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养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被日益暴露。其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采用灌输式数学教学模式的现象尤为突出。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一线教师对此现象的危害认识模糊,甚至产生偏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呢?又将通过何种途径来进行养成呢?以下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在不借助外界帮助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者本身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不仅仅是孩子必须的能力,也是一种需要在教学中培养的习惯,尤其是要学好数学的孩子,这种习惯必须从小学数学教学就开始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让他们独立思考,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这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是我国教学目标的重要要求。根据国家教委的相关规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全面培养在校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增进学生智力水平;其二,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与独立思考能力;其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将独立思考提升为自觉学习行为等。由此可见,独立思考能力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其次,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单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基础是要有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根据课堂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

目前,在我国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欠缺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其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主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偏重于接受式学习。教师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标,学生则以应付考试为目的。这样一来,在课上,教师控制着课堂,掌握着标准答案,成为整个教学的权威;在课下,课本和参考书充斥在整个自习环节,成为盲目抄写和记诵的标准。学生只能依赖于教师,服从于教师;只能依赖于课本,服从于课本。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只能主动放弃独立思考,成为一名甘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好学生”。

(2)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现象分析。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人们往往只是片面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不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经了解,目前小学生每天要学习 3 到 5科课程,用时高达十来个小时。一天下来,超负荷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疲惫不堪,根本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被动型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的现象。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条件越来越高。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更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那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创设以学生为主角的民主式数学教学氛围。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灌输式、接受式等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严重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之所以如此,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小学数学教学形式的教学氛围呆板、不活泼,全部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让小学生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要创设以学生为主角、民主、活泼的数学教学氛围。

(2)选取新颖有趣、结合实际的数学教学内容。经调查,84% 的小学生认为目前的数学学习内容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提起学习兴趣来。然而,数学却是来源于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将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挖掘出新颖有趣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 10 以内加减法时,可以根据每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身体中的数字(如手指等);在教授100以内加减法时,就可以利用算盘、火柴或自制小模型等一些道具,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营造活跃的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校园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应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增强智力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实际数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探讨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课下数学活动小组。在每个小组中,设一到两名联络人,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所探讨的数学内容应由小组的成员集体挖掘。教师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指导和检验。

数学课“应多给学生一点儿思考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默默地在数学课中得到发展。这样学生经过自己成熟的考虑,发言才会有质量,才会真正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数学教学的传统。独立的见解是智慧的花朵,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思维驰骋的天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增添一种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篇2

一、调查数据分析及教学建议

1 对预习的看法。调查数据:选择“不必预习”的,初一、初二分别为32%、30%,而初三仅为8%,绝大多数是水平较为一般的学生;选择“要预习,有问题请教他人”的,三个年级依次为3%、4%、18%。

分析与建议.这些数据表明,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在初三复习教学中,由于知识容量大,思维强度高,教学节奏快,因此,迫使多数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再带着问题去听课,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加上初三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完善及学习自觉性的不断提高,从而为思考性预习提供了保证。在初一、初二的教学中,由于英语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觉得进行思考性预习极为困难。为此,教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预习工作处于自由状态,表现在前三项的选择上数据较为平均。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和督促,并构建在预习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以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对上课时老师提出问题的态度。调查数据.“习惯独立思考”的选率最高(61%),选者为中上等学生;“偶尔有所思考”的选率其次(26%),选者多数为中等学生:选择“与左右同学商量答案”及“等待老师讲解”的仅为少数基础较为一般的学生,分别占8%和5%。

分析与建议:这些数据表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交谈中,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3 对作业的态度。调查数据:“先思考,做不出就问同学”的选率最高(52%),主要以中等或较高水平的学生为主;“必须通过思考后独立完成”的选率其次(35%),选者为具有较高或以上水平的学生:“边做边对答案”及“先参考别人的答案,再完成作业”的选率较低,分别为9%和4%,选者均为学习一般的学生。

分析与建议:这些数据表明,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整天在一起学习,相互之间可商量、讨论、参考的机会较大。这本无可非议,但长此以往,一旦形成依赖别人的学习习惯,将会对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心理及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此外,这种作业“共享”的做法,不利于教学信息真实有效地反馈,以及教学进程、策略和要求的反馈。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教育学生懂得独立完成作业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二、调查后的尝试与启示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独立思考与学习效果有着相关关系。越是优秀的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就越好,而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为独立思考活动提供支撑和保证。为了形成这种良性循环,教学中对各类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篇3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会使得学会产生依赖性,减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最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习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考查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欠缺。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情于思考,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善于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识,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第四,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互相学习和探讨。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三)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反思

篇4

[关键词]数学学习 独立思考 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49

古人云:“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小学生存在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机械的记忆和模仿是必要的,但要真正地理解知识,还是要经过自己的一番思考。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帮助学生纠正懒于思考的习惯。

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表现

(1)在课堂上,许多学生处于静观状态,等待他人汇报的结果,再依样画葫芦;(2)学生的作业依赖家长或补习老师的辅导,经常性的指导或提示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3)学生面对新题型不知所措,花大量的时间在“题海”中倦游,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敏感度。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生活上依赖性较强是学生养成懒于思考习惯的主要原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事情基本都由父母包办了,他们觉得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缺乏学习的责任心与主动性。

2.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学生养成懒于思考习惯的推手。(1)在大班额教学中,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顾及每一位学生;(2)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师不得不“垄断”课堂,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稍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敢发表见解,缺乏自信。久而久之,他们便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

三、解决措施

1.引导学生、家长明白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和家长懂得独立思考的意义,明白独立思考就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仅在学习上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更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资本。

2.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满堂灌”和“满堂问”都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当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可请两组学生到黑板前进行“画三角形”比赛,男生组3人,女生组4人,最后总数多的小组胜。这时,学生高喊“不公平”。教师故意提问:“那你们认为怎样才公平?为什么?”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平均数”进行初步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3.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静能生慧,数学课堂需要学生静静地思考。学生的思维存在差异。例如,对于“小明从家(7:30)走到学校(7:45)用了几分钟”这个问题,思维敏捷的学生说:“都是7点多,直接用‘45-30’计算。”“分针走了3大格,是15分钟。”而此时,部分学生还没有想出来,他们需要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有见解就有交流的渴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正如上述“时、分、秒”的教学案例中,问题难度不大,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都能有自己的看法,并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思考成果。

4.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数学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是紧密相连的,教师要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基本方法。例如,在解决“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后,得到的数与原来相差1.35,原来的数是多少”时,教师指导学生:(1)弄清问题。明白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数据条件是否充分(只有两数之差为1.35,看似条件不够)。(2)拟订计划,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提出“你见过类似的问题吗?能否直接从已学的公式或数量关系式中找到解题方法?如果能补充一个条件助你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如果还知道这两个数的和或倍数关系,就能用“和差”或“差倍”知识来思考)(3)实施计划。学生尝试按照上述思路尝试解答。学生经常经历这样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就能逐步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5.指导家长正确辅导孩子的学习。首先,当孩子遇到难题时,家长要鼓励孩子仔细地分析题目,争取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家长让孩子在已解决的问题中选一道题为自己讲解思路;最后,家长给孩子提出思考方向和建议。这样,孩子既能体验思考的乐趣,又能收获思考的成果。

篇5

关键词:独立思考;学数学;培养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义

独立思考是指不经过外界的援助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得出结论解开问题的过程。对于人们来说,独立思考是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有人帮助你,因此,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更加能够把工作和学习做得完美。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人格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和段炼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也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小学老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因为当今社会更注重的是人们情商的培养,独有高智商还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具有高情商的人才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和关键因素。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

尽管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中,但是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数学一直是教育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简单,但是数学内容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枯燥和乏味,在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困难,这就需要小学老师通过耐心的引导和帮助来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中逐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遇到困难就找老师问家长的习惯。但是,当今小学校园里许多数学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都是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仅仅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工作停留在一个比较表面化的阶段,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思维还不够成熟,如果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真正把知识学习透彻和真正地掌握,完全忽略了独立思考的培养。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数学的难度比较大,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就盲目地增加作业量,导致小学生每天做数学作业的时间花的过长,而且在一个长时段里学习数学知识导致学生厌烦数学,数学作业变成一种压力和负担,久而久之,学生的意识中就只是为了尽快完成数学作业而不是为了真正掌握这门课程,最终导致小学生越来越不愿意思考数学题,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培养学生们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比解答正确一道题目更加重要,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会影响到以后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成效,所以,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小学数学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归还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学生应该是一个课堂的主体,教师为了学生而服务的,从小学阶段开始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就应该改变,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这样对于教师抛出的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去思考和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束缚和压抑学生的学生热情和兴趣。教师还应该引导和帮助小学生自主地探讨问题并且能够自由发言,让学生们敞开思维,教给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数学这一门学科对于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来说会感到枯燥和乏味,教师应该努力改变这一现状,那么要将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容易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并且还要挖掘教学内容,创造出更加有趣和生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接触数学的时候是一个开心和热爱的情绪,而不是抵触和抗拒。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锻炼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讨论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下的讨论,因为下课时间具有轻松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样可以无形中帮助学生加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程度的不同让他们进行分组探讨,并且教师还要对学生探讨的结果进行评定和分析,最后给出评价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再次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最佳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独立思考的能力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在他们的工作和学习中都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教师应该提高重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老旧的教学观念,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才能培育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美国数学的现在和未来 [J] 中译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

[2] 臧雷 试析数学思想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J] 1998年第五期.

[3] 满小莹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探微及教学探讨 [M] 小学数学出版社 1999.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中,计算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同时,计算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和必须具备的能力。计算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提高,数学对人们的意义不再只是数字而已。

一、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就缺少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过程,使学生不能独立地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能力不能提高。

2.缺少对学生的创新性的培养

现代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学生不仅不能进行独立思考,更不能用发散的思维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创新,他们所有的解决方法都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使得他们缺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现代社会有许多教师,在工作中不思进取,缺乏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意识,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是必要的,对小学数学新方法的探索和完善也是必须进行的。

1.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能力是现代学生必须具备且需要不断培养的能力之一,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数学来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创新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创新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学校和教师应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探索和创新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篇7

一、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缺点分析

1.优点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了。若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是个必要条件。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所需的各种有利条件,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奠定好物质基础。因为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发动机。如果一个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强,则有利于把他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另外,独立思考能力的强弱决定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小,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则一般情况下,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较强。反之,则相反。同时,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寻找新问题和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创能力。

2.缺点分析

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学生内心易产生过分的自满心理,把自己当作新时代的“小皇帝”,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学校的中心、社会的中心甚至是世界的中心,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有本事的人,很容易产生目中无人的傲气,产生自恋感。可是,一旦走上社会,不容易接受别人比自己强的现实,不能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远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结果选择逃避,有的甚至选择自杀,这样的结果不是现代社会所希望看到的。而且,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会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自己的主观世界。例如,很多学生上网打游戏,整天幻想发财,容易产生孤独感,结果会产生孤独症,很不愿意他人干预自己的事情,容易导致其较难与他人合作与交往,很少能够融入到大的集体中去,既得不到集体的关心和爱护,也不知道关心和爱护集体。

二、非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缺点分析

1.优点分析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是在老师的讲授下吸收知识的,他们在听课中很少独立思考问题,主要是老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和学什么,在一节课中学生的收获都很大,并且能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学期下来,学生会有很多收获,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更大的收获是学生都很谦虚,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学生比较听教师和家长的话,而且课间学生可以自由快乐地玩耍,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更大限度的舒展。同时,学生做事情比较认真,相互间竞争不是特别激烈,学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可以无忧无虑度过自己的童年、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非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减少探索实践所需的时间,可以走捷径,而且有利于较快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快速理解前人研究的系统科学知识,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快速培养和掌握。而且,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限,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放手”学习就很可能异化为“放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有步骤地精心“导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十分有利的。所以,非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

2.缺点分析

如果一个学生非独立思考能力太强,会直接导致该学生对教师、同学和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自主能力。这样,学生一旦离开别人,生活和学习就会遇到很大障碍,有时甚至不能自理,一旦遇到问题或事情就不知所措,不能独立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更不会找到新问题的答案。另外,有时利用教师传授的知识即使会学着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最终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由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导致缺乏自主探求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很狭窄,被严格限制在一定的知识范围内,对于超出这个范围的新知识一无所知,也不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生内在能力潜质的开发与发挥,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只会模仿不会自主创新,导致我国的创新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有时需要从国外高薪引进高级人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当一个学生只有非独立思考能力时,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遇到问题就无法解决,这样长期下去,在学生内心就会产生消极、自卑、不自信的心态,不敢面对困难与挫折,也导致学生步入社会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残酷现实,这也不是我们时代所希望看到的局面。

三、独立思考能力对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独立思考能力决定一个学生独立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它可以带动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快速进步,提高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效率与质量。一方面为非独立思考能力提供了一个努力方向;另一方面,在培养非独立思考能力时,它可以借鉴和吸收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点为己所用,有助于提升自身的非独立思考能力。

(2)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视野的拓宽

一般情况下,独立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研究分析已有的问题或结论;二是探求未知的领域或新问题。当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时,必然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值得去研究,所得到的新知识必然会有利于学生非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时所遇问题的范围或领域拓展,为非独立思考能力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基础保障。

2.消极影响

(1)独立思考能力有时会不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

虽然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但它是有条件的,如果在实际中独立思考对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带动或引领的速度过快就不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不仅不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反而会起到拔苗助长的作用,导致非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家长、老师和社会都在尽最大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甚至成为天才,每个学生的压力都特别大。虽然这种做法对于孩子的进步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善长和不善长的方面,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各个方面都要比别人强。我们家长和老师平时应该多用心观察孩子最喜欢什么,最善长什么,应把重点放在最善长的方面,不要和别的孩子盲目攀比。有些孩子在小学就已经把初中的课程修完,在初中就把高中课程修完,在高中把大学课程修完,到了大学提前把研究生课程修完,但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却不知学什么了,变得很迷茫。研究生一毕业,主观上总感觉自己是最优秀的人才,但是走上社会才知道比自己强的人很多,结果接受不了现实,适应不了社会的环境,纷纷选择逃避,这种结果不是我们时代所希望看到的。

(2)独立思考能力过强会抑制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条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出来。常言道:“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句话意味着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强,当独立思考能力很强时,必然会为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供很多最新的知识需要学习和吸收。但如果成果太多,超过了非独立思考能力所能接受的范围,会使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压力增大,一旦压力过大,不仅不会促进其培养还会对其正常发展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非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质量的保证,这一点值得老师和家长们注意。

四、非独立思考能力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非独立思考能力为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所需要的全面系统的基础知识

在现实中,非独立思考能力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的传授下,系统地接受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通过与别人交流,通过讨论或辩论从别人身上学到课本上没有的优秀成果并为己所用。这些都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供了必备的基础知识。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这句话告诉人们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非独立思考能力对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作用。

(2)非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点可以在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中加以借鉴或吸收

非独立思考能力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系统地掌握前人的优秀成果;二是踏踏实实,稳抓稳打,有步骤地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为己所用。这两方面的优点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因为在现实中,如果学生完全依赖自己去分析研究问题,会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力量有限;二是困难难以想象。但是,如果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成果,有时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将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成果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广化,可以创造或发明出很多难以想象的研究成果。这种情况在理论和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例如,在经济学中关于消费函数的研究就有很多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都是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为基础而进行修改和完善得到的。

2.消极影响

(1)非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充分发挥

因为非独立思考主要表现为依赖外界,而自己很少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外界发展到何种程度自己就掌握到何种程度,表面上好像与时俱进,实质上思想却已经滞后于时代了,这样必然会不利于个体独立探求未知领域,因此对事先、积极、主动去探索未知知识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起到抑制作用。在现实中,仍然有很多学生还完全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独立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较弱,这种习惯长期下去,必然会对学生全面思维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一点值得老师和家长们注意和深思。

(2)非独立思考能力对独立思考能力的思考方式有不利的影响

非独立思考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善于借助于外部力量,并把外部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力量,以增强自己的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地去探索未知的新事物,去发明或发现新的成果。这两种能力培养的思考方式显著不同,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相互影响,如果两种思考方式处理不好,相互之间必然斗争,二择其一,很多学生会选择非独立思考能力的思维方式。因为相比较而言,其直接而且简单,但是却对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独立思考能力与非独立思考能力各有优缺点,而且两者相互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传统教育下,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非独立思考能力;在现代教育制度下,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两种教育制度所提倡的目标是很好的,符合时展的要求。但是在现实中,由于人们对教育目标的曲解导致在传统教育制度下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非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在现代教育制度下却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非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两种教育培养方式都不是时代所希望看到的。在现实中,要把两者协调好,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二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或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使学生的思考方式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既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早日全面实现,最终使我国的中长期教育目标能够按期按质按量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方法

创新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这种思维方式。创新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新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目前以及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一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设计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案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质量高低,首先取决于教者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为教学只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但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新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依靠教者课前的创新劳动──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因此教者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新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设计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教学细节,确定组织形式和具体处理方法,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获取、发现新的知识,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新。要想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结构方案,教者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应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获取知识为目的。要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者的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牛顿说:“如果我对世界有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别的,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而耐久的思考所至。”爱因斯坦也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办法成为科学家的。”思维是人脑将感性材料加工,提炼为理论认识的过程,独立性是思维的灵魂。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只能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无知即无能,没有知识的人谈不上创造。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习物理重在理解,要想清道理,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处理问题,不是题目做的少,而是平常缺乏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不能过细,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空间。讲的过细,会使学生不分主次,不利于形成知识框架;不利于从基本概念和规律出发分析解决物理问题,而是机械地记具体结论,乱用具体结论,乱套公式,不会独立获取知识,没有自我开拓能力,不会自己钻研新的问题,依赖性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对主干知识要讲清,如知识的来龙去脉,经过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得来的过程,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以及规律的使用条件;对派生的知识不能全讲清,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逼迫”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在教学中,对重要的物理规律,课上老师引导学生证明,对一些结论和推论,则以练习和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要求学生自己适时总结,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条理化和系统化。对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以及它们的应用,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应引导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即必须经过思考,想通了,才接受;理解了,才应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越强,创新的欲望就越高。

三、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知名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知识时的故事来作为学生教育的榜样,教师可以介绍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历史过程,以及各个物理定理和知识的发现过程,并对物理学家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思维进行描述,进而使学生从中学习到他们宝贵的思维、意志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充分了解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并主动将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到其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热门话题,如能源问题、污染问题等,使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更加贴近,这有助于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9

一、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先学”意识

“自主先学”有效性达成的前提就是思想的转变,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学生更多地展现自我,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学生就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主动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先学”意识,从思想认识上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先学”的好处,就像学会了自己走路,学生就会获得自由。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晰“自主先学”的概念;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和措施;最后,要使学生明晰“自主先学”的重要现实意义,使学生真正认识和体会到“自主先学”的重要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课堂中,明确开展“自主先学”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形成对课堂学习具有一定价值的质疑和问题,这种质疑与课堂教学重点是相一致的;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先学”的科学方法,并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质量,使学习探讨更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养成教师预期的“自主先学”的能力,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步和学习时间的自由,实现不同程度、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异步”学习的公平机会;“自主先学”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养成独立研究文本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主先学”习惯

“自主先学”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在课堂讲解之前,结合文本后的“思考性练习设计”或其他辅助教学资料进行独立阅读,并独立思考,提高自主思考的价值。当学生经历过思考性的自主阅读后,在课堂上与教师的对话和所提出的问题更具有价值,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春》这篇课文,学生在课前开展自主先学,诵读通顺并用自己的话独立“消化掉”;看懂文章的插图,并用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进行描述;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优美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语句的美。

如,文言文《木兰诗》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词语理解的困难,比如“机杼”“辔头”“傍地走”“金柝”等文言文词语的读音和意义,此时就需要教师在开展自主先学之前传授给学生文言文生僻词汇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当学生真正掌握“自主学习”的模式和基本学习方法后,自主先学对学生来说就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也使语文课堂“蓬荜生辉”。

三、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语文“自主先学”中的“裸学”是指,学生在自主先学的过程中尽量远离《词典》(查找“读音”除外)、参考资料等辅工具,以此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裸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摆脱参考资料上“标准答案”的束缚,避免学生对参考资料的依赖性,此外,中学时期是学生思想活跃的时期,过分依赖参考资料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开展“自主先学”教学活动中要强调辅助资料上的标准答案是不能用于课堂上的,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10

一、阳光课堂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1.培养正确的学习志向。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老师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学习志向。只有拥有正确学习志向的学生才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转变“为了家长学习”或是“为了老师学习”的错误观点,当学生主动去承担学习的这份责任的时候,他才能够真正发自内心去爱上学习,使语文课堂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活”起来。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方面的“灌输式”教育显然不能够保证年龄较小的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的本质,这就需要老师循循善诱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让孩子的态度从“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例如在学习《群鸟学艺》一文时,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可爱的鸟类图片,在开始授课之前将鸟类图片贴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们今天的学习主题是鸟,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会立刻被调动起来。兴趣是学习^程中最有效的动力,教师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孩子产生学习的欲望,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阳光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1.尊重孩子的独立思想。

语文教育中需要相互的尊重,但相互协助并共同进步是语文教育的目的所在。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协助并且提供学习条件的作用,然后便是传授学生基本的理论以及学习的方法,并尊重孩子存在的独立思考的想法,让学生能够独立学习,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思维才能使中小学生更加投入学习的氛围中。

2.多制造独立思考机会。

新课程的目标中也提到过,要重视培养孩子独立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便需要教师多留给孩子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多制造让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在思考之后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讨论活动。例如在学习文章《少年闰土》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鼓励学生对闰土的形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3.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

由于每个孩子的生长环境不同,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让孩子多多表达自己的独立观点,让孩子之间相互交流,接触更多不一样的观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可以有效促进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三、阳光课堂重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

1.多积累。

语文作为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已经成为了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每个人都需要且必须掌握一门语言,才能实现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从而在社会上立足。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不仅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还有语言形式的积累,另外还需要多积累有关文学方面的片段,提高文学素养。

2.多拓展。

孩子的语文学习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课本中的内容虽然都是精心编排的优秀内容,但因为课本不可能收录所有优秀的内容,我们应该在空余时间多进行文学内容的拓展。组织各项文学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通过活动来感染学生,使其慢慢地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实体化语文的学习内容,让知识不再虚无缥缈,而是存在于现实。语文无处不在的道理应该被大众所接受,将教育融入生活中可以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感受生活。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用规定一节课需要解决几个内容,多让学生思考提问,通过回答不同角度发现的问题,来完善一个课题的讲解,从而达到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