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和文化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城建档案;建筑文化;有机结合

建筑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求所创造的建筑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城建档案作为建筑文化的一种无形财富,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代进行有机的串联,让人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历史建筑的相关资料。通过城建档案,可以使得前人的建筑文化更好的积淀,成为进行再创造的重要基础,从而不断的推进城市建筑的健康发展,为后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促进建筑文化的广泛传播。

1. 城建档案和建筑文化的关系分析

城建档案,作为记录和传承城市建设的历史,是人们开展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成果,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文化资源。城建档案馆一般包含了公用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以及名胜古迹与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城建档案,这些档案资料反映了城市在历史变迁中的各种资料,可以说城建档案本身就凝聚了厚重的建筑文化,是开展城市各项工作的依据。研究城建档案和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结合更加广袤宽广的地域文化,结合建筑所处的历史背景,探究城市建筑背后所承载的重要人文精神。

2. 城建档案对于建筑文化的价值分析

2.1城建档案的存史价值探讨

城建档案记载着城市建筑的发展变迁,在存史、育人和实证方面都存在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建档案是历史的记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建筑文化是在长久的历史建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精神财富,是建筑发展的精神动力,能够为城市建筑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城建档案在记录城市建筑发展演变的同事,也记录了经济、政治、科技等多方面的信息,所以城建档案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所记录的建筑物本身,也可以为科技、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提供一定的历史资料,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建档案的重要作用。

2.2城建档案的资政价值探讨

城建档案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重要文献资料,现如今翻看城建历史资料,我们会发现我国城市建筑曾尝试过很多种不同的风格,走过不少的弯路,比如当“欧陆风”流行的时候,很多城市都建设了“巴黎一条街”、“罗马花园”,似乎不是欧洲古典建筑就很难被认可,而事实上一味的模仿、生搬硬套,能够体现出民族建筑文化的项目却少之又少。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建筑堪称世界建筑的典范,如长安城、故宫、颐和园等,这些建筑充分的体现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建筑风格,现代建筑应该从这些建筑中汲取精华,进行城市建筑设计。目前建筑文化所出现的注重模仿西式建筑,忽略传统建筑的状况发人深思,复兴传统的建筑文化的使命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去努力开拓。

2.3城建档案的实证价值探讨

中国历史上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城市建筑都毁于战争,现在的人们只有通过城建档案了解城市建筑的发展历程和变迁的过程。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城建档案也逐渐开始有计划有规划的进行保存,城建档案逐渐的保存到了专门的机构,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城建档案成为了建筑文化发展中其他介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实证资料。

2.4城建档案的教育价值探讨

伴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优美的城市建筑和历史遗迹都可以发挥出教育的价值。建筑是历史事实的重要组成,是城市文明能够延续的重要体现。传统建筑文化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很有可能被一些人所遗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加快了一些古建筑消失的速度。物质形态建筑的消失,并不会完全抹杀承载在建筑里我们民族所特有的善良和勤劳的品质,城建档案就在这一方面弥补了建筑消失所产生的不足。人们群众可以通过城建档案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民族精神能够更好得到培育和宏扬。比如一些地区的城建档案馆同时也是十分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为青少年开展历史文化的教育,因此城建档案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3. 提升城建档案和建筑文化有机结合的策略分析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筑文化长期发函的积淀和历史缩影,因此城建档案应该切实承担起利用和挖掘城市建筑文化的历史重任,这对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潜移默化的提升市民素质与彰显城市的个性魅力可以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作用。

3.1将城建档案的编研工作和建筑文化进行融合升华,从而形成新的传承性的文化资源产品。城建档案的编研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重点工作,在这些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大量的历史资料,另外还需要城建档案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的考察,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城建档案的一个挖掘的过程。

城建档案在进行编研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大量的馆藏资料,同时还要结合大量的实地考察,这个过程本身也就是挖掘建筑文化的重要步骤。通过全方位的考察了解建筑文化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影响,以便可以使得城建档案的文化含量会被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更好的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向着文化资源的转化。在不断的挖掘过程中形成新的传承性的文化资源产品,从而更好的促进新的文化资源产品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对原有的文化资料进行有效地传承。

3.2建设建筑文化的展示中心,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

通过建设建筑文化展示中心,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形象生动的展示出建筑文化及其建筑的历史风貌的发展轨迹给公众。建筑文化展示中心展示的内容可以包括建筑的特色,介绍建筑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等,通过这些展示可以激发公众热爱家乡的美好清洁。建筑历史的荣誉之感、城市的风采历程等都可以通过展示展现出来。城建档案的教育作用,能够比较好的展示出历史上城市建筑物的重要成就,以此来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历史,了解城市建筑发展的轨迹,对于处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讲,也可以从城建档案中获取更多的城建精神,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筑物的不断发展,很多旧的建筑物在不断的消失,这也给人们关于建筑会有更多的思考。总的来讲,就是要充分的发挥城建档案的历史价值,给人们更多的思考,让社会公众在城建档案的展示中获取知识。

3.3加快信息化的建设速度,强化建筑文化的传播能力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发挥出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城建档案的工作人员应当重视网络的作用,利用网络开展对于城建档案的宣传工作,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更好的了解,逐步改变人们对于城建档案认识的误区,使得城建档案能够走进人们的生活,为市民的生活增添色彩。在传播工具上可以大胆的尝试微博等一些新的互动平台,不仅仅可以对城建档案的资料进行有计划的展示,同时也可以获取群众对于城建档案的建议,更好的改善工作。

4. 小结

城建档案和建筑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城建档案中有很多能够体现建筑文化的历史资料,需要不断的去挖掘和利用。通知也只有城建档案更好的对民众进行开放,让公众了解城建档案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城建档案的价值,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研究分析了城建档案和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建档案工作顺利开展,为宏扬建筑文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规划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8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践行培育与构建是我国思想政治领域内相当长时期的重要的时代课题和任务,也是一个牵涉到很多因素和层面的系统性工程,其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是这些众多影响因素之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思想文化大背景和土壤 。因此,研究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紧要的思想意义和现实紧迫的文化价值。

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实践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头羊,在各行各业政治思想工作成为热门话题和重要的时代任务。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民族共同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基础、思想世界、风俗习惯与信仰理念,这些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包含了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相通的因子,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诸多的有益成分,但是不排除这些多元化的文化也存在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不一致的地方,甚至有些是矛盾和冲突。面对这种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将如何取舍、如何将之作为发展的平台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文化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单纯是一项思想文化领域的事情,更多的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来支撑和保障,但是当前我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与国际环境的发展现状,存在一些不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工作顺利运行的因素。由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将面对各种复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多重关系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体系特点,一方面是具有一些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包括诸少数民族本身独特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践行就是植根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行进的,这种文化大背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了内容、模式方式、机制和制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思想资源,同时也包含一些不利的思想文化成分。

(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背景

一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阐释有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比如,当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倡的和谐相处、仁爱、自然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构建和拓展具有诸多的启发意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所提倡的;爱国优良的政治文化、民本的治国理念、务实创新的人生进取理念等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含有非常多的关于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一些方法资源,比如重视价值观的教育模式,科举制度的推行将国民价值观的构建与国民的教育和学习、工作挂钩;重视家庭教育在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少数民族还将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培育与日常的信仰活动、日常礼仪活动相结合,这些价值观构建的方式和模式都是值得我国当前核心价值构建学习的。

(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与不利的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面临着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挑战。从纵向来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的东西。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属于传统时代的东西,难免会有一些糟粕的东西,存在一些不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消极因素,比如中国的家文化、男尊女卑、男性文化、等级文化等等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各个不入。

二是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国家,传统文化还包含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很多处于非现代化的状态,包含很多不文明的因素和成分。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的这些不利因素,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面临着如何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扬长避短的时代课题和挑战。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面临诸多的机遇、挑战与问题,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新加坡在多种文化背景下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做法,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性、思想和文化性的价值取向;科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当代阐释力;多渠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教育与践行,将灌输与引导相结合,推动生活化和大众化的道德建设模式;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所需的制度和机制的顶层设计,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一)吸收传统文化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们,建构以文化性和思想性为主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构建文化性和思想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务必要抓住当前各种文化和思潮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力求各个环节突出文化性的价值走向,突出其思想的教育性。

二是构建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务必要遵循文化思想发展的规律、遵循国民价值观养成的规律、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力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科学化;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包含构建主体、客体、环体、载体等等要素,对这些要素要进行需要系统化统筹安排。

(二)加大理论研究,凝练和整合传统文化精华,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价值。

一是全方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构建的理论研究,要打破常规,对核心价值观构建进行纵向考察。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将之仅仅当做一个逻辑命题来处理,更应该当做一个历史命题和现实命题来思考,努力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规律性东西,关照当下中国的历史定位。

二是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不断吸收其有益成分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内容体系。

三是抓好三个维度的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操作性[4]。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要建设好国家层面的主导价值观,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好社会主体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其认同力和生命活力;建设好公民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增强其现实性和实用性。

四是面对多样的文化思想发展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建务必要处理好分化与整合、继承与创新、开拓与实践等关系,真正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保持吐故纳新的态势。

(三)吸收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建构显形与隐形相结合的模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工作立体化运行

一是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教育,做好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认知性基础。鉴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形教育过多,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相结合[5],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网络化模式发展,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二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发展,努力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生活世界的各种困境和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过程主要有理论的长远性和现实生活的短期性、理论体系的抽象性和现实生活的经验习惯性、理论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与现实生活的场景性等三大困境和冲突需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圈子中,才能够真正让国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因此,针对这三个困境,充分发挥利用好家庭、社会和学校和网络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要结合国民的日常诉求来进行,从现实生活诉求角度来解读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要遵循国民日常生活的认知图谱和认知图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系统郭国民化大众化,从形式到内容尽量实现从哲理学术性向日常生活性的转换;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有融入到国民日常生活的情感世界中,提高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融入到国民日常生活每一件事情的参与过程,从大的国家大事到小范围的私人圈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从这里开始展现和落实,

三是加大文化的引领教育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融入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发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此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四)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与机制,设计和建设好符合当今实际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运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价值观,需要现代性社会制度为其提供刚性保障,提供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平台。正是由于这样,所以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开展的同时,务必要作好与之相配套的经济机制、政治法律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完善工作,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注重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一致性、同步性与互动互补性,以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做好各项制度保障。

总之,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环境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供给和动力支撑。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建构一套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并用到实践中去,注重文化引领对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季文,欧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史杂志,2012(3):4-6.

[2]胡刚.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之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5):62-65.

[3]黎昕,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2(9): 37-39.

篇3

关键词: 高校建筑室内空间 , 地域性和文化性, 发展趋势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interior space environment of the proposed research and summarize the 21 st century universities indoor environment embodies regional and cultural trend of development.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21 st century development trend noted, for the future higher colleges building indoor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provides reference.

Keywords: university building interior space, the local and the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高校建筑室内环境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的建设逐渐得到重视,作为学生,教师以及科研人员等的主要使用空间——高校建筑显得格外重要,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更强调整体性。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建筑与住宅建筑,办公建筑等不同,他包括了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宿舍,体育馆等多种形式的建筑,他是这些建筑的一个总和,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群体关系。。

2.更强调安全性。高校建筑环境属于公共建筑环境,他的使用人群主要包括

教师,学生,科教人员,行政人员和辅助人员等,比较集中和单一,并且人们对于建筑的使用具有连续性的特点,所以建筑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在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人流聚集和疏散,建筑的结构,功能的合理性等要素。

3.更强调文化性。他的外观以及室内设计都应该体现出该校的文化特点,文化是人们的共同记忆,他能与人产生共鸣,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就是一个学习和交流文化的环境。

二高校建筑室内空间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发展趋势

1 高校建筑室内空间的地域性趋势

现代建筑种类繁多,建筑的设计形式也多样化,但是在设计时都必须遵守地域性这个特征。建筑室内环境的地域性指的是建筑外观及室内环境受所处环境的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历史文化以及城市建设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形象化和象征化的特征。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尊重文化”。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才产生了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地域性建筑(图1)。

图1 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地域文化的差别

图片来源:image.省略

2.建筑室内环境地域性的特点

建筑室内环境的地域性不是简单的形式层面上的模仿,而是建筑外观及室内环境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

(1)观念上,要与自然共生,尊重历史,同时保持持续的发展状态。

(2)设计原则上,强调的是形式和文化观念的继承和新。

(3)设计手法和技术上,强调精神层面的深层提炼,各种材料,技术使用灵活,建筑和施工手法多元化。

3.高校建筑室内环境的地域性发展趋势

在各种建筑中,高校建筑是较为独特的。高校建筑是高等学校中最重要的硬件设施,它的形态对于高校校园环境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建筑和普通的公共建筑相比,它的使用人群是特定的,主要由教职工和学生组成,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建筑内部的使用要求更高一些,特别是在内部的声光热以及空间布局上都有特殊的要求。同时,对于建筑的外观,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和所处城市的城市建设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在高校中,建筑的场地特征,社会大环境,民族文化是影响高校大环境特色的主要因素。一个好的高校建筑能够让学生和教职工在教学工作的过程心情愉悦,从而提高了效率。同时能够有效的促进教育方式的进步。并且由于建筑空间的地域性特征,产生对学校的一种的认同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效果较好。我们在创建新的高校建筑时,由于高校所处的环境不同,他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有很大的差异,他对于建筑的形式起重要作用,我们尊重已有的生态环境,但并不是对于现状的妥协,而是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已有的环境,建造新的建筑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让建筑和校园环境和谐统一。在这种原则指导下,我们能够依山就势,运用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来布置新的建筑,从而形成美轮美奂的校园环境。同时,现代建筑设计提倡生态可持续的设计,要求我们在设计建筑形式时,要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的各种自然要素,在材料,空间布局,能源循环利用上达到减小污染减小能耗的要求。我们能够通过对于校园所处环境的地形地貌以及自然要素的最大利用,高校建筑风格能够融入校园环境中,甚至可以突显个性,所以高校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国内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热点,各种形式新

颖的高校新建筑拔地而起,美化了校园环境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和历史环

境.

4 高校建筑室内空间的文化性趋势

文化性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技术产物,又是精神的产品,艺术的创作。优秀的设计,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文化性需要一个载体才能继承和传播,建筑室内环境的文化性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其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篇4

关键词:建筑装饰;装饰艺术;层次结构

中图分类号:TQ17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对世界建筑的发展历史进行观赏,我们能够感受到建筑史的庞大与辉煌,观察每个国家的建筑,都能发现具有国家特色的韵味。建筑装饰不仅能够给人以视觉享受,其代表的涵义也值得探究。所有的建筑物都具有自身的装饰结构,即使存在差异,但最终的装饰结构还是集合了实用性能、审美观和文化于一体,要以建筑装饰本身结构为基本,从性能、审美和文化三个方面对建筑装饰的粗鞥次结构进行分析,将装饰层次升华到文明的表达上去,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建筑装饰的层次结构进行了解并掌握,才能做好建筑装饰的分析。

1.建筑装饰基本结构

根据地区的差异和地区思潮影响,不同地区的建筑装饰的艺术形式都有所差别,又因为多年积累下来的多种的建筑文化形式,导致人们对建筑装饰的艺术有不同看法。其实,建筑不应该仅仅具有使用的功能,建筑也应该有其自身的文化意义。如果建筑的功能和文化能够表现出人们的思想,那么建筑就将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更好的发挥出来了。建筑表现出来的文化和精神层面比较抽象,所以人们对这种社会责任很难理解,而建筑装饰的作用就是将人们理解建筑的社会责任更加具体化。所以的建筑装饰活动都是为了协同建筑而产生,也就是说建筑装饰就是为了更好的将其社会责任表现出来。所以,建筑和建筑装饰属于一体,但是却因为学科的分类而将两者分开。 建筑装饰的层次关系一般分为三个,分别为实用性能、审美和文化意义。实用性能是建筑装饰的基础,建筑装饰最基本的属性是实用价值来体现的,这也是其功利性的表现。同时,建筑装饰也属于一门艺术,装饰的各个方面都和美感相关,建筑装饰的审美表现了其艺术美的特征。建筑装饰是对建筑结构的眼神,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来体现建筑的意义,从这点上来看,建筑装饰对人的精神文化方面也比较重视。建筑装饰的三个层次是逐步递进的级别。首先保证实用性能,这是最基本需求,然后通过装饰审美对建筑进行表现,最终实现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建筑装饰这三个层次属于一个整体,但是针对不同的建筑这三个层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性质的强弱也有差距,但是总之一点这三个层次即使侧重不同,也不可以单独存在。

建筑装饰的层次结构 2.1建筑装饰的实用性能层次 建筑装饰的实用性能是最基本的功能。根据对中外各种类型的建筑起源进行分析,基本就是两种,第一是巢居,其次就是穴居。在古代,人们主要是结合当地的地址特性和气候因素修建建筑物,建筑物的主要目的就是遮风挡雨,符合人类发展,因此从古代修建房屋可以看出,建筑物的修建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也是实现建筑本身的功能特性。建筑的实用特性是人们修建建筑物的根本,这也是建筑装饰的最基础层次,而其他的层次都是建立在实用性能之上。建筑装饰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要实现其实用性能,然后采用合适的办法对空间结构和建筑物的内部构造不断美化,并且利用人类的审美观,加上一定的方法或措施,科学合理的将建筑的结构和装饰相结合,这样就能够给人类带来视觉方面的享受,也实现了建筑装饰的美学内涵。建筑装饰的文化层次主要是将一定的历史文化融合到建筑装饰中去,简单来说就是建筑装饰对历史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承载力,我们可以通过建筑装饰的特点和方式,对建筑物的文化和历史底蕴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实用性能作为建筑装饰最基本的层次之一,不仅是在审美上有自身的表达方式,在历史的文化传承上有一定的责任,并且都是以建筑装饰的实用性能为基础。只有建筑装饰具备了实用性能这一基本功能,建筑装饰才能更好的表现其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 2.2建筑装饰的审美层次 当今的建筑装饰只具备实用性能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当代的建筑装饰也将审美融合进入,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还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审美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活动,此活动是以人类的精神层面为基准,也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建筑装饰的一种寄托,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墨子所说的美、丽和乐也就是人们对除了物质生活的需求外,对精神世界的需求。马斯洛对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也是相似的,即审美是人类较高层次感情需求的表现之一。建筑装饰是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审美的一种表现,对审美能动性有了一定发挥,并且赋予了建筑物一种审美的表现,但是人们的审美标准有所不同,所以不同的审美标准对建筑装饰给人带来的感觉就会有所不同,对建筑装饰的评价就会有差异。建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反映社会、民族和时代的不同特征,对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是一种表现,人们对建筑装饰的审美观念也就受到了一定影响。

中西方在历史文化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中西方的建筑结构的风格也就不同,这其实就是不同的文化传统早就的审美观念的不同,从这点可以反映出,文化、第五差异、历史和传统等很多因素对建筑装饰的审美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在建筑装饰的审美过程中,如果将其融入到文化传统或固定的时期内,就无法依靠个人的审美观念对建筑装饰进行评价,这其实也是建筑装饰审美层次的特殊所在。

2.3建筑装饰的文化层次

建筑装饰的文化层次属于最高层次,也是建筑装饰的最终极目标,不仅蕴含了一定时期的文化底蕴,也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能够有效的对建筑物所要表达的内涵展现出来,建筑装饰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文化层次来表达建筑的深层内涵,是人类的精神文化体现,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在发展中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还对建筑赋予了审美概念,也将建筑装饰上升到文化层面上来。实际上,每个建筑都是对特定时期或文化的表达,建筑装饰的文化层次也可以成为建筑装饰的意义,可以对中西方的建筑装饰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意义的表达是建筑装饰的最深层次的内涵,这比起实用性能呢个和审美观念来说,更加具体的阐述了建筑装饰的本质。

西方国家是把建筑的含义看做成为建筑环境和物质文化的综合体。一直以来,建筑就是一定时期内哲学思想的某种展现,不但是体现一种生活实践,更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体会。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也具有比较明显的象征意义。第一,我国不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装饰,吉祥的含义都一直融汇在其中,吉祥的设计成为了建筑装饰的主要设计理念,可以使用象征、谐音、比喻、组合、表号、图案、文字等很多艺术表现方式把建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相互融合在一起,充分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第二,我国的传统建筑装饰也充分体现了礼仪文化、人伦理念,所以,我国传统建筑装饰是将人文艺术和东方哲理结合在一起的体现,同时把建筑装饰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贯通融合,展现出其丰富多彩的一面。

3.结论

建筑装饰使建筑不仅具有了基本功能,还具有审美和文化底蕴,用建筑装饰手段将人类的审美观点和文化意识用建筑的具体方式进行体现,这也是对特定时期的文化的真实描述和表现,对建筑装饰层次结构进行分析,能够领悟到其最基本的实用性能,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以及文化的体现和承载,因此性能、审美和文化三个层次对建筑装饰意义都很重大。

参考文献:

[1]薛颖 建筑装饰的层次结构 华中建筑, 2011

篇5

关键词:建筑装饰 设计风格 建筑文化

一、建筑文化的内涵

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青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起越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在其背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建筑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前进、更新。其发展、更新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生的更新变化,由于其动力来自于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有秩序的,它与自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和谐的。例如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冲撞和渗透,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两条途径往往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实现实质性的升华。

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其恰到好处地融汇于自身地域文化的“外缘”,继而逐步向“内核”转化,更是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这种对异文化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将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和生命力的新建筑。

现代建筑使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现以“石”材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钢筋混凝土来刻画表现木构架的造型形式,难以从本质上表现日本建筑特有的“轻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师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外缘”向“内核”的转化。

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是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将要不懈努力的。

二、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

风格与文化的探索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说到“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形式,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伤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其社会发展的本质讲是有机统一的。

三、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室内布置中也有趋于现代实用,又吸取传统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为一体。

篇6

【关键词】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回归自然;现代意识

建筑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 人类希望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 提高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从构成世界的自然、人、社会三要素出发,当今设计已从功能设计向环境艺术设计拓展。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城规建筑设计、园林设计、雕塑与壁画和室内设计等。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人们追求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设计, 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快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实用性很强的新兴边缘学科。

1、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基础

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环境艺术的享受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这就给广大建筑设计者提出了不断提高环境艺术追求的课题。因此, 不但要从专业的高度为人们设计出优美的艺术环境, 同时还肩负着引领环境艺术鉴赏和环境艺术享受的职责。人是环境的主角, 当人们发现所处的环境并非是理想生活空间时,必然要对“ 人、空间、环境” 的关系重新进行安排。人是环境艺术设计

的服务目标, 人的环境需求决定着环境艺术设计的方向。应协调“ 人、空间、环境” 的相互关系, 使其和谐统一, 形成优美、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艺术空间。由此可见, 要使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获得成功, 必须营造人与建筑环境融洽的互动关系, 使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人与建筑环境之间沟通的枢纽。因此,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基础, 是广大建筑设计者必须面临和重视的问题。

1.1注重人性

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 离不开从审美角度给人以精神享受, 使人心境舒畅从而得到健康的心理平衡。因此, 通过环境艺术的手法来调整人们的健康心态, 始终保持最佳的心境和最好的精神状态, 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首先, 必箫确保“ 人、自然、环境” 三者之间情感交流的畅通, 通过环境艺术的表现形式传达人们内心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其次, 应根据不同文化层次和艺术品味的要求, 梳理出环境艺术享受的最大公约数。一方面要通过高度的概括和提炼,使艺术灵感与理性的构想有机地组合并巧妙应用; 另一方面要打破建筑空间中过于雷同的形态, 力求创造变化多样且别具一格的室内空间,有效地拉近人与环境的距离, 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营造出优美的空间环境, 并由此掩饰和弥补环境上的缺陷和不足, 给坚硬冷漠的空间增添柔和、温馨和融洽的元素。特别

要注意的是,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要符合人们对健康心态的追求, 从较深层次去主导人们正常的审美心理活动, 并将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设计语言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 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创造真正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艺术空间。

1.2 弘扬文化

环境艺术设计要根据特定环境充分注重环境艺术主题, 才能创造出高品位、艺术感强、富有人情味、富有吸引力的优美环境。要有一个与空间形态、物质形态相关联, 独具特色和立意新颖的主题。这一主题首先应该突出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然后运用各种手段将已确立的主题完美地表现出来, 使众多的因素有机地结合、统一在这一主题之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素材广泛, 既可以结合本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去寻求不同的民族文化风格, 从各地的风俗民情、文学艺术、历史典故、

时代风范、地理气候等诸多方面去追寻艺术灵感的撞击, 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找到独特的创意和特定的设计理念。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建立在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上,使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结合呈现更强的生命力。

1.3 追求个性

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应该自始至终与周边环境和总体设计风格保持一致, 更要追求环境艺术的个性, 这是新时期对其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时, 除了要求调整好建筑环境与空间的关系, 把握好整体设计的风格与功能的完美结合之外, 更要体现其主人内心的理想与追求, 为不同的生活方式提供各具特色, 展示不同意境, 将人间情感、自然科学、社会信息、审美情趣等因素综合在一起的, 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又能表现艺术个性的环境艺术空间。因此, 作为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者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历史文化古迹、异国风情、原始文化、海底世界、热带丛林、民族遗风、动物世界等等, 都是进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丰富的素材源泉。面对现今日趋开放的世界, 要努力开拓视野, 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找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灵感, 从主题和灵感中寻求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个性。

1.4 崇尚自然

篇7

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有两个特点:第一,高层。在城市建筑物设计中,高层一般是指建筑物高度在24m以上或层数是10层或10层以上的建筑物。第二,标志性。也就是说这个建筑物能够反映这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具有象征符号的意义。只有符合这两点才能称之为高层标志性建筑物。如:北京的CCTV大楼就是北京的高层标志性建筑物,它是由荷兰建筑师库哈斯带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人员设计的,几何“门”字形的设计既简约又风趣,整个大楼彰显出独特的个性,给人不同凡响的视觉体验。

高层标志性建筑物对于城市的意义

1.美学价值

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美学价值是其基本内容,它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以其巨大的体形和独特的造型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人们对一个城市的记忆定位。高层标志性建筑物以其独特的个性造型彰显城市的风貌,它不仅体现着单独建筑物的美学价值,也体现着一个城市整体设计的美感。不同的高层标志性建筑物会形成不同的天际线,使得城市整体空间布局上呈现出整体性、层次性、错落有致的美感。如:纽约世贸中心大厦作为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它赋予了城市平缓又有节奏感的天际线。但是世贸大楼炸毁之后纽约城市的天际线变得单调、呆板、无趣,缺乏生气。

2.地域文化

城市是由不同的建筑物组合而成的,这些建筑物体现出了这个城市的地域文化,因而走进不同的城市中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高层标志性建筑物更加明显的象征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它体现出了这个城市独特的人文价值。

图底关系理论概述

图底关系理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发展而来的,它认为:人们在观察某一场景时总是将其划分成图和背景两个部分,图是其突出部分,要与背景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图底关系理论运用于城市设计中,研究城市空间与城市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城市建筑物是否与城市空间这个大背景是相互融合协调的。将图底关系理论运用于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中,看到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对城市天际线的影响,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作为“图”,如何与城市空间和城市其他建筑物这个“底”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如何形成城市富有质感的天际线。

城市设计的图底关系理论

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标志性要么体现在与背景的对比上,要么体现在其占据城市的重点位置,能够更容易识别出来。因此,在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中,运用图底关系理论来进行分析,寻找标志性建筑物设计的要点有重大意义。背景不仅仅是标志性建筑物周围的建筑物,它囊括了城市的所有空间,既有建筑物也有城市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植物等要素。

城市背景是复杂的,将其置于平面规划图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就可以得出不同的背景,因而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非常复杂。城市背景同时也是有层次性的,这是城市规划中的基本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距会有不同的背景,错落有致的城市规划才能使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展现出独特的城市文化面貌。

高层标志性建筑物作为“图”,首先必须具有高度优势,不一定是城市中最高的,但是需要在不同的角度观看下都能一眼看出来,能够独立于其他建筑物凸显出来。其次是其造型的独特性。它从造型上是否能够与城市空间形成对比,是否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再次,细部的特质性突出,也就是说细部的特质性能否与周边的建筑物形成对比。对高层标志性建筑物进行解析时是遵循人的一般心理体验,对一个建筑物人们首先是看到高度,其次再是整体的造型,最终才是细部。

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策略

运用图底关系理论来解析城市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中,要将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高度、造型、表皮、地域文化等都独立出来,与周围建筑物形成明显对比,成其为一个图形。

1.高度的选择

在进行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中,高度首先要占有绝对优势,它并不是说必须是最高的,但是要求站在城市的不同地点都能够看到它,这样才能在人们的心中留下印记。在确定高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建筑物,要形成对比,要能够在周围建筑物中脱颖而出。

2.造型的特质性

当高度不占优势时,就需要通过造型的特质性来展现出建筑物的魅力。如:北京的CCTV大楼的高度就比附近的国贸大厦低很多,但是在造型上却脱颖而出。造型的特质性既体现在其整体的特质性,还体现在表皮的独特性上。建筑的表皮是人们感知建筑物的一个重要元素。比如说:新加坡的EDITT大楼的表皮长满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形成了独特的表皮生态景观,这也使得建筑物凸显出来。

3.细部的特质性

细部的特质性如建筑物的冠顶上,它是人们视线集中的地域,冠顶的造型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造型特点以及其所具备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还会影响到城市天际线。因此,在进行高层标志性建筑物的设计中要看到冠顶的作用,充分利用冠顶来展现出建筑物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结束语

篇8

甘孜的土筑平顶中掺合一定的牛粪作为调合料,而巴塘地则用白泥、锈石、青桐叶汁等掺合其中,相当特别。康巴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特点是:平顶、墙体厚实、内框架均采用柱顶梁结构形式,一般是多层建筑,底层均用以关牲畜,顶层堆放草料,楼下不开窗,楼上开小窗。注重檐、门、窗的装饰,火塘或厨房一般都在一楼居室,厕所在楼层居室附近设外露吊脚高厕,设有独立的经堂。[1]在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往往会显得特别渺小,凡是去过那些地方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以道孚依山而建的民居为例,外观的色彩基调是相同的,房屋的朝向也基本相同,但是各家各户的房屋内设计却大有差别,特别是通过在不同的位置设置晒台以调节建筑群的空间,远远看去显得错落有致,不会觉得呆板。

在内部陈设上,人们喜欢如寺院建筑雕梁画栋那样进行装饰,图案大多采取传统佛教艺术图案,蕴含着藏民族传统的宗教观念、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起居室往往是民居中最重要的部分,中间置有火灶,一般朝向东、南,中心立柱,不但支撑顶棚,也是重要的装饰构件,北侧摆设藏柜、床铺、柜子、书架等日常家具,围绕火灶沿墙布置。关系主人家脸面的门的设计更是不遗余力,自然是显得大方、庄严而华丽。康巴地区藏族民居门的款式多样而且独具特色,该地区的门具有三方面的价值,即实用价值、装饰价值和文化价值。[2]

改造对传统藏族民居特色的影响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陕西、甘肃等地都造成了巨大损害。为推进灾后重建有序进行,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法规,当然这也给我们川族地区的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里面也包括了牧民定点居住工程建设以及旧民居的改造和升级。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重复以往建筑的样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在设计规划上势必引入与现代科技和生活相适应的元素。尽管在规划时强调了保持地方特色,但从已改造的项目看还是有不少变化,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首先,民居布局相对集中,使原先松散的村落初具现代社区样貌。在川族地区,新建的建筑风格基本尊重当地风格和传统习俗就地取材并改进传统建筑工艺,要提高防火和抗震能力。同时,要求道路、交通、卫生等条件得到改善,以更加适宜人类居住。

其次,住房的材料和结构发生了巨变。现在,原有的土木、砖木结构的房屋普遍变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混结构。以道孚的传统民居为例,一般较为低矮,多为两层。传统“崩科”的营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半圆木两头直接搭交,使四面墙体连成整体,在木墙体上挖洞作门窗;另一种是将房屋四角的圆木搭成灯笼架,然后在角柱上挖槽,再将半圆木两端插入柱槽内,层层横叠成墙。在建筑材料上,道孚民居以木材、石材、泥土为主要原料,1998年以来,国家禁止采伐天然林,新民居修建时就多采用更为坚固的钢混结构,还可以增强抗震性。传统上的屋顶多用桦树皮或硬杂木条垫底,再铺防水的“阿嘎土”,而现在的民居融入了现代建筑的防水技术,省去了每两三年换“阿嘎土”的麻烦。传统民居用夯土筑墙方法建造的,顶、门、窗、过梁多采用木构件,现在也采用砖混结构。

再次,室内空间、功能分布、装饰特色的变化。以道孚县的箱式建筑为例,传统的民居底层一般不住人,用作养畜或贮藏,二楼是一家老小衣食起居的主要场所,有独立的经堂,挂有平面的佛龛——唐卡,有的设置了七色小彩灯,可举行一些小型宗教活动。而现在的新民居,一般设立有独立的厨房、厕所、圈舍,使得民居的室内空间、功能分布全面现代化,有的还设计类似普通商品房的客厅、饭厅和卧室,放置有电视机等现代化电器。原来装饰的窗扇也一改传统田字式样,有的仿制了各种汉式的花格窗扇。内部装饰除了传统藏画艺术的八吉祥图案外,也有传统汉族龙、凤、仙鹤、麒麟等吉祥图案,有的配合画面使用了金箔,显得富丽堂皇。另外,修房造物的方式也发生变化,一些政府工程往往由内地建筑公司承建,也遵循现行的一些建筑规范。而传统藏族民居修建的习俗尽管有些还保留着,但有所减淡。

对传统藏族民居改造的建议

无疑,康巴藏区不少重建或改造项目解决了那些无力凭借自身能力拥有住房的民众的实际困难,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其生活水平,民众是非常支持的。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和设计者能够考虑到项目的规划和施工保留其民族特色,无疑更是难能可贵的。不过,从部分新建民居来看,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风格稍显单一。特别是在一些新建的主要聚居区,房屋的主结构还类似城市里的商品房,只是在门窗设计和外墙等方面有一些符号性的东西。一些新建筑在材料、结构以及室内空间功能分割方面的整体规划,出于环境保护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加之要考虑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成本,这些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使得民居的民族特色在减弱。有的设计类似汉族地区不少马路边的砖混平房,往往要画上一些干栏式的木头串架图案,感觉有些假。因此,可以适当地进行不同户型、门窗的差别处理,甚至在整体统一的基础上,留出一些局部让居民按照自己的审美与传统风俗动手设计。

其次,应注重民众的文化参与,不要统一规划。建议在做建筑设计和装饰时也听听民众的想法,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积极参与是保持民族文化具有生命力的一个基础。科研从艺术学、建筑学、民俗学和文化学多学科进行深入讨论,形成合理可行的建设方案。同时,在设计中要为民居预留自建加建的可能性,使有特色的村落民居风貌能继续自然生长。

再次,选择性地保留和修缮一些原汁原味的传统民居村落,留住文化之根。现在这个世界无可奈何地变得越来越相似,在过去数百年时间里汉族地区曾广泛分布的粉墙黛瓦民居基本消失殆尽,而只有周庄、宏村等少数地方还能依稀看到,这些地方往往会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康巴藏区的康定、丹巴、雅江、德格、理塘等县,现在还留存有一些防御性的高碉建筑,其中以丹巴最为密集。在民国以后,高碉逐渐失去作用,现在其实可以选择性地保留和修缮一些。

篇9

关键词:建筑;文化;关系

Abstract: China is a cultural big country, is also building big country, our country building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Concepts of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concept points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fields, but between the two and exist certain relevance. This paper XiaoYi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utual connec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e; Culture;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引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建筑井喷式的发展,建筑的文化内涵被人们不断挖掘。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主要用来满足人们居住、办公、祭祀、运动等一系列社会活动。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就建筑业的发展来说,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形成建筑文化。

二 建筑与文化概述

建筑功能就是指人们在使用建筑过程中,对建筑物在使用方面的高度抽象和总结。建筑的实用特征在于建筑的功能体现,一般来说建筑物必须满足安全方面、耐久方面、适用方面、抗震方面等要求。另外一方面,建筑物在时间上有体现出历史性和历时性,也就是说建筑物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会跟随时间的流逝逐渐改造,最终被别的建筑淘汰,但是这个过程中,建筑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承载也会改变建筑物的属性。从建筑物的技术特征出发,不同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以及施工的工艺也是各不行同的。

从文化的角度看,建筑物本身就是建筑文化的载体,不同年代的建筑物能够反映建筑物所建年代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的建筑物在风格上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科技水平下建造的建筑物的建筑工艺也不尽相同。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的充分繁荣,各种文化元素不断地被应用到建筑的设计中来,而建筑设计师也会在建筑的设计上大胆地杂糅进自己对艺术、对建筑的理解,不断丰富了建筑文化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说,建筑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人们的审美取向。

三 建筑体现文化

1 建筑反映特定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也在不断地进步,而建筑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于建筑能够反映特点时期内人类社会特定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在远古,人类对世界的探索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人们的认知水平也极其有限,而人们发明工具以及驾驭工具的能力十分有限,人类社会的分工也较为简单,远古建筑在满足人们居住这一简单功能的同时,难以体现其他的社会功能(建筑的恢弘程度也能够反映不同人群的社会地位)。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人们在社会分工上更为明确,人口总量也不断攀升,建筑师会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将地理因素和建筑功能结合起来,设计并建造出满足人们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到了现代社会,这一趋势更为明显,现代建筑较之古代建筑,几乎所有建筑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功能,很好地反映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这就印证了城市是不同功能建筑物积聚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产物的说法。

2 建筑艺术是研究历史的参照物

如前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历史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建筑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在建造建筑的同时,不仅仅赋予了建筑特定的社会功能,还会将那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中来,主要体现在建筑物所用材料,外形设计以及色彩等方面。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知道,很多研究历史的学者会在研究相应历史的时候从那个时代遗存至今的建筑物上寻找信息。

3 建筑能够反映技术的进步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生产方式。相同的,技术水平决定建筑水平,在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们在建造建筑的过程中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建筑用材,提供了更为科学和先进的建筑建造工艺,在不断扩大建筑功能的同时,也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规避了相应资源的浪费。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从建筑物的建筑水平上分析出不同年代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水平,而这些技术水平也能够为我们研究古代其他领域技术水平提供相当有力的参考。

以上分析的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建筑物能够反映很多文化因素。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被人们赋予了很多文化元素,我们就可以通过研究建筑物来分析某一地区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

四 文化不断融入建筑设计

1 建筑是艺术的表现形式

在世界各地,往往具有相同功能的建筑拥有截然不同的外形设计以及内部设计。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建筑设计师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了自身对艺术、建筑艺术的见解。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拥有众多的艺术门类和艺术表现形式,但是这些艺术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艺术的元素可以在不同艺术形式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在优秀建筑设计师的眼中,建筑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某种要求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市一种艺术品,他们会在建筑的设计中融入艺术的元素,例如北京奥运会的鸟巢。而艺术的融入也给建筑物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灵魂。

2 建筑反映地域文化

不同地区的建筑物会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这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气候的不同、经济能力的差异、社会发展水平、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不同地区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所差异,必然导致不同地区建筑物的不同,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建筑物的特征必然对应着一个特定地区,我们可以从某地区建筑的特性来研究当地的文化;也可以从该地区的文化角度来研究建筑。这就是建筑物地方性体现的含义。

五 结语

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元素被不断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中来,对于从事建筑设计的工作人员来说,既可以在研究建筑的过程中剖析出各种文化的元素和内容,又可以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融入各种文化元素。本文就建筑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分析和讨论,着重分析了文化如何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建筑物如何反应文化因素这两个方面,文章不妥之处,尽请指正,不甚感激。

参考文献:

1代许萍;张岩;;建筑技术与文化哲学思考[J];房材与应用;2005年06期

篇10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强烈宗教传统的国家,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多神教或后持续在俄罗斯的东正教,它们在俄罗斯不仅仅是,也对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为社会和日常生活打下了深深的标记。俄罗斯建筑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也证明了这一铁的历史演变,及其各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显示演变的真实风格。俄罗斯的建筑艺术传统是非常好的,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建筑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的重要,每一个俄罗斯文化和艺术欣赏的人不应被忽视,要用身体与心灵一起用心去体验俄罗斯建筑艺术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融合,现在有的大学的建筑形式不仅融入了俄罗斯当代的建筑风格,而且还归入到了学校的学科,共同探讨学习优秀的建筑艺术知识,取长补短。在高校建筑专业中也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代学校的建筑形式是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体现,学校建筑形式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建筑艺术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物质文明。高校校园的建设和校园文化也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重要因素,从古老的东方教会和西方现代大学校园,都拥有多姿多彩的高校建筑艺术及其浓厚文化渊源。建筑的艺术形式能成为一个校园标志,实践证明,学校的建筑艺术与学校的形象,品牌,信誉和质量和校园环境密切相关。

大学建筑艺术建设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大学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建筑环境与大学的成员,这些建筑评价,欣赏,情感依恋和其他因素。运用先进的建筑艺术理论,结合优秀的建筑风格也是发展高校往多元化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建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特点有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忠诚奉献给学校,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为动机。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建造的建筑,文化内涵与校园景观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整合。

高校建筑设计专业中包含了世界上的各种建筑学术,丰富了建筑界的领域,通过了解学习培养了不同的建筑设计所需的人才。自古以来,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智慧的殿堂,是追求真理的圣地,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区域,大学建筑是学校创建以来是学校成长与历史的见证,也是当前人们活动的反映,同时也为学校发展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