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细则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用风险管理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当前情况下,尤其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这是因为:首先,存贷利差还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经营收入的主要利润来源,信用风险的加大会减少银行的盈利,恶化银行的资产质量,增加银行的坏账呆账,使得银行经营发生困难;其次,在次贷危机的发展蔓延下,我国的经济受到影响,企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堪忧和信用质量下降,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关注次贷危机的进一步影响,监视银行的资产质量,防止银行呆账坏账的大量出现,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2008年9月,以雷曼破产和两房被接管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进入了更为严重的时期,迅速冲击着全球的金融市场,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动荡,各国央行纷纷降息和注资以稳定金融市场,重振投资者信心。我国也受到了次贷危机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1)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年初的双防(防通货膨胀和防经济过热)到年中的一防一保(防通货膨胀和保经济增长)再到年终的一保(保经济增长),以及现在的双保(保增长保就业);(2)宏观经济政策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货币政策由紧缩性货币政策转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开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支出,减少税收,提高出口补贴;(3)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准备过冬,说明次贷危机已开始影响实体经济,各企业纷纷出现了经营困难和流动性不足,尤其是出口企业,需要大量的融资。在目前情况下,向银行贷款融资是最好的选择。
在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很大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原有的贷款面临着日益增大的信用风险。由于次贷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放缓,很多企业出现了订单减少、存货增多、生产萎缩、资金周转困难等经营问题,甚至出现破产倒闭,尤其是中小企业,使得商业银行的已经贷出的款项无法按预期收回,这些贷款随着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深信用风险日益增大。(2)新增贷款的信用风险大。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企业经营的困难会日益加大,其经营风险也会加大,当然,银行向其贷款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大。一般情况下,发生金融危机期间,由于银行坚持贷款审批条件会出现惜贷的场面。但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属于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在国家政策面前,商业银行会降低贷款审批条件去支持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如为不严格符合贷款条件的经营困难企业或者信用级别低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甚至为了配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为风险很大的正进行产业转型的企业或新建企业进行贷款。(3)金融危机期间,社会资产价值缩水,这也会导致商业银行各类资产信用风险加大,一旦真的发生违约事件,银行资产难以保全,发生损失的程度加大。例如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如果贷款违约,由于抵押物或质押物资产缩水,不能够完全清偿银行的贷款,银行就会发生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为了银行的稳健经营,势必要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就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商业银行存量贷款资产和新增贷款资产的质量控制
对于还没有到期的存量贷款资产,应密切监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果企业生产的是没有什么市场的产品。生产落后,应同意其破产,并进行破产清算以保全银行资产或减少损失;如果企业很有发展潜力,只是出现了暂时的资金困难,银行应允许其提出贷款展期申请,甚至于对其新增贷款以帮助其度过难关,企业救活了,银行的资产也就安全了,这是个双赢的结果;对于一些其它的特殊的企业,银行可采取增加抵押和担保的方式降低信用风险。
对于即将发放的新贷款,银行应严格执行贷款审批条件,加强银行的内控制度和强化外部监管,做好贷前调查和审查,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的监督、检查和引导,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应主动积极争取支持国家建设的大型项目贷款融资,对于国家出台的降低贷款条件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银行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制定出各自更为具体的措施和细则,对于数额比较大的贷款,应组织银团贷款以分散信用风险。
2大力降低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是管理成本过高且效果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科技支持落后,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的加大对信息系统的投入。使得信息管理延伸到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起功能强大的信息数据库,实行信用管理的量化分析和管理,从而降低信用管理的成本,提高信用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起高效并且相互监督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3创建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
信用风险管理事前预防效果最好,实行谨慎的贷款政策,但是,过于谨慎的贷款政策在减小了信贷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其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事中监测,一旦监测到某种贷款信用风险过大,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分散和转移。一旦信用风险发生,虽说进行事后的补偿是必须的,但已发生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在要求。
4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切实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减少行政干预,维护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经济责任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国外的商业银行相比,在资本结构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国有股或集体股独大,导致所有人缺位,银行的领导也是由政府任命的,银行内部按照行政级别管理,贷款的发放人为影响因素很大。银行管理层的信托责任不强。易受政府控制和影响,这会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大,我国本世纪初两三年银行坏账比例很大,国有企业贷款不还,就是因为银行承担了政府进行经济改革的成本。
5重视维护良好的银企关系来降低信用风险
篇2
一、主要做法
深爱公司从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入手,通过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建立客户信用档案,从源头上防范信用风险的产生。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确定信用额度、收款期限,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把防范风险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及每个业务人员的头上。从实施效果来看,每年的回款率97%以上,应收账款周转加快,应收款周转8.5次。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利用培训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强化风险管理理念。
2、成立风险管理机构。为了从组织上把风险管理落到实处,深爱公司成立了“预防经营风险监督委员会”(简称“防风委”),由公司主要领导任主任,副总经济师、法律顾问、市场部经理及销售核算的主管会计等组成。“防风委”负责客户信用评级、确定信用额度和结算期限、制定销售政策。
3、制定、完善各项风险防范制度。如制定《关于对客户赊销必备条件的暂行规定》、《销售工作考核办法》、《关于提取风险基金的实施细则》等,并定期确定应收款压缩计划,有效地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业务经营及管理的全过程。
4、确定客户信用级别和信用额度。根据客户的背景、注册资金、经营规模、营运现状、业务发展前景和过去的信用记录(回款率及期限)等进行评估,将客户信用级别分为A、B、C,不同的级别下达不同的信用额度、确定不同的收款期限。重点开发出一批信誉良好的大客户,逐步淘汰了一批信誉差的客户。目前,进入A类的大客户已占收入总额的80%以上。
5、考核与奖惩。对业务员采取销售计划完成率和销售回款率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按照考核情况及货款回收总额计算销售提成。在提成方式上,根据产品的不同、销售地域的差别等实际情况,将业务人员提成分为“全包”、“部分包干”两类。拉开档次,上不封顶、下不保底,鼓励业务员多做业务,多回款。
6、建立风险基金。为了强化约束机制,加快货款回收,督促业务员积极清理欠款,采取从直接责任人的销售提成中提取风险基金的方式进一步防范风险。 被“防风委”认定为风险债权或坏账的,按欠款金额提取风险金,比例为20%,最高可达100%;超过规定收款期的欠款罚息转入风险基金;超过规定信用额度的欠款罚息转入风险基金。
从风险债权所提取的风险基金,在客户欠款全部回收后将如数退还业务人员,收不回者则不予退还;而罚息部分则从销售人员的销售提成中予以扣除,直接转入风险基金,不退还。
7、及时对账、予警。公司财务部对销售活动进行监督,定期对账。每半年出具对账单一次(有的客户每月都出对账单),去人或去函与客户对账。对于在3个月内未与公司发生业务往来或发生多次银行退票的客户,及时提出预警、上报“防风委”,以便修订信用政策和讨论是否采取其他处理措施,如压缩信用额度、停止供货、采取法律手段等。
8、明确管理职责。总经理的职责是领导制定公司整体信用政策,但不介入具体信用政策评估和信用额度确定;“防风委”采取集体讨论、独立决定制度,有利防止主要领导大权独揽、执行政策前后不一的公民权利现象。
二、主要特点及评价
深爱公司通过建立以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偿为核心的预防经营风险体系,有效地保证公司货款的安全;通过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努力提高全员预防经营风险能力,使信用风险降低到最低;通过预防风险经营制度的深入开展,有效地防止呆坏账的产生;通过客户评估体系的实施,使市场拓展安全进行。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是搞好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认真做好客户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建立信用档案,并根据客户信用动态纪录定期更新信用档案是决定信用方式和信用条件的根本
合理确定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是减少信用损失的前提;
落实应收款管理责任制,并把个人奖惩与销售计划完成情况和货款回收率联系在一起是确保货款及时回收的重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是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和防范信用风险、弥补信用损失的补充。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小企业面临的很多风险都凸显出来,其中主要的风险就有传统经济模式带来的风险,信用风险管理不足带来的风险,竞争能力低下带来的风险,融资渠道单一带来的风险四种。
1.经营模式传统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大多是单一的产权结构,基本上实行家族所有、家族决策、家族经营、家族参与者承担风险的经营管理模式。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外部竞争的不断加强,其弊端开始显现,并表现出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企业发展始终摆脱不了家族血缘关系(包括婚姻关系)的影响,企业整个制度安排仅仅停留在血缘关系之内。当企业的经济关系和血缘关系融合在一起时,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是血缘关系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考验而崩溃,同时给企业自身造成很大创伤。第二个问题是资产所有者的经营能力并不会随着他的资产的扩张而成比例增长。单一的产权关系使企业不敢把财产交于与其没有财产关系或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对人才的使用只能在家族血缘的狭小圈子内选择,从而很难选到最优秀的人才,最终造成中小企业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发展停滞不前或陷入困境。
2.信用风险管理不足
对企业而言,遵守信用所带来的不仅是一种简单行为,更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企业在市场中的一张“名片”,代表着市场对企业的第一映像,凭借这张“名片”企业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获碍长远的发展。但现阶段中小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信用风险管理不足。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仅有39%参加过资信评估,其80%以上的中小企业评级结果在BBB级以下;30%以上的中小企业评级甚至在B级以下;更有61%的中小企业甚至没有参加过资信评估,没有任何的资信记录。二是对其他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不科学。很多中小企业常常缺乏对客户信息的统一管理,仅以企业规模判断企业信用,对客户信用销售额度没有限制措施。
3.融资渠道单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一是大额化。由于现代中小企业对科技、规模的新需求,传统的小额贷款已经无法满足中小企业专业化、规模化的速度。二是长期化。在国家产业调整进程中,许多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金融需求不断迸发,这种过去以短期为主的贷款期限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三是多元化。中小企业为了适应产业化升级,对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四是均等化。实现信贷的机会公平和金融融资享用权公平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中小企业本管理制度大多套用笼统的管理理念和规章制度,并没有具体的执行细则和执行目标,由此造成这些制度对于管理没有太大意义。因此,要想提升中小企业在风险管理上面的能力和水平,就应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及具体的实施细致目标等。
2.风险管理方法不科学
现阶段,中小企业经营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对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的辨识能力、判断水平和评估能力不高,特别是在众多的业务接洽合同签定时,没有对应的能力来预警、识别、考量和分析风险点、机会点,对合同中的风险领域、风险程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问题无从下手,签回的合同质量不高、漏洞不少、风险不小。受风险因素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发展经营目标遭到了阻碍,未能实现。
3.风险沟通渠道不畅
管理者只有通过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得足够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决策要得到实施,又要与员工进行沟通。任何有创意的想法,建设性的意见,都需要与员工进行沟通获得。否则,这些想法与意见便失去了实施的土壤。事实上,从目前来讲,很多中小企业仅在由上而下的沟通方面较好,横向沟通和向上沟通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
三、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
1.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风险、管理风险越来越高,风险管理意识是企业良好运营的保证,也是确保中小企业在市场大潮中能经得起风浪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基本风险管理意识,这是中小企业预防风险必须克服的第一障碍。
2.利用内外部审计,加强风险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经济组织中处于相对独立的机构,能够找出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评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帮助管理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促进风险管理的完善。因此,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为风险管理服务,以此帮助管理层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保障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不断提高。
3.加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
众所周知,信息贯穿于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中,不论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还是内部管理活动,都需要借助信息进行传达。同理,中小企业要想建设和完善风险管理,就必须让各级人员可以充分、及时地掌握其正常开展工作所需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李融梅 陈良民: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篇4
由于各个领域对于风险所关注的重点不同,所以,关于风险的认识也就不尽相同,一般来说,风险可以看做是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1]。所谓预期结果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基于人类趋利避害本能上的,即人类心中所期望的结果;另一种是指科学意义上的结果,如统计学。所谓偏离是指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可能发生不一致的情况,偏离的方向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偏离方向。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风险是指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校企双方合作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它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全局性因素引起的预期目标偏离的可能变动,且无法通过管理进行分散和规避,主要指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非系统风险是指由于个别的、具体的因素而引起的预期目标偏离的可能变动,主要指内部管理风险、教学质量风险等,可以通过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管理进行分散、转移和消除。
概括来说,校企合作的风险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客观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社会的发展性和学校与企业等主体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校企合作的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决定校企合作风险的许多因素都是相对于风险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使得风险由可能转化为现实。对校企合作风险的管理应以承认其客观性为基本前提,从而加强对风险因素的系统性管理,统筹兼顾,以最大化地消除风险。第二,不确定性。源于校企合作双方内部或外部的某一事件的发生具有可能性即不确定性,该事件会影响校企合作目标的达成程度,既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或两者兼有。这种不确定性往往是复杂的、多元化的,使得风险主体无法准确预期自身和外界环境的未来以及校企合作的成效。第三,相对性。校企合作风险的大小是针对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风险主体而言的。对不同的校企双方来说,完全相同的风险因素产生的风险大小可能是完全不相同的。
因此,校企双方应具体地结合自身状况和客观环境综合分析,完善管理策略和应对机制,这是进行校企合作风险管理的基础。第四,对称性。风险和收益对于校企合作主体来说同时存在,一般来说,所面临的风险越高,所要求的风险补偿即收益就越高。承担风险是取得收益的必要代价,所得收益是对承担风险的补偿。在校企合作中,应把握适度原则,只有适当的风险对校企合作才最有利,它有助于激发校企双方潜能,使双方在各展所长中进行优势互补,在风险管理中获得最大收益。风险过高或过低对校企合作都是不利的,低风险通常意味着低回报,对校企双方,尤其是以逐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动力的缺乏容易导致合作停滞不前、难以维系;虽然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但也蕴含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一旦风险由可能变成现实,不仅会导致校企合作的破裂,还可能会对校企合作的双方带来重大不利影响。
二、校企合作风险的主要类型及成因分析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由于校企合作的双方或一方未能履行合作协议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校企合作双方或一方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高校和企业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校企合作中,而企业是引发信用风险的主要方面。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人才培养需要长期投资教育,投资周期较长、成本较高,而教育效果的时滞现象,使得企业的短期内投入远大于产出。此外,企业的逐利性导致其比较注重短期既得利益,故而多数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为达到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不惜以降低校企合作质量为代价。
2.产权争议风险
由校企合作双方在投入方式上的差异及投入的难以量化导致的在产权保护和产权归属上产生冲突的风险[2]。在校企合作前期,产权争议主要受到利益预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期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内部环境、成本控制等,后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权的归属和利润的分配。同时,合作协议模糊不明及合作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也是产权争议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旦发生争议,校企双方没有明确可依的合作协议和事前的相关文件、解决方案等,使得分歧难以化解,甚或矛盾加剧乃至诉诸法律。
3.共同利益风险
在校企合作的中,由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风险,常与信用风险交织并发。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没有任何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是能够自给自足的[3]。共同利益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只有校企双方的需求都能在一定程度得到满足,其合作才能延续和发展。一般来说,企业希望在校企合作中满足下述几方面的需求:未来稳定的企业用工来源、技术支持、员工培训、引进先进的技术、合作科研开发和赢得社会声誉等[4]。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希望通过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和引进企业高级人才来校讲学等途径,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课程体系的完善等。在合作中,如果双方的需求无法满足,则合作将难以维系,风险就极易发生。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潜藏于校企合作制度、内部程序等各个方面,风险发生概率极高,因此应该加以重视。大多数校企合作普遍存在合作协议空洞模糊的问题,对合作所必须的具体实施细则和内部程序的制定不重视,对参与人员的职责分配、校企双方利益分配的界定不明确,对合作期间的成效反馈机制、参与人员管理机制和风险监控机制的建立不完善,校企合作缺乏系统的管理,呈现表面化、功利化的态势。而良好的校企合作的建立需要合理完善的程序指引和制度规范,这其中涉及如何协调校企之间的利益分配、如何保证主要参与者积极履行职责、如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动性等。
5.学生安全风险
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伤亡事故引发的风险,这类风险发生概率虽小,而一旦发生,尤其是死亡事故的发生,校企双方的态度会出现很大转变,通常会由积极主动变得冷漠推诿,给校企合作带来沉重打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在于校企双方缺乏安全意识,对学生缺少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另一方面在于校企合作双方责任划分不明确,且缺乏风险规避、风险转移等风险管理机制。
三、校企合作风险管理程序
1.确定风险管理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纲领,校企合作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目标,这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校企双方通过合作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因此,制定目标时应先考虑双方的利益诉求,然后在双方利益尽可能最大化的基础上寻求平衡点。校企合作的目标往往是多元化的,包括维持合作的长期存在,创造校企双方的双赢局面,最小化校企合作的风险代价,防止可能造成的学生伤亡事故等。风险管理目标是一切风险管理决策和行动的核心依据,它使得风险管理计划成为一个整体问题,其中涉及的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是这个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识别并评估风险
识别并评估风险是校企合作风险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校企双方应各自抽调出熟悉校企合作项目情况的专家、高级管理人员等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对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具体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并利用历史损失信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所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风险评估包括评估潜在损失频率和潜在损失程度两个方面,主要用于对风险的定级。用潜在损失频率对风险加以定级,特别是在无法取得精确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对损失频率进行粗略估计,分为几乎不会发生、不大可能发生、频率适中、肯定发生四个等级。在校企合作中,因此更多的是用潜在损失程度进行定级,由于损失程度往往是影响校企双方回报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分为三个等级,致命风险、严重风险和一般风险。对校企合作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合理评估,有利于管理者全面掌握风险信息,并为风险管理后续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础。
3.制定并实施风险管理计划
在风险评估工作结束后,风险管理委员会必须选择最适当的应对风险的方法或综合方案,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其核心在于面临不同的风险应采用不同的可行性方法。当风险是内生时,即校企合作面临的是可控风险,委员会应及时排查合作漏洞,通过明晰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细化合作内部程序来规避操作风险。当风险不可控时,利用合作协议转移并分散风险便成为委员会风险管理的合理选择,其实质就是风险的补偿措施。即当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合作双方以外的第三方身上。例如,为实习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计划只有付诸实践,才能产生应有的成效。因此,计划的实施是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依赖于风险管理委员会和校企双方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及时沟通和信息共享,这样才能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促进合作目标的达成,否则风险管理只能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
4.评价并反馈风险管理成效
篇5
[关键词]广告 风险 机制 构建
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经营已成为完全的市场行为,经营风险越来越成为影响媒体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这个风险频发和常态化的时代,没有规避风险、控制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盈利能力。现阶段,媒体广告经营风险巨大,令人堪忧。在媒体广告经营领域建立健全广告经营风险的预警、规避、化解体制,是提高经营效益。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风险管理与媒体广告经营风险管理
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变动的不确定性,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既有公共风险管理,也有一般的组织风险管理。其中企业风险管理是当今风险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企业风险,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国资委下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可以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等机会为标志,将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企业只有在风险和收益这对永恒矛盾中做到平衡与有效组合才会使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现实。
我国特殊的传媒文化背景和传媒产业化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我们媒体经营收入来源的最重要部分是通常占到媒体经营收入80%以上的广告经营收入。数据表明,年经营收入超过10亿的传媒集团。其广告经营年经营额大体在8亿以上,年度现金回款在7亿以上,如果年度应收账款在1亿元以上,潜在的经营风险巨大。因此,对产业化背景下的媒体广告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我国现阶段媒体广告经营风险管理现状堪忧,主要有以下三点不足:风险意识淡薄: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脱离。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企业的永续发展和持久经营。
二、媒体广告经营的风险及风险管理分析
自1978年财政部批准以人民日报社为首的首都八家中央级媒体实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政策以来,中国的传媒市场化和产业化历程开始启动。时至今日,中国的传媒已经是事实上的完整市场意义的企业组织。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媒体广告经营风险可细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管理风险三类:
市场风险是指由市场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价值的减少或负债值的增加的风险。
媒体广告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动带来行业广告勃兴与衰退。如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措施对媒体房地产广告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对医疗广告专项整治导致大量的“炒药”广告主转向或停业等。还有,同业竞争对手经营策略的改变带来的不公平竞争风险。媒体广告收入结构的单一使媒体广告经营过于依赖于某个或者某几个产业和行业,导致媒体的广告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比如,目前,房地产、医疗保健品广告收入占到报纸广告总额,的50%左右,一旦这些支柱行业广告投放减少或应收款膨胀、账期拉长,必然引起经营收入相应下滑。如此种种,带来全行业景气指数下降,合同执行不力,广告费逾期拖欠等经营风险。
信用(违约)风险是指交易的某一方失去支付力导致另一方损失的产生。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以信用方式为主的结算方式已取代现金结算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交易形式。信用销售(在媒体广告经营中体现为刊后付款、先开发票后收款等)已成为媒体争取客户、扩大广告见报量和经营规模的最有效手段。
诚信缺失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最常见的恶习。信用风险在媒体广告经营现阶段表现尤为突出。不少广告主和广告公司一方面因经营不善导致无力支付广告费,另一方面也采取恶意拖欠广告费等手段来实现利润。如果媒体广告经营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几乎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呆账、坏账。
管理风险是指除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外的其它风险,通常与广告经营企业具体经营有关的特殊风险。
媒体广告经营中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媒体广告经营者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引起的风险。越来越多的媒体广告经营者发现,虽然利润表上的盈利数额非常可观,但实际上现金流量表上可供支配的自由现金流却捉襟见肘,限制了媒体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媒体的生存。
如某传媒集团年应收账款1亿元,其中,半年内应收账款为8500多万元,占比85%:半年至一年内的应收账款为500多万元,占比5%: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为1000万元,占比10%:而广告合同约定的最长缴款时限一般为三个月,过了这个期限就应为逾期拖欠。如果没有过硬的管理,超过回款周期应收款极易酿成“呆账”。
许多媒体的广告经营仅仅是在其资产负债表的补充资料中按账龄对应收账款的数额进行简单的分类,平时则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交易过程中广告见报与现金回款时间上的差异,以及票据传递、记录等,都有发生误差的可能。所以,债权债务的双方必须就经济往来的未了事项进行定期对账,以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而现实中有的媒体在广告经营中长期不对账。有的即便对了账,但并没有形成合法有效的对账依据,只是口头上承诺,加上媒体广告经营中信用政策制订不合理,日常控制不规范,追讨欠款工作不得力,在外部信用风险增大时,便产生大量逾期应收账款,表现为前清后欠,屡禁不绝,包袱越背越重。
媒体广告经营的风险管理还相对薄弱,风险管理缺位迫切需要解决。
三、媒体广告经营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媒体广告经营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
树立风险意识,是媒体广告经营风险管理机制建立的基础。对此。IBM全球金融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孔丹颉说,“在实践当中,只有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才可能进行防范。这个过程是企业的主动行为。只有管理的风险意识是主动的。”
企业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员工风险管理素质的提升,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
制。实际工作中,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可以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以此促进管理者与普通员工对风险意识的建立。同时可以对员工进行岗前风险管理教育,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二)从源头防范,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媒体广告经营活动涉及三大环节:广告客户(指直接与媒体广告经营者合作的工商企业)、媒体广告业务员和广告公司。这三大环节是广告经营的源头。从源头抓起,加强掌控。是防范经营风险的关键。
媒体广告业务员的管理:媒体经营单位应该通过制度来约束广告业务员及时足额回收广告款。把广告款的及时回收与其经营业绩和收入挂钩,并作为应收款的责任主体。有效的控制风险。合同一定要规范。一定要写清回款日期,超过约定回款时限一个月的,要主动与风险事务管理人员沟通,与此同时,风险事务管理人员也应该根据合同管理要求对业务员及时提出预警。
广告客户的管理。媒体经营单位应考查客户的资信状况,评估客户经营及财务状况,给予一定数量的时效内的信用。
广告公司的管理。选择国内知名综合性公司;对中小广告公司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定具体细则进行回款积极性的促动和管理。对那些做一锤子买卖,一有情况就采取注销公司的信用程度不高的皮包广告公司要特别注意,最好是刊前付款。
对省外(含广告客户与广告公司)发来的广告,除了合同规范外最好是刊前付款,避免造成以后清欠和诉讼困难。
(三)健全广告经营风险事务管理部门。明确目标责任。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广告经营风险事务管理部门,专司风险事务管理职能。其职能涵盖数据和督查两方面。广告经营风险事务管理部门负责对公司的全面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归纳分析并组织和协调各职能部门,进行规避、预防、转嫁的综合管理,确保实现企业资产增值的极大化、风险管理成本的极小化,确保企业运行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数据职能主要指对广告合同管理、发稿管理;各行业广告政策的适用性;日常媒体发稿统计,及时向管理层提交相关媒体见报数据:对同城媒体进行监测。负责各项涉及风险管理的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集中保存并及时更新客户信息,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建立、完善和维护广告档案:在收到全额广告费之前,广告档案应该包括媒体与客户交往的历史资料,客户的基本信息、营业执照复印件、信用调查报告、付款记录及往来信函等,这些完整的档案不仅可防范经营风险,亦可防止因业务人员的离职而导致客户资源的流失。
对广告客户一方面严格按信用等级执行不同的信用标准,以控制经营风险,同时还要根据其信用状况的动态变化保持信用政策执行的一贯性。在信用政策制定时,要区别对待不同媒体、不同版面,不能采取“一刀切”的信用政策。
督查职能主要指对应收账款及借出发票回收的督办、查处、化解功能;根据相关数据,对逾期应收款的业务部门及经办人员及时提出规避、化解意见。
四、媒体广告经营风险防范策略
媒体广告经营风险防范策略应根据风险的性质、成因、规模、时段、力度及影响大小而定。主要策略有风险的回避策略、风险的控制策略、风险的分担策略、风险的转嫁策略、风险的保险策略和风险的自我承担策略。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风险解决的具体目标,所需的组织领导,所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所需的条件、手段等资源,风险事件发生前、中、后所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以达到预警、规避、化解的要求。
媒体广告经营风险最主要表现为广告应收款的清收。在应收账款发生后。媒体广告经营的财务部门应配合风险管理部门,设计和填报各种表格,向有关业务部门、责任经办人员和有关领导传递应收账款的动态信息,随时掌握媒体广告经营应收账款的动态情况。特别是根据这些信息定期公布应收账款的催收计划,督促及早回款。催收计划特别要明确有多少欠款超过了信用期,超过一定时间(如半年,一年等)的款项各占多少。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主要是提高应收账款的流动性指标。另外,按照效益性的要求,应收账款要保持在一定合理的规模上,以便既能实现较高的见报量,又不至于发生太高的应收账款持有成本。
媒体广告经营者在收到全额业务回款前,一定要把所有的相关资料保管好,以此作为催收乃至诉讼的依据,同时也可以在实在无法收回时作为坏账损失报损的文字依据。这些资料包括:广告合同、订单、发票、往来传真和信件、对方合法承诺资料文件等一切能够证明媒体对应收账款具有权利的文件。财务部门要会同业务部门对应收账款的对方单位定时发送询证函,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并确保诉讼的时效性。
对逾期应收款风险可采取如下四种方式化解:
1,由媒体广告经营业务员直接出面催收。因为广告业务员亲自参与业务交易,对客户情况最熟悉。
2,由媒体风险事务管理机构出面催收。优点是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专职人员专职办理,有利于提高收账的水平和专业化。这种方式需要广告业务员的配合。
3,委托社会追账机构出面。在广告客户故意欺诈或双方基本终止合作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委托专业追账机构,以风险的方式管理部分或全部应收账款。不但能减少收账成本,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坏账风险。
4,诉讼方式解决逾期应收账款。对快要超过诉讼时效的逾期应收账款,一律先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提讼申请,避免超过诉讼时效应收账款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篇6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农村信贷业务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农村信贷业务风险总体上处于良好的控制范围内。但是以低利和散贷为主要特征的农村信用贷款的周期性风险仍然较大,特别是有些农村贷款风险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了农村信用贷款的健康发展,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深入探究。
1.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信用贷款风险较高的主要问题就是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机制。首先,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规章制度虽然较多,但是这些制度不系统、不全面、不能针对农村信用贷款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制约。其次,农村信用的社会员代表会议制度、理事监事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理应发挥出监管职能的监督机制作用不明显,导致内部控制较为松弛,不仅增加了贷款资金风险,而且不适应农村信用贷款蓬勃发展的趋势。第三,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还有很多制度没有落实。
1.2信贷风险管理难度大
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可能引起信贷资产损失造成的风险,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农村信用贷款风险来源还主要有贷款管理难度大的问题。首先,农村信用社开办的贷款项目较多,为了响应国家扶持“三农”政策要求,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大量扶持性小额贷款项目,这些贷款管理难度较大。其次,农村信用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主要用在扩大再生产上,农业再生产周期较长,投入较多,产出较少,而且产出不稳定,影响农业生产成果的因素较多,很可能由于多种风险叠加而造成信贷风险。第三,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偿还贷款的能力也较为有限,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1.3信贷风险化解能力不足
信贷风险化解能力不足是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居高不下的重要问题。目前,农村地域范围广泛,信息传递较为闭塞,农村信用社很难全面掌握贷款人资金使用情况,而且贷款主要以人力的方式进行催缴。一旦遇到恶意拖欠贷款的行为,只能通过法律的途径进行诉讼催缴。不仅法律诉讼的周期较长,而且诉讼结果的执行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回流速度。随着近年来农村信用贷款的额度不断呈现上升趋势,类似的催缴贷款诉讼越来越多,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坏账情况不断增加。
1.4信贷风险防范技术落后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农村信用社的软硬件设备得到了质的提高,办理贷款业务的速度也不断加快。贷款业务管理的技术化水平也理应提高。信息化信贷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依靠大数据分析信贷风险方式在城市已经普遍运用,但是在农村地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首先,农村信用社的信息防控防范机制相比国有大型银行的发展速度更为缓慢,在技术投入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其次,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较低,不能有效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对信贷风险的全面管理。第三,农村信用社的粗放式信贷管理已经成为风险较高的根本原因。
1.5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
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也是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缺乏专业的农村信用贷款管理人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从业经验较低,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农村信用信贷业务发展形式。其次,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普遍存在重视业务总量发展,不重视业务质量提高的问题。第三,信贷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相对较差,有些本该履行的程序没有认真履行,影响了信贷工作正常运行。第四,缺乏必要而稳定的信贷工作人员培训制度也是重要问题,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不能紧跟时展形式,不能经常更新信贷工作理念。第五,农村信贷工作业绩直接与信贷人员的收入挂钩,导致一些员工为了个人经济利益,出现盲目放贷问题,从而影响了贷款质量。
2.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
2.1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中小型企业等,农村信用社主要开展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贷款项目。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主要也来自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因素。首先,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主要为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普遍存在偿还贷款能力低,抵押资产价值低,追偿贷款困难等难点因素。其次,农业生产投资风险较大,与自然环境因素有主要联系,一旦遇到自然天气灾害或是农业政策、国际国内农产品价值涨跌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农业信贷回收困难。第三,随着当前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出现,大额农业贷款数量日渐增加,而大额贷款的主体往往是农业合作社,以集体土地抵押的方式也带来一些新问题。第四,我国农村信用贷款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政策性调整是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执行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决定了农村信用贷款发放的比例。
2.2农村信贷的地域性特征
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主要深入到乡镇一级,不仅服务的对象较为固定,而且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窄,在农村信用社服务范围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带来一些信贷服务的新特点。首先,信贷对象与吸引纳存款的对象较为集中,熟人借贷、熟人揽储现象较为普遍。其次,在熟人环境下,信贷评级和信用评估工作执行情况较差,基层农村信用社执行相关制度的水平和标准较低,不良贷款发生情况较多。第三,农村信用社在熟人社会背景下,还会存在强制贷款和强制揽储等不正当行为的现象。2.3农村信贷的季节性特征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造成了农业信贷服务和农业贷款发生的季节性特征。首先,从种子化肥的进购到最终农产品的收获,信贷资金出现明显的峰值和低俗现象。信贷资金明显的流动特征造成了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季节性波动。其次,集中信贷现象不仅带来了资金回流困难问题,而且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第三,随着信贷峰值过后出现的问题是贷款资金管理难度加大,使农村信用社面临更加复杂的贷后管理形势,不仅农村信用社工作量陡增,造成贷款管理难以深入进行问题。
2.4农村信贷的零散性特征
农村信贷具有零散性特征,小额、分散、流动是农村信用贷款的主要特征。首先,农村居民居住的相对分散,地广人稀是农村的主要居住特点,因此带来了较大农村信用贷款的管理难度。其次,农民群众贷款的流动性比较大,贷款用途也多种多样,由此决定了农村信用贷款品种的多样,农村贷款流速较快,业务量较大。第三,农村信用贷款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每笔贷款的资金数量较少,信用贷款利率较低,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农民群众不同需要,及时出台制订较为灵活的贷款品种和政策,从而使贷款政策制订与政策的执行有较大的灵活性。
3.提升农村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健全信贷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不断提高农村信贷工作水平,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必须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严管严控农村信贷风险管理标准,全面提升农村信贷资金管理水平。首先,确立更加明晰的信用产权关系,做到出资者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效借鉴国有大型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制订内部风险防控管理体制。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体系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把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身上。第三,进一步创新风险管理制度,重视信贷业务的流程管理和制度落实,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效能。第四,建立必要的处罚制度,对不按章办事和业务处理不规范现象给予相应处罚。
3.2加强内容风险控制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水平是做好信贷风险管理的最主要努力方向。首先,在农村信用社推行授权管理制度,制订较为完善的信贷授权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统一基层信用社的信贷授权操作和管理标准。其次,全面明确和制订贷款发放、贷款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复查等内部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细则,不断从细节上提升农村信贷的管控水平。第三,充分发挥风险审查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对具体操作流程的风险审查工作,努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有效限制违规贷款操作行为的发生。第四,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结合内容审计开展业务工作考核,发挥出内部考核的监督作用,不断提升内部考核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3.3完善信贷风险技术防控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信贷风险防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和途径。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管理技术手段的升级,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信贷环境,其风险管理控制越发需要高技术手段。首先,提升信贷风险管控人员的科技水平,建立客户经理、风险业务员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不断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信贷业务办理质量。其次,积极开发针对农村信用贷款的信贷软件系统,研发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和风险信息数据采集系统。不间断全面分析信贷客户的风险数据,使风险预警可以起到早发现、早防范的作用。第三,利用风险预警系统防范农村信用社的系统性风险,由上级信用社综合评定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整体业务质量和水平,力求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
3.4发挥金融政策的导向监督作用
为了有效控制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应当发挥出金融政策和相关机构的监管作用。首先,加大金融政策执行力度,对恶意欠贷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协同公安、司法部门强力执行金融法规。第二,有效把握经济政策导向,及时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农村信贷结构,切实防止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注意运用地方性政策,及时对农村信贷业务进行调整。第三,注意信贷证据的收集,做好业务票据管理,以便保护农村信用社合法权益。
4.结论
降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是加强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重要内容。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对农村信用社所处的内外环境做充分深入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不断的风险防范制度和科学必要的监控措施。为了切实抓好农村信贷工作,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体系,还应当在全面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制度出科学的农村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在发挥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促进“三农”发展作用的同时,不断提高信贷业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铭豪.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32).
篇7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税负;风险控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6-0048-05
一、引言
自2005年以来,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与发展一直得到国家的鼓励与支持。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综合考量选定了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内蒙古这五个省份设立并推行以“只贷不存”为经营方式的小额信贷试点机构。2006年12月,银监会开始放宽了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鼓励建立村镇银行等农村信用机构,为小额贷款公司的推行奠定了基础。自此,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各个省份都建立了试点,并逐步扩张与发展,初步完善了我国的多元化的小额信贷机构体系。近几年来,小额贷款公司以其特有的“贷款额度小、贷款手续简便、贷款期限短、担保方式灵活”等优势迅速发展,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建立小额贷款公司7 839家,比2012年末增加1 759家,作为非金融机构开展贷款业务,不仅为广大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有效渠道,更为我国的金融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除此以外,小额贷款公司推行的小额贷款更为农民和个体工商户解决了就业问题,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对于民间资本贷款进入正规渠道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此来打击高利贷市场。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逐渐面临许多困境,值得人们去探索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相关文献综述
杨林生 等(2014)指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包括资金来源不畅、金融业务法律支持不足、税收优惠较为有限、运营风险难以分散等,影响了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其进入法律的灰色区域[1]。董晓林 等(2014)基于江苏省227家小额贷款公司的数据,运用包络方法,测算了其运行效率,研究表明贷款规模与利率水平与运行效率成正比[2]。陆静 等(2014)分析了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小额贷款公司资产收益权转让融资模式,指出目前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资产收益权转让模式并未使用SPV,并未实现资产所有权的转让,所以不具有破产隔离功能,并非真正的资产证券化。但其认为在目前阶段,受制于风险识别能力,以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信用风险承担主体的模式由于真实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但从长远来看,应当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模式向资产证券化的转移[3]。王承萍(2014)比较了我国不同省市小额贷款的监管差异,在市场准入方面,对于注册资本、服务对象与经营范围存在差异;在风险控制方面,对于外部融资、利率管制、现金管理以及征信管理存在差异;在监管机制方面,对于监管主体、监管措施以及市场退出要求存在差异[4]。姜红仁(2014)指出,我国国家层面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以行为监管为主,而地方上的监管则过于具体,体现出较多的审慎监管特征,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建议建立多层次的监管框架,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主体地位[5]。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我国小额贷款问题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国际经验以及中国的经验数据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我国的小额贷款问题与西方国家所讨论的普惠金融尚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的金融与监管环境使其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特色。本文从可持续性角度出发,旨在讨论我国小额贷款的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增长迅速
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一种“全民借贷”的现象,除了传统的银行借贷以外,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典当行、融资担保公司、P2P、互联网金融等都加入了到了发放贷款的大军中。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其中的新起之秀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公司数量连年迅速增长。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建立小额贷款公司7 839家,比2012年末增加1 759家,比2010年末增加5 225家,三年增长率为百分之二百。2014年2月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8 274亿元,同比增长34.3%,比2010年末增长6 298.9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结构也逐渐从经营性贷款转向消费性贷款。表1是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整体情况统计表。
(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随地域特征有明显的区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中国北方经济与中国南方经济发展情况也有一定的差异。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新型的金融信贷行业,其大发展壮大与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和地区小额贷款公司从机构数量、实收资本和贷款余额等方面相对于那些起步早,经济发达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都有很大的差距。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业务主要是面向当地的“三农”和中小企业,业务拓展和公司发展都相当大地依赖于这种地域上的优势,如果该地区的“三农”和中小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对资金需求量大,则该地区的对于发展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就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大的市场需求,自然这个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从机构数量和贷款余额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另外,小额贷款公司的这种依赖于地域资源的发展方式也与当地的政策法规息息相关。例如,四川省经委出台了《关于组织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申请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补充通知》;平湖市政府出台了《平湖市小额贷款公司扶持政策实施细则》(平政办发[2013]199号)。这些地区性政策的有利于该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壮大,也正因如此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四、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身份定位不明确
小额贷款公司既依附于《公司法》,又无法按照《公司法》的章程进行经营管理工作。这种身份与业务的错位,使得各省对小贷公司的定位不尽相同,到现今为止,除了江苏省将小额贷款公司定性为农村金融机构以外,其他省份有的将其视同一般工商企业,有的将其视同金融机构对待。除此以外,在监管方面不受人民银行、银监会、地方政府、工商税务部门的监管,但是其所从事的与金融相关的业务又存在很高的风险,地方金融办公室基本是没有能力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监管。在这种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系统之下很容易导致问题出现后没有相关机构和部门解决,或者出现多方机构与部门争抢监管,分散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润。
(二)税负重融资难
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的税负还是相当重的。从服务对象和经营导向来看,在经营中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扶持政策。例如,小额贷款公司的构成中绝大部分是小企业贷款和“三农”贷款,但是国家税务部门却按服务业征税,具体来说就是需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和5.56%的营业及附加税。如此一来,贷款利息收入的三成都是用来缴纳税款,税收负担较重,削弱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另一方面,这种“只贷不存”的经营方式、不能吸收公众存款的规定以及其资金来源的限定,即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主要由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和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的从银行等级融机构获得的融入资金,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筹资困境。具体分析来看,这种股东人数上和股份限制的规定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在原始资本上受到了抑制。而且许多小股东依附于自己的实业,可以提供与拿出的流动资金相当少,小贷公司资金补给不足。其次,对于这种捐赠的资金的来源和数额极其有限,人们对于资本的逐利性是必然存在的,而小额贷款公司又属于盈利性组织,对其的资金捐助必然不会很多。最后,面对日益增大的贷款需求,小额贷款公司的原始资金真是少之又少。另外,小额贷款公司属于非金融机构,不能够享受国家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三年内以其贷款余额的2%的财政补助。
(三)业务创新不足
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最初的建立与发展主要是复制和借鉴孟加拉穷人银行的小组模式,但是我国同孟加拉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差异,孟加拉国的小额信贷基本是贷给缺少土地的穷人特别是女性,使其经商或者从事一些与农业种植不相关的产业,这种经营模式耗时短,回报率高。然而我国的小额信贷主要是面向农业生产,耗时长,回报率低并且风险高。所以,不应直接照搬孟加拉国的小额信贷模式来建立和发展我国的小额信贷,应根据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来创新。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对象与商业银行等的服务对象有着明显的不同,小贷公司主要面对的是农村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这些商业银行一般不涉猎的服务对象,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不能满足这些特殊需求,使得小贷公司在产品上缺乏创新,业务的发展也较为缓慢。但是我国在小额信贷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把控,很难创新出不错的业务与发展模式。
(四)信用风险控制不充分
小额贷款公司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方面可以做到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这无疑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户和中小企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极易引发信用风险。首先,信贷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户的文化程度较低,缺乏许多金融方面相应的知识,会存在一些以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资金,由于收入低不稳定,在还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拖欠与拒付,对信用和风险意识相对薄弱,造成不良的农村信用环境;小微企业为了可以融通资金,也会存在向非金融机构寻求帮助的情况,并且小微企业的经营和收益的不稳定也会造成拖欠或拒付还款,不重视信用问题。其次,我国的征信体制不完善,比较落后,缺乏有效的信用监管。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发放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与监管体系来进行与管理,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在发放贷款时对贷款农户或者企业法人的征信资料搜集基本来源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记录或者银行流水,但是求助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农户或企业往往是无法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所以他们的信用资料基本上是无法获得的。除此之外,小额贷款公司因为属于非经融机构,无法纳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现有的人民银行征信数据也存在着信息不完整的情况,无法将全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纳入征信查询系统,这就让小额贷款公司在了解借款人信用方面受到很大阻碍。第三,许多小额贷款公司涉足信贷行业的时间很短,对金融行业存在的风险意识不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够,没有完善的客户评级系统,除了简单的信贷人员规程外,无关于风险控制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在信用风险防范能力方面捉襟见肘。
(五)存在替代品对现有小额贷款公司的威胁
随着时间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优势逐渐受到更多方面制约,特别是与其相关的替代品的威胁是不容忽视。替代品与现有产业之间以及各种替代品之间的竞争也是不容忽视的。小额贷款行业所面对的替代品主要有以下几类:银行业小微金融产品的成熟与下沉;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P2P;民间借贷。银行业小微金融产品近几年来发展逐渐成熟与壮大,例如,中信银行推出“成长贷”,主要向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新兴行业和文化创意食品饮料等与民生相关行业的小企业提供各种组合的贷款,并且还通过提供信贷融资、股权私募、资产优配、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帮助小企业走上上市之路;兴业银行重点推出“兴业增级贷”,主动为小微企业增信,“兴业迅捷贷”快速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这些金融产品与小贷公司产品的优势有很大的重合,削弱了小额贷公司的快速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优势,并且银行信贷一直被作为融资的首选,现如今小微企业也可以享受到银行信贷,必定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造成很大的影响。电子商务公司,如阿里巴巴于2010年在浙江和重庆建立两家阿里小贷公司;苏宁于2012年在重庆建立苏宁小贷公司;京东在2012年11月开设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50亿元银行授信,这些电商逐渐走进小贷行业,他们以其雄厚的资金和互联网优势在小贷行业中已然崛起。腾讯财付通与微信的应用通道和块钱扩展到供应链融资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对小额贷款公司存在一定威胁。
五、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优惠的政府支持体系
1. 政府应该将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明确。吴晓灵建议按小额贷款公司从事业务的本质明确其为非公众的“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如果可以照此修改,小额贷款公司的高税收负担和高融资成本将得到很好的改善。毕竟小额贷款公司承担了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责任,但是由于身份的不明确,小额贷款公司无法享受到国家给予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向银行融资的优惠政策。一旦小贷公司被确定为金融机构,这些优惠政策必定会落实到小额贷款公司身上。另外,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便可纳入到金融体系中,从而促进小贷公司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
2. 应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在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成本方面可以适当有所优惠,降低税费,在坏账损失上给予一定的补贴。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方面可适当放宽贷款利率方面的限制。目前国家规定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利率上限为商业银行利率的4倍,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一旦利率限制放宽,小额贷款公司便可以根据借款人的不同风险来设定贷款利率,以此增加自己的利润。在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方面,可以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规范、风险控制、资产水平和信用记录等方面进行评估审核,实行融资激励政策,对于审核合格的小贷公司可以适当放宽融资比例。另外,有关部门应允许小额贷款公司按照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而非人民银行基准贷款利率浮动融资,从而促进民营企业融资业务。
(二)构建有效的资金供给机制
构建有效的资金供给机制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只贷不存”的经营模式产生的资金后续补给问题十分严峻,只有融资畅顺,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在建立有效资金供给机制方面可以考虑:
1. 股东增资扩股。可以适当扩大主要发起人的股份占比,由20%逐渐扩大到50%及其以上;允许民间资本以入股的方式进入小额贷款公司;允许外国的金融机构和基金以参股的方式投资我国小额贷款公司。
2. 撬动银行杠杆比例,提高融资比例。现如今小额贷款公司的杠杆比率为1∶0.5,资本金与外部融资实际比例平均只有1∶0.1,这也正是由于国家规定的小额贷款公司向金融机构的融资比例不能超过其资本的50%而造成的。这项规定充分考虑到了小额贷款公司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在制定上有一定的原因和道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良好,其经营风险逐渐降低,这时政府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增加小额贷款公司向金融机构融资的比例,从而缓解小贷公司的融资难问题。
3. 其他融资方式。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以及筹建“小额再贷款公司”。美国、墨西哥等大多数国家,包括小额信贷非吸存类放贷机构发行债券行为政策较为宽松,然而在中国小额信贷机构因为身份问题并没有得到发行债券的明确许可,且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种现状在未来发展中应该是可以考虑突破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发行债券时必须具备良好的经营业绩,透明的财务制度以及完善的风险管理水平,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广州市金融办于2013年6月4日下发《广州小额再贷款公司业务试行办法》及其细则,小额再贷款公司的组建工作也在筹备中。虽然在制度和监管框架并未完善的情况下,“小额再贷款公司”的出现还是一种不错的融资手段。
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替代品对其的威胁,特别是逐渐发展成熟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信贷产品,这将会在小额信贷领域产生激烈的竞争。小额贷款公司在渐渐失去自己优势的同时必须要开始对其金融产品和业务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存活,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三)创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是其可持续经营的核心内容之一,从事金融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对于风险更应该提早防范,时刻监管,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1.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内部风险补偿。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建立一个健全风险控制制度,包括规范的信贷流程和规章制度,明确员工应该遵守的规章和承担的风险责任,杜绝“吃、拿、卡、要”,“关系贷”以及“人情贷”。信贷人员必须按照业务操作章程,切实做好贷前的严格调查和材料搜集,贷中的审查合约签订工作,以及贷后的检查催收还款等工作。在发放贷款前一定要做到调查详尽,资料审批,然后经过贷款审批委员会的讨论确定是否发放该项贷款,贷款发放后要随时审查跟踪款项的使用情况,监督贷款资金用于真的生产经营中,通过对客户的风险预警分析来决定后续再贷款的可能性。随着小额贷款公司的不断发展,其面临的风险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应提高其从利润中拨出的风险补偿金额度,以此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自我覆盖能力。
2. 提高从业人员自身素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高低决定着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能力,让具有较高金融管理水平和较长金融从业经历的人员担任公司高管,对全部员工定期培训业务知识和从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风险防范与风险管理意识,以此来提高对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内部应合理分工,权利相互制衡,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与作用。
3. 加强征信系统的建设。小额贷款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其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对于信用风险的防范有着很好的作用。小额贷款公司可以通过建立行业内部协会,组织建立本行业内部的证信系统,有效记录客户的信用情况,便于小额贷款公司在进行贷款发放时查询该客户的信用情况。另外,小额贷款公司应积极争取进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从而获得更多更准确的公民和企业的征信情况,减少信用风险的产生。
(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现如今的小额贷款公司身份并被确立为金融机构,属于公司性质,需要按照《公司法》相关内容进行经营管理,这就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在产品推销、市场开拓、战略发展以及内部管理方面按照公司治理进行。由于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需求过大,许多小额贷款公司不需要特别的市场开拓,但是为了避免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客户竞争,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其在自身的服务和产品方面有所提高。严格的公司人员规章制度也是小额贷款公司所必须建立的。山东省鲁商小额贷款公司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小额贷款公司,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业务流程管理方面严格按照国家规章制度进行,更在员工管理和监督方面也有着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章程,设立的运营部主要是监督每项贷款流程的推进,特别是对市场部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实时监督,尽可能的降低各项风险的产生。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也是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更好地向着目标制定方案迈进,努力完成好所制定的目标。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必须要以公司治理的方式进一步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林生,杨德才.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约束与对策建议[J].经济问题,2014,(2):79-84.
[2]董晓林,高瑾.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江苏227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实证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1):95-102.
[3]陆静,王小飞.小额贷款公司资产收益权融资模式的思考[J].上海金融,2014,(5):99-102.
篇8
银行风险,即银行经营结果的潜在变动,也是贷款市场的常态。按照它的波及区域和辐射范围,我们可以把它区分为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银行风险。所谓系统性银行风险,也叫市场风险,它是与市场波动(利率、货币、通货膨胀等)相联系的、由整个银行系统所遭遇的风险;而非系统性银行风险则是指由单个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它并不会给整个间接融资市场带来风险。
而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既有因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体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整个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系统风险成份;也有因管理、操作不健全等原因形成的个别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非系统风险成份,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内控机制风险、法律风险。而信用风险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全系统普遍面临的最主要风险。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成因分析
众所周知,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形成除经济运行本身产生的风险外,还跟我们的政治体制、银行的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制度等有很大关系。
1.政府干预。政府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干预及由此形成不良贷款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拥有百分之百产权的独资企业,政府是国有资本的人格化代表。由于政府既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同时还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这三重身份成为政府干预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是按照行政区划原则设置的,这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现实的便利条件。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都担负着本地经济发展的重任。各级地方政府认为,本地的银行有责任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利用政府信用,通过信用担保等形式,引导银行向政府或与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发放贷款,这些贷款最后十有八九无果而终,当企业与银行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以牺牲银行的资产来保护地方企业,有时甚至为当地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提供方便。同时银行分支机构领导与当地政府联系紧密,易于接受和认同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2.国有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国有企业实行信贷资金供给制,使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形成了超信用的经济关系,同时也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国有商业银行事实上承担了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经济转轨时期,国有商业银行还承担以下社会责任:
(1)由于银行与财政关系未理顺、企业资本积累机制不健全,受旧观念和体制的影响,造成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必然造成银行大量短期信贷资金被长期占用,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流动性差;
(2)转轨时期,由于中央银行问接调控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成为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担负“宏观调控任务”,不可能以“利润”为唯一经营目标,违背银行的商业性原则;
(3)国有商业银行承担大量的政策性任务,伴随着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设立,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任务有所减轻,但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任务仍很重。
3.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由于产权不明晰,在传统体制惯性的影响下,改革进展缓慢,绝大多数企业经营机制尚未发生根本转变,没有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加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权力和责任处于极不对称状态,导致其对企业经营漠不关心,更有甚者,,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同时,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企业经营缺乏内在动力和压力,导致国有企业预算约束软化,形成大面积亏损的局面。而国有商业银行又是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借贷关系,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国有企业的改革紧紧地绑在一起。因此,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推进,国有企业不能走向市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也难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也难以走向市场。
4.银行缺乏内控机制,使不良贷款逐年积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综合反映,但银行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有健全的商业银行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内控机制,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阻止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同国有企业一样,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约束与激励机制。加之,银行经营者的利益与银行经营状况没多大关联,经营好,不良资产少,并不体现为个人收益状况的改善;经营差,资产流失,风险加大,损失由国家负担,惩罚措施落实不到个人头上,经营者对于逆经济原则的行为并没有强烈的规避意识。另一方面,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委托的链条很长,在所有者缺位的背景下,委托成本费用很高,道德风险无处不在,违规经营、绕规模放款现象普遍。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和改革
1.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建立明晰的产权管理关系。股份制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产权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产权模式的最佳选择,也应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转换的主要方向。2002年2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国有商业银行要建立良好公司治理机制和进行股份制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走股份制改造之路,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走出所面临困境的战略选择。同时,股份制改革也是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的客观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可以比较有效地理顺国有产权关系,重新定位其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关系,彻底消除行政干预,国家作为大股东只能以股东身份发挥作用,真正实行政银分离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引进国外投资者,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制和现代法人治理制,建立明晰的产权管理关系,这也是当今国际性大型商业银行的企业组织与管理的主要形式。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框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化,实现银行产权主体多元化,为银行的所有权、法人财产控制权及监督权的人格化奠定制度基础,这是银行实现有效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前提。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应按照股份制要求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即体现资本所有权的股东大会、体现公司法人财产控制权的董事会和体现经营管理权的高级管理层。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高级管理层是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执行指挥中心,实行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方面,初步建立了银行内部监督制度各行都普遍设有稽核监察部门,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监察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相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稽核监督体系,不断健全总行对资金的统一调度与管理制度,加强了总行对系统内资金清算、汇差资金、拆借资金和备付金的控制。
外部监管方面,政府监管部门相继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002年9月)、《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年3月)、《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2004年12月)、《关于加大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力度的通知》(2005年3月)等风险监管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各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初步形成了内控体系。
(二)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国外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对银行风险的主观认识不充分,缺乏银行发展的长远规划,由此导致过分看重规模,而对资产质量认识不充分;其次,商业银行运行的组织结构不科学,从外部所有者缺位、产权不明、分支机构设置不经济等严重问题,到内部机构设置重叠、部门和岗位职责不清、相互之间信息互动不畅等突出弊端,因而不能对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控制:第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风险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的市场风险定价能力.难以实现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分离。同时,各行也都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还比较初级,风险的量化分析技术比较落后;最后,各行在制度建设方面仍IF1任重道远就目前现状而言,许多商业银行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健全但缺乏执行力。维系银行风险控制系统是比较零散、相对陈旧、执行力差的规章制度,而不是动力充足、传导有效、运作良好的控制机制,与银行自身风险控制需要和外部风险监管的要求相距甚远。
四、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
根据《巴塞尔核心原则》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按照最低资本、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市场约束等三项基本要求。结合新协议广泛涵盖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等管理规范规定.充分坚持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和独立性的原则。建立商业银行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一)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它是现代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与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制度保证。重视和强化银行的内部监督控制。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中设立独立的、只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审机构。考虑对风险管理控制的要求,科学的治理结构中应包含一个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稽核委员会和风险经理在内的相对独立的风险监控体系。
(二)明确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
为体现风险经营与风险管理的功能要求,商业银行应在强调各业务部门相互独立的同时,更强调业务运作的相互制约,以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中交叉监督、双重控制的效果。一般的做法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按风险类别分别由各主管部门负责.并由该主管部门牵头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关联会议.进行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的讨论。新晨
(三)健全完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考虑建立包括贷款权限(部门、个人)、风险限额和审批程序等在内的严密、审慎的授权审批制度。银行内部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并提交董事会认可。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篇9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经理;客户经理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为了加强风险管理,我国各家商业银行近几年陆续推
行了风险经理制。风险经理制是通过在各类业务风险控制
的关键环节设置风险经理,实现控制风险目的的一种内部管
理制度,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手段,也是银
行提高风险管理质量的现实选择。
一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经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中国多家商业银行都推行了风险经理制,各银行在风险
控制的关键环节设置了风险经理岗位、明确了风险经理的技
术职务以及细化了风险经理的职责,为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
风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的风险经理制尚处于
初期阶段,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风险经理的设置没有完全到位。尽管实行风险经理
制的银行已经认识到设置风险经理的重要性,也颁布了一些
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但在实行过程中,部分基层行对
风险经理的职责认识不足,风险经理除了要履行风险经理的
职责外,仍要承担其他的工作,如信贷审查、报表统计、具体
的贷后管理工作等。每个支行配备的风险经理本来就十分
有限,如果再承担其他的工作,风险管理的质量势必会受到
一定的影响。
2.风险经理所涉及的风险管理领域过于狭窄。大多数
银行设置的风险经理仅仅是业务风险经理,只对部分业务的
风险进行管理,如中国农业银行2o04年颁布的《中国农业银
行信贷风险经理管理办法(试行)》仅针对信贷风险,且重点
放在贷后风险的管理上。事实上,除了信贷风险以外,银行
面临的风险还很多,如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等,风险经理
应该承担起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责。
3.风险经理缺乏约束权力。在风险监管过程中,风险经
理对被监管对象要有一定的约束权力才能使监管行为得到
有效的保障。现实中的风险经理只是专业技术岗位,而不是
行政职务,只能对被监管对象起到提示作用,而不是强制作
用。各银行只对风险经理的工作范围、职责进行细化,没有
赋予风险经理任何权力。因此,监管对象对风险经理提出的
问题和整改建议往往是不予理睬,更不可能加以积极的配合
和实施,风险监管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4.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实行客
户经理制度与风险经理制度的目的都是实现银行利益的最
大化。但在实施过程中,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有时会出现一
些矛盾。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当风险经理的监管行
为与银行客户经理拓展市场存在一定矛盾时,客户经理没有
认识到风险经理是在帮助其加强风险防范,认为风险经理是
专门来查问题的,只从自身经营和短期利益的角度考虑,对
风险经理的监管采取回避态度,风险经理的工作得不到客户
经理的有效配合。另一方面,由于客户经理的基础工作不到
位,致使风险经理从客户经理那里很难获取有关详细的信
息,造成风险经理有时候做的工作比客户经理的还要细,有
时风险经理发现的问题,客户经理都难以及时意识到。
5.风险经理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各商业银行配备的
风险经理基本上是由原来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人员来承担,
素质参差不齐,而全面风险管理涉及多种风险类型、多个风
险主体、多种风险测度方法,需要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和职业
化银行风险经理队伍方能担当起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任。
此外,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考核风险
收稿日期:20。r7一o8—20 .
作者简介:许世琴(1 ),女,四川abtz-,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方向研
究。
锯埽向趣 2007年第10期
经理资格的认证体系。
二、商业银行培育风险经理队伍的对策及建议
培育商业银行风险经理队伍是商业银行实行全面风险
管理的需要,也是《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业的基本要求,更
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
1.商业银行应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为风险经理制
的运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的任何活动都蕴涵
风险,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员、全行,贯彻到
业务拓展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文化既包括知识和行为层面,
又包括制度和精神层面。知识文化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智力
基础;行为文化是风险管理理念、员工精神面貌、人际关系以
及价值观的动态体现;制度文化是风险管理文化的制度保
障;精神文化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核心。这四个层面互为依
赖、密不可分,贯
穿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只
有营造了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在全行倡导风险管理理念,
银行风险经理才有用武之地。
2.在银行分设业务风险经理和职能风险经理,确保风险
管理战略的实现。在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部门设置职
能风险经理,负责对各业务部门和分行的宏观和中观的风险
监控管理,负责对全行的各种风险进行计量、控制和报告;在
前台的业务部门和授信审查部门设置业务风险经理,前者主
要负责控制操作风险,后者主要负责控制信用风险和市场风
险。这样既保证了风险的全面管理,又实现了银行业务从初
始阶段就保持对风险的重视,从而确保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
的实施。
3.协调好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之间的关系,实现商业银
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并重的目标。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
都应从银行长远利益出发,遵循业务发展和防险管理并重的
原则,树立通过风险管理促进发展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
彻到各自的岗位和工作环节中。具体来说,风险经理应从银
行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出发,对相关客户和市场进行详尽
的考察和分析,确定其风险等级,及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改
进措施,为客户经理开拓业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客户经理要
及时向风险经理反馈客户的信息,为风险经理的风险评定提
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只要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能有效协
调与合作,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一定能达到理想
的目标。
4 重视对风险经理的培养,尽快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风
险经理认证体系。风险经理水平高低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成败的关键。商业银行对风险经理的培养可采取分层次进
行。首先,将银行内部具备一定风险管理知识和经验的风险
经理,送到西方商业银行直接学习风险管理的做法和实务操
作或进入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高等院校进修,将他们培养成
商业银行的一流风险经理。其次,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经理
认证体系,凡是风险经理必须执证上岗,通过认证考试,可以
增强其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知识,为以后的风
险管理实践打下基础。此外,银行可以经常邀请国内外风险
管理专家来讲座或进行现场指导,使这一部分风险经理在实
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尽快承担起风险管理的重任。
5.建立风险经理问责制,提高风险经理的责任心。风险
经理问责制就是对风险经理履行的岗位责任有明确的纪录,
把责任落到具体的人,从而增强风险经理的责任心,提高工
作标准和能力,把银行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银行风险
管理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管是风险监测预警的
失职,还是风险管理对象形成了可疑或损失资产,风险经理
都应该问责。风险经理问责的次数与年终考核挂钩,如果一
个风险经理在一年中被问责的次数超过一定的数量,考核不
合格,就不能再担任风险经理。
参考文献:
[1]王琳.风险经理制: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j].时代
金融,2005,(7).
[2]黄仕雄.关于建立基层信贷风险经理管理机制的探讨
[j].广西农村金融,2006,(1).
[3]文理,等.试析我国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现状
[j].科技导报,2003,(10).
[4]汪竹松.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经理制度若干问题的探索
[j].新金融,2005,(4).
[5]南汉馨.信用风险量化模型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
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6).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k—manager—system in business bank
xu shi—qin
(school of finance&ecomonics,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nhance risk management,some banks begin to put risk—man ager—system into practice in
our country.however,because it’s in budding stage in china,risk—man ager—system also brings a series of problems
during its running,for example,its provision of the risk manager’s responsibility is blurry,the domain of management is
naltow,the restriction to risk manager is lac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manager an d client manager is ambiguity,
and the qualities ofrisk managers are various.111is article aims at these problems to bring forward a series of countermea—
s1】r s.
key words:business bank;risk manager;client manager
篇10
[关键词]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0.5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144-03
[作者简介] 汪坤良,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陈头喜,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南昌 330029)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金融资产有了较大的增长,个人信用需求旺盛,“信用消费”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但是,随着消费信贷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问题和消费信贷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而且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现状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至今,业务范围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扩大,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个人存单质押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旅游贷款等业务。有的金融机构还开展了个人小额信用贷款、个人综合授信额度贷款等业务。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为24127亿元,是1997年的140.3倍。但在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普遍存在着消费信贷总体规模仍然偏低、消费信贷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贷款占绝对比例的现象。
在我国,随着消费信贷的逐年发展,制约该项业务发展的风险也逐步暴露和突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消费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款人风险。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尚未完全货币化,收入来源多样化,透明度低,使得实际收入与名义收入差距很大。 而且借款人提供的资料只能表明当期情况,社会化保障程度不高的现实又使得未来预期支出变得不可测,很难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确认未来的状况,因而贷款期越长,发生变故的几率越大。再加上现在社会部门间信息沟通共享渠道不畅,没有个人信用劣迹的记录,则无从判断借款人的资信程度,也没有个人破产的制度,这给许多信用意识薄弱的借款人留下了可乘之机,因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无法彻底解决。借款人的多头贷款、故意不还款或是恶意透支在目前个人信用体制不健全的状况下使得银行信息不对称,防范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消费者和银行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由于缺乏个人信用制度,银行在监管客户的风险防范方面产生难度,信用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利用征信系统即个人信用制度,大银行客户的违约率可减少41%,小银行可减少78%,因此我国有必要先在制度上弥补这一空缺。
3.法律风险。国家鼓励消费信贷开展的政策是明确的,但配套政策、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尚未到位,可适用法规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依据《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票据法》、《贷款通则》、《经济合同法》等对消费信贷进行管理,而这些法规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以生产性贷款为约束对象。商业银行将以生产性贷款为约束对象的政策法规移植到消费信贷的发放与管理上,不可避免产生消费信贷风险防范和抵押物处置上的矛盾。
4.抵押物风险。一般情况下,银行为确保自身的安全,在对个人发放消费贷款时往往要求提供抵押物。当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就应该取得对抵押物的处置权,但抵押物可能会因各种自然、人为灾害或周围经济、交通环境的变化而造成价格下降或价值灭失。此外,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足以保障银行顺利实现对抵押物的处置权,法院往往会从社会安定、和谐的角度考虑,在债务人无力偿还贷款时,法院即使做出了判决,也往往难以执行,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信贷风险大大增加。
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消费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债权的流动性较差而产生的风险。目前在配套市场条件不健全的情况下,尚缺乏盘活这块资产的措施。由于目前消费信贷在各银行所占比例还较低,且经济较为疲软,整个社会资金需求不旺盛,因而银行资金充裕,流动性风险尚未暴露。但随着消费信贷的迅猛发展,其比重在银行资产中的增大,资金“短进长出”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当经济高涨,整个社会资金需求旺盛时,若这块资产还不能盘活,银行很有可能会出现流动性危机,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
由于消费信贷的对象涉及不同的个体消费者,且在我国出现不久,各种规章及配套措施尚不健全。从内外因角度来看,导致信贷风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银行自身管理薄弱。从银行内部来看,其经营管理的制度是存在缺陷的。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并且,还存在着信贷人员贷前调查不深入、贷中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力的松懈行为,放松了消费信贷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这是导致借款人多头贷款和道德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
2.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一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起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个人及家庭的收入状况很不透明,居民收入中包含着许多非货币的收入和“灰色收入”,相当一部分借款人出具的收入证明的真实性无从查证,导致银行无法确切计算和查证贷款申请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符合国际惯例的、完整的个人信用风险评估的信息和数据主要来自于公安、税务、工商、法院、银行、保险、公共事业收费等部门,但目前除银行以外,分布于这些部门的大部分个人信息仍处于封锁状态,银行无法通过正规的渠道取得相关信息,这就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对个人的信用做出客观、真实、公正的评估,从而难以对消费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做出准确判断。
3.风险防范法规体系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消费信贷法》,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依据《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经济合同法》以及一些人民银行出台的办法如《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等对消费信贷进行管理,其针对性当然不强,并且对现有法规也有不统一的理解,也未出台什么解释进行规范。另一方面,在国内,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与消费信贷配套的制度政策尚未建立或有待完善。由于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缺乏配套措施,使消费信贷缺乏完备的操作依据,无疑给贷款的安全性带来影响。
4.利率尚未市场化。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增加对高风险客户贷款的风险贴水,从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5.信用评分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第一,由于缺乏个人信用基础数据,普遍采用专家法评分模型以应对个人信贷业务的快速增长。第二,评分模型的种类较少。随着消费信贷品种日益增多,其显现的风险特征各不相同,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目前除了信用卡业务的评分模型针对性较强外,对于其他消费信贷产品未根据信贷品种、担保方式、区域经济特点的不同开发相应的评分模型,而是一个评分模型“一统天下”。第三,对评分模型的使用还限于贷款申请、审批环节,在贷后风险管理、风险预警、风险计量方面的运用基本是空白。
三、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1.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首先,加快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建设的步伐,使其以商业化运作方式收集和使用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同时兼顾公益性,逐步形成拥有全国基础信用信息资源的大型、综合性征信机构和众多提供信用信息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征信机构,形成一个既能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发挥规模效益,又能适应不同征信需求,多层次、多方位的征信机构体系。其次,应加快全国统一的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战略布局中,可以实行让一部分条件成熟的城市或地区先上的政策,先在一些信用消费发展较快的大城市推行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类似上海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然后逐步向其他中小城市推广,最后形成覆盖全国的个人征信网络。第三,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整合协调和掌握各部门的个人信用数据、运用人民银行的网络形成全国个人征信的数据库,由一个专门性的全国个人信用管理局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定价,产生一个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查阅、购买信息的服务,从而实现市场化的运作。
2.建立健全消费信贷相关法律体系。一是要将消费信贷列入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特别是经济、金融法律体系中,从总体上加以规范和完善,要尽快对《担保法》、《合同法》、《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等相关经济、金融法规中的有关消费信贷条款进行相应修改、完善和补充,尽量简化手续、降低费用、放宽条件,使之有利于促进和规范消费信贷的发展。二是要根据消费行为和消费信贷行为的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和具体的实施细则,让居民有参加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和还贷的约束性,让银行有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动力和责任感,形成“居民对银行有信心,银行对居民能放心”的良好格局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信用秩序。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抵押贷款担保制度、医疗制度等相关制度,从而分散和共担个人信用风险。
3.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实行浮动贷款利率。首先,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第三,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的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应当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第四,加强量化考核、质量监测,实行竞争上岗、奖罚分明,完善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促进消费信贷规范发展。第五,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商业银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
4.采用科学的信用评分技术。首先,由于专家法评分模型的局限性,就要求商业银行高度重视个人信贷业务基础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建库工作,改进现行的业务系统,加强新受理业务数据录入完整性、准确性的监控管理,特别是对未获批准的申请人信息的收集。其次,商业银行应根据数据资源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发评分模型。建议对不同的产品设置不同的评分模型,由于目前各项基础条件较薄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分产品分步推进。最后,必须将信用评分技术用于个人信用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尽快发掘银行内部贷款账户信息,开发欠款催收评分模型、风险预警评分模型等行为评分模型,进一步开发相应的自动化账户管理系统、催收管理系统,提高个人贷款贷后风险监测、不良贷款管理的效率。
5.转变消费观念,提高信用意识。我国居民长期以来有着“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对于“负债消费”还比较陌生。商业银行应通过多种营销方式,向消费者大力宣传消费信贷,并创新服务品种、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培育消费者的信用消费观念、创造信用消费需求,实现业务发展和观念转变的互动,使人们增加安全感,消除后顾之忧,提高即期消费欲望,从而积极使用消费信贷。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形成强大、广泛的宣传和监督系统,提高社会群体的信用意识,以此来推动和保障信用制度的建立。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再造信用的一种手段,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用程度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要用信用的约束来促进社会公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国内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小民.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案例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杨大楷,俞艳.中国个人消费信贷状况及风险防范研究[J].金融论坛,2005,(7).
[3]匡国建.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J].南方金融,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