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一体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一体化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一体化教学

篇1

关键词:拉拉队 课内外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一、前言

1.众所周知,高校体育是体育文化的中转站,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素质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2.目前在高校体育中推广的拉拉队运动,具有显著的健身、教育、娱乐等功能。同时,它又集音乐、韵律、健身、舞蹈于一体,在音乐的衬托下,凭借其活泼奔放的运动形式和运动员富有激情的表演,集体体现动感、激情、节奏、协作的青春活力和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追求最高团队荣誉感,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3.近年来,在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已渐成趋势,公共体育课的拉拉队教学亦莫能外。那么,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奢谈一体化教学体系如何满足素质教育是毫无意义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必须给教育和社会带来有用的价值和影响。因此,认真比较传统教学与一体化教学的差异,积极开展和推动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实践强国梦的今天,无疑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拉拉队教学状况的调查

1.在传统公共体育课的拉拉队教学中,一些高校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和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既没能将拉拉队应有的文化性、科学性及健身性等要素实现融合,又缺少对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致使学生被动接受学习,长此以往难免导致学生产生厌恶上体育课及拉拉队活动的心理。

2.2013年5月,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3份,回收163份,回收率为100%。以下是调查情况统计:

由此可以看出,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以来,我校学生对参加拉拉队活动比较或非常感兴趣的以及认可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均在85%以上;事实说明,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获得学生的认可。

三、原因分析

1.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就拉拉队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在授课时,只能统一施教,无法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只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无必然依存的关系而缺乏合作,正是这些阻碍教学进步的局限性,人们才屡屡对传统教学提出批评并寻求新的教学方式。

2.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点

在拉拉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不受班级、教学时数、教学内容限制,自由选项上课。激励学生动起来,在积极参与中触动心灵、感受拉拉队的魅力,在身心愉悦的运动中提高自身素质并领会体育的真谛。

此外,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摒弃了过去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留给学生自主想象、合作开发的空间,诱发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拉拉队的创造潜能的良好氛围中成长,最终将学生的视角由体育向社会各界拓展延伸,切实掌握向创新型发展的知识和能力。

四、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体现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2.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法国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保尔·朗格朗认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

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强调使学生受到系统的体育、健康、娱乐和生活的教育,并让其掌握健身、休息、娱乐的技能,培养和增强其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及体育能力,使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健身习惯并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为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做好准备,使其在走向社会后产生积极的终身体育社会效应。

五、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1.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构建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通过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就是要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和创新的余地,以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运动的初步体验(尝试)——向新的学习目标挑战(学习)——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新)的环境,即通过课外活动强化课内教学,通过对课外训练和各类比赛的效果进行检验,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课内,让学生在不适的环境中快速成长,这是学生跨入社会前获益匪浅的重要一步。

2.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完美整合

开展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犹如一项系统工程,其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必须视作一个整体,紧密配合才能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内,教师的教学计划,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还要具备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全面而系统地传授拉拉队所需的专项知识和技能。而在课外,则鼓励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参加拉拉队的有关活动。自愿原则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优点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目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觉性。课内教学是拉拉队教学的基础,而拉拉队课外活动则是不可或缺的补充、拓展与延伸。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好地实现拉拉队教学的运动参与、技能提高、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等多元化目标。

3.鼓励拉拉队课外活动的创新性

当代大学生最需具备的就是自信心和创新 素质,这既是成才的内在需求,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体现。而开展拉拉队课外活动本身就是高校体育内容的创新,它具有时尚性、多元性与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文化理念与精神内涵,其刚劲活泼的动作特点、狂热张扬的情感个性,很好地体现了大学生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自信与追求。同时,变幻莫测的队形、丰富优美的肢体语言,更是体现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和追求创新的能力。

六、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1.促进了学生体育意识及观念的转变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鼓励大二的学生,选修拉拉操,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逐步进行拉拉队的学习训练。通过与学生交谈以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超过85%的学生表示对拉拉队活动感兴趣,89%的学生认可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2.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意识及身体素质大幅提高

我校自2009年开始进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表明,学生及格始终稳定在95%以上;而参加拉拉队活动的学生及爱好者的测试总分等级均是良好及优秀。

3.体育教师综合能力全面加强

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综合水平及总体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敬业精神、高水平的业务素质,以及不断求知的欲望和创新能力。

4.组织参与各级比赛,丰富校园的体育文化

为巩固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成果、丰富校园的体育文化,我校除每年组织一届大学生校内拉拉队比赛,还积极组织队伍参加广西及全国的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如在2010年广西第六届健美操、拉拉队比赛上成为第一名;在2012年全国拉拉操联赛中国拉拉之星争霸赛总决赛上成为第一名。

上述荣誉的取得,一方面印证了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参加拉拉队活动的热情。

5.实现体育教学向终身体育延伸

实施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既适应素质教育、也符合体育教学向终身体育延伸的要求;一方面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培养并提高学生自我锻炼及进行探索学习的能力,使之最终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人才,同时使“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在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同时,促进全民健身意识与终身体育的发展。

七、结束语

1.不断完善拉拉队组织管理机构,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高校的体育部、学生会、团委等应联合组织(或加强)拉拉队的组织管理机构,对拉拉队的各项活动及比赛进行指导、统筹和规划,促使更多的同学投身到拉拉队活动中,使拉拉队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呈现一道靓丽的风景。

2.持之以恒、与时俱进

坚持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但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专业技术、身心、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能为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培养出组织、培训拉拉队活动的专门人才。只要我们坚持实施并不断完善拉拉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必将会为我国大众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

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我国于2007年开始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如何才能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一、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型或策略,它既是体育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又是体育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综合载体。什么是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河南教育学院李小莉将其界定为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程相互配合,转变原有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使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有机融合为一体,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新型教学模式。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是把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将体育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注重理论与实践、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二、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实现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与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发展,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2)是营造多元化校园体育氛围的重要保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训练,如基础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培训、体育竞赛、健身锻炼指导、裁判员培训等等,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促进高校经济体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营造一种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3)是落实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必然要求。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使体育教学由关心体力发展或技能转变为关心体力、技能与情感意趣协调发展,使体育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的过程。

三、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重构课程体系,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选择具有实用性、健身性、娱乐性、科学性和民族性的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注重体育文化含量,科学对待传统竞技体育,做到吸收精华,放弃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追求发展,同时还要结合当今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成果,吸收新知识、新内容,构建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还必须将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社会、野外)、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体系,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校外活动等内容纳入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体育课程的目标分为运动技能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不仅要依靠体育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外体育锻炼,因为课外体育锻炼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应该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训练或辅导,使学生能够在课外继续复习和应用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大部分学生也认为自己有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对在体育课上学习的内容加以复习和应用。由此可见,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技术水平的掌握与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体系,是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

(二)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推行“2+3”一体化模式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普及选项教学,推行“2+3”一体化模式。

1、普及选项教学。力求选项自由,择师自主,力求选择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的结构更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体育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由技术“教练”向知识教育和能力指导方面转化,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结合专项实践教学渗透体育锻炼的原理、方法和人体运动变化规律等,使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选择健身方法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体育课教师还要加强专项运动竞赛活动组织方法的学习和实践,通过专项教学比赛和课外各类体育赛事,提高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2、推行“2+3”一体化模式。要在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基础上,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排入学校的总课表之中,构建“2+3”的模式。即两节体育课加上三次课外体育活动,这样能够实现体育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学、练,在课外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形成理论与实践、兴趣与项目、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特点使体育课堂教学时数有限。因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部分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网络是信息高速传播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高校网络资源,强化网络在体育课程中的作用,建设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挥体育教育教学的作用,使体育学习的知识和信息更快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需要体育课教师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开展以下工作:(1)建设校园体育网络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为目标,结合学生校内外生活和个体差异的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和整合体育网络课堂内容,建设校园体育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协作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等特征,具有很大的优势。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推动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以此保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竞争优势;(2)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对优化成才环境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外体育活动代表着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群众性最强的一面,它对学生健康意识的教化和熏陶与体育课堂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征文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意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四)健全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加强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建设

1、健全体育组织管理机构。部分高校存在课外体育锻炼管理体系不健全,组织较为松散的现象。因此,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合理、健全、关系畅通、管理有力、能够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的管理组织机构。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成立校体委以及校级和院系学生会体育部、体育协会、俱乐部等,负责组织、管理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尤其要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俱乐部的作用,有计划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便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加强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建设。校园体育特色是指在高校校园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包括各类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知识专题讲座、体育征文演讲、课间操、运动会、体育文化节、学校业余运动队的训练等。要建设校园体育特色项目,高校必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建设健身与竞技、传统与时尚、休闲与娱乐等不同层次内容的课程体系,组织开展有目的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课外娱乐活动,建设良好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体育运动独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这些是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五)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实现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还必须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体育课综合考评的方式,以体育课堂教学考核为基础,并将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情况按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质与量、过程与结果、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实现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一体化,让考核评价贯穿整个体育学习、体育运动过程。建立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注意两点:(1)考核内容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还要注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表现。课堂部分的考评主要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身体素质状况、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等等;课外部分主要评价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方面的特长、出勤情况、参与意识和参与态度等等,从而培养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习惯;(2)考核方法的运用上要注重动态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考核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重要途径。高校必须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重构课程体系,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体育课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推行“2+3”一体化模式;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健全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加强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建设;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葛超.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1).

篇3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为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使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程的提高,已得到众多学生的认可。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学生没有全面利用课外体育时间;项目设置不全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其它学科与课外体育产生冲突;场地器材缺乏等。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实证研究

一、前言

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日益显现,应试教育的延续,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个性发展受到限制;课外体育形同虚设,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严重短缺,体能和心理健康水平均有所下降等等。这都表明迫切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从总体上来讲,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我国人才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更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及全面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转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已无法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全面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为例,以新疆财经大学在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期中大学一年级200人,大学二年级200人,大学三年级100人,大学四年级100人,随机抽取体育课班级。由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大学二年级学生为必修课,三年级和四年级没有体育课,只能参加俱乐部班,所以以参加俱乐部的少数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的。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新疆财经大学体育教学和学生为例进行研究。使研究更具客观性、可靠性。

三、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课实施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实证分析

(一)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与认可

通过调查了解到,男生对我校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感到比较满意,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比女生的要高,女生主要持可以接受的态度。调查结果为:男生持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占78.8%,基本同意的占14.10%,不太同意和不同意的占6.10%;女生持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例为41.5%,而持基本同意的占49.40%,持不太同意和不同意的占9.10%。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男生比女生爱运动,俱乐部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比较吸引男生。

对于体育俱乐部可内外一体化教学学生意愿的年级分布特点来看,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持同意和基本同意的特点。到了大学三级和大学四年级学生就普遍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了。大学一年级持同意和基本同意的学生占大学一年级调查人数的68.8%;大学二年级持同意和基本同意的学生占大学二年级调查人数的52.9%;到了大学三年,学生持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学生占三年级学生的64.2%;大学四年级占得比例更大占大学四年级调查人数的72.3%。原因是,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对大学环境及专业课教学不太熟悉,认为只要上好体育课就行了,不会在体育课之外去参加体育俱乐部,同时吸引她们得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参加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动机调查

调查发现,学生参加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的动机是多向的。男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动机排在前五位的是,健身娱乐、提高技能、健美体型、增强体质和应付考试。女生呈现了其自身的特点,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健美体型、健身娱乐、调节精神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应付考试和充实生活。健身娱乐(爱好)和健美体型都是男女生最重要的学习动机。男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程度要高于女生,同时对运动技能的要求也相应要高些;而女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要低于男生,她们最在乎的是自己的体型,参加俱乐部进行身体塑形是她们最主要的目的,这说明,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与男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学生参加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选项特点

“三自主”由学生自由选项目、选老师、选时间上课或活动,是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主要特点,表2显示男生选择的项目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游泳、大球类、健身类、武术跆拳道、小球类,这些项目的激烈程度、运动量都比较大,竞争性较强;女生选择的项目排在前五位的是形体、体育舞蹈、瑜伽、游泳和轮滑,这些项目充满了艺术美,动作美、气质美、音乐美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大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充分考虑到了毕业后继续从事锻炼的需要与可能。

(四)学生对体育部俱乐部收费及参加体育锻炼花费情况的调查分析

1.体育俱乐部教学进行适当收费的合理性调查分析

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有部分老师和工作人员必须是在课外或是非工作日进行辅导和教学的,加之器材和场地的维护等,是需要一部分费用的。所以那部分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是需要进行适当收费的。对课外体育俱乐部进行适当收费的合理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3.16%的女生觉得合理和非常合理;77.89%的男生感觉收费是合理和非常合理的;有10%的男生认为学校的体育俱乐部不应该收费,选择了不合理和很不合理;有12.24%的女生同样也认为不合理和很不合;另外有24.60%的女生和12.11%的男生不知道其收费是否合理。

2.大学生体育运动消费能力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到,新疆财经大学学生还是可以每月拿出一定费用来用于体育锻炼的。大部分学生能够拿出的费用一般在10-50元每月,占被调查人数的61.7%。另外有20.28%的学生能够拿出的费用在51-100元每月。有5.67%的学生甚至可以每月拿出100元或超过100元来用于体育健身。另外,有12.89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每月用于体育锻炼的费用相对较少。对于这部分学生如果想进行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只要出具贫困证明或特困证明,体育俱乐部采用减半或全免的形式让学生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通过表1我们看到,目前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收费相对于社会体育俱乐部是较低的水平。这个收费价格能够让学生接受,而不对学生产生经济负担。

表1目前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收费情况

类别 半年会员费 整年会员费 短期培训班(月) 学期培训班

大球俱乐部 100 150 100 300

小球俱乐部 100 150 80 250

体育舞蹈 150 200 150 350

健身健美 150 200 100 250

注:数据来源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项目负责人

(五)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养成了经常锻炼的习惯

调查发现,目前新疆财经大学学生每周都能参加除体育课以外1次以上的体育锻炼和俱乐部活动的人数占被调查对象的比例较高,超过90%。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主要集中在1-3次每周,女生主要集中在1-2次每周,加上每周1次的常规体育课教学,所以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达到每周3次锻炼身体的目标。而且参加3次以上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说明学生已养成了经常锻炼的习惯。我校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举措,已达到了预期目标,促使学生养成了常锻炼的习惯。

(六)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后学生体质的对比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到,新疆财经大学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2003-2006年的体质健康监测平均达标率为93.78%,到2006-2009年学生达标率平均值已提高到98.40%。良好和优秀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是提高的,而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在下降。说明不及格的学生和刚刚及格的学生在向良好和优秀的学生转变。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积极参加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活动,养成了经常锻炼的习惯,学生的体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因此,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

(七)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教学和学生自身的影响分析

调查发现,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使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程的提高,已得到众多学生的认可。还有一部分认为没有变化,极少部分学生不认可,分层次化教学还没有发挥作用,应引起重视。在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能力和健康观。在各单项俱乐部的系列比赛中,培养了大批的体育骨干,他们不仅能指导锻炼并能自行组织竞赛与担任裁判工作。为使学生对自己的运动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表2实施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的影响调查

类别 显著促进

% 较大提高

% 有提高

% 没有变化

% 降低

%

成立体育俱乐部后,教学质量与原来相比 12.33% 47.19% 28.34% 12.14% 0.00%

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对你的运动技术水平 39.27% 40.07% 14.32% 6.34% 0.00%

对培养你的体育运动习惯和健康观 10.88% 23.41% 40.52% 21.64% 3.55%

参加体育俱乐部后对你的体质健康状况 16.75% 11.31% 47.66% 24.28% 0.00%

四、实施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存在问题

(一)没有全面利用课外体育时间

目前,我们的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只利用了下午二节课后的课外活动时间,其余时间(如早操、周末周日及节日)没有被重视和利用,更没有被纳入考评体系。

(二)项目设置不全面

没有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体育项目,只是根据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开设了一些常规、易于普及操作的单项俱乐部。据调查,还有20%的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如散打、拳击、攀岩、桥牌、围棋、跆拳道等项目。另外,项目的设置还存在重身体练习,轻智力体育项目和体育理论的弊端,这一弊端贯穿整个学校体育。从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时数比例,也可发现理论知识的传授是高校体育的薄弱环节,不利于学生科学锻炼思想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在课外活动的考核中,由于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给学生有空可钻,如签到留于形式,并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的教师在总考核时只是主观判断而没有采用结果性与过程性相结合。考核的真实性值得推敲。

(四)其它学科与课外体育产生冲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当彼此发生冲突时,有93%的学生服从其它学科的安排。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这使课外体育的开展面临严峻挑战。

(五)场地器材缺乏

这一直是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以来,学校虽投入资金做了改善,给予了相应的支持,但仍然难于满足学生日益逐增的体育需求。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XYB010

参考文献:

[1]徐景文.高校应将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融为一体[J].体育学刊.2000(6):72-74.

[2]杨效勇.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00(6):65.

篇4

关键词: 教师教态 学生情绪 影响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人的认识和活动的进行,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也是一种态度的体验。它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并伴随着情景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影响学生情绪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对教师教态对学生情绪的影响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教师的仪表

教师的仪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

青少年儿童具有对暗示的强烈感觉时,对美的,表示喜欢和羡慕,同时产生模仿和学习的欲望,对丑的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不愿意接近它,采取回避态度。如果教师注重仪表美,衣着典雅、美观大方,就会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同时学生对教师产生羡慕、敬重的情感,愿意接近教师,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动机。这样便为体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反之,如果教师的衣着不齐、蓬头垢面,学生见了就会产生不愉,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下上课,教师的教导,学生不会心悦诚服接受,教学效果一般是不会好的。比如,同是一位教师身穿体操服给学生上体操课和穿着普通制服上体操课,学生的情绪大不一样,前者学生会全神贯注,意气风发;后者,学生神思恍惚,注意力不易集中,影响学习情绪。

二、教师的表情

体育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师生默契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呢?我认为,首先要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和拘束感。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态和表情的感染力。比如:教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以亲切自然的表情、认真而谦逊的态度,体态端正、落落大方地在学生面前,用热情洋溢的音调向学生们问好,这平常的动作、简单的话语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能消除学生拘谨抑郁的心理。学生从教师亲切的目光中获得了大胆拓展思维的能力,积极学习的动力。看到教师亲切而热情的表情,他们的心情是欢快而兴奋的。根据心理学观点,轻松快乐的心理,不仅使人产生超人的记忆力,而且能够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这些都为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反之,教师上课时,如果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学生觉得可畏,便会敬而远之。学生在精神上自然受到压抑,师生间的情感信息就很难得到交流,更谈不上启迪思维、激绪,这样教和学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必须履行的义务,课堂必然处于僵化状态,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师的语言

语言中蕴涵着艺术的魅力。它既能使学生兴奋激动,甚至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又能使学生消沉、厌烦,以致暴跳如雷。人们常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说明了正确运用语言的重要性。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语言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工具,正确运用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善于运用语言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所运用的语言和其他学科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自己的专业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要准确、精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等。

体育教学是以各种身体练习,活动的形式为主。这是由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所决定的。为了让学生有较多时间活动,教师讲解动作技术要领时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如:讲解“鱼跃前滚翻”技术要领时,可以用口诀讲:“摆臂地如鱼跃,摆臀合胸紧固腰,撑垫低头做退让,团身似球要记牢。”这样的语言和讲解能促进学生思维,既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风趣而有幽默感。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

反之,如果语言含糊不清,唆重复,空洞冗长地讲解,则既影响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又使学生昏昏欲睡,产生厌烦情绪。

(二)体育教学的语言要有音调、语气、节律的变化。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总用一个音调、一个节奏讲课,因为这样容易引起学生感受性降低、精神不振、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性质、教学环境和学生的情绪等不同情况,灵活多变,比如:学生做快速有力的动作时音调短促有力,当学生做柔软性、协调性较强的动作,音调要平和,富有节奏感,对本课教材重点、难点要提高音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重视。

(三)体育教师的口令,提示语言的运用要有音调的高低、节律快慢等变化。

口令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口令要求:吐字清楚,声音洪亮,拖腔圆润适当,语气肯定,除此以外,还有短促、悠长、温柔、激扬等音调高低的变化,以显示出韵律和情感,使动作和口令和谐统一,优美动听。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运用提示语言,正确运用提示语言能强化动作概念,有助于改正习惯性的、错误的动作,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在运用提示语言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语言要精练,抓住关键。(2)把握住提示的时机,及时提示。(3)语言要果断,语气要肯定。

(四)多用积极性的语言。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教育学生。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向积极方面转化,又能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因此,体育教师应对这方面引起重视。

四、教师的手势动作

教师的动作,主要是手势动作和示范动作。

(一)手势动作。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有习惯的手势和动作,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情绪都能起到辅助作用。

篇5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政治体制、经济环境的差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学里的科学技术活动始于两百年前,它开创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组织模式。这一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从而也为20世纪研究型大学的确立奠定了其理论和社会基础。20世纪中叶,随着人类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依赖性的增长,特别是创新理论日益被人们认识,大学创立科技园,它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这种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组织模式便由此渗透到大学科技活动中来。回首这两百年来,教育、科技的一体化到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演变,充分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1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概念的形成

1.1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基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建立在由资本和劳动要素构成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传统经济理论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是无能为力的。这就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已有的经济体系。在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机械和蒸汽机的发明,使一些产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开始思考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如亚当•斯密的《富国论》,但当时西方主流(重商主义)经济学家仍视技术是外生的,把技术排除在正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并指出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以新产品、新工艺的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生产力要素中的资本、劳动与之相比较仍处于从属地位。在其看来,没有创新的资本主义经济会处于一种“循环流转”的均衡之中,是创新打破这种均衡。其《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挑战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相当快,对此,传统的资本和劳动要素已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学者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大批以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研究,对阐释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作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贡献。对技术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建立了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传统经济表现的是一种物质流,今天的经济表现的是一种知识流,构建知识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理论框架及管理体系必然涉及与知识直接关联的要素,于是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便提了出来。20世纪末,英国学者Freeman在其著作《TechnologyandEconomicPerformance:LessonsfromJapan》中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其系统模式的架构是以企业、大学和政府为核心要素,以国家创新战略为引导,以推动知识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中心,进而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在以知识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特征的时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一体化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1.2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形成的过程

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人类创建大学(学院、书院)的初衷,主要是培养不同宗教教派的教士,使不同宗教教派得以繁衍。到18世纪上半叶,人类商业经济得到了发展,政治统治得到了加强,这一切使得不同教派支持的大学和学院,也为世俗社会培养政治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官员和专业人员,神学、法学、医学、农学、商学等职业人才的培养开始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大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最初感悟到并付诸行动的是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建者洪堡,他提出并推动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大学组织模式。以此培养出具有最新知识的人才,在推动德国经济的腾飞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当时德国的经济超过英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受德国柏林大学模式的影响,19世纪下半叶,即1876年,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为标志,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科学研究和人才训练相结合为主要功能的新型大学诞生了,并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最大最成功的两个项目“雷达研制”和“原子弹研制”,其研究工作几乎都是在相关大学中完成的。集人才训练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大学(后称为研究型大学)对社会进步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牢固地奠定了其社会地位。195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率先创立了斯坦福研究园,使大学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到1985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在大学里设立“工程研究中心”计划,从而从政府的层面上推动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创建和政府“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的推动,使大学从人才训练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迈向了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美国在20世纪末期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221世纪大学功能重构理论的思考

基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形成和发展的分析,21世纪大学功能的重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是未来大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在要求。进入以知识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特征的新的世纪,大学普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希望它能输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产生更多的创新思想;能孵化更多的创新创业,这种“希望”是大学功能重构外在的力量源泉。在大学中,探究知识的进展和创新精神燃起的智力上的激情为师生队伍带来了活力,使大学充满生机。创新人才的产出是21世纪大学面临的必然选择。对人才培养的标准,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今天,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创新能力”,希望学生从单纯的学习活动走向科学探究活动,进而走向创新创业活动。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机制。创新思想的产生是基于对知识进展的深刻探究和对经济发展的敏锐直觉。这种“探究”和“直觉”均源于科技活动,人才是科技活动的主体,科技活动造就人才,这种互为的关系使大学成为创新思想产生的一块沃土。如果能给这块沃土提供适宜的环境,创新思想的产生将呈现勃勃生机。创新企业的孵化是基于对技术和市场机会的把握,是新时期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是技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载体。科技牵引型的结构调整将主导21世纪人类经济的发展方向,而这种调整有赖于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创新思想产生沃土的大学必将成为创新企业蓬勃发展的源头。因此,创新创业不但能为大学提供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机制,同时,孵化创新企业也成为21世纪大学的一种目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企业的孵化,都源于人类对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活力。这种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只有在大学中才能实现。因此,大学将成为21世纪国家科学探究结构体系的中心。有了这种定位,那么,如何架构一种基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内在逻辑的科技发展平台,就成为当今大学推动科技发展首要思考和探询的问题。#p#分页标题#e#

3学科性公司制科技发展新模式的框架

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就是要求建立一种制度能将三者融为一体。为了获得知识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效率,就必须建立一种高效率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效率主要来自产权制度的效率。这种效率原则挑战大学传统的科技活动的组织制度。

3.1公司制的演进与历史作用

公司制作为一种企业制度,萌芽于古罗马时代。现代的股份制经济产生于15至16世纪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发展于18至20世纪初,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公司制不断完善,到20世纪中叶现代公司制度得以确立。迄今为止,现代公司制是资源筹集和资源重组的最佳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有这样一段描叙:“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至今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办完了。”由此,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股份制经济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的集中和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股份制使生产的社会化得到巨大的发展。

3.2公司制是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的生产、流通、消费赋予了21世纪科技发展全新的运作理念:用公司制运作科技发展。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NathanRosenberg在2000年“世界企业孵化与技术创新大会”上所言:“科学成为一种日益由经济力量导向,致力于追求经济目标的活动。”由此,出现了知识企业,它与传统企业一样,集合知识生产的要素(人才、资金和信息),并在利润机制驱动和承担风险的条件下,为社会提供知识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经济单位。这种利益驱动和风险承担要求知识企业必须考虑其营运效率。现代公司制能最有效地把所需的各种资源通过现代产权的制度安排集中起来并予以运作,实现知识生产、流通、消费的营运效率。

篇6

现代社会化生产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研究科技人员,也需要具体从事生产、服务等行业的一线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应当前社会的要求,已经从前期的以在校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到参加具体行业后,经过有实践经验的师傅带引,发展到现如今增加在校学习的学年制,从基本理论扩展知识要素的幅度与深度,并且与实验、实训、实习紧密结合,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及技师,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社会急需的第一线人才的使命,要求所需的人才理论与实践兼顾。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相关学科在原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同程度积极采用灵活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长,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一、“一体化”教学的含义及其作用

一体化教学,可以理解为将几个部分通过一定的方式连成一个整体 ,就是整合教学环节,把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围绕职业技能训练要求,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环节和进度,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注重感知、操作,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一体化教学法是复合型的教学方法,即将教学设备和实践必需的专业设备置于同一专业教室中,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新组合。教师集中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中除了运用讲授法外,还应结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如参观法,演示法,练习法、指导法及多媒体电化教学等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灵活运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一位教师或一组教师研究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的情况下实施教学,使受教育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理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模式。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一)优质的教学资源

一体化教学是将教学设备和实践必需的专业设备置于同一专业教室中,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从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根据专业的不同及教学方法的不同,要有充足的教学及实践设施资源及环境资源。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点时多用的多媒体设备,利用立体的影像及仿真程序软件进行讲解、演示等。如我学院机械制图课程的讲授中,多媒体课件应用广泛,并根据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更新课件的知识层面。引进数控加工仿真操作系统,其知识信息容量大、直观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思维运转,形成了教和学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另我院机加专业为主打,近年来,为紧跟技术发展要求,充分利用职业院校能力建设等项目资金,在数控加工、焊接、计算机等专业领域中,不断引进新型的实训设备,精度高、加工能力强,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及时对接。师生应用得心应手,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并深化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应用企业完备的生产流程,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连接。

(二)编撰一体化教学计划和校本教材

专业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专业教学的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及社会需求,有的放矢、侧重分明,并收集原始教材以外典型的题例、素材等,对学生进行明晰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点的传授,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课的脉络和精华,举一反三、事倍功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院鼓励专业课教师着手编写适合实际的校本教材,将原来工艺理论课本和实习实训课本综合,删除实习性不强并增添实习训练模块的教学内容。多个学科也已进行尝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如计算机应用专业,是我校最早执行的一体化教学,在教师自行编写的教材中,应用项目、演示、指导等教学法对学生由浅入深掌握每项教学要求内容,灵活的根据实际的掌握情况增减演练的内容,收效明显,成为示范学科。以点带面,数控加工、机床切削加工、钳加工、机电一体化等专业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实施过程中在不断完善。

(三)培养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就会脱节。培养和选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和选拔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打造一批 “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我校在多年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中,尤其注重对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利用寒暑假,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对口院校的进修,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操的教授业务能力。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并带动青年教师。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篇7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倔强的小》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革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教师可以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革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二、运用多技术媒体,丰富课堂教学

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有教师在上《军神》一课时,先请同学看教师事先搜集的一段文字和图片,看看学生能从中捕捉到哪些信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再深入学习课文,品词品句,中间插播电影片段——特殊的手段,使学生感受到钢铁般的意志;最后是拓展延伸,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1、还有很多尊称,你能从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说说每个尊称的含义吗?2、从网上搜集有关的故事,在十分钟队会上交流。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小学生阅历有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黄山怪石》一文,文中作者尽管非常详尽地描写了黄山的奇石、怪松、云海与温泉,但大多数学生没有游览过黄山,没有深切的感受,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先通过观赏《黄山怪石》录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黄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尊重学生个别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篇8

一、把握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以有效到位的德育渗透

1.初三化学教学是启蒙性的,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是启蒙性的。根据初三学生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要用深入浅出的例子,用学生理解的语言进行,既要有坚实的知识讲授,又要使课堂生动活泼。

2.教师要在学生的兴趣点上进行德育渗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盐和金属反应时,我让学生做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取出铁丝后,学生看到在铁丝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感到惊奇,很有兴趣。我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在西汉时就发现了这个反应,到了宋初,这个反应已广泛运用于生产。这种炼铜法在我国最早运用,是湿法冶金的先驱。我通过这样的叙述,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不失时机地反复进行基本观点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一些马列主义原理

1.初三学生对一些基本观点的理解有困难,因此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反复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观点。在绪言课上,我介绍了水的三态变化:水到0℃时会结冰,在100℃时会变成水蒸气,当温度在0―100℃之间这个界限以内变化时,不会引起水的状态的质变,但超出这个限度(超过100℃,低于0℃),水就变成水蒸气(或冰),引起状态的质的变化。这样的叙述使学生对量变引起质变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进行氢气可燃性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氢气和氧气混和气体爆炸的实验,得出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然后让学生看书并回答问题:“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是否一定会发生爆炸?”学生看书后,发现答案是否定的,发生爆炸的极限值为4%―74.2%,也就是说空气含量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不会发生爆炸,这也是一个典型的量变到质变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量变引起质变的认识加深了。

2.基本观点的教学必须与化学知识紧密相联,使德、智两育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在进行分子、原子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分子、原子照片,说明分子、原子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且在不断运动。同时我还让学生了解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成比它更小的微粒――原子,而原子还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更小微粒。学生听到这里,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决心学好化学知识,打好扎实基础,将来去探讨这方面奥秘。这样的教育使知识点的落实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三、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用知识的风采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1.教师必须很好地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如第一章第四节“水”,看似很简单的一节教材,但教师如果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水被污染会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后,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介绍的三态变化,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在化学中到处可以看到量变引起质变;介绍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播放祖国美丽的水――江、湖、泉、瀑布等录像,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水是学生很熟悉的一种物质,为了使学生认识水的组成,我做了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实验,实验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水是氢和氧两种元素按一定比例组成的一种化合物。我用分子模型对水分解反应的过程进行解释,使学生信服原子也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使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化作具体的模型,学生学得高兴,知识也无形中被接受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渗透的最基本任务之一。在学习碳的用途时,我告诉学生,黑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的成分中就有碳。北宋末年,名将李纲曾用黑火药制成的火箭击退了攻城的金兵,而西欧各国直至十四世纪中期才开始应用。

在教学NaOH的用途时,我较详细地介绍了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欧洲人学会造纸要比中国人整整迟了一千年。我国造出的纸张质量很高,如宣纸,绘画、书法都少不了它。

篇9

摘 要 教育,是伴随时展的重要行业,特别是在目前,教育相对以往已经有较大提升,而且逐步步入正规化及科学化,而俱乐部教学,也是目前很多院校推行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也由于教学时间的分配以及教学空间的局限,引发较多的教学问题,进而导致教学难见成效。而“课内外一体化”也是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重要途径,而且能够从本质上调整学生的锻炼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也与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呼应,同时还能有效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让体育教育真正能够达到教学与培育的效果。

关键词 课内外一体化 俱乐部教学 教学模式 构建研究

一、引言

就目前体育教学来说,最大的特点在于教育的实践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教学过程则存在单一性,特别是传统教学中的照本宣科进行教学,从而导致教学效果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而体育俱乐部教学则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系统化和正规化,特别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提出,让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覆盖范围更广,教学灵活性更高,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此,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校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和困境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分析与探讨。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广东省高职院开展的体育俱乐部中的学生或俱乐部会员,研究目标主要是各大高职学院的体育俱乐部开展情况,同时总结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并且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结构体系(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操作程序、教学目标及内容、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以及优点和适用条件进行详细研究,统计资料来源于网络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人员访谈以及行动研究四个方面。

三、研究方法

(一)查阅网络文献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来源于同方知网、维普等知名数据网站,由研究者自行筛选具有研究意义的文献,并且主动查询与教学模式或体育俱乐部关联的书籍或者论文,同时结合相关政策与法律进行合理参考与借鉴,以保证本次研究的科学性[1]。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目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存在的问题,而问卷发放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各个高校抽选一定比例的学生完成问卷调查,最后统计调查结果。

(三)专题访谈法

基于以上调查完成后,整合访谈提纲,同样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各大高校的相关教学工作者(教师)、理论研究学生以及体育管理者参与访谈,访谈话题为“体育俱乐部教学属于课内教学,如何拓展到课外开展”,访谈完成后整合访谈记录与相关结果,并且进行讨论[2]。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

简单来说,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基于高校体育馆为教学场所的,贯彻健康思想与锻炼理念的,符合学生身心需求的一类新型教学方法,而且教学的主要思想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然后结合各类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满足学生的各类需求条件下,又能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同时还能拓展出体育锻炼、团体竞赛以及课外训练的各个流程。

(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构成

就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而言,其构成主要可以包含五个方面,即教学指导理念、实施流程、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评估。详细分类如下:

1.教学指导理念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的教学指导理念主要基于两类主流思想,即健康思想与终身体育,首先健康思想的起源主要是在上个世纪末期,世界相关卫生机构已经把健康列为生理、心理及社会的方面的一种良好状态表现,而其主要含义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强壮或者无疾病。即如与政府都曾经强调过健康的重要性,后者甚至将其作为很多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也渐渐沿用至今;而终身体育的主要理念是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其主要的观念在于让学生终身不忘体育学校及锻炼,同时了解体育的文化及方法[3]。

2.实施流程

就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一体化的实施,主要流程可以包含项目选择、对外宣传、学生抉择、反馈建议四个方面。首先是项目选择方面,也是极其关键的一个步骤,因为当前很多高校俱乐部的项目选择多是沿用传统的有球类、游泳、健身、越野、散打、武术、跆拳道、毽球、健美操、舞蹈等等项目,这些项目往往通过了长时间的考证和演化,所以较为成熟,所以新的项目的选择需要考虑三点:1、新的项目是否符合学校目前阶段开展;2、新的项目选择是否满足学生身心成长需求;3、新的项目选择是否属于民族传统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再者是对外宣传宣传方面,如果单纯对俱乐部宣传,学生的关注度往往不高,不过却能让给学生俱乐部抉择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对俱乐部宣传过程中,应当把握恰当的时机,一般选择学生在抉择俱乐部的时候进行宣传,从而达到有效的指导作用;然后是学生的抉择,影响学生抉择俱乐部的因素有很多,包含各种内因与外因,即如自身喜好、特长、授课教师印象、自身日常锻炼时间与强度等等,不过他们的抉择过程是自由的;最后是反馈建议,因为传统教学的课外教学与课内教学是分开的,课内教学只是简单的体育文化和理论普及,而课外则包含了比赛竞技等体育技术指导,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要将两者进行整合,不过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差异,首先对于课内的教学过程,由于要满足教学计划,所以教师应当要主导教学过程,而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开始学习及锻炼,而到了课外教学,自由性则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特点制定锻炼过程,而教师则是对学生的锻炼方式进行指正和建议。此外,教师需要获得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并且进行及时答疑与解惑,从而保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3.教学目的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牵涉到社会方面的内容有:体育精神、体育历史、体育文化以及体育行为等等,而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保证学生能够建立合适的体育观念,深刻获取体育锻炼知识,另外,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则配合知识讲座的形式向学生普及一些体育锻炼的方法以及诀窍。

4.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过程是教师获得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而且科学的评估还能给教师提供学生的信息,以便于让教师考虑如何更好的“因材施教”或者采取鼓舞手段。而对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方法,评估过程更需要将课内与课外的评估过程。而评估方法可以包含多种。例如:日常课堂表现、学生自我评估、其他学生评估、身体能力及专业技术测试、理论测试以及小组评价等等。而且教学评估过程也是不可或缺的过程,由于评估属于综合评估,所以方式也需要与传统评估存在一定差异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应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教师在构建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虑构建目标,更需要考虑课外与课内教学流程的整合,包含教学的整合以及评估的整合,而且完成构建后还需要根据实施效果以及学生反馈意见进行相应改进,从而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在本次研究结果中,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开展难度依然较大,特别是一些潜在的问题方面,即如俱乐部开设的项目面临创新和拓展,但是新的的项目也会引发适用性与价值性的矛盾问题;另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问题,并不是统一的,也需要根据教学的时期进行区分。所以要抱住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则需要考虑很多这类创新教学方式产生的一些潜在问题。

参考文献

[1] 盛俊林,朱宝峰,王剑虹等.黑龙江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06(06):65-68.

[2] 罗明飞,高俊兰,贺春林.高校体育俱乐部教育教学对未来社区体育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5(05):107-109.

[3] 李波,朱琳琳,岗川晓. 全纳教育视野下高校体育特殊教学设计的新阐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4(04):74-76.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一体化课程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为解决高等教育的趋同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国家引导一部分新建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重点在“应用”二字,要求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在学校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应用型大学的转型过程中教师队伍的转型化也是至关重要的。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南阳理工学院已在积极加快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随着学院由普通本科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进程,原有的机械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结构分配不再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在实际教学中对机械设计课程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如下改革。

1创建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应用所学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且为地方经济服务。而培养应用型人才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应为其教学的核心环节。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理论和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具备一般机械设计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创新设计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机械设计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组成,传统的教学模式先集中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实践教学,这样理论和实际出现严重脱节,脱开实践的理论教学是很空洞的,同时学生在理论学习时也很是茫然,缺乏学习兴趣,使得随后课程设计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质量的完成任务。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教学再实践教学的理论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目标。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现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新的一体化模式即打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改变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再实践教学、理论脱离实践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实践教学项目任务为主线组织教学过程,让整个理论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要解决的实践项目任务而进行组织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将理论教学融合在实践中,使实践教学任务贯穿在整个理论教学中。在理论课开始就将实践任务即课程设计任务布置下去,使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教师围绕实践任务并根据学生任务总体进度进行适时讲解,学生在听讲后就开始进行设计。例如,在教师讲解完传动零件齿轮传动设计部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践任务完成其中部分的设计内容,计算出设计尺寸,并进行尺寸及强度的校核。这样可使学生有目的性地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后根据任务去设计,将理论知识及时和实际联系起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及时巩固了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任务的驱使下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实现边做边学,边做边教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2改革教学内容

2.1重新调整组合新的一体化教学内容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我院机械设计教研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自编新的机械设计一体化教材,将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南阳本地企业(如:石油二机厂、水泵厂等)的一些工程实例引入教材,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工程性。调整优化教学内容,精简理论课教学环节,减少烦琐的理论公式推导过程,重点突出对实践知识的灵活应用。例如:将原来的机械设计课程理论课时及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程糅合在一起调整为5周的时间,以实践项目为导向将理论课时穿插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ug及模拟仿真软件ansys等融入课堂。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利用现代设计手段创新设计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的浓厚兴趣。

2.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原有的实验教学实验内容比较单一,实验项目基本以认知、验证性为主,缺乏综合性及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在做实验时也基本上都根据教师的指导按部就班地去做,做实验常常存在盲目性,思维也往往被固化成一定的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现在实验教学环节在保留原有的典型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基础上增加实验设备,如机械传动综合传动效率测试实验,平面机构创意组合实验台等,同时增加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使实验项目呈现多样化,并将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购置与现有实验配套的虚拟实验软件,学生可先通过虚拟模仿实验,再实际操作,实现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程设计实践题目要拓宽选题范围,使实践题目从传统的单纯的机械教学向现代光、机、电、控制多学科交叉渗透。且实践题目来源于工程实际,贴近日常生活,符合地方企业特色,并根据企业工程实际不断更新题目,让学生自主选题,基本实现一人一题。避免了有的学生不动脑筋盲目抄袭的现象,让每个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熟悉机械产品的设计流程与方法。成立大学生创新基地,鼓励学生课内外进行小发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创建校企联合培养方式,让学生直接走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将实践课堂搬入企业实地。我院先后与长葛市三荣电器有限公司校企合作设立“三荣班”,与河南恒发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牵手合作设立“恒发班”,让学生走进企业“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更加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教学方法改革

3.1创建一体化教学基地采用现场教学法

建立一个将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教学场地。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室上完理论课后再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实践教学,这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两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建立一个以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实训室合二为一的实践教学场地,将理论课堂搬入到实践教学场地中,使教学场景充分融入工程实践环境中,让教师在教中做,学生在做中学。例如,学生在设计轴的结构时,教师指导学生现场拆装典型机构,让学生观察不同的轴的结构,教师结合实物讲解,然后学生在轴创意实验台上进行设计搭建各种轴结构,使学生更直观有效加深知识理解。教师在讲解完《螺栓连接,带传动》等章节时,学生可即时在螺栓连接,带传动实验台上开始做实验,将空洞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将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真正做到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2采用任务驱动法为主线

现场教学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交互进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选实践任务,选到实践任务后,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积极去现场了解情况并查阅有关资料,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对比讨论,最后提出最合理的设计方案。在课题设计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多方位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有目的性地逐步去完成实践任务。这样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向满堂灌为主,学生只能被接受的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建立应用型“双师”队伍

在应用型大学的转型过程中,教师的转型也是至关重要。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丰富实践教学素质的“双素质型”教师,“双素质型”教师也就是“双师型”教师,机械设计课程“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各个环节坚实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以下改革。(1)要求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经常走进企业参加各种实践锻炼,参与企业应用性课题研究等,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为实践教师参与到教学中,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2)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型的科技小组竞赛。这样既锻炼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学院教师的带领下我院学生先后参加了挑战杯、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各项竞赛,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3)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比赛,多锻炼,使自己成为理论知识过硬,实践技能丰富“双师型”教师。

5结束语

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通过教学改革,将机械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新的机械设计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了机械产品从设计到成品整个的设计流程中,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凤英.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淮海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社会版,2012(7):82-84.

[2]姜玉珍.教学做一体化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9):94-96.

[3]濮良贵,纪名纲.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黄霞,林昌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27(7):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