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采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壤采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测土配方施肥;土样采集;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 S15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00-02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1-2]。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是使测定结果如实反映其所代表的区域或地块客观情况的先决条件。原始样品即为能代表分析对象的野外采集样品,其送交实验室进行分析前,需经过充分混匀;分样后的样品称为平均样品;分析样品则是将平均样品进行磨细、风干、过筛等步骤的处理而成。分析测定时,从分析样品中称取,其结果可以代表目标土壤。取得正确分析结果的关键在于采取正确的取样方法,从而保证土壤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这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第1个环节[3-4]。现对土壤样品的正确采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提供参考。
1 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
采集土壤样品根据分析项目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采样与处理方法,使采集的土样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原则上应使所采土样能对所研究的问题在分析数据中得到应有的反映。采样时按照等量、随机和多点混合的原则沿着一定的线路进行。等量,即要求每一点采取土样深度要一致,采样量要一致;随机,即每一个采样点都是任意选取的,尽量排除人为因素,使采样单元内的所有点都有同等机会被采到;多点混合,是指把一个采样单元内各点所采的土样均匀混合构成一个混合样品,以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因此,在实地采样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收集土地利用现状图、采样区域土壤图、行政区划图等,制定采样工作计划,绘制样点分布图,准备采样工具、GPS、采样标签、采样袋等。
2 土壤采样点的确定
在采样前,在全县范围内统筹规划,参考第2次土壤普查采样点位图,综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和行政区划图等确定采样点位,根据土地利用、土壤类型、产量水平、耕作制度等在采样点位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采样单元,采样单元平均面积为6.67~13.33 hm2,且尽可能保证各个采样单元的土壤性状均匀一致。采样单元大小因区域地貌特征而异,对于温室大棚土壤,或者每30~40个棚室采1个样;大田园艺、丘陵区作物1个样代表2.00~5.33 hm2;大田、平原区作物1个样代表6.67~33.33 hm2。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农户地块为土壤采样单元,采样地块面积为666.67~6 666.67 m2,将同一农户的地块中位于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作为的典型地块集中采样,以便于施肥分区和田间示范跟踪。采用GPS定位,精确至0.1″,将经纬度准确记录下来。
3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式
不管用何种方式进行采集,每个采样点土样保持下层与上层的比例基本相当,采样量及取土深度注意均匀一致。土铲采样操作时,应先铲出1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进行取土;取样器取土,应入土至规定的深度,且方向垂直于地面。
3.1 土壤物理性质样品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包括孔隙度、土壤容重等土壤结构方面性质的测定,应采用原状样品,可直接用环刀在各土层中取样。在取样过程中,尽量保持土壤的原状,保持土块不受挤压,避免样品变形;采样时不宜过干或过湿,注意土壤湿度大小,最好在经接触不变形、不粘铲时分层取样,如有受挤压变形的部分则不宜采用。土样采后要装入铁盒中保存,其他项目土壤根据要求装入铝盒或环刀,携带到室内进行分析测定。
3.2 土壤剖面样品
土壤剖面样品,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一般用于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先在选择好的剖面位置挖掘1个长方形土坑,规格为1.0 m×1.5 m或者1 m×2 m,土坑的深度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大多在1~2 m,一般要求达到母质层或地下水位。观察面为长方形较窄向阳的一面,挖出的土不要放在观察面的上方,应置于土坑两侧。然后自上而下划分土层,根据土壤剖面的结构、湿度、颜色、松紧度、质地、植物根系分布等进行确定。在分层基础上,按计划项目仔细进行逐条观察并做出描述与记录,为便于分析结果审查时参考,应当在剖面记载簿内逐一记录剖面形态特征。观察记录完成后,采集分析样品时,也是自上而下逐层进行,无需采集整个发生层,通常只对各发生土层中部位置的土壤进行采集,将采好的土样放入样品袋内,并准备好标签(注明采集地点、层次、剖面号、采样深度、土层深度、采集日期和采集人等信息),加标签同时附在样品袋的内外。
3.3 耕作土壤混合样品
耕作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一般取耕作层20 cm左右的土壤,不需要挖土坑,深度最多达到犁底层,该类土样可用于研究土壤耕作层中养分在植物生长期内的供求变化情况。对绿化带种树等植物根系较深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采样点的数量可根据试验区的面积而定,目的是为了正确反映植物长势与土壤养分动态的关系,通常为15~20个点,分布形式如图1所示。可采用蛇形(S形)取样法进行采样,也可以用梅花形布点取样。采样点的分布要尽量均匀,从总体上控制整个采样区,避免在堆过肥料的地方或田埂、沟边及特殊地形部位采样。采样方法是在确定的采样点上,用小土铲向下切取一片片的土壤样品,然后将样品集中起来混合均匀。
3.4 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为掌握土壤中盐分的积累规律和动态变化,需要采集盐分动态样品。淋溶和蒸发是造成土壤剖面中盐分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这类样品的采集应按垂直深度分层采取。即从地表起每10 cm或20 cm划1个采样层,取样方法多用“段取”,即在该取样层内自上而下,全层均匀采取,这样有利于土壤储盐量的计算或绘制土壤剖面盐分分布图。而研究盐分在土壤中垂直分布的特点时,则多采用“点取”,即在各取样层的中部位置取样。此外,因盐分上下移动受不同时间的淋溶与蒸发作用的影响很大,对采样的时间和深度应引起高度重视。
4 土壤样品的采集量
混合样品以取土1 kg左右为宜(用于推荐施肥的0.5 kg,用于田间试验和耕地地力评价的2 kg以上,可长期保存),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盘子里或塑料布上,弄碎、混匀,铺成正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4份,把对角的2份分别合并成1份,保留1份,弃去1份。如果所得的样品依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至达到所需数量为止。
5 土壤样品的采集时间
土样采集的时间因分析目的而定。为了制订全年生产计划,按地块合理分配肥料,采样时间必须在作物生育后期或收获后、施肥前进行;果园在果品采摘后的第1次施肥前采集;为了诊断作物营养需要和决定追肥时,则应在农作物生长期进行;设施蔬菜在晾棚期采集;进行氮肥追肥推荐时,应在追肥前或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采集;为了改良土壤或改进栽培技术等,则在该项生产措施的前后都要采样分析有关的项目;幼树及未挂果果园,应在清园扩穴施肥前采集。
6 土壤样品的采集记录
一是采样时间,应记录采样日期,包括年、月、日。二是采样地点及编号,利用GPS确定野外采样点的经纬度,并记录其所在的省、县、村、农户及地貌特征。三是采样方法,包括样点配置方法、混合采样点数、样点间距、采样深度等。四是采样地基本情况,包括荒地、农田、林地等的坡度、地形、利用情况等。五是采样人员等其他与采样相关的情况以及需要说明的情况等。
7 参考文献
[1] 卢中民,孙彩霞,张浩.滑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决策系统的应用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64-66.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篇2
2、采样部位和深度:根据耕层厚度,确定采样深度,一般取样深度0-20厘米。
3、采样季节和时间: 骨干农化土样采集地点及时间,尽量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骨干农化样所代表的土壤区域一致,以便比较土壤养分前后的变化。土样采集时间也以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土壤骨干农化样采集时间一致。如无法查第二次土壤普查采集时间的,则统一在秋收后冬播施肥前采集。
4、采样方法、数量:农化土样采用多点混合土样采集方法,每个混合农化土样由20个样点组成。样点分布范围不少于3亩(各地可根据情况确定)。每个点的取土深度及重量应均匀一致,土样上层和下层的比例也要相同。采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至规定的深度。采样使用不锈钢、木、竹或塑料器具。样品处理、储存等过程不要接触金属器具和橡胶制品,以防污染。
每个混合样品一般取1kg左右,如果采集样品太多,可用“四分法”弃去多余土壤。
篇3
论文关键词:杨桐,土壤肥力,指标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
土壤质量是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的综合度量,是土壤特性的综合反映,也是揭示土壤条件动态的最敏感的指标,因而能体现自然因索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1]。其中,土壤肥力质量是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植物全部生长过程中,土壤同时的、不断的供应植物以最高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以及在光照、温度、湿度及土壤物理条件及其他因素都适合于特定植物生长时,土壤向该植物以适当的量和平衡的比例供应养分的性能[2]。土壤肥力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结构、布局和效益等方面。
杨桐属于山茶科,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喜荫,多自然分布在松林、高乔阔叶林的林下。用其鲜活枝条编织而成的手工艺品——“木神”是日本国民传统的供神、祭祀、拜佛的吉祥物。日本几乎家家户户把用杨桐的新鲜枝叶加工而成的塔型手工艺品插放在庭堂上供奉,常年使用。临安市杨桐种植产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建设完成产业化示范基地1000亩,产业化推广基地4700亩。以平均每户种植3亩计算,每年每户能增收1.4万元以上,可带动近1万户农户共同致富,并可以解决近3万名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杨桐种植产业为临安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已成为临安市产业之一。一些学者已对杨桐的育苗、栽培、生物学性状等进行了一些研究,詹森梁等[3]对杨桐人工栽培模式进行了探讨,叶朝军[4]对杨桐的光合特性进行了研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属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模糊综合评价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降雨量平均1628 mm。多年平均气温为15.8 ℃,七月为最热月,历年平均气温为28.1 ℃,1月为最冷月,历年平均气温为3.4 ℃,极端高温41.9 ℃,极端低温-13.3 ℃。历年平均年日照明数1939 h,无霜期234 d。
所调查的杨桐基地皆已种植杨桐3~4年,都为水稻田和菜园地改造而来。9个杨桐基地面积都在1~3hm2之间,各基地施肥采取统一施肥方法:3月中旬,春梢萌动时,进行第一次施肥,每公顷尿素施用量250kg;4~7月上旬,每个月施追肥一次,每公顷复合肥用量150kg;9月上旬,再施肥一次,每公顷复合肥用量150kg,复合肥比例为N :P2O5 : K2O =15 : 15 : 15。
1.2采样与分析方法
1.2.1 土壤采集
2009年6月在临安市周边乡镇选取了9个杨桐基地,分别采集土样。每个基地土壤样品采集3个作为重复。每个重复采样时按照S型布点,多点采样,采集土壤深度为0~20cm,一个混合点采集土壤样品总共为1kg。样品采集后带回室内过2mm钢筛,用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弃去,风干、去杂后保存。
图1 临安市各杨桐基地分布图
Figure.1 The Adinandra millettii base distributein lin’an city
1.2.2 分析方法
土壤pH值采用电位法;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水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采用盐酸—氟化铵法[6];速效氮采用火焰光度法;土壤全氮采用半微量开氏法;土壤全磷采用HClO4—H2SO4法;土壤全钾采用NaOH熔融法,火焰光度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
表1 临安市杨桐基地土壤基本理化分析
Table 1 Adinandramillettii base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编号
基地名称
pH
有机质
g·kg-1
水解氮
mg·kg-1
有效磷
mg·kg-1
速效氮
mg·kg-1
全氮
g·kg-1
全磷
g·kg-1
全钾
g·kg-1
1
太阳镇
4.39
22.68
154.88
10.76
70.50
1.59
0.48
19.60
2
白果村
5.04
17.84
160.13
46.72
151.00
1.46
1.20
31.40
3
严家山
5.07
17.33
101.50
49.23
230.50
0.93
1.41
28.00
4
泉口村
4.45
15.78
112.88
14.68
25.00
1.05
0.71
17.60
5
塘楼村
4.33
28.28
152.25
25.53
37.25
2.20
0.85
18.40
6
郎家村
4.53
18.74
148.75
8.25
33.00
1.91
0.52
11.80
7
清凉峰镇
4.33
11.02
100.63
3.08
94.50
1.36
0.45
21.80
8
蒲村
5.52
24.88
182.88
15.12
37.00
2.04
0.80
27.20
9
大罗村
4.34
15.08
105.88
96.05
149.00
1.15
篇4
关键词:农田土壤环境;取样;规程要求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农业环境质量的优劣,决定所生产农产品的质量。农田土壤监测是农业环境监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土壤取样则是监测的基础工作,做好土壤取样,为农田土壤环境监测奠定基础。
1 采样准备
1.1 采样器具的准备
采样前要准备好所用器具,包括铁铲、铁镐、竹片、木片等工具,卷尺、标尺、样品袋、标本盒、照相机等器材,样品标签、记录表格、铅笔等小型用品,以及工作服、雨具、防滑登山鞋、安全帽、常用药品等安全防护类用品。
1.2 现场情况调查与资料收集
采样前调查和收集有关监测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植被、水文状况、气候、自然灾害、土壤类型、土地利用与农作方式。农药、化肥和各种工业与城市废物施用等有关情况与资料。调查和收集有关监测区域的社会环境情况与资料。调查和收集有关监测区域土壤的成土母质、层次特征、背景含量、肥力水平及污染状况等土壤质量情况与资料。
2 农田土壤监测采样点布设原则
农田土壤监测点一般实行污染布点法,把监测点布设在怀疑或已证实有污染的地方,布点应优先照顾那些污染重,影响大和对农业生产比较重要的地方,监测点布设重点应是: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厂矿企业和城镇周围的农田土壤;大量堆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地点周围的农田土壤;长期受工业废气和粉尘影响的农田土壤;大量施用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塑料等的农田土壤;长期施用污泥,城市垃圾和其他固体废物及其以废物为原料制成的肥料的农田土壤;有人畜地方病或公害病地区的农田土壤,以及怀疑有其他污染的土壤。
农田土壤监测点的布设要根据土壤污染类型而定。水质污染型土壤监测点应随污水灌渠的流向来布设。布点密度一般可随水流距离的增大而减少。大气污染型土壤样点布设应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在一方或几方呈扇形布点,监测点布设的重点应放在主导风下风向,离污染源越近,节点越密,反之可适当稀疏。农业污染型土壤:使用城市垃圾、污泥、化肥、农药引起污染的土壤,均为农业污染型土壤。土壤监测可根据污染物的散布范围均匀布点,但把布点的重点放在污染负荷较大的田块上。固体废物堆污染型土壤监测时样点布设应以污染源为中心,结合常年主导风向和水土流失方向,按圆周或扇形布点。点的密度随污染源距离增加而减少。
3 样点布设方法
在环境条件和污染分布比较均一的监测区,采用网格布点法。选用1/ 50万~1/5万地形图按等距离划分方格,每方格为一采样点。方格代表面积的大小根据调查精度要求而定。在环境因素和污染分布复杂的监测区,根据环境因素的分布带,划分成若干环境单元,在备单元内布点。单元内可按不同概率随机布点法或简单随机布点法布点。在受点污染源污染的地区,采用放射型布点法。以污染源为圆心,划同心圆,同心圆的间距视实际情况而定,在半径线与各圆周交点上布设样点,在污染分布的主导方向(水的流向、主导风向等)上的60°~100°的角内,适当增加采样点。 监测区域样点数的确定,大面积普查时,样点布设很稀疏,每个样点代表面积较大(由工作要求定)。详细调查时,特别是在污染较重的地方,样点布设要密。但同一环境单元至少要布设3个样点作为重复。
4 样品采集
4.1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现场采集
为了解土壤剖面各自然层次污染物的含量水平,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中垂直向下迁移运动的情况及污染物影响深度时,有必要进行剖面取样测定。土壤剖面样点点位应选在能代表调查区主要土壤类型特征和污染程度的地方。土壤剖面挖掘深度要根据调查目的和剖面实际情况确定,耕作年代较久的旱地和水田土壤,观察和取样到lm深度即可。果园土壤可观察取样1.5~2m深度。当地下水位较高时,挖至地下水位即可。山地丘陵土层较薄时,挖至母质风化层即可。土壤剖面坑的观察面是垂直、向阳的,坑的大小以方便取样观察为原则。土壤剖面样品采集,用剖面刀将观察面修整好,自上而下削去5cm厚,10cm宽呈新鲜剖面,准确划分土壤层次,分层按梅花法采样,自上而下逐层采集中部位置的土壤,分层混合均匀,各取1kg作为样品,分层装袋记卡。
4.2 农田土壤样品现场采集
农田土壤监测一般是采集耕作层土样。在采样点周围处采集若干点的耕作层土壤,经等量均匀混合后的土样代表一个取样点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至少有3个。混合样品采集方法有:
4.2.1 对角线法
适用于污水灌溉的农田土壤,由田块进水口向出水口引一对角线,至少分五等分,以等分中点为采样分点,土壤差异性大,可再等分,增加分点数。
4.2.2 梅花点法
适宜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受污染程度均匀的田块,设分点5个左石。
4.2.3 棋盘式法
适宜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田块,设分点10个左右;但受污泥、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土壤,分点应在20个左右。
4.2.4 蛇形法
适宜面积较大,土壤不够均匀且地势不平坦的田块,设分点15个左右,多用于农业污染型土壤。
种植一般农作物每个分点处采0~20cm耕作层土壤,种植林果类农作物每个分点处采0~60cm耕作层土壤。土壤样品一般在收获期与田间作物样品同步采集,重点污染物项目每年测定1次,其他污染项目每3~5a测定1次。每个混合土样采集1kg,混合土样需各点等量采集后均匀混合,用四分法弃取,直至混合样重1kg为止。
所采的土壤样品装入塑料袋内,外套布袋。填写土壤标签一式2份,1份放入袋内,1份扎在袋口。
4.3 采样现场记录
采样同时,要作好记录。填写土壤标签、采样记录、样品登记表,并汇总存档。填写人员将采样点准确标记在野外实际使用地形图上,并与记录卡和标签的编号统一。采样结束后,将记录卡片,样袋标签,采样点位图等进行核对。准确无误后方可撤离现场。
篇5
一、工作任务
今年计划在全县18个镇采集土壤样品500个(其中一般农化样464个,肥力监测点土样36个),同时进行野外定点采样调查,掌握耕地立地条件和土壤理化性状,填写《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在每个镇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农户,开展农户施肥情况调查。
二、工作要求
(一)采样工具、器材准备:进行野外采样调查前,应准备取土铲、样品袋、样品标签、调查表、2B铅笔、GPS定位仪等。
(二)采样方法:
1.采样单元划分。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情况、耕作制度、产量水平和行政区划等因素,将采样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性状、肥力水平要尽可能均匀一致。平均每个采样单元为300亩左右,采样集中在位于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块(同一农户地块),采样地块面积为1-10亩。采用GPS定位,记录采样地块中心点的经纬度(精确到0.1″)、海拔。
2.采样时间:在秋季前茬作物收获后至后茬作物播种施肥前采集土壤样品。
3.采样深度:一般采样深度0-20㎝。
4.采样方法:采样时应沿着一定的线路,按照“随机、等量、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
(1)随机:采样时根据土壤质地和肥力分布情况,一般采用“S”形布点采样。在地形变化小、地力较均匀、采样单元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梅花”形布点采样。要避开路边、田埂、沟边、肥堆等特殊部位。前茬为大株稀植作物的采样单元,混合样点的样品采集要根据沟、垄面积的比例确定沟、垄采样点数量。
(2)等量:每个采样分点的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保持一致,土样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去掉土壤表层上的覆盖物(作物残枝、烂叶等),将取样器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取土。
(3)多点混合:要保证足够的采样点,使之能代表采样单元的土壤特性。采样必须多点混合,每个采样单元取土样点15-20个,然后将这15-20个样点的土样充分混合后,留土样重1㎏左右装袋,用四分法将多余土壤弃去(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盘子里或塑料布上,弄碎、混匀,铺成正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把对角的两份分别合并成一份,保留一份,弃去一份。)。多点混合采集水稻土时,四分法难以应用,可将所采集样品放入塑料盆中,搅拌均匀后取出所需数量的样品。
(4)样品标记: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入统一的样品袋中,用铅笔写好标签,内外各一张。在采样现场按要求填写《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
5.统一编号:由邮政编码(6位)+采样目的代码(一般农化样代码为“G”、肥力监测点代码为“F”)+采样时间(8位)+调查组号(镇代码)+顺序号(3位)组成,共计19位。
三、人员分工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确保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野外采样调查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成立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野外采样调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采样调查工作的协调、工作补助落实、督促检查等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县农技中心负责野外采样调查工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各相关镇农技员要做好野外采样调查工作。
篇6
【关键词】:准确性; 土壤检测 ;农业经济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的支持,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保护土壤环境等均需要对土壤进行全面的的调查分析。土壤是在时间、地形、生物、气候以及母质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演变而形成的,土壤主要由动植物有机质、矿物质等物质所组成。土壤既是粮食生产的载体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生成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对土壤成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实际值与土壤检测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检测操作进行规范与调整,将各种因素对于检测结果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将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土壤检测结果收集起来,建立土壤数据分析库,农户可以依照数据库资料与分析结果对耕作方式与作物种类进行判断与选择。
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检测工作首要及重要的环节。为了防止所采集到的样本具有更加充分的代表性,需要在进行土壤采集之前首先制定系统的土壤采集方案,最大程度上提高样品质量。在对土壤样品进行采集的过程中,每一份土壤均要来自于深度一致、分布均匀的土地,依据调查的目的、精度以及调查区域的环境状况选择合适的样品数量,提高土壤样品的真实性与代表性,使土壤样品的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尽量保持一致。在样品采集后,检测人员需要根据处理要求对土壤样品进行风干,不可以直接于阳光下暴晒或采用机械风干的方式。在完成对于土壤样本的各项处理后,检测人员需要将土壤样本移送给专业的检测人员,做好保管与登记方面的工作。
2.准确配制试剂溶液
在对试剂溶液进行配制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纯水进行配制,在对各种容器进行冲洗的过程中,检测人员需要严格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使容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严格保持干净状态。将所配置的溶液置于试剂瓶中,再用瓶塞塞好。对试剂溶液的有效期、配制人、配制日期、浓度与名称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明确的标注。在转移溶液的过程中,检测人员需要避免溶液溅出。
3.土壤样品的消解
3.1称取0.5g经100目筛土壤样品于聚四氟乙烯杯中(一批实验做两个空白、两个标样、两个平行);
3.2加入5mL氢氟酸、10mL混酸(浓硝酸:高氯酸=1:1)后加盖冷消解;
3.3打开石墨消化炉,并逐渐升温
3.4赶酸至杯内的溶液不大于0.5ml(不能蒸干)且溶液呈现白色透明或浅黄色便可取出(若溶液的颜色还是很深继续加混酸,根据颜色的深浅加混酸,一般可以以2ml为间隔加入,若杯内还有溶质,则应酌量加入氢氟酸),取出的消解杯放置冷却后加入5ml浓度为5%体积比的硝酸溶液(定容至25ml加5ml,若定容至50ml时加10ml)摇匀、定容,再过滤。
4.合理添加质量控制样
在对土壤样品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质控人员需对待测土壤安排一定比例的质控土壤,由检测人员严格按照土壤分析标准进行检测,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由于质控样具有比较强的准确性,因此对土样与质控样进行同时检测与分析,严格按照分析标准及质控样不确定度,确保各项器具、相关操作与检测结果之间不存在系统误差。
5.严格控制实验室的检测质量
在进行土壤检测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需要对各项操作流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对实验室检测环境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检测人员需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够参与到检测工作来,将检测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概率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检测人员还需要严格依照有关规定对实验室中的容器进行维护与清洗。实验室中的实验用水与化学试剂都需要有专门人员统一进行管理。
6.定期核查仪器设备
为了使土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得到提升,检测人员需要保证所使用的各项仪器设备校准检定合格,合理选择检测技术与检测方法,相关的检测仪器需要保证具备良好的运行状态。因此,实验室检测人员上机分析前需要对仪器设备进行全面核查并开机预热,确保仪器准确度及灵敏度以及稳定性达到规范要求。
7.检验原始记录
以各项原始记录进行检验能蚍奖闶据使用人员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这就需要检测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对各项原始记录进行核实,所收录的检测记录要做到齐全、完整并且真实。采用规定的记录格式,所记录的内容要一目了然、全面并且清查,将检测结果能够有效应用于各项检测工作中,一旦发现原始记录中存在任何形式的错误,检测人员需要进行及时的核查与纠正。
8.土壤检测方案
8.1检测项目
对土壤样品的来源进行调查研究,对土壤样品本不同物质的含量进行判断。土壤质量监测中,pH值、总铬、铅、总砷、总汞、镉等方面的数据为必测内容,依据检测目的的不同,增加相应的监测指标。
8.2土壤水分测定
风干土壤水分的测定,称取5g过1mm筛孔的样品于恒重后的铝盒中,精确到0.001g,于已105℃的恒温鼓风干燥箱中烘干至恒重。
新鲜样品水分的测定:将盛有新鲜土壤的铝盒在天平上称重,精确至0.01g,105℃烘干至恒重。
8.3可溶性盐分的测定
可溶性盐分是由土壤样品中所提取出来的一种可溶性盐类,对于作物的生长与萌发有着直接的影响,测定可溶性盐的方法主要包含阴阳离子总和计算法、电导率法、比重计法以及重量法等。
若采用重量法测定,则于500ml锥形瓶中加入50g土壤样品,进行提取、抽滤以及烘干等方面的操作。用过氧化氢将土壤中有机物清除干净,再进行称重处理。
8.4土壤金属化合物测定
对土壤金属化合物进行测定可以参与水体金属的测定方法,二者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测定条件与预处理环节中。具体的预定方法包含冷原子吸收法、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氢化物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以及火焰原子吸收法等。
结束语:
在对土壤样品进行检测与分析的过程中,检测人员需要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与各项操作所产生的误差进行综合性的考虑,采用有效、合理的解决措施,根据实际问题对检测过程中所出现的误差进行严格的控制,提高土壤检测的准确度与精密度,为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调查等奠定基础。
篇7
一、监测目的
通过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监测,掌握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及动态变化,客观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制订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
(一)监测范围与对象。项目监测范围为我县5个乡镇(中心社区)2O个行政村100户家庭(具体名单见附页)。按照分层随机的方法,选择5个乡镇(中心社区),每个乡镇(中心社区)4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选择不少于5户家庭作为监测户;每个乡镇选择1-2所学校进行环境卫生状况监测。监测乡镇、监测点(行政村)、监测户的选择按照经济水平、地理环境、人口等因素随机进行选择,以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二)监测时间。统一在8-9月开展监测工作。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现场观察、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得监测数据,并填写统一调查表格。
1、基本情况:包括收集监测县、监测点的人口学资料、环境卫生情况、环境卫生管理、村容村貌、居民健康等基础信自心。
2、垃圾:包括垃圾来源种类、数量、处理方式等情况。
3、污水:包括污水来源、种类、数量、排放方式、处理方式等情况。
4、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包括农村户厕类型、使用管理、粪便无害化处理情况。
5、病媒生物:选择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鼠类密度和蟑螂密度监测,选择监测户住宅周围环境进行蚊虫密度监测。
鼠类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鼠迹法进行;蝇类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成蝇目测法进行;蟑螂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目测法进行;蚊虫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
6、土壤卫生:包括土壤寄生虫和重金属污染等情况。每个监测点采集村中农田土壤1份。采样时,采集5—20cm深表层土壤,1㎡。范围内按照5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混合为一个样品。用于蛔虫卵检测的样品总量不少于50g,用于重金属检测的样品总量为1000g左右。
蛔虫卵测定方法采用饱和硝酸盐漂浮去。参照《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进行。重金属测定土壤铅、镉含量。铅、镉的测定按照《土壤质量锅、隔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度法》或《土壤质量铅、隔的测定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其等效方法进行。
三、组织实施
(一)职责分工
县爱卫办负责项目组织协调,开展督导检查、考订评估,及时总结并将完成情况报省、市爱卫办。项目县基本情况调查表由县爱卫办完成。
县疾控中心负责完成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入户调查表,负责完成土壤样品的采集、运送以及土壤寄生虫检测工作,完成项目工作总结等。
(二)数据录入上报和审核。监测信息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统一录入软件进行录入,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审核,并完成监测技术报告。
篇8
1研究方法
1.1样本采集
1.1.1采样时间与采样点分布。土样采集时间为2008年秋季作物收获前后,施肥之前。该次土壤养分普查共采集土样3 600个,代表面积2.53万hm2,每个土样代表面积约7 hm2。
1.1.2采样深度与方法。采样深度耕作层0~20 cm。根据采样田块形状确定按“之”字形、“井”字形或对角线等方法选择15~20个采样点采样,每个采样点重量、深度均匀一致。混合后用四分法留取1 kg装袋作为1个土样。
1.2土壤分析方法及分级标准
采用乙酸铵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并依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进行养分等级评价。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情况
土壤样本化验结果和第二次土壤普查(1979年)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全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100 mg/kg的比例为10.94%,含量50~100 mg/kg的比例为55.87%,小于50 mg/kg的面积比例高达33.19%;而2008年调查结果表明,全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100 mg/kg的面积比例下降至9.40%,下降了1.54个百分点,50~100 mg/kg的面积比例上升至75.25%,上升了19.38个百分点,小于50 mg/kg的面积比例下降至15.35%,下降了17.84个百分点。
根据不同耕地类型进行分析,水田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100 mg/kg的面积比例,由原来的10.06%下降到8.18%,下降了1.88个百分点。50~100 mg/kg的面积比例有所提高,由原来的56.24%上升到76.10%,上升了19.86个百分点;而小于50 mg/kg的水田面积所占比例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时下降了17.98个百分点。旱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于100 mg/kg的面积比例,由原来的15.03%下降到12.89%,下降了2.14个百分点;处于50~100 mg/kg的面积所占比例则提高了18.72个百分点;小于50 mg/kg的面积所占比例下降了16.58个百分点。
2.2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原因分析
一是随着生产发展,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复种指数和种植水平的提高,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钾量随收获物的增加而增加,因而造成土壤有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二是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受“富钾”观念影响,氮磷钾施用比例长期在1.00∶0.45∶0.50,与氮磷钾施用适宜比例1.0∶0.6∶1.0有很大差距,偏施氮磷肥而忽视钾肥施用是造成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三是钾肥投入不足,大多数农民群众认为钾肥属于进口肥料,成本较高,不愿多投入。
3讨论
土壤中速效钾的来源有3个方面:一是土壤矿物质的分解;二是有机肥的施入;三是化学钾肥的补充。在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和农业产出率较高的情况下,如果只靠土壤分解补充,远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求[1-3]。钾肥的施用量不足,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当,会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因此钾肥的施用应提到与氮、磷肥并重的地位。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分析结果,因土、因地、因作物施肥,加大钾素施用比例,充分利用有机肥源[4-5],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可有效增加土壤钾素含量。建议增施钾肥,钾肥的常用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磷酸二氢钾、复合肥等。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要持续提高耕地的基础地力,为农作物生长创造高产基础,必须进一步落实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兴业县耕地土壤分析结果,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适当控制氮、磷肥用量,合理增施钾肥。在推广配方施肥时,充分应用作物专用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钾肥等肥料新品种,提倡施用缓效、长效、控释肥料,减少化肥的挥发、淋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采取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方法,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有机肥是一种缓效性的全面肥料。兴业县养殖业发达,有机肥源丰富,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复合肥,开发潜力很大。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结合实施“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广积有机肥,大力发展绿肥作物,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通过科学施肥与培肥地力,实现全区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4参考文献
[1] 周宏美,宋晓,张彦玲,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途径[J].河南农业科学,2006(3):68-71.
[2] 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9(8):61-63.67.
[3] 杨琳,夏海鳌,黄铁平,等.湖南省耕地土壤退化现状·原因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2):355-357.
篇9
关键词:小麦 测土配方 施肥技术
一、小麦测土配方施肥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小麦种植使用各种不同的肥料,但产量却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面对农民普遍遇到的小麦施肥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其作用体现为:(1)小麦所需肥料的营养成分中,含有氮、磷、钾等元素,他们对小麦的生长和产品具有较大的影响,而小麦由于不同的地质、气候,对这些营养元素的吸收程度和需求比例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元素肥料的时候,必须根据小麦的实际种植情况进行元素肥料的配合使用,提高施肥的有效性。(2)土壤受到土质、气候、植被和耕作方式的影响,其含有的养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没有对土壤的元素成分进行测试,并根据土壤性质进行施肥配方,将会使得小麦吸收得到必要的影响成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进行差异性施肥,最大能够满足小麦生长的肥料需求。(3)有机肥含有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土壤化肥的有效补充肥料,这种肥料通过测土配方,依据小麦的生长特点,为小麦提供全面的营养元素,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
二、小麦测土配方施肥的技术要点
1.确定配方的方法
小麦配方施肥技术的配方确定方法可以依据以下几种方法划分:(1)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按照高低分为若干个等级,然后再肥力均等的田片划分出配方区,结合实践施肥经验,进行田间试验,估算出配方区的肥料种类和用量。(2)根据小麦产量的构成,由土壤和肥料的供给养分原理计算施肥量,目标产量配方的方法,主要有养分平衡法和地方差减法两种,前者是根据土壤养分的测定值计算土壤的供肥量,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但是无法解决土壤缓冲性能的问题,测定的数值也是相对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校正才能算出具体的供肥量。后者是用目标产量减去作物不施肥的空白田产量,确定施肥所得的产量。此法不用进行土壤测试,但空白田产量只能通过预估确定,技术推广方面具有一定的主观性。(3)通过简单的对比、应用正交、回归等试验设计,进行田间的多点试验,以择优选择的方式,确定肥料的施用量,这种方法技术手段简单,但必须预先做好田间试验。笔者认为这三种施肥配方的方法可以进行互相补充,配合运用,以满足不同的小麦施肥需求。
2.小麦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方案
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是个综合性的技术系统工程,包括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等领域的知识,关于方案的实施,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探讨:(1)在小麦收成后采集土样,土样的采集深度在原先小麦种植下方的20cm,如果小麦的根系较长,则要加深土层,笔者建议取样以50亩为一个单位,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做好土样采集后的标签标示,作为平衡施肥的基础。(2)对采集的土样进行化验,分析土壤中的营养因素,判断土壤的肥力,并将土壤的化验数据存储进数据库当中。(3)农业专家和相关的科技人员进行配方的选定,通过分析相关的技术数据资料,确定肥料配方,笔者认为有必要由农业生产者提供地块种植的小麦和规划的产量指标,农业客户人员根据指标选定肥料的配合比和施肥量。(4)选择质量较好的实惠型原料肥,进行科学配肥。在用肥的时候掌握好施肥的深度,保持肥料与种子的处于合理的距离,以满足小麦在苗期和生长发育中的肥料需求,如果需要追肥,则要根据小麦的生长趋势和气候特点,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程度。(5)在田间监测施肥的动态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在配方施肥之后,观测小麦的生长发育、发育和收成情况,通过分析和调查,并结合农业专家、科技人员和农户的建议,进行监测记录,作为调整修订施肥配方的依据。
3.修订配方
农业专家进行田间监测的指导,农业科技人员根据指导性的一件和测试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对肥料配方进行适当修改,使得小麦的平衡施肥技术更加地符合实际,更加地符合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配方的深度和技术含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麦测土配方的施肥技术的是根据当前小麦种植情况确定,它具备其他施肥方式所欠缺的优势。关于测土培养施肥技术的应用推广,是一项以田间试验为基础的肥料运筹技术,我们只有根据小麦的目标产量总需肥量、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确定施肥配方,制定合理的配方施肥方案,并适当修订配方,进行该项技术的应用推广,提高化肥的利用率,节约化肥用量,以改善小麦种植的质量,提高小麦的产量。
参考文献
[1]郑苏琴.小麦优质高产的几种施肥技术推广及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年9期:58-59.
[2]蒋兴顺.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对比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0年1期:80-81.
篇10
关键词 新垦茶园;酸性有机肥;土壤改良;湖北宜昌;夷陵区
中图分类号 S1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42-01
宜昌市夷陵区地处鄂西南,位于长江中上游,是世界第一大水电工程――三峡大坝所在地,素有“三峡门户”之称,是全国茶叶优势产业区域、湖北省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域和湖北省重点产茶县(区)之一。境内生态环境优越,是优质绿茶的理想产地,截至2013年底,茶园面积1.42万hm2,产量1.7万t,产值5.5亿元。
在三峡大坝的修建过程中,逾200 hm2土地被新开垦建成茶园,由于用江底淤泥作为茶园耕作层,未充分熟化,有机质含量较低,供水供肥能力差,土壤属轻壤,呈碱性,pH值为7.0~8.5,不利于茶叶生长。为了改良新垦茶园土壤的酸碱性,熟化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肥力,提高茶苗成活率,将坝库区建成三峡观光茶园,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夷陵区茶科所、土肥站与宜昌邓村绿茶集团在经过前期调研和方法改良后于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新垦园区开展了以施用酸性有机肥为主的土壤综合改良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新建茶园的土壤改良和荒山开发利用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位于三峡坝库区乐天溪镇瓦窑坪村茶园基地。供试肥料为商品酸性有机肥,总养分≥4.0%,酸碱度(pH值)为5.3,有机质含量为63%(NY525―2011)。
1.2 试验设计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选取瓦窑坪基地4号土壤采集点所在的茶园进行有机肥施用,设置3个处理:施酸性有机肥7.5 t/hm2(A)、15.0 t/hm2(B)、30.0 t/hm2(C)。
1.3 试验方法
1.3.1 土样采集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方法,采集6个土样,采集深度0~30 cm,样品自然风干后碾碎,分别制成60目样品和10目样品,检测土壤有机质和pH值。
1.3.2 土壤检测方法。土壤pH值的测定采用电位测定法,有机质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检测结果
2.2 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土壤的改良效果
施酸性有机肥15.0 t/hm2能使土壤pH值下降0.6,对土壤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但离茶叶适宜生长环境还有一定差距;施酸性有机肥30.0 t/hm2,pH值下降1.2,接近茶叶生长适宜的酸碱度。试验结果说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有利于改善土壤酸碱度。为了达到长期改善效果,结合茶园实际情况,提出瓦窑坪茶园基地土壤综合改良建议。改良建议:①瓦窑坪基地茶园土壤改良以施酸性有机肥30.0 t/hm2为宜。②应用客土法改良土壤,取当地酸性结晶岩黄沙壤,抽槽置换定植茶树行的土壤。③在基施生理酸性有机肥时,混施硫磺粉75~150 kg/hm2。④定植茶苗后,在空行种植绿肥还田,并每年施用一定的有机肥[4-6]。
2.3 综合改良技术对土壤的改良效果
根据酸性有机肥料对瓦窑坪村茶园基地土壤的改良效果,结合专家建议,宜昌邓村绿茶集团采纳瓦窑坪基地改良方案:①茶叶种植行进行抽槽60 cm×40 cm;②槽内回填太平溪镇长岭村酸性结晶岩黄沙土(pH值6.1);③槽内回填客土,混施酸性有机肥15.0 t/hm2;④槽内回填混酸硫磺粉120 kg/hm2。2012年2月21―24日按上述方案实施完毕,2012年3月9日定植茶苗,3月10日结束。在这1年的田间管理过程中加强肥水管理,清除杂草,同时2012年4月18日进行行间种植绿肥,7月24日进行绿肥还田。2012年12月6日按项目实施前同样田块布点采集土样6个,再次进行土壤酸碱度pH值和有机质项目测试,结果见表3。
根据表3可知,实施综合改良后,茶园土壤的pH值降至6.1~6.3,适宜茶叶生长,同时增施有机肥后,土壤有机质提升[1-3],将来通过不断熟化土壤,土壤的保水、保肥、供水、供肥能力将大大改善。目前茶苗生长正常,达到了预期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宜昌三峡坝库区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借助三峡旅游地域优势,建立三峡旅游观光茶园,既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又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能够很好地保护环境,因此为了新建茶园,土壤改良十分必要。
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采用土壤综合改良技术,能够有效调节茶园土壤酸碱性,且改善效果很好。采用施用酸性有机肥15.0 t/hm2与抽槽回填混酸硫磺粉120 kg/hm2相结合的方式,并伴随抽槽换土、回填客土[5-6],能够将土壤的pH值从7.5~8.0调节至6.1~6.3,将有机质含量从0.48%提升至0.96%,适宜茶叶生长。由于碱性土壤改良后存在返碱现象,因此试验区将继续长期关注土壤改良效果,促进旅游观光茶园建设,促进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樊丽琴,杨建国.工业废弃物在盐碱地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2(1):21-24.
[2] 王慧.利辛县耕地土壤类型特点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9):257-264.
[3] 刘义平.福安市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及改良途径[J].江西农业学报,2009(8):61-63.
[4] 郭永忠,李凤霞,王学琴,等.不同改良措施对银川平原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2(11):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