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工程;应用
0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应用,特别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技术之一,不但增强了广播电视的功能,还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的科技含量,使广播电视能够实现多种先进技术的集成。从目前广播电视工程来看,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不但提高了广播电视的传输效率和清晰度,还解决了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施工难点,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的技术优势,使广播电视工程能够更好的服务用户并满足用户要求。
1 计算机技术与广播电视工程结合的必要性
由于用户对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广播电视事业也着力构建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传输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广播电视工程的技术难题。所以,计算机技术与广播电视工程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1.1 是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质量的必然选择
在目前广播电视传输过程中,对传输质量要求很高,为了保证广播电视传输质量满足要求,广播电视工程积极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保证传输质量满足要求。
1.2 是解决广播电视传输难题的必要手段
我国广播电视工程发展较快,目前对于广播电视工程传输中的技术难题均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作为主要的解决手段,从根本上提高了传输质量。
1.3 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必要措施
考虑到广播和电视用户对信号传输质量以及广播和电视功能的现实需求,广播和电视工程必须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计算机技术与广播电视工程结合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必要措施。
2 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
2.1 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的媒体内容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的传输从传统的模拟信号传输变成了数字信号传输,不但信号质量得到了保障,传输效率和传输效果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中,媒体内容主要为普通的音频和视频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也主要是模拟信号的传输。由于模拟信号容易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传统的广播电视内容的传输过程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素。受到这一因素的制约,广播电视在媒体内容上无法做到更新。因此,计算机技术改变了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使广播电视的传输效果更加理想。
2.2 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的媒体网络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随着传输理论和交换理论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首先,融合后的新一代网络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宽带数字应用平台,使原来在传统窄带网上不能实现的多媒体应用、大量数据的自由交换,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完成,这将进一步促使网络用户的发展,它们开始在技术上趋于一致,并在业务上相互融,从而对网络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结合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不同特点,通过其数据信息、音频信息、图像信息和视频信息的融合,将互联网在传输方面研究的成果(端对端的通信和组播通信等)与有线电视网有机地融合,构架成数字媒体网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所以,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的媒体网络中改变了传统的传输方式,增加了网络传输的方式,提高了传输效率,增加了广播电视的传输范围,使广播电视工程更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2.3 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的操体计算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制约当前高性能计算系统与应用发展的(off -The-Shelf)结构,即采用商品化的部件构建系统的技术,技术简单、成本低、但实用性能差。一是定制结构,指构成系统的主要部件,如处理器、互连网络、基本系统软件都是专门定制的,实用性能高,但技术复杂、成本高。SMP与机群已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主流。随着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和深人,包括大型科学工程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两个方面,网格计算成为了拓展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手段,一些新概念计算技术研究正在兴起,如量子计算和光计算。
此外,在高性能计算系统中,存储(Storage)由于存放了最重要的资源(数据)而成为非常重要的部件。不论从技术、业务,还是市场来看,近十年来存储的重要性持续上升。事实上不只是计算机需要存储器,在互联网络、通讯、广播电视和数字家电等领域对大容量存储器的需求也会更加迫切。
3 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取得的效果
计算机技术由于独有的特点,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得到了重要应用,不但改变了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同时还提高了广播电视的传输效率,因此我们应对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1 计算机技术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的技术含量
应用了计算技术之后广播电视工程在传输方式、媒体内容、媒体网络和操体计算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增加了广播电视工程的传播能力,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的技术含量,让我们对计算机技术有全新的认识。
3.2 计算机技术增加了广播电视工程的融合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广播电视工程有效融合了多种相关技术,使广播电视工程的整体技术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丰富了广播电视工程的内容。由此可见,计算机技术增加了广播电视工程的融合能力。
3.3 计算机技术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的传输效果
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广播电视工程在传输方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改变了过去模拟信号传输方式,增加了数字信号传输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广播电视工程的传输效果,满足了广播电视工程的传输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但改变了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同时在媒体内容、媒体网络、操体计算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和突破。因此,我们要对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有正确的认识,要总结其应用取得的成果,推动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全面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性存.“以太”本地计算机网络的性能特性分析[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1(10).
[2]方家骐.图形核心系统GKS的评价[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11).
篇2
关键词:光纤传输;广播电视信号;应用
前言
当今主流的电视信号传播技术有三类:光纤传输、微波传输以及卫星传输。其中光纤传输技术以其廉价的成本、快捷的传输速度成为各大传输运营企业应用的重点。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传媒与运营商之间的业务往来愈加频繁,在进行重大事件现场直播时,光电需要通过运营商的光缆及传输手段来将音频画面传播到各地区,同时,光纤传输通过光缆将信号传送到居民区或商业区,能够抵抗外界电磁波干扰、信号稳定,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1 光纤传输的基本情况
1.1 光纤的定义
光纤的全称为光导纤维,主要材料为玻璃,由二氧化硅和其他无机物经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制成,其以光波为媒介传播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信号的损失率极低,是一种高品质信号传输方式。光纤分为纤芯和包层两个部分,传输原理是光波在玻璃介质中的折射,由于纤芯的折射率很高因此光波可以在界面上达到全反射,而包层的反射率很低这就保证光波只能在纤芯中传播,实现信号的传输。石英纤维是光纤的主要成分,光纤可依据折射情况划分为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两个种类。其中多模光纤的传输容量小于单模光纤。
1.2 光纤传播的网络结构
光纤传播的网络结构包括发射机、光缆、接收机与连接器四大部分。发射机由调制器、驱动器和光源构成,能够将电信号转发为光信号,同时调制信号源光波将光信号耦合进入光纤满足传输要求;光纤光缆担任信号传输的功能,一般是光纤或者光缆,光纤的低损耗率能够保证光信号在光缆中进行远距离传输,最终到达检测器,完成一组数据的传输;光接收机由光放大器和光检测器组成,将光波转换为电磁信号,但是转换后的电信号较为微弱,用户端口无法识别,因此还需要使用放大器将信号放大满足端口接受需要;光纤连接器的主要功能是将两端光纤或光纤与光端机连接起来,保证光波传输顺畅,同时便于施工。
2 光纤传输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应用
2.1 非压缩传输
顾名思义,非压缩技术就是指的在利用光纤线路进行光波传输时,传输的信号为非压缩信号,信号在经过长距离运输后最后通过终端设备传输到广播中心的IBCI和TER机房。非压缩传输主要应用于现场直播信号的传输,实际操作中对距离有严格要求,例如在对某体育赛事进行直播时,现场与转播装置之间要满足信号传输要求。当对比赛的相关信息进行转播时,比赛场地会在距离电视台转播车与转播机房50米的位置设置电视转播机房,通过转换器完成信号转换,借助光端机的作用,将传输信号转换为SDI信号。实际应用中可将光纤设计成为一条单独占据的通道,利用视频的光端机实现信号的接收工作,最终保证赛场信息能够稳定有效传输到用户接收机端口。
在采用非压缩传输技术时,为了达到提高信号管理效率的目的,在进行公共信号传输时,工作人员可以选择主备用信号传输方式,实现端口直接对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光纤传输的效果,还能更高效快捷的发挥光纤设备中双光缆的优点,保证光波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主备用信号的传输方式保证即使发生主传输故障的情况,只要冷备设备和主备光缆设置在通信机房与TOC之间,设备替换也可以及时有效的完成,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得到充分保证。
2.2 压缩传输
压缩传输是光纤传输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中的较为普及的一种方式,使用压缩设备对光波信号进行压缩,压缩完成后的光波占用的传输空间更小能够满足大数据的高清传输。压缩传输与非压缩传输相比,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设计人员更倾向于将两种传输方式整合使用,将各自优势进行高效的结合与利用,才能最大限度上的保证信号传输的质量,当今的广播电视传播质量的稳定性就是将两者结合后的最大发挥。如今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很高,覆盖范围涉及到的区域较多,通过将压缩与非压缩相结合,将各个区域的视频光端机连接到基带光纤上,灵活的增减宽带,足够适应不同大小的信号。
一般情况下,非本地区的光纤光缆在中心的TER机房汇聚,通过传输电路的作用直接通向机房,HD-SDI信号则通过光端机在TOC机房和TER机房之间传播。长距离运输需要克服的最大技术难题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此时需要结束解码器作用,解码器能够实现对传播信号的压缩解码,获得ASI信号随后经过网络适配器,将ASI信号长途传送到IBC机房,最后信号进入解码器最后的HD-SDI解码流程。
2.3 光纤传输技术的应用优势
光纤网络在广播电视网络传播中处于基础地位,可以通过将光缆作为传输介质,利用SDH平台进行传输的方式进行。光纤网络是最可靠的一种数字电视与数据传输的链路,它的质量的好坏会对整个电视直播信号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将光纤网络运用到传输电视信号中来,大大改变了传统的依靠微波中继传输信号的方法,而微波传输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噪声,影响数据传输的质量,同时很容易受到电磁波的影响。
采用光纤作为信号传输网络的基础途径能够保证电视直播的稳定性,一般来讲,直播会场会利用光纤将直播信号传输给多个地区的转播平台,同时各地区的传输平台也能将数据信息传送给主平台。采用光纤来进行不同地区的电视直播和互动式电视传输中最普遍应用的方式之一。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过程中,音视频是否达到同步是重要的考核标准。光纤传输信号能够抵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能满足大量数据的运输,同时又可以有效克服信号变换时中继器产生的噪音,使信号更为稳定。
3 光纤传输在广播电视中的重要性
光纤传输作为一种基础的传输工具,比其他类型的传输途径更具安全性和稳定性。第一,光纤传输系统肩负着广播电视各个节目的传输责任,其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里的地位处于上游,对直播节目最终播出效果的好坏起着重大影响;第二,广播电视的光纤传播系统比较分散,卫星传输网络环节较少,便于管理。虽然目前可以采取卫星网传输的方式,但是卫星网络的交互性、防范性以及扩展性等等均不如光纤传输。所以,光纤传输在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不可忽视的优势,对于推进当今广播电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束语
在文化娱乐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广播电视的普及率及覆盖率也已大大上升,人们对于电视节目的播放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系统是一项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光纤传播技术作为新兴资源,在广播电视的节目输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三网并网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各个地区基本均已形成了以光纤作为主要传输介质的信号输送网络,光纤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伟,赵林.光纤传输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20.
篇3
关键词:三网融合;网络;业务;运营;监管;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4-8137-06
1 “三网融合”的定义及相关问题
1.1 定义
“三网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将三个网络合成一个网络,而是指一些相关的业务应用的融合,即在同一个网络上可以同时开展语音、数据和视频等多种不同业务,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相互竞争、相互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也就是国际上通称的Triple Play(三网合一)。因此,三网融合的本质是数字融合,国际上称为“Digital Convergence”。[1]
根据以上定义该文认为“三网融合”简单的就是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大网络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视频、语音和数据等综合的多媒体服务,甚至包括可能产生的新媒体服务,具体就是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实现网络、业务、运营和监管四个层次上的大融合。
1.2中国“三网融合”进程回顾
中国“三网融合”进程可以追溯到1997年国务院在深圳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但是被普遍视为中国“三网融合”的真正开始是在:2010年1月13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进程,见表 1。
1.3中国推进“三网融合”的四个层次和及其障碍分析
1.3.1网络融合障碍
一般来说,网络融合就是传输层和应用层级的数据大统一。目前,中国的广播电视网络里程不足,双向化和信息数字化的水平低;电信网络存在带宽不足和运营商之间的网络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问题(根据我国的国情,电信实际是两网在手),重建的工程费用巨大。通过三网融合,建设信息时代的宽带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使三张网的物理层面在同一技术标准下实现同质同材,从而达到高速的互联互通。
1.3.2业务融合障碍
目前,广电以提供视频服务为主,而电信则以提供数据和语音服务为主(互联网较为特殊)。双方在业务领域,因为法律和利益的问题,相互之间一不开放(使用许可证管理的方式),二不准入。未来三网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相关业务的融合将逐步形成对称合理的开放和准入体系,即广播电视网和电信运营商均可以提供数据、语音和视频服务,当然,这是不是所谓的“重复建设”,而是竞争的需要。此外,相对建设 “第四张网络”(国家提出的建设“三网融合”的方法之一)则更加合理。
1.3.3运营融合障碍
目前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计费和业务运作模式是完全不同,此外,融合中不但存在着高价低速运营障碍,而且电信广电各霸一方,都以独立主导三网融合为目标,矛盾重重。所以,需要整合业务、改变组织结构、下放权力和融合分散的区域网络,建立一个能提供全面服务网络以及形成新的竞争力。如:“中国电信在2011年4月与腾讯在CDMA2000手机设计研发产业联盟会员大会”上签约合作推出QQ-Service。”[2]
1.3.4监管融合障碍
我国在不同行业实行分业监管,即有线电视网由广电总局监管,电信网由工信部监管,互联网比较特殊由广电总局、工信部、文化部等共同监管。对于三网融合来说该监管模式属于典型的多头监管,见表2、3。此外,在法律上,见表6:“目前没有一部能够明确界定各部门分工的效力阶位更高的法律,电信和广电领域的法规体系层级低,电信和广电领域的法规和部门规章相互独立,甚至相互矛盾,在法律上形成了一个融合的壁垒。”[3]随着网络技术、业务和运营的融合以及法律的不断完善,将来广电总局和工信部的有望按照功能监管重新划分,一个着重于内容的监管,一个重点在于网络的监管,逐步实现一体化的监督管理模式。
2 “三网融合”在四个层次上的推进措施
2.1网络的融合
电信网和有线网为了顺利实现双向开放,以及提供多方位的信息服务,需要加大网络的融合,提升其利用效率,并进行网络扩容和统一技术标准,见表4。网络融合还必须要做到网络和业务运营的科学管理和监控。
表4 网络提升
[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广播(组播)能力的扩展、网络带宽扩容、内容分发平台(CDN网络)的建设\&组播能力、完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安全保证机制\&双向通信能力和信源数字化的改造
完善网络、业务、用户管理机制(增加相应的用户控制和认证计费功能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和安全保证机制\&]
鉴于IPTV发展停滞的现状,该文认为手机电视是未来三网融合的重要突破口。所以下面以手机电视为例简析网络的融合必要性。早在2009年,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的一份名为《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就显示:“手机电视、手机博客等也正在获得更多手机网民的青睐。”[4]由此可见,手机将在未来的“三网融合”中作为载体,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但是手机电视的实现需要拥有一系列的网络融合技术,见表5。通过表5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哪种技术,都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所以三种技术技术相结合才能够实现网络与用户之间的双向通信、克服网络带宽不足问题,从长期来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是避免不了的。如:广电和中国移动合作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简称“CMMB”),是一种利用无线数字广播网向手机、MP4、笔记本和电脑等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的服务,它就是一种双方的网络优势互补。
表5 现行手机电视的实现技术对比
[项目\&电信网络\&通信卫星\&广播电视网\&优势\&能够提供广播、组播及点播业务
易于提供完善的认证、计费、交互等功能\&相对成熟
在范围范围较小时,覆盖成本较低\&有多种实现技术,部分技术已经比较完善,效率高
适合广播业务\&劣势\&频率使用的经济性较低,同移动网络覆盖\&室内覆盖存在问题
受到恶意攻击后影响范围大,单向传输\&单向传输,同地面数字广播网,需要解决室内覆盖\&]
2.2业务的融合
随着国家放宽三网相互的之间准入政策,三网融合必将以业务的相互进入为开始,当然这之间也伴随着竞争。因此,通过融合后的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不断趋同的网络架构,三网之间的业务融合和竞争将不可避免。现阶段,电信拥有移动通信、双向网络和互联网业务等优势;广电拥有视频内容和无线广播等传统优势;互联网具有承载多种媒体服务的优势。这为三网实现业务合作提供了基础。未来可能出现的合作业务有:“广电内容+电信固网:IPTV、广电无线广播+电信移动通信:手机电视、及其他无线多媒体、广电固网+电信互联网出口带宽:有线宽带、广电内容+互联网渠道:互联网视频、广电有线渠道+互联网内容:有线互联网等。”[5]由于广电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下面简要介绍广电融合后的业务构成。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可大力发展的业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视频类业务(传统业务),宽带类业务和通信类业务,包括这三类下的各个子业务,如图1所示。其特点是:人机交互式的双向互动业务;充分体现了广电的资源优势;业务体系由基本服务业务和增值互动业务两部分构成。由此可知,这种假设的模式是一种全业务的模式,面临着未来市场竞争的全面检验。
从目前三网融合的现状看来,手机电视业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三网融合在业务层面的融合情况,甚至在这种背景下可能会催生一个新的媒体:手机电视台。
2.2.1 手机电视的现状
]当前,制约手机电视发展的主要有四个问题,一是消费者普遍认为费用太高。“CNNIC报告显示,2009年手机电视的使用率仅为15.7,资费问题仍是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的主要阻碍之一。”[6] 2012年,虽然手机电视的使用量已有所增加,但仍然没有达到其该有的规模。二是当前手机电视的内容很少,缺乏吸引力。三是一些配套的支撑体系严重不足,例如:很智能手机的硬件没有达到手机电视的要求。四是版权问题,即利益分成问题。三网融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以上四个问题。
2.2.2 “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
“三网融合”将在政策、技术、服务和内容等方面推动手机电视业务的发展。在政策上,三网融合的大力推进将减少政策风险,宏观上为手机电视的发展扫清障碍。在技术上,三网融合将统一技术标准,降低技术门槛和研发费用,从而最终降低资费。在服务,上手机电视还可以借助“三网融合”的战略时机,完善手机电视内容、服务和支撑体系。
2.2.3 “三网融合”下三网的合作方法
手机电视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如借助卫星通信能极好地解决手机电视信号流畅度的问题,广电运营商具有丰富的电视内容资源而且收费低廉,互联网可以让手机有多种选择,加大竞争。例如:当用户手持的是中国移动的手机,在GPRS流量用完或者费用太高的情况下,用户还可以通过电脑发射无线信号,然后手机通过无线信号连接互联网进行上网,这样既为用户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又加大了竞争。这些优势必将给手机电视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未来市场上的一块大蛋糕。为了能够占领这一块高地,三网的合作和手机电视的发展将会不断地相互促进。具体合作中要注意的有:
①付费方式
付费方式是手机电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顾客的心理,简单快捷永远是受欢迎的。电信拥有分布广泛的网点和便利的付费方式,广电部门通过电信运营商合作,就可以很方便的解决这个问题了。
②交互式体验
未来的媒体必然是一种人机交互式的媒体,需要提供个性化的体验,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创造自己的节目。所以三网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共同制定方案,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③灵活的收费
手机电视应该采取灵活的的收费模式,例如:同时使用付费和免费的经营模式,满足不同市场顾客的需求。
2.3运营的融合
运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经营方法。目前广电网络、互联网及电信网的计费及业务运营模式完全不同,因此需要找到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运营方法。从组织层面来说,“三网融合”的未来发展在于整合分散的各个区域网络,形成省级乃至全国级的统一市场竞争主体。
篇4
IPTV作为一种全新的业务形态,赢得业界高度关注,实为情理之中。有人反驳说,有线数字电视作为有线电视发展的必然,却遭受种种质疑和刁难,未免有失公允。还有人认为IPTV的存在刺激了数字电视的发展。董年初的看法是:IPTV是数字电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与有线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并存的一种数字电视形式。IPTV与其它几种数字电视可能有一些竞争,但在整体上对数字电视会是一种贡献。
有一部分人认为IPTV是未来电视的发展方向,也有人认为IPTV只是一个试验品,还不成熟,不宜过度炒作,董年初也认为有关IPTV的炒作曾经是有些过热,不过目前已经回归理性。IPTV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但也不可能替代其它数字业务形态。
董年初认为,IPTV的发展必须考虑它的周边环境。IPTV提供的毕竟也是电视业务,与其它数字电视业务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收看方式有了一些改变。从国外发展的情况看,如美国,是有线电视或有线数字电视非常发达的地方,IPTV的进展不是非常理想;相反,有线电视业不发达的地方,IPTV会有一定的市场,如法国、意大利。我国与美国有一定相似性,都是世界上有线电视最发达的国家,因此,我国IPTV的市场不会太大。当然,由于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与付费电视业务的开展还在启动阶段,也会从客观上给IPTV提供一定发展空间。
IPTV可以说是“三网融合”的一种产物,对于究竟由谁来主导IPTV的问题,一度争论很激烈,目前仍存在争议。董年初认为,国家已经明确信息网络传播视听业务由广电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而且IPTV提供的是以电视机为终端的视频业务,理应属于广电的业务范畴和管理权限,电信网络不过是电视业务的一种新的传播渠道而已。如果把电视机变为互联网业务的一种终端,对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潜在危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广电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IPTV业务管理好。
关于如何处理IPTV与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关系问题,董年初的看法是,推进广播电视全面数字化是世界各国广播电视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应坚定不移地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有线数字电视具有大容量、高质量、高性价比、业务可扩展性等难已替代的优势,发展有线数字电视仍是广电部门的主业,不可舍本逐末。当然,IPTV也有它的特点和优势,在时移与互动性方面比有线数字电视来得方便。高科技时代的年轻一代用户,有这种需求,有需求就能催生出市场,广电部门也正在积极利用这种技术,将其作为有线数字电视的一种补充来发展。有双向条件的有线网络可以自己发展IPTV,没有条件的可以与其它行业合作来发展。
谈到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和业务模式发展IPTV时,董年初表示,IPTV可以有两种技术实现方式:一是通过城域五类线网,二是通过电信的ADSL网。对应的业务模式国内也有两种:一种是杭州的DVB+IPTV模式,另一种是哈尔滨的IPTV模式。目前,杭州模式仅在杭州实施。哈尔滨模式则在上海、泉州等地有较大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
在谈到IPTV的发展趋势时,董年初认为,交互电视业务的市场规模理论上可以在达到有线电视用户10%左右。这10%的市场将被IPTV和双向有线电视网的互动电视瓜分。我国的IPTV将会以一定速率稳步发展。■
相关链接
关键词: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
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是指基于IP协议的电视广播服务。该业务将电视机或个人计算机作为显示终端,通过宽带网络向用户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视频服务、信息服务、互动社区、互动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等宽带业务。IPTV的主要特点是交互性和实时性。它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流媒体服务、节目采编、存储及认证计费等子系统,主要存储及传送的内容是流媒体文件,基于IP网络传输,通常要在边缘设置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及存储设备,用户终端可以是IP机顶盒+电视机,也可以是PC。
董年初:IPTV与网络电视是两码事
董年初从国际电联对IPTV的定义和国内的实际情况两个方面阐述了IPTV与网络电视的区别。
国际电联对IPTV有明确定义,是通过可控制可管理的有线网或无线网,供手机、电视、计算机终端接收的视音频业务。这个定义颇为宽泛,几乎涵盖了所有跟IP有关的业务,但是它与网络电视最根本的区别是在可控可管理的网上运行,而网络电视是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运行。
篇5
中图分类号:TN949.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106-01
1.新媒体技术与广播
所谓的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新在哪里,首先必须有革新的一面,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个人认为后者更重要。单纯形式上革新、技术上革新称为改良更合适,不足以证明其为新媒体。理念上革新是新媒体的定义得核心内容。至于市场上那些以是否具备互动性来界定新媒体与否,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观点。是否具备互动性,是个别性问题,不具备普遍意义。个人认为可以以个别性识别新事物,但是不可以其来定义事物。
当然新媒体技术应用最多的领域是广播电视领域,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来讲,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是广播电视技术的一种优势。如何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特点对广播电视技术子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下进行科学化的开展。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2.新媒体技术在广播中的发展情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时代已经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等都在迅猛的发展,同时也给广播电视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对于这样的形式,怎么才能够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总结,通过对广播电视的优势的发挥,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根据对无线互联网用户的调查,截止08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就已经达到了2.98亿,也就是相当于22.6%。这个数值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计算机拥有数量已经超过了66.2台。甚至宽带用户已经达到2.7亿人次。手机上网的人数更是在不断的增长,尤其是近年来3G、4G网络的应用,这些都标志着手机流媒体传输技术在产生不断的进步和质量的飞跃。这也是促进新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甚至是其他领域的重大进步。
3.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意义
新媒体技术是信息传播的数字化伴随网络化的进步,同时跟随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进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这样促使了广播面临数字化的信息的挑战。网络文字,声音,视频获取和传播是非常容易的,这也恰恰避免了传统的广播收到资源,频率等的限制,影响听众的数量。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技术已经发展为全球化。尤其是现在出现的网络广播,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音频,视频服务的网络媒体,为传播平台提供良好的资源。还能够有效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会使得网络广播的听众变得越来越多。同时各种形式的网络广播也是相继做出新的特色来吸引听众的耳朵。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网络广播当然也具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随着各种终端接收设备的不断普及,受众在参与广播电视的活动也越来越少。现在的互联网平台提供了互动性的交流平台,恰恰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性听广播的弊端。网络技术平台提供了一个听众与传播者之间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同时,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选择节目的内容和节目的形式,不仅具有自由的选择权利。还不会收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历史内容的查询,回顾,现在还可以实现对自己感兴趣的广播的内容进行下载,做到及时的收听。
其次,现在新媒体技术的广播覆盖面不会受到时间,点地的限制。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听广播。只有存在互联网,就可以听到想听的内容。
最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还为视频广播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传播平台,不仅实现信息大量的传播,还能够实现快速、方便的特点。视屏广播也改变传统收听广播的方式和形式。
例如,某省市的广播电台,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潮流,在领导的支持下,对播出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将信息时代主流技术,数字技术,网络媒体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应用于广播中,再次创造了广播的建设意义。
第一,建设全面的数字化的播出控制系统,不仅具有专业化的数字化的调音台,音频矩阵,专业设备,还具有网络化路由器,数字音频接口等核心设备设施,为播出的信息创造良好的信息传播平台的同时,做好信息的备份和还原。在系统的应用还采取了国内外的先进的广播台的建设和发展技术,在业务需求和数字音频广播,数据广播,网络广播等各个新媒体业务方面进行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本人所在的单位还建立了一套及广播电台,生产,运营和管理未一体的综合业务平台,为现在广播提供力网络技术平台支持。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同时,将多媒体技术,数字新媒体技术应用其中。有效实现信息丰富的广播电台的发展需求。业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工作人员进行协同办公,还能够有效实现业务信息的传播,信息的及时共享,对于网络信息,广播内容集中化的管理等。同时系统还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应用效果。
第三,建设了数字化音频,视频卫星传播系统。包括转播车,车载广播制播设备,车载卫星系统,地面卫星系统等众多辅助控制系统。为数字音频,视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整个数字化,网路化的控制播放系统的建成,使得广播技术在发展道路上取得了良好的成功。也是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典型的应用。
4.总结
伴随着各种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由于广播在信息多元化的现在社会,需要建立快速独特的信息获取方式,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同时不同的媒体与不同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需要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信息技术的传播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够在多媒体技术竞争中,通过广播信息技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够科学化的发展广播事业。
参考文献
[1] 荣建华.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青年记者. 2010(03)
[2] 左艾甫.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广播电台改革与发展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 朱佑龙.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广播新闻发展困境与突破. 郑州大学 2013
篇6
【关键词】数字电视;发展现状;标准;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广播电视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数字电视作为第三代电视,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数字电视是指电视节目信号从电视台开始发射,经过中间传输环节,直至信号到接收端接收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化信号。近些年,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或者已陆续完成了数字化电视的改革,即由传统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变。我国也计划,在2015年全国彻底关闭模拟信号,完成数字电视全覆盖。通过对数字电视的现状研究,编码、技术参数的分析,数字电视技术相对模拟电视技术的优势,提出数字电视可能的发展趋势,并提供发展对策。
数字电视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纵观全球,近些年围绕数字电视的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丰盛的成果。各个国家不同的国情,使得各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和实施标准互不相同。
二、数字电视发展现状研究
1.发达国家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
数字电视技术最先出现在欧洲。20世纪80年代初期,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几个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家,都着手开始研究数字电视技术,并最终研究产生了MAC1、MAC2、MAC3三代数字卫星电视节目。欧洲最早的数字电视技术应用,是以1996年4月法国开播第一个商业数字电视广播为代表的。2006年12月,荷兰就已经停播地面模拟电视,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电视数字化的国家。2012年是欧盟规定全面停止通过模拟信号传播电视节目的最后一年,除波兰、保加利亚等少数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都已完成由模拟向数字电视的改革。
纵观全球数字电视的发展,最早将数字电视技术成功应用到生活中的国家是美国。1994年6月,美国两颗卫星DirectTV、USSB率先实现数字电视业务播出。2001年9月,美国有线数字电视消费者已达1300多万。而美国国家广播者协会(NAB)的统计数据指出,截止2002年,利用数字电视技术已将美国84个城市及地区的244个电视台改建或新建成为数字电视台,全国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75%。2009年底,美国全面完成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换。
日本有线数字电视始建于1998年7月,并于2010年完成了国内所有有线电视的模拟转数字化改造,2011年实现了全国模拟有线电视系统的关闭。韩国在21世纪初期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电视数字化改革,于2005年实现了全国范围的数字化电视转播,并于2011年底彻底结束了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日本、韩国两国都在2012年以前实现了数字有线电视全国覆盖,成功迈入数字电视时代。
2.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
目前电视信号传输主要是通过无线电波、有线电缆光缆和卫星传输这三种方式,由于无线电波传输的信号差,画面质量不高,接收的节目有限,并不是理想的传输方式,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国的一些农村和边远山区,还在使用这种方式。而我国城市有线电视用户相对集中,且覆盖率广,适合集中管理和发展,因此发展有线数字电视应当成为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重要策略和主要方式。根据我国目前有线电视网的分布及部署现状,采取了从有线电视切入的方式,21世纪初期,我国从城市开始全面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改造工程。
2000年6月,我国基于数字化技术的第一家数字电视广播在广西宁南开播。它是由国家广电总局数字广播技术研究中心、南宁有线电视台及四川新泰克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合作开发,引进多个国家不同公司的产品,在国内外多家公司的顶尖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下共同开发完成的。
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是传统模拟电视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而数字电视替换传统的模拟电视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必然结果。2004年,是我国“数字电视年”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年”,国家广电总局也提出将于2015年全面关闭模拟电视系统,停止模拟电视信号的传输,完成全国所有地区模拟向数字化的过渡,全面实现数字电视广播。
三、数字电视标准研究
数字电视系统的稳定运行,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或标准是无法有力执行或实现的。标准的规定不仅可以理顺数字信号的处理流程,而且可以规范配套设备的接口,尽量统一数字电视设备的类型和参数。
数字电视均采用MPEG-2压缩编码方式。电视信号经过数字化以后会带来非常高的码率,如果不采用压缩技术,数字信号将会占用巨大的带宽资源,如一个通道就会占用100MHz的带宽空间。因此,为了减少带宽的占用压力,必须在数字信号的传输和存储中引入压缩技术,压缩码率是数字化技术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参数。MPEG-2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音、视频压缩标准,对普通及高清数字电视的各类应用和系统都作了详细规定,被人称为用于广播电视的视频压缩标准。MPEG-2标准共分为9个部分,其中6个部分获得认证通过,并已在数字电视领域广泛应用。其中系统、图像及声音为最主要的3部分,它们是声音、图像数字化的基础标准。系统它描述多个视频、音频和数据基本码流合成传输码流及节目码流的方式;视频它描述视频编码方式;音频它描述与MPEG-1音频标准反向兼容的音频编码方式。MPEG-2包含4个级和5个类,“级”按编码图像的分辨率定义,“类”按所使用的编码工具集合分类。MPEG-2这种“级”“类”组合的方式可以满足从家庭低端画质需求到广播级质量及高清电视质量的要求,支持标清、高清、16:9宽屏等多种格式,应用范围广泛。
MPEG-2编码压缩系统提供的高压缩率,使节目素材来源更加宽泛,在码率到达一定程度时可以提供令人非常满意的图像质量,以展现其出色性能。
数字电视标准涉及多个领域,其按传输方式可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有线传输,卫星传输,手持设备传输四类。四类传输方式所用的标准、使用国家都各不相同。详细参数对比见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对比表(表一)。
四、数字电视技术优势分析
数字电视技术较传统的模拟电视技术有着巨大的优势。
1.数字电视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数字电视的信号都是以二进制形式的两种电平来表示,在连续处理或传输过程中如果掺入杂波或失真,利用纠错及编解码技术都可以将错误纠正,能保证信号质量基本不变,使得用户接收到的音视频质量和电视台发送的质量基本相同。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或不断处理的情况下掺入失真与杂波,它的噪声是不断累积的,不易纠正,再经过长距离的传输或多次复制处理,模拟信号将会大打折扣,对画面质量影响较大,无法达到节目发送端初始的图像和声音质量。
2.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效率、带宽利用率高。在模拟信号状态下,6-8MHz的带宽内只能传输一套模拟电视节目,而经过压缩技术处理的数字电视信号能传送4至6套高图像质量的电视节目。
3.利用数字技术,实现频谱资源的多功能复用。运用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电子出版物、多路立体声、图文多工广播及电视传真广播,以获得更多的广播功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4.方便信号的存储和记录。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可以将一段时间的信号存储于电路中。经过数字化的电视信号可以存储于不同的介质中,如磁带、光盘、硬盘等,这些存储方式不仅能保证音视频素材或节目的高质量及数据安全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足够的存储空间,便于多节目存储。
5.数字化技术便于节目的制作与录制。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可以进行更多创意性、特效的操作,如:字幕编辑、特写镜头处理、三维特技、非线性编辑等。
6.数字电视设备,利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使设备体积不断缩小,成本不断降低,性能不断提升。
7.电视数字化技术,引入了全新的双向互动概念。将传统电视的一对多广播方式转变为复合模式,即既保留原有的一对多广播方式,又扩展点对点的点播互动方式。这样不同的用户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点播节目和获得信息。
8.数字电视设备的扩展性与兼容性,有利于电视设备与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的联通,有望融合成一个新兴的多媒体系统。
五、数字电视发展趋势研究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已经使用数字电视,并已经进入常态化的使用阶段。经历数字化的转变后,电视节目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模拟电视时代的40多套节目,增加到80多套节目,节目内容也由普通的电视台类节目,扩展加入信息、娱乐等多类综合节目内容。形式由传统的广播新增互动功能。
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人们对图像清晰度要求越来越高,不断提高节目源的质量,大力推广高清数字电视的使用将成为未来数字电视发展的趋势。
2.不断完善交互系统。交互系统的出现实现了对节目内容、观看时间的自主选择,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广播的模式。
3.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数字电视连接到互联网,用户不再需要为了发送电子邮件、玩网络游戏、观看网络视频,坐在计算机前,而直接可以躺在沙发上,面对客厅的数字电视,利用无线键盘、鼠标实现所有计算机上的操作。
4.丰富的接口。未来的数字电视还应该支持更多的接口,如USB3.0,SD、CF卡,1394火线和Wi-Fi等,实现与多类主流数码产品,如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个人电脑、移动存储设备、智能手机、网络打印机等的无缝连接,达到音视频信息共享的目的。
5.移动技术。全新的户外移动数字电视传媒,已经逐渐走进了大家的生活,公交、地铁等多种公共交通工具都已接入或安装了移动数字电视设备。它利用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发射,地面接收的方式进行节目的广播。
6.数字电视一体机。现在市面上销售的数字电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视,而是个利用数字技术的显示终端,只有在此设备上加机顶盒,通过机顶盒接收并转换格式,才是真正意义的数字电视。未来只有将机顶盒集成在电视机中,与电视机融为一体,才能称为真正的数字电视机。
六、数字电视发展对策
通过研究与分析,数字电视已称为全球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且已经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已成为电视发展史上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目前数字电视技术开发的领域还相对狭窄,还需不断的开发,不少政策、技术上的问题还有待解决,任需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还应采取以下对策:
1.注重数字电视产业的政策法规制定。国家相关部门应从实际出发,不断制定和完善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政策,保证我国数字电视健康、蓬勃的发展。
2.加快数字电视建设。建立数字电视硬件及接口参数标准,实现与数字电视相配套的统一标准,并对设备制作商、运营商、消费者等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3.政策支持,提升对数字电视的认识。广播电视领域的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数字电视发展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转变传统观念,以创新的思维投入到工作当中,不断提高数字电视服务质量。
4.完善数字电视的市场运营模式。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利用数字电视的主要渠道,人们通过数字电视上网发邮件、学习、以及各类宽带增值服务,而网络就是市场化运营的直接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与数字电视配套的系统设备、相关的应用软件及终端设备,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研究出一种最佳的市场运营模式。
5.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积极引进数字电视技术方面的相关优秀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促进数字电视的发展。
6.更多资源的免费开放。更多教育资源、财经信息、影视作品的免费提供,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习惯使用数字电视的交互系统,提高数字电视使用率。
7.进一步丰富电视节目内容,提高节目源质量。节目内容的丰富以及画面质量的提升,都可以不断提高消费者使用数字电视的积极性。
七、结束语
数字电视的成功推出,使数字电视技术完全替代了模拟电视技术,符合电视技术发展规律,已成为全球电视技术发展的趋势。我们只有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现有的数字电视系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推动数字电视技术继续快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高高.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41.
篇7
关键词: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
数字电视,是从电视节目录制、播出、发射、接收,全部采用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数字电视的发展从卫星数字电视到有线数字电视,最终到数字电视的地面传输,完成了整个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整体平移。主要是指经过信源编码和系统复接后生成的传输码流的传输,或者说是由数字"0"或"1"组成的携带有电视信息的数据流的传输。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实现双向交互业务,以及频率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因此现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电视机获得优质的电视信号,仅仅依靠掌上电视、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先进的器材就可以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的定义及特点,又详细的阐述了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技术的具体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技术
1.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定义
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是指在数字电视信号系统中,系统复接和信源编码后的传输码流的传输,也就是由数字“0”和“1”携带电视信息后构成的数据流的传输。另外信号传输过程中,只有通过传输信道这一媒介才能够完成信号的传输。传输码流在进入传输信道之前,必须要经过一些特殊的处理后才能进行信号传输。目前根据传输信道的不同,可以将传输分为卫星数字电视传输、有线数字电视传输和地面数字电视传输三种方式[1]。
此外根据信号的传输方式,还可将其大致分为载波信号传输方式和基带信号传输方式两种。载波信号传输方式又称为调制传输,主要是指把需要传送的基带信号与指定的载波信号进行调制形成复合信号,然后将复合信号送入信道进行传输,在接收端的用户需要使用解调器将所获取的复合信号中的载波信号去除,获取电视信号。而基带信号传输方式主要是指将已经通过一定变换标准转变的信号码型,直接进入某些有线信道进行传输的方式。其中经过模/数变换后生成的二进制(或多进制)数字信号通常是以脉冲形成出现,这些脉冲序列往往包含很低的频率分量,甚至直流分量,因而将其占用的频带称为基带频带,简称基带。
2.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特点及优点
特点:载波传输和基带传输是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两种方式。在数字传输过程中,信源编码会将数字电视信号转化为由二进制组成的样值信息,再利用有限的离散电脉冲波码型来表示,最后进行传输。因为电脉冲信号的频带一般为低频和直流,故又叫基带信号,它可以进行短距离的直接传输和一些有限信道传输,即数字电视信号基带传输。在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信道中,基带信号为初始信号、基本信号,并最终以基带信号为结束。基带传输具有较强的低频能量,因此,在远距离传输信号时,需要连续载波调制搬迁频率,调节基带信号为高频上,才能将数字电视信号再信道中进行传输,这种传输称为载波传输或调制传输。调制传输利用数字进行调制,调制参量的差异使传输出现了相移键控、频率键控、幅度键控三个基本类型,以及正交幅度调制等一些列由基本类型派生的类型[2]。
优点:首先,与模拟信号不同,数字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受噪声积累的影响,且不受地理因素的限制,几乎可以无限扩大覆盖面,在接收端收看到的电视图像及收听到的声音质量非常接近演播室水平。其清晰度高、音频效果好,可以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其次,数字电视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避免了串台、串音、以及噪音等的影响,抗干扰能力较强。再次,频道数量将成倍增加。利用现有的8MHz的一个模拟电视频道,可传输4~8套质量较高的数字电视节目,用户对节目的可选度高。最后,易于实现信号存储,而且存储时间与信号的特性无关,可以借助双向网络实现用户的自点播节目、自由选取网上的各种信息,易于开展多种增值业务。
二、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
数字电视的出现让人们观看电视时彻底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使用者,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是为了保证人们观看电视的效果,只有保证了数字电视信号信息传输的完整,才能够保证观众收看到更加清晰的效果。目前,我国的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标准逐渐建立并得到发展,因此未来的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将会更加的清晰和快速,同时传输的容量也将大大高于目前的传输水平。而且随着数字电视相关硬件的发展不断完善及使用者不断增多,未来的收看费用也会有所下降,生存发展趋势良好。卫星与地面数字信号传输技术仍待发展,凭借其优势在将来可能成为信息化新时代的潮流,我国也会有更多的城市和地区能够享受到数字电视所带来的相对于目前模拟信号更好的收看效果和收听音质。但是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在移动数字电视传播技术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性,数字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性比较严重,导致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因此,数字电视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严格进行前期的规划和设计。
三、结束语
近年来人们对于高清数字电视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技术的蓬勃发展。而数字电视技术作为一项重大产业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要想保证用户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数字电视信号,最主要的是保证电视信号能够实时、高速、无错地进行传输。因此,数字电视的信号传输不仅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还决定了数字电视的清晰性及其兼容性。如果要在数字电视领域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我国的自主研发力度,掌握电视信号传输方面的核心技术,增大在高新电视技术上的投入,以切实推动我国数字电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手机电视 网络融合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
1 引言
手机电视是指利用数字地面广播网络或卫星广播网络或移动网络,在具有特定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手机、PDA、MP4和GPS等手持终端上观看视频节目的服务。中国目前业内对手机电视通常称为手机电视、手持电视或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
手机电视作为移动商务的重要增值业务,是三网融合的产物。2010年1月,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充分利用三网融合有利条件,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随着3G时代的到来和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推行,手机电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可能成为未来移动商务的重要杀手级应用。广电把手机电视作为扩大其受众范围的新传播媒介,电信运营商则把手机电视看作在移动市场的新价值增长点。
目前国外对手机电视的研究以韩国、欧洲芬兰等国家的学者居多,国内对手机电视的研究主要来自媒介理论研究者、媒体从业者、通信研发者、电信从业者。手机电视业务实现方式的多样化、网络融合背景和跨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复杂性。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方法,加强对国内手机电视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2 手机电视的界定和发展概况
目前无论是我国还是国际上,对手机电视都还没有明确的定义。Bayartsaikhan(2007)把手机电视定义为在移动设备上的电视,除了直播节目,还包括点播下载的节目和直播的订阅节目;手机电视包括流媒体电视和广播式电视。国内传播学者从媒体角度,对手机电视做了一些定义,如匡文波的《手机媒体概论》,探讨了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经营策略、手机媒体管理等问题。通常理解手机电视业务为利用手机或其它便携、移动终端观看电视节目在内的多媒体内容的业务,包括广播方式和交互方式。
手机电视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移动网络实现。目前,这种方式有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务(MBMS)和广播和组播业务(BCMCS)。二是利用卫星广播的方式。包括欧洲的卫星数字视频广播(DVB-S)和日韩的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S-DMB)等。三是基于数字广播网的方式。包括韩国的DMB和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的CMMB标准。这种模式被业界普遍看好,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试用,被认为是手机电视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目前,全球一些大移动运营商已基于其现有2.5G/3G网络设施及流媒体技术推出了各种较初级的手机电视服务。美国Sprint在2003年初宣布推出MobiTV,从2004年开始,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也都基于不同的技术开展各种形式的试验和测试活动。韩国已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开通基于卫星方式(S-DMB)的手机电视业务,并于同年12月开始基于地面无线广播方式的T-DMB的手机电视业务。在欧洲,意大利的“3 Italia”公司首先于2006年6月开通第一个DVB-H商用网络。
在国内,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亦于2004年试水手机电视业务。2008年,国家总局的CMMB手机电视标准以奥运为契机开始商用,并成立了中广移动公司,开始推动CMMB广播式手机电视的推广。目前,我国的手机电视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具体有:监管政策不明朗、技术标准不统一、价值链的内容提供环节发展不成熟、手机终端不普及、尚未形成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等诸方面的问题。手机电视国内外运营概况主要如表1所示:
3 手机电视的内容和受众研究
手机电视不应只定位于“会移动的电视”,仅转发现有电视频道的内容,内容应具互动性,并增加用户自创内容和个性化内容。目前国外学者对手机电视内容研究开始增多。Schuurman(2009)认为手机电视增强了终端用户的移动性并增加了新的访问媒体的形式;在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适合用户的内容是手机电视成功的主要关键因素。然而。目前的研究对手机电视的内容关注不够;Knoche(2006)通过三组实验,对手机电视内容不同编码率、图像分辨率和文字质量,研究用户对内容的反应;Chi-Chung Tao(2008)以创新采纳和生活风格理论,以台湾高铁为案例,对手机电视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在受众研究方面,S.Ali(2007)对英国青少年使用手机电视的偏好进行了研究;Choi(2009)对韩国人使用手机电视的动机做了分析;Carlsson(2007)通过实验法对芬兰手机电视用户的接受采纳做了实证研究;Shim(2006)对韩国DMB手机电视用户做了用户采纳实证分析。国内学者也开始尝试用实证方法对手机电视的内容和用户进行分析。陆地和刘菲菲(2009)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手机电视内容的用户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马持节(2007)对手机电视的受众因素进行了分析。
4 手机电视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
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网络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业务实现方式的多样化及跨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商业模式和价值链模型的复杂性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全球来看,即使在手机电视发展相对超前的日韩,其商业模式和价值链模型也处在探索阶段。
国外学者对手机电视价值链和商业模式做了较多的研究。Bria(2007)认为手机电视的出现不仅仅是基于无线网络,在声音和数据的基础上增加视频,而会对现有的市场构成挑战;手机电视的出现将会从技术、市场行为和产业战略等三个维度挑战当前移动商务市场,并从技术经济视角对手机电视商业模式做了分析。Hogg(2007)认为手机电视是未来中短期移动商务的重要应用,分析了手机电视的价值链。把手机电视市场结构分为四类:MNO主导的封闭市场、MNO主导的开放市场、广播运营商主导的市场、第三方服务商主导的市场。Braet(2008)重点研究了欧洲手机电视的运作模式,并认为手机电视的运作模式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组织设计、技术设计、服务设计和财务设计。Shin(2006)手机电视是运营商等待已久的杀手级应用;用社会经济方法,研究了韩国手机电视DMB对政策、市场和产业结构带来的变化;研究了韩国DMB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手机电视DMB具备了下一代网络NGN的一些特征,如分层结构和数字信号处理等,但手机电视能否成为杀手级应用,取决于DMB能否打开下一代网络环境、能否水平产业结构 和开放的市场环境。
在研究方法上,Pagani(2009)用情景规划法分析了手机电视商业模式和战略规划的不确定性因素。Shin(2006)用社会技术方法,分析了韩国的DMB手机电视如何引起政策、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变革,以及DMB在韩国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
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手机电视的研究重点也大多在运营现状和商业模式研究。陆地(2006)总结了手机电视发展的五种推动力,包括技术、市场、资本、政策和竞争。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董年初(2008)认为面临内容、技术、经营模式等三方面的问题,应从内容为王、经营有方、网络创优、终端保障等四个方面来发展手机电视。王虎,曲文香(2007)对手机电视的阶段性盈利策略进行了分析,分为市场导入、快速成长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一些国内学者还对手机电视商业模式的分类进行了研究(如表2)。汪卫国(2007)对手机电视的三种商业模式:移动公司单独运营、广电单独运营和合作经营进行了分析,合作运营模式又细分为广电主导、移动运营商主导和批发三种模式。北京邮电大学的沈永言和吕廷杰(2006)对手机电视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未来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有广播运营商主导、移动运营商主导、移动运营商完全控制模式三大类型,并认为移动运营商主导将是主流。中国联通的黄东巍(2008)则把手机电视的商业模式分为移动运营商模式、广电模式和合作模式三种。
综上研究,在网络融合背景下,合作模式是手机电视商业模式未来的主导模式,广电总局和中国移动网络运营商合作运营的CMMB手机电视即属于此模式。合作模式由广电负责内容提供、集成和传输发射,电信负责用户鉴权和互动信息,广电和电信通过合作竞争的博弈关系,共同运营手机电视。其优势是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系统效率,贴近目标用户,收入来源多样,商业模式丰富;劣势是商业模式复杂,合作竞争的成本较高,监管和协调的难度大。这种模式被业界普遍看好,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试用,被认为是手机电视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CMMB的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
5 手机电视的融合视角研究
手机电视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产生的。三网融合从狭义讲,是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与计算机网的融合与趋同;广义讲,是电信、媒体与信息技术等三种业务的融合。从服务商角度看,是指不同网络平台倾向于承载实质相似的业务;从终端用户看,是指消费者用户装置(如电话、电视与个人电脑)的趋同。三网融合背景下,手机电视的驱动力包括:(1)技术驱动:技术驱动是三阿融合的基础和最主要驱动力;
(2)业务需求的驱动:对于三网的终端用户来说,不会在乎具体技术实现手段,重要的是能够提供给用户什么业务;
(3)放松管制的驱动:放松管制提供了跨行业竞争的管制框架,促进了三网融合。
手机电视是网络融合的产物,其未来发展也取决于广播和电信运营商的融合。国外一些学者开始从融合视角来研究手机电视。Bayartsaikhan(2007)认为手机电视是媒体公司和运营商联姻的结果,媒体把手机电视作为扩大其受众范围的新的传播媒介;通讯运营商则把手机电视看做在移动市场的新的价值增长点。Loebbecke(2008)认为手机电视展现了通讯、计算机和媒体融合的趋势。Braet(2008)认为手机电视是由广播业、内容集成商和通信运营商三方共同控制的新市场,三者处于合作竞争关系。Shin(2006)认为手机电视是运营商等待已久的杀手级应用,韩国手机电视DMB具备了下一代网络NGN的一些特征,但能否成为杀手级应用,取决于DMB能否打开下一代网络环境、能否水平产业结构和开放的市场环境。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关注手机电视发展中的融合问题。北京邮电大学沈永言和吕廷杰(2006)认为在广电面临产业化发展、电信正在经历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手机电视自然成为双方运营商必争的核心业务。但事实上,双方的互补性要远远大于竞争性。移动运营商多年建立起来的客户资源和运营管理能力是电视运营商短期内难以逾越的,而电视运营商多年积累的内容资源和媒体经营能力也是移动运营商难以短期获取的。在现实政策环境下,只有双方优势互补,才能双赢。谢新洲和杜娟(2008)则分析了手机电视的融合业务与产业分立监管的矛盾,制约手机电视产业顺利发展的政策因素及广电和电信部门在手机电视监管上的博弈。中国电信的于建港(2007)则对移动和广电在手机电视的合作方式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广电企业和移动运营商互相合作的关系将大于竞争的关系,手机电视网络的发展趋势是广播网络与移动网络的结合,两网的优势互补。苏勇和周笑(2005)通过构建手机电视和传统电视的动态博弈模型,得出内容产业和盈利模式是手机电视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6 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电视;核心竞争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不断崛起,以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播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业务作为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正以锐不可当之势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它们提供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选择的范围,满足了人们愈来愈趋向于多样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一、“新媒体”的定义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和报纸相比,电视可以叫做新媒体,但和互联网等相比,电视又是旧媒体。只是新媒体又不能变成无限相对的、没有办法解释的词,在一定时间内它应当具有相对稳定性,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新媒体。因此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给今天的新媒体下了这样的定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的特点
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逐渐拉大了注意力资源短缺的年轻受众和注意力资源过剩的中老年受众之间的差距。大量年轻的观众正从传统广播电视终端前面离去,年轻人的媒介消费时间总量并不少于中老年观众,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分布却与中老年观众有很大的不同。年轻受众正在快速从传统媒体市场中分流,新媒体用户的意见主导力和购买力正在逐渐增强,他们对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十分强烈。
(一)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而起的文化事件,由BBS猫扑发起的虐猫事件调查,由《魔兽争霸》而起的“铜须门”事件以及闹的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等等,在网络上产生的这些事件一再成为传统报纸连续的版面。新媒体随全球化而来,随草根精神而来,随共享的Web2.0精神而来,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新媒体以它的开放、纵情、无处不在和英勇表达,改变了传媒的秩序,改变了全球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新媒体为观众带来了多种收视选择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传统电视的传播模式大多是一点对多点的单向传播,观众对电视台节目选择、编排的影响较小,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多限于人际传播,影响力有限。在新媒体时代,个性化的收视需求不必要再顺从群体收视选择,观众可以根据媒介形态的不同,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节目内容。电视观众变成了电视用户,电视的传播模式也变为电视台与用户之间的多点对多点的双向网状传播,观众从一定程度上获取了传播者的能力,在内容选择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自,并能通过便捷的双向互动和交流,直接影响电视台的节目选择和编排。
(三)新媒体具有跨时空的特点。网络电视为传统电视频道和新兴电视业务开辟了通达观众的新途径,当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技术应用到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等新型媒介形态中后,观众的收视行为再也不用限制于室内。新媒体打破了电视收视的空间限制,帮助媒体和广告商锁定传统电视难以把握的年轻人和高收入群体。
(四)新媒体还具有大众传播的“小众化”特点。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之所以能叫板传统电视,就在于他们拥有一张王牌――“个性化、分众化”的媒体消费。网络电视利用网络强大的双向交互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让使用者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个性化节目单;手机电视借助完全私人化的终端,将自己塑造为最具个性特征的信息渠道;移动电视和楼宇电视则依赖密闭的强制性收视空间,强调自己对移动人群和白领群体的准确到达。在几类新媒体的共同作用下,观众群体开始进一步分化,流向不同的媒体,选择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收看电视。
三、“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产业的崛起已经成为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业务的发展也直接改变了整个广电行业运营模式的单一问题,带动了广播影视的产业升级,推动了广电多样化地运营模式,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广播影视未来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发达产业。
(一)拓展服务和功能
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技术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广播影视的服务性和功能性,使其呈现出了全新的形态。首先,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含量,以数字电视为核心的新媒体的频道资源从现在的几十套增加到了几百套。其次,大大提高了节目的质量,数字电视不仅能够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资料和优美的音质,用户还可以在家中就享受到高清晰的电视节目和电影院的音响效果。新媒体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点播收看自己所需要的节目和信息,提高了观众的收视度。
(二)满足多样化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品种、样式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对新媒体的高预期让消费者变得更挑剔,新媒体市场中经济模式的变化和消费者地位的转变让消费者对电视的“宽容度”明显降低。
新媒体将传播载体从广播、电视扩大到了电脑和手机,将传输渠道从无线、有线网扩大到了卫星、互联网,并呈现出广播影视独特的传输方式,手机电视可以随身携带,移动接收;IPTV能够双向互动,自由点播;网络广播能够留住声音,任意下载等等。这些技术变革使消费者完全摆脱了固定的节目表,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从广播、电视、互联网,甚至是移动通讯工具中获得自己喜爱的节目类型,实现按自己的时间、心情、爱好、价值取向,去选择收看节目的梦想,改变了受众的行为模式和收视习惯,更好地满足了受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需求。
(三)提供新的传播平台
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相比,广播影视最根本的优势,在于拥有海量的内容资源和强大的节目制作源。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为广播影视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找到了新的传播平台,还根据这些新平台的传播特性创造出了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手机媒体 传统媒体 互动融合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
受3G业务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迅速增长,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数的60.8%,手机上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手机媒体也正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将相应的传媒产品推向市场。
一、手机媒体的定义及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将手机媒体定义为: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随着通信技术(例如3G)、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综合其特点如下:
1、传受主体的交互性――实现了信息传播的5W。
2、极强的便携性――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
3、信息传播个性化――内容个性化、灵活、参与性较强。
4、与传统媒体的优劣互补――补偿了传统媒体 “移动性不足”, “时效性不强”等缺陷。
5、丰富的多媒体功能――图文并茂、音画俱备。
6、集即时传播与延时传播于一体――可随时获取,查阅信息。
二、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
(一)手机媒体与报纸的互动融合――手机报
手机报与手机媒体融合的原因有如下四点:
1、报业的竞争压力
如今,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报业单一的经营模式,报纸内容的同质化的影响,使报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2、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
受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影响,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在逐渐改变。人们获取资讯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等新媒体,这导致报纸的读者呈现结构分化进而影响到报业发展。
3、手机技术迅速发展
今天,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短信、彩信、蓝牙、WAP等越来越成熟,手机有文字、声音、图像、摄像等多种媒体形式,也能无线接入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为手机报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4、传统报业与手机优势互补
在数字化时代,报纸吸纳互联网、手机媒体等数字化的传播手段,发挥报业在内容和终端营销方面的优势,使手机报成为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产物之一。
(二)手机媒体与广播的互动融合――手机广播
广播受到了来自电视、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冲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可以说其收听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1、广电、电信、互联网的融合
有关资料显示, 2010年末,全世界将有1.2亿用户收听收看手机广播电视节目,而中国将成为“手机广播”服务最为普及的国家之一。而且,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合并”已开始,这为手机广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手机广播”将步入大众生活
随着3G时代的来临,在“手机广播”从技术到内容的完善过程中,传统广播必将找到与“手机广播”结合的优化模式,正如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所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
“手机广播”将会越来越深入大众生活,成为人们的贴身媒体。在传统广播媒体不断改革,寻求突破的同时,“手机广播”必将促进传统广播的发展。
(三)手机媒体与电视的互动融合――手机电视
手机与电视的结合,是媒介融合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独特的传播特点、便捷的反馈方式、强大的受众资源、潜在的巨额经济效益等已经引起广播电视部门、移动运营商等机构的极大兴趣。
1、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
手机电视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渠道,它具备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其发展潜力巨大。
2、手机电视的发展障碍
(1)费用较高
手机电视昂贵的业务资费把大部分潜在用户挡在门外。如果采用包月的方式,资费太高用户不会接受,资费太低运营商又承受不了,因此如何制定合理的资费模式将是一个难题。
(2)节目画面质量不高
这是一个网络技术问题,手机电视业务不论是声音还是图像效果,均无法与普通电视相提并论,传输也不流畅。如果使用手机电视业务的用户数量增多,网络阻塞将更加明显。
(3)手机耗电量大
使用手机收看手机电视,手机的电池电量使用时间会缩短,这样既无法尽兴观看节目,又无法发挥手机最基本的通信功能,用户定制手机电视业务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
三、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融合的优势
1、资源共享
手机媒体的信息来源,除了传统媒体之外,互联网是重要的信息渠道,采编人员可以在大量信息中发现新闻线索,及时获取受众的需求,寻找报道思路。
2、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手机媒体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使之成为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体,实现了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受众可以主动地获取信息,既是传递者也是者。
3、培养新媒体人才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使新闻报道形式多样化,同时也意味着传媒从业者要成为具备多方面技能的新媒体人才。
4、互动融合中实现双赢
传统媒体虽然存在一些传播劣势,但其内容优势短期内是不可替代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既延续了传统媒体的生命力,自身的优势也在不断发展,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结 语
新媒体的崛起引发传统媒体的危机感,因此有人把传统媒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归咎于新媒体的发展,将它们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因为新媒体是利用传统媒体的某些特性和优势发展而来,也只是一种功能性延伸。
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超越要建立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价值的基础上。手机媒体虽有一定的缺陷,但已经建立起有效的赢利模式,而传统媒体也充分利用了新技术显示自身的价值。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取长补短,正是未来媒体市场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参考文献
①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②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③陈飞,《手机报研究――以广东手机报为例》.广州:暨南大学,2007
④廖志慧,《手机电视初探》.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60
⑤陈力丹,《试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从古登堡到“第五媒体”》,《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6期
⑥熊国荣、衫木,《手机:最有资格成为第五媒体》,《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3期
⑦胡颖、周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依存度分析》,《新闻传播》,2007年第5期
⑧李晓莉,《新媒体的互动对传统媒体作业方式的变革》,《中国传媒科技》,2003年第1期
⑨《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