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粮食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镇粮食安全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二)编制依据
(三)适用范围
(四)工作原则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
(二)日常办事机构
(三)县粮食安全应急指挥机构
三、事件分级
(一)i级(重大)粮食应急状态
(二)ii级(较大)粮食应急状态
(三)iii级(一般)粮食应急状态
四、预警监测
(一)市场监测
(二)信息报告
五、应急响应
(一)应急响应程序
(二)i级应急响应
(三)ii级应急响应
(四)iii级应急响应
(五)响应终止
六、应急保障
(一)粮食储备
(二)粮食应急保障系统
(三)应急设施建设和维护
(四)通信保障
(五)培训和演练
七、后期处置
(一)评估和改进
(二)应急经费和清算
(三)应急能力恢复
八、附则
(一)名词术语解释
(二)管理与更新
(三)奖励和处罚
(四)解释部门
(五)实施时间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保证粮食有效供给,稳定粮食市场和价格,提高紧急情况下的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确保全县粮食供应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编制依据
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家粮食应急预案》、《浙江省粮食安全应急预案》等,特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在粮食应急状态下,对原粮及成品粮(含食用油,下同)采购、调拨、加工、运输、供应等方面的应急处置行动。
(四)工作原则
1.统>文秘站:
2.科学监测,预防为主。提高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加强粮食市场的跟踪监测,出现前兆及时预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防患于未然。
3.协同应对,果断处置。各部门、各乡镇之间积极沟通协调,充分发挥社会多渠道粮食经营主体的作用,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出现粮食应急状态时能够立即响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应急处置快速果断,取得实效。
4.依法规范,权责一致。坚持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应急措施与常规管理的关系。参与应急处置的单位和人员,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行使权力;在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置单位和人员应视情临机决断,控制事态发展。
5.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证全县人民“有饭吃、吃饱饭”作为粮食安全应急处置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切实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粮食应急保障工作。加强抢险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县粮食安全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应急指挥机构和日常办事机构组成。
(一)应急指挥机构
根据应急处置行动需要,成立县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县指挥部),统一领导、组织指挥和协调粮食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行动。
1.县指挥部组成
总指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
副总指挥:县政府办公室分管副主任、县粮食局局长。
成员:县粮食局、县发改委、县物价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统计局、县工商局、县委宣传部、县农发行等单位负责人。
2.县指挥部职责
(1)掌握粮食市场形势,负责本预案的启动或终止。
(2)负责对全县各乡镇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开展粮食应急处置行动的督查和指导。
(3)及时向省政府、省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和市政府及市粮食安全 应急指挥部报告(通报)事态发展变化情况,视情向驻县武警部队通报有关情况。
(4)本预案启动后,粮食应急状态升级或者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经县政府同意后,报请省、市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进行调控。
(5)完成县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3.成员单位职责
(1)县粮食局:负责粮食行情的分析、购销预警信息的和应急粮源、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等相关应急措施的落实;负责粮食市场调控和供应工作,以及粮食的储备和调配;承担县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2)县发改委:会同粮食、农业等部门,负责全县粮食产、销、调计划的制订;
(3)县物价局:负责粮食价格监测、信息和监督检查工作,向县政府提出采取价格调控和干预措施的建议。
(4)县公安局:负责应急处置行动中粮库和粮食调运的安全保卫,维护粮食应急供应现场秩序和社会治安。
(5)县民政局:及时通报灾情,确定救济对象,组织应急救济粮的发放工作。
(6)县财政局:负责与粮食安全应急所需的有关经费落实,并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7)县交通局:负责全县粮食应急运输车辆、船舶的保障和协调工作。
(8)县农业局:负责提出恢复粮食生产的规模、品种和布局计划及具体措施。
(9)县工商局:负责对粮食经营活动中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粮食销售活动中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
(10)县统计局:负责与粮食安全应急处置相关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统计监测工作。
(11)县委宣传部:负责与粮食安全应急处置相关的新闻组织协调工作。
(12)县农发行:落实应急粮食采购资金贷款。
(二)日常办事机构
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为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县粮食局,负责综合协调和日常工作。
1.县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县粮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成员由县粮食局、发改委、物价局、财政局、工商局、交通局、宣传部、农发行等单位的相关人员组成。
2.县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根据应急状态下粮食市场动态,向县指挥部提出相应的行动建议。
(2)根据县指挥部批示,联系县指挥部成员单位和乡镇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行动。
(3)综合有关情况,起草有关文件和简报。
(4)协助有关部门核定实施本预案应急处置行动的各项费用开支,提出对参与本预案实施应急处置行动单位和个人的奖惩意见。
(5)完成县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事件分级
依据粮食生产、粮食市场状况和粮食安全应急处置需要,粮食应急状态分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一般)三个等级。
(一)i级(重大)粮食应急状态
全县出现粮食应急状态,以及超过县政府处置能力和省、市政府认为需要按照省或市级粮食应急状态来对待的情况。
(二)ii级(较大)粮食应急状态
县城或五个以上乡镇出现粮食应急状态,以及县政府认为需要按照县级粮食应急状态来对待的情况。
(三)iii级(一般)粮食应急状态
县行政区域内一个以上五个以下乡镇出现粮食应急状态,以及县政府认为需要按照县级粮食应急状态来对待的情况。
四、预警监测
(一)市场监测
县粮食局会同县物价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建立全县粮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负责对国内和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随时掌握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动态变化情况,及时报告主要粮食品种的生产、库存、流通、价格、质量等信息,为制定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政策措施提供依据。县物价局会同县粮食局设立零售价格“安全警戒线”,保持市场粮食销售价格的相对稳定,当监测到粮食价格波动逼近“安全警戒线”时,及时报告,发出预警信号。充分利用各部门所属信息中心等单位现有的信息资源实施市场监测,加强信息整合,实现信息共享。
县相关部门对县域内粮食生产、需求、库存、价格及粮食市场动态实行实时监测,特别是要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跟踪监测,出现紧急情况随时报告。
(二)信息报告
县粮食局会同县物价局建立粮食市场异常波动应急报告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内粮食、价格等行政主管部门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及时逐级报至市级主管部门:
1.发生洪水、地震以及其他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
2.发生重大污染性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情,引发公众恐慌,造成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
3.粮食价格波动逼近或超过“安全警戒线”;
4.其他引发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情况。
五、应急响应
(一)应急响应程序
出现粮食市场异常波动时,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立即进行研究分析,指导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确认出现iii级粮食应急状态时,要按照本县粮食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实施,立即做出应急响应,对应急处置行动进行安排部署,并向县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县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接到紧急报告后,接到粮食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迅速分析有关情况,并做出评估和判断,确认事件等级,立即启动本级预案,迅速做出应急响应。
(二)i级应急响应
出现i级粮食应急状态时,县指挥部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县政府,县政府报告省、市粮食安全应急机构和省、市政府,并根据有关指示,贯彻落实应急措施。
(三)ii级应急响应
1.预案启动
出现ii级粮食应急状态时,县指挥部在接到有关信息报告后,立即向县政府、市粮食安全应急指挥机构上报有关情况(最迟不超过4小时),负责启动本预案,对应急处置行动进行安排部署。县指挥部办公室必须24小时值班,及时记录并报告有关情况。
向县政府请示需要动用县级储备粮的,应包括以下内容:
(1)动用县级储备粮的品种、数量、 质量、库存成本、销售价格;
(2)动用县级储备粮的资金安排、补贴来源;
(3)动用县级储备粮的使用安排和运输保障,如实物调拨、加工供应、市场销售、低价供应或无偿发放,以及保障运输的具体措施等;
(4)其他配套措施。
2.应急处置
本预案启动后,县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县粮食安全应急处置行动,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按照各自职责,迅速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1)县指挥部随时掌握粮食应急状态发展情况,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做好应急行动部署。及时向省、市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通报情况。必要时,会同县宣传部,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统一相关新闻,正确引导粮食生产、供求和消费,缓和社会紧张心理。
(2)根据县指挥部的部署,县粮食局负责县级储备粮动用计划的执行,具体落实粮食出库库点,及时拟定上报重点运输计划,商有关部门合理安排运输,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将粮食调拨到位,并将有关落实情况分别报送县指挥部成员单位。
(3)在粮食应急状态下,如动用县级储备粮仍不能满足应急供应,确需要省级储备粮支持的,由县粮食局、县发改委等部门向县政府提出方案,县政府提出申请,报市政府转报省政府批准。
(4)经县政府批准,县指挥部依法统一紧急征用粮食经营者的粮食、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并给予合理补偿。有关单位及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必要时在重点地区对粮食实行统一发放、分配和定量销售,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5)县粮食安全应急指挥机构接到市指挥部通知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按照职责迅速落实应急措施。
①进入i级应急状态后,24小时监测本地区粮食市场动态,重大情况要在第一时间逐级上报至省指挥部办公室。
②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做好粮食调配、加工和供应工作,加强市场监管,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③迅速执行县指挥部下达的各项指令。
(四)iii级应急响应
1.预案启动及信息上报
出现iii级粮食应急状态时,由县粮食安全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启动本级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并向市粮食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有关情况。
2.应急处置
县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启动后,县粮食安全应急指挥机构要根据市场出现的应急状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市场供给,平抑粮价,保证供应。必要时,应及时动用县级地方储备粮。如县级储备粮仍不能满足应急供应,确需省级储备粮支持的,由县政府提出申请,市政府转报省政府批准。
(五)响应终止
粮食应急状态消除后,县粮食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终止粮食安全应急响应,恢复正常秩序。
六、应急保障
(一)粮食储备
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我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的要求,完善粮食储备制度,保持必要的储备规模和企业周转库存,增强对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1.县政府必须按照省政府下达的粮食储备规模,落实好储备计划,条件许可的可适当增加储备规模。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及应对粮食应急状态需要,进一步优化储备粮的品种结构,认真落实应急成品粮库存,确保政府掌握必要的应急调控资源,以重点保证县政府所在镇和县中心城镇及敏感地区的应急供应。
2.粮食经营企业要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要求,保持必要的粮食库存量,并承担省政府规定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的义务。政府加强对粮食经营企业库存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粮食应急保障系统
出现i级、ii级应急状态的情况后,有关应急粮源的加工、运输及成品粮供应,在县指挥部统一协调下,主要由各有关部门通过粮食应急网络组织实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障系统,确保粮食应急保障需要。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站网网。
1.建立粮食应急加工网络
按照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原则和粮食应急加工的需要,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掌握、联系并扶持一些交通便利、设施较好且常年具备加工能力的一定规模的粮油加工企业,作为应急加工指定企业,承担应急粮食的加工任务。
2.完善粮食应急供应网点
根据城镇居民、当地驻军和城乡救济的需要,县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选择并认定一批信誉良好的粮食零售网点、军供网点和连锁超市、商场及其他粮食零售企业,委托其承担应急粮食供应任务。
3.确保应急粮食运输畅通
根据粮食储备、加工设施、供应网点的布局,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提前确定好粮食运输线路、储存地点、运输工具等,进入粮食应急状态后,对应急粮食优先安排计划、优先运输。
4.明确粮食应急企业的权力和义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指定应急加工和供应企业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并随时掌握这些企业的动态。指定的应急加工和供应企业名单报省粮食局备案。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启动后,指定的应急加工和供应企业必须服从统一安排和调度,保证应急粮食的优先加工和及时供应。
(三)应急设施建设和维护
政府要增加投入,加强县城和县中心城镇粮食加工、供应等应急设施的建设、维护工作,确保应急工作的需要。
(四)通信保障
参与粮食应急处置行动的县级有关部门,向县指挥部办公室提供准确有效的通信联络方式,确保指挥通信畅通。
(五)培训和演练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粮食安全应急预案的学习培训,并结合日常工作进行演练,尽快形成一支熟悉日常业务管理、能够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训练有素的专业化队伍,保障各项应急措施的贯彻落实。
七、后期处置
(一)评估和改进
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对应急处置行动的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对在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应急预案。
(二)应急经费和清算
1.财政部门要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对应急动用地方储备粮发生的价差、贷款利息和费用开支进行审核后,及时进行清算。
2.对应急动用的县储备粮占用的贷款,由农发行会同收储公司及时清算、收回贷款。
(三)应急能力恢复
根据应急状态下对粮食的需要和动用情况,及时采取促进粮食生产、增加粮食收购和外购等措施,补充县粮食储备及商品周转库存,恢复应对粮食应急状态的能力。
八、附则
(一)名词术语解释
粮食应急状态:指因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或者其他原因,引起县内粮食供求突变,在较大范围内出现群众大量集中抢购、粮食脱销断档、价格大幅度上涨等粮食市场急剧波动的状况。
(二)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县粮食局牵头制订,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随着粮食安全形势发展,县粮食局会同县指挥部成员单位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并报县政府批准,报省粮食局、市贸粮局备案。
(三)奖励和处罚
对参加粮食安全应急处置行动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对违反本预案及其他有关规定,对粮食安全应急工作造成危害的,依法给予处罚。
(四)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县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篇2
__年工作总结及__年工作思路
__年,我局围绕创业承诺项目和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以开展“改进作风提效能、狠抓落实促发展”作风建设系列活动为抓手,内强管理,外塑形象,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的预期目标。
一、__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中心粮库迁建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一是加强协调,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与设计单位协调,调整二期主体工程地基处理方案,把灌浆改为强夯,这样既更好地保证了工程质量,又可以大大节省建设资金,预计可节约资金上百万元;与财政、国资、金融、国土等部门沟通协调,千方百计筹措落实建设资金。在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原中心粮库收储等方式,以借款、贷款等形式落实资金20__多万元,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条件;与大盘镇政府、学田村委、有关农户反复协调,项目建设中涉及到的拖延四年之久的农户两间房屋拆迁工作取得了突破,并成功签订了房屋的拆迁安置补偿协议。二是强化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理顺管理体制,发挥县粮食收储公司主体作用,加强人员力量,落实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监管等工作责任,强力推进工程建设各项工作;规范工程管理,严格按特扶项目审计提出的要求落实整改,坚持不折不扣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重要事项集体研究、资金拨付按程序报批等规范化管理。三是克服困难,抢抓工程施工进度。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克服气候条件差、资金筹措难度大、地基处理方案调整时间长等困难,千方百计赶时间、抢进度,已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完成了二期粮库建设地基工程,二期工程仓库、综合楼主体工程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能确保完成二幢仓库主体70%的工程量。
(二)粮食安全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是落实好粮食安全责任制。根据省市粮食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与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要求牵头做好县政府授权的粮食安全责任制分解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同时对各责任部门上门进行了沟通协调和督查,确保责任制落实到位。二是做好粮食安全宣传。组织编写了《粮食安全知识》小册子,举办了“世界粮食日”现场宣传活动,采取制作展板、业务咨询、分发知识小册子等形式宣传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全社会爱粮节粮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共制作展板10块、分发知识册子200多份。同时开展了送粮食安全知识下乡活动。三是严格储备粮管理。县级地方储备粮、代储省级地方储备粮、县级地方储备食用油、应急周转成品粮储备规模安全足额到位。并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开展__年全国粮食库存检查工作的通知》(国粮检[__]31号)及省粮食局浙粮[__]4号文件要求,由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组成检查组,从3月底开始对我县现存的省级储备粮、县级储备粮以及委托代储县级应急供应成品粮全部进行了实物、帐务、储粮安全等方面全方位的检查。从检查结果看,我县库存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粮情稳定、储存安全。同时组织保粮人员考察学习外地先进保粮经验和技术、采用科学保粮技术,确保省、县两级地方储备粮安全无事故,经市粮食局检测鉴定“一符四无”实质达标。四是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在全县范围开展粮食供求情况调查,摸清我县底数,为下一步因地制宜采取保障措施打好基础;开展了粮食安全应急预案修订完善工作,对应急粮食代供点、应急粮食代加工点的网点布局进行重新调查认证,并落实到位。加强对粮油市场的粮情、粮价即时监测,今年我县粮食供需基本平稳。五是认真负责地做好军粮供应和服务管理等工作,反映良好。
(三)资产管理及社会服务工作继续加强
一是开展资产情况调查,摸清资产现状,提出加强资产管理办法以及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办法;探索乡下粮库资产招拍租;依法解决玉山粮站的遗留问题。二是加大以防火、防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巡查力度,确保资产安全及生产无事故,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了原租在尚湖粮站内的幼儿园的搬迁,消除了安全隐患。三是做好涉粮、接访工作,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四是耐心细致做好精简下放人员查档工作。
(四)队伍作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扎实开展作风建设系列活动。按照县委在全县开展“改进作风提效能、狠抓落实促发展”作风建设系列活动的要求,结合粮食系统实际,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做到规定动作做到位,自创项目有特色;以创建“学习型支部” 为目标,加强了对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和先锋承诺践诺活动;扎实开展农村指导员工作,力所能及帮助联系村解决难题;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协调解决难题二件,其中成功调处了一件久拖不决的工伤纠纷;利用本系统储粮技术等优势,开展了为药农、药商服务活动。二是着力提升工作效能。建立工作交办督查机制,由局办公室对局党组研究决定的、局长办公会议布置的或局领导临时交办的等工作事项以《工作任务交办表》的形式下发给经办科室(公司)和人员, 明确具体办理的工作事项及要求、办结时限、责任领导、责任科室等,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并把交办任务完成情况列入科室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三是努力规范干部职工的一言一行。制订印发了《关于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若干规定》,对劳动纪律、工作纪律、行为规范、责任追究等作出了具体的明确规定;并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四是大力倡导廉政文明清风进机关。将新__精神、当代浙江人价值观、廉政和作风建设警言警句等制作成宣传框悬挂在走廊通道,通过潜移默化引导干部职工干净干事。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二期粮库项目建设进度需要进一步加快。由于上半年雨水天气较多,而本工程基础建设对天气有特殊要求,致使建设进度稍有延后。
(二)拆迁等矛盾纠纷处理需进一步加大力度。一户农户两间房屋拆迁工作虽签订了房屋拆迁补偿协议,但后续工作需要进一步落实;施工现场周邻村及农户利益诉求多,矛盾纠纷时有出现。
(三)粮食安全保障网络需进一步健全。我县无论是粮食供需、储备规模、应急供应还是应急加工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粮食应急保障能力非常脆弱。
三、__年主要工作思路
(一)全力以赴实施好县中心粮库建设项目
一是做好一期主体及附属工程决算结算工作以及继续争取增加储备规模开展一期仓库试压;二是继续做好项目现场相关矛盾的调处!,确保二期主体综合楼、8000吨仓容仓库建设工程全面完工;三是配合国资等部门做好原中心粮库的收储及处置工作,想方设法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保证工程建设需要;四是强化在建工程监管特别是现场监管,努力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
(二)履行好维护县域粮食安全的工作职责
一是加强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督查,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二是不断完善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及演练操作手册,同时在全面排摸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应急供应点的布局,基本实现在全县重点乡镇和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粮食应急网络全覆盖,重视粮食应急加工点建设,想方设法建成一个日加工能力50吨以上的粮食应急加工厂;三是实时监测市场粮价、粮情,确保我县粮食市场供需基本平稳;四是着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的实施;五是加强储备粮管理,千方百计争取国储粮、省储粮以及增加县级储备粮规模,并做好县级储备粮的轮换工作;六是加强保粮队伍业务技能培训,做好安全生产及安全保管工作;七是进一步做好军粮供应管理工作。
(三)加强资产管理力度促进安全增值
一是全面摸清资产现状,加大巡查、管理力度,筹措资金维修部分毁损资产,保证现有资产安全;二是积极协调国资等部门努力探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办法和措施。
篇3
一、浙江粮食供需情势分析
(一)浙江粮食产需状况
1、粮食生产状况。浙江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紧缺,可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2003年全省实有耕地2388万亩,人均仅0.52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2003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2143万亩,比2000年下降37.9%,比历史最高的1973年下降了43.8%。200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为793万吨,比1997年的1494万吨下降了46.9%,全省粮食自给率已首次低于50%。据统计,2000年―2003年全省平均每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435.8万亩,减少粮食产量141.5万吨。
2、粮食需求状况。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浙江粮食需求量逐步上升。全省“八五”时期粮食需求量年均约1675万吨,产需缺口175万吨左右;“九五”时期粮食需求量年均约1725万吨,产需缺口275万吨左右。2003年全省粮食消费量约1813万吨,产需缺口1020万吨。
根据省统计局2000年住户调查分析,如果今后浙江人口每年增加25万人,相应口粮需求将增长4.23万吨。同时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将带来粮食间接消费较大增长,加上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粮食商品性消费部分将不断增加,增大了粮食供给压力。
(二)对浙江粮食生产和供给形势判断
1、粮食供需大体衔接。浙江作为我国粮食净调入最多的省份之一,随着粮食购销市场改革后,先后新建、扩建、改造了一批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年交易量以30%以上的速度高增长,涌现出一批辐射能力强、交易规模超过50万吨的龙头市场;地方储备粮规模逐步扩大,仓储设施得到改善,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储备体系;进一步加强粮食产销协作关系,开始实现粮食资源跨区域配置,目前浙江在外省建立的粮食基地面积已超过100万亩以上,并与黑龙江省合作,在杭、宁、温等地建立了集粮食储运、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基地;积极发展″订单粮食″,省内粮食生产逐步向口粮和专用粮集中,市场滞销的粮食品种基本被淘汰,粮食种植布局区域化显现,开始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实现浙江粮食资源的有效配置。
2、粮食供给趋于偏紧。从浙江粮食生产发展趋势看,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结构继续调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保证,有效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浙江省粮食产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根据1998―2003年对浙江省粮食需求量推算,预计到2010年浙江粮食需求量达1907万吨左右。
由于浙江粮食的对外依存度较高,省内粮食市场中80%以上的商品粮依赖外省。粮食自给率预计将从2003年的43.7%降到2010年的41.7%。一旦国内外市场出现波动,浙江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3、粮食需求结构发生变化。2003年浙江省的口粮、工业用粮、饲料用粮和种籽用粮结构已由1998年的61:9:28:2变为51.8:10.5:37:0.7。根据粮食需求变动趋势分析,农村口粮消费仍有较大下降空间,城镇人口比例虽将较大幅度上升,但居民口粮将继续缓慢下降。预计今后浙江常年的口粮消费量将保持在950-1000万吨左右。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及种植面积的减少,种籽用粮也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饲料用粮则随着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而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工业和行业用粮也将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4、正确看待粮价上涨。2003年入秋以来,浙江省粮价开始上涨。是多年来粮价低迷基础上的恢复性上涨,是市场对粮食供求预期的理性反应。考虑到浙江是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百姓对粮价的承受力较强。加之,浙江又是粮食主销区,如粮价相对高些,可能更有利于吸引主产区的粮食进入省内市场。同时,粮价适度上涨对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促进作用。但必须看到,粮食是生活必需品,粮价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民,粮价的涨跌应该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粮价上涨过快过多,就可能带动整个物价的上涨,引发通胀,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
(三)浙江粮食供需平衡可选择路径分析
1、稳定省内粮食生产保安全。浙江省实行粮食购销市场改革后,粮食安全问题开始由自然风险为主向市场风险为主转化。在全国粮食丰年的情况下,粮食安全不成问题,反之,一旦粮食供应紧张,主产区能否保证主销区的粮源就是未知数。
同时,就全国来说,目前还没有形成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粮食在全国范围、部分地区之间流通不畅,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粮食市场的正常交易和粮食市场的发育完善。特别是在仓储能力、交通运输和粮食物流能力、主产区地方粮食干预政策等方面都还存在影响粮食分销能力的不安全因素。因此,确保浙江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是降低市场风险,维护粮食安全的基本保证,也是浙江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拓展省外粮源稳定供给。2003年浙江粮食产需缺口约1020万吨,以东北及内蒙四省、区调入为主,占总调入的35%,其次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占总调入的32.5%,其他的调入省份还有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湖南、湖北等省,并从国外部分进口。根据预测浙江省产需缺口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有上升趋势。所以,从长远、全局来看,加强与粮食主产区的合作,积极探索与粮食主产省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是平衡浙江粮食供求的战略选择。
3、开展粮食对外贸易作补充。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表明,世界粮食市场供给还有一定的潜力,特别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等传统出口国还有较大的增产能力,一旦世界市场出现有利可图的价格信号,闲置的潜在生产能力会立即投入生产,满足增长的市场需求。而一些非粮食出口国也会增加粮食生产,并扩大出口。就是说,从国际市场适当进口部分粮食是可能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增强相匹配的支付能力。当前调整省内粮食结构,乃至整个农业和农村的产业结构,都是为了提高支付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充分发挥浙江港口和经济较发达等优势,积极开拓粮食对外贸易,打通国际贸易通道,争取粮食进口配额,是浙江省实现比较利益、降低粮食安全成本的有效途径。
二、浙江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构想
(一)总体思路
构建和完善浙江粮食安全体系的总体要求是:以坚持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前提,实行从追求区域内的产需平衡向市场化的供需平衡转变,从单一依靠国家计划和国家粮食部门的供应保障作用,向依靠发挥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双重作用转变,确保省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城乡居民都能有饭吃、吃好饭。
在正常情况下,粮食供求平衡主要靠市场来调节;当局部地区因突发事件出现粮食供应紧缺时,要及时启动当地粮食安全应急预案,通过动用成品粮应急库存、最低周转粮库存,动员粮食应急加工点和应急供应点来保证供应;当出现较大范围内粮食供应总量不足时,除了继续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外,通过动用储备粮,恢复粮食生产进行调节。
(二)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1、确保必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自身必要的粮食生产能力,并在必要时逐步恢复生产,是各级政府必须抓好的头等大事。按照浙江现有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现有标准农田1000万亩左右,加上其他基本农田,粮食生产能力约1000万吨左右。通过农田改造,标准农田可以争取达到1500万亩,届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以扩大到1500万吨左右。1000万亩标准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可基本解决全省口粮问题;1500万亩标准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则可解决全省需求总量的80%左右。为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应保持足够的耕地数量,并加强标准农田建设,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加强粮食省际购销协作。要协调有关部门、粮食经营主体,与外省建立粮食购销合作关系,采取建基地、订立长期和远期合同、设立经销窗口等形式,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协作关系,以便外地的粮源投放市场;推进国有粮食企业到产区与产区粮食企业合作,同当地农户建立“订单粮食”生产基地,实行免费提供仓库、厂房、适当贴息等多种办法,引导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经营企业和经销大户到浙江从事粮食加工和经营。
3、繁荣和稳定粮食市场。着力培育浙江粮食批发市场,提高批发市场发展水平和档次。在进一步扶持和壮大骨干粮食批发市场同时,积极争取在浙江发展油菜籽和稻米的远期合约和期货市场,完善批发市场的调节功能作用;对个私粮食经销网点既要搞活又要进行规范管理,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大技改力度,以保障应急供应。建立粮食批发商和连锁超市的粮食购进、销售和库存的统计报告制度,引导企业合法经营,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采取措施,落实成品粮库存数量、应急加工点和零售供应网点,适当增加成品粮加工能力和小包装大米库存数量,确保流通环节畅通。
4、积极发展粮食对外贸易。依托舟山、嘉兴、宁波等地港口优势,建设粮油进出口中转市场,发展外向型粮油加工贸易;打通国际贸易通道,争取粮食进出口配额,鼓励省内粮食经营企业与国外建立长期购销贸易关系,及时掌握国际市场粮食行情变化,适时组织进口粮源,调节省内粮食供求和价格。
5、切实抓好粮食储备。按照“相对集中、调度便利、储存安全”的原则,合理调整储备粮布局,各级地方储备粮要逐步集中到中心粮库;抓紧落实新增地方储备粮油规模,确保按省定计划足额到位,不得挂空,也不得以储钱代替储粮;逐步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品种,主要保证口粮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储备粮管理和运作机制,管好、用好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安全调控资金,保证储备资金和利息费用补贴及时足额到位。
6、建立健全粮食监测与应急机制。抓紧建立全省粮食市场信息网络,搞好各市县粮食生产、市场信息网点的建设,及时掌握全省粮食生产与市场动态;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做好国内外粮食生产与市场动态分析,及时提出对策;建立粮食安全评估系统,制定市场粮价“警戒线”, 保持合理的粮价。
建立粮食安全应急指挥机构,负责领导和协调粮食安全应急工作。建立粮食应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审议粮食安全应急工作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协调各地、各部门之间涉及粮食安全应急工作的重大事项;通报粮食不安全情况和粮食安全应急工作情况。
当发生粮价较大波动或出现粮食供应不足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实施紧急情况下的粮食供应方案,对可调控粮源进行摸底统计,拟定必要时期口粮定量限价供应方案;稳定市场,打击囤积居奇的违法行为,采取适当的价格干预措施;必要时制定恢复粮食生产的方案和措施。
三、浙江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落实安全责任,稳定粮食生产
1、建立严格的粮食安全责任制。各级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必须从维护粮食和经济安全大局出发,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对本地区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充实地方储备、保证市场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负全责。要正确处理调整农业结构与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把保证粮食生产、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作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因粮食安全工作措施不落实发生粮食风波或粮食风波发生后处理不当而造成社会稳定问题的,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2、抓好耕地保护和标准农田建设。认真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措施,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续建500万亩标准农田。实行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制定严格的标准农田监管制度,切实保护好标准农田,对前些年已建成的1000万亩标准农田的数量和质量,加强严格的督促检查;加强土地整理,合理开发土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抓紧落实确定一定比例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妥善处理城市化、工业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加强土地用地管制,提高土地的集约率,严肃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坚决纠正违规擅自设立开发区(园区)和扩大开发区(园区)面积的现象,防止土地抛荒,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和粮地复种指数,以便进一步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对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大力发展“订单粮食”,地方储备粮轮换粮源首先要立足于通过省内订单收购解决,通过“订单基地”的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实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制度,根据生产季节最低收购价,以解除农民增加粮食生产的后顾之忧。对已出台的免征种植粮油农户的农业税、对种粮大户进行补贴、对“订单粮食”实行价外补贴等各项支农扶粮政策要保持长期稳定。地方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水稻良种补贴,严格控制种子价格,确保补贴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
(二)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动粮食流通发展
1、尽快编制全省粮食物流规划。发展粮食物流要坚持以“四散”为目标,即粮食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储”。目前,在全省的粮食流通诸环节中,“四散”技术不配套,基础比较薄弱,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我国粮食流通要基本实现“四散”目标的要求,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浙江省粮食物流发展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2、积极培育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从浙江省粮食工作的实际和资源、资源条件出发,打破行业、所有制和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分类指导,通过对现有的仓储、加工、批发和信息等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加快推进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发展。近期,重点抓好舟山进口粮中转基地和杭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嘉兴港粮食物流前期工作。
3、抓紧粮食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加快粮食的流通信息化进程,集粮油信息网、电子商务网、政务管理网和粮油数据库“三网一库”为一体,做到上联省政府及各个管理部门,下联全省粮食收储企业和市县粮食局,横联全国各主要粮食批发市场和商品交易所,顺利实现与省内各地粮油信息平台对接,真正实现粮食物流信息网络。
(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粮食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加快省级储备库和市县中心粮库建设,争取3―5年内实现“省级储备放省库、市县储备放市县中心库”的目标。对已建成的中心库,逐步建立计算机台帐管理系统,并尽快实现全省联网。
2、加快粮食加工业的改造。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粮食加工业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一是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发展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创优质名牌。对获得国家级驰名商标、省部级著名商标或名牌的给予一定奖励。三是以产业化经营为依托,加快发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粮食加工转化水平,走产、加、销一体化道路。四是有关政府部门要为企业拓展市场在信息服务、营销网络、展示活动等方面提供便利。
3、加强粮食市场设施建设。按照主体多元化的要求,抓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市场的软硬件设施,强化市场服务功能,推动市场上规模、上档次。一方面鼓励多种经济主体参与市场建设,加快资源整合,以批发市场为载体,建设集粮食仓储、批发、加工、信息为一体的粮食市场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抓好重点粮食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及市场检测设施建设,积极引进仓储式销售、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促进批发市场向配送中心发展。
(四)继续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保障粮食市场供应
1、切实做好粮食市场供应工作。目前非国有粮食企业已成为浙江粮食批发和零售的主渠道。对这些企业,一方面要加强服务,发挥他们搞活流通,保证市场供应的积极作用,帮助协调解决粮食经营和调运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市场供应和稳定。另一方面要引导和管理,明确粮食经营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规定其在正常经营情况下最低库存或最高库存的数量,使其承担起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的责任;建立粮食批发商、成品粮加工厂和连锁超市的粮食购进、销售和库存的统计报告制度。
2、抓好储备粮工作。积极组织粮源,确保地方储备规模的落实,做到规模、粮库、费用“三到位”。严格储备粮轮换制度,提前落实粮源,边进边出,确保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增强储备粮调控的有效性,各品种比例由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争取经过调整,晚稻比例提高到30%;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确保全省每年筹集6.62亿元粮食风险基金,其中省级3.62亿元(含宁波),市、县(市、区)3亿元。随时做好地方储备粮投放市场的准备,做到销售不断档,价格防暴涨。抓紧研究制订《浙江省储备粮管理条例》,使地方储备粮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3、加强粮食市场和价格管理。建立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事粮食收购、加工、批发的企业设定必要的准入条件。加强对粮食批发市场的培育和监管,减免粮食批发市场的经营户有关税费负担,鼓励各类企业和个人从事粮食经营,对依法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年经营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假冒伪劣等违法经营行为,建立粮食市场质量检测、监管体系,防止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制定粮食市场和价格管理的行政规章,具体内容包括粮食市场的日常管理和应急状态时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大中专学校等单位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粮油供应工作,确保粮食质量。
(五)落实粮食安全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1、建立粮食安全应急组织。成立粮食安全指挥机构。为了确保在紧急状态下全省范围的粮食供应安全,统一组织和协调省内粮食生产、收购、运输、加工、供应等各项工作,成立由省政府牵头,发展改革、粮食、农业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粮食应急指挥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各市、县政府都要建立相应的机构,确保上下协调,信息畅通。
2、采取分层应对的粮食供给安全策略。在粮食紧张时,采取分层次应对的粮食供给安全策略,确保城镇居民和农村缺粮人口的口粮供应,确保种子用粮供应,适当保障其他用粮需要。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并设定粮价“警戒线”,对短期内粮价上涨一倍以上的,政府进行干预。建立省级粮食安全调控资金,5年内全省达到3―4亿元的规模,其中省级1亿元,资金来源从粮食专项资金中调剂筹集,主要用于应急粮食采购、销售等费用支出。
3、落实应急粮源。应急粮源主要是地方储备粮、成品粮储备和最低周转库存。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规定落实好粮食储备。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缺粮地区和边远海岛等需落实一定数量的成品粮储备。通过多种渠道落实和增加应急粮源,如与主产区合作搞粮食移地储存, 到主产区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基地。鼓励粮食加工、批发企业多增加商品粮周转库存。对在政府调控粮食市场中做出贡献的企业,要给予奖励或补贴。
4、落实粮食应急加工和供应网点。市县要根据当地城填居民和乡村人口应急供应的需要,落实紧急情况下的粮食加工和供应网点。应急供应点的确定要有一定的覆盖面,县以下要以城关镇为重点,每个乡镇至少要有一至二个供应点。
篇4
粮食是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县是粮食的主销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切实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咬住“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不放松,强化责任落实、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科技服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我县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要切实建立粮食生产责任考核制度,将落实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户,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完成全年48.8万亩粮食种植任务。年底县政府将通报各地粮食播种面积完成情况。
二、认真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惠农政策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将上级有关惠农扶粮政策宣传到村、组,做到家喻户晓。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大国家惠农扶粮政策的落实力度,采取更加扎实有效措施,及时克服和解决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难题,全面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机补贴、水稻种植保险、粮食订单直补、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等各项惠农扶粮政策。严禁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降低补贴标准、改变补贴用途,做到各项政策不走样、不缩水、见成效,保证种粮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财政部门要及时下达支农专项资金,加大对粮食生产等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积极推广涉农信贷、农户小额信贷,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保证生产需要。
三、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创新推广水平
要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抓手,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农机“农业五新”创新推广,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提高粮食单产,提高粮食优质率。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乡镇要争取扩大创建规模,推进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产创建,积极探索将高产创建示范片与龙头企业、种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要因地制宜,在集中连片的区域积极规划推进整建制高产创建。要抓住国家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契机,把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下力气打造一批粮食生产基地。要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加快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步伐,为提高单产水平奠定良好的种资基础。抓好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水稻重点推广特优航1号、2号、特优175、谷优527、天优3301、宜优99、特优627、甬优6号等良种,马铃薯重点推广中薯3号、薯1号、紫花851,甘薯重点推广福薯8号、龙薯10号、泉薯84等优质高产良种。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沃土工程,增施有机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实施秸秆还田,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为粮食高产丰产打好肥力基础。要加快推进农机农艺结合,扩大稻薯粮食作物机耕、机播、机插、机收使用面积,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和效率。
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冷滚水”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汛期气象服务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天气实况
1.今年汛期(6—9月)我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多
气温:6—9月平均气温除8月较常年略偏低0.1℃外,6月、7月、9月分别比常年偏高1.6℃、0.2℃、2.5℃。
降水:6—9月总降水量664.4毫米,比常年同期多61.3毫米,汛期共出现了2次暴雨,出现在7月27日和28日,7月降水量异常偏多(较常年偏多214.2毫米)。
今年我市6月13日入梅,7月11日出梅,梅雨期持续29天(常年23天),梅雨量187.0毫米。梅雨总的特点是:入梅略偏早,出梅正常,梅期略偏长,梅雨量较常年偏少2成。
2.灾情及影响
今年汛期出现灾情的灾害天气有暴雨、雷暴大风。
暴雨:受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影响,7月27日、28日出现暴雨,雨量分别为67.9毫米、118.0毫米,虹桥镇、黄桥镇、珊瑚镇出现8级大风,最大19.4米/秒出现在虹桥镇,未造成明显损失。
雷暴大风:7月15日14时56分元竹镇出现11级雷暴大风,同日15时37分虹桥镇九圩出现11级雷暴大风。大风造成元竹镇、虹桥镇6户大棚和7户果树受损,受损面积792亩;张桥镇3户房屋受损;共计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二、监测联防
6—9月汛期期间,我局始终密切关注省市台短时临近指导预报信息,加强与周边台站、泰州市气象台的联系和会商,及时了解上游天气实况及预警信息情况,随时调看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资料,及时进行预报预警服务。
三、应急响应
汛期中,启动暴雨应急响应1次;启动台风应急响应2次,升级2次。我局在接到应急响应命令后,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全体人员进入应急响应状态,严格按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履行各自工作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应急响应期间,严格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及时相应预报警报,提醒公众做好防范。
四、预报预警
今年汛期,我局共预警信号40次,其中雷暴预警信号17次;暴雨预警信号10次;高温预警信号5次;台风预警信号6次;大风预警2次。
五、气象服务
1.公众气象服务
汛期除每天三次常规预报短信服务外,还通过微博、微信、短信增加各类预警服务短信40次。汛期共接受电台、电视台采访2次。
2.决策气象服务
今年汛期,我局共向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防汛指挥部、市应急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运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局、市教育局等部门(单位)以及各乡镇(街道),发送“一周天气公报”17期、“重要天气报告”13期、“农气旬报”12份、“天气公报”3期、决策气象服务短信37条,内容包括:中长期预报、灾害性转折性天气预测、雨情通报、入梅(出梅)预报等。
2021年10月9日
受近段时间持续强降雨影响,导致我镇部分农田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涝灾。为切实保护粮食安全,太平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周密部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农田积水排涝工作。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启动应急预案。组织防汛应急抢险队伍演练6次,加强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在原有储备物资基础上用县应急局拨付的应急资金采购20顶防汛帐篷),强化落实防汛抗旱值班、各类险情的应急处置等具体工作,组织包村干部、村干部实地查看,核实受灾作物、农田面积,制定科学措施,积极疏导农户情绪,帮助农民开展自产自救和恢复生产工作。
二是做好防汛宣传,压实属地责任。组织防汛抗旱宣传车30余辆,暴雨前对全镇进行防汛宣传。安排各村委及时组织机械和人员,开挖排水沟渠,畅通淤塞桥涵,提高排涝能力;对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块和设施农业,调取水泵帮助群众及时排出农田积水,有效护粮。
篇6
(一)指导思想
20*年,全市商贸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统领商贸经济工作,按照“活市场、强产业、优环境、促发展”工作要求,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流通产业,大力开拓城乡市场,加大新农村建设商贸服务工作力度,加快商贸中心建设培育,加快现代流通网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商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市增强“三力”、率先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增长13%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力争增长13%。
具体目标是:
──乡镇连锁超市覆盖率100%、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到40%、新增社区连锁便利店20家。
──连锁企业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5%以上。
──招商引资10亿元。
──商贸流通建设项目30项,完成投资20亿元。
──生猪屠宰进点率达到98%;市县中心城区农贸市场全面实施家禽集中屠宰管理。
──县区首位镇50%农贸市场实施标准化改造。
──市场成交额450亿元。
(三)工作举措
围绕上述目标,20*年总体工作任务是:突出一个主题,构建两大网络,实施三个带动,培育四大亮点,把握五个结合,抓好九项工作。
突出一个主题:以建设流通现代化为主题,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会展业等现代流通方式。
构建两大网络: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构建食品消费安全网络。
实施三个带动:一是实施开放带动。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突出招商引资,坚持内外资并重,健全招商项目库,加强招商信息,大力实施各种地方形式招商活动,进一步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引进先进的经营方式、服务理念、服务产品和流通技术,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促进商贸产业提升。二是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积极引导企业与战略投资者开展各种合作,不断引进高、新、大项目。通过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实施“1050”工程,积极培育一批贸工农、产供销、批零兼营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企业,不断提高重点骨干企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三是实施商贸品牌带动。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弘扬商业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不断创塑名店、名品、名菜,培育和发展新品牌,争创省级、国家级品牌,保护和发展“老字号”商业品牌,以品牌带动商贸经济发展,提升湖州商贸品位和形象。
培育四大亮点:一是商业特色街建设有新的进展。重点启动中心步行街区及红旗路电子通讯一条街建设。二是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有新的突破。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引导建设培育寓商贸、科普、文化、医疗等为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社。三是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建设有新的成效。湖州中心城市农贸市场完成标准化改造与建设,县区首位镇50%农贸市场完成标准化改造。四是“食品放心工程”建设有新的内容。市县区中心城区农贸全面实施家禽集中屠宰。
把握五个结合:一是把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现代物流、市场建设、典当、拍卖、咨询、会展等,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有益服务。二是把城市商业与农村商业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抓好城市中心商贸区建设,增强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提高城市首位度,使商贸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抓好农村农产品市场建设,巩固和提升乡镇连锁超市,发展村级连锁便利店,促进农村商贸业加快发展。三是把食品安全与菜篮子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在继续加强市场监管,严把市场准入关的同时,认真组织实施“放心肉、放心菜、放心豆制品、放心早餐”等菜蓝子工程。四是把招商引资与改造提升商贸产业层次结合起来。通过招商引资,整合商贸资源,改造“夫妻老婆店”,发展社区连锁超市、便利店,不断发展新型业态。五是把推进商贸工作与加强机关建设结合起来。围绕商贸经济发展大局,切实加强机关队伍建设,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业绩意识、前列意识,努力增强指导发展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廉洁自律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抓好九项工作:
1、着力发展农村商贸业,服务新农村建设
按照加快推进新农村商贸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深化和实施“1234”工程。推进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建设,建立以融连锁超市或连锁便利店、餐饮服务、医疗卫生、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和农产品收购、农资供应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村综合服务区。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建设,在巩固、提升乡镇连锁超市的同时,扩大村级连锁便利店,力争覆盖率达到40%。推进农村商品市场建设,提升织里童装、南浔建材两大专业市场,加强对双林毛纺、浙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十大特色市场的建设培育,加快改造乡镇农贸市场。推进粮食“五好”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农民种好粮;深化“订单粮食”收购,保护农民售好粮;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帮助农民储好粮;积极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保障农民吃好粮;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依法为民管好粮。推进农村消费安全工作,加强屠宰行业管理,加快市区现代化屠宰厂建设,扩大家禽集中屠宰,引导农村餐饮业健康发展。
2、着力招商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和交流,大力引进先进营销方式、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引进知名品牌、企业和大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强项目建设,抓好在建项目的跟踪、协调和服务,商贸建设项目30项以上,完成投资20亿元。加快市县商贸中心建设培育力度,积极推进步行街区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增强商贸中心的集聚功能。
3、着力培大育强,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加强商贸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力度,着重抓好“十大现代商贸旗舰”和50强商贸企业培育与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明星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品牌型企业、外向型企业、信息化企业。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商贸企业争创品牌,弘扬“老字号”,不断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4、着力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提高产业层次
加快发展连锁经营,鼓励优势企业以加盟、特许等多种方式吸收和整合经营分散、业态传统的小型企业;鼓励连锁企业之间联合重组,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城市社区延伸;进一步拓宽连锁经营范围,鼓励餐饮、家电、农资、医药、烟草、音像制品等生活和生产资料实施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多领域和深层次发展。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发展物流配送,推进商贸信息化建设。
5、着力加快市场改造提升,推动市场产业互动发展
认真实施《湖州商品交易市场布局规划》,继续把市区“两场一群”、长兴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德清杭嘉湖家居大广场、安吉国际竹艺城等市场的培育发展作为市场培育与发展的重点,加大西南市场群招商力度,营造经营环境,尽快兴市隆市,做大规模效应;认真指导南浔建材市场、织里童装市场做好迁建前期工作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强化内部管理,促进市场稳步健康发展。加快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建设步伐,引进先进管理方式和理念,提高农贸市场整体管理水平。加大特色市场培育力度,促进市场与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6、着力健全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需平衡
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手段,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建好湖州市中心粮库,构建粮食物流园。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确保粮食储备规模到位,储存安全。加强与粮食主产区的合作,建立稳定粮食供给渠道。加
强粮食市场监管力度,认真贯彻和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浙江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依法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加强对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管理,规范粮食经营行为。发挥粮食专业市场调节作用,确保粮食供求平衡。
7、着力加强市场监管,确保食品消费安全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体系,深化放心肉、放心菜、放心豆制品、放心早餐和放心粮油工作,巩固深化猪、牛、羊定点屠宰管理工作,扩大家禽集中屠宰管理。不断加强农残监测工作。加大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酒类、食盐等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消费安全。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减污活动,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8、着力加强市场监测,准确把握市场动态
切实加强商贸流通业的宏观调控,进一步规范成品油、煤炭、报废汽车、二手车、酒类、食盐、典当、拍卖、租赁、旧货行业的经营秩序,切实加强对粮、油、肉、盐等重要生活消费品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反映市场价格和供求变化情况,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趋势。建立预警预测体系。完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市级储备制度和宏观调控政策,确保重大节日和突发事件时的市场供给。认真做好商贸经济宏观运行分析,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篇7
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粮食稳产增产十大行动确保2012年完成410亿斤目标的实施意见》精神,现就我市深入推进粮食稳产增产十大行动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明确目标,坚定抓好粮食稳产增产十大行动信心
稳定粮食生产,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要举措。我市是粮食主产区,既有粮食生产的基础,又有粮食实现了连续八年增产的经验,深入推进粮食稳产增产十大行动,将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生产水平,巩固我市粮食主产区地位,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确保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960万亩,总产385万吨。各县(市、区)要切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粮食稳产增产十大行动为抓手,坚持把项目引导、行政推动和技术指导更好结合起来,夯实基础,稳定面积,主攻单产,防灾减灾,促进粮食生产大面积平衡增产,不断提升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勇于创新,认真落实粮食稳产增产十大行动措施
(一)认真落实政策支持行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将中央和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全面及时落实到位,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各项粮食补贴资金要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的一卡通,要努力争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额度,严格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水稻政策性保险范围,加大对粮食生产的个人和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认真落实粮田建设行动。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快所有涉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以赣粤高速和泰井高速沿线垅田为重点,统一规划,科学制定2012年度投资计划和建设任务。加快2011年度粮田项目建设进度,科学安排好在建田间工程,确保2011年整合资金粮田建设项目如期完工,不误农时,早日见效。所有高标准粮田项目建成区必须种植绿肥,培肥地力;必须开展高产创建,切实提高单产水平。
(三)认真落实科技促进行动。一是加大集中育秧示范推广力度,确保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二是大力推广超级稻及其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重点县不少于20万亩,粮食主产县不少于10万亩,其他区、市不少于5万亩,力争全年超级稻应用面积达到125万亩以上。三是大力推广抛秧等轻简栽培技术和继续开展“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技术推广活动,力争全年应用率稳定在90%以上。四是大力开展百名农技人员下基层活动和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增强基层农技人员科学种粮技术服务能力和指导水平。
(四)认真落实高产创建行动。各县(市、区)要严格按照与市政府签订的粮食生产责任状要求,进一步加大高产创建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创建规模和示范范围,全面完成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和粮食高产示范户的建立,切实推动高产创建再上新水平,促进全市粮食生产大面积均衡增产。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产创建,不断创新生产资料供应、专业化技术服务、订单统一收购等新模式,积极探索高产创建的新机制。
(五)认真落实良种推广行动。各地各部门要不断完善新品种展示示范服务体系,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要及时掌握新品种生产经营及推广供求信息,每个县(市、区)单季引进水稻新品种20个以上,建立一个现代农业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片和5个水稻小区比对试验点,全年组织2次以上由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种子企业和种子经销商代表为主的现场观摩会,加大新品种的宣传普及力度,促进优新品种成果转化推广步伐。要及时筛选确定辖区水稻主导品种,制定推广方案,畅通主推品种宣传推广渠道,引导农民正确选用良种,确保实现主导品种应用率达82%以上,新品种年更换率20%以上,良种覆盖率95%以上。
(六)认真落实配方施肥行动。2012年在安福县所有乡镇,吉州曲濑镇、青原富滩镇、吉安县敖城镇、峡江水边镇以及永新、井冈山、遂川、万安、泰和、吉水、新干、永丰8个县(市)选出的48个村整建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各地要充分发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示范县(乡镇、村)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行动。要在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示范户及测土配方整建制推进示范县(乡镇、村)全面推广配方肥。每个县(市、区)建立2个以上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在15个行政村各建成1个20亩以上的示范方,为农民提供面对面指导服务8场次以上,在100个行政村各选定1个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和肥料经销网点,设立固定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公告专栏,悬挂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肥指导方案和科普挂图,方便农民了解掌握科学施肥知识。确保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970万亩以上,其中配方肥施用面积194万亩以上,推广秸秆腐熟还田面积29万亩以上,种植绿肥面积80万亩以上,力争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
(七)认真落实统防统治行动。一是要鼓励和引导农药公司、农资经销商、种植大户及种植业合作社创办专业防治组织,开展专业化防治服务。引导专业防治组织按照“运作市场化”、“管理制度化”、“人员专业化”、“作业规范化”、“技术标准化”、“设备现代化”、“服务优质化”的标准发展,使专业化防治朝着健康有序、可持续方向发展。二是要加强对专业防治组织的培训和指导,病虫防治信息及时送达机防组织,帮他们解决防治技术问题。三是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一个专业化防治示范区,开展标准化专业防治服务。鼓励开展全程承包服务,每个县(市、区)至少扶持发展一个全程承包服务面积不少于1000亩的标准化专业防治组织,力争专业防治全程承包服务面积增长20%。大力推广非化学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植保农药减量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每个县(市、区)建立一个面积不少于1000亩的绿色植保农药减量示范区。力争高效安全对路农药使用面积达到50%以上,生物农药使用面积增长10%,化学农药用量减少10%以上。
(八)认真落实农机应用行动。一是要继续开展“推进机插秧、创建高产县”活动,积极参与水稻高产示范区创建,全市确保建设12个省级水稻工厂化育秧示范点,通过典型示范、技术推广、机手培训、现场指导、机具补贴、农机农艺结合等手段,加快我市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步伐。二是积极做好“百万农机闹春耕”、“农机双抢大会战”和“农机化秋收冬种”等关键农时农机服务活动。三是抓好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农机具三包维修和配件供应等技术服务工作。通过以上措施,调动广大农机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提高我市农机作业水平,力争今年我市机耕、机收、机插秧面积分别达到755.4万亩、590万亩、156.1万亩,机耕率、机收率、机插秧率分别达到85%、66%、17.5%。
(九)认真落实防灾减灾行动。各地气象和农业部门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力做好主要农时季节农业气象灾害趋势分析,及时制定防灾减灾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到主动避灾、科学防灾、有效减灾。加强病虫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完善公共植保体系建设,落实乡镇植保员制度,做到监测系统、预报准确、及时、指导科学、宣传到位。各地要切实做好灾情调度和灾害损失评估以及灾后生产自救指导,积极争取救灾种子储备项目,大力实施水稻防早衰工程,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技术落实到位率。
(十)认真落实农资整治行动。各地要抓好化肥、农药、秧盘、柴油等生产资料的调动和储备,优化电力调度,保障粮食生产物资供应和用电需要。要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的资质审查,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经营农资的单位和个人,强化对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散地和经营门店的日常监管。要认真开展好种子执法年活动,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以打击套牌侵权违法行为,特别是要抓住春耕备耕、双抢、冬种等重要农事季节,加大对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具等农资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监管,坚决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好农资市场秩序。启动农业综合执法标准化建设,增加执法经费投入,改善执法装备和条件,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积极推行“检打联动”,确保农资合格率整体上升1个百分点。
篇8
以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抓好民生工程,打造农业发展新亮点。
二、主要目标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206.9万吨,比*年增加3.5万吨,其中高粱种植面积3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65万亩;水果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7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新建农村沼气池2万口,改造中低产田土12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00万亩,继续争创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实施稻鸭共栖绿色防控工程10万亩;建设优势特色农业示范园区3个;规范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实现农民从种植业中人均增收80元以上。
三、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
(一)继续抓好粮食生产
切实保护耕地,积极参与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工作,认真落实国家鼓励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措施,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组织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水稻、高粱、玉米、薯类“四大增粮工程”,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调优结构。一是优化品种结构。高粱、马铃薯和大豆种植面积分别扩大8万亩、8万亩和2万亩,适当调减小麦和油菜和玉米种植面积。二是优化品质结构,大力提高优质粮油比例。优质稻、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优质专用大豆、脱毒薯、双低油菜要分别达到140万亩、40万亩、40万亩、14万亩、5万亩、15万亩。
2.主攻单产。一是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二是大力推广配套栽培技术;三是大力推广高效栽培模式;四是坚持防抗结合,提高抗灾能力;四是开展水稻“三围”立体强化栽培优质高产创建活动;五是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3.改革耕制。一是突出抓好再生稻生产,大力推广中稻/再生稻超高产强化栽培配套技术,再生稻蓄留面积达到130万亩;二是巩固“三田改旱”成果;三是完成全市旱地改制50万亩。
4.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强化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和粮食作物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确保粮食安全。
(二)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
强化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示范片,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长江沱江沿岸、赤水河永宁河流域和321国道、泸合路沿线等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在抓好优质稻、果蔬、高粱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荔枝、龙眼、蚕桑、青果、茶叶、马铃薯等地方名特优农产品。江阳区、叙永县、泸县、合江县、龙马潭区已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四川省首批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要各自围绕蔬菜、马铃薯、柑桔、荔枝、优质稻产业,做大做强良种繁育基地和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生产示范基地,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强县。
1.明确发展思路。用抓工业的理念和思路抓优势特色效益农业,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规模开发,依靠科技、提高质量,培育主体、打造品牌,发展产业、提高效益。
2.强化规划引导。一是要明确发展目标;二是科学制定规划,着力打造泸隆高速公路及赤水河流域甜橙产业带,长江及沱江沿岸蔬菜、龙眼、荔枝产业带,赤水河、沱江流域高粱产业带,古、叙山区马铃薯产业带和川南名优早茶产业带、川南反季节蔬菜产业带;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四是明确发展重点,集中投入,力求突破。
3.认真组织实施。一是要做好项目包装,积极争取部省资金投入;二是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促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涉农项目,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园区建设;四是切实抓好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1.建立良种引进试验示范体系。重点围绕蔬菜、粮油作物开展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优良品种、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建立和完善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做好品种储备。每个区县要重点抓好2-3个引进试验示范和展示项目。
2.打造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围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在全市集中打造3-5个几千亩上万亩的示范园区,配套建设园区现代生产设施,集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形成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出口生产基地和加工原料基地,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带动特色效益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各区县也要围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打造1-2个农业综合示范片。
3.抓好农业技术推广,推进科技进步。抓好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农技服务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示范推广50个主导品种和10大主推技术。整合农业推广、科研、教育等多方资源,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产业骨干农民。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手机短信发送信息模式——农信通信息化服务体系。按照“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的模式,扎实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
4.抓好防灾减灾,减轻灾害损失。坚持抗灾夺丰收思想不动摇,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反应处置,抓好恢复重建,努力减轻灾害损失。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完善绿色防控体系。加强植保专业防治队伍建设,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完善突发重大疫情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逐步实现病虫害预报可视化,准确把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病虫信息。认真贯彻综合防治策略,完成病虫综合防治100万亩,确保全市农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重点主产区要力争控制在3%以内。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项目为依托,狠抓耕地地力建设,搞好中低产田造,实施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和与土地整理项目的整合工程、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搞好业务培训,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规范建设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带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发展。
2.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以甜橙、荔枝、龙眼、蚕桑、茶叶、蔬菜、加工粮食等重点产业为依托,大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培育和命名5个龙头企业。重点选择甜橙、荔枝、龙眼、加工蔬菜、粮油产品等优势农产品,整合、培育或创立农产品著名品牌2个。泸县、江阳区、龙马潭区要做响龙眼品牌;合江县要做响荔枝、青果品牌,特别要唱响奥运荔枝品牌,带动合江荔枝产业跨越式发展;纳溪区、叙永县、古蔺县要做响茶叶品牌;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叙永县要做响外销蔬菜和加工蔬菜品牌。
3.抓好农产品营销。要强化市场意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开展市场调研,搞好需求预测,引导农民以销定产。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培育市场营销主体,搭建农业部门与批发市场、营销主体的信息交流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参加第七届国际农交会、第十届西博会、全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博览会、四川优质特色农产品北京展示展销会等重大农产品推荐、交易和展示展销活动。
4.整合资金,加大投入,打造亮点。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按照不改变资金性质、不改变用途、不改变安排渠道的原则,整合国土整理、沼气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农民培训、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灌溉建设、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机械化推进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已确立的重点产业、优势农产品集中发展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方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推进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5.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一是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二是抓好农业产业链条延伸,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三是抓好农业生物质产业,加工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产品,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四是利用好农业污染源普查成果,抓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构建乡村物业化服务机制;五是抓好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不断提高资源质量,强化外来入侵生物防治。
6.健全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实行农业综合执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业务培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开展农资打假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各种坑农害农行为,督促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实现可追溯管理。
(五)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在有条件的县(区)、乡镇建设土地流转有形市场。三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个(每区县1个,单个规模不低于3000亩,其中核心示范片面积不低于500亩);切实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申报认定(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开发力度,力争新认定无公害基地7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1个(面积不低于3000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个;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围绕荔枝、龙眼、茶叶、甜橙、优质稻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我市地方区域特色品牌;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切实做到机构、编制、经费和目标、任务、职责“六落实”;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力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基地以及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的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处罚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七)切实抓好民生工程
沼气建设:坚持建管结合,充分发挥其工程综合效益。一是严格操作规程,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建立物管服务体系,抓好沼气建后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三是积极争取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四是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的研究探索,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
农民工培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技能培训”,推行订单培训,创新办学机制,强化规范管理,完善就业服务,提高科技引进吸收转化能力,提高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全年计划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技能培训0.8万人,培训骨干农民0.24万人,带动农户科技推广4万户,实用技术培训130万人次。
(八)扎实做好项目储备包装和争取工作
围绕标准农田、新一轮“菜篮子”、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基层农业公益服务能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农村沼气建设、种子工程大项目和甜橙、荔枝、龙眼、高粱、红薯、蔬菜等特色优质产业,按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思路,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编制、申报和争取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是扎实推进目标管理,严格按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实施,完善各项奖励机制,实行奖惩逗硬,提高工作绩效,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是狠抓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贯彻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职工素质教育,“抓两头、带中间”,广泛开展读书活动、调研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争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高效型、和谐型”机关。
三是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强化责任制,坚持用制度约束人,用机制激励人,管好自己的手,看好自己的人,严防各项违法、违纪、违规的行为发生,严禁铺张浪费,奢侈攀比,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做好维稳工作。处理好国有农场改制遗留问题,农资质量、土地承包等涉农纠纷,开展领导定期接访和干部下访工作,确保机关和农村社会稳定。
篇9
赤峰市是北方农牧交错带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区,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及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催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等方面卓有成效[2]。龙头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是带动农产品提质增效的“引擎”。
1 赤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1)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牢固树立“为工而种”“为养而种”的思想,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的工业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商贸型现代农业。(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争取国家财政更多地向农业倾斜,增加投资,加快农田基础改造和设施配套,以机械替代人力,以设施武装农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3)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针对农牧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普及率低的现状,把科技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以农牧民素质提高为基础,加强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不断推进科技进步、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继续抓好“科技入户”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及农技改革示范县等重点项目,继续实施“农信通”工程,加强农牧民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骨干农户和各类专业大户及农民合作组织。(4)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着力增强农业主体的创造力,围绕农业创办工业,引进工业改造农业,在主体的企业化、农民的组织化、经营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品牌化上狠下功夫全面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大户,全面整合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面调节生产与市场、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构筑各环节相互连接、利益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先进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发展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用坚强的执法手段保障农业[3]。稳定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仲裁,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权利,依法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力度,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继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财务公开,村帐乡审,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体系,编制农业灾害和生产事故应急预案。(6)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装备、基础设施等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2 赤峰市现代农业建设模式
2.1 外向型创汇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赤峰市利用距离沿海地区较近、交通便利的区域优势,采取相应政策吸收扶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优质种苗、特色蔬菜、优质花卉、名优水果、优质家禽和特种水产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生产。生产和加工优质农产品出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2 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
该模式是指由本地发展壮大起来的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开发和经营主体,本着“自愿、有偿、规范、有序”的原则,采用“公司+基地十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将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民的土地纳入到企业经营开发活动中。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基地进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开发,称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现代农业开发模式[4]。
2.3 农业科技园的运行模式
该模式是指由赤峰市各级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园区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以此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运行模式。
2.4 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山地园艺型农业是立体型、多层次、集约化的复合农业,在充分考虑市场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适宜当地发展水平的产业和项目,引进先进的技术成果与传统技术组装配套,待引进技术和品种试验成熟后,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当地推广。这是我国的一些山区在发展林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践上总结出来的山地园艺型农业模式。
3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
赤峰市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发展规模和势头良好。(1)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经营型转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主要农产品生产实现了由追求数量到数质并重,更加注重质量安全的根本性转变,农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从强化组织保障、加强资金投入、提高信贷水平、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建立保险机制、实施激励机制等方面都作出了政策性指导。(3)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彻底打破了过去以传统单一种植为主的增收局面,通过“百万亩玉米膜下滴灌工程”“百万亩设施农业工程”“百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工程”“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百万亩谷子滴灌工程”“百万亩节水马铃薯工程”和“百万亩大地节水蔬菜工程”初步形成了农、牧、多、特、劳等多渠道农民增收的新格局,有利于农业的多元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4)农牧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农牧业科技推广人员由自治区成立初期的百余人发展到现在的6356人;现有市级农业、畜牧业、农机服务站(中心)18个,旗、县、区级农牧业科技服务机构195个,乡镇级农牧业服务站237个,形成了以市级农牧业技术服务组织为龙头,旗、县、区农牧业技术服务站为中心,乡镇级推广服务中心(站)为骨干,科技户和农牧民技术员为纽带的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5)农业科技创新效果非常显著,在农业研究领域先后培育出了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高梁、谷子、辣椒等农作物新品种,特别是“谷子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该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并居世界领先水平。运用地理优势,将花卉、食用菌、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业种植服务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桔梗、黄芩、黄芪、甘草等中药材在全国也是非常知名的。(6)在畜牧业研究领域,先后成功培育了敖汉毛肉兼用细毛羊、草原红牛、乌兰哈达猪、罕山白绒山羊等4个家畜新品种,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自治区率先研制成功牛冷冻颗粒制作技术,并开始了冷配技术试验和推广。近几年来,通过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狠抓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农牧业新技术推广、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组装、配套、示范和应用开发等措施,不断强化农牧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积极推广胚胎移植技术、牛羊人工授精技术、模式化饲养技术、青贮技术、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优质专用农作物良种及种植技术、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技术、设施农牧业生产技术、农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保护性耕作等农牧业适用新技术,农牧业科技在农牧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7%。
4 赤峰市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4.1 现代农业主体缺位
现代农业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贮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3个领域,是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农村劳动力状况堪忧,主要劳动力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大多数人文化低,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生产方面能不投入尽量不投入,其产出不计多少,收一点是一点;耕作方式很难更新,多凭习惯生产;很难掌握新技术,劳动技能原始,劳动的体力也逐年递减。农村劳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除了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沿海城市工业引发的“民工潮”。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出现了剩余农产品,也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沿海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民意愿来看,进城当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且在城市就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现代农业在与第二、三产业争夺人才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落败。更为严重是,即使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村长大的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若不能继续升学,仍选择进城当农民工,没有年轻人口愿选择务农,农业生产已是后继无人,随着这批五六十岁的老人劳动能力逐年下降,传统农业想维持下去也没有可能,所以,赤峰市发展现代农业面对的首要课题是如何建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4.2 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虽然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知,并自觉运用到生产中,例如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利用新产品方面的知识还很匮乏,农民渴望获得具体的指导。赤峰市具体服务农业生产的创新技术和人才是很缺乏的,因此总体是有组织、有经费、缺服务。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从组织结构看,机构设置不科学,分工过细,又分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很难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的功能。
4.3 政府财政投资不到位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从近几年的连续5个“中央1号”文件可以看出,在加大投入解决“三农”问题上,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总的体现了“多子、少取、放活”的方针。但赤峰市普遍存在的是补贴分散,激励作用消减。在农业方面,大量发放各种补贴、补助,但由于我国经济实力不如发达国家,所发补助金额数量较少,田地较多的地方,农民获取补助稍多一些,最多也不到300元,田地少的地方补助更少。就一般家庭来说,一年多几百元少几百元,对生活无实质性影响。同时,补贴错位积极性下降。发种粮补贴,免征农业税,十分明显是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但在发放补贴的操作中,机械地按1984年前后承包地发放到人头,这就意味着,有承包地的农村人口就有补贴,实际种地的人可能并无补贴,这样发放的种植补助并没有起到调动劳动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起的只是社会福利的作用。此外,由于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基础设施改善乏力。农业基础设施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但决定现在农民的生活,也决定未来农业的发展。而农民应对市场的被动性也是赤峰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突出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当前的农村体制,是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没有规模效应,缺乏竞争力。现代农业要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显然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制度是不能承载现代农业的。农民已习惯和接受了的,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简陋的农业设施都决定了改革这种体制的必然性。
4.4 环境污染严重
首先,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每年生产农药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t,居世界第二。大量使用农药不仅使得蔬菜、茶叶等食品安全质量下降,还会使得病虫草害物种的抗药性增强,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困难,且增加了农药使用量。其次,畜禽粪便污染严重,近年来赤峰市大力发展养殖业,但各类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严重分离,畜禽粪便乱堆乱排现象越来越普遍,环境污染逐年加重。具体表现在:畜禽污水中含有大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畜禽养殖中还会产生大量污染大气的含氨、硫化物等有毒气体;畜禽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等,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当会引起人畜传染病,危害人畜健康。
4.5 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赤峰市属于典型的半干旱气候,大多农田是靠天吃饭的山坡地,水利设施也比较落后,同时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江河断流、海水倒灌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而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十分严重,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75,自然降水利用率也仅达到56%。
4.6 农业资源利用率低
赤峰市农业发展基本是沿用“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线流动的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这种高消耗、高排放、资源利用率低的经营方式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问题。例如秸秆、米糠、玉米芯等农业副产品未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被视作农业废弃物堆积在田头、路边或者进行焚烧,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妨碍交通,污染环境。
篇10
这次全市海洋与渔业暨“十百千万”工程工作会议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贯彻市委五届四次五次全会、市两会和全市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研究部署今年和今后几年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任务。刚才,**同志作了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报告,总结了2008年工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部署了2009年具体任务,我都表示同意。会议还通报表彰了去年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各类先进单位,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代表**区政府、**镇政府、**乡政府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我很受启发。会上还签订了2009年渔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希望各县(区)政府和**认真抓好落实。
对于海洋管理工作,今后的工作重点,就是要抓好国家海洋局《关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精神的贯彻落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提高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水平。具体就不展开了。下面,着重围绕现代渔业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认清现代渔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渔业对于**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渔业是**的传统产业,也是建国以来很长一个时期的支柱产业;现在来看,依然是重要的优势产业,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不可替代的民生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新的趋势,一是海洋开发全面推进,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船舶工业迅速崛起,其经济规模超越渔业,成为全市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二是渔业经济受到作业空间、渔业资源、海洋环境、宏观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进入了产量“零增长”的发展新阶段,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在出现两大趋势的同时,在具体工作思路上,我们也经历了从“渔港景”到“港景渔”的变化。当然,这是我们对海洋资源优势的认识和价值取向的判断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向前的必然趋势。但这绝不是我们忽视和放弃渔业工作和渔业发展的理由,更不能说明渔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下降和作用的弱化。虽然,我们已经告别了单纯依赖渔业资源的“渔兴则兴、渔衰则衰”的历史,但渔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渔业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渔业在全国的独特优势和影响力。
首先,从文化力上看,渔业是**城市对外形象的金字招牌。**是一块福地,大自然赋予了**独特的地理位置,把**造化成了世界著名的“海上鱼仓”。**5000年的渔业史积淀了深厚的渔业文化,孕育了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的沈家门渔港,铸就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渔都”和“中国海鲜之都”。渔业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具有不可估量的无形价值,成为推动**发展进步的文化力量。可以说,**就是这个城市,就是“城因渔名、渔因城兴”,渔业和岛城交互辉映、相得益彰。**渔业的历史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中止,**渔业的美誉必须再继续发扬光大。
其次,从民生观上说,渔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支撑。全市现有渔业人口**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仍在20%以上。现有的渔业规模创造了**万个就业岗位,解决了近**万渔民的生产就业问题,目前全市的渔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渔业,仅捕捞收入占渔民总收入的比例就高达**以上。因此说,渔业仍然是渔民最主要的就业门路,是渔民最可靠的生计产业。渔业还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品是“菜蓝子”不可或缺的特色品种,对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动物蛋白供应、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渔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没有渔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市的稳定,渔业是稳社会、安天下的基础产业。
第三,从经济学上论,渔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渔业已经从过去一种纯粹的生产方式,逐步演化为一种消费方式、运动方式、休闲方式,甚至文化方式。现在的渔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它已经逐步衍生出了许多新的产业类型,如休闲渔业、游钓渔业、观赏渔业、美食渔业、渔家乐等,这些衍生出的新兴产业成为了渔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渔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渔业与全市二、三产业的融合性、关联度也更加凸现,对水产加工和出口贸易、海洋休闲旅游、港口发展、城镇建设、商贸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带动和贡献也更加突出。渔业不仅是一个传统产业门类,而且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现代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
第四,从生态论上讲,渔业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对于**城市建设,我们提出了****目标,这都有赖于拥有一个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由于**地处长江入海口的特殊区位,再加上这几年我们自身以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市海洋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重。渔业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实施增殖放流,建设海上牧场等手段,科学利用和合理养护渔业资源,不仅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提高海洋净化功能,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之,渔业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可以借用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扩大市内需求,最大潜力在渔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渔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渔民。今年的市“两会”上,一些代表和委员对进一步重视**渔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代表、委员的呼声,就是群众的心声。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战略的角度、长远的深度重新审视和认识渔业,坚持渔业在**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发展现代渔业的信心不动摇,坚持加强对渔业工作的领导不动摇。
二、进一步把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渔业工作的主要任务
刚才,**同志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渔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想,**渔业发展必须明确一个总的目标,这就是要继续巩固和提升**渔业在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坚持发挥优势、错位竞争,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进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里,我就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几项重点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全面实施渔业“十百千万”工程
“十百千万”工程,是市委、市政府根据新阶段**渔业发展的新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渔业工作的总抓手。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就是要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创建十个渔业特色强镇(乡),培育百名渔业发展领头人,打造千艘捕捞示范带头船,建设万亩生态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十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对于推进我市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对于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区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充分认识实施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力量凝聚到工程建设的目标上来,认真组织实施,努力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为全面推动“十百千万”工程的组织实施,市里将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一是成立渔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评比等工作。市里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办公室挂靠在市海洋与渔业局。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二是建立领导专家联系制度,每个渔业强镇(乡)要有一名市、县(区)领导和渔业部门领导作为直接联系人,每个渔业发展领头人有一名市、县(区)的渔业部门和乡镇干部作为直接联系人,每个养殖示范基地有一名市、县(区)渔业部门的科技专家作为直接联系人。三是加强资金、政策重点扶持,市渔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各类资源要素要向“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倾斜,并实行“一乡一策”、“一镇一策”。四是建立考核奖励机制。从今年起,市里将建立“十百千万”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设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渔业特色强镇(乡)、养殖示范基地、渔业发展领头人、捕捞示范带头船,以及其他作出特殊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希望通过多措并举、上下努力,在本届政府任期结束后,渔业“十百千万”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初显成效,为我市现代渔业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切实抓好渔业三大安全建设
渔业生产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态安全是渔业工作基本的保障,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渔业生产安全事关渔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海岛千家万户的平安与和谐。水产品质量安全是群众关心、领导关注、进口国关切的重大敏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渔业生态安全是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我们打造港口宜居城市、海上花园城市的重要基础。对于水产品质量安全,群众有反映、代表委员有建议提案,市里还要专门召开会议强调部署,这里不展开了,就讲一句话,水产品质量安全决不能出问题,哪里出问题追究哪里的责任。今天着重强调渔业生产安全问题。
渔业是高风险产业,是安全事故易发多发领域,是全市安全生产的重点行业。对于渔业安全生产,全市上下一直都是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工作成效尤为明显,我市渔业安全主要指标已连续多年控制在省控渔业安全指标内。但是也不可否认,我市的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类渔业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重特大责任事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渔业安全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渔业安全生产的警钟要始终长鸣,抓渔业安全生产的弦要始终绷紧,安全生产作为渔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始终长抓不懈。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2008〕113号),各级政府和渔业部门要根据各地渔业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真正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特别要重点围绕“三基”抓好落实。去年,衢山镇接二连三发生渔业生产安全事故,其中有很多的因素,但主要的原因是“三基”工作没有抓到位。一要抓基层,就是要健全基层管理网络。渔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困难和问题也主要在基层。今年要大力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基层建设年”活动,全面推广嵊泗黄龙渔业安全生产社会化管理经验,重点在完善乡镇、村级渔业管理机构和强化管理责任下功夫,做到“人员、经费、设备、责任”四到位,争取通过1—2年的努力,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运转协调、管理高效的基层渔业安全管理组织和运行体系。二要抓基础,就是要提高渔民船员的整体素质。渔业安全生产关键在渔船“老大”。衢山发生事故多,事实证明对“老大”教育管理不到位,不良的社会氛围又助长了“老大”违规作业的风气。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渔船“老大”队伍建设,围绕渔船“老大”抓安全,把对渔船“老大”的教育、培训、管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真正坚持好针对渔船“老大”的面对面安全教育制度。要严格落实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触犯刑法,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与此同时,要研究制定外来劳力培训、使用和管理的相关规定,提高外来劳力技能素质,规范外来劳力用工管理。三是抓基本,就是要完善渔业管理制度体系。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渔业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必须继续抓紧抓实抓好。比如,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渔船动态报告制度、渔业安全宣传教育制度、渔业政策性保险制度、渔政船巡航护渔制度、渔船自救互救制度等等,这些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我们要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此外,对于渔业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涉外渔船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等,我们要不断完善,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实战能力。对于渔船签证制度、渔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等,我们要逐步建立并全面实施。要通过建立健全渔业管理制度体系,切实提升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三)加快推进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去年的渔港建设工作会议上,我作过强调,在我们**,渔港是最重要的渔业基础设施,要把加快渔港建设摆在首要的位置,重点加以推进。近年来,我市渔港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渔业防灾减灾、服务渔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繁荣渔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渔港设施薄弱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与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当前一个阶段是渔港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中央和省政府对渔港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我们一定要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加快渔港建设步伐,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全面完成本届政府任期内渔港建设规划任务,初步建立起与现代渔业发展相适应的渔港保障体系。一是要进一步落实渔港建设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各县(区)政府要把渔港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和相关部门,细化任务要求,明确工作进度,实行考核奖惩,确保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工作到位。二是要切实抓好渔港建设要素保障。要优先保障建设资金,重点保障建设用地,科学保障技术力量,确保渔港建设进度。同时要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坚决杜绝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生产事故。三是要积极探索渔港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渔港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对一些配套设施项目尝试实行市场化运作,吸纳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建设,缓解政府财政资金压力。
(四)进一步深化渔业经营体制改革
生产经营体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渔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渔业现行的生产经营制度是在渔船股份合作基础上的家庭分散经营,是上世纪90年代初对集体渔业经济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后的重大成果。经过近20年的发展,渔船股份合作制在有效解决效率问题后,逐步出现了公平的矛盾,主要是大股东侵占小股东权益问题呈普遍化、严重化趋势,若任其发展下去将反过来影响效率问题,从而丧失渔船股份合作的制度优势。家庭分散经营则愈来愈显现出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渔业发展、渔民增收的瓶颈制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推进渔业经营体制改革创新是摆在我
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在思想上切实加以重视,在政策上强化支持力度,在工作上把握正确方向,努力推动建立适应新阶段渔业发展新要求的新型渔业经营体制。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渔船股份合作制。要深入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出台渔船股份合作规范化意见,强化渔船内部的分配结构、财务支出、民主决策等制度,着力解决效率与公平矛盾,保持并焕发渔船股份合作制的生命力。渔船股份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今年我们一定要有突破,切实予以解决。二是大力支持发展渔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以产品或服务为纽带,以相同作业方式为对象或以社区(村社)为单位,联合渔运船只,组建渔业专业合作社。鼓励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或水产贸易市场与专业合作社的紧密联结,形成“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或水产贸易市场+专业合作社+渔船”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要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构建一体化经营模式,大力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业和水产加工是渔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托、共荣共衰,但现在分属不同口子管理,要多加强沟通衔接和统筹协调。我个人考虑,也可以在管理体制上作一些探索。三是积极引导培育公司制渔业企业。要根据渔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市场竞争的外部需要,对有条件有愿望的,要引导组建公司制渔业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要加大对公司制渔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之逐步成为我市渔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此外,要加强渔业行业协会建设,支持、鼓励建立各类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产业发展、行业自律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五)不断规范渔业基础管理
加强渔业管理是政府及渔业部门的基本职责。规划是宏观的管理和引领,当前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抓紧调整、完善渔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结合实施渔业“十百千万”工程,按照“有保有弃、助强削弱”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聚要素、整合资源”要求,重新明确渔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优势产业,要加强捕捞主体地位,突出海水养殖特色,做大休闲渔业产业,提高海洋渔业综合发展能力。在具体的渔业管理工作中,要抓好三个重点。一是要加强“渔船双控”管理。“渔船双控”是渔业的基本政策,自实施以来,我市一直实行市级统筹调控。实践证明是有效果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县以下没有自,缺乏积极性。为了进一步形成合力,提高双控效果,适应“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实际需要,今年起“渔船双控”指标下达到县(区)政府,由县(区)政府直接实施管理,市里负责调剂平衡和监督考核。与此同时,要以换发新版捕捞许可证为契机,探索建立渔船规范管理新制度,如建立渔船即时申报制度,及时掌握渔船变化动态。二是要加强渔业信息化管理。要尽快完成渔业安全监控、渔船防碰撞、渔港实时监控、渔业视频会商、渔业环境预报、海上应急救助系统和渔业信息库的“一库六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渔业规范管理和“平安渔业”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三是要加强执法监督管理。要突出资源与环境保护、渔业安全生产、渔场生产秩序、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坚持日常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统一,强化公开、公平、公正执法,保障渔业健康发展。
三、切实加强领导,把渔业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各部门重视渔业、关心渔业、支持渔业,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渔业发展的重要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对渔业工作的领导,确保渔业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促进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加大对渔业工作的领导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渔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体现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各县(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渔业工作,经常听取渔业工作汇报,定期研究渔业发展问题;分管领导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渔业工作上。重点渔业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抓渔业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渔业工作,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合力兴渔”的良好氛围。要完善政府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将有关渔业重点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实行渔业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要建立各级领导定点联系渔业制度,经常深入渔区基层调查研究,破解难题,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发展。
二是要加大对渔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各地要进一步增加对渔业的资金投入,财政专项支渔资金要逐年有所增加,支渔资金占各级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逐年有所增加。重点保障渔业重点建设工程、发展项目的资金投入,标准渔港建设、渔船安全设施设备配备和“十百千万”工程等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要确保落实到位。要强化科技对渔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与教育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攻关,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研究开发渔业节能高效、水产品保鲜保活以及良种繁育、病害防治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渔业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