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篇1

近年来,新坝乡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广大群众特别是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不断更新,民主法制意识得到了不断增强,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的手段和方式也日趋丰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了像红沙河、西大、新生、新沟等许多好的典型。为推进全乡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一、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全乡在以“农民读书会”、“老年活动中心”、“青年之家”为载体,经常举办群众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的同时,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诚信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的评选,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止目前,共评出“十星级文明户”914户、“诚信家庭”221户、“好婆婆”30对、“好媳妇”30对、“好妯娌”30对,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二是抓村风,推进移风易俗。深入开展以“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大力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开展唯物论、无神论教育,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和利用宗教进行骗人的非法活动。如今在全乡各村,无各种组织和“×××”习练者,封建迷信、赌博酗酒和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没有了市场,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三是抓热点,保持社会稳定。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是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为把创建“平安新坝”的责任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在各村深入地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另一方面,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各村都成立了治安室、治保会,并开展了护院联防、邻里互看、治安巡逻等群防群治活动,从而有力地预防了犯罪,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同时积极开展"除陋习、讲文明、树新风"和"婚育新风进万家"等道德评议活动,各村成立由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的道德评议协会30个、各社成立了道德评议小组291个,制定了道德评议章程,对不道德、不文明的人和事进行批评教育。村上坚持每季度评议一次,对于较严重的问题随时评议,以此推动了社会风气不断好转,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引向了深入。

四是抓建设,推动村容整洁。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三堆”不清理、环境面貌脏、乱、差问题,乡党委从教育群众开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入手,对新坝、元山子、红崖子等农贸市场制定了《新坝集镇管理制度》,对辖区划分责任区,由责任区内个体工商户推荐选举产生一名负责人,对辖区内路面、卫生、绿化、治安等问题进行管理。在机关和农村,依照《卫生管理办法》,行使乡机关单位卫生每10天检查、村卫生每月检查、农户卫生不定期抽查的工作机制,并对卫生先进单位颁给“卫生光荣”流动红旗,对后进单位发给“限期整改通知书”责令整顿,以此促进全乡环境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试点先行、经济实惠的方针,根据农民意愿,大力推进小康住宅建设,先后建成了新沟、新生、西大、和平等小康示范点8个,修建高标准住宅1618户。“五改”、生态文明家园示范点、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等各类示范点12个,带动全乡改水4318户、改厨2756户、改厕2129户、改圈2454户、改院1956户。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是抓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大乡宣传文化站建设力度,努力做到“设施、人员、经费、管理、活动”五落实。藏书达5000册以上,并逐步投入资金,增加图书数量。各村建立健全了党员活动室、文化图书室、青年妇女、民兵之家,做到活动经常化。全乡30个村普遍建成了藏书300--2000册的独立或村校合一的文化图书室,每年订阅党报党刊3种以上。设置阅报栏、宣传栏、政务公开、党务公开、财务公开栏350多块。同时,依托新坝信息网,设立网上政务,政务信息,公布站所的职能职责和服务承诺,让群众了解各种办事程序,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进一步提高了乡村两级组织在广大农民朋友心中的形象和透明度。

三、存在的问题

1、部分青年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虽有大的提高,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意识虽然大大增强,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基本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突出表现为: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减少,好吃懒做;部分青年农民精神空虚,追求格调低下的文化娱乐等等。

2、个别村社经济困难,基础设施较差,规划起点不高,未建立长效机制。教育、管理、检查、评优没有形成制度化,一阵风的现象还客观存在。

3、发展不平衡。村民文化素质高的村社容易开展工作,村容环境保持得好,但一些偏僻、经济、教育落后的地方环境卫生不易保持,脏乱差现象仍然突出,仍是行动的薄弱环节。

4、宣传发动力度须进一步加强。个别村社还主要依赖乡村干部的行动,农民还没有真正发动起来。主要原因是对农民进行教育的针对性不强,或者说目前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从内容到方式、手段还有点“大而化之”,往往是“热在乡里、冷在村里、僵在社里”。

三、思考与对策

(一)、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增加社会经济总量;坚持发展劳务经济不放松,通过技能培训和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从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提高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高度;从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县委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切入点,进一步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坚持不懈开展三至五年,努力构建富裕、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三)、明确责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篇2

打开网络,“文化”一词的解释成百上千。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但无论广义狭义,无论中外,文化一词均有共同的含义,即“文”都指一种知识,是与自然相对的人的一种精神或物质创造,而“化”则有“教化、培养”之意。因此,城市既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文明结晶,也是新的文化和文明的孕育所。不同的城市将产生不同的文化,也将孕育不同的人群。

2011年中国跨越了城市化率50%的节点,大量的乡村迅速被城镇覆盖,乡村文化丧失了生存基地,而城市文化却未完整建立。我们处在一个城市物质形态建设领跑精神文明建设的危机关口。站在这个节点,思考一下城市建设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和责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思考城市建设的规划。70年前,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就精辟地指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容器所承载的生活比这容器自身更重要”,“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最终成为改造人类的场所”。城市的基本功能不但要解决人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求,还应满足人的交往、安全、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要起到文化积累、文化创新和留传文化、教育人民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中,要人性化地解决工作、交通、居住问题,关注所有人的全面发展和舒适生活,摒弃过多的、宏大的、超人性尺度的建筑、场所、道路;要将人类放到更加宏阔的自然世界中,与自然取得有机的统一,与生态环境有更好的平衡;要将城市放在更加完整的发展链条上,关注与古老过去的对话,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关注对未来正确传达历史和现在的信息。

篇3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建设;发展

为了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文化工作者要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将文化建设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明确文化建设的意义,了解文化建设的目的。从客观上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使得精神文明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群众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其生活质量,丰富其文化生活。在新形势下,构件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地联系。可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力度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1 把握机遇,实现群众文化多元化

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速度较快,要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要以经济、政治为基础,同时不断吸收也引进其他形式的优秀文化。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和我国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相符合。因此,当前形势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以群众为基础,不断宣传团结、奋进等社会风气。并且将群众文化作为满足人们生活的重要途径,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宣传,实现节目的创新,增进创作水平,使得群众文化建设符合群众工作的需求。文化类型不仅仅拘泥于一个地域或者是一个时期,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发展多元化的群众文化是表现我国各民族强大凝聚力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巩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总之,我国要把握好机遇,促进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

2 创造环境,发挥群众文化的基本功能

为了促进群众文化的长足发展,需要将实现文化的具体化,主要是建设具体的文化活动场所或者是文化宫以及艺术广场等等。只有人们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当中,才能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力度。不仅如此,还要做好文化的教育工作,提升文化本身的价值。为人们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途径。让群众参与到其中,可以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减少群众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实际的工作中,文化建设工作者要明确自身工作的意义,认真对待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发挥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实现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3 有难点有重点,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协调性

群众文化建设包括城市的群众文化以及农村的群众文化两个方面,只有做到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协调性,才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这一战略目标以及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但是从整体上看,乡村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难点,主要是由于这些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同时地域比较偏远,有些内容无法下达。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程度低,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促进文化建设的内容还没有得到具体的实施。比如,图书馆或者是文化宫等数量较少。而且在基层的群众文化节建设工作中,根本设计不到这些方面的内容。可见,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较严重。城乡文化建设的不协调是制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加强协调的力度,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促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做好群众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4 抓好基层文化队伍人才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化事业工作者

抓好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提高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要培养群众文化事业工作者,并发展吸收加入具有创作潜力的群众文化业余爱好者。并建立群众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创新发展群众文化人才培养方式,提高群众文艺工作者的作品质量和生活质量。并对基层社区或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更要加强业务培训。只有群众文化工作者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了,成为独当一面或一专多能的人才,才能更好地组织、开展和辅导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只要有先进的、优秀的群众文化单位和工作人员,才会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群众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的热情才能活跃起来、积极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群众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5 坚持推进创新群众文化,增强活力

繁荣我国文化,就必须要进行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改变“单一化”文化活动的状况。如一些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一年只搞几场演出就算了事,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实际上变成了专业演出团体,群众文化的其他功能和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群众文化的活力不足。所以要发展增强群众文化活动,就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功能,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并从群众生活源泉中挖掘素材,寻找发现平凡现实生活中的积极向上的感人、励人事迹并进行加工创作,创作更多反映群众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并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主题活动,如一些地方的文艺演出、文学艺术、书法绘画创作比赛;及其各种文化展览;各种主题的征文比赛;农村民间草根艺术演出、竞赛、村室文化及游园活动等等,都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好形式。同时群众文化单位,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兴起文化建设新中,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组织、开展和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做到活动内容积极向上、健康有益,形式灵活、多样,才能促进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水平不断提升,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在面临机遇的时候也存在着诸多的挑战。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者,要对现如今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加强了解,进而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创建服务群众精神文明生活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去总揽、去规范、去驾驭群众文化的全部进程。发挥群众文化自身的功能,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卫武,施永红.世博会推动上海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9(8).

[2]刘歌.群众文化发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4).

篇4

关键词 :英语专业人才;商丘文化建设;推动

一、商丘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梳理

1“. 政府”与“民间文化团体”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

“政府”和“民间文化团体”作为文化建设的两股重要力量,他们在共同的目标追求下,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履行着自己推进文化发展的职责。在文化建设中,这两股力量理应取长补短、良序互动,但实践中,却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这种不合作的行为直接导致了文化建设成效的低下。

2.全市范围文化资源整合能力不足

所谓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在文化建设中,资源整合是实现优劣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方式,因此,整合商丘历史文化传统和现有资源,对于商丘文化整体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调研中,有2/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没有在文化资源方面履行整合功能,23%的人认为政府没有能进行有效整合,只有2%的人认为不需要整合。

3.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

一个良好的环境、健全的机制,是文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客观保证。目前,商丘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成果丰硕,保障文化发展的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代一切的发展模式,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失衡,这种发展思想给文化建设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长期对文化建设不重视,缺乏长远规划和机制建设,尽管近些年来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要基本改观还尚需时日,所以,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商丘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英语专业人才对商丘文化建设的影响

1.传承与衔接商丘地区文化的发展作为中西文化合璧产出的人才,他们以宽广的视角和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商丘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以辨证的思维为中西文化的糅合寻找结合点,在批判中继承,在扬弃中衔接,从而推动商丘文化新发展。该群体立足于发展商丘文化的实践,着眼于商丘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商丘地区优秀文化传统,汲取西方文明之长,在内容与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商丘文化的新辉煌。

2.提升商丘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商丘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地区,精神文明建设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仍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速度,文明与思想落后于经济发展,这种落差导致人们在思想道德层面出现了很多错位,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就使得商丘精神文明建设面临诸多问题。作为接受西方文化的代表者---“英语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工具,同时拥有中西文化理念,熟知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这种知识和文化背景,使得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能积极主动的对原有文化进行改造,在批判中进行文化元素填充,从而有效提升商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3.开拓商丘地区文化建设新视野,创新繁荣地区文化

从文化注入的角度来说,英语人才所代表的文化是一股新鲜血液,虽然与本地原来文化会有冲突,但更多的是开启了一种新思维、新视角,它改变人们的不仅是思想、还有生活,这种新思维、新视角对于一个地区的文化创新繁荣是极为重要的。目前,英语专业人才在创新繁荣商丘文化方面已表现出强力的势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他们用全球化的眼光带动着商丘地区丰富的文化生活,如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文化的丰富与多彩,都昭示这种新来文化的魅力。这种节日文化,作为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在改变、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理念,这种改变本身无疑已实现了对文化的一种填充和繁荣。

三、构建英语专业人才对商丘地区文化建设的推动路径

路径构建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辐射方式,在“检查-诊断-治疗-总结”的流程中,实现“工作系统、理念系统、环境系统”的转变,完成“一个突破、两个整合、三个发挥”的设计,从而提升商丘地区的文化建设水平。

1.问题检查

检查英语人才在推动商丘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英语人才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面临的思想理论需求问题是构建推动路径的前提和基础。“检查”是参与商丘文化建设的多方的自我检查和集体检查,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依靠科学的方法手段,通过多途径、系统化的方式,对文化建设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周全的检查,尤其要对“建设方式”与“建设效果”进行重点检验和反思,从而找出真正制约商丘文化建设工作成效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检查,不仅发现商丘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存有很多不足,在“理念系统”和“环境系统”中也发现了诸多漏洞和偏差。首先,调研发现,英语人才对自身在文化建设中要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认识就存在很多误区和模糊,在接受调查的英语专业人才中,23%的人表示不清楚自己在文化建设中的位置,17%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在文化建设中没有贡献,有41.5%的人认为自己不知道怎样发挥作用。其次,在民众对英语专业人才推动文化建设的评价中,33%的受访者表示英语人才的作用明显,37%的人认为作用一般,16%的人表示没有注意过,觉得英语人才不起作用的占14%。而在关于对英语人才在文化建设中是否受重视的问卷中,61%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有39%的认为英语人才在文化建设中没有受到重用。

2.科学诊断

诊断的目的在于实现后期的有效治疗,科学合理的评估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将检查出的实际问题归入相应系统,依据问题性质和相应系统要求,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和研修课题,从而产生出“解决英语人才在推动商丘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通过评估,影响英语人才发挥作用的问题可归纳为三类,即推动文化建设的工作系统、理念系统和环境系统,要实现英语人才推动文化建设的目标,就要对这“三个系统”实现有效治疗,在“理念系统”中基本确立英语专业人才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在环境系统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工作系统中完成机制构建,从而完成“一个突破、两个整合、三个发挥”的路径设计。

3.实施治疗

有效治疗是实现路径设计的中心环节,治疗有效的保障来源于科学合理的机制构建,这种机制围绕“三个系统”展开路径设计,在实现“三个系统”的转变中,完成“一个突破、两个整合、三个发挥”的设计目标。

⑴实现“一个突破”。“一个突破”即突破目前商丘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政府”与“民间文化团体”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突破的首要着力点在于新“环境系统”和“理念系统”的更新和确立,这既要求英语人才自身要确立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信念和主人翁意识,又要求社会各界给予这个群体以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给予他们一个良好而广阔的展示活动平台,使“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真正的展现在他们为商丘文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和努力上。此外,充分发挥这个专业人才的群体优势,是实现突破的又一着力点,调研数据显示,在商丘及其周边工作的英语人才上千人,这样一个庞大的英语专业群体,分布极其广泛,他们活跃于商丘的各个行业、部门和岗位,他们思维活跃,又有着相近的文化理念诉求,以该群体为纽带,在“工作系统”中构建良好互动机制,以实现两种力量的优势互补、良序发展,从而推进商丘的精神文化建设。

⑵实现“两个整合”。传统发展模式所导致的“城乡二元格局”和历史所造成的县域差异,不仅塑造出了目前商丘文化建设中的多元并存现象,同时也对商丘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诸多制约影响,因此,提升商丘整体文化发展水平,就既要充分挖掘这种多元优势,又要弥补分散带来的不足,作为英语专业人才就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三个系统”,为构建“城乡、县域整合”新模式做出贡献。第一,英语人才要在城乡整合中发挥“思路灵活、注重比较、敢于创新”的特点,要敢下乡、能下乡,积极参加特岗教师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要在其位谋其政,既要敢于改革农村落后习俗,又要善于保护、反馈乡村文化中的合理精华部分,为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架起一座扎实的桥梁,从而有效缩短城乡差距,推进商丘文化建设。第二,该群体要发挥自身“兼具中西文化因子、视角开阔,思维全面”的特点和分布广泛的优势,科学理性的看待县域文化差异,既要快速调整县域整合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又要积极发掘文化共性的凝聚力,在追求县域文化独立的基础上,实现商丘文化建设的连线成片,积极促使文化建设迈向产业化、专业化,从而加快县域文化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商丘地区整体文化实力。

⑶实现“三个发挥”。实现“三个发挥”就是要求英语人才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迸发热量,依据其在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定位,沿着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和开展工作的具体环境展开挖掘、贡献力量。

①要发挥该群体在学校文化培育中的作用,引领商丘地区的文化建设。学校自古就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是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先头地,作为文化培育者之一的英语教师,其鲜明的思维特点和知识储备,决定了他们在文化培育中的独特地位,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自身推动文化建设的重任,更担负着培育人才的责任,因此,在学校工作的英语人才既要有培育先进文化、培育人才的意识,又要有担负重任的胆识和责任心,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让本群体的独特作用得以充分显现,从而完成引领商丘地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任务。

②要发挥该群体在社区文化创建中的作用,促进商丘整体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既是商丘地区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又是商丘整体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发展的好坏,不仅直接反映商丘地区的文化建设状况,还直接影响到商丘地区文化发展的进程,所以,在社区文化创建中,英语专业人才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和独有魅力,采取开阔的视角,进行理性的思索,树立文化新理念,为社区文化发展拓宽渠道,为社区文化形成揉进不同文化因子,从而丰富、完善社区文化内涵,实现社区文化创新和提升。

③要发挥该群体在企业文化提升中的作用,推动商丘地区的文化建设。英语专业人才,尤其是商务英语人才,他们不仅身体力行的践行企业文化,还以自己特有的知识背景和方式在诠释企业文化,他们身上兼具着中西方双重文化因子,又拥有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他们在比较中对企业文化进行理性审视,在反思中填充企业文化内涵,加之他们分布广泛又活跃往来于各地、各行业、各单位之间,就形成了这个群体对企业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英语专业人才优势,通过提升企业文化来推动商丘整体的文化建设水平,已成为一条可行、有效的路径。

4.总结创新

对“英语专业人才如何推动商丘文化建设”进行总结创新,是充分发挥英语专业人才优势、提高商丘文化建设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检查--诊断--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基本原理概括、提炼课题研究、解决问题中的创新经验,在各方面做出合乎商丘地方实际和需要的实践创新,从而实现英语人才推动商丘文化建设的工作方式创新和工作经验的理论升华。在商丘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经过“总结创新”阶段的思考,使我们对英语人才的特点、商丘地区的文化建设真实水平有了更深入详实的了解,对英语人才推动商丘文化建设路径的外延和实现该路径的方法有了更为广阔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日后进一步挖掘英语人才的优势、充分发挥英语人才在商丘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商丘的文化建设水平打好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为实现创新、开拓新局面做好铺垫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发曾,刘静玉.中原城市群整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崔北军.浅谈建设文化强市的途径[J].蚌埠党校学报,2010(3).

[3]朱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J].政策,2010(1).

篇5

关键词: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的“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人口红利渐失、简单依靠对原材料加工转口式的生产难以为继、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趋势明显、服务业兴起、科技创新与制度红利必须强调并落实的经济发展阶段。①一方面,“十三五”时期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等等。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统计,从“十四五”期初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将以较快速度减少,预计10年间均减少870万人,尽管目前开放了二胎生育政策,但是二胎生育意愿不高且生育要在多年内逐渐实现,实际上引起生育水平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很小。②因此,面对“十三五”时期的新要求、新变化和新特点,必须以劳动者自身为突破口,提高和发挥劳动者素质技能,妥善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转折所引发的挑战,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全面实现“十三五”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坚实保障。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而素质技能是劳动者身体、技能和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反映,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决定着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劳动者素质技能,正确梳理劳动者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区别联系,有利于明确劳动者素质技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引起劳动者对素质技能的广泛重视,通过不断提高并充分发挥劳动者素质技能,解决劳动者素质技能短板问题,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十三五”时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研究劳动者素质技能也能够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提供必要的研究依据,从劳动者角度研究身体素质、技能素质以及文化精神素质也可对以上学科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劳动者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有机统一

(一)劳动者身体素质

劳动者身体素质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基础,它包括人的生理构成的各项指标、健康状况、寿命、体能等等。没有劳动者身体素质的保证,劳动者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也就无从谈起,但是目前我国劳动者身体素质仍在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提高。

2014年我国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平均水平百分比为89.6%。3~6岁幼儿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百分比为93.6%,20~39岁成年人为89.0%,40~59岁成年人为88.1%,60~69岁老年人为87.1%,男性为88.2%,女性为91.1%,城镇人群为91.1%,乡村为87.2%。

2014年我国“国民体质综合指数”达标为100.54。3~6岁幼儿为102.65,20~39岁成年人为101.45,40~59成年人为99.77,60~69岁老年人为99.00,男性为99.28,女性为101.42,城镇人群为100.60,乡村人群为99.71。

由此可知,我国20~59岁成年人、男性以及乡村人群体质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在综合测量指数中也未达标。由图4-3可知,与日本成年人相比,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我国成年人体质均处于落后水平。成年人作为我国劳动者的主力军,其身体素质水平的落后势必影响到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提高。

(二)劳动者技能素质

劳动者技术素质是主体,包括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识、各方面的技能,技术素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关键。目前我国劳动者技能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以职工群体为例,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职工群体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比重情况大学本科以上占19%,初中以下仅占1.6%,初中为22.6%,高中为34.6%,大专占22.2%,但是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比而言,难以更好的适应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劳动者文化精神素质

劳动者文化素质是主导,包括价值观、思想和道德,还包括人的精神状态和意志。一个人的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对于身体素质和技术素质的形成和使用是主导性的。文化精神素质看似不在生产中起作用,但却主导着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发挥,主导着劳动者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劳动者文化精神素质普遍没有引起重视,不仅难以树立劳动者正确的价值取向,难以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意志,也难以使劳动者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利。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希望在社会上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来促进人们文化精神素质的提升,进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

(四)劳动者要确保身体素质、技能素质与文化精神素质的有机统一

劳动者身体素质、技能素质、文化精神素质是有机统一的,共同在劳动者发展中起作用。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是基础,由多项身体指标构成,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技能素质和文化精神素质的基本保证。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是主体,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劳动者的文化精神素质是主导,没有文化精神素质,就体现不出人发展的本质,体现不出人性升华的意义所在。可以说,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是以身体素质为基本条件,在文化精神素质的主导下运用并发挥劳动者的技能开展的。

三、劳动者实现身体素质、技能素质与文化精神素质的全面提升

以下笔者就“十三五”规划纲要所引发的几点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就劳动者身体素质而言,一方面要继续通过国家层面宣传和落实“科学健身,全民健康”活动,号召劳动者及时进行身体体质测评,引起劳动者对身体素质的重视,从幼儿及青少年阶段强调身体素质意识,完善社会福利,提供劳动者科学健身的条件与平台。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符合条件的适当降低养老金领取标准,提高医疗报销比例,确保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就劳动者技能素质而言,促使劳动者由内而外的、积极主动的、与时俱进的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在政府、企业提供技能培训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培训条件,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熟练掌握和运用普通技术,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研究,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学习型、创新型人才。

3.就劳动者文化精神素质而言,提高劳动者文化精神素质绝非一朝一夕,而是要伴随社会发展、劳动者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不断提高的长期过程。政府层面上要积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采取劳动者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劳动者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企业层面上要努力培育积极向上、人文主义的企业文化,为劳动者提供内化于心的人文关怀。劳动者也要自觉形成主人翁意识、积极进取和艰苦奋斗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每一个劳动者都要以自己的劳动托起中国梦。

注解:

①参见:董武全,《经济“新常态”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理论导刊》,2015年第9期。

②参见:《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2]王劲松,《提高劳动者素质与精神文明建设》[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3]刘永佶,《辩证法:人性升华的主导因素和社会变革的方法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4]刘永佶,《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是经济发展的根本》[J],《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

[5]庞丽霞,《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地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J],《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1期。

[6]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主体主义主题主张》[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第4、375页。

[7]刘永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教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

[8]王淑霞,《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9]董武全,《经济“新常态”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理论导刊》,2015年第9期。

[10]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6》[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篇6

1 新农村建设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2011年末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乡村人口仍有65656万人,比重达48.73%。[2]即使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安吉县尚书圩村作为一个贫困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通过生态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整治多数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逐步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综合保护。尚书圩作为一个面积5.94平方公里、人口仅1140人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为实现脱贫致富,对本村6200亩毛竹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贩卖,山林遭受严重破坏。这不仅损害村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与山体滑坡。而且砍伐毛竹的微薄收入也不足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多数村民被迫到外地务工以维持生计,尚书圩村面临着生态破坏与劳动力流失的双重困境。尚书圩村在生态破坏的惨痛教训中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该村充分利用上级政策与资金扶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正式开展之后,尚书圩村牢牢把握政策文件要求,把“村容整洁”内化为村庄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具有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与优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品牌。尚书圩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村庄发展的优先地位,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 农村发展建设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只是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可短期开发利用的资源,没有认识到它的综合效益与价值。此类开发利用模式在短期内虽可实现一定经济效益,但在资源枯竭之后往往走向停滞乃至衰败。[3]尚书圩村在以往的开发建设中也经历了这一粗放型的发展过程,村民饱尝生态破坏导致的恶果。为转变生态持续恶化、资源枯竭的困境,尚书圩村根据本村自然情况,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营道路。为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对本村毛竹林予以严格管护,严格落实生态公益林禁伐、承包林有计划间伐的规定。为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通过征地补偿的方式把中心村300亩水稻田改种为葵花园。尚书圩村所确立的这条以优良生态环境经营村庄旅游品牌的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仅2012年全村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5万元。从2008年创建美丽乡村项目至今,尚书圩村累计吸收项目资金达1200万元。尚书圩村的案例证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资源与优势,将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4]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 新农村建设所要求实现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否则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最终会导致发展成果沦为泡影。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当中,不仅成为评价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指标,更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尚书圩村同样经历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惨痛经历,这一历程使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破坏性开发成为了村民共识。安吉县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这一国家级品牌,不将经济发展成为唯一考核内容。“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成为评价村庄全面发展的四大主体,树林环境保护、村容村貌等36个详细指标为村庄发展指明方向。尚书圩村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政绩考核与政策项目引进相结合,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成效。

2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尚书圩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值得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承载能力差、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2.1 生产力落后成为制约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因素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低。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中要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不仅要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还要注重合理利用村庄资源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5]在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远比生态文明建设更受政府和农民重视。

2.2 生态保护机制不健全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依靠政府一项项的政策与项目来推动,必须形成生态保护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各政府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我国环保立法仍较为欠缺,对其中政府、企业、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难以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约束力。在机构设置上欠缺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往往职责不清。这造成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立体管理保护体系。广大农民也没有被组织动员起来,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旁观者。

2.3 农民生态环保理念落后使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 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环保意识不强,对于农民来说实现脱贫致富远比环境保护重要。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科技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仍然采取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以消耗资源、能源作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⑥同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污染是可以通过良好卫生习惯而得以改善的,但当前主要依靠环卫措施进行治理,成本颇高。环保理念的缺失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广大农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较少参与其中,甚至成为生态破坏的主体。

2.4 外来投资与开发项目加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 中国农村普遍缺乏资本,这使得农村各项事业难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期面临资金匮乏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大量工业企业及其它建设项目开始搬迁至农村地区,为农村带来了大量投资。此类项目由城到村的搬迁不仅带来投资,同时也造成严重污染。污染企业搬迁至农村的价值取向在于控制成本、提高收益,农村有关环保制度的欠缺和环保意识的落后,使得企业对自身造成的污染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很少投入资金进行污染防治。因此农村对比城市,引进工业企业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承受了巨大压力。

3 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复杂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现有条件与优势,特别注重在农村生产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推动力。

3.1 促进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发展生产力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充实村集体资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态效益,很多村庄生产力发展后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破坏。这是因为在村庄生产发展中并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当中,很多村庄正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越走越远。因此必须将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推进农村发展的集约化、产业化。

3.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性保障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作为支撑,使相关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一,必须进一步健全生态与环保立法,形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完整法律体系。要推进对农村生态息息相关的农业法、林业法的立法完善,突出其生态价值与作用。第二,各地方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环保法规与政策,促进基层环保工作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生态特色与资源状况制定操作性强、适用度高的政策,针对生态污染问题形成有效治理方案。第三,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与政策,使环保方案迅速转化为环保实践。

篇7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重点;特点

面对当前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应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党的事业成败,关系着基层战斗堡垒的强弱,也是对每一个工作干部执政水平、执政能力的考验。我们每一个干部都要引起重视,不可听之任之。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我国的干部工作核心要明确――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系。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人民公务员,必须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当好人民的公仆。其次,要提高政策水平的关键点是要对自身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明确,要有严格的几率自我约束。要积极推行阳光政务,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我们要在群众学习掌握之前更好的理解政策内容和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争取主动。同时,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是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破解新形势下工作难题的有效手段。结合我国乡村工作要求――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干部需要下工夫去对待本职工作,对于做好群众工作来说,是个有益探索和基础保障。

首先是干部要有责任心。要本着对群众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党负责的态度,从自身做起,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做好群众工作,体恤民心是我们每一个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有热心。热心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和动力。

要戒浮。干工作不能浮在表面上,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是要不得的,要自我把控心态,沉着稳重。工作中要深入一线,深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掌握情况,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做群众工作急不得,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群众朋友,要心平气和、理性地面对群众,多讲道理、多沟通。

一、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

(一)群众文化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

抓住各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本着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精神,按照突出主旋律与多样化并重、强烈的时代气息与健康的民俗色彩并重的原则,积极因势利导,将我市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有机结合起来,给群众文化活动赋予新内容、新形式、新意境。充分发挥群众文化工作强大的综合功能和教化功能,新春佳节,各地人民都要搞一些喜庆的节日活动,诸如耍龙灯、观花灯;文化宫要举办大型的职工文艺演出和趣味文化娱乐活动,地方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节日得到集中的体现并日趋丰富、完善。我县群众文化工作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逐步认识到搞好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就能带动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并将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将人力、物力、财力向这个时期倾斜,每年提前部署、周密安排,抓典型点、示范点,使节日期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求乐、求知、求美的需要,同时也使群众文化工作不断跃上了新的台阶,为民族的振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文化消费给群众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人们的文化消费多了需多选择,如以商品形态存在的舞厅、音乐餐厅、电子游戏室、卡拉OK厅、桌球室、网吧等,由于其灵活的文化样式,迅速赢得人们的青睐,而传统的群众文化,因为其单一枯燥,不能满足人们随意、洒脱、自然和清闲的心境而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所遗忘。

在对群众文化进行革新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社会经济效益的结合。这样的发展方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深化群众工作改革,强化干部的工作职能。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群众文化工作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应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弥补经费的不足,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文化宫寻求再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增长。这就必须要有与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产业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市场经济规律下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产物,发展文化产业,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群众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和老年文化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打个比方,群众文化的空间可以蔓延到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需求,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对文化学习,对艺术学习,让校园文化的延伸空间逐渐融合到群众文化中来,也是非常有利的。随着学子们从校园走向社会,校园文化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文明和家庭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因此,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人素质的摇篮。

(四)发展通俗文化事业

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比较接常人的心态,更能亲切、生动地反映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因此,不仅在中国,就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大众也比较喜欢现代的、通俗的、潮流的文化艺术。而在我国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通俗文化却受到了抑制,不被重视,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工作中,一定要改变过去的习惯。首先,要彻底改革群众文化工作的旧模式、旧体制。比如,长期以来,在提到城市群众文化工作时,人们往往能想到各类文艺比赛,省级城市搞省级大赛,市级城市搞全市大赛, 县级城市搞县级大赛,而在群众眼中,这些大赛是最缺乏观赏性和可看性的,因为这些大赛很难在外在环境上为观众提供集中于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的特殊氛围,所有的大赛程序都是雷同的,而且在演出过程中,组织者要开题演讲,评委要频频亮分,工作人员在场内来来往往,最后还有领导的颁奖环节等等,这些很难激发观众再次欣赏这类艺术的活动的欲望和情绪,像这种严重缺乏欣赏性的各类文化大赛活动应当得到彻底的改革。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人才,培养自己的通俗创作群体和表演人才。应当创造条件让群众文化工作者到通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学习经验,以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整体水平。另外,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和应用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器乐设备也是发展通俗文化所不能缺少的,因为通俗的现代艺术离不开这些物质设备。它们也是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

(五)发展城市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是现实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计划经济时代,广场文化一度非常繁荣,当时,广场成了城市居民主要的精神活动场所,为活跃当时的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广场文化虽没有以前那种特殊的地位,但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广场文化主要有四种形式,即街头文化、健身休闲文化、大型娱乐演出活动和广场美化。建设广场文化,必须注意以下三个要素。首先,广场文化要避免政治、经济色彩过浓,避免过于功利性。广场文化应该有利于减轻人们日常劳作的疲劳和压力,使人们精神享受的愉悦的生活方式。其次,市场文化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虽然我们城市居民的收入有所上涨,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比例仍然比较低,因此,必须考虑人们的经济承受能力。再次,要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广场文化应当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宗旨,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必须铲除那些低级趣味,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背离的腐朽的和落后的精神垃圾。

二、总结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开展群众文化是非常困难的,如何有效的完成群众文化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每一个干部都需要深刻理解思考的,本文提出的几个议题希望对未来的群众文化工作开展有所帮助,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群众工作遗留的问题,才能真正意义上拓宽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的道路,让群众文化实现其根本价值。希望未来在新形势下开展的群众文化工作可以有效解决文中所提及的困难,将工作重点实践完成,在检验的过程中不断成熟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柯维群,于波.试论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中审美意识的提高[J].大舞台.2011(01).

[2]潘宇.新形势下加快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1(01).

[3]白沣.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J].戏剧之家.2015(01).

[4]丁华.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挑战与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6(01).

篇8

关键词:农村体育文化策略

1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

1.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超级秘书网

3.3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篇9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子、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具体来讲,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养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要大力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和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求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观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用高新技术武装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化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以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第二种模式。即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当前,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成果推广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质,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把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我国、本地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技术组装集成,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乡村级农业技术队伍;要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下大力气培置农村科技示范户,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要高度重视土地、水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大力培训乡村农民技术人员,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成果是重要的农业资本。科技成果只有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广大的群众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基础。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如下思考:

1、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找准着眼点。

当前,发展高效农业,节水、节能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也应该是我们培训工作的着眼点。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认清形势,配合政府搞好生产结构调整,整体开发规划,并应把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生产及其他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双垅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下微滴灌技术,新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灾害性天气预防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

2、深入农业第一线,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鉴于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长期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局限,接受新事物有一定困难的实际,培训工作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量使用农民群众的语言,采取声、形、图结合的办法,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农民听得懂,学得会,用得来。

3、帮助乡村建立健全农技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民协会的作用。

面对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农民,光靠少数专家和市、县(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成果很难进村入户。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技术网络,采取层层培训的办法,加快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效果。

基层农民协会、专业协会,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他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的示范最具有说服力、带动力,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骨干力量。因此,要帮助乡、村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协会及专业协会,并把他们作为基层培训的重点对象。

4、培训形式应灵活多样

针对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我市区域性经济差异大,种植作物种类、方式多样的现状,培训的形式应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可采用农忙时一事一训,农闲时系统培训;室内课堂式讲授与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召开现场会议与组织学习参观相结合;文字讲述与播放光碟相结合……达到群众听得懂,看得见,能掌握,用得上,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西部地区;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对西部经济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借助本土化资源,以农业特有的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生产活动与传统民风民俗等为载体,是集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娱乐活动。乡村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综合产业,它利用原有的农业资源和乡村独特的民俗民风来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观光体验,从而实现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合交叉式发展,增加了农业资源的附加值。

(一)乡村旅游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范式

乡村旅游属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一,同时也能增加农民生活收入。特别是在相对贫困的西部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来盘活乡村旅游,将外地的资源吸引过来,人才、资金必定会在流动中活跃起来,带动乡村的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就会得到更好的整合,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多活力。我国西部地区以其丰富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必将成为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劳动力不离土不离乡就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员,从而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的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在农村挖掘就业潜力,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是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乡村旅游涉及吃、住、游、购、娱等多方面,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赶超发展。

(三)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提高农民素质

乡村旅游是一个有别于传统的文化观光旅游、能够给旅游者提供本土文化体验的新生产品,游客能够观赏乡村的自然环境、优美景观、民风民俗文化等特有资源。乡村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必须提倡回归原生态,乡村旅游发展能够间接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绿化、美化乡村环境,保护生态,推广农村文明社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开展乡村旅游也会使农民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接受海量的外来信息,有利于农民摈弃落后的思想和观念,学习掌握先进的知识,提高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

二、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基础设施落后,区位交通因素制约,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率低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从而导致接待能力低。若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导致许多旅游设施不能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也难以留住游客,其中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活动的可进入性与旅游项目活动开展的矛盾最为突出。可以说,滞后的交通,是影响、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投融资链条不畅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高起点、高品位”的开发定位与难以寻觅到有能力和资质进行整体开发的投资方,对分散的投资意愿难以整合。资金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核心问题,而投融资渠道不畅使前期规划也陷于停滞。

三、认清客观条件,以创新思维发展乡村旅游

(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相应服务能力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需要改善乡村的整体环境与基础设施。各级政府机关应该联合行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共同推进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应积极加强发展以道路交通建设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快乡村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应进行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旅游户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逐步建成满足旅游者“吃、住、行、娱、购、游”要求的要素,建立不同需要的接待体系。尤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更应该加快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一句响亮的口号:要致富先修路。

(二)打开思路,创新投融资渠道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从中央到地方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和限制有所加强,但对于乡村旅游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妨大胆创新。“党政主导、企业主体”,就是要利用党政部门对开发定位的严格把握和本地实际了解的优势,牵头成立融资开发公司,按照地域、职能、项目还可细分为多个子公司;“市场运作、民众参与”,就是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公司的股权、出资结构内,更多地引入社会资金,不局限于本地资本,甚至可以向国内外有实力、有能力、有资质的投资个人与机构招投标,或以股权换开发权、长期享受成熟旅游项目收益分红的形式,激活融资渠道。这些都是 “借力助推”的作法。当然,在这种有益的尝试中,相关专业人才、知识的同步更新也是旅游主管部门需要继续关注的重要方面。

四、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我国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新亮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发展乡村旅游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城乡之间文化交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以发挥乡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为重点,走品牌化规范化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谋求西部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保持自然生态环境与开发旅游资源找到平衡点,以求西部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思考。(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