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教学建议

篇1

关键词:农村生物教学 现状分析 改进建议

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生活、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连。广大农村距离自然最近,也是最有利的生物教学点,农村学校既有天然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也很丰富,许多实验材料可以就此取材。然而,事实上,农村的生物教学并不尽人意。《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农村的生物教学应该以课堂为载体,将初中生物教学与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贯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理念”。本文研究了当下农村生物教学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一、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现状

首先,初中生物学科不受重视。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处于国家政策的偏僻范围,各种监管不力,加上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致使初中生物学科普遍不受重视。农村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领导受限于各种条件,仅仅把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压缩生物课时,致使教师放快教学进度。教师为了尽快完成生物教学,还往往删减内容。这都影响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其次,实验器材和配套设施不到位。在“普九”验收的时候,政府为各级学校都按照标准配备了各种实验器材和配套设施,各个学校也按照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实验要求和规范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但问题是要求和制度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流于形式。教师很少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偶尔的实验也往往是简单不会产生消耗的实验,因为农村的学校没有足够的后续资金,实验所带来的药品消耗和器材损耗都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和修理,更别说购买新的实验器材了。这些器材往往被锁进一个专门的教室,一放多年,成了真正的“不动产”。这不仅是对生物课的不尊重,也是对国家财力的极大浪费,是很令人痛心的事。

再次,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没有开设生物课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业的生物教师,那些开设了生物课的学校的生物教师也往往是由其他学科“转业”的。农村学校待遇低,发展空间小,所以应聘到农村专业的生物教师很少,即使有专业的生物教师,也往往受环境的影响,不能把生物学科的魅力展现出来。

最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农村的孩子从小生长于乡村,对自然里的各种生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在开始的时候对生物课很感兴趣,然而,由于学校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生物学科,很多教师照本宣科,根本就没有生动的讲解,不仅书本上的生动事例不能很好地展现给学生,就连动手动脑的实验学生也接触很少,以至于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越来越低,甚至厌烦起来。

二、提高农村生物教学质量的建议

上文所说的是很普遍的现象,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很广泛的教学区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有鉴于此,我省部分地区把生物学科规定为结业考试科目,但很多地方走过场,缺乏必要的监督。在确定为中考考试内容后,这些现象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学校开始重视生物学科,专业的生物教师也紧张起来,生物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这些改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首先,要对生物学科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生物是一门基础学科,源自于人类的衣食住行,是一门直接服务民生的科学,几乎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如今,生物学转基因技术正在使我国的农业发生着巨大变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饭桌。从国家的层面讲,生物工程技术是一门举足轻重的先进科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生物科技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脊梁,生物学科可以帮助我们建设生态宜居村庄,可以帮助我们兴农致富。

其次,调动生物教师的教学热情。很多生物教师因为学校和自身的不重视,缺少教学的积极性,在长期的压抑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学科的自卑。作为专业的生物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宣传生物学科的重要意义,认真研究新课程理念,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通过生动切实的实例进行授课,充分利用农村广大的生物资源,采取灵活多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再次,加强生物学科的宣传。目前,我们国家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衣食住行是离不开生物科技的。但很多人对于生物技术并不熟知,关注度也不高,生物学科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但在比较偏远和落后的乡村,人们仍然对于生物科技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以为生物就是学习植物和动物,没有什么好学的,也没有什么前途。所以,这就需要广大的生物教师多开展对于生物学科的讲座,使学生及广大的农村群众懂得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高远的志向。

作为农村生物教学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教学中的问题,并不断地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生物课程得到应有的重视,进而受到学生的喜爱,使生物学科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寒梅.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农业技术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3).

篇2

关键词 教材;课改;教学建议

我省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新教材,新教材在许多方面都与老教材显然存在着差异。人教版教材的素材选取重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不再是局限于罗列知识点,而是注重介绍知识的发现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家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的精神。

文章着重从新教材编写理念、知识结构、课本习题设置,教学建议等4方面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新教材的特点,进而更好地领会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的精神实质,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展开。

一、新教材的编写理念

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中删减了过于繁琐、理论性过强的一些内容,目的是不知让学生过于死记一些理论知识,而是满足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量增加实践活动的内容,为学生了解认识生物学的发展和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尊重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分为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让文理科不同的同学在学习生物的要求上有了区分。且在选修模块中又有不同的选择,尤其是理科同学可选择适合于自己内容学习,也更能适应于高考的要求。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知识体系模块化。建立生命系统内部和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流动的概念,建立生命系统稳态与调控的思想观念。

二、新教材的知识结构

新教材在知识点的罗列上不再像老教材是按照已有生物知识体系来进行呈现,而是按照学生认知习惯上来进行引入,高中生物新教材共分为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必修1中先介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对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在分章节进行学习。必修2在讲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内容时,先从宏观上以个体引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后再介绍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物知识体系的完善,最后呈现的是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必修3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两个方面。每个模块的教材各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各个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各个模块在生物知识框架体系中又是紧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生物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树形图等各种形式,尽快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结构,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认识生物学科的学习和探究过程。

三、课本习题的设置

教材改变了作业系统主要为巩固知识而设计的传统做法,以期促进生物课程的评价改革。习题的设置围绕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来设计,特别重视知识的迁移、方法的运用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业类型有沿用老教材中的“旁栏思考”这一类型,同时在每节内容的页首部分又新增了“问题探讨”,对于课程的导入和增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习题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受版面的限制,教材不可能安排足够多的习题供学生复习。“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这些问题的新增也比较有特点。这些问题紧扣重点、难点,思考性很强。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也是促进学生有效促进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的一种体现。

四、教学建议

针对新教材的这些特点结合生物在高中的课时安排较少这一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首先,把握整体教学有全面的教学规划。由于一个模块反映了本学科一个或一组的主题或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似的情境,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等,因此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其次,教学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

使用新教材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把握知识内容的深度以理解水平为主。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行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最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例如,在“实验”、“探究”、“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活动中,设有大量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数据、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群玉.高中生物不同版本新教材习题设计的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9.

[2]石淮生.浅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内容特点与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

篇3

关键词:教具;探究性学习;角色扮演;走进生活

初中生物教学面临中考分数低、课时少、内容多、学生不够重视等诸多方面的教学阻力。因此,上好初中生物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以下是我关于上好初中生物的几点建议。

一、大胆创想,用好教具

教师的大胆创想,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兴趣,赢得他们的好奇心。同时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在讲《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时,上课开始时给学生展示一个灯泡――病毒的模型。学生既困惑又好奇,增加了本节课的学习动机。

二、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教学要倡导探究性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是为了在“做”中“学”,要让学生做完每一个探究活动都能有最大的收获。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上好生物课的关键。

1.进行探究性学习一定要突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把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性、主动性、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中,这样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进入探究性学习的状态。课程的开放性、多元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具有发展变化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尊重多样性、兼容并收的多元化态度,动态的、联系的、层次性的、系统性的观念,发散、逆向、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层次整合、互动构建、转化出新的认识方法,主动选择和探究的教学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等等。后现代教育学和后现代课程论认为:“如果教学中没有真理的创生,或者更确切地说,如果课堂不是寻求真理、发现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那么,教学难以成为生活。”“共享真理”是他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他们还认为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的区别在于“封闭系统可传递和转移(transfer);开放系统则可转变(transform)”,体现在对课程的看法上,前者认为教学是“传递和传输知识”,后者则是“要探讨转变性的课程”,在开放的系统中“教学改变了做法,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他们对知识的形成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反思它才能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成。”

2.教师要实现其角色的根本转变。对教师的角色、课程和学习的意义也有了新的理解,这就是“相互作用是构成成长的核心。”“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性的。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自身。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好奇、探索、究根寻底的精神。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世界中去发现、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理解、影响、激励、鼓舞。

3.探究性学习倡导合作交流。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师生平等交流的教学环境,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与同伴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创新的主体,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同一个问题。这是课堂教学中丰富共享的资源。教师同学生、生与生之间进行着观点的碰撞交锋,也进行着智慧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教师同学生都变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用好角色扮演

教育家实验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学方法相关。实验数据表明:(1)如果只是听,学习效率是30%;(2)边听边看,学习效率是50%;(3)如果融入实际操作,教学效果可以达到80%。这就说明了我听了会忘记,我看了我记得,我做了我就知道。这就说明了角色演绎可以明显提高课堂效率。不过角色扮演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并不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那角色扮演主要可以用于以下范围。

1.用于较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课堂。如,维生素的缺乏症相关内容,学生可以扮演医生和病人。

2.开放性的内容,促进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辩证认识生命世界。如,消费者、病毒是否可以缺少?它们是有害还是有利的?

篇4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学生实践活动 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学生实践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的一种教学行为。它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生物学科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学生实践活动作出明确的规定: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经统计,北师大版初中生物4本教材中,共设计活动188个。下面所涉及的学生实践活动主要指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利用生物材料、试剂、仪器,包括观察、调查、验证、探究以及建议活动,而不包括分析、评价、讨论、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

在新课程实施中,对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实践活动实际落实的情况如何呢?在哪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如何改进?笔者通过自编问卷对泉州市初中生物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开设情况进行访谈,分析问卷和访谈数据所反馈的信息,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了改进建议。

本次调查的对象都来自泉州市不同学校的生物教师,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37份,回收率为92.5%。其中包含15所完中校,8所市区初中校,14所乡镇初中校。

调查问卷设计了9道填空、29道选择题,主要针对以下4个方面:学生实践活动的软、硬件配置,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看法,学生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和教师提升自身活动教学能力的意愿。

针对北师大版安排的学生实践活动设计了访谈提纲,对随机选出的74个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访谈。这些学生实践活动包括观察、调查、验证、探究以及11个建议活动,其中七年级上册31个,七年级下册24个,八年级上册13个,八年级下册6个。

用Excel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处理,调查结果表明:

(1) 泉州市各学校的硬件配置都趋于标准化。

调查显示,学校都有生物实验室,有10.81%的学校实验室超过3间;学生分组活动时有几乎50%的学校是2人一组的;56.75%的学生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实验人员,其余的由生物教师兼任。但实验室使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32.43%的学校实验室从不在课余时间开放,经常开放的只有2.7%;生物实验室的利用率偏低,经常使用的只占13.51%。

(2) 生物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重要性认同度高。

从统计数值看,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和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起到重要作用;超过95%的教师认为学生实践活动非常重要或重要;大部分教师也认为花费时间和精力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是值得的。

(3) 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认同度低。

尽管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积极、兴趣浓厚,但同样有85%左右的教师觉得在现实中,探究性学生实践活动并不能很好贯彻。

(4) 对提升自身活动教学能力的意愿很强烈

超过80%的教师平常会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和更新有关生物活动教学的知识。虽然只有50%的教师参加过学生实践活动教学的培训,但希望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占到91.89%。

(5) 学生实践活动开设情况不容乐观。

来自23所学校的23位接受访谈的老师中,学生实践活动开设率最高的达到63.51%,最低的却只有6.76%(图1)。

统计显示,有四个活动开设率达到100%:“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观察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观察种子的结构”。其他活动的开展却不尽人意。例如教材安排的第一个学生探究活动是“探究温度和湿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这个探究活动是所有活动里最容易开展的,学生熟悉、材料易得、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又能让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应该是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最好范例,也可以为后面探究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可是调查中只有50%的学校开设了这个活动。

(6) 学生实践活动无法开设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学生实践活动无法开设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占比最大的是“教学的课时不足,要赶进度”。其次是“该学生实践活动可用观看视频等其他方式代替,没必要去做”和“仪器、试剂、材料缺乏,经费紧张”(图2)。可见,学生实践活动无法按质按量开展的主要原因还是课时太紧,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师不得不压缩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而选择视频代替可能是一种折中的办法,既不想放弃学生实践活动,又没有时间进行学生实践活动,就利用视频来解决;关于生物实验的试剂、材料,有的很难买到,有的又很贵。而对11个建议活动的开设情况进行统计发现:30%的被调查学校并没开设,有开设的也只开设1、2个。当然,学生实践活动无法正常开展除了这些原因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如有的教师虽了解课标精神,但长期习惯于课堂教学的传统组织形式,缺少改革的动力;部分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有限等。

通过以上数据,结合泉州市关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关措施,分析泉州市初中生物学生实践活动开展的优势和不足。泉州市在第一次课改时就把生物学与升学挂钩,期间经过不断地修订,到现在,生物学不仅作为中考科目,还把学生实践活动作为考查项目。在中考试题的命题上,改变过去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现象,不断增加实践活动内容的考查,中考成绩也逐年提高。这与泉州市政府重视实验室建设,要求各学校的硬件配置标准化是分不开的。不足之处在于师资力量薄弱,后期投入没跟上,导致建设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存在较大差距。笔者因自身在学生实践活动教学中也遇到诸多问题,如教学条件中硬件和软件不配套的矛盾;n时少与活动多、任务重之间的矛盾;自身能力跟不上课改步伐的矛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尝试,试图寻找缓解这些矛盾的办法。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1) 继续创造条件,改善不利因素。

在政府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在实验员的配置上给予重视,以免造成资源的更大浪费。生物实验室利用率、学生实践活动开设率低与实验员的配置息息相关,只有32.43%的学校有专职的实验员,而这实验员往往只是专职而不是专业;24.32%的兼职实验员大都由后勤人员兼任;有40.54%的学校选择由生物教师兼任,这些学校大都是乡镇初中校,教师要担任的教学班多,班生数也多,往往力不从心。所以学校应从全局考虑,招聘有资质的实验教师,持证上岗,若由生物教师兼任,应相应减少教学课时数,生物教师的每周课时数规定还是14,那么师生比至少在1∶350以上,这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显然很不合理。

把学生实践活动作为考查项目,虽然改善了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情况,可由于实验的评价内容为操作成分多,与升学不挂钩,而且还是自己学校的教师监考,虽有巡视组检查,学校领导并不重视。如果对考查要求作进一步规范,比如不同学校交换监考教师,并把考查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办学绩效指标之一,那么,对提高生物实验室利用率、学生实践活动开设率就会非常有利。

(2) 不拘泥于教材,因地制宜地调整和组织适合学生的活动。

从访谈反馈的信息看,课时少、活动多、任务重是影响活动开展的主要原因。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泉州市绝大多数学校生物课为每周2课时,只有一所学校在七年级开设3课时,八年级每周3课时或2.5课时各有一所;调查中教师们认为七年级教材安排的“学生实践活动多”和“非常多”的占到59.46%,认为适中的只占27.03%,而八年级认为多和非常多的是32.44%。可见,在实施学生实践活动教学前,教师应先对整学期学生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仪器、试剂和活动时间等作全面的规划,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活动进行整合和改进,并力求创新。

生物材料的准备是进行学生实践活动的关键,而学生实践活动开设率低也常常是因为缺少实验材料又没找到替代材料。有些生物材料如变形虫、水蚤只能自己培养或到自然水域中去找;很多植物材料只能自己栽种。另外,学生人数多,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要准备充足,没有专业的实验教师是很难做到的。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实验材料,把几个相关的活动整合到一起进行,如“研究细胞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要求学生计算相对表面积,若与“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一起,先把一大块琼脂切成规则的小块,就可以直观地得出同样的体积,切得越小,总的表面积越大,与外界的接触面也越大,这样就不难理解细胞体积和表面积的关系了。再如把“观察种子萌发时的形态结构变化”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放一起,在探究后还可以继续观察种子萌发时形态结构的变化。

把学生实践活动移到课余或作为假期作业,这可以缓解课时紧张的情况,又能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观察、记录,再在课上由学生以实物、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示。比如在国庆放假前先布置上面提到的两个有关种子萌发的活动;寒假布置“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记录一天三餐的食谱和数量”等,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或拍下图片、视频,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教师还可以因陋就简,对活动进行改进,如“观察根毛”要求的材料是幼苗,需要专门培养,如果换成观察水培植物的根毛或提前两天把萝卜(上本课时刚好萝卜上市)用塑料袋扎好,等上课时拿出来,那根上布满密密麻麻的毛绒绒的根毛,这就很好地解决了材料问题。

学生实践活动的难度大也是制约其开设的一个原因。刚上初中的学生在还不具备化学知识前,就要求熟练掌握多种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这使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初一新生往往跃跃欲试,可是活动涉及的知识偏难偏深,常常导致学生的兴趣大减,毕竟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建议教材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宏观到微观,由熟悉的知识开始逐步展现,如在七年级上先安排进化、生态、生物的多样性、分类等,再逐步过渡到微观。

(3) 提高认识,多渠道拓展和提升教师活动教学能力。

问卷显示,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认识上是到位的,但在实际教学中,用视频来代替的现象很普遍。课时紧是一方面,更与教师已形成的传统教学习惯关系密切。所以,教师应把认识内化为行动,尽量让学生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如“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的活动,很多教师是用观看视频代替做实验。其实,教师可以前一天安排学生从家里带来一截带叶的枝条和一个透明的矿泉水瓶或水杯,教师事先准备好用“红花米”染成红色的水和一些剪下的枝条(可以利用学校花圃修剪丢弃的),选取教室的一个角落,在各自的瓶上做上记号,倒入适量的红花米水,插上枝条,次日上课时就可以观察现象。如果枝条叶子比较多的,还可以用透明塑料袋把上部的枝条罩上扎紧,那么,下一节课就能观察蒸腾作用现象了。其实,教师只要多留意生活,就可以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很多机会。

教师对提升自身活动教学能力的意愿很强烈,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自己觉得在活动教学方面能力不足。有的活动甚至教师自己也没做过,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有待提高,所以组织这方面的培训已经迫在眉睫,应该尽快落实,并且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的内容和方式。通过问卷获悉,教师最希望获得关于本土化的学生实践活动设计的培训,其次是生物模型的制作,再者是动、植物标本的鉴定与制作,其他如活动器材的使用、组织培养技术、细菌培养技术方面的培训意愿也在30%以上。

原本,组内相关的教研活动也是提升自己的有效途径,可能因为大多数学校里的生物教师少,特别是有些初中只有1位,在教研活动中可以学习、交流的对象较少,教研的积极性不高,教研氛围不浓。有60%左右的教研组只是偶尔开展有关生物学生实践活动教学的教研活动,而接近10%没有开展这类活动。如果以片区为单位进行教研活动,那不仅扩大交流对象的范围,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多了。

当然,各县市还可以组织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专题观摩教学。如晋江市曾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教师一起观摩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堂,互相讨论、切磋活动课的开展、组织及拓展、延伸,为教师的践活动教学搭建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收到很好的效果。学校也可以校本教研的形式,由教研组长牵头进行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研究,获得的经验还可以与其他兄弟学校交流、分享。

(4)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要开展好学生实践活动,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出教学所需的素材,使学生更热爱生活,真正体现生物学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价值。“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开设率也只有34.78%,无法开设的原因主要有2个:材料缺乏;活动时间长,操作麻烦,学生不能坚持。教材所用的材料是天竺葵,需要量大的话只能利用生物园栽培,可只有1/4的被调查学校有生物园,还形同虚设。建议把生物园利用起来,组织学生自己栽培实验材料,既可解决实验材料缺乏的问题,又能让学生学习栽培知识,或者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空地、花圃栽种。天竺葵在校园里不常见,笔者经过自己反复地试验,发现闽南在冬季常吃的一种蔬菜――芥菜,实验效果很好。因它的生长期需要2个月,在开学初就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在自家的阳台、空地或者花盆中栽种,这对解决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有效的措施,可以为自家提供放心蔬菜。在活动前两天要求学生参考教材进行操作,活动当天用黑色袋子把处理的叶片带到实验室,开展验证实验。由于采用自己栽种的材料,学生很有兴趣,都想看到结果,所以投入并能坚持。网上查到铜钱草也是不错的材料,容易培养,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试验,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的准备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知识,真正发挥生物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独特价值,达到课标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要求。

泉州具有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教育投入到位的优势,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抛开教材的束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甚至可以开发出比教材中更加适合学生的实践活动,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和发挥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改革意见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47-01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目前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仍以“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本应为参与主体,现实却成为被动参与。所有实验均在教师的指挥和安排下进行,教师观念是学生要按要求完成实验学习,掌握实验方法及原理;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思考,按着教师教授的方法进行操作,完成学习及作业。这些方法和观念严重限制了学生思路的扩张和创新性的形成。

(2)实验设备落后。随着医学生物学的发展,许多新技术和设备日益增多,对于生物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用新的、先进的设备对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性具有积极作用;让学生了解先进设备的发明思路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化学在医疗中的作用,并明白其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医学基础研究奠定基础。新的医学检验技术及设备不断更新,让学生接触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于未来临床和科研具有启蒙性作用。

(3)实验教学内容枯燥。医学学习本来就死板枯燥乏味,学生长时间浸泡其中,难免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而大多数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不重视,课时少,甚至作为选修课。实验教学本来可以作为调节医学枯燥乏味的调味剂,实验内容丰富多彩,试剂变化多端,对大多数初次参与实验的学生来说是神奇的。在合理的引导下让学生理解这些变化的原理,了解生物化学的现实意义,改变对医学枯燥的印象。在现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参与地位,每次实验课都是严格按照教师规定,完全是在指令下完成,实验课依旧是完成作业,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其中,感觉枯燥乏味。学生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完全是抄袭实验流程,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实验的目的。

(4)缺乏实验安全教育。医学生物化学在实验过程中接触到很多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会产生巨大的毒副作用,如丙烯酰胺等具有神经毒性。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开始前应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实验操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试剂毒副作用,保护师生及环境安全。

(5)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脱离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课,其内容为医学生奠定临床基础,其目的是为临床服务。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理论学习后的实践,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做铺垫。生物化学内容涉及临床药理学、医学检验学、生理病理学等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现在的生物化学实验课是纯粹的实验课,与临床无关,不能体现临床的实用性。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的状态,不能体现其实用性的目的。

二、改革建议

(1)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实验主体。教学学生占主体,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尤其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明白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后,不能再限制学生实验的流程,而要让学生自行操作,不是在教师指令下完成。每个实验的流程并不是不可更改和变动的,学生有疑问和新的操作方法都是允许的,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论证,只要合理,就鼓励学生去操作,实验成功了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感觉到是自己有所发明和创新,他们就有了积极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2)不断更新实验设备。科研和实验需要先进的设备仪器来支撑,新的实验设备对提高科研教学单位的科研能力和增加实验承担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新鲜事,有刺激学生了解和求知的欲望,能提高他们对实验的积极主动性。新的仪器设备具备先进的功能,现在部分实验设备具备了人工智能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将新的仪器设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这种仪器的大概特征、使用方法。

(3)开展实验安全教学课。医学院校实验课程较多,开展实验安全教育是今后必须开展的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教师在实验课开课前应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知道哪类试剂有毒有害,如何尽量避免及减少接触,发生中毒如何及时处理、实验废物如何处理等。在每次实验前,教师应先告知学生本次实验所用试剂及物品哪些有毒有害,操作过程应注意什么,这样能为实验安全、师生安全和环境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4)结合临床进行实验教学。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基础课,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生物化学实验结合临床病案分析,不仅培养了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还增强了教师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医学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对奠定学生医学基础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且具有普遍性。实验教学的提高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及综合判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庆发.生物化学实验教学问题及改革思路探析[J].教育界,2013(21).

[2]张剑云,陈水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1(03).

篇6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学生思维发展 建议

1.积极的想与说,是思维突破的必经途径

在课改前的生物课堂,教师是权威,一言九鼎,学生因为害怕受到指责、嘲笑而不敢把自己的新看法、好建议表达出来,时间久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严重阻碍了思维的发展,更不用说能力的提高,“高分低能”由此而生。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积累学习经验的重要环境,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敢想敢说,投入全部热情积极主动学习,实现思维和能力同步发展,以及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思维发展的自由空间

教育家罗杰斯说过:自由程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程度愈高,为此我们应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放松地学习。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它能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凸显个人能动性,改变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由学习负担变成自主承担。

如,我在教学“保护动物的多样性”一课时,设计了“角色替换”环节,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有的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濒临灭绝的东北虎,有的学生把自己当成一条不幸被捕捉的白鳍豚,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没有竹叶可食的大熊猫,有的学生想象自己是生活在污染河流中的可怜小鱼……学生在想象中把自己放在动物所处的恶劣环境中,换位思考,大胆发言。经过我合理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到了保护环境对动物的重要性,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3.深入讨论,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

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式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切入点,把握思维的发展脉络,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思维健康发展。讨论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效手段之一。

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持续发展。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逐渐形成体系,脉络越发清晰,有条理,一些不成熟的思想在讨论中得到有益补充,最终学生的思维脉络体系完全形成,因而有人把讨论看做是促进学生思维“果实”成熟的催化剂。

在教学生物的进化原因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数据分组讨论:同一地区桦尺蠖的常见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很大变化?你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各抒己见,经过激烈讨论,得出多种结论。通过持不同结论的学生的讨论,学生逐渐统一了观点,显而易见,讨论的结果是学生观点的综合,集中了团队力量,体现了合作优势。讨论中,学生的不成熟观点逐渐清晰,不足之处得到合理补充,不精准之处得以改进,成熟的思维逐渐形成。所以说,讨论是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大有裨益。

4.丰富的信息储备,是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

思维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基础,已有的知识、经验往往有助于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丰富的知识储备可谓是思维形成的必要条件。知识之海浩瀚无边,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因而,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采取不同方法,收集生物学及相关的知识信息,学会收集和分析资料,合理整理和使用贮备的信息。如,上网查找信息,查找生物课外参考书,收看与生物相关的电视节目、收听广播等。生物学信息种类繁多,指导学生在选用时遵循实用性和可读性原则。要求学生在查找资料时,选择重点,并做好笔记,以便随时取用。

但是,储备信息必须在尊重课本、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完成,否则会顾此失彼,收效甚微。通过广泛的信息收集,学生积累了大量知识,兴趣提高了,对理解课本知识、拓展思维有积极影响。

5.提高实践能力,是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实践能力和思维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生物学中的思维发展绝不是关起门埋头做学问,脱离实际地空想和幻想,因而,实践就成为思维发展的必要辅助手段。提高实践能力,是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篇7

关键词:生物 学业水平测试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C-0020-02

2015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试卷命题从生物科学的基础出发,着重考查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一般方法以及获取处理信息的基础能力。

一、对试题的具体分析

(一)试题的双向细目表

考查内容 要求 难易度 分值 小计

模块 题号 课标内容 易 中 难

模块一《分子与细胞》 1 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Ⅱ √ 2 35

2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课标无此要求)。 Ⅰ √ 2

3 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Ⅱ √ 2

4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课标无此要求)。 Ⅰ √ 2

5 脂质、糖、核酸的类别关系。 Ⅱ √ 2

6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Ⅱ √ 2

7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Ⅱ √ 2

8 说明细胞呼吸,探讨其原理的应用。 Ⅱ √ 2

9 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Ⅱ √ 2

10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Ⅱ √ 2

31 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Ⅱ √ 10

32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Ⅱ √ 5

模块二《遗传与进化》 11 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Ⅱ √ 2 28

12 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 Ⅱ √ 2

13 阐明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Ⅱ √ 2

14 概述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Ⅱ √ 2

15 阐明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Ⅱ √ 2

16 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Ⅱ √ 2

17 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Ⅱ √ 2

18 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Ⅰ √ 2

19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Ⅱ √ 2

20 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Ⅱ √ 2

33 概述伴性遗传。 Ⅱ √ 8

模块三《稳态与环境》 21 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Ⅱ √ 2 37

22 描述体温调节。 Ⅱ √ 2

23 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 Ⅰ √ 2

24 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Ⅱ √ 2

25 人体的内环境。 Ⅱ √ 2

26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Ⅱ √ 2

27 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Ⅱ √ 2

28 列举种群的特征。 Ⅰ √ 2

29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Ⅱ √ 2

30 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Ⅱ √ 2

34 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 Ⅱ √ 11

35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Ⅱ √ 6

(二)试题结构

从双向细目表可以看出,这次考试共有选择题30道,每题2分,共60分;非选择题5道,共计40分;全卷共计100分。选择题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各10道20分;非选择题31、32题考查模块一,33题考查模块2,34、35题考查模块三。三个模块的分值分别为:模块一35分,模块二28分,模块三37分。一、三模块分值略高于模块二。从难度看难中易比例为12:23:65,整体较简单。

(三)试题特点

1. 覆盖面广,注重基础,突出核心

本次的试卷与前两年相比有了更好、更合理的覆盖面,课标内容中包含的三个模块的核心概念体系基本上涉及。适当降低了模块二的比重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知识点不重复,模块一考查的重点放在光合作用过程及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上;模块二考查的重点在遗传规律上;模块三考查的重点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及生态系统的功能上。2014年高考课标2卷非选择题考查点为29题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30题免疫调节,31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2题伴性遗传和变异。对比2014年高考题我们发现本次的试卷考点与高考试题高度一致,突出了核心概念体系的考查,这也是今后学业水平测试出题的方向。

2.突出实验,强化实验教学

试题中第1、6、10、28题均涉及到教材的基础实验。实验是生物课程中的重要一部分,一些学校安排的实验课课时很少,甚至不开实验课,关于实验的知识点,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结果,不仅是学生在解题时遇到困难,而且导致生物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第10题:

关于物质鉴定实验,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组别 物质 鉴定试剂 结果

A 蛋白质 双缩脲 紫色

B 葡萄糖 吡罗红 砖红色

C 淀粉 碘液 蓝色

D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本题考查物质鉴定实验中物质、试剂、现象的对应关系,对做过实验的学生来说,由于观察到了实验现象,各种颜色反映的结果很容易记忆,所以很容易选出葡萄糖的鉴定试剂为吡罗红,故正确答案为B。

又如第28题:

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不可取的是( )

A.选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样方的选取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C.计算各样方的平均值 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调查植物均应统计

本题考查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的操作细节。此实验容易与群落丰富度的实验混淆,只有学生做过实验,才容易注意到调查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如调查种群密度时,只能选择一种植物做调查对象,而调查丰富度时,则需要调查样方内所有的物种。

3.关注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中第3、20、23、25题都是从生活中的事例、观点出发,落脚点依然在核心概念上。如20题:

滥用抗生素的国人被外国人不理解,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你认为国人的做法的弊端是( )

A.使抗生素的价格越来越高

B.抗生素使用量不断加大,病菌抗性基因频率不断增加

C.抗生素诱发病菌产生变异,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

D.抗生素使用中,病菌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本题从国人滥用抗生素引入,考点落在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滥用抗生素的弊端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所以本题的答案为B。本题不仅考查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也提醒学生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再如第23题:

某人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损伤了神经系统,出现了语言表述不清,走路不稳症状,其他均正常,推测受损部位最可能位于( )

A.大脑、小脑 B.脑干、小脑 C.大脑、脑干 D.脑干、脊髓

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知识点。本题从交通事故出发,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熟悉各级中枢的功能以及人脑的高级功能,并能联系实际生活。大脑皮层是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所以不难看出本题的答案为A。

这些题体现了课标中 “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要求。

二、教学建议

(一)钻研《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注重基础教学

学业水平测试的难度较低,复习时间短暂,所以一轮教学的效率十分关键。要想实现高效的教学,教师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中分解出切实有效的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备课,关注每节、每章和每个模块知识点的联系,从点到面,尽量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课标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所以教师要避免在一轮教学中只针对部分尖子生深挖习题的难度,而是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往往为了应付考试,只注重知识教学,忽略了实验教学,甚至有些学校从不开设实验课。从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必须注重实验教学,只有亲身经历过实验,才能关注到实验的基本原理、注意事项和实验现象,才能在作答时,不是死记硬背。学生实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可以将课本中死板的文字,变成眼前活灵活现的实验现象,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学校和教师必须克服困难,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实验条件,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从实验中亲身感受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过程。应避免不开设实验课,或者将实验变为观看实验视频等。

(三)联系生活实际,深化知识应用

深化知识应用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应用生物学科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以及对日常生活、医疗、环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而不是关注如何解决试卷中的难题。鼓励学生从多渠道获得信息,并将信息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如央视“3・15”晚会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崔永元的转基因纪录片、柴静的《穹顶之下》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高中生物学范围内找到相关知识。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更高,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更牢靠。

总之,学业水平测试作为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有可能代替高考计入高考总成绩,而且是否合格关系到学生能不能高中毕业,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充分准备,积极迎考。

篇8

高中时期,课程多,时间紧,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被印上了应试的烙印。总结之前的教学经历,笔者发现,以下一些问题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一,学生对生物这一门课程的兴趣不大,经常出现上课走神、打瞌睡等现象;第二,学生和教师对生物的重视程度不够,把生物列为副科,应试色彩浓重;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由发言的时间;第四,课后复习的时间少,新学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巩固。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不利于学生以后在生物相关领域继续深造。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学生对生物科学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兴趣是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也是最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它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成功的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发现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要尝试打破沉闷的课堂环境,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比较枯燥的理论性知识,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设备,更生动、更直观地诠释生物概念和生物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应的视频,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归纳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虽然,这样可以在一节课内讲授更多的知识,但是,在这个情况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有些学生并不认真听讲,也没有思考,这就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在这个情况下,教师需要改变课堂结构和变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通常为45分钟,教师要尽量留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和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发言,例如,在讲解生物进化论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拉马克学说、达尔文主义等理论的科学性和存在的缺陷,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三、在教学中联系生活,注重实验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生物教育要回归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提倡生物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讲解酶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列举酶在生活中应用领域和作用。

此外,实验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生物概念都需要生物实验来辅助教学。例如,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的检测,必须要借助相应的实验试剂。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科学指导学生在课后反思和复习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加深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反思和复习这两个环节。根据学生的课堂回答、课堂练习、实验操作等情况,教师要及时总结教学情况,找出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并且了解学生的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此外,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课后及时复习当天的课堂内容,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篇9

【关键词】医学检验;教学实验;生物防护

【中图分类号】R446-4

0.引言

在我国相继出现的实验室感染事件中,为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生物防护敲响了警钟,尤其是实验室感染上要足够的重视,在实验室教学工作中,安全是首要位置【1】。由于医学检验实验教学课程的特殊性,实验的工作对象是病人的标本,都存在着生物传染的风险,如何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让操作人员不被病毒感染,环境不被感染,是每个医学检验学生的必修课。因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对医学检验主业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生物安全问题

在医学检验教学中,学生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实验操作,才能获得深刻的印象,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与复习,良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由于实验工作对象主要是病人的标本,包括人体的分泌物、体液、血液等。具有多种传播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风险。如果学生操作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将非常容易造成传染的可能。

2.临床检验实验教学中生物安全防护的现状

2.1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

根据实践调查,有66%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处理职业暴露后,38%的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防护用具,有64%的学生对自我防护措施仅仅只是了解,而不知真正应用,73%的学生把课本带入实验台,不能脱离书本M行操作,64%的学生在实验过程当中经常玩手机,有24%的学生偶尔在实验室内吃东西。部分学生对无菌观念认识不足,参加实验课不认真,对理论知识不知如何运用,实验操作后的菌液直接导入下水道等,由此可见,学生的自我防护观念非常淡薄。【1】

2.2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不完善,生物安全防护设备不足

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多项实验室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对于实验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制定相关的安全防护规则,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中生物防范的重要性,对于实验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没有给出相应的标准,对医疗过程中废弃物没有做好相应的处理,临床检验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简陋。

3.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与解决方法

3.1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

加强生物安全基础知识的必要性,有资料显示【2】,有的医护人员中,大多数教师不了解防护知识的基本知识。这种现象导致我国学科建设理念有着很大的差距,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不够完善,导致很多检验人员没有专业的检验知识,对生物安全缺乏了解,对生物安全的危险性不够重视。特别是很大一部分临床实习生对工作中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不够熟悉,以及清洁工人医学知识的不够,导致自我防护意识缺乏,但是他们又是接触感染无最多的人员。因此,必须将培训工作放在他们身上。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补充,使他们重视生物安全的危险性,加强培养专业的生物知识,从而防止病毒感染的危害。

3.2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实验室应制定相关的安全制度,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对实验室中意外产生的事件,有效对培养医院人员处理方法,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熟练运用生物安全装备,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等。加强对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的培养。应当按照严格考核标准对人员进行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才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3.3加强技能培养。

在形成了基本防护意识之上,再加大力度,对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技能进行培养,让检验人员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清洁工人、临床实习等采取现场培训,这种培训形式有着事半功倍的结果。

3.4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包括清洁与消毒。只有这方面做到位了,才能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正常运行,才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在购买仪器设备时需对生物安全性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设备仪器的安全,才能从源头上保障生物安全的环境。

3.5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还需进一步的加强,有效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必须严格制定相关的制度,如对人员的培训制度、登记制度、安全检查制度等必须严格落实。对安全防护流程操作手册与应急处理的事项进行严格的审查,为了使制度取得有效的成果,应适时的采取有效的奖惩制度,对优秀的人员进行鼓励,从而使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制度,真正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6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

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流程制定严格的规则,对一项检验项目的操作制定明确的操作流程规定。流程应根据实践中存在问题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完善,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的环节实施协调。

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为血液、体液标本,也是试验中传染性最大的物质,需重视血液体液在检验中的安全隐患。尤其是乙肝与艾滋病等病毒的出现,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有着很大的威胁。因此,这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检验人员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应该严格按照生物标准,尽量减少直接接触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设备进行检验工作。避免产生间接性与直接性接触标本,降低安全隐患。同时,对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做好准备,在适时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防护意识,才能制度和防止传染源头。【3】

4.结语

医学检验试验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问题,是所有医学院所面临的严峻现象。应有效的实施相应的对策,加强安全防范知识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防护,保障生物安全防护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丽兰,全裔. 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生物防护的探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6:2094-2095.

篇10

关键词: 微生物检测仪器 PBL教学模式 教学思考

由于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对诊断、治疗、监测、预后和医学研究的需求增多,医学检验方法随之迅速增多,临床检验仪器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目前,全球的临床检验仪器在技术上正朝向数字化、网络化、微型化方向发展。从事临床医学检验专业的人员就有必要了解现代临床检验仪器的原理、使用和维修[1]。临床检验仪器学也就成为高等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

近年来,临床检验仪器学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改革效果也是有目共睹。但是,临床检验仪器种类繁多,实践性强,教学内容又涉及多门学科,在不同仪器的教学上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仪器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首先,存在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临床微生物检测仪器部分理论课时共2学时,实验课时共3学时。内容多学时少,抽象难以理解。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临床检验仪器学》中第十一章临床微生物检测仪器、第二十一章生物安全柜、第二十二章培养箱是临床微生物检测仪器的教学内容。虽然只有三章,但内容相当丰富,特别是第十一章内容,自动血培养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重点又是难点,这对后面理解血培养的阳性阴性结果特别是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结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在微生物实际工作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就第十一章血培养系统、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就至少需要2学时,所以建议教研室适当增加微生物检测仪器的理论课和实验课课时,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仍旧兴趣不足,还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现如今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虽然多媒体教学改变了往日死板的教学方法,它信息存储量大、图文声并茂、形式新颖,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和实验教学的效果,博得了同学和教师的厚爱[2]。一开始学生也很感兴趣,但是多媒体教学中信息量大,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方式容易使学生感觉疲劳、情绪产生抑制甚至厌倦。并且幻灯片中颜色太多,易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3]。最重要的是,这还是一种被动式的教学模式,对知识的理解仍是孤立的、片面的,不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这些问题告诉我们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这样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使得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不深刻、无法联系实际、对理论学习无帮助、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培养学生对整体设计的把握能力,等等。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McMaster大学在医学生中首次开设PBL课程,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以自我指导学习和小组讨论组织医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完全不同,其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PBL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PBL教学模式虽然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但是已经在内科[5]、外科[6]、医学检验专业包括临床检验基础学[7]、免疫学[8]、临床生物化学[9]等课程中显示出突出的教学效果,是一种非常值得示范和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微生物检验仪器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采用PBL教学模式。我们要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及设计综合案例、组建PBL教学小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主要步骤进行教学。这些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设计综合性教学案例。比如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细菌的鉴定及需要什么仪器及如何指导临床医生用药等内容,就可以设计从病人发烧去医院就医―抽血做血培养检测―生物安全柜内接种标本―CO2培养箱培养细菌―微生物自动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这一综合案例,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血培养检测仪、生物安全柜、CO2培养箱、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串联起来,从血液的采集、血培养瓶的使用到标本的接种、细菌的培养、细菌的鉴定,到最终得到药敏结果,再到根据细菌对不同种类药物的敏感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这些将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及维护等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呈现出来。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将枯燥的仪器讲授变得生动起来,能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效果。这样,学生对微生物检测仪器的掌握就能达到新高度。

再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差。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的问题。由于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足导致实验课更缺乏主动性最终实验技能没有得到加强和锻炼,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差。在课程安排上如果PBL教学案例结束后能立即进行实验课,利用实验室或附属医院先进的微生物检验仪器设备,进行现场情景实验教学,使实验室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科研促进教学。在课堂上介绍最新前沿知识,激发学生钻研知识的动力,不仅巩固所学知识,而且对本学科的最新科学知识有所了解。比如,质谱分析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不同的微生物经质谱技术检测后可形成特异性的指纹图谱,建立这些微生物的图谱库,将待测微生物的图谱与图谱库进行比较确定微生物种属,这部分内容比较新并且书本上介绍得也比较少。这样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对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乃至其他方面作详细而深入的了解。将这些与检验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领域适时地反映到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以上是笔者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仪器教学中的思考和总结。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希望这些思考能够付诸实践并能改善教学效果,对教和学都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照芳,贺志安.临床检验仪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杨瑞芬,彭家钢.医学检验仪器分斫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导刊,2007,(10):80-81.

[3]张梦军,张惠静,肖正华,等.医学检验仪器分析的教学改革[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2):197-198.

[4]王美莲,王斯,曹雅明,等.PBL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及感染病学课程整合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4):106-109.

[5]刘岩杜,武勋.PBL教学法及其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河北中医,2012,34(2):315-316.

[6]何世伟,苗润芝.建立典型病例库在普外科PBL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5):134-135.

[7]谢荣华.临床检验基础PBL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3):57-58.

[8]郭凯文,邱文洪,艾永循,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医学信息,2011,24(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