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疾病疗法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疾病疗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2(a)-0041-03
Effect analysis of ner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XIONG Feng1 TANG Si-zhi1 LUO Wei2
1.Department of Neurology,Central Hospital of Zhuzhou City in Hunan Province,Zhuzhou 412000,China;2.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Central Hospital of Zhuzhou City in Hunan Province,Zhuzhou 41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clinical effects of ner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Methods 200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method,100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drugs conservative treatment,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ner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satisfaction,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1%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Ner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tisfaction;safety
X血管疾病作为发病率高、复发率较高、并发症较多的一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1]。近年来其治疗方法研究不断深入,以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其生存质量为目的[2],神经介入疗法被发现在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践效果。本文旨在研究神经介入疗法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诊治的20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CT检查及MRI检查等确诊,且排除出现心肝肾功能异常、脑疝晚期、碘过敏、脑肝功能衰竭等情况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年龄20~67岁;平均(47.58±1.79)岁;短暂性脑血管发作26例,脑梗死44例,颅内动脉瘤30例。观察组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22~68岁,平均(47.82±1.91)岁;短暂性脑血管发作26例,脑梗死44例,颅内动脉瘤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即采取阿司匹林药物口服治疗,100 mg/d,氯吡格雷药物口服治疗,75 mg/d,持续治疗3个月后以100 mg/d阿司匹林药物维持给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开颅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取神经介入疗法治疗,做好术前准备,患者排空大小便后,进行备皮,给予患者局部麻醉,消毒其两侧腹股沟,在腹股沟韧带下方1~2 cm,在有明显动脉搏动位置进行穿刺,之后按压穿刺点,将直导丝以及导管经穿刺点送入,进行血管内操作,将导引管插入颈动脉或者椎动脉中,之后微导管插入动脉直达病灶。通过造影剂对病灶情况进行多方位观察,给予针对性处理,如栓塞、注药、扩张等。操作完成后,进行止血包扎操作,适当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观察患者临床表现。
手术结束后对穿刺部位进行止血包扎,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采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若患者手术顺利完成且无生命危险则为手术成功,否则为手术失败。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疾病复况。
患者满意度使用自制问卷从服务态度、专业水平以及健康教育方面对患者进行调查评分,分为满意(>80分)、比较满意(60~80分)以及不满意(
常见并发症有术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急性脑梗死、动脉瘤术中破裂、脑血管痉挛以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等。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疾病复况。
根据病情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3],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动脉狭窄情况明显改善,功能缺损评分降低>50%;有效:患者动脉狭窄有所改善,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5%~50%;无效:患者治疗后以上标准均未达到。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3%,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疾病复况的比较
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中出现10例疾病复况,而观察组中出现3例疾病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观察组更具优势(3% vs 10%)(χ2=4.03,P=0.04)。
3讨论
脑血管疾病于临床上发病率较高[4],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上强化治疗是改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预后的关键所在[5]。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疾病已被逐渐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6]。
神经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7],采用股静脉及股动脉插管,经血管自然腔道对颈部、颅内脑血管疾病进行治疗。因其创伤小、效果佳、术后恢复快等优势[8],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相较于药物保守治疗[9],神经介入疗法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采取神经介入治疗的过程中[10],动脉溶栓能直接疏通机体血管,达到有效挽救脑梗死的效果,且支架置入作为标本兼治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11],在脑梗死萌芽状态即可将其消除,更适用于疾病的早期治疗[12]。其应用范围^广,除深度昏迷或已存在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不适用外[13-15],其他患者均能应用,并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16]。
本文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并发症总发生率、疾病复发率、临床总有效率均更优。
综上所述,相比于药物保守治疗,采取神经介入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能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王金环,佟小光.现代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与外科手术治疗的规划与发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1):1-2.
[2]张树峰,刘中光,李曼,等.去氧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神经介入手术中应用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0):107-109.
[3]Jiang Z,Liang Q,Zheng X,et al.Metabonomic study on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treated with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screening potential biomarkers related to neural tube defects occurrence[J].Biomed Chromatogr,2011,25(7):767-774.
[4]戴黎萌,徐菲,陈东,等.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与开颅手术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8):1112-1114.
[5]刘帆,李永旺,马玉恒,等.不同全麻方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6,37(1):70-73.
[6]Dooley D,Vidal P,Hendrix S,et al.Immuno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successful neural stem cell therapy:new perspectives in CNS neurogenesis and repair[J].Pharmacol Ther,2014,141(1):21-31.
[7]周宗华.神经内科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的治疗效果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4):20-21.
[8]张明宇,周杨,李欣欣.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3):98-100.
[9]李中言,杨劲松,徐妍,等.顽固性高血压治疗进展――介入疗法[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3,34(3):192-195.
[10]李俊明.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1):157.
[11]扶元森.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颅内血肿的有效率及病死率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4):76.
[12]王会兵.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0):93-95.
[13]张秀娜.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8(16):58-59.
[14]卓严光.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3):112-113.
篇2
在医疗实践中,有时医疗方面虽然为患者尽了最大的努力,终因患者的病情危重救治无效而死亡;有时限于现代医疗技术,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的局限,医务人员对一些疑难疾病或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的疾病束手无策;有时限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没有足够的紧急检查和抢救时间,缺少必要的设备或其它适当的条件发生残废等不幸事件;有时患者的疾病发生难以预测的意外情况,使病情恶化突然死亡;有时则是由于患者的疾病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导致死亡等,均属于医疗意外。
1.精神病科的治疗,如电休克、胰岛素休克和各种注射及口服治疗性药物等均有一定的危险性。在治疗过程中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治疗后发生猝死、栓塞、癫痫持续状态、心跳呼吸骤停或其它严重不良后果,均属医生意外或并发症。
2.精神病由于高度兴奋,躁动不安,脑动脉硬化突然发生脑血管意外,脑血栓形成,或有智能低下,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在发生其它科疾病时,不能及时叙述病情,又无明显的临床体征,造成延误治疗或严重不良后果,应属医疗意外或并发症。
篇3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1.035
中图分类号:R274.91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1-0082-02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以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该病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措施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2种方法,又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推拿、针刺、牵引、理疗、药物治疗等。笔者采用颈椎夹脊痛点勾揉拨法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2例,并与单纯牵引治疗相比较,旨在探讨该疗法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本院康复科就诊的8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22~61岁,平均(43.45±11.6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0年,平均(16.51±9.24)月;病情严重程度[1]:中度38例,重度4例。对照组42例,男15例,女27例;年龄23~64岁,平均(42.67±10.1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2年,平均(15.93±9.46)月;病情严重程度:中度37例,重度5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制定:①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壮年若有损伤史、劳损史、颈部畸形或其他诱因亦可发病;②临床表现及体征:颈肩部不适伴有上肢疼痛或麻木,其范围与颈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③发病经过及病程多数为缓慢性,病程较长,时轻时重,若有颈部创伤史或劳损史,也可急性发作;④除外非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的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如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等;⑤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椎管矢状径狭窄;⑥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病情属于中度或重度;③年龄20~65岁,性别不限;④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肢疼痛、麻木者;③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④合并心、肝、脑、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颈椎夹脊痛点勾揉拨法结合牵引治疗,推拿治疗在牵引治疗之后进行。对照组予单纯牵引治疗。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暖,且要避免伏案工作过久。
2.1.1 枕颌布带牵引治疗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开始时重量约2~3 kg,若无不适,可逐步加量,2~3 d后可增加1~2 kg,但不应超过7~9 kg。以牵引时患者感觉舒适,松解后无不适为宜,若重量较重,可分步松解。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
2.1.2 推拿治疗 操作方法:①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用按、揉、?等手法放松患者肩部肌肉,再用弹拨法、掌根按揉法及拿捏法对颈肩肌肉进行弹拨、按揉、拿捏。每个手法均顺着肌肉走向、力量由轻至重,渐渐加力,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对肌肉紧张及压痛明显处加用手法2~3遍。②患者仰卧位,医者对患者颈肩部按揉2~3遍后重点对颈部肌肉进行勾揉手法,勾揉3~5遍,对肌肉紧张或痉挛处加2~3遍;对风池、完骨进行勾压,以局部有明显酸胀感为度。③患者取端坐位,医者用掌根揉搓痛点部位至透热为度,再揉摩、拿捏患侧臂丛神经走行之疼痛、麻木部位,以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为主;按揉肩井、肩、肩贞、曲池、合谷等穴;用掌根分别对颈椎的正位,左旋、右旋位行按揉法3~5遍,再行颈椎拔伸手法2~3次。④行颈椎斜扳、侧扳,然后牵抖患侧上肢2~3次,拍打肩背部和上肢,使患者有轻为宜。
2.2 观察指标
2.2.1 症状、体征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量表[1]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评分越低,说明其病情严重程度越高。
2.2.2 疼痛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3]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说明其疼痛程度越严重。
2.3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拟定。临床痊愈:疼痛、麻木或眩晕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5%,X线显示正常;显效:疼痛、麻木或眩晕等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
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满足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时,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时,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3 结果
3.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6%(41/4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30/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 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均升高(P
3.3 2组治疗前后疼痛积分比较
治疗后,2组的疼痛积分均下降(P
4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所致。临床表现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其发病机制有机械压迫学说、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和自身免疫学说。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手术治疗等。但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大,症状易反复;神经阻滞效果虽好,但操作难度大,可出现硬膜外感染、血肿等并发症;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
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来看,可归属于中医学“项强”、“项筋急”等范畴。其发病与风寒痹阻、劳伤瘀血及肝肾亏虚有关。有外伤史或久坐低头职业者,可引起颈和肩背部的肌肉劳损,出现肌肉僵硬、疼痛等症状;夜寐露肩或久卧湿地,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脉,影响气血之运行,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出现颈强脊痛,肩臂酸楚,颈部活动受限;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不荣则痛,出现颈项、肩臂疼痛、四肢麻木乏力。其病变部位与手足三阳经及督脉有关。
牵引治疗是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的一种方法,其治疗作用有以下几方面:①可以限制颈椎活动,减少对受压脊髓和神经根的反复摩擦和不良刺激,有助于脊髓、神经根、关节囊、肌肉等组织的水肿和炎症消退;②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减轻(解除)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③解除肌肉痉挛,恢复颈脊柱的平衡,降低椎间盘内压,缓冲椎间盘向四周的压力;④牵开小关节间隙,解除滑膜嵌顿,恢复颈椎间的正常序列和相互关系;⑤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直,改善椎动脉的血供;⑥使颈椎管纵径拉长,脊髓伸展,黄韧带皱褶变平,椎管容积相对增加。
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已广泛用于临床。中医古籍早有记载。《素问・举痛论篇》曰:“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伤科补要》载:“感冒风寒,以患失颈,头不能转。”其治疗“使患人低坐,用按摩法频频揉摩。一手按其头,一手扳其下颏,缓缓伸舒,令其正直。”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其可改善神经根的受压与粘连状态,减轻(消除)神经根局部的炎症和水肿,缓解颈肌痉挛和改善颈椎生理曲度,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本推拿方法从俯卧位开始,再仰卧位,进而端坐位,可以很好地松解颈部肌肉,特别是仰卧位的勾揉手法是治疗的重点,能在颈部肌肉无负重的情况下更好地松解肌肉的痉挛,为下一步的治疗打好基础。而颈部夹脊痛点揉拨法除具有上述治疗作用外,还能改善患者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及血液循环,且该法是以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为基础,侧重于放松痉挛的肌肉和消除脊椎的失稳,同时结合揉按臂丛神经走行的相邻腧穴,能够对颈神经根产生直接的良性刺激作用,并可显著改善颈肩部、患侧上肢及部分手指麻木、疼痛、无力等临床症状。另外,牵引治疗后,可使痉挛的肌肉和神经受压症状得到缓解,此后再予颈部夹脊痛点揉拨法治疗,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综上所述,颈椎夹脊痛点勾揉拨法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尤其是镇痛效果好,且患者依从性高。
参考文献:
[1] 田中靖久.颈部神经根症治疗成绩判定基准[J].日本整形外科学会杂志,1993,67(3):552.
[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6-349.
[3] Melzack R. 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J]. Pain, 1987,30(2):191-197.
篇4
关键词 血液净化 中毒 肾衰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081
资料与方法
2004年6月~2008年12月收治急性中毒并发肾衰竭患者30例,其中男女性各15例,年龄15~73岁,平均42岁;有机磷农药中毒10例,毒鼠药中毒12例,镇静安眠药中毒5例,海洛因中毒1例,中草药中毒2例。其中20例伴有多脏器功能受损。发病前有明确的服药及中毒病史,服用至就诊时间2小时~15天。
临床表现:均为急性起病,以消化道症状首发,6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其中3例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均出现急性肾衰竭,除1例尿常规无异常外,其余2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和蛋白尿。中毒患者血肌酐330~1620μmol/L,尿素氮25~70mmol/L,3例伴高钾血症5.5~7.6mmol/L,2例低钾、低钠血症,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血碳酸根9~16mmol/L。20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10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伴不同程度的心肌酶增高。1例出现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利尿,应用扩血管药物,以及控制水钠摄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综合治疗;血液净化治疗组26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中毒时间短者洗胃、利尿、导泻治疗,早期及时给予止吐镇静药,观察呕吐物,一旦发现有上消化道出血,立即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止血等治疗。常规给予保肝治疗,避免使用肝脏毒性药物。出现低血容量则适当补液。对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者应及时进行透析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心肌酶增高患者给予营养心肌治疗。血液透析组22例,合并高钾血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给予透析治疗。血管通路采用动、静脉直接穿刺或股静脉置单针双腔管。透析时间为2~4小时。抗凝方法根据有无合并出血倾向,分别采用全小肝素化抗凝,低分子肝素抗凝或无肝素血液透析。血管通路采用临时行通路,经锁骨下静脉插管、股静脉置管成功,静脉直接穿刺建立体外循环。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治疗前后的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等变化。除行血液透析治疗外,4例行血液灌流治疗1次;1例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行血浆置换治疗1次,并行床边血液滤过治疗1次。
结 果
30例急性中毒患者中,有20例经过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恢复正常,痊愈出院;10例治疗好转进入多尿期,血肌酐下降,停止血液净化治疗出院。每例的净化次数为1~10次,平均时间15小时。出院时肝功能、心肌酶均恢复正常。
讨 论
血液净化是治疗某些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血液通过透析及装有活性碳灌流器的过程中,活性碳与血浆蛋白竞争毒物,达到清除体内有毒物质的作用,拯救生命[1]。目前ARF的病死率仍高达49%~71%,病情复杂、危重的老年患者以及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S)的死亡率更高[2]。ARF的转归与开始透析时是否合并ARF所致的多器官损害有显著关联[3]。
总之,早期预防性、充分性的血液净化治疗有助于提高ARF的存活率。根据病人的合并症和综合情况,合理地采用血液净化方式,可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02.
篇5
【关键词】脑苷肌肽;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69―01
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开始,我院试用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合并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85例,临床取得明显疗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治疗组85例,男55例,女30例,年龄40~55岁,平均年龄(45±2.5)
岁,糖尿病病程5~20年,平均12.5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个月~15年,平均4年。对照组80例,男56例,女25例,年龄43~60岁,平均年龄(51.5±4.0)
岁,糖尿病病程4~19年,平均11.5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病程4个月~12年,平均3.8年。全部病例症状、体征、病程及临床表现大致相同,所有病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合并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符合第六版《神经病学》提出的诊断标准。均用神经机电仪测定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脑苷肌肽64mg,溶于生理盐水300mL中静脉点滴,每分钟2毫升,每日1次,疗程两周。对照组:应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ug,肌肉注射,每日1次,疗程两周。两组患者其他治疗均相同,均给予严格控制饮食,适量运动,选择合适的降血糖药物,在连续监测血糖,并且血糖均逐渐平稳,两组治疗过程中除应用降糖药外,未使用其它治疗神经病变的药物。两组患者均与治疗前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心电图、神经电生理等检查。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肢体无麻木、针刺、灼热和脚垫感,无肢痛,温度觉和足部感觉正常,肌张力、肌力恢复正常,SCV及MCV增加>5m/s;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肢体麻木、针刺、灼热和脚垫感明显减轻,肢痛明显好转,温度觉,足部感觉减退明显好转,肌张力减低较前明显改善,肌力达4级; SCV及MCV增加
1.4 结果
2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2010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公布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脑血管病及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微血管病变、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致山梨醇增多、脂质代谢障碍等所致,其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为最常见,病变主要累及双侧末梢神经,以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而运动神经症状较轻。25岁以上的糖尿病中患病率为40%。病情进展缓慢。糖尿病合并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普遍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目前认为微血管病变及缺血缺氧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发病之一。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使毛细血管基膜变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糖化蛋白沉淀及管腔狭窄,从而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引起神经细胞鞘膜水肿变性、断裂、轴突纤维化等病理变化而引起临床症状。目前对糖尿病合并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方面仍无特效药物,大多对症处理,严格控制血糖和胰岛素的广泛应用,降低或延缓了糖尿病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脑苷肌肽作为神经节苷脂具有感知、传递细胞内外信息的功能,参与细胞的识别、粘着、生长、分化以及细胞信息传递等过程。它作为某些神经递质、激素、病毒和干扰素的受体,具有参与神经组织的分化、再生、修复,与神经冲动的传导、细胞间的识别作用。它能加速损伤的神经组织的再生修复,促进神经支配功能恢复,减低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从而减轻细胞毒性和血管水肿。我院采用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在严格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也有显著的改善,并且经过治疗,皮肤瘙痒也明显改善,疗效比较和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使用简便,副作用小,安全可靠。不失为治疗糖尿病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值得临床医生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崔丽英,王伟. 神经病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1―423.
[2] 刘晓燕,吕春兰,周璐奇,高宇. 糖尿病.【M】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39―148.
[3]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05 ,795
篇6
一、强制医疗的立法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关注和关爱不够,加之医疗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精神病发病率及精神病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据卫生部调查,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人。每年因精神病人引发的刑事案件达万起以上,“武疯子”伤人等事件屡屡见诸报端。2012年新刑事诉讼诉法修正案(以下称“新刑诉法”)以特别程序新增规定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以下称“强制医疗程序”),首次将强制医疗纳入法制轨道,为保障社会的公共安全以及保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第 285 条第 1 款,对于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是否进行强制医疗,由中立的人民法院做决定,有利于防止公权力滥用,保障人权;第 284 条是进行强制医疗的适用条件,有利于保障公众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真正有社会危险性的精神病患者得到救助、治疗。此外,《刑事诉讼法》的重大进步还包括将法律援助作为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的配套机制,可有效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刑事诉讼法》第 288 条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实行监督,体现了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的原则。该特别程序为强制医疗的程序适用设定了基本的制度框架。但法律规范与执法实践之间的冲突,乃法律运用永恒的命题。本文拟就强制医疗在执行的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国外较为成熟的立法及实践经验进行比较并借鉴,以此为日后我国的强制医疗司法实践提供些许裨益的观点。
二、现有强制医疗执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强制医疗执行期限的绝对不定期弹性过大,可操作性低
强制医疗作为一种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国家强制方法,其目的在于三个方面。其一、避免精神病人再度实施对社会具有危害性的行为;其二,使精神病人摆脱自己的行为而获得安全;其三,通过有效的医疗救治,使其适应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刑诉法规定法院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依法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后,应当交付执行。但对于执行期限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立法例上采取了不定期原则。所谓不定期原则指的是法律没有对强制医疗的期限作出绝对的规定,同时在审判过程中,法官也不裁决执行的具体期限。不定期原则是由精神疾病的复杂性以及人身危险性的可变性决定的,因为精神疾病的康复需要一定的周期且因人而异,而人身危险性的指标更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我国的立法不事先我国立法没有硬性规定强制医疗的期限,而是交由审判机关灵活把握。
不定期原则表面上看更符合对精神病人执行监管的客观规律,但我国对强制医疗的审理采取类刑事审判审理的方式,如同审判管理的弊端一样,强制医疗审理中也存在着庭审形式化以及书证中心主义的弊端。而对于执行期限的无立法限制更导致了法官在决定强制医疗过程中一味依赖于精神病的司法鉴定,不加区分精神病人已经造成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对其人身危险性的评估,草率地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再者执行期限的不定期更导致了解除强制医疗的混乱。实践当中,速决定速解除的“快餐式”强制医疗让社会公众对强制医疗的执行力产生怀疑。
(二)强制医疗的定期诊断评估制度不健全
定期诊断评估有利于医疗机构及时掌握精神病人的病情和人身危险性变化状况,刑事强制医疗作为一种保安处分措施在限制精神病人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医学治疗,其正当性来源是该类精神病人具有相当程度的人身危险性,如果不限制其人身自由可能会继续实施暴力行为,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而当被强制医疗者已经疫愈或病情得到控制,人身危险性消失或降低,社会危害性降低,不需要继续进行强制医疗时,继续限制其人身自由就不具有正当性了。强制医疗程序作为一种强制手段,他来源于法律,依托于法律。其运行过程也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范,以确保强制医疗的理性进行,所以强制医疗权必须受到制约。制约不仅体现在司法权的运行上,也必须贯穿在被申请人强制医疗的全过程。被申请人一经治疗如果经治疗后人身危险性消除,就必须对其解除强制医疗,以维护其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在现行的新刑诉法及司法解释中没有规定医疗机构有及时向司法机关报告被申请人诊疗情况的义务,以及对于定期诊断的频率并没有作任何规定。如此一来,在程序并不严密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导致“被精神病”等情况的发生,引发社会公众对强制医疗程序严重的不信任感。
篇7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用药剂量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55-01
多数的恶性肿瘤患者都会并发血栓,而且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如果治疗不及时,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而且并发因素多样化[1]。如肿瘤细胞引起的高凝状态、血管的损伤、肿瘤分泌促进血管生成素、抗肿瘤药物等因素都会使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由于早期的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并不明显,而且现代医学技术对于肿瘤远处转移的鉴别也比较困难,致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被忽略。据国外的一项医学研究表明,抗肿瘤治疗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提高肿瘤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剂量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资料为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37~79岁之间,平均年龄(53.6±2.3)岁;患有晚期乳腺癌12例,其它部位的癌症8例;患者的血栓发生部位包括上肢静脉血栓10例,下肢静脉血栓8例,肺栓塞1例,上下肢血栓1例;2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是在确诊为恶性肿瘤时发现同时并发深静脉血栓,18例患者均为采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时期发现的。20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有4例。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过CT、B型超声等检查诊断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20例患者中有上肢静脉血栓10例,临床症状为上肢疼痛肿胀;下肢静脉血栓8例,临床症状为下肢疼痛肿胀;肺栓塞1例,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肺梗死等。
1.2.2治疗方法
20例患者依据体重不同,分为两组:体重>60kg的14例为一组,体重60kg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0.6mL皮下注射,1次/d;
1.3观察指标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三期:①急性期,7d内发病;②亚急性期,8~20d发病;③慢性期:20d以后发病。依据林莉,徐建明,王岩等论述的《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形成35例临床研究》[2]中的深静脉血栓的治疗评价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CT、B型超声等检查血管完全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CT、B型超声等检查血管部分已经正常;③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CT、B型超声等检查血管无明显改善或者好转。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30d后,使用B型超声检测评价疗效,并且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研究分析患者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血栓的部位及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时间和剂量,评估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单因素的统计和分析应用Spearman和Pearson,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P
2 结果
2.1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20例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平均疗程为30d。其中有16例完全缓解,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血小板的浓度降低,1例患者出现黑便,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低分子肝素的治疗,见表1。
表1 20例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及不良反应率
2.2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单因素的分析
由表2可见,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与低分子肝素的疗效有关(P
表2 低分子肝素的疗效与单因素的分析结果
*P
3 讨论
据国内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3],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5%~10%,而且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要比普通人群高了7~8倍,例如深静脉和肺栓塞等。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使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死亡几率增大了3~7倍,所以对与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要采取及时的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由于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可能发病的因素多种,而且复杂,例如化疗药物损伤血管内皮、肿瘤细胞对血管壁的侵犯、凝血功能的异常、患者长期的卧床等等。致使现代医学对于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一般情况下的治疗方法包括了常规的治疗方法,如休息、抬高一侧或者双侧的患肢等,然后采用抗凝治疗。本次研究中选用的低分子肝素,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普通的肝素解聚,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和凝血酶的活性,改善微血管的通透性。虽然低分子肝素的直接抗肿瘤作用还不是十分确切,但是其治疗效果包括调节免疫力、抑制凝血酶的释放、抑制血管的生成等。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80%,疾病控制率为90%,不良反应率为10%。其中2例不良反应主要是血小板降低和黑便的情况。可见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而且不良反应比较少,同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采取相应的剂量。本次研究发现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与低分子肝素的疗效有关,证明有效的抗血栓治疗能够提高抗肿瘤的临床效果,不过本次研究的例数较少,对于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效果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分析。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作为的抗凝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安全,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对于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是首要方法,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立侠,张侠,李娟.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肿瘤杂志,2011,26(4):440-444.
篇8
[摘要] 目的: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河南尉氏县在2007年10月—2011年7月期间接受李发枝教授治疗过的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患者,将全部病例录入结构化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利用复杂网络分析算法和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进行中药配伍规律研究。结果: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得出,本次研究中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药物为黄芩、甘草、红花、车前子、全瓜蒌、当归、龙胆草;核心处方为龙胆泻肝汤加减和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结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以清热利湿活血为要。
[关键词] 带状疱疹;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李发枝教授,国家第4批名老中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艾滋病)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专家组组长。自2004年始,每周二下午定时在河南省尉氏县中医院对艾滋病人进行义诊,常年如一日,每次都有大量的病人就诊,疗效甚好。为继承和发扬其诊疗经验,本研究通过对临床信息数据化处理后,进行复杂网络模型分析,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方药进行数据挖掘,解析其治疗思路,揭示隐藏在其中的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艾滋病临床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中华医学会《艾滋病诊疗指南》[1]标准执行。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诊断标准:①符合艾滋病临床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诊断依据,并以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作为主症。
1.2 病例资料 选择在2007年10月—2011年7月期间在李发枝教授尉氏县中医院义诊门诊接受治疗的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共9人,包括多次复诊,共37例次,其中4例次首诊是正在发生的带状疱疹,其余33次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 研究方法 病例资料收集方法:初诊、复诊病例格式经过专门科研设计,保留病历原始信息。收集资料基本齐全,9例共37例次的数据均纳入本次研究中。
数据库说明:本研究使用的数据库隶属于“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库,该系统由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课题的“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课题组建立。
1.4 资料处理 数据采集: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分析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提供相应的用药参考依据。以上述研究目的为目标,采集了病例的文本信息[2],对文本信息结构化处理[3]并录入,形成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数据录入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4-5]。
建立规范数据库:数据前期整理及规范录入完成后,进行数据汇总,形成数据库。对各类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以利于数据挖掘。
复杂网络分析:本研究运用中医临床复杂网络分析系统常使用的EclipseRCP技术。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是复杂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社会、生物学、商业、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领域广泛应用[6]。根据节点度的分布情况,可以将复杂网络分为指数网络和无尺度网络2个大类。把具有幂律分布的网络称为无尺度网络(scale-free network)。这是基于关联规则的一种数理分析模型与方法,反映了复杂网络在一定驱动力的影响下动态的自组织过程宏观规律,据研究显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复方配伍过程具有无尺度复杂网络现象,复杂网络分析为中医药理论如复方配伍、药物相互作用等的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对名老中医的基本处方配伍经验或是某一病症的药物配伍经验进行复杂网络分析,进而发现核心药物配伍特点及药对信息,由此能够总结名老中医某方面的学术思想[4]。
2 结果
2.1 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核心药物及配伍规律 全部患者共9人,包括多次复诊,共37例次,其中4例次首诊是正在发生的带状疱疹,其余33次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治疗均有效。运用多维检索查询分析[7]得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高频药物,见表1。在37例次中,使用黄芩33次、甘草31次、红花25次、车前子24次、全瓜蒌23次、当归22次、龙胆草22次等。说明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核心药物主要为清热燥湿之黄芩,活血化瘀之红花,清热解毒、利尿渗湿之车前子,清肺化痰之全瓜蒌,养血活血之当归,清泄肝胆经湿热之龙胆草。
基于复杂网络图分析方法,根据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该药与其他药物配伍的频度,可以分析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常用药物即核心处方。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的常用药物网络见图1。结合网络图能直观看出常用药物和使用较多药物。基于复杂网络图分析方法的可视化的处方配伍网络见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黄芩、甘草、红花、车前子、全瓜蒌、当归、龙胆草处于处方配伍网络的核心节点。每一味药物与周围药物的边表示配伍关系。药物节点之间的连接边的权重即药物配伍次数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药物之间同时配伍应用的强度。与该网络相对应的药物配伍频度信息见表2,黄芩-甘草配伍频度最高,其次为红花-甘草,再其次为黄芩-红花、全瓜蒌-红花、黄芩-全瓜蒌、全瓜蒌-甘草。方剂疗效的基础不是单味中药功效的相加,而是中药之间的配伍作用[8],药对是为达到某种疗效而组合使用的,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经验总结,明确药对之理论,掌握在组方中的应用规律,更好的去应用药物的配伍理论,为中医药的治疗提高疗效。结合两部分信息,可提炼出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处方特点为以清热、活血药物为核心药物,利于总结经验及指导临床应用。
2.2 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辨证特点及症状加减用药特点 复杂网络分析法对药物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出相对独立的方药组团,复杂网络图2可示龙胆泻肝汤和瓜蒌红花甘草汤加减的方药组团。图2可示在龙胆泻肝汤基础上加入全瓜蒌、红花。这与李发枝教授治疗本病时若出现原疱疹处及其周围皮肤剧痛,而表现为余热(湿)未尽,络脉瘀阻证之后遗神经痛相一致。这一配伍特点反映了李发枝教授治疗艾滋病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的辨证及治疗思路。
篇9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精神障碍;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042-02
由颅脑损伤导致的精神障碍为心理社会因素与脑损伤的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是精神活动(情感、认知、意志行为和意识)异常的一组疾病。有研究报道67%由交通事故导致脑损伤的患者中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1],脑损伤1年后20.3%患者患有精神障碍,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4.4%的发病率[2]。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其身心健康、家庭及工作、社会秩序等带来严重影响[3],早诊、早治可取得良好效果。该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48例患者采取早期治疗及护理措施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组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7.1岁,均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其中交通伤27例,高处坠落伤5例,打击伤4例,入院前头颅CT单纯颅脑挫裂伤12例。以往患者均无精神病史以及精神病家族史。入院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躁狂样表现出现(言语增多、烦躁不安、兴奋、乱喊乱叫、言语错乱、行为自控能力下降)25例。抑郁样表现(情绪不稳定、少语、焦虑、失眠、情感脆弱、过分忧虑)9例。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行为怪异、妄想行为、过分恐惧、大小便失常)3例。痴呆样表现(注意力不集中,记识障碍、头痛、记忆力下降)11例。
颅脑损伤部位和精神障碍关系,见表1。
1.2 方法
影响脑损伤因素因不同损伤部位,其也有不同精神障碍类型。脑组织不同位有着不同的功能,脑损伤后出现不同精神障碍类型也不一样。要针对颅脑不同部位进行分析与护理。
早期治疗针对原发疾病采取开颅清除颅内血肿、减压、加强脱水等控制脑水肿,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及神经营养治疗;注意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安静,避免噪声;对急性期兴奋躁动者可给副醛或小剂量奋乃静、氟哌啶醇等治疗,剂量宜小,对于典型躁狂发作的患者还可以严防诱发或加重意识障碍,禁用吗啡等麻醉剂;对脑外伤锂或丙戊酸钠;抑郁需要抗抑郁药物,效疗一般用2周。因此治疗要足程,痴呆状态的患者只有对症处理。选用稳定剂碳酸性痴呆和人格障碍者,可给促大脑营养代谢药;人格改变应加强教育和训练;有兴奋不安时可给予镇静剂或小剂量泰尔登、舒心利等精神药物治疗;颅脑损伤后并发精神障碍患者早期配合高压氧治疗比单纯手术和药物治疗治愈率高、疗程短,而且无不良反应,它是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较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4]。综上,要根据患者个体化对脑外伤有精神现状的患者进行治疗。无论选择药物,还是剂量上的掌握,不与治疗重性精神病有显作不同,要更对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进行重视。
2 护理
2.1 睡眠舒适护理
对大多伴有失眠、头痛、对光和声敏感的患者,应选择环境清洁 、安静、空气流通、光线柔和、避免嘈杂的房间,减少不必要的探视,除了必要的病床、陪人凳子、床头柜外,尽量不要放其他物品,大体按照普通的内外科病房布置即可;睡前护理人员者入睡,必要时可由家属陪伴,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和人情味的人文环境。
2.2 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多与患者接触,讨论分析病情、治疗方法与效果、饮食、活动锻炼、用药注意事项,为使患者转移注意力,减轻头痛、头晕等不适,需合理安排患者生活,并有计划地组织患者学习。而对于一些狂躁型精神症状患者除不尽要保护性约束措施保证患者安全,为减少不必要的刺激,还要满足一些基本需求,防止病情因狂躁引起肌肉收缩、血压升高而恶化;对抑郁型精神症状患者首先要掌握其心理状态,为取得患者的信任,以热情、耐心、接纳的态度和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做到从感情上关心、同情患者,和蔼可亲,切记责怪,积极帮助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和维护健康的最佳心理状态,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5]。
2.3 生活护理部分
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的患者由于外伤后遗残疾,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应由专人照料这类患者,尤其要加强生活护理,尽心护理,注意口腔及皮肤清洁的保持,协助患者按时合理进餐,保持床单元平整、整洁、干燥,每2 h进行1次翻身,为预防压疮发生,要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要督促外伤性痴呆患者如厕、洗漱、饭前便后洗手,以保证饮食的质量和营养。给予易吞咽、无骨刺和消化的食物。
2.4 加强安全管理
躁动兴奋的患者加床挡,需要在床旁贴上安全警示标志,每15 min巡视病房并做好记录,并将三角形海绵翻身枕放置在患者受压部位,为防止擦伤、坠床和骨折等的发生,应对极度躁动患者手脚适当给予海绵吊带固定并定时放松。为避免患者不自主乱抓解开结节,结节应远离患者手,防止拔管、坠床。必要时对患者膝部和肩部用大单固定,并定时对局部血液循环进行观察;对幻觉、妄想支配而产生伤人伤物、自伤等行为的患者做好病房安全管理工作,将所有的危险物品进行清除,为患者提供安全环境,使不良刺激减少[6];要密切观察有严重精神障碍及自伤、伤人、逃跑的患者的情绪波动、精神状态,重点交班,加强巡视,对发现的先兆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除有监护人对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陪护外,还要注意禁止存放水果刀等危险物品;必要时给予药物进行抑制;对有可能造成患者伤害的物品要远离患者放置,如保温瓶等;对患者家属做好安全知识的宣教,为防止意外的发生,严禁剪刀、指甲剪、针线等危险物品放在患者床前[7]。
3 小结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十分普遍,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其治愈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今后在社会上的生存质量。通过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使他们接受了治疗,减少压力源,缓解了患者心理压力,提高了患者的应对能力,保障了患者安全,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胡泽卿,黄思庆,张钦远,等.道路交通伤患者的智力和记忆研究[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1,8(3):165-167.
[2] Deb S,Lyons I,Koutzoukis C,et al.Rate of psychiatric illness 1 year after traumaci brain injury[J].Am J Psychiatry,1999,156(3):374.
[3] 罗前颖,李凤英,罗美妮.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4):692.
[4] 方云兰.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早期治疗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1(11):173-174.
[5] 张静,谢同英.浅论精神科护患心理沟通[J].中国民康医学,2007, 19(2):124.
[6] 刘丽贞,张丽,郑南岚,等. 颅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安全隐患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5):202-203.
篇10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脑积水; 三脑室底造瘘术; 脑室腹腔分流术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Combined with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in Treatment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Complicated with Hydrocephalus/CHEN Fan-fan, XIE Wei, TU Lan-bo.//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12):038-039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of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combining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in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us meningitis hydrocephalus. Methods: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se the outcome of 12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meningitis hydrocephalus undergoing the surgery of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combining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Results: A 6 months follow-up was done, and 11 patients recovered from the hydrocephalus, and 1 patient died in 2 month postoperation. Conclusion: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combining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tuberculous meningitis hydrocephalus.
【Key words】 Tuberculous meningitis; Hydrocephalus;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 Guangzhou 51018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20
结核仍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且仍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每年约有800万人感染结核,其中约300万患者死亡。在肺外的结核病例中,10%~20%的患者为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疾病,包括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瘤、结核性脓肿等[1]。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病例。由于同时存在脑积水和结核菌感染的问题,往往治疗棘手。本文对近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结核性脑积水患者行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取得一定效果,希望能为临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提供一些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结核性脑积水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7~34岁,平均24.5岁。患者脑积水均经临床诊断证实(临床症状、体征和连续CT检查),并先行脑室外引流术。12例患者中11例外引流术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1例术前病程长、深度昏迷患者术后改善不明显。所有患者发生脑积水前均已经接受抗结核治疗。外引流术后至脑室镜下三脑室底造瘘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前时间为3~10 d,平均5.7 d。术前经夹闭外引流管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术前连续3次取脑室引流液送检。细胞数(0~4)×106个,平均1.5×106个,蛋白含量750~1100 mg/L,平均890 mg/L。
1.2 方法 手术中严格消毒后拔除脑室外引流管,并缝合引流口。然后严格消毒铺巾,于左侧额部冠状缝前2~3 cm,中线旁2 cm作直切口,钻颅后挑开硬膜脑穿针穿刺脑室后,置入鲁道夫神经内镜工作通道,并行三脑室底造瘘。造瘘成功后退出内镜,缝合手术切口,将患者头位左侧,常规行侧脑室三角区穿刺腹腔脑室分流术,植入Metronic公司的中压分流管。术后患者继续规范抗结核治疗。
2 结果
12例患者术后无出血、癫痫、硬膜下积液、脑脊液漏等,术后分流泵弹性良好,11例术前清醒的患者临床症状逐渐改善,复查CT脑室有不同程度缩小,随访6个月预后良好。1例术前深度昏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家属放弃治疗出院,术后2个月死亡。
3 讨论
结核的发病率每年都在增长,其原因与医疗条件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酗酒、吸毒等因素有关[2]。中枢神经系统结核占所有结核的患者的0.5%~2%[3]。在这部分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会并发脑积水[4]。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起病的脑膜炎症。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脑膜慢性充血,以颅底部脑膜病变最为明显。颅底脑池及外侧裂等处的蛛网膜下腔常聚集较多炎性渗出物,常导致粘连压迫颅底的神经而出现相应的颅神经症状,最常见的是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由于颅底脑膜的粘连和蛛网膜颗粒被阻塞,脑脊液循环不畅,导致出现交通性脑积水;也可由于渗出物和炎症粘连堵塞四脑室侧孔、室间孔和导水管引起梗阻性脑积水[5]。另一方面,在炎症的刺激下,脑脊液的分泌也增加,进一步加重脑积水和颅内压[6]。有文献表明,在结核性脑积水中,交通性脑积水占82%[7]。
结核性脑积水的患者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脑室腹腔分流术、三脑室底造瘘术3种方法。具体采取哪种方法,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决定,包括有无脑炎的存在、疾病病程、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社会经济因素、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等[7]。有文献报道,70%~92%的交通性脑积水可以通过药物治疗解决[8]。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最早也是开展最多的手术。对Palur分级良好的患者(Ⅰ-Ⅲ),脑室腹腔分流的效果常常令人满意[9]。但结核性脑积水手术常是在同时存在结核和脑积水的情况下进行的,炎症的存在使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堵管和感染等并发症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因此,近年来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逐渐得到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视。
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无需植入引流管,无术后堵管的风险,也没有将脑脊液引入腹腔,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似乎是较好的选择。但是部分在影像学上显示交通性脑积水的患者,即使行三脑室底造瘘,脑脊液仍然不能进行有效的循环,影响了手术的效果,这可能与颅底蛛网膜的粘连、蛛网膜颗粒的堵塞有关。有文献报道,单纯三脑室底造瘘治疗结核性脑积水的有效率为41%~77%[6]。因此,部分三脑室底造瘘术的患者仍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以解除脑积水。
因此,由于结核性脑积水手术特殊的病理生理条件和鉴于两种手术方法的利弊,笔者采取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来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并发脑积水。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细胞数反应颅内炎症情况,为避免影响疾病治疗和导致腹腔的交叉感染,应控制在较低或正常范围。虽然有文献关于不经脑室外引流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的报道[4,9],但最近的文献表明,脑脊液蛋白低于1000 mg/L,堵管的风险将降低[10]。因此,笔者认为,对急性出现脑积水表现的结核性脑积水患者,先行外引流术,并继续给予规范的抗痨治疗,连续复查脑脊液情况,在脑脊液指标合适的情况下行手术会使手术更加稳妥。
参考文献
[1] Guzel A, Tatli M, Aluclu U, et al. Intracranial multiple tuberculomas: 2 unusual cases[J]. Surg Neurol,2005,64(l2):109-112.
[2] Bas N S, Güzey F K, Emel E, et al. Paradoxical intracranial tuberculoma requiring surgical treatment[J]. Pediatr Neurosurg,2005,41(4):201-205.
[3] Hanci M, Sarioglu A C, Azan M, et al. Intramedullary tuberculous abscess: a case report[J]. Spine,1996,18(21):766-769.
[4] Sil K, Chatterjee S. Shunting in tuberculous meningitis: a neurosurgeon's nightmare[J]. Childs Nerv Syst,2008,24(9):1029-1032.
[5] 范洪伟,王海云,王焕玲,等.结核性脑膜炎100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49-51.
[6] Kemaloglu S, Ozkan U, Bukte Y, et al. Timing of shunt surgery in childhood tuberculous meningitis with hydrocephalus[J]. Pediatr Neurosurg,2002,37(4):194-198.
[7] Schoeman J, Donald P, Van Z L, et al. Tuberculous hydrocephalus: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with regard to ICP, ventricular size and clinical outcome[J]. Dev Med Child Neurol,1991,33(12):396-405.
[8] Bhagwati S, Mehta N, Shah S. Use of 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 in hydrocephalus of tubercular origin[J]. Childs Nerv Syst,2010,26(12):1675-1682.
[9] Srikantha U, Morab J V, Sastry S,et al. Outcome of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placement in Grade IV tubercular meningitis with hydrocephalu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95 patients. Clinical article[J]. J Neurosurg Pediatr,2009,4(2):176-183.
- 上一篇:对家校合作的理解和建议
- 下一篇:广播电视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