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心理学基本观点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完形心理学基本观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体育教学
一、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
格式塔即“形式图形或完型”,格式塔心理学是韦特墨(M.
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创立,是认知主义理论的先驱。它是在德国构造心理学挑战中产生的,后来又在一定程度上于行为主义的论战中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原理是: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完整形体;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和同型论。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
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而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也就是说,同样一组训练动作,在教练看来是必不可少的积累过程,而在学生的眼中,有可能被认为是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不具备任何意义。
二、格式塔与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教学组织具有多变与复杂性等特点。格式塔心理学一直坚持心理趋向的研究,强调整体环境,坚持主张系统性,主张建构性,强调心物场的应用。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它要求体育教学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多元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正符合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精髓。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强调心物场理论的应用无疑将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于格式塔理论与体育教学的结合的可能性和实践性加以分析。
1.知觉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对于教师所示范的技能和知识加以知觉、理解,这一过程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开始,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格式塔心理学之中对于知觉的观点,即,认为人们采用直接而统一的方式把事物知觉为统一的整体,而非知觉为一群个别的物体。随后,他们又总结为“图形-背景”关系、接近、相似、闭合、完形趋向等多项组织原则。他们的知觉观体现了整体观以及知觉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观点。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事物的性质是由整体决定的,而不是各个部分性质之和。如果单从各个部分,是不能推出一个整体的。这种创新认识使我们的认识到教学的设计应注重完整性、逻辑性以及相同性。无论学习什么运动技术,都要保持其相对的“完整性”“系统性”“层次性”。
依据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观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整体性观念,在授课内容上要前后连贯一致,教学的导入、内容和课后的作业也应相对集中,同时突出每节课的重难点。体育教学从宏观上看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不可随意割裂开来。例如:跳高和跳远项目是田径运动中两个技术环节比较相似的技能,在学习这两个动作的时候学生容易产生动作的纠缠,此时,应充分考虑到两者在动作结构、技术原理、以及主要技术特征上的相似与相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兼顾对于技能进行学习的顺序,利用技能的迁移,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加深、有程序、有步骤的整体。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整个体育项目的性质,然后再从最简单的基本元素开始学习。再困难的运动项目也可以迎刃而解了。正如某项运动技能的习得,在开始时学生将该技能自克定义为一个连续的、
统一的整体,而非间断的、分离的动作。在进一步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有可能将这一技能整体分解为若干个动作,即格式塔中的元素部分,这些部分的组合构成了整个的技能,然而技能的形成的作用是高于单个动作元素的,具有单个动作元素所没有的功能。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部分上,并不意味着不承认分离性,他们所要求的是在整体性的原则下来分析部分,通过各部分性质来探索整体的性质。
2.记忆
体育教学中对于技能的掌握并非只有知觉的过程,更要求学生运用记忆能力去学习新的技术技能。格式塔心理学重视情境作用,强调刺激所在的情境对回忆的影响;他们首次进行记忆中组织因素的研究,强调组织因素的作用并提出了组织策略,结合到体育教学之中,某项技术技能的掌握也会应用到这些组织策略和原则。例如:如果在最初的技能习得之中的动作出现错误,那么有可能这种错误会更加难以改正。同时,在学习的投入程度上,新进习得的技能要比之前所习得的技能获得更多的关注。这些都是格式塔心理理论的体现和应用,在这一点上,现有的体育教学存在很大的应用优势,但缺乏理论总结以及在理论总结之后对于正面效应的积极推广和对于相关负面影响的规避。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顿悟现象,有了顿悟的学习者是真的了解和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因此,这样的学习是不容易被遗忘并容易应用到新的情景中去的。
3.问题解决
所谓问题解决,具体来说,就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体育教学的过程即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一项技术技能的习得,便可以看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也体现着格式塔理论的基本精要。教学开始之前的状态即是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即是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高质高效的掌握这一技能,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即组成了问题空间。格式塔心理学强调顿悟,对重新建构、重新组织的重视,实质上是强调对呈现的问题进行心理表征。格式塔学派重视对个体的内部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促进了行为主义向认知方面的转化,格式塔模式的学习理论,强调研究整体的行为,重视“刺激-反应”间的中介变量,即认知的重要作用。
具体到体育技能的习得过程,学生对于学习环境,包括教师、器材、教学方法等的综合进行知觉、记忆,并进行主动地重新建构,在个体内部对于整个问题空间进行表征。由于存在中介变量,即认知的作用,不同个体对于同样的问题解决空间会产生不同的表征结果。这便是“心物场”。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运动员将他们的状态不佳归结于走神、过分紧张,教练员、运动员经常错误地通过更多的身体技能训练来改善运动员的状态不佳。出现状态不佳并不是身体技能不好,而有可能是由于心理技能缺乏,即:由
“心理场”不佳而导致的。
个体行为是对于地理环境的反应和认知之后形成了行为环境的结果。在这一考量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起着极大的作用,倘若那个个体事先对于以上两种环境的认知存在偏差,则他的行为环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教练员和运动员都知道身体技能需要正规的系统的训练,需要成千上万次的重复。类似于身体技能需要训练一样。所有的运动员都有过比赛时状态不佳的经历,在出现状态不佳的时候,很多运动员的发挥与他们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相反,在状态很好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运动员感到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却发挥得很好。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作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学派之一正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通过学习主要不是加进新的痕迹或是减去旧的痕迹,而是要使一种完形改变成另一种完形。这种完形的改变可以因为新的经验而发生,也可以通过思维而产生。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研究了顿悟、知识的迁移和创造性思维等问题。该理论为体育教学衍生出了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为教育学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的指导也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旧的课程体系下,体育课只注重身体素质检验和竞技运动项目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以讲述为主,采取命令、灌输、模仿训练、统一标准检查的流水线模式,虽然提高了学生的体质、体能和运动技能,却让学生无法享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格式塔心理学给体育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和心理指导。在格式塔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应以课程的整体性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全面能力为己任,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上册[M].黎炜,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35.
[2]吕杰.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大学教育,2007.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谢卓锋.如何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J].教学探新,2011.
篇2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心理真实性 心理学
认知语言学研究方兴未艾,不仅仅是因为该研究范式具有无可比拟的心理真实性,对语言现象解释的自然性,而且它还具有深厚的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神经认知科学理论基础,是理论沃土孕育的娇艳奇葩。认知语言学心理真实性的根源主要在于其稳固的心理学基础,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下面就从四个主要方面试论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
一 维果茨基的语言思维交叉观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 世纪50 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一是因为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出现推动了以信息加工为理论础的思维研究;二是因为乔姆斯基(Chomsky)的心智主义(mentalism)在激烈的论战中战胜了斯金纳(Skinner)的刺激——反应模式的语言习得机制。
另一方面,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也得益于此前两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专家Vygotsky 和Piaget。Vygotsky 的“社会历史文化”理论和Piaget 的“相互作用”理论(Interactionism)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Vygotsky 指出“思维的发展不是从个体到社会,而是从社会到个人体”(Solso,2004:391)。
Vygotsky 最早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在化”(internalized)为内部心理功能的观点。他指出:内在化是一个外部动作转换成内部心理功能的过程。人的意识由内在化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组成。儿童倾向于用别人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去对待别人。他们以成年人为榜样,逐渐发展自己独立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
他通过观察儿童对物体进行的分类,发现儿童概念发展经过三个阶段:(1)主题概念形成阶段,例如,年龄很小的儿童会把猫和椅子分成一类,因为猫经常坐在椅子上;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主题(thematic)关系;(2)链条概念形成阶段,例如,6 岁以下的儿童对积木进行分类时,如果首先是三角形的积木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接下来仍然选择三角形积木;(3)类似于成人概念的抽象概念形成阶段。
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是Vygotsky 思维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方面。Vygotsky 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在语言发展中最为明显。他写道:“语言是儿童听到的外在言语和他用以思维的内在言语的连接体(merger)”(转引自Solso,2004:392)。因此,语言和思维是同一现象的两个实体。他认为:思维和言语具有不同的基本根源,其发展速度因人而异。思维和言语的发展曲线可能会“交叉再交叉”,但总是不同向。思维之源是儿童的生理发展,而语言之源则是他的社会环境。虽然语言和思维具有不同的根源,但是一旦儿童意识到每一个物体都有一个名称时,语言和思维就会交错。儿童意识到物体名称之后,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就不可分了。因此,语言的内在化使思维用内在言语表达。
二 皮亚杰的认知进化适应论
瑞士心理学家Piaget 是儿童心理学(认知发生论)领域的另一位巨擘。他认为智力和其他生理功能一样,都是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的产物,生理和进化是最好的智力诠释视角。所以,他提出了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理论,指出儿童的智力发展取决于生理和环境两种因素。
下面讨论Piaget儿童智力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根据Piaget 的观点,儿童的智力发展中存在着适应和组织(adaptation and organization)两个主要原则。适应是由同化(assimilation)和调节(accommodation)组成的一个双分叉过程。什么是适应?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用嘴巴、牙齿、胃和
胃液来摄入苹果并把它变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形式,这就是适应。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的身体已经同化了一个外部物体并把它转化成了人类的生理材料。Piaget 相信这种现象同样适用于大脑运动。根据Piaget 的观点,大脑有复杂而又综合的结构或组织,这种组织的最简短层面是图式(schema),即可以施行于某一个物体的动作的大脑表征。例如,新生婴儿的吸吮、抓握和注视都是图式,是他们通过动作逐渐了解世界的方式。随着大脑的发展,这些图式不断地综合并按照顺序并列存在,以至于最后发展成为成人的大脑。
Piaget 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感觉肌动阶段(从出生到2 岁);(2)预操作阶段(2~7 岁);(3)具体操作阶段(7~11 岁);(4)形式操作阶段(青春期和成年期)。感觉肌动阶段是由几个分阶段构成,分阶段包括由简单图式发展而来的最复杂图式。首先为反射(reflex)阶段,新生儿的反应是天生的、无意识的,然后逐渐发展为有意识控制阶段,简单图式发展为二级图式(secondary Schema);预操作阶段,幼儿的行为从依赖动作转移到利用动作的大脑表征(思维);具体操作阶段,儿童在智力发展的三个重要领域取得了进步:守恒(conservation)、分类(classification)、顺序性和传送性(Seriation and transitivity),但仍受制于现实的具体场景;到了形式操作阶段,儿童(青春期)已经能够突破具体场景的限制,可以把假设或更加抽象场景中的物体对等起来。Piaget 认为,形式操作阶段标志着智力发展的结束。
三 联通主义
1967 年,Neisser 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当代认知心理学有两大研究范式:一是符号操作系统,又称串行处理模式(Serial Processing model),二是联通主义(Connectionism),又称并行分布处理模型(Parallel Distribution Processing Model)。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的代表人物为Newell 和Simon 等人,他们把人的智能比喻成计算机,通过编写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类心智活动,在心理学和人工智能之间搭起了桥梁,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然而,其“一组过程每次只发生一个”的理论观点,自80 年代末以来受到了联通主义的有力挑战。
联通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并行分布处理”模型,简称PDP模型。1986 年,Rumelhart & McClelland 和PDP 研究小组出版了两本关于“并行分布处理”的专著:《并行分布处理:认知微观结构探索基础》(卷1)和《并行分布处理:心理和生理模型》(卷
2),标志着人工神经网络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再次兴起。他们认为,大脑并不是把记忆储存在任何一个神经元或具体的神经元集合,而是储存在大脑分散的神经元整体。如果两个神经元同时激活,它们之间的联结(bond)就加强了,反之就削弱了;因此记忆储存在整个系统的网络模型中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分系统。
概括地讲,联通主义模型主要具有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性等四个特点。它实质上是由简单的单元相互联结组成的神经网络,原则上可以处理任何信息。换言之,并行分布处理(PDP)模型认为信息是用一种类似于神经网络的方式来处理的。神经网络意味着神经单元对信息的处理是在不同的区域同时发生的,单元之间存在着加强或削弱的简单连接。梁宇建说:“有关无意识自动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认知活动,则更适宜用联通主义理论来加以解释,比如内隐知觉、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等前沿性课题。”(梁宁建,2003:25)。除了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优势外,联通主义对心理语言学的词汇提取模型和认知语言学的一词多义现象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 认知模式识别理论:格式塔理论、典型视角和原型匹配认识我们熟悉的事物,是人类令人称奇的能力。这种能力在认知心理学上被称为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模式是指若干元素按一定的关系集合而成的某种刺激结构,如物体、图像、声音等都可以是模式。无论是简单模式还是复杂模式,一个模式总是不同于其他模式。模式识别是指“把人输入刺激(模型)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
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梁宁建,2003:65)。模式识别是人的基本认知能力,但同时又依赖于人的经验。模式识别过程包括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
下面,我们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着重探讨和认知语言学关系密切的三种模式识别理论:格式塔理论(Gestalt theory)、典型视角(canonic perspective)和原型匹配(prototype matching)。
1.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K?hler,1947)研究了人们如何对视觉刺激进行组织和分类的。早期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模式结构涉及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刺激信号共同产生的印象远远大于所有感觉信号之和。视觉模式的感知是根据接近原则(proximity principle)、相似原则(similarity principle)和自然结构(spontaneous organization)来组织的。K?hler 一个引人注目的假设是:一个模式的自然结构是刺激本身的自然功能,它和这个物体过去的经验有很少的联系。然而,许多实验研究报告都
证明模型的“自然结构”和人类主体的感知历史直接相联系。
格式塔理论(完形理论)对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结构和图式的形成与理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典型视角
如果说格式塔心理学是关于简单刺激和完形特征的研究的话,那么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家已经转移到和复杂模式识别有关的“内在”结构和过程的研究。典型视角(canonic perspective)就是一例。所谓典型视角,就是指最佳呈现一个物体的视野(views)或者是当你回忆一个物体时首先出现在你脑海中的图像(images)(Solso,2004:114)。
例如,关于一个茶杯和茶杯碟画面的典型视角很可能是正侧面,但绝不可能是空中的鸟瞰视角,如果是这样的话,你看到的只是大小不一的两个圆而非茶杯茶碟。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典型表征是通过体验一个范畴的很像的成员(like members)而形成的,尽管也有人认为很像的成员(榜样)只代表一种理想化的形式,它只是人们集合潜意识的一部分。
典型视角具有一般性。认知心理学家对这种一般性的解释是:通过和物体接触的一般经验,我们形成了关于一个物体最佳呈现和揭示最大量信息两种视野的永久记忆。因此,典型视角研究不仅能告诉我们关于形式感知的真理性认识,也能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人类信息处理、原型形成、思维的经济性、交际的有效性、认知语言学的原型和识解等方面的真知灼见。
Palmer, Rosch & Chase (1981)关于马和其他物体的名称确认试验结果显示,典型视角的物体被确认最快,越典型反应时间越短,非典型物体反应时间长。这样通过对世界的无数次印象,我们形成了关于某一类物体的大脑图像,而关于这种物体的典型(epitome)就贮存在记忆之中。
3.原型匹配
原型匹配(prototype matching)是针对模板匹配(template matching)的不足而提出的模式识别理论。原型“不仅是刺激集合的抽象,也是这一模式的典型(epitome)或‘最好’的表征”(Solso 2004:5)。原型并不代表任何特殊的、具体的事物,它反映的是某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基本共同特征。关于原型识别的证据,我们身边到处都是。
例如,人的脸庞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肤色和五官特征,但其原型是人颈上的带有五官的扁平器官。原型匹配理论认为,所有的外部刺激都是以原型的方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按照原型及其系列变式储存在人脑之中。因为原型是一种抽象化的内部表征,所以它并不要求外部刺激与原型严格匹配,只要能近似匹配即可。因此,某一范畴中的“好”成员和变异都能够被识别,纳入同一范畴。和模板识别相比,原型识别既减轻了记忆负担,又使模式识别变得更加灵活。
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目前出现了两种解释原型的理论模型:集中趋势模型(central-tendency model)和特征频率模型(attribute-frequency model)。集中趋势模型认为原型就是一个表征榜样(exemplar)集合的平均值的概念。因此,原型可以理解记忆中的抽象事物,因为它代表着某一范畴的集中(量)趋势。特征频率模型认为原型代表一种特征方式或最经常经历的特征的组合。Solso & McCrthy(1981b)的试验研究支持这一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原型是一个模式集合“最佳例子”的(best example)的同义词。最经常经历的特征是构成原型的材料,贮藏在记忆里,而这些材料每次的组合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有不同的原型。
认知心理学中的原型匹配理论对经典范畴理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基于范畴观的变化,它对语言学中的意义、所指、词性的分类以及句法结构的分类研究都有深刻的揭示意义。
注 释
①模板匹配也是一种模式识别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刺激信号要与脑中的模板进行最佳匹配,这种匹配要求二者具有最大程度相似的重叠,方可识别事物。其明显特点是事物稍有变化就无法做到和模板最大相似程度的重叠,可能无法识别事物;此外长时记忆中储存的无数模板既会给记忆带来沉重的负担,也使人们识别事物缺少灵活性。
参考文献
[1]K?hler, W. Gestalt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Concepts in Modern Psychology. New York: Liveright, 1947
[2]Neisser, U. Cogn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67
[3]Palmer, S. E., Rosch, E. & Chase, P. Canon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Perception of Objects. In J, Long & A, Baddeley.(eds.).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IX..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1
[4]Piaget, J.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52b
[5]Rumelhart, D. E., McClelland, J.L.& the PDP research group.(eds.). 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Explorations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ognition(vol. 1).Cambridge, MA: Bradford,1986
[6]Solso, R. L. Cognitive Psychology.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7]Solso, R..L.& McCarthy, J.E. Prototype Formation: Central Tendency Model versus Attribute Frequency Model. 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1981b(17)
[8]程琪龙.神经认知语言学引论[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篇3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篇4
关键词:委婉语 英语新闻 隐喻 转喻
认知语言学下的范畴化原型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学科。①我们对世界概念化的过程就是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过程:“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分类。”认知语言学在认知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的观点。现代原型理论的范畴观的基本观点总结如下:1.范畴是凭借属性(attributes),而不是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所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基本特征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特征,属性是与人和世界的互动模式紧密相关的。拥有最多典型特征的成员是典型成员(原型范畴),拥有较少典型特征的成员是非典型成员(边缘成员)。2.对范畴的认识不仅靠分析成员的属性,还靠对物体模糊的完形感知。3.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4.典型成员在认知上是凸显的。“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通常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事物,而那些我们不熟悉、在我们的心理图式中十分模糊的事物就成为该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典型成员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silence),它们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它们也最接近人们的期待或预料,从典型成员到非典型成员,显著度等级依次递减。”②
认知语言学下的范畴化理论的延伸:概念隐喻
传统的对于隐喻的理解大多把其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不同事物之间名字的迁移。概念隐喻是在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提出的。在认知语言学下,隐喻被认为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手段,是范畴化理论的延伸,是不同范畴之间的投射,“概念隐喻是以一个概念去建构理解另一个概念,于是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谈论、表述另一个概念”③,其中涉及两个认知域(概念)之间的投射,即源域和目标域。源域是指我们用来构建其他概念的概念,它通常是个形象的、容易被人类理解和掌握的概念,而目标域是我们想要去构建的概念,它通常是个抽象的、不容易被人类理解和掌握的概念。
但是需要提出的是,在用源域理解目标域的过程中,目标域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各个方面都被凸显,被凸显的方面是和源域密切相关的。在凸显的同时,目标域的其他方面被隐藏或弱化。这就是概念隐喻对目标域的突显和隐藏功能。
英语新闻中的委婉语现象
委婉语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我们现在通常不会称一位女士为“胖”,而是用“丰满”。在汉语中,最常见的委婉现象莫过于“死亡”这个词语了。中国人用“去了”、“升天了”、“没了”、“离开了”、“过世”等取代“死亡”这个大家都避讳的词语。不仅在汉语中,英语中也常常见到委婉语的使用。我们还以“死亡”这个词语为例。英语中表示死亡的单词是“die”。但是在实际生活中,“die”却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pass away”(去了)、“leave us”(离开了)、“go to heaven”(去了天堂)等词语。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不难看出,英语和汉语中使用的委婉语是同出一辙的。从而进一步说明,委婉语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因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委婉语现象会更具说服力。
由于具有委婉、礼貌、文雅、惬意的功能,委婉语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宗教等。这一点在英语新闻中尤为突出。正确地使用委婉语,能够达到一定的政治效果,具有礼貌、掩饰、幽默、避讳等功能。④在英语新闻中,起到委婉效果的手段主要有隐喻、转喻、外来词和近义词。下面,笔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这些方法的认知理论。
英语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英语新闻中经常用词与词组替换的方法,即“a即是b”以达到特殊的效果。在认知语言学中,这种词词替换就是概念隐喻。例如,
Chelsea Set to Fly the Clinton Nest(切西尔离开克林顿家庭,独立生活)(Times,March 22,1998)⑤
在该新闻标题中,分别使用了两处概念隐喻。首先,“nest”(鸟巢,巢穴)一词用来代替“family”(家庭),即用“nest”(鸟巢,巢穴)的概念来建构家庭的概念。“nest”是源域,“family”是目标域。使用这一概念隐喻出于以下原因:源域通常是形象的、容易被人类理解和掌握的概念,而目标域通常是抽象的、不容易被人类理解和掌握的概念。用“nest”代替“family”,使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含义,符合新闻简洁经济的原则。同时,由于在概念隐喻中,目标域的一个方面会被凸显,因而作者通过使用“nest”能够凸显他想要表达的含义。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指出我们对事物的范畴化包含有多个维度(dimension):感知的(perceptual)、运动行为的(motor activity)、功能上的(functional)。在本例中,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family”这一范畴具有以下语义属性:1.感知的:由家庭成员组成;2.运动行为的:工作,养家糊口;3.功能上的: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等。相比之下,“nest”的语义属性包括:1.感知的:由鸟类家庭成员组成;2.运动行为的:成鸟在外觅食,饲养雏鸟;3.功能上的:雏鸟觅食和休息的巢穴。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用“nest”来隐喻“family”,更加凸显了“nest”是为雏鸟提供觅食和休息的场所,在雏鸟独立前为其提供保护的场所的这一语义属性。在凸显的同时,“nest”和“family”两者之间共同的属性,即,由家庭成员构成的这一属性被弱化。这一概念隐喻强调了儿女独立前对家庭的依赖性,以及儿女离开家庭,独立学习和生活的一面。
英语新闻中转喻的认知分析。在过去,和隐喻一样,转喻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但是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转喻是一种“接近”和“凸显”,而不是简单的词语替代关系。如果说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那么转喻是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凸显事物代替另外一个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
例如,在英语新闻中,常常用“blue collar”(蓝领)和“white collar”(白领)来称呼工人阶级和上层领导阶级。在美国的社会统治阶层中,蓝领是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例如生产工人,从事蓝领工人的人第一次低于白领。所以蓝领按照社会学的概念理解就是从事体力工作。白领就是一般的办公室成员,所谓的白领,多半都是在办公室工作的。资本主义社会为了消除人民矛盾,就尽量用委婉的、美化的语言来模糊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区别。一个概念往往有许多属性,而其中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往往会被更多地注意到,即凸显属性。对“工人阶级”这一概念来说,他们具有各个方面的认知属性:1.主要从事体力劳动;2.工资待遇低;3.社会地位低;4.衣着简单随意等。但是为了美化这一现象,资本主义社会单单凸显了体力劳动者在服装上的特点,同时弱化了上述的其他认知属性,使人们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区别仅仅限于服装上,其他方面都是微不足道的。
英语新闻中外来词的认知分析。在英语新闻中,经常出现用外来词语来代替日常生活中一些使人感到尴尬的、难为情的词语。比如,用perspire来代替sweat,用expectorate,defecate或feces来分别替代spit和shit。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一理论认为,同一个范畴的成员分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典型成员通常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事物,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容易被储存和提取。下面我们以perspire和sweat为例,从认知的角度来解析其委婉的效果。perspire和sweat属于同一个范畴。sweat是典型成员,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它具有最多的该范畴的区别性语义属性:1.主体身上潮湿;2.干过劳力活;3.散发恶臭。这些属性是基于人类的经验的,是人类在与自然、社会、世界的互动中感受到的多个维度的感知,即完形感知。作为典型成员,sweat具有认知上的凸显性,它是人类所熟悉的,可以很容易地被提取和储存。当听话人听到这个词时,这些语义属性,不论是客观的、物理的,还是主观的、感觉的,都能作为完形很快地被提取。因而,由于语言往往被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听话人也能很容易地由sweat所指的语义范畴联想到自然范畴。而作为说话人,他也非常清楚sweat代表的使人感到尴尬的语义属性,因而他会尽量避免使用会使听话人很容易联想到自然范畴的禁忌语,而运用同一个范畴内的非典型成员。perspire是外来语言,是人们不太使用、不太熟悉的词语,所以是非典型成员。人们不能对该词进行该范畴的完形感知,不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不容易被提取和储存。这样,听话人在听到perspire这一委婉语后,不容易联想到现实的自然范畴。
英语新闻中近义词的认知分析。英语新闻中,成对的近义词常常被用来达到委婉的效果。通过对原型理论的分析,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这种替代机制。compact car和small car属于同一个语义范畴内的不同成员。在形容英语中“小”这个语义的时候,人们常常会使用“small”这个词,small是该语义范畴内的典型成员,它具有最多的该范畴的区别性语义属性:1.体积小;2.尺寸小;3.空间小;4.廉价、劣质等。作为典型成员,small具有认知上的凸显性,他是人类所熟悉的,可以很容易地被提取和储存。这些属性是人类从长期的经验中获得的,是多个维度的感知。这些维度有物理的、客观的,如体积小、尺寸小等,也包括有主观的,例如便于携带等。同时,这些属性也具有一定的贬义含义,例如空间小,廉价、劣质。作为说话人,从长期的经验中也非常清楚small代表的使人感到尴尬的语义属性,因而为了达到一定的委婉的目的,他会尽量避免凸显这些贬义的含义,而通过委婉的方法掩盖它们。在新闻中,small经常被其委婉语compact替代。
在英汉词典中,compact的意思是“小而紧凑的”。和small相比,compact不具有最多的区别性语义属性,属于同一范畴内的非典型成员。compact的语义属性也是多个维度的,包括:1.体积小;2.尺寸小;3便于携带;4紧凑、精巧、美观等。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Compact缺少了一些small的典型性语义属性如廉价、劣质等一些贬义属性,而同时又增加了其他的非典型性语义属性,如便于携带,紧凑、精巧、美观等,这些非典型性语义属性恰恰掩盖了small的空间小,廉价、劣质的贬义属性,凸显了其便于携带,紧凑、精巧、美观等这些褒义含义。同时,由于compact不全部具有典型成员的典型性语义属性,因此人们不能对该词进行该范畴的完形感知,不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不容易被提取和储存,这就使他和small相比,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人们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在大脑中通过语义属性联系到其代表的自然属性。这样,通过用compact car代替small car,紧凑、精巧、美观等认知属性被凸显,而体积小、尺寸小等属性被弱化,可以达到委婉的目的。
在政治英语新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disadvantaged和disprivileged经常用来替代poor(贫穷的人)等,以达到委婉的效果。
结语
委婉语是英语新闻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从人的认知出发,研究语言现象的普遍性。所以,从认知的角度去解释英语新闻中的遣词造句,能更好地解释其理据和达到的委婉、礼貌的效果。
注 释:
①文旭、江晓红:《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外语教学》,2001(4)。
②邹智勇:《典型理论及其语言学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
③贾玉娟:《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和相悖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2)。
④郭亮、龚轶:《浅析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现代农业科学》,2008(12)。
⑤张一宁:《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作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3)。
参考文献:
1.Nuyts, John & Pederson,Eric,Language and Conceptu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age University Press,1999.
2.陈原:《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篇5
【关键词】词汇教学;原型;范畴;认知
【Abstract】Vocabulary teaching is one important part of English teaching. Based on prototype theories and experiential view, prominence view, and attentional view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approach in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ategorizations of word-sound prototype, word-form prototype, word-meaning prototype, and exception prototype.
【Key words】Vocabulary teaching; Prototype; Categorization; Cognition
0 引言
词汇对语言学习是非常重要的。Craik & Lockhart(1972)提出的“加工水平说”(Depth of Processing),认为认知加工有两个层次即形式加工和语义加工,前者为浅层加工,后者为深层加工。Craik & Tulving(1975)在深加工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精加工(elaboration processing)理论,认为:仅仅语义编码是不够的,信息要进入长时记忆必须进行精加工。Laufer & Hulstijn (2001)提出了“投入量假设”(Involvement load hypothesis)的理论。然而多深的加工是深加工、多精的加工是精加工,多大的投入是大的投入,都没有一个标准。20世纪60年代诺瓦克(J. D. Novak)基于先行组织者学习理论开发了以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概念图,综合图式理论和概念网络,Novak & Gowin首次提出了概念图(马武林等,2008)。其是对现代教育心理学家Ausubel理论的实现。Ausubel 认为,只有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 即将新知识结合到认知结构中, 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换言之, 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者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的过程。(马武林等,2008)然而,这个概念图太过于纷繁复杂,不利于操作,且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这个现象更有解释力。但有解释力且操作性很强的理论莫过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experiential view)、凸显观(prominence view)、注意观(attentional view)。
1 原型与范畴
1.1 原型(prototype)
人们认识缤纷世界时需要对其进行识别(identifying)、分类(classifying),有的甚至要对其进行切分(carving-up)和在不同域中进行映射(mapping)及投射(projection)。一些界限明显的事物比较好识别、分类,如人、动物、书、椅子等。但是,认识事物各部分,或者一个具有连续统性质的东西,如颜色或者抽象的事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以某种具备典型性的事物为参照点的。这个典型性事物便是原型。然而,不同学者对原型有不同的解释:一是指范畴内的典型代表。Rosch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属性的实例。(王寅,2007)也有学者认为原型是多种代表性实例的平均值。另外一种解释是原型是范畴成员的概括性图示的表征(schematic representation),Reed认为原型是范畴的平均属性或几种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抽象的图示表征。(同上)原型是一种心理表征,是一种认知参照点。原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也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依据原型来构建自己的范畴。Taylor(1989)认为原型可被理解成范畴核心概念的图示表征,并认为实例不是原型,仅是例示了原型。尽管学者对原型的解释有差异,但是最本质的东西是无异的。相反,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差异性来应对词汇教学中构建词的原型的复杂性。
1.2 原型范畴理论
Ungerer & Schmid (1996)认为: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人类对事体进行分类的心智过程(mental process of classification),是建构范畴的基础。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化又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
原型范畴理论是建立在体验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以原型为心理参照,其内部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的范畴理论。因此,其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其内部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具有开放性。与经典范畴理论相比,原型理论更强调了人的方面,因为人才是认识的主体。人不是被动的去接受,而是在互动的过程中认识世界。人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意象图式逐步构建自己的范畴。因此,体验性是原型理论一个不可被忽略的问题。
1.3 范畴的层级性
范畴是有层级性的,常分成上层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层范畴。上层范畴和下层范畴都属于寄生范畴。人类是从基本层次范畴来认识事体、理解世界的,能快速、有效成功地组织和处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原型(王寅,2007)。基本层次范畴具有以下特点:经验感觉上的完形性、心理认识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上的优先性、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语言交际上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原型属于基本层次范畴,在心智处理中最容易、费时最短。
2 词汇教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由体验观、凸显观、注意观三种方法来表征。教师可以利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构建词汇教学的词的原型。词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因此,词汇教学可以从词音原型范畴、词形原型范畴、词义原型范畴等方面进行。
2.1 词音原型范畴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近音词。在整个词汇层面,所有的同音词处在词音原型范畴的中心,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而其他的近音词根据其读音相似程度依次排列在典型成员的周围。对于个别单词来说,其同音词、近音词也构成了一个词音范畴。如sun的同音词是son,son处在sun的词音范畴的核心位置,而近音词pun,nun,fun等处在靠近son的位置上,而sub,sum等则处在离该范畴稍远的边缘地带,再往外扩展,该范畴词音的特征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在词音范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范畴中成员地位的不同,由里往外进行讲授。词音原型范畴的确立重点应该落在音节上,而音节的划分根据元音,且押韵的单词往往会容易被记住。因此,词音原型应该建立在元音相同或相似的词上。读音相同的词处于该范畴的中心,声纽(onset)不同,韵核(nucleus)相同,韵尾(coda)相同的词处在紧靠中心的位置。而声纽相同,韵核相同,韵尾不同的词则属于词音原型范畴的边缘,研究者更偏向于从词形的角度来考察。
2.2 词形原型范畴
所谓词形原型范畴是按照构成词的元素及其排列次序的相似程度而形成的范畴。对于英语来说,构成词的字母及其排列顺序的相似程度决定了词形原型范畴。构词方法通常分为派生和合成。在词形原型范畴中,最理想的原型是同音、同形异义词。如bear有两种意思,不属于同一词条,属于同音、同形异义词。同音、同形异义词处在词形原型范畴的中心。通过派生产生的词可以是词根相同,也可以是词缀相同。通过合成方式产生的词是其中一个成分相同,其他相异。词形范畴成员根据其相似程度依次排列在原型词汇的周围。如claim,proclaim,acclaim,declaim,exclaim,disclaim,reclaim等以-claim结尾的词非常多。再如:retrospect中的-pect是“看”的意思,有相同词根的词有:respect,expect,spectate,introspect,inspect等。还有一些词,仅仅是拼写上的相似,如stalagmite,stalactite。再有一些词,在音和形上都很相似,如:complement,compliment;stationery,stationary;accessory,accessary;vacation,vocation。
音与形是意义的外壳。除了词音、词形原型范畴外,词汇教学还可以从词义原型范畴的角度来进行。
2.3 词义原型范畴
意义关系有上下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范畴通常分成上层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层范畴。上下义关系关系对应存在上下义范畴。如flower有许多下义词:lilac,narcissus,daffodil,orchid,daisy,carnation,lily等;disease下义词有:leprosy,schizophrenia,leukemia,eczema,gonorrhea,diabetes,asthma等。上下义范畴以说话者生活中最经常出现的事物或意义为原型。近义词范畴以同义词或意义最接近的词构成原型。如“著名的”这个语义的近义范畴成员包括famous,distinguished,eminent,famed,well-known,celebrated,renowned,noted,notorious等,其原型是当地说话人脱口而出的那个词。同样地,反义关系也可以构成反义范畴。在特殊情况下,上下义范畴会包含近义范畴,近义范畴与反义范畴会形成对称映射。因此,在某种场合下,词汇教学可以以原型为中心在词义原型范畴中的上下义范畴、近义范畴以及反义范畴中同时延伸。
在词音、词形及词义原型范畴中,单个词由于在词音、词形或词义上与其相似的单词数量特别少,或者是难以确定其原型,不至于构成一个范畴,可以依据原型理论中认为“原型可被理解成范畴核心概念的图示表征,并认为实例不是原型”,将其置于词音原型范畴、词形原型范畴及词义原型范畴这些大的抽象范畴中。也就是说,单个的词与其相似的词一起构成了词音、词形或者词义原型范畴中的类典型成员或者边缘成员。
2.4 特例原型范畴
设置特例范畴,是因为在词汇教学中有很多情况不能被纳入到词音原型、词形原型及词义原型范畴中操作。在词汇教学中,有些词音、词形或词义之间存在某些“联系”。这些联系是教师或学习者寻找出的辅助教学或学习的“联系”。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观、凸显观及注意观的理论引导学生。如:blush与flush都有“脸红”的意思,但在用法上有细微的差别。blush多指因害羞、激动、困窘而脸红,而flush则多指因兴奋、气愤、发烧、饮酒而脸红。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词音与词义的“联系”上,让这种特征凸显出来:“flush”中[ f ] 与意义中的“发烧”中的“发”声母有“联系”,甚至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头脑中的意象图式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又如:ethics与ethnics,一个是“道德”的意思,一个是“民族”的意思,词形相似,容易混淆。但如果把“民族”中“民”的韵母中的“n”与ethnics“n”联系起来,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再如:immigrate与emigrate都有“移民”的意思,如果能把“immigrate”中的“i”与“in”中的“i”及“emigrate”中“e”与“exit”中“e”的“联系”凸显出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词汇教学中,教师甚至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词源。总之,特例范畴是一个除了词音、词形及词义范畴外的包罗万象的范畴。这个范畴存在词音、词形与词义的相互映射与重叠的现象。
3 结语
词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词汇教学可以从词音、词形及词义原型范畴的角度进行。各个范畴都有一个对于单个词的范畴和统于词音、词形、词义原型范畴的大的抽象范畴。各范畴的类典型成员因不同的说话者和地域而异,但从认知和教学角度,词汇教学可以从原型到边缘成员的顺序进行。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甚至各范畴有重叠的可能性。由于各原型范畴之间某些词与词之间词音、词形、词义互相映射,且有些词汇不太容易划入词音、词形、词义原型范畴中的任何一个,特例原型范畴应运而生。词汇教学中,教师应秉持认知的体验观、凸显观、注意观来统领各原型范畴的教学。
【参考文献】
[1]Craik, F. I. M. & R. S. Lockhart.Depth of Processing: A framework for Memory Research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72(11):671-684.
[2]Craik, F. I. M. & E. Tulving. Depth of Processing and the Retention of Words in Episodic Memory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 1975(104):268-294.
[3]Laufer, B. & J. H. Hulstijn.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22(1):1-26.
[4]Talyor, J.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OUP.1989.
[5]Ungerer, F. &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Addison Wesley : Longman,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