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思考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建设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建设思考

篇1

西方有位诗人曾说过:“上帝创造了村庄,而人类建造了城市。”城市既然是由人创造的,那什么是城市呢?城市的内涵十分丰富。古时,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内为之阔”。“市”古时指集中做买卖交易的地方。现今,不同的学科对城市概念的界定也各不相同。而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人类客观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各种活动的痕迹,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意志和文化理想的人工环境。城市是一种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而创造出来的人居环境。它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不断追求人文环境,尝试塑造集聚人类理想的空间和氛围。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开山鼻祖-芒福德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认识城市,他认为城市是大地的产物,是时间的产物。生态城市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的时间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前苏联学者扬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适合人类居住,且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的最理想的城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物质、能量、信息被充分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人与自然能充分融合,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使得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社会生产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此同时,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发展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我国著名学者董宪军教授在总结人们对“生态城市”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3种类型,分别是:(1)环境说。这种观点只是简单地将生态城市理解为自然环境优美、城市绿化建设较好的都市花园城市。该观点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我国仍有一些部门比较推崇这一观点,如城市管理部门;(2)理想说。这种观点认为生态城市只是人们的一种理想,是不可能被实现的,因此不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该观点将“生态城市”的概念过于绝对化和理想化。(3)系统说。这种观点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生态城市是只要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各个方面能良性运行的城市。系统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接受。众多理论中,马世骏等学者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是对系统说最简练和直接的表达。根据这一理论,生态城市应该是社会、经济和自然共同和谐发展的城市。

二、生态城市建设

(一)过去城市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现代的城市总是和稠密的人口、高度集中的工业和错综复杂的交通设施分不开的。人们创造了现代化城市,也给自己的城市生活环境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我国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工业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发展模式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粗放型经济模式的长期存在。马克思认为,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由劳动生存率所决定的。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为了实现高产值的目标,需要采取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物力、资金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的方式,这是粗放型经济模式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这种粗放型经济模式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城市的生活环境受到破坏。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身体健康也会遭受损害。政策措施体系不完善。近年来,随着“生态化”、“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等概念的提出,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赶建设生态城市的潮流。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步较晚,生态观念滞后,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分析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必须依赖于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要有很强的生态理念。而我国目前制定的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障,大多数企业只做“表面文章”,惩罚力度不够,导致相关企业“毫不顾忌、为所欲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过度注重重工业(煤炭业、钢铁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即便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重工业仍旧占据我国工业发展的大比重。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而原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交通拥挤,建筑稠密,缺乏空地、阳光、绿地,居住环境恶劣,医疗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既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又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建设生态城市是人们生活得更好的必然选择和最佳选择。从城市的发展脉络来看,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继到来,评价城市的标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相比较原来只注重工业、技术和现代建筑,新的标准更关注文化、绿野、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度。这样的改变也展示了城市发展的生态化趋向。生态城市建设符合生态观的要求。马克思说:“对人类来说,孤立的、被固定的、与人类分离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建设生态城市是从客观上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传统经济是资源型经济,是一种消耗资源过多、环境污染严重且经济效益低下的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形成一种新型工业化模式,具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物力等资源都能被充分发挥等特点。而建设生态城市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走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生成。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城市化建设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生成。生态观相关理论的生态经济理论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等发展理论构成的。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观在21世纪的完美阐释和实践,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和谐社会生成的重要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探索

城市的生态系统是生态城市的建设核心。这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目标的动态复合系统,且内部规模庞大、关系错综复杂。它也可以划分为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自然系统是前提,经济系统是基础,社会系统是目标,这三个子系统相互影响,并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缺一不可。

(一)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生态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应运而生。生态哲学强调用整体论和生态学的观点观察自然、人类,解释现实世界,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人类应在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中,正确把握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的结合。因此,要大力弘扬“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人为本,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开展。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马克思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这三者改造要统一的角度上论述生产力,他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力量和自然力量的结合,并非只是单一的某种力量,并且只有使这种结合达到最和谐的状态,才能使生产力得到长久的发展。在过去的经济模式下,我们片面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却忽视维护生态效益,使得生态环境恶化,资源严重浪费。新时期下,我们必须结合生态观和中国国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生成。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循环型经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老小区 宜居城市 以人为本

2012年丽水市市政府启动了市区老小区改造工程,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市区34个老小区的改造,涉及总户数28475户,总人口85622人,区域总面积约109万平方米。改造项目包括建筑改造、道路改造、设施改造、绿化改造与管线改造,预计投入资金5个亿。2012年完成第一批18个老小区改造,我院承接了其中6个老小区改造设计工作。

这6个老小区基本概况都差不多:

(1)小区内的房子多修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有的甚至更早,部分房屋外墙破损严重。由于当时没有进行规划,小区内布局凌乱,乱搭乱建现象严重。

(2)小区内排水系统在设计时前瞻性不够、容量不足,加之年久失修,排水系统已破损严重,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另外,老小区采用的是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既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也给市政管网带来压力,造成环境污染。

(3)小区道路宽度过小,路网不畅,有的小区甚至无法通行消防车。小区道路路面破损严重,雨天积水严重,且路面材料五花八门。

(4)小区内绿化杂乱,高大植物参差不齐,遮蔽建筑;低矮植物损毁殆尽,地面。另外绿化带侧石、花坛及树池也损毁严重。

(5)小区内基础设施落后,无健身器械,无燃气管道……甚至很多小区连路灯都没,晚上就是漆黑一片。电力、电视、电话、网络这些公司的电线电缆在小区内随意乱来,杂乱无章。

(6)由于各小区建成年代在上世纪,小区内根本就没有规划停车位。随着私家车保有量越来越大,小区内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不但随意占道停车,毁绿地停车,甚至侵占消防通道,给小区带来安全隐患。

我们对这6个老小区进行了多次的现场踏勘测量,小区住户调查,根据社区的反馈意见,最后确定对老小区进行以下6个方面改造:

1、小区室外道路。

首先,根据规划对小区的道路网进行调整,适当拓宽主要道路,使之通畅,有条件的小区能够通行消防车。其次,对道路路面进行统一,车行道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路采用高压水泥砖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自下而上:素土夯实——150mm厚级配砂砾垫层——250m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60mm厚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总厚度为46cm。高压水泥砖路面结构自下而上:素土夯实——150mm厚级配砂砾垫层——150mm厚C15混凝土——30mm厚 M10水泥砂浆——200mm×100mm×60mm高压水泥砖(水泥砂扫缝),总厚度为39cm。道路侧石采用C30砼预制侧石(150×370×1000),平石采用C30砼平石(400×200×100)。道路竖向设计则以现状道路实际高程为设计基本依据,并结合已建道路两侧建筑物及现有小巷通道各控制点标高,并满足排水最小纵坡0.3%规范要求。

2、小区排水系统。

本次改造设计对小区内原有的室外排水管网进行重新规划、全部重新铺设,建筑单体外立面上排水管采取更换或粉刷美化,并进行雨污分流,雨、污水就近接入小区周边市政管网。路面雨水和房顶落水管通过雨水井流入排水管,由排水管接入附近的雨水检查井。化粪池污水和居民生活污水通过支管接入污水检查井后,经主管排入就近污水检查井。排水管采用D300、D400的HDPE波纹管(环刚度为8级),橡胶圈柔性接口。建筑物的出户管采用D110、D75的UPVC硬聚乙烯塑料排水管(环刚度为8级),粘结接口。考虑到改造施工时居民排污排水不能停止,是带水作业,为保证施工质量及施工进度,本次改造采用塑料成品井。塑料成品井有使用寿命长、密封好防渗漏性好、排水效率高、施工方便快捷、综合造价低、维护费用少等优点。

3、小区绿化景观。

对小区内现有绿化进行整理和补种,原有的较大树木在不影响本次改造工作的情况下予以保留,同时,新增和更新绿化带侧石和树池,局部位置增做花坛。在一些高大乔木下,地面的部位采用植草格材料增设停车位,以缓解小区停车难问题,植草格停车位做法自下而上分别为:素土夯实——200mm厚夯实碎石层——70mm厚瓜子片(60%)土(20%)砂(20%)混合材料——50mm厚植草格——草坪。

4、增加必要的公共设施。

老小区公共设施比较缺乏,既缺少环卫设施,又缺少健身设施,因此在宅间较大的绿地上增设休闲健身区,里面布置些长椅,圆桌凳和必要的健身器械,方便小区居民就近休闲和健身。再对老小区的垃圾箱进行改造,改造成可分类的垃圾箱,并在小区的适当位置增设垃圾箱,方便小区居民就近扔垃圾,以提高小区的环境卫生。小区内增设路灯也是这次改造的内容,为了不影响底层住户夜间休息,增设的路灯采用的是2-3米高的庭院灯。

5、小区内强弱电线路上改下。

小区内各管线部门的电线电缆随意乱拉,犹如蜘蛛网一般,既难看又有安全隐患,住户意见也特别多。因此,此次改造将把这些管线地埋,还小区一个整洁的天空。

6、燃气管道入户。

在前期小区住户调查中,小区住户对燃气管道入户都非常支持。燃气管道由燃气公司自行设计,我们负责管线综合。

通过这6个老小区的改造设计,使我对时下流行的宜居城市建设有了新的体会。“宜居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居住条件、社区环境、公共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宜居城市”的建设,既包括住宅小区、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城市生态、综合防灾等硬环境建设,也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文化氛围以及公共秩序等软环境的建设。

旧城改造是宜居城市建设中必然过程,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就我市而言旧城改造的范围包括:老旧居住小区(如灯塔小区,白云小区)、城中村及严重影响市容市貌、道路交通和人居环境的地段。对于以上旧城区的改造应从城市居住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人文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同时着手,多角度、多层面加以推进,重点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旧城改造应“以人为本”

旧城区往往是本地人聚集的区域,他们土生土长,经济收入不高,两代人甚至三代人住在一起的不在少数。因此旧城改造要从他们的根本需求出发,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我市城市化进程,满意我市的宜居城市建设,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

二、旧城改造应“改旧为老”

随着旧城改造一浪高过一浪,建筑物的平均使用寿命越来越短,随意拆迁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引发的巨大浪费和社会矛盾令人触目惊心。当然那些违反城市规划布局,达到或接近设计使用年限的旧城区要坚决拆除,不在拆迁范围的旧城区则应“改旧为老”。所谓改“旧”为“老”,我认为首先是对旧城区建筑破损部位进行修补,如屋面、地面等,恢复或根据需要改变其使用功能;其次就是对旧城区建筑外立面进行恢复,恢复过程中应采用相应老技术,而不是一刷涂料了事,使之恢复原有面貌。旧城的改“旧”为“老”可以保持城市原来的社会结构、文化脉络、地方风情,传承城市的历史格局、城市肌理和传统风貌。

三、旧城改造应“拆违添绿”

旧城区由于外来人口多,人口密度高,加之如今的高房价,违章搭建是越来越严重,这完全不符合我市宜居城市建设,应予坚决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应公平公正、一拆到底,不能出现“民不举官不究”和徇私的现象。在拆违之后,应立即补上绿化,以改善旧城区的居住环境。近年来在老旧小区出现了占用公共绿地种菜的现象,我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妨划出多余空地有偿提供给有需求的小区居民来种菜,以增加他们的生活乐趣,使他们认同我市的宜居城市建设。

四、为旧城区增加基础设施

篇3

关键词:近郊型 小城市 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200-02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经济进入长期持续稳步增长的时期,城市化也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的统计资料进一步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城市化水平仅为20%,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000~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中国作为农村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十几年中,我国的人均GDP将从1997年860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1200美元甚至更高,经济的发展将推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制定了关于“严格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极积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因此,对于小城市如何建设与发展,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然而,小城市并不是均质的,不同类型的小城市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在下面的文章中,首先分析了我国小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其次将特别对近郊型小城市的建设发展进行探讨,提出了发展策略。

1 我国小城市面临的问题

总体而言,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小城市的发展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以下两个问题。

1.1 城市化速度不合理,小城市人口压力过大

由于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能仅用城市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农村人口向小城市转移的速度和数量应以小城市工业的吸纳能力为依据。有些城市以出售城市户口等人为方式,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小城市的转移,造成小城市人口压力变大,很多人因没有工作成为城市闲散人员,给小城市的住房、交通、社会安定带来压力,小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合理,从而影响小城市的正常发展。

1.2 小城市建设缺乏宏观规划,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仍局限在大城市,新兴小城市的建设基本处于缺乏规划的无序状态,小城市的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城镇布局零乱,工业、居住、文化教育、商业交错分布,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城镇的水、电、煤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布局、施工不能有效的统一,存在重复布局、施工的现象,不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施工期的灰尘、噪声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城镇景观。

2 近郊型小城市的特点

尽管我国小城市建设总体而言存在上面所提到的问题,但对于近郊型小城市,则有其自身独有的特征。具体而言,近郊型小城市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2.1 区位优势突出

一般说来,近郊型小城市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里所说的区位优势不一定仅仅是指小城市离中心城市距离之近,同时还是指因处在中心城市所必然带来的交通区位优势。由于城市的发展总是朝着投资成本最小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心城市在选择拓展方向的时候也尽量会考虑向具有小城市的方向发展。实际上,这往往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在进行中心城市规划方案设计时经常考虑的问题。

2.2 接受辐射能力强

城市的辐射范围是有限度的,其辐射影响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很多情况下,这种减少的趋势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对数曲线减少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因此,近郊型处在城市辐射的重要关口上,接受主城的辐射能力是比较强的。

3 近郊型小城市建设的策略

对于近郊型小城市,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就在于“近郊”,因此,在近郊型小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优势,将小城市融入到主城的发展中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融合、共赢”作为近郊型小城市建设的核心策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3.1 发挥近郊优势,推进城市转型

区位优势的转变,决定了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近郊型城市的建设,就是要发挥距离主城特别近的优势,以主城发展水平为参照依据,加快发展,追赶主城,拓宽渠道,融入主城。近郊型小城市要利用现有的交通区位优势,促进自身融入主城空间;要积极承接主城产业辐射,加强经济交流合作,促进自身融入主城经济;要扩大与主城的文化交流,塑造与主城协调的城市风貌,促进自身融入主城社会。

推进社会形态由农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型。近郊型小城市长期以来总体上仍然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大量农民相继告别泥土,纷纷进城,或办厂,或经商,或务工,入住城镇,从农民转为城里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决定了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我们所说的推进农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型,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扩大建成区面积,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繁荣社区文化,提升城市形象。

3.2 完善基础设施,构筑交流平台

构筑基础设施平台。近郊型小城市应该按照及早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五大基础保障体系:一是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小城市与主城之间的交通线路的建设,如有可能的话,应积极发展轨道交通。二是能源保障体系。近郊型小城市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能力,同时应与中心城市的能源供应相配合,避免资源浪费。三是水利保障体系。四是城镇功能保障体系。五是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构筑服务体系平台。具体而言,服务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体系。近郊型小城市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系列鼓励投资兴业的优惠政策,在用地、信贷、税费等方面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二是制度体系。近郊型小城市政府应以效率为第一原则,建立健全一系列制度,开展发展环境整治,整治机关病症,提供全程服务,切实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确保办事快捷。三是评价体系。近郊型小城市政府可开展民主评议社会服务部门活动,坚持奖优罚劣,确保服务水平让企业和居民满意。

构筑人才支撑平台。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近郊型小城市应着力建设三支人才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党政人才队伍。要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氛围,坚持选贤任能,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的综合能力,努力造就一支作风正、素质高、能干事的干部队伍。二是企业管理人才队伍。要引导企业管理者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努力造就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晓市场的企业家队伍。三是专业人才队伍。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努力造就一支精通业务、埋头苦干、勇于创新的专家队伍。

3.3 优化产业结构,补充主城缺陷

打造生态农业基地。近郊型小城市往往是主城农副产品供应的主要基地,因此,近郊型小城市应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选择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打造特色工业基地。毋庸置疑,工业仍然是诸多小城市发展的首要选择。对于近郊型小城市,其重点在于选择特色产业发展,与主城产业形成错位发展。如有可能,近郊型小城市可形成自己的特色工业园,并以此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具有潜力的产业,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打造休闲度假基地。近郊型小城市虽以融入主城为其终极目标,但其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乡村气息。因此,近郊型小城市可利用自身资源开发休闲度假基地,成为都市里面的“桃花源”。

3.4 留存特色文化,提升城市形象

每一个城市都是有文化的。在近郊型小城市向主城融入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其自身文化的保留,这一方面是对城市文脉的延续;另一方面也补充了主城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是大有益处的。基本说来,前两个策略作为“融合”,后两个策略作为“共赢”。作者相信,如果按照“融合、共赢”的策略去发展,近郊型小城市定会有其美好的城市图景。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主要对近郊型小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了“融合、共赢”的发展策略,尽管如此,小城市的建设发展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考虑,比如说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小城市规模与收益的问题等等。在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小城市特别是处于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小城市发展的研究是探索中国健康城市化的重要步骤,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应该时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总体规划2006~2020.

[2] 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第三产业总体规划及旅游业发展概念规划2007~2020.

[3] 赵树枫,等.世界乡村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M].城市问题杂志出版社,1998.

[4] 叶维钧,等.中国城市化道路初探[M].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

[5] 张秉忱.中国城市化道路求索[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6] 中华人民共种国经济大事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7]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R].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8] 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9] 冒天启,朱玲.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10]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1] 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篇4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形态,是X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突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瓶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效能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统领,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电子政务、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等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智慧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市及市(区)全部建成农业信息网站,开通“X”三农热线和惠农手机短信服务。建成覆盖全市乡镇、生产基地的X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追溯信息平台。

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实效。全市共有X港核心港区等X个园区被认定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试点企业分别达X个和X个。

三是电子商务发展成效初显。截至X年底,X通过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知名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的商家达X家,在淘宝和天猫店注册的网络零售商家超过X家,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X亿元。

(二)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项目建设实现扎口管理。研究出台了《X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部门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年初申报,由市电子政务联席会议集中审核,未经审核的财政部门不予安排预算资金。

二是资源整合稳步推进。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从基础平台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等四个方面,规范整合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基础资源。

三是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政府累计投资X万元,启动建设政务数据中心,已有社保、民政、经信等X个部门的X项应用系统入驻中心。

(三)信息基础设施及民生应用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教育惠民走在全国前列。市政府累计投入X.X亿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市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录制成X

万余条教学微视频,全市近X万中小学生可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免费学习。

二是“三网融合”工作扎实推进。市政府以入选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市为契机,推进实施光网城市、无线城市、高清城市工程。截至X年底,全市宽带互联网用户达X.X万户,光纤到户达X.X万户,宽带互联网接入端口X万个。

三是公交出行更加智慧。公交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实现统一储存、统一管理,通过X掌上公交及公交站台实时信息显示,使乘客能随时随地获知X公交各种静动态营运信息。

(四)城市建设管理更加优化。

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完成建设。市政府与国家及省测绘局共同推动包括X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典型示范应用等内容的“数字城市”、“天地图·X”工程建设,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

二是数字化城管成效显著。市有关部门借助市场机制,通过数字化形式,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机制、责任,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由以前的不到X%上升到现在的X%以上。

三是城建项目管理效能提升。由政府投资X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的“X数字城建指挥中心”于去年X月投入使用。该中心通过大量城建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对住建系统项目建设及管理的统一监控指挥。

二、存在问题

X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尽管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信息化发展趋势、周边城市发展态势及群众的美好期待,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

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所建的信息化项目已包含了部分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应用系统,各部门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由于上下不贯通、左右不衔接,部门之间缺乏业务协同,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抓取、实时服务等功能,导致数据多却用不上、有信息但找不到。

同时,各部门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一,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

(二)重视程度及统筹推进力度不够。

X智慧城市建设见事早,政府部门行动快、有亮点,但受市政府人员变动及牵头部门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统筹推进缓慢,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标准体系制定等主要任务尚未完成,有的仍处于启动阶段。

虽然市政府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但相关工作机制尚未健全。作为牵头及主管部门的市政府办及市经信委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不足X人,力量明显不足。

(三)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匮乏。

由于信息产业发展滞后,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人才储备不足,能够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分析需要并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高级人才和团队缺乏。

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导致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衔接不紧甚至脱节。受区位环境及薪酬等因素的制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各地普遍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四)信息应用及智慧产业发展滞后。

有统计数据显示,X年,X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X.X、工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X.X,低于X.X、X.X的全省平均水平。部分企业对实施“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意识不强。

与临近的X市相比,X国家及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为X家,X市有X家;软件企业为X家,年业务收入仅X.X亿元,低于X市的X家、X.X亿元。

三、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X长远发展。市有关部门要从区域和全局的高度。

紧紧抓住新一轮信息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政务更加高效、产业更加优化、民生更加幸福、城市更加宜居。

(一)以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为抓手,加速资源整合,推进政务管理不断优化。

一是完善政府网上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的信息公开、在线办理、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服务的“一站式”、并联审批门户网站平台。要尽快建立政府监督平台,制定电子政务监察标准,通过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与电子政务虚拟大厅的融合,推进政务服务中心与相关部门协同办理和并联运行,为社会大众提供无接触式管理与服务。

二是提升政务信息共享水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行政资源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形成统一管理系统下的信息共享运行机制。要以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数据、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三是创新推进城市管理。按照省政府《智慧X行动方案(X-X)》的要求,创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模式,在现有数字化城管的基础上,将市区范围内的街道、社区一并纳入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范畴,拓展建立城乡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加快建立可视化、协同化城乡建设管理智慧应用系统和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城乡建设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二)以推进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目标,加强规划统筹,引领智慧城市科学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及统筹推进力度。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范围广、周期长、投资大,各试点城市无一不从规划入手,发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围绕“优政、强企、惠民、美城”的总体目标,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十三五”规划,加快编制涵盖全市各部门、医药园区、经济开发区、数据产业园区及各市(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和标准体系,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信息安全等体系架构。

二是增强工作紧迫感。要围绕省政府X年建设沿江智慧城市群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立足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高度来认识,作为市委、市政府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的重要内容来谋划,作为谱写“迈上新台阶、建设新X”X

篇章的重要举措来推进,把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高位协调作用,按照人事相宜、人岗匹配的原则,尽快建立有职、有权、有责、有人的专职工作机构或专业团队,形成有人决策、有人协调、有人督查的协调推进体系。要建立有本地专家参加的决策咨询机构,对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开展咨询评估,为决策和指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以打造惠民工程为重点,拓展信息应用,促进民生更加幸福。

一是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尽快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建议参照芜湖市做法,实施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整合公安、社保、民政等基层力量,推动政府管理服务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实现让共享信息帮助百姓去“跑腿”的社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

二是加快市民卡建设步伐。建议学习嘉兴市依托社保卡、建设“多卡合一”市民卡的成功做法,把市民卡建设作为信息惠民的突破口。通过大数据支撑下的部门业务协同,整合各项服务应用,推进社保卡、交通卡、借书卡、诊疗卡、旅游卡、银联卡等的功能叠加、集成合一,使市民卡“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变为现实,让市民切实享受“一卡在手、方便无忧”的便捷生活。

三是打造智慧民生服务平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自助化的智能服务。重点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专家咨询、报告查阅及医疗信息跨医院共享利用等服务。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形成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四)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加快“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

一是推进智慧农业持续发展。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农业物联网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温室大棚、露天作物栽培和农产品销售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感知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

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要抢抓“互联网+”和“中国制造X”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良好氛围,动员引导行业、企业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机联网”、“厂联网”等生产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战略在

X落地生根。要依托医药高新区(数据产业园),加快打造具有X特色、全国有影响的大健康数据平台和云中心,推进互联网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形成高端的“医、药、养、游”产业链和集聚效应。

三是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尽快出台《X市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探索MXC(生产厂家对消费者)、OXO(线上对线下)等新型商业模式。要着力推进生产业加快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树立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理念,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为重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五)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关键,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梳理分析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需求的人才类型和数量,研究制定智慧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要坚持人才为本、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使用、引进和激励机制,依托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加快培育领军型、创新型行业精英和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二是创新工作理念。以政府统筹、市场运作为建设运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创优财政资金使用办法和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化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吸引投资实力强、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市场公认的专业化投资管理团队或运营商,定向支持X智慧产业发展。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篇5

我县在“田园城市”建设中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规划上以县城建设为中心,乡镇建设为纽带,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全面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将相关具体工作统计如下:

一、高度重视,组织健全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调查研究、协调处理我县“田园城市”规划建设。为确保“田园城市”规划建设高品质、高效率,由分管规划建设副县长李斌任组长,规划、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各乡镇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田园城市”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田园城市”规划建设办公室,由县城乡规划局局长任乐福为办公室主任,具体落实相关规划建设工作。

二、近期工作情况

1、实施沪蓉高速公路收费站提升改造,提升城市对外形象。省政府决定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进行提档升级改造,我县境内的成南高速服务区作为全省首批试点的七个站点之一,得到了省交通厅和市、县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次,我局正组织人力,就服务区升级对我县县域经济的影响做了专门的分析和论证,并对服务区周边区域进行相应的规划。

2、狠抓乡镇规划规范化、科学化。组织专家组对《县镇城镇总体规划》做评审,目前该规划已原则通过,正在就专家组所提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修改完善,正启动《县镇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前期工作。

3、加强新农村规划全覆盖,统筹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加全面的推进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我局特委托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甲级资质)为我县编制《县新村建设总体规划》。本规划将覆盖了全县所有的镇乡、行政村,与《县城市总体规划》、各镇乡总体规划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基本实现了规划编制的全域覆盖。

4、注重城乡环境提升,建设全方位生态、宜居。对《镇环境优美乡镇规划》和《镇环境优美乡镇规划》,配合各镇乡搞好新农村聚居点(蓬莱镇幸福村、吊脚楼村,镇村,镇夏家沟村、文武村)的上档升级改造规划和环境优美示范街区的整治工作。

二、下一步开展工作情况

1、做好城市总体规划评估启动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奠定基础。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相对滞后,今年我县拟启动总规评估,根据评估意见进行总体规划修编,为“田园城市”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篇6

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背景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国受互联网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深,已经成为网络大国,但在自主创新方面相对落后,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目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支撑互联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

我国的发展仍处在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稳增长的同时,推动发展应该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的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

我国发展的资源约束趋紧,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严重,危及人民生存和民族延续。节约资源、修复生态、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成为紧迫任务。

信息资源正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宝贵的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目前,智慧城市已经融合社会、文化、历史、经济、产业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是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信息服务全面丰富,网络文化繁荣发达,人才队伍素质高,双边、多边的国际交流活跃。

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的能力,更好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

城市智慧发展的总体架构

城市智慧发展的总体架构涵盖城市的所有方面:人、财、物、天、空、地、工、农、商、学、警,涉及地面、空中和地下,实体与虚拟;感知他们,分析他们,顺应他们,调节他们,控制他们。

城市智慧发展的总体架构可以分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五位一体建设、四化同步发展、智能生态城市等层次;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社区和家庭(见图1)。让整个城市,尤其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融入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方针

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方针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加快技术创造、提升精准管理水平,完善设备折旧等政策,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

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是促进信息消费,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信息消费

从需求方面施策,从供给方面发力,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提高消费能力,逐步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

扩大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

开展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慧国土、智慧物流等工程。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在国务院批准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考虑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债。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人民的生活,关乎民族的未来。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当前,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应该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

加强水污染、土壤污染治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湿地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行动

切实改善城乡规划

建设智慧城市要搞好规划。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过分重视城市的功能分区,建设工作区、居住区。需要淡化城市功能分区,以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重点,积极引导混合用地;强调土地的混合利用,综合开发,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避免千城一面。

规划建设综合功能社区,把工作和居住、购物等活动场所有机地组合在比较紧凑的地区,重新规划城市交通体系,协调运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交通工具。通过道路、轨道交通和通信电缆与电磁波的“流动空间”构建城市体系,形成多中心、“紧凑型城市”的空间结构。

努力转变发展方式

优先发展生产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建设,依靠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

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的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区别情况,分类推进,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力求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释放改革红利。

增强各类所有制的经济活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篇7

【关键词】 智慧城市建设 理论思考 战略选择 渗透分析

引言:智慧城市属于一种新的城市理念,其在城市建设中融入了信息技术,使得城市发展变得更加智能化、信息化,逐渐形成了一种高级化的城市形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缓解“大城市病”,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建设的“倍增器”。当前,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逐渐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而且还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这对我国产业革命的新一轮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理论思考分析

1.1是城市经济发展实现转型的“转换器”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各行业领域开始朝着高新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作为引导,结合自身的知识优势,改革和升级产业结构,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智慧城市建设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中主要体现在新型要素方面。

首先,新型要素主要就是城市发展中的要素发生了改变,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将人看作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发]信息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资本后盾,实现快速发展[1]。

其次,新型特征主要就是城市内涵发生改变,通常包括经济的持续发展、舒适安逸的生活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管理等。

最后,内容更新,主要就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发生改变,体现着与传统城市之间的差异,更加关注城市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建设。总的来说,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注重信息化的发展,如图1所示。

1.2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

在信息化发展中,城市在各项工作的相互推动、相互协调下逐渐发展形成一种整体形态,如图2所示。城镇化在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很大作用,能够作为一种载体形式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分析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可以发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相互协调发展推动城市的进步和发展。而且信息化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影响城镇化发展中的生产工作,并且产生极为广泛且持续的影响效果,逐渐改变着城市的演变速度和空间发展结构[2]。同时,在城市居民生活、城市经济和治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变作用。

总之智慧城市可以说是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化发展中的基础建设,推动城市又好、又快的向前发展。

二、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战略选择分析

2.1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它们二者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同时发挥出政府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和市场所具有的调节作用,尽可能的减少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阻碍。首先,应该高度重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掌握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上的竞争机制和供求关系等优化各项资源,顺利完成各项建设工作,在实现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加快智慧城市的前进步伐[3]。其次,充分发挥出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创造一个健康的政策环境,引导智慧城市中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发展。

2.2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

由于智慧城市还属于一种相对较新的城市形态,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所以会面临着很多来自于信息安全、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风险。在具体建设中,要想促进智慧城市更好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就应该处理好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的建设工作。根据市场发展的具体状况,将政策有效的融入到城市发展中去,实施各项智慧项目,实现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建设工作。

此外,政府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针对城市发展现状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推动法律建设的发展进程,加快法制化的发展建设步伐,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一个健康的法制环境,确保城市建设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展开。

2.3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智慧城市的有关工作中,应该要注重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将金融资本和技术资本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推动作用,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方便、快捷。在具体的建设中,有效做好金融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工作,并且实现良好的对接,促进城市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首先,在技术创新中,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快服务平台方面的建设工作,将企业与科研机构、各个企业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智慧城市提供更加优化的创新环境[4]。而在金融创新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大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方面的发展力度,将智慧城市中存在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分散,增强金融服务的水平,不断完善企业的融资体系和发展结构,使得企业拥有的融资渠道更加广阔,通过企业发展带动智慧城市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智能城市和数字城市日渐发展成熟,再加上信息化的推动,逐渐形成了智慧城市这种新的城市形态,其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智慧城市有关建设工作,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完善法律规范;实现金融和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智慧城市更好、更快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辜胜阻,王敏.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思考与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74-80.

[2]赵大鹏,张锐昕.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12,11:49-53.

篇8

【关键词】“平安城市”光纤通信CWDMEPON

一、基于光纤通信的“平安城市”建设的系统设计

1.1“平安城市”建设的系统设计思想

“平安城市”建设主要是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达到指挥统一、反应及时、作战有效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国际形势以及我国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以实现城市的有效管理以及全面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为目的,增强城市的安全防范能力,促进城市安全系统的建设,建设文明和谐的“平安城市”。根据不同的群体,提供视频、报警以及移动多方面的组合方式。将110报警指挥、远程图像传输、GPS车辆防盗、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远程智能电话报警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实现对犯罪现场远程定位可视监控、火灾实时报警、同步指挥调度的控制,提高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另外,还实现了城市安防以往“事后控制”到现在“事前预防”的转变,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安全系数,促进人民的文明和谐生活水平。

1.2“平安城市”建设系统整体规划

“平安城市”利用城市综合管理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涵盖了城市内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道路交通等系统,最终利用市级的数据交换平台,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把所采集到的系统前端数据传送到市、县的监督指挥调度中心。通过增加网络产品以及增加基层组织监控使用的计算机设备,提高网络覆盖。随着“平安城市”系统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其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另外,软件解决方案不仅包括数据库与操作系统,还包括了各种的监控管理平台、监控软件、流媒体软件、电子警察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等。

二、基于光纤通信的平安城市建设的系统组成

2.1高清数字摄像机

现阶段,光纤网络高速快球与高清网络摄像机被广泛应用。由于光纤网络高速快球与高清网络摄像机的优势各不一样,因此,“平安城市”监控系统监控点摄像头要根据监控点周围的实际情况以及监控侧重点来进行光纤网络高速快球或高清网络摄像机的选择。

2.1.1光纤网络快球摄像机

光纤网络快球摄像机是集摄像机、光纤信号发送设备、控制信号解码器、云台护罩为一体。将摄像机、加热器以及风扇等设备安装成整体,可以产生无重影、无杂波、对比度正常的高清晰数字图像,具有高倍率的宽全向高速云台以及高倍率的视角镜头。

2.1.2高清网络摄像机

城市监控点针对固定目标的监控,可在重要建筑大门、城门出入口、重要道路等监控点采用固定式高清网络摄像机、高清网络摄像机进行监控。为了满足24小时全天候监控的需求,要求摄像机必须具高清、彩转黑、黑转彩、低照度等条件。

2.2CWDM

在市级监控中心与其它低级别监控中心点之间采取CWDM技术进行联网,这主要是因为使用CWDM的成本较低以及接入的带宽较宽,还可以广泛应用于以太网、点对点等较为流行的网络结构。

2.3EPON

为了满足“平安城市”的视频监控需求,在下级各个派出所之间建设EPON系统。EPON系统中的GE信号可以通过CWDM环网传送到每一个派出所,而派出所可以通过波分环网把信号汇聚在数据平台上,最后网管信息通过数据平台传送到网管系统上。EPON综合了以太网技术与PON技术的优点,具有带宽较高、成本较低、扩展性较强、快速灵活的服务重组、管理方便以及较强的兼容性等优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是以城市管理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当前的视频资源,提供技术改造,提升监控图像的质量,实现资源共享与视频增值应用,从而建立全方位的多种级别联网监控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网络传输技术、高清视频采集传输、视频编解码技术、高清视频显示技术、海量存储管理技术以及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全方位、高起点的增强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整合与建设,把市政、公安、社会以及交通视频监控资源进行汇总,建立管理平台,通过管理平台建立个统一规范化的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为健全社会的治安防控体系、创建和谐社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等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建档案;网站建设;档案管理

一、关于城建档案网站建设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可以比喻为城市建设的“龙头”,那么城建档案就是“龙头”上的眼睛,它折射着城市建设的全部风貌。随着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的建成,城市已步入数字信息时代,数字化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数码档案文件,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接收的档案中数码文件越来越多,这就给我们的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个覆盖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独立网站势在必行。

同时,必须看到,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应用进入千家万户,迄今为止,全国大多数大中城市的城建档案馆已经初步完成了本单位的局域网建设,但制作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高低相差悬殊,利用情况也各有差异。浏览国内的大量的网上城建档案馆,对如何构建城建档案管理网站,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感到网站建设非常重要,集中体现以下几点上:

1.城建档案网站的建设有利于档案保护,档案的存贮越来越多地用统计图表和数学模型代替并输入微机,让利用者足不出户地在网上进行查询,可以减少档案原件的磨损,从而提高其使用寿命。

2.城建档案网站的建设为城建档案管理与规划建设系统的工作架起了桥梁,促进了一体化进程。以前由于没有先进的管理技术把属于不同行业部门的文档和城建档案紧密地联系起来,造成工作被动,利用率不高。自从有了网站,极大地方便了两者之间的沟通,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整体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3.城建档案网站的建设充分地提高了城建档案的利用率,创造出显著的社会效益。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城市旧貌及新颜扫入计算机,面向全国各地广泛地宣传城市的基本情况,为招商引资、振兴城市经济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同时,实行网络化管理,可以共享外部设备,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

二、关于城建档案网站建设实施的步骤和操作过程

第一,是准备阶段。万事开头难,这一阶段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大量基础性工作:信息全面化。网站的构建不仅仅是机械地把城建档案馆的日常工作和馆藏“平移”到网上,而是给人一种立体感,使人通过这个网站看到该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发展情况,所以搜集信息时一定要全面,比如最新的城建动态、以及反映市容市貌变迁的照片,城市标志性建筑,当地有关的规划建设法规、档案管理条例等,凡此林林总总的城建信息,全部都要尽量搜集齐全,以便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信息标准化。传统的载体中解放出来,转化成数字的形式输入计算机,从而实行“一网打进”的构想。

第二,是制作阶段。所有的筹备工作就绪以后,最后在网上申请一方天地,建设信息门户,我们就可以大展宏图了。信息门户是网络服务的入口,是读者了解接受网络服务的窗口,是联系用户和了解数据资源的平台。那么接下来该如何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网上城建信息中心,才能充分展现城市魅力与风采,并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呢?

一要设立网站主页。把标志性建筑或最具特色的事物放在首页,让人一打开不看文字也知道这是该城市的城建档案馆,比如说一看天安门大家都知道是北京,一看世界之窗都知道是深圳,一看金贸大厦都知道是上海,一看孔庙都知道是山东曲阜,这样设计具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要合理设计首页的各项栏目。栏目内容应该体现互动和个性化。这既充分发挥了网络服务的优越性,又体现了以用户为本的服务理念。一般说来应该有这么几部分:

首先是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动态。

其次是城建档案馆的简介与馆藏,如果技术力量允许的话,最好做一个馆藏档案的搜索引擎,不过这需要建立一具庞大的数据库,如果不具备条件也不必勉强。

再次是档案馆的日常工作互动窗口,这一功能最好用BBS来实现,当然这其中也包括馆内各部门功能和工作成果的展示,让人一目了然。比如说当年城建档案的进馆情况就可以如此公示,还有逾期不送者的罚款通知,咨询台、意见箱,信息推送服务等。

第四是规划建筑行业和档案部门有关法律、法规等,这一栏目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使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等有法可依,也可扩大城建档案的影响,增进人们对城建档案重要性的了解。况且,依法治档是我们历来所倡导的。

最后是联系方式,除了单位电话外,最好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信箱,以便及时处理各种相关业务。

三要准确完成相关链接。馆内各部门要通力协作,把自己科室的工作成果、工作程序以及对外服务项目等――对应地链接在固定的栏目之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声像档案的作用就显得异常突出,因为它使人从一个城市市容市貌的变迁最直观地看出城市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而重中之重的就是馆藏档案检索系统的建立,只有它的存在,城建档案管理网站建设才能真正地成为“城建信息网络服务中心。

第三,是反馈阶段。城建档案工作的核心是对外提供信息服务,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发展贡献力量。因而,衡量一个城建档案网站构建的成败,利用率勿庸置疑地是应该排在第―位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页的点击率。网站建立之后就是要给别人看的,如果无人光顾,或是和者甚寡,那么它不过是一种点缀门面的装饰,也就丧失了本该具有的功能和意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工作人员就要排查原因了,看看是栏目设置的不合理,还是宣传的力度不够,或是与建设施工单位沟通得不多,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下重新调整和改进;

二是检索的使用率。在信息高速公路广泛地铺开之后,网上交流日益频繁,无论团体或个人查档已经没必要再按传统的方式(先开介绍信,再到档案管理室咨询)进行了,完全可以先登陆网站,检索之后看看有无自己所需的资讯,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这样对于用户和档案管理部门是两便之事,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这个功能的利用者不多,我们可以用行政手段下发通知或通告进行宣传,可在当地政府网站上进行公告,可在工作中直接对外来查档人员进行宣传,鼓励他们直接在网上进行查询:

三是档案的催送通知下达后,是否能得到有关单位的立即回应,这就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及时地与建设施工单位进行紧密地联系,让他们时刻关注城建档案馆网站上的信息。当然,如果网站信息更新速度较快,而且现实指导意义较强,我想规划建筑行业的业内人士会被吸引过来的,他们会主动关注网站所的信息,这样对我们的日常工作会有利得多:

篇10

关键字:城市污水,污水处理,处理技术

一、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介绍及分析

目前在水污染治理技术上,只能提供下列技术的工艺参数:传统活性污泥法技术包括延时法、吸附再生法等各种新型活性污泥工艺和SBR、AB法、UNITANK和氧化沟技术等;A-O法和A2-O技术;多种类型的稳定塘技术;土地处理技术等等。这些工艺在原则上可以满足大多数城市污水治理的要求,对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和其变形工艺(除磷脱氮)这里不做全面的介绍,仅就这几年在我国较为常用的工艺进行介绍和分析。

1、沉淀和曝气、间歇和连续相结合实现自动控制的序批式(SBR)反应器

传统SBR反应器在运行操作上形成了曝气和沉淀相结合的特点,这体现了SBR反应器最为本质的特点之一。同时,这要求SBR反应器必须充分利用了现代电子和自动化技术。SBR反应器的发展过程呈现了多样性,有CASS、CAST、ICEAS、MSBR等多种新型SBR反应器。各种SBR反应器的发展体现了与传统活性污泥相互融合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从间歇进水、间歇出水的传统SBR反应器,发展到连续进水、间歇出水和连续进水、连续出水并带回流污泥的SBR反应器。以及出现了UNITANK这种融合氧化沟、SBR和活性污泥工艺新型的综合性工艺。这体现了间歇式的SBR和连续式活性污泥工艺相互融合的特点。

UNITANK从整个系统来看,它已经不属于SBR,与交替运转的三沟氧化沟非常相似,更接近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这是UNITANK工艺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UNITANK在恒水位下交替运行,总有一个池子作为沉淀池,这是UNITANK第二个特点。对于大型污水处理厂沉淀功能的满足,是UNTANK工艺的制约因素。标准UNITANK系统三个方形池之间构成级串的形式,弥补了单个反应器完全混合的缺点,这是UNITANK系统第三个特点。

UNITANK最为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中沟和边沟地位不一致,边沟有一段时间兼作沉淀池,而中沟总是曝气。造成中池污泥浓度过低而边池污泥浓度过高,池容利用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UNITANK的发明人在离开SEGHERS公司之后,提出一新工艺――LUCAS工艺。LUCAS工艺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四个反应器(也可用两个或三个反应器)作用完全对等,其采用轮换方式作为曝气池和沉淀池。由于每一个反应器的地位平等,所以LUCAS工艺既保留了UNITANK工艺的优点,又克服了其缺点。

通过对SBR工艺特点和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进行汇总(不考虑由于SBR反应器优点导致的直接结果,如:投资低和运行费用低等),SBR反应器众多优点可归纳如下:

经典SBR反应器的优点和原因分析

优点 原因

1、沉淀性能好 在沉淀过程没有进水的扰动属于理想沉淀状态;

2、有机物去除效率高 是理想推流式反应器,从单元操作理论其效率明显的高于完全混合式的反应器

3、提高难降解废水的处理效率 具有微生物的多样性,可形成厌氧、缺氧和好氧等多种生态条件,有利于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

4、抑制丝状菌膨胀 利用膨胀理论中的“选择性准则”防止污泥膨胀

5、除磷脱氮,不需要新增反应器 生态多样性(出现厌氧、缺氧和好氧状态多种状态)

6、不需二沉池和回流,工艺简单 结构本身特点

SBR反应器充分利用了生物反应过程和单元操作过程的一些基本原理(表4)。不同的SBR反应器由于流态、池型或操作方式的改变可能仅仅具有上述特点的一条或几条。同时,经典的SBR反应器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

a) 处理连续进水时,对于单一SBR反应器的应用需要较大的调节池;

b) 对于多个SBR反应器进水和排水的阀门自动切换频繁;

c) 无法解决大型污水处理项目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处理要求;

d) 设备的闲置率较高和污水提升水头损失较大等等。

2、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在欧美各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发展速度很快。据统计到1977年为止在西欧有超过2000多座派司维尔型氧化沟投入运行。荷兰DHV公司发明的卡鲁塞尔氧化沟在全世界范围已有800多座投入运行(1996)。法国OTV-Kurger公司开发的D型氧化沟已占丹麦氧化沟总数的80%。美国Envirex公司开发的Orbal氧化沟,最大处理规模已达90万m3/d。

从90年代至今是我国氧化沟技术大发展的阶段,预计已有上百座氧化沟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氧化沟技术仍然是当前污水处理的热点。从应用和研究情况来看,我国氧化沟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究其原因是我国没有系统地研究过氧化沟技术与设备,目前我国已引进数种氧化沟技术,有条件来分析比较和吸收消化。因此,认真分析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显得十分必要。

氧化沟属于活性污泥工艺的一种变形,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其很多独有的优点和特点:

a) 构造形式具有多样性

基本型式的氧气沟的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形,沟渠形状和构造则多种多样。可呈圆形和椭圆形等形状,可为单沟或多沟系统,多沟系统可是一组同心相通的沟渠,也可是互相平行、尺寸相同的多组沟渠。有与二沉池分建,也有合建的氧化沟。多种多样的构造形式,赋予了氧化沟灵活机动的运行性能,以满足不同的出水水质要求。例如,结构形式决定氧化沟从整体流态上是完全混合的,但在局部又具有推流特性。这对除磷脱氮工艺也是极其重要的,氧化沟内可以形成缺氧和好氧交替出现的区域。

b) 氧化沟曝气设备的多样性

曝气装置的作用除供氧外,还要提供沟渠内不小于0.3m/s的流速,以维持循环及活性污泥的悬浮状态。常用的曝气装置有转刷、转盘、表面曝气器和射流曝气等,不同的曝气装置导致了不同的氧化沟型式。氧化沟的曝气强度可通过出水溢流堰和直接调节曝气器的转速调节。

c) 简化了预处理和污泥处理

氧化沟的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龄长,悬浮状有机物可以与溶解性有机物一起同时得到较彻底的稳定,所以氧化沟不要求设置初沉池。氧化沟排出的剩余污泥已得到高度稳定,剩余污泥量较少。因此不再需要进行厌氧消化,而只需进行浓缩与脱水。一体式氧化沟还可以不设二次沉淀池。

二、城市污水处理技术问题的思考

1、关于城镇污水处理主导工艺的思考

对于引进的工艺技术,在与国外咨询公司合作过程中,大部分较好的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但是,往往我们自己设计的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会出现各种应用不当的问题。这是因为以往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偏重于工艺开发研究,对一种工艺的了解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完整性,也缺乏对整个处理工艺综合性的比较研究和技术经济评价体系。这也造成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在技术选择上摇摆不定、不断刮风。首先80年代末流行AB工艺、然后在90年代出开始流行三沟氧化沟(其他形式的氧化沟),目前又流行SBR(或UNITANK)工艺的原因所在。缺乏全面和综合比较能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外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就不断冲击国内市场,成熟技术和国产技术总是无法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我国城市污水领域存在的问题之一。

西方国家经过一、二十年的治理工作,一些国家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在这一时期(1960-1970年)在城市污水处理领域出现大量各种形式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如:活性污泥的AO工艺、A2O工艺、卡鲁塞尔氧化沟、奥贝尔氧化沟、SBR工艺(IECAS、CASS等等)、纯氧(富氧)曝气、深井曝气、流化床和厌氧-好氧处理等一系列新的处理工艺。而进入90年代,西方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市场需求萎缩,一个国家一年仅有一、两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所以在技术上失去了开发新工艺的动力。可数的新工艺的发展,也是基于这些国家老的污水处理厂超负荷改造的需要(曝气生物滤池)和水回用的需求(膜生物反应器)。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最好驱动力,而我们国家对污水处理工艺有极大的迫切的需求,我国对污水处理技术开发仍有巨大的动力。

2、从可持续性思考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技术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的工艺是国外在水污染控制过程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技术。并且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所采用的主导技术,我国与欧美等国家与工艺几乎处在同一水平上,但是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上述国家,采用以上技术是否能够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这需要从技术的先进性和是否代表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两个方面来考虑。

目前政府往往简单认为一个城市有污水处理厂,就是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可持续发展全面理解应该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从技术层面考虑需要判断污水处理工艺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是否体现资源和环境共享)、持续性(是否满足资源和环境的永续性利用)和共同性原则(是否有利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方面来考虑。

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国外引进的延时曝气的氧化沟、SBR等工艺。首先这些工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发的工艺,是根据西方,特别欧洲国家排放标准制订的工艺。例如采用延时曝气低负荷工艺特别适合北欧国家的气候条件(冬季低温),而延时曝气对污泥是采用好氧稳定的方法,采用耗能的方法进行污泥稳定化处理。适合了这些国家的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事实上,低负荷曝气池的池容和设备是中、高负荷活性污泥工艺的几倍,在建筑材料和土地资源上是高消耗,相应的投资要高数倍;其次,延时曝气系统能耗比中、高负荷活性污泥要高40~50%左右。同时,能耗增加会带来了直接运行费的增加,能耗增加也会还要增加间接投资。据资料报道目前国内每kW发电能力除尘脱硫需要投资500~1000元,则每万吨污水增加的脱硫投资需要25~50万元。按脱硫投资为电站投资10%计,则增加的电厂投资为250~500万元,是污水处理投资的50%以上。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不足、能源日益短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否适合推广这种低负荷的活性污泥工艺是值得推敲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采用延时曝气这种高资源占用和能源消耗的低负荷工艺,并以耗能的方式取得污泥的稳定工艺是不适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的,也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我们应该开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