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一味按照应试教育的思想,采用固定、僵硬的教学手段,分析课文段落大意、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所以,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中考的压力下,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一味沿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难以有效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较差。而且,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合理设定阅读教学的目标,从而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较差[1]。另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只注重讲解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语文综合素质不高。

2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合理策略

2.1仔细备课,合理选择教学策略

备课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上课之前,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入研究课本内容,科学选择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讲解课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仔细分析课文的题材类型、写作方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主观看法和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合理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2]。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中直接体现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的段落是哪几段?”“作者认为冬天中最让人怀念的什么?”等,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根据课文内容,合适创设阅读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思想,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紫藤萝盛开时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紫藤萝盛开时美丽、壮观的景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3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一味强调教师的指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参与意识薄弱,阅读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三峡》这篇文言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己尝试翻译课文段落,然后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适当予以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词语和句子,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3]。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词语含义、句式特点和课文大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在讲解《论语十则》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同桌一起讨论“说”“知”等字的读音、意义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刘芳.探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2:120-121.

[2]傅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J].知音励志,2016.8.

篇2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的选择对教学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只是对教材中的阅读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阅读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不够透彻。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探寻阅读材料时,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并不到位,过分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进度,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不足,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开展。

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新课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上,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关注不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主动性发挥不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多,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比较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如果教师不能科学地引导,会挫伤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要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需要家庭教育的帮助与支持。但是实际上,家长只是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方法不够了解,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辅导与帮助,只是让学生完成作业,不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和必要,有利于进一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地提升,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顺利实现。创设教学情境有很多种方法,如故事情境、表演情境、问题情境等。应当以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依据,创设科学的情境。

例如在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展示小雪花的模型,然后模仿小雪花的语气说:“可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小雪花……你们愿意和我一起到雪地里玩耍吗?”教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你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然后教师拿着小雪花在图中飞舞,小雪花飘呀飘……在这银装素裹的大地上,走来了几位小动物,大家看一看它们是谁?分别出示小鸡、小狗、小鸭以及小马的图片,由此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

2.开展探究性的阅读教学。新课改的推进与实施,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对语文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团队的合作与努力下解答问题,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讲授《乡下人家》时,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科学的问题。如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家又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你们知道在哪儿吗?乡下人家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的景色最美?强调“不论…不论…”,然后提问那“不论什么时候都有哪些时候呢?不论什么季节都有哪些季节呢?”“其中的独特、迷人能够换成其他词吗?”……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家庭教育。家庭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学校应与家庭之间有效沟通,定期举行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及怎样帮助和辅导学生,提升学生学习有效性。可以让家长观看一些网络课程,帮助学生拓宽课外知识,选择有益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就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看,教师对阅读教学不够重视,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课堂上以本为本,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作用。这种“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教育教学的需要。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而言,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促进教学的更好发展。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对阅读教学的不重视

阅读作为初中语文的一部分,就目前看,教育工作者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够重视,许多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放在阅读教学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让学生读一遍课文而草草了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2教学观念落后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权利和时间阅读课文,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在这种观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影响教学质量。

2.3教学内容单一

就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围绕教材内容,针对教学内容机械式地进行宣读,束缚学生思维的拓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2.4专业的教师不足

教师能力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从目前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专业的教师比较匮乏,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专业水平有限,难以围绕语文阅读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教学,只管教,不管学生的学。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提高阅读教学的认识

作为初中语文的一部分,加强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积极地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开展阅读课程教学,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获得成长,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1]。

2.2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新课改要求教学重视学生的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例如在课文《济南的秋天》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提出一个问题,并让其他学生回答。如一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讲济南的冬天,为什么要以冬天的济南结尾?另一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这是作者的一种表现手法,“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3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由于教学内容单一,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必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3]。例如教学课文《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下载与课文相关的音频,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边看边听。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下载更多的信息供学生学习、阅读。多媒体集声音、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4举办阅读活动

在初中语文阅读中,通过举办各种阅读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校要积极地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开放图书馆,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教导学生一些阅读技巧,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心应手,提高阅读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5加强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专业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有策略地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学校必须重视专业教师的培养,要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也要强化责任,将教学责任落实下去。教师更好地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和能力,多与其他教师交流,提高阅读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4]。

3.结语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的方法、观念已经不符合教学的需要,不仅制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而且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要求下,对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越来越看重,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也要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多举办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不断阅读中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和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磊,刘芳.探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2:120-121.

[2]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07:79-81.

篇4

【关键词】语文;阅读能力;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方针中就指出: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笔者就将个人的几点体会做一探讨。

一、搞好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打下基础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包括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因学生层次的不同而有差别,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二、课堂阅读教学要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设计和讲解中,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阅读习惯,拓展阅读面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尤其应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味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总之,我力求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四、提倡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确实如课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五、探究问题,建构语文阅读动态课堂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证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作为语文教师,顺学而导,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思维是精彩课堂不可缺少的有效策略。

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平等合作 交流理解 经验积累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学习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初中语文教材的优秀篇目都体现了作者的个性,是作者情感的释放、生命的绽放。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以阅读为前提,以文章的信息为指导,以准确有效的阅读与作者或主人公进行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自由地领悟与感受。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探索与追求。本文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阅读教学中的平等合作

阅读在形式上是读者获取文字材料信息的过程,但在本质上是读者与文字材料的交流与相互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的是交流的双方在人格心理上的平等关系。这是进行阅读的基础。阅读教学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与文本进行交流。随着新课标的推广与实施,教师的角色由权威的阐释者转变为与读者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职责: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创造阅读平台;引导学生阅读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解决学生阅读问题,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要表现出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平等关系,这也是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能让学生把文字看成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信息符号,而是把这些符号看成是富有生命的灵魂,在学生面前展现出生命的意义。在阅读中读者与作者或主人公就像是知心朋友,相互倾诉心声,并在彼此的交流中获得理解,影响并指引学生对人生意义的建构,对情感的改造与重建。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没有主客体之分,学生与文字材料处于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在这里,课文不再是被阅读的对象,不再是一堆等待处理的文字材料,而是一个富有精神的生命,一个主动呈现自己意义的对话者。学生与作者或主人公的这种平等合作关系,一方面激活了文本,给了文本生命,另一方面使学生不再是文本信息的接收者而成了主动意义的建构者。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与实施,教师要树立起与学生平等合作的关系,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以杜绝一些虚假的无效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放弃自己在学生中的权威角色,鼓励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对学生理解明显有误时,应给以正确的引导,不能强制学生将自己的看法定性为标准的答案。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学生话语权的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学生发挥理解而不加以评价和引导。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讨论、矫正,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与文本进行交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与学生有平等合作的关系外,还与文本具有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充分尊重文本的话语权,教师在关注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理解的同时,还要把握好文本的内涵,不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漫无边际的随意阐释。要尊重文本的原意,使学生与文本和教师三者真正建立起平等合作、相互理解的关系,这样进行阅读教学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效率,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二、阅读中的交流理解

阅读教学的关键之处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与理解。学生的阅读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创造性、探索性、建设性的而不是复制性、重复性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材料之间的一种融合的过程,一种相互交流与理解的过程,是阅读双方认知与情感的不断改组与重建的过程,是作者或主人公对读者人生意义的建构过程。

阅读活动中的交流与理解表现为学生与作者或主人公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倾诉,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慢慢地建构起了自己的人生意义。阅读中的交流是阅读双方的倾听与倾诉的统一。阅读中的理解则是指文本内容对学生人生意义的建构中所起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与文本进行交流,理解文本的内涵用,以指导学生的人生价值的建构。阅读中的交流是相互的,一方面学生倾听文本的倾诉,吸收文本传达的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对文本的倾诉做出自己的判断,获得自己的感悟。学生对文本的期待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得以重建。

例如:教学阅读郑愁予的《雨说》一文中,如何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以对自身人生意义的构建。在课堂上放几段春雨的片段,再播放几段“”时期灾难不久后关于孩子们的影片。这样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们体会诗中的那份关爱,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能更好地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此建构自己的人生意义。阅读教学并不是让学生认识作者当时的情境,而是对当前的指导意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文本的当前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教学。这种真正意义是学生根据文本特定的语言环境,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建构起来的当前意义。因此阅读教学的关键不是让学生认识作者也不是认识主人公,而是在于学生能从文本中建构起阅读的当前意义,能从中获得新生,在知、情、意等各方面得以提高。

三、阅读中的经验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要知道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把这个基础打牢,学生在阅读中才能走进文本,体会文本的真正内涵,从而提高语文水平。学生的阅读知识主要是依靠学生的大量阅读并进行总结、体会与积累起来的。还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

学生获得丰富经验的主要途径就是大量的阅读,并对读过的文本进行总结体会其真正的含义。学生的知识大多是源于间接的经验,在别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高阅读水平才能事半功倍,而间接的经验获得,主要途径就是阅读前人的文本并进行思考。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的同时要进行思考才有收获,思考性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形成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大量阅读并对其进行思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在阅读中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词语。教师还要让学生长期地积累课内外阅读中较好的词汇,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用以积累语文的基础知识。这样,能使学生语文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时,培养意志品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背诵,这样的训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更能体会文章的内涵及写作的意义。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

再就是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也是对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变万化,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又不尽相同,对生活的体验也就千差万别,记得有一次在去漓江的旅游时,一个团队中大多数人是白天拍照,晚上睡觉,回到家中什么都不知道。而这其中有两个十三四岁的小朋友一男一女,在途中一边向一个学地质学的团友打听漓江名称的由来及当地风貌的形成等一些问题,一边向当地人打听有关的一些传说故事,等等。回到家中还写了游记,掌握了很多的历史、地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修养。这说明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是靠平时的生活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用心才能有收获,才能有丰富的世界。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同时用心体验他人的情感,感悟生活中一些事情背后的意义,获得一颗丰富而敏感的心,这样的人在阅读文本时才会深刻体会与感悟文本的内涵及指导意义,对文本获得心灵的感应,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总之,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活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建立在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阅读教学的本质。要想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就要做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倾听与倾诉的统一。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使学生大量积累阅读经验。让学生在大量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在与文本的交流中获得情感的共鸣,指导和影响学生,使学生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

[2]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4).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18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15

一、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有效率的教学,是在满足时代特征和个人积极的价值建构的前提下,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通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达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课文内容的转移的教学效果,完成有效的、最佳的教学设计目的,且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教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生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上好阅读课,是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阅读目标把握不准确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难以准确遵循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三维目标要求,不能准确掌握小学语文各个阶段的目标要求,使得课堂目标设置随意化,难以达到科学与合理的目标设定。比如,教师往往设置一些过大的教学目标,忽略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忽略课文与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形成知识建构时难以进行系统性的操作;脱离教学目标,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使得教学目标失去应有的意义。

(二)阅读教学内容不明确,缺乏正确引导

教师在设定教学内容时,往往会脱离原有的教学重点,过于追求阅读的内容和范围,忽略了教学重点的设置,导致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最终失去学习动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科的综合发展而忽略了阅读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发展,使阅读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或者过于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的培养,忽略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与提升。

(三)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难以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语文教师往往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教学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导致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脱节,学生对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另外,传统的语文教学受到教学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教学环境的影响,忽视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加之部分教师对于新型多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低,使得多媒体技术难以在教学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妨碍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师生关系不合理

当今教育界已经越来越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地位。但是,仍然难以避免有些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知识,另有部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引导,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学习的基础,掌握着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应把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根据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提出的新要求,把握教学要点。具体而言,设置的教学目标应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开阔语文视野;应该提高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利用语文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明确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

教师应正确解读教材,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小学教材进行精准的解读和透彻的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进入到课文的真实情境中去;利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文本,激发学生的不同情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抓住课文重点,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解答阅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学生的客观需求得到满足、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做出努力。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技能

教师应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要求确定教学方法,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注重语文情感的表达,把课文情感自然地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依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设施做出动态的改变,从而形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合理利用教学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关系,尊重学生的独立精神和主体地位,这有利于教师教学情感的传递,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发展阅读空间。

另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评价机制的应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以成绩论高低,多利用鼓励和正面引导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阅读教学是指学生自身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将文本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分析原文的整篇含义。阅读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关键在于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要求。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本文针对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但高中阶段受到高考压力的影响,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以高考为中心,使得阅读教学也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思想上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要多采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高中语文阅读学习中来,从根本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形象、气质、专业能力和良好的品格展现独特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成为学生尊敬与喜爱的老师,进而实现情感、态度的正迁移。其次要营造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氛围,教师要有从生活中提取学生感兴趣的阅读素材的能力,多与学生进行阅读互动,学生就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积极的阅读氛围的熏陶。另外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明确阅读目标,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教学

明确的目标对于提高阅读课效率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有了目标的指引,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避免了时间的浪费,学生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阅读课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要将阅读纳入“有效教学”和“任务型学习”的轨道,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更加具体的目标,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控制学生达到目标。就具体的阅读教学目标而言,应包括明确每一堂阅读课的目的;指导学生掌握和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通过读后感、检查阅读效率等。

三、加强整体阅读,提高自我感知与认识

文本的主体是多样的,而且各具特色。但是无论文本以哪一种形式来呈现,其本意都可以通过文本表现出来,也许浅显易懂,也许隐藏极深。只要学生不断地加强自身对整体的阅读,就一定会对文本的用意挖掘得更深,进而领会到作者的情感体验。所以,反复的阅读是学生走进怍者的―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一个必经的途径。同时,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还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构思与创意,语言技巧、意象与意境的塑造等,并从这些角度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赏析,发现文本的魅力所在,同时丰富自我的审美感受。例如在对中国的古典诗词进行学习时,这一策略的应用十分广泛。由于诗歌本身是具有一定的韵律与节奏的,只有不断地阅读,才能欣赏到诗歌整体的平仄押韵之美。而且有些作品的精华之处并不能通过言语来表达,只有经过反复的阅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可见,整体阅读与反复性阅读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性。

四、倡导自主探究式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

篇8

关键词 新课标理念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一、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教师阅读教学的误区。

1.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为了应付高考,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等的教育,致使生学的阅读能力得不到发展。

2.依赖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针对小说阅读或散文阅读题所提供的参考答案,有些老师认为,答案会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阻碍学生发创造性思维和散性思维的发展;但更多的老师认为阅读题所设置的答案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答题方向和把握文章主旨。

3.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部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师讲课死板,所选文章也不够精美,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学生普遍要求能提供更多更精美的文章,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选择阅读。

(二)学生阅读训练的误区

1.对文章理解不透彻

无论是词句的理解还是主旨的把握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偏差,难以回答得完整准确。阅读积累不够,视野不够开阔,文学底蕴欠丰厚。

2.不能“学以致用”

判断文章体裁,运用相关文体知识鉴赏文章、思考问题,应是学生阅读思维之一。但是,学生阅读过程中却难以将课内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课外自主阅读能力,不能有效地实现“学以致用”。

3.认为阅读训练成效小

学生喜欢做客观题,他们认为做客观题花费时间少,成效相对显著。做像小说阅读或散文阅读这样的文章,他们觉得费时,而且得绞尽脑汁,有时不一定答到要点上,所以效果不显著。其实不然,阅读训练一定要多读多练,才能培养语感。

4.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语文学习的一大内容就是语言学习。而当前许多高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文章看得懂,但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该现状令人堪忧。

二、探究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的阅读积累。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祖国优秀的文化,这为阅读积累的重要性作了关键的脚注。从语文教材的选用看,必修一至五,《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读》等八本书选用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佳作。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品读、理解、感悟、鉴赏,甚至背诵这些名篇佳作。让学生从这些名篇中感受作者的人格,从而内化自己,提升自己的品位。特别是教材中选用的我国古典名篇佳作,更要引导学生从传承祖国文化,完善自身人格的高度去认识积累的重要性。

(二)提高学生的细读与鉴赏能力。

无论是哪类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旧理念下的“架空分析”和新理念下走极端的“思想漫谈”式,其实都忽略了一点,“语文”姓“语”。离开了对语言的品味,离开了与文本的“亲密接触”,阅读教学就会走向空洞。对此,半个多世纪以前,朱自清先生在《・序》中已有很精辟的论述:“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

(三)鼓励学生个性阅读与探究性阅读。

个性阅读,即学生从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这种个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学习语文打好基本功。当然,个性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可以指定读物,做到统一阅读,各自理解,教师点拨,提倡个性感悟与评价;也可以是抓大放小,在一个大文体或大范围里,任学生自选读物,各取所需。

(四)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1.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

平等意识缺乏的教学会造成话语霸权充斥课堂,使课堂出现“灌输式”的教学现象: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思考,学生记录教师的思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纯粹只是客体。

2.教师应提倡“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强调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不同观点的互相尊重,从而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结论

总之,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是一项重要而繁琐的工程,需要广大教师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从整体出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以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中走好每一步,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进而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更是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失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各阶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及阅读数量。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就必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去努力寻找和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有效途径。笔者总结了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完成小学阅读教学的最有效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会科学阅读的方法

1.设置文本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在充满好奇中,展开阅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伴随着教师设置的悬念,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对篇章的阅读中。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展开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故而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反思,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在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总之,对文本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阅读中,更应该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完成了课堂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创作歌颂亲人、家乡、祖国,以此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语言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广泛阅读,促进交流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古人学习语文强调读得多、记得多,这样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不管是理解还是表达,都需要丰富的语言积累做后盾。但由于教材篇幅不大,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仅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弥补上述不足,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只有通过这种课内外学习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学生逐步拥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内化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使他们能生动、深刻、准确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做到“下笔有如神”,使自己的语文素养得到真真切切的提高。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

三、培养思维鉴赏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这一切缘于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自主阅读方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内容,只有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思考鉴赏,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过程也是对读物的鉴赏和评价过程。只有学生在对读物认真阅读并理解和感受之后做出的评价才是公正客观的。因此,高水平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它的鉴赏能力。通过自己的学识理解能力来探究阅读的文章真正的内涵,并将鉴赏评价的结果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2.鼓励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指的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主要表现在观察客观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考虑,以便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认识这一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法,每个读者心中的哈姆雷特都是不一样的。

3.确定阅读目标,促进积极思维培养

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是确定阅读目标,不但能够激起学生对操作的兴趣,还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问答、彼此交流中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四、实现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评价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要拒绝“唯一标准”,提供多把“尺子”,充分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化。传统的评价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个性的摧残。而个性化评价则是重过程轻结果,它特别强调的就是过程,强调华生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挥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个性化评价,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总而言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学生的知识吸收和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认清自己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活用教育资源,探索出更多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尹海梅.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教育科学,2011(12).

[2]林文兰.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0).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思路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的发展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们对知识认知的渴望度和学习兴趣的建立,更是一个人认知世界最为基础知识积累的开始,打好学习知识的基础,为将来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为此增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能力的研究,对小学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语文阅读基本要求

(一)默读教学

默读是小学生学习课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阅读要求,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而这种阅读能力对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有着不同要求,通常情况下,应确保低年级小学生能够不指读且不出声地完成阅读;确保中年级小学生初步具备默读能力,并能够通过默读来对课文内容进行准确理解;确保高年级小学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默读,也就是应设法提高其默读速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科学的默读能力培养方案。

(二)朗读教学

首先,朗读是小学生语文课本中最常见的一种阅读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过程最常用的一种阅读练习方法。朗读的要求在于小学生能够使用普通话来对课本进行正确有感情的朗诵。通过朗读练习,让小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的感情。为了帮助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教师应将课本中要求朗读的课文作为重点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多读,并通过反复阅读来获得一些感悟,进而提高其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不应该是囫囵吞枣式的粗读,而应将每一次阅读作为一种享受。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应当摒弃低段阅读时的一些错误方式,更加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而不是仅仅为了做题而做题。教师应当强调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之前进行浏览,阅读时注意认真细致,课后进行回顾温习。同时,多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比漫无目的阅读效果好多倍。另外,分享式阅读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好方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听取别人的不同想法和意见,通过交流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并通过讨论积极思考,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阅读活动

就当前状况而言,我国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比较少。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加阅读实践,进行开放式、多样式教学,以充分调动阅读的积极性。一方面,教师可以黑板报或手抄报的形式显示小学生比较喜欢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可以给同学分组,每组准备一期黑板报展示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还可以组建班级图书角,除了学校提供的书籍外,让同学分享自己的书籍,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阅读活动,比如美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阅读交流活动等。在此期间,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帮小学生增强自信心,找到和自己兴趣相同的好伙伴,通过阅读分享学到不一样的阅读内容。

(三)选择有效的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首先是选择与课本的情景内容相匹配的阅读材料,还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阅读物。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课本内容时,要有倾向性地将课本内容的着重点与课本外的阅读材料的情景内容相联系,让学生们对课本的故事情节产生好奇心理和阅读欲望,这样就能够引导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也能拓展学生们自我认知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成效的有效途径。要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就要选择好阅读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们阅读课本内容时,要对内容的中心思想部分进行反复精确地阅读,还要提示学生们对精华内容应该用精读的阅读方法,这样留下的记忆牢固。对于已经在脑海留下一定印象的阅读内容,要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式来增加阅读量,这是速读方式。对于学习内容的情绪激昂的部分应该大声朗读出来,以增加情形的感染力,这是朗读。而默读是在加强对阅读内容的思维考虑和理解的基础上选用的方式。读书笔记是要求学生们一边读书一边记录,这是对阅读内容中不易留下印象的部分知识阅读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