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数学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蒙氏数学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蒙氏数学教育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产学研联盟 介入视角 技术转移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080-01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迅速增加,这也使得国家之间的竞争力逐渐增强,许多跨国公司都基于产学研联盟的视角进行了技术转移,通过进行技术转移,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提高,从而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因此,基于产学研联盟介入视角,对企业进行相应的技术转移,对于处在发展中的我国,意义十分重大。

一、技术转移和产学研联盟的基本定义

1.技术转移的定义

一些技术落后的企业,通过一定的形式接受先进技术拥有企业的转移的过程,就是技术转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转移方和技术的接收方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都占据着主体地位,那么进行转移的相关技术知识自然就是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客体,这些技术知识是技术转移的接受方渴望得到的,同时也是转移方希望能够转让出去的知识,通过进行技术转移,双方都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然而技术转移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技术的流动,而是只有在技术接收方完全将转移的技术知识全部接受的情况下才是真正的技术转移行为,技术转移也才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2.产学研联盟的定义

各大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之间将彼此之间的技术进行共享,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目标的过程就是产学研联盟。产学研联盟中的“产”“学”“研”分别指的的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各大高校、和相应的研究机构。因此,产学研联盟的主体就是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而政府机关只是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参与,但并不是产学研联盟的主体。而进行产学研联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

二、没有产学研联盟介入下的技术转移模式

1.没有产学研联盟介入下的企业合作研发联盟

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发建立的联盟实际上是一种高标准的技术转移模式,这种联盟的产生多是在旗鼓相当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很多技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之间都会进行技术上的联盟,共同开发新技术,对技术进行必要的创新,而那些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技术转移,无非只是想开脱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种技术转让没能让中国企业获得真正的经济效益。因此,中国企业建立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联盟就变得十分必要。

2.没有产学研联盟介入下的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指的是一些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在技术已经研究成功之后,再将这部分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发达国家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想要开拓国外市场,中国的外企就是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打开中国市场,而将技术研发中心建在中国,自然也就降低了运输成本,能够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没有产学研联盟介入下的技术转让对于拥有先进技术的转让方是有着非常大的好处的,但是对于技术的接收方却没有那么大的经济效益科研。

三、基于产学研介入视角下的技术转移模式选择

1.基于产学研联盟介入视角下的合作研发模式选择

1.1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

产学研联盟是企业与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技术上的联盟,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基于产学研联盟视角下进行合作研发,首先要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企业通过与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实力以及创新的能力,这也是产学研联盟视角下的一种技术转移模式的选择。

1.2提高联盟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

进行产业联盟的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在企业间的合作联盟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这项能力可以让联盟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有所减少,这个能力的决定因素有企业的学习、技术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产学研联盟之后,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提高,讨价还价能力也自然会有所提高。

2.基于产学研联盟视角下的技术转让

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产学研联盟之后的技术转移,这样就能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运用已经建立的产学研联盟组织对国外的技术转让的技术进行吸收,我国一些企业在吸收跨国企业转让的先进技术时,就可以利用产学研联盟的最大优势,对于技术当中不能理解的部分可以求助相关人员,这样就降低了技术吸收的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3.基于产学研联盟视角下的技术转移模式假设

假定A企业和B企业在进行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之前,A企业作为技术转移的接收方,已经先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了产学研联盟,这对企业之间进行技术转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产学研联盟建立之后,A企业经过技术转移之后的技术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是仍然与B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这两个企业之间依然不是同一水平上的;B企业和A企业的各自所在的群体中的其他企业,可以自主的选择联盟的模式。如果B企业所在的群体中的其他企业的合作研发联盟概率是x,那么转让研发联盟的概率就是1-x,相应的A企业所在的群体中的其他企业的合作研发联盟的概率是y,那么选择技术转让的概率就是1-y。

通过组建产学研联盟后,也促进了A、B企业所在的群体的其他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发联盟,从而降低了联盟企业的成本,提高了联盟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动了进行联盟的国家的国门经济增长。

总而言之,企业基于产学研联盟转移视角下进行技术转移能够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文中通过设定假设,可以看出在企业进行技术转移之前建立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产学研联盟能够促使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研发联盟,这就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能够改变以往技术转移中的劣势地位,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拉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增涨。

参考文献

[1]吕萃婕.中外企业技术联盟中的技术转移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2]张国峰.产学研联盟的知识转移机制及治理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篇2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恩格斯)。它不仅是一个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知识体系,更是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数学与一般自然科学的区别就在于,它研究的不是具体事物自身的特性,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即数、量、形等等。数学具有两重属性:抽象性和应用性。现实生活是数学抽象的来源,因此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是形影相伴。

以往把数学狭义为“计算”,把原本含有多种逻辑经验的数学内容减化为数字运算。而实际上幼儿园数学内容应包括:集合概念、数概念、图形和空间概念、量概念等四个方面,计算包含在数概念中。

孩子为什么要学数学

数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具有精确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它不仅能帮助孩子精确地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使孩子充分体验并注意到蕴含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关系。孩子学习数学的任务不在于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而应获得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

因此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育,最主要的价值在于:一、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二、使孩子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孩子是怎样学数学的

用一句话来说,孩子学习数学是通过对各种材料大量、反复的操作,从“数动作”发展到“数概念”的。因此,不是孩子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成人再生动的讲解也不可能使孩子理解并掌握,更谈不上运用了。孩子头脑中的数学概念都是在大量的练习和应用的基础上自己“主动建构”的,而机械记忆(如背诵、做算式题等)并不是孩子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孩子学习数学的方式和过程又一次印证了那句“智慧就在手指尖上”的断言。

一起来认识亿童《蒙氏数学》课程

尊重孩子首先就要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孩子是通过操作探索活动来获得数学概念的,那么我们就必须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那就是通过提供大量的、新颖的、吸引人的操作材料,使孩子通过自主的操作以及同伴之间的充分交流,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海丽达幼教中心决定于2006年春季起在率先在深圳各分园全面实施《蒙氏数学》的教学。选择《蒙氏数学》可以说首先是出于一种需要,再就是出于一种比较。

此《蒙氏数学》有别于传统的蒙氏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传统蒙氏历经百年而不衰,其数学教育是以感官训练为基础,内容主要包括:数前准备、0~10的认识、十进位系统、连续数、分数的导入、平方立方的导入等。重在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让幼儿反复操作由蒙台梭利设计、创新的,隐含有系统数学经验的系列感官教具和数学教具,获得丰富的数量经验,从而“顿悟”出这些“具体化的抽象”教具背后的数量及逻辑关系。

显然传统蒙氏数学教育偏重于数学知识的体系和对年幼学习者思维的训练,但对于数学的另一大特性——应用的极其广泛性,即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习者运用数学思维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则没有体现,这种不足是时代上的局限性导致的。

自上世纪80年代率先由西方提出并倡导的“大众数学”的理念,即“每个人都能学数学、每个人学自己的数学、每个人学有用的数学”是对传统蒙氏数学教育的极好的补充。本学期海丽达幼教中心引进的亿童《蒙氏数学》,也正是在大量吸取了传统蒙氏数学的教育理论、教学法和学具的精华,契合最新数学教育思潮的一个本土化了的蒙氏数学课程。

在传统蒙氏教室里,系列的数学教具每样只有一件,这对班额数、班内幼儿年龄结构等要求甚高,于我们的国情、园情来讲就不具有操作性和推广价值。亿童《蒙氏数学》将其教具进行纸面化,在节约与环保的同时做到人手一套,避免了孩子在时间上的隐性浪费。同时配以《操作册》作为对集体活动之后小组与个别活动时不同水平层次孩子的需求。这是传统蒙氏数学教育中所没有的。

考虑到我国家庭基本上是父母双方都有工作,不像西方国家妈妈们在孩子上小学前几乎是全职妈妈的情况,因此特别还配了《作业纸》让孩子每周一次带回家完成,这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园进行了哪些数学活动,从而能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辅导。

因为有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执教教师就不必再在制作数学教具上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而能将这些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孩子的观察与分析,对教材的研究和对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上。当教师这么做时就是回归了教育的本真,从中受益最大的当然是孩子们。

在实施《蒙氏数学》课程时我们提醒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适宜的与人交往的方式和优雅的仪表。即在数学教育中融合作为一个现代人必备素质的教育。因此,如果一段时间后当您的孩子回家后帮忙把玄关凌乱的鞋子按大小配对摆放,把妈妈梳妆台上的瓶瓶罐罐按高矮逐一排队时,请不要无所谓:从表面上看是孩子具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从深层次来说是孩子已经具有了强烈的秩序感!秩序感对提升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家长能为孩子学习数学提供什么支持

在了解了数学对于孩子一生发展的价值和《蒙氏数学》课程的情况后,也许家长会认为:那就让孩子在幼儿园参加这种学习吧,我们可以轻松点了。亲爱的家长们,请一定不要忘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孩子学龄前阶段的数学学习如果没有您的支持和参与,他们所获得的是不完整的数学教育。因为孩子的数量经验来自生活,如果没有大量的数量作为基础,教师在幼儿园再怎么进行引导也很难使孩子理解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而当教师组织了适合孩子水平的数学活动之后,就更需要家长在家中为孩子提供运用这些经验的机会了。因此,您同样是孩子学习数学的老师。

考虑到家长们平时工作、家务、学习、交友等之外,与孩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很有限,而且也不太可能专门花时间研究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因此选择了《蒙氏数学》。这个课程中有一本《作业纸》就是专门为孩子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家园共育”而设计的。

前面提到教师会每周一次(一般会在周末)请孩子将《作业纸》带回家,家长们除了为孩子读题目(尤其是小、中班的孩子,因为他们识字很少),解释题意之外,对一些需要家长带孩子共同完成的,比如观察街道上的车辆、门牌号码等这些需要去到实地调查的任务,请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分工合作来完成,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一拍脑袋就替孩子填上答案。中国传统的做学问的方式是重“思”而轻“行”,但这是有悖于孩子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的。这种做法非常有害于孩子养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另外《作业纸》上面有特别为家长们设计的亲子游戏,这些游戏为家长在和孩子互动时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通过玩亲子游戏,不仅能丰富孩子的数量经验,还能增进亲子之间情感的交流,使您和孩子一起的时光变得快乐而有意义。通过玩游戏,在孩子眼里,您不仅是他(她)亲爱的妈妈、爸爸,更是一位有智慧的长辈,一位值得尊敬的朋友。当然在和孩子玩游戏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不要只是为玩游戏而游戏或只为丰富数量经验而玩游戏。

篇3

早教,百里挑一不容易

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操心孩子的成长。可能你的案头已放了不少育儿书籍,如《早教革命》《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婴幼儿的科学养育》等;可能你读过不少诸如“如何培养优秀孩子?专家给家长的120条建议”这样的文字;甚至可能你早早地就开始为孩子挑选早教机构了。时下比较受家长们青睐的机构有金宝贝、东方爱婴、赢在起点、天才宝贝、红黄蓝亲子等,社会上也涌现出不少有名的私人幼儿园,如李跃儿的巴学园、孙瑞雪的儿童之家……很多早教机构都会在宣传中提到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以让家长们认可教育的专业性。而且蒙氏教育不光在国内吸引了众多的家长,在国外幼教领域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当当妈:

我在美国读博士时,当当出生,至今我钻研幼教已有些时日了。在北美,你在任何一个城市里打开电话黄页都可发现大量蒙氏学校,而很多蒙氏学校更是跻身全美topschools,是家长的首选,因为蒙氏教育培养出的小孩学业成绩较好。

蒙氏教孩子做事有一定的顺序,教师每天都会用充满美感的动作自然而有条理地做事,孩子从旁看到,自然而然地模仿。保护了孩子的自尊,也激发了主动学习的意识。而且蒙氏是秩序与自由的完美结合,孩子可以自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

现实情况是,无论哪一种早教课程,花费都并不便宜。但家长们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少家长逐渐认同了这种贵族式早教,愿意花上200-300元/小时,让孩子在里面哪怕仅仅是玩游戏。这可以说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进步,也是21世纪00后们的幸运。但是,面对纷繁的早教机构,你真的懂其中的奥秘吗?早教课程,对孩子的成长帮助有多大呢?让我们先来听听家长们的心声。

上海林女士:

我的儿子在幼儿园读的是美式幼儿园,玩乐、游戏与开心是主题,没有像公立幼儿园那样很小就开始系统地学习一些学前班或者小学一年级的部分知识。

儿子很快乐,但自从上一年级以来就让我很头痛。每天晚上做作业都很不情愿,慢吞吞地。我觉得自己的孩子属于不笨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儿子现在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每天都搞到十一点,有时甚至完成不了作业;上课的时候不老实,坐不定,老师经常点名批评。

我以前总不能理解为什么家长会打小孩子,现在终于明白了,有时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面对林女士的困惑,不少家长则认为:很多公立或者私立幼儿园都让孩子提前去吸收本应小学一二年级才学习的知识,所以这些孩子在上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很轻松了。而从以游戏、玩乐、启发为主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他们需要一定时间的过渡,所以最初表现并不出色。但家长们相信,假以时日,这些孩子一样也会很优秀,甚至超越提前学习的孩子。

武汉王女士:

我个人还是推崇学龄前孩子以玩为主,在游戏中学习的方法,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幼儿老师尤其是家长的正确引导。很多家长容易走极端,以为给孩子自由,就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自由,让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其实我的理解应该是在一定的规则下放手让孩子自由。

对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早教机构让孩子在游戏玩乐中快乐成长,不少家长将眼光瞄准了蒙氏教育。然而,早教机构中的蒙氏教育成分到底有多少,这也是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

北京蓝女士:

蒙氏教育最主要的是教育观念的一些改变。孩子上这种班,最主要是看老师有没有经验,光是嘴上说没有用。一个正规的蒙氏教育的老师是很难得的,一般的幼儿园其实都不具备资格,拉大旗做虎皮而已。孩子上了这样的班,还会助长攀比的习气。

北京寥女士:

我觉得选幼儿园,还是传统的好,毕竟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我自己没事的时候看一些蒙氏教育的书,孩子上普通幼儿园,我自己在家里进行蒙氏教育,我觉得效果很好。

武汉徐女士:

我知道的也不多,好像早期蒙氏教育是为盲人设计的,都是些形状、珠子之类的小玩具,锻炼宝宝手眼协调性,例如让宝宝把某一形状放到固定的空格里去。现在打着“蒙氏教育”旗号的幼儿园和早教中心很多,在收费上比一般教育机构要高些,有时候真是难以选择。

蒙氏教育,别让噱头“蒙”住你的眼

作为未经注册的非法组织,位于青岛的中国蒙台梭利协会于2013年10月25日被相关部门依法取缔。很多家长此时幡然醒悟:原来,我们一直追捧的蒙氏教育,还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国字号”蒙台梭利协会被取缔,贵族化的蒙氏教育被蒙上阴霾,这种代表着新理念的教育模式是否值得推崇备受争议。

近年来,虽然蒙氏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应用实践中得到了积极的推广。但实际上,对于蒙氏教育到底是什么,蒙氏教育的具体模式和教学方法,很多家长并不清楚。据调查,不少幼儿园和早教中心所开设的蒙氏教育班很多只是其宣传噱头,教育方式与传统蒙氏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只是借着“蒙氏”头衔吸引更多眼光罢了。一些机构由于师资培训欠缺或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对蒙氏教育的理念领悟肤浅,教学方法流于表面,简单模仿、生搬硬套蒙氏教育理念,照搬照套使用蒙氏教具,并不能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实际教学效果堪忧。在这些教育机构里,各式“纯蒙”、“半蒙”课程教育鱼龙混杂,足以“蒙”住家长们的眼。

周女士:

我周末都会送3岁的宝宝去参加蒙氏早教班。我只知道这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在游戏中学习,应该对孩子成长有帮助。至于蒙氏教育的各种理念和课程,我自己其实也不大明白。

田田妈:

我对蒙氏的了解也不算多,但以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真正的蒙氏教育并不普及,如果很普遍,我们择园不会这么痛苦。因为”蒙氏”到中国被商业化了。蒙氏数学、蒙氏感观、蒙氏礼仪被幼儿园、早教机构当成了一门门独立的课程去学了!而蒙氏的精髓:”以孩子为中心”却完全被忽略了。商业化只让人们关注孩子从这些课程中学到了什么,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和孩子人格构建时所需要的引导。

露露妈:

蒙氏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真正的蒙氏教师是必须发自内心的爱孩子的。你想,咱们家长对着自家的一个宝贝,有时候尚且搞不定,老师要面对那么多宝贝,做到完全的耐心,是何其的不容易。所以别期待三个老师带三四十个孩子那种班真的是蒙氏,因为做不到关注;也别相信早教机构一周一节的蒙氏课,因为相处时间短,她不可能做到了解你的孩子。

知识链接

蒙台梭利教育法,究竟是怎样的?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培养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懂得关怀别人、并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为目标的教育方法。一个世纪前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3~6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

蒙氏教育的原则是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在众多的西方幼儿教学法中,蒙台梭利教学法称得上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较好的幼教方法。

蒙氏发现,儿童在六岁之前的不同阶段,秩序、行走、语言、手的运用、细小事务、独立自主等有各种敏感期。孩子在1~2岁期间,非常喜欢走路,尽管走得摇摇晃晃,也坚决不肯大人抱,他从走路的过程本身得到满足。蒙氏课程根据儿童敏感期设计活动,既满足孩子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其他国外教学法都不在幼儿园阶段教孩子识字、做算术。但蒙氏教学法则不同,它使用多种作用于感官的教具循序渐进且科学地教孩子阅读,并在算术、自然知识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有能力的孩子还可以接触到很多颇为高深的内容,比如:平方、立方的概念,太阳系九大行星等自然与物理知识。

蒙氏教育将秩序与自由完美结合,孩子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玩多久。可是,这种自由是有前提的,孩子必须遵循一定程序。比如,把一样东西收拾好,然后再玩下一样。有了秩序,才能保证自由活动有效进行,教室里不会乱作一团。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孩子的能量有了正当的去处,就不会处处与老师做对,成心破坏秩序了。

蒙氏教育更能弥补目前独生子女教育中的一些不足。蒙氏教育非常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日常生活课程如烹饪、园艺、清洁等,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孩子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孩子发现成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从中发现自身能力和潜力,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蒙氏教具,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帮助?

和传统教育通过书本授课不同,蒙氏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也不需要教材书本,只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蒙氏教具的设计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不让他们因经历失败而失去自信。蒙氏教具都具有自我纠错功能,孩子自己发现、改正错误,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一般情况下,蒙氏教育机构都会采用128件的基础配套设施。但这样的教具规模对于倚靠丰富教具教学的蒙氏教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蒙氏教具之所以经典,是每一项教具除了单一的教学目的外,还可以实现多重教育目的。

篇4

关键词:学前幼儿;蒙台梭利;游戏;数学思维;数学情感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身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交给他们良好的习惯。所以在幼儿数学教育阶段不仅要让幼儿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初步形成数学思维,以及良好的数学情感,能让儿童在将来的数学学习中保有持久的兴趣和潜能,对幼儿今后的数学学习乃至终身教育都有难以逆转的深远意义。

一.我国幼儿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前数学启蒙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让孩子学习好数学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的认知新世界。但数学在很多学习者和教学者看来是枯燥与无味的,在生活中好多孩子对学习数学总是缺少热情和兴趣,这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难题与问题。当前我国学前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下:

①教学目标单一。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知识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

②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幼儿园数学普遍存在内容浅、容量少的问题,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③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幼儿期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形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

④忽视幼儿的数学兴趣和情感的培养。部分幼教教育单纯把数学教育作为儿童获得数学知识来教,忽视了其他的教育价值。若压抑了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喜爱,久而久之将会造成幼儿厌恶数学的消极情绪,对今后学习影响巨大。

⑤幼教的职业技能不完善。从教师专业化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出发,考虑个体素质的多元化发展和自我完善,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综合教育技能三个层面。

可知,当前我国学前数学教育中,大部分形成了如同中小学阶段的传统课堂为主的“灌输式”课堂,或是任由儿童自主活动的无目的的“放羊式”课堂。尤其老师不够重视幼儿在数学的思维和情感上的培养,这对于幼儿今后数学学习的发展是极大的损失。

教师应把握住儿童这一不仅是智力更是人格和情感的初步形成的关键期,掌握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立足于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从培养思维和情感出发展开教学。这将对于儿童今后数学的学习起到启智的作用,而且良好的数学情感,对学习数学获得的自信和喜爱,能产生持久的情感,而不是厌烦与恐惧,对孩子今后的数学学习有深远的意义。以下将从游戏的角度出发,对幼儿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的培养途径进行阐述。

二.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情感

蒙台梭利有句名言:“让我听,我随后就会忘记,让我看,我就能记住,让我做,我就能理解。”她认为应让幼儿们在动手操作和游戏中发现并体会“数”的存在,不仅使幼儿学会很多具体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幼儿从小养成喜欢数学,不怕数学的习性,为上小学奠定数学基础。合理的教学游戏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及情感,其培养途径就是充分挖掘数学内容中丰富的内涵,组织适宜的数学游戏和操作活动,在活动中提供有效地指导。

(一)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

蒙台梭利认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的,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提升儿童的人格。数学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以及在实践中广泛的应用性,决定了数学教育是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学前儿童学习数学,不仅对于学前阶段思维的发展,乃至一生的思维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如小班图形分类活动,在认识了基本图形的基础上,给幼儿提供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请幼儿将三角形找出来,之后教师引导幼儿摸摸三角形,发现特点,得出其具体特征以形成概念,如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再一起讨论自己家里、教师里的三角形物品,对照得出的特征和概念。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的深刻性和持久记忆。再如出示一组到动物园参观的照片,请幼儿按照参观活动中市区发生的先后顺序,感受事件发生过程与时间的关系,发展其推理能力。

2.数学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主要部分,在游戏和操作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主要体现在“一物多玩”的活动中。引导幼儿以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去寻找答案,积极把握幼儿好奇和爱玩的天性,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

如拼画游戏,在认识了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教师提高某一单一的图形,如三角形,让幼儿按要求把这些三角形拼成小房子或者其他图形,送给他们的好朋友。这时候幼儿的操作不受固定套路的限制,兴趣提升,热情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幼儿的发散思维得到很大的发展。

再如拼摆游戏,教师提供两张正方形图片,把其中一张沿着对角线剪开。摊开摆放成以下形式(图1),请幼儿将剪开的两部分三角形拼成原来的正方形。第一个活动很简单,幼儿们很迅速地就做好了。接下来,老师收起全部的图片,再摆成如下的另一种形式(图2),幼儿再按刚才的要求去做。这时候幼儿可能会迷惑,同样的图片不同的位置。激起趣味后,就开始动脑思考,动手尝试,等到拼接成功时,幼儿会豁然开朗,不仅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突破了思维的定式。

3.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幼儿身上即幼儿能够既快速又正确地完成游戏任务。如小班的1-5的按数取物游戏,教师出示一个数字卡片,幼儿快速在盒子里取出相应的物品数目,或是相反的活动。同时可以加入比赛的形式,比一比谁又对又快。再如说相反词活动,教师说一个词,要求幼儿快速思考回答出相反的词。如快对慢、胖对瘦、好对坏、高对矮等等。

在培养幼儿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游戏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幼儿以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轻易否定和打断,给幼儿思考的时间,之后再在各方法中作比较,找到一种最便捷和有效的办法。

在游戏和相关的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和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在动手、动脑和动口中启发幼儿合理有效地完成活动任务。俗话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初步形成数学思维,能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学以致用。

(二)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情感

培养幼儿数学情感,即对其数学学习的兴趣、求知欲、自信心和喜爱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幼儿内心保有持久的内在动力,才能更积极有效地投入到今后抽象的数学学习中。

长期以来,幼儿园数学活动大多注重它对幼儿的智力功能,很多教师甚至单纯地把数学作为训练思维的体操的偏向,而忽视它的多种教育价值。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儿童都怀有厌恶和害怕数学的心态。而情感态度不是单纯靠“教”出来的,是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结果。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引入数学知识,是培养幼儿数学情感的最好途径之一。

比如,创设环境。把幼儿的数学学习放到孩子实际的生活中,带幼儿带教室外散步,数一数身边的房子树木,比一比树木的高低等等活动,教师适时引导提问,使幼儿感受身边事物的大小、高低和数的运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身边的事物也产生了很大兴趣,不断想寻找其他问题和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使幼儿学以致用,更能在生活化的游戏中体会积极向上的数学情感,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

总之,知识只是暂时的,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才是永恒的。所以在幼儿数学教育的工作中,幼教工作者应注重合理地安排课程,设计教具和有教育目的的游戏,采取从“做”中学的方式,让孩子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操作,提升孩子的感性经验。对于初接触数学的幼儿来说,不仅要学习数学粗浅知识训练数学思维,更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情感,能让幼儿从小就真正喜欢数学,不怕数学,对幼儿今后的数学学习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金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M](2000年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红兵.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范佩芬,王辉.“活教育”做出“活智慧”[M](2010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赵旭曼.我国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少年儿童研究(理论版),2010,(19):38-49.

[5] 王丛岩.在蒙氏教育中发展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6,(2):68-69.

[6] .蒙氏教育对学前儿童数认知能力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2):483-486.

[7] 王晓辉.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6):81-83.

[8] 唐林媚.幼儿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76-78.

篇5

英 启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适宜的生理成熟度

看着孩子一天一天茁壮成长,实在是每一位家长最开心的事情。儿童的发育成长,虽然有很大的个体差别,但同时又有比较强的规律性。当今的家长,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加注重孩子的发育和成长;但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家长只有一个孩子,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缺乏经验和了解,常常闹出一些不大不小的笑话。比如有一天,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对我埋怨说自己的孩子虽然已经1岁半了,但依然对画画不感兴趣,拿着笔只会在纸上乱戳,连一点形状都画不出来。其实这位妈妈误解了自己的孩子,稍有儿童生长发育专业知识的人都会知道,1岁半的孩子,其手部肌肉及大脑神经的发育决定了就只能握笔在纸上乱戳,一般2岁左右,儿童才逐渐学习画直线、坚线等。1岁半,当然不能指望他画出什么形状了。有的家长埋怨孩子1岁了还不会说话,10个月了还不会直立等,其实这都是将孩子正常的发育现象误认为慢了或者快了,这种误解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有时造成家长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时甚至因为家长的盲目训练影响了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

通过科学的评估手段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状态

那么年轻的家长应该怎样了解儿童的发育规律呢?一方面可以请教一些有经验的老人,比如民间俗语“三翻六坐九爬爬”,就基本准确地描述了正常儿童翻身、会坐和会爬的时间规律;另一方面可以请教儿童发育的专家,请他们用专业的儿童心理测量工具测量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分析一些特殊问题。

提起儿童心理测量,有些家长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疑问:

(1)有的家长就问,儿童的身心发育,非常复杂,短短期间进行测量,有可信性吗?

我们可以这样来回答这个问题,在专业儿童心理测量的机构内,儿童身心发育的测量,常常是专业的心理学家运用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进行评估,有较强的可信性。这种测量,始终都是在较为严格的儿童心理科学的背景下进行。测量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测量时的环境、测量时儿童的心理状态都要求符合科学的规范。测量工具常常是心理科学发展的结晶,提供比较的数据常常是众多地区、甚至全国的样本平均,有很强的代表性。另外,每一个测量结果的分析,都必须符合测量工具本身所要求的准确性、有效性及可靠性。

(2)能测个什么结果?

儿童心理测量,常常是从时间上纵向界定儿童各年龄段心理发育是否及时,是否滞后或者超前,又从横向分析儿童各项心理发育指标是否全面。对于儿童,可以分析他们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适应性以及交往能力五个方面,分析孩子在五个方面的优劣得失。向下还可以分成很多更细微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3)会不会测不好,对家长和孩子造成危害?

一般不会的。正规的测量,不但对测量的结果准确性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对测量的解释也有专业的要求,测量的结果必须促进儿童的成长,促进儿童父母教育能力的发展,不能伤害儿童,而且要对测量结果保密。

那么,儿童心理测量有什么好的测量工具呢?比如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编制的《中国儿童发展量表3―6岁版》就是一个很好的儿童心理生理发育测量工具。它历时5年编制完成,拥有全国合理分布的18个城市的样本。它测量一个3―6岁儿童16个方面的心理素质。(见下表)

测量项目

测量素质

测量项目

测量素质

01

看图命名

认知、记忆

09

分析错误

道德判断

02

词使用

量词

10

社会常识

行为规范

03

看图补缺

观察力

11

人物关系

人物认知

04

语言理解

理解力

12

单脚站立

平衡力

05

按例找图

辨别推理

13

立定跳远

爆发力

06

袋中摸物

触觉感知

14

左跳右跳

灵活性

07

拼摆图形

空间知觉

15

蹲蹲站站

持久力

08

数数算算

数学能力

16

快捡小豆

精细运动

还有一些量表也是非常好的工具,比如比奈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等,都可以使用。

如何利用心理测量结果

在一些家长的潜意识里,把测试结果看作是孩子能力的惟一标准,然后对孩子积极地进行修补、训练,以期自己的孩子样样达标甚到超前。事实上,这种行为本身显然已脱离了科学的轨道。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就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把人的智能表现归纳为七个方面:音乐智能、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他强调每一种智能都以大脑的生理机制为依据,有其生物学基础,而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不同智能的组合,正显示了人类能力的多样性,这一点,正是科学之本。

因此,在孩子尚未成型极易塑造的关键时期,通过心理测量结果分析明了孩子的生长发育状态,对孩子明显地具有发育迟缓特征的某一方面施以生理上的适度刺激,促使孩子全面地较为均衡地发展才是必要的、可行的、科学的。

最终目的,我们仍然要把在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平台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的认识、还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正确态度作为我们施教的首要内容。

当然,心理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并不是绝对的,但它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视的,专业的测量结果分析一定会对年轻的家长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2岁幼儿生理发育特征及教养典录

培 培

蒙氏心语

儿童滋生了爱,我们则发现自己拥有爱。

2岁幼儿的变化是那么令人惊喜。

生理发育特征

发育标准

蒙氏心语

我们必须尊重儿童心理发展期间的生活活动及动作。

2岁时期孩子的身体、手脚都长得较快,显得修长漂亮。由于身高增长明显,体重增长不显著,所以皮下脂肪就明显减少。

2岁半时的体重和身长表:

休重(公斤)

身长(厘米)

男 女

平均值

12.75

12.15

88.9 87.9

低于此值要引起注意

10.2

9.7

根据考普氏指数判断标准,即可知道营养状况是否正常。如根据身长、体重计算出的考普氏指数为22以上及15以下,可以认为喂养方法及营养有问题,有些则可能为某些疾病所致。遇到这种情况,应当找小儿科医生诊治。

运动机能

蒙氏心语

动作是完整思考过程的最后一部分,精神的提升必须借助于活动或工作。

2岁~2岁半

1.已能一步一步地上下楼梯。

2.可以双脚离地跳来跳去,能从20公分高的地方往下跳。

3.会抛球,踢球也不摔倒了。

4.已经跑得很好了,但有时还会摔倒。

5.开始能用脚尖走路。

6.会抓住东西打悠悠,喜欢打秋千。

7.会滑滑梯。

8.会握住三轮小车的车把推着走。

9.会把3~5块积木摞起来。

10.会吹泡泡。

11.能接住2米以内抛来的较大的玩具。

12.开始更经常地使用一只手活动。

13.喜欢用笔随意涂画。

14.要自己脱裤子、袜子。

15.尝试自己穿,但缺乏耐心。

16.要大小便时会叫人。

2岁半~3岁

1.可双替着上下楼梯。

2.喜欢玩拖拉玩具和能发出声响的玩具。

3.能搭6~9块积木,并按要求把3~4块积木排队摆起来。

4.喜欢填塞、抛掷和滚动东西。

5.可以很老练地骑三轮车了。

6.会转动门上的把手。

7.会用剪刀剪纸剪布的一角,但还不能剪出一条直边。

8.可以画出圆、线条。

9.自己用勺、叉、碗吃饭。

10.可以自己穿套头衣衫和裤子。

11.能更好地控制大小便。

12.大小便后可以自己提起裤子。

13.能把裤子穿在上衣外面。

14.手和手指能做出更精细的动作。

认知能力

蒙氏心语

有一种东西虽然看起来什么用也没有,可是孩子马上就被它吸引住了。

1.能了解轻和重、快和慢。

2.能注意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第一和最后,之前和之后。

3.会对颜色进行配对。

4.会对形状进行配对。

5.明确知道日常用品和食物名称。

6.会竖起两根手指,表示他的年龄。

7.会把6~9块积木模仿搭建出简单的形体作品。如车、房子等。

8.喜欢每天听相同的故事。如果漏掉一环节,他会注意到。

9.喜欢玩角色游戏。

10.自我意识出现,开始把“我”与物分开,但仍认为其他孩子是物体。有时,会打或拉他们,看其他孩子有怎样反应。

11.想拿高处或手够不到的东西时,会借助东西垫高或延长去取。

12.经常一个人模仿着坐车、或借助玩具过家家玩。

13.开始经常用语言向成人表述一些事情,但还不清楚。

14.慢慢开始学习时间概念:昨天、今天、明天。

15.对人的面部器官有认识,可以画出“笑”“哭”时的嘴形状或不完整的人脸。

语言发展

蒙氏心语

语言是一种人类自发的创造,语言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在人生的某一时期它会达到某种程度。

1.说出常用物品的名称,对自己的身体了解,叫出名称。

2.会说出自己的名字。

3.满2岁时,能用2~3个字连成短句。如“睡觉”、“车车来”、“我走”。

4.2岁半时,能用几个词连成一个较复杂的短句,如“我想吃苹果”。

5.对成人的许多话都能了解。

6.能讲 “这是什么”等疑问句,表达较为完整的意思,如“用来做什么”、“小车去哪了”。

7.独自玩耍时,会对玩具自言自语,有时会说颠倒、脱漏。

8.喜欢唱歌,能唱4~10句短句的歌。

9.会用“我”、“自己”和“你”,有时仍会用错。

10.开始说许多新的词语,但并不能真正了解它的含义。

11.有意识使用“然后”、“最后”等时间顺序的词来表述意思。

12.脑子里开始有印象,有思想,能够想起不在眼前的事物。

13.注意力和模仿性增强,但不能辨别。

情绪发展

蒙氏心语

儿童微笑的能力从出生时就具备。

这一年正是感情、情绪剧烈动荡的时期,反抗、吵闹,和小朋友之间吵架,缠着妈妈撒娇,妒嫉心也强了起来。另外,恐怖心也厉害起来,开始怕一些东西了,特别怕大声、黑夜、动物。这些很多是受了父母等人的影响。

两三岁儿特别任性,难管,让人生气。哭闹起来很凶,但只要一满足他的要求,或受到称赞时,马上就露出笑脸,被责骂时会不高兴、害羞。这个年龄的情绪很不稳定,且都是一时的、爆发性的。在对待一些事情上也会产生同情心及爱心。

通常讲3岁时为第一反抗期,但一满2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发展起来,如烦躁时或周围的人不能接受自己的意志,就以反抗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反,只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把孩子当作家庭的一员予以重视,则孩子既会顺从,也能忍耐。这时的孩子要求得到大人重视的心理非常强烈。而且,只要得到大家的重视,就会变得温和起来。做了一点好事受到表扬后,就会很高兴,非常得意。所以,只要孩子稍好些,就应该好好地表扬一番。

社会发展行为

蒙氏心语

心理学家承认孩子是在吸收一个特殊的环境,然后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缔造历史性的桥梁。

1.玩耍时,会模仿成人的所作所为。

2.喜欢听电话,但还不会打电话。

3.会从梦中惊醒。

4.喜欢抱紧被子,使他觉得安全。

5.喜欢抢玩具。

6.非常重视“我的”东西。

7.已能从看别的孩子玩中发现规律。

8.会复述简单的故事和儿歌。

9.喜欢手指游戏和律动(随音乐做韵律动作)。

10.能说出一起玩耍的小朋友的名字。

11.喜欢接近别的孩子,但还不能很好地与他们玩,一个人则会玩得很好。

12.喜欢听用他的名字编的故事。

13.喜欢听他在小婴儿时的情形。

14.他想要的东西,只要跟他说好,他会忍耐着等待。

15.答应给他的东西他能记住,骗不了他。

16.喜欢照顾比他小的孩子。

17.洗完手会自己擦干。

教养典录

蒙氏心语

儿童唤起了成人心目中的理想情操――克己、无私,这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美德。

父母对待2岁多的孩子应十分有耐性。但在原则问题上父母要坚持到底并注意说话的艺术,父母要有秩序地安排孩子的日常生活,尽量不要让孩子生活无规律。

1.多给孩子看一些新东西,把名称告诉孩子,帮助他们发展词汇。这时孩子喜欢学说“大词语”,如河马、电动扶梯、大象等。

2.和孩子一起唱歌。唱一些适于孩子唱的儿童歌曲。让孩子欣赏音乐,和他们一起和着节拍跳舞。

3.给孩子一个小喷壶或洗发液空瓶,让孩子给植物浇水。让孩子参与喂养小动物。

4.给孩子拍一些照片,并在照片后写上日期。给孩子准备一本相片簿,在和孩子共同翻阅时,称赞孩子长大时,他将从以往的照片中看到自己的成长,并尽力去注意自己的举止,控制自己的行为。

5.和孩子一起听听家中四周的声音,如流水的声音,冰箱的发动机声,时钟的滴答声,让孩子告诉父母这是什么声音。

6.让孩子触摸不同的材料,并说出哪些是粗的、不平的、滑的、柔软的、毛茸茸的等。

7.让孩子拿轻的和重的东西,并同时告诉孩子哪是重的,哪是轻的。

8.和孩子一起对着镜子玩“跟着我做”,让孩子快乐地看到身体的动作。

9.睡觉前为孩子讲故事,吟诵温柔轻松的儿歌。

10.把废旧材料(如硬纸盒、碎布头、小瓶子等)给孩子作为角色游戏的“道具”。

11.在小盆子里放上水,放在厨房或卫生间的地上,再给他一个漏斗、一片海绵、小勺和杯子、布块或洗发液空瓶,让孩子享受倒、泼、挤喷和洗涤的乐趣。

12.让孩子同享父母的乐趣。如带孩子一起去钓鱼、购物。

13.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如把废纸扔在垃圾桶里。当孩子做完后,让孩子知道父母为此感到高兴,并对他说“谢谢”,孩子将从这里学习劳动技能,并学习以礼待人。

14.给孩子提供自己玩的时间,这时父母不要去打扰他,任由他自己去思考、探索。

15.每天让孩子去户外玩至少2~3个小时,冬天也不应少于2小时。

16.给孩子做或买一个小背袋,允许孩子把他珍爱的“宝贝”(如石头、碎布、小瓶子等)放在里面。

17.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如果家长能够站在一旁安静的观察,不干涉他们,这就能对孩子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18.带孩子走路时,教他数路边的树或其他标识物。这样既教他学习事物的分类和数的概念,也使他不再缠着大人抱。

19.和孩子玩情景游戏,轮流充当不同角色。在人物故事中有时不妨让孩子当当家长,自己扮演孩子。

20.如果孩子蛮横任性,不讲道理,打架骂人,对人无礼,破坏物品,就要对他进行惩罚。可以采用剥夺机会、态度语言暗示,万不得已时打打孩子屁股以示惩戒也是可以的。但注意不要打孩子的脸,或用棍子狠抽孩子,这会使孩子感到屈辱而对父母怀恨在心,很难使责罚真正奏效。而且责罚孩子时,不要光听孩子口头的认错,而要他用行动改正;不要很快饶恕孩子。只要有一两次很快饶恕了他,他就会一件借事还未了结,又大胆去干另一件错事。因为给孩子的“惩罚”印象是,他只要一求饶,父母就会轻易地宽恕他。

21.孩子希望大人的陪伴,而且千方百计想成为大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只是和家人坐在餐桌前一起用餐,或者只是和家人蹲在火炉旁取暖,孩子就心满意足了。

22.面对孩子任何差错时,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力保持冷静,不要常常因小事严厉责备孩子,否则,孩子可能从此不再和父母交流。

23.孩子如果倾诉了一些受挫折、失意的事,在父母听来可能是不起眼的小事(如别人抢了他的东西;老师没有及时鼓励孩子的良好表现等),父母都应表示相应的理解、同情,使孩子不愉快的心情得到宣泄和抚慰。因为孩子的感情――特别是对外来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细腻敏感。

24.有意识地告诉孩子父母自己的感受,“我生气了”的一句表态比“为什么要这样”、“不许这样”的呵斥更有影响力,并对孩子关怀别人有良好的启蒙作用。

25.接受孩子的话。孩子喜欢幻想,有些话父母听来是夸大吹牛,甚至认为是说谎,但不要立即嘲笑或指责孩子。如属积极意义的夸大,请尊重孩子的想像力;如属消极意义的吹牛,父母要耐心引导。

[敬请关注下期《3岁幼儿生理发育特征及教养典录》]

蒙氏心语

篇6

中国教育中经常把儿童作为玩偶,给他们穿衣服,喂他们吃东西,就好像他们是过家家的娃娃一般。我们很少停下来想想:一个不活动的儿童怎么知道如何活动?自然已赋予儿童学习如何活动的所有方法,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从事有益的活动。大家都知道教导儿童自己吃、洗与穿比喂他吃、帮他洗与穿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所说:“教导儿童如何自己吃、穿、洗的人是一个教育家,而喂儿童吃,帮儿童洗与穿的人则是在做仆人的工作。”

这种服务(喂儿童吃、帮助洗、穿)是危险的,也是容易的。它堵住了生命发展的出路,造成了生命发展的障碍。除了这些立即可见的后果之外,还有更严重的后遗症——一个有太多仆役的人会越来越依赖他们,最后反而成为他们的奴隶了。他的肌肉由于缺乏活动而衰弱,终致丧失潜在的工作能力。由于他不需要工作,只要开口提出要求,因此,他的心智也变得薄弱、衰退了。不幸的是,大人们往往就是如此使儿童养成了怠惰的毛病。

如果有朝一日,一个经常被服侍的人忽然想要重新拾回他的独立性,也许他会发觉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如此做了。虽然每个人都有潜在能量,但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和惰性所消磨。

被服侍者的行为是缺乏自制力的,而缺乏自制力与无助的状态又是并行发展的。愤怒往往伴随怠惰而生。

意大利儿童教育与我国的儿童教育有很大的区别。

一、儿童的发展存在敏感期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词,后来意大利教育家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智力有卓越的贡献。意大利教育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这种敏感时期与生长现象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当孩子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他产生一种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意大利教育称这段时期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根据意大利教育家对婴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九种幼儿的敏感期:

1.语言敏感期(0~6岁)。

婴儿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呀呀学语的声音,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大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儿童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意大利教育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意大利教育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担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官敏感期(0~6岁)。

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透过感官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意大利教育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已产生智慧。

您可以在家中用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边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5.动作敏感期(0~6岁)。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意大利教育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了明确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书写敏感期(3.5~4.5岁)。

8.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等动作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书写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9.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是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探索事物的强烈要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爱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伸至关怀世界的怀。

意大利教育家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同时,儿童不同的内在敏感性使他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自己对某些东西敏感,对其它东西无动于衷”。

因此,在教育当中要根据研究的九个敏感期的划分,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在适当的敏感期内给与幼儿相应的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幼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和探索,从而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幼儿敏感力的环境。

另外,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虽然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但不否认幼儿连续性。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比较平滑的波浪。

总之,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是意大利教育儿童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们今天考虑儿童发展问题的主要着眼点之一。抛开意大利教育的本能论,我们可以说,意大利教育关于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的观点,不仅在当时的新教育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改革来说仍然是重要的课题。

二、意大利教育中的儿童心理发展观

意大利教育的儿童心理发展观,既不是固定智力论,也不是环境决定论。而是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动力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活动。这一论断已为当代实验心理学所肯定。并且又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内在潜力”的展现或释放,其动力是生命本能的冲动;并认为其发展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进行的,这又使这一理论陷入了“预成说”和自相矛盾。这显然反映了意大利教育的资产阶段世界观的局限性。

(一)教师观

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意大利教育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

因此,在意大利教育的方案中,教师所具备的角色是:①环境的提供者。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特质环境主要是指意大利教育教具,各种符合儿童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②示范者。在儿童自我选择、使用教具材料之前,教师首先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对教具材料作简单的介绍、示范时,话要简短、明确、客观,内容必须是直接涉及要解决的问题,不讲不必要的话。当孩子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选择另一个新的教具。③观察者。教师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不带成人偏见的眼光来看孩子”。在儿童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的面都表情。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④支持者和资源者。儿童发展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自我达到的,但同时也强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和资源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孩子需要时,教师会随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源。”由此看来,教师是环境的提供者、观察者、示范者和支持者,使传统幼儿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在自由教育和自我教育原则的支配下,师生关系由直接交往而变成教师——教具——儿童的关系。

儿童成为了教育活动的中心和主体。研究意大利教育的著名学者斯坦丁(E·M·Standing)指出:“意大利教育教学体系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关键在既信奉不干预原则,又知道在何时必须干预,在什么情况下干预到何种程度。”总体来说,这是对的,但是,意大利教育教育方案中,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教师中心说,既承认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也看到了教师的“导”学作用。

(二)教学观

1.有准备的环境。

在意大利教育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将它们纳入自身”。儿童并不是被动的经验接收者。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者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带来的将是积极的发展。

意大利儿童教育中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是有秩序的,而且与儿童的身体大小成比例。此外,物理环境须具有美感,在视觉上必须和谐。为了能对儿童作出及时的反应,在儿童进入环境之前必须做精心的准备。在意大利教育教育中,物理环境还需不断地改善,以跟上特定小组需要和兴趣变化的节拍。

环境的准备和随后的改进是意大利教育教师的重要工作。尽管教师不是教室里的中心人物,但她绝不是被动的,因为教师要对儿童所从事的环境工作提供以下支持,激发平和的心理氛围,启发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对儿童作出真实、温和的反应,尊重每个儿童及他们的需要;协助儿童形成儿童与活动材料之间的“良好匹配”。有准备的环境是否成功,主要在于“教师参与儿童成长的能力”。

里拉德归纳出构成意大利教育学习环境的六个基本要素:(1)自由,(2)结构和秩序,(3)现实和自然,(4)优美的环境和鼓励儿童对环境作出积极、自然反应的气氛,(5)意大利教育教具,(6)集体生活的发展。

2.自由。

“只有自由的环境经验才能使人具有发展的可能”。在意大利教育看来,对儿童自然流露的信任是对其独立性的信任,即在各种情境下都觉得“我自己能做”的独立性。儿童内心有发展的蓝图,只要提供恰当的环境,以及以相信自身内在蓝图为基础的行动自由,这个发展的蓝图才能自然而然地得以实现。

自由是必要的,因为只有提供自由,儿童才能随时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经验。然后,成人可以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了解儿童的个性和发展,随时改进环境以适应儿童的需要。在意大利教育看来,真正的规则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产生。

儿童在进行一项有目的的工作,满足内部发展需要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这项工作上。这种专注表现为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将自己的“意愿”转向工作目标,由此发展出自我规则。儿童教育教室中自由的质量,取决于内部注意力和自我规则的发展。意大利教育认为,注意力和自我规则中的任何一个都少不了对方;否则,活动将乱成一团。

3.结构和秩序。

“自由活动的儿童,必须从所处的环境中发现一些与自身的内在组织存在直接关系的东西。其中,儿童在内在组织是按照自然法则发展的。”。环境的外部组织必须模仿或促进儿童的内部秩序。由于儿童对秩序十分敏感,因此教室的节奏和日常活动必须是可以预料的,学习材料必须有秩序地组织起来,教师对儿童的教育作为行为指导,必须正确而且精确。

“僵化”一词不适用于描述儿童教育教室。在许多意大利幼儿园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构,每天的活动都按日常周期进行,儿童能在自己期望的地方找到活动材料,活动材料特意设计成对称的,控制行为的地面活动规则是可以预见的。

4.现实和自然。

由于年幼儿童心理的吸收力很强,所以意大利教育者认为儿童手里拿的活动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摸起来让人觉得是真实的东西。避免采用质地较次的材料或反映虚幻事物的材料。

意大利教育环境为儿童提供的工具是真实、可操作的,而且与儿童身体大小相匹配。例如,在意大利幼儿园中常用的扫帚、垃圾铲、玻璃碗杯都和儿童身体大小成比例。意大利教育教具经常使用的是结实的硬木、玻璃、优质塑料(在相应的年龄阶段)。教师培训中也提倡教师使用优质、真实的材料。

意大利教育者强调,必须让年幼儿童生活在现实而非虚幻的世界里。她认为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基于感知觉和真实世界的经验,而不是成人创造的虚幻世界(Montessori,1965)。莉莲·卡茨(Lillian Katz)同意意大利教育的这种看法,并将它运用于现代的传媒业。“我认为大多数孩子都受到成人制造的虚幻的严重影响。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滥用魔力的时代。这实际上是把儿童当成愚蠢的、头脑空空的小宠物,认为他们只需要大人逗他们开心。”。

儿童受自然界的强烈吸引,包括自然界的循环规律、节奏、内部秩序。因此,意大利教育家认为,自然必须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在许多意大利教育教室中,由儿童自己照料的植物、动物、小花园都是标准的可供儿童学习的自然界事物。

5.美和环境气氛。

意大利儿童教育提倡不仅活动材料要具有美感,而且环境本身必须具备完全和谐的气氛。意大利教育教育环境必须是清洁、富有吸引力、经过精心准备的。对儿童来说,这个环境必须生动。但又不显得凌乱,过分刺激。除了美之外,意大利教育还提倡整个环境应当平和、有滋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环境应当让儿童沐浴在精神美中。安妮塔·鲁伊·奥尔兹(Anita Rui Olds)在《优美的环境》(引自Bergen,1988,p.185)中将这种美解释为:“日本建筑用一种称作‘torre’的拱门代表从世俗到圣堂的过渡,从自然、通俗过渡到精神与美的整合体。我常常想,每个儿童所处的环境都可以用一个拱门装饰,代表这种过渡。torre绕在儿童身边的过道必须让儿童感觉到美和完整,而且觉得自己受人关心。”

6.意大利教育学习材料。

“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儿童通过成功地操作和重复简单的工作,获得一种自我感觉,自我控制感以及对环境的掌握感。但儿童从事的工作必须与他成长环境中的文化期望存在的关联。”。这些“显然简单的工作”指的是用意大利教育的方法操作意大利教育学习材料。从某种程度上讲,向儿童呈现所有的学习材料,是意大利教育实际学习环境的独特之处。但在意大利教育学习环境中,学习材料之所以必要,原因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材料的设计原则。此外,学习材料只是构成意大利教育环境的必要成分,并不构成环境的全部。

材料的内在设计原则使每个材料都突出某个特定的概念或难点,包含对错误的内在控制(例如,自主教育)。这些概念包括儿童的肌肉运动及其他活动。从相对简单的活动开始。随着儿童经验的增长和判断力的提高,逐步增加活动复杂度。此外,教育材料为儿童今后的学习做了直接和间接的准备,而且具有美感。

突出一个难点,是为了引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把问题弄明白,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概念上。例如,立方体堆成的塔(粉红塔)由10套立方体搭成,每套立方体增加的尺寸都很精确。每个立方体除了大小不同外,其他特征完全相同。这就促使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小这个特征上,探索各立方体之间的大小关系。避免了不必要的精力分散。相反,现在很多商家生产的学习材料在设计时强调“越多越好”,商家制造各种尺寸的立方体时,装饰了各种不同的颜色、字母、数字,使用了不同的质地。根据意大利教育的观点,玩这些丰富多样的立方体会让孩子很开心,但无关刺激会导致不必要的分心。

控制错误常被误解为,必须借助教育材料引导儿童探索完全正确的方法。意大利教育家认为,错误存在于个体内部,是所有学习过程中有教育意义的成分。此外,错误被认为是认知自我建构的基本工具。因为对“错误”的知觉可以促使儿童仔细观察、分析现有的学习经验。意大利教育者将错误控制(或设计线索)设计到学习材料中,为儿童提供活动的反馈。儿童自己能看明白材料提供的反馈,并且能对这些反馈作出解释。因此,控制错误最终将儿童从依赖成人的反馈中解放出来。意大利教育家说,“通过材料控制错误,可以使儿童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批判能力,以及不断发展的区分能力。”

人们通常举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圆柱体为例证明这种设计原则。这种材料是一些实心木块,每个木块中有10个带刻度的旋钮式圆柱体,每个圆柱体对应一个相同大小的插座。操作圆柱体材料时,儿童通常会找相应的插座与圆柱体匹配起来。匹配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错误”都很明显,因为圆柱体无法插入插座,或者因为插在过大的插座里,圆柱体摇摆不定,或者因为前面插错了,插完之后发现插座不够用。儿童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错误”,最后专注于与材料之间的认知对话。获得这个经验之后,儿童逐渐学会判断,在以后的操作中逐渐减少对错误的明显的外部控制。例如,用无旋钮的圆柱体(一种适用于更高发展水平的学习材料)重复这种活动,但不提供木块、插座。儿童不能借助事先制作好的物体度量这些圆柱体的大小。这时,自主判断代替了材料结构的引导。

意大利教育中有这样的观点:神经、肌肉和身体运动、认知发展之间有关系。因此,儿童的运动成为意大利教育学习材料的一部分。在意大利儿童教室里,儿童主动参与操纵学习环境时要做的事情,包括抬东西、搬运、维持平衡、堆东西、倒水、打扫、装配、度量各种物体。

这些肌肉运动可以维持儿童对学习经验的兴趣。意大利教育指出,“一件事物能否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不在于事物本身的特征,而在于它能为儿童提供多少活动机会。”。运动和感知学习的整合,有助于将活动或概念印刻在儿童的“肌肉记忆”中,同时为儿童提供机会,发展运动控制能力。儿童通过调节身体运动,适应特定活动的要求,从而学会协调、平衡和改进整体肌肉活动。

意大利教育中的教学材料通常是由简单到复杂,随着儿童新经验的逐步获得增加活动难度。这使儿童在过渡到需要更多步骤和判断的活动之前,获得对技能、材料或概念的控制感。儿童教育课程是儿童驱动而非教师驱动的,因此学习材料本身不能预示儿童的发展。向儿童呈现活动材料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已有的活动技能,其目的是让儿童获得成功和独立性,而不是完成事先设计好的课程。

除了从简单过渡到复杂以外,教育材料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提供支持或间接的准备。例如,度量粉红塔或红柱子等在大小上相互关联的材料,可以为儿童以后理解10以内的数字提供间接准备,因为度量这些材料需要运用10个要素。用三个手指抓旋钮圆柱体,有助于将来学习书写。将一个大容器中的水分别倒在三个大小相等的小容器中,可以为学习分数和除法提供间接准备。此外,美感是意大利教育材料始终强调的。

教育材料时主要衡量的是整套材料的构成,而不是对其中一套高级的材料进行评价。一个优秀儿童教室的标志是,教师是一个科学教师;意大利教育希望她的学习材料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材料,而不是一个囊括了所有教学的大包裹。

7.在交往生活的发展。

不能因为儿童教育教室推崇独立性和个人发展,就认为意大利儿童教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有人会说,事实是不可辩驳的真理。从长期接受教师领导的集体教学中解放出来,儿童习惯于同伴交往,合作,观看别人的活动,操作材料时给别人提供帮助,或寻求别人的帮助,或者和别人分享零食,一块儿聊天。积极的社会性不只是让儿童待在一起,它应该在意大利教育班级里占统治地位。

尽管意大利幼儿园教室中的很多活动是为一个孩子设计的,但还有大量的活动是为两个或更多的孩子设计的。教师的作用很小,但却是集体的组织者。她要在教室里走动,给单个或小组儿童提供经验、指导,和儿童谈话,帮助儿童共同解决矛盾。

学习环境的另一个特征是,它提供了大量连续的时间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多次地 重复活动;通过专注于一个活动,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进行日常的社会交往、休息、思考,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

学生的活动,是判断一个教育课程是否合格的标准,也是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在意大利教育学校里,一天主要的时间——3、4小时一天,学生必须从事自己选择的个人或小组工作。

当然,教师要引导他们如何做选择,在儿童的活动中起指导作用。如果一天当中集体教学超过1小时,那么这样的教育就不算意大利教育教育。

学生们用学习材料做些什么?数学领域的材料代表抽象概念,例如十进制。几何领域中,学生操作的是地图拼图。拼图上的每个大洲都需要拼,每一小块图片代表一个国家。小学阶段使用的地图有更具体的细节,包括地理环境特征。语言也是儿童在意大利教育教室中获得的一部分经验。语言学习方面,意大利教育推崇“全语言”课程。例如,用纸质字母板这种具体材料,帮助孩子们学习写、读(按照这个顺序)。

儿童教室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合作而非竞争。例如在意大利教育小学教室里,数学、地理及其他自然科学问题的答案很自由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然后可以借助“控制性”材料检查结果是否正确。此外,儿童通常可以向其他孩子寻求帮助。在他们看来,教师不是教室中唯一的信息来源。

采用这种方法向儿童呈现正确答案,降低了对传统测验方式的重视程度。尽管各公立和私立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学校同意校区或州所要求的人为控制的学业测验,但在大多数意大利教育教育者看来,这些测验与学习过程无关。意大利教育教育者们重视在某些领域中采用文件夹式(内容丰富)的测验。在个人或小组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要尝试各种活动,这为教师提供了间接评价作业是否成功的机会。

最后,意大利教育非常强调个体责任感的发展。例如,用完材料后,儿童必须把材料放回架子上,打扫教室,教室里至少有一部分区域由儿童管理。此外,儿童还要参与教室活动规则的制定。

(三)组织结构

意大利教育的课程组织结构是按照领域进行的,为3~6岁儿童设计的意大利教育学习环境分为4个基本领域;实际生活领域(日常生活),感觉领域(专门训练一种或多种感觉的材料),语言领域,数学领域。此外,音乐、艺术、运动和戏剧也包括在意大利教育课程中。

1.实际生活。

实际生活训练通常被认为是儿童教育课程中的必要内容。儿童在参与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技能,形成一些意愿,这有助于他们在其他活动中专注学习。通过经历熟悉的、类似家庭生活的体验,例如打扫,做针线活,整理花园,儿童开始学会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活动上,并且学会按顺序从头至尾地做一件事,学会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协调自己的肌肉运动。接受一项任务后确定并组织工作的步骤,通过自我指导的活动获得独立性。所以,像切胡萝卜这样的活动,虽然直接目标是削、切、煮,但潜在间接目标是培养独立性、秩序感、专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集体生活能力(请别人吃胡萝卜)和树立自尊心(通过完成工作)。

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儿童从事一些通常在家里做的、适合于儿童身体大小的事情,参与周围的文化生活,巩固儿童从家庭到教室的过渡。具体活动包括自理(例如,刷牙,穿衣服,系各种扣子或带子,清洁鼻子,梳头);看护教室环境(摆放花,刷鞋,擦桌子,整理花园);生活技能(做针线活,准备食物);精细的肌肉运动(过渡性活动。例如,倒水和输缝);集体生活(摆桌子,说“请”或“谢谢”,等)。

由于没有标准化的实际生活活动,所以在这一领域中教师们创造的活动最多。不同的儿童教室的实际生活活动存在很大差异。因为每个老师都根据本班的需要、兴趣和文化结构设计活动。例如在夏威夷的一所幼儿园里。教师根据夏威夷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对教室做了一些调整;用绳子串花、种子、叶子;用小贝壳或种子倒水、舀水——用大贝壳做盛水器皿;穿衣架用夏威夷本地的树皮制成;炊事包括做寿司(日本米食),碾山芋,制干果和干籽。

随着儿童的成熟,实际生活领域包括了更复杂的炊事活动,以及急救、修理自行车、打电话、使用计算机、有关简单器械的知识(Chattin-McNicholes,1992)。

2.感觉领域。

从出生之日开始,儿童就处于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儿童用感官无意识地接收各种经验,并纳入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根据意大利教育家的观点,满两岁后,儿童借助手头一些为他们精心准备好的具体材料检验事物,同时开始具有秩序感,能对经验进行分类。感觉材料的设计本身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这些材料最初是意大利教育家自己设计的。

感觉材料包括一系列操作材料,具有美感,而且设计简单,便于儿童“记忆和分类”。感官经验能改进并迅速增强儿童的感知觉,为进一步的智力发展奠定感觉上的基础。“感觉的训练和迅速发展,最明显的好处是扩大儿童的感知范围,为智力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意大利教育感觉材料能吸引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每套材料训练一种感觉,突出一个具体的概念或感觉。例如长柱子(突出长度),彩色写字板(突出颜色),触摸式写字板(突出结实光滑的质地),声筒(突出音量),嗅罐(突出特别的气味)。

每套材料都是从简单变得复杂。例如,操作第3个大色板盒子的时候,儿童只需匹配主要的颜色:红色、黄色、蓝色。这套材料最后的工作是,度量每种颜色从深到淡七个程度。操作完整套材料后,儿童的判断力将提高,在过去的课程中获得的感知经验将得到改进,这些都成为儿童对自身活动的内部指导。

这些训练还从一种间接、具体的经验逐步发展相对有关概念或特性的更抽象的意识。例如,操作几何箱是帮助儿童了解几何形状的初期活动。操作个材料时,儿童要做的是将蓝色旋钮式的三角形嵌入相应的插口里(类似一个简单的旋钮拼图)。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向儿童介绍三角形这个名称。在以后的活动中,儿童最终能认识画在卡片上的一个蓝色三角形,以后又将发现周围其他的三角形(“我看到你衬衫上有一个三角形!”)。这时,三角形的表现已经内化了,三角形的特征和有关知识已经达到概念层次。以后,儿童又会建构三角形的定义和以及通过感官认识的各种三角形。

操作感觉材料时,最初要鼓励儿童按教师示范的方法比较或度量事物。但以后应激励儿童尝试各种可能的方法,发现不同的东西(摆放材料的方法,寻求扩展(寻找两个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或将活动推广到其他环境中)。多数的感觉材料是无终结的,可以启发儿童创造大量不同的活动,发展儿童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3.语言。

“语言”不是一种材料,而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看一看意大利教育的“作为过程的语言”教学法,就可以看出语言领域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和整个的教学环境,并且,事实上也包含了整个世界。意大利教育的语言课程提供的是一种背景而不是具体内容,是种类繁多的拼盘而不是精心准备的任何一道菜肴;而这一配餐中的关键在于孩子们自己的口头言语。

在意大利教育教室里,所有的环境都会培养语言的发展:需要交际的社会环境和孩子之间的自由交谈;在课堂上由教师提供的准确的专门术语;歌曲,诗歌和小组间谈话;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发现的值得一看的精品图书;为促进语言和文学水平发展而制作的专门的教学材料。意大利儿童教育课堂为语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这些使得儿童最终掌握了书面语言的结构。

如果是在现在,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许会跟许多当今的语言理论家争论。她认为,作为表达工具,口头言语和书面语言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根据意大利教育的观点,儿童要想学习写(这被看作是社会活动),他们必须先具有写的机械运动能力。这一能力可以部分地通过操作一些训练材料而获得,这些训练材料有一种是“金属图片”,也可能是由内外两个模板齿轮相咬而画出的不同形状(从圆到更复杂的形状),这种游戏可以让孩子们沿着大量不同的路径来做画线运动,由此来练习铅笔的不同使用技巧。在前面所说的日常生活操作和感知材料的操作中,儿童的手已经为这样的活动做好了准备。

意大利教育家还认为,儿童可以在操作自己的木制字母,或用手触摸贴在石板上的,用砂纸剪成的字母的轮廓等活动中,发展写字的机械运动能力。通过把这些运动与视觉、触觉、动觉和听觉(在儿童摆弄字母时教师读出字母的发音)相联系,儿童逐渐地在头脑中形成了字母的概念,并记住每一个字母,这些都是因为在吸收语言和通过触觉来探索物体的“敏感期”,儿童的视觉和触觉印象间发生了联系。最终,有了这些符号及它们发音的记忆储备,儿童开始通过“书写”(用声音拼写)词汇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起初是用一盒子木制字母(可移动的字母)来书写,后来他们就用铅笔或其他的书写工具来写这些单词了。

意大利教育让年幼儿童熟悉字母符号的方法可能会被有些人用来“促进”儿童的早期阅读。但他们的意图正好相反,她是想让儿童在关键的敏感期里熟悉书写语言的工具,这样,到了后来,儿童“爆发”式地书写语言就成为自发的过程,而不是辛辛苦苦地学习书写规则和机械练习的结果。

大多数现代教师都把金属图片,砂纸字母和可移动的字母作为专门教授语言的核心材料。根据具体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他们还编制了更多的我们常常会看到的活动,并开发了能够激发语言能力发展的材料,包括名称卡片,压韵的词或图片,故事接龙卡片,组字图片,同音字组卡片,字图匹配卡片,听写游戏,命令游戏(用图片和单词卡片进行指令)和语法游戏。

4.数学。

数学思考能力起源于许多在学习数学之前就经历过、看起来与数学毫不相干的活动。事实上,秩序、精确、注意细节和顺序感来源于生活。而感觉材料为她所说的“数学头脑”奠定了基础。“在获得数学能力之前的这些活动为儿童准备好了获得数学能力所需要的准确性和逻辑秩序”。

例如,一对一的概念就可以包含在穿衣之中(一个钮扣对一个扣眼),包含在开锁之中(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包含在所有的匹配活动中。儿童通过这一切分级和分类活动来探索和比较着相似点和不同点,通过感受材料与其形状间的关系来探索空间关系,通过感受每天所能预料到的活动程序来探索暂时与永久间的关系。为了把感知到的包含10个物体的序列(积木块搭成的高塔,楼梯等)数清楚,儿童被间接地引入了10进制的数系中去。而且,在数不同的序列(例如,长棍,钥匙等)时,儿童还熟悉了“谁比谁大”和“谁比谁小”的概念。

数学上的顺序开始于对熟悉的感觉经验的逻辑延伸。先前,儿童根据红色小棍的长度将它们排列起来,而现在,他们被引导着按照红色和蓝色把小棍分成两堆,并数一数每堆有多少根小棍。儿童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把这些小棍摆好,再把每一堆小棍的数目数清楚。然后,让儿童用视觉与触觉来感知数字符号(砂纸数字),再让儿童回到小棍活动中来,把数字符号与小棍的数量对应起来。以相似的形式,意大利教育所有的数学材料都是逐渐地从具体的熟悉的物体转变为抽象的不熟悉的符号,每一次都要解决一个困难的问题;数学材料是抽象概念或称“数学化抽象概念”的物体表示。

数学材料分四种类型:(a)0到10的数字和数物;(b)线性数数材料(系统地由小到大数出连串的数);(c)小数系统(用经典的金色小球表示数字中不同位置值的意义(一个个小球,10个小棍,100个方形,1000个立方体);(d)算术运算(加,减,等等)。通常在使用意大利教育材料的时候,呈现给孩子的材料要简捷,要依据孩子的意愿和兴趣而提供;材料是儿童自己选择的,不是教师指定的。孩子们获得和使用这些材料不是为了推动他们的早期智力开发,为了推动他们抽象能力的发展、或者为了将这些数学概念记住。意大利教育家坚信,数学是存在于人脑中的生而具有的一种计算功能。当儿童发现了数字间的关系系统时,他们就逐渐形成了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是儿童为了建构知识而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创造过程”。美国意大利教育协会数学教育委员会(美国意大利教育协会,1996)认为,“数学能力在解决每日生活中的问题时就得到了发展,包括空间概念,大小概念和数量概念”。我们鼓励孩子运用新的和富有想象力的方法来把问题想明白,来使用所学的概念。这种在解决问题时理解和使用概念的能力应当是所有教育的目的,而不应只是数学教育的目的。

5.艺术表现力。

“在强调发展儿童认知技能的同时,必须注意儿童的情感生活,注意他们的内在思想和感受,注意他们自我表达的方式”(美国意大利教育协会,1996)。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现代美国教程强调,让儿童通过可视艺术,音乐、舞蹈和戏剧来表达自己。

意大利教育中的蒙台梭利教育是教育中的环境美学的先锋,她看到了环境中的审美质量和总体平衡对年幼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她喜欢用间接的环境布置法来对年幼儿童实施美育。她感到,在儿童成长的早期环境中,用优美的、精心挑选的艺术作品来布置环境十分重要。通过教室里教学材料和通过自然界而获得的广泛而丰富的感觉经验,会为儿童以后爆发出创造性和自我表达提供丰富的素材。

如今,在意大利幼儿园里,既可以在审美和丰富的感觉经验方面看到对意大利教育观点的反映,也可以看到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在儿童自我表达中的视觉艺术和符号意义的重要性。在现今的意大利教育环境中,有大量的可供自我表达的艺术媒介,比如,油画、泥塑,抽象派的拼贴画材料,各种不同的绘画和颜料,制型纸等。美国式意大利教育训练课程还会安排关于儿童艺术表达形式的集中指导也为教师提供服务,以深化教师对儿童发展的这一重要领域的认识,并提高教师的教育技巧水平。

6.音乐。

意大利教育教学具有帮助儿童感知、表达基本音乐成份并训练其音乐欣赏力的传统。像"沉默游戏"、传声简、意大利教育铃(分辨音高之用)这些为训练耳朵分辨声音的活动,是蒙台棱利儿童早期音乐训练的核心课程。意大利教育还描述过一些音乐活动,像韵律运动(跟着一连串不同的韵律做运动),听经典音乐和其他类型的音乐,合唱,只用一种乐器演奏等,这些活动在现代意大利教育教室里也可以看到。

在小学里,典型的意大利教育课程为孩子们提供学习不同乐器的机会,还会教孩子们识谱,创作音乐和组织音乐团体。例如,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一所小学说,他们拥有一只鼓乐队。

7.文化课程:地理和科学。

意大利教育哲学框架中所包含的是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间地相互联系着的有序的观点。这一哲学观不仅是意大利教育关于生命科学与生物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基础,而且也是意大利教育称之为"自然的和文化的"地志的教学方法的基础。

意大利教育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十分广泛的,所以人类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来与自然相互作用以满足这些需要,而对世界不同文化的学习也是一种对人类所使用的各种方法的学习。文化庆典,对某一特别文化的了解,或者使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物体或容器,这些都是孩子们可能吸收不同文化的方法。在完整的课程设计中,孩子们可以从很广的范围内和很多的活动中自由地进行选择。

例如在学习日本文化时,儿童在生活实践区内用筷子夹东西,做日本饭团;在感知区年幼的孩子们把不同花色的漂亮服饰搭配起来,并品尝绿茶;在语言区,他们学习日本人在日常交往中的表达方式(你好,对不起,谢谢),在数学区,儿童数着烧制在搪瓷碟中的洁白的小石子,在地理区他们玩着亚洲地图(日本部分)的拼图游戏;在艺术区,他们又在修筑日式假山花园(平整沙地,并把石块搭得很美);最后,他们在生活实践和戏剧表演活动结合区建造了一家日本茶社,每次进两个人,互相为对方提供茶道服务(儿童观看了来访者的茶道表演之后)。

在大多数意大利幼儿园教室里,教师都会为孩子们提供地形的自然模型(例如,被水环抱的岛屿,绿波荡漾的湖泊),大陆或地球上其他区域的拼图游戏。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科学探索要涉及到“直接观察(这可以提供归纳和检验假说的基础),在直接观察中对自然属性的感觉为后来的抽象思维提供了实验性。对年幼的儿童来说,这意味着与自然界的日常接触;它为孩子们提供了积累经验、认识事物和把自然现象归类的机会;它还为孩子们提供了问“什么?”和“怎样?”的机会和每天与成人接触的机会。这些成人愿意做天生具有好奇心的儿童的良师益友。

(四)实施特点

1.蒙特梭利教育法施行五大步骤。

(1)预备环境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一个适合生命发展的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学中,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生命发展的环境,被列为首要的条件。

(2)发现意愿

儿童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需求的反应,尤其是幼儿时期会在某一阶段对某种需求有特别的“敏感期”。如果能掌握这一时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对孩子的启发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3)协调意愿

意大利式教育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学生,而是教具、儿童及学习意愿的协调者。她必须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环境,并且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提出适当的教具来让孩子“工作”

(4)延长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经专心进入“工作”情境,启导员就该鼓励他继续操作,以“延长他的工作周期”,让孩子酌情的反复操作。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说:“延长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心和耐力。”我更认为一个儿童未来生命发展的“精度”与其“专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蒙特梭利特别重视并且告诉教师,需要“等待”孩子反复练习的行为发生,而予以鼓励,使孩子乐意“再来一遍”,甚至几十遍。因为儿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过是教具的功能开始显现的阶段而已。孩子能对教具产生尽情的反复操作,才会使儿童发生“真正的成长”,我称之为:“心智的任性发展”。这种尽情“反复”操作的情况,只有当儿童感到“工作”的乐趣,且能够符合他的“内在需要”时才会发生。

(5)“观察——实施——记录——研究——发现——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进步而对教育计划的再设计”的循环施为。

由于孩子的不断成长和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师的教育规划需要不断改进。惟有透过实际的观察、记录、研究,才能深入切实的发现儿童内在的需要,而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长。

三、意大利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一)给孩子自由

“自由”是“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二)实施特点

意大利教育课程的实施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作为指导。可以在下面的几点特点当中体现出来。

1.让幼儿自己做,也就是所谓的“不教的教育 ”。

意大利教育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已建构完善的人格。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 (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得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2.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对早年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论已被近代研究所证实的观察。对幼儿来说,若在某种特性的敏感期学习该特性,要比他在生命中的其他时期学习该特性来得容易。意大利教育环境运用了这些事实,让孩子在各阶段的敏感期,自由选择活动。

虽然入学的年龄在每个学校都不一样,通常,小孩是在两岁半到四岁之间入幼儿园,这完全依他在教室的环境中,是否感到快乐和舒适而定。他将从所有的小孩都喜欢且最简单的活动开始;而他在三、四岁所使用的教材,将帮助他发展集中力、协调力,以及他在五、六岁时,将从事的一些较难的活动中所需的工作习惯。这整个的学习计划是很有系统的,因此,若一个小孩错过了整个计划的头几年,或在他尚未完成这里所提的一些基本课程之前,就已退出这个计划,那么他就无法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意大利幼儿园并非托儿所,也不是提供给孩子的一个玩耍的地方。这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是利用孩童在两岁半至六岁这段敏感年龄,能从丰富的环境中吸收讯息的特性而设计出来的。在此环境中,是让孩子以自然的方式,获得阅读和算术等基本技巧,因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单调、乏味、辛苦或受到挫折。在意大利教育环境中,因为可按照个人的兴趣发展,孩子很早便产生了对学习的热爱,这是使他真正能自发性学习的关键。

3.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在意大利幼儿园课程当中,教师称之为导师,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在儿童操作教具,即儿童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现实水平的目标,制订每个儿童通过活动可能达到的目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示范者和观察者,而应该是儿童发展的积极支持者和指导者。因为意大利教育家认为幼儿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因此,教师不应当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和帮助幼儿进行各种感知觉的训练,从而达到发展幼儿的心智的目的。同时如果缺乏教学目标,完全依赖儿童自己操作,儿童的自动发展是不可能的。

4.完全人格的培养。

完全人格的培养是意大利儿童教育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教育者头脑中应该具有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理想形象——具有完全人格的儿童。

意大利教育的课程当中试图通过一个一个孤立的感觉训练达到儿童的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5.混龄教育。

所谓混龄教育,就是把3~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班内游戏、生活和学习。开设的目的就是扩大幼儿的接触面,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儿童相互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学会关心、分享、轮流合作等社会行为,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

混龄教育更强调尊重儿童成长步调,最大限度的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意大利教育说:“适度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速度的教育”。意大利式教学法的主要特色,就是真正地实践了以孩子生命力为活动中心的教育目标。混龄教育形式,因不同年龄段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明显的差异性,更加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全面细致的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组织各项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简言之,教学方法的根本精神就是依照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心理(生理)成长变化情形及其需要,而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其心智体能的有效活动,让他们发展成未来最有用、最有效率和最幸福的人。

6.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这是意大利教育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所谓意大利式教育的课程就是幼儿操作教具的过程,因此教具的丰富是进行意大利教育课程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具,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意大利教育强调感官训练必须由儿童自己控制某些教具来进行。为此,意大利教育特别设计和制作了一整套进行各种感官训练的教具。例如,意大利教育为专门训练儿童视感知能力制作的一套教具是:一块木板上有十个大小不等的孔,每个孔相对于一个圆柱体,每个圆柱体的直径只相差一毫米。在利用这套教具进行训练时,要求儿童能正确地把混杂在一起的各个圆柱体放入相应的孔中。儿童如果把一个圆柱体放入一个比它小的孔时,则放不进;如果把它放入一个比它大的孔中,最终至少会留下一个圆柱体放不进某一个孔里。儿童通过反复运用这套教具进行练习,不断比较判断,不断纠正视感知控制的错误,其视感知能力的精确性和敏锐性就会得到训练和提高。意大利教育要求对儿童进行每一种感官训练,都要有与之相适合的一套教具,且要由一套循序渐进的练习组成。因此,根据每个幼儿的特征,意大利教育都设计了相对应的教具,可见教具的丰富性。

意大利式教育方案重视幼儿的内在需要,强调借助于能满足此内在需要的环境与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意大利教育式方案毕竟是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1) 孤立的感官训练。

意大利教育强调孤立地训练各种感官。她设计的每一感官教具均是针对一个特定感官的,她要求儿童在接受不同的感官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官上,通过对各种感官的“困难度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这是一种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世界上仅具一种特征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人在认知事物时,也总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反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的感官训练也许适合那些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却不适合广大发展正常的儿童。

(2) 对创造力的忽视。

首先,意大利教育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因为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儿童不能改变。她要求的只是让儿童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式不断地进行重复练习,这十分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其次,在教育方案中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在蒙式教室中,虽然孩子也使用艺术教具,但已被指定在既定的目标上创作,只强调技巧及实体复制的做法,这也反映出教育对创造力的忽视。

(3) 过于强调读,写,算。

关于这一点,我们通过蒙式的课程组织结构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4) 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教育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总之,意大利式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的强制性干预。但多年的实践并未能真正实现教育理想。关键问题可能在于:一方面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却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过于刻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以至于限制了儿童潜能的实现。这固然是意大利式教育自身的矛盾,但部分后来者机械地搬用意大利教育的形式,而未能真正领会其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局限,一些新一代的蒙式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了改进和发展。主要表现为:

1. 扩展了课程内容。将意大利教育方案中的原有的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大肌肉活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角色扮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练习)。

2.强调课程的实质,而非形式。现代的一些意大利教育方案的使用者 强调把握课程的实质,即回应学习者,支持他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

3. 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针对蒙式方案脱离生活的做法,一些课程设计者将教育方案与单元主题方案有机结合起来如上午团体时间成了单元主题活动的时间,下午仍保留原有的活动,如讲故事等,当然故事也可以结合当时进行的主题加以选择,或进行一些唱歌律动活动。另外,在工作时间幼儿可以选择蒙式教具,也可以选择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工作,这主要看其内在兴趣与敏感度而定。

篇7

蒙台梭利于1909年出版《蒙台梭利方法》一书,这本书总结了她开办“儿童之家”期间的实践经验,全面阐述了她的学前教育思想和方法,曾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传遍世界各地。蒙台梭利方法对20世纪的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当今重要的幼儿教育方法之一,并且在许多幼儿教育模式中都渗透了这种方法。全书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儿童之家”的建立;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运用在“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第三部分总结了这些方法运用之后的成效。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通过蒙台梭利的亲身实践与验证,对儿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儿童心理发展与遗传环境的关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对教师的要求等思想在我们现代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期间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肌肉训练、感官训练、实际生活的练习和初步的知识教育。这是她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她不仅论证了这些教育方法的必要性,还提出了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重视儿童的肌肉训练和感官训练

重视儿童的肌肉训练和感官训练是“儿童之家”的重要特色。蒙台梭利认为3―6岁的幼儿的肌肉正在逐渐形成与发展,处于锻炼肌肉的重要时期,为帮助儿童的肌肉得到正常发展,必须让他们进行肌肉锻炼。可以通过体操、节奏动作等来进行,体操可以帮助儿童进行一些基本的动作练习,并锻炼他们的平衡感;节奏动作促进儿童动作的协调,发展节奏感。

蒙台梭利提出,感官是心灵的门户,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因此要不失时机,使感官得到充分的发展。此外,通过感官教育,也可以对某些因感官存在缺陷而影响心智发展的儿童进行及时补救。她的感官教育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训练,其中以触觉训练为主,她还针对人的各种感官,设计了各种有独创性的教具,如温量板、味觉瓶、触觉板、嗅觉筒等等。

2、关注儿童实际生活练习

实际生活的练习包括两种,一种是与儿童自己有关的活动,如穿衣,幼儿个人卫生等等;另一种是与环境有关的生活练习,如整理屋子、摆放桌椅、端菜等等。通过这些实际生活练习,不仅培养了儿童的独立性、掌握了许多生活的技能,而且帮助儿童练习了许多的动作,使他们更加地完善了。蒙台梭利在书中写道:“除非独立,没有一个人能有自由。”[1]这句话是那么的简单而又充满哲理,没有一个人能够陪伴我们走完人生的全程,所以我们应当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情感上,我们都必须学会独立。蒙台梭利提出的实际生活练习,就是帮助我们的孩子学会生活上的独立。

3、儿童应受到初步的知识教育

在幼儿是否应该学习初步的知识这个问题上,当下的很多观点都认为在幼儿期应当帮助幼儿获得生活经验、发展各种能力,不应过早学习文化知识。与此相反,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的心理,所以3―6岁的儿童已经具备了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幼儿教育这应当利用这种能力,为儿童准备适当的教材、教具,并提供正确的学习途径。如蒙台梭利设计的教具分数小人、粉红塔、棕色梯等,都是在为幼儿学习数学及空间几何知识提供帮助。

二、儿童发展过程中应理清的几种关系

1、儿童心理发展与遗传、环境的关系

蒙台梭利还指出了儿童心理发展与遗传、环境的关系。她非常重视环境的作用。她说,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儿童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她还说:“把头等重要性归因于环境问题,这形成了我们教育方法的特点。以至这成了我们整个体系的中心”。她坚信,环境对人的智力、心理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儿童需要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发展。

2、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关于自由与纪律,蒙台梭利有着独到的见解。她反对那种传统教育压抑儿童自由活动的做法,她说:“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个人被束缚在一个地方――课堂桌椅上”。[2]蒙台梭利认为,科学的教育应该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儿童有选择自己想做事情的权利。但是她的儿童之家是否需要纪律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有儿童之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充分地遵守了纪律,那么每一个人才能充分地享受自由。所以蒙台梭利主张的自由是建立在人人遵守纪律基础上的自由,只有纪律才能为自由提供充分的保障。当儿童认识到了这一点时,儿童对纪律的遵守也变成了自发和主动的,而不是强迫被动地遵守,纪律也就真正被幼儿所领会了。蒙台梭利把儿童自由选择的活动称为“工作”,她设计的每一项“工作”都有一定的纪律需要遵守,我认为,这种“工作”恰到好处的使幼儿的手脑结合、身心协调,巧妙的在自由与纪律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种从自由经过“作业”而到秩序的教育思想富有创见,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三、蒙台梭利方法对教师的要求

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还提出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要用科学的态度、方式去观察和研究儿童。教师不仅仅是儿童的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应当称为儿童发展的伙伴,在儿童有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帮助,还应当称为“有准备环境的”创造者。作为儿童的指导者、帮助者、有准备环境的创造者,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此外教师对儿童的爱是永恒不变的前提,教师只有爱孩子、对教育事业倾注自己的爱心,才能为幼儿的发展注入无限的能量。

四、蒙台梭利方法的不足

在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当中,她要求手脑结合、身心和谐的这一幼儿活动指导思想非常的难能可贵。然而,蒙台梭利却反对游戏,特别是批评福禄贝尔所倡导的鼓励儿童想象的游戏,她认为这种游戏对儿童没有任何意义,儿童只有从事她所谓的真实的活动,如自我服务、家务劳动,才能有意义,产生责任感和其他一些社会性的品质,她也不赞成给儿童玩漂亮的玩具。她的这些观点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儿童不能离开游戏,游戏能够带给儿童快乐,帮助幼儿获得身心的发展。游戏应当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而蒙台梭利反对游戏,反对玩具的观点也成为了她理论中的弊端,是需要我们加以识别的。

篇8

【关键词】幼儿园 蒙台梭利 素质教育

一、教师的转变

在传统幼儿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方案的设计者,执行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者,是幼儿行动的指挥者,新《纲要》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关注幼儿终身发展,要求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对教师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种定位使教师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更新观念,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入手,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环境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给孩子提供的一切物品应是真实的、美的东西。美对人类,无论是儿童与成人都具有吸引力,让幼儿有主动的想接近的愿望,并要适合幼儿身体需要和卫生需要,并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实际的事物。

1.整洁有序的环境

整洁有序的环境是每个蒙台梭利教室基本要求,一排排符合幼儿高度的成列柜将每一样物品分类排列,方便幼儿的取放,所有的活动材料都只有一份,让孩子在选择的时候学习等待,如果自己喜欢的工作材料别人已经先选了,就要等别人不做了或下一次再选。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物归原处、整理环境、等待这样一些好的习惯。

2.适合幼儿成长,有变化的环境

每个教室所准备的教具或活动材料都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情况来准备的。小班年龄段的的儿童教师会为他们准备发展、培养他们动手能力的活动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很精美,也可以是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例如:抓豆子(各种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豆子,感受大小的变化,认识不同的豆子)、勺子舀不同材质的物品、扫灰尘、切香蕉、倒水等等的活动;中班的孩子教师会为他们准备发展感官(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能力的材料和发展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材料。例如:辨别大小、高矮、粗细、长短、的教具,每种材料都有十个,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变化,让儿童在反复操作中建立10的数概念,掌握教具的规律变化;对大班的儿童教师会为他们准备数学能力的发展、自然人文知识的学习这样一些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材料。例如:中国地图嵌板(了解中国的版图,知道省、直辖市及省会)、各种动植物的拼图、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板(操作中理解各类运算的含义)、分数小人等等的教具,让孩子们通过操作学习,通过操作找出规律从而真正的理解。蒙台梭利说过:我看了我会忘记,我听了我会记住,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二)精神环境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中,他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自己节奏与步调的场所,幼儿以其特有的步调进行活动,进行交往,从而学会怎样与人相处、合作和帮助他人,培养了幼儿的责任感。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会在一旁细心的观察幼儿,出现问题时,教师不会加以干涉,而是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幼儿在体验被人尊重”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去尊重别人。

教师还为儿童准备了这样的环境:

1.在没获得孩子接纳之前,绝不任意触摸他。

2.绝不在孩子的面前或背后刻意批评

3.随时协助解决孩子的需求,并倾听、回答孩子的问题。

4.尊重孩子,让他能在当时活其后发现错误自行订正;然而当孩子有损害环境、伤害他人的行为必须立刻制止。

5.协助孩子选择适合的活动。

6.不厌其烦的为孩子示范他先前不愿做的活动,帮助他克服困难,学习尚未熟练的技能。为达此目地,教师要准备一个生动活泼、充满关爱、有明确规律的环境,配合一温馨和蔼的语气态度,使孩子时时感到支持与鼓励。

7.以最和善的态度对待孩子,并将自己最好最的一面自然地呈现出来。

三、幼儿更自由、快乐、富有个性的成长

(一)自由和纪律

蒙台梭利教育中虽然十分重视“纪律”,同时更重视“自由”,她的教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法。她提出:“协助孩子获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发性的活动。”但是蒙台梭利的自由性,并不是对孩子的放纵,而是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取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强调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儿童在教育环境中的“自由”,可以由以下教育活动的内涵来表达:

1.让孩子自由选择“学习或游戏”的对象物;

2.让孩子自由决定“学习或游戏”的程度。

3.让孩子顺从其内在的生命法则,在自由教育活动中得到发展。

如此看蒙台梭利教育与我们现时所强调的个性教育、全面发展,有许多相一致的地方:如,她十分明确地认为“自由”和“放纵”有很大的区别。她认为一味地放纵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若是教师以自己的耐心和意志认真细致地观察孩子,并尊重他们的自由,信任他们,那么就较易适度,反之就不然。

总之,于目前十分强调个性发展教育的同时,我们运用蒙氏教育思想来与之结合,并特别强调其“纪律”性,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蒙台梭利也要求每个老师成为观察者,观察每一儿童个性特点,观察每个儿童的发展差异,观察每个儿童的兴趣爱好,性格内向的多给与一些关爱,创造多一些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成功,培养自信;性格外向活泼的对他们的积极表现给与充分的肯定外,对他们的要求要更加严格些。

四、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

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而家长与儿童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儿童发展中起的重要作用。作为教育者的家长与作为受教育者的孩子间的特有血缘关系、亲情关系、经济关系使得这种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教育方法机智灵活。只要幼儿园和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就能充分利用己有的这些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的发展。

篇9

关键词:家园配合;幼儿园课程;游戏;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20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26

幼儿园指导纲要要求,应实现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的全面合作。在幼儿生活中,不仅有幼儿园这一空间,同样,家庭环境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整合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家园配合。

一、 现阶段幼儿园课程与游戏关系现状

现阶段,游戏和课程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平行互补。具体指的就是由教师组织功利目标明显且重视认知发展的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是由幼儿发起且具备教育潜能的游戏活动,两者在形式及时间安排,甚至是比例方面相互独立,而且游戏和课程是相互分离的。第二,交叉转换。具体指的就是首先开展教学或者是游戏,而后通过经验来转化成游戏或者是教学。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转换的。第三,相互融合。顾名思义,游戏和课程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而且活动主要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发起。而在当前课程实践过程中,幼儿园游戏和课程不是分离平行就是相互融合的状态,所以,并未实现真正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几乎所有的幼儿教师在思想方面都始终重视教学活动发展价值,而对于游戏学习的重要性却严重忽视。

另外,对于幼儿园课程实践教学来讲,课程教学的内容就是经过专门设计的集体或者是分组性的教学活动。但是,游戏则是完成课程教学后的一种娱乐和放松,即便两者之间存在交叉与融合的情况,却仍然将游戏作为课程或者是教学的一种途径。简单来讲,幼儿教师主要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其关注,而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提高教学内容传授的效率,确保幼儿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游戏内容和幼儿园课程并未真正融合,而是两个无法贴合的部分。

二、 基于家园配合的幼儿园与游戏整合途径

(一) 确保幼儿游戏的时间

保证幼儿游戏时间的充足性是整合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重要前提条件,如果将游戏的时间延长,也就是减少了传统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就会导致传统课程教学面临巨大挑战。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在幼儿园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都只是在理论层面认可游戏的基本作用,然而,实施情况却始终是以集体教学活动为核心,而组织幼儿上课或者是演示与讲解,这些都始终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为了改变上述情况,不仅要转变游戏观念和课程观念,同时,还需要给予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通过游戏,幼儿能够获取更多的生活经验,而这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教师可以将课程目标和内容相结合,为幼儿创设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游戏环境,将其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和课程重点,进而实现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另外,家园配合也同样重要,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需要与教师的课程教学内容相配合,给予孩子游戏的时间,并且参与到幼儿游戏当中,使其理解并融入生活。

(二)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在整合幼儿园课程方面,游戏十分重要,所以,为幼儿提供丰富且多样化的游戏材料是实现两者整合的桥梁。因为在目前幼儿园的实践中,能够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材料并不多,而且种类也十分单一,所以,要想在此情况下实现两者的融合难度极大。为此,以蒙氏学具为例,这是一套帮助幼儿全面学习发展的学具,同样也能为幼儿园课程和游戏的整合提供有力保障。这种学具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游戏,而幼儿则能够根据兴趣及需要合理地选择材料。其中,在整合过程中,应当将感官教育、数学教育、日常生活练习、语言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并且以操作游戏材料的方式完成。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园配合中,在向幼儿提供游戏材料的时候,都应当将课程目的与意图融入到准备材料当中,并且根据课程具体目标合理选择材料,而在幼儿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接受由材料所发出的信息内容,充分发挥材料潜在的教育价值。

(三) 积极营造活动游戏环境

在整合幼儿园课程与游戏过程中,营造活动游戏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良好的游戏环境当中,才能够深入地深入教育者的意图,为幼儿提供理想的生活活动空间。但是,这种环境所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物质空间,而是要保证空间的布局要合理,且结构良好,使用材料更丰富。所以,要想实现这种目标,在家园配合方面需要按照既定课程目标及内容来营造出和课程主题相贴近的物质环境,最重要的还有心理氛围的营造。这样一来,幼儿在这种环境中能够自主选择,积极开展活动并获取经验。

其中,幼儿教师可以把促进儿童发展的经验物化成活动材料及情境,而幼儿则能够在活动区域实现和材料及环境的互动。在此情况下,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整合,并且将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整体。而活动游戏环境越充分,也就说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减少,进而改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分离的状态,增强两者的整合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课程和游戏的整合已经成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而幼儿园课程变革中的重要思想就是注重教育观念的整合,实现各领域内容的联系并互相渗透,符合课程整合的发展需求,并且有效地突破传统课程内容割裂的状态。而通过游戏,幼儿可以正确地认知世界,并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不同角色的快乐。但是,幼儿园教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必须要整合幼儿园课程与游戏。文章站在家园配合角度,阐述了幼儿园课程和游戏整合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采取以上建议与意见可以更好地实现两者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薛新芝.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与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6(4):245-246.

篇10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基础时期和主要场所,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我们的孩子克服缺点,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小班10月份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10月份工作总结范文一:本学期我园狠抓教学常规管理,以促进保教质量提高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经验和积累整改当中,特将本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强化教师的备课、上课。

为了提高教师对教案的再研究再探索,介于很多老师在电子备课中存在的依赖、懒散的心理,本学期经园长要求,我园的电子备课一段时间内以恢复手动备课为主,但是禁止照抄照搬,并要求教师对每一节活动都要形成自己的反思。同时坚持随堂听课制度,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2.强化晨间活动有室内外游戏活动的管理。

要求各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丰富的区域活动环境,鉴于今年教育局组织区角比赛,正好给全园来了一次区角游戏设计大练兵。小班的区角游戏的设计获得了市二等奖。为了提高晨间活动的质量,我园要求各班不断丰富晨间活动的材料和内容,同时要求各班制定好每周的晨间活动计划,有目标、有准备、有检查。

二、勤于学习,充实自我。

“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所正在不断成长中的省优质园,只有不断改变观念,革新理念,才能适应幼教新形势的发展;作为一名优质园的教师,更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电,不断的汲取先进的、前沿的教育理念,蓄积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让幼儿园的“优质教育”落到实处。所以本学年我们特别重视教师的学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业务学习。

每周的周四分别为政治业务学习时间,要求教师们认真记好笔记,加强交流,特别是业务学习的内容我们根据每一个阶段在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找出相关的资料,让教师们学有所获;针对每个阶段我园所要开展的活动,找些对教师来说实用价值较大、能促进教师思考、对其有促进价值的材料,进行学习。让教师们在开展活动的时候,不会再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形。

2.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自学。

本学我园教师的学习劲头很浓,大部分中青年教师都在参加本科进修,我园还有本学期还有几名教师通过了,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们平常还自订幼教刊物,有《幼儿教育》、《山东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幼教博览》等。大家互相借阅,形成了很好的学习风气。

二、勇于创新,追求高效的工作质量。

幼儿园要想发展得好,吸引更多的生源。就离不开创新,而这里的创新不单单是指硬件上的,更重要的取决于软件上的创新。所以在教学上,我们要求的创新主要体现在: 1.管理模式的创新。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三个教科室主任蹲点在中大小班,严把教学质量关。要求年级主任必须对整个年级的教学、日常活动有自己的思考,要多和年级组成员沟通、交流,要保证每一节活动的质量。这样的模式对幼儿园的整体教学现状有了很大的推动。 2.备课模式、读书笔记形式的再创新。

恢复手写备课,或许只是短时间的一种手段,但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自觉的提高备课的质量,而读书笔记的创新,却是为了提高大家阅读质量的一种方法。我们要求教师不在停留于以往单纯的摘抄,要在读后形成自己的思考。这使得大家从中不仅收获了很多同行们的经验。而且大家读书笔记在质量上有了质的飞跃。

2.课堂、随堂听课模式的创新

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我们要求教师,要努力践行将课堂还给孩子这一理念,课堂上当好一个合作者。所以课堂的形式不再是老是单纯的说教,而是有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课堂形式也多以游戏形式为主,突出了幼儿的主体性。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普通话的二甲考核,在课堂上,要求教师一律说普通话,青年教师必须说,老教师要学着说,让整个园形成一个人人说普通话的氛围。从而影响我们的孩子,养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习惯。而随堂听课,不再是园长的专利,很多时候我在一线的老师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他们常常去很多有经验老师的课堂上去取经,去学习,以此来提高自己听课和评课的能力。

3.组织活动上的创新

本续期我园组织了幼儿早操比赛,并邀请了部分家长担任评委,首次举行这样的活动,老师们都很用心的对孩子们进行强化训练,反响很不错。这也使我园的早操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4.特色活动的开展

我园的水墨画特色这学期在人员的有机协调下得以正常开展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孩子的绘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我们正在思考怎么才能发挥我们其他教学能手的潜能,开展新的特色活动。

总之,在本学期我园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还是比较有序,成绩也是可喜的。接下来的幼儿园教学工作,我们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多思考、多创新,在最短的时间尝试最新的突破,使我园真正成为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孩子欢心的优质幼儿园。

小班10月份工作总结范文二:在县委、县教体局领导的关怀、指导与帮助下,在园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幼儿园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园圆满地地完成了2014年度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这其中的点点滴滴值得我们反思、总结,同时也将促进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营造学习氛围,加强教学研究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继续认真学习《幼儿园指导纲要》,深入领会《纲要》精神,认真钻研《综合活动丛书》,分析、领悟教材内涵,逐步培养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在园内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定时定点开展业务学习和教科研学习,遵循互动式原则,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由原来的旁听式学习变为互动式学习,鼓励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就讨论的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看法,最后形成共识;鼓励教师认真钻研《综合活动丛书》,分析、领悟教材内涵,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在各个活动环节中的合理呈现。本学期我园根据常州市教委颁布的“各领域活动目标”,针对“科学领域”活动进行了目标解读,还进行了教材分析活动。使教师们更深刻的理解了《综合活动》内涵。除此之外,我们积极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各种培训的机会,虽然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不是人人均等,但外出学习的教师必须及时反馈所学经验,利用介绍、照片、录像等方法,让教师们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开展园本化培训,以教研活动为手段,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1.优化备课方式。

由教研组长组织,利用每周二下午集体备课,鼓励教师分析教材,挖掘教材,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针对不明确的,有异议的地方,分析教材,改变教学策略。

2.以“抓骨干,带一片”的工作策略,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鼓励青年教师争当教学典型,积极创新,以榜样、模范的教学行为带动幼儿园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我园宋陵和张辛两名青年教师作为骨干力量,以塌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较好的教学能力赢得了全园教师的好评,我们就以身边的教师作为榜样,动员其他教师向他们学习,采取随机听课的方法,从身边学起,对比和检验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时也是对青年教师工作的一种鞭策。教师们都能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观摩后的互动也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教育评价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认清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

3.正副园长深入教学一线,带教促教,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本学期,杨文蔚园长兼小班音乐、美术两节活动。屠纲兼中班、大班四节美术活动及托班亲子游戏。在课堂中,通过和老师相互观摩的形式,虚心听取一线教师的评析、深刻解剖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优质的教学质量带动全园的教学水平,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学会听课评课,学会归纳总结。

4.为探索美术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孩子对美术活

动的兴趣,并逐步形成我园美术活动的特色。本学期,各班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选择各异的美术材料和方式,制定班级美术特色活动计划。结合主题活动内容,以区域活动的形式提供给幼儿操作,并逐步形成班级特色。废旧物粘贴、喷刷画、拓印画、扎染、刮画、撕贴、折剪等美术形式将出现在各班的区域活动中。给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和场所,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5.根据区教研室的教研工作,本学期我园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评优,在观摩、反思、集体评课的过程中,教师们的分析总结能力、反思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通过对数学领域教育目标的解读,探讨教学策略,帮助教师领会数学领域的内涵及教学中重点难点的把握。

6.结合“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细则”用自查、园评的方式,对幼儿园一日常规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期紧张而又忙碌,愉快而又充实,幼儿园的各项保教工作,在教师们的辛勤努力、勤恳工作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有不足之处,我们一定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进取,争取在工作中再创辉煌。

小班10月份工作总结范文三:为了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岁月匆匆,一转眼,一学期的工作又结束了,回顾这半年来所经历的事情,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

能够积极参加园里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认真记笔记,数量足,内容丰富。积极参加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热爱集体、团结同事、尊重老教师、对待幼儿有爱心。严格遵守园里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

二、教育教学

1、环境创设

我们的教室分为活动室和寝室两块。这一学期,我们的活动室环境是根据“主题——局部”的思路来创设的,同时利用废旧材料加工后来布置。活动室另开设了表演区、小茶馆、小巧手等区角。寝室里也开设了两个区角,以便孩子们在午饭后休息。

2、教学要求

开学初全园召开了教学大会,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省编教材要求,制定每月计划,并基于计划组织有序的教学活动。我们班两个老师实行了分科代课,我带的是科学领域(包括数学和科学)、音乐、安全教育、社会领域、幼儿识字等。在这些科目中除了科学和社会是按教材上以外,其他的科目还有具体计划:音乐包括10首歌曲、4个律动、4个音乐游戏、6种基本舞步;数学包括5以内的分解与加法;幼儿识字要求认识50%;安全教育要随机教育等。

3、教案、计划及各种学习

教案、计划我们按照“每月有月计划、每周有周计划、每天有教案”的步骤来实施,在不断的竞争中,我们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我还经常查看一些资料和书籍,遇到一些好的意见或建议都会记录在业务学习和理论学习本上,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在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我十分荣幸地参加了市里举办的蒙氏数学和音乐的课程培训,这使我受益匪浅。平时通过我的观察,在孩子们的成长手册上填写他们闪亮的一面,记录他们的一点一滴。

4、各项活动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孩子们讲解了“教师”这一工作的意义,使幼儿懂得了尊敬师长的道理,同时在9月末我们向幼儿讲述了国庆节以及中秋节的来历。在10月份初我们迎接了区幼教科的检查,同时全园举办了艺术月活动,比赛项目有独唱、讲故事、绘画等,我班的陈子轩和史翔宇获得了唱歌比赛前六名,郗宇康获得了绘画比赛前六名。11月我参加了园内听评课活动,再次使我的教学经验得到提升。12月我们进行了感恩教育以及在圣诞节、元旦来临之际,请孩子们为我们的环境创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点心意——自制窗花和拉链。在我们的庆元旦活动,家长和孩子沉尽在了欢快祥和的气氛里,其乐融融。

三、保育工作

1、就餐:我们班有一部分幼儿中午在园就餐,所以每天有一位老师轮流担当保育员的角色——给幼儿打饭,等幼儿吃完后收拾干净餐具、清理桌面等。

2、卫生:卫生包括室内卫生和室外卫生以及寝室卫生,室内外及寝室卫生每天都有我们两位老师中的一位来轮流打扫,另一位则看好孩子们。

每周还要进行卫生大扫除,不定期进行卫生检查。

3、习惯的养成:在保育工作中,每天按要求做好各项卫生保健工作,填写好各项卫生保健记录,并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的进餐习惯、午睡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

主要包括培养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漱口等良好卫生习惯,督促幼儿多喝水,对体弱多病的幼儿给予特别照顾。我认真做好预防幼儿常见疾病和传染病的工作,经常晒被子、枕头,减少细菌滋生。

一学期下来收获自然不小。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在教学创新方面有待提高和加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教态,活动设计以及与幼儿的沟通等方面的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另外在班级常规管理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增进幼儿安全知识,努力做到幼儿在园的人身安全,使家长满意。

小班10月份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10月份教学工作总结

2.幼儿园小班十一月份安全工作总结

3.2016年10月工作总结

4.10月份服装培训总结怎么写

培训工作总结

5.12月份工作总结会

6.新人月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