂钩。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除省按规定安排的专项资金外,其余按照各地基本农田、灌溉水浇地面积、净增耕地量和省政府确定的土地管理重点工作完成量等因素进行分配,体现对耕地保护建设成效突出地区的重点支持。从省级财政集中土地出让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按照奖励节约、鼓励集约、补助挖潜的原则,用于奖励土地挖潜成效突出的市、县(市)。具体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国土资源部门制订。

将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分配与各地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挂钩。以国家下达我省的年度建设用地计划为基数,预留一定的机动指标,用于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的市、县(市)。

将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分配与盘活挖潜存量土地情况挂钩。对盘活挖潜成效好的市、县(市),在农用地转用指标分配上给予倾斜。对未完成盘活挖潜目标任务的市、县(市),扣减其农用地转用指标,并责令限期完成目标任务。

将“两保一高”工作绩效与各市、县(市)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挂钩。对“两保一高”工作成效显著的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成效差的予以通报批评直至暂停用地审批。

篇7

关键字:污染场地;水文地质勘察;场地环境评估

Abstract: due to the industry, and soci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which makes the land resource of the growing demand, and because of land resources,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are also increasingly make less.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he previous pollution sites used as habitable land and the land for commercial use. In order to reduce pollution sites in the nature of the table after more land for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pollution area for hydro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safeguard human health and safety of life.

Key word: pollution sites; Hydrogeology survey; Sit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的增加,使得土地资源不能满足人们的时日增长的需要,为了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以往的污染场地被应用为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等建设用地。为了减少污染场地对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的影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对污染场地进行开发利用之前需要对污染场地进行环境水文地质勘察,并做相应的环境评估,保障建设用地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

一、污染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勘察

(一)污染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勘察的含义

与传统的水文地质勘察不同,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勘察主要是对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质量以及污染现状的勘察,其主要的目的是对场地的污染情况进行有效的勘察,从而能够提出相应的土地修复措施,为以后在使用污染场地时提供相应的依据,避免污染场地的使用对人类的影响。

污染场地的勘察工作主要分为确认勘察和详细勘察。确认勘察就是通过对污染场地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对于污染场地的污染种类、污染途径以及污染区域的分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对污染场地进行初步的布点和采样分析,确定场地内是否存在污染以及所受污染的种类。而详细勘察就是当确认勘察确定污染的存在时,结合确认勘察整理出来的信息,对于污染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质量进行详细的勘察,在勘察中结合确认勘察所得到的信息对污染场地的重点区域进行重点勘察,全面的对污染场地进行全面的勘察工作。

(二)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

污染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主要就是调查场地的历史和现代生活活动的变迁,查明污染场地的历史和现状活动对于场地的污染来源和途径,并对场地的污染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场地的地下水的分布和埋藏情况进行查明,对地下水的动态变化、流向水位,以及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土壤和地下水的的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场地的污染分布状况进行进一步的查明;最后通过以后的勘察分析;来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二、污染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勘察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一)污染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详细勘察,主要是依靠确认勘察的污染场地的基本情况下进行,其工作流程重要是现场勘探和采样,然后在进行室内的检测和分析,结合后期的风险评估从而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如图1)。

图1 场地水文地质勘察程序图

1、现场勘测点的布置及其深度要求。

①在污染场地的污染确定阶段的勘测点的布置。对于污染场地进行布点,布点的数量应该能够确认场地是否被污染,对于疑似污染的区域布点的时候应该布置不少于三个勘测点,在污染区以内以及污染场地的地下水的上下游应该至少布置三个地下水的监测井,突然的勘探点要与和地下水的监测井进行综合考虑,在详细勘察阶段要采用网格进行均匀布点,对于那些污染疑似区域进行加密的布点,在进行网格布点的时候要根据被勘察的污染场地的实际大小来定,对于局部的污染场地区域进行加密布点是属于判断性布点,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而定。

②勘探点布置的技术要求。针对第一层为非承压的勘探点的布置,不管是土壤钻孔还是地下水监测井,其深度都应该到达含水层底板的顶部。针对第一层含水层为承压水或层间水的勘探点的布置,要根据具体情况是否设置地下水监测井来确定土壤钻孔或监测井的深度。如不需要建设地下水看测井,则土壤钻孔的时候深度不能超过含水层顶板的深度;如需要建设地下水看测井,则监测井的深度应达到第一层含水层底板,如果第一层含水层厚度在五米以上,则建井深度应该至少在地下水水面五米以下。

(二)采样要求。

对于垂直变异较大土层,在进行采样的时候应该保证每一个性质不同的土层都至少有一个土壤样品。如第一层含水层为层间水或者承压水时,地下水监测的监测对象主要以第一层含水层为主(因为最易受污染第一层含水层最容易被污染),第二层含水层的监测是对探察信息准确性的一个保护,表层采样点的深度主要是根据土层性质是否变化来确定(是否存在回填土等情况等),表层采样点深度一般在0至1.5米之间,对于表层与上隔水层之间至少要保证拥有一个采样点,当针对在五米以上的表层与隔水层的厚度时,要对采样点进行增加,要保证采样点间距在三米到五米之间。设置一个采样点在隔水层顶部,对于不需要建观测井的钻孔,其深度不能打穿不透水层;对于钻孔需要建观测井的情况,需要在地下水位线的附近设置至少一个土壤采样点。在如果地下水可能受污染,则应该对含水层内及含水层底板采样点进行增加。

1、土样的采集及要求。在进行土壤样本的采集中要采用部分点位采用坑采技术,冲击式钻和旋转钻机、手工钻采样,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污染物类型来进行土壤采样器的选择。现场土壤采样时要注意对采样器进行及时清洗,从而避免土样交叉的感染,影响土样分析的准确性。用于污染物分析的样品进行采集时,钻出每层土样后,将土样放在台布上进行杂质的剔除,然后按照检测指标的不同分别装入不同容器中,要注意瓶装样品尽量充满容器,并尽量减少样品的扰动以及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从而减少空气对于土样的影响。用于物理性质分析的样品的采集,在机型土样的采集中,孔底虚土厚度应该小于取土器上端度卡长度,取土器下放的时候应该避免对孔底冲击;优先采用静压方法对原状土样进行采样,采用锤击方法土质较硬对进行取样。

2、对污染场地的地下水采样及要求。一般由过滤管、沉淀管和井壁管三部分组成地下水监测井的井管,过滤管位于井壁管下,沉淀管位于过滤管之下。过滤管位于监测的含水层中,长度范围为从含水层底板或沉淀管顶到地下水位以上的部分,水位以上的部分要在场区或区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范围内;沉淀管底部须放置在隔水层内,根据隔水层的厚度而定沉淀管的长度,其一般为五十至六十毫米。水样采集可使用一次性贝勒管,要做到一井一管,洗井完成后两小时内地下水完成采样。

(三)样品保存及要求

1、在对于污染物分析的样品的保存方面,要根据温度情况来定,在高温季节采样,室外温度在二十摄氏度以上,提前冰冻蓝冰二十四小时,样品采集后立即放到装干冰的保温箱中,随时更换蓝冰,保证保温箱内样品的温度四摄氏度左右,样品应采用冷藏保温箱运输,并在保存时限内运至实验室,保证污染物分析的样品的冷藏。

2、在对于物理性质分析的样品的保存方面。及时地对用于物理性质检测的土样进行封装和贴签,标签上应该注明土样名称、取样日期取样地点、孔号、取样深度,要防止对土样冰冻、曝晒以及浸泡;土样容器应该进行加盖密封;应尽可能缩短取样的贮存时间,所有土样的试验均须在取样后两天内进行,从而减少土样贮存期间可能产生的扰动,。

(四)对于污染场地样品的试验与检测要求。对于污染物的分析,其分析项目应包括污染识别时确定的场地生产、使用和排放过程涉及的危险物质。如对于石油化工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通常需要分析SVOCs、VOCs 、LNAPL和TPH等。

三、场地风险评估和治理修复措施的建议

通过对污染场地进行采样分析,确定了污染种类和污染分布,结合勘察的实际结果,充分掌握污染物特征、场地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再根据实际的场地的用途进行风险的评估,并提出未来切实可行的修复建议。从而实现对污染场地的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避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损害,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雅可,韩华,于岩,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探讨[J],勘察科学技术,2011(2)

[2]张淑杰,浅谈对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的认识[J],中国科技纵横,2011(1)

篇8

作者简介:张文(1985―),女,河北正定人,博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1803

1引言

目前,出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环境改善的需要,国内许多城市实施了功能布局优化战略,大量处在城区的工业企业纷纷关停或搬迁,其中一些化工、冶金等污染企业的退役场地并未纳入相应管理程序,不经适当处置便进行土地用途变更,存在极大的环境安全隐患[1]。正如中国土壤学专家潘根兴所说:“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2013年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2013]7号文《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文件指出,已被污染地块改变用途或变更使用权人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并对土壤环境进行治理修复,未开展风险评估或土壤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建设用地要求的,有关部门不得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施工许可证。经评估认定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污染地块,要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治理达标前不得用于住宅开发。该文件的颁发,为我国土壤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本论文基于[2013]7号文件,主要从修复技术、修复资金、修复标准等方向阐明了目前我国在土壤修复行业刚刚起步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根据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现状,本论文还提出了土壤修复企业的发展方向,以推动该行业的良性发展。

2土壤修复行业现状浅析

2.1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

根据是否移动污染土壤,土壤修复技术的技术路线分为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是国外早期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挖掘之后使用化学、物理方法清洗、水泥窑焚烧处理及生物反应器或预制床等多种方法治理。原位修复技术指在保持现场条件下采用原位气相抽取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等直接修复污染的土壤,针对原位修复方法,最近几年还发展起来原位土壤冲洗技术、原位电磁波频率加热技术等。与原位修复技术相比,异位修复技术面临土壤修复技术的场地选址、污染土壤运输和场地管理以及二次污染的问题,而原位修复则可避免这些问题,并且修复成本和维护成本较低,但其缺点是修复周期较长,适用于不急于开发的污染地块修复[2~4]。

虽然我国处于实验室中的土壤修复技术储备已超过10年,技术种类近百种,其中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焚烧、气提修复技术研发比较活跃,但这些技术大部分还停留在技术研发阶段,很少有技术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目前,由于房地产开放商拿地后不堪开发周期压力,留给场地修复企业的时间一般只有数月或1~2年,相比国外类似污染地块的修复周期短了数年,因此,在这种现状下,为了缩短修复周期,国内的场地污染通常都是采用异位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方式成本较高,且挖掘填埋只是考虑到了土壤的挖掘、运输和填埋费用,并没有考虑到污染情况跟踪和环境风险监测等这些昂贵的后续监测成本问题。

因此在上述技术背景下,为了加强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技术实力,丰富技术储备,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技术发展道路,[2013]7号文件指出,以大中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中南、辽中南等地区,选择被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有关地方要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开始实施。今后的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某种修复技术,可针对污染场地的土壤和污染物的特殊性采用多种方法联合的工程技术示范,从而为污染物成分、污染土壤特性、环境背景条件相近的场地修复提供技术储备,积累工程经验,从而在保证修复效果的前提下缩短修复时间,降低修复成本。选择被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编制综合治理方案,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可集中有效、充足的市场资源,完善土壤综合治理技术。

2.2修复资金短缺及筹措可行性

在我国,毒地治理的资金问题也同样也决定着土壤修复行业命运。在国外,如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长期实行的是“污染者付费”政策,企业和土地所有者分别承担着不同数额、比例的修复资金。而在我国,“退二进三”退出城市的大都是老国企,首先,这些企业在开办与运营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环保付费政策,后期治理资金未得到积累,无法承担高额的治理费用;另外,这些企业在搬迁时绝大多数处于经营困难或濒临破产状态,难以实现利用其运营利润来支付治理费用,且向土地管理部门出让地块所获得的收益也基本用于支付职工安置费用与企业搬迁工程费用。因此,“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针对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企业采用这样的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谁投资、谁受益”策略筹集资金便成为最可行的途径了[2, 5]。对于城市内部的污染地块再利用大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用于绿地等无利润公益性地块建设,一种是用于有利润的经营性地块建设,如商业及住宅用地建设。对于公益性地块建设,其受益者是公众,费用来源只能是公共财政,从另一层面来说,造成毒地污染的国企在历史上其利税都上缴给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且并没有积累治理资金,因此公共财政也有责任来承担当前的治理费用。用于经营性用途的污染场地再利用,由于有了直接的利润获得者,如地方土地储备部门、房地产开发商等,其费用由污染场地开发后受益方支付是较合理可行的。具体的支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体现在土地出让金中,由政府的土地储备部门承担治理职能,未来即将出让的地块不仅要场地净、权利净、还要污染净;一种是开发企业的开发成本,政府将未治理的毒地出让,企业竞争获得土地后由其开展治理,达到环保标准经过验收后再进行开发建设。对于土地归属于国土部门或者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企业,一般采取第一种支付方式,如重庆、苏州等城市利用国有融资平台,争取国家、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或企业自筹部分资金对其储备的土地采用先行治理再进行出让,这种方式要求政府或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的资金压力,但是可以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市场效率。北京、山东等城市一些国有、私营房地产开发商拿到污染地块后,自筹资金进行场地修复待相关部门验收后进行环评及开发建设,这样的出让后治理方式增加了开发程序,延长了开发时间,造成了开发企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某些企业的囤地行为提供了新的借口[1]。

[2013]7号文件指出:“为了健全投入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治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中央财政对土壤环境保护工程中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予以适当支持”。笔者认为政府治理后出让土地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基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职能设置。国土资源部门应联合环境保护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尽快完善毒地排查及登记并结合具体污染类型与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的利用规划,否则开发利用之后再进行修复的成本会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环境风险不容忽视。另外,在当前我国的土地储备与出让制度下,国土资源部门应发挥重要作用,积极筹措资金,组织实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

2.3标准体系与法律法规亟需健全

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刚刚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对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对开展专门的污染场地管理提出了迫切的需求。除了技术局限和资金短缺问题,政策与责任的不明晰也是制约场地修复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尽管相继提出的国发[2011]35号文件、环发[2012]140号文件及[2013]7号文件均规定“被污染场地再次进行开发利用的,应进行环境评估和无害化治理”,但由于石化、钢铁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业背景及污染场地本底情况复杂,环境评估标准值、土壤修复标准值等尚未完善。环保部于2004年和2008年先后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土壤污染防治的指导原则、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领域,提出要把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作为重点领域之一,但这一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至今未能建立起来。除目前已和正在征求意见的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场地修复、监测等技术规范外,还有诸如修复过程控制、施工管理等一系列的规范和政策也需要编制。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修复的省市如北京、武汉、沈阳、重庆、和江浙一带遵循的都是地方环保部门出台的标准,国家层面也需要出台统一标准以便加强行业管理。

3国内修复企业面临的风险及挑战

3.1市场机遇及挑战

近年来土壤修复行业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政策的提出和中央资金支持的力度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外有着丰富经验的外资公司纷纷进入到中国市场,但出于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特殊的数据敏感性,主流市场活跃的仍是国内科研院所或修复企业[6]。此外,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存在本土化适应性不高且成本较高的问题,目前也缺少较为成功的案例。作为国内修复企业,应自主研发适用于本土市场的技术和设备,基于拥有的完善的营销网络和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对其技术和设备产品面向市场推广。遵循优势互补、核心能力增强的原则,有选择地进行战略并购或合资合作,从而提高市场影响力与占有率。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污染场地修复企业丰富的市场运营及施工建设经验。

3.2技术风险及挑战

自主技术易被同行业仿制,同时随着污染场地治理技术领域的不断更新,会产生多种新的技术手段,将给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需要修复企业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针对同类技术和产品的挑战,根据污染场地的不同土壤和污染物特性,以及治理要求细化修复技术方案,研发和储备各种处理工艺,提高污染土壤治理设备的加工能力,通过成套技术的研发改进,实现污染土壤的全程无害化处理。在有效实现多种复杂场地一站式修复的同时,降低治理成本。针对有可能会出现的新的技术挑战,提出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中心与战略市场部门的互动,充分发挥技术集成业务对市场开拓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各类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打造一支专业化和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另外,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环保企业的密切技术合作,通过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企业的技术体系,不断提高企业创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保持企业在污染场地治理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

3.3经营风险及挑战

污染场地修复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未来市场经营格局的改变,也将给国内修复企业带来管理模式、经营思路的挑战。努力创造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人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用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形式,保持和培养一支国际一流的研发与技术人才队伍。通过签署技术保密协议、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等方式持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减少人才流失所导致的技术风险。

4结语

篇9

关键词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布局优化调整;主体功能区划;生态适宜性;生态敏感性;博鳌规 划区

中图分类号 F1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2-0001-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0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实施后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进一步对规 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提出改进或替代方案,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的重要途径[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问题是规模、结构和布局的调整, 在规划阶段将其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内 容就是规划布局优化调整,是评价规划布局是否与区域内资源和环境容量相匹配[2,3]。由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 熟、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2],用主体功能区划评价指导规划布局优化调整 存在 一定问题,难以实现景观格局对保持景观稳定性和景观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作 用[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采用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的主体 功能区划方法,利 用DEM、矢量图、栅格图等资料,综合兼顾景观要素,客观把握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用矢量 图层叠加的方法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进一步通过比较综合集成适宜性与 敏感性评价结果,确定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类型区划分;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主体功能区划 结果与规划布局,对规划布局提出调整建议。

1 数据和材料

1.1 研究区概况

海南博鳌亚洲论坛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际组织,每年一度的盛会成为亚洲各国精英阶层沟 通交流的平台。为利用品牌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海南省政府于2001年以博鳌亚洲论坛为 核心,建立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以下简称博鳌规划区),意图打造面向世界的特 色旅游业。博鳌规划区位于海南省万泉河入海口,地跨琼海、万宁两市;东濒中国南海,西 邻环岛主要公路――东线高速,北坻博鳌镇田涌岭,南至龙滚镇(详见封3图1)。

1.1.1 现状布局

2005年博鳌规划区现状用地主要由城镇建设用地125.35 hm2、村庄居民点822.28 hm2、 已开发及已征用土地752.73 hm2、养殖池275.95 hm2、耕地2 822.16 hm2、林地393 5.6 hm2、道路用地125.9 hm2、水域及其它用地3 339.83 hm2构成。规划范围 内的生 态敏感点有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玉带滩、万泉河、九曲江、龙滚河、沙美内海、近岸海域、 太阳城、九曲江河流湿地公园、红树林湿地公园、沙洲、熊仔水库、加坦水库、福塘湖、大 灵湖生态公园、拟建不夜城选址、温泉疗养中心、金牛岭观景台、东方文化苑、妈祖庙、天 文台。

1.1.2 规划布局

为科学建设、管理博鳌规划区,海南省政府于2006年8月批复了《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 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博鳌规划)。根据博鳌规划,2020年规划用地由城镇居住用地80.34hm2、村庄居民点609.81 hm2、拆迁安置用地161.83 hm2、公共设施用地2 242.62 hm2、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19.25 hm2、绿地7 336.98 hm2、道路用地和广场用地34 7.66 hm2、水域及其它用地1 409.87 hm2构成。其中具体建设用地地块有141个,地块 分布见封3图2。

1.2 数据来源

博鳌规划区现状布局数据和规划布局数据来自于博鳌规划。地势高程数据和坡度数据来自于 博鳌规划区DEM图。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和洪水灾害数据来自于博鳌规划。水域距离数据、出 行距离数据、噪声污染距离数据由现状布局数据作缓冲区分析得到。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参考 博鳌规划区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土壤类型数据来自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物种栖息地 数据来自于博鳌规划。

曾维华等: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规划布局优化调整方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2期2 方法

2.1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单元是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中读取因子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的最基本单位 。本文采用矢量图层叠加方法,每个因子按照研究区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划分形状不同的地块 ,保证了景观的完整性。

2.2 适宜性/敏感性的评价模型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本表达式用式(1)表示。

S=f(x1,x2,…,xi,…,xn)(1)

式中,S是生态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等级,xi是评价因子值,i =1,2,3,…,n。

针对生态适宜性/生态敏感性评价基本表达式(1),目前常用模型是权重叠加模型如式(2 )所示。

S=ni=1wixi(2)

式中,S是生态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等级,xi为评价因子值,wi为评价因子权重,i =1, 2,3,…,n。

每个因子对生态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的贡献是十分复杂的。如在生态适宜性评价中,有些因 子会促进某类土地的开发利用,有些因子却会限制某类土地的开发利用,致使其适宜程度为 零;针对后者,如工业用地适宜性评价中海拔较高的山地、水域、自然保护区及基本农田区 等[13],无论该单元其他因子的适宜程度如何,都不适宜作为 该类土地进行开发利用。针对这类限制因子,修改后的评价模型见式(3)。

S=0, xi=0ni=1 wixi, xi>0(3)

式中,S是生态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等级,xi为评价因子值,wi为评价因子权重,i =1, 2,3,…,n。2.3 适宜性/敏感性的评价因子及其分级与权重的确定

根据博鳌规划,旅游用地为今后主要发展的用地类型;因此,本文针对旅游用地 进行生态适 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评价因子的选取遵循主导性、稳定性、针对性、可度量性和现 实性的原则,尽量选取对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性影响最显著与最稳定并能从现有的数据、 资料、及规划中获取的因子。参照主体功能区划与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相关指导文件,结合案 例区的具体特点,选取洪水灾害重点防护区、坡度、水域距离、出行距离、噪声污染距离、 大气环境质量等六个因子作为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地势高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 坡度、物种栖息地等五个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评价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生 态适宜性评价因子的分级和权重见表1。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的分级和权重见表2。

其中生态适宜程度最低或生态敏感程度最高的限制因子有生态敏感点(见表4)、基本农田保护区、河流、水库、

1010-3030-70>70土地利用类型0.16裸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和草地土壤类型0.12滨海砂土潮砂土砖红壤水稻土坡度(度)0.12>2015-205-15

河岸边50 m(万泉河取100 m)缓冲区内、坡度大于20度的山地丘陵地 带、重要山岭地、断裂带、防护林带等。根据式(3),某评价单元一旦满足限制因子的条 件,无论其余评价因子分值如何,均视为不适宜开发区或敏感区。

2.4 适宜性/敏感性的评价等级标准

根据评价因子的分级和权重,利用评价模型式(3),在计算机上对评价单元 进行合并。生 态适宜性评价分为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三类。生态敏感性评价分为敏感、较敏感、较不 敏感、不敏感四类。由于叠图后板块比较破碎,需要进行合并处理,在合并过程中综合考虑 景观格局,以保证景观完整性、把握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2.5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性决定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对于不适宜开发且生态敏感的地区应禁 止开发,而对于适宜开发与生态不敏感地区可有限开发,以此类推,具体主体功能区划类型 与生态适宜性及敏感性分析结果对照表如表3所示。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提升竞争能力,带动地区经济。重点开发区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

Insensitive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要充实 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限制开发区是指资源环 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生态安全的区域;要坚持保护 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 境保护。禁止开发区要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 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3 结果及其分析

3.1 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

生态适宜性评价与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如封3图3与图4所示;在此基础上,根据表7,利用GI S叠图分析确定案例区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见封3图5。主体功能区划结果表明,博鳌规划区 大部分地区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小部分地区属于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

(1)禁止开发区:主要集中在万宁区。该区山岭地和基本农田等敏感点较多,而且山陵地 、菠萝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该区应严令禁止建设旅游度假项目,并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2)限制开发区:主要分布在琼海区北部、万泉河南部、以及龙滚河东部。该区水土流失 较为严重、较易受洪灾影响。应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同时限 制过度的开发活动,开发项目应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水土保持工作,针对开发中存在问 题制定减缓措施。

(3)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琼海区最北端、中远路西部、以及万宁区东南部。该区植被 覆盖较好,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地势较高,不易受洪灾影响。可以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 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建设用地供给,建设旅游度假项目,但大型开发项目应编制相应的水土保 持方案,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相应的保育措施。

(4)优化开发区:零星分布于河流、湖泊200-500 m缓冲区附近,环境优美、景色宜人。该 区要实行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把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推进特色旅游业发展,以 精品项目带动地区经济,推进区域旅游产业,提升参与国内外旅游业竞争的层次。

3.2 规划布局调整建议

将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与规划布局进行比较(见封3图5),结果表明,规划的141个建设用 地地块中,约四成位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见表4)。调整建议如下。

(1)占用大量基本农田的地块,建议取消项目,以保护基本农田。占用少量基本农田的地 块,建议保留基本农田、或按照程序报批。

(2)河岸附近地势较低、水土流失严重、易受洪灾影响的地块,建议取消项目,保证地质 结构和人民财产的安全。河中沙洲是洪灾重点防护区,位于河中沙洲的地块,建议取消项目 。位于海岸带200 m防护林地带附近的地块,应退后以保护防护林和沙坝。

(3)距离河流50 m(万泉河100 m)以内的开发项目,为保护河流和河滩安全,建议取消项 目,否则应退后。

(4)距离道路100 m(中远路200 m)以内的开发项目,为保护道路自然景观,建议取消项 目,否则应退后。

(5)位于亚洲论坛会址附近的地块,为保护会址沿途视野内的自然景观和万泉河生态保护 带,建议取消项目。

4 结 论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问题是规模、结构和布局的调整,规划布局优化调整是规划环境影 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用主体功能区划指导海南博鳌特别规划区的规划布局优化调 整,采用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借助DEM、矢量图、栅格图等数 据资料,根据博鳌规划区现状布局、规划布局、以及区域发展方向和定位,综合考虑景观要 素、客观把握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利用地理信息 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对该地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进而将全区划分为优 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四类。

本研究通过将主体功能区划与规划布局进行对比分析,从建设用地地块层面提出具体的规划 布局优化调整建议,认为规划的141个建设用地地块中约四成位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 ,建议控制项目规模或者取消项目。

主体功能区划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角度为规划布局优化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协调了土地 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为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理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同时丰富和发展 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对类似地区的规划布局优化调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编辑:刘呈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洪斌,曾思育,陈吉宁等.大连城市发展规划对近岸海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不确 定性分析[J].环境卫生工程,2008, 16(1):23-30. [Wu Hongbin, Zeng Siyu, ChenJin ing, et al. Uncertainty Analysis on Dalian Urban Development Plan to Offshore Ar ea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J].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2008, 16(1):23-30.]

[2]曾维华.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与建议[C].2006年全国规划环境 影响评价技术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2006:15-19.[Zeng Weihua.Thought and Suggestionof Several key issues about District Plan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C].S eminar of National Plan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6:15-19.]

[3]高吉喜,韩永伟,吕世海等.区域开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总体思路与技术要点[J].电力 环境保护,2007, 23(5):1-4. [Gao Jixi, Han Yongwei, Lv Shihai, et al. Core Thoug ht and Key Points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J]. Electric Pow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7, 23(5):1-4.]

[4]陈昌勇,尹海伟,徐建刚.吴江东部地区城镇发展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3):114-118. [Chen Changyong, Yin Haiwei,Xu jiangang. Ecology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Town Development Usedland in E ast of Wujiang Area [J].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Edition), 2005, 33(3):114-118.]

[5]Liu.Y.S, Deng.X.Z. Structural patterns of land types and optimal allocationof land use in Qinling Mountainous [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1 , 11(1): 99-109.

[6]Liu.Y.S, Wang.J.Y, Guo.L.Y. GISBased Assessment of Land Suitability for O ptimal Allocation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China [J].Pedosphere, 2006, 16(5):579-586.

[7]McHarg I L. Design with Nature [M]. New York: Natural History Press, 1969 .

[8]Otoniel B D, Manuel M, Erna L G, et al. Analysis of Land Suitability for th e Siting of Intermunicipal Landfills in the Cuitzeo Lake Basin, Mexico[J]. W aste Management, 2007.

[9]Wandahwa P, VilnRanst E. Qualitative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 for Pyreth rum Cultivation in West Kenya Based upon Computercaptured Expert Knowledge andGIS[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1996, 56: 187-202.

[10]陈燕飞.杜鹏飞.郑筱津等.基于GIS的南宁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 清华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6):801-804. [Chen Yanfei, Du Pengfei, Zheng xiaojin,et al. Evaluation on Ecological Applicability of Land Construction in Nanning Ci ty Based on GIS [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 ition), 2006, 46(6):801-804.]

[11]董家华,包存宽,黄鹤等.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6):698-702. [Dong Jiahua, Bao Cunkuan, Huang He, e t al.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Suitability Analysis of Land in the Environmenta l Impact Assessment during Urban Planning [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 e Yangtze Basin, 2006, 15(6):698-702.]

[12]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J].生态学报, 2000, 20(1):9-12. [Ouyang Zhiyun, Wang Xiaoke, Miao Hong. China's Ecoenviron mental Sensitivity and its Spatial Heterogeneity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 000, 20(1):9-12.]

[13]王介勇.刘彦随.张富刚.海南岛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山地学报,2007,25(3):290 -294. [Wang Jieyong, Liu Yansui, Zhang Fugang. GISbased Ecological Suitabili ty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Land Use: A Case Study of Hainan Island [J].Journa 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7, 25(3):290-294.]

Optimal Adjustment Methods of Planning and Layout Based on Main Function D ivision

ZENG Weihua1 CHAI Ying1 LIU Qian2 MA Anan1

(1.School of En vironmen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Environment Simulation, Beijing Normal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Chaoyang District, B eijing 100125, China)

篇10

关键词: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生命支撑系统;规划内容

Abstract: The Village Living environment faces a huge threa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soil erosion, the uncontrolled spread of land for construction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smart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elaborated the concep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principles and contents of the village 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imed to providing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eople,natural,social”.

Key Words: Rural Green Infrastructure;Life-support system;Planning content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9年第46届IFLA大会主题为“绿色基础设施:高性能景观”,定义了风景园林的生态意义。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农村进入了快速城市化进程。在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乡村却进入了生态恶化的尴尬境地。基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态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本文研究村庄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着重恢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绿色基础设施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全新的认识和尊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概念辨析:乡村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

相对与“灰色基础设施”(Gary Infrastructure,常规工程规划的道路、机场、桥梁)而言,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的定义为:具有内部连接性的自然区域及开放空间的网络,以及可能附带的工程设施,这一网络具有自然生态体系功能和价值,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提供自然场所,它们总体构成保证环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框架。它的核心是由自然开放空间来控制城市形态,创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凸显了自然环境的“生命支撑”价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不断的“大拆大建”,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使得水土流失,乡野和自然开放空间不断减少。任其发展下去,将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乡村是快速城市化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而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恰恰是破坏了乡村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真正基质。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括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和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生活性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它包含土壤、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及自然区、绿色廊道、森林以及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它空地等。在我们进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之前,应该宏观的进行更具建设弹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变被动建设为主动保护。

乡村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框架

2.1乡村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对耕地、水体、乡村建设用地、林地等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土地利用的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2010年底,国务院47号文件为促进乡村土地整治提出“以耕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目标,规范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我国乡村的土地整治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乡村土地整治不仅包括田地,更包括生活空间和生态环境。①保护:保护具有景观生态意义的生态斑块,如林地、湿地、动植物栖息地、自然水体等。保护乡村人文景观,充分认识地域文化和村庄特色的保护和管理的意义,对有景观价值的住宅和村庄风貌予以更新。②改造:通过生产性活动目的性的进行生态性建设,如河流堤岸的生态化改造,乡村垃圾的一体化处理、地表灌溉等。③塑造:塑造新的生态景观,如建立生态绿色廊道的道路廊道、建造防护林、建设分散的生态斑块等。

2.2乡村水环境治理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大量的公路等不透水区域的迅速蔓延,加上乡村绿色植被的减少,导致河流和地下水位下降,乡村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减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村庄建设之后已经将乡村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上,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并辅以人工措施来保护乡村本底的自然景观,为我们提供了案例借鉴。如韩国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澳大利亚的水敏城市设计,日本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

乡村水环境治理包括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和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内容。乡村雨水绿色基础设施利用自然环境并应用人工模拟自然生态方式,通过生态技术手段,治理乡村水环境,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实现乡村水体的良性循环。如雨水收集净化装置,渗透性道路铺装,植被浅沟等措施。乡村河流景观治理则主要是针对乡村现有的河道景观,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滨水生态景观带,滨水绿道,对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等,在较大范围层面上则可以采取设立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区域性生态走廊等方式。

2.3乡村绿色空间网络建设

乡村绿色空间网络是由“网络中心”(hubs)和“连接廊道”(links)组成的自然开放空间系统,包含了各种尺度的生态和景观要素,如绿道,国家森林,公园,农场,森林,湿地,岸线等。网络中心为动植物提供源地,链接廊道用来连接网络中心,使得整个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网络化,恢复生态的连续性和网络性,并且为乡村建设提供空间框架。通过对规划区内景观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价,确定土地整理需要达到的景观生态目标,构建集生态、景观、游憩、风貌和文化于一体的乡村绿色基础网络。

3、结语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各种天然和改善再造的生态景观要素,它将乡村生境保护和城市化进程有机融合,是乡村未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快速城市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大背景之下,一旦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它所产生理论和实践意义都是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张秋明.绿色基础设施[J],2004(7):35-38.

[2]沈清基.《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评介及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05(5):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