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2: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投入 角度教学法 问卷调查 临床医学专业 基础化学 教学质量
基础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较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几年来我全身心投入并采用以角度教学法(即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位进行思考探讨的教学方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法的交叉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1 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去,是教师获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关键所在
我把教学当成最大的乐趣,并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既是尊重学生的根本体现,也是获得学生尊重的关键所在,学生将这种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转移到所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上。教师付出的劳动越多,代价越高,说明对学生就越尊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越高。从2003年起,我通过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来收集完全量化的反馈资料,该调查表由“教学态度与教学热情”等23项指标构成,每个指标分五个等级:很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表格后附书面征求意见及建议,以便让学生提供更具体的看法和意见。每年上完《基础化学》课后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填表评价。由于我在教学实践中付出了劳动,因而获得了学生较高的评价及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自己连续两年来对临床医学本科2003级7班和8班,2004级1班和2班共221人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对自己教学态度和热情认为很满意的占95.63%,满意的占4.37%,而认为一般的、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各占0%。对自己总评价认为很满意的占79.79%,满意的占20.21%(见表1)。同学们评议说,“黄老师是一位具有现代气息的高素质教师”“自读书以来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教学责任心极强,对教学的负责和热情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教师”“敬业精神很强烈”“对教学倾心投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学院有关领导的首肯和许多教师的称赞,2004年被学院评为首届右江民族医学院模范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教学理论的探索,自己不但在教学上更加走向成熟,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同学们在给我的书面评价意见中说,“枯燥难懂的内容经过黄老师的组织、分析,就变得通俗易懂了”“你让枯燥的化学变得异常丰富”“讲课很有吸引力”。 表1 2003年与2OO4年临床医学本科生对23项教学效果指标
2 多种教学法的灵活交叉运用,生动活泼,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在备课阶段,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参考书,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在备课时就准备好一些幽默的词句和一些有趣的事例,力求讲课生动,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从同学们书面反映的信息看,他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们认为,“教学水平高”“授课一流”“讲课棒极了”“都喜欢听您讲课并认为能听您讲课是一种快乐”“课堂气氛活跃,有幽默感,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很想听这门课”。同学们还认为该教学法具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抽象的记忆化为具体的记忆,机械记忆即强记对某些内容有时是必要的,但容易遗忘。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就是逻辑记忆,尽可能将抽象的记忆化为具体的、有趣的、生动的记忆[1]。例如,运用手势演示,形象地传授知识,以便加强学生的立体概念,大大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作手势,逼真地显现形态和结构,有时可使学生终身难忘。笔者在讲乙二胺四乙酸的结构时这样比喻:整个分子就好象一个人,其中乙二胺如同人的身体,一端N上的两个乙酸基如同人的两只手、另一端N上的两个乙酸基如同人的两条腿。整个分子结构就好象一个人正在做游泳时蛙泳的姿态,学生们听了哄堂大笑,但笑过之后对所讲的乙二胺四乙酸的结构印象极为深刻,并留下永久性的回味。
3
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并通过科研充实和促进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时可为科研立题提供线索。而通过科研工作,教师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就使得教师进一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从而为讲好自己的专业课打下更为深厚的基础。几年来,我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写出了《谈备课》《谈科学方法论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如何上好医用化学课的一点体会》《提高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方法初探》《民族医学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全身心投入,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等,其中,《谈科学方法论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获广西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和学院优秀科技成果奖,所发表的论著和成果有的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得到区内、国内本学科专家的高度肯定,认为在医学化学的应用、探索和教学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并被国内同行认可,引起同行专家注意并认为有应用参考价值。2004年我参加学校理论课教学竞赛并荣获二等奖。
此外,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医用化学实验训练的继续和延伸,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现在我们试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即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可以面向全校招收一定数量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我们化学专业导师组,均招收一定数量的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同时,近年来,我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厅级和校级科研课题多项,有一定的经费,利用这一优势,我们积极吸收被录取的优秀本科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实验。通过文献查阅、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撰写论文等探索性工作,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几年来,学生参与撰写和发表了科学研究论文20篇[3]。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使科学实验研究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高,有多篇学生的科研论文在广西大学生化学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奖。开展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医用化学实验兴趣,反过来又促使大学生重视医用化学实验课而认真学好,同时对教师的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还使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面向本学科前沿领域,获得最新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反过来又能在教学中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工作中有更广阔的思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锻炼了科学思维,启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初步的科研能力。表2 2003年与2004年学生对“作风严谨,教书育人”指标的评
4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提高教育效果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深受学生欢迎。同学们这样评价:“教学中注重渗透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对学生影响很大”、“不但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学习和做人的道理”、“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典范。”从表2的反馈信息更能看出我的教书育人的突出成绩,优良率(很满意+满意)高达97.74%。
联系医用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有趣的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医用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在教学中常以故事的形式,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成就和思想,以此来感染激励学生。例如,在讲授电离学说时,讲道: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年青时提出了电离理论,但被当时瑞典社会斥之为“荒唐的小学生”,他在国内得不到支持后很苦闷,后来投书国外诸多名家,觅求知音,其中有门捷列夫、迈尔等。出乎意料的是有的是冷淡的回答,有的竟如石沉大海。最后,由于奥斯特瓦尔德和范特荷莆的热情支持和崇高威望,终于使电离理论闻名遐尔,人们几乎全部接受了这一理论。阿累尼乌斯也因此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阿累尼乌斯曾拒绝应聘到国外当教授,甘愿回国到斯德哥尔摩当讲师,后来当了教授、大学校长和诺贝尔研究所的所长[4]。通过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学习阿累尼乌斯勇于探索科学真理,坚定信念和不怕冷嘲热讽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5
通过分析教学效果反馈信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我非常注重通过在每次课中、课后及时收集和分析教学效果反馈信息,对量化资料的分析主要包括:①指标得分排序。将23项指标按得分大小排队,以了解本次授课最值得发扬的地方和特别需要注意克服的地方。同时,通过对各年指标顺位的变化了解自己教学能力方面的变化情况。如“板书简明、整齐”指标多年常排在最后一位,从而为自己指明了最薄弱的环节。②各指标各评价等级的人数及构成,即对各指标满意的程度。通过对不同年份同一指标各评议等级人数的差异作秩和检验,可以知道自己教学上某个方面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6
结束语
实践证明,我在教学法的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学效果显著。但是,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决心更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陆海峰,黄锁义.浅谈提高医用化学课教学质量[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4):630.
[2] 巫光宏,何 平,詹福建,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5):23.
篇2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否则专业的认证和评估难于开展。因此,制定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规范人才培养实践,已凸显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应用型人才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别、规格需要与学生基础条件以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是培养标准中的决定性要素,并以此来完成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和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等3。医学检验是以临床应用为基础,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标。因此,应用型人才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1.社会岗位对医学检验人才的实际需求
随着社会岗位的分化与复合,医学检验人才呈现两类特征:一是检验技师。现有医院检验科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检验技师,从事一线常规检验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其职责,主要由本科或专科毕业生担任,岗位需求量大;二是检验医师。在2004年卫生部首次将其纳入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学科之后,检验医师在医学领域才有了一席之地,在综合性大医院检验科陆续开始设立,但人数不超过10个。其职责为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参与疑难检验结果的临床会诊、查房,帮助临床医师应用检验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H,多数由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再读检验研究生后在检验科工作或临床医学本-硕连读七年制或研究生中培养,属学历后教育。因此,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方向明确为检验技师,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
2. 医学检验办学规模和学制的必然选择
据2013年8月22-24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第十八届校际协作会暨检验医学教育教学研讨会统计,高等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从1984年的5所院校已发展到2012年104所,年招生规模从每年100人发展到6000-8000人6]。这一方面为有求学愿望的人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不争现实。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必须从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所谓“精英教育”转向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教育;另一方面,医学检验专业学制变化的影响不容小视。学制缩短1年后,学习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相关课程将会顾此失彼,学生的临床知识不能支撑对各种检验信息临床意义的解释,更不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关的病例讨论和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不可能走‘‘检验医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道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应是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3.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定位
在开办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几所院校为“211”、“985”学校外,绝大多数为地方本科高校,财政的投入与“211”或“985”学校相形见拙,加之医学检验专业办学始于1984年,从最初的师带徒到院校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在教学投入、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生源条件等方面对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或复合型人才难度不小。相反,地方本科院校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在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具有优势,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0。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主要以医院检验科为就业岗位,以从事服务性检测为工作要求,是一线的技术工作者,因此,人才培养需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层面。
二、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分析
区别于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四年制医学检验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从事日常的检验技术工作,能进行检验方法的更新、引进、应用和评价,能全面做好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也可参与科研中的部分实验工作8,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与临床对话能力的要求则要低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主要的岗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
1. 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
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岗位分析的角度看,检验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①群集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医患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英语的应用能力、就业或创业能力等。②专业技术能力。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常用检验仪器的使用能力;从事检验各亚学科(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及输血学检验等)服务性检测的能力;计算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③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最大程度上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核心在于坚持有效的持续改进。④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是适应检验医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岗位的不断分化,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是指自主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包括适应医学检验信息化、自动化以及外延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的新技术等;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针对医学检验前沿技术或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归纳发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
与检验岗位能力匹配的知识体系包括:①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②工具性和方法性知识:是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包括计算机知识、英语、文献检索与应用。③专业基础知识:是岗位上做好服务性检测的专业基础,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如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以及实验诊断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④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专业核心知识是医学检验各亚学科的技术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体现专业的针对性;专业拓展知识是适应检验医学的学科不断发展和检验外延的不断拓宽的新技术、新知识。
三、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原则
1. 准确、全面、发展的原则
准确就是要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点,搞好人才需求定位;全面就是把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统筹考虑,搞好人才规格定位;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着眼专业学科发展和岗位变化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培养标准,搞好人才的发展定位。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契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检验学科发展特点,以检验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为导向进行设计,以保证毕业生能凭借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顺利就业,这一点十分重要。
2. 突出办学特色的原则
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有了特色,专业才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检验医学不同层次的岗位分工必然会存在,各举办院校也有自己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办学传统,因此,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不应僵化也不应单可考虑设置保证标准和发展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也为各个学校留有创新和专业特色发展的空间。
3.可行性原则
人才培养标准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自定标准相符合。因此,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必须与学校的定位与实际工作状态相符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教育部通过调整学制已经明确四年制医学检验为检验技师的培养,因此,要避免盲目拔高制定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四、成都中医药大学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从_开始就是走的检验技师的培养道路,注重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上体现出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考虑到近年来体外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既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又能从事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技师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通过强化或新增体外诊断技术相关课程,进行专业后期分化,形成体外诊断技术专业方向,解决了学生就业出口单一的问题。
1. 培养目标的定位的调整
教育部1999年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M针对的是以培养检验医师为主要目标的五年制检验专业本科生,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工作目标、师资力量和岗位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规范化检验医师临床培训,在参加工作后往往很难尽快胜任检验医师的岗位和职责11。因此,我校将‘‘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调整为“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将“能在各级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检验检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人才”调整为‘‘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公司及独立实验室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知识要求
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主要掌握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检验(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生物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输血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等。
3.能力要求
具备从事临床检验的基本技能,能熟练地操作常用的临床检验仪器,能进行日常的仪器维护;具有初步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具有初步的与病员及临床科室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具备文献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4. 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依法行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病人,将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养成较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勤奋向上,具备踏实工作的作风。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积极主动了解、获取和掌握本领域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5. 专业课程设置
以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原则,以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为基本保证,通过新增医学检验仪器学、体外诊断产品评价、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物科学概论、医药市场营销学、检验技术前沿进展等体外诊断技术方向性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前期打通,后期分化,培养既符合医学检验内涵发展又能拓展到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人才。其课程设置分为四大课程群,见表1。
6. 专业实践体系
篇3
区别于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检验医师的培养目标,四年制医学检验的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从事日常的检验技术工作,能进行检验方法的更新、引进、应用和评价,能全面做好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也可参与科研中的部分实验工作[8],对临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与临床对话能力的要求则要低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主要的岗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9]。1.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岗位分析的角度看,检验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①群集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医患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英语的应用能力、就业或创业能力等。②专业技术能力。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常用检验仪器的使用能力;从事检验各亚学科(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血液学及输血学检验等)服务性检测的能力;计算机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③实验室质量控制能力。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能力,最大程度上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核心在于坚持有效的持续改进。④专业拓展和创新能力。是适应检验医学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岗位的不断分化,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专业拓展能力是指自主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包括适应医学检验信息化、自动化以及外延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的新技术等;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针对医学检验前沿技术或实际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归纳发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2.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与检验岗位能力匹配的知识体系包括:①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②工具性和方法性知识:是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包括计算机知识、英语、文献检索与应用。③专业基础知识:是岗位上做好服务性检测的专业基础,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如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等,以及实验诊断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④专业知识:包括专业的核心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专业核心知识是医学检验各亚学科的技术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体现专业的针对性;专业拓展知识是适应检验医学的学科不断发展和检验外延的不断拓宽的新技术、新知识。
二、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原则
1.准确、全面、发展的原则准确就是要认真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特点,搞好人才需求定位;全面就是把胜任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统筹考虑,搞好人才规格定位;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着眼专业学科发展和岗位变化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培养标准,搞好人才的发展定位。四年制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契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检验学科发展特点,以检验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工作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为导向进行设计,以保证毕业生能凭借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顺利就业,这一点十分重要。2.突出办学特色的原则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有了特色,专业才有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检验医学不同层次的岗位分工必然会存在,各举办院校也有自己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和办学传统,因此,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不应僵化也不应单一,可考虑设置保证标准和发展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基本教学质量,也为各个学校留有创新和专业特色发展的空间。3.可行性原则人才培养标准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自定标准相符合。因此,制定的人才培养标准必须与学校的定位与实际工作状态相符合,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国家政策层面,教育部通过调整学制已经明确四年制医学检验为检验技师的培养,因此,要避免盲目拔高制定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三、成都中医药大学应用型四年制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从一开始就是走的检验技师的培养道路,注重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上体现出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考虑到近年来体外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既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又能从事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技师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通过强化或新增体外诊断技术相关课程,进行专业后期分化,形成体外诊断技术专业方向,解决了学生就业出口单一的问题。1.培养目标的定位的调整教育部1999年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的是以培养检验医师为主要目标的五年制检验专业本科生,由于受到职业定位、工作目标、师资力量和岗位设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得不到系统全面的规范化检验医师临床培训,在参加工作后往往很难尽快胜任检验医师的岗位和职责。因此,我校将“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调整为“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将“能在各级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检验检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人才”调整为“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在各级医院、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公司及独立实验室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知识要求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主要掌握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检验医学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检验(包括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病原生物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输血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仪器设备及先进医学检验技术,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等。3.能力要求具备从事临床检验的基本技能,能熟练地操作常用的临床检验仪器,能进行日常的仪器维护;具有初步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能力;具有初步的与病员及临床科室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一定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具备文献检索,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4.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依法行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关心病人,将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养成较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勤奋向上,具备踏实工作的作风。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积极主动了解、获取和掌握本领域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5.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能力为原则,以能胜任临床检验工作为基本保证,通过新增医学检验仪器学、体外诊断产品评价、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物科学概论、医药市场营销学、检验技术前沿进展等体外诊断技术方向性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前期打通,后期分化,培养既符合医学检验内涵发展又能拓展到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支持的新型检验人才。其课程设置分为四大课程群,见表1。6.专业实践体系结合本专业特色,单独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了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现状。在见习和实习环节,要求前期选择了体外诊断技术方向课程的学生到相关的体外诊断产品公司见习或实习。见表2。
篇4
关键词:微信平台;儿科教学;混合式教学法;医学基础知识
1引言
临床实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医学基础知识教学与临床实习的过渡阶段,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接触并认识各种临床症状及基本的临床诊治技能。儿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学科,因而探讨有效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对加强医学生儿科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1]。常规的临床实践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内容,但该方法存在以下不足:①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由于临床学生往往缺少实践经验,导致带教教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亲自参与,很多时候都是以听为主;②实践效果差,导致学生无法思考病例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病例的方法,也未对临床病种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达不到临床实践的目的;③受实践时间的限制,不能全面展开临床实践。因此,理想的临床实践方式可进一步提高儿科专业临床医学教育水平,提升临床实践学生的能动性和实践能力。
2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的特点
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是以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教学目标,让医学生带着实际病例问题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案例教学法(CBL)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强调将理论教学融于临床病例分析中,通过相互提问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CBL教学法可对PBL教学法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补充[2]。将PBL和CBL结合起来,既注重临床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增加对临床实践技能、临床诊断思维的培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临床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利用现有的微信平台,将见习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延伸,构建一个可供医学生随时公开讨论临床问题的平台[3]。因此,本文采用“基于微信平台混合教学法(联合CBL及PBL)”的教学模式,以期激发学生参与临床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儿科临床实践的教学效果。
3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是一门专业性较强、涉及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疾病的医学学科。根据病种的不同,儿科学又分为呼吸、消化、神经、血液、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免疫及新生儿医学等专科方向,但上述专科疾病的病理因素与成人疾病又不同,因而临床实践过程非常重要。现将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的具体应用策略介绍如下。
3.1病例准备
在基于CBL和PBL相结合的临床教学方法中,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将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分组,每组学生5人左右。每次临床实践课前,由临床带教教师挑选三四例儿科不同专科方向的典型病例,病例的选取应紧扣教学大纲。将选好的病例提前1周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收集病例涉及到的临床基础知识,并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最新文献,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小组内部学习和交流,聚焦出该病种的科学问题和临床要点。
3.2实践中讨论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围绕患儿进行实践,让每组学生对1名患儿情况进行问诊,详细了解患儿的病史、诊疗经过。随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病情分析,进而得到该疾病的诊断思路,建立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比如,某患儿因高烧呕吐入院,需根据其他临床症状分析可能是哪种疾病、需进行哪些检查才能确诊、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是否需要紧急处理、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到哪些药物,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都应进一步思考。在对患儿进行问诊结束后,每组学生对问诊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其他组的学生针对该病例发表意见进一步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学生在问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3实践后的总结与讨论
在对患儿进行问诊结束后,每组学生对问诊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学生在问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问诊顺序、问诊内容、问诊技巧,以期提高临床医学生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能力。此外,教师还可进一步结合临床视频、临床影像资料对学生给予进一步的指导。
3.4构建儿科临床实践微信交流平台
由于每次的临床实践课程时间较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所以,仅仅靠一次临床实践去消化所有的实践要点还远远不够。因此,针对每次的临床实践,借助微信平台建立不同的讨论组,将实践课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延伸;针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推送相关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操作方法;同时,大家可以在平台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具体包括:①在临床实践开始前,由带教教师建立微信群,并在群里科室临床实践学习要求;②在入科进行临床问诊前,带教教师将常见的儿科疾病资料发送至平台上,以便学生能及时掌握相关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③临床问诊结束后,小组成员互享临床学习心得,通过病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锻炼学生发现临床问题、分析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并获得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来增加学生对实践课的兴趣,激发人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讨论,也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学生快速地适应临床实践学习。
3.5构建儿科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实时反馈系统
儿科临床见习结束后采用笔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等进行考核。采用本医院自制满意度表对学生对此见习的结果进行评估,主要对教学方法效果、自我成长、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以问卷形式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通过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学生对临床见习教学的学习反馈,得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
4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由于儿科诊治对象是14岁以下的患儿,特别是幼儿患儿往往不能自己诉说病史或诉说不清楚,且儿科疾病病种多、患儿病情变化快、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造成临床诊治难度大[4]。因此,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儿科临床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问题当中,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通过在本院儿科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基于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不仅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查资料,发现其中存在的临床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调动临床医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通过查找文献、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可激发临床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相互合作的能力,进而提高临床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主动沟通交流的能力;让临床医学生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帮助其了解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尤其在临床工作中当患儿病情变化较快时要快速结合症状进行分析,及时进行团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并及时同患儿及患儿家属进行交流沟通,最后达到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熟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临床疾病问题的目的[5]。
5小结
有别于儿科常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基于微信平台混合式教学法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知识掌握及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打破见习时间的限制,可以全面展开对临床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临床医学院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此外,教师通过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为儿科临床实践提供经验。该教学方法不仅可用于临床医学院各临床科室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万智,汪池洁,艾媛,等.关于“儿科学”课程见习的教学形式探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8,40(3):243-246.
[2]赖学莉,谌卫,郭志勇,等.PBL与CBL综合教学法在八年制医学生肾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15):2382-2383.
[3]宋波,王桥,谭佳音,等.基于微信平台的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联合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0):226,228.
[4]邱湘宁,吴光勇.平合CBL教学模式在五年制医学生皮肤性病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8):26-27.
篇5
转变办学思想,更新培养目标
我国实施本科医学检验教育以来,国家对这一专业学生的最初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医学检验医师”,但是实际上,由于培养模式陈旧、基础与临床明显分离加之知识结构偏重于检验而缺乏足够的临床医学知识(包括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许多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五年制本科检验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并不能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而且国内长期以来并未设立“检验医师”这一岗位编制,使得难以真正实现培养“高级医学检验医师”这一目标。另外,多年来,医学检验在我国一直处于临床医学中辅学科的地位w,检验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性质、学时安排和临床老师的重视程度等原因往往使他们无法真正掌握临床知识。五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从事的仍然是利用仪器、试剂和检验技术对标本进行检测的技术性工作,发挥的是技术型人才即检验技师的作用。显然,这不仅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也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投入和回报不相适应。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新一轮教学专业目录提出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且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主要进入各级医院检验科、研究机构实验室、卫生防疫部门、血液中心或医药相关企业,另有少数毕业生进一步攻读学位或进入其他行业,成为医学相关专业的新生技术力量。他们直接面对的是取自于患者的标本,采用仪器、试剂、方法和技术进行工作,而不是对临床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这些检验技术人材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或熟悉各种检验技术和方法,做好全面的检验质量保证。针对这一培养目标,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参考国外医学检验专业的办学模式(在国际上,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以四年制为公认模式),并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制进行了改革,自2003年起将原来的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并且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集中力量加强对学生技术、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调整培养内容,合理设置课程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曰新月异,使得医学检验早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医学检验,而是一门跨基础和临床的交叉性学科,其学科发展最快、新技术应用最多。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体系以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与论文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循序渐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2]。但随着医学分科曰益细化,医学课程不断增加,传统的课程设置存在基础课过于枯燥冗长、与临床教学相互脱节、学科内容存在重叠甚至相互矛盾、必修课程学时过多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暇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导致学生知识片面且陈旧老化,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不能适应新世纪对实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3]。将学制改为四年,以上矛盾会更为突出,这促使我校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在设置四年制课程时,我们强调突出检验专业特色,精选主干学科,加强了临床检验基础教育,并根据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增加了检验仪器分析技术与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等课程,弱化了一些冗长枯燥的基础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加强了生物医学统计和专业英语课。我们着重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将内、外、妇、儿学科重组成“临床医学概要”课程,并将此课程设在学生实习阶段,使学生在医学检验实习中接受临床知识,更好地理解临床基础知识,使医学检验实践与临床知识紧密结合。另外,我校还增设了一些特色选修课,如医学实验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等,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
大胆改革创新,小心探索求证
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学制自“五改四”以来,尝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事实证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学制改革
为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完善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促进医学教育及人才管理与国际接轨,卫生部于2003年立项开展“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对加强卫生人才的培养、准入和管理、规范临床医师的培养、提高医师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有积极推动作用。目前,卫生部和中国医师协会已在专科医师分类中设立了检验医师类别,在医院检验科中设置检验医师岗位,临床检验已被中国医师协会纳入建立专科医师准入制度的首批试点之一,这就对现行的高等医学院校检验医师的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4]。我校实行“五改四”之后,确立了医学检验专业的2个培养方向,其一为培养检验技师,学制为四年,毕业生获理学士学位,每年招生60名左右,主要从事医学检验和医学实验研究等工作;其二为培养检验医师,生源从两条途径而来:①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后按专科医师培养办法进行培养;②八年制医学生在五年临床医学培养后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再进入二级学科按专科医师培养办法进行培养。由于检验医师工作岗位的性质决定了培养规模不可能太大,因此每年培养人数约2~3名。检验技师和检验医师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工作岗位也不同,因此决定了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都不同。四年制培养改变了以往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事实上既不能成为检验医师,又不甘心只是检验技师而导致不安心工作的尴尬局面。
二、教学模式改革
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古人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经说过大学教育不是要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应该教给他们求知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新世纪国际医学教育模式的主流。“五改四”以来,我校进一步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符合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我校进行了“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learning,PBL)[5>、“以病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以研究为基础”(research-basedlearning,RBL)等教学模式的尝试,已经初见成效。2009年起我校还进行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将以往教师“满堂灌”和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模式,改为学生小讲座和书面报告占考核成绩50%的模式。由于学生要在课堂上自己讲课,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真正强化了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三、临床实践改革
四年制检验技师培养内容的重点之一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近年来,我校利用寒、暑假期间对在校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提早进入检验科接触临床实践的尝试。我校采取了自愿报名的形式,学生踊跃参加。在见习期间,学生初步了解了检验工作流程、检验质量管理、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等,这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通过见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更快地熟悉实验室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要求,为四年级的实习打下基础。学生们一致认为提早进入临床见习很有必要。在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中也请检验科的一些老师指导,让他们参与一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课题研究,如实验室质量控制等,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普遍反应良好。
四、改革初见成效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各7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两批(每批39人)先后进入急诊科实习。这些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以及其他临床医学课程,并且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内科的大部分科室轮转实习了1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将第一批学生设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将第二批学生设为实验组,即院前急救教学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通过入科考试对急诊实习前摸底考核,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前期医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实验组: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进行教学,包括(1)增加院前急救实习及课程(跟车实习);(2)严格依据各种急危重症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来开展临床带教工作;(3)开展综合演练,教师将各种突况、急救技能综合到一个具体的实际抢救病例中,每次让3名学生一起操作共同完成,依据正确的诊疗顺序开展急救操作;(4)急诊思维:降阶梯思维、先开枪后瞄准、判断暂不诊断等;(5)临床医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病历、谈话、签字)、全面分析能力(致伤因子、经济能力、家属需求)、敏锐的观察力(各种关系、精神异常)、特殊原则;(6)急诊施救措施与流程;(7)急危重症识别、现场救护、转运。对照组:我们对“传统教学班”的教学采用传统的急诊临床实习教学方法,包括(1)急诊医学教材中的内容;(2)围绕急诊常见病种进行病例分析;(3)临床查房不特别介绍突发事件;(4)急救技能学习不增加“综合演练”这一环节。入科考试:所有学生在刚刚进入急诊科实习时,接受一次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出科考试:在实习结束后,理论试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则具体模拟多种内科合并症急发病例、车祸创伤病例、群体中毒病例(抽签),要求学生组成急救小组开展现场急救,主要考察学生的院前判断和急救能力以及运用急诊医学知识的能力。
1.3教学效果评估
78名学生在刚刚进入急诊实习时,接受一次摸底考试,试题以基础理论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习结束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出科考试,理论试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技能操作考核则具体模拟一个车祸创伤现场、群体中毒事件,要求学生组成急救小分队开展现场急救,主要考察学生的院前判断和急救能力以及运用急诊医学知识的能力。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评估结果采用(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学生不同教学方法的考试成绩比较:对照组:入科成绩(82.10±6.23)分,出科理论成绩(83.25±5.14)分,出科技能成绩(84.69±6.34)分;实验组:入科成绩(81.34±5.68)分,出科理论成绩(91.38±6.15)分,出科技能成绩(94.36±5.18)分。对照组学生和实验组学生摸底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学生在进入急诊实习前的前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是,实验组的出科考试成绩,无论是理论考试成绩还是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学生的考试成绩(P<0.05),表明院前急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增加,较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诊医学临床教学质量,增强医学生对各种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效果明显。
3讨论
社会的发展使急诊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急诊医学已成为反映临床医学科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医学本科五年级学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已经有一定的内外科知识,已经历临床见习、实习课程,并即将进入毕业前阶段,在这个时段学生渴望能在即将面临的临床工作中独当一面,他们即将成为一名临床医师,无论从事何专业,面对的患者是一个整体,可突发各种本专业或本专业外的急症,故必须掌握基本的急诊抢救技术,熟悉常用的监护技术,具有一定的急诊基础理论。所以医学本科学生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提高整体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学习和掌握急诊医学课程十分必要。“急救要从现场开始”的观念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2],当前国际上有两种主要类型院前急救服务模式,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前者强调在现场紧急处理后尽快把伤病员安全转运到医院再进行有效治疗,就是“将病人带到医院”;而后者强调由医院抢救小组尽快到达现场,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救治,然后再转运到医院继续治疗,就是“将医院带给现场的病人”。此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最关健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模式。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参加急诊医学院前急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生在急诊、急救理论和技能方面的成绩均优于未参加学习的学生,通过对答卷得分分析,发现两者在涉及心、肺等其它专科急症的诊治急救处理方面的得分差距不大,而对突发事件如群伤、群体中毒等的得分上存在差距。在临床技能上,实验组学生在处理院前急救患者面前,如车祸患者的伤口包扎,止血,运送及药物的治疗,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由于受到学生急诊临床实习时间短,参与研究的学生数量有限等不利因素影响,本项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将在今后教学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篇7
【关键词】检验专业;分子诊断学;课程;重要性
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tic )是一门以疾病为中心,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学科,它在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推动医学检验发展的主要力量,并在更深层次揭示疾病的本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1]。笔者通过对本校已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的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本校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77名。
1.2 方法:通过对本校已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的2004级和2005级医学检验本科班的学生设计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和掌握程度;检验系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必要性;如何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感兴趣程度、接受分子诊断学的能力和上好分子诊断学的建议。
2.结果
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为88.31%,一般的为7.79%,没感觉的为3.90%;接触过基础知识的为92.21%,没接触的为7.79%;认为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必要的为85.71%,一般的为11.69%,没必要的为2.60;学生认为要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需要增设实验课为75.32%,增加课时的为89.61%。 (见表一)
3.讨论
3.1 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
3.1.1 学生需要学习分子诊断学知识。通过调查,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感兴趣程度一般的为7.79%,没感觉的为3.90%;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大量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分子生物学蓬勃发展。由于一些新技术本身还不成熟、方法相对复杂、操作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检验的常规应用[2]。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将以其不可比拟的强大功能逐渐成为临床检验诊断的主要手段。因此,作为检验工作者应该积极学习分子生物学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便将来能胜任检验临床工作。
3.1.2 学生分子诊断学知识来源需要正规化的教学。通过调查,学生接触过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为92.21%,没接触的为7.79%;进一步了解得知,学生接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主要是生物化学课程中讲解的内容,其次就是部分学生选修了分子生物学课程,还有是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影响等。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分子诊断学知识,将分子生物学课程选修做为必选课程。通过调查,学生认为要上好分子诊断学课程,需要增设实验课为75.32%,增加课时的为89.61%。主要是由于在2004级本科首次开设了《分子诊断学》课程,为考查课程,没有开设实验课,在2005本科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为考试课程,受经费的影响,只是开设了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实验,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学习好分子诊断学课程。
3.1.3 完善本科课程教学。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检验医学已由原来以血、尿、便为代表的基础检验拓展为融生物化学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细胞学和遗传学技术、计算机和自动化程序为一体的交叉性极强的前沿学科。针对学科内涵与外延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相应的对高等院校人才尤其是对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该更加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为适应及促进学科发展奠定基础[3]。为适应21世纪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科的发展,培养现代化医院需要的检验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完善本科课程教学,使学生尽快适应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开设的分子诊断学是非常重要的。
3.2 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的必要性。通过调查,学生认为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必要的为85.71%,一般的为11.69%,没必要的为2.60%。分子诊断学是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广泛交叉和渗透形成的一个崭新的学科领域、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带动下,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对于“大多数疾病的病因在于基因”已达成共识,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与疾病关系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人类对疾病的认识,随着人们对生物大分子和疾病的关系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分子诊断学在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推动医学检验发展的主要力量。同时我院附属医院已经开设了分子诊断实验室,开设分子诊断学课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分子诊断领域提供优秀的储备人才,使学生尽快适应国家对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为宁夏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因而,开设分子诊断学是非常必要的。
4.展望
2007年11月检验系实施“系科合一”以系为主的办学模式,双方优势互补,达到既能较好的解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根据前人的经验,结合我系的实际,充分利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我校的教育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实践,使分子诊断学课程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吕建新.分子诊断学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前景[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2): 137-139.
[2] 杨清玲,陈昌杰,章 尧.检验本科诊断分子生物学课程建设的体会.检验医学教育,2007,14(4),15-16.
[3] 邬晓薇,王云贵,王振维.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重庆医学,2008,37(3),273-274.
篇8
1课程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1.1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的发展,体现出新的趋势,首先是基础医学逐渐进入到群体医学和生态系统的研究领域,其次是临床医学与高科技成果逐步融合在一起,二者共同发展,最后是医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和人文科学的联系愈发紧密。顺应这一趋势,国外许多著名医学院校都对其课程设置与管理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改革和探索。
1.2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当前社会由于人们过多追求短期发展,导致其所居住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人炸性增长,结构日趋老龄化等趋势,使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内涵理解也在发生变化。高等学校的医学教育应该紧随这些变化,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思维,从而推出新的课程模式,来适应现如今环境的变化,进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1.3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
2001年6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医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的7大领域共60条标准,为规范医学院校管理,保证医学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将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化需求,成为未来需要的建设性全面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并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最先进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临床医师。”
2课程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可行性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教育课程模式大概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即传统学科式、器官系统式课程模式(OrganSystem)和问题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上个世纪90年代,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院校中有90%以上采用的是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即以学科为中心;有大概5%左右的院校采用的是混合型课程模式,只有1所医学院校采用的是器官系统式课程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比例在逐渐加大,但大多数医学院校依然是以传统的学科式课程设置为主,模式比较单一。
2.1培养方案
目前医学院校的培养方案跟过去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重心依然放在课程体系上。高等院校医学院的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依然是几大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跨学科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如何设置各个课程的比例,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医学院校已经在逐步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削枝强干,理论与实践比达1∶1.3。
2.2课程教学目标
每个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靠各门课程的教学而完成的。医学院校根据卫生部制订的课程基本要求,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师资状况以及学生来源,以及当前整体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制订了各门必修课的课程教学目标,使大家认清医学教育中各个必须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对学生全新的要求,即学生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并将课程目标提高到一定重要地位,作为优秀课程评选的重要条件。
2.3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
对于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当前很多医学院校普遍减少理论课教学的授课学时,对教学内容上要求重点突出,对基本理论、概念以及规律陈述清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型思维。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将多种课程的实验进行合并重组,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4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以“突出主干课、减少必修课、丰富选修课、加强实践课”为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出向导式教学、合作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方法等,结合多媒体及高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加入到课题讨论中,加大学生的主观学习性。
2.5考核模式与要求
当前医学院校对于课程考核方式依然以卷面考试为主,配合一些过程考核,如口试、论文、实验等。对于医学学科,应该严把考核关。
3临床医学本科“1+1”课程模式实施的实践
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各个医学院校都对课程模式进行了优化,本文提出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1+1”课程模式,即实施两个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是传统式的学科教育,即传授基础的医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课堂则以培养学生实践的动手能力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
3.1第一课堂发展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尤其是临床医学本科仍然应该以学科为基础,进行详尽的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课程整合,加大一些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程学分和学时,使多个学科交叉在一起,培养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对各个课程的教学从内容上划分,分为三级,即基础内容、重点内容和中心内容,将其比例控制在4∶2∶4。要求学生掌握中心内容,熟悉重点内容,了解基础内容,使学生拓宽眼界,丰富知识面。
3.2第二课堂实施问题式中心课程模式
开辟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于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临床医学本科其专业性要求学生需要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自主动手的能力;这样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具备自主的创新能力。首先,为了强调团队合作意识,可以组织一个团队或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畅所欲言,不断进行思想碰撞,去解决问题。其次,对一个特定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针对于一个有代表性的病例,让学生们从诱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症状体征、病理特点、临床诊断、针对性治疗六个环节来进行明确分工,进行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最后是与病人进行沟通,学生集体进行病房探望,咨询疾病信息,掌握信息,熟悉病例,沟通病人,增强使命感。
3.3医学课程五年一贯制的构想
对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来说,医学课程至关重要,可以作为专用导航课程进行开设,但开设一学期是不够的,而占用太多课内时间又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接触临床,第二课堂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我们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延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实现五年一贯制,首先理论上,将医学疾病学作为必须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期末考核,其次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在第二课堂上针对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后的实际动手的能力进行验收。第二课堂始终贯穿医学课程,将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进行穿插,让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第二课堂坚持“简单、轻松、快乐”三个原则,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以知识学习为辅”,培养合作、表达、倾听、质疑、建议、沟通、协调等各种能力。通过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组合,可以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
总之,通过实施“1+1”课程模式,两个课堂的有机组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新型医疗行业的需求。
作者:褚为 艾金霞 陈丽波 单位:吉林市人民医院 北华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参考文献:
[1]宋汉君,李丽疆,张涛,等.临床医学本科1+1课程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7):672.
[2]刘铁滨,符晓华,张坚松,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基础医学教育,2014,(03):191.
[3]王文星,李豫凯.关于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基础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49.
[4]曾静,卿平,左川,等.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05):548.
[5]李辉,付译节,罗洪林.探讨临床专业医学课程改革的关键[J].卫生软科学,2015,(02):106.
[6]王庸晋,宋晓亮,魏武,等.以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5):5.
[7]迟双会,李文超.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5,(13):257.
[8]王春梅,王宏丽.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刍议[J].中国实用医药,2013,(09):255.
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验诊断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U50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49-01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临床基础课程,对各门临床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桥梁过渡和支撑作用,也是一门直接为临床一线服务的应用性学科。虽然实验诊断学的发展极为迅速,但具有内容多、较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其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能与实践相结合就成为我们教学过程中重点注意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针对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索。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1检验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实验诊断学要服务于临床和服务于病人,一定要以疾病为中心。因为它是临床诊断、病情分析、疗效评价、预后评估、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1]。为了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诊断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典型临床病例来分析讲解。通过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对病例展开深入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正确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枯燥生硬的实验诊断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极佳[2]。
1.2授课内容与实际检验仪器相结合: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检验技术、检验仪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学时数限制,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在理论课上不能一一介绍,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实验课时间来弥补理论课的不足。实验课上,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某个检验项目的测试,这样学生从了解认识实验设备仪器开始,逐渐认识检验项目的原理、操作过程、临床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于检验项目的理解认识;同时,通过仪器的学习和使用,接触了医学检验和实验诊断的前沿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挑选资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向学生介绍医学检验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补充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等教学内容[3]。在教学内容上的补充,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学科前沿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形象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诊断课程中,包括很多原理及图像,如果采用平时授课的方式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图像和视频的加入,增加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们在生动、充满乐趣的过程中获得了非常感性的知识。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课件中图文并茂,动静结合,Flas形象生动、具体逼真,便于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又根据近年来多次再版的实验诊断学教材制作了1100多张教学幻灯片,不仅教师可以应用于实验诊断教学中,而且发表于中国医科大学校园网上,网站上还提供了学科中重点难点知识的详解,图文并茂,方便学生在业余时间对于难点知识的查阅和学习。
对实验诊断学教学和学习起到了资源共享的作用。
3根据培养方向,合理进行考核管理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因此实验诊断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验诊断学课程的需要,我们在实验课中采用了“笔试+操作”的考核方式,更能体现出实验诊断学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其中理论考试,主要涉及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实际操作考试,则考察学生如何更好的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通过双向的综合评定,更好的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实验诊断学承担着为医学生打基础的重任,是大多数未来医生接受系统规范实验室训练的唯一机会,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未来医生质量的好坏。所以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而应该适应形势,探索出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更系统的实验诊断教学模式。为临床医学生早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虹,李智,盛红华. 实验诊断学教学现状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
篇10
关键词: 职高教育 临床医学教学 教学改革 综合素质
临床医学理论课程的每一个病种内容包括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病理解剖、生理生化、微生物、免疫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预后、治疗等内容。现阶段医学院在校老师在临床医学理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集中不了精力,对理论课程难以产生兴趣。在现行的教学实践中,对于理论大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多媒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但是,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压力是很大的,必须对现有的教学的模式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
一、现阶段职高临床医学教学方面的问题
通过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可以发现职高临床医学教学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临床医学理论课上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庞大的理论知识,而且所要接受的知识涉及方面太多、信息量太大、重点不够突出、学生不好掌握;其次,在临床理论教学过程中,一些年轻学生对死板的理论知识难以产生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最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是考试这一环节,在考试临近时,学生长时间处在被动记忆过程中,虽然可以应对考试,但是学习临床医学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这点是令大多数专业学生头疼的问题。综合学生和身边教师的意见,现阶段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模式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只有带着兴趣学习,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职高临床医学改革的方法
现在职高学生已经在教育制度下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都有着大同小异的学习方式,在进入职高学校临床医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课前,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督促,使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在初步掌握医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必要对每个病种的内容从头到尾讲述,应该把上课的有限时间以重点内容为主,对与临床疗诊有密切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讲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通过讲述教材内容,再提出教学要求,强调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对于这种教学方式,部分学生在教学结束后感到困惑,没有目的地接受信息,是很难学进去的。所以,我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见,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在教学前让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预习,其次在课上,根据教学大纲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对大纲要求的重点知识列出模拟试题,先让学生回答,回答完毕后先不公布答案,这样,学生就能根据教师给出的大纲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主次划分,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检验模拟试题答案是否正确。这样通过改变教学顺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临床医学的学习兴趣,模拟试题的加入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需要掌握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对职高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分析
职高临床医学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非常枯燥的,没有对临床医学理论的兴趣是学不好的,学医学与学数理化不同,需要背的东西太多,再加上医学内容更加繁杂,即使看得懂也不大好背,虽然每个人都有一套学习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对所学内容并不善于记忆。现今职高临床医学教学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医兴趣。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而强制地逼迫学生学习,那么无疑是一种遏制真理出现的行为。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真正感觉到了乐趣,有兴趣才能够有效思考和学习。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在原有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前预习,课上分清主次知识点带着问题学习的模式,再结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改革的最大作用是激发学生对临床理论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吸引学生的视听,给大脑发出一个兴奋的信号,对上课内容有针对性地学习,再结合课下筛选过滤,从而进行吸收消化。
这种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是利用学生对模拟试题的解题渴望,从而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掌握临床医学理论知识。
四、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职高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模式等问题,就职高临床医学教学应该如何改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临床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临床理论教学的接受兴趣,这是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齐敬先,郭娜,孙浩.高职高专语文教材建设现状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