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篇1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 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 重要性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一、中职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

由于中职学生要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涉及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因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的教学,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他们在走入社会时必须具备的。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强,热切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老师。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言传身教

中职学生,特别是刚入学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丰富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和行为习惯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的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下都讲普通话、文明用语,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广大中职生开展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引导,发现学生心理品质的共性和个性,继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辅导和行为习惯教育。

(二)行为习惯教育

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保持初中时的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才能得到提高,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当前中职生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占重要地位。

二、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健康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中职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对他人的成功不嫉妒,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是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

三、不断强化自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特别是在宽广的操场上,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正常现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强调要时刻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提倡学生学会用课程标准、教育目标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从而为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打下基础。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的仪表,教师的形象及其给学生的印象,对教育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学生从这里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爱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而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而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为培养中职学生健康的人格、身体素质、职业能力,为全面提高中职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总之,中职是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学校走入社会之前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过程,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养成不能马虎和松懈。体育老师应与其他的文化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事。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软环境;高校体育教学;影响

体育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体育教学成果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教学环境是影响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的因素,其中以教师、学生以及各种相关关系为主体的体育教学软环境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实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软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相对微观的教学环境。许多学者试图对体育教学环境给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在学术界,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以毛振明为代表的“在体育教学中影响教与学的条件的总和”;以黄亚飞、张景为代表的“自发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切体育教学外部条件的综合”;以柴娇、吕昌明为代表的“体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还有以杨中林、刘扬为代表的“一种特殊的,概括地说,体育教学环境就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一定的体育教学规律,在符合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组织起来的环境”。本文根据环境的哲学定义,比较认同的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为与体育教师、学生相对的体育教学中客体的综合。

在诸多学者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观点中,大部分学者根据教学环境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都倾向于将体育教学环境区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主要是指体育教学中的物质环境,而软环境主要是指体育教学的非物质环境,在本文中主要对体育教学的软环境进行分析和解读。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主要是由体育教学中的人――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关系要素――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组成的,从体育教学软件环境要素数量来看,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内容相当丰富。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师因素、学生因素、高校体育文化与风气、体育课堂氛围以及体育教学信息交流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体育教学软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2、体育教学软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2.1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要素之一,同时也是体育教学软环境的要素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中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他人环境,属于体育教学软环境范畴,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态度、教育理念,教学风格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效果,体育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根据“教学对”理论,我们知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生共存,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行为会无时无刻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影响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体育教师同时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于人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改变直接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软环境,在教学环境中不知不觉地产生着催化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体育教师的作用,积极利用体育教师的正向引导,推动体育教学软环境的积极改变,提高体育教学实际效果。

2.2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的影响。体育教学的实施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也是体育教学软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体育教学当中,所有的教学设施、教学安排、教学课程都是为教育学生而设置的,体育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主要从学生的学习结构中体现,因此,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体现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成绩,也最终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实现。在高校体育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对教学课题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体育教学软环境,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表现以及心理特征等构成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软环境因素。因此,改善高校体育教学软环境一定要注重学生主体的影响作用。

2.3高校体育文化与风气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每一所高校都有一定的体育文化和风气,这决定了一所高校独有的体育教学优势,因为体育传统和风气是学校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在学校具有突出的风尚引领作用。学校的体育文化和风气具有一定的普遍和稳定性,通常对一所学校相关的体育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引导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尼(MaryA.Bany)认为:“良好的体育传统与风气,会对集体的动机、工作表现和成就产生积极的影响。”实践证明,良好的体育文化和风气能够产生优良的集体心理氛围,对于学生的相关学习具有巨大的激发和推动作用。著名学者M・斯考特诺顿指出:校风决定着学校的现状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良好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激发体育教师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学习习惯以及提高体育教师、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等的催化剂,因此良好的体育传统与风气会对体育教师、学生乃至体育教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具体实践中,应当有效利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和风气,努力营造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2.4课堂教学气氛对体育教学的影响。相对于学校内的体育文化和风气,体育教学气氛则主要是体现在班级教学范围内的,体育教学气氛受到学校体育文化和风气的影响,其形成过程同样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它主要是在体育教学中班集体所体现的一种情感状态和情绪表达。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状态和互动情况。因此,良好的体育教学气氛应该是良好的体育教师表现、学生学习表现以及良好的师生互动等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体育教学软环境建设和促进体育教学成绩的提高。具体来说,积极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体育教师、学生之间师生关系的培养,能引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并且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具体的实现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有利于形成有效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实现。

2.5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体育教学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这种信息交流的结果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活动成功与否,一般来说,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信息、体育教学状态信息、师生双方交流的中介信息三类,而只有后两类信息属于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范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学生将自身在体育教学中的情绪、态度、动机等的具体行动给对方信息,而双方经过自己不断的反馈,进行着师生双方的多次交流。第三类信息是师生双方交流的中介信息。这种信息的交流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良好的信息交流是体育教学活动能够达到目标、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处理好各种信息交流,保障教育信息的畅通,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0.

[3]柴娇,吕昌明.如何设计体育教学环境[J].体育教学,2005(6).

[4]陈中林,刘扬.体育教学环境的表现特征及价值向度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6).

篇3

摘要: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高效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保证。文章从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体育教学环境各因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及其优化策略,为改善教学效果,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策略;

正常的教学活动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好坏对于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学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活动,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是教学任务完成的重要基础保证,是体育教学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体育教学环境主要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其中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场地器材等因素;心理环境主要包括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教学课堂气氛以及体育教学人际关系等因素。

一、体育教学物质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一)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

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是指体育教学场所的空气质量、温度的高低、光线的强弱、声音的大小、颜色的深浅、气味等。这些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心活动,生理上引起不同的感觉,心理上产生情绪、形成情感。如在室外场地进行体育教学时,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高温度、强光线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热情,如有绿树成荫的场地,在树荫下进行体育教学,则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舒适和凉爽的感觉;光线也是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进行,在室内馆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拥有合适的光线或照明,光线不能太弱也不能太强、太刺眼,太强或太弱都会引起视觉的不适严重则会引起眩晕等症状的出现;噪音也是给体育教学中教师讲解和师生交流等带来极大的困扰,噪音是指一些令人感到烦躁、不愉悦以及一些无关自身因素的声音,噪音在刺激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使人感到心烦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影响体育课堂教学。

(二)体育教学的场地设施

体育教学的场地设施是构成学校物质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体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标准的体育场地和充足的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保证。任何体育课程内容都是需要在一定的场地上才能进行教学和学习,每个项目都需要对应的场地才能进行教学和学习,不同项目需要不同的场地来进行教学,当然有些场地是可以共用,但是需要不同的项目设备。在体育器材方面,标准的器材能使得学生在运用时感到舒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充足的器材则是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有效性。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物质环境可以有效的促进体育教学的健康进行。

二、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主要由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课堂气氛和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和谐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校园的人际关系建造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活跃的课堂气氛能让教师体验到工作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些对创造一个美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校园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最直接的体现,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载体的群体文化,是师生在体育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仅能陶冶师生们的情操,而且能给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体育精神享受上带来积极地推动作用;浓烈的校园体育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课堂气氛

体育教学课堂气氛是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情绪和情感状态。这种情绪和情感状态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持续的固定的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甚至道德行为。教学气氛是否融洽,直接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心态及教学的成效。

(三)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体育教师与体育教师间的关系、体育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体育教学的人际环境。这种人际关系影响着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是影响着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表现,从而影响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者,他们之间的关系将决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体育教师间的相互配合将能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体育教学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则决定教学活动是否顺利进行,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途径

(一)学校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的优化策略

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场馆、器材等,是体育教学的物质环境,它直接制约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学校要根据学生规模和需要,加大对这些硬件的投入,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以便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场地的建设和布局上也是要遵循体育运动的规律,要符合学生身心的特点以及审美等方面的要求,充分利用本校的有利环境,通过科学地设计、巧妙的布置各种器材设施。同时与体育教学相配的体育图书资料,能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运动知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使学生更直观的欣赏和感受体育的项目的奥妙。

(二)学校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1.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首先要积极开展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如定期举办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和各种球类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让他们体验到运动快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其次,要加强学校运动训练队的训练和管理,争取在各种比赛中赢得荣誉,从而激发更多的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最后,要多方面多途径的进行体育知识的宣传,如开展体育知识竞赛和讲座,以板报或广播的形式让同学们及时的了解体育时事新闻,增加学生的体育信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2.建立和谐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

“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体育教学课堂气氛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及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同学间偶尔出现的争议,不能让学生间产生矛盾而影响课堂气氛。另外,教师还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交流自己的观点、看法,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气氛。

3.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在体育教学的人际关系方面,体育教师之间要努力培养自身高尚的教师道德情操,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要充满热情,积极地投身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相互之间要互相交流学习,相互之间进行良性的公平的竞争,打造一支团结友善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倡导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是师生关系,在课外是朋友关系,教师要公平的对待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成为学生真正的好朋友。在学生之间的关系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集体合作配合的练习项目,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在互相团结合作的环境下学习和提高,从而在互相学习和帮助的环境下建立起亲密的同学关系。体育教学人际关系是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中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因素,它最直接的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是构建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重中之重,是能否获得良好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郭军,周宗惠.再论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和优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1).

[2]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9):649-651.

[3]孙卫卫.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4):124-127.

篇4

1.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现状分析

1.1.1、体育教学设施现状。设施环境主要包括教学场所、教学器材设备等要素,是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体育的教学质量。体育教学场所包括体育馆和各种体育场地及场地的周围环境。体育教学的场所是体育教学环境中最基础、也是必要的硬件设施,是体育教学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通过调查问卷显示,学生认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设施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比仅为41.2%,认为一般的占比34.5%,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到24.3%。表明学生对于体育教学设施的认可程度一般,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几个场馆进行分别调查时,学生对场地的质量、数量、色彩、灯光、周围环境等特性表现出了差异性,其中学生对于乒羽馆的认可度较低。普遍认为乒羽馆在场地的数量、质量以及灯光和装修上亟待提高。教学设备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设备合理、充分的配置与有效使用是高校良好教学的重要保障。体育教学设备主要包括各种球类、健身器材等等,这些设备对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育设备的数量较认可,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1.1.2、体育教学时空环境时空环境是由学校内部的时间和空间这两大因素构成的特定环境,包括班级规模、班级组合形式以及上课时间安排等三个方面。班级规模主要指班级内学生的人数,它与教学空间的密度密切相关。在一个固定的教学空间内,增加人数就意味着造成空间的拥挤,减少人数则可以有效增加个人占有的单位空间。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体育课的班级规模应控制在26-30人。通过了解发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二年级体育课中,班级规模大于30人的超过50%,并且存在一个教学单元内有8-9个教学班级集中在田径场,导致每个班的教学空间受到严重影响,无法保证教学效果。班级组合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结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大一年级体育教学采用男女分班,统一进行一学年的相同内容的授课形式。这种形式虽然有利于教学管理,但不利于学生按照兴趣和能力分层教学。大二年级基本能实现学生自主选课,但由于受班级规模、师资和场地的限制,学生的选课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兴趣和特长。科学研究表明,人体从事脑力或体力劳动的最佳时间分别为上午的9-10点以及下午3点以后。当然,上课时间的安排还要协调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课与文化课学习之间关系、场地器材条件和师资情况。调查发现,超过70%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时间设置较为合理。此外,由于体育教师每周的课时工作量较大,同时为了协调教师上下班时间的问题,使得课程安排集中于2-3个工作日,影响了课表的整体合理性。

1.2、体育教学的社会环境

1.2.1、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它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形成学生正确的体育态度、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认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传统与风气非常好和好的比例合计40.9%,表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1.2.2、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体育课堂教学气氛是指班集体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包括师生的心境、态度、情绪波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等。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和情感交流,最大限度地引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调查显示,有76.8%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堂的氛围是积极融洽的。体育课堂气氛和谐是体育教学的催化剂,它是体育教学环境重要元素,应不断改善。

1.2.3、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互动过程,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的气氛、体育教学反馈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调查显示,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度为30.1%,一般为51.2%,总体满意度较低。从学生之间关系调查数据来看,融洽度达到70%,表明同学之间的关系和班级的凝聚力较好,但同学之间的竞争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

2、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优化对策

2.1、物质环境优化对策

2.1.1、加大投入,改善硬件条件。在现有基础上增改建体育场地设施,提高利用率。体育场馆的设施除考虑学校整体布局外,其位置、采光、通风、颜色、规格、质地都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健康、卫生、安全、审美等要求。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就地取材,使场地器材多功能化,尽量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2.1.2、控制班级规模。体育教学部门应协调教务处、招生办等单位,合理控制教学班级人数,保证学生课上锻炼时间和效果。在采取小班教学的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开设选修课程,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课时量,保证学生能够按照个人兴趣和特长进行锻炼和学习。

2.1.3、合理设计体育课时间表。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如何协调体育教学与其它文化科学习的关系尤其重要。因此,在具体安排体育课表时,既要考虑体育自身的特点,利于动作技能的学习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又要尽可能降低由于体育课的时间和组织安排不当直接影响文化课程学习的效果,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与文化课教学相得益彰。否则可能会由于一味单纯强调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而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学校应根据师资情况和各学科特色、性质和地位,争取课表设置上的最大效益回报。

2.2、社会环境的优化对策

2.2.1、营造良好体育氛围,形成校园体育文化。首先,严格落实体育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自觉意识。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本校实际情况,把文件执行落到实处,狠抓学生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常年不断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协会、俱乐部以及高水平运动队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竞赛的管理和筹划,让体育成为传统、成为必需,形成校园体育文化。

2.2.2、激发学生动机,营造和谐、民主的体育课堂气氛。体育教师要改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组织形式,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动机,使学生从兴趣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2.3、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面对的都是90后更加开放和独立的新一代青年,只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爱的基础之上,体育教师需要转变理念,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此外,体育教师还要通过各种团队练习,引导和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信任,强化团队精神,形成和谐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3、结语

3.1、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作用于教师和学生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经过科学筛选设计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利于促进师生健康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32、通过调查发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体育教学环境整体情况良好,但在体育场地设施、班级规模、课程安排以及校园体育传统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学生的满意度不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篇5

关键词:教育规律;体育规律;训练规律;关系

中图分类号:GS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01-05

投稿日期.2006―09―25

作者简介:葛春林(1954-),男,安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1 认识视角:从本质看规律

本质界说:事物的本质就是关于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原因。讨论本质,是为了发现和遵循规律。认识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就是为了掌握它们的基本规律,促进事业的发展。

规律界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了事物必然的发展方向。

从本质看规律: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就把握了规律。因此,认识事物的规律,应当从事物的本质和事物本质之间的关系开始。

2 教育规律、体育规律及其关系

2.1教育的本质

2.1.1不同观点评介 目前,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第一类,外部属性说

该类观点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上层建筑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等。

第二类,内部属性说

主要包括教育本质的特殊范畴说、社会化说、个性化说、培养人说、传递说等。

第三类,脑力劳动说

这是最近有人提出的观点,认为要探讨教育本质应寻找新的切入点,并指出教育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脑力劳动”。

第四类,内部属性之间以及和外部属性之间本质的关系说

从教育本质的内部属性看,讲的是“教育是什么”,从教育本质的外部属性看,讲的是“教育应当是什么”,这样在定义教育本质时就出现了两个本质:一类为真实存在的、客观的东西,即“实然”的教育本质;另一类为应当存在的、带有规范性、价值性的、主观的东西,即“应然”的教育本质。出现“实然的”与“应然的”两个本质,违背了唯物辩证法本质是客观的原理。他们认为将教育本质问题变成“教育应当是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停留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上:以价值判断代替对本质的客观描述。认为“实然的”与“应然的”教育本质是统一的,共同构成教育的本质。

2.1.2我们的观点我们认同第四类的观点。

哲学上认为:规律是指事物和事物之间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必然的关系。可以这样认为: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事物间的本质关系,是指教育自身的本质的关系,故是内部规律;教育的本质与其它活动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是外部规律。

2.2教育规律是什么

2.2.1定义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其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2.2.2特点 1)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只要教育现象存在,教育规律就存在。

2)是反复起作用的。教育在任何状况下都受到自身规律的制约。

3)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受阶级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2.2.3教育规律的最一般说法:教育规律包括两条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一是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

2.2.3.1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

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性,教育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如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如培养所需人才、促进政治民主等)。

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科学等)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构成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也影响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如促进社会意识的传播等)。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2.3.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遗传、环境和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三大要素:

遗传素质既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又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育对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所不同。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2.3体育的本质是什么

2.3.1不同的观点对体育本质含义的不同理解,主要基于三种不同的分析角度。

第一类,教育说

即从教育的角度看体育,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不同于竞技运动,如“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手段)的教育”。竞技运动则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的身体(身体性)活动”。

代表性观点:就本质而言,体育是为了人的存在和发展而有意识进行的教育活动。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教育。

第二类,社会文化说

即从人的社会文化角度出发认识体育的本质。认为体育是人类社会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代表性观点:体育是人类根据自身的需求建创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它存在于每一个特定时代或特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之中,随着人类社会中需求的改变而调整着本身的内容和

结构,改造着自身的功能。

“体育是人类通过专门设计的身体运动和游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竞技水平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三类,双重属性说

即从人的生物和社会两重性进行分析。

代表性观点:认为“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运用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运动手段,作用于人类个体和社会,取得物质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综合效果的社会活动”。

第四类,身体活动说

即体育本质是人类为自身特定的目标(适应与丰富社会生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竞技水平)而专门设计的身体活动。“身体活动”既是体育的属概念,又是游戏的种概念,反映了体育的文化本质;体育具有娱乐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健身性等本质属性;根据体育目标的不同侧重点(适应与丰富社会生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竞技水平),可以将体育划分为适应身体活动、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

2.3.2我们的观点:我们认同第四类的看法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身体活动作为体育与体育的娱乐性、教育性、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健身活动等属性之间的内部联系,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联系在体育运动发展过程中不断重复出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了体育事业必然的发展方向。

因此,可以说我们所认识到的体育规律,就是身体活动及与若干本质属性关系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基于这个看法来探讨体育规律。

2.4体育规律是什么

2.4.1定义体育规律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4.2体育规律的特点 1)是体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

2)是反复起作用的。体育在任何状况下都受到自身规律的制约。

3)体育规律的认识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2.4.3体育规律基本内容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体育产业的运作规律;以及学校体育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2.4.4体育规律的运用 在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下,体育的具体规律在实践的运用上也所不同:比如在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运用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政府及社会组织体育开展原则;以及促进体育市场形成的原则。在竞技体育制胜规律运用上,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训练的系统不间断原则;周期性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比赛与训练相结合原则等。

2.5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的关系:同一与差异

2.5.1在与社会和人的发展关系的意义上具有同一性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与体育基本规律中的体育事业发展规律,群众体育的普及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体育产业的运作规律,以及学校体育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关系上具有同一性。

2.5.2在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上存在差异性 由于事业发展的目标的不同,以及当今体育发展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分化状况,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其规律有它们的特殊性。对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的认识,应当在不同的方面进行。

1)在教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学校体育规律是服从于教育规律的。它是教育中的一部分。

2)在竞技体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竞技体育规律和教育规律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在群众体育的意义上:体育规律中的群众体育普及规律和教育规律是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3 普通教学规律、体育教学规律及其关系

3.1普通教学规律

3.1.1定义教学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稳定的联系。即是说,当一种联系或关系具有必然性和稳定性时,才可以称之为教学规律。

3.1.2教学规律的内容

3.1.2.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还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

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也有明显的决定作用。

3.1.2.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这里的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身体方面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健康与各部分的功能;二是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三是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性格等。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学要以学生身心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条件,这是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共性而言,同时,人的发展还有个性(个性差异),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发展的共性,也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个性。

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前面所说的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意思是要说明,教学要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成熟程度及特点作为基础,并与之适应。另一方面,教学不只是消极地去适应发展,教学还可以积极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如维果茨基(前苏联)“最近发展区”理论。

3.1.2.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教与学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动者。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有两个侧面,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即主导与主动的统一。

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3.1.2.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的规律

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等七个要素。

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孤立地、简单地产生的,而是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换言之,教学过程的每一要素都在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

3.2体育教学规律

3.2.1定义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

3.2.2体育教学规律的内容观点一:体育教学规律包括一般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普通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所特有的规律)。

1)一般教学规律:(也可以说是上述“(一)教学规律”的另一种归纳)

社会制约性规律

认识规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2)特殊教学规律:

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即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运动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

强,体内能量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期间,称为“工作阶段”;经过间歇和调整,可以使体内的能量储备逐步恢复并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是“相对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的休息和能量补偿,机体恢复水平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根据这一规律,为了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之效,后一次课应尽量安排在上一堂课后的超量恢复阶段。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学生身心同时参加活动,在反复的练习和休息的交替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功能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一节体育课来看,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

观点二:体育教学的五大规律…

1)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运动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巩固到巩固的发展过程。

运动技能形成、提高的过程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虽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次课只有45分钟,每周只有间断的2―3次课,体育课安排不可能明显地体现和准确地划分出动作技能掌握的这三个阶段,但从一个动作技能掌握的长链结构看,仍然是要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的。

2)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教学是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完成的体育习得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必定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生理负荷越大,对学生身体产生的生物性痕迹效应越深,对体能提高的效果也越强。但是作为教育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不同,其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生理负荷和生物性改造,还有其他方面的教育意义。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合理地利用生理负荷,又要合理地控制胜利负荷,这就是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过程是:①热身和逐步增加运动负荷的阶段;②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的阶段;③恢复和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阶段。

3)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育运动文化和身体锻炼的知识,体育教学中所培养的认知也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运动认知。由于体育学科具有独特的运动认知体系,所以体育教学还要遵循体育知识和运动认知的规律。

体育学科特有的运动认知体系是不断提高人体对物体,对自我的速度,对时间、空间、距离、重量、力量、方位、平衡、高度等因素进行识别和控制的能力,是一种“身体――动觉智力”。所谓身体――动觉智力主要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个体能否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使之对事件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是否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构成身体――动觉智力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有效地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二是熟练地操作物体的能力,三是体脑协调一致的能力。

体育教学中运动认知过程是:①广泛进行感性认知,形成感性基础的阶段;②进行理性的概括,形成理性认知的阶段;③将理性的认知演绎到各种运动情景的应用阶段。

4)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在集体合作、配合和相互帮助中进行的。

因为体育项目和活动中大多数都是以集体形式呈现练习的,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集体性学习体现了体育的特性和目标指向。因此,体育教学要注重和突出学生体育学习的集体性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教育的过程是:(1)组成集体,形成集体因素的阶段;(2)集体巩固,在集体中接受教育的阶段;(3)集体成熟,自觉进行集体的阶段;(4)集体分解,形成新学习集体的阶段。

5)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地体验运动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健康的前提条件,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把握的客观规律。

体育本身就是充满了乐趣的运动文化,学生对体育的乐趣追求也是体育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体育中的乐趣可使体育教学成为活泼和充满乐趣的过程,忽视体育中的乐趣也可使体育教学成为“身顺心违”的过程,成为“磨难”的畏途。

体育教学中的乐趣体验过程是:①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技能水平上充分地运动而体验运动的乐趣的阶段;②学生向新的技能水平进行挑战从而体验运动学习乐趣的阶段;③学生在运动技能习得以后进行技术和战术的创新从而体验探究和创新乐趣的阶段。

3.3普通教学规律与体育教学规律的关系:同一与差异1)同一性:我们认为,体育教学规律中也包含着一般教学规律(即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普通规律),即在认知发展方面的教学规律。

2)差异性:我们认为,在体育教学规律上,它有自身特殊的教学规律。即在技能发展和身体健康促进方面的教学规律。

4 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关系

4.1教学规律(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前已论述)

4.2训练规律

4.2.1定义运动训练规律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诸因素中本质的联系。

4.2.2运动训练规律的内容及其运用 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是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如下原则的遵循上:

1)“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

2)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3)训练的系统不间断原则;

4)周期性原则;

5)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6)比赛与训练相结合原则等。

4.3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的关系

4.3.1同一性由于事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同,教学规律和体育规律具有同一性:1)一般教学规律中的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的规律;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的规律,也是训练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2)体育教学规律中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的规律;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包含着运动训练规律的基本内容。

3)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可以协调地发生作用。因为知识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的协调作用,不仅可以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解决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问题。

5)训练效率的提高为教学活动提供时间保障,教学活动的充分开展也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3.2差异性由于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不同,教学规律与训练规律又有各自的特点。

1)一般教学规律体现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的培养上,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和身体健康促进方面,而训练规律体现在人的“竞技能力”的培养上。

2)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教学计划安排上,它基本是整体的、连续的、稳定的和不易变更的;而在训练计划安排上则是个体的、针对性的、比较容易变更的。

3)在实施的对象方面,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一般的教学对象上,采用班级授课方式;而在运动训练的训练对象上,基本是个体的、个别的,是少数有潜质有发展的竞技体育人才。

4)在内容安排方面,一般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规律体现在内容安排上,采用材进行授课;而在运动训练的训练内容上,基本是单一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

篇6

【关键词】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 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环境是由许多不同因素构成的,大致分为两大类: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全面、正确地认识体育教学环境,不断改善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一、体育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体育教学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体育课教学、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根据它的特点和功能可分为三个部分:运动设施环境、自然环境、时空环境。

(一)设施环境

设施环境主要包括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图书资料等要素。它是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在现代的体育教育中,体育设施不仅仅是体育教学的场所,它的功能已日趋多样化,已经集教学、休息、娱乐、审美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所以建设一个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会为我们提供多方面的服务。首先,一个好的体育设施环境可以为体育教学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互动的场所。体育教学场所内的器材设备的完整性、场地布局的合理性、装修色调的刺激性、活动空间的范围、光线的明暗、空气流动性等因素都会对老师和学生的生理和心里产生直接的影响。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不但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其次,一个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锻炼场所,对于老师而言,在工作之余进行一下身体锻炼不但可以缓解脑力劳动造成的疲劳,而且可以使其身体得到锻炼,为其进一步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良好的身体保障。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之余进行一下身体锻炼,不但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而且可以在身体锻炼中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行成,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第三:运动场馆设施是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整个校园的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井井有条、错落有致,不但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而且可以对广大师生心里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全校的师生更加敬校、爱校。

(二)自然环境、时空环境

(1)自然环境是那些人力难以改变甚至无法改变的自然因素,如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它从整体上规定了学校的环境面貌。对于自然环境我们只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同样会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2)时空环境是由学校内部的时间和空间两大因素制约的特定环境。学校作息时间安排非常紧凑,而且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应尽量符合人体生物节律,大量研究表明:人体生物节律是一种客观规律,它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在学校中关于时间的总体安排中留给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范围是非常狭小和有限的,因而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最佳时段,活动内容、教学方法等便成为学校体育教育实践必须重视的实际问题。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体育教学活动还必须有一定的空间环境。不同的空间组织形成和空间密度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空间环境质量不高,许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项目或受到限制或被迫取消。体育教师普遍感到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目前高校招生人数大增,空间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为此我们建议学校应尽早研究对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善体育教学的空间环境。

二、体育教学环境中的社会心理环境

学校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学校外部社会文化因素与学校内部成员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是潜在影响师生思想言行的精神力量和心理空间。主要表现为:人际心理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文化心理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心理环境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作用要高于物质环境。

(一)人际心理环境

人际心理环境是指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它是学校内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一般来说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如教学思想是否统一、工作上能否相互配合、开展公平、公开竞争的状况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为人师表的状况,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认可程度,在与教师相处时产生的感觉如轻松或紧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团队精神)。这几种关系从不同方面直接影响着教学双方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工作的成效。

(二)组织环境

学校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群体,在其内部又存在着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次级群体,如院部、系部、班级和各种协会和团体。其中的每个群体在各种活动中都表现出自己特有的思想风貌和心理倾向,它虽然不是一种强制的约束,但却强烈地影响甚至决定这个组织的现状与末来,也强烈地影响着该组织中的每个成员。任何一个群体组成之后,都要形成自己的组织环境,它虽具有自然形成的特点,但也可以按人们的意志加以培养和改造。培养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会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紧张有序,充满活力,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环境

教学过程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所谓情感环境是指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情感状况,它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建立的,如教师对学生谆谆教导,关怀备至;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依赖等。由于体育教学是面对面、手把手进行的直观教学,建立良好的情感环境对于顺利完成体育教育任务便显得更加重要。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体育教学;运动技能

0 前言

在多学科交叉的教学背景下,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构建主义模式逐渐渗透到了体育教学中,使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受到了冲击,结合素质教育的实施,这种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改变了以往决策者的形象,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着,进而促进了师生和谐的教学气氛,本文通过分析与探究构建主义教学观,为体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1]。他提出认知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构成,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中途径达到知识间的平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建立师生平等,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在现代化教学中,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还应增加“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构成了现代教学模式。

1.1 构建主义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构建主义教学背景下,体育教学也从传统的讲解师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体育教学更多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联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策略。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展开的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结构形式。根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特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示意图[2]:

图1 建构主义的体育教学模式结构示意图

(引自郝海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1.2 构建主义体育教学模式的程序

1.2.1 设置情境: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从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以备学生去解决。

1.2.2 学生主动构建:通过设置的体育教学情境,学生将新旧知识经过同化与顺应环节,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即假设环节

1.2.3 自主与合作学习:在新的认知背景下,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尝试性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相互分析与评价找出正确掌握技能的方法。

1.2.4 变式练习:在学生获得了初步概念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要给出一些变式问题让学生练习,再适时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出新知识和新技能方面的一般结论,并进行总结和整理。变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前面所建构起来的新知识,并通过对新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掌握思想方法。

2 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对技能学习的影响

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合理进行构建能够提高技能学习的效率,进行构建的载体就是技能间的迁移。技能迁移指的是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掌握另一种技能的影响[3]。它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是指能把已掌握的某些技能准确、灵活地运用到学习新的技能过程中,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学会投掷标枪的鞭打动作有利于羽毛球高远球技术的掌握。负迁移是指已习得的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掌握起阻碍或干扰作用。如:学会了网球再学打羽毛球,由于发力部位的不同,会阻碍羽毛球的学习。零迁移即旧技能对新技能的学习没有影响。心理学将迁移的理论主要概括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说,关系说和认知结构论。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信息加工领域中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被广泛接受。所谓认知结构就是个体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新知识的学习与旧的知识结构体系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即不平衡状态,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认为[4]先前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整体。这种整体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巩固性间接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研究表明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的知识越有利于同化新知识,有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此外,原有知识结构越巩固,越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技能迁移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教学中产生了“为迁移而教”的新型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主动激活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技能正迁移。根据这一理念,为了促进更多的正迁移,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要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和高度的概括能力

概念反映了技能的内部规律,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点和规律性联系,就越有利于迁移的产生。

(2)对原有技术进行巩固,丰富技能背景

迁移的本质就是根据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巩固性间接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在新技能学习之前有必要对与之相关的旧技能进行练习,让学生能主动体验两种技能间的相似与差别,防止新旧技能之间出现相互干扰,进而均出现错误动作。

(3)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技能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对技能的主动建构,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能力找出相似的运动模式,提高迁移的效率,加快技能的掌握。

3 有意构建与技能遗忘的关系

意义构建指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促进运动记忆的形成。运动记忆是一种综合性记忆,包括教师对动作概念和要点的讲解形成的语词――逻辑记忆,教师的示范形成的形象记忆,学生通过练习形成动作记忆,在体育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还常常伴有情绪体验的记忆。

3.1 运动记忆的遗忘规律

运动记忆和语言记忆相同,都包含着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动作记忆的遗忘曲线不同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其形式表现为“V”形。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代表知识性记忆的特点,即在学习之后遗忘的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延长,遗忘速度又逐渐减慢,最后趋于平缓,最终形成L形曲线。而动作遗忘曲线是在学习之后有较迅速的下降,经过2-3天会迅速回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平缓。1984年我国学者许尚侠教授以自编的动作组合为内容,研究了动作记忆的遗忘规律,得出了动作记忆的遗忘率,以学习后第一天为最高(30.7%),第二天有记忆恢复现象,遗忘率仅达7%,第三天再逐渐遗忘,但遗忘率均小于第一天。在遗忘量上,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远远大于动作操作遗忘曲线[5]。

3.2 利用有意构建增加运动记忆

3.2.1 有效安排巩固时间

对于新习得技能要根据运动记忆规律及时进行复习,一般在记忆恢复阶段练习较好,而且巩固的时间最好不要太集中,因为过度的训练会使大脑皮质产生保护性抑制,导致动作变形。此外,对于新技能的练习应保持一定的频率,只有通过不间断的练习,才能在神经系统中形成动力定型,使肌肉、关节、韧带保持灵活、柔韧和富有弹性,随着技能的熟练化,练习频率可适当降低。

3.2.2 动作技能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技术动作包含七个要素,即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频率、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和动作节奏。学生应正确掌握动作的各个特征,排除干扰,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动作间的共同要素来提高记忆效率。

3.2.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新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动作技能尽可能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技能的正迁移,也可对已掌握技术进一步巩固,在新授课和练习课之间,前后两次课应在学习动作后2-3天左右有组织地进行技能的复习,因为运动记忆的第二高峰期进行复习强化,更有利于提高运动记忆的效果[6]。

4 小结

构建主义教学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够主动对新旧知识进行探究,有利于技能间的迁移,同时通过有意义的构建,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技术动作有了深刻的影响,有利于技能的保持,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俊云,邱海洪.体育游戏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建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3).

[2]郝海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计量学院体军部,2012.

[3]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02.

[4]胡卓生,姚晓琪.关于培养学生体育动机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交往

人类的社会属性,要求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交往,也可以说交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学习化、国际化和多样化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更显得尤为突出,交往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交往素质也成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素质之一。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在对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往、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提供借鉴意义。

在国家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指导性文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要促进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的目标。体育教学过程就是一个通过身体练习这一手段而实现的师生交往和人际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学活动是在师生交往这一过程中展开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及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顺畅与否。本文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对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教师方面

(一)教师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作为一名合格体育教师的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的人格特征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教师的人格特征或者说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课堂中与学生的交往与互动,也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往往会因为这种喜欢而更加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及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健康的人格,就体育教师的职业来说,要具备这样一些人格特质。首先,要具备成熟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自我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支配人的行为的作用。衡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成熟与否的标志就是能否客观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其次,要富有创新精神。信息时代,社会发展迅猛。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其身体及心理也是高速发展时期。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等都是中小学生所共有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才能不断的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交往、交流,了解学生内心需求,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对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师和学生要进行有效的交往和互动的前提就是要理解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只有教师真正的理解了学生,才能把握学生在课堂中所出现问题的实质,从而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教师真正的理解学生,包括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即要从整体上了解学生;及对每个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理解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开来。教师学生观的形成,是在长期的与学生的交往中形成的。

二、学生方面

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两大主体。学生自身的条件因素对师生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学生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个人的自我感觉及人际选择等方面。

(一)学生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能动的个体而参与其中,每一个人都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扮演一定的角色。而他所处的这种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都对其与教师之间及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及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活动动机及对他人的影响力等,都直接影响着他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一般情况下,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其体育学习的动机比较高,与教师及学生间的交往能力也比较强。

(二)学生个人的自我感觉

学生的自我感觉是指学生的自我体验,是学生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状态的自我体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很多都是集体性的活动。学生在集体性的活动中,有对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三种评价综合起来就够成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自我感觉。学生会通过这个感觉和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往和沟通,并在交往中不断的调整这种感觉,进而调整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当学生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有一种融入感时,他就会更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往,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为进一步的交往打下心理基础。

(三)学生个人的人际选择

所谓人际选择是指在接触群体中,有些人对另一些人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喜好而相互接近或者是疏远的现象。在体育活动中,有些同学可能由于自身运动能力或者性格因素,而受到学生的欢迎,很多人愿意与他交往,而也有的同学不被别人喜欢、选择,往往产生孤独。学生的人际选择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是影响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使学生能更顺利的在群体活动中进行交往。

参考文献:

[1]任伟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问题[J]. 林区教学,2009 (5):104-105.

篇9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新课程实施中应该认真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问题,然后重点阐述了中学体育教师是如何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领域,帮助中学生培养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等问题。

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需要与他人交往联系,当代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困惑,据调查有80%的中学生将孤单视为最大的苦恼,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能学会与人共处,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注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是新的课程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如果能利用体育课堂这一特殊的教学领域,帮助中学生培养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既可以让体育教学更加顺利完成,也能帮助班主任和家长解决学生“交友”的难题,还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现将教学中一点体会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全面了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

中学生正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由于生长发育的急剧变化,性发育开始使得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发育不平衡,而心理发展相对会落后于生理功能,这些特征正是中学生具有少年期的半幼稚半成熟型,也正是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也是最容易产生心趣冲动和行为过失的年龄阶段。而在这里中学生随着社会和集中地位的变化以及人格的形成,社会人际交往的范围会不断扩大,但这样会使得学生的社会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乱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过分滥交,荒废学业;2.分不清益与损;3.处理不好与朋友的关系;4.情感控制不好。

二、体育教学与人际交往

在一定意义上,体育教学活动就是一个“课堂小社会”,在这个课堂社会中的学习活动大多具有集体性和竞争性。而且由于场地大、活动多、内容广、活动时分组与个人活动多,小组成员之间,个人之间的交往频繁,这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很多。同时由于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所处的角色和地位也会不断变化,使得学生的人际交往面更加宽广。在这样错综交叉的人际交往中,学生的能力、修养等都会得到很好的提高,个人的人格也会表现出来,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一定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从另一方面说,如果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了,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会更加积极,与同伴的配合也会更加默契,这样体育教学也能更加顺利地开展。因此我们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也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利用体育教学,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交往素质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了解了与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些情况后,一定会更加关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培养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呢,我从教学中得到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1.提高自身的素质,从正面引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的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思维,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如果要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教师应先从自己做起,要处处提高自己的交往素质,生活中要为人大方,对人尊重,上班时要团结同事,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平等待人……这样给学生做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同时,也会向学生灌输了文明的交往观。

2.关爱学生,与学生做知心朋友

教学工作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共处,我觉得在这一方面,教师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熟悉了解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3.选择对人际交往有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步伐,体育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也关注得越来越多,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交往素质的内容与方法。

(1)选择一些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健康基础知识。首先选择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交际健康教育,让学生对健康的心理有一些理性的认识,同时还要进行一些青春期常识的教育,让学生对青春期有一整体的认识,从而减轻交往对异性的好奇。

(2)用合作学习促进人际关系。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要素:①积极地相互配合,特别是面对面促进的互动。②积极承担在共同任务中个人的作用。③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建立起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矛盾。④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⑤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价,寻求有效的途径。从以上的要素,我们可以看出,在合作学习中,学习者之间为了解决问题而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彼此交流沟通,这样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就会随之而和谐统一。

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是中学生健康向上的一种体现,它可以使学生团结进步,帮助学生走上健康的光明大道。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我们应该更加有耐心和爱心,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学生文明的人际交往,并及时发现学生在交往中的困惑,给予纠正和引导,这样也会真正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真正从各方面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学》高等学校教材金钦昌主编

《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季浏、汪晓赞主编

篇10

关键词师生互动体育教学师生互动观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和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体育课堂,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教育教学观点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重心从单方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向合作学习转变,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心理沟通,强调师生间,同学间一种平等共生的人际关系。

一、师生互动的概念

互动(Interaction)主要指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借助语言文字形体等符号进行的交互活动。课堂师生互动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以教学内容为中介,实现师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人格,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根据教育社会学的互动论观点,体育教学的师生互动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师生互动是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动态展示,即师生通过信息传递和交流,达到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点

(一)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双向性: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共同参与者,离开了任何一方,教学活动都不能展开,即所谓“教是为学而教,学乃从师而学”,所以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专门行为,在课堂情境中,既有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有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二)课堂师生互动具有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特征: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心理成熟度和经验丰富度等因素使得教师在互动中具有主导者的地位;教学目标的实现,评价体系的构建等都要从学生中体现出来,学生是互动的主体。

(三)课堂师生互动非智力因素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情感是互动的重要内容,兴趣,动机,爱好等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互动的效果。

(四)师生互动中非语言行为作用显著:由于体育本身的特点,非语言交流或互动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影响着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三、体育教学师生互动的基本过程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来实现的。所以,体育教学中的交往与互动是师生间利用一定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将体育教学内容,师生双方的情感、态度、意见等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就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的信息交流而言,体育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互动主体均是信息传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信息为体育教学内容(包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情感,态度等),媒体为语言,动作,表情,体态。

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

媒介

(语言 动作 表情 体态)

接收者

(学生或教师)

信息内容

(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情感,态度)

传送者

(教师或学生)

图1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过程

四、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模式

通过研究,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与相互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极大的影响,依据这种理论,课堂师生互动可建立以下几种沟通模式。

(一)双向沟通模式(图2):

指教师与学生个体间的双向交流,可用于指导教学,师生的双向沟通表现为:体育教师多倾向于教学语言,体态语言等交往手段向学生讲述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灌输观念及态度,同时也关心和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某些反应或要求。这种沟通方式传递的信息量大,速度快,但它只注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和信息沟通,而忽视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二)多向沟通模式(图3):

指教师跟学生保持来回的交往,也有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或指导的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学效果较好。师生之间的多向沟通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学生之间的交往也是双向的,不仅教师的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而且学生的信息来源也是多渠道的,既来自教师又来自同伴。它是一种师生交往相结合而形成的沟通方式。

在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时机选择不同的互通模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模式,都必须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愿望,需求与学习水平,作为选择课堂教学决策的依据,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要积极与教师沟通,及时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问题反馈给老师。

图3 多 向 沟 通

五、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的束缚

教师所受的教育以及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教学重心侧重于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放到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

(二)课堂互动的程度问题

教学中只注意到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等还没有引起重视,离最终形成合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还有一定距离。

(三)评价体系的运用

现阶段对学生的评价没有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主要还是依据考试成绩,学生的课堂表现、进步情况,学生内部自我评价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限制了教师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六、结束语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系统能动的主体要素,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焦点。传统教学论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现代教学论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代教学论则强调两者的有机结合。“师生互动观”的提出,是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结合起来的纽带,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为出发点,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与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佐斌.师生互动―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