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公路交通是农村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的保障,也是新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家执行农村改造措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建设公路交通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资源开发的问题,使商品渠道得到扩大,农村的经济环境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对于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首先要克服一切困难解决农村道路交通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农村道路交通。
一、农村道路工程建设概述
1、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背景。(1)农村道路范围的界定。我国公路网包括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对于农村道路范围的界定的观点不同,本文提到的农村道路是指主要为行政区辖内经济、文化、人民生产、生活服务的道路,以及不属于乡道以上公路的行政村之间及行政村与外部联络的公路。(2)农村道路建设提出的背景我国经济发展至今,由于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全面展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全部认识到了农村道路建设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改善了交通条件后,快速地实现了奔小康的梦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下,国家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决策,新农村道路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2、实施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到现在,对于农村的经济改革的体制也在不断地研究和改革,农村的道路建设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的经济和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对于实现小康社会也成为了必备的条件,我国从地方政府到中央也都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一点,逐渐改善农村的交通环境,使奔小康的梦想快速实现!国家之所以提出开展新农村道路交通建设实施工程,就是要符合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建设新农村道路工程的二十字建设方针:生活富裕、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所以,要想真正的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就应该大力加强新农村的道路建设
3、新农村的道路工程交通建设意义。有利于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的条件得到基本改善;有利于实现农村的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的粮食生产销售一体化。由于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实施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工程,需要运用到大量的材料以及农村的劳动力,这样还有助于农村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农村的道路工程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相应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发展的速度加快,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二、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速度不断的加快,我国政府部门对于这一方面也非常的重视,农村道路交通工程的建设对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就目前来说,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存在于当前农村的发展状况,在农村道路建设进行设计规划方面存在问题,对于道路建成之后的日常养护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下面就着重分析存在的几个问题:
1、资金筹集的问题。资金的投入不足是当前我国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投资的主体,相应的投资体系不够健全。从投资的主体来说,没有明确的投资主体。其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责任主体和投资主体。从一个方面来说,不少人认为农村的道路工程建设是属于公路建设范畴的,所以说,交通公路部门才是责任的主体,政府的主管部门才是责任的主体。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农村的道路交通工程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直接导致了投资主体不明确,所以道路交通建设在资金筹集方面的困难很多。
2、建设规划问题。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应该重视因地制宜!因为农村现在的道路都是等级比较低的公路,很大一部分的道路等级都在四级或者之下,很多的公路还没有被纳入国家的公路网,道路的归属权部门还是当地的村委会或乡镇。
3、道路质量问题。农村用来进行道路修建的资金一般都是来源于当地的政府以及群众,所以资金的来源是比较有限的。这就使农村的道路交通建设所进行施工的标准以及施工的队伍是无法与高级公路建设相比的。农村道路交通建设所要求的质量不高就导致一些施工单位在工作中的责任心比较低,所运用的施工技术也是比较低劣的。一些乡镇的施工单位一般都缺乏相应的公路建设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所以导致对工程实施的监管不力,使工程的质量无法达到标准。
4、公路的养护问题。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前期对于建筑的标准是比较低的,所以在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上就相对比较差,再加上很多的车辆超载严重,所以使原本质量就比较差的公路会出现坑槽、龟裂的现象发生。这样就会使公路在本来质量就不高的情况下再加上长期的超负荷的使用,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养护,就导致了公路使用寿命缩短。
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明确责任主体,积极发挥政府的组织作用以及农民的热情,从而使资金来源多元化。明确道路建设的职责主体,对于社会上的各种力量的参与支持和投资要予以鼓励。提高公路沿线人民对于道路建设的意识;国家要加大对于道路建设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适当地稳定当地的物价。
2、在道路建设的规划上要更加科学合理。在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努力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公路,在农村道路进行大规模的建设的时候要聘请专业的人员进行专业督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一些政绩观要坚决杜绝,农村道路的修建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的方法之一,所以要求地方政府一定要正确对待,发展农村道路的建设。现在我国农村的道路建设已经取得了有效的成果,现在农村的公路建设不需要再进行大规模地扩张,所以各级政府要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公路的质量上来。
3、要加强对道路的养护工作,在公路建设保障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建成后的日常维护。因为各个地方地质环境的不同使得在施工的技术以及道路设计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要在施工时进行现场督导,提高道路的建设质量,在进行道路招标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设置相应的标段,在招标方的选择上要科学。
结语
现在我国农村的道路工程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要使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就必须提出合理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工程的建设任重道远,所以就要求各级领导部门以及道路施工单位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使我国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更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远安县地处鄂西,东邻荆门,南接当阳,西连宜昌,北靠南漳、保康,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全县现设6镇1乡111个行政村,总人口19.5万人。远安县一无水路,二无航空,三无铁路,公路运输是唯一的交通运输方式。现在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全县公路里程达到1300公里,营运总里程达到700公里,农村客运车辆42台559座,农村客运线路25条,通客车7个乡镇80个村84个班次,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促进了远安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远安县客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量的非法面的车参与客运经营冲击了农村客运市场,严重干扰了农村客运秩序,形成了不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对于打击非法经营黑面的,远安县政府从2003年起至现在,每年都成立县政府牵头,交通、公安、税务、工商、城管参加的整顿客运市场秩序专班,但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下岗职工的参与,不易查处,一旦扣车,频频上访,一级级一直上访到宜昌市政府;二是取证难,稽查人员在稽查时都是谎称“亲戚”坐车,如果取不到证则很难查处,弄不好反当被告;三是关系网难于打破;四是横搅蛮缠,以死相威胁;五是暴力抗法,今年9月远安县运管所副所长带队稽查时,被“黑面的”司机打成轻伤。由于以上原因很难查处,对此现象,基层运管所的同志苦无良方,对此很伤脑筋。笔者认为最主要原因在于对面的车参与农村客运经营尚未放开。
三、对规范远安县农村客运市场的几点建议
一方面,面的车以其方便快捷还拥有相当大的市场,另一方面,他们无证经营,严重干扰农村客运市场秩序,损害了合法经营者的正当权益。因此,运管部门要采取疏导与打击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宣传,按照农村客运发展计划引导愿意合法经营的面的车参与到村级客运班线经营中来,对于不愿意合法经营的“黑面的”,坚决打击,形成高压态势,使无证经营“黑面的”无经营市场。同时,因现在村级道路硬化,路宽仅3.5米,只适合面的这种小型客车从事农村客运。
(一)降低门槛,严格准入标准
开放农村客运市场,有计划开通通村客运班线,让10座以下的面的车进入农村客运市场。严格准入标准,凡进入农村客运市场的面的车,必须经过交警部门安全检测和运管部门的综合性能技术检测合格,车辆使用年限须不超过两年。从事客运的驾驶员必须符合《道条》规定的客运驾驶员标准,持客运驾驶员营运资格证方可参加经营。
(二)核准标准,规定经营范围
进入农村客运市场的面的车,经检测合格后,核发道路运输证。由职能部门核准规费标准,缴纳客附费、税金、工商管理费、运管费和保险费,由运管部门设计面的车的农村客运标志,以便区别。根据远安县实际,乡镇以下的客运线路可划给面的车经营,并制作线路牌。凡不按上述要求从事客运经营的面的车,按非法经营论处,对无道路运输证,没有悬挂客运标志的车辆、超范围从事客运经营的,予以严厉打击,以保证农村客运市场的有序和规范。
(三)统一管理,规范经营行为
进入农村客运市场的面的车按乡镇规属分别由县内各专业车队管理,这样便于相互监督和运作,畅通客运站统一设立售票点,对所有客运车辆进行配载售票,月底按规定提取站务费,凡参加经营的面的车统一进站经营,实行滚动发班,统一售票签章,统一进行场检、门检,不符合技术要求的车辆不准载客上路,确保安全运输。
(四)农村冷热客运班线实行捆绑经营
篇3
一、基本情况
村村域面积约15.9平方公里,现有7个村民小组636户共1985人。耕地面积约2743亩,村主导产业为反季菇种植。村级公路的具体情况为:通村公路约3.1公里,通组公路约16.4公里,现已经全部硬化成水泥路面,但还有涉及2个组约8.8公里的路面没有全部硬化,计划在2010年全面完成硬化任务。现有的村级公路实行每3—4公里由一人负责养护,每个月清扫三次,每次支付报酬25元,资金由县交通局承担1/3,村自筹2/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建轻养思想严重。村级公路路面硬化后,沿线群众认为行路难问题解决了,可以高枕无忧了,无需浪费人力财力去养护。这种思想也就淡化了爱路护路的意识。现已硬化的村级公路如果在管护到位的情况下,使用寿命大约为10年,事实上,一些农村公路建成后,由于失去管养很快遭到损害,致使公路的使用寿命大为降低。
2、资金缺乏保障。一方面,建设资金缺乏。随着道路里程的延伸,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据了解,现每公里路面硬化大约需要资金16点多万元,但由于上级交通部门的补贴低,村里又很难筹集到多余资金,相应匹配资金很难到位;另一方面,管护资金缺乏。由于村级经济状况较差,在化解村级债务,减轻农民负担及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的大背景下,使得公路养护管理资金筹集变得更加困难,各级政府财力又有限,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也得不到保障。
3、管理体制不顺。由于认识不够,界定不清,资金筹集难等因素的制约,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对农村公路管养问题常采取回避态度,致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不顺畅。大多数村呈现无养护机构,无固定养护人员、无养护经费,无养护机具的“四无”状态,造成农村公路管养没有动力与活力,效率低效果差。
4、管护质量难保证。一方面,缺乏专业管护人员。为了便于管护,基本采取聘请专人管护或临时雇佣人员管护的办法,聘请的多数是本村村民,不仅缺乏专业的养护知识,同时受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状况、责任心等限制,村级公路养护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部分群众素质较低。不仅参与管护的意识差,而且损毁行为时有发生,交通部门统一设立的警示标志牌部分被不法群众盗卖。
三、加强村级公路管护的几点建议
1、明确管护主体。依据《公路法》规定,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责任主体在地方人民政府,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主体是统一的。而从方便管理和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县级交通主管部门直接负责辖区县道的养护管理工作。而对乡村公路,应属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应设立县乡公路管理站,负责列养农村公路养护生产计划、生产技术、检查验收、保护路产,并对未列养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进行业务指导。
2、筹集管护资金。资金匮乏是农村公路养护的主要问题和根本制约因素。一是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一方面,在建设资金上,建议上级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减缓县级财政匹配压力。另一方面,在通村路的管护上,由于县乡财政状况不佳和农民增收乏力,单纯依靠农民自筹资金难以保证管护资金需求。建议广辟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集力度。村级公路的管护资金可按照“群众‘一事一议’筹一点、有识之士和受益车辆捐一点、乡镇挤一点、县上补一点、向上争一点”“五个一点”的方式进行筹集。可以允许不愿出资的群众以劳折资,县乡财政负担的比例可根据财政状况酌情而定,从而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筹资途径。在筹集资金的同时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果。设立乡村公路养护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建立资金专项审计制度,坚持每年对养护资金进行一次专项审计,每年监察、审计、交通等部门联合进行一次专项检查,保障专项资金使用安全,确保不被挪作他用。
篇4
[关键词]农村公路 空心化 原有村镇中心路衰退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060-02
一、引言
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先导性、基础性、服务性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是我国公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公路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发展不均衡、建养不协调、法规不健全等,说明了我国农村公路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因此,对农村公路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对农村公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筹资和养护方面。王波(2012)对我国公路养护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模式。陈丰龙(2012)从公私合营模式(PPP)的角度,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投资进行了分析,具有指导价值。而美国的公路建设资金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公路等级予以分担,农村公路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在道路修筑技术方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研究比较深入,其主要特点是碎石封层技术的广泛应用。
这些国内外的研究和经验已相当深入和具体,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如“空心化”、“大村庄”等,农村面貌的改变对农村公路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部分原有村镇中心路出现衰退现象,建设不足;同一地区的不同村镇路网布局不平衡、不合理等。然而,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少,为了农村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对农村公路进行进一步研究。
因此,本文拟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提出新形势下农村公路的一些问题和对策,并希望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农村公路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全面发展的突破口和有利抓手(禹晟哲2010)。农村公路在促进“三农”发展中具有突出效益,不仅优化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而且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途径,加快了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并且兴建农村公路对加快“三农”发展也具有实践启示。
鉴于此,曾宪萍、何晶(2011)对我国农村公路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农村公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建制村内通畅率仍然较低,且差异较大;投入资金缺口较大,投资渠道仍主要依赖农民集资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加强农村公路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拓宽农村公路供给资金融资渠道,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等。
并且,陈玲、张文棋(2011)也通过分析指出我国农村公路投资建设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通达深度不够,等级偏低、路况较差,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管理养护工作仍未落实到位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譬如多方筹集资全,强化资金投入,完善资金管理;鼓励和吸纳农民参与农村公路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发动农民参与农村公路质量监督;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实现管理信息化等。
很多学者对农村公路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概括,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政府的决策和农村公路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于新形势下,农村公路的一些新问题研究较少。
近年来,我国农村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需要我们的政策、方案作出一些调整。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虚化、弱化或“异化”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农村空心化,它是城乡二元结构下高速城镇化对农村的影响表征。党晓旭(2010)采用AHP――模糊评价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来研究农村公路的布局。但,也只是对农村公路连接节点的确定和农村公路的布局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很少涉及农村公路出现的一些诸如原先主要交通道路的衰落、区域内布局不合理等新问题。因此对新形势下农村公路的研究仍有必要性。
三、农村公路现状
“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923.8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540.5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87.12万公里。2010年年末,我国农村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0.66万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3.75万公里,其中县道、乡道、村道比上年末分别增加3.46万公里、3.53万公里和6.77万公里。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透露,十二五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将逾20004L元超过“十一五”投资力度,补助标准也会提高。资金投放优先考虑西部地区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同时要加强危桥改造、安保工程建设。
同时,由于农村道路状况和车辆安全状况较差、交通安全隐患非常多,农村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交通违法现象突出,农村道路交通管控能力较低等原因,造成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占所有道路交通事故的比重相当大。
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的建设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伴随着道路交通安全等诸多的问题,发展与问题并存。因此,具体分析农村公路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农村公路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四、出现的新问题
1.部分原有村镇中心路出现衰退现象,建设不足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1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1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使得我国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并且,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约2.48亿亩,户均近一亩,人均220N平方米。农村人走地不动,甚至是人口减少而用地反增,造成了空心村“外扩中空”的现象,建新不拆旧,新房没人住,村庄“散、乱、空”,公共设施难配置、效率低。同时,空心村里大量废弃的宅基地也在影响着农村的环境、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
为了减少机构、提高效率、加快发展,村庄合并成为许多地方政府乡镇区域规划中的重要一环。随着行政村的不断合并,村域范围的不断扩大,原有村中心道路的作用有所减弱,甚至废弃,加上群众对中心路捐资的热隋不高,因而造成这部分中心路路况依旧。
2.同一地区的不同村镇路网布局不平衡、不合理
之前学者们主要是依据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划分,或者是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对农村情况进行研究,范围比较大。近年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地区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同一地区之内的差异却逐渐显现。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存在发达村和薄弱村之分,农村公路在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相关统计表明,经济发达村和经济薄弱村的农村公路人均占有率的差距近一半,悬殊较大。
3.农村公路的安全问题
交通安全问题一直是道路交通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人们的安全意识差,车辆性能低,道路建设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农村地区的交通安全问题格外突出。本文主要概括解释了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3.1 技术水平低。农村公路的等级相对较低,部分道路安全设施设计不够合理。由于农村公路自身等级低的缘故,其测设问题经常得不到重视。往往只有路面宽度和厚度的总体要求,而没有其它的测绘标准,也不进行专门测设,通常只由施工队进场后进行简单的测设。施工队是非专业测设单位,其测设水平肯定达不到标准。而由征地拆迁造成的问题,更会使农村公路设计标准进一步降低。
3.2 安全设施缺乏。许多临崖、临水等高危路段,没有建设必要的防护栏、防护墩、防护墙等安全防护设施;急弯、陡坡、窄桥、村庄、学校、交叉路口等路段,缺少必要的交通安全标志;乡间的“丁”字路口、行人与公路交汇处等地,几乎没有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措施;这些都给农村公路交通埋下了安全隐患。
3.3 无证驾驶和超速。交警部门统计,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大约40%是因为超速造成的,超速是交通事故中的第一杀手。并且,大部分农民认为,车辆只要不进城,就不需要驾驶证,因此,农村地区大多处在无证驾驶状态,且缺乏安全驾驶意识。
而且,农村地区机动车中的低速货车、三轮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等低安全性能的车辆所占比重较大,有的地区甚至占总量的80%以上,并且还有大量非法拼装、改装车辆不断销售和上路行驶。车辆的不安全性,更加加重了道路交通的安全隐患。
五、解决对策
1.积极开发原有村中心路附近的有利资源,提高其重要性和利用率
目前我国村庄合并的方式,主要是在行政合并的同时,让农民集中居住,形成比较大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里建设楼房,费用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和农民分摊。集中居住必然导致原有的村镇的衰落,原有村中心公路面临被废弃的危险。
对于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应该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提高公路的利用效率和公众的投资、建设热情。
对于周围是田地的原有村中心公路,可以扩大公路面积,使其成为谷物收割、晾晒专用场地。这样,既可以降低由于晾晒稻谷的场所有限,村民将收割后稻谷拿到门前的道路上晾晒,造成乡镇村内便道一半道路被占用,形成交通安全隐患;又可以集中晾晒,方便机械化操作,降低成本,同时提高公路利用率,减少管理费用。
对于附近农田比较少、农作物收成不好的原有村中心路,可以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或者工厂。因为靠近公路,交通较便利,方便与外部的联系和交易;而且农村劳动力充足且成本低,利润空间较大。它们既可以是农作物初加工、深加工和存放等方面的工厂,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也可以是需要;kN劳动力的手工加工制作等企业,可以安置农村闲散劳动力和农闲时劳动力,提高劳动力利用率,同时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2.加大对经济相对薄弱村的投资力度,完善其道路设施,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造成部分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村地理位置较偏,村级集体缺乏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有效载体;部分村原有集体资产有限,缺乏发展后劲。
所以,需要加大对这些地区投资、开发力度,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村镇之间的协调发展。大量建设公路,就成为一项见效快、外部性高的政策。它不仅可以使当地经济与外界联系更加密切,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且也方便了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提高他们的建设积极性,为经济发展增加后劲。改变以前那种越穷越没钱建公路,越没钱建公路就越穷的恶性循环,逐步形成一个以公路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的良性循环。
3.在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农村公路的安全问题,更应该得到重视,应采取积极措施,使路安全,使民放心
3.1 在村村通建设进程中,加强引导和监督,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但最主要的是要解决资金问题,可以采用冠名的方式。
3.2 要在农村公路上的醒目位置设立限速标志牌和交通安全警示语,在农村公路的十字平交道口和与村组的连接出入口处,设置强制性减速带。对不符合要求的交通信号及安全设施进行彻底排查和整改。交通流量大、事故多发的路口要清除影响交通视线的障碍物、安装信号灯,急弯、学校等路段设置警示标志,设置安全防护墩等。并且,要提高群众对安全设施的保护意识,增加道路相关的监督、管理人员。
3.3 交通、农机等有关部门一是要加强对农村机动车驾驶员的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提高其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公路上超速行驶车辆和无证驾驶的人员的执法检查力度,从而真正确保农村公路安全畅通、方便于民。三是要加大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农用车辆的检查、惩罚力度,鼓励农民购买有安全保障的交通工具。
篇5
关键词:农村 道路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一、农村道路建设的意义
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民生工程,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符合新时代主流的要求,也是党的十三中全会的具体要求。农村道路的建设,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直接可以为农民造福,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更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石。
首先,农村道路建设的好,有利于农村走向现代化,走向小康社会建设,刺激发展非农业项目。减少前往大城市打工的人口流失,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想法,增加农民近距离的就业机会,更有利于农村家庭的正常和谐发展,减少孤寡老人和无助留守儿童的存在。
最后,建设并完善农村道路,可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大化的保证城乡物资流通,提高其生活水平的质量。
二、当前农村道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村级公路修建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农村道路建设中“村村通”工程使大部分村庄的泥路变成了水泥地面,既整齐又好走,原来绿化树成荫的村庄小镇逐渐被水泥所覆盖,道路的建设同步伴随农民房屋的改建和拆迁。村庄内部许多的树木和植被被清除掉,取而代之的是新房和废墟。村外很多田园耕地因道路建设而被破坏,每逢夏天,街道上纳凉的景观也消失不见,只剩下光秀秀的路面。即便是再建设支出由绿化存在,可最终却是偏离了广大农村人的生活习惯。
2.村级公路修建标准不统一,质量令人担忧。村级公路的建设一般都是本地施工,并无专业设备仪器用于建设中,修建之后,车辆行驶中颇感颠簸,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此外,村级公路建设缺乏规划,路面比较狭窄可不适合打车同行,且经常有超载车辆穿行,导致路面被损严重。这一情况在村级公路的修建中最为明显和突出。
3.农村道路建设后期修缮严重缺乏。(1)重建轻养现象严重,建养关系不协调。不少地方存在以建代养,甚至只建不养的现象。(2)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资金严重缺乏,无法满足正常的养护需求。(3)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的体系不完善,大量的乡村公路缺管少养,只能由乡政府或村委会组织沿线居民进行简单的季节性或临时养护。(4)养护技术水平低下,扫帚、铁锨扔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工艺粗放、设备简陋,养护质量难以保证。(5)养护管理的行政法规、技术标准不健全等。
4.资金不足。我国尚待建设的农村道路数量众多,所需投入基数也较大。农村道路建设所需的资金是仅靠国家补助远远不够的。目前为止,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筹集无非是以下几种:国家政府补助一部分资金,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一部分,建筑工程对承包一部分,而大部分的资金则需要农民自身承担。但是,我国农村常驻人口流失严重,大多选择外出劳工,导致资金筹集困难,靠国家补助仅是杯水车薪,许多道路工程对甚至面临破产的危机。
5.缺乏管理。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管理而是出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是我国大部分农村道路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农村道路建设监管办公室只有少数城乡政府有设立,保留有足够的资金和足够的人力外,其他城乡政府都没有设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严重缺乏规范的管理。在农村道路建设过程中,缺乏对道路建设进行监管的执行者,很难以保证建设出来的道路质量。达不到国家的要求不说更是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资金浪费。甚至有些农村道路建设好以后,不懂的也没有资金对道路进行必要的养护工作,降低了道路实用的寿命,对必要的经济联系沟通造成阻碍,不利于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的相应对策
1.建立健全道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公路道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规范安全生产的程序和管理。健全各项相关制度。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与方针。
1.1道路施工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安全管理,培养专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负责监理道路施工现场相应的安全管理。起到预防安全事故的作用,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处理,应该做到每天都进行检查“日毕日清”。
1.2按照不同的岗位和权力或者职责,制定相应的安全责任制,责任到人,签订安全管理和生产的责任书,层层把关,层层负责,扫除安全管理的死角,待证上岗。
1.3建立约束领导部门有效进行安全管理机制。将安全生产作为考核领导业绩的重要内容,与领导的提升和奖罚挂钩,遇到事故发生,直接追究责任人的领导管理不力的责任,并按照有关法纪,根据情节的轻重缓急,进行严肃的追究处理。有法可循。违法必究。是安全生产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
2.完善筹集资金方案。要进行农村道路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资金的筹集。只有解决了资金困难,才能保证农村道路的建设顺利进行下去。首先农村自己应成立相应的农民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在政府与闲散农民之间形成一条纽带。由于国家政府机构与农民阶层缺乏联系,农民或多或少在建设过程中有欺瞒,再加上政府无法切实了解到农民的所想所需求,导致于国家拨下来的补助资金远多余农村农民实际收到的资金,导致补助资金沉淀。成立农民自己的组织,其成员必须有良好的诚信,不能两头欺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向国家上报,拟定真实的资金补助方案。这样以来,使农民有了组织统一的思想和行动方向,建设起农村道路来更省心省力。还可以加强对农村农民贷款的宣传力度,在政策上鼓励并支持银行贷款给农民。同时,农村内部也需要加大监察,确保可以定期定量的还款。对于有困难不能及时还款的个人,需给其帮助,保证其信用度,只有大量良好的前期投入,才会有更好地后期回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3.在质量上,各级政府应加大监督和评审力度,严把质量关。村级公路建设是涉及农村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道路的建设既要满足当前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有长远规划,满足农村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所以在道路修建的过程中必须严把质量关,把质量放在村级公路建设的首要地位。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是道路的固化质量以及道路的宽度和路面的平整程度。所以,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政策性的诱导,更重要的是对农村建设质量的把握。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它的质量必须通过政府的有效监管来予以保证。最好是把村级公路的养护纳入到当地公路维护系统之中,这样便于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监管。
4.明确农村道路养护主体,增加护养人员和设备。政府成立农村道路护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决定、协调和解决农村公路保养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领导农村公路保养的各项工作,制定保养管理政策和规范,协调处理保养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总结交流经验,收集、整理和反馈保养信息。同时增加适当的保养所需的设备。
5.建立农村道路养护制度。农村道路养护质量管理工作应达到:路基边坡稳定,路肩整洁,排水畅通;路面整洁,横坡适度,行车舒适;构造物,桥涵等结构完好,大、中修工程完成较好;沿线设施完善,无侵占,破坏道路现象。在道路养护过程中,县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主要工作有:组织编制农村公路养护建议性计划;监督乡村人民政府的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检查养护质量;负责协调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用地、取料等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主要隐患
(一)道路交通环境差,安全设施建设滞后。具体表现在:第一,道路通行条件差。近年来,虽然实施“村村通”工程后,道路增长比较迅速,使交通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原来的泥巴路、砂子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但是,这仅仅是对路面进行了简单的硬化,道路的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第二,道路安全设施未能配套,交通标志标线不齐,甚至成为“盲点”,导致危险重重;第三,事故黑点路段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因资金短缺,事故多发路段的路况不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理,甚至连必要的交通安全基础配套设施也缺乏,导致危险路段时刻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机动车驾驶人整体素质不高。一是驾驶技术比较“毛糙”。在农村因很多驾驶员文化程度不高,担心去考驾照过不了关,所以无证驾驶的情况较多,尤其是拖拉机、低速载货汽车驾驶人较多,由于缺乏严格的学习培训,交通法规及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导致遇到险情时应变能力差、心慌、手忙脚乱,从而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二是守法意识及安全意识不强。哪怕有驾驶执照的人,由于很少参加交法知识的学习活动,导致平时守法观念差,开车只顾自己前行,丝毫不顾别人的安全,随意超速行驶、酒后驾驶、人货混装等严重影响安全的现象比比皆是。从农村发生的交通事故来看,绝大多数就是因为违法驾车造成的。
(三)交通参与者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极其淡薄。具体表现在非机动车、行人随意穿行道路和闯红灯,与机动车争道等等;有些群众不考驾驶证就驾驶车辆上路,连起码驾车靠右行驶最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都不懂,不要说其它不戴头盔、违规载客驾驶无牌无证等违法行为;还有集市占道乱摆乱卖、占道晾晒农作物等行为,他们这些人只是考虑到他自己的利益,贪一时方便,不考虑交通安全问题,导致交通事故频发。
(四)机动车数量增长迅猛,车况安全性能差。近年来,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除了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外,还被用作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而进入农村家庭。四轮农用车、电动车、三轮汽车、两轮、正三轮摩托车等种类繁多,且每年增长迅速。同时,在农村由于受利益驱使,一些性能、质量达不到国家强制标准的机动车也一拥而入,加上繁杂的手续、费用等,使得农村大多数机动车无牌无证或假牌假证或非法拼装,甚至是报废机动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给道路交通埋下了安全隐患。
(五)道路管控未到位。目前,由于警力不足,农村交警中队设置不够,而每个派出所只有一名民警负责交通安全,他们本来应付治安案件的任务已相当繁重,很难再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帮“打理”交通,这就导致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力量仍然十分薄弱,交通执法未能保持长期严管态势。同时,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也不够,往往觉得交通管理工作是交警部门的事,缺乏必要的协调,以至于整体防控体系不能有效地形成。凡此种种,导致农村地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未能有很大的、明显的改观。
二、农村道路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安交警部门警力不足,交通宣传跟不上。农村道路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管理难度大,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陈旧,事故隐患多;由于农村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通相对较低,法律意识和(来源:文秘站)交通安全意识谈薄,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少、了解少、受教育少,大部分人认为只要不发生伤亡事故,一般的交通违法行为无关紧要;而针对农村广大农民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少之又少,交通安全公益性宣传教育几乎空白,没有形成从源头对农村群众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及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落后。近几年来,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农村道路密度不断增大,车流量成倍增长,但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交通安全管理及农村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相对落后,农村道路绝大多数是在原来的泥土路、砂石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硬化而成的,存在转弯半径不足、视线不良、临坡、临河、临崖而建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之,道路标志、标线、警示、警告牌、路口减速带等交通安全设施未列入道路施工的规划、预算中去,导致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到位;加上驾驶人、行人等道路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落后,在农村机动车无证驾驶、随意调头、行人随意横穿、超载超员、超速行驶等现象十分突出。
(三)交通安全监管措施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近几年来,农村机动车辆急剧攀升,而且种类繁杂、质量参差不齐,与交通安全法相配套的法规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对低速载货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车类在安全技术标准、行驶规则、违规处罚方面很难界定,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的交通安全管理日常执勤执法工作中,难以做到执法规范,在安全监管上也很难取得实效。
三、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与管理的对策
(一)全民动员,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良好的交通环境不是靠出台一部法律,或者仅凭几个交通 警察就能做好的,它是涉及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它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而每一个人的意识又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对交通安全都有自己的看法;实行全民交通安全教育,做到全民参与,共同管理,政府要责成相关部门制定长期的交通安全教育规划,因为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是长期养成的,因此,在交警部门平时的工作中,应将交通安全意识融入到人们的经常思维之中去,使之在交通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遵守,使他们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预防交通事故,视为自己责任和义务,真正做到交通安全深入人心。
(二)尽快建立完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应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公安、交通、公路等部门为主力,深入排查,科学论证,进一步开展交通安全隐患的全面排查。根据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再根据事故隐患治理的难易程度,把具体“隐患”是否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单位是否落实了整改措施,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研究制定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治理计划,设定考核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意见,不断建立完善治理工作长效机制。
(三)抓好源头管理、加大监管控制和法制宣传力度。一是加强机动车驾驶员这个重点人群的管理,对他们的安全管理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多途径、多管齐下地进行管理教育,公安、交通等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驾驶人培训机构的资格审查,严格驾驶人培训、考试和发证等环节的管理,在培训中穿插事故案例分析、安全行车经验介绍及评论、以及未经培训学习在外面购买假机动车驾驶证给行车安全所带来的危害,建立完善驾驶员上岗证制度。二是由政府牵头加强对广大群众进行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通过摆放事故案例图板、发放宣传单等形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三是针对中小学生在上学和放学途中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实际情况,交通管理部门应联合教育部门经常到学校,为同学们上交通安全常识课,告诫同学们怎样走人行横道和看交通信号灯,注意避让过往车辆,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同时,加强对辖区学校道路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采取施划学生通道、增设安全警示标志、完善路面标线等措施。四是制定行之有效的与经济挂钩的奖惩办法,严管常教。有效地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对无证驾车、醉酒驾车、驾驶带病车上路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持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发现有违法行为时在教育的同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处罚。另外,必须全民动员,做好普法宣传教育,杜绝说情风,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四)突出重点,严管严治。农村交警要充分发挥农村交通管理主力军的作用,实行中队负责人包镇、包村,民警包线、包段责任制,实行激励机制,制定奖惩措施,加大管理力度,采取定人、定车、定时、定责任的工作法,对无牌无证、农用车载人、报废车、拼装车上路、酒后驾车、不戴头盔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查严纠严处,规范道路行车秩序。在管理中,要及时掌握农村集日等群众活动情况,科学安排警力加强管理,采取日常检查与定点检查相结合,日常查纠与不定期整治相结合,保持整治力度。要有重点地加强傍晚、凌晨和午后等重要时段农用车和摩托车的管控,严防违法载人、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引发交通事故。特别是对无牌无证违法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依法查处一起。要通过严查严处,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托车、农用车交通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
篇7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居住环境中的绿化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城镇建设中,环境绿化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农村环境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在农村中绿化不切合实际
例如,花灌木和1、2年生花卉的使用过多,大量的花灌木、草本1、2年生花卉等引入城乡,虽然从整体上增加了城乡的美观性,但是从管理需要方面讲就要加大精细度,而且要时常的维护,这样成本上会有所增加,对大部分地区而言,并不适用。而且绿化植物缺乏适当的维护和保障。绿化植物被栽植到一个新地方就需要时间来适应所在地的气候和环境,因此在绿化植物成熟前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管理。村中栽植的绿化植物,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关心和管理,有的被折断,有的因缺水而死,或因不适应当地的气候而死,浪费了许多的树苗。村容、树貌也因为绿化树木的残缺受到了影响。
1.2 植物的种类单一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观念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植物种类上的单一,从整体上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多样性的植物是大自然留给人们的物质财富,它培养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本文由收集整理注重环境的绿化,所以草坪的铺设、种植都很多,为了使绿化程度变的更好,各地区都大量铺草坪,这在农村是不科学的,偶尔种上乔木的树种,可以说是草坪上的点缀,把环境绿化简单的理解成为铺设和种植草坪这样说是不全面的。对于草坪的过度铺设,从整体上占用了人们的活动休息空间,会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果将草坪改变成树木种植会更好些。因此,提倡对草坪的大量铺设和种植是存在问题的。
1.3 对垂直绿不重视
在村庄中很少有过多的绿色,所用的植物种类也都较少,在村庄的道路两旁可以看见有成排的柳树和杨树,它们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每到春秋季节刮风的时候这些树木会阻挡风沙,但是不仅要将树木种到道路两旁,还应将它们放置在村庄中,但是在村庄中,垂直绿化中所用的植物与乔灌木争夺生存环境,对乔灌木生长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很难起到垂直绿化的作用。
1.4 在农村绿化的风格存在雷同
为了改善农村的面貌,适应新农村建设,每个村都花了大量的资金去修建了小公园,方便村民日常的锻炼和休闲。可是往往在园内总会看到相似的园路、植物,无法分清村庄间的区别,从这点看有悖于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不利于农村的发展。所以说,农村的环境绿化应该避免雷同,要做到自身的独特性。而且有的村庄不注重季节变化和颜色变化,使得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不当,在冬季可观赏的景物太少,应该做好比例上的分配。
1.5 整体上疏于管理
现在都提倡搞新农村建设,大多数城乡都舍得花钱搞好绿化工程,但是只注重了建设,而忽略了管理,对种植好的树木就放置一边,忽略了对它们修剪、浇水,施肥等,在季节变化时树木所生的虫子,更多的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无法让人们更好的去享受绿化给人带来的方便之处。
2 对新农村环境绿化的主要对策
2.1农村绿化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
充分满足当地村民的需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地理形态,对于自然美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说:一些山区,可以种植符合气候的果树;这样既满足了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一些地方背阴向阳,气候好,比较适合种植花类植物例如玉兰、紫薇、牡丹等。这样不仅使环境得到美化,还能体现出本村的独特性。
2.2农村绿化尽量要符合当地的乡土
尽量减少对绿化植物的日常维护费用。如松柏,在一年四季都是常绿的,可以村庄的主道两旁,既美化环境又可以防风防沙。又如紫薇,夏季开花,而且花期较长,适合种植在背风向阳的公园中,方便人们进行赏玩。虽然同为绿化的植物,有些植物它独特之处。如臭椿,可以杀菌、滞尘,适合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作为绿化植物进行种植。
2.3建立村内绿化植物的保护制度
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适当的养护。派遣专人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养护,向村民宣传绿化植物对空气对环境的重要性,动员全体村民对绿化植物加以爱护,做到为本村的绿化植物的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要制定出奖罚条例,对于破坏绿化植物的人要惩罚,对于爱护植物的村民要表扬。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绿化环境,好的居住环境能够培养出人们的高雅品位,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绿化植物定能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一个亮点。
2.4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解决管理不恰当和人为损坏绿色植物等问题的办法,首先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束缚人们的行为,其次是加强对居民对爱护环境和珍惜环境等社会公德的宣传和教育,普及村民的绿化美化知识,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
篇8
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隆阳区位于云南省西部、保山市东北部,国土面积5011平方公里,人口近90万。全区共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山区、半山区占81.7%,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3657米,最低海拔1023米,属山区农业县,近几年来隆阳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弱、包袱重,在发展中仍遇到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口多、土地少、土地面积分散。隆阳区多数乡镇人口多,土地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到一亩,且土地分散。少数乡镇,如“四瓦一水”、杨柳等乡镇虽然土地面积较多,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土壤贫瘠,农业基础设施非常差,对农业发展是一种制约,而不是优势。土地分散化不仅仅制土地分散给很多家庭经营,而且还包括每个家庭所拥有的土地的不集中。隆阳区以山区地区较多,坝区较少,农业生产是很难适合机械化操作的。又加之由于土地过于分散,使坝区易于机械化耕作的土地也不便于或无法实行此种生产方式,从而导致农业生产的成本加大,生产效率也相应十分低下。很多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换来的仅是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口粮,额外收入几乎为零,倘若遇上了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那可真是入不敷出了。据了解,隆阳区几乎全部农村的土地存在着分散化的问题。土地分散化使农业生产成本远远大于收入,很多农村因此便委托别人耕种或干脆弃之不种进城或外出打工。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显著。多年来,隆阳区通过生态示范项目、滇西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粮食自给工程、温饱工程等项目的实施,高稳农田面积有所增加,但标准化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小,高产稳产农田仅仅局限于坝区板桥、金鸡、河图、汉庄、辛街五个乡镇。农田基本建设不配套。中低产田地面积大,尤其西山片,基本谈不上有农业基础设施,现有的24.64万亩常用耕地中,仍有13.21万亩左右的中低产田地,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3.6%。山区、半山区水利设施不足,灌溉条件差,影响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农业生产成本高,农民增收困难。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以农民养猪为例,饲料平均价格在200元以上,玉米价格平均每市斤超过1.5元,一头猪出栏需要花费成本就近两千元,而生猪价格仅六元左右,肉价却持续高涨,致使农民在为别人打长工。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在隆阳区农村中,尽管农业收入不高,但大部分农民还都从事着农业劳动,粮食生产成为农村的主要产业。80%以上的农民目前还把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渠道。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意离开土地;另一方面则是农民离开土地后就没了生活资料同时也没了工作。毕竟在农村中很少有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活动,绝大多数村寨几乎看不到一家生产企业。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多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没有集中化、规模化种植的理念,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种植烤烟、水稻、玉米、大豆、辣椒、蔬菜等各种作物,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一是建设起步晚、投资力度小、基础设施差;二是仪器设备严重缺乏,服务手段落后;三是农技推广人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四是农技推广体系网络不健全。
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长期在农经站的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六个方面的对策: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增加政府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治水与改土同步,灌溉水源建设与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同步开展,生物、农艺措施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结合地力培肥、适用增产技术措施推广应用,为隆阳区实施生态、循环、外向型农业打下基础。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立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应用系统建设,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农业良种和各项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再上新台阶。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优化种植结构。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大力优化品种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大力发展烟草、优质米、油菜籽、反季蔬菜、甘蔗、咖啡、香料烟、优质水果、绿豆、酿酒葡萄、蚕桑、等特色高效种植业,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重。重点实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蚕桑产业建设、甘蔗产业建设、酿酒葡萄基地建设、蔬菜植基地建设及加工等一批带动力强的产业化开发项目,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调整到65:35。
篇9
关键词:农机;安全监理;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进入一个面向市场、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注重效益的新阶段。农机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时刻关注农机的安全监理。提高农机安全水平。
一、主要问题
1.农机管理方面
农机监理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全县农业机械安全的公共管理职能。是面向“三农”服务的机关,自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农机监理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收割机及驾驶员仅有行政权,没有处罚权、行政强制权以及路查权,造成乡村道路农机安全管理呈失控状态,同时乡镇农机监理设施落后,也会导致农机监理监管力不从心。对拖拉机的管理方面,法律没有赋予农机管理部门上路检查、纠正拖拉机及驾驶员的违章违法行为,执法程序应用不够规范,执法过程不够严谨,执法目的不够明确,再加上法律文书填写不够清楚,部分农机监理执法人员的思想落后、观念老旧,还存在着特权思想。不能对拖拉机和驾驶员的安全生产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导致超载行驶、私自改装现象普遍存在,对监管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农业机械方面
拖拉机保有量增势减缓,小型拖拉机日渐退出历史舞台。逐步被大中型拖拉机及农用三轮、四轮这样的运输车替代,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作业季节性强,机手在抢农时只顾争取效益却不注重检查和保养机车很容易造成意外的发生。拖拉机、农用车分布在广袤的农村,点多、面广、线长,农机监理装备设施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安全生产的监管,也会对交通条件差的地区造成很多安全隐患。监理装备是保障农机安全检查的物质基础,目前广大农村道路上公安交警无人力管理,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因没有农机执法标志,降低了农机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大部分县级农机管理部门没有安装检测仪、酒精测试、摄像机和检测线等专用监理装备,农机安全技术状况无法得到准确的追踪,应配备适应下乡进村入户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的笔记本电脑和多媒体教学,同时也应对农机作业的特点进行重点防范。防止加重农机事故的隐患。
3.农机培训质量不高
目前,农机培训在力度上不能适应农机发展的需求,作为驾驶拖拉机的农机手,主要来自于基层的农民很大一部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对法制和安全意识淡薄,对因违章造成的交通事故后果及应承担的法律、经济责任考虑过少,安全意识较差,无牌证、超载、超速、违法载人、醉驾、疲劳驾驶等违法现象严重,有的农民甚至对农机执法人员围攻谩骂,给农机执法工作带来很大阻力,是农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有些农民在方法上不能适应农机服务领域扩大的现实需要,在内容上不能适应科技含量高的要求,这使得农机监理人员及机手对新机性能及操作掌握不够熟练,为农机安全埋下隐患。
二、实施对策
在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监理工作面临多种问题,现阶段,农机行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部《农用拖拉机及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监理工作的执法地位和机构职责范围及权利义务,为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政策依据,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农机监理机构应当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思想观念,重新制定工作思路,树立农机监理的地位,重新构建农机监理行为准则,保证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1.加强宣传教育
农机安全生产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加强宣传,防患于未然是农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机监理部门要根据工作实际,在农机手相对集中的企业、集市及乡(镇),利用年检年审、电视台、电台、农村大集、事故图片、永久性标语、等灵活多样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可以在学生集中的乡村学校,举办农机教育安全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安全的意识,使更多人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严格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和考试,要加强实地模拟训练。通过设置障碍,增强学员在驾驶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篇10
关键词:“农迁农”;情况;调查;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94
1 “农迁农”的现状
贵州省道真地处黔北极地,位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三化”同步的不断推进,以及高山移民、农村家庭成员工作变动,农户由生存条件差的边远山区逐步向河谷走廊平坝区、小集镇、中心村聚集,改变了农村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模式,初步形成了小分散大聚居的居住新格局,
2 “农迁农”的主要模式
政府引导的集中搬迁被动安置模式由政府通过划拨、村组置换、租赁等方式获取宅基地,采取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自建3种方式建设居民集中安置点。国家政策性生态移民、地质灾害移民、新农村建设移民等落实政策迁入类型,是以乡镇、村为单位有计划、有组织的“农迁农”移民,宅基地使用权是政府拨款卖断,统一安置解决的;这部分“农迁农”往往是在本村或本乡镇内迁居,在原居住地继续享受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新居住地没有多余的土地,无法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户协议主动迁移模式主要是因农户生存环境恶劣,农户通过自主协商购买或置换方式解决宅基地实现跨村组搬迁,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地区。
城镇购房迁移模式为将原住房闲置,到城镇购房居住。户箱在原居住地,继续享受土地承包经营权。
随亲外迁模式为父母投靠子女迁移,到子发工作或结婚地居住。
3 “农迁农”的主要原因
原居住地道路崎岖,交通不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艰苦 ;生病就医难,子女上学不方便,不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不能自给自足,增收极为困难,难于养家糊口。
4 “农迁农”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人资分离,增收难
由于土地、林地、房屋等不动产生产资料不能随着人口而迁徙,但一个地区资料总量有限,农户迁徙到新地方后,只能获得宅基地,不能同迁入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一样享有获取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的权益,个别迁入户连最基本生活用地都不能保障。而其家庭原有的土地和林地还在原居住地,由于距离太远,往往不能很好地耕种和管理,且流转难度大,存在边远山区耕地、林地自然抛荒现象普遍存在,农户家庭收入只能依靠务工,一旦出现家庭成员因病或意外事故,将导致搬迁户返贫,形成新的社会问题。
4.2 人户分离,行权难
户籍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大局,迁徙过程中存在无户籍、人户分离和人户不符等问题。我国现行很多民利实现方式附着在户籍上,如选举权登记是依据户籍管理,搬迁户的户口还在原居住地,村民只有在户籍地行使权利,而原迁徙地有的已经名存实亡,仅仅存在某些报表上。同样在迁入地,没有将户籍迁入搬迁地,造成搬迁户房屋土地使用权证无法办理,因户籍问题无法参加农村保险,孩子上学、社会保障、基层交叉管理等社会问题,搬迁户参与集体议事等权利得不到保障,形成有权无法行使等尴尬现象,从而增加社会管理难度。
4.3 文化差异,融合难
农户在一个地方长期生活,会形成固定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些方式和习惯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农户迁徙后,特别是跨乡、区、县较大范围的迁徙,迁入地农户往往不能接受迁徙户带来的习俗,由于文化的差异,农户之间交流困难,阻碍了沟通,进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往往对迁徙户实行整体居住点安置方式,这样可能因客观原因造成安置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不配套,从而导致部分安置点还存在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
5 “农迁农”的工作建议
5.1 尊重民意,因势利导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民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日益强烈,应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支持重点工程、地质灾害避险等需要搬迁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要以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拓展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就地就近推进城镇化为着力点,因势利导,将群众的愿望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坚持群众路线,注重群众意见,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整村整组成建制,采用公开、透明的运作方式,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将“迁不迁、迁哪儿、怎么迁”的重要事项交由村民讨论决定,形成决议后再引导村民组织实施。
- 上一篇: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方案
- 下一篇:微纳光学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