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文化涵养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的文化涵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的文化涵养

篇1

HAN Rui-ping, YE De-cheng, CHEN Li-yong,YANGYi-long ,ZHOU Hai-long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the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 example, put forward profess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which its topic is carrying on the Da Yu’s style of work and seeking dream like function y=f(x1,x2,x3,…,xn) beside of teaching plan to enhance the practical and creative abilities. Its result is very good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Innovation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l in the same kind school.

Key words: School of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abiliti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162-02

引言: 当今世界是一个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创新。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通过模式创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为此,我院构建了科学的工科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根据学生的能力结构,专业特点进行具体安排,形成了学科综合化、知识结构化、培养程序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在教学计划外开展以“承藉禹风,函数圆梦” y=f(x1,x2,x3,…,xn)为主题的专业技能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地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优化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

一、“承藉禹风,函数圆梦”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内涵

我院为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专业知识所开展的“学知识、长才干”测量技能大赛、“水利杯”创新设计大赛、“腾飞桥梁”结构设计大赛,“安腾杯”建筑艺术作品竞赛等活动,用学院精神和专业思想可总结为“承藉禹风,函数圆梦”主题活动,其内涵可直译为y=f(x1,x2,x3,x4)。

“承藉禹风”意味水利学子秉承大禹治水精神,为水而学,择水为业。“函数圆梦”y=f(x1,x2,x3,x4) 中的“x”代表学生参与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某种专业活动,“y”代表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对应想实现的梦想,那么整个函数y=f(x)代表学院开展的节次化、覆盖广、有影响系列活动并通过学生参与和自身努力发展实现梦想的过程。例如:x1代表学生参与的测量技能大赛,那么通过其自身努力将有可能实现他测绘工程师的梦想y1,而学院恰好为他搭建这一圆梦舞台,即圆梦函数。函数y=f(x1学生参与测量技能大赛,x2水利创新大赛,x3桥梁模型大赛,x4建筑艺术作品竞赛) =实现(测绘工程师,水利设计师,桥梁设计师,建筑师)的梦想。

随着一些新的竞赛活动的开展,梦想也不断涌现,本文构建的圆梦函数仍然成立。于是得到以下一般圆梦函数的形式

式中:表示开展的第类竞赛活动;为梦想集;为抽象函数(映射)。

二、 阶段性成效和意义

近年来,“学知识、长才干”测量技能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我院连续三次参加自治区高校测量技能大赛均荣获了全部单项一等奖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奖人数达400多人次;在2012年由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测绘学会测绘教育委员会、国家测绘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中,我院选派的代表团荣获团体总成绩三等奖和四等水准测量三等奖。在2009年和2011年连续两届“水利创新”设计比赛中,我院选送的7支参赛团队参加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取得了五个二等奖、两个优秀奖的优异成绩,创下了全国农林院校的最好成绩,我院也获得了“全国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在”腾飞桥梁“结构设计大赛中,我院参赛队在全校开设《结构力学》课程的各专业中基本包揽了最佳结构承载奖、最佳结构分析奖、最佳结构设计奖、最佳默契团队奖、最佳造型设计奖、最佳结构创新奖的全部奖项。在三届的“安腾杯”建筑艺术节上,我院学生的作品个个完美地再现着技术与艺术的美,给所有学子留下视觉的美感和精神的启发。在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暨知识产权教育活动总决赛中我院的学生参赛团队荣获团体一等奖,同时我校也被授予“优秀组织单位”。

通过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人文修养,为优秀水利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三、专业技能活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包括四个环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2]。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这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精神是手段,创新能力是关键,创业素质是根本目的。

创新意识来源于科学研究,“水利杯”创新设计大赛,可选题材非常广泛,题目的来源也具有多样化,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共同完成一件作品,于是指导教师可以将自己在科学研究中获取的创新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之中,用科技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将自身的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

创新精神来源于实践教学,“学知识、长才干”测量技能大赛和“腾飞桥梁”结构设计大赛,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赛,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者一件作品,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也分享交流了各自的学习成果。

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安腾杯”建筑艺术作品竞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准备材料和工具,通过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创业素质来源于各类竞赛活动。各类竞赛活动中培养的刻苦专研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思考精神和面对挫折和失败表现出的不气馁精神都是在未来创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

篇2

关键词:环境绿化;市政设施;城市环境

居住区环境绿化是现代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绿化好小区不仅可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而且可以美化环境,促进人类健康。是造福于后代的一项大工程,怎样才能搞好环境绿化,只有根据居住区本身及当地的自然环境、传统风格和特点,适当吸纳国际园林绿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手法,从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生态环境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观赏效益相结合,才能做好居住区的绿化建设,才能创造出一个优美、和谐、稳定、舒适、丰富多彩的居住环境。

1 城市环境绿化的组成成分

1.1 建筑中园林的绿化

城市的园林绿化可以说直接关乎到一个城市的城市形象和一个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作为城市的园林绿化大的方向也分为两大类:其一,作为公共的基础设施;其二,作为城市的形象。作为公共设施的包括:园林、居民小区的绿化、旅游风景区的绿化、自然风景区的绿化;而作为城市形象的:城市的总体规划、道路的建设、道路绿色植被的养护等。前面也提到过关于环境的保护。作为小的方面的园林绿化说来,则关乎到城市居住所有人的利益。众所周知,绿色植被是作为光合作用的重要连接,其对于大气的稳定和净化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说其可作为调节气候,检测和改善环境不可或缺的。这也就解释人们在选择居住地人首先考虑园林覆盖率的关键所在。

1.2 建筑设施与城市环境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基本建设都有一定的规划,这也就是每个城市的城建局和规划局存在的意义。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城市的建设是由根据城市的总体格局,找到最合理的建设意义。而在建设当中,尽量作到不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而建筑越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就会越大,建筑设施有是人们日常住行的关键所在,既包括:道路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包含楼群的建设。作为现代城市的两大重要标志性象征,其重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

1.3 市政设施与城市环境

市政可以简单理解为道路交通、卫生教育、供水供电、园林绿化等市政工程、市政建设、城市公用事业及其管理。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道路交通、卫生教育等。一个城市居民生活的水平直接与一个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有关。作为市政的基本道路交通,在城市环境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举例说明:在人们居住比较云集的地方修建一条大路,横穿居民区,很明显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在规划时肯定也会绕开居民区而选择较远的地方进行道路的建设;而在建工业园区时,通常也是将工业园区尽量的建在郊外,同时在建时也选择在水源的下游和城市的“下风口”这样也就最大化的保留了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而在教育设施的建设上也充分突出了对于城市环境的充分利用,在建学校时,则靠近人们居住比较密集的地方等。

2 环境绿化与建筑的关系

城市环境中的园林绿化、建筑物、市政设施与城市,它们的总体结构和实质的体现在总体上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美学法则,并且能满足人类生活、工作、身体和各方面的综合要素。所以至少应满足以下属性:

2.1 人与自然为一体性

具有一定的形体,色彩与自然色彩相互彰显。具有一定的人为因素,但必须具有一定的自然特性。举例说明:在该种植草皮的地方,设置一定的假山。在人类聚集较密集的地方设置人工湖、种植高大灌木、在道路两旁设置绿化带、建筑群设置公园区、在园林区设置现代的建设器材、将古典园林艺术与现代科技向结合,创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原则。在建筑群、市政设计、园林艺术上达到统一的和谐美。

2.2 人文性

具有一定的文化气息,有一定的观赏内涵,引发人们的情感、联想和心理反应。从一定的心理角度将我国的古典文化融入到现代的科技信息当中。激发人们的创作意识和对文化涵养的提高,提高人们对于自身价值的思考,将人性的真善美融入到政治文化信仰当中去。使得人们的综合涵养得到一定的提高。生态环境方面:绿化种植可以覆盖的地面,减少工程活动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或增加绿化面积,使建筑物或市政工程设施自然地融入环境。绿化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空气清新;还可以阻隔废气、粉尘及噪音,减少污染,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景观方面:绿化种植不但可以覆盖那些令人生厌的地面,按照美学法则设计的园林绿化种植使城市在空间、形态、质感及色彩方面均大大丰富,造成优美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人们的精神上给予极大的享受,高质量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3 实用性

要满足人们最根本的身体和心理的需求,而这在城市环境的设计中就要求,不仅要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更要注意其实用价值,设计出来的东西虽然是整体的和谐美。但值得一提的是更要有实用性。举例说明:在设计一个公园时,不能为了设计者所讲求的艺术美,将公园设计在郊区,花费大的物力、人力、财力而最终却离建筑群和市政基础设施很远。这样做岂不是毫无意义(当然除开一些收费项目的公园)。

3 结语

保护自然和改善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协调发展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的基本条件。建筑物也好,市政工程也好,园林绿化景观也好,它们都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它们都是在发展中的人类社会所必须的,缺一不可的,它们虽然都是人造的,但都又必须要源于自然,融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里,就要求人们在进行城市环境建设的时,要充分处理好园林绿化、建筑、市政设施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对城市环境进行人为的干预和规划。使得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更好,更好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参考文献:

篇3

“北京核心区人口密度百倍于远郊,本市人口分布失衡。其中,详实的数据显示,北京市79.5%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近日,北京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公众了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这一最新数据。

记者在人普办提供的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上看到:分功能区看,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常住人口最多,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8.7%;其次是城市发展新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占30.8%;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生态涵养发展区(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常住人口较少,所占比重分别为11%和9.5%。

而分区县看,朝阳区常住人口最多,为354.5万人其次是海淀区和丰台区,分别为328.1万人和211.2万人,这三个区集中了全市45.6%的常住人口。此外,昌平区、大兴区、西城区和通州区的常住人口总量也都突破百万。

专家分析

功能定位不合理造成人口分布不均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发展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分析到,北京市的面积是1640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是1195人,但分布却极不平衡。首都功能定位不合理是造成人口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北京应研究制定相应措施来改善这一现状。在加拿大、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首都的中心区只具有政治功能,而中国的首都――北京除了承担政治功能外,还肩负了文化、经济、科技等多重角色,再加上北京城市规划属于二环、三环、四环这样的环形布局,使得中心城区身兼数任,引发了人口的过度集中。

篇4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存在问题;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河道作为人居环境中最具活力的开放性休闲场地,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是在营造一个满足人类社交、尊重高层次心理需求的户外活动空间,是一个高品位高质量的精神场所。城镇河道的治理正向生态化、景观化、多学科化方向发展,加强河道、河岸的水体保护,以提高生态涵养能力,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河道湿地生态功能,同时提高景观效果,不仅可使河道恢复原貌,而且为旅游休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一、城市河道景观的概念

1、河道景观的定义

河道:即河流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目前国内外文献中还没有明确指出城市河道景观的定义。广义上的城市河道景观指城市河道水域本身以及与城市河道毗邻的一定区域的总称,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2、城市河道景观与城市的关系城市河道属于城市的范畴,已成为城市景观体系中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城市河道不仅发挥着防汛、航运、排涝等物质功能,还承担着城市旅游、居民休闲、美化城市的人文功能。它贯穿于城市的不同区域,每个社区的河道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与河道周边环境紧密相连。因此,城市河道必须承载其周边区域的物质与人文因素。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1、安全性及自然性

防洪是城市河道的第一功用。因此对于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首先应考虑河道的防洪功能,确保河道行洪安全。其次才是重点美化河道周边景观,改造河道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城市河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一增长。河道是天然的自然景观,有曲折的姿态、深浅不一的河滩、植被覆盖的河岸等,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在治理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时,我们应遵循河道的自然属性,尽量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态,设计出自然、和谐、优美的生态河岸景观。

2、观赏性及生态性

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要注重美感,适当设置富有观赏价值的景观,给城市居民美的享受,构建生态、优美、宜居的城市生活。另外,在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中要保证生物的生存空间,为生物创造足够的繁衍生息环境,这样才能保障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3、文化性及亲水性

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的内涵及思想,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所在。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应融入城市文化,让河道富有地方人文特色及文化内涵。一个优秀的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应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亲水性是人的天性,应在河道沿岸修筑一些亲水设施,为市民创造一个能够亲近水、观赏水的平台,从而构建舒适、优美的水边环境。

4、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比如城市总体规划、治污工程、防洪等方面的关系。河流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体系,因此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中,要在把握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应对不同的河道区域进行具体的设计,而且要从城市的整体发展出发,对河道景观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5、地域性原则

对于大部分的城市来说,都是临海而建,因此城市的河滨区往往是对一个城市地域特色和人文环境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氛围,而河流承载了这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因此要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去,从而体现这个城市的特征、人文历史和城市的外在魅力。经过地域文化的融入,每个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也是衡量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我国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1、河道驳岸的虚实处理工作

我们对于城市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实景与虚景。我们所说的实景是要通过一定的硬性景观来表现,例如一些园林建筑,富有创意的环境空间景观等。这些硬性的景观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功能性与尺度性,我们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到植物与景观建筑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虚景指的是在河道水流较为平缓的驳岸环境中种植一些不同类型的植物,可以根据植物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进行不同的艺术搭配,我们进行这样的处理工作是为了能够创造出驳岸丰富的植物景观群,并且能够让这些植物景观与水中的倒影虚实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与其他建筑景观形成呼应。

2、城市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

城市河道景观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方面,并且植物景观的营造是营造自然环境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注意到植物景观组团与开放空间绿地工作的设置,要注重乔灌草与植物造型方面的配置,以细节与总体两个方面相互协调搭配,要做到本地植物与外来引进植物紧密结合。另外要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并且注重季节分明,要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原则,将科学与设计艺术相融合渗透。

3、城市河道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城市河道道路景观艺术设计要始终坚持自然、淳朴的思想理念。由于河道景观区域的道路与其他道路是不同的,一般以群众休闲散步为主,所以我们在设计上要将城区运输道路与休闲道路区别开来。要将河道周围的道路与植物区、小公园等空间相融合较差,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区域,让人们有着美的享受。

4、城市河道文化景观设计

新时期城区河道景观不只是具有防洪排涝的功能,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文化元素在河道景观特色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河道景观与公园、游乐园等区域不同,在体现出文化元素方面有着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挖掘到河道自身的文化传承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结合,例如一些河道的传说、历史故事等。

5、城市河道的构筑物设计

河道景观的构筑物主要指建筑和桥梁。河滨建筑的设计需要结合实际环境状况、区域尺度以及周边的建设情况,建筑的整体风格需要有地域性与延续性。城市河道桥梁是城市景观河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的尺度和形式的变化强化了滨河空间独特的个性。桥梁作为城市河道公共空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景观要有鲜明的个性,在造型、材料等方面应该体现出与所在城市和地区景观的和谐性。

6、城市河道的小品及配套设施

城市河道的附属设施包括围护设施、雕塑、休憩公用设施(长椅、凉亭、厕所、垃圾桶)、导向标、停车场等,从形状、尺寸、材质、颜色等细节上体现河道景观的品质。小品及配套设施的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天然材料,色彩、形态设计风格应该相近或一致,突出景观效果、体现区域特征。

7、城市河道绿化走廊设计

河道两岸的绿地,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利用自然变化的河岸形成绿色走廊,将景区连接为一体。选择植物时,以易成活的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尽量种植适宜本土环境生长、具有美化效果、经济、适用的植物,注重植物的多样性。遵循“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为主,常绿与落叶相结合,慢生树为主,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的种植原则,以形成合理良好的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结构植物群落。种植于水边的植物,应选择耐水的乔灌木、花卉、草地等。

结束语

城市河道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的生态走廊。我们在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河道本身的功能及作用,更要让河道在实现本身功能的基础上,保证河道生态的完整性,提高河道景观价值,为城市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态休闲场所,提高河道景观的综合效益,实现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赵艺娜.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景观设计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3).

篇5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城市出现初期,城市就一直担当这国家政治文化活动的这一重任。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比以往更为复杂,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着,城市拥堵、交通阻塞以及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必定会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因此规划生态城市,是现代人一直追寻的问题。

一、生态城市概念分析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并不是很系统,但是基本可以从这几方面对生态城市进行概述即:生态哲学角度、生态系统学角度、生态社会学角度等进行分析。生态哲学角度对生态城市的概述是,生态城市就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人和自然达到一定的水平。而生态系统学则是要求生态城市采取有利于自然价值的方式,来创造社会文化。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生态城市,需要将城市的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方面实现生态系统化。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涉及面分析

生态城市是将建设生态环境为目标,生态城市要涉及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这三点的要在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上,应用科学系统的手段对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关系进行辨别设计,提出设计最佳化方案。

生态城市设计和以往城市设计不同,原有的城市规划设计最要强调对城市物质空间以及城市建筑进行规划。而生态城市规划要涉及到对城市区域内的水资源、空气以及土壤等保护工作,生态城市规划还要涉及到城市环境污染、土地退化以及水资源的涵养等方面,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一定要将可持续性发展等观点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上,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一定要做好城市生态规则、城市总体经济规划等工作,要保持这些工作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在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在掌控设计方法时还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更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

生态城市要重视低碳发展模式,低碳发展模式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等基础上提出来的,低碳设计理念必须要体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上。低碳设计理念就是强调城市发展中要降低城市运行中碳的排放量,例如,选择环保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以实现构建建筑物的目的。低碳理念还重视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要将一些先进的建筑材料应用到城市规划上,要让“生态城市”和“环保低碳”形成密切的联系,要将低碳理念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让低碳设计理念成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中的一部分。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生态成城市和现代城市相比,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遵循生态城市的原则,才能构建出和谐的生态城市。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和人工环境的和谐性。生态城市规划要寻找出一种可以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设计方法。要时刻遵循设计的和谐性。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高效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要让城市实现“低耗能、高循环”的运转机制,科学高效的应用好各种城市资源。例如,城市绿地的应用,要保证城市绿地和城市建筑和谐的融入到一起。要体现建筑的和谐性。还有对城市公园灌溉系统进行改进,让灌溉系统实现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目的。要不断的对生产力进行创造,让能力实现分级利用。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性,主要是城市在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对时间空间以及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要让城市设计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求。不能只顾及到现代人的利益,采用“掠夺”的方式去促进城市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有很多城市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据统计2014年,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式严峻,环境达标的城市仅有4.1%。面对这样的情况,设计好生态城市规划方式很重要。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发展,需要人们应用科学的方式来完成,如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搬迁到城市的边缘,并且在工厂的周围种满树,为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准备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

4、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域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域性,主要是将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城乡统一体来看。生态城市要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的,并且城市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平衡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城市。城市之间要相互协调,就应该实现城市之间相互制约,例如,和周围城市建立起较为协调的关系,不能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两个城市交界处,这样即影响自身城市的发展,由不利于城市环境和谐。所以说生态城市要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5、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要求,城市不仅要紧抓城市经济发展,而且还要兼顾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是改善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城市要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是不可能完成城市建设的,但是盲目的追求城市经济,只会导致城市发展出现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生态整体性规划设计,需要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找到城市发展亮点,例如,劳动密集型城市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优点,要在劳动密集产业的基础上引进新兴产业。完善城市经济发展结构。

结束语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以及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可续续发展战略方针和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将生态城市规划和谐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区域性以及整体性原则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以实现协调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让生态城市规划成为解决现代城市面临 的人口压力、经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宇驰.生态城市规划及其方法研究――以厦门为例[D].北京化工大学,2004.

[2]李浩.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1997,06:17-20.

篇6

城市形象,就是城市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是城市给人的最感性认识,包括视觉、听觉、心理等方面,自从人类建立了城市便产生了形形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随着城市的产生而产生,现代城市形象系统不仅包括有了城市景观、城市生态等物质要素,还包含有城市文化、居民素质、政府效率和廉政形象、管理制度、服务质量、社会安全感以及城市的开拓创新氛围等众多无形要素。除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例如建筑、景观、环境外,还应包括体现城市内在形象的行为形象和精神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外观和内在气质的结合,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准的有机统一体。对一个城市来说,美好的城市形象不仅要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外表,还应有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健全的城市功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历史城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持和发展城市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属于历史的、地域的、民间的、文化的自我救赎,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和重大挑战。对于那些遗留下来和正在消亡的历史文化城市而言,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人类居住区域这一功能,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象征。历史文化城市形象,浓缩并凝聚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突出体现所在国家、地域和民族的个性与特色,是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关注历史文化性城市形象的保护、延续和发扬,从各个不同方面加强历史文化城市形象,将建立良好的历史文化城市形象,上升到了树立和打造城市品牌的首要位置。

二、历史文化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一)历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

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城市形象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城市的外在形象是由建筑、街道等公共设施构成的,是城市的直观视觉识别系统;内在形象则包括历史文化、精神面貌、经济活力、文明程度、风土人情、治安状况等因素,这是城市的感识别系统。城市形象,应该是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的完美结合。历史文化是城市内在形象的决定性因素,而城市的外在形象则是物化了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母体和来源。因此,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规划建设城市时,必须要注重历史文化,把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历史文化用建筑语言符号表现出来,既充实了城市的内在形象,又丰富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从而也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即使马路建得再宽,楼房建得再高,也只是一个钢筋水泥空壳,不可能有吸引人的地方。哈尔滨作为北方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形象表达的是一种粗犷、大气、豁达、朴实的城市风格。这种城市个性与特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历史文化的特质。因此,在打造和宣传城市形象时,应该深入研究和全民把握本地传统历史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整合历史人文资源,并经过反复提炼,把它有机地、系统地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这样才会形成一种惟我独有的个性化历史文化城市形象。

(二)历史文化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历史文化城市形象是这座城市居民亲手创造的,它一旦形成就凝聚成一个城市的精神力量,就会反过来对城市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激励作用。城市作为人口和生产力高度聚集的区域,既积淀了厚重的文化成果,同时又需要大量的文化养分。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形象就像一面旗帜,能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广大市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节,激励人们自觉自愿地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热血汗水,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2、教化作用。“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城市之间的竞争最终表现为市民素质和意识的竞争。当前有些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特别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时期,有时往往只注重经济和城市硬件的发展建设,而忽视了对市民文化素质和涵养的提高。一座城市要发展,资金、技术都可以引进,市民素质是不可能引进的,只能靠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熏陶来养成。城市作为全体市民共同生活的大家庭,理应为市民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学习氛围。城市文化形象,无论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还是物化了的文化工程、学习场所,都为广大市民所喜爱,乐于观赏和参与,这对于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因为这种教化是以一种精神享受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比一般的说教更行之有效。

三、哈尔滨历史文化城市形象塑造的建议

1、创建展示鲜明哈尔滨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场馆。第一,完善已有的历史博物馆。如针对现有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关道衙门、黑龙江省博物馆等,进行文物充实、更新、或者共享、轮展等措施;第二,整合哈尔滨历史文化资源或者说是文物资源,统一规划和开发,尽快建立哈尔滨自己的历史博物馆,突出哈尔滨历史文化特色。第三,挖掘、整理哈尔滨古代历史文化遗迹和遗产,建立一批专题性博物馆。例如古代民俗博物馆、古城遗址博物馆等。也可因地制宜建成一些开放性的博物馆或景区,如将一些老街老屋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形成天然的博物馆和景区。政府还应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兴办各类历史博物馆。

2、复原或再造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利用建筑手段,以艺术形式,在历史遗迹比较集中的街区或博物馆内,塑造一批历史景观和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补充现有遗迹、遗物的不足和展示方式的单一。通过具体而完整的历史形象,使人们可以感受或想象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从而建立起历史认识。例如,复原小型的金代城址,打造女真(满族)历史民俗展示平台和游览景区;修复“金兀术运粮河”的部分河段,展示先民的劳动智慧和开拓精神,并且能和“湿地游”有效的结合。

篇7

当今世界,科教兴国战略大行其道,文化立市的理念也渐成气候。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其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的实力,也取决于文化的实力。就一个城市而言,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不再仅限于娱乐休闲的层面。台湾学者龙应台说:“文化不是文艺,不是唱歌跳舞,文化是民生,是政治,是经济,是教育,是外交,是国防。文化是生活的一切,文化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商业机制,文化更是一种地方的心灵和大脑,它的理性有多强,想象力有多猛,创意有多奔放,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企图心有多旺盛,都决定一个城市的未来”。

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的向前发展,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如何搞?如何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尽享文化建设的成果,通过文化改变形象,塑造灵魂,建立信仰,凝聚力量,发挥“软实力”应有之力,实现文化建设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效果。晋中市文化局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全民文化行动,以“行动”来定义它的社会性,以“全民”来彰显它的覆盖性。

“全民文化行动”的行动纲领是“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行动目的是“全民参与文化,全民享受文化,在参与中享受,在享受中升华”。

全民文化行动分类许多,对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是晋中市图书馆的建设。2014年起,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总投资5.5亿的市图书馆于2014年破土动工,目前已封顶,进入布展阶段,将于2017年投入使用。

图书馆因其有收藏、传播文化的功能,因此它对城市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图书馆能为我们追溯城市的发展渊源,了解城市文化发展的脉络和进展提供帮助,图书馆是知识公共设施,是知识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播知识,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的作用,因此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化、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为什么对图书馆情有独钟,从宏观大局的角度来说:因为他是保存、积淀城市历史文化的宝库,是展示、宣传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窗口,是培育、弘扬市民文明精神的学校,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历史沧桑的陈述,一个城市文化底蕴厚重的表达。

为什么对图书馆情有独钟,从微观个体的角度来说:我希望以后的孩子们能在书的世界中畅游,我希望以后的孩子们不仅仅只能在娱乐场里玩耍,我希望以后的孩子们不仅仅只能在新华书店中看书,我希望以后的孩子们不需要被晚上7点关门的书店请出来,我希望以后的孩子们能够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提升自己。不希望他们经历我们这一代所经历过的,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给未来需要创造的历史责任。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能够最大限度的享有文化、参与文化。这是我们最基础的文化目标。我希望我们的晋中图书馆能够尽快建成、建好,成为这个城市的建筑精品,成为这个城市的“代言人”,传承晋中的历史,彰显晋中的品位,塑造晋中的精神。

多读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书,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一位先哲说过:“不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狭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上一辈子;多读书的人,天和地都是广阔的,他能活上三辈子——过去、现在和将来。”读书之美,更多的在于未知。对于思想的穷人,读书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我们所未曾历练的神秘,给阅读构成了挑战,作者在颠峰冒险,读书者在迷宫探险。如果说已知是种存在,是事实,未知的东西则不断地修正读者认识的偏差,反复校正前路的风景,引领人类的物质和精神走向。

篇8

在传统的观念中城市是钢筋水泥的丛林,不需要重视城市生态的系统性建设,只需要对城市的景观和建筑进行必要的点缀和绿化,就可以实现对城市发展的维护。这样的观念导致城市发展中遇到了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流域污染、垃圾围城等实际问题,既不能为市民提供友好的生态与环境,又会导致整个城市沦入恶性循环的状态,西方的底特律、里昂、巴塞罗那等城市就在上世纪末遇到这一城市病,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新时期,应该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通过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使城市走向文明、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城市的作用,实现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2、城市水土保持的基本内容

2.1城市水土保持的概念

城市水土保持是维护城市自然和生态系统和谐与平衡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城市建设和市民活动导致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是避免自然因素造成水利资源和城市设施破坏的基本手段,当前城市水土保持已经成为确保资源质量、维护城市生态、促进城市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主要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一方面,预防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可以规范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可以避免因开发、建设、施工等各项工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实现降低城市地面裸露面积,降低泥沙淤积,迅速排洪排涝等目标。另一方面,改善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可以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城市水土保持可以为市民提供各类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使市民生活得到改善,并达到对城市形象的美化与提升作用。此外,建设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可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与基础,这给城市整体发展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2.2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

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倡导经济、社会、生态的全方位发展和高度的和谐,是利用高新科技和有效管理等手段,将城市的生态与经济做到进一步地协调,在控制城市污染和提高能源效率的基础上,达到环境保护和生态重构的目标。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需要自然、技术、观念的充分融合与沟通,通过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建立起优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与环境,进而在提高城市的综合进步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

3、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城市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控制好城市水土流失,加强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保护,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才有了扎实的基础。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水土保持作为支撑,只有有效的水土保持才能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实现对城市人居、生态和环境的改善、提高与美化作用,进而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水土保持存在的问题

4.1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指导性差

规划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当前一些城市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没有科学而全面地规划,这使得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甚至出现水土保持工作没有规范和指导的局面。

4.2城市水土保持缺乏专项资

很多城市对于水土保持的专项资金落实不到位,无法适应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局面,特别在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总量和层次上的问题,导致没有专项资金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支撑。

4.3城市降雨利用率低

当前城市对于雨水资源没有一个开发、存储和利用的系统,很多城市都将雨水作为污水处理,这样会浪费雨水资源,并且会带来城市水资源的持续恶化。

4.4城市植被覆盖率低

植被是水土保持的基础,而一些城市存在森林面积和植被覆盖的不足,这不但不能有效地起

到涵养水源,而且也不会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导致城市水土流失加剧。

5、做好城市水土保持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措施

5.1制定城市水土保持的科学规划

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生态技术,提高排放物的回收利用率。要提高绿化率,建设绿色通道。把绿色通道建设纳入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造林绿化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5.2加大城市水土保持的投资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投资力度,努力协调好城建、环保、林业、水保等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把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摆在一个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5.3开发城市雨水资源

充分利用集流、下渗、贮存等雨水资源化工程,贮留城市降水,减少地面径流,以缓解城市水危机,同时结合城市的生态建设补充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下降的局面,实现城市水资源平衡。

5.4加强城市植被建设

全面整合林地、林网、散生木等多种模式,有效增加城市林木数量,以各种林带、林网为生态脉络,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6、结语

城市是资源、资金、人员高度集中的区域,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更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如果出现各类影响因素制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样就会造成城市大范围的水资源和生态灾难,进而影响城市对经济、文化的中心作用。当前,应该从资金、规划等技术性工作入手,通过植被工程建设和雨水资源开发等具体工作强化,来实现对城市水土保护的目标,在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潜力的同时,将城市建设成生态优良、环境友好的区域,达到对整个社会进步的生态、环境、工程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震.努力探索城市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00(01).

篇9

关键词:城市森林;构建原则;对策;探讨

作者简介:吕 克(1976―),男,江苏淮安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01602

1 引言

建设“森林(生态)城市”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城市里拥有大片森林,无疑成为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优势条件和重要标志。大力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有效增加森林面积,是新世纪我国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森林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吸收降解城市污染物、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净化大气环境、降低噪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淮安近年来在城乡绿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如何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加快城市森林化进程,实现由绿化层面向生态层面的提升,是淮安在城市森林建设尚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オ

2 城市森林建设的必要性及自然条件分析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可以优化环境,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城市森林还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带动城市旅游及房地产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缩小淮安同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差距,进一步增强淮安的综合竞争力。近年来,淮安城乡绿化事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也得到提高,但城市噪音及“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绿地的防护功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这与现有城市绿化重形式、轻生态功能的错误观念有密切关系,城市绿地都以草坪、草花和灌木等低矮绿化形式为主,生态防护功能比较低下,因此建设淮安城市森林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淮安市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条件较好,自然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较好。光热水整体相互配合较好,地区平均气温13.8~14.8℃,市区年平均气温14℃,最低气温-21.5℃,最高气温39.5℃,年无霜期210~230d,一般霜期从当年10月到次年4月,年平均日照数2 250~2 350h,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2%。季风气候显著,自然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958.8mm,历年平均降雨天数102.5d,水资源丰富。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淮安市树种资源比较丰富,有木本植物79科,179属410种,其中乔木328种,灌木65种,藤木17种,约有172种人工栽培种,这都为淮安发展城市森林提供了必要的光热条件和可利用的植被资源。

3 淮安城市森林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淮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5年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近年来,该市还相继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淮安市绿化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淮安市拥有林木面积23.3万hm2,蓄积量1 600万m3,实现农田林网化面积38.5万hm2,林业产值48亿元,森林覆盖率达21%,全市人均绿地10.67m2,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26%,绿化覆盖率39.9%,这些都为淮安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淮安城市生态林业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只有部分地类森林特征显著,具有良好的城市森林效应,如公园、高校及政府机关部门,但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树木数量明显偏低,在总体水平上不能说有城市森林的效应,因此现有的树木不足发挥类似森林的功能而形成充分影响城市的小气候。城市的大树是十分难得的景观、环境、人文历史资源,应立法加以保护。在城市改造中也应尽量考虑保护好各类大径阶树木。淮安市现有造林树种近80余种,但少数几种占了极大份额,一方面在景观效果上显得单调,另一方面成为城市森林不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树种的选择中,乡土树种的运用不够,如银杏、香樟、刺槐、榉、朴等。成片的林地总量偏低、分布不够均匀。淮安的一些新建道路追求大块垫状的色彩效果,以小灌木为主,结果使城市乔木比重下降,因此应重新树立对木本植物的认识。

4 淮安城市森林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1 选择和应用好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是一个地域指示性植物,它能塑造城市特色,增加市民的归宿感和凝聚力。目前,淮安市生态园、桃花坞等区域应用的原生植物种类较丰富,且植物群落结构较完整。但是地带性树种开发没有得到重视,缺乏专门生产地带性树种的苗圃。因此,苗圃应以地带性树种培育为主,这样可以确保城市森林构建所需的各种树种苗木来源,这也是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4.2 利用淮安“四水穿城”,打造“绿水淮安”

林网化――水网化是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总体理念。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与水是不可分的整体,森林与水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森林是“城市之肺”,而河流、湖泊等各种湿地则是“城市之肾”。淮安有盐河、故黄河、里运河、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应充分利用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实现城市森林环境建设林网化与水网化的林水结合理念。

4.3 恢复和重建城市湿地系统,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

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如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所以湿地也是城市森林建设的重要内容。过去淮安湿地比重较大,但在河道改造、房屋建设中占用了很大面积。现在淮安的盐河、故黄河、里运河、京杭大运河的两边或周围都有绿地、草地,但因水体边多已被石砌驳,没有了鸟类赖以生存的湿地。所以在未来城市改造中应高度重视湿地及湿生植物的作用。在湿地上应用李氏木、蒲草、芦苇、菰等乡土水生湿生植物,一方面可以组成丰富自然的,与周边自然山林相协调的景观,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大批的多种类的鸟类、昆虫等动物到湿地寻找食物并栖息繁衍。同时湿地可以截流净化上流的污水,起着生态系统中“肾”的功能。

4.4 发展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森林

淮安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景观,如梅、银杏、瓜子黄杨等古树名木。因此,如何使城市森林与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创造出具有良好文化氛围的人居环境,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淮安市的市树雪松,市花月季在城市道路绿化中所占比例并不高,没有显现出淮安城市绿化应有的特色。因此,淮安在构建城市森林中,要尊重历史积淀下来的自然和文化品质,保护自然景观。

4.5 加强市郊城市森林建设

都市乡村化和乡村都市化,是大众既要享受现代化的生活又不远离大自然的理想境界。市郊森林位于都市边缘和市郊,也有少量位于都市生活圈内的,易到达、易亲近,是连接城区与广大郊区的纽带。市郊森林对大众的休闲、观光、教育、文化各方面有深刻的影响,对城市起到防护、美化、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作为经过人工整理或人工创作的绿化空间,市郊森林需要从功能上以观赏游憩为主转变为维护、改善生态环境与美化、游憩并重。特别在城市的上风方向,营造大面积森林,通过带状绿地将清凉、洁净的空气引向城区。目前,需要加强淮安市郊生态公益林结构、树种的改造。以乡土树种为主,营造多树种混交林,在短期内培育成稳定的森林群落,以发挥最大的美化、防风、防火、隔音、隐蔽、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等环境保护功能。

5 结语

建设城市森林,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的政策调整和公众参与是关键。建立以人为本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淮安的城市形象,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的目标,对打造“绿水淮安”具有重要意义。

おげ慰嘉南祝邯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湿地公约履约指南[R].北京:林业出版社,2000.

[2] 刘殿芳,马玉珠.城市森林初探[J].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99(3):65~69.

篇10

其实,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播绘画知识、训练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和创造能力,以及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价值取向,进而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而这些品质需要一定的环境作为土壤,这个土壤就是社会生活。因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态度、情感体验、道德情操以及审美情趣才能生根和发芽。因此,如何利用美术教育的社会渗透性和艺术感染力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通过美术教育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成为摆在美术教育面前的问题。

一、绘画艺术——提升兴趣,陶冶情操

绘画就是作画者利用点、线、面和色彩等手段表现物象的空间、明暗和质感,来表达思想情感,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提升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产生对美的理解感受,培养和陶冶情操的过程。

1. 卡通画——源于生活,塑造心灵

最初,卡通画的受众人群以青少年学生为主,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漫画产业自身的深层次发展,卡通漫画已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绘画形式,在电影、电视、广告、图书、服饰和包装等领域随处可见其幽默可爱的形象。可以说,当今社会基本上进入了卡通画的消费时代,而这种消费的兴起也刺激了卡通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绘制卡通画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社会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予以适当的夸张、拟人或者抽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造型,不仅增强了绘画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了对美术的兴趣,而且今后会更加注意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和体悟生活,并把这些感受表现在画中,使画出来的画更真实,更灵动,更逼真。

与此同时,卡通画对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能力和情趣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丰子恺曾经说过:“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这是在告诉我们,学习绘画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技巧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审美涵养,使其以美来观照世态百相、处理衣食住行,营造一种审美的生活。这种审美心灵与审美生活内外结合的教育,才是美术教育的真谛。好的卡通画本身蕴含着真、善、美的因素,表达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或者解读会更好地理解美术教育的真谛,理解社会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 风景画——源于自然,熏陶情感

风景画作为独立的绘画题材,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和幽深的意境是很多艺术家毕生都在追求的。而风景画的美隐藏在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之中,因此,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是探寻风景画艺术形式的必要途径。深处大自然之中,徜徉在山水的自然环抱之中,融于人文气息,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了生活的多姿多彩,激发了创作灵感,培养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更加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精神和生存状态,有助于学生完成艺术形式创造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例如,在风景画的教学中,我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风光秀丽的护城河边,对古老的城墙、盛开的牡丹、漂亮的石拱桥和青翠的柳树等优美的景色进行写生,不仅对学生绘画技能的提升是一种帮助,对学生发现自然的美,发现生活的美更是大有益处。

二、雕塑建筑——体现情感,创造生活

城市雕塑和建筑艺术是对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是城市美丽的音符。它们通过人们的思想反映生活,通过对生活的概括、提炼和升华,形象地塑造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社会性的艺术形象,对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产生重大的影响。

1. 城市雕塑——装饰城市,美化生活

城市雕塑是对城市的装饰和美化。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雕塑一般建立在城市的公共场所,有的单独存在,有的与建筑物结合在一起。城市雕塑一般都与城市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民间传说和风俗习惯等相关联,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该城市历史和风俗的了解,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而且改善了城市景观,塑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借助彩泥、肥皂和萝卜等多种材料尝试人物、动物和花草等各种形象立体化的雕刻、塑造,体会雕塑的表现手法及造型特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雕塑艺术的美及其在生活中的价值。

2. 建筑艺术——独特实用,注重和谐

建筑艺术就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不断上升的审美需求,建筑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座简单的房子,它要着眼于环境,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到民间古村落参观传统民居,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建筑样式,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发现建筑艺术独特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

三、民间美术——植根传统,流露真情

民间美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瑰宝。它根源于真实的生活,每一件作品的创作都是作者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反映了各民族人民质朴、本真的性格,容易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给人以极强的艺术审美享受。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艺术元素,将其有机地融入现代美术设计之中。如传统的民间服饰图案、花纹等,就为当前的商品设计、包装设计及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学习,学生从民间美术情感的传达中汲取了营养,充分领略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了民间美术的精华,使自己的美术创作更能表现厚重的历史感与深厚的艺术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