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肥力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粉煤灰充填;覆土厚度;复垦土壤;肥力指标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61
1 引言
土壤肥力反映了土壤为植物提供适宜条件的能力,但尚无统一的定义,正是由于这一科学概念缺乏严格的定义,也缺乏数量化的指标,导致难以保证对其评价结果的科学客观性[1-2]。对于以粉煤灰充填基质的复垦土壤的覆土厚度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较少,土壤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反映[3]。
因此,本文以安徽省淮南市平圩电厂粉煤灰堆场为例,以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土壤容重(soil bulk density,BD)、土壤黏粒含量(Clay)、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SMC)等为评价因子,分析不同覆土厚度下粉煤灰重构土壤肥力状况。以期为粉煤灰作为充填基质的复垦模式及复垦土地的治理改良提供依据。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研究区为安徽省淮南市平圩电厂粉煤灰堆场,该堆场启用于1986年,面积为231.95公顷,分东西两坑。复垦方式包括直接复垦、覆土复垦两类。
采样点布设采用网格采样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本次共确定0、10(土灰混合体)、10-20、20-30、30-40、40-50和50-60cm 等不同覆土厚度复垦区采样点35个,1个粉煤灰堆场样,1个周边正常土样。
3 隶属度函数确定
隶属度函数实际上是评价指标与作物生长效应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根据各评价因子对作物产量的效应将隶属度函数分为两种类型,即S型和抛物线型。
S型隶属度函数:此类函数参评因子指标值越高,作物生长效果越好,但是达到一定临界值后效用趋于稳定,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因子就属于这类函数。
抛物线型:属于这类函数的参评因子对作物的效应表现为在一定范围内作物生长效应最好,但是超出这个范围时作物生长效应变差,如土壤物理粘粒含量、含水量、容重等属于这种类型。
根据研究区土壤实际特点并听取有关专家意见,本研究中有机质的转折x1=2 x2=5、容重的转折点x3=0.1 x4=3、含水量的转折点x1=10 x2=20 x3=30 x4=40、土壤粘粒的转折点x1=1 x2=10 x3=20 x4=30。
4 结果与分析
基于不同肥力指标符合的隶属度函数,计算各单因素土壤肥力指标隶属度,通过对土壤肥力指标隶属度的分析,可以直观的反应各肥力指标与复垦土壤覆土厚度关系。
图2显示,SMC随覆土厚度的变化近乎为零,且各点的SMC隶属度均接近或等于1,表示SMC在该复垦区分布较为均一,覆土厚度达到50-60cm时SMC隶属度有所减少,可能由于粉煤灰的导水性能比较差,导致上覆土层的持水性能加强,而覆土厚度达到50-60cm时才与正常土壤接近;SOM隶属度随覆土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增长,而在覆土厚度从0-30cm时有机质指标呈锯齿钤龀ぃ可能与该区覆土方式有关(直接覆土、泥浆泵覆土),在覆土厚度达到30cm以后土壤有机质随覆土厚度的增加而缓慢增加且渐渐趋于平稳;土壤容重指标变化也不是很明显,只是在0-10cm时容重指数偏大,在覆土10-60cm之间容重隶属度基本不变,由于容重越小对应的土壤质量较优,该区复垦土壤的容重隶属度分布相对合理;土壤粘粒指标随覆土厚度的增加变化最不规律,分别在覆土10-20cm、30-40cm、50-60cm粘粒指标较优,标明覆土厚度对土壤黏性的改变很大且没有太明显的相关性。
5 结论与讨论
粉煤灰复垦土壤的覆土厚度对复垦土地肥力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粉煤灰充填基质为对象,探讨不同覆土厚度下复垦土壤的各个单因子肥力指标分布特征,揭示覆土厚度对土壤的肥力要素影响。获取结论:4种单因子土壤肥力指标隶属度分成两类,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和粉粒含量为一类,覆土厚度越厚,它们指标隶属度越高,与覆土厚度在空间上呈现正相关。土壤含水量指标却随覆土厚度变化不大,且达到该复垦区的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骆伯胜,钟继洪,陈俊坚.土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研究[J].土壤,2004,36(01):104-106.
篇2
土壤pH值主要取决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氢离子多来源于吸附型Al3+以及土壤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溶于水后形成碳酸和有机质降解产生的有机酸。土壤pH值的高低不仅与土壤组成有关,还受外界因素如施肥、作物种类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有机肥所含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有机酸等也有差别,对土壤pH值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施用生物有机肥料,能够使土壤物理性质得到一定的改善。可以降低酸性土壤的pH值,但这种作用在短期内表现得不显著,随着施肥水平和茬口的增加作用更明显。这说明生物有机肥对土壤pH有调节作用。设施栽培土壤施用有机肥后,最初的pH值比施用化肥低,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pH值会升高并且会超过用化肥的土壤。土壤中的稻草、猪粪随腐解时间的延长pH值降低,至腐解第四周土壤pH值降至最低值,以后有所升高,但随着有机物料用量的增加,根际、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趋向一致。可见,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在土壤中积累,同时也在不断的被分解、转化,在有机酸达到高峰之前,以积累为主,高峰之后,以分解为主。
2.有机肥料对土壤团聚体、微团聚体的影响
土壤微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土壤肥力基础物质中的重要组分,它既可影响土壤体质,又能影响土壤的体形,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对土壤中水、肥、气、热等因素具有保持和协调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土壤疏松层的形成和稳定具有促进作用。近几年来,国内对土壤微团聚体与土壤肥力的研究更为突出,基本上明确了土壤中微团聚体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表明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大于10μm微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团聚度增大,土壤团粒的含量稳定性与土壤肥力呈显著正相关。盆栽培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使特征微团聚体比例降低,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3.有机肥料对土壤N、P、K含量的影响
土壤养分含量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N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它在植物整个生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矿质元素中的核心元素,被誉为“生命元素”。在大多数情况下,施用氮肥都可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P在土壤中含量虽少,但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以及品质等影响很大。K既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又由于其在作物生理代谢过程中的特殊功能而一直被誉为“品质元素”。新近的研究指出,有机肥中含有较多的酚、糖、醛类化合物及羧基,可对肥料中的NH4+吸附和固定,抑制NH4+的硝化作用,减少硝态氮的形成,抑制了一定空间氮素动力学的不均匀性。据报道,有机覆盖物或家畜粪施入土壤后,能够使有机肥通过直接提供磷来提高土壤磷素养分及土壤中有关酶和微生物活性从而增加土壤磷的有效性。土壤中的钾是由矿物质风化分解出来的,能直接被作物吸收,土壤如果缺钾,庄稼生长就不健壮,抗病虫害的能力就会减弱。周晓芬等通过施用有机肥对土壤K素供应能力及其特点的研究,证明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壤环境因素对有机肥供K素能力有不同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施用有机肥可以影响土壤N、P、K的含量变化。因此,测定土壤中的N、P、K对于指导施肥、了解土壤肥力具有一定意义。
4.有机肥料对土壤重金属离子含量的影响
随着化肥的发展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加,不适当的施肥不但使化肥利用率降低,而且会造成环境的恶化。一些重金属和微量元素也随着农药、化肥而进入土壤中,从而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养分的不平衡。有关有机肥修复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较多。实践证明:生物有机肥对Cu污染土壤改善效果更好。有机肥分解产生大量有机酸,使氧化锰还原,提高P、Fe、Mn、Zn的有效性。有机肥在土壤中分解产生的各种有机酸、糖类、酚类及N、S的杂环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活性基团,很容易与溶液中金属离子络合或螯合而改变重金属的行为和有效性,从而降低重金属的毒性。而且有机肥分解产生的腐殖酸量越多,对形成络合物越有利。
5.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的养分来源和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其数量和品质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它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在一定的范围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土壤的肥力就高,反之,土壤肥力就低。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在有机质的数量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和转化率等,而只是一个有机质积累和矿化分解的平衡结果。近期,人们对有机质分组和有机质的分解转化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土壤活性有机质的概念。土壤活性有机质在土壤中有效性较高、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利用、对植物养分供应有最直接作用。农家肥在有机肥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含量,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和通气性能作用显著,同时它又含有氮、磷、钾、钙、镁、铁、硼、锰等多种矿质元素,可全面持久地供给作物营养。有机肥料不仅可以提高有机质的含量,还可以提高土壤耕性。施入有机肥后,有机肥料不但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的积累、而且还可以间接提高养分积累和供应能力。
6.有机肥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土壤酶来自土壤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活体或残体,是土壤生化过程的产物。土壤酶活性是土壤中生物学活性的总体现,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它表征了土壤的综合肥力特征及土壤养分转化进程,所以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衡量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较好指标。有机肥可以提高作物根际代谢,使根际分泌物增多,微生物繁殖加快,而且有机肥本身含有一定数量的酶,从而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中各种酶的活性,其中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等增加较多,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合成以及养分的转化。
7.有机肥料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
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存在于所有的土壤、沉积物和天然水域中。土壤腐殖质是作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可促进作物和微生物的生理活性,增加土壤蓄水、保水和保肥能力,促进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的缓冲性和酸碱性,同时还能络合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消除土壤中农药的残留。因此土壤腐殖质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壤学、环境学和地球化学等领域的热点之一。土壤中的腐殖质大多是与矿质部分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而存在,由于结合的方式和松紧程度不同,对土壤结构状态具有不同的影响,尤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最大。根据土壤腐殖质的结合形态,可分为松结态、联结态、稳结态和紧结态4种腐殖质。按照腐殖质在酸碱溶液中的溶解度分为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而土壤腐殖质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胡敏酸,它可以增加土壤的吸收性能和保持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并能促进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腐殖酸含量,HA/FA升高,土壤胡敏酸的羧基、酚羟基比升高,土壤腐殖酸得到明显改善。施用有机肥通过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和微团聚体既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数量,也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腐殖质活性。又能更新和活化老的有机质,改善腐殖质的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土壤肥力。
篇3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体损失; 土地保育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考虑的问题,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由于人们对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仅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根据一些学术专著,它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因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仅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有人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有的就是忽视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视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 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0%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0%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因此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0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 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浅薄。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乱用植物措施,或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 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这一概念上,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没有了 “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
篇4
关键词:土地整治;精细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
引言
最近,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到2015年,新建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经整治后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完成土地整理目标,可将土地整治与精细农业发展相结合,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1.精细农业概述
1.1精细农业概念
精细农业就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所谓精细农业,是指基于变异的一种田间管理手段。农田里田间土壤、作物的特性都不是均一的,是随着时间、空间变化的。而在传统的、目前仍在采用的农田管理中,都认为是均一的,采用统一的施肥时间、施肥量。
1.2精细农业特点
精细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精细农业能科学合理施用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源污染。精细农业采用因土、因作物、因时全面平衡施肥,彻底扭转传统农业中因经验施肥而造成的三多三少(化肥多.有机肥少;N肥多,P、K肥少;三要素肥多,微量元素少),N、P、K肥比例失调的状况,因此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2)减少和节约水资源。目前传统农业因大水漫灌和沟渠渗漏对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精细农业可由作物动态监控技术定时定量供给水分,可通过滴灌微灌等一系列新型灌溉技术,使水的消耗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能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
(3)精细农业采用精耕细作技术,可大大节本增效,省工省时,优质高产。
(4) 精细农业采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控制,并根据其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1.3精细农业发展条件
(1)农田大小。通过全面的经济分析,计算出适于区域精细农业发展的最小农田面积。
(2)农机化程度。精细农业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手段。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喷灌机等。另外,还需要GIS、GPS(DGPS);信息采集、分析设备;随农业机械配备的定位系统、控制设备、监测设备等。
(3) 农田差异。农田差异包括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差异。
2.我国精细农业现状
目前,我国仅在国营垦区农场和高校试验场建立精细农业试验工程。因为我国大部分农田规模较小,机械化水平比较落后,无法推行广域的精细农业,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3.土地整治促进精细农业发展
3.1土地整治是基础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工程技术的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将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实施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加强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改造提高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新建5000处万亩连片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这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3.2精细农业大发展
抓住土地整治的契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促进现代化农业大发展。
(1)了解差异,指导农业生产
在我国广大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个体农民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实施农业作业。虽然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但就整个示范区来说,其空间的差异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其目的是让农民了解田间的差异分布,为农民提供合理的管理支持。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的分布图。
(2)发展精细农业了解区域差异,科学指导区域农业生产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以GIS等为开发平台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让农民及时了解田间差异分布等信息,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管理。该系统可以生成以地块为单位、以相对坐标定位的作物产量(以户为单位)、作物长势、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分布图。
(3)发展精细农业,建立基于DGPS和GIS技术管理、辅助决策系统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建立DGPS基准站:采集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草害分布等作物生长空间数据;收集有关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内的地籍、土壤类型、耕作史、产量史、轮作史以及品种、肥料、农药、灌井分布等信息。在GIS软件开发平台中利用DGPS基准站采集的作物信息,建立生长模拟模型和空间决策分析模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作业处方,以便进行农田资源合理利用和作物生产管理。
(4)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立精细农业示范工程:利用带DGPS和产量测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在田间定位和自动采集对应小区的平均产量数据,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定位采集土壤肥力、墒情、病虫草害分布、作物长势,并利用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异分布图;利用GIS的空间决策分析和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实施按处方图控制农业机械进行田间作业,如带DGPS和处方图读入设备,可调节播量和播深的谷物精密播种机、可调节施肥量的定位施肥机和喷药机、可控制喷水量的定位喷灌机等。通过精细农业示范工程,不但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而且还能够因地制宜地推动应用规模和范围,逐步在较大面积和范围内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生产。
4.结论
土地整治是一项惠民工程,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性保障。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4亿亩,整治的基本农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精细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契机。精细农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许将来名字会有所改变,但是用信息技术来支撑农业、武装农业,实现现代化农业这个方向不会变。
参考文献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Precision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Geospat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Crop Management, National Academic Press, Washington, D.C. 1997.
[2].汪懋华,“精细农作”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农田精耕细作技术,"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论文集上册, 周光召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998.9。
[3].汪懋华,“精细农业”研究与工程科技创新,农业工程学报,Vol5. No.1,1999.3.
篇5
1 玉米空棵原因
由于光照不足,从而使玉米叶片的光合产物严重不足。加之雨水特多,造成土壤中的养分流失较重,从而在玉米茎秆叶片中贮存的有机物偏少,形成了“有库缺源”的状态。再加上雨水较多会影响玉米根系活动,造成养分供应不足,影响光合产物的形成,造成玉米籽粒灌浆中有机物供应严重不足。根据玉米养分输送的原理,仅满足了玉米部分生长发育的需求,不能满足雌穗的生长发育,这种情况发生的时期和程度,又会对雌穗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植株雌穗发育不能完成,形成没有雌穗的空棵;有的植株雌穗苞叶发育受到一定影响,形成异常果穗。
从作物栽培学角度看,玉米空棵或果穗异常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密度过高;二是弱苗晚苗;三是肥水供应不足;四是病虫危害。
以上这些原因均直接或间接影响玉米体内营养积累、转化和分配,使雌穗发育迟缓或停止发育,空裸或雌穗异常增多。不利气象因素更会加重这种现象的发生。
玉米的空棵或果穗异常,虽然都是异常气候造成的,但也与品种有关。在同样气候因素影响下,不少品种出现异常现象,这说明在玉米雌穗分化这一生物学特性上,品种间存在着差异,但品种表现和种子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品种差异,不属于种子的质量问题。
2 玉米空棵防治对策
2.1 合理密植 根据不同的品种,结合当地的土质、茬口、施肥水平等环境条件确定种植密度。紧凑型及半紧凑型品种或矮秆、早熟品种应适当密些;平展叶型品种或高秆晚熟品种要适当稀植;茬口差、施肥水平低的田块应当稀植;土地肥沃、肥水条件好应当密植。实行间作套种或宽窄行种植,改善群体光照条件,降低空棵率。一般晚熟品种生育期长,植株高大,茎叶繁茂,可适当稀植,每667平方米控制在3000株以内。水肥跟不上的可稀植,土壤肥力较高的,密度可适当大些。行距增大,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合能力,增加果穗营养,促进果穗分化,降低空棵率。
2.2 因地制宜,合理选用良种 选用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的良种,并采用种衣剂拌种,确保苗齐、苗匀、苗壮。若土质肥沃及栽培水平较高的地块,选用丰产性能较高的马齿型种;若土质瘠薄及栽培水平较低的土地,选用适应性强的硬粒型或半马齿种;对于发生过缺素症的田块,用相应的微肥拌种,为减少空棵率奠定基础。
篇6
关键词:平南县;木薯产业;农业资源;评价
中图分类号:S8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4-3403-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4.018
Agricultural Resources Evaluation Based on Pingnan Cassava Industry Development
HUANG Wei-quan,HUANG Pei-zhao,JIANG Dai-hua, Li Wei,YANG Xue-yan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Analysed and evaluated agricultural resources(soil,water and fertiliz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ssava industry in Pingnan county based on the abundance index eval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resource abundance index of Pingnan county was between 14.87~17.80,with an average abundance index was 16.36, the highest index of abundance was Guancheng town(17.80),and the lowest was Simian town(14.87), litt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ther townships' composite index of abundance.Besides Simian town, Pingshan town, Dapo town, the abundance index of the rest townships were exceed the average value. The abundanc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index>16 was a good standar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overall the territory of Pingnan county wa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ssava industry.
Key words: Pingnan county;cassava industry;agriculture resources;evaluation
我国农业资源评价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首先从土地资源研究开始,经过对农业资源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农业资源的评价逐步从单项资源发展到整体资源。闵庆文等[1]利用综合指数法、区位商法等评价方法,对南京地区的主要农业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度分析法进行了综合评价。姜文来等[2]提出了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两大基础理论,即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理论,构建了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量化模型。丁娟娟[3]将资源丰度指数概念和模型应用于农业生产系统的系统诊断,得出用资源丰度指数来诊断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状况是可行的。徐勇[4]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农业生产行为特征及高效利用途径进行系统分析,筛选、构建和设计出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孙进群等[5]综述了国内近年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的发展方向。刘军[6]在阐述农业资源评价综合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湖南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案,得出2001-2008年湖南农业资源利用的评价结论。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农业资源的研究比较早,农业资源最早于公元前由Aristotle提出,经过西方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7-10],至18世纪末,西方农业学家、地理学家、农业经济学家先后对农业资源的区划和利用进行研究,至1984年,国外科研人员已研究得到农业资源评价的基本模型体系[11,12]。
随着人们对农业资源评价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平南县木薯产业发展的需要,对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促进平南县木薯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平南县农业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土、水、肥)的利用效率,开展了对平南县木薯产业发展中的农业资源(土、水、肥)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可为平南县及相近区域木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13]。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对平南县农业(土、水、肥)资源进行评价分析时,根据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结合平南县的实际情况,在文献资料和统计资料中搜集、整理、分析得出平南县农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建立丰度指数数学模型,对平南县的农业(土、水、肥)资源进行分析,以各乡(镇)为单位计算农业(土、水、肥)资源的要素指标,最后分析资源要素指标。
1.1 采用丰度指数模型
资源丰度通常是指各类资源的富集和丰富程度,为资源的自然属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丰度指地区单项资源的丰度或某类资源组合的丰度,也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内各种自然资源的总体丰度。资源丰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丰度可以表示为人均资源占有量,是制定地区规划和长期发展策略的重要依据[14-17]。资源丰度指数模型为:
R=■■(i=1,2,3,...n)
资源丰度指数(R)是描述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指标,设集合A={a1,a2,a3...an}为资源要素,A0={a01,a02,a03...a0n}为资源要素标准量,其中资源要素为:a1为年日照时数、a2为作物生长季、a3为年有效积温、a4为年降水量、a5为土壤钾肥肥力、a6为土壤磷肥肥力、a7为灌溉水量、a8为灌溉机械(I)、a9为化肥用量(Fk)、a10为化肥用量(FP)。
Ri=■(i=1,2,3,...n)
如果Ri>1,说明资源要素ai较为丰富,是农业生产的促进因素;如果Ri
1.2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农业资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因此指标体系也是一套复杂的体系。评价时选取的指标应针对农业资源指标本身,这样才具有代表性,在进行农业资源评价中,各指标均反映出农业自然条件对木薯产业生长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品种的木薯生长需要的自然条件是否受到限制,才能充分体现农业资源的特点。根据平南县木薯产业发展的农业资源(水、土、肥)的特征和利用现状,本研究选取王宏广[18]的资源当量参数。
2 平南县农业(土、水、肥)资源综合评价
根据平南县木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具有农业意义的10项指标来分析评价各乡(镇)之间的农业资源差异。2008年平南县各乡(镇)农业资源指标和指标计算结果见表2和表3。
结合表2和表3的数据可得,平南县各乡(镇)年日照时数、作物生长季、年有效积温、年降水量、钾肥用量、磷肥用量、灌溉水量资源要素的丰度指数均大于1,说明平南县各乡(镇)这七项资源要素比较丰富;而土壤钾肥肥力、磷肥肥力两项资源要素的丰度指数均值均小于1,其中土壤钾肥肥力部分乡(镇)大于1,说明平南县旱地土壤钾肥肥力分布不均匀,这两项资源要素不足;灌溉机械(I)资源要素的丰度指数在部分乡(镇)大于1,说明灌溉机械(I)资源要素是部分乡(镇)木薯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而在部分乡(镇)却是限制木薯产业发展的因素。全县各乡(镇)农业资源综合丰度指数如图1所示,平南县农业资源(土、水、肥)的综合资源丰度指数在14.87~17.80之间,平均丰度指数为16.36,丰度指数最高为官成镇(17.80),最低的为寺面镇(14.87),各乡(镇)的综合丰度指数差别不大。
3 小结与讨论
3.1 土壤肥力和pH因素
根据平南县的土壤调查情况和现状分析以及丰度指数模型评价的结果来看,土壤钾肥肥力、磷肥肥力两项资源要素的丰度指数大部分乡(镇)小于1,其中土壤钾肥肥力部分乡(镇)大于1说明平南县旱地土壤钾肥肥力分布不均匀,这两项资源要素不足,限制了该县木薯种植产业的发展。由于平南县的旱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不高,整体偏低,是影响土壤钾肥和磷肥肥力不足的关键因素。平南县木薯生长受到了旱地土壤肥力含量水平的影响,有些地方土壤比较贫瘠,有些土壤养分较高。由于平南县的南北都属于山地,因此,要根据平南县不同山地土壤贫瘠状况补充土壤中速效钾和速效磷。根据资料调查,平南县各乡(镇)土壤pH总体呈降低的趋势。这种情况下,应该首先对酸性土壤特别是强酸性土壤施用石灰中和酸性,并选用碱性或中性肥料,如碳酸氢铵或尿素、高浓度复合肥、钙镁磷肥等,既可中和土壤酸性,又可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变施肥种类可以适当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肥料利用率,可起到较好的增产效果。
3.2 水资源和水利设施因素
平南县的灌溉水量资源要素的丰度指数大于1,而灌溉机械(Ⅰ)资源要素部分乡(镇)大于1,说明平南县水资源满足木薯产业的发展,但水利设施在平南县的分布不均匀,限制了木薯产业的发展。平南县除了西江外,还有白沙江、秦川河、大同江等几大河流,大、中、小型水库遍布境内,平南县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南、北部山区和中部平原气候条件有所不同,但水资源分布差异较小;从平南县的地域来看,从南到北平南县中部地区的乡(镇)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高,而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乡(镇)基础设施落后,水土流失较严重,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木薯种植区域绝大部分在南、北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成为制约木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资源,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木薯产业发展。
3.3 化肥用量
从丰度指数评价可以看出,钾肥用量、磷肥用量资源要素的丰度指数均大于1,说明平南县各乡镇这两项资源要素比较丰富,是该县木薯种植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但平南县的钾肥和磷肥用量比较大,施肥单一,施用方法不当,造成土壤磷固定,钾不足,肥料利用率下降;有机肥料施用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氮素相对磷钾不足,所以,要合理增施氮肥,同时提高土壤氮磷钾的利用效率。土壤过酸过碱都会降低肥料养分的有效利用,直接影响木薯生长。
采用丰度指数模型对平南县农业资源(土、水、肥)的评价表明,平南县农业资源的综合资源丰度指数为14.87~17.80,平均丰度指数为16.36,丰度指数最高是官成镇(17.80),寺面镇最低(14.87),且各乡镇的综合丰度指数差别不大。农业资源综合丰度指数>16为良好,依据该标准说明平南县全境的农业资源配置总体上适合木薯产业的发展需要;平南县要保持木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不断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通过不断提高土壤肥力质量,降低土壤酸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和土壤肥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资源和水利设施,合理、科学使用肥料,各单位、各部门要密切配合,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为平南县的木薯产业提供平台和条件,在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合力做大、做强平南县的木薯产业。同时,平南县农业资源的配置还存在优化的空间,针对资源配置的不足,提出了如下措施和建议:①优化施肥用量和种类,进行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②降低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③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资源,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利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闵庆文,李湘阁,李丽平.南京地区农业资源的综合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3):242-247.
[2] 姜文来,罗其友.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J].经济地理,2000,20(3):78-81.
[3] 丁娟娟.农业资源评价-资源丰度指数评价法[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12(2):78-81.
[4] 徐 勇.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3):240-246.
[5] 孙进群,雷 娜.我国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899-20901,20905.
[6] 刘 军.湖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65-70.
[7] 范文波.坡耕地土壤结皮的成因及其作用研究[D].西安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8] 莎缪尔森.经济学[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 于光远.资源、资源经济学、资源战略[J].自然资源学报,1986(1):1-2.
[10] 王石立.作物农业气候区划[J].气象科技,1983(1):63-65.
[11] 傅伯杰,陈利项,马 诚,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8.
[12] 吴国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41-143.
[13] 罗兴录.广西木薯产业化发展战略思考[J].耕作与栽培,2001(4):59-61.
[14] 何 晶.广西木薯产业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15] 杨萍果.基于资源丰度指数模型的石家庄市农业资源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104-107.
[16] 欧阳娟娟,李巧云,关 欣.基于资源丰度指数的郴州市农业资源的初步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36-13637, 13640.
[17] 吴国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41-143.
篇7
高产和稳产是我省大豆科研和生产发展的首要方向,过去,对大豆品种的评价过分注重高肥水条件下的高产指标,而忽视一般生产条件下的产量表现,通过高效栽培,把多项增产措施组装配套,使适合于大面积生产的稳产、高产品种达到优质、生态、安全生产的目的。不违农时,适时播种,保证播种质量,才能达到苗齐、苗匀、苗壮的目的。
1 土壤准备
1.1 播前整地:播前整地包括播前进行的土壤耕作及耙、耪、压等。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整地技术,因此,播前整地工作也有所不同。如平翻、垄作、耙茬、深松等。
1.2 播前灌溉:对于墒情不好的地块,有灌溉条件的,可在播前1~2天灌水1次,浸湿土壤即可,以利播后种子发芽。
1.3 播前封闭除草:我国黑龙江大豆主产区一些大型农场及各县区,大豆栽培面积大,如管理不及时,则杂草为害严重,常在播前采用机械喷施除草剂,进行大田封闭除草。氟乐灵、拉索等除草剂可在播前进行土壤喷雾。
2 精选种子
具有良好播种品质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高,苗整齐茁壮。所以在播种前应将病粒、虫蛀粒、小粒、秕粒和破瓣粒拣出。同时还要根据本品种固有的典型特征,如粒型、粒色、种子大小、种脐大小和颜色深浅,剔除混杂的异品种种子,以提高种子纯度。
3 种子测定和发芽试验
经过精选的种子在播种前应测定粒重和做发芽率试验。这两项工作是计算播种量的根据。将经过精选的种子,随机取样3份,每份随机抽出100粒种子,各自称重并求出平均数,即为该品种的百粒重。其单位用克表示。种子发芽率测定:将上述3份各100粒种子,分别放人3个小蝶或发芽皿中,下垫草纸或河沙。加水至薄水层,然后将种子均匀摆好,放在20℃左右温暖处(灶旁或保温箱内)吸水膨胀发芽。经过5~7天计算能正常长根发芽的种子数,并将3个样本加以平均,即为该种子的发芽率。要求发芽率95%以上。
4 种子处理
为防治蛴螬、地老虎、根蛆、根腐病等苗期病虫害,常用种子量0.1%~0.15%辛硫或0.7%灵丹粉或0.3%~0.4%多菌灵加福美双 (1:1),或用0.3%~0.5%多菌灵加克菌丹(1:1)拌种。药剂拌种与铝酸铰微肥拌种同时进行时,需在钥酸铰拌种阴干后进行。要注意采用根瘤菌拌种后,不能再拌杀虫剂和杀菌剂。
5 播种量的确定
5.1 将已测定的某品种百粒重换算成每千克粒数。
5.2 计算每667平方米播种粒数。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每667平方米保苗株数,然后按照当地耕作条件和管理水平,加上一定数量的损失率(如机械、人、畜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和人工间苗所造成的损失),一般田间损失率可按15%~20%计算。
5.3 计算每667平方米播种量。其公式如下:每667平方米播种量(千克)=每667平方米播种粒数/(每千克种子粒数*发芽率)。例如,计划每667平方米播种30000粒,已测得每千克种子粒数为5000粒,已测得发芽率为95%。代人公式:每667平方米播种量:30000/(50000*0.95)=6.3(千克)。
6 播种期
黑龙江地区大豆适宜播种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夏播和秋播大豆由于生长季节较短,适期早播很重要。另外,播种期也可根据品种生育期类型、地块的地势等加以适当调整。晚熟品种可早播,中、早熟品种可适当后播。春早,地温、地势高的,可早些播种,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可晚些播,岗平地可以早些播种。
7 大豆的轮作与间作
7.1 大豆的合理轮作
(1)重茬、迎茬、正茬概念 在同一块田地里,种植的作物与前茬相同的茬口称重茬。如:大豆-大豆。大豆重茬减产20%―30%。在同一块田地里,种植的作物与前茬不同、而与前茬的前茬相同的茬口称迎茬。如:大豆-非豆科作物-大豆。大豆迎茬减产5%―10%。在同一块田地里,种植的作物与前两茬都不同的茬口称正茬。如:大豆-非豆科作物-非豆科作物-大豆、大豆-非豆科作物-非豆科作物-非豆科作物-大豆。
(2)大豆的合理轮作 应根据本地区的作物种植比例,以及不同作物Φ亓Α⒎柿Α⒖占浜侠砝用和生产力水平来确定,在轮作中要充分发挥大豆的肥茬作用,使各种作物得到最有效的支排。南方夏大豆的轮作一般是把大豆种在冬小麦(油菜)之后,为一年两熟或与小麦(油菜)、玉米、水稻等进行轮作、间作两年五熟制。南方秋大豆区早稻收获后播种大豆,收获后再种越冬作物或冬闲。
7.2 间作和套种
间作比例非常重要,比例恰当,边行优势大,产量高,运用合理,可获大豆、玉米双丰收。套种可充分利用生长季节,麦田套种大豆可比麦收后播种有明显增产效果,因为套种加长了营养生长期。
篇8
关键词:耕作制度;概念;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07-1
1 耕作制度的概念
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以作物种植制度为中心,为保证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所采取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农业技术体系。它包括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制度,灌溉排水制度,植保制度,生产工具与农业机械化运用制度等内容。
耕作制度是经营农业的战略部署,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实现高产、稳产、高效益、低成本的目的。
2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1 多种经营、综合平衡
农作物生产是包括农、林、牧、副、渔在内的整个农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农作物的生产发展离不开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以及它本身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因此,在规划合理的耕作制度时,必须把“五业”并举与农业内部全面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方针,建立一个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系统的综合功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生产率。但农作物的高产稳产是建立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链节之间物质和能量实现供求平衡的基础上的,因此还必须从生产实际出发,综合平衡,使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按比例协调发展,建立起一个适合农业生态系统最优的生产结构,使农业生态系统,各部门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达到较高水平的平衡。这样既保证农作物的全面持续增产,又能充分发挥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生产潜力。
2.2 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
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实质是提高光能利用率,所以合理耕作制度必须经济地利用土地,尽量扩大光合面积,延长光合时间和提高光合强度。为此,应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速绿化,凡是还没有被利用的山丘、荒滩、河边、路旁、村前、屋后等地方都要植树造林,加速绿化。森林覆盖面大,不但直接增加收入,还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障农田免受旱涝灾害,稳产丰收,这是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此外,还要认真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水、土条件,提高复种指数,采取育苗移栽、间作套种等措施,扩大绿色覆盖面积。
2.3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为实现农作物的全面持续增产,在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作物群体结构的同时,还要从促进和扩大物质循环入手,培养和提高地力,这是制定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用地是通过种植农作物利用土地生产农产品,而养地是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就是在耕种利用土地生产农产品的过程中,要同时注意培养、提高地力。在生产中,每收获一次作物,就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产量越高带走的营养元素也越多。这些营养元素除少数来自大气外,大部分取自土壤,而且在生的同时,还有些一些非生产性的消耗,因此,在作物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地力。如果只用地不养地,只向土壤索取不向土壤中补充,搞掠夺式生产,就会使输入和输出失去平衡,导致地力逐渐衰竭。因此,建立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对实现农作物全面增产,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都有重要意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关键是向土壤中补充有机质。土壤有机质能够改进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因而常常将土壤有机质的多少作为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指标。增施堆肥厩肥,种植绿肥牧草和秸秆还田等措施都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追施有机肥料前提下,还须合理施用必要数量的化学肥料。同时改善灌排系统,调节土壤水、气、热条件,注意消灭杂草病虫,全面贯彻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
此外,根据不同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与影响不同,合理安排复种和轮作也有利于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例如玉米与大豆间作,小麦与蚕豌豆间作,一方面可以提高非豆科作物的产量,另一方面双促进了豆类作物的固氮作用。南方地区普遍衽的绿肥与冬作物轮作或稻田养萍等,对土壤的用养结合也起到良好作用。
2.4 因地制宜,经济实效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过程。因此,农业生产要特别讲究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应本着因地制宜、经济实效的原则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具体地说:首先应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它的组合特点不同,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采取不同形式的农林牧结合,并结合国家、集体和个人的需要和可能,规划种植布局与作物组成。再有要重视经济效益,既要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广开生产路,扩大生产,增加收入,又要尽可能地精打细算,节约开支,提高投资效果,力争达到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
篇9
关键词:土壤与肥料;教学;体会
《土壤与肥料》是我校蔗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土壤和肥料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学会利用培肥和改良土壤以及结合施肥的技术,为后阶段学习甘蔗栽培技术打下良好基础。该课程内容广泛,涉及面广,空间和时间跨度大,概念繁多,内容抽象,教师教学枯燥无味,加上学生普遍存在被动学习等问题,致使学生学习《土壤与肥料》课程的难度较大,学习兴趣不高。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上好《土壤与肥料》这门课程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发展成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持续作用。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认识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需要学生的合作,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不愿意认真学习,无论教师怎样费心讲授,也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1.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多数学生将在生产一线工作,因此要求专业知识系统扎实。因学生的知识层次参差不齐,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准备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认真备课。任课教师除熟读课本并提炼其中知识以外,还应该参阅大量的文献书籍,以补充因教材的更新不及时而造成的知识点的落后。现在学生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生活条件优越,接触的信息多而复杂,常有课堂上摆弄手机,睡觉等现象发生,将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上来,是任课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一味的枯燥讲解常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可在课堂上注重将理论知识与日常实际生活相结合,同时注重讲课艺术和讲课激情。教好一堂课如同编导和演好一场戏,教师上课不但要“导”还要“演”,以声音、姿势辅助教学,巩固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由浅入深,以精炼幽默的语言,使生活的原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缓解学生的疲劳,增进师生间的友情。
2.积极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针对生产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发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总结,然后再引出要讲授的主题,常会起到惊人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土壤的概念时问学生:人类生存必需的食物来源于何处?学生学习使用的书桌、纸张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原料又来源于何处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答案是五花八门。最后老师总结:万物土中生,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土壤,人类离不开土壤,从而引出“土壤”的概念。又问:为什么同一植物在不同地方种植,长势和产量都不同?这与土壤肥力有关,引出“土壤”肥料的概念,肥力高则有利于植物生长,提高肥力和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是施用肥料,引出“肥料”的概念。肥料的种类不同、性质不同、施用后产生的效果不同。例如:我们吃的水果品质不同,有的香甜可口,有的则又酸又涩,要了解这些,必须了解土壤的特性,明确肥料的性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认真设计各种问题,不断发问,实践证明,采用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自愿地探求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专业理论知识一般会比较枯燥和乏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应研究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处于激活状态,主动地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地去实践、去体验和表现,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课堂合作交流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任课教师可采取以课堂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做好发言准备,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总结发言,或每个同学书面总结小组的讨论结果,作为作业交给老师,最后由教师将大家的观点统一起来,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此外,在教师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问题上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这一改以往的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2.活用多媒体教学
篇10
一、农业化肥的概念
“化肥”是化学肥料的简称,农业化肥是人们应用人工化学合成或者机械加工制造的方式生产出来的能够对农作物生长有促进和增产作用的肥料。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化肥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被广泛应用。而最常用的化学肥料是无机肥料,它多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含有一种及以上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成分,比一般的自然肥料营养更丰富、效果更明显,因此对提高农业的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需求的加大,化肥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最基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化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长期以来的粪肥。目前世界上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化肥有氮、磷、钾三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复合肥料、高浓度肥料、液体肥料和长效肥料等新品种的化肥,而其中的主要元素依旧是氮、磷、钾三种,不同在于浓度、有效成分以及效果的持久性等方面。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施用这诸多品种的化学肥料,以更好地节省劳力,为农作物提供养分,实现农作物的稳产、增产,增加农业收入。
二、现代农业化肥存在的问题
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多是由于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的。不合理的大量使用化肥,破坏了农田的生态平衡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造成了农业土壤、空气和水源的污染。长期使用化肥,也造成了粮食产量增产乏力的现象。如施用化肥可以短期增加土壤肥力,长期的、过量的施用则造成了硫酸根、碳酸根等无机化学物质残留于农田土壤之中,与土壤中的钙离子等化合,也就造成了农田土壤的板结,增加了耕作的难度。同时,农田的保水性能和土壤肥力都大大降低,农产品的质量也就一落千丈,长期积累也就造成了土壤的破坏和污染。再如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含量增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生植物在大量繁殖及死后分解时消耗了水中大量的氧气,由此造成水质严重恶化,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植物大量死亡,这也就给渔业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化学中的氮元素,在反硝化作用下,将形成的氨和氢化亚氨释放到空气中,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产生了臭氢层减少、紫外线加强的结果,导致农作物受害,人畜的皮肤病高发,空气中平流层能量失衡,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
三、改善措施
农业生产需要运用一定的化学技术手段,利用天然资源加工合成大量的高效低毒化肥,来促进现代农业的稳产增产,同时节省劳力并增加农业收入。与此同时,我们要切实保证这些运用于农业生产的生物化肥和生物农药能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诸如植物激素、生长调节剂以及粮食储存和食品加工所必需的保护剂、防腐剂、视食品添加剂等。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保障化学应用研究的成果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切实、有效、健康的应用。
要实现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过渡,必须更好地运用一定的化学技术,结合生态学原理,强调农业生产中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和最优化配置。在农业生产中,合理调整农作物的肥料结构,一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研究、生产和使用高含量、复合型、养分平衡的化学肥料;二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中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量,加快农作物自身秸秆、动物排泄物和有机垃圾的正确处理,拓展有机肥料资源;三来要大力发展生物肥料,尤其是对环境和地域要求不高的、适合现代农业生产的复合型肥料。同时,我们还要能够针对不同地域的不同环境、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结合生物的生长规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种植模式,采用多种方式改进施肥技术和方法,如深施节肥等。从而更好地延长肥料的有效期,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对土壤的污染。此外,我们还要加大环保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充分地意识到化学肥料污染的严重性,让更多人身体力行地参与防止土壤化肥污染的行动中。在农业生产的关键阶段,要注重管理,加强对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以更有效地防止化学肥料带入土壤中过量的有害物质,有效防止化肥污染。
- 上一篇:农村公路建设的必要性
- 下一篇:非遗文化传承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