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6 17:4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孩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孩教育问题

篇1

[关键词]“留守孩”教育学校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和内地城镇富余劳力涌向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与此同时,派生出了一个正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留守孩”。据调查,“留守孩”在一些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较多的地区,占在校学生人数40%左右,最多的农村学校“留守孩”达80%以上。“留守孩”群体之庞大,所暴露的问题之多,已使“留守孩”问题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留守孩”身上比较集中地暴露出的问题

1.性格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的孩子甚至从二、三岁起父母就不在身边,缺少必要的亲情关爱,这些孩子当中的不少人性格发展不健全。孤僻、话语少、不愿与人交流;偏激、固执、易暴易怒;自卑感强,甚至有被人遗弃、被人轻视感;怯懦、畏琐、胆小怕事等。

2.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留守孩”孤独感强,心理上自我封闭,不愿与同学相互交流,内心极为脆弱和敏感,与他人稍有冲突或觉得有吃亏之处,便有一种极强烈的被伤害感,因而有一种很强的仇视心理和报复欲。

3.学习问题。由于来自父母和家庭的鼓励少、关怀少,学习上缺乏动力,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吃苦耐劳精神差,遇到困难,面对退步很容易放弃,学习成绩下降快,辍学现象严重。

4.行为习惯问题。“留守孩”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缺陷,缺少必要的家庭指导和日常监护,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易受社会不良青年的诱惑和不良习气的影响,容易滋生坏毛病;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违纪违法现象较多。许多学校出现的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差生”,“留守孩”占八成以上。

随着“问题留守孩”的增多,若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当前“留守孩”教育应关注的的几个问题

分析“留守孩”暴露的问题和“问题留守孩”增多的原因,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暴露出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的空档。对“留守孩”教育的空档,主要表现在:一是节假日学生无家可归,学校内又无事可做,只好流向社会,混迹于社会小青年团体或进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社会娱乐场所。据了解,不少学生放纵自己皆是从假日沉溺于网吧、游戏厅或交友不良开始的。二是一些学校至今对“留守孩”问题重视不够,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更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队伍。三是对“问题留守孩”缺乏应有的人格尊重或人文关怀,使这些学生体验不到来自学校的关怀和温暖。

2.教育的错位。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德育工作以防范出问题为主,正面引导教育不足。对出了问题的学生的处理过于简单粗暴,往往只以校纪校规处理,缺少疏导教育。学生一旦有严重违纪现象,便轻易将其推出校门,推入社会。这些人进入社会易自暴自弃,甚至于再影响另一些“问题学生”。二是学校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占主流,素质教育疏于形式,学生的养成教育严重滞后,忽视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学生缺乏文明做人意识。“问题留守孩”的增多还与当前一些学校“轻德育、重智育”有很大关系。

3.教育的误区。误区之一:当前一些学校所谓的“分层教学”,实为分等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未真正地得到贯彻。“分层教学”过于简单化。学校只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将学生分成几个等级,对成绩好的编入所谓的“奥赛班”、“实验班”、“零班”,对成绩差的同学打入另类,冷眼相待,甚至恶语相加,彻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校没有引导教师分析学生成绩落后或下降的原因,没有着手去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缺乏必要的“激励教育”。许多“问题留守孩”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又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帮助,因而思想情绪波动大,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结果被轻视、遭冷落,以致于干脆自暴自弃。

误区之二:安全教育限死了学生活动。当前,安全问题成为悬在校长和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刃。为防范出安全事故,不少地方、不少学校出台了许多“禁令”,限制学生活动,特别是集体活动。学生在校除了好好学习外,没有了展示个性的游戏,没有了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学生有了情绪没有正常的发泄和排解渠道,也感受不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单调乏味的校园生活令许多学生想到的是冲出校园。网吧、游戏厅能让许多学生入迷,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误区之三:“作秀教育”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不少学校开展一项较大的教育活动,往往喜欢先大张旗鼓地开个动员大会,营造一种声势。在大会上对一些“问题学生”公开说三道四,使一些敏感的学生或自卑的学生明显地有一种“异类感”,从而产生明显的厌恶感和抵触情绪。比如轰轰烈烈地宣传开展“留守孩”教育问题,就可能会让更多的“留守孩”感觉到自己是“另类”,社会对他们有另外的看法,从而伤害他们本已十分脆弱的自尊心。教育应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工作,要重视对“留守孩”的教育问题,但切忌渲染造势,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

4.教育的信仰危机。当前,一些学校和老师作为教育者却不能相信教育的力量,总认为一些“问题学生”是不可救药、朽木不可雕也。尤其是对一些“问题留守孩”,认为他们自小缺少父母管教,父母都不管或管不了,老师更没办法管,没办法教,因而对这些学生不管不导,甚至歧视。一旦学生走上违纪违法道路,认为是势所必然。教师不相信教育的力量,认为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强于学校正面教育的力量,学校没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教育信仰,教师不能坚定自己的教育信仰,这是当前教育最大的危机。

篇2

关键词 体育意外伤害 后续教学 校园冲突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引致体育意外伤害的运动类型繁多,本文仅以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伤害为研究对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常会由于造作不当或是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意外伤害。严格而言,所有的“意外”都必然可以找到能够避免的方法,我们甚至可以说,所有的“意外”都应该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意外”。但就教学控制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而言,有些突发性质的“意外”伤害确实难以避免。本文在扼要分析体育教学事故语境下意外伤害的类型和原因的基础上,着重思考在伤害发生以后,可能对后续教学事故造成的影响、利弊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1体育教学意外伤害的原因和种类

简而言之,意外事故是客观上产生了损伤但该行为并非是处于主观意愿的伤害现象。是受害人不能抗拒或是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而学校体育意外伤害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伤害,造成重伤、残疾、死亡等重大事故的教学事故。学校意外伤害是指在学校体育教育和教学活动期间发生的学生和教师人身伤害或者死亡的事故。意外伤害的类型简单分为轻度伤害、中度伤害和死亡;另外还可以分为短暂性可恢复伤害和永久性不可恢复伤害。而造成体育意外伤害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三列:教师的原因、学生的原因、教学环境的原因。

教师方面。具体又可以细分为如下原因。首先是教学方案与学生实际不契合。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在青年教师群体身上。根据教育心理学,青年教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因此渴望被学校领导以及同仁乃至于学生所认可,因此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可能会存在冒进有余而稳重不足的情况。其次,则是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和其他文化课的教学有所差异的是:它不仅关注教学理论还同时要在意动作的到位。也就是说,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但是又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另外,教学控制也是一个大问题,在学生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却没有去观察、指导和控制,最终将会大大增加意外事故发生的几率。

学生方面。学生处于性格跳脱变动不居的年龄,因此往往不会严格按照教师们的规范动作去开展锻炼和学习。他们每每会处于好奇心以及在同辈人中的表演欲望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因而提高会主动地提高动作的难度和强度,而这多半是超越了他们的承受能力的。另外就是环境的因素了。简单说来,体育基础设施和相关设备完好舒适等等,和体育场地的开阔地面的柔软等等,都可能会成为增加意外伤害的几率以及增大伤害程度的因素。

2从冲突论的视角分析体育意外伤害对后续教学的利弊

传统上,我们总是对意外“避之不及”,唯恐迟缓一分就遭其吞噬。这显然是由于人们骨子里趋利避害的因子所决定的,是传统的看待社会事物的陈旧观点。从冲突论的视角来看,我们认为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诚然,“意外”有时候确实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烦恼,但同时,“意外”也意味着机遇。即便就意外本身而言,意外也同样是可以激化冲突,假发矛盾,从而为化解矛盾进一步推动事物的发展做出贡献。

2.1“意外伤害”之弊

毫无疑问,没有人喜欢“意外”伤害,尤其是体育伤害。因为那往往意味着身体的残疾甚至是生命的丧失,这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体育教育过程中造成意外伤害的事故每年有几十万起,造成的伤害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更是多不可数。这直接让无数的家庭和学校深受其苦。没有人喜欢意外,但是意外并不会因此而就不来找我们,因此如果意外来了,我们除了伤心悲痛之外,更应该做不是谴责和批评,而是总结经验,找寻可以加以利用以改善今后教学的地方,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论述的部分。

2.2“意外伤害”之利

首先,“意外”伤害具有警示作用。这相当于是试错。有人在事故中收到了伤害,人们必然会去寻找他们根子上的原因。然后再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必然导致多数人因为“惧怕”同样的遭遇而不去犯类似的错误,而且,意外造成的伤害越大,则这种警示的范围和起到作用的程度也就越大。其次,他对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一个“契机”。只有在实践中遭遇了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找到机会修正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评判指标,以便于我们进一步修正自身行为,为继续改造世界作出努力。

2.3应对策略

从弊的视角来说,笔者认为,对于弊,我们要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尽最大能力避免“意外”的发生。对于利,社会各阶层应该摒弃成见,给教育管理阶层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一个革新的机会。毕竟,“意外”已经发生,我们要做的,除了惩前之外,更应该是毖后。我们应该在“意外”中找到机遇,为后续的教学行为的改良提供可变机会。努力调研,用心思考,刻苦专研,群策群力,找寻克服的策略和进步的方法,这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3结论

体育“意外”伤害对后续教学利弊皆存,不同的是,对于弊我们应该努力让受伤害的学生得到救治和恢复,尽最大限度地化解持续性伤害和不幸;而对于利,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努力找寻可能改善我们后续教学的因子,革新我们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来伤害,以提高我们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丁英俊,朱冀.学校体育中意外伤害的责任归属及法律保障[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74-76.

[2] 申德峰.中学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认定及赔偿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3

王俏华在《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5期撰文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低效与道德教育目的中存在诸多问题有着重要的关系,第一,道德教育目的中偏重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人价值。第二,道德教育目的中层次含糊。道德教育目的中需要体现不同层次的道德,然而,我国的道德教育目的以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为主,而道德规则方面的要求比较贫乏,这也导致无法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有效的评价。第三,道德教育目的中顺序倒置。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中小学与大学倒置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学校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人如何像人那样生活,强调理性、自尊和坚定等,关键在于发展学生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根据我国的实情,在道德教育目的中可以提升一些个人的价值,并使受教育者有感悟、思考和行动的自由与空间。同时,道德教育目的中可以有更合理的层次,使学校道德教育能准确定位,使道德理想虽位居道德原则和规则之上,却又能与其和谐一致。

齐学红:走出中小学品德评价的误区

齐学红在《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3期撰文指出,目前学生品德评价更多地发挥着对学生言语行为的规训作用,进而表现出定量化、功利化和惩戒化等误区。中小学品德评价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为了科学有效地实施品德评价,需要从其独特性入手,进而在观念层面加以改革。首先,要认识品德评价的独特性。学生品德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复杂,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评定结论具有非精确化。第二,要变革品德评价的观念。道德评价改革首先要从调动评价主体的积极性入手,使学生从评价的对象变为评价的主体,提高学生的道德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要树立全面的评价功能观,处理好选拔与甄别、控制与发现、惩罚与赏识的关系,发挥其功能;还要树立多维评价内容观,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行为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即现代人格特质的要求等全面素质纳入品德评价的范畴。

林海亮、李雪:德育应以学生的道德问题为中心

篇4

关键词:江西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革和发展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外出务工。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难以解决其子女在其工作地接受教育的问题。因此,他们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戚代为监管,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1]。2014年,江西省统计局对江西留守儿童的普查数据显示,赣州留守儿童数量在江西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二。2012年国家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出台,赣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愈来愈多的农民工进城寻求发展,特别是面临家庭压力的年轻父母。2010—2014年,赣州农村留守儿童从29万增长至近45万人。2013年以来,赣州市积极响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步伐的号召,发展提速的同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日趋明显。国内学者通过对留守儿童调查研究表明,父母长期与子女分离,不仅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而且对其学习成绩、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负面的影响。但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可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也使得更多的资金用于对子女教育的支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了正面的作用[2]。本文结合深入江西赣州市管辖范围内农村实地考察的数据,着重对赣州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立足于赣州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和形成原因,总结经验和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遇的瓶颈,多方面多角度对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进行探索。

1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

通过深入江西赣州农村,对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个例访谈,对数据进行收集和资料整理,并结合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将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1父母督促力度欠缺,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随着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也逐步庞大。较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爷爷奶奶辈,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寄养在亲戚家中。爷爷奶奶年纪较为年迈,还需要完成繁重的家务和一定量的农作,使得其无精力监管孩子;父母的远离,无力督促孩子学习,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鞭长莫及。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不容乐观,特别在各类毕业考试中竞争能力较差。留守儿童多来自贫寒的家庭,对于较为传统的江西农村家庭来说,渴望改变命运走出农村的思想应当会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学习而勤奋刻苦。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是父母远离的客观因素,更多的是教育中反馈出来的不足。

1.2缺乏适时的人生引导,使得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健全

孩子在成长期间,对人生很多事情都好奇,会有疑惑,会面临很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父母是孩子最为亲近的人,孩子更倾向于听取父母的解释和见解,所以他们的建议和指导对孩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然而,很多父母迫于家庭经济压力,选择外出工作,距离阻碍了与孩子的交流,每个月固定的电话多为寒暄而少有管教。农村学校教师教学任务较为繁重,缺乏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个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代监护人由于思想的陈旧和见识不长远,对小孩身心的健康发展反而起着不良的影响。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健全。

1.3缺乏对孩子的正确言传身教,导致其行为习惯较差

很多农村老人对孙辈较为溺爱,管教方法多为简单粗暴的打骂训斥,注重养育而忽视了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都缺乏教育意识。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微小事情,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而父母的远离使得留守儿童缺失了这方面的教育[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制度因素;既有学校教育因素,也有家庭、社会教育因素。首先,江西经济较为落后,特别是乡镇发展缓慢是导致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而父母外出务工是激化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原因。其次,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但是很多策略仍无法落到实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异地求学依旧难以实现。再次,学校职责不够完备、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的现象依旧严重。同时,很多学校注重应试教育,老师教学任务过重,对留守学生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注差强人意。最后,留守家庭父母热衷于赚钱养家,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而且,父母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度也过于注重最终的分数,而对其学习过程很少参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容乐观,易给社会带来动荡不安,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2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遇瓶颈

江西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大量的农民选择在江西周围较为发达的城市工作。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赣州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年攀升,最终致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赣州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尤为凸显。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整理和分析,结合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现将留守儿童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遇瓶颈总结如下:(1)2015年,江西省整体经济水平发展飞速,但是赣州市人均消费水平依旧处于落后趋势。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民工依旧继续选择跨省寻求工作,吸引农民工回流难以成为现实[3]。(2)由于较多农村父母本身知识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将孩子带到身边接受教育的意愿较低,甚至不少父母对小孩由其他监护人代为监管的现状较为满意。通过调查发现,虽然赣州市农民对孩子的教育较为重视,但是却一直忽略其自身在孩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过分将希望寄托于学校和孩子本人。这使得原本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严重失衡,学校教育独木难支。(3)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一直制约着农村留守儿童异地求学之路。虽然近几年国家出台相关意见鼓励支持农民工子女在其工作城市接受教育,但是户籍的限制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依旧受到歧视;政策的硬性规定使得很多留守儿童难以享受城市教育资源。

3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的探讨

多年前便有有识人士指出,当今社会“寒门再难出贵子”。近年来,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屡屡发生,若不正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继续听之任之,寒门不仅难出贵子,而且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江西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其形成原因的总结分析,提出下面基本对策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革和发展。

3.1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吸引留守家长回流

通过对留守家庭父母的调查分析发现,吸引父母回流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二是当地工作需求和资薪状况。其中,家乡周围是否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和资薪待遇是引起其选择回流的主要原因。较多农村父母表示,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待遇稍微差点也愿意在家周围工作,这样能兼顾家庭。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GDP数据显示,江西增速居中部第一,但是赣州却位居倒数前三[4]。由于赣州市经济总体欠发达,很多农村青壮年在家乡周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迫不得已选择远离家乡到外地寻求合适的工作赚钱补贴家用。父母的远离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显,因此政府应当积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区域工作岗位数量和资薪待遇,可有效吸引留守父母回流,从源头处减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3.2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扶持力度

近几年国家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及意见以期减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的问题,但是由于政策的门槛高,人性化不足,使得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在推广过程遇到很多问题。政府应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调研,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制度,打破城乡壁垒,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扶持力度,将政策落到实处,有效减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让更多的城市学校愿意接受农村儿童,保障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3.3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家长教育意识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赣州市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家庭父母把儿童的学习成绩好坏归因于孩子本身,而忽略了自身在孩子教育中的职责。而且,父母过分注重最终的分数,而对其学习过程很少参与。因此,政府及学校应通过学生转达或标语、或开展讲座、或电话联系传达等形式加大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积极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

3.4对监护人进行教育指导,提高其教育水平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为爷爷奶奶辈,由于隔代的原因,他们的教育方法表现多为宠溺或粗暴的打骂训斥,这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因此,学校或政府应适时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监护人的教育水平。学校或政府组织活动,定期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组织到一起,定期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给他们讲授留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案例从理论的高度给他们的教育方式方法予以指导。同时,引导监护人之间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教学方法,也与其老师交流,与孩子多交流,做个称职的父母,使家庭缺失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5完善学校职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的学校存在环境条件差、师资队伍贫乏等状况,很多学校的寄宿制度不完善,导致留守儿童无法静心于学校学习。同时,班主任由于教学任务较重,不能与孩子交流谈心,亦无法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因此,学校应完善其寄宿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其次,学校应注重提供教师的专业素养,各科目教师专注于本科目的教学,并相应减少其教学任务。同时,学校应给留守班级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两位管理老师,班主任主抓学生学习;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及思想动态,定期与父母联系,反馈交流其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并向家长提出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因此,从各个方面完善学习职责,关注学生动态,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赣州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得出了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以及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综合分析教育问题的形成原因,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即发展地区经济,吸引留守父母回流;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弥补亲情缺失;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家长教育意识;对监护人进行教育指导,提高其教育水平;完善学校职责,优化教育结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作者:郭金妹 张建荣 邬金萍 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参考文献

[1]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02):67-74.

[2]Borraz,Fernando.AssessingtheImpactofRe-mittancesonSchooling:theMexicanExprience[J].GlobalEconomyJournal,2005,5(01):9.

篇5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可是中国广大农村里的家长对家庭教育几乎没什么概念。长期以来,农村家长的观念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供孩子上学就行了,根本不知道家庭教育为何物,认为孩子在学校受教育就行了,自己都没读什么书,拿什么教孩子啊。我的父母对我们是如此,我们的祖辈对我们的父辈也是如此,可以说世世代代都是这种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家长为了改善自己家里的经济状况,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条件,纷纷背井离乡,去沿海一些大中城市打工。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一年难得与自己的父母见上一面,连做人最起码的权利———感受父母的爱都没有,更加谈不上接受父母的家庭教育了。由于父母和子女长时间没有生活在一起,子女往往对父母感觉很陌生。尽管过年时绝大部分家长会回来给自己的孩子买新衣服和好吃的,甚至给他们钱花,可是这些小孩往往拿了钱去买麻辣吃或买汽水喝,或者买一些玩的东西。然而,这些举动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对他们有害,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留守儿童不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就是放在亲戚家里。老人家和那些亲戚们通常在家里要干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不知道该如何管教这些孩子。有些老人家年事已高,孩子衣服脏了破了,身上很脏了也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管。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成长有什么保障呢?因此有些孩子从小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没礼貌、自私、懒惰、不爱学习、乱花钱,等等,甚至有些小孩由于缺乏家长的管束,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我所带的五年级就时常发生班上失窃的情况。无论我怎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要学会做人,要诚实,要讲礼貌,要为他人着想,要努力学习,不能乱花钱,更不能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等,给他们摆事实也好,讲道理也好,结果都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已经养成那种习惯了,而自我约束力又不强,因此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让我深感忧虑。现在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了,有些孩子小小年纪脾气却异常火爆。在学校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听老师的教诲;和同学们也相处不来,同学之间经常闹矛盾;甚至在家里也是作威作福,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任凭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将产生非常大的危害。

二、中国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应对措施

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很难,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办法总是有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拙见。第一,国家一直在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也实行了多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农民在家的收入还是得不到保障,因此绝大多数农民还是选择外出务工赚钱,家庭教育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要想让农民留在家乡,以便他们有机会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国家应该继续采取更强有力的惠农措施,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如果农民在家里挣的钱不比外面少,相信没人会选择背井离乡的生活了。第二,地方政府应该鼓励农民企业家回家乡创业,给他们提供一系列不亚于沿海地区政府能提供的优惠条件,相信他们愿意回来为家乡做贡献的。一旦家乡有了这样的工作机会,农民可以选择就近就业。既能赚钱,又能顾及家庭,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不是一举两得吗?第三,在前两项措施得到落实的前提下,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农民在外面务工的话,学校根本不可能与他们取得联系。只有当他们在家里工作了,才有可能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有更加健全的人格。第四,学校应开设专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学校还应该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对所有结了婚的准备要小孩的和已经有小孩的农村青年进行培训,教他们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最早可以从妈妈怀孕开始就进行,儿童时期至关重要,并要贯穿整个青少年时期,直至孩子成年。这是改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最基本、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总结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在现行户籍制度体制下无法解决工作地户口问题的进城务工人员。据统计,城市中现有农民工子弟约1400多万,且呈进一步增长的趋势。广东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纳了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外来务工人员。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在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衍生了随迁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这一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根据2004年国家出台的新规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国家不再收取借读费等其他费用,但是实际这些规定并不能很好地执行。城市公办人员实际上是按照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来计算学员人数,而且外来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让他们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因此农民工子弟们还是只能在设施和教育都不够的私立学校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根本不可能接受好的教育。这个前提下,农民工子弟得不到好的教育,有的就只能待在家里,这不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会造成社会对这个教育体系的偏见和导致社会安全问题。假如他们的入学问题能得到良好的解决,不仅造就更多的人才,而且也有利于缓解农民工的家庭问题,让他们的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也给予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广州市作为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如何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将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与辐射作用。特别在当前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珠三角用工荒问题再次抬升,而社会矛盾时有发生。落实和稳定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对于保障人权、保护未成年子女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情况简介

当前现状是公立学校学位有限,私立学校学费过于昂贵,所谓“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及教育质量又难以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出台了积分制入学制度,积分制制度虽然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入学提供了较以前多的机会,但积分制的门槛过高,导致部分公立学校虽然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了学位但无人达标的情况,反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而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仍然得不到充分解决。本课题小组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实地了解广州外来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具体情况,为更好地改善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提供调研参考。课题小组收集资料,查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文献综述,并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涉及十三个问题,由调查小组成员分四个时段在分别在广州的四个区发放。共计发出问卷200份,实际回收率180份,有效回收率90%。其中,问题1-4涉及家庭教育基本情况;问题5-9涉及家长及学生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看法,及其反映的问题;问题10-13涉及积分制度对目前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上学难问题的影响。

三、调查的基本内容和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基本情况对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1、1、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并不显著。调查对象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占大部分。以往调查均显示家长受教育程度低会制约对子女的教育,其教育观念会影响子女的受教育情况,但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希望并会尽全力让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在访问中,不少家长感慨:“正因为自己读书少,今天才那么辛苦,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将来能过的好一点。”在调查问卷中,尚有23位家长未上过学,但他们更表示要全力支持自己的孩子上学。2、父母职业对子女教育影响亦不甚明显。在调查中,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但并未显现出职业是教师的家长会比“无业拾荒”的家长更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父母职业并不是影响孩子的教育投入的关键因素,事实上,在调查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非常渴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并非是仅仅完成国家赋予的九年义务教育。

2、3、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较为明显。在我们这项调查中,所选家庭基本上是务工者,少量的是“小本经营”者(如卖菜、理发、收废品、摆地摊),还有“拾荒者”,基本属于“低收入阶层”,谋生与养家糊口才是第一大事,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只能尽力而为,他们在选择学校时只能选择费用相对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当食不果腹的时候,受教育问题会受到严峻的挑战甚至会被暂时搁浅,因此,这些外来务工者只能解决温饱之后再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并非不重视,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4、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入学条件限制苛刻,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经济因素虽然影响很大,但在做“您的小孩上学现在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这道题的时候,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学校入学条件限制苛刻”这一选项。这与广州当地的相关政策有关。搜集的资料显示,现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在广州接受免费义务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获得广州市及各区(县级市)政府授予优秀称号的外来务工子女;而是在广州市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址、固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外来务工的子女。而这两个途径都是比较高的门槛。

(二)家长及学生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看法,及其反映的问题。

1、在问到“您的小孩在哪上学”时,32%选填了老家,56%选填了和自己在一起,还有12%选填了“在另外一座城市”。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更趋向于把自己的孩子接到自己所在城市读书,大部分家长认为城镇的教育设施毕竟比乡村好,我们可以预测随着城市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将有更多的外来工子女面临教育问题,我们的研究显得更为必要,这为我们继续认真完成我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动力。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普遍遇到入学手续繁杂的问题(超过40%的家长认为入学手续复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部分收入较高的外来务工人员想要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去上学,却普遍遇到户籍限制的问题,官方出台的积分政策让很多家长头疼,不但是积分难得问题,有时就算手续证明齐全,还是被一句“学位不够”被拒之门外,家长纷纷叫苦,调查中我们接触到一位来自湖南的林阿姨,她跟我们讲述了她为她的孩子小明(化名)的“求学过程”,让我们感到很同情却无能为力。

3、大部分家长对其小孩就读学校不是非常满意。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满意,他们更希望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公立学校去,但介于经济条件不允许,只能把孩子送去相对比乡村学校好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家长大多不满意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设施和师资力量(认为自己孩子现在就读的学校师资力量一般、差、非常差的比例分别为35%、20%、8%)。现实中,许多民工子弟学校办学不规范,普遍存在师资不足、设备设施简陋、教育管理不规范和教育质量低下等问题,许多学校目前没有一名正式在编人员,绝大部分的老师还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年轻教师占了教师总数70%左右。

4、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普遍羡慕公立学校的设施。在被访问的家长中,不少家长反映,他们知道孩子更希望到公立学校去上学,他们总会在无意间表现出这种渴望。这也是我们调研小组希望政府能致力解决的问题,如果公立学校没办法接纳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那么完善私立学校的教学措施也未尝不可,这样更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继续为广州的发展努力。5、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欠缺。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被调查学生的家长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或“不按点上下班,整天在外面忙”。在与班主任座谈中,老师们较多地提到孩子在学校中发生情况时经常联系不到家长,家访时会发现只有两个孩子住在一起,很多外来务工者从来不与老师联络,召开家长会他们也有多种理由参加不了。还有部分外来务工者不办理任何转学手续就将子女转回原籍或转到其它城市就读,许多学校出现了老师替学生垫付了书费、本子费而学生却不打招呼就离开了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去向以及是否辍学,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很难有效控制。

(三)积分制度对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上学难问题是否有积极影响

1、受访外来务工人员中,高达55%比例的受访者对于该政策毫不知情,另有30%比例的受访者表示仅听说过,对具体分数也并不了解。该政策现有的宣传手段较为单一,且力度不够。目前的宣传方式多倾向于在电视,网络和报纸宣传。但在实际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民工工作时间占全天比例较大,闲暇时间较少,无法接到该政策的相关推广信息,导致政策的普及率低。而且对于从已有的宣传方式来看,对于政策的具体评分方法也没有到位说明,只是进行了笼统宣传,使得一些仅知政策大体情况的申请人匆忙前往申请,但前往后才发现没有准备完整各个环节证明材料或者根本不够申请资格而白跑一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很好地落实积分制入学

首先有的学校虽然提供学位但报名人数少,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去了几间小学,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表示他们正在招收外来工子弟。我们走访了八间学校,只有两间学校表示他们正在实施外来工人员子弟根据积分制报名的政策,但同时负责人也透露,虽然学校部分招收外来工子弟,但实际上报名成功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学校表示知道有相关的政策,但他们学校尚未制定具体的招生方案。

另外部分学校因为学位紧张造成大部分学校并未对外来工子弟开放,还有小部分学校表示,他们从没接到接收外来工的通知,同时他们的学位非常紧张,可以说是供不应求,难以提供多余的学位。

3、积分设置门槛太高,难以达到,已成功入学的表示几经波折才凑齐文件,证明等,而更多未能入学的表示该政策对他们而言等同于无,因为他们连基本的条件都没达到,很多申请者被几个原因“卡”住。“超生”、未办暂住证/居住证、未办社保成为外来工子女无法入读公校的三大“拦路虎”。从今年第一批申请报名的情况来看,办理暂住证/居住证的积极性已经普遍提高,但“超生”、“未办社保”的问题仍十分严重,成为外来工适龄儿童失去入读公校机会的两大主要原因。如番禺今年“积分入学”政策提供3500个公办学校名额,吸引了6000多人咨询,1000多人最终提出报名申请。首批入读名单中,只有不到500人通过,仅占所提供名额数一成多。

四、调研后的思考与建议

(一)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与推动

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异地高考问题备受关注。据了解,不少地方已经出台了关于异地高考的政策,广东省也将于2013年底出台相关的政策,在笔者调查之前,广东省的异地高考政策尚未出台。据报道,广东的异地高考政策大致如下:

2014年起,在广东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在广东参加社保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省内中职学校连续就学3年以上的,可在广东报名参加高等职业学院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并可与广东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不少人认为这时候在广州实行异地高考言之过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对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是一个质的突破,如果异地高考政策能够在广州有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义务教育问题将会引起更多公众的重视,并从而推动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

(二)提高社会各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的重视

导致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重要原因除了在政策的落实上、外来工自身存在问题外,城市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偏见、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抗拒学习基础差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要想在根本上得到解决,首先希望国家和政府对这一问题足够重视,在立法、经济等方面予以平衡和加强,还要把入学问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这样既能鼓励外来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又能对维持社会安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外来工子女的平等权利,而这种途径不应该局限于网络、报纸或者电视这种媒介上,毕竟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而言,他们对这方面的接触并不多,本课题小组认为最好是能够由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单位对其进行教育或宣传,或者由他们的居住地方的居委会进行宣传,这样或许更有利于他们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的了解。而改变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外来务工子弟教育权利的不公正观念,也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完善相关体系

首先是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可以借鉴上海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户籍的限制,在充分发挥各部门管理职能的同时强化整理外来务工人员的信息管理与登记,及时了解到外来工子女入学的需求量,相对地制定有关计划,以便科学地安排更多外来工子女入学。其次,要完善教育体制,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成本。公办学校招收外来工子女得不到拨款,所以要加收数目不菲的赞助费,大部分外来工子弟因此被挡在门外。我们可以借鉴北京市不按户籍生源拨款而直接按在校人数拨款的方式以帮助更多的外来工子女入学。此外,在外来工相对集中的地区,可以拨款鼓励设立类似“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从教学资源、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援助。现今广州市芳村区就有十几所这样的学校,但其运作的实际情况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良的地方。第三,完善相关法律。《义务教育法》对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在此呼吁人大代表重视此问题,及时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修改,而相关部门应当加快我国义务教育的体制改革,另外地方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更完善更人性化的政策文件,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可以平等地享有教育权。

(四)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对广州市现今存在的多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应当依法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福利和社会地位,将其与公办学校平等对待,这样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其办学质量。另外,采取各种教育手段针对外来工子女的特点进行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培养他们正确积极的社会观和人生观。

(五)降低积分入学的门槛

虽然现在广州市采用了积分入学的政策,开放部分公立学校的学位给外来工子弟,但是由于积分制度对外来工的要求太高,导致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还是面临因为条件不够而失学的问题。再加上广州本地学位紧缺,很多公立小学本身的学位就已经供不应求,不是所有学校都能提供多余的学位给外来工子弟,也仍然存在部分学校虽然知道此项政策,但还没制定详细的落实制度,导致该项政策形同虚设,也造成了外来务工子弟无法踏入校门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因此,降低积分入学的门槛,不仅可以更好地使该项政策得到贯彻实施,更能让外来务工子弟接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篇7

姑且不论报道中所用的“山寨”一词是否妥当,1298:1266,从这个总量上已经超过正式注册的幼儿园的数字比重,已经可以推导出,北京这个流动人口庞大的城市中,同样存在数量庞大的户籍外的流动儿童。那么,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这些与农民工父母一起常年生活在北京的流动儿童,他们是否应该享受到同样的学前教育资源?这种制度性的不公平如何才能得以破解?

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孩子们集中在一个有围墙的院子里,只负责看护与安全,在教育学者眼中,学前教育甚至可能比义务阶段的教育更重要,它对儿童的人格、性格、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许多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学前教育的差距,某种意义上,可能就是一个起跑线不平等的差距。一个城里的孩子,可能纠缠着父母在假期去“看世博,知世界”;而一个菜贩的小孩子,却可能在青菜堆中跳来跳去度过他荒芜的孩童期。这就是差距。

但一个菜贩的儿子和一个城市白领的儿子,在承载一个家庭未来预期上却是没有区别的。记者在对流动儿童的调查中,翻看农民工家长的日记,发现实际上外来务工人员对孩子有着比较高的成才预期。在多数家长眼里,为了孩子的成才,“砸锅卖铁也值得”。

但制度的破除远大于经济所带来的压力――“园方上来就问你是外地的还是北京的?外地的马上就说满了,谁让咱娃不是北京人。”户籍制度附带的机会不均等,从一开始就让一个身处藩篱内外的孩子们在教育机会方面拉开了差距,站在了两种人生境遇的起跑线上。出生成长于湖南农村的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在回忆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说,制度性的障碍,使得城市、农村在素质方面、机会方面的鸿沟越来越大,这就是农村跟城市比,在过去二十年遭遇越来越差的原因。同样的,即便农民工子女从小便生活于他们父母亲手一砖一瓦建设的繁华都市,但由于制度性的障碍所制造的不公平,他们日后与同龄的城市孩子的差距也将越来越大。制度一日不破解,便愈加坚固一日,直至创造出一个菜贩的儿子日后仍旧只能卖菜的无解人生来。

具体到这则北京市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山寨幼儿园数量超过正式注册幼儿园的新闻来说,其中还有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学前教育优质资源严重不平衡的事实。类似“近百位家长连排3天队争5个幼儿园招生名额”的新闻,也不仅仅出现于北京一地。如果在体制内连城市户籍的孩子都有上幼儿园难、上幼儿园贵的难题,农民工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如何指望眼下的格局解决?

篇8

自从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身感责任之大,常常有如履薄冰之感。且不说工作的繁琐,仅一个班级四五十位学生的安全问题就够让人提心吊胆了,再则由于班主任经验较为缺乏,所以一年来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点滴的工作做法,仅供参考。

加强家校联系是帮助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传统的家校联系被定位为老师把表现差的学生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地向家长进行汇报,问题一解决,老师与家长的联系也就中断了。长期下来,有些家长一接到老师的电话就心慌,不知孩子在校又出什么事了,有些家长甚至怕接电话,畏惧老师,不敢也不愿意到学校来。这样对班主任的工作是极其不利的。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一种能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的老师-学生-家长的关系,也就是朋友的关系。家校联系的次数不在于数量之多,而在于质量,每次与家长的联系要讲究针对性与目的性。以家访为例,我每次家访时特别注重与家长的交谈,一般不直入主题谈论孩子的问题,而是先了解其家庭的情况,甚至问寒问暖让家长倍感老师的亲切,这样交谈起来气氛轻松多了。家长在老师亲和力的感染下就会主动积极地配合教育孩子的工作,甚至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们会主动提供孩子在家的种种表现,这样班主任工作就会少走很多的弯路。那么老师与家长的这种朋友关系要如何才能维持下去呢?我觉得要稳定这种关系需要班主任使用一定战略战术来得到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1 多鼓励家长

大部分的学生怕开家长会,怕老师打电话到家里,甚至连家长也有此想法。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无非是老师通常都以兴师问罪或告状的姿态出现在家长面前。而我认为我们在报忧的同时别忘了报喜。当某些同学取得一定的成绩或小小的进步时,我们可以通知家长让他们来分享喜悦,同时对他们提出进一步配合的措施,可谓一举两得。在一次月考中班级里有5名学生挤入年段的前50名,更有不少学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便不失时机地打电话通知他们的家长,并邀请部分家长在学校家长会上进行发言,家长们都倍受鼓舞,很多家长提出在下次家长会上让更多的家长进行发言或者互相交流经验,效果甚佳。

2 严格要求家长

老师必须让家长知道,他们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他们有责任与义务管好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把所有的责任推卸给老师。我班上有一位学生的家长夫妻长期不在家,只顾做生意,把小孩兄妹俩扔在家里不闻不问,家访时人不在,打电话也难以打得通。孩子上网吧、学习状态欠佳等症状他们都不清楚。还有一对夫妻长期感情不和,常常吵架,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互相推卸责任。还有部分家长长期不来参加家长会。就此类问题我在一次家长会上毫不客气地对这些家长提出几点看法和要求:(1)赚钱重要,而教育孩子更重要;(2)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3)不参加家长会的家长必须补开家长会。如此一来很多家长就会感觉能对家长严格要求的老师一定也能对孩子负责任,他们对老师的信任度也就增强了。

3 关心家长,为家长出谋划策

朋友关系就是能同甘苦、共患难的关系。老师与家长的这种朋友关系一样不能脱离同甘苦的关系。我们在关心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忽略了关心他们的家庭、父母,甚至必要时为他们出谋划策,我曾经帮助过不少家长解决他们家庭的矛盾问题,帮助过家长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帮助过家长办理各种各样的手续问题,甚至帮助过家长写信等,有些问题对我们来说也许是举手之劳,而对家长来说他们会感激你很长时间甚至一辈子。这样一来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达成共识也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4 充分利用家长之间的资源共享

篇9

在看了《小孩不笨2》这部新加坡的影片时,开始小孩的各种梦想被父母扼杀的场景,就吸引人的眼球,让人不自觉想要探个究竟。

汤姆和杰瑞的家庭就有如新加坡一般中等阶级家庭,父母都忙着工作赚钱,缺少了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赏识。汤姆在那次和老师的打架事件后,他被学校处以在众多同学面前被鞭打的惩罚。内心受到严重创伤的学谦也混迹于黑帮中,结果被黑帮利用,被假警察勒索,导致在光天化日抢劫街头老婆婆。最后是他爸爸在人群中跪下来求老婆婆开恩,才饶了他儿子不用去坐牢,学谦终于和父母化解了矛盾。小儿子杰利,想父亲去看他的演出,凑钱买父亲的一小时,孩子是多么希望父亲的关爱啊!另一片段杰利和小晰被同学们作弄后以为小晰要生孩子所发生的一系列荒唐事件,引出的学校教育问题同样发人深省。我觉得:学校和家长都有必要传授一些基本的日常生理知识给孩子们,这样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必定大有帮助。

另一方面,汤姆的死党成才也和他的父亲同样有着沟通的问题。出身卑微的成才父亲,由于自己曾经误入歧途,所以不想成才步上自己的后尘,对成才寄于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读书,可是成才的成绩偏偏差强人意,令他极为心痛。他是个没学识的粗人,以为对成才拳打脚踢,“棍棒成才”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结果让成才对父亲更加抗拒。还因打架被学校开除。对于这样一个学生。学校应当加强教育,发掘他的优点,培养他,而并非“开除”就了事,把他推进社会,无疑是让他走向灭亡。影片中,校方最终接受了成才,并且精心培育他,最终他在武打方面有所建树,这一点犹为让我感到欣慰。

篇10

一、填鸭式教育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都能够理解,而且家庭条件好的家长肯定也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更加出色,但凡是琴棋书画都让孩子学习,除此之外就是常见的补课,补习班训练模式了。可以说,学习艺术文化能够陶冶情操,但是多出来的补习真的让孩子能够知道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知识吗?我想应该是机械方式的填鸭方式吧。

二、攀比成风