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议

篇1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医用有机化学实验;定量分析;教学效果

医用有机化学实验是医学院校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在临床、口腔、检验、康复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也正因如此,传统的线下实验教学面临着专业和学生众多、学时少、只能利用课上有限的时间进行演示和操作、教师不能关注每个学生个体需要、不利于形成性评价等问题。这促使该课程开始摸索新的教学方式,以期能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其实,2018年11月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后,各高校对混合式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多[1]。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众多学者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动了课堂革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但是,在以往的报道中,各学者对于混合式教学的教育理论和技术研究较多[2],例如其优势、经验、设计思路和建议等[3-6],而结合定量分析评价教学效果的报道较少,基于医用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探究也未见报道。本文结合问卷调查以及实验组、对照组的成绩定量分析,围绕教学各环节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以及评价,希望能够为打造优质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提供经验及借鉴。

1混合式教学的全过程

1.1教学策略

医用有机化学实验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例如能熟练掌握常压蒸馏、减压过滤、萃取操作等。但受学时及学生人数等因素的限制,传统的“线下”实验教学很难关注每个学生的操作及实验情况,同时也为形成性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分析以上学情及课程目标的基础上,确立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慕课资源、教师自制实验操作视频以及雨课堂平台等,将以往单纯的书写实验预习报告的方式调整为线上预习。同时,在线下重点指导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力求提高针对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1.2教学组织及实施

以“线上”教学作为辅助手段,预习任务,跟踪学习情况,细化过程评价。“线下”课堂重点讲解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表现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教师、学生等各个环节相辅相成,具体的组织及实施见图1。以《芦丁的提取及萃取剂的回收》实验为例:课前,教师将自制的常压蒸馏操作视频、实验课件以及预习要求到雨课堂,同时设置任务节点,学生在线上进行预习;课上,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提出的问题,讲解、演示重难点,如常压蒸馏装置的组装要求、温度计的位置等,观察每位学生的实验情况,并与之进行探讨;课下,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再次观看实验视频进行复习,进而巩固课上所学知识。

1.3教学考核体系

线上资源及雨课堂平台的引入,便于量化学生的学习指标,例如记录跟踪学生的学习时间、进度以及任务节点的完成情况等。同时,学生在线上提前预习后,缩短了教师在课堂的讲授及操作演示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指导、观察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及表现。这为实验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有助于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见表1。1.4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20.0数据分析软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成绩进行分析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教学效果分析

2.1成绩的比较

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方式,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组采用混合式教学,对照组为传统线下教学。比对成绩包括实验理论测试和实验操作考核,2组学生的考核内容完全相同,评分标准一致。其中理论测试分数为30分(计算总成绩时换算为百分制),实验操作成绩为100分。由表2可看出,实验组的理论测试及实验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的形式,针对实验组学生,对课程效果进行了主观评价调查。调查分别从“混合式教学的适应度、混合式教学的效果、是否有助于提升操作技能、是否有助于与教师沟通”等几个问题展开。其中,30.32%的学生表示能迅速适应混合式教学,60.05%的学生能逐渐适应;75.2%的学生认为学习效果很好;92.35%的学生认为该模式有助于与教师的交流探讨;89.68%的学生认为该模式便于反复观看实验视频,有助于提升操作技能等。

篇2

[关键词]新工科;混合式深度学习;学习活动;“金课”

在《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中提出“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中要求“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教高〔2019〕8号)中又进一步强调“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这就意味着新时代高质量新工科专业“金课”教学观是以混合式教学为平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世界知名混合式学习专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指出“混合式学习中的线上线下学习比例分配问题、怎样混合才能取得最好效果,是混合式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亟待深入研究”[1]。黄荣怀教授认为“学习活动设计在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混合式学习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2]。据此,学习活动设计是解决柯蒂斯·邦克教授所提问题的切入点。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深度学习理论蕴含着新工科专业“金课”的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是工程实际问题驱动的[3]。美国教育技术学家戴维·乔纳森的从良构到劣构问题连续统理论的教学设计思想[4]为从浅层到深度、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学习活动无缝衔接奠定了问题驱动的理论基础。即问题连续统理论和深度学习理论的相融合为高质量新工科专业“金课”混合式学习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一、学习过程性理论

(一)混合式学习理论

根据《“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的“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精神,混合式学习就是线下的面对面课堂学习和线上的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其建设宗旨在于融合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各自优势,综合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培养21世纪学生所需的“核心素养”。

(二)问题连续统理论

美国教育技术学家戴维·乔纳森认为是问题驱动了深度学习的发生,并提出了从良构到劣构问题连续统理论[5]。该连续统由逻辑、运算、故事、规则应用、决策、故障排除、诊断、策略绩效、政策、设计及两难共11个不同类型问题组成,从良构到劣构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解决问题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良构问题趋向静止和简单,而劣构问题趋向复杂和动态。尽管两个问题解决的认知方法不同,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良构问题是解决劣构问题的基础[6]。这是因为,解决良构问题的认知对应着具体领域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结构性知识:解决劣构问题除了解决良构问题的认知成分外,还包括情感、价值观、动机、情绪和态度等非认知成分。正是两个问题共享了认知成分,才使得解决良构问题是解决劣构问题的学习基础。此外,德雷福斯的七阶段职业能力成长模型理论也说明了情感等非认知成分对专家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新手和专家的区别就在于情感多寡之分[7]。尽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习得是以传统教学的良构问题解决学习为基础的,但也不是一个简单线性迁移,需要一定的教与学策略指导,这也是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关键所在,即采取什么样的教与学策略,才能帮助学生从解决良构问题能力向解决劣构问题能力迁移。

(三)深度学习理论

深度学习是相对机械式记忆的浅层学习而言的,该概念是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在1976年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我国学者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8]。在修订后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人的认知被划分为六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9]。从学习活动角度来看,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六个层次学习也就是从基本概念学习到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的动态发展过程,构成了学生认知学习活动连续谱。深度学习是从布鲁姆的“应用”教育目标开始的,也就是说,应用既是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迁移的起点,也是浅层与深度学习的结合点,但仅有应用这个认知活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分析、综合及评价认知活动的能力。

二、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

(一)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

结合问题连续统和乔纳森工程问题类型分类方法,可形成符合工科专业课学习的问题驱动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问题驱动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表明,新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解决良构问题能力学习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学习动态转化过程。在良构问题学习中,习得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用于解决规则问题训练,掌握了结构性知识;上述三种知识用于故障、设计及两难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劣构问题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利用了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六个认知层次,其中,应用起到浅层和深度学习的结合点作用。以此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学习利用教材上的习题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考试成绩,但仍属于解决良构问题的浅层学习阶段,这也是《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的教学设计问题所在。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模型具有普遍意义,理论上可以指导线下、线上或混合式学习。为了指导混合式学习,还需要根据混合式学习特点做进一步分析。

(二)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迈克尔·富兰的新教育学认为利用数字技术可以促进“以‘现实世界’的行动和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深度学习”和乔纳森的利用技术开展课堂问题化学习环境设计,但他们指的也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线下课堂深度学习。段金菊将深度学习理论用于线上学习,形成了网络深度学习理论。目前对深度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线下教学或线上学习,从上述深度学习活动连续谱理论来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深度学习活动研究有助于柯蒂斯·邦克教授提出的“混合式学习中的线上线下学习比例分配、怎样混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等问题的解决。混合式学习兼融了线下教学和线上学习的优点:线下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快速、有效地掌握系统知识,但缺点是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尽管线上可以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难以开展深度学习。开展深度学习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学生的灵活个性化学习有效结合起来。这一混合式学习理念在线上浅层学习和线下深层学习的混合式深度学习中的体现是:线上浅层学习、线下深度学习分别对应着浅层学习内容和深度学习内容,线上线下的问题结合点是规则应用问题,认知目标的结合点是应用。也就是说,在进行混合式学习任务设计时,将浅层学习内容留给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学生通过浅层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和解决良构问题的能力,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劣构问题学习主要还是在线下进行。

三、教与学策略

根据混合式学习活动的个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及线下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制定了问题驱动混合式深度学习教与学策略。

(一)教的策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将运算、故事问题,规则应用问题和工程问题原型三个问题分成三种学习组织方式:运算、故事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线上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规则应用问题建议学生进行线上小组合作学习,该部分的问题类似于教材课后作业习题,但要强化工程背景介绍。通过该形式进行学习,学生了解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需要的程序规则;工程问题原型也就是没有教学化处理的复杂工程问题实例,该部分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指导下的线下合作学习。教师根据每次授课内容,将教的策略落实到学习任务单上,并于课前几天在学习空间向学生,便于学生课前学习。但这个教的策略也仅仅是指导性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修正。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属于初学者学习阶段,学生要学会识别大量职业能力所涉及对象的客观特征,并接受在相关事实和特征基础上进行行动的规则;线上小组学习阶段依然缺乏工程背景的情境化学习,但通过规则化问题解决,掌握了怎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规则方法;线下指导合作学习属于熟练、专家、精通、实践智慧学习阶段,该阶段更依赖于学徒制教学模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互相体验学习、解决工程问题的风格,在此过程中学生习得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非认知内容。

(二)学的策略

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理论,大学生在校学习是需要教师在学习方法、方式上进行指导的,使学生科学地“忙起来”。因此,线上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也不是盲目的,需要依据深度学习策略指导。美国学者EricJensen、LeAnnNickslsen[10]提出了开展深度学习的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得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及评价学生的学习七种策略路线图。尽管七种策略是指课堂深度学习,但也有助于混合式深度学习的开展。其中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学习文化前三个策略符合教师的教的策略,后四个侧重于学生怎样学的策略。1.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学生拿到教师在学习空间上的学习任务单时,应根据任务单的导学提示,回忆自己以前所学过的相关课程知识,通过线上学习资源或教材学习,再次深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建构性自主学习准备好先前知识基础。2.获得新知识根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线上或教材学习资源学习新知识,并尝试与自己先前所学知识进行同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并通过线上小组学习,公布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完善、丰富自主学习内容。3.深度加工知识、学习评价深度加工知识阶段是以线上小组合作学习为起点、线下指导合作学习为中点、学习评价为终点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自主学习所得的知识解决了带有工程背景的规则性问题,掌握了布卢姆的应用教育目标;经过线下教师有效指导的合作学习,习得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经过小组互评、教师指导及自己反思评价,实现解决问题能力迁移。

四、结语

新时代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人们生存的必备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也成为新工科学生的工程核心素养。混合式深度学习既是教育现代信息化带来学习革命的必然选择,又是培养新工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主导学习方式。科学合理地“忙起来”进行混合式深度学习需要理论指导,学习活动连续谱理论为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深度学习的设计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建议。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2]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电化教育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3][加]迈克尔·富兰,[美]玛利亚·兰沃希.极富空间:新教育学如何实现深度学习[M].于佳琪,黄雪锋,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美]戴维·乔纳森.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M].刘名卓,金慧,陈维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18.

[5][美]戴维·乔纳森.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M].刘名卓,金慧,陈维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17.

[6]盛群力,魏戈.聚焦五星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49.

[7]徐献军.具身认知论:现象学在认知科学研究范式转型中的作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5-76.

[8]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9][英]麦克·格尔森.如何在课堂中使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M].汪然,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16-17.

篇3

[关键词]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

远程教育是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对目前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意义。现代远程教育线上线下的学习正处于探索的阶段,混血学习模式的使用,对于远程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一、远程教育和混合学习模式

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互联网、电视等传播媒体,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必坐在固定的教室里,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1]。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育资源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进行系统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最开始在国内外的企业培训和教育中流行,经过教育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体系。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下,人们对混合式学习有不同的理解。我国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混合学习模式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数字化或者网络化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两者之间优势互补,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保证学习的质量[2]。混合学习模式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引导和监控,也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远程开放教育

(一)开放教育上世纪末开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被看作是我国第三代远程教育的起点。网络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是在线学习,教师只是在远程教育的公共平台上资源、公告和学生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不多。开放教育与普通的网络教育不同,随着开放教育试点的深化,逐渐形成了学导相结合的模式,此后,在开放教育中,混合学习模式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在形式上和理念上更为成熟。(二)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包括七个方面:第一是学生和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是基础,有利于确定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资源,设置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地点、学习设施和学习的时间,心理、行为和生理的资料,社会、种族和文化资料,家庭的有关资料,就业的动机,社会各界的评价资料等。结合远程开放教育的形式,对学生的分析主要是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科背景、工作背景等。课程组需要掌握学生的总体情况,形成完整的学生档案,帮助在课程设计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第二是设定学习目标,要明确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学习目标是教学的目的,也是考核的依据。学习目标需要有可衡量性、能够达到、具体、有时间控制,并且有结果导向。远程开放教学的学习目标需要以培养应用型学生为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是分析课程内容,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并且是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第四是教学资源设计,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要首先利用教学资源传播知识,然后进行教学服务,实现教和学的整合。教学资源的设计包括视听教材、课件、教学大纲、文字教材、网络课程等的设计。在教学资源设计时要根据开放教育的特点,和学科的特点,做到科学合理。同时也要考虑到制作的成本和经济性。要充分使用不同的媒体,处理好教学媒体的分工和配合关系。第五是教学过程与学习支持服务设计,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有讨论式、讲练式、合作学习和讲授式等多种教学策略,要从学生的角度,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时间,设计教学进度。第六是学习测评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编制,总体设计学生的考核。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对学生的检查,确定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的目标。同时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行为,帮助教师调整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第七是课程教学设计的管理。需要加强对课程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管理,将管理当作一种服务,促进课程组的教学设计工作顺利开展。

三、混合学习模式对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教学的影响

(一)拓展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反应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是以教师教学为主,第二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第三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层次上来划分,教学设计有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分别。微观的教学设计是以一个知识点,或者一堂课为主,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中观是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宏观层面是系统的教学设计,从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学校上来说。现代远程教育主要采用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的环境以及传播的手段制定的。教师需要提前做好教学设计的准备,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情况来制定。在远程教育中,受教学环境和学生个性差异的影响,通常教师和学生会一起参与到教学设计中,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需要,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教师先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指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要,制定学习计划[3]。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计划进行全面了解,然后根据课程情况,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二)促进了对教师主导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引导、辅导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通过混合学习模式,远程教育教学中深化了对教师主导地位的认识。教师的主导地位建立在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是一种新的教学行为,与传统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知识建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有意识、有意义地对知识进行建构。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虽然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4]。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教师仍然存在很大的依赖。混合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中心作用是统一的。这种学习模式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使人们开始反思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重新认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发展远程教育实质上可以看作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远程教育以学生自治为基础,需要学生自己负责自己的学习,包括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以及学习的工具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学生自己考虑。混合学习模式在远程教育线上线下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自主学习的视角。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导向有关,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也设计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作用。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仅有传统的文字教材,还有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两种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混合学习模式的远程教育中,比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时对多媒体的应用,包括传统的媒体以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从而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条件的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四、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的创新与质量保证

(一)教师做好线上资源的准备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教师在线上准备授课内容,学生通过线上视频等方式学习知识,在线下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混合学习模式的远程教育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网络化的优势互补,明确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课堂内容的安排,以及时间的分配,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把录制好的重点教学内容的视频传到网上,让学生学习。教师需要明确课程知识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制定PPT、视频或者其他的教学材料,并合理设计练习题。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学习并及时反馈问题。(二)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需要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资料,并进行学习和研究,对教师布置的作业问题要及时解答。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在教学平台上及时反馈[5]。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对下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更加合理,学生的学习也能不断提高。(三)线下互动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中,对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集中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的知识。对于应用性知识拓展的部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应用题,使学生分组进行解决,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四)注重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反思,总结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式,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和改进,在后面的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方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考核和测试,评价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看法和建议,在后续的教学中做出改变。(五)重视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在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中,要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重视课堂的学习以及实训的培养,将院校教师和行业专家相结合,形成混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总之,混合学习模式被教育界普遍关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中,引入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拓展了远程教育的应用领域,能够完善教学设计,促进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赵春玲 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袁红,向毅.基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

[2]陈贵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J].电脑与电信,2015,(12):99-101.

[3]高娟.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高等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篇4

计量经济学论文4000字(一):“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前沿的信息技术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了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出该课程目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传统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的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可以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實践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前沿信息技术,探讨“互联网+”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促进该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本质上改善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评价论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66名在校就读本科大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项目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能达到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学生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3.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相结合的认可度均较高。课程建设以后改进的方向:应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方式,将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进行修订,并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六、结束语

篇5

关键词:混合学习;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70-04

一、引言

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人们对教师角色普遍的定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居于权威的地位,是知识的讲授者和传播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职责在不断变化,教师角色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全球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教育教学的变革,意识到自己角色发生的新变化,准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新角色,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新环境、新模式下的教学。在混合学习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哪些转变?在这些变化中,教师的角色及其职责是什么?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将有助于有效的实施混合教学。

二、混合学习的概念

1.混合学习的定义

混合学习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并促进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网络辅助教学(OBT)等一样,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的优化。格林汉姆认为:“混合学习就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麦森和莱恩尼(Mason,Rennie)进一步扩展了格林汉姆的定义,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技术、场所、教学方法的多方面的融合”。辛恩和瑞德(Singh,Reed)提出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运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1]。Professor Kerri-Lee Krause给混合学习的定义是“ICTs are used to enrich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beyond those attainable through face-to-face classroom interactions.”[2] Garrison 和 Vaughan (2008) 给混合学习的定义是:“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oughtfully selected and complementary face-to-face and online approaches and technologies”[3]。国内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2003年12月9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介绍Blended Learning,他给混合式学习的定义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4]。随着媒体环境和技术支持的变化,学者们对混合学习的表述也有所不同。虽然表述不一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提到面对面和线上的混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

2.混合学习的本质

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教学上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最终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5]。黎加厚认为,混合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6]。陈卫东等人认为,混合学习的本质是“对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技术、环境、方法等要素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关注个体认知、技能与情感发展,提高教学与学习绩效为目标的教学或学习方式[7]。”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混合学习本质进行描述,但其目的都是“优化教学”,过程是“线上线下优势互补”,方法是“优化组合”。

3.本研究中混合学习的界定

本文将混合学习重新定义其含义,混合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和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学习环境,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本研究中的混合学习包括四个层面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教学技术的混合,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手段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混合就包括面对面学习、网络上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学习的混合。

三、教师角色概念

“角色”(role)词源是戏剧界的术语,用来描述演员所扮演的戏剧中的任务,二十一世纪,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开始使用这一概念,以研究社会结构。[8]文化人类学家林顿(R. Linton)将“地位”和“角色”进行了解释:个人在社会体系中所占有的特定位置即称为个人的“地位”,个人为其体系所必须履行的权利和义务(又称为角色规范)的总体被称为“角色”。当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他就扮演着相应的角色[9]。

顾名思义,“教师角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教育对象、时间、空间、教育环境以及教育内容等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教学系统中应尽哪些职能、责任、权利和义务等。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教师是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之一,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扮演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学正常地、有效地进行的前提,即使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也是如此。冯永刚在其《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中也指出,在新教育技术面前,教师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10]。不同社会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会有所变化,教师要在不同的环境下明确自己角色的新变化。

四、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权威者和组织者。课下教师和学生交互很少,作业成为课下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渠道,如图1所示。

混合学习中,包括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线上学习)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这一过程,教师运用到多种教学方法,也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所以混合学习中,教师被赋予了多样的角色,既包括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又增加了新的角色,大概可以归纳成设计者、管理者、引导者和辅导者,如图2所示。

1.设计者

混合学习中教师设计者角色包括面对面课堂和线上的总的教学设计、资源设计、评价设计以及线上学习活动的设计。

(1)教学设计者

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导性和提纲性的文件。在传统教学中的所谓“教案”就是教学设计,在混合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远不是传统的教案,其内涵既包括面对面课堂的教和线上的总的教学设计,又包括小组讨论的设计等。

(2)资源设计者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资源就是教材。但是在信息社会,信息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信息获取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之一。教学资源制作和整合,是混合式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学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关系到学生是否愿意进行线上学习,是否有较好的学习效果。本研究中的资源既包括网上整理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源,也包括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和微视频等。其中微视频资源和教学课件是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制作的,尤其是高质量的微视频。

(3)学习活动设计者

本研究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教师在课前做好每次课的任务卡、作业卡、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单等,学生通过看任务单,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作业卡,详细了解哪些知识点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完成、小组讨论的主题是什么;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留下痕迹,所以学完一个知识点要做学习笔记;另外学生可以对个人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评。对于实验性操作的课程,例如VB程序设计,还需要设计实验报告单等,方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过程等。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卡、作业卡、学习笔记等的整个过程就是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这些学习任务卡等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即设计学习活动,是教师的角色之一。

(4)评价设计者

传统的评价方式――“用成绩说话”,已经不适合用在混合学习中。混合学习更侧重评价学生平时课堂的参与和互动过程、课下的自主学习情况、平时的作业作品等,即过程评价。混合学习目前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也是任课教师要考虑的要素之一。混合学习的方法和形式多样,所以评价方式也要过程化和多样化。然而因为混合学习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确定的形式,评价也会因此而复杂,不同教师、不同学科其混合形式也会不同,所以评价要学科教师来设计和确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价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2.管理者

教师的管理者角色是线上线下的学习资源管理和课堂的学习管理。

(1)资源管理者

混合学习中,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为了方便学生,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根据教学的进度进行更新。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资源,教师制作的资源需要根据学生的点击量和反馈信息等做相应的改进。本研究中,教学资源的管理除了包括教师整理和制作的资源以外,还包括学生搜集的和他们的平时作业,不同的学生做的作业质量不一样,好的学生作业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参考,学生的作业对学生来说也是学习资源。教师的另一个角色就是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

(2)课堂学习管理者

混合学习的面对面课堂中应该先进行哪个环节,每个环节大概应该给学生多少时间、课堂中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交互类型,教学媒体的使用频率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管理,否则课堂学习的进度和任务是无法保证完成的。教师要控制和管理课堂中涉及到的人、环境、资源和技术等因素。

3.引导者

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的另一个角色是引导者,这里的引导包括学习上的引导、问题解决的引导、价值取向和情感上的引导、时间管理上的引导等。

(1)学习引导

混合学习中课堂已经不是教师全程讲授,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表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或观点、交流学习中的收获等,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对学习内容和问题讨论的点拨和引导。学习上的引导包括:本节课学习内容思考和思维方式、下次课学习任务、平时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上、线上自主学习、问题讨论的引导。所有这些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因素和形式都是教师引导的要素。

(2)问题解决引导

问题解决是混合学习中一个主要的特点,因为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教师解决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尝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和线上都要扮演问题解决的引导者角色。

(3)价值取向和情感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人格和品德的感染力很重要,教师平时的言行举止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不管在传统的教学中还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中,甚至是未来的教学中,这是永远不变的。混合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流时间和交流渠道,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从平时的交流中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教学中,知识的交流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另一个层次是情感的交流,情感交流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混合学习的面对面课堂交流和网络媒体环境下的实时、非实时交互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也要引导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建立好师生间的情感,一方面能了解学生最新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4)时间管理引导

在混合学习中,学生不再是拿着课本在课堂上听课,需要通过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学生需要更多的学习时间,因此部分学生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从而导致不适应或产生抱怨情绪,此时需要教师进行时间管理的引导。

4.辅导者

混合学习中,学生要改变之前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会有适应的阶段,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需要教师给予辅导。包括课堂知识点学习辅导、小组讨论的辅导,也包括线上讨论辅导、答疑,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中尚未掌握的学习内容和自学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使之能更好地实行自主学习,以适应混合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分析,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相比,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转变可归纳总结如图3所示,是教师的新角色。

五、结束语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管理者、引导者和辅导者等。混合学习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这样的转变:①从单一角色转向多重角色,②单一教学设计转向多维教学设计,③单一、结果评价转向多维、过程评价,④单向师生交互转向多向交互,⑤单一管理转向多维管理。混合学习中教师角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否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正确定位教师的新角色,对实施混合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衡量指标。

为了更好地实施混合式学习,我们提出以下建议:①组建课程教师团队。混合学习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复杂度增大,工作任务量也较为繁重。通过教师团队的组建,教师团队成员可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更具专业性和综合性;②赋予学生职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承当部分学习管理任务,这样既能够减轻教师的部分负担,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③强化教师培训。在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方面强化培训,使教师能够适应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国栋,李志刚.混合式教学与交互式视频课件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9.

[2]Kerri-Lee Krause.Blended Learning at GriffithStrategies for teaching and curriculumdesign.Griffith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DB/OL].http://griffith.edu.au/ins/learningatgriffith/.

[3]Garrison, D. R., & Vaughan, N.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8:147-148.

[4]杨宗凯.混合式学习设计: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改革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3.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6]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7]陈卫东,刘欣红.混合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33.

[8]陆俞静.国内研究型大学教师角色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特点分析;发展建议;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5-0001-05

引言

与传统课程以及网络课程相比,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将传统学校学习中的招生注册、授课、作业、讨论、考试、发证等流程在网络上实施。经历了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和课程实践,人们对MOOC的研究从狂热的追捧转变为理性的反思,不断思考如何解决课程注册率高而完成率低、视频浏览所带来存储和宽带成本大、免费模式以及高辍学率所带来的盈亏失衡、学习者交互范围和深度不够、学习质量认证的质疑等问题。

针对MOOC所面对的系列问题,国外高校提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并开展了教学实践。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针对少数达到准入条件的学生开设的在线课程,或者是在围墙内的大学生的课堂,采用MOOC的讲座视频、在线评价等功能实施的翻转课堂教学[1]。其中,小规模(small)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限制性(private)指对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进来[2]。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尽管像“MOOC”一样属于全球学习者都可以申请的免费在线课程,但限制课程人数和课程准入条件。其申请条件根据具体的课程来定,通过审核的申请者才可以参加完整的学习。总结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目前的实践,揭示其特点、规律,探讨其在我国的本土化建设,可以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启示。

一、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不断发展

在国外,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多・福克斯(Armando Fox)教授率先提出了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的概念,其教学团队采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模式,在edX平台开设“软件工程”课程。该课程的评价采用自动评分措施,学生首先提交作业,然后会得到详细的评分结果和比传统课程评价更及时、更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2013年哈佛大学依托edX平台开设有“版权法”等多门SPOC。同年,肯尼迪政治学院开设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媒体面临的主要挑战”课程。该课程在给哈佛大学校园内的学生上课的同时,以SPOC的形式给500名在线学生上课,尝试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学习。此外,圣何塞州立大学等与“edX”合作,进行“模拟电路”等课程的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实验。杜克大学和范德比尔特大学等与“Cousera”平台合作,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混合学习[3]。2013年,斯坦福大学在“NovoEd”平台上提供SPOC课程。

在国内,清华大学推出的“学堂在线”,进行了 “C++程序设计”和“云计算与软件工程”两门SPOC的实验。2013年,清华大学在针对SPOC的平台“智学苑”上,推出“大学物理”等课程,并与中国地质大学、西南交大等高校合作进行课程实践[4]。

SPOC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例如,清华大学2015年1月开设的“电路原理”课程。该课程需要学习者具有中学物理电学的基础知识。课程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考试成绩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清华大学依托“学堂在线”平台与青海大学、南京大学和贵州理工学院四所学校进行了SPOC翻转课堂试点。

总结相关案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特点如表1所示。作为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SPOC对读者设置条件,同时又给予其他旁听者一定的学习权限。这样既满足了对申请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个性教学,同时也保证了基本教学资源公平开放。

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概念分析

从产生到现在,SPOC内涵不断深化,也引起了争论。人们或者认为SPOC只不过是在玩弄概念,追求标新立异而毫无新意;或者认为它是MOOC的强力竞争对手,有取而代之的趋势;或者认为作为MOOC的一种分支,SPOC在MOOC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混合型的教学环境。

SPOC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体现了当地学校老师的价值。作为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校内教师在开设SPOC时,让通过审核的学生先自主在线学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的讨论、答疑、实验等,最后是线下期末考试环节到整个课程完成[5];没有通过审核的学生可以观看视频资源、资料等在线资源,获得一定程度的学习机会。SPOC的在线教学平台与线下实体学校的结合,也使得SPOC平台能够更好地赋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师的引导和课后的讨论使教学行为更加完整,有效支持深度学习[6]。

“SPOC的特点在于在线学习已经跳出了复制课堂课程的阶段,正在努力创造更为灵活和有效的教学方式。”[7]从教学策略上来看,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根据每位注册者的认知水平将大规模的学习者划分为小的整体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灵活化的教学;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它不再是浅尝辄止般地教授学生“是什么”,而是更加有层次、有深度的引导学生做什么、如何做。从价值取向上来讲,它“设计和利用优秀的MOOC资源,改变或重组学校教学流程,促进混合式教学和参与式学习,扎实提高学与教的质量”[8]。

三、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教学设计

SPOC侧重于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创造,超越了以传播和复制知识为主的MOOC。“不恰当的SPOC设计和应用反而会带来反效果。”[9]SPOC的教学设计非常有必要。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SPOC与MOOC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比较如表2所示。与MOOC相比,SPOC教学内容范围较小、专业性较强,实现知识建构比较容易,便于达成深度的知识建构。

1.可以有针对性的教学

SPOC限制学习者的准入条件,学习者需求和特征更加明确,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更强,更注重学习者的学习质量。一方面,为学习者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有利于他们严肃认真的对待在线学习,引导了解所要学习的课程和学习需求,规划学习安排。另一方面,教师则可以通过学习者上交的申请资料来了解学习者的起点知识,明确学习者的总体特征和个体特征,并针对学习者的学习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

此外,SPOC对学生数量的限制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分配到审核通过的学习者身上,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竞争环境的设置让通过的学习者产生归属感、责任感和竞争的紧迫感,从而提高学习者对于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提高学习者的潜在学习动力,有效保证学习者的学习质量。”[10]

2.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与MOOC以视频学习为主相比,SPOC的教师或者教师团队可以更加灵活运用视频,并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平台辅助课堂教学,教学方式比较灵活。教师可以采用混合教学的理念将MOOC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相对于MOOC课程而言,SPOC的专业性要求更高,教学过程更加严谨。在教学过程中,SPOC限制学生的规模和入学条件,让学习者在知识水平上相对集中,对学习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更多关注想要学习并愿意付出努力的学习者,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给予他们更多个性化的支持服务。

3.教学环境相互辅助

目前MOOC有专用的课程平台,主要依托这些平台进行在线课程教学。SPOC自己专有的平台相对较少,主要依托MOOC平台进行在线部分的课程教学,利用当地的资源或者社交软件进行在线讨论、问题解答等线下教学。

SPOC与MOOC相互辅助,资源互用。SPOC可以选择利用已有的MOOC学习资源,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又丰富了课程的内容,更将MOOC与SPOC教学“同步”起来。此外,在MOOC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优质资源可以用在SPOC教学中,支持SPOC的教学活动。

4.教学评价机制完善

SPOC的评价要求更加严格,评价方式更加多样,评价机制更加完善。MOOC主要采用紧密集成的社交网络、论坛等的形式进行交互。而SPOC除使用此类交互方式外,还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师生交互方式,在交互方式和交互深度等有所扩展。

与MOOC相比,采用SPOC教学的课堂将传统教学模式和在线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相结合。教师可以对学习者的作业、回答等给予详细的评价和反馈,有条件的课堂采用传统考试的模式,提高考试的可信度。

5.支持动力有所改善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支持动力有所改善,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收益,保证可持续发展。其除了高校教育机构或者少数为有政府支持两种推动力之外,还可以有教师团队或者公司的推动。例如,阿曼多提出“商家对商家(B2B)”的营销概念,即课程提供者可以为特定小部分用户创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并授权给大学或公司来获取收益。

四、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发展方式

作为新型的课程范式,“SPOC具有小众化、限制性、集约化等特点,能够促进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11]。因此,SPOC是MOOC与传统校园教学的有机融合,是针对小规模、特定人群的,通过MOOC资源来改变传统高等教育现状的一种解决方案[12]。

1.课程内容具有较大吸引力

最初的网络课程由于时间过长(每集时间短则几十分钟,长则一个多小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完成率。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加入了教学设计的理念,将课程设计成5-15分钟不等的短视频,有利于学习者观看和学习。然而,MOOC课程的完成率仍然没有很大的提高,反映了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不足。

与MOOC相比,SPOC更注重学习者需求和课程内容的设计,抓住了解决课程吸引力问题的关键。因此,相对于MOOC课程来说,SPOC根据课程特点和学者的需求,优化了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更具有吸引力,不断得到大众的认可。

2.课程支持交互深度

由于学习者数量较多,MOOC讨论方式主要采用开放式论坛的模式,学习者会遇到其他学习者提出的各种相关观点甚至各种无关观点。SPOC对学习者的数量做出限制,并且只有审核通过的学习者可以参与论坛,讨论参与者和提出的观点相对集中。

因此,相对于MOOC来说,SPOC交互次数明显增多,交互深度明显提高。SPOC设置了入学条件并且限制学生的规模,既可以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软约束的效力,又保留其他学习者学习的权利。SPOC从众多的申请者中选拔出真正想要学习并且愿意付出努力的学习者,并通过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服务来提高学习效果。

3.评估方式科学和认证效力较高

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中,从最初的没有任何证明到成绩单、认证证书以及目前部分学校联合的学分认证,可以看出认证机制在不断完善。然而,学习者获得的证书有什么作用,可以用来做什么,有多大效力,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对于MOOC课程的认证而言,SPOC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相对完善,证书的可信程度相对较高。由于入学条件的限制和学习者规模相对较小,SPOC可以在课程结束的时候给予学习者优秀、合格等分级的证书。部分课程向公司提供部分优秀学员及其成绩的服务,证书的效力不断增强。

4.运营模式和盈利措施完善

制作一门MOOC课程成本极高,缺少明确的盈利模式,除了在认证方面收费之外,基本上全部是免费的。另外,MOOC平台与机制运作复杂,投入成本与获得效益可能不成正比,维持MOOC的正常运营比较困难。

在商业模式上,SPOC不断推出盈利手段,并正应用于实践中。例如,根据社会需要,其可以为某所大学或培训机构开设私人的、定制化的小型在线课程,以便开展有效的小班教学。例如,阿曼多・福克斯教授提出“商家对商家(B2B)”的营销概念,即课程提供者可以通过为特定小部分用户创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并授权给大学或公司来获取一些收益。而伯克利分校正在将之付诸实践[13]。Coursera平台还推出签名跟踪收费认证服务,以证明学生的真实身份和课程的完成情况。

五、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应用展望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崛起是“昙花一现”还是能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持续动力,还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努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把SPOC纳入教育体系,允许SPOC和传统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鼓励高校教师不断尝试应用,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支持。

一方面,SPOC可以作为新的课程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教育虽然在不断尝试在线教育的方式,但传统教育方式仍然占主要的地位。我国的教育改革可以采用混合教育的模式,将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融合起来。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应吸取以往在线教育经验与教训,不能脱离传统课堂,应做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互相补充协调发展。教师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利用SPOC等在线课程的优势弥补传统课程的不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SPOC能够成为新的教育改革推动力。它更像大学应用教育技术的转移完成其使命的现实路径,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避免学生规模过大造成教育成本扩大,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为对学生进行条件和规模限制,针对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当前社会需求,为学习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提供定制化的网上授课进行收费来维持其正常的运营,从而作为可持续的在线教育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2]祝智庭.“后慕课”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N].中国教育报,2014-05-21(11)

[3]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4]郑奇,杨竹筠.SPOC:结合高校教学的融合创新[J].物理与工程,2014(1):15-18.

[5]吕静静.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新内涵探究――基于SPOC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3):72-81.

[6]陈然,杨成.SPOC支持下的高校混合学习新模式[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2):44-48.

[7]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8]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8.

[9]吕静静.开放大学混合式教学新内涵探究――基于SPOC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3):72-81.

[10]杨竹筠,郑奇.MOOC等在线教育模式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4(2):9-12.

[11]陈然,杨成.SPO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42-47+67+80.

篇7

关键词:MOOC(慕课);SPOC;混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029-03

1 MOOC的产生和发展

MOOC(“慕课”)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缩写,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论及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1],它以视频为主,具有交互功能,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给全世界学员学习[2]。

MOOC最早出现在2008年。这一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和史蒂芬.道恩斯一起开设了一门名为“联通主义与联通知识”的在线课程,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尔和布莱恩.亚历山大据此提出了MOOC一词,特指在网上开设的、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并且对注册学生没有任何学历门槛限制、招生人数众多的免费课程[3]。2012年,美国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平台的建立,标示着MOOC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这一年也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 “MOOC元年”。

2013年,由清华大学发起建设的首个中文慕课(MOOC)平台“学堂在线”正式面世,标志着中国的MOOC建设进入了历史的舞台。截止到目前,“学堂在线”运行着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60多所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超过500门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经管、工程、环境、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2014年,教育部“爱课程”网联合网易启动实施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慕课平台-- “中国大学MOOC”。全国的高等学府都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MOOC的建设,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包括北大、人大、浙大等70多所大学参与,推出1300多门课程,其规模还在与日俱增。同年,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好大学在线”正式上线,四校的10门课程首批上线。目前已有6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参与,共了近300门课程。

2015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其中肯定了MO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建设的重大意义,同时表示将从政策、资金、平台建设等各方面提供支持,鼓励985、211高校兴建MOOC。借着这股东风,许多地方高校也不甘落后,纷纷通过质量工程等项目的形式大力推动MOOC的建设。

2 MOOC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应用现状

1)MOOC的建设的意义

MOOC的大规模应用,对于无缘进入名校,接受名师指点的普通院校学生来说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更公平的教育模式。学习者只要进入MOOC平台,使用一些社交账号比如微信号、QQ号就可以登录,然后选择课程,进入免费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也是灵活而机变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学习视频,可以观看教学资料、回答提问、参加讨论等。对于有的知识点没有听懂也没有关系,可以反复研究,反复观看视频,可以下载学习资料等,这种学习模式理论上更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MOOC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促进了学习化社会的形成。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人们只有随时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而MOOC正好能给学习者带来这方面的帮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工作需求等在MOOC平台上选择优秀的资源进行随时的自我“充电”。

2)MOOC在地方高校学校中的应用现状

为了解地方高校学生对于MOOC的认识及使用情况,笔者曾对所在的学校通过问卷方式做了相关的调查,问卷涉及学院的三个年级。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对网络及移动学习等新型的方式具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通过高质量的在线课程进行自我提升,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实际情况是超过一半的学生还没有听说过MOOC,小于四分之一的学生对MOOC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在线课程上,知之甚少。只有少数学生了解MOOC,有过学习体验。可见,地方高校学校的学生对MOOC的认知还不够,MOOC还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3 MOOC学习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深入了解MOOC,向教学名师学习授课经验以及MOOC的制作思路,笔者分别在“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以及“慕课W”注册并学习了几门相关课程,在学习过程感触良多。

1)MOOC更符合现代人的学习规律

同传统的在线公开课相比,MOOC的优势非常明显,那就是MOOC视频通常是一系列10分钟以下甚至更小的完整独立的“微课程”,这些微课程中还会穿插一些相关的测试题目,使得学生好像正在玩电子通关游戏,只有答对问题,才能继续听课,寓教于乐。这种短时间内集中精力的学习模式更符合当代学习者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MOOC制作的水平良莠不齐

“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都是国内知名高校推出的MOOC平台,其中不乏优秀作品。笔者自己学习的几门课程中就很不错,尤其是清华大学李秀老师带领的团队推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上不仅包含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引入了大数据、搜索引擎、云安全等如今大众比较关注的内容;课程组织形式也比较丰富,有课件、讲座、访谈、参观、实践、习题、作品点评等,根据课程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呈现给学习者。视频的时间较短,内容完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但也有些课程的授课方式不符合MOOC的理念,仍然是传统的那一套,不过是用新方式重新加工旧材料,换汤不换药。例如,有的教学视频长达三四十多分钟,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没有与学习者进行沟通。有的视频被硬性的切割成十分钟以下“微课程”,但是内容不是独立完整的,这样做只会割裂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达不到“碎片化”学习的目的,让学习者一头雾水。

当然优秀的MOOC从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是相当大的,例如上文提到的《计算机文化基础》除了后台制作人员,授课教师就多达四位,还有助教、特邀嘉宾等。课程的录制以及后期制作费用、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薪酬都是庞大的支出。据统计,国内制作一门优秀的MOOC需要十万元左右,这是地方高校难以承受的。有的MOOC还涉及与一些高端企业的合作,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与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联想创新中心的合作,这也是地方高校等学校难以实现的。

3)MOOC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在传统的大学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课程、课程体系及时间安排都是经过严密论证的,课程与课程之间传承、衔接关系非常清晰,每门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位置也非常清楚,学生不需要了解这些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要按部就班的按照n程安排进行学习即可,但在慕课时代,由于注册学生来源广泛,知识结构及基础差异很大,需求也不尽相同[4]。MOOC平台上课程建设各自为政,所以各大MOOC平台上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几乎为零。这可能是MOOC不能在地方高校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4)MOOC与本校教学的衔接问题

目前MOOC大部分都是985、211学校开设的课程,虽然MOOC是“没有先修条件”、“没有规模限制”,但实际上对于来自地方高校等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另外,这些学生的自制力、自我约束和做我管束能力也比较差,这是造成MOOC注册率高、完成率低这个尴尬局面的最大原因。

4 MOOC在我国高校的应用研究

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MOOC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它对大学实体课程建设的意义并不大,而这本该是高校进行MOOC建设的最初目标。正因为如此,各界人士开始对MOOC的未来发展做出种种尝试,并取得一些成绩。

1)建设本校的SPOC

SPOC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福克斯教授提出的。顾名思义,SPOC是为小规模的、达到一定先修条件的申请者准备的课程。

当前的SPOC案例,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或者想要取得课程认证的在线学习者两类人。前者采用一种结合了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教师把在线视频材料当做课下作业布置给学生,然后在实体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讨论,回答学生的提问,与学生一起完成作业或其他任务。后者是根据设定的申请条件,从全球的申请者选取一定规模的学习者纳入SPOC课程。入选者必须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参与在线讨论,完成规定的作业和考试等,通过者将获得课程完成证书[1]。未满足申请条件的学习者可以以旁听生的身份注册学习在线课程,课程结束时不会被授予任何证书。

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外著名的大学都进行了SPOC的实验和推广。

国内的许多高校也积极筹备建设本校的SPOC,例如南京大学、常州大学等。目前南京大学已130多门SPOC。SPOC建设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在MOOC平台进行SPOC登录,即本校学生或者想要取得学分的学习者需要详细注册自己真实信息,进行实名认证。例如“中国大学MOOC”以及 “好大学在线”都对自己的合作高校提供此功能,这种SPOC模式的成本较低,对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意义重大,为MOOC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2)混合教学模式

国内首次正式倡导混合式教学概念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他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主动性与创造性”[5]。MOOC的产生为混合教学模式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MOOC的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有效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但对于地方高校学生来说,要求他们独立进行MOOC学习是不太现实的。学生大多基础知识比较差,理解能力有限,而目前大部分MOOC是由较高水平大学的教师制作的,他们不了解地方高校学生的情况和知识结构,很难制作出完全符合学生要求的MOOC。再次,地方高校的学生也一般缺乏自我管束、自我激励、在线独立学习、在线协作学习能力等特质,很难独自完成MOOC的学习。

而传统大学的面对面授课于监督与管理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情感教育等方面,是网络教学无法替代的[6]。为了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及MOOC教学的优势,推动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很多高校设计出具有本校特色或课程特色的不同程度的“混合”教学模式。

有的采用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方式,即要求学生课下学习MOOC,课上集中讨论,回答提问的方式进行。

有的采用“MOOC+面对面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教师面对面授课穿插MOOC方式完成。这需要教师根据本校制定的教学大纲,对课程进行规划,选择合适本校学生的MOOC,进行线上和线下、课上和课下的混合教学。

5 总结

自从MOOC产生起,关于它的争论就甚嚣尘上,追捧者认为MOOC将颠覆传统的高等教育,各种质疑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但MOOC给传统大学教育带来的震动却毋庸置疑。MO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正在促进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从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热点之一。地方高校由于综合实力较弱,进行大规模的MOOC的建设也许力有不逮,但也不能放弃发展的机会,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之法,才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35(1):85-93.

[2] 李丽萍.“慕课”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新视角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1) :252-253.

[3] 曲大为,张鹏.慕课与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2015(5):119-122.

[4] 邓宏钟,李孟军. “慕课”时代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7):5-7.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诊改;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1引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文件精神[1],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已连续三年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做好“课程诊改”工作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又是学校深化内涵建设的现实需要[2]。本文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从课程概况、课程教学、诊改实施情况、诊断意见与改进措施、改进效果、展望与思考等六个方面,介绍对课程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2课程概况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培养面向数据库技术领域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库开发、数据库运维、数据库管理等工作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课程的前导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JAVA程序设计》,后续课程为《JSP动态网站开发》。课程团队由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老师组成,其中包括来自企业的专家。课程教学有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课程实训任务书等多类资源。拥有安装了SQLServer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训室,能满足课程基本的教学和实训需求。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以项目实训考核为主,结果性考核则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它们在期末总评成绩中各占50%。

3课程教学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的教学内容由创建数据库、使用数据库、管理数据库三个学习情境组成。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勤于课前、精于课中、思于课后”的原则,课前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完成单元教学设计、准备教学资料;课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认真贯彻“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课后教师辅导答疑,开展教师评学和学生评教,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课程教学以任务驱动方式,以一个典型的“学生选课数据库系统(SCDB)”为主线,将3个学习情境细化为14个具体的工作任务,由这些工作任务串接起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3]。具体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每个工作任务中有机融合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按照“任务引入—任务目标—必备知识—任务实施—知识拓展—任务小结—实训练习”七个步骤,强化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理论讲授、操作演示、课堂实训、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室、数据库实训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4诊改实施

以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要点和实施方案、课程建设考核性诊改制度等诊改文件为指导,从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对《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就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两个方面开展诊改工作。贯通课程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做好课程教学诊改,包括一周一次的课堂实时性诊改、一学期一次的期末课程教学诊改。贯通课程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做好课程建设诊改,包括一月一次的月度自我诊改、一年一次的年度考核性诊断。课程诊改工作主要运用“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方式开展。“8字螺旋”由静态和动态两个螺旋叠加而成。静螺旋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能够针对课程建设诊改工作形成自“目标”开始的、较为全面和深刻的改进方案。动螺旋指的是在质量生成过程中,根据实时监测到的数据,及时发出预警和即时跟进调控、改进的过程。其一般不涉及目标、标准的调整[4]。依据动螺旋实时监控、及时纠偏的特性,能较好地开展课程教学诊改工作。此外,课程团队积极开展课程调研,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学校毕业生、顶岗实习学生、在校生中收集汇总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照学校课程建设标准、课程考核性诊改标准,查找课程在建设和教学两方面的问题。通过认真分析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课程考核及格率、学生对课程满意度、学生评教、督导评价等教学反馈信息,综合评估课程教学质量。课程诊改后,基本实现了课程建设团队的优化、课程建设计划的完善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使得课程目标链更为清晰。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实施理实一体和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不断增加教学案例来更新课程实训内容。同时,通过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序化、广泛收集师生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加强课堂管理,使得学生的班风、学风有所好转。

5诊断意见与改进措施

(1)课程标准在先进性、完备性方面还有待提高。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表述较为抽象,不够具体和可量化;课程考核方式中缺乏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将组织课程团队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使其表述更加清晰具体,便于量化操作,更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课程考核方式中增设一个模块,加强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2)课堂教学中现阶段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不够灵活、丰富,信息化教学方面还有提升空间。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讲演练”的形式,未能形成有效的双边互动机制,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化教学的运用比较单一,尚有更多功能待挖掘和使用。将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双边互动,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3)课程团队中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专任教师企业生产实践经历不足,需要组织教师参加专业、课程、教学方面的培训同时开展课程团队的教科研活动,不断提升团队的教科研能力。(4)课程资源还不够丰富、立体,未能较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课程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还不够紧密。受课程团队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课程资源建设工作进展缓慢;课程实训缺乏企业真实项目环境和资源的引入。这都需要课程团队加强合作,分阶段完成课程资源建设;同时与数据库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课程共建。

6改进效果

课程诊改后,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两方面均获得较为明显的提升,基本能够促成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目标的达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1)课程团队根据学生的培养要求,细化了课程目标,使其能够量化操作,从而便于对学生学习达成度的有效测量。调整了课程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职业精神等纳入考核内容,使课程考核更能体现全面考核、综合评价。(2)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微助教、腾讯课堂、QQ群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运用,实现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3)选派了多名教师参加国家“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程团队的执教能力和“双师”素质。课程团队成员以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依托,不断探索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使得团队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能力均得到一定的提升。(4)课程资源建设得到了稳步推进,形成了集电子教案、课程实训、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试题库等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同时,教学团队与数据库行业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在实训室建设、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等方面开展了课程共建。

7展望与思考

课程团队将根据教育部第三批1+X试点证书中公布的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这两个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一步调整和修订课程标准,使其与行业标准对接更加紧密。在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贯穿德育、美育、心理健康、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教师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学校智慧课堂平台,进一步加强课程信息化、智慧化建设。选派教师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与运维,切实提高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开发课程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校本教材。

篇9

关键词: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改革;职业教育

目前,传统课程教学模式还是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等也不够完善,加上职业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限制,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了严重影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真正参与实践的时间非常少,甚至部分学生直到毕业都没有参与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非常差,这导致矿山机电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到岗就业后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学生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无法真正落实到实践中,企业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企业对人才应用的整体满意度低。对此,教师需要尽快转变当前矿山机电专业的教学计划,做好调整和革新,这是提升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一、矿山机电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和企业岗位缺乏对接,实用性有待提升

从目前开设了矿山机电专业的职业院校来看,其专业设置更多是为地方矿业服务的。这些职业院校所在地区大多有矿业基础,需要大量的矿山机电人才。而实际上,地区矿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与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培养的人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是因为相关职业院校在矿山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缺乏和企业实际需要的对接,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这也导致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中存在明显不足,学生对矿山机电专业的实用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不全面。同时在实际的岗位工作中,很多理论知识无法指导实践,学生花费精力学习的知识,若无法学以致用,就会影响他们学习课程知识的积极性,因此,矿山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亟待改革。

(二)教学方法单一,创新不足

就矿山机电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应用来看,很多教师长期采取单一的班级授课制教学,课程教学缺乏创新的模式和方法应用,这就导致课程教学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学生对课程学习模式感到倦怠,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教育信息化继续发展深入,新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这为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可能。但是,对新的课程教学方法,矿山机电专业课程教师的学习和应用积极性不高,一些教师因循守旧,缺乏学习主动性,对新的课程教学方法是排斥的,导致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缓慢,实际教学成效不高。

(三)实践教学比重不足,理论教学成为重心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很多专业课程教师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上,指导学生深入学习矿山相关机电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内部架构、电路原理等,并反复要求学生强化理论训练,而在实践教学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比较有限的。所以很多专业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到具体的岗位工作时,很难灵活自如地应用知识,整体课程学习成效不理想。最后到了工作岗位中,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不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此外,职业院校自身在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学校建设的实验室、实践基地屈指可数,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这需要职业院校整合优质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支持。

二、矿山机电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必要性

就能源资源市场现状来看,市场对矿山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随着矿山开采、加工等技术不断革新,矿山机电设备也越来越多。加快推进矿山机电技术发展,才能为矿山的高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持,才能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这就需要大量的优质矿山机电专业人才作为基础和动力,而目前矿山机电专业的优质技术和应用型人才比较短缺。矿山机电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专业之一,专业建设目的就是为矿山生产领域培养对口人才。要想适应矿山人才市场需求,就必须加速矿山机电专业课程改革,做好教学改革和创新工作,推动高质量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

三、矿山机电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对策

(一)做好市场调研,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目前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岗位适应性不足的问题,职业院校应优化矿山机电专业课程设置,积极强化和企业的岗位对接,深入开展矿山人才市场的调研工作,明确目前矿山行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在实际的岗位工作中,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素养,并以此作为优化课程设置的参考,确保矿山机电专业课程设置和矿山行业实际岗位需要相适应,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就可以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职业院校还需要对矿山机电专业这类实践课程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比重的科学划分,规划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保证比重合理,让学生的专业学习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践,促进课程教学成效不断提升。

(二)创新教学理念,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在矿山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加速教学观念的转变,把握当前教育理念变化,保持理念的先进性,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师一定要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应该不断学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运用信息技术等多途径、多样化的手段,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加理想的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在具体的矿山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中,为避免长期单一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教师要自主学习和尝试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多样化的课程创新方法,给学生以新鲜感,保持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尝试在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真正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转变师生关系,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专业课堂教学模式。对此,职业院校要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研平台等方面把握学院的基本情况,突出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服务行业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三)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

针对职业院校矿山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学校要加速资源整合,深化校企合作,借助企业资源和力量完善实践教学基础。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可以从矿山产品、制造工艺、技术细节和设备安全等方面进行交流,通过深度合作深化产学研结合。双方还可以就人才培养、技术需求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交流与讨论。学校和企业要加强在需求对标、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方面的合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通校企之间的沟通壁垒,加强科研转化,解决实际问题,还要深度落实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项目,为地方各矿山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长远的保障,进一步提升矿山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引领促进矿山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共同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发展、合作共赢,为地区煤电铝产业集群培养更多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校企合作中,双方还要围绕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实现政、校、行、企多赢局面为主题进行洽谈;着力提升校企合作深度、广度和水平,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强化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要做到以“双高建设”为契机,在专业现代化建设、校企合作、科技开发、社会服务、制度创新等方面发力,继续发挥学院的品牌优势,为校企深度融合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弥补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不足,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企业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

矿山机电专业教学计划改革势在必行,而目前矿山机电专业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矿山机电专业优质人才的培养。对此,职业院校需要深化矿山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工作,强化和企业的对接,优化课程设置,提升课程教学实用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比重;还要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实习基地,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同时也为企业成长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内容,进而实现校企双赢,共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这对矿山机电专业人才高效培养意义重大,也是目前职业院校矿山机电专业课程改革和实践创新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维.基于“互联网+”的高职矿山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金属通报,2017(4):69-70.

[2]周磊,徐志鹏.服务地方产业经济深化矿业类专业改造转型——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矿山机电专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0):132-133.

[3]陈玉莲.矿山机电专业项目教学情景案例研究——以《采掘机械设备运行与维护》为例[J].科技展望,2016,26(28):233.

[4]王亚男.以胜任力为导向的矿山机电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工业设计,2015(9):120,122.

[5]张景库.创新“虚实结合”的实训教学模式——以辽宁煤炭技师学院矿山机电专业实训教学为例[J].职业,2015(5):114-115.

[6]钱炳芸,訾兴建.基于“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的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4):100-102.

[7]金江.中职国家示范校矿山机电专业实训项目模块化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2(26):238-239.

篇10

关键词:真美善;企业文化;教书育人;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43-04

1 引言

随着网络化和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高职教学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先是立足自身课程“教改”探索,一是把教学当成工作,其本质就是解决如何“学”的问题,“导而弗牵”为其真谛。二是把教学当成管理,就是让庞杂的教学内容经过梳理简捷化、主题化,几句话把自己说服。三是把教学当成艺术,其魅力在于用形象化的符号进行创新表达,图文并茂、纵横串联。四是把教学当成科学,根本意义在于求真、辩假,要有一股敢于较真的劲头。在此基础上,再从微观之“教学”向宏观之“教育”升华共融,并日渐突显强化“育人”功能。这种教育首先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变被动为主动,终其一生完成自己的使命。其次是终身自学,以适应多变的生源实际和日渐增多的各种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文化,重在对生活方式的梳理,难在良好习惯的培养,真在生命的对话与交流。更是一种肯定世界和生命的态度,与人为善,阳光应对一切,积极传递正能量。最终是宗旨教育的融合,培养一种综合大气场,不仅让同类型的学生喜欢交流,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逐渐适应而喜欢,让更多的W生能因为老师的“身正”而自发去学习文化。文化的本质是真美善,唯有三者有机融合,方能培养和谐的人格并体验真正的幸福人生。求真是起始手段,热爱大自然,始于求真之足下;向善是根本目的,善待近人,重在行动,不做即非善;探美是从求真走向向善的立体桥梁,爱美之人、方法灵活,站在桥上,看清方向,就能从善如流。以《企业文化》教改为突破口,着眼于求真、探美和向善,不仅“授业、解惑”,还要“传道”,更应体味生活即教育的真正含义,以期大胆探索教书育人的创新实践路径。

2 前期准备与思路梳理

2.1 创新缘由:直接解决问题

2016年给园林15051、52、53三个班上“企业文化”课,以王成荣编著的《企业文化管理》为教材,按教学计划准备讲企业的“理念、环境、视角、制度与行为”五个文化主题[1]。教学一开始并不顺畅,学生反映太“高大上”,普遍有畏难情绪。经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先从父母养育儿女的20年的总花费谈起,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技术路径,系统讲述真美善导向的全身心学习,讨论五个故事(三个砌砖工人、给自己树立一面旗帜、复杂的事情简单化、鱼与渔杆、麻烦就是人生),追寻一个成功人的品质,交流高职园林专业教学的“关键点”(一年级定方向、二年级学技能、三年级靠推销),并在课前提前半小时到校赏析牡丹与芍药,以“诗”的方式随堂交流,总算把教学任务完成。总结得出了:做人要有梦,勤快第一宗;孝敬不能松,静静听心命。爱惜己身体,珍爱家环境;工作认真干,儿女能看见。

2.2 团队创办《五维幸福人生》

将教学中遇到的挫折问题,提交家庭会议(全家均为教师),经过讨论建议四人集体创办“五维幸福人生”微信公众号,把同学们乐于玩耍的手机变成学习的工具。按照上课需求提前备课,并统一用图文并茂的手写体,为同学们做学习的表率。①宗旨:信仰生活化,悠然南山欢。②主题:悠游立体空间,历经时间锤炼;品味文化魅力,共度五维人生。③原则:尊重原始创作,倡导融合加工;点赞努力实践,欢迎再度分享。④主创特色:文化+景观+艺术+管理+信仰。⑤努力目标:追使命,觅直觉,具泛爱,勤耕耘,悟文化。⑥栏目设置:终身学习(开启心智之耳目,如同扎根大地),园林咨询(走上求真之喜悦,如同主干挺拔),教学实训(从善如流之和谐,如同枝叶舒展),自我反思(发现探美之智慧,如同开花结果),家庭经营(完成圣化之旅程,如同种子发芽)。

2.3 企业文化:直奔主题要害

①文化是人类活动之后踏在地上的共同痕迹,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整体性的价值定位和精神路向,过一种有品味的生活方式。②企业文化是集体文化中最复杂的一种,因为企业生存的目的不仅是生产产品与赚钱,更要生产快乐、创造幸福;使其成为有高尚目标的经营,最终成果为集体人格。由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企业伦理道德、企业形象等要素构成,像一只“无形的手”对企业及员工的行为产生着全方位持久的影响。其“根”生在中国,“花”开在日本,“果”结在美国,享用在全世界。③微观社会亚文化,有形物质环境引;规章制度限底层,精神基因传千年;以人为本贵化人,快乐实做逐幸福。提供服务优质化,顾客满意才是真;感恩意识最淳朴,爱心行动贵心诚。敬畏意识乃关键,一心向善恶莫做;修身立世真美善,民族个性代代传。

3 教书内容选择与教学示范

3.1 教师宏观推荐模块

教师推荐13个模块:①结构模块: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结构;②软化模块: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③作用模块:文化力的作用;④辩证模块:企业文化建设的辩证思考;⑤案例模块: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⑥维度模块:东方企业文化的测量维度;⑦关键模块:企业文化设计的关键环节;⑧艺术模块:企业文化的实施艺术;⑨伦理模块:企业伦理;⑩绿色模块:绿色GDP――中国企业伦理视角;B11案例模块:黑松林――劳动关系的一片绿洲;B12趋势模块: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B13借鉴模块: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差异[2]。

3.2 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1)园林工程16057班,每个学习小组3~5人,七个组学习内容分别为: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领导者的价值观决定企业文化基调,跨国经营与文化融合,企业文化变革的原因,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企业管理的软化趋势。

(2)园林工程16058班,1~4人为一学习小组,八个组学习内容分别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领导者的价值观决定企业文化基调,文化竞争力――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文化也是资本,中国改革开放与价值观念更新,文化力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的辩证思考。

3.3 文字提炼教学示范

以《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郭广昌解析“复星”飞速发展的奥秘》为例:传世神话郭广昌,非富却贵“霉干菜”;良好体魄健全脑,首选哲学方法王。实干精神“入地狱”,热情执着有个性,博学宽容渐成熟,生存锻炼成好汉。从政为官阳光道,关注经济敢下海;人生目标早树立,志同道合勇创业。反省自身重学习,虚怀若谷领头羊;宽容互敬真感恩,感情之家家才兴。撑起天空男子汉,实业稳当信息通;失败损失善控制,不断完善根基稳。爱国主义在行动,资源越多责任大;奉献社会无退路,智勇双全无反顾。创业理性有激情,集聚一身齐迸发;社会精英咬紧牙,学习实干闯天下。

3.4 图框思维教学示范

以《黑松林:劳动关系的一片绿洲――兼评刘鹏凯的“心力管理”》为例(图1),人有无限潜能,关键是要激发出来;靠什么激发,靠的是我以我心,真心换真心,激发出来的是觉悟,这就是心力。

3.5 教学活动设计安排

①单独或成立2~5人W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节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整理,老师进行分类专题辅导。②统一要求做成PPT,发挥信息时代的特点,尽可能令形式新颖、奇特。③在第8周进行专场汇报,多媒体的准备工作全部由学生自行组织。④老师只认真听讲,做好笔录,精心点评。如园林16057班赵烨、张晓波、李瑞聪、杨康、石晓燕一组,采用团队式汇报,每人一个核心内容,克服了分组学习一人汇报学习、其他人积极性不高的弊端。⑤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老师抽查提问,达到快速进行系统知识学习的目的。⑥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写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系统分析、点评、肯定。

4 育人形式确定与具体做法

4.1 基于潜能激发的个性点名

①让同学们通过手机微信先了解主讲老师的自主学习、教学实训、咨询工作与业余生活情况,寻找共鸣点。②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相交的圆圈,根据初步对本班学生的判断,列出相关的主题词,园林、旅游、摄影,求真、探美、向善,哲学、历史、文学,文化、管理、艺术,早起、跑步、打拳等。③老师示范点名:我是X号(学号),来自XX县的XXX(姓名),与老师共同的地方在于喜欢早起和旅游,但我更年轻、个性张扬,我特别喜欢下午在绿荫场上踢球、挥洒汗水。④让第一个自愿点名的同学站在讲台上说,并随时推向老师的朋友圈。⑤其他同学按学号顺序或自愿依次进行自我推荐式点名。⑥这种点名难在老师放低身段,让学生产生自信,形成亲如一家人的感觉。最后老师总结:师生同心生共鸣,年轻学子更风情;自我点名兴趣增,挖掘潜能头一宗。

4.2 基于真美善导向的全身心学习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皆以经验、美感和情感的形式负载传递,求真、探美和向善就成其永不衰竭的三部曲。①以自觉开启动力系统为前提,双手紧牵文理兼融之两头,立足真美善三角锥台关系,驱动于坚定的责任力、适当的自控力和完美的执行力的平衡。②以社会服务项目为依托,站在生态时空角度俯瞰知识点,采用比喻、联想、类推等方法,通过快速阅读、表格图框、提取干货、信息筛选和实际应用、反馈纠错等环节。③充分调动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和身试等综合器官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网络随时捕捉获取、整合归纳正向有用信息,用最少的时间迅速做到对新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归档处理。④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过程中,处处留心“直感”的悸动瞬间,做好能量与时间的科学分配,适时与价值观念相同的人分享交流,以充分体验全身心学习带来的幸福人生的感觉过程[3]。⑤在线上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图框与案例讲解,重在让同学掌握全身心学习的方法。

4.3 基于专业导向的五维桃花源

先在网上自学善意探美桃花源:一访太白世外桃源,二访厦门小桃源,三访常德桃花源,四访西安东晋桃源,五访重庆某山庄。再在课堂上讲解引导进入五维桃源:①一维山水:多年流连山水间,天人合一皆随缘;寺庙道观选址巧,香烟缥缈起身早。②二维书中:半生读书选择难,随性翻阅遇经卷;贵人指点方开窍,志士闲人论桃源。③三维心里:自省反思重体验,自我实现随意干;梦中桃源在心尖,心灵悸动一瞬间。④四维天上:终身寻找不怕烦,随心使命望青天;蓝天白云风丽和,变幻桃源难看见。⑤五维家中:平淡自然随灵过,清明祭祖重思索;生往交谈至亲间,才知桃源牧童传。父母健在桃源在,母去桃源门谁开?猛然知晓使命变,桃花源主担在肩。夫妻同心同力干,笑脸营造桃花源;儿孙成长快乐伴,引导探寻酒家问。⑥引导学生从寻觅桃花源向营造桃花源的升华转变,注重动手实践,这是高职园林专业学生的使命。

4.4 基于孝心亲情的清明思行

①在网上学习清明之思,包含扫墓踏青、纪念母亲(生日其实是母亲的受难日)、算账叩问(天天捡拾心灵中的垃圾)、《游子泪》和《桃源》五部分内容。②《游子泪》是在唐孟郊《游子吟》的基础上改编:慈母手中线,代代情相牵;游子身上衣,温暖心头忆。临行密密缝,思念嵌其中;意恐迟迟归,叶落乡愁根。谁言寸草心,酒敬天地间;报得三春晖,双孝百事顺。③《桃源》是在唐杜牧《清明》的基础上改编:清明时节雨纷纷,春雨如油落田甜;路上行人欲断魂,心善情满步履畔。借问酒家何处有?山水经卷觅桃源;牧童遥指杏花村,心灵悸动一瞬间。④在师生实际经历2017年清明之后,在网上继续学习清明之行,以夫妻双双回老家、清明祭祖做中学为主题,包括沿途清明、姐妹清明、远程清明、杯中清明和兄弟清明五个系列。⑤主要让同学们掌握三点,一是写作是深情的自然表白,只要情真意切,将自然落泪的瞬间记录下来即可。二是清明就是清淡明智处事,清楚明白做人;三是要用实际行动孝顺健在的老人,重在当下做,如园林16056班高海洋同学清明时静默三分钟,并打电话关爱家人的亲情行动。

4.5 基于幸福生活的花木文化赏析

以2016年春夏赏析西校区牡丹与芍药为例,进行系列观察与表达。①清赏西校牡丹:牡丹花开如玉盘,五彩斑斓香满园;层层包裹一朵金,代代富贵年年春。②再赏牡丹:花艳难经一场雨,花瓣残落谁心碎?金蕊独留孕精神,来年再艳依然春。③三赏牡丹并芍药:牡丹艳后芍药启,含苞待放枝头立;一木一草一世界,过客匆匆我是谁?④赏芍药苑:半球绿丛顶红杯,一二十朵枝上飞;大小错落渐次闻,迷倒你我还醉谁?⑤再赏芍药苑:绿滚滚红点翻,高脚酒杯群仙捧;邀月共举天地间,时空穿梭谁撑帆?⑥三赏芍药:醉酒朦胧望芍药,花瓣残落心难却;四朵金蕊冲天起,风流过后更执着。⑦回头再望牡丹与芍药:瞬间繁华一片静,默默沉潜大地中;秋收冬藏孕生命,日积月累一点红。⑧通过系列花木文化赏析,引导同学们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勇于拼搏,活在当下。

5 结论与分析

真美善导向的教书育人创新实践,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健全和谐人格的高等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不仅因为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人格,教学说到底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托付,而育人的本质说穿了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己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不是仅仅关心他们个人的价值,而是把目光引向关心社会、广大民众和全人类。实践表明:尽管各班同学的情况差异比较大,但从所写的学习感受与教书育人创新项目的共鸣情况(表1)来看,5点收效还是显著的。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自我点名贵在增强学生自信,老师就要当好绿叶、甘当人梯。二是园林专业导向为基础,和以往知识体系串通起来,各自探寻心中的桃花源。三是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职业规划为核心(难点),结合不同老师的实际从求真(与事物打交道)、探美(与自己打交道)和向善(与别人打交道)三方面积极引导。四是培养感恩、孝心与敬畏意识是关键,结合清明传统节日,进行现身说法的真情教育,最为有效。五是从日常生活真正做起为保障,例如早起跑步锻炼,既要每节课都说、时常督促检查,更要老师以身作则、带有执行。当然,也存在一些棘手问题,例如从参与杨凌迷你马拉松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同学只是关注看看,参与志愿服务的也是少数同学,至于实际参与者5个班为空白,这也是教书育人真正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成荣.企业文化管理[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9(重印):目录,19,6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