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项目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项目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下载“掌上医院”手机APP,身体不舒服时,就通过手机实时挂号,直接赶往医院就诊。
住进医院,生命体征动态监测系统,会通过患者手上腕带追踪和智慧床垫实时测量,病人身处何处、健康状况等信息都明明白白地浮现在屏幕上,一有异常,信息系统能第一时间通知医生……
这些情景已经或正在成为我们身边医院的新常态,这背后是智慧医疗产业的强大支撑。来自杭州高新区(滨江)的智慧医疗企业,正用这些前沿的技术、产品和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实现这些可能。他们改变了医院诊疗和病人就诊模式,让“看病”这个老大难问题,变得轻松起来。
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努力实现从“天堂硅谷”到“智慧e谷”的跨越,大力发展信息经济。其中,智慧医疗产业成为一股发展迅猛的新力量。目前,该区已经集聚了医惠科技、银江股份、和仁科技、创业软件、泰格医药、好络维等一批“智慧医疗”创新企业。
随着“杭州国家高新区智慧医疗产业基地”项目正式落点该区,该区也明确了发展智慧医疗产业的蓝图:大力发展智慧医疗网络服务业及其装备制造业,力争用10年时间将打造出一个千亿级的智慧医疗产业基地。
“智”解看病烦:
医院“聪明”患者舒心
一次次排队,一次次拿报告,一次次缴费……一提起去医院看病,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
在大医院,医生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稀松平常,面对一拨又一拨如潮的病人,他们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否则小小差错就可能导致激烈的医患矛盾。
信息经济时代,智慧医疗企业应运而生,他们让医院变得信息化、人性化、智慧化,同时也减轻了医患双方的负担。在位于高新区(滨江)的医惠科技的模拟医院,我们见到了这样的情景:
在自助机上完成自主挂号后,在候诊时,患者先到医院的自助评估机前,自己做一回医生。按照屏幕要求,患者依次自主录入血压、血糖、温度、身高等基本信息,提前完成医生要问的基础性问题,然后到门诊系统和护士确认。轮到患者看病时,医生的电脑页面上已经有了他的基础信息,大大节约了病人的就诊时间。
对于身体虚弱的患者,营养点配餐管理系统通过二维码腕带,随时了解病人信息和身体状况,为病人提供流动点餐服务,避免出现食物禁忌的情况。
在输液室内,有移动门诊输液系统维持秩序。输液前,医生先刷一下患者手腕上的腕带及输液器上的条码,确认信息无误,再进行输液。
育婴室里,婴儿纤细的手臂上被戴上小小手环,手环里嵌入智能芯片,随时追踪婴儿的行踪;有人把婴儿抱出育婴房,警报器就会报警。
从患者的状态,到医疗器械消毒,到药品分发以及医疗垃圾收集处置。医院的每一个环节都被信息化、智能化,这都是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在出力。
医惠科技的服务对象已遍及600多家国内医疗机构,对医院内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从数据、业务流程、管理、服务等多方面为智慧医疗提供支撑。
在高新区(滨江),还有服务对象达3000多家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创业软件;拥有电子病历系统、临床数据中心(CDR)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数字医疗信息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和仁科技等一大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智慧医疗企业,为缓解看病难提供技术支持。
24小时守护:
健康管理如影随形
移动互联网是个放大器,搭起了医院――患者――亚健康人群的桥梁。急病上医院,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如何改善?在高新区(滨江),有一家公司在国内率先专注“移动智慧医疗”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国家高新企业――好络维。
该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平台,搭建了以区域(省级)医疗为龙头,向下连接市(县)二级城市医院乃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三级医疗体系,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百姓在社区服务中心就可享受到大医院的专家服务。
公司的专业便携医疗设备进入百姓家庭,可将监测的人体生理参数远程传输到医院平台,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大医院提供的精准的个性化医疗服务,提醒你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在杭州,这样的产品和平台已经得到应用,服务患有慢性病的基层百姓。作为桐庐一项惠民工程,桐庐县卫生局在各乡、镇、村建立远程诊疗点,利用好络维公司的无线网络生理参数监测仪、腕式监测呼救定位器及无线网络血压计、心电采集器等检测仪器和设备,建立以心电诊疗、血压为主的分级远程健康管理网络平台,共发放2000多台监测设备终端。
医生虽然不能随时在你身边,却有一个24小时运转的监测平台守护你的健康,成为你生命的卫士。
项目运行近3年来,监测人次超过18万人次,其中血压监测16万例,单导心电监测1万余次,多导心电1万余次,远程心电会诊500余例,新发现心脏、血压问题病人800余例,处理紧急呼叫200余例,成为了桐庐县名副其实的“生命网”,为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在高新区(滨江),像这样专门从事远程医疗系统研发的企业还有不少。华为杭州研发中心推出的智慧健康协作应用解决方案可以实现远程会诊等诸多功能。该区另一家企业银江股份,也把智慧医疗作为重要发展领域,生产开发了移动门诊输液系统、移动临床信息系统等众多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2014年8月开始,高新区(滨江)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开始启动,“智慧医疗”项目将逐步落地。目前,该区卫生局正在与好络维等企业进行洽谈,引入更多新智慧医疗产品服务本地居民。
目标千亿级:
智慧医疗规划新天地
在高新区(滨江),智慧医疗产业不仅有落脚之处,更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
在高新区(滨江)西部入城口,该区规划了5.6平方公里的智慧新天地,并在智慧新天地建设智慧医疗产业基地。
智慧医疗产业基地项目主要功能分为产业发展、服务配套、基础设施三大类,规划总面积88.27公顷。据初步测算,智慧医疗产业基地总投资将达到150亿元以上。
在这片三江交汇、山水相望之地,作为浙江省“智慧医疗”操作系统软件技术创新综合试点,智慧医疗产业基地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智慧医疗网络服务业和智慧医疗装备制造业,打造“智慧医疗”产业集群,实现智慧医疗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联动发展。
篇2
用智慧产业支撑智慧城市
近年来,宁波市作为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其将智慧产业大发展作为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经验成为一个亮点。据了解,宁波以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在发展智慧产业过程中,注重依托产业基地集聚效应,以两大基地为载体,其高新区智慧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试点实施方案和规划,明确将软件基地划分为20个功能区块,布局10大智慧应用系统研发、生产、应用与推广,初步安排物联网产业、云计算与云服务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等产业园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均获重大发展。
目前,杭州湾新区完成了宁波杭州湾新区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实施方案,宁波杭州湾新区“智慧新城”规划也已制定完毕,并开展了相关子规划的制定。记者通过宁波经信委了解,新区正在推进一批已引进的智慧家电、智慧交通设备、智慧网络配套设备、智能健康医疗等智慧产业项目落地。其中物联网传感器项目推进顺利,嘉莱光子已开始生产工业低频激光器,其相关配套与应用项目相继引进后,将形成激光感知产业园;上海奇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宁波盛光集团合作投资年产1500万只物联网磁性传感器项目,投资总额达10亿元。
为进一步推动智慧产业的发展壮大,2012年宁波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按照“推广应用一批、续建完善一批、新建试点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大推进力度,充分发挥智慧应用体系试点示范带动效应。
根据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具体实践,一批模式成熟的项目,目前已在全市各部门、各地市推广应用,提高整体效益。并通过2012年智博会现场会的展示推介,向更多地区推广成熟的宁波模式。重点推广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智慧城管、社区警务E超市等模式创新,推进成熟、获得过上级部门肯定的成熟项目。据了解,智慧城管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将进一步形成一市六区智慧城管运行大平台。
宁波还把智慧产业应用在民生工程上作为突破口。重点续建完善智慧健康、宁波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管理平台、宁波市渔港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二期、宁波市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等一批试点项目。进一步推进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完成智慧健康数据中心、智慧健康信息交换平台、统一用户管理和电子认证平台、卫生行政部门综合卫生管理平台、远程医疗平台等相关平台建设,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2012年,宁波市将加快全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在全市9个行业的流通节点新建100个以上的节点企业,并力争更多建设完成追溯节点,实现肉菜流通的全面可追溯。加快宁波市渔港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二期建设,到2012年年底宁波市将成为全国首个把所有渔船都纳入救助信息系统监管的城市。宁波还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实现24小时对企业的治污设施和排口进行实时在线监控、报警,2012年宁波市将完成在线监控系统监控点位350个的设置工作,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新建试点一批的应用项目也在如火如茶的展开中。推进一批智慧教育、智慧电网、智慧交通等新建试点项目;加快推进智慧教育试点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放,开展数字化教学和电子书包试点,搭建“宁波学习网”网络教育服务平台,为市民多层次多形式学习创造条件。以及加快推进智慧交通试点,重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工程,以及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和交通综合监管指挥系统建设。目前,宁波的智慧产业正走进智慧城市建设落实到智慧城市建设应用的每一个角落。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宁波市将斥资407亿元建设,共建30工程87个项目。目标是到2015年,宁波智慧城市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和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打造富有宁波特色的智慧城市,开创智慧探索先河的“宁波模式”,我们拭目以待。
差异化打造智慧产业新城
在另一个试点城市常州,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智慧化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快发展为主线,以用促产、以产带用、产用结合,实现社会应用智慧化、产业升级智能化,谋求智慧产业区别周边城市差异化发展的模式,规避区域同质化竞争,成为引发关注的另一个亮点。
常州市市长姚晓东表示,常州市结合常州产业基础和省政府对常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定位,智慧产业以“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产品和智能系统”为方向,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智能轨道交通、智能农业装备、智能工程机械、智能基础装备和智能机器人”等特色产业,打造“智能制造装备名城”。
当前,常州走差异化之路推进智慧产业方向十分明确。一是培育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引进具有功能带动作用的国家级和省级物联网核心机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等落户常州。重点发展微机电传感器MEMS、RFID射频识别装置等传感器;大力发展物联网无线通信系统、高智能化音视频传感网、实时在线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等。二是发展信息制造业。优化集成电路、光电子产业、网络和通信设备新型制造业发展,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扩大在国内的核心产业优势。三是壮大软件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载体建设力度,形成创意产业基地、常州信息产业园南北呼应的发展格局。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专业管理软件、网络游戏软件、大型数字动画软件、动画引擎、游戏开发工具软件等。
为了实现“到2015年初步建成‘智慧城市’”的要求,常州市还提出了围绕两条主线,依托四库四平台,推进六大智慧产业及应用工程,实现“四化”目标的总体思路,建设成政府服务协同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化、新兴产业融合化的智慧之城。政务云计算标准和智慧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均是在全国范围的相关领域内首次提出。
篇3
一、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有效整合,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和协同联动,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进而创造幸福美好的城市生活。
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是各个城市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推动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信息社会迈进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加快建设省内一流县城,推进“八个”,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改进和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八个”建设为目标,以提高全民福利为核心,坚持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公共平台和各类社会服务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为政府各部门构建更加高效运行的管理平台,为社会各领域创造更加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多,资金需求量大,必须统筹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建设项目,提高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要选择社会公众急需、受益面广、信息密集的重点项目优先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2、整合资源,协作共享。依托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建设集中统一、部门共享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跨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协作,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3、统一标准,规范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县智慧城市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规定,建立规范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政府主导,合力推动。强化政府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鼓励通信运营商、企业、公众等社会多方参与,努力形成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的整体合力。
5、以人为本,深化应用。把贴近百姓、服务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积极适应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提高的实际要求,确定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给公众带来的便捷和幸福感。
(三)主要目标
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完善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居于全市前列,实现城市宽带进楼入户、农村所有行政村能宽带上网,建成信息化网络全覆盖的光网城市。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健康发展。建成我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实现60%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创新、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信息广泛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及社会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基本框架。
三、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及资金筹措
(一)主要任务
根据市上要求和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部署,“十二五”期间,我县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重点抓好九大应用系统建设,初步形成全县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打造幸福。建设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基本实现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建设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视频会议系统,节约会议开支,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建设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政府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全县医疗管理水平;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形成“数字农业”的基础框架;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提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重点项目
1、建设县电子政务系统
2012年建成包括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电子政务内外网和标准化中心机房的县电子政务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政务管理体制创新。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2、建设县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2012年建设县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包括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产品供求服务系统、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系统,逐步形成“数字农业”基础框架,建成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三大体系。该项目由县农业局负责实施。
3、建设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012年建成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县11个镇、3个社区和重点水库、湖坝、河道建成视频监控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该项目由县水利局负责实施。
4、建设县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2013年建设连接县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业务数据,整合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医疗、医保、新农合系统“三位一体”的运营平台。该项目由县卫生局负责实施。
5、建设县视频会议系统
2013年建成连接县政府及各镇、社区的视频会议系统,提高办公效率,节省会议费用。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6、建设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
2014年建成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并与省、市对接,提高各级对各类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的保障能力。该项目由县应急办负责实施。
7、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
2015年建成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管理咨询、科技、创业、市场开拓、法律维权、培训、融资服务平台,并实现与市上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对接。该项目由县工发局牵头负责实施。
8、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
2015年建设出租车、客运车、危险品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和运煤车辆治超监测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该项目由县交通局负责实施。
9、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
2013年建设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系统;2014年建设中、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2015年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校园安全的全面有效监控。建设自动感应式学生到校、离校短信实时通知的信息化系统和覆盖全县教职工的短信互动平台,实现教育管理部门、教职工、家长互动沟通平台。该项目由县教育局负责建设。
(三)资金筹措及建设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负责的建设项目,提早计划,加大上省跑市力度,争取项目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将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及运行维护费用列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支撑推进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二要抢抓机遇,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在信息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我县的倾斜支持帮助。三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企业投入、政府分期偿还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各通信运营商和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拓宽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努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县工发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交警大队、县信息办、县应急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县政府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县信息办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全面负责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编制、项目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加大宣传普及。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普及工作,切实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动全社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增强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提高全县智慧城市建设能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高品质智慧城市,实现幸福创新发展。
(三)建立共享机制。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制度规则的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调查研究,抓紧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符合标准规范、统一的信息交换接口,推进全县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篇4
然而,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的缺失,智慧城市建设正处于无模式可套、无本本可抄的局面。因此,各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而且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现象一,盲目跟风建设。据赛迪顾问统计,2011年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口号的城市数量已达36个,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2012年武汉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圈等中西部地区也逐步呈现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与此同时,以往城市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各自为政、盲目建设问题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存在。大而全的规划、盲目投资和过早上马都会导致重大项目建设的失败,而过时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以及互相隔离、功能重复和不兼容的信息系统也为后期建设留下顽疾,这些问题在过去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屡见不鲜,如不避免,最终会造成城市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这值得智慧城市建设者深思。
现象二,技术武装城市。受国外智慧城市概念和国内商业机构的影响,一些城市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有偏颇。他们或认为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智慧城市必然相关,或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将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有些城市斥巨资建设云计算中心,但建成后却遭遇“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尴尬局面。笔者认为,这是步入了典型的不区分服务对象的“唯高科技”建设误区。实际上,国内一些专家已经提出,智慧城市是一个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不能使用信息工程学方法来规划,必须以有效益的信息化应用创造智慧城市繁荣景象。
现象三,电子政务建设。城市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必须由政府牵头和组织。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城市政府却是智慧城市的实际建设者,智慧城市建设变身为电子政务建设。许多项目还停留在为领导收集数据或为管理和监督民众提供工具的层面上,对城市本身的了解不够深刻,城市发展的深层次需求被淡化。这与智慧城市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显背道而驰。
要避免智慧城市建设进入误区,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切实做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对项目优选、资源协调分配、项目配合方案、项目运行机制等进行设计和决策,将更高层次的规划细化为更为细致合理的工程设计,用统筹的思维理顺智慧城市项目,使建设具有前瞻性、有序性和可实施性。
篇5
我是在研究日立集团时注意到这个现象的。关注日立,则是由于我近乎偏执的不相信――我不相信在技术方面有一定积累的日本企业真的会全面亏损(日本大地震时日企对世界的重要性就有所体现)。据说,日本企业都是由大财团控制,而大财团喜好对冲风险。基于此,虽然没有十足的证据,但我还是相信在日本大企业中,有亏损的就一定有盈利的。
于是,在新一期的财富世界500强上,我发现了日立:日立以1224.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高居38位,其净利润则是44亿美元。相对于其营业收入来说,净利润虽说并不多,但和其他日本企业相比,日立44亿美元的净利润还是格外的耀眼。
众所周知,IBM有智慧地球战略,日立则几乎同时提出了智慧城市战略。在世人纷纷聚焦IBM的转型之时,却忽略了日立的紧随其后。同样,当我们开始注意到日立的转型时,却也容易忽略东芝、松下、三井不动产、NEC等日本企业的跃跃欲试――日企正欲纷纷转型智慧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日立就是打头阵的先锋。近年来,日立主打的事业是社会创新事业,即其IT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的融合。2011~2013年的三年里,高达100亿美元的资本(占其投资总额的70%)都将投向这个事业,而主打的战略就是智慧城市战略,即通过借助IT技术对各种城市元素进行关联,从而让城市运作更节能、安全和“智慧”。
日企之中,日立打头阵,东芝紧随其后。IBM提出智慧地球战略,日立把它定位到智慧城市,东芝则进一步聚焦为智慧社区。
和日立一样,东芝也是大型多元化集团,其社会基础设施部门在集团中也是很大的一块。不知是否是受日立影响,还是东芝也认为IT和基础设施融合是大势所趋,和日立一样,东芝去年也进行了大范围的结构重组,将与智能社区相关的社会基础设施业务整合成为一部分,以增强联动能力。
东芝在华打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途径几乎和日立一模一样。政府方面,东芝参与建设的项目有天津生态城建设、江西省共青城市智能社区技术实证项目、锦州市智能社区项目。企业方面,东芝先后和大型IT企业中国东软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与大型央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达成合作协议。
低调的日立并没有明确说出其智慧城市业务未来几年可能的销售额,东芝则把目标定的十分明确:2015年,智能社区业务的全球销售额达到9000亿日元。(按照目前汇率,约合728亿元人民币)。
除日立和东芝之外,松下、NEC、三井不动产、NTT、日产等都跃跃欲试涉足智慧城市领域。NEC两个月前高调宣布全面进军智慧城市。而此前,松下早已转型做楼宇、写字楼、家庭、店铺等整体解决方案,如今更是顺势做起了智慧城市,目前已经和大连市政府达成协议,豪言将大连科技城打造成中国首个智慧城市样板。日产、丰田、富士通、三井不动产则是顺手做起了智慧城市的生意――通过智慧城市的大概念推广各自的产品:日产主攻智能交通,丰田负责汽车智慧导航,富士通搞定云计算,三井不动产则卖自己的住房解决方案。
文章到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按理说,像日立、NEC、松下、东芝等企业在各自原有主业竞争力逐步减弱、行业前景又不是太好的情况下,寻找新领域、多元化经营可能是其唯一出路,但这些日企为什么又要纷纷转型做智慧城市,而不是其他领域呢?
这还要从智慧城市的定义上说起。目前,虽然各大巨头纷纷进军智慧城市,但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义还不是很明确,IBM、思科、西门子等企业都有自己的概念和侧重点。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智慧城市是指能够利用IT技术更高效地利用能源和资源的城市,IT技术在其中至关重要。
而日本这几大巨头在IT上都有不错的积累,这又要归功于日本政府的产业促进政策了。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政府将IT行业列为重点扶植的新兴产业,先后出台了e-Japan、e-JapanII、U-Japan、I-Japan战略,借此推动日本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几大巨头完成了在IT领域的前期积累。拿日立来说吧,其IT业务2011年的销售额更是高达159亿美元,规模已然很大。
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钱途”不可限量,这也是日本企业纷纷进军智慧城市领域的大背景。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500多座城市宣称将打造智慧城市,仅中国就已经有150多个城市宣布要建设智慧城市,计划投资规模更是以万亿元为单位。另外,在各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中,侧重点是不同的,日本企业更侧重的是生态和IT基础,而中国急需要的就是生态环保,这也正是日企在华这么积极的原因。
智慧城市是一个大概念,下面有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处理、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安防、云计算、物联网等细分行业,可谓兼容并包、异常庞杂。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没有一家企业能独自占领整个市场。IBM厉害是吧?但也只能提供主机、软件和虚拟的解决方案而已。思科也不错吧?但也不过只能提供网络相关产品。西门子大牌吧?但也只能提供医疗、能源和一部分工业产品而已。
这还意味着什么呢?这还意味着如果某家企业真的能兼顾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假设它还都能做的不错,那么这家企业将获得巨大的优势。可惜现实中没有哪家企业有这么大能力,但这也没关系,如果把某些企业组织起来构成联盟,是不是就可以相当那样的一个巨无霸企业呢?
日本企业正是这么做的!日立、东芝、三井不动产等58家日本企业日前组成日企联盟,联合竞标智慧城市项目。
日企联盟收到成效了吗?
是的。来自商务部网站的消息显示:2012年8月4日,日企联盟已经分别与东营市和温州市签署了协议。日企联盟将从规划阶段开始全面涉足当地的环保城市建设项目,该联盟将承接温州市和东营市包括住宅、交通和医院等领域在内的城市建设规划,例如运用节能技术的住宅建设、新一代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建设以及医院建设和水质管理等。
日企联盟将从规划阶段开始按领域划分,每个领域由多家企业联合制定计划,缺啥补啥。缺IT基础?缺建筑机械?缺火力发电设备?别担心,日立有;缺智慧建筑?也别担心,三井不动产有。缺水力发电设备?缺医疗设备?缺信息设备?别担心,东芝有。如果这58家企业还不够怎么办?别担心,吸收新成员呗。
篇6
赛迪时代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CCID)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它致力于为政府和行业客户提供工程总集成、咨询规划、系统设计、软硬件研发、工程集成实施、IT运维、产品增值、业务流程外包的信息化建设全生命周期专业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赛迪时代已经成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三技一法”智慧城市方法论
10月20日,赛迪时代召开“智慧城市产品与解决方案”新闻会上,宣布2011年是赛迪时代的转型之年,赛迪时代定位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者”,针对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建设需求,开始面向“智慧城市”的战略转型。
赵刚介绍说,“智慧城市”战略作为赛迪时代面向未来五到十年的重大企业战略,其核心在于整合全球领先的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解决方案服务商等提供的IT产品与服务,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城市”产业链,为城市生活构筑数字神经网络,实现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全面提升中国城市信息化水平。
赛迪时代认为,“智慧城市”的概念核心在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城市生活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赛迪时代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是以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产业、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涉及智慧城管、智慧应急、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能电网等诸多领域。将先进技术全面融入到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智慧城市”是一个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体系。赛迪时代在会中首次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方法论――“三技一法”。“三技即以云计算、物联网、SOA等三项关键技术为核心,一法即采用‘梳子型’方法。”赵刚介绍说。梳子法即,梳子的“筋”是可组装可拆卸的智慧城市支撑平台;梳子的齿是若干个独立存在的行业应用系统,与支撑平台组装起来可形成智慧城市的各类应用,拆卸开可独立运行。
亚太首个指标体系和规划方法
除了“三技一法”外,赛迪时代还在亚太地区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规划方法论,并且已经具备了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的全程服务能力。据介绍,赛迪时代将从政府服务、人防应急、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四大领域为“智慧城市”业务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面向政府服务、人防应急、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等四大领域,赛迪时代智慧城市系列产品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赵刚说。据了解,赛迪时代在全国已经参与了超过30个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和建设。赛迪时代建成的宝鸡市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平台,成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城市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平台,涉及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劳动就业等关系民生的各个领域,在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和部门业务管理的同时,极大便利市民社会事业信息查询服务,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部门工作效率、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外,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数字城市项目顺利推进,北京市东城区楼宇经济智能监测系统项目得到了充分肯定,江西省通信应急指挥管理系统项目也取得成功。与此同时,赛迪时代还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湖南、陕西、河南、内蒙古、安徽等省市多个城市成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些进展为赛迪时代以融合服务打造“智慧城市建设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刚表示,作为在亚太地区首次提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和规划方法论的企业,未来十年,赛迪时代将聚焦“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从产品、解决方案到运营服务的全面发展,完成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智慧城市服务企业之一。
数据库信息资源规划服务
建设智慧城市的一大重要资源是数据,经过近年来的规模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和社会公共基础信息都得到了很好的积累,但是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绝大部分被封闭在彼此隔离的“孤岛式”信息系统中,难以共享。当电子政务有新的业务需求时只能进行重复性建设,在浪费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度发展,政务信息共享的社会呼声也愈加高涨。如何整合现有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实现政府各部门数据资源的全面整合和共享,已经成为电子政务甚至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赛迪时代通过对基础数据库以及在此之上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的整体解决方案探讨,并结合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在信息资源梳理的运作机制和实现技术方面提出一种整体性的建设思路,包括基础数据库信息资源规划思路、信息资源体系结构设计、共享数据规划、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的规划设计,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资源建设思路。
记者手记
赛迪时代“智慧城市”重在应用
篇7
日前,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国发〔2013〕7号文件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2015年,以构筑“智慧山东”为目标,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同时明确了山东在今后的时间里将以打造智慧园区为主要目标,来实现智慧山东的整体结构规划。
提早布局
智慧园区的明确丰富了智慧山东的整体布局。但早在2011年,山东就已经提出要形成“智慧山东”基本框架。2012年,针对“智慧山东”基本框架,在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细化为要加快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慧矿山、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建设,实施物联网产业100强企业培育计划等。这与园区的明确互为印证。
为了更加具象的贯彻智慧山东计划,山东决定依托济南、青岛、潍坊等7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新光源、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位置感知技术,集聚培育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上、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智慧应用和服务为核心,充分发挥地方智慧型产业的优势,选择物联网应用基础较好的领域,分期分批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项目。
在整体布局中,山东将开展“智慧城市”试点,打造引领全省的综合物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积极争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还将建设一批公用信息通信网络高速泛在、精细管理高效惠企、功能应用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集聚的示范性“智慧园区”。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还将实现对道路、桥梁、建筑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矿山、电力、化工等领域生产现场环境、设备实时运行的监测和预警,人员、设备的识别和安全巡查管控等。要构建覆盖全省千家重点用能企业的油、电、煤、气用量监测网。此外,还将加快建设山东“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智能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智能酒店客房、景区客源流量监测系统、旅游车辆调度系统等,实现一体化的旅游服务和个性化的旅游感知互动。
尤其在智慧园区建设方面,山东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韩旭东认为,过去几年,“智慧山东”建设主要放在了交通、矿山这两个重点领域,省内矿山开始从数字化、智能化向智慧化发展。而“智慧园区”也要通过项目建设形成更好的应用模式,引导园区内企业的智慧化发展。同时智慧园区的明确,将与“智慧城区、社区”、“智慧城市”一同成为组成“智慧山东”的三大板块,全面助力山东的智慧化发展。
因势利导
从前面的报道中可见,在山东省规划的智慧园区中,产业的智慧化发展与城市的智慧应用无疑是最为突出的重点。通过“智慧园区”试点,山东将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例如:在禹城市等开展“智慧农业园区”试点,重点在粮食作物生产、农用地资源利用、农用水资源、畜禽水产精细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与溯源、果园精细管理、设施农业等领域部署物联网试点与示范应用;在济南、淄博市等开展“智慧工业园区”试点,以装备制造智能化为核心和突破口,深化物联网技术在汽车、船舶、机械设备、消费品等我省优势传统产业上的渗透融合,创建装备制造智能化示范园区;在德州市等开展“智慧物流园区”试点,以智能调度、物流信息处理、车辆监控管理和调度、食品及药品追溯与风险预警等为切入点,选择重点物流企业、园区和基地开展智慧物流应用示范。
通过集成优势城市现有资源整合典型产业。依托济南、青岛、潍坊、威海、济宁、淄博、日照市7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新光源、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位置感知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和软件产业,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海洋工程、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做好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扶持工作,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协同发展的智慧产业体系。
而在其他领域,会继续按照“十二五”规划有序进行并与园区项目互相配合。例如,延续推进“智慧城市”试点,探索建设、运营和服务模式。选择潍坊、威海等市作为“智慧城市”试点,继续围绕交通、能源、物流、工农业生产、金融、智能建筑、医疗、环保、市政管理、城市安全等重点行业的应用热点和难点找出突破口,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智慧应用和服务为核心,充分发挥地方智慧型产业的优势,选择物联网应用基础较好的领域,分期分批建设应用示范工程和项目。
篇8
在与昆山市签订智慧城市战略合作项目后的记者专访期间,IBM 软件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Alan Ganek纠正了一个概念:“我们强调的是Smarter City(更加智慧的城市),而不是Smart City(智慧的城市),城市是一个集交通、能源、商业、安全、医疗、食品等系统于一体的综合体,智慧城市就是在现有城市信息化的基础上追求更安全、更高效。”这个“更”字所暗指的就是,推进智慧城市,前提是要熟知中国城市的特性,以及它们现有的信息化基础。
不一样的智慧
从IBM 2008年年底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发展愿景至今,短短不到一年时间,IBM已经和广东、沈阳、昆山三地签署了智慧城市的战略合作协议,据了解,IBM很快还将和昆明签署类似协议。
让我们看看IBM智慧城市的落地轨迹:
8月26日,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与IBM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广东省政府副省长佟星出席了会议,双方将加强在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合作。
9月16日,沈阳市人民政府与IBM及东北大学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宣布成立沈阳生态城市联合研究院。沈阳将以此为契机,为全球城市创立一个生态发展城市的典范。
10月22日,昆山市政府、昆山中创软件与IBM在江苏省昆山市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启动“智慧城市”战略合作项目。在与昆山的合作中,IBM推出三大“智慧城市”软件解决方案――“城市控管指挥中心”、“政府并联审批”、“城市节能减碳”。
不难发现,IBM第一批合作的城市都是那些信息化程度高、城市管理者意识比较超前的城市。不同的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时有着不一样的侧重点,比如沈阳的重点在生态城市,广州的重点包括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而昆山则强调其食品管理、水资源管理等。空洞的智慧就是没有智慧,必须要找出城市特征,了解自身资源,才能因城市而异,看清自己的发展道路。
“城市就像人,有共性也有个性,‘智慧的地球’将首先在城市取得突破,必须研究好城市的个性,才能快速切入城市层面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显然,Alan Ganek已经对中国式智慧进行了深思熟虑,中国城市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基础也大不相同,他强调,IBM的计划是协助所有城市实现“智慧城市”的愿景,但是从起点到终点,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IBM的每项资源,都积极参与到了这个庞大的智慧战略中来,在沈阳,是IBM中国研究院出面;在昆山,则是IBM软件集团牵头; 11月,IBM还将召开“智慧信息架构高峰论坛”,将信息架构引向一个更高点――“智慧”的信息架构,为海量信息发挥商业创新价值塑造一个灵活、高效、安全、高扩展的基石。蓝色巨人浑身上下的每一块肌肉都在精神百倍地听命于“智慧”这个指令。
从智慧行业
到智慧城市
如果要从智慧行业开始追溯,在若干年前IBM就已经参与了许多城市的项目,智慧的铁路、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银行……但智慧行业只是纵向的切割,还无法撑起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必须是一个城市的各个行业齐头并进,信息相互联动与共享,才能称之为智慧城市; 同样的,城市管理者必须从更高的层面统筹规划,才能协调各部门资源。
智慧城市在今年得以大面积推广,正说明智慧行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层次,有了协同的基础,智慧行业这些“桌腿”已经健全,智慧城市这一“桌面”自然就少不了了。
据了解,智慧城市的内容涵盖医疗、电子政府、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网络工程建设、节能减排和物流信息平台等众多领域的项目,涉及的合作单位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从技术层面看,有三大信息科技动力推动着城市智慧的进程。首先,各种创新的感应科技开始被嵌入各种物体和设施中,从而令物质世界被极大程度地数据化; 其次,随着网络的高度发达,人、数据和各种事物都将以不同方式联入网络; 第三,先进的技术和超级计算机可以对这些堆积如山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将生硬的数据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信息流,并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决策。
智慧为我所用
某IT公司销售代表对记者调侃: “我们参加一个IT展会,布展时傍上‘智慧’两个字,记者都能多围着我们转两圈。”确实,当下的“智慧”红极一时,可以与众多应用扯上关系。可是,怎样洋为中用、打造中国式智慧?这是许多中国城市和本土ISV应该冷静思考的问题。
IBM提出“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正好契合了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路线。在今年7月举办的全国地理信息应用成果展览中,国家副总理强调,互联网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相互交织,数字地球、智慧地球正逐步从理念转为应用。今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也指出,智慧的地球实质是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是将已经有的生产力等各种要素依靠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优化组合的结果。早在2005年,原建设部就先后确定三批51个城市(区)作为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试点城市,按计划,将于2010年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全面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2006年,国家测绘局、原国信办和地方政府也在采取联合共建的方式,以30个城市为试点推进数字城市工程,提出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技术大纲。
“智慧城市”并不是一个口号,要让它落地,各城市就需要先了解自己,再从IBM等企业“拿来”智慧。昆山市副市长黄健先生表示:“IBM‘智慧城市’的创新理念、先进技术手段和系统的解决方案,与昆山市政府城市信息化的总体规划是高度契合、相得益彰的。” 此次在与昆山的合作中,IBM为昆山市政府量身定制了“智慧城市”信息架构,解决城市现实问题。
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发展良机。IBM在各个城市落地“智慧”,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跟一家本土企业合作,与当地政府对接。昆山中创软件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景新海非常自信地告诉记者: “我们对政府行业的需求非常敏锐,本地化解决方案做得很好,这一点是外国公司办不到的。”中国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很容易就能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各类项目中。
无论是城市也好,企业也好,都不能急功近利,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以昆山为例,据了解,虽然三方已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但还没有真正的项目落单,因为智慧城市需要长远的规划,昆山市政府将更加缜密地对方案进行论证,才会付诸实施。中国的城市管理者们,正一步步走向成熟与理智,相信智慧城市的中国答案,也将完成得非常圆满。
发现信息社会的神经元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基本元素,“智慧城市”正处于建设规划期,也是新的产业制高点的崛起期。
以城市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考验着厂商的智慧,也同样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智慧。在各个城市都在宣告要“智慧”起来时,我们需要的恰恰是冷静的脚步。
要让“智慧”传导到每个城市,就必须借助各个“神经元”系统。其实,早在“智慧”一词大浪高起之前,诸多“神经元”就已经存在,2006年,国家测绘局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原建设部也在以数字城管为牵引建设数字城市,这些都构成了感知并传导智慧的“神经元”。正在启动和迅猛发展的物联网,则是物物关联的城市末梢“神经元”。信息社会的构建,首先要借助这些“神经元”的融会贯通,还需要技术提供商、平台架构商、应用服务集成商的积极参与和协同。
信息社会的“神经元”相互联络就构成可以管控的、高效和协同的城市管理,这必将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智慧城市正处于建设时期和对未来的规划时期。为了深入探讨“信息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2009年《计算机世界》报社主办的IT两会将延展和拓宽城市信息化的新内涵,设立“智慧城市”论坛,为城市管理者和信息化专家、IT厂商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信息社会“神经元”的形成和有机发育,推动建设新一代宜居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
时间: 11月29日(周日)下午1: 30――5: 00
篇9
智慧城市概念源于美国,研究如何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重新审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针对如何加大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服务和运行中的创新性应用。
在国内,北京、广州、宁波等城市以提高城镇化质量、提升城市软实力、实现经济转型为目标,在金融、交通、安全、医疗等领域率先开展“智慧”布局,预计未来10年将涌现一批智慧城市样板。事实上,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方便市民,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管理复杂等大城市普遍遇到的问题。
“城市病正成为城市向前发展的巨大阻力。如何突破城市发展的瓶颈,寻找新的城市发展之路,也就是如何克服这些城市病,正成为世界各地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市长协会驻会副会长陶斯亮在“2013中国智慧城市年会”上表示。
从发展历程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正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所言,智慧城市的基本理念是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城市资源,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会服务和更为科学、智能的城市管理。
缺乏顶层设计
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大潮中,国内各城市必须清晰、冷静地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的利益尤其是智慧城市类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布局进行的各种宣传和公关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为了避免后期大量问题的爆发,政府需要在此事上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强大的免疫力。
但是,期望值过大,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以至于希望用几年时间就能够改变一个城市,甚至期望一个基础薄弱甚至连数字城市基础都不完全具备的城市也能迅速成为一个他们心目中的智慧城市,巨大的建设压力和投资风险潜藏在规划文件和口号的洪流中,尚未浮出水面。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
其次是未能透彻领会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精髓,建设停留在技术层面和个别领域,或发展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而最大的问题是未能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与各方的合作存在安全问题。
由于缺乏国家指导和统筹协调,各城市的建设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孤岛”现象,存在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城市安全的风险,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城市管理流程等尚缺乏整合协同与标准规范,迫切需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包括战略研究、统筹规划、设计引导和安全控制。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说:“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以现在智慧城市项目相对优秀的宁波为例,如果每个上层体系都按照自己的体系推行智慧项目,肯定会乱套,很容易就造成重复建设。智慧城市的平台必须要进行整合。每个城市都要找共性、协调部门利益,不管领导怎么换,框架不能换,规划战略不能换,如果不这样做,很容易产生新一轮的重复建设,那智慧城市就失败了。”
此外,国家级的政策规划和法律法规等尚不完善,存在一哄而上、基础参差不齐、定位各自为政的现象。
在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慢慢偏离了正确的智慧方向,完全或部分忽略了城市主体――人的智慧、人性的体验。
在汪玉凯看来,“智慧城市必须要在未来形成双目标,不能只见服务不见人。智慧城市必须以人为轴心,提升包括体验感、安全感、认识感、公平感、公正感在内的‘五感’,这才是智慧城市应该具备的内容。”
理论体系不健全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因为各个国家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特色,因此,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自身的问题。国内城市应该看到这些问题并引以为鉴。
美国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目的具有强烈的商业色彩,即通过这一概念实现美国优势产业在全球的又一次优势超越。
西方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平稳和缓和的,建设控制在小范围和中等以下城市。
东亚国家由于其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等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往往期望系统性地构建智慧城市的样板,如韩国的松岛新市镇。
而不完善的智慧城市理论体系必然为建设带来风险,可能会使这类国家遭遇智慧城市“滑铁卢”。因此,要在世界范围内顺利推行智慧城市,达到最终提升人类生活水平的终极目标,务必继续研究和构建完善的智慧城市理论体系。
篇10
智慧城市打开东方通咨询大门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在着手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虽然智慧城市的愿景都一样,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盲目地将各种智能产业做机械的堆积。而正是因为很多城市对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欠考虑,盲目上马,导致很多项目最终草草收场,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只有进行科学、详细的智慧城市规划规划,才能从战略层面真正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
李晓钢是东方通中间件咨询部门的负责人,现在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智慧城市的咨询。东方通这家以中间件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为何会有咨询业务?与IBM、埃森哲这些执IT咨询市场之牛耳者相比,一家只有中间件产品和技术的公司能否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成立这个咨询部门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能够把我们这个国产的高端产品卖出去。” 东方通高级咨询顾问李晓钢说。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智慧城市却为东方通打开了咨询的大门。
2004年,李晓钢接到北京市的一个项目,参与北京市政府部门共享交换体系的建设,而这也成为东方通开启咨询服务的契机。“北京市政府希望用国产软件,做共享交换,需要大量使用中间件,东方通自然就成为其重要的集成商。”李晓钢回忆说。
此后,全国很多地市陆续启动共享交换和目录、建设城市级的共享交换体系的项目。而这类项目以地方政府为核心,同时由于政府的管理机制和形态与西方国家也有所不同,国外厂商的经验并不占优势,这就为东方通提供了咨询服务的发展契机。从2004年到现在,东方通做了大量城市共享交换体系的项目,沉淀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咨询服务同时也带动了中间件的销售。咨询服务也被东方通视为区隔其他国内公司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自信地说在共享交换这个领域,如果是在政府行业,国内外企业还没有能跟我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的,这就是差异化。在一些地方政府里面我们也看到,请一些国外的咨询机构帮助去规划,大部分都是水土不服。国外公司的管理理念和我们中国政府的管理理念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李晓钢分析说。
从两个方向切入顶层设计
李晓钢认为,量化决策和提升效能是智慧城市最基本、核心的理念。从量化决策和提升效能两方面切入,针对城市特点进行顶层设计和运作实施,才能避免重复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上一篇:非遗传承存在的困境
- 下一篇:小学班级文化创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