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养猪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殖业养猪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殖业养猪技术

篇1

关键词: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13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Eco-industrial Chain Coexistence Mechanism of Pig Raising

LIANG Fan-li,QI Zhen-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angl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defind the concept of pig raising eco-industrical chain and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mode of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zation of the operational rules,made a conclusion about the coexistence mechanism .

Key words: pig-raising industry ;eco-industrial chain; coexistence mechanism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养猪大国和肉类消费大国,然而粗放式发展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据测算,2009 年中国畜禽粪便排放鲜质量为32.64亿t,是同期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1.6倍;其中BOD、COD含量分别为7 273.95万t、8 039.96万t,COD 排放量已远远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废水COD 排放量之和(1 277. 54万t)[2]。养猪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如何解决规模化养猪业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当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研究发现,我国规模化养猪业造成的“畜产公害”技术原因是割裂了养猪业和种植业生态产业链的天然联系,制度原因是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悖导致的环境外部性,因而解决的根本举措是构建农牧一体化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3-4]。笔者从农业产业链视角出发,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概念进行界定,探讨其内涵和模式体系,在分析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总结运行动力机制并进行述评。

1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概念

生态产业链是一种特殊的产业链,是对传统产业链的生态化转型。尹琦等[5]认为,生态产业链即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的产业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王兆华[6]认为,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企业联盟,实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这是对生态产业链最具代表性的界定,随后学者在他们的基础上探讨了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等[7-8]。王培成[9]首次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概念进行界定,认为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即依据生态学原理,以养猪业为主体的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建立立体循环农业,力争使养猪业的上下游产业(种植业、渔业、加工业等),以最优化的方式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经济、高效、环保、稳定的养猪业循环经济产业流程,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由此可见,对生态产业链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在不断拓展,虽无一致界定,但对生态产业链的界定都涵盖如下内容: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技术支持和相互协作为必要条件,以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联接为具体合作内容建立相应合作方式和网络体系,实现物质、能量、信息等在产业间循环流动和使用,最终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养猪业为主体的某一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技术支持和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建立立体循环农业,力争使养猪业的上下游产业(种植业、渔业、加工业等)以最优化的方式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经济、高效、环保、稳定的养猪业循环经济产业流程,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2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分析

农业本身就是由农、林、牧、渔业构成的有机耦合体,由于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天然联系”及其整体性特征,使得养猪业与种植业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即共生关系。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构成共生的三要素,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单元之间只有具备某种内在联系才能构成共生关系,即质参量兼容[10]。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是在模仿自然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方式上而形成的,养猪场和与其存在订单关系的农户构成生态产业链的生产者,由于其产业链和生态链特性,一方面,对畜禽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成为其产业链上的消费者,生物质、农业等产业成为其分解者;一方面,种植业、渔业等产业成为其生态链上的消费者,而将粪便转化为种植业和渔业所需的生物质技术或加工公司则成为其分解者。与自然界的生物链相似,生态链除了包含不同主体,在主体之间还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价值等方面的流动。

袁纯清[10]将产业链共生模式分为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组织模式根据共生界面特征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行为模式根据共生能量和分配特征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4种形式。彭建仿[11]在其分类基础上,对农产品供应链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农产品供应链也经历了从点共生到间歇共生再到连续共生的转变, 在现实中表现为从以往单一买卖关系到长期合同契约关系的转变。连续互惠共生行为模式是供应链环境下农户和企业的共同目标取向。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猪业生态产业链也不断发展。以“公司+农户”为主导的养猪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与农户之间通过商品契约或要素契约,形成或松散或紧密的协作关系,以获取生态产业链的合作剩余。然而由于公司与农户力量悬殊、契约关系不稳、市场波动等因素,导致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很难形成稳固的利益机制,进而影响双方合作信誉及连续互惠关系形成。因而,当前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在组织模式上呈现出间歇性和非连续性特征,极易受市场等外界环境影响;在行为模式上,由于小农规避风险本性及公司规模、实力等的影响,当市场价格高于契约产品价格时,农户极易违约,而当市场价格低于契约产品价格时,企业会通过压价压级等方式变相剥夺农户利益,使得本该降低生产风险的企业和降低经营风险的农户均未获益,双方之间呈现出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与其他产业链一样,连续互惠共生关系的形成是养猪企业与农户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产业链不断演变中,这一稳定机制的形成依然有赖于双方合作、信任的建立及政府支持和法规约束。

3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

3.1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运行特征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是基于环境的生态链与基于经济的产业链耦合而成,养猪企业和农户为其主体,在市场导向下,以利益为纽带,实现产业链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从而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的。生态产业链是特殊的产业链,其首先必须是产业链,获取剩余价值是链上主体参与的主要原因,因而,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剩余价值获取为目标。同时,由于产业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受链上主体行为、链条联结、政策法规,尤其是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平衡、稳定与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运转,市场化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而言尤为重要。

生态产业链是以生态学为指导而建立的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模式,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组成成分。根据这样的食物链条所建立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养猪业生态产业链通过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等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加深产业链层次,减少生产环节资源投入,实现资源、能量、物质在过程环节中多次循环使用,减少末端环节资源浪费,同时由于中间环节的多链条,实现末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进而减少了整个环节资源消耗,形成循环经济流程模式。

根据生态金字塔原理,不同的营养级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的流动,且符合十分之一原理。由于食物链的连接,使得物质、能量从一个生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生物体。养猪业生态产业链是按照自然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建立的,通过物质的产生、分解、组合等形式被不断循环使用,从而构成了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外在表现形式。物质流循环是循环经济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12]。通过生产者的生产,物质从生产者传递到消费者环节,进而到达分解者这里,实现物质的循环流动。物质流动又必然存在能量的传递,能量的传递和转化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通过建立立体养殖、生态养殖等模式,实现物质的多环节利用和能量层叠的梯次利用。

3.2 养猪业生态价值链运行特征

峰[13]认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传递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张俊彪[12]认为,循环农业价值链的形成是以其利润大于零为前提条件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将畜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恢复了畜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之间的天然紧密联系,形成了畜牧业、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及农业废弃物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从而实现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价值转化。种植业所生产的农作物通过市场售卖实现其价值功能,而农作物产生的秸秆等作为养猪业原料,实现废弃物的价值增值,养猪业产生的粪便及种植业产生的秸秆等废弃物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化成能源、燃料、肥料等有用产品,实现价值增值。

3.3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动力机制研究

共生的基本原理是指反映共生系统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些内在的必然联系,是共生系统赖以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则,是理解共生关系的要害所在[10]。目前关于生态产业链共生机理研究较为典型的有3个视角。

(1)利益相关者共生效益视角。岳琴等[14]从链内利益相关者、与供应商的相关利益、废气物资的回收系统和链内龙头企业这四个方面谈了利益在链上的界定与分配问题。蒋国俊等[15]从产业链企业间战略联盟认为,产业链运行稳定关键取决于合作企业之间的竞争定价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沟通信任机制。蔡小军等[16]从合作博弈角度出发构建了生态产业链上企业的利益分配模型,并提出了共生产业链稳定必须满足的充分条件是共生产业链的合作方均应该获得其所有共生链组合中的最大收益。

(2)交易费用视角。王缉慈[17]认为,运费和能源的节约、资源及基础设施的共享以及信息的快速流动和管理的配合促使企业产生主动集聚。王兆华等[18]从交易费用角度指出,企业建立工业产业链主要是为了使交易成本最小,认为追求低成本是企业建立工业共生网络的主要动力。苑清敏等[19]认为,虚拟生态产业链动力机制包括由共同利益、生产成本的降低在内的内在动力及环境压力、竞争压力在内的外部动力所构成。

(3)进化论视角。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也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进化过程。共同进化、共同发展、共同适应是共生的深刻本质[10]。郭莉[20]认为,工业共生进化是一个通过持续技术创新的螺旋上升的进化过程。刘贵富[21]认为,产业链在企业利益的不断变化基础上,通过不断谈判形成一个螺旋式发展的产业链。 张俊彪[12]认为,产业链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在交易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引起产业链系统组织的深化。

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机理研究为产业链共生思想在养猪业领域的具体运用,对于以“公司+农户”为主要模式的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公司与农户的合理利益分配是产业链运行的核心,而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关键角色,其经营好坏直接影响产业链经营成功与否,因而国家资金和政策扶持对于壮大龙头企业而言也极具重要性。同时,由于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使得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农户难以有效约束自己行为,外在的激励和惩罚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共生机理研究有限,但是可以从工业生态产业链研究出发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进行借鉴。

4 研究结论述评

对生态产业链的研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有益探讨,研究领域不断延伸,应用领域及深度也不断拓展。随着实践的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也更具系统性,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 但是,对农业生态产业链研究有限,专门针对养猪业的生态产业链应用指导则是少之又少。随着循环理念的发展和实践的探索,生态产业链研究将逐步细化,养猪业生态产业链体系构建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且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的研究会从现有的静态研究为主转向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角度,同时将逐步出现对养猪业生态产业链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指导其更好发挥作用,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子仪.重新审视传统千家万户养殖业模式在生态农业中的战略意义[J]. 饲料广角,2003(1):6.

[2] 张田,卜美东,耿维.中国畜禽粪便污染现状及产沼气潜力[J]. 生态学杂志,2012,31(5) : 1241-1249.

[3] 王培成,齐振宏.基于CVM的猪场环境价值计量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市规模型猪场为例[C]//科技支撑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18-324.

[4] 齐振宏,王培成.博弈互动机理下的低碳农业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136-141.

[5] 尹琦,肖正扬.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J]. 环境科学.2002,23(6):114-118.

[6] 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25.

[7] 王芳,赵黎明.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72-73.

[8] 周颖,尹昌斌,张继承.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2):36-51.

[9] 王培成.养猪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耦合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10] 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一)[J]. 改革,1998(2):101-105.

[11] 彭建仿.供应链环境下龙头企业与农户共生关系优化研究——共生模式及演进机理视角[J]. 经济体制改革,2010(3):93-98.

[12] 张俊彪.生态产业链与生态价值链整合中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74.

[13] 峰.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福建畜牧兽医,2008(30):49-53.

[14] 岳琴,尹琦.可更新资源生态产业链的利益机制[J].经济师,2003(5):59-60.

[15] 蒋国俊,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36-38.

[16] 蔡小军,李双杰,刘启浩.生态工业园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J].软科学,2006,20(3):12-14.

[17]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 王兆华,武春友.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8): 9-12.

[19] 苑清敏,刘乐娟,葛春景.虚拟生态产业链的运行基础平台和机制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6):81-84.

篇2

一、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对企业调研和对毕业生的回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下一些主要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职业面向太宽泛,针对性不强;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欠缺,职业技术技能薄弱;课程设置和企业需求脱节,职业技术课开得多,涉及面广没有重点,没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要求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探索,我们认为改革必须基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改革措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解决专业宽口径与人才需求针对性强的矛盾

1996年我校开始招收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有限的三年学校时间中,学生要学习多门课程,专业方向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了该专业长足发展,也考虑到学生就业,经过多次调研,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面向建筑业企业、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具有建筑财务会计、建筑工程预算等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等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会计系列在《会计基础》和《施工企业会计》中间增加《财务会计》,根据社会的需要加设《审计》,加大《会计软件》的课时量;预算系列增加《工程量清单实务》;根据实际需要增设《工程内业管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本专业调整整合了6门课程,课程设置能和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分解相结合,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要求接轨,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会做为度,专业课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往主要沿袭普通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主要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所授知识,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目前该校专业80%以上的课程均完成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效果良好。

(四)构建校外“工学一体化”的实习环境,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我校在校外建立了十几个实习基地,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书,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在基地进行37周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采取到校外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是依据教学计划安排在修完本专业全部理论课程和相关实践环节之后,在毕业论文之前进行的综合岗位实践。其目的是:第一,通过参加实际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接触社会用人单位,走进市场,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提高适应岗位就业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巩固专业思想,培养爱岗敬业,不畏困难的敬业、创新精神,为毕业后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和能力基础;第二,毕业实习是一次就业的真实演练,它能够为就业寻找工作提供机会。要求毕业实习的学生从思想上予以足够重视,投入全部精力,认真做好毕业实习的每一项内容和环节。

(五)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和指导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受到一次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锻炼,独立完成一定的技术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及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向技术工作岗位的一次“实践训练”。我校毕业论文股计)考核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否能适应岗位的能力,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把毕业论文(设计)根据实习内容分为两大方向: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方向;土建预算、工程投标方向。采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职业标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222

0 引言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上述会议精神为我们科学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了方向。

1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背景与研究现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为土建施工现场培养基层技术管理人才的传统专业,该专业具有应用性非常强的特点,并且要求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系统化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调研,笔者发现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结构系统化,忽略了实践能力的系统化;课程标准不能体现情境式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没有真正实现双证融合。

2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思路

笔者通过深入剖析相关职业标准,明确该专业应承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重新整合各专业课程内容,进而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再通过一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以及教学评价指标的建立,初步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最后通过对该方案的实施、验证并优化,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思路见图1)。

3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

3.1 人才培养定位

本课题组对就业企业及往届毕业学生进行了就业情况调研,并做如下分析(见表1,表2):

根据统计报表不难看出:可以将“施工员”岗位定位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岗位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3.2 适用的职业标准选取

依据专业方向、学历层次、目标定位,笔者认为JGJ/T250-2011《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以下称《职业标准》)应作为本专业对接的职业标准。该标准详细的规定了,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等一系列施工一线基层岗位人员,应该遵守的岗位职责,以及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还对相应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做了相应规定。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得出的结论,笔者选择施工员职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重要依据。

3.3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结合专业特点,本专业采取两年在校教育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教育的培养模式。在校期间,课程设置以施工员《职业标准》作为依据,以“贯穿项目”作为每门课程共同的情境载体,以项目实施全过程作为参考系,进行培养方案构建,力争在校期间学生能够形成相对完整而系统的方法体系;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以施工现场管理岗位群为实习岗位,全面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考核,检验学习成果,实现零距离上岗。

3.4 课程体系构建

本课题梳理整合《职业标准》中施工员岗位应履行的工作职责,以“贯穿项目”为内容支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具体开发思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 施工员在项目实施各阶段的工作职责 施工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完成工作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素养 若干门项目化课程排序形成课程体系。

3.5 课程开发

本专业各阶段课程,以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贯穿项目”为内容载体,进行情景设置,设定学情境,设置相关联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前后顺序,设计系统性实践任务,最后参照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考试系统,制定符合《职业标准》的考核方案,最终实现双证融合。

3.6 方案的形成

通过以上过程可初步形成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师资培训、课程标准制定、教学条件准备后,在2-3个学年进行实施,通过调整优化后形成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4 保障条件

实现本方案的关键因素是拥有应用型教师队伍,可以通过教师下场实践培养,从施工企业引进,以及聘请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等形式解决;“贯穿项目”工程资料包应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取得;校外实训基地,应尽量建立在大型房建企业,并能提供相应岗位及实习指导。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篇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42-02

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的要求,其中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灵活地、创造性地与新的未知打交道”的基础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在IT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笔者拟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进行分析、研究。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知识和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知识和技术的陈旧化周期变短,在校学习的“一次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完全借助企业培训和成人教育等方式会增加时间、资金及资源等成本。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就可以在他人协助下以较低的学习成本完成知识与技能的选择、获取或更新。知识总量的剧增和知识结构的迅速变化是职业人必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源动力。

跨行业就业的岗位需求 尽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明确,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作岗位可能分布在不同的行业,例如,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于IT、电力、金融、通信等行业的网络管理员岗位。在不同的行业中工作,网络管理员除了要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快速了解甚至掌握一些相关行业的知识。因为涉及行业太多,这些知识无法在学校教学体系中进行系统全面的讲授。学生要快速构建跨行业岗位知识体系,就需要通过入职培训、岗位培训或者自主学习等方式尽快完成相关知识筛选和获取,其中自主学习又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完善的资源库提供可行条件 相对于传统以书本为载体的知识存储方式,Internet、电子资源库等成为获取便捷的新型知识的载体。同时,丰富的IT职业认证体系又为自主学习提供了足够的选择空间、目标和方法指导。职业人在职业发展中,不管岗位如何调整,总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只要拥有自主学习能力,便可以完成知识的获取与更新。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

(一)方案设计原则

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通过后天培养的能力,具有能动性、独立性、自控性等特征。尽管自主学习能力是在学生就业之后才凸显出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进阶式培养 高职学生入学前经历了多年目标既定、大纲明确、自由度很小的学校教育,跨越式培养面向岗位技术需求的自主学习能力难度较大。而且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高职学生自控能力较弱。所以,应制定并执行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从教师主导、教师辅助到学生独立完成的进阶式培养策略。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该增强师生互动,综合利用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方法,将能力培养的空间从传统的课堂集中式向课外、社会实践等时域逐步拓展,采取课内引导、协助制定目标、课内考核、岗位考核等多种方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体系。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应遵循能力发展从一般(基础)到特殊的规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既要面向专业学生群体的专业特征,又要突出每个学生的兴趣方向、性格特点、情商等个体特性。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种基础方法能力,必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这将无差别地作用于专业学生群体。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尤其是在培养的高级阶段,又可以通过不同的工程项目、角色担当、技术方向或职业认证等特定情境加以具体化,这就要突出每个学生作为个体的特性,这也是因材施教教育观的体现。

确定性要求与灵活选择相结合 既然自主学习能力是职业发展所必需的,就要作为校内教育体系中的一项能力目标加以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有明确的范围和程度要求。然而,能力培养的载体却是多方向、多类型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就业岗位分布在数据通信、主机、安全、存储和网站等多个领域,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目标和项目,以体现自主学习能力的独立性。

导向性评价与兴趣培养相结合 评价作为课程的四要素之一,既可对教师教学起反馈作用,又可对学生学习起导向作用。无论在课程内还是课程外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都需要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以督促和鼓励学生。课程内的评价可以拓展课程考核内容,以形成性考核方式设置自主学习能力的测试项目。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兴趣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学习能动性的基础。所以,评价体系应选择适度的、动态的、递进式的自主学习能力考核权重,既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又要降低实施中遭遇挫折后的挫败感。

(二)方案体系

自主学习在一个项目载体的具体化过程中可以归纳为目标选择、计划制定、文献收集与检索、过程实施、结果提交和结果测评等环节。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层次不同在每个环节中会表现出程度不同的独立性。基于此,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应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级别越高,越能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时域向课外倾斜,教师主导因素逐渐降低,学生自主因素增加,而评价结构与形式也趋于多元化。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

以下按照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体系的设计,结合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说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篇5

关键词:校企双主体;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28-02

机械加工制造技术正朝着高速、精密的方向发展。数控加工技术所具备的高精度、高复杂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优势,是其他加工技术所不能比拟的。随着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更新换代,数控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对数控技术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培养出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很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研究方向。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笔者了解到各企业需要大量的数控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占需求量的70%左右。针对数控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数控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明确的,但具体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却千差万别,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烙印,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培养目标有距离,使得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和企业的要求。二是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脱节,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及职业标准脱节,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性。三是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对实际工作岗位缺乏了解的情况,更多的是进行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讲解和训练,而将具有针对性的岗位训练放在次要的地位。四是现阶段普遍采用的考核方法陈旧,更多的还是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缺乏针对技能的考核。这样就导致理论和实践环节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脱节,所培养的学生难以被市场和企业认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拟结合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实际,对数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培养目标的定位

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做融合”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掌握数控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操作等技能,具备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和数控设备维护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做融合”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生产真实产品,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利用校企双方实训基地和共建实训基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便于组织生产、组织教学的结构典型的产品。以该典型产品的生产为主线,实施“订单式”培养和任务驱动式教学。该培养模式将教学与生产融合,让学生在导师的系统规划和师傅的具体指导下,独立完成合格产品的系统化加工生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加工合格产品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在这种模式下,以生产真实产品为目标主线,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学生符合企业要求的工程应用能力与素质。教材采用模块化手册方式,融知识与能力培养于一体,贯穿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中心的“能力学分制”评价体系,并通过产品合格检验把关人才培养标准,实现“双证”在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融通。通过产品的生产与研发,融产学研于一体,进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重构

根据市场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确定企业对高职层次数控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明确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标。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从而逐步开发、制定与数控专业岗位要求相匹配的专业教学标准。

在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针对学生的能力基础,根据对岗位职业能力及工作过程的分析,按照零件数控加工的一般工作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将相应的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进行递进式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形成职业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台阶。数控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第一模块:进行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钳工、普通车床、普通铣床岗位技能的训练和一般数控设备岗位技能训练,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普通机床和一般数控机床基本操作技能及零件加工检测方法,会运用AutoCAD软件进行产品的二维绘图,达到机床操作员、零件检测员和产品绘图员的岗位能力要求。

第二模块:进行专业技能应用的学习和训练,强化数控技术能力的单项训练,达到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等数控设备操作员、工艺员和编程员的岗位能力要求,掌握新设多轴联动数控机床的技术应用、三坐标(CMM)测量机的技术应用,通过典型产品的设计加工过程,开发基于系统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

第三模块:以准就业顶岗实习为主线,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际生产,严格执行实习成绩考核与评定标准,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体,学校教师参与,依据实习表现、实习记录、实习报告和实习计划完成情况及质量评定学生实习成绩,强化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同时,以企业实习内容为基础,开发相应的针对性课程,完成综合性的毕业项目。

篇6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rowth of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and the new era of urban construction, we mus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establish training patter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c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ersonnel, improve the personnel adapt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change teachers' concept,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to enable students to "zero distance post" occupation ability goals. This paper stres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strengthen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the cultivation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jor focus on teaching and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measures.

Key words: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要求 企业对所需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主要反映在道德心理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上。不同企业在看待毕业生学历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些企业认为高职生踏实肯干,其对学生道德心理素质、职业素养的要求较高,认为高职生的自我定位要准确一些,更能吃苦耐劳。很多企业表示,在现代社会中人际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毕业生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当前很多毕业生在这一方面都比较欠缺,学校对此应加以培养。从理论知识的角度来说,很多企业都表示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一些能力:建筑材料方面,如建筑材料识别与分析的施工现场经验识别方法的培养、建筑材料识别与分析的实验操作方法的培养。识读图及制图方面,被调查的企业一致认为毕业生应该掌握很强的识读图能力,这是从事相关岗位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能力;而对电脑制图方面来说,不同性质的企业对制图能力要求也不同,但是都要求毕业生能够有一定程度的绘制图能力。施工现场控制能力,如建造中施工技术现场指导与施工过程质量监控能力,一定程度上的计量计价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施工过程中所需成本。对施工组织的能力也是毕业生所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之一。

二、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1.实践能力难以掌握 职业教育更注重技术知识的习得,而技术知识除了系统性、逻辑性、确定性的显性知识外,还包括大量的默会知识。实践能力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等特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工作经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采用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获得,实践能力的掌握一定要有技巧熟练人员的示范和样本式的手把手传递,以及学生一步步的模仿、用心的体悟及身历其境的“历练”。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但由于受到班容量过大、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有限、课程体系缺乏弹性、教学组织缺乏灵活性等因素影响,学生动手训练依然严重不足,实践能力难以获得。 2.学生不能适应实习岗位 当前,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没有国家优惠政策支持,也不能带来明显利润,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主要动力是招聘实用人才,解决企业用工之急,因此实习学生的顶岗工作能力就成为顶岗实习环节能否做实的关键。在当前建筑一线人才培养中,由于学生在校内主要偏重理论学习,接触工程实际较少,专项基础技能训练不足,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缺乏,因此大多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能力不强,有的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有的学生即使找到了实习单位但由于不适应而被淘汰,最后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3.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 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没有形成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现有的实践教学只是按知识结构而没有按能力结构实施技能训练。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没有打破学科界线、专业界线甚至是课程界线,因此,实验或实训只是单一的或局部的技能训练,不能提高综合技能;技能培养规格没有按照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企业的技术应用水平和对技能型人才的真正需求进行,难以培养出高等级的、适用性强的职业技能人才。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建立校内的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同时,也应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只有在知道这道工序的具体操作过程前提下,才会有可能创新改进工艺技术,同时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看做微型的未来工作岗位,在基地里学生可以接触到建筑工地实际施工器具,在学生头脑中可以生动立体地呈现出在课堂中学到的内容,为以后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可以分为基础实训室、主体实训室、屋面实训室、装饰实训室等。在各个实训室分列建筑行业现阶段分项工程各种施工工艺实体,让学生更具体贴近操作实际。 2.加强校企合作,创建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跨企业实习中心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就建筑行业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实习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校外实习基地必须建立足够的不同功能的实训基地,既要有跟岗实训基地,也要有顶岗实训基地;既要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实训基地,也要有钢结构、砌体结构等各种典型结构类型的工程宴训基地。这种联合中小企业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 3.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指导教师必然是具备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而且教师群体中有的长于理论,有的长于实践。同时还要坚持“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对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计划中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请进来”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讲授。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应增加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学校在引进人才时应积极从当地的知名企业中引进一些专业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高、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他们既可以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等传授给学生,促进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对原有的教师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他们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篇7

2009 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为载体的金融“银领”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获得第六届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3 年、2014 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学生连续两年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行业综合业务技能大赛上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一等奖;

2014 年5 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被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从2008 年至今,短短7 年时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系统性的设计、序列化的创新,以“银领”为理念,独立设置银领学院,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机制,为60余家银行、证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累计培养了6000 余名金融人才,在高职教育领域形成了订单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示范效应和品牌效应。

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祝华,一探银领学院这一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平台的成功“秘诀”。

“银领”是一种新的人才类型

《职业》: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劳动力类型可以分为白领、蓝领和灰领。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为“银领”?

王祝华:白领、蓝领、灰领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一书中提出的劳动力的三种类型。我们学校主要是面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大多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一线工作,工作环境优越,工资待遇较高。在职业定位和劳动力类型划分上,他们既不是白领,也不同于蓝领,是一种类似于灰领又高于灰领的一个职业阶层,我们将其定义为银领,是一种新的人才类型。一是银领从颜色上与灰领接近,又比常见的灰领阶层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更精的专业,具备更加优质的职业素养;二是银领不但可以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还能够很好地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良好工作环境、较高的工作待遇体现出来。同时,我们认为“银领”

二字能清晰地表达学校毕业生的职业特点,是对学校“浙江金融界黄埔军校”美名的最佳诠释。

集多专业订单班为一体的银领学院《职业》:银领学院成立有何特殊的背景?

王祝华:银领学院的成立是学校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集成。2004 年,学校与建设银行浙江分行、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5 个金融机构签订协议,开始探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直至2007 年,有12 家金融企业和学校签订了订单,金融、会计、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订单班数量达到28 个,订单班级学生数超过1000 人,订单人才培养成为学校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订单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订单人才培养数量急剧增加,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些矛盾逐步暴露。第一,由于订单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既不能由各个系部单独管理,又不能由金融系统一管理,学生管理敲响“警报”;第二,订单班的教学计划要根据行业的要求随时进行动态调整,由于行业兼职教师的特殊性,教学、师资管理上出现不统一的现象;第三,订单班学生涉及各个系部,在学生党建、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增加了系部之间协调统一的难度;第四,订单班需要随时和金融企业进行日常教学、顶岗实习等工作的协商与安排,各系部或者学校对此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此,学校独立设置了二级学院——银领学院,把原来由系部或专业组织实施的分散的订单班集中起来,开展“集成化”的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银领学院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务委员会主任由学院主要领导担任,院务委员会成员由各家金融机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组成。银领学院下设职业技能教研室、职业礼仪教研室、职业素质教研室和银行业务教研室。每个班级由学校班主任和行业班主任双重管理。

校企合作的生命力从顶层设计开始

《职业》:学校银领学院成立7 年,期间与订单单位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形成了非常良性的“生态链”。请问银领学院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为什么能够保持这么强大的生命力?

王祝华:银领学院能够顺利实施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学校完善、创新的顶层设计。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开始,所有专业统一按照“三年分层培养”的思路。一年级“金院学子”突出学业规划,强调懂做人、夯基础,采用校本课程普及基础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树立金融概念(以学校统一规划指导为主);二年级“系部校友”突出职业方向、职业定位,强调精专业,开展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以系部和专业群为主);三年级“行业学徒”,突出实践能力,强调会做事,进入订单班的学生脱离原班级,遵照订单模块培养(以银领学院和行业企业合作为主)。

学校在4 月份召开院务委员会,邀请银行、证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面对面座谈,收集企业招聘计划,并于4 月底在校内公布。大二第二学期,学生采用填报志愿的方式递交申请,并在当年5 月参加企业组织的预选、笔试、面试。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和订单单位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进入订单班的学生将正式纳入订单企业的员工管理系统,因而在这最后一年的订单模块培养过程中,“全程化”融入企业行业的师资、课程。订单班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和订单单位的需求共同制定并组织实施,大三第一学期课程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行业业务骨干共同授课,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基础课教学,企业业务骨干负责专业课程和企业业务流程教学,教学空间延伸到金融机构,形成一种“大课堂”教学模式。大三第二学期则输送学生到订单单位一线岗位,从事具体的银行工作,每一位学生都由企业师傅进行一对一的业务指导。一般情况下,学生和师傅共用一个工号进行工作,学生在师傅指导一段时间以后可以拥有独立工号,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身份转换。

职业化教育助学生向“职业银领”转型

《职业》:以培育优质银领为目标,银领学院是如何打造“职业化”的素质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完成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王祝华:职业素质教育是职教的根本所在,也是永恒命题。银领学院依托开放式的订单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吸收行业员工培训和管理的经验,主动引入优秀的订单单位企业文化,有效地整合行业资源,并集合高职教育的特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全院层面推广“职业化教育,员工化管理”。

一是日常规范扭转旧观念。很多学生的技能训练不能落实到位,真正的根源首先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的问题。银领学院通过订单班开学典礼、每周两天礼仪早训等日常规范,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认知企业,形成岗位思维。在礼仪早训中,不仅重视外在形象的塑造,更强调对人、对岗位、对职业的尊重,强调内在素养的提升。

二是主题活动养成好品格。我们认为分数是高职学生和本科类学生差异的表面现象,而个人品格的差异才是深层原因。银领学院积极构建学生实践活动平台,形成“ 我的职业?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比赛、“规划精彩人生,打造锦绣前程”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激活正能量,实现新跨越”微博展示、“学习? 交流? 感悟? 超越”校友日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塑造团队精神”运动会、“提升职业素质,展示企业文化,展现银领风采”文艺比赛、“强化服务礼仪,展示职业形象”金融职业礼仪大赛等类精品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主题中练就“职业人”风范。

三是企业文化嵌入全过程。银领学院以订单班为单位,把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员工守则、行业标准等纳入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体验式的职业熏陶,并通过统一着职业装、挂工号牌等形式,营造职业氛围,最终实现从行为操作层面为主的规范,到思想素养层面内化为主的培养,再转化到上岗前的职业行为、职业习惯等外显层面的表现。

此外,银领学院借助学生职业素质量化考核和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扣分淘汰制。凡是银领学院的学生,入学就能得到100 分的素质积分,如果学生有违规现象将进行扣分,重复违反将双倍扣分,最终为零分的学生将会被“退”出银领学院,回到原专业学习。

记者手记

一个向改革要活力的范本

订单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路径。2008 年3 月,把订单培养化零为整,创建银领学院的改革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拉开序幕,这意味着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文化订单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

虽然确立了“以订单培养为始点,以开放办学为特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以双师团队为依托,以优质银领为目标”的总体运行理念,但是改革之后如何通过对订单学生大规模、集中性管理,在高职学历教育和岗前培训零对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零距离、学生毕业与上岗零过渡方面寻求突破,依然充满未知。

7 年的时间过去了,事实给出了最佳答案。落实“三年分层管理”人才培养制度后,银领学院开始发挥订单培养集中管理、规模发展的优势。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银领学院从人才订单升级为“文化订单”,除了企业文化进校,助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常态,培养高质量的对口金融人才之外,还发挥了辐射引领的示范效用。

低年级学生以银领学院订单班选拔的标准要求自己,以银领学院学生高素质、高技能水平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实现了全校校风校貌的大提升。

同时,银领学院积极应对市场“风云变幻”,在就业形势严峻、金融企业用人门槛持续提升的宏观背景下,依托行业,借力校友。一方面横向拓宽订单单位类型,向社区银行、村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伸出橄榄枝;另一方面则纵向深化岗位,实现从单一柜员培养到客户经理、客服(后台支持)等多岗位群的转变,最终打造了订单单位、订单岗位的多元化平台,增强了银领学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力和竞争力。

如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第一个典范。从2008 年至今,先后有200 余所国内高职院校专程学习该模式。银领学院订单人才培养被知名职业教育专家马树超研究员称为“实现了教学与培训紧密结合,缩短了教学和就业岗位的距离。银领学院的价值在于能够将企业的用人竞争前移,形成订单培养系统,在校企合作上形成‘赶集’效应,具有制度化意义,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篇8

2008年底的一天,网易CEO丁磊与朋友在重庆最好的火锅店吃火锅,被一盘鲜亮的猪血吓得不敢下箸。“大家都知道,血应该是暗红色的,哪有晶晶亮,还闪着光的?”丁磊说。这盘莫名其妙的猪血,让丁磊感叹在现代化的都市里面,自己算有钱人,吃到的却是最不安全的东西,“内心很焦虑”。于是他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投资养猪。这一决定,让这位中国互联网界的领军人物又多了一项头衔:首富猪倌。

在丁磊养猪成为媒体热点的同时,美国投行高盛养猪、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养猪、海归养猪、大学生养猪等新闻也频频现诸报端。与此同时,养猪业内部对于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探索也面临冲关。据首农集团养猪育种中心主任曾浩介绍,在首农内部酝酿了10多年的中国特色SPF养猪技术,如今已到了产业化的重要关口。

资本火鳄、豪华团队、高新技术、加上国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敏感,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令养猪这个古老的行业一时间充满想象力。养猪积肥自古以来是中国农民的传统,而且农户散养至今占据养猪市场的主流。据有关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生猪供给的70%仍来源于散养农户,25%来自于饲养专业户,其余5%来源于规模养猪场。在北京这样散养成本高的大都市,以首农集团为代表的规模化养殖场则占据比较高的比例。农户散养在自给性的动物营养源、有机肥料源两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候鸟都能传播疫病的今天,其落后的养殖方式不利于疫病防控,危害程度愈演愈烈的动物疫病又会导致滥用抗生素、药物残留问题,进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都市养猪业从传统方式向规模化养殖的升级,符合经济效益原则,也被认为是都市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却给都市带来难以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产业发展中遭遇困惑的养猪业,能否在13亿人的食品安全呼声下,凭借这轮资本、技术的介入完成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

一个IT人的养猪思维

踏在食品安全的风尖浪口,丁磊养猪事件或将成为中国养猪业发展轨迹中的一个转折点。

从2009年初在人大会议上抛出养猪计划至今,丁磊的养猪业务始终处在潜伏阶段,用丁磊的话说,心急吃不了好猪肉。据称这一年以来,网易农业团队一直在全国各地为选址、选猪种、饲养技术等问题考察、调研,以求探索一条解决国人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新型道路。投资1亿元,实验性地养一万头猪,是丁磊触农的第一步。“我不是要进入养猪这个产业,也不是说要向中国千家万户的人提供生猪肉的服务。我们要探索的是科学地饲养生猪和营销生猪、肉制品的一条模式。只有把这个体系、方式传播到中国的农村里面去,城市人的餐桌上才有可能吃到好的食品。”为此,丁磊计划将养猪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创办一个养猪网,将有关生猪养殖的信息及养猪过程的视频在网上全程公开,消费者买到猪肉后,还可以上网查到这头猪是怎么养出来的。

一类问题食品被曝光,往往引发消费者对这类食品的全盘抵制,继而出现整个产业链的萎缩和倒闭,其中那些没有质量问题的同类产品也跟着承受同样的命运。这一幕已经一次次重演。究其原因,是因为整个食品产业链的信息不透明,在无法甄别优劣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选择全盘抵制。针对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焦虑,有的企业打出了“全产业链”、“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控”等广告牌,以期取得消费者的信任。不过,与形象广告相比,老老实实的全流程信息透明和可追溯才能令消费者实打实地放心。这才是真正“全程可控”的境界,它需要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结合做支撑。如果丁磊开了这个先河,不知道有多少企业有能力跟进。

不过丁磊创办养猪网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对消赞者做到信息透明,他更看重养猪网开放、分享的功能。丁磊希望把养猪网变成开放式的“养猪课堂”,在网上公开科学的养猪办法,让想学的人去学,集大家之力,不断补充、不断发展,改变重量不重质的粗放式管理。“做IT的都知道Linux,我们在农业上也会借鉴这种开源的思维方式。Linux是开放的,是免费的,我们通过互联网把养猪的整个流程和数据全部公开,大家一起来参与,一起来分享,一起来改进它,使生产模式更为高效。我们更像是做一个实验室。”而且丁磊强调,这个养猪模式一定是要盈利的,如此才能有示范效应。

其实,通过科技手段对养猪业务进行数据分析并非丁磊首创。台湾养猪大王林国忠1998年在厦门创业养猪时,就在工场里配置了6部电脑,应用GBS等管理软件提高养猪效率。不过,运用信息技术占据食品安全这个制高点,无可否认是一个很有商业价值的创意,尽管丁磊一直强调其养猪业务的公益性。

首农的SPF养猪术

“丁磊养猪会对养猪业的产业升级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不会成为养猪市场的主流,毕竟这样养出来的高端猪肉不会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食物。”曾浩认为,在环保压力、食品安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养猪业必将迎来一场革命;中国传统养殖向规模化、高水平过渡是革命的方向,而革命的主体必将是定位在大众市场的那些规模不一、数量众多的经营者,他们的养殖、经营模式才是市场的主流,也只有他们的革命成功,才能缓解13亿人的食品安全焦虑。

在种猪的培育、销售之外,引进国外规模化养猪的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承担有关的科研课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也是北京养猪育种中心的常规业务。据曾浩介绍,一度在洋猪种的冲击下濒临绝迹的北京黑猪,就是在北京养猪育种中心的努力下其原种被保留下来。

养猪革命的动因在于食品安全焦虑,而安全肉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无病原和无药物残留。从这一点出发,曾浩十分看好一项养猪技术――SPF。SPF是Specific PathogenFree的简称,意即无特定病原和寄生虫疾病,一般来说,就是指没有猪喘气病、猪痢、猪萎缩性鼻炎、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等危害严重的慢性常在性疾病和虱、螨等寄生虫。SPF技术1952年起源于美国,我国于1998年开始引进这一技术,当时的北京养猪育种中心从丹麦、美国引进技术和设备,在京郊西山深处建立规模为150头的首个sPF中心,取得较好效益后又建了规模为300头的SPF扩繁场。

SPF技术有一整套体系来保证猪从出生到育成都不带病原。给猪做剖腹产手术,是SPF猪出生的第一步;通过剖腹手术直接将仔猪从胎盘中取出,将仔猪送人隔离器里;在隔离器中对仔猪进行初步检查,对合格的猪进行打耳号、断尾等技术处理;

再将仔猪送人寄养隔离器中,在无菌条件下,用高温消毒牛奶对仔猪进行人工哺育三周,并在寄养的第三天人工接种乳酸杆菌,让仔猪逐渐接触非病源体微生物,来增强抵抗力和消化功能。21天后再将猪仔转入环境适应问饲养4~6周,SPF猪环境适应间内有空气过滤系统和温控系统,饲料饮水经过一定程度的消毒处理,4~6周后,再将仔猪转入SPF核心场进行常规饲养。

“胎儿期的猪在母体中,有胎盘这个天然屏障阻隔细菌、病毒,避免母子垂直传播,但在自然分娩过程中,仔猪有可能在产道环节被传染,在无菌情形下对母猪做剖腹产,就可以保证仔猪体内无特定病原和寄生虫。”曾浩介绍,这样育成的猪称为初级SPF猪。初级SPF猪正常配种繁殖生产的后代称为二级SPF猪。SPF猪通过不断推广辐射,建立起SPF猪生产体系,并辅以专门的屠宰加工和物流配送,形成SPF猪产业。

SPF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广泛普及,在全球最大的猪肉出口国丹麦,80%的种猪是SPF种猪,25%的畜产品是SPF产品,SPF猪产业是丹麦出口创汇的主导行业。SPF技术目前在中国还未形成产业化。“丁磊的人前不久还到我们的SPF中心来交流。”曾浩说。不管丁磊养猪是否会采用SPF技术,目前,北京养猪育种中心已准备建设一个特定环境下的商品SPF猪养殖场,以生产更多安全放心的生猪,屠宰加工后投放北京高端市场,很可能就打“SPF猪肉”的品牌。

在此之前,北京养猪育种中心曾试验性地推出过SPF猪肉,据曾浩介绍,口感非常好。而口感好的直接原因,是SPF猪很少生病,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除国家强制要求的疫苗之外,额外的疫苗基本不注射。“注射会使猪体产生应激反应,肾上腺水平升高,影响猪肉的口感。”曾浩说。同时,SPF猪在养殖过程中,尽量采用中草药进行疫病防御,避免使用抗生素,而目,猪出栏前的一个月,被定为休药期,以保证猪在被屠宰时体内无药物残留。中草药保健可谓首农SPF养猪技术的中国特色。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抗生素滥用的问题非常普遍。给猪食用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也是行业内的普遍做法。过多地使用抗生素,必然会削弱猪自身的免疫力,使其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为疫病的大规模爆发留下隐患。而更大的危害还在于,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而人类研究新的抗生素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最后必然导致猪病越来越复杂,防控难度越来越大,给养猪业造成的打击也越来越深重。2007年猪肉价格暴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一场席卷全国的疫病导致非常严重的猪荒。很多在这场疫病灾难中损失惨重的养殖业者,即便面对空前的猪肉行情和诱人的政府补贴,也只是冷眼观望,因为恐惧感太深了。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饲养量占世界的49%,但因为药残及疫病问题,生猪及其产品出口只占1%左右。

随着业界对抗生素的质疑越来越多,中药保健喂养法开始得到越来越多养殖业者的认同。据曾浩介绍,北京养猪育种中心使用的中药多为鱼腥草、板蓝根、黄芪等,这些药能提高猪的免疫力和繁殖能力,而且价格便宜,不会带来耐药性。这种做法不仅在养猪行业,在其他养殖行业也得到了认同。中草药养殖方式的流行使得以中草药为原料的饲料添加剂供需缺口巨大,这也使得上游中草药产业面临巨大商机。

日益迫切的环保难题

与食品安全和疫病问题相比,环保问题也许是当前中国养猪业三大困扰中最为困扰的一个,因为减排正在成为全球大事,而中国养猪业的排污问题可以说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丁磊曾经计算过,一头猪每天有2.2公斤的排泄物,而这些排泄物往往会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温室气体。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斯特恩曾说,牛、猪、羊等动物放屁产生的甲烷气体是地球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数据表明,在导致气候变暖的各种温室气体中,甲烷的威力超过二氧化碳23倍。因此有人称,一头猪一生的排放堪比一辆汽车。国内有些城市将养猪列为城市首要污染源,对养猪下禁令。而且排污问题不解决好,猪粪中的温室气体被猪吸收,也会部分留存在猪体内,影响肉品质量。

篇9

2011年,毛区健丽投资并成立了赤峰家育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家育集团”),联合国际顶级种猪公司开始为中国提供种猪繁育、生猪养殖体系整体解决方案。毛区健丽坚信,“强国必先强种”,一个国家的农业行业,拥有自己的种源,才能保障自己的食品安全,才能屹立于强国之林。 从资本大鳄到“养猪专家”

瘦肉精事件、注水猪肉、蓝光猪肉甚至假猪肉,随着“问题猪肉”的逐渐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在2008年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就是在那一年,一直热心于资本投资的毛区健丽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养殖业。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都被认为是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个危机,既然叫危机,里面就包含了投资机会。”毛区健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08年,亚盛投资公司对食品安全链源头里的猪、鸭、兔、鱼、种子、稻米等产业链进行调研,经过调研之后,毛区健丽发现,中国既是世界生猪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世界上有一半的猪都在中国。” 这个认知让毛区健丽开始对生猪养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一开始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毛区健丽采取了投资国内生猪养殖企业的方式。由于运营理念的不同,毛区健丽很快发现仅仅依靠投资并不能实现她想要通过生猪养殖来改变食品安全现状的理想。“要做好养殖企业,首先必须有很强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其次需要很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并不能简单地依靠政府的支持或者当地的资源优势,于是我决定自己尝试。” 毛区健丽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在投资养殖业之前,毛区健丽就花费了两年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生猪养殖。从考察项目、寻找猪种再到自产饲料进行养殖,直至屠宰,她全部亲力亲为。从决定建立家育集团开始,毛区健丽全程参与了选址、建设猪场、选猪种、生产饲料、饲养以及管理乃至环保工程的学习,她戏称自己已经是半个“养猪专家”了。

毛区健丽选择了在内蒙古赤峰修建种猪养育基地。赤峰位于我国黄金玉米生产带,玉米产量大、品质高,可以为生猪产业提供充足的饲料资源。另一方面,赤峰市地广人稀,空气干燥,生物安全机制非常好,有利于生猪的饲养与成长。在耗资3亿修建的原种猪养殖示范场建好后,家育集团选择了引进加拿大系种猪进行繁殖。据家育集团介绍,加拿大系猪食欲大,可以提供高抗病力的能量,并且该类猪母系指数高,产仔与瘦肉率并驾齐驱,适合中国北方地区饲养。 家育集团联合国际顶级种猪公司,为中国提供整体种猪繁育、生猪养殖体系解决方案。 希望培育出中国强大的原种猪资源

毛区健丽没有忘记自己要通过种猪养殖的方式实现终端肉产品绿色健康的理念。家育集团投入了大量的科技成本,力求通过“强大的育种技术”与“健康、环保的养殖模式”让家育种猪的性能以乘方的方式增值。

“家育集团把育种做好,下游的父母代、商品代的猪农会容易养好猪,就不需要打这么多疫苗,使用这么多的药物,那国民就可以有健康肉可以吃了。” 毛区健丽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猪舍建设开始,在选址、设计时就以保证氧气的充足,实现清洗、通风、保温、过滤、喂养、监控等环节自动化为基础,进而提升种猪养殖的各项生物指标;家育集团开发了自有种植基地,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同时辅以高效的疾病防治体系从根本上摒弃抗生素等化学药品的大量利用;另一方面,在确保核心饲料的自产自供、努力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家育集团消耗自产粪肥,真正实现全绿色循环;此外,家育集团还建立了以环境安全、中草药防疫、疾病快速检测与隔离为核心的动物疾病防范与控制体系,做到快速、准确地防治疾病。为了更好地提高环境质量,家育集团积极联合周边企业打造“非疫区”,打造安全的地域性生态圈。

除了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养殖人才,家育集团同时注重收集养殖经验进行技术创新,首创了冷热水管系统、雨水回流系统、还田模式,既充分循环利用了大自然的资源,也大大地提升了动物的生产性能。据毛区健丽介绍,目前家育集团在循环利用方面已经获得了9项专利。

毛区健丽并不仅仅满足于外来种猪的养殖,同时希望能依托世界先进的技术培育出中国强大的原种猪资源。2012年,家育集团在北京建立黑猪养殖基地,用西方先进的育种经验,结合中华黑猪传统养殖法,实现种群扩繁,正式把中国本土种猪作为研发方向之一。 建立国内首个养猪标准化流程

为了能达到猪肉生产链的绿色健康化,家育集团不仅严格把控集团内的育种、生产流程,同时建立了傻瓜式猪场管理流程,在国内实现首个标准化、工业化、可复制的生猪养殖模式来保证健康猪肉的产供环节。

在参观和考察了国内外生猪养殖业后,毛区健丽认为专业化流程的建立和人才培养是目前国内养殖业的短板,而这些方面与目前国内养殖业仍然散户居多的现状有关。

篇10

中国的生猪产业在转型变迁的过程中,有人觉得这个时代非常兴奋、迷茫,有人觉得这是个好的时代,有人觉得这是个最坏、最黑暗的时代,今年的整个饲料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但是我认为好与坏是相对的,如何从坏的环境(国家宏观经济调整过程中)中抓住机遇?近几年有些规模养猪做的非常好,效率非常高,有极少数顶尖猪场能够达到欧美国家的先进水平

首先来看生猪产业发展的态势,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生猪产业的亏损是比较严重的,但是跟家庭产业相比,生猪业又算比较幸运的,最近的生猪价格保持在7.3 元/ 斤,有的地方已经到了8.0 元/ 斤,那么也就是说供需平衡的问题以及生猪产业的亏损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心灵,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对环保、限养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导致很多散养户退出这个市场速度非常快,所以生猪产业亏损比较严重,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非常不均匀,力量也不均衡,中大型的规模猪场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在发展速度快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中国去年引种达到18000 多头,是历史新高、育种体系的升级,但中国的土地、环保、水、空气的污染都是非常严重,中国政府在做很多调整以及资源优化。现在规模猪场到了新的时代,新的机遇也很多,产业链在优化、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到了一个产业资本的新时代,很多资本企业加强对规模养猪业的支持,但是在支持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总结畜牧业发展的新问题,首先就是很多人都在谈的猪、禽的生产能力过剩,但是最近一周中国的家禽、生猪的整个价格都是上扬的。第二个就是中国的畜产品消费的结构与总量发生深刻的变化。第三是中国的牛羊肉价格升高,供需求矛盾较大,中国的很多大型企业都去国外去收购一些乳制品企业,这就是一个深刻的供需矛盾。第四是中国的畜产品如何进行有效的供给,如何保证畜产品质量的安全,在现象的背后要看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另外一方面就是如何减少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未来必须要将产业链升级,必须要充分整合利用资源,如何克服饲料资源供应紧张和成本上涨,如何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环保环节,如何减少畜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如何加强疫病系统防控。

所以在生猪产业里有很多环节需要去解决,那么我们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的生产,如何平衡我们的利益关系,如何让大家风雨同舟?现在很多养殖企业确实是最脆弱的,他所面临的风险最大,他所面临的挑战最多,他所受到的歧视最多,他却融资最困难,现在很多问题完全无法用技术来解决,但是反过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提高我们的效率。在美国,由于PED(腹泻病)全面的暴发,具体的数据是影响着美国5% 的生猪出栏,美国的猪价上升最高已经达到80%,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养猪成本才5.0 元/ 斤左右,因为美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原料成本便宜。那么中国养猪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就是类似美国90 年代初,规模化养殖在快速的转型、发展与升级,中国的散养散户一定会退出这个市场,但是中国的养殖业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过去的养殖业人畜高度混居,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养猪业越发达,人口越多的地方养猪业越发达,经济越发达的地方越有资本支持养猪业,越有消费市场,这个概念跟美国跟欧美是完全不一样的,欧美在现代化农业过程中,他的养殖业、种植业跟人的分布是分的非常均匀的。另外一方面在城镇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现在环境政策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以现在养殖业很多人的观念一定要改变为什么中国的养猪业大规模亏损?对比西方国家的养猪业总结最核心的六个盈利点是:1. 养殖成本最低化。2. 生产阶段细分化。3. 营养方案合理化。4. 健康管理流程化。.5 生产系统最优化。

6 经济效益最大化。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就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强调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社会化思维、流量思维、平和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思维。

现在到了互联网时代,大家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等很多途径学习技术、了解行情,我们要改变观念、顺应潮流、适应社会的变化,格式化自己的思想,给自己洗脑,重新树立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要有更多的开放与协作心态,生存的理由就是给客户创造价值、提高效益。

养猪事业的成功,除了细节意外,就是坚持与耐心,就是专业与聚焦,另外一个就是开放性协作。如何深度的转型为规模化猪场?首先要明白养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第二如何提供给养猪场服务,第三如何帮养猪场提高效率,第四如何做长久的服务。规模养猪企业的十大真实需求:1. 强烈的企业发展;2. 系统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3. 高价值的联合育种体系建设;4. 大数据时代生产管理体系建设;5 标准规范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建设;6 全方位的疾病诊断和防控能力;7. 高效率、覆盖面宽的营销网络体系建设;8. 性价比高、安全有保证的饲料和动保产品;9. 全方位风险管控能力(资金、市场、疾病、人才);10. 最合理养殖成本管理能力。

中国的市场非常巨大,中国的产业在深度的变化,我们到了一个新的转型升级的时代,转型升级就是畜牧业工业化的大发展,就是集约化、工业化、进行技术体系的提升,中国养猪业到了新时代,也就是产业化的经营、规模化的养殖、专业化的生产、信息化的管理、社会化的运作、资本化的服务。

养猪在不断的升级,在发展变迁过程中,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到底需要哪些管理。养殖要成功,企业运作到了一个商业时代,资本、资源和资讯的整合,生产养猪企业到了一个商品时代——性能、效率和效应。要把养猪利润最大化,就要让猪健康、安全的出栏,所以就要讲究生产效率、对料分析以及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生产指标,在管理过程中有没有很好的监控这些指标。养猪模式也在发生很多的变迁,未来如何变成屠宰、加工一条龙,所以养猪有大体系,包括品牌、技术、生产管理、人力、服务、合作、流程、融资,规模养猪是企业化的经营行为,具有专业化的管理、非常透明的财务、非常好的目标远景、严格的生产性能鉴定、严格的成本管控模式,在养猪业发展的过程中,健康管理有五个方面:1. 环境管理;2. 饲料和营养;3. 畜禽的健康管理;4. 设备与设施;5. 系统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